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教案课件 > 导航

[课件参考] 七年级语文《童趣》教学设计之三

发表时间:2022-08-22

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每位教师都应该他细设计教案课件。有了完善的教案课件,才能完成前期设计的教学目标。你不是否正为教案课件而苦恼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课件参考] 七年级语文《童趣》教学设计之三”,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教学目标

①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④理解文章叙事顺序,了解各层大意。

○教学重点

①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课前准备

这是学生进入中学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课前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能正确地读出停顿,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使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领会课文大意。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索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2、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藐(miao),项为之强(jiang),鹤唳(li),怡(yi)然,凹凸(aotu),为壑(he),癞(lai)虾蟆

3、要掌握文言文的规律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重在讲清方法。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启发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参阅注释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项为之强(脖子、颈项)

②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③以丛草为林(树林)

④兴正浓(兴趣)

⑤方出神(正)

⑥驱之别院(赶、驱逐)

⑦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⑨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⑩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①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a、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c、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教师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

限时背诵课文,按自然段为一单元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背诵

○教学设计

导入

齐读课文,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是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是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一是观察的收获。

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学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讨论回答: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讨论明确: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体验与反思:

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

明确: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讨论]

问题1: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明确]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问题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讨论明确: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问题3: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作业]拟几条热爱草坪、热爱动物的标语。如:

小草也会疼的,请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f215.com延伸阅读

【课件模板】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之三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每个老师都需要将教案课件设计得更加完善。只有提前做足教案课件设计环节的工作,这样才不致于在实际教学中出现准备不足的情况。如何从优质的教案课件中借鉴有益的知识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课件模板】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之三”,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老舍的资料。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都经历过冬天,那么,石家庄的冬天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说到北方冬天的时候,我们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那白雪皑皑的画面,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也会想到呼啸的北风,迎面如刀割的凛冽寒风,朔风怒号、冰封雪飘、天寒地冻的萧条画面。总之,北方的冬天给我们的感受既有美丽的雪景,也有刺骨的寒风。然而,在北中国有这么一个地方,不但那里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而且冬天里没有呼啸的寒风,却有着无限的温暖,那水不但不结冰,反倒冒着点热气,同学们,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吗?今天,我们一起跟随老舍的脚步一起走进《济南的冬天》,去观看济南冬天的美景,去感受那冬天里的温情吧。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事物自然导入,给学生以亲切自然之感,同时教师也点到了济南的冬天与一般的北方冬天有不同之处,给学生以提示。

二、验收预习第一项,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出示预习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把易读错的字音和难写的生字记在预习本上,并想办法记住它。

(2)了解文章大意,想想济南的冬天的特点是什么?

(3)搜集有关老舍的资料。

1、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验收预习第一项。

过程:4人小组学习中1号同学当小组长负责组织轮读课文,互相倾听,汇集预习中读音、生字词问题,并互助解决,解决不了的由组长负责记录在预习本中。

2、全班交流自学成果与遗留问题。

3、教师出示整理的本课生字词和易读错的词语。2号同学负责,在小组中读正确。

4、检查词语能否读正确。3号同学读词语。

5、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通顺。

6、检查课文朗读情况。4号同学在小组读课文。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通过小组学习的主要形式验收学生的认读情况,小组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同学都能在团队中负责,都有任务,锻炼、培养了每个学生的能力。

三、验收预习第二项,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概括大意。

1、默读课文,然后试着想一想济南的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

济南的冬天——温晴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可以整体有序的理解文本。概括文章大意,培养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这在教学大纲中对高年级段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四、再读课文,感受。

1、教师设置情景导入,让孩子们想象济南的冬天的画面。

2、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济南的冬天的?

预设:去感受济南的冬天。

3、配乐创设情境,朗读体会济南冬天的美。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之后,可以整体有序的理解文本,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可以让学生交流的过程更加整合,使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讨论有更热烈,有更多的感受与同伴分享。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和作者一起分享了冬天的济南气候温和、山青水绿、度冬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谁来说一说,文章围绕 “济南的冬天”主要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回顾全篇,尽快让学生走进文本,为后面赏析课文做好准备。

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这个不同寻常的“冬天”,品读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围绕中心话题,体会济南冬天的特点以及作者的情感:

学生赏析济南山、水

接着作者又写了济南的山、水,现在请四组同学的代表分别上台给我们介绍作者笔下的山水,其余同学把书合上,从画中,从同学的复述中感受济南的山、水。

1、第一张图片:阳光下山景图。

请第一组学生代表上台根据图片复述课文第二自然段内容。

教师提问:济南阳光下小山有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下学生回答。

板书:阳光下的小山:温晴

2、第二张图片:薄雪后山景图。

请第二组学生代表上台根据图片复述第三自然段内容。

教师指导背诵:根据学生复述按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间顺序指导背诵。

提问:济南小雪的小山有什么特点?

