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中学作文 > 导航

写人文的作文

发表时间:2024-04-03

写人文的作文。

根据学校的要求,学生需要懂得写优秀初高中作文,作文,通俗来讲就是撰写文章。许多人都觉得作文很难下笔,想要写好作文,自己需要多看、多学、多写。想要写好一篇初高中作文需要怎么做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写人文的作文”,供大家参考,希望有用。

写人文的作文(篇1)

文章能打动别人,才算没有白写。什么样的文章最能打动读者呢?我们说,饱含真情的文章,尤其是那些从平凡生活中去领悟美,去抒发真情实感的文章最能打动读者。有一位同学写自己小时候特别喜欢过生日,但是在进入高中后的第一个生日,却不愿意过了。为什么呢?原来是他想到了自己过一次生日,就长大了一岁,而父母就老了一岁,向暮年多跨了一步。想到这里,他倍感凄凉,于是以后不希望再过生日,这篇文章不少人读了以后,真的感动得流出了眼泪,因为真情实感太动人了。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冰心年轻时生肺病的事。她生了肺病,不但不苦恼,反而感到高兴。为什么呢?冰心在她的文章中写道,这是母亲的遗传,母亲生过肺病,我也生肺病,也算是一种母爱吧。母女总是紧紧相连在一起的。冰心老人的这篇文章一直使人难以忘怀。

我想:一位是中学生,一位是文学大师,但他们的\'文章却同样赢得了读者的眼泪,这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只有四个字:感情真挚。

文章要写出真情实感,首先材料要从亲身体验过的生活,或是感受最深的生活中去选取,不要一味追求新奇、编造故事(当然,记叙文也不排斥符合生活真实的某些细节的加工或虚构)。其次,表达要自然,切忌矫揉造作。第三,叙述中要融情于事,融情于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于描写的对象之中,渗透于文章的字里行间。不要将情感与记叙油水分开,使抒发情感成为一种装饰。

有一位同学以宽容为题写了一篇记叙文。文中叙述一位护士给作者打针,一次、一次又一次地都扎不进去,但作者毫无责怪之意,相反却不断地鼓励她。护士十分感动,更加细心,终于在第四次把针扎进去了。文章叙事很具体,情节很紧凑,描写也很生动,特别是作者在叙事过程中不时地插入了抒情、议论,使主题不断得到深化。比如,在第四次针扎进去,一股鲜红的涌了出来的时候,作者没有就此停笔,而是紧跟着一段抒情议论:宽容,使我们都减轻了痛苦。让我们大家都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善待他人,用一颗宽容的心去美化世界吧!这段议论既点明了题意,又使情感得到了升华,使读者读后深深地知道一颗宽容的心是何等珍贵啊!

写人文的作文(篇2)

我的家座落在贵州省南部的一个小县城。南与广西省接界。这里一年田四季气候温和,被称为天然温室。由于气候暧和,适合各种植物生长,因此,这里一年四季树木茂盛,百花盛开,百鸟争鸣,是人们旅游避寒的好地方。

我的家乡群山环绕,一座座山峰连绵起伏,千奇百怪,有的像卧龙,有的像骆驼,还有的像奔驰的骏马。在县城的北边有一座全县最高的山——王乃山,它的海拔大约是四十千米左右,山路婉延曲折,好像一条玉带缠绕在山间,盘旋而上,爬上山顶,往下一看,啊!原本高大的楼房只有火柴盒一般大小,来来往往的车辆尤如一只只寻食的蚂蚁一样小,路上的行人更是小的可怜。

我的家乡不仅山高,水也挺秀哩!有边外河,大小井,红水河,八茂河等。最热闹的就数八茂河了,这条河河面宽阔,河水平静如镜,河两岸草木葱茏,青山绿树倒映在水中,只要微风一吹,河面泛起一圈圈波纹,像一幅会动的山水画。河面上船只来来往往,直通广西,不久,这里将成为南下两广的水上航运通道。

