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作文八年级9篇。
写初高中作文这种经历大家都经历过吧,写作文可以防止我们忘记某件重要的事情。很多人对于作文的写作总是很烦恼,好的作文能够体现作者的中心思想。那么一篇初高中作文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粥作文八年级9篇”,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粥作文八年级 篇1
一、说明文体知识
1、什么叫说明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2、说明文与记叙文的区别
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状物为主,主要表达方式为记叙、描写、语言,要求生动形象,并要有一定的感染力。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总的要求是用“说”的手段,达到“明”的目的。
3、说明文的分类
说明文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按语言特色和表达方式可分为一般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4、说明的结构
①总分式:又分为总—分,分—总,总—分—总等,多用于事物说明文。
②递进式:多用于事理说明文,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5、说明的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
①时间顺序: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
②空间顺序: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等位置和方向,空间顺序多用于说明建筑的构造,说明实体事物的形状。
③逻辑顺序:常用推理过程来表现,可分为: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部分,从主要到次要,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等。
6、说明方法: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应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下定义、作比较、打比方、作诠释、摹状貌、制图表、引用等十种)写作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选择相应的说明方法,并要搞清每一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7、说明文的语言特色:准确性、平实性、周密性、简明性。
8、阅读说明文的基本要求和步骤:
①明确说明对象。②抓住被说明事物或事理的特征。③仔细阅读,归纳说明方法。④逐段概括要点,理清说明顺序。⑤整体感知,把握中心。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9、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二、阅读说明文
(一)阅读《中国石拱桥》,回答问题。
(1)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2)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3)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4)这座桥的特点是:
(1)(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2)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3)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4)(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5)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6)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7)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8)(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开头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9)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10)(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11)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12)唐朝的张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13)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14)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还刻着他的名字。
l、概括本段文字的说明中心。
2、这段文字可分三个层次,请用‘‘//’线在下面标出。
(1)(2)(3)(4)(5)(6)(7)(8)(9)(10)(11)(12)(13)(14)
3、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
(1)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
(2)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4、文中引用张嘉贞的话是为了说明什么?
5、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赵州桥体现了中国石拱桥的哪些特点?
(二)阅读《桥之美》,回答问题。
①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②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③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④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⑤人们珍视长桥之美。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有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⑥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⑦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1、本段文字主要说明了什么内容?
2、用“/”给本段分层,并概括层意。
①②③④⑤⑥⑦
3、本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请各举一例。
4、“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三)阅读《苏州园林》,回答问题。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1、文中有一个词语“单调”,形容开窗对着白色墙壁的感觉,请你具体解释补上竹子或芭蕉就可以去掉单调感觉的原因。
2、这两段文字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哪一特征?
3、第一段中的“适当的位置”这一短语是否可以删掉?为什么?
4、请写出花墙、廊子的特点和作用。
(四)阅读《故宫博物院》,回答问题。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1、这两段文字分别介绍了太和殿什么方面的内容?
2、太和殿的外貌特征是什么?
3、作者是怎样按空间顺序介绍殿内的陈设雕饰的?
4、为什么把太和殿作为整篇介绍的重点?
(五)阅读《说屏》,回答问题。
①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过去的院子或天井中,为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小时候厅上来了客人,就躲在屏后望一下。旧社会男女有别,双方不能见面,只得借助屏风了。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在古时皇家的宫廷中,屏就用得更普遍了。
②从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要有屏,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牡丹亭》“游园”一出中有“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
③屏也有大小之分。从宫殿、厅堂、院子、天井,直到书斋、闺房,皆可置之,因为场合不同,自然因地制宜,大小由人了。近来我也注意到,屏在许多餐厅、宾馆中用得很普遍,可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这是因为制作者和使用者没有认识到屏在建筑美中应起的作用,仅仅把它当作活动门板来用的缘故。其实,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④屏是真够吸引人的,“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磁味,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聪明的建筑师、家具师们,以你们的智慧,必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诚如是,则我写这篇小文章,也就不为徒劳了。
1、作者除了向我们介绍了屏风的特点外,主要介绍了哪几个方面?
2、仔细阅读第③段,说说要发挥屏在建筑美上的作用,应注意什么?
3、仔细品渎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文中引用了古诗词,说说有什么作用。
(六)阅读《大自然的语言》,回答问题。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2)冰雪(溶化、熔化、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3)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4)不久,布谷乌也来了。(5)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6)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7)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8)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9)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划、区域、地区)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1、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2、从文中找出一对反义词。
3、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2)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4、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七)阅读《大自然的语言》,回答问题。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l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l、文中“活的仪器”是指第一段中的什么;画线句子中的“这里”指的是什么?
2、这几段文字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3、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4、根据这几段内容,分析归纳出什么是物候学。
(八)阅读《奇妙的克隆》,回答问题。
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例如,英国PPL公司已培育出羊奶中含有治疗肺气肿的a—I抗胰蛋白酶的母羊。这种羊奶的售价是6000美元一升。一只母羊就好比一座制药厂。用什么办法能最有效、最方便地使这种羊扩大繁殖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克隆”。同样,荷兰PHP公司培育出能分泌人乳铁蛋白的牛,以色列LAS公司育成了能生产血清白蛋白的羊。这些高附加值的牲畜如何有效地繁殖?答案当然还是“克隆”。
母马配公驴可以得到杂交种优势特别强的动物——骡,然而骡不能繁殖后代,那么,优良的骡如何扩大繁殖?最好的办法也是“克隆’。我国的大熊猫是国宝,但自然繁衍成功率低,因此已濒临绝种。如何挽救这类珍稀动物?‘‘克隆'’为人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
除此之外,克隆动物对于研究癌生物学、研究免疫学、研究人的寿命等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不可否认,“克隆绵羊”的问世也引起了许多人对“克隆人”的兴趣。例如,有人在考虑,是否可用自己的细胞克隆成一个胚胎,在其成形前就冰冻起来。在将来的某一天,自身的某个器官出了问题时,就可从胚胎中取出这个器官进行培养,然后替换自己病变的器官。这也就是用克隆法为人类自身提供“配件”。
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我想用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来结束本文:“可以期待,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意,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
1、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作者认为克隆技术在哪些方面可以造福人类?
