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5篇。
教师可以培育出祖国的花朵,教案是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教案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文书更是教师的能力体现,我希望这份“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能够成为您永远的珍藏,希望本文能给您提供借鉴!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篇1)
1、同样是日本人,别的日本人是怎样看待中国人的?这种态度,最集中地体现在哪两件事件上?找出文中的相关段落。
○1、“匿名信事件”
讥刺“我”得了教员漏出来的题目,才考试合格的。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前半句揭露了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达对此的愤恨和抨击;后半句写出了作者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
○2、“看电影事件”
做侦探的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枪毙,别的中国人在围观,日本观众在欢呼。
“呜呼,无法可想。”
——反映出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
○3、这两件事各有什么侧重?
匿名信事件——弱国国民受人歧视。
看电影事件——中国老百姓的愚昧、不觉悟。
2、通过这两件事情,你对藤野先生的“伟大”又有了什么新的理解?
藤野先生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能够做到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给予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尤其显得难能可贵。所以,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1、如此伟大的老师当然值得鲁迅先生怀念,请找出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2、藤野先生对鲁迅的人生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为什么鲁迅会时时想起他,为什么把他的照片挂在书桌对面的墙上?)
○3藤野先生平等意识、尊重他人的观点给鲁迅巨大的影响,使得鲁迅一直能够保持着对中国底层百姓和大众疾苦的关注和同情。
○4看到照片便能时时想起在日本的经历,想起自己身上肩负的重任,从而不断地鞭策着自己笔耕不辍。
○5藤野的出现恰恰在鲁迅思想的重要转型期间。
课后作业:夜深人静之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已阔别了,鲁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像,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注意联系写作背景)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3.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
4.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5.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6.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
[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2.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
3.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一、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二)回忆学过的课文中提到的“屏”,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口技》:“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
屏的作用:遮挡视线。
(三)学生列举生活中见到的屏,猜想它们的用途。也可以展示搜集到的关于屏的图片,并辅以简单介绍。
(四)作者简介
陈从周:(1918—20xx),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五)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正音释义,积累词语。
2、配乐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3、精读课文,回答问题。
自主回答: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明确:“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解释紧扣屏的用途。
(2)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明确: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
种类: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多媒体展示不同种类的屏的图片,让学生获得直观印象,加深对屏的了解。)
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
合作讨论回答
(3)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六)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
1、理解诗意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
“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2、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七)研读赏析
1、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2、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明确: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1)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2)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二、总结拓展
(一)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
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二)拓展延伸
查找积累与屏风有关的诗句。
例: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的:
1、掌握13个生字,理解“无忧无虑、任凭、丰富多腔、遭殃、责打”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花猫的古怪和它小时候的可爱。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猫的资料。(比如猫属于哪一类动物?有什么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认识猫。
(猫:哺乳动物,面部略圆,躯干长,耳壳短小,眼大,瞳孔随光线强弱而缩小放大,四肢较短,掌部有肉质的垫,行动敏捷,善跳跃,能捕鼠,毛柔软,有黑、白、黄、灰褐色。据说猫还是老虎的师傅呢?)
2、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老舍先生写的《猫》,读题。
二、学习生字词
(一)黑板上学习生字。
(二)看投影,读词语。
三、学习课文
(一)理清条理
1、作者分别写了什么时候的猫?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中?
2、每个自然段都写了猫的什么特点?
第一自然段:写大花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第二自然段:写大花猫的高兴与不高兴时的表情。
第三自然段:写大花猫又胆小又勇猛。
第四自然段:写大花猫小时候很淘气。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自学第4自然段,读懂什么就说什么?
生汇报读懂的内容。
学生A:读懂了小猫很淘气,好玩。
师引导:哪些句子描写小猫淘气,好玩?找出来,读一读。
引导朗读:要读出小猫的可爱。
学生B:读懂了小猫很勇敢,很坚强,不怕摔,不怕疼。
师引导:把这些句子找出来,读一读,读出坚强、可爱来。
学生C:读懂了小猫很淘气,折腾得花草枝折花落。
师引导:对,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读出淘气来。
2、归纳引导。
(1)这么淘气的小猫,如果是你家的猫,你会怎么评价它?根据老师的指示说说。
这是一只XXXXXXXXXXXXXXXXXXXXXX
(2)老舍老生又是怎样评价它的,从文中找出两个词语来评价它。
[生气勃勃、天真可爱]
(3)你读了课文和老舍先生对猫产生的感情一样么?说一说。
(喜欢、喜爱)
(4)大家一起读一读第4自然段,注意读出喜欢的感情。
五、小结
一只可爱的小猫,全身都洋溢着淘气与生气,它长大后会有怎样的表现,我们明天再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昨天,我们学了小时候的猫,现在大家来完成一项练习。
小时候的猫很(淘)(气),它是那样的(生气勃勃),(天真可爱),我非常(喜欢)它。
2、今天我们来学习长大了的猫。
二、讲读第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哪一句话写?