板书:小雪后的小山:秀气

3、第三张图片:城外远望山景图、冒着热气的绿水图

设计意图:使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对问有一个更高层次的认识。

三、深入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小组交流中心话题。

课文处处流露着作者对冬天的济南的热爱。现在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用心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在小组中交流交流。

2、全班交流。

预设点:

①“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

②.“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③“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用得很贴切。济南城外的小村庄被作者赋予了生命和感情,它们都“安适地睡着”,尽情享受这“温晴”的天赐。这“卧”字,正好与第二段中的“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相呼应,用拟人的手法写活了济南。

④雪后山景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成趣;“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白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在实际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可能会不定性的说到某一部分。教师深入学生回答,与之展开深入对话,有机结合在一起。

设计意图:以一个问题,统领全课。课堂上,教师把宝贵的时间还给了学生,促进了学生的阅读、探究、感悟。学生在思考和感悟文章的过程中,品词析句,感情朗读,深刻领悟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

二、回顾全篇,拓展延伸。

1、向生活延展。

教师引导:老舍先生写济南的冬天抓住了景物特点,你写《家乡的冬天》准备抓住什么特点?

学生写简要发言提纲,然后口述。

教师作综合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全篇,由文本向生活延展,将语文打开。

①推荐阅读:《沁园春.雪》

三、作业。

1、背诵整篇文章。

2、学了本文之后,你的感想是什么?记录下今天的收获。可以采用诗歌、文字配画等形式。

3、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冬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自拟题目,字数不限。

设计意图:向书的世界引领,激励着学生种下自己心中生命之花的种子。

【课件模板】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之三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细心筹备教案课件。准备好了教案课件的前期工作,这样才能避免实际教学中应对不足的情况。有没有好的教案课件可资借鉴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课件模板】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之三”,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老舍的资料。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都经历过冬天,那么,石家庄的冬天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说到北方冬天的时候,我们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那白雪皑皑的画面,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也会想到呼啸的北风,迎面如刀割的凛冽寒风,朔风怒号、冰封雪飘、天寒地冻的萧条画面。总之,北方的冬天给我们的感受既有美丽的雪景,也有刺骨的寒风。然而,在北中国有这么一个地方,不但那里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而且冬天里没有呼啸的寒风,却有着无限的温暖,那水不但不结冰,反倒冒着点热气,同学们,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吗?今天,我们一起跟随老舍的脚步一起走进《济南的冬天》,去观看济南冬天的美景,去感受那冬天里的温情吧。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事物自然导入,给学生以亲切自然之感,同时教师也点到了济南的冬天与一般的北方冬天有不同之处,给学生以提示。

二、验收预习第一项,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出示预习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把易读错的字音和难写的生字记在预习本上,并想办法记住它。

(2)了解文章大意,想想济南的冬天的特点是什么?

(3)搜集有关老舍的资料。

1、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验收预习第一项。

过程:4人小组学习中1号同学当小组长负责组织轮读课文,互相倾听,汇集预习中读音、生字词问题,并互助解决,解决不了的由组长负责记录在预习本中。

2、全班交流自学成果与遗留问题。

3、教师出示整理的本课生字词和易读错的词语。2号同学负责,在小组中读正确。

4、检查词语能否读正确。3号同学读词语。

5、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通顺。

6、检查课文朗读情况。4号同学在小组读课文。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通过小组学习的主要形式验收学生的认读情况,小组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同学都能在团队中负责,都有任务,锻炼、培养了每个学生的能力。

三、验收预习第二项,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概括大意。

1、默读课文,然后试着想一想济南的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

济南的冬天——温晴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可以整体有序的理解文本。概括文章大意,培养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这在教学大纲中对高年级段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四、再读课文,感受。

1、教师设置情景导入,让孩子们想象济南的冬天的画面。

2、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济南的冬天的?