3、选文第l、2段中的事例分别从哪两个方面谈克隆动物的好处?
4、试从文中找出三种说明方法并各举一例。
(九)阅读《生物入侵者》,回答问题。
如果一个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它很可能会无节制地繁衍。1988年,几只原本生活在欧洲大陆的斑贝(一种类似河蚌的软体动物)被一艘货船带到北美大陆。当时,这些混杂在仓底货物中的“偷渡者”并没有引起当地人的注意,它们被随便丢弃在五大湖附近的水域中。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这里竟成了斑贝的“天堂’。由于没有天敌的制约,斑贝的数量便急剧增加,五大湖内的疏水管道几乎全被它们“占领”了。到目前为止,人们为了清理和更换管道已耗资数十亿美元。来自亚洲的天牛和南美的红蚂蚁是另外两种困扰美国人“入侵者”,前者疯狂破坏芝加哥和纽约的树木,后者则专门叮咬人畜,传播疾病。
“生物入侵者”在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二战期间,棕树蛇随一艘军用货船落户关岛,这种栖息在树上的爬行动物专门()鸟类,()鸟巢,()鸟蛋。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一些生物学家在乘坐由关岛飞往夏威夷的飞机上曾先后6次看到棕树蛇的身影。他们警告说,夏威夷岛上没有任何可以扼制棕树蛇繁衍的天敌,一旦棕树蛇在夏威夷安家落户,该岛的鸟类将在劫难逃。
l、将“偷袭”“捕食”“吞食”恰当填人文中的括号里,依次序应是?
2、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
3、文段中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4、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可否去掉?为什么?
由于没有天敌的制约,斑贝的数量便急剧增加,五大湖内的疏水管道几乎全被它们“占领”了。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二)说明文参考答案
(一)阅读《中国石拱桥》
1、赵州桥的特点。
2、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⑿⑿‖⒀⒁
3、
(1)列数字,
(2)打比方。
4、赵州桥结构的奇特。
5、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优美。
(二)阅读《桥之美》
1、桥在不同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2、①②‖③④‖⑤‖⑥⑦第一层乌镇石桥的疏朗开阔,第二层江南石桥的刚柔相济,第三层长桥的史诗似的满足,第四层风雨桥的安闲自在。
3、举例子: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有17孔,打比方: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列数字: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
4、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与周围的环境已融为一体。
(三)阅读《苏州园林》
1、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2、苏州园林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3、不能,“适当的位置”就是合适的地方,这表明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能装上一面大镜子,这与实际相符合,从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特点:隔而不隔,界而未界。作用: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四)阅读《故宫博物院》
1、太和殿的外观雄伟壮丽,内部装饰庄严绚丽。
2、色彩鲜艳、雄伟壮丽、金碧辉煌。
3、以大殿正中方台为中心,先说台上,后说背面,再说两旁,然后说殿顶,最后说梁枋间。
4、因为紫禁城的中心,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又是故宫最大的殿,它是整个建筑群最具有代表性的。
(五)阅读《说屏》
1、屏的作用,屏的分类,屏的设置等。
2、屏的大小因地制宜,造型色彩富有诗意,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3、引用古诗文,增强了文章诗意和韵味,突出了屏的文化内涵,强调屏很吸引人。
4、引用古诗文,增强了文章诗意和韵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六)阅读《大自然的语言》
1、融化、区域。
2、时间顺序。
3、(1)“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准确生动描写了燕子活泼伶俐的身姿,渲染了春天欢快的气息。
(2)“簌簌”准确真实形象地模拟了风吹叶落的声音,渲染了秋天肃杀的气息。4、这段文字用优美的笔调,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四季风景图,既生动形象,又高度概括,既引起读者的兴趣,又使读者对物候学有了直观的认识,为下文做铺垫。
(七)阅读《大自然的语言》
1、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2、下定义、作诠释、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
3、“左右”“五六天”都是表示概数,不确定,这符合当时的记录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
4、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八)阅读《奇妙的克隆》
1、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
2、有效繁殖高附加值的牲畜,挽救珍稀动物,延长人的寿命。
3、有效繁殖高附加值的牲畜,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为挽救珍稀动物提供切实可行的途径。
4、打比方:一只母羊就好比一座制药厂。举例子:英国PPL公司已培育出羊奶中含有治疗肺气肿的a—I抗胰蛋白酶的母羊。列数字:这种羊奶的售价是6000美元一升。
(九)阅读《生物入侵者》
1、捕食、偷食、吞食
2、承上启下。
3、列数字:到目前为止,人们为了清理和更换管道已耗资数十亿美元。举例子: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打比方: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这里竟成了斑贝的“天堂’。4、不能,去掉“几乎”后,句意与事实不符。
徐少华
粥作文八年级 篇2
《玛蒂尔达》是一本我特别喜爱的书,作者是英国的罗尔德?达尔。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四五岁大的小女孩玛蒂尔达。她聪明伶俐,可惜她的父母重男轻女,不喜欢读书,看不起有学识的人。他们甚至把玛蒂尔达看作是“伤愈合时结的痂。“痂这玩意儿你只好先留着,时候一到,你就可以把它剥下来扔掉。”(引用原文中的话,交代了主人公的命运是悲惨的)
玛蒂尔达一岁就能说会道,懂的词绘汇和大人一样多,三岁能自己学会阅读报刊杂志,四岁时能读得又快又流利。在她五岁半之前,她读完了公共图书馆所有儿童书,还读了《远大前程》《尼古拉斯.尼克尔贝》《简.爱》等世界名著。而且,他她不但聪明,还十分懂礼貌,一点也不自大。后来,她用她的聪明才智帮助珍尼弗?亨尼小姐——她的一年级老师打倒了抢占她的材产的姨妈,也是学校校长——特朗布奇尔小姐,一个令人生畏的暴君。
从这本书中我明白了:要善于动脑,机智地解决问题。有一次,妈妈创作了一个智力游戏,设置了许多关卡。其中有一道题:有一瓶红酒,怎样在不拔出木塞,不能打破酒瓶的情况下喝到酒。我开动脑筋,仔细思考。“不能拔出木塞,可以移动木塞啊!”我灵机一动,再一思考,只要把木塞推进酒瓶就行了!