(我们家的大花猫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2、大花猫的古怪性格体现在哪?读第1—3自然段,找一试,用波浪线画出来。
学生汇报。师提炼要点,板书:
老实贪玩尽职
温柔可亲一声不出
胆小勇敢
3、自由读第1自然段表现猫“古怪”句子,注意自己在品读时的感受。
4、师生互动,交流感受,体会古怪。
(1)抓住“乖”,类比生活体验,品味读好写猫“老实”的句子。
(2)品味猫贪玩表现时引导想象:猫贪玩出走后,会有谁用什么方呼唤猫回来?
(3)品味“屏息凝视”
①结合插图先说说什么叫“屏息凝视”。
②“屏息”是否就是不呼吸了呢?
③连几乎听不到的呼吸声都要控制,那读的时候应该怎样读?(生练读)
④同学们,我们找准目标,屏息凝视,体验10秒钟。交流感受
⑤体会“一连”“非……不可”:同学们,“一连就是几个钟头”是个什么概念呢?就按三个钟头来算吧,三个钟头是多少分钟?(180分钟)又是多少秒?(10800秒)是10秒钟的多少倍?(1080倍)而我们刚才才体验了10秒钟啊!(生激情朗读)
(4)小结:在尽职这一点上,我们大家都该向猫学习。
5、整体回顾读第1自然段,体会猫的确古怪,但又着实可爱。
6、自由读第2、3自然段,边读边想哪儿写得好,一会儿我们来交流一下。
7、多种形式理解读含有“蹭、踩印、小梅花、丰富多腔”等重点词语的句子。
8、总体赏读,熟读成诵。
三、小结。
指导重点:
(1)想象母鸡和鸡雏所面临的危险,了解母鸡警戒的原因。
(2)指导朗读描写母鸡“警戒”的句子,感受母鸡的爱子心切。
(3)想象母鸡警告鸡雏的语言,体会母鸡的勇敢。
(4)设疑:母鸡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没什么可怕的事,为什么还要“警戒”?母鸡到底怕吗?
(5)提炼作者对母鸡态度变化的原因,了解母鸡的叫声即它的语言,也是与鸡雏交流的方式。
6、学习第6小节,体会母鸡的慈爱和辛苦。
指导重点:
(1)借助对“紧叫、一点儿”两词的理解,体会母鸡“紧叫”所表达的意思。
(2)设疑:“叫”与“教”的区别,体会母鸡的辛苦。
(3)联系上下文,设疑:母鸡到底怕公鸡吗?
(4)体会“紧叫”的“紧”字的妙用,感受老舍的语言魅力。
7、学习第8小节,再次体会母鸡的辛苦,任劳任怨。
指导重点:通过对“顶尖锐、顶凄惨”的理解,体会母鸡“啼叫”所表达的意思。
8、学习第7小节,体会母鸡的辛苦与慈爱。
指导重点:
(1)学生自主感悟,交流反馈其读懂及读不懂的内容。
(2)体会“──”的作用,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四、总结全文,升华母爱
(一)理解“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的含义。(板书:英雄母亲)
(二)进一步体会“我不敢再讨厌母鸡”的原因。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篇4)
这篇文章有明暗两条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是暗线。教学时,可以采用由主到次、由整体到局部的教学思路,首先弄清文章的主要形象藤野先生,然后再突破其他相关的问题。
1.导人新课。
2.介绍作者留学日本的目的以及本文相关的写作背景。
引用《呐喊》中相关内容加以介绍。
1.学生迅速默读课文,标记出自己把握不准确的字词。
2.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部分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3.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4.思考讨论:这篇散文是以什么顺序记叙的?又是以什么作为中心记叙的?以什么为线索来记叙的?