预设:去感受济南的冬天。

3、配乐创设情境,朗读体会济南冬天的美。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之后,可以整体有序的理解文本,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可以让学生交流的过程更加整合,使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讨论有更热烈,有更多的感受与同伴分享。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和作者一起分享了冬天的济南气候温和、山青水绿、度冬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谁来说一说,文章围绕 “济南的冬天”主要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回顾全篇,尽快让学生走进文本,为后面赏析课文做好准备。

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这个不同寻常的“冬天”,品读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围绕中心话题,体会济南冬天的特点以及作者的情感:

学生赏析济南山、水

接着作者又写了济南的山、水,现在请四组同学的代表分别上台给我们介绍作者笔下的山水,其余同学把书合上,从画中,从同学的复述中感受济南的山、水。

1、第一张图片:阳光下山景图。

请第一组学生代表上台根据图片复述课文第二自然段内容。

教师提问:济南阳光下小山有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下学生回答。

板书:阳光下的小山:温晴

2、第二张图片:薄雪后山景图。

请第二组学生代表上台根据图片复述第三自然段内容。

教师指导背诵:根据学生复述按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间顺序指导背诵。

提问:济南小雪的小山有什么特点?

板书:小雪后的小山:秀气

3、第三张图片:城外远望山景图、冒着热气的绿水图

设计意图:使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对问有一个更高层次的认识。

三、深入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小组交流中心话题。

课文处处流露着作者对冬天的济南的热爱。现在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用心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在小组中交流交流。

2、全班交流。

预设点:

①“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

②.“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③“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用得很贴切。济南城外的小村庄被作者赋予了生命和感情,它们都“安适地睡着”,尽情享受这“温晴”的天赐。这“卧”字,正好与第二段中的“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相呼应,用拟人的手法写活了济南。

④雪后山景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成趣;“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白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在实际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可能会不定性的说到某一部分。教师深入学生回答,与之展开深入对话,有机结合在一起。

设计意图:以一个问题,统领全课。课堂上,教师把宝贵的时间还给了学生,促进了学生的阅读、探究、感悟。学生在思考和感悟文章的过程中,品词析句,感情朗读,深刻领悟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

二、回顾全篇,拓展延伸。

1、向生活延展。

教师引导:老舍先生写济南的冬天抓住了景物特点,你写《家乡的冬天》准备抓住什么特点?

学生写简要发言提纲,然后口述。

教师作综合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全篇,由文本向生活延展,将语文打开。

①推荐阅读:《沁园春.雪》

三、作业。

1、背诵整篇文章。

2、学了本文之后,你的感想是什么?记录下今天的收获。可以采用诗歌、文字配画等形式。

3、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冬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自拟题目,字数不限。

设计意图:向书的世界引领,激励着学生种下自己心中生命之花的种子。

【课件模板】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之三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每个老师都需要仔细规划教案课件。只有将教案课件提前准备充分,才能让学生更加快速地理解各知识点。要写好教案课件,有没有好的范文可借鉴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课件模板】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之三”,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老舍的资料。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都经历过冬天,那么,石家庄的冬天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说到北方冬天的时候,我们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那白雪皑皑的画面,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也会想到呼啸的北风,迎面如刀割的凛冽寒风,朔风怒号、冰封雪飘、天寒地冻的萧条画面。总之,北方的冬天给我们的感受既有美丽的雪景,也有刺骨的寒风。然而,在北中国有这么一个地方,不但那里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而且冬天里没有呼啸的寒风,却有着无限的温暖,那水不但不结冰,反倒冒着点热气,同学们,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吗?今天,我们一起跟随老舍的脚步一起走进《济南的冬天》,去观看济南冬天的美景,去感受那冬天里的温情吧。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事物自然导入,给学生以亲切自然之感,同时教师也点到了济南的冬天与一般的北方冬天有不同之处,给学生以提示。

二、验收预习第一项,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出示预习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把易读错的字音和难写的生字记在预习本上,并想办法记住它。

(2)了解文章大意,想想济南的冬天的特点是什么?