我的家乡不仅风景优美,物产也尤其丰富。有奇形怪状的怪石:有的像展翅欲飞的雄鹰;有的像腾飞的巨龙;还有的像婷婷玉立的少女……听说一块石头值几万元哩!除了怪石,还有猫眼石,水晶石,金矿,铁矿,硫矿,铜矿等物产。

我的家乡一年四季的水果品种繁多,而且香甜可口。春季有桃子,李子,夏季有西瓜,草莓,秋季的水果就更多了,如香蕉,橘子,梨,枣子,核桃等。最有名的要数脐橙了,酸甜可口,水分充足,即解渴,又营养,每到秋季,全省甚至国内的游客都要到这里来品尝,观光旅游哩。

这就是我的家乡—罗甸县,这里不仅山清水秀,物产丰富。家乡的人民更为勤劳情,善良,要是你到这里来做客,老乡们还会送上绣花鞋,土布床单等自制的精美的民族手工艺品给你做纪念哩。我爱我的家乡,我为家乡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写人文的作文(篇3)

人文情怀是让川河破冻的阳光,因为有了那缕明媚了阴暗角落的温暖,让这个本脆弱的世界不被寒冷包围,不让黑暗侵袭。

科学精神是使自由被解放的钥匙,因为有了这最终成就了量变的质变,让这个本柔弱的世界被力量包裹,被进步洗礼。

那么,人文和科技这二者有何关系,试推断并证明你的观点。

假设一:人文情怀科学精神

若人文的光辉可以扫除所有黑暗,那么让我们将人性置于万物之首。

人们的本性将会被释放,无论美好或邪恶。不再被世故所蒙蔽,无论关系到过去或未来。不受这样那样后果的制约,无论影响微小或深远。也许每个人的脸上都将不会再笼罩着无法接近的阴霾,不会再将喜怒哀乐藏于苦苦制造的面具之下,不再有后顾之忧地露出他们最本真的表情,或哭或笑。很美好不是吗?

与此同时。

所有国家友好地不再竞争,不再比拼,于是所有在经济、政治、军事、航天、科技发展这些领域的投资都成了浪费。不会再有争先恐后的火箭卫星发射;不会再有不断在否定中进步的科学技术。所有的人们都团结地如一家人,彼此照顾,彼此分享,于是所有的较量、输赢都不再有必要。大家不分你我,手拉着手坐在一起,吃掉彼此的食物,慷慨地将自己的那份送给没有它的可怜人。

那么我们的发展呢?每个人的发展、每个国家的发展、世界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呢?

只关注当下,就没有未来。

综上所述,该假设不成立。

假设二:科学精神人文情怀

若科学的力量可以主宰一切,那么让我们将科技置于万物之上。

世界将以一种我们想不到的速度发展到一个我们想不到的世界,远不止现在这样。各个国家或者各个组织比经济比军事比实力比霸权;各个领域比规模比市场比利益;每个人比财富比权利比地位比价值。一切都在科技超速发展所引导的科学精神的催化下进步着,在输赢胜负的竞争下发展着。很刺激不是吗?

与此同时。

就像美国每年在火星项目上花费10亿元而非洲的孩子因为饥饿而面临死亡,每个国家都在奋不顾身地发展着那些看起来对人民并没有多大福利的耀武扬威的工具而人民只能坐在元老院门前的台阶上抱怨生存的艰难。人们的世界观将被改变:只有竞争只有赢才能生存下去,周围的所有人都成为了对手。不再会有真情,不再会有欢笑。

那么我们的感情呢?人们的亲情、友情、爱情呢?

只关注未来,就没有回忆。

综上所述,该假设不成立。

假设三:人文情怀科学精神,且人文情怀+科学精神=生活

这二者本就从不矛盾。相反,它们相互依赖。

当修女看见那些被饥饿所威胁的孩子们,没有科技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她们满怀同情的祷告再虔诚也起不到任何作用。同样,科学精神的前提是以人为本,美国不能只重视它们的火星项目而眼睁睁地看着那些瘦骨嶙峋的孩子们一个个的倒下去。若不是为了人类,科技再发达也没有用武之处没有意义。

有人说: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理想的生活,该是什么样?