学生讨论后明确: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以藤野先生为记叙的中心,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1.学生默读课文,采用跳读法,阅读与藤野先生有关的内容。
2.请学生根据所阅读的内容,在下列空缺处填上适当的内容。
藤野先生是一个的人。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填空题。要想填写好,首先要准确把握好课文内容,然后选好填写的角度,概括好填写的`内容。学生发言时,教师既要注意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又要把握学生回答的正确性,不可放任自流。
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填写的内容是不相同的:
从肖像角度来考虑: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医学教授。依据第6段。
依据第9、10段。
从治学的角度考虑:认真负责,治学严谨。依据第16、17、23等段。
从对待学生的角度来考虑:热情诚恳,循循善诱。依据第1115、21、22等段。
3.思考:作者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人物品质的特点,让学生明白写记叙文时对事例要有所选择。如果前一环节(即填空)解决得比较好,则此处只要稍做归纳即可。参考答案如下:
4.学生再次速读课文,思考:我对藤野先生怀有一种什么感情?请引用课文内容简要回答。
学生讨论后明确:首先是一种感激和怀念之情,这种感情体现在以下行动上:①装订收藏讲义。②悬挂先生照片。③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之所以有这种感情,是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然后是一种愧疚之情,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
三、学生回答:文章除了直接写藤野先生的内容外,还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还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在课堂上看电影。等等。
这道题涉及面广,难度较大,在分析时,可以分解成多个小问题。引导学生找准相关的课文内容,准确筛选信息。内容分析如下:
文章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忧国之情,是作者在藤野先生教导下刻苦学医的主要动机。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正面陪衬。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为写藤野先生作反面衬托。写课堂上看电影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总之,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有密切的关系。
五、鲁迅先生是用什么来统摄全篇内容的?
明确:作者是用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来统摄全篇的。文章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是作者爱国思想的一个表现;在往仙台途中记得日暮里,可能是日暮里使作者联想到清王朝的日暮途穷;记得水户,是因为这里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土朱舜水客死的地方,这是作者爱国感情的又一表现;写对初到仙台受优待不以为然的理解,对艰苦的生活条件的态度,也是作者爱国思想的表现;对藤野先生表示敬仰,是由于他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留学生;对日本爱国青年表示愤懑,是由于他们看不起中国人;看电影之后毅然决定弃医从文,更是出于爱国的考虑;最后把怀念之情变为多写反映黑暗现实的文章,则是当年弃医的目的,是爱国的实际行动。可见,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是统摄全篇的中心思想。
注意分析上述内容时,教师切不可满堂灌,而应该引导学生依据相关内容进行思考,逐一分析,最终把握问题的实质。可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指名学生分别朗读文章第1段、第5段、第24---31段以及第36--38段等段落,体会文章的感情
要求学生朗读时注意读出其中的感情:第1段透出的是一种辛辣的嘲讽,第5段应该是一种轻松亲切的语调,表现出一种友好之情;而第24--31段则是充满着作者的愤激之情,最后第36酗38段充满着作者的感激之情。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篇5)
【教材分析】
《唐诗五首》选入五首唐朝律诗,有五言,有七言。《野望》写田园风光,抒发诗人孤独、彷徨之情;《黄鹤楼》写登临之景,抒发诗人吊古伤今、思念家乡之情;《使至塞上》描绘塞外雄浑壮阔的景象,表现对个人荣辱浮沉的达观之情;《渡荆门送别》摹写诗人辞亲远游所见景象,表达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钱塘湖春行》点染西湖早春气象,表现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
【学情分析】
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学习已经不陌生,小学以及七年级,学生学习背诵了不少诗歌,在诗歌方面已经有了很多积累。但是,学生对于律诗这种集中在同一课的学习可能还不多,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律诗相关常识的引导与教学,从而有助于学生对律诗学习的深入。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美。
2.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
3.借助资料,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4.联想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的诗句。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
2.学习律诗相关常识,整体理解诗歌文本。
【教学难点】
1.感受律诗的韵律之美,把握诗歌思想感情。
2.提高学生古典诗歌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掌握律诗的基本特征,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领略律诗的韵律美。
2.疏通诗意,字斟句酌地读诗,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
一、简介唐诗
中国历史上几乎每个朝代都有诗,但唯有唐代的诗歌流传数量最多、影响最为广泛。作为中华民族最珍贵文化遗产之一的唐诗,或雄壮浑厚,或清雅秀丽,意境深远,具有深厚的美学韵味。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走进唐诗,走进历史,走进情怀。