(3)搜集有关老舍的资料。

1、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验收预习第一项。

过程:4人小组学习中1号同学当小组长负责组织轮读课文,互相倾听,汇集预习中读音、生字词问题,并互助解决,解决不了的由组长负责记录在预习本中。

2、全班交流自学成果与遗留问题。

3、教师出示整理的本课生字词和易读错的词语。2号同学负责,在小组中读正确。

4、检查词语能否读正确。3号同学读词语。

5、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通顺。

6、检查课文朗读情况。4号同学在小组读课文。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通过小组学习的主要形式验收学生的认读情况,小组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同学都能在团队中负责,都有任务,锻炼、培养了每个学生的能力。

三、验收预习第二项,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概括大意。

1、默读课文,然后试着想一想济南的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

济南的冬天——温晴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可以整体有序的理解文本。概括文章大意,培养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这在教学大纲中对高年级段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四、再读课文,感受。

1、教师设置情景导入,让孩子们想象济南的冬天的画面。

2、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济南的冬天的?

预设:去感受济南的冬天。

3、配乐创设情境,朗读体会济南冬天的美。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之后,可以整体有序的理解文本,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可以让学生交流的过程更加整合,使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讨论有更热烈,有更多的感受与同伴分享。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和作者一起分享了冬天的济南气候温和、山青水绿、度冬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谁来说一说,文章围绕 “济南的冬天”主要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回顾全篇,尽快让学生走进文本,为后面赏析课文做好准备。

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这个不同寻常的“冬天”,品读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围绕中心话题,体会济南冬天的特点以及作者的情感:

学生赏析济南山、水

接着作者又写了济南的山、水,现在请四组同学的代表分别上台给我们介绍作者笔下的山水,其余同学把书合上,从画中,从同学的复述中感受济南的山、水。

1、第一张图片:阳光下山景图。

请第一组学生代表上台根据图片复述课文第二自然段内容。

教师提问:济南阳光下小山有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下学生回答。

板书:阳光下的小山:温晴

2、第二张图片:薄雪后山景图。

请第二组学生代表上台根据图片复述第三自然段内容。

教师指导背诵:根据学生复述按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间顺序指导背诵。

提问:济南小雪的小山有什么特点?

板书:小雪后的小山:秀气

3、第三张图片:城外远望山景图、冒着热气的绿水图

设计意图:使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对问有一个更高层次的认识。

三、深入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小组交流中心话题。

课文处处流露着作者对冬天的济南的热爱。现在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用心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在小组中交流交流。

2、全班交流。

预设点:

①“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

②.“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③“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用得很贴切。济南城外的小村庄被作者赋予了生命和感情,它们都“安适地睡着”,尽情享受这“温晴”的天赐。这“卧”字,正好与第二段中的“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相呼应,用拟人的手法写活了济南。

④雪后山景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成趣;“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白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在实际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可能会不定性的说到某一部分。教师深入学生回答,与之展开深入对话,有机结合在一起。

设计意图:以一个问题,统领全课。课堂上,教师把宝贵的时间还给了学生,促进了学生的阅读、探究、感悟。学生在思考和感悟文章的过程中,品词析句,感情朗读,深刻领悟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

二、回顾全篇,拓展延伸。

1、向生活延展。

教师引导:老舍先生写济南的冬天抓住了景物特点,你写《家乡的冬天》准备抓住什么特点?

学生写简要发言提纲,然后口述。

教师作综合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全篇,由文本向生活延展,将语文打开。

①推荐阅读:《沁园春.雪》

三、作业。

1、背诵整篇文章。

2、学了本文之后,你的感想是什么?记录下今天的收获。可以采用诗歌、文字配画等形式。

3、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冬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自拟题目,字数不限。

设计意图:向书的世界引领,激励着学生种下自己心中生命之花的种子。

最新课件: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每个老师都需要将教案课件设计得更加完善。有了完善的教案课件,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优质的教案课件是在哪些地方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最新课件: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2.能通过读课文,了解表现鲁迅性格特点的几件事情。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学习鲁迅关心爱护他人、坚信科学、勇敢无畏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了解表现鲁迅性格特点的几件事情。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鲁迅关心。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预习,收集鲁迅先生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谈到鲁迅也许我们对他并不陌生,你对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汇报自己收集资料的情况,教师总结: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本文的作者是他的学生萧红,有人说她写这篇文章是带着一个女儿对父亲的崇敬来写的,下面我们就伴随着作者一起去看看日常生活中的鲁迅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吧。

下面我们边读边思考课后第一题,并且自学本课的生字词语。

二、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学

1、 教学鲁迅喜欢笑的特点。

①结合生活中的人说说喜欢笑的人有哪些性格特点?(乐观爽朗,平易近人)

②课文还有哪些地方也写到了鲁迅先生的笑?这种写法叫什么?有什么好处?