也许是用科学精神去浇灌梦想,实现人类的价值;用人文情怀去融化冰雪,温暖在前进中受挫的心灵。

写人文的作文(篇4)

科学和人文是两颗各自闪耀的晶石,当我们把它们熔融在一起并重新结晶,它的光芒将明媚整个世界。

题记

从蒙昧的远古走来,科学是一束烛火,由微弱地摇曳在黑暗里到如今蓬蓬勃勃地喷涌,已越来越清晰地显现出它的力量,而人文则是文明发展的另一种产物,它是深深扎根于人们心中的愿望,一种渴望关怀,渴望温暖的心灵诉求。

如果说中世纪文艺复兴点燃了人们追求自我的灯,让人们开始尊重自身的存在,发掘自己的心灵,从禁令式的神的禁锢中解脱,那么它一定也开启了人们创造未来的路。因为人是有思想的苇草,所以能够成就伟大的事业,当哥伦布跨越整个大西洋发现新大陆,当哥白尼告诉人们地球到底怎样转,我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被重新整合时,我们看到了这种科学和光芒。所以西方现代科学肇端于文艺复兴时代,也就说这位暖和和的阿特先生真的养出了一位冷冰冰的赛因士儿子,这是一个全新的起点。

当爱迪生第一千零一次灯泡实验成功,他的手中倏然发出光亮时,人们一定会觉得这是神一样的力量,这样的光亮仿佛是小小的火种,能够被捧起,点亮在需要被点亮的任何地点,从此,漫漫长夜不再漆黑难熬,读书的人能够畅快地读,工作的人可以继续手头的活儿,它是生活的灯,也是心灵的灯。

当贝尔长长的电话线一端传出熟悉的声音时,一切不可能似乎都变得有可能了,因为人们可以听到日日思念的人在远方嘤嘤叮咛,可以让家书抵万金不再白头搔更短,科学揭开生硬硬冰冷冷的面具,慈祥的向世界微笑。

尽管电灯与电话的时代已经远去,但我们要清楚,是科学改变了这一切,让蒙昧不再蒙昧,让无知不再无知,让人飞快地穿行在海陆空之间,让楼房耸立起来,让公路密布起来,让崭新世界的车轮碾过历史的尘,让人们感受到温暖,感受到人文关怀的力量。

我是爱科学的,尽管它有时显得不那么完美。

人类创造了许许多多的武器,但它们并不被用来抵御野兽的侵袭,却拿来杀死对面站着的同类。其中的一种,核,更让人不寒而栗,当年日本惹怒了世界老大美国,它下场的悲惨在今日也岂是可以释然的?广岛、长崎,所有的生命迹象被一扫而光,就像几十亿年前那个生命还未萌芽的地球重现,也许中学历史课上我们曾因此开怀大笑,但对于核武器掠夺生命式的存在,我们必须明白它的危害。然而科学终究是人类开创并为人类服务的,人们为核寻到另一个用武之地,核电站,这更好地发挥了它巨大的能量,实为一大幸事,每个人都会因此感到宽慰,因为人已经越来越注重人的生活,爱护人的生命,科学沿着这条路会步入正轨。

社会的发展永远让人们欣喜,科学与人文,也逐渐丰富了各自的内涵,科学有时并不仅仅代表科技产品,也会作为一种创新、明智的思想行为方式而被屡屡提及,人文也不再只是民权民生,而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同情弱者的情怀。当我们过度开垦荒地,耗费资源的时候,我们被告知,这不科学,破坏环境只会满足一时之需,对于长远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科学懂得自然哲学;当我们终日碌碌无为时,我们明白这是不科学的,生命只有一次,光阴不可重来,我们要实现自我,所以科学懂得人生道理;当我们苟且偷生,怯懦地逃避现实时,科学要求我们开拓创新,勇敢执着。孟德尔让我们看到科学家十年磨一剑的毅力,这是科学的精神,发于科技又高于科技。

写人文的作文(篇5)