《玛蒂尔达》这本书还有一大亮点:语言幽,默、诙谐,是一本好书,它让我受益匪浅!
粥作文八年级 篇3
那棵银杏树,长在老家门前的山坡上。它的枝条很粗壮,又不乏弯曲的姿态。刚感觉的春的气息,它就开始发芽长叶,但枝条上那细小的几乎看不见的嫩芽长的很慢,如同睡懒觉的孩子。都说“春雨贵如油”,蒙蒙春雨过后,小芽总算被惊醒了,满树的新绿使周围都充满了春的色彩。
清晨,透明的露珠在树身、枝条、小芽上欲将滑落,一层薄薄的雾在银杏树的周围萦绕,给银杏树披上了一件朦胧之衣,银杏的枝叶如海市蜃楼,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一缕金光射向银杏树时,露水已滑,朦胧之衣已脱,此刻的银杏树,像一位花季少女,在阳光下梳“辫子”,显得芳艳动人。
中午,银杏树抖擞而立,如参天大将,竖立在山坡上。阳光为这位大将穿上了金色的盔甲。它头顶天,脚立地,实实在在顶天立地之魄。这时的银杏,金芽待苞,欲长又不长之时,太阳探头问了个好,小芽立刻披金而长,其势煞是好看。于是,笑看银杏树芽苞初绽,充满了春天妙趣横生的气息。
夜,终于来了。这时,前方一排排路灯亮了起来。人们渐渐进入了梦乡,银杏树虽然已经六百岁开外了,但仍睁大眼睛好奇而望,这时的它,有如一个战士,守护着身旁的小花小草,也守护着小芽儿。此刻银杏树的影子居然抹上了一层银光,噢,是泛着银光的月亮洒下的。它轻轻一摇,偶尔停在树梢过夜的小鸟,就“扑棱棱”地飞起又悄悄落下,这协调的乐曲与晚风的“沙沙”声凑到一块儿,构成了美妙的交响乐。银杏的小芽也已入睡,只剩下这老头儿还在沉思。凉风习习,老银杏还一动不动地在那守夜。
这一天,正是春天。
粥作文八年级 篇4
二)阅读下文,完成17-20题。(11分)
植物“气象员”
张晓天
①植物不仅供给人们氧气和果实,而且也可以预报天气。人们在生产过程中,观察到了一些植物预报天气的规律。发现它们可以预报阴雨和温度。
②天气晴朗时,南瓜蔓梢是向上翘起生长的。如果发现南瓜蔓梢下垂,那是天气转为阴雨的征兆;如果在连绵阴雨的天气里,南瓜蔓梢由下垂转为上翘,那就表明阴雨天气即将结束,晴朗的天气马上就会到来。南瓜蔓为什么能指示天气呢?原来,天气在变化时,南瓜有向阳性和向阴性,这是南瓜在进化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天气保护自身所形成的特性。
③风雨草生长在我国西双版纳的密林中,能预报风雨,它开花的习性很特殊,没有固定的时间。可每当暴风雨来临之前的两三天,它那小巧玲珑的花就开放了。而且暴风雨过后,它的花开得越发齐整和鲜艳,好像只有经过暴风雨的洗礼,才能显露其本身。
④“含羞草害羞,天将阴雨。”天气正常时,你用手指触动它的叶柄,叶子马上就会合拢,但是很快就会恢复常态。如果叶片自然下垂合拢,便是阴雨天气的征兆。
⑤在秘鲁的安第斯山区生长着一种奇特的“晴雨花”,它的花瓣紧密无隙,吸水性和透气性都很弱。因此,每当下雨前气压低、空气中的水气密度饱和时,花蕊深处的露珠也就消失了。这种现象是表明晴朗天气即将逝去,阴雨天马上就要到来。因此,当地居民将这种花称为“晴雨花”。
⑥在炎热的夏季里,茅草的叶子和茎的交界处会冒出一小团水沫来,好像螃蟹吐沫那样,因此老百姓总结出“茅草叶柄吐沫,明天冒雨干活”的农谚。
⑦在瑞典的南部生长着一种名叫“三色鬼”的草,人们称它为“天然寒暑表”,因为这种草对温度的变化极为敏感。在20℃以上时,它的叶片都是向斜上方伸出;温度若降低到15℃时,枝叶就向下运动,直到与地面平行时为止;当温度下降到10℃时,枝叶向下弯曲:如果温度回升到原来的状况,叶片就会恢复到原状。
⑧栗子树不但感觉灵敏,而且还能预测天气。进入冬季以后,在预测到有霜或下雪的坏天气将要来临时,它会提前几个星期长出芽来。研究证明,栗子树是在对夜间的时间长度进行“测量”之后,预知严冬的到来。
⑨在我国东北各省,农民喜欢在房前屋后或田边地头种植鬼子姜,用它的块茎来腌制咸菜。据观察,鬼子姜能准确预报初霜,在它开花10天左右,就要降第一场霜了,从而提醒农民做好防霜抗冻的准备工作。
(选自20xx年第5期《百科知识》,略有删改)
17.选文标题运用了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3分)
18.下面农谚适合用于本文的一项是()(2分)
A.河里泛青苔,必有大雨来。
B.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C.老鹰盘旋,天气转晴。
D.子夜杜鹃啼,来日晒干泥。
19.选文第⑥⑦段的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3分)
20.阅读下面链接材料,看看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
链接材料: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庄稼;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大自然的语言》)
阅读《动物的忧伤》,完成10—15题。(15分)
动物的忧伤
谢尔盖耶夫
(1)动物是不是也会感到忧郁、苦闷和沮丧呢?