2、教学鲁迅先生走路的特点。

①课文用了那几个动词来写走路快的特点的?向学生讲解鲁迅这个笔名的由来,(鲁迅自谦:取取愚鲁而迅行)指导学生有意识地朗读。

②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走路快的人有哪些性格特点?

3、教学鲁迅先生不讲究穿着的特点,

①你如何理解“谁穿什么衣裳我是看不见的。”

“你的裙子配的颜色不对,并不是红上衣不好看,各种颜色都是好看的,红上衣要配红裙子,不然就是黑裙子,咖啡色的就不行了;这两种颜色放在一起很浑浊……你没看到外国人在街上走的吗?绝没有下边穿一件绿裙子,上边穿一件紫上衣,也没有穿一件红裙子而后穿一件白上衣的……”

人瘦不要穿黑衣裳,人胖不要穿白衣裳;脚长的女人一定要穿黑鞋子,脚短就一定要穿白鞋子;方格子的衣裳胖人不能穿,但比横格子的还好;横格子的胖人穿上,就把胖子更往两边裂着,更横宽了,胖子要穿竖条子的,竖的把人显得长,横的把人显的宽……”

4、教学鲁迅先生接待客人的部分

①作者写了自己几次到鲁迅先生家里做客,第一次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目的是为了表现鲁迅的什么性格特点?

②怎样理解“天晴了,太阳出来啦”“鲁迅先生和他的夫人都笑了,一种对于冲破忧郁的崭然的会心的”这句话?

教师讲解时代背景。

分角色读读这一部分。

5、教学鲁迅先生怎么对待青年部分

①体会鲁迅先生对学生严格要求,结合同学们的书写谈谈。

②在鲁迅先生的看似矛盾的做法中,体会学生关心青年,教师补充讲解阿累《一面》

6、教学踢鬼部分

①结合变化无常、踌躇两个词语,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文章内容理解鲁迅相信科学,勇敢无畏的品质。

②“倘若是鬼,常常让鲁迅先生踢踢倒是好,因为给了他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

文中的鬼在课文中指哪些人,为什么鲁迅能够改变他们?

③教师补充讲解鲁迅弃医从文和鲁迅的《药》以及《纪念刘和珍君》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从踢鬼这件事,你看出鲁迅先生身上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三、总结鲁迅先生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师生共同总结。

观察图片鲁迅,用自己的话来叙述。

四、这一节课你学会了哪些写作方法,怎么来写“活”一个人?

写人要抓住特点,而且要通过具体的事情来体现。

作业设计:写一个你熟悉的人,抓住一个方面的特点。(片段)

师生相互评论,然后交流。

板书设计:

笑声——乐观爽朗

走路——雷厉风行

衣着——朴素为美

待客——平易近人 幽默风趣

读信——关心青年 爱憎分明

踢鬼——相信科学 勇敢无畏

【课件模板】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之三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每个老师都需要仔细规划教案课件。只有做好教案课件的前期撰写,这样才能避免实际教学中应对不足的情况。你有没有关于教案课件撰写方面的苦恼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课件模板】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之三”,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老舍的资料。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都经历过冬天,那么,石家庄的冬天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说到北方冬天的时候,我们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那白雪皑皑的画面,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也会想到呼啸的北风,迎面如刀割的凛冽寒风,朔风怒号、冰封雪飘、天寒地冻的萧条画面。总之,北方的冬天给我们的感受既有美丽的雪景,也有刺骨的寒风。然而,在北中国有这么一个地方,不但那里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而且冬天里没有呼啸的寒风,却有着无限的温暖,那水不但不结冰,反倒冒着点热气,同学们,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吗?今天,我们一起跟随老舍的脚步一起走进《济南的冬天》,去观看济南冬天的美景,去感受那冬天里的温情吧。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事物自然导入,给学生以亲切自然之感,同时教师也点到了济南的冬天与一般的北方冬天有不同之处,给学生以提示。

二、验收预习第一项,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出示预习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把易读错的字音和难写的生字记在预习本上,并想办法记住它。

(2)了解文章大意,想想济南的冬天的特点是什么?