今年的春天真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春天,虽然疫情困住了人们出行的脚步,但春天还是和我们如约而至。在家宅了近两个月的我,终于走出了家门,享受明媚的春光。

我和爸爸一起来到市工人文化宫,两个月没来,这里已经不再萧条,而是万物复苏、草木葱郁、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来到小河边,我看见迎春花的藤上点缀着黄色的小星星;我看见柳树姑娘的长发上挂满了碧绿的“宝石”;我看见河水在阳光和温风中晕皱;我看见太阳公公在水面撒了一片碎银。

我沐浴着春的阳光,乐此不疲地在春的怀抱里玩耍。我和爸爸各捡一根树枝,相互打斗、嬉戏在一起。

春风像一个顽皮的孩子,他轻轻地吹动柳枝,拂过我的脸颊,仿佛在和我说悄悄话。两个月的压抑和烦恼,今天被春风一吹,就跑到九霄云外了。

什么都挡不住春天的脚步,春天带着生机和希望向我们走来,疫情的阴云即将散去,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

写人文的作文(篇6)

利威尔走进艾伦的房间,坐在他的床边,凝视着他嘴角早已凝固的暗红色血迹。“呐,艾伦,好久没来这里了呢,”利威尔抚着艾伦的额头却感受不到他身体上残留的所剩无几的温暖,自顾自地嘀咕,“自从那最后的一战,就再也没来过了。”

艾伦的睫毛微微颤动了一下。

拖着两个大大的黑眼圈的黑发女孩顿时惊叫起来:“艾伦。”

摇了摇头站起身来。“没用的,三笠。”利威尔听不到她的声音,但猜得出来她在说什么。“艾伦他,是受了很重很重的伤啊,就连巨人的再生能力都起不了作用。”

但是即使这样,艾伦还是强撑着睁开了双眼,很费力地扯住了一旁三笠的围巾。

“三笠。”

“啊,艾伦,我在这,我在这里!”三笠已经控制不住决堤泛滥的泪水,任它们奔流而下浸湿了洗得褪色的红围巾。

“我,好像要走了。你和阿明,要照顾好自己...不要像、像我一样...”扯起嘴角似乎要做最后诀别的少年断断续续地用轻得连自己都听不见的声音说,“我会很幸福,不要担心...爱护活着的人...”

少女把头埋在艾伦的胸膛上撕心裂肺地痛哭起来,喃喃地叫着艾伦艾伦。而旁边一直沉默着的金发少年,此时脸上也有大滴的泪珠滚落,砸在一尘不染的地板上。

突然利威尔笑了。是他从未露出的笑容。

肩胛骨上生出了虚幻透明的羽翼。只有一只。是黑得让人发颤的颜色。

脸色越来越苍白。指腹轻触了一下绿眸少年的脸颊,可却径直穿了过去。利威尔对着艾伦的耳朵轻轻说,“一个人其实可以死两次的,你知道吗小鬼。那么永远再见了。你和三笠一定会很幸福。”

但少年却感觉不到他温热的鼻息。

羽毛一片片地凋零。利威尔随即消失在了半空中,如从未出现过一般。

――艾伦的重伤是怎么恢复的,对于人类来说一直是个谜。

写人文的作文(篇7)

第一次接触“传播的偏向”这个概念是在崔林老师的《媒介史》一书中。他在撰写相关章节时,先抛出伊尼斯的“传播的偏向”这一概念,然后分别用一小节的内容介绍“时间型媒介”和“空间型媒介”。

在介绍“时间型媒介”时,他分成了两块内容,一块是介绍他认为最具代表性的时间型媒介——岩画,另一块解释“时空互为成本”的传播规律。

在介绍“空间型媒介”时,他分成了三块内容,前两块分别介绍“烽烟”和“旗鼓”两种典型的空间型媒介,第三块就显得非常幽默,讨论媒介被误用的后果,讲了“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写教材的人可能往往比较无奈,因为他没有办法将每个具体的内容展开,所有的理论都被无限压缩,以至于很多东西失去了原来的样子,例如这里的“传播的偏向”。