(板书:唐诗五首)
【设计意图】由对唐诗的简单介绍引入课文,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二、了解律诗
1.律诗的基本特征
课件出示: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
基本特征如下:
(1)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为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2)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3)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
(4)一般说来,律诗的第二、三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
【设计意图】
1.引导学生了解律诗的基本特征,把握律诗结构,为接下来的教学做铺垫。
2.把握律诗的结构——起承转合
课件出示:
元代范德机的《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是艺术创作常用的结构技巧之一。
一首律诗一般由四联构成,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往往遵循起承转合的格局。
首联,起,开门见山,直接扣题。
颔联,承,紧承首联,延续延伸。
颈联,转,转折变化,由此及彼。
尾联,合,呼应开头,收束全诗。
【设计意图】此课件资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一般律诗的思路特点,加深理解。
三、教读《野望》
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
课件出示: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贞观初年,因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今属山西万荣),故自号“东皋子”。性情简放,“不喜拜揖”,曾三仕三隐。其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对于扭转齐梁以来绮靡诗风,开创唐诗盛世做出重要贡献。
2.放声吟诵,读出节奏
(1)读准字音。
东皋(ɡāo)
徙倚(xǐ)
驱犊(dú)
(2)读出节奏。
(点生读,师指导)
课件出示: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3.借助注释,疏通诗意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诗意。
预设
课件出示:
(我)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晖。牧人驱赶着那牛群回圈,猎人带着猎获的鸟兽归来。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只好吟唱着那首《采薇》,怀念古代隐士伯夷和叔齐了。
4.字斟句酌,赏析诗句
课件出示:
我们可以这样赏析诗句:这句诗中,“
”一词用得好,它写出了,表现了。
小组合作,选择诗句富有表现力的字词,赏析诗句。
预设
(1)“徙倚”是徘徊的意思,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2)“秋色”“落晖”这些词充满了浓浓秋意,淡淡伤感。诗人举目四望,山、树都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3)“返”“归”这些充满温情的词在诗人这里,却呈现出忧郁、孤独、清冷的色彩,这都是诗人心绪投射于外物的反映。
(4)“采薇”运用了典故,诗人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品质,抒发了诗人的隐士情怀。
5.走进情怀,理解情感
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氛围中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绪,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师小结:这首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这首诗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设计意图】
本环节先引导学生简单了解诗人王绩,从而感受诗歌蕴含的情感。然后通过字斟句酌的读诗方法,感受诗歌中投射出来的诗人孤寂的心境。最后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四、教读《黄鹤楼》
1.释题导入,知人论世
黄鹤楼是位于武汉蛇山上的一座名楼,号称“天下江山第一楼”。当年仕途失意的崔颢登临此楼,产生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情怀,加上被神话传说触动,胸中不禁迸发出诗情,面对无限的时空唱出了一曲悠远的千古绝响。
课件出示: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他生长在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开元、天宝时代,他二十岁左右中进士,因干谒著名学者李邕,不被赏识,自此“文誉”被毁,有二十年左右时间,多在京城以外做官或当外官的幕僚,一生漫游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中唐的文学家把他与盛唐大诗人王维并称:“沈(佺期)、宋(之问)既殁,而崔司勋颢、王右丞维复崛起于开元、天宝之间”。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2.放声吟诵,读出节奏
(1)读准字音。
崔颢(hào)
千载(zǎi)
萋萋(qī)
(2)读出节奏。
(点生读,师指导)
课件出示: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借助注释,疏通诗意
(学生借助注释,默读并弄懂诗歌大意)
课件出示:
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黄鹤离去,这地方只剩下一座黄鹤楼。(仙人驾)黄鹤离去不再返回,千百年来(只剩下)白云在此飘荡。晴日里的原野上汉阳一带的树木分明可见,碧绿茂盛的草木长满鹦鹉洲。太阳将要落山,故乡在何处?眼前只见雾霭笼罩江面,令人发愁。
4.研读共品,自由赏析
(1)斟词酌句。
师:请同学们分析“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的两个“空”意义有什么不同。
(生交流讨论,师点答)
预设
第一个“空”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仙人驾鹤离去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下的黄鹤楼似乎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第二个“空”强调时间上的邈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师生对读:生读一、三句,师读二、四句;读出空茫的感觉)
(2)赏析诗句。
师:诗人在第五、六句写了什么景象?第七、八句又抒发了什么情感?