(2)人们长期以来就知道,不光只是人才有感情,动物也有。例如:雌天鹅死了,雄天鹅就会表现出极大的悲痛;如果把小狗从母狗身边拿走,母狗就会恼怒;受到宠爱的狗对主人的感情非常深厚,如果主人不在家,它就显得闷闷不乐,盼望主人早点儿归来。在米兰,曾经有过这样的事情:有一只狗十二年如一日,每天都到火车站去接它的主人,但它的主人早就死掉了。它每一次到火车站去,都要在那里耐心等待,一直要等到火车进站,等到乘务员全部离开火车站,它才拖着沉重的脚步,垂着头,怏怏不乐地往回走。
(3)对高等动物来说当然也不例外。那么更原始的生物情形如何呢?它们是否也有某种类似的感觉呢?直接去问蝴蝶看来是得不到答案的,惟一的办法是,在相同的环境下对不同动物的习性进行研究。譬如,把它们与同类分开,不让它们接触,看它们的表现如何,观察它们是怎样忍受孤独和寂寞的。
(4)对人来说,孤独和寂寞是一种可怕的折磨。有许多人都知道鲁滨逊的故事,鲁滨逊在一个孤岛上经受了长时间的折磨。有些人曾由于过度寂寞而患精神病。这并不奇怪,因为人有社会性。
(5)至于动物,因为它们处于原始的群居状态,寂寞对于它们来说无疑是一种残酷的折磨。当原始生物离开“集体”以后,它们会感到非常难过。高级动物还比较容易适应寂寞的环境,有许多动物觉得跟人在一起的时候是一种安慰。譬如猴子也喜欢把我们人当成它们的兄弟。这种动物有些古怪,它跟我们人很合得来,即使不跟它们的同类在一起,却也能生活得很好。
(6)寂寞对于低级动物来说就更难忍受了。我们人是无法和它们在一起的。有些小鸟,如戴菊鸟和长尾巴山雀被关进笼子以后,它们就会感到很忧郁、很孤独,因而它们很快就会死去。但是,如果你把很多只相同的鸟放进同一个笼子里喂养,谈很就会生活得很快活。
(7)有许多鱼也喜欢群居。把一条鲱鱼单独放在水族箱里,只几天的时间它就会因为孤独而死。这并不是因为它想回到大海里去而又回不去气死的(过去人们就是这样想的),而是由于没有其他鲱鱼的陪伴而死的。
(8)有些昆虫没有同类的陪伴也会死亡。在欧洲,变蛾子的毛虫(它是林业的一大灾害)就是群居生长的。它们一个个紧挨着,排成长长的纵队,从这根树枝爬到另一根树枝,从一棵树爬到另一棵树。它们所到之处,一切绿色的树叶都会被吃得精光。但是,爬在后面的毛虫如果跟不上队伍而迷了路,就一定会死亡。当它知道自己掉队以后,它就感到垂头丧气,从此萎靡不振。它的食欲消失,代谢速率下降到最低限度,再也不能长为成虫。但是,如果让它隔着玻璃看见它的毛虫朋友(哪怕只是一个毛虫的模型),它的情绪马上就会好起来,代谢也就会恢复。
(9)这种社会性昆虫还有蜜蜂、蚂蚁和白蚁。在孤独的环境里,它们根本就不能活。只要它们单独在一起,或者有时只是朋友少了一些,它们就会不吃不喝,很快死亡。只有等到它们的伙伴多到一定的程度,才能使它们的某些机能开始恢复。蚂蚁和蜜蜂的伙伴不能少于25个,如果少于25个,这些习惯于正常群居的动物就会感到非常忧伤。
(选自《科学家谈新知识》)
10.这篇说明文的说明中心是什么?(2分)
11.如果把文章开头一段“动物是不是也会感到忧郁、苦闷和沮丧呢?”改为:“动物也会感到忧郁、苦闷和沮丧。”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2分)
12.第(2)段画线部分是为了说明什么?(2分)
13.(5)—(8)段都依次说了那些动物的寂寞情形?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来说明?(4分)
14.第(6)段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5.由文中的信息得知蚂蚁和猴子哪种动物更难以承受孤寂?为什么?(2分)
(二)阅读《动物的忧伤》。(15分)
10.动物也会感到忧郁、苦闷和沮丧。(2分)
11.原文用问句开头,提起人们注意,引发读者思考,又引起下文,改为陈述句就没有这样的效果了。(2分)
12.动物也有感情。(2分)
13.猴子、小鸟、鱼、昆虫。(2分)是按照从高级动物到低级动物对寂寞环境的适应能力逐渐下降,忧伤程度逐渐加重的逻辑顺序来说明的。(2分)
14.举例子。(1分)举戴菊鸟和长尾山雀被关进笼子以后,就会很忧郁,很孤独,因而很快就死去。(1分)以此说明对低级动物来说寂寞就更难以忍受了。(1分)
15.蚂蚁更难以承受孤寂。(1分)相对蚂蚁,猴子是更高级的动物,它们可以尝试把其他种类的动物
阅读下文,完成21—25题。(18分)
天赐良“源”
浩瀚的海洋不仅面积占整个地球表面积的70.8%,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接收器:6000万平方千米的热带海洋平均每天吸收的太阳能就相当于2500亿桶石油所含的热量。吸收太阳热能的海洋表面温度较高,而在一定深度下的海水温度较低。海洋表面在太阳的照射之下,和长期未受到光线照射的深海产生了温差,一般在热带地区,地层与1000米深处的海水温差可达25℃。由于存在温差,就可以利用海洋表面和海洋深处的温度差来发电。按资源普查的经验公式计算, 在几种海洋能利用中,海洋温差能可开发总装机容量为148亿兆瓦。单从数量上来讲,温差能是最大的。
A
利用海洋温差产生电力的研究已有120多年的历史,海洋温差发电的概念最早于1881年提出,但是当时世界上大部分科技发达的国家都处于纬度较高的温、寒带地区或者是内陆国,缺乏发展海洋温差发电的基本条件。1926年法国科学家克劳德利用分别装在两个烧瓶里的28℃温水和冰块实现了温差能至电能之间的转换。这个试验虽然产生的电力不大,只能使几个灯泡发光,但却已经从原理上说明利用海洋温差发电是完全可能的。
理论上的可行并不代表在工程上就可以立即应用。海洋温差发电直到上世纪70年代全球爆发能源危机时期,在美国夏威夷成功建设了世界上第一座海洋温差发电装置后才得到重视,近年来的研究使它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B
海洋温差发电机系统是由蒸发器、涡轮机、发电机、冷凝器等几部分组成。各部分间由很大的管道连接。蒸发器中是一种在13~15℃间即可蒸发的液体物质,向其中导入15~28℃的表层温海水时,工作流体因受温海水加热,而致沸腾,蒸汽经由连接管路送到涡轮机,使其 转动。 逸出的蒸汽则汇入冷凝器,当向其中导入1~7℃的深层冷海水时,这些蒸汽受冷凝结成液态的工作流体,随由其他装置重新送回蒸发器。这样的操作周而复始地进行,只要表层温海水管与深层冷海水管间存有温差,即能经由上述循环从海水中不断获得电力。
广阔的利用前景
对于海洋温差能的利用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它工作过程中所需换热面积大,导致建设费用较高,并且海水会腐蚀设备,海洋生物也会在机器工作过程中进入设备等等。但是海洋温差能发电对能源的浪费远远低于普通火力发电。当海洋电站离陆地较近时,可考虑直接向陆地上的变电站输送电能;人们还可以利用海水在工作过程中分解出的氢作为燃料,或从浓缩海水中提取铀、重水以及一些稀有金属,送往陆地供核电站使用。同时它几乎不会产生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因此对海洋温差能这种清洁能源的利用前景可谓十分广阔。
21.文章第①段画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22.请在文章的A、B两处分别撰写两个适当的小标题。(4分)
A:B:
23.简要说明“海洋温差能”为什么“利用前景可谓 十分广阔”。(4分)
24.下列句子中删去加点的词语对原句意思表达影响最小的一项是(3分)
A.一般在热带地区,地层与1000米深处的海水温差可达25℃。
B.单从数量上来讲,温差能是最大的。
C.但却已经从原理上说明利用海洋温差发电是完全可能的。
D.同时它几乎不会产生污染物和温室气体。
25.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本文内容,写出你从中的发现或思考。(3分)
材料:上海电力公司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发电项目,风力、太阳能、生物质能发电齐头并进。根据测算,世博会召开时,上海并网清洁能源发电将达到146.4兆瓦,其中风电139.4兆瓦、太阳能光伏发电7兆瓦,可为世博园区提供三分之一的用电量。这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6万吨。
(二)(18分)
21.(4分)列数字、作比较。(2分)突出说明海洋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接收器。(2分)(或:突出说明海洋接受太阳能数量之大)
22.(4分)A.漫长(长久)的研究历史(2分)。B.海洋温差发电机的工作流程。(2分)
23.(4分)(1)几种海洋能利用中数量最大;(2)对 能源的浪费低;(3)产生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少。(答出 任意两点即可)
24.(3分)C
25.(3分)清洁能源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四、阅读下面文章,然后完成9~12题。(12分)
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冯云
①面对环境的恶化,科学家都鼓励人们过低碳生活。那么,什么是低碳生活呢?
②低碳生活涉及碳足迹,碳足迹表示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的碳耗费量,是测量某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一种指标。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坐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燃油,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第二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水,会因它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而带来第二碳足迹。碳足迹越大,说明你对全球变暖所要负的责任越大。碳足迹越小,说明你对环境的保护做出的贡献越大。
③就个人而言,每个人可以从自我做起,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尽量减低碳足迹,选择低碳生活。例如,少开一天车,少吃一顿肉食大餐,少用一次性筷子,少开一盏灯等等,都可以减少碳足迹;甚至用餐做菜时选择烹饪方式也可以减少碳足迹。以土豆为例,用烤箱烘烤土豆产生的二氧化碳比用锅煮的要多,而用锅煮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比微波炉做产生的多。所以,用微波炉做土豆就是一种更好的低碳生活。
④另外,棉布衣服与化纤衣服,爬楼梯与坐电梯,走路与开车等等,都是前者是低碳生活,后者是高碳生活。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所以应当选择棉布衣服。在家居用电上,使用风电或水电等清洁能源产生的碳排放会比使用热电低。在交通出行方面,小排放量汽车在同距离时碳排放量较少,应大力推广小排量节能环保型汽车。
⑤尽管低碳生活值得提倡,但是,由于工作需要或其他原因,人们不时会进入高碳生活。这时就应当对自己的高碳生活进行补偿。这种补偿就是所谓的碳中和。这种补偿就是碳中和。碳中和指的是,人们可以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生产)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过高,则可以通过植树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吸收掉,或者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个人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以达到降低温室效应的目的。可以说,碳中和就是人们对自己高碳生活的补偿。
⑥因此,人类的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摘自《百科知识》,20xx年第12期,有删改)
9.本文围绕“低碳生活处处可为”谈了哪几个方面?请简要概括。(3分)
答:
10.“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一句中为什么连用两个“更多的”?(2分)
答:
11.第③段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2.从全文看,文章主要内容是介绍“低碳生活”,但为什么还要谈“高碳生活”?(3分)
答:
四、(12分)
9、(3分)谈了三个方面:(1)从碳足迹谈什么是低碳生活;(2)个人日常生活可以减少碳排量,选择低碳生活;(3)面对高碳生活应利用碳中和进行补偿,降低碳排放。(每点1分,要点概括恰当即可)
10、(2分)两个“更多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它强调了与生产棉布衣服相比,生产化纤衣服将带来更多的碳排放。说明了生活中通过选择衣服也可以选择低碳生活。(语意相近即可)
11、(4分)运用了举例子和作比较的方法(2分)。运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例子,说明了生活中个人是可以选择低碳生活的(1分);运用作比较的方法,让人们更具体,更明确地知道了那一种烹饪方式更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助于人们在生活中有效地选择低碳生活(1分)(语意相近即可)
12、(3分)①高碳生活是无法回避的,必须正视,因此写高碳生活是对前面低碳生活内容的补充,使文章内容更加全面、完整。(2分)②高碳生活通过补偿可以降低碳排放,因此谈高碳生活有助于加强对“低碳生活处处可为”这一认识的理解。(1分)(语意相近即可)
粥作文八年级 篇5
窗外的雨哗哗不断,乌云从早上一直哀泣到了中午。小女孩躺在客厅里看电视,那个年轻的女人在厨房切着菜。一切都如往常一样平凡而幸福。
“咚咚咚!”一阵清脆的敲门声响起,女人赶去开了门,脸上半是恐惧半是担忧。“妈!”