(3)搜集有关老舍的资料。

1、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验收预习第一项。

过程:4人小组学习中1号同学当小组长负责组织轮读课文,互相倾听,汇集预习中读音、生字词问题,并互助解决,解决不了的由组长负责记录在预习本中。

2、全班交流自学成果与遗留问题。

3、教师出示整理的本课生字词和易读错的词语。2号同学负责,在小组中读正确。

4、检查词语能否读正确。3号同学读词语。

5、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通顺。

6、检查课文朗读情况。4号同学在小组读课文。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通过小组学习的主要形式验收学生的认读情况,小组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同学都能在团队中负责,都有任务,锻炼、培养了每个学生的能力。

三、验收预习第二项,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概括大意。

1、默读课文,然后试着想一想济南的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

济南的冬天——温晴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可以整体有序的理解文本。概括文章大意,培养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这在教学大纲中对高年级段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四、再读课文,感受。

1、教师设置情景导入,让孩子们想象济南的冬天的画面。

2、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济南的冬天的?

预设:去感受济南的冬天。

3、配乐创设情境,朗读体会济南冬天的美。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之后,可以整体有序的理解文本,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可以让学生交流的过程更加整合,使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讨论有更热烈,有更多的感受与同伴分享。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和作者一起分享了冬天的济南气候温和、山青水绿、度冬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谁来说一说,文章围绕 “济南的冬天”主要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回顾全篇,尽快让学生走进文本,为后面赏析课文做好准备。

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这个不同寻常的“冬天”,品读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围绕中心话题,体会济南冬天的特点以及作者的情感:

学生赏析济南山、水

接着作者又写了济南的山、水,现在请四组同学的代表分别上台给我们介绍作者笔下的山水,其余同学把书合上,从画中,从同学的复述中感受济南的山、水。

1、第一张图片:阳光下山景图。

请第一组学生代表上台根据图片复述课文第二自然段内容。

教师提问:济南阳光下小山有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下学生回答。

板书:阳光下的小山:温晴

2、第二张图片:薄雪后山景图。

请第二组学生代表上台根据图片复述第三自然段内容。

教师指导背诵:根据学生复述按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间顺序指导背诵。

提问:济南小雪的小山有什么特点?

板书:小雪后的小山:秀气

3、第三张图片:城外远望山景图、冒着热气的绿水图

设计意图:使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对问有一个更高层次的认识。

三、深入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小组交流中心话题。

课文处处流露着作者对冬天的济南的热爱。现在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用心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在小组中交流交流。

2、全班交流。

预设点:

①“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

②.“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③“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用得很贴切。济南城外的小村庄被作者赋予了生命和感情,它们都“安适地睡着”,尽情享受这“温晴”的天赐。这“卧”字,正好与第二段中的“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相呼应,用拟人的手法写活了济南。

④雪后山景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成趣;“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白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在实际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可能会不定性的说到某一部分。教师深入学生回答,与之展开深入对话,有机结合在一起。

设计意图:以一个问题,统领全课。课堂上,教师把宝贵的时间还给了学生,促进了学生的阅读、探究、感悟。学生在思考和感悟文章的过程中,品词析句,感情朗读,深刻领悟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

二、回顾全篇,拓展延伸。

1、向生活延展。

教师引导:老舍先生写济南的冬天抓住了景物特点,你写《家乡的冬天》准备抓住什么特点?

学生写简要发言提纲,然后口述。

教师作综合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全篇,由文本向生活延展,将语文打开。

①推荐阅读:《沁园春.雪》

三、作业。

1、背诵整篇文章。

2、学了本文之后,你的感想是什么?记录下今天的收获。可以采用诗歌、文字配画等形式。

3、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冬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自拟题目,字数不限。

设计意图:向书的世界引领,激励着学生种下自己心中生命之花的种子。

【课件收藏】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写好教案课件是每位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每位老师都需要重视教案课件的准备工作,才能充分实现教学意图。从哪些角度去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课件收藏】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能力: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 过程方法:品味文中的细节,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我们与文本的对话,寻找伟大与悲剧的内涵