如果只看了这两节的文字,就很可能产生误解,会认为“传播的偏向”是一种媒介分类方式,有一类是时间型,另一类是空间型。基于这样错误的理解,读者会试图给身边所有的媒介进行分类,而结果往往是徒劳无功的。他们会发现这样的界定非常模糊,于是就否定了“传播的偏向”所有的价值。

但是,翻开哈罗德·伊尼斯的《传播的偏向》一书,似乎进入了一片新天地。与其说这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伊尼斯的论文和演讲精选集。

本书共8章,每一章都是他在不同场合的演讲辞或是宣读的论文。由此可以看出,“传播的偏向”并非是成体系的、逻辑严密的理论,而更像是思想迸发的火花。他总是用这样的方式去检视社会和媒介的关系,但是得到的结果前后未必连续。

麦克卢汉在本书的序言中写道,“认为伊尼斯已经在他的历史检验得到了大多数洞见,那是误解。他在测试社会形态的相互作用时,常常是不大精确的,不过这一点也不影响他的研究方法。”所以,《传播的偏向》提供的不是理论,而是研究方式。我们应该关注伊尼斯是如何进行研究的,而不是结论是什么。

什么是“传播的偏向”?被引用得最多的一段话是,“传播媒介对知识在时间和空间中的传播产生重要影响。根据传播媒介的特征,某种媒介可能更适合知识在时间上的纵向传播,而不是适合知识在空间中的横向传播,尤其是该媒介笨重而耐久,不适合运输的时候;它也可能更加适合知识在空间中的横向传播,而不是适合在时间上的纵向传播,尤其是该媒介轻巧而便于运输的时候。”

通过这段话大概就可以理解到“传播的偏向”的含义,人们常常把注意力放在“该媒介笨重而耐久,不适合运输”和“该媒介轻巧而便于运输”。

但是真正应该关注的是“知识在时间中的纵向传播”和“知识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时间型媒介和空间型媒介研究的是知识传播和权力关系,应该以媒介的特点去分析社会现象,而不是只盯着媒介本身。

伊尼斯认为,一个社会的良好发展依赖于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的平衡。可是“传播媒介的性质往往在文明中产生一种偏向,这种偏向或有利于时间观念,或有利于空间观念”。

偏向和平衡似乎成为了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而社会的发展也正是在媒介技术的革新对社会的时空观念的纠正中进行的。“只有在很罕见的间歇期,另一种媒介的影响才能抵消其偏向,从而达到平衡”,但是很快又会造成时间或空间上的垄断,形成不平衡。

在伊尼斯看来,有一种媒介很特殊,它兼顾到时间和空间。“口头传统的灵活性,使希腊人在城邦体制下求得了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的平衡。”口头传统的平衡,不是指口语既有利于知识在时间上的纵向传播,又有利于知识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事实恰恰相反,它两者都不擅长。

口语不利于空间上的传播非常容易理解。而在时间上它也非常虚弱,因为人们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在每一次传递的过程中都有可能产生偏差,更不用谈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这种偏差会更大。但也正是因为口语没有被固定下来,知识在流传的过程中会不断适应社会而修正。伊尼斯认为,口头传统使希腊成为了一个最理想的社会。

文字的出现打破了口头传统时空上的平衡。人们开始使用文字意味着从听觉转向视觉。视觉并非总是空间偏向的,同样是视觉媒介的岩画和印刷,前者是时间型媒介,而后者是空间型媒介。但是可以确定的是,从文字诞生以后,社会不可能再处于平衡状态。文字的诞生就像一条鲶鱼的苏醒。

“社会时间可以随一个群体的信仰和习惯的不同而不同,可以是不连续的,可以随实际上的年代而暂时停止。”《传播的偏向》第三章《时间的诉求》列举了计量时间的种种发明,向我们诉说时间是被创造出来的。

其中一个例子是埃及。“对埃及来说,它必须依赖灌溉,因此尼罗河的泛滥很重要。这样河水泛滥和灌溉就与宗教节日和日期的确定联系起来。”