两位警察和一位老妇人站在外面,年纪大一点的警察微笑着,年轻一点的微皱眉头望着别处。那位老妇人穿着湿透了的单薄的素衣,脸上半是自责半是兴奋。
“请问,您是______女士吗?您的母亲迷路了……”老警察轻声说着。“您在干嘛呀!自己的母亲都给丢了。”年轻警察不耐烦的说。“对不起!对不起!”女人急忙道歉后,把老妇人搀进了屋。又去向警察了解情况。小女孩怕警服躲得远远的,这时才探出头来看着这个陌生老妇人。或许这并不是什么大事,一位老人看望女儿迷路了而已。但要知道老人住在离县城极远的小村。不停歇,坐火车也要三天才能到。也是由于距离太远,女儿也不曾给过母亲详细的地址,也只随口说过,可老人记得很清楚,毕竟那是牵挂的方向。
老人穿着湿透了的衣裳,提着素菜。站在进门处久久欲进又不曾挪脚。女儿谢走了警察才扶着老人进了客厅,又立刻去找干净衣服。老人却扶着墙进了厨房。“哆哆”响起切菜声,“叮”突然盘碎声响起。“您没事吧!”女人边捡着碎片边说道。“我就想给你们做餐饭。”老人看着碎片满是自责。“那我来给您打下手。”女人安慰到。老人颤抖着手拿起厨具,做着菜。女人只是担心的看着母亲,帮她拿盘,摆正碰到的调料,捡起掉在了地上种种。却不曾有过责怪的意思。强要老人换上干净衣服后,和女孩一起吃着看相并不美味的饭菜。女孩吃了几口就跑进了房间。女人立刻安慰着说“她挑食,不管她。”老人望着小女孩的身影,欲言又止,只自责地低着头。
老人第二天就急着要走,女儿也挽留不住。只是在上车时注视着女儿和小女孩,浑浊的双眼就这么盯着,好久好久后才移开。这段注视长的让女人觉得不对劲,但工作和孩子让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
一个月后,女人请了假,拿着高级补品去看望老人。到时已是晚上,疑惑的是家并未开灯。这让女人不禁幻想流泪,加快了脚步。寒清月光透过布灰的窗户照在破旧的瓷碗上,里面不知是糊了的菜,还是根本就不是食物。打开灯,老人扶着墙艰难地站起来。“谁啊?”颤颤巍巍的走了过来。女儿就在面前却不知是谁!女人立刻懂了,眼泪淌得更凶,一下子跪在了老人膝下。老人摸着女人的脸,白内障的双眼一下子也哭了。突然地进城,笨拙地做饭,莫明地注视。女人什么都懂了。
这世界上好多奇迹都是由母亲创造的。但并非大事才是母爱,一双满含爱意的眼睛,抵过世间的千言万语。母亲的一次关爱,是世间最美东西。
粥作文八年级 篇6
1、说明文分类:
按对象:事物性说明文《苏州园林》;事理性说明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2、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按时间先后进行说明),空间顺序(由远及近,由内到外,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等);逻辑顺序(由表及里,由果到因,由浅到深等)。
3、说明方法:
举例子 列数字 打比方 引资料
分类别:是按照一定标准对事物或事理进行分类,加以说明,使之眉目清楚。
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如统筹方法是一种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用A是 的B或 的B,叫A。
作比较:用具体的或大家比较熟悉的事物与被说明事物作比,使它留下具体而鲜明的印象,突出事物的性状特征。
列图表:用图表说明事物,往往能够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说明更直接,更具体。
摹状貌:就是对说明对象用生动语言进行描绘,相当于记叙文中的描写。
4、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战法推介:说明文阅读解题方法
1.说明对象(注意区分:全篇还是局部)
2.说明对象的特征一般是事物说明文,可在文中直接找出或概括各段的要点。
3.说明的主要内容
A、事物说明文:主要内容=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
B、事理说明文:可从现象的起因(根源)、性质(工作原理、危害性)、解决措施(用途、发展前景)等方面入手。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常见于事物说明文);逻辑顺序(常见于事理说明文)
5.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⑴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摹状貌(即说明文中的描写)。
⑵作用:其目的是为了说明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往往是该段所要说明的。
6.说明文的语言:准确和生动
⑴准确:常以 加点字能否删去的形式出现。答题规范:不能删去,**(加点字)表示……,去掉后就变成了……,不符合实际情况,影响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⑵生动:主要的体现在形容词、动词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上。
解题演示:
遥感卫星
①信息技术革命,是传送信息技术的更新,是获取信息手段的突破。获取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些深层次关键信息是至关重要的。a遥感卫星就是人类获取重要信息的重要工具。它远在太空就可以看清人们在地面察觉不到地质断层,代替人们勘察无人区内的情况,发现地下的石油、古迹。
②我国宝成铁路自建成以来,长期被滑坡、塌方灾害困扰。长期以来,铁道专家一直找不出内在原因,只能年复一年的在灾害与维修的怪圈中折腾。然而在我国发射的返回式遥感卫星拍摄的照片上清晰的显示出,这条铁路一些地段处于地层的断裂带上,于是铁路部门立即采取了加固地层的措施,才从根本上减少了山体滑坡时事故的发生。
③利用遥感卫星进行国土普查,是人类获取信息的另一重要途径。b例如,我国对于青藏高原等人迹罕至、自然条件恶劣之地进行普查,遥感卫星提供的一幅照片的覆盖面积是航空照片的140倍,只需1人用3天时间就可以完成解译判读工作;如用飞机航拍,则需30人用几个月时间;如用人工则需几年。
④我国石油地质队员在对柴达木盆地“伊克雅乌汝”油气构造进行调查时,26人苦战4个月,才测出568个点,以此绘制出五万分之一的地质图;而卫星仅用一张照片就把情况看清,还发现了地面测量中无法发现的断层构造。
⑤我国考古工作者还利用遥感卫星图片,发现了一批古代遗迹。比如内蒙古昭乌达盟附近的一座被黄沙深埋的古城,在遥感卫星照片上被发现,并确认是元朝忽必烈为其女儿鲁国大长公主兴建的应昌古城。
1、本文的说明顺序是 。对本文结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2、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①a句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A、下定义 B、作诠释)
②b句除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外,还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运用这种说明方法有何具体作用?