预设
第五、六句写登楼所见的明丽之景,第七、八句抒发了清冷的思乡之情。
师小结:这首诗通过诗人在仕途失意之际游览黄鹤楼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情,抒写了思念家乡的愁思。
【设计意图】
本环节首先引导学生简单了解黄鹤楼,然后根据朗读停顿引导学生把握诗人的情感。在梳理诗意后通过品析名句里的重点字词,进一步了解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所传达出来的情感。
五、教读《使至塞上》
1.放声吟诵,读出节奏
课件出示: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此诗押“ɑn”韵,在诵吟韵脚字时,要特别注意平仄起伏,这样读诗,才会读出韵味来。
2.借助注释,自行疏通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师点拨:这首诗重点写景,诗人以大漠、秋天为背景,以“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为意象,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意境奇特,气象博大。
预设
课件出示:
朝廷的使臣轻车简从,将到边关慰问,行走到居延这个地方。你看,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汉塞,秋天归来的大雁飞入这北方的天空。广袤的沙漠上,烽火台上燃起的那道孤烟冲天而起,在蜿蜒曲折的黄河的映衬下,落日变得更红更圆。在萧关遇到侦察的骑兵,他们报告说都护在前线大破敌军。
3.字斟句酌,赏析诗句
我们可以这样赏析诗句:这句诗中,“xx”一词用得好,它写出了,表现了。比如“大漠孤烟直”中的“直”字用得好,它写出了一缕烽烟直上云霄,在茫茫大漠的衬托下,显得很有力量,表现出一种劲拔坚毅之美。
小组合作,选择诗句中富有表现力的字词,赏析诗句。
预设
(1)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泊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担负朝廷使命的大臣,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
(2)“直”写出了孤烟之劲拔、坚毅,有雄浑壮阔之美;“圆”突出了在大漠中观落日的特殊感受,给人以亲切感和苍茫感。这两个词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景象,还把诗人孤寂的情绪融入广阔的景象中,触动人心。
4.走进情怀,理解情感
师: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
这首边塞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感。
【设计意图】本环节首先引导学生朗读,再梳理诗意,并通过品析名句里的重点字词,进一步了解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所传达出来的情感。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朗读诗歌,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2.品词析句,感受诗歌意境,理解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野望》《黄鹤楼》和《使至塞上》三首诗,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剩下的两首诗——《渡荆门送别》和《钱塘湖春行》,一起来领略荆门及钱塘湖的美好风光。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入新课。
二、教读《渡荆门送别》
1.朗读全诗
(1)读准节奏:按照“二三”拍的节奏,注意停顿。
(点生读,师指导)
课件出示: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读出情感:注重重音和停连。
比如“山随平野尽”中的“随”就要读成连音,因为船在航行,景在移动,是一个连续而又漫长的路途,所以读音要拖长。“仍怜故乡水”中的“怜”就要读得比较温柔,情意绵绵,结合诗人情感,让自己的心中也充溢着留恋与不舍,就会读出不一样的感情。
(3)学生个别展示读。
(4)读出大意。
散文译法:
课件出示:
从遥远的荆门之外乘舟沿江东下,来到楚国境内漫游。山野随着平原的出现渐渐消失,大江进入广阔无垠的原野尽情奔流。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雾弥漫,如同海市蜃楼。我还是喜爱故乡的江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设计意图】注意诵读方法的点拨,帮助学生提升诵读水平。
2.研习诗歌
师:请同学们再读诗歌,感受其章法,思考以下问题。
(1)首联交代了什么内容?表达方式是什么?
预设
首联交代出蜀的目的——到楚地远游;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
(2)颔联写了哪些景?写作角度是什么?
预设
写了高山、平野、江流;从远景、俯视、动景角度来写的。
(3)请用一两个词语或短语来概括颔联景物的特点。
预设
雄浑壮阔、意境高远。
(4)颈联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写了什么景?写作角度是什么?
预设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江月、云霞;从近景、仰视的角度写的。
(5)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发的是什么情?