可以看到,曾经的人们对时间充满着兴趣,体现在计时方式的更替上。但是空间型媒介的发展使人们“专注于当下的执著”,它关心的是空间上的传播,对时间不感兴趣。“所谓专注于当下的执著,已经严重扰乱了时间和空间的平衡,并且给西方文明造成严重的后果。西方对时间的延续问题缺乏兴趣。这就是说,纸和印刷术始终对空间感兴趣。”

以这样的方式来检视互联网时代。如果把互联网视作一种媒介的话,它一定是空间型媒介,而不是时间型媒介,因为它感兴趣的是空间。互联网时代大大压缩了空间的距离,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大大提高。

互联网追求的是“快”,他们寻求热点,总是要在第一时间发布,以到达最为广泛的空间扩散,他们“执着于当下”。每天都有不同的资讯,互联网不擅长回顾过往,它像一个百米运动员在空间的维度上冲刺,体现出来的就是这个时代的信息大爆炸。

人们不会关注昨天的事情,每天都有无数的事情吸引着你的眼球。微博热搜每一分钟都在更新,资讯跨越空间瞬间呈现在你的眼前。于是今天和昨天就被切割了,这种强烈的时间切割比任何时代都要明显。

然而当你不愿意去接受每时每刻爆炸的资讯时,人与人之间的切割就产生了。当下的流量明星、最火的电视剧和电影,最流行的网络用语,这些构建了群体文化,他们发明了自己的话语体系。

如果不了解当下热点,人与人之间就没有办法交流。曾经也许是“三岁一个代沟”,但是现在会发现哪怕一天不接触最新的资讯,就很难与别人沟通,因为他们说着那些你听不懂的话。

人们不关心历史,活在碎片化的当下。网络谣言漫天飞舞,辟谣是不管用的,因为辟谣是属于过去而不是当下,但人们只关注当下而不看过去。反转新闻的出现,是媒体机构以压缩时间来换取信息在空间传播的一个副作用。二次元的流行,人们被延展到了另一个空间,那个空间是与现实的时间隔绝开来的。

这似乎可以解释为互联网作为一种空间型媒介导致社会只注重空间而忽视了时间导致的后果。

写人文的作文(篇8)

人文、科学和生活,历来都是人们讨论的焦点,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人文主义发展能够促进我们的生活的精神水平,而科学则可以改善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这就是人文、科学和生活的关系。

还记得,江泽民爷爷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全面进步是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最核心的是科学技术进步,科学技术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源泉,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是物质文明的基础。所以科学进步对于生活十分之重要,但若只有物质文明,科学技术文化,没有精神文明,人文文化,只掌握高科技、利用高科技做坏事,也是不对的。所以,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文文化的教育则显得特别重要。

我们用科学来改善生活,用人文来丰富生活,对于生活来说,二者缺一不可。所以我们在生活中既需要重视人文发展,也应该着重科学发展。

还记得,我曾经看过这样一则事例:18世纪中叶,欧洲街头盛行像演杂技那样的静电表演。1746年,富兰克林在欧洲看到了这样的表演,新奇的现象激发了他极大的兴趣,就此开始了他的实验研究可见科学也来源于生活,而他的研究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进步。不仅仅是他,还有大家熟知的爱迪生,法拉第,他们带来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是我们的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转变,所以科学也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助力。

作为一个人,人文精神对于我们来说可以说是一个必须拥有的东西,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亦是如此。一个国家若是没有人文精神,那么这个国家就是死气沉沉的,没有一丝的生气,而这样的国家亦是虚弱的,只需一点点的风雨便可将其击垮;相反,若是一个国家将人文精神贯彻落实的淋漓尽致,那么这个国家便是什么人也无法打到的。所以人文也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

而同样,人文与科学也离不开生活,没有了生活,没有了人类,也就没有人发展科学,应用科学;没有了生活,没有了人类,也就没有了人去贯彻人文精神,挖掘人文素养。

人文、科学和生活,它们相互之间有十分紧密的关系,科学推动生活的物质水平,人文促进生活的精神水平,而生活又需要科学和人文,三者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