3、情感态度: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二、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一个个深不见底的冰窟窿、一座座巍峨壮美的雪山、平均零下88.3摄氏度的气温,相当于九级大风三倍的飓风,这就是南极,这些危险的暴风雪、酷寒、飓风,或许会成为我们征服南极的困难,但有一群人却把征服南极当作自己矢志不移的愿望,今天,就让我们去认识他们。

2、快速跳读课文,请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明确:可以从事情入手,也可以从人物入手,还可以从结果概括。

探险家斯科特一行在征服南极的归途中,悲壮的死去的故事。

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人物+事件+结果,必要时可以加时间和地点。

3、对比标题,我们对课文结尾的解读

明确:我们来看看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对这个事件、这些人物做了怎样的评价?出示标题:伟大的悲剧,我们再回头看看刚才同学们的概括中,哪里可以表现出“悲剧”?

提问1:难道死亡就是悲剧吗?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

提问2:作者茨威格是在课文中诠释了伟大的悲剧的吗?请从文中找出来。课文16自然段

朗读第1遍:找出关键词语;(毁灭自己、心灵变得高尚)谈谈自己的理解

朗读第2遍:找出修饰语:“不可战胜”谈谈,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这是一种勇气,更是斯科特对探险事业的痴迷。

小结:在面对不可战胜的厄运时,我们可以选择放弃,我们也可以选择坚持,现在我们来看看斯科特及队员们怎么做的?朗读第3遍,找出一个词,“搏斗”,不管是内心的搏斗也好,行为的搏斗也罢,我在这里把他解读为每一次考验时的选择。

4、走进文本,感悟斯科特一行的三次选择

第一次选择:面对理想的落空 (1-2自然段)

心情的对比:找出相关句子,品味理解。

他们热情高涨地……

他们像被判了似的失去希望……

从激情满怀——坠入冰谷,但他们的选择:尽管精疲力竭,但还是要继续走着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

《伟大的悲剧

教学设计

为他人作证:此时此刻,你会怎么做?

斯科特的做法:接受了这项任务,忠实地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为他人的业绩作证。

思考:悲在----------,伟大------------------。

第二次抉择:面对队友的死亡

朗读第10自然段,思考我们应怎样朗读?试朗读奥茨牺牲前的一句话。注意朗读出平静中的回响,就像一块石头从高处掉落到很深的潭水,总会激起我们心中的回响。

思考:奥茨是怎么死的?他不做出这样的选择行吗?

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个队员,你会怎么做?

斯科特和队员们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小结:又一名同伴要离开他们,这样,虽然身体的负担会有所减轻,但心灵的负担却加重了,所不同的是,这次,大家多了一份镇定,钦佩,奥茨虽然死在南极的寂静之中,却给人留下心灵的回响。

思考:悲在----------,伟大------------------。

第三次抉择:面对自己的死亡

A、斯科特及队员们做了哪些事?

骄傲的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

给祖国、朋友、亲人留下书信

B、找出最让你感动的细节,加以品味

最后一篇日记是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最后又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他们上面不写出了可怕的“我的遗孀”。

品味:关键词 “我的妻子” “我的遗孀”

修饰语 “悲伤地” “坚决地”

思考:悲在----------,伟大------------------。

5、各抒己见

悲剧总会催人泪下,在这茫茫的雪原之中,五个生命在和暴风雪整整搏斗了八天之后,消逝了,但是今天,我们却能看到南极雪原之上1957年1月23日修建的“阿蒙森-斯科特科考站”一般我们命名的原则是以第一个发现它的人来命名,例如:“哈雷彗星”,你能说说人们为什么要这样起名的原因吗?

科学的理性、探险的精神

6、课外拓展:

也许我们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重走南极、都可以攀登珠穆朗玛峰,也许我们每个人只能平平淡淡过我们自己的生活,但是,人生的历程本身就是崎岖险阻的,你能例举身边的事例,谈谈你从这课学到的启示。

附:板书设计

伟大的悲剧

茨威格

不可战胜的厄运 毁灭自己

选择

心灵高尚

[课件借鉴] 七年级语文教学思考之三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工具是教案课件,每个老师都要认真写教案课件。充分准备好教案课件的前期设计,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各知识要求。好的教案课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课件借鉴] 七年级语文教学思考之三》,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自评:

选择《声声慢》作为课赛的课题起初就是一种单纯的喜欢,是叹服开头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14个叠字的精妙吗?是被结尾“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无尽的愁绪所打动吗?其实,自己也说不清楚。可是,当题目被敲定后,开始进入准备阶段的时候才发现,一切并非自己想的那么容易!