预设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水送人,人思乡之情。
师补充:尾联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依依不舍之情。李白青年时期主要生活在蜀地,对蜀地的山水怀有深厚的感情,此次离别,难舍难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的山水依依不舍地一路送他远行,这和常人抒发情感的角度不一样。
师小结:本诗通过对出蜀途中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依恋之情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逐联分析中感受律诗的章法结构之美。
三、教读《钱塘湖春行》
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生于新郑(今属河南),唐代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钱塘湖春行》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写的。
2.放声吟诵,读出节奏
(点生读,师指导)
课件出示: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借助注释,疏通诗意
师: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生自主交流,师补充)
预设
登上孤山寺北面贾公亭西面的山(西湖的美景尽收眼底),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平齐,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几只早早飞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筑巢。色彩斑斓的春花渐渐要使人感到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好能够遮没马蹄。我最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觉得观赏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蔽下的白沙堤。
4.字斟句酌,赏析诗句
(生交流讨论以下问题,师小结)
设问1:本诗是围绕哪两个字来写的?诗人的行踪是怎样的?
预设
围绕“春”“行”来写的。诗人行踪:孤山寺北—贾亭西—湖东—白沙堤。
设问2:颔联中的“几处”“谁家”能不能换成“处处”“家家”,为什么?
预设
不能。因为早莺尚少,只有“几处”;新燕不多,不知“谁家”。“几处”和“谁家”突出了初春事物都还很稀少。如果换成“处处”和“家家”,就体现不出早春的特点了。
设问3:颔联中的“争”和“啄”两个动词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预设
这两个动词惟妙惟肖地描摹了莺燕的动态,传神地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早春图,流露出诗人对如此美景的无限喜爱之情。
设问4:尾联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预设
“最爱湖东行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体现了作者对早春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师总结:这首诗把西湖的初春描绘得生机盎然、生动传神。诗人陶醉于西湖初春的美景中,最爱的却不是那莺歌燕舞、绿树红花,而是绿杨荫里的白沙堤。诗人置身其间,饱览山光湖色之美,心旷神怡。全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读来让人倍感喜悦与闲适。
【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朗读节奏,并根据注释梳理诗意,从而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主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知识点,引领学生体会唐诗的美感。更为重要的是,传授学生阅读诗歌的方法,教会学生朗读的习惯。比如“诵读法”“知人论世”“字斟句酌”“起承转合”等方法的呈现,让学生在读懂一首诗的基础上学会自读更多诗歌。
资料链接
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及其寓意
1.自然景物类。
如:“月亮”代表思乡、思亲之情;“长亭”“西楼”代表送别之所、离别之情;“夕阳”代表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事物;“空山”代表淡泊、宁静;“孤舟”代表漂泊、无依;“浮云”代表游子、漂泊……
2.植物类。
如:“菊花”象征坚贞、高洁的品格;“芳草”可以象征新生命,可以象征高洁的品格,可以象征爱情或美丽的女子,可以用来表达思乡之情或对情人的思念;“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也表示一种凄苦之音;“梅花”,梁、陈时期的梅花诗,大多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到了唐宋,梅花已成为一种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的象征;“松柏”常象征坚贞不屈的品格;“莲”与“怜”音同,借以表达爱情;“木叶”,有萧瑟、飘零之感;“落花”,伤感;“竹”,高尚气节;“丁香”,愁思或情结;等等。
3.动物类。
如:“杜鹃”,哀怨、凄凉或思归;“乌鸦”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鹧鸪”,其鸣声像是在说“行不得也哥哥”,极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蝉”,高洁;“鸿雁”,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
4.音乐曲调类。
如:“关山月”,征戍离别;“梅花落”,孤单、冷落、凄凉;“霓裳羽衣曲”,歌舞升平、粉饰太平;“后庭花”,绮靡之音、亡国之恨;“杨柳曲”,惜别怀人;“行路难”,世路艰难。
疑难突破
传说唐代大诗人李白登临黄鹤楼曾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细读全诗,简析此诗在写景方面的精妙之处。
探究1:全诗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如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更增添了浓浓的乡愁。
探究2:本诗写景意境深远壮阔,诗中所用的“白云”“晴川”“芳草”“烟波”“江”等意象,给人以愁而不怨之感。
探究3:本诗写景抓住景物特征,如颈联描写草木丰茂,色彩鲜明,抓住了其生机勃勃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