3、第四段画浪线句子所说明的对象的特征之一是
4、理解第二段中加点词 :
①“一直”不能删掉,这是因为
②“才”的用法是 。
A、表示强调所说的事 B、表示对比之下数量少
C、表示事情发生得晚 D、表示只有在某种情况下然后怎样
关键提示
以上训练和考查的重点是整体感知说明文内容的能力。整体感知说明文内容,指的就是能明确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把握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理清结构和理解文意,等等。“能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这是《教纲》提出的要求,据此,中考对说明文阅读能力的考查格外看重,我们必须予以足够重视。
解题思路
解答第1题,先要整体把握文意,明确第一段末句的几点意思对下文的作用,据此就能一举两得,揭开“顺序”和“结构”之谜。
第2题,解答①要弄清下定义和作诠释的根本区别,用换位法(主语与连同定语在内的宾语互换位置)加以鉴别,换后意思不变的是下定义,换后意思发生逻辑错误了,就是作诠释。解答②,目光要在“航空照片”、“飞机航拍”和“人工”上聚焦,并揣摩作者的用意,就不难看出意在用它们跟遥感卫星的工作效率用比较,以突出遥感卫星工作效率高的优点。
解答第3题,只要扣住“仅”和“还”这两个副词,答案就会撩开面纱。
第4题,解答①要看到“一直”是与“长期以来”相照应的,便可揣摩出它对查找“内在原因”的难度之大起了强调作用。解答②,要联系上文理解,会很快排除A和B,却可能会在C和D中犹豫不决,但只要联系“长期以来”和“一直找不出”去揣摩,你就会觉得选C才是准确的。
实战演习:
Ⅰ、阅读训练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 ],其中又以[ ]为主。
2、首句的“假山和池沼”能否换成“池沼和假山”?为什么?
3、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共同特征是[ ]
4、这段文字说明的中心是( )。
5、第二句话中的“艺术”与“技术”的词序能否对调?为什么?
6.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
7.游览者“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三)课外阅读
(一)①雨林的消失,意味着人类将永久丧失一大批物种。物种将濒临灭绝。很多物种现在就遭到危险。橙色皮毛的猩猩(因其脸像人脸,被称为“森林老人”)过去在亚洲的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由于其栖息地遭到极大破坏,这种在树上生活的惟一的一种大猩猩越来越少,只能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和婆罗洲找到。
……
②为何要摧毁如此珍贵的资源呢?有一定的原因。伐木公司砍伐大量树木,将硬木木材运往各国销售。顺便说一下,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木材进口国,每年用木材生产的大量一次性木筷子,可以建造1.1万间住宅。
③在雨林区,砍掉树木、兴建牧场的做法也很普遍。然而这种做法的效率极低。据估计,需毁掉6平方米的巴西雨林方可换得100克汉堡包。人们都不会想到,雨林的土壤居然又薄又脆弱,几场大雨可冲走所有的表土。用不了几年时间牧场主就得放弃原来的牧场,去寻找新的牧场。
④砍伐和焚烧热带雨林远不止毁灭无数的动植物物种。地球上生命多样性的毁灭意味着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大气。这是一种连锁反应。
……
⑤利用“刀耕火种”毁林兴建农场造成了双重后果。首先,砍伐林木减少了光和作用,最终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同时也会减少大气中生命必不可少的氧气含量。其次,放火毁林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造成环境进一步恶化。这样,最后只能是带来灾难性的气候变化,冰川融解,洪水泛滥。这不是一般性的灾难,它会造成更多的动植物死亡。
11.选文采用的是什么说明顺序?
12.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3.第④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14.请你设计一条公益广告,警示人们增强环保意识。
生字词
匀称(chèn) 惟妙惟肖(xiào) 推崇 巧妙绝伦 刹(chà)那 驻(zhù)足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轩(xuān)榭(xiè) 胸中有丘壑(hè) 嶙(lín)峋(xún) 镂空(lòu) 蔷薇 因地制宜 重峦叠嶂(zhàng) 御(yù)道 磬(qìng) 鎏(liú)金 雍(yōng)正 攒(zǎn) 琉璃 蟠(pán)龙 中轴线 伧(cāng)俗 帷幕 雅俗之分 竺(zhú)可桢(zhēn) 孕育 翩(piān)然 销声匿(nì)迹 风雪载(zài)途 农谚 榆叶 连翘 衰草连天 周而复始 草长莺飞 蟾蜍 囊(náng) 繁衍 胚胎 鳞片 脊(jǐ)椎 (zhuī) 两栖(qī) 相安无事潮汐 褶(zhě)皱(zhòu) 遗骸(hái) 劫难(nàn) 致密 追溯(sù) 天衣无缝 归咎(jiù) 藩(fān)篱 啸 (xiào)聚山林 栖(qī)息 监控 在劫难逃 五彩斑斓 束手无策 物竞天择 无动于衷 潜(qián)意识 过滤 顷(qǐng)刻 面颊(jiá) 喷嚏(tì) 激荡 嘈(cáo)杂 唠唠(láo)叨叨(dāo) 充耳不闻 视而不见
粥作文八年级 篇7
“沙,沙,沙,”是谁在那低吟着美妙歌曲?哦,是春雨。
春天的雨是什么颜色的?小燕子说:“春天的雨是绿色的。”蜜蜂说:“春天的雨是黄色的”。梨花说:“春天的雨是白色的。”桃花说:“春天的雨是黄色的。”哦,春雨是五颜六色的。
春天的雨是一位神奇的歌唱家。嘘!你听,她那悦耳的歌声唤醒了沉睡已久的小草们。小草们伸了伸懒腰,打了个哈欠,都慢慢脱掉黄黄色的棉袄,换上青青色的衬衫;她那宏亮而又甜美的歌声,又将河水上的冰融化了。“叮咚,叮咚,”河水又欢快地给春雨奏乐起来。河里的鱼儿们也游过来,游过去,它们在给春天的雨伴舞呢!这美妙的歌声随着风儿来到了柳树姐姐和迎春花妹妹那里。柳树姐姐梳了梳她那长长的绿头发,而迎春花妹妹却将她金黄色的叶子全部开放起来……
春天的雨飘落在麦地里。枯黄的麦苗异口同声地说:“我天天盼望着,盼望着你的来临,今天终于把你盼来了。”“咕噜,咕噜。”麦苗大口大口地喝着水,渐渐地茎和叶由枯黄变成绿油油了。春天的雨真是贵如油呀!