首先,对词本身并没有深入的理解,仍然处于一个很浅显的层次,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此低程度的把握很显然是不够的。

其次,所谓:“知人论事”,要想深入文章的精髓,要想听作者内心的呼唤,就必须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而对于《声声慢》这首词,如果抛除作者的生平不去了解,就要用一课时的时间,所以对于时间的把握很重要。

改进:

我在导入部分就直接通过温故和了解李词(学生以前接触过一些),慢慢引入对其人其作品风格的讲解,以及她的生平经历,是为了后面能更好地把握词人的内在情。接下来我要做的是通过景和情的关系找出其中的契合点,重在把握典型意象所包蕴的词人内心情感和对关于写愁的诗句的一个小结性总结。重在启发学生鉴赏诗歌把握一些答题技巧和规律以及解题步骤的强化。总的来说,感觉学生对于典型意象把握不错,就是缺乏相似写法的总结归纳,课堂互动不错,因为前面对于这一块把握有一定的基础。,应该说还是基本完成了自己的教学计划,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可还是留下了一些遗憾,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说时间有些仓促,课堂练习检测教学环节处理得简化了点,以后得在这方面要加强。

他评

优点:

1、课前开始播《月满西楼》FLASH,营造诗词气氛,引发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学习情境创设得较为成功。

2、课前指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使得学生的感受和理解更深入。而且自己也阅读了大量关于李清照的事迹及诗词,了解她的经历,对课文的理解达到一定的深度,让学生准确把握愁的诸多内涵。同时在阅读中知道作者前后期的经历不同,词作的风格也不同。

3、现代教育理念认为:课堂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质疑是主线。本节课可以说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的充分的发挥,让学生自己品读意象,说出自己的感受,做到了让学生个体直接与文本对话。老师的点拨也十分到位。

4、课堂上讨论落到了实处,使学生明确具体任务,但可以改进,例如老师在巡堂过程中可以参与学生的讨论,及时给予指导,切实掌握学生讨论的深度和广度。作业的处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对作者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起到了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不足:

1、导入太长,意象品读拓展不足。也许是由于时间的限制,没有完全放开让学生去讨论,所以对意象的品读显得不十分到位,有点浅。

2、解决“如何入愁”问题时,我非常在意时间,显得过于急躁,代替了学生的思考。处理的不够从容,给学生时间不够充分,整个课堂感觉很“赶”。

3、课堂上老师的反应不够灵敏,应对学生的回答语言显贫乏,单一,对学生的个性品读,不能给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只泛泛而谈,做不到一针见血。同时对回答好的同学没能给予及时的表扬。

4、小组讨论前,由于教师没能放手让每一位学生充分独立的思考,导致小组活动中少争辩,少合作,结果小组的发言便成了小组代表“个人”即能力较强的学生的发言。这是变相的“一言堂”!这是变相的“灌输”!只是先前是由教师一言灌输的,而现在,则是由少数几个能力较强的学生一言灌输。

【课件参考】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思考


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每位老师应该设计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每位老师都需要提前准备好教案课件,这样学生才能高效地掌握知识点。其他人的优质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课件参考】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思考”,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几乎花了一周时间,总算把《论语十二则》讲完了。我估计学生的学习也只是停留在文章的背诵、字词的解释上面。怎样把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精髓吸收并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去,确实是一个难点。在课堂上,我在讲每一则时,尽量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体会,如文章中谈到的学习复习法、学思结合法在大家的学习中是否在运用,如果还没用,是否现在可以去尝试一下等。

在这十二则言论中,对个人的道德修养方面也谈论的很多:宽以待人、诚实守信、安贫乐道等,在讲这些道理时,我尽量穿插一些故事在里面,但总感觉自己知道的太少,都是一些旧故事,学生听得兴趣不大,让他们自己说,却又开不了口。语文教学中,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让学生能开口说,且会说,不是一日之功。总之,《论语》是讲完了,怎样学以致用,还是盲点,程子曾说:“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但愿我们的学生读了,能有一点点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