春天的雨洒落在美丽的校园里。小朋友们都争先恐后地从教室里跑到操场上,有的和雨娃娃一起嬉戏;有的和雨娃娃相互拥抱,好像久别的好朋友相遇;还有的在抬起头,闭上眼睛,来感受多姿多彩的春天的雨。一位老师看到这样的情景,情不自禁地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轰——!”一阵响彻云霄的雷声荡漾在天地之间——雨停了,天空中悬挂着一条美丽的彩虹。
粥作文八年级 篇8
虎皮鹦鹉是一种漂亮、可爱的小动物,它们非常机敏。
它们的额和脸都是柠檬色的,与黄黑相间的头部、颈部一对比,显得非常鲜明。脸上印着一对缎蓝色的斑点,异常美丽。脸的上方嵌着两颗黑宝石似的眼睛,圆圆的,总是那么精神。它们的身体是翠绿色的,那颜色犹如晚春的草坪,看起来很舒服。肚子上的绒毛里藏着一对肉红色的爪子。尾巴很长,呈现出多种颜色,虽不如极乐鸟的尾羽那样鲜艳,却也浓重,不缺乏美感。
它们对什么都特别好奇。如果看见不常见的东西,它们就会歪着头认真地观察,好像在做研究。它们又对什么都很警觉,只要有异物靠近它们,它们就会惊叫着飞走。
它们是灵活的小动物,喜欢在树上蹿跳和飞翔。它们也是攀登能手,1米多高的树干,能用7秒钟就爬上去。这可比别的鸟快多啦!
它们喜欢互相追逐,玩耍,欢叫,自由自在地生活。
它们最喜欢吃小米等谷物和植物的果实,也很喜欢吃蔬菜,像芹菜叶,白菜叶……甚至蒜它们也能吃一点,只不过吃几口就会不停地甩头、蹭嘴——因为那太辣了。它们喜欢在饭后梳理自己的羽毛。由于有一个钩子似的嘴,所以它们能利用它从翅膀一直梳理到尾尖而不费力气。
它们的叫声也挺有意思——时而婉转,时而令人烦躁;有时像在唱歌,有时又像在乱嚷,真叫人搞不懂!
虎皮鹦鹉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在许多家庭里都饲养着这种漂亮、可爱的小动物。
文章抓住虎皮鹦鹉的外形和生活习性,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这种可爱的小鸟。在介绍虎皮鸚鹉的外形时,作者用七种颜色写出了它的色彩斑斓,但又不是简单的列举颜色,比如写蓝是“缎蓝”,黑则如“宝石”。写它的好奇、灵活、饮食习惯、叫声等方面同样也如此,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并采用生动活泼的语言,使虎皮鹦鹉漂亮、顽皮又可,爱的形象栩栩如生。
粥作文八年级 篇9
“头顶小红帽,模样生得俏,小巧弯弯嘴,最爱学人叫。”这正是聪明可爱的鹦鹉。
鹦鹉是一种极其漂亮的鸟类,羽毛颜色艳丽,就像披上了一件五彩的外衣。鹦鹉特别善于攀爬,因为它们两趾向前,两趾向后适合抓握。它们的喙极像字母“c”,尖锐有力。鹦鹉常被作为宠物饲养,体型最大的,非紫蓝金刚鹦鹉莫属,体长可达100厘米,蓝冠短尾鹦鹉体型最小,仅有12厘米。
大多数鹦鹉主要吃树上或者地面上植物的果实、种子、嫩芽、嫩枝等,有时还会吃少量昆虫,也是人类的好帮手。吸蜜鹦鹉以花粉、花蜜及柔软多汁的果实为食物。
鹦鹉十分聪明,而且通情达理,是出了名的“小戏精”。他们的口技在鸟类中十分超群,有时它们说出的话会让人惊叹不已,这只是一种条件反射、机械模仿而已,在科学上也叫效鸣。鸟类没有发达的大脑皮层,因而它们没有思想和意识,不可能懂得人类语言的含意。我们常听“鹦鹉学舌”,时不时会闹出笑话来,令人啼笑皆非。但这却为人们的茶余饭后增添了许多谈资和笑料,也使得鹦鹉成为很多人的伙伴和宠儿。
然而,鹦鹉和其他生物种群一样,也面临着巨大的不幸。随着人类文明足迹的延伸,工业化程度的发展,这些美丽的鹦鹉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种群锐减,一些种类已经或者接近灭绝,人们还肆意放纵一些稀有鹦鹉的天敌,使得鹦鹉大量灭绝,正如塔布吸密鹦鹉,至今只能在图片邮票上看到这些美丽的鹦鹉,真让人痛惜不已。
鹦鹉华丽高贵的外形,让人赏心悦目;鹦鹉一流的口才让人开怀舒畅。保护鹦鹉,应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