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教案课件 > 导航

高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发表时间:2024-10-19

高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教案(通用十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篇1

为了进一步提升高中教师的教学质量,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业务水平与教学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为教师提供展示自我和相互学习的平台,特制定以下高中优质课评比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1、鼓励教师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2、展示教师的教学风采,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学习。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活动对象

全校高中教师,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体育、美术、音乐、计算机、心理健康等学科教师。

三、活动时间与地点

1、时间:20xx年xx月xx日至xx月xx日

2、地点:各班级教室及多功能教室

四、活动内容

1、教学设计评比:教师需提交一份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教学评价等方面。评委将根据教学设计的创新性、实用性、针对性等方面进行评分。

2、课堂教学展示:教师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节优质课的课堂教学展示。评委将根据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课堂互动、学生参与度等方面进行评分。

五、活动流程

1、报名阶段:教师需在规定时间内提交报名申请,包括教学设计方案和课堂教学展示安排。

2、资格审核:学校组织评审委员会对报名教师进行资格审核,确保参赛教师符合活动要求。

3、教学设计评比:评委对参赛教师的教学设计方案进行评分,并选出优秀的教学设计方案进行展示。[幼儿教师教育网 wWW.yJs21.CoM]

4、课堂教学展示:参赛教师按照安排进行课堂教学展示,评委现场评分。

5、评审与反馈:评审委员会对课堂教学展示进行评分,并提供反馈意见。

6、表彰与奖励:对获得优秀成绩的教师进行表彰,并颁发证书和奖品。

六、评比标准

1、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合理、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步骤清晰、教学评价科学。

2、课堂教学:教师教态自然、语调亲切、注重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效果好。

3、教学效果: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参与度高、掌握知识点准确、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奖项设置

1、教学设计奖:根据教学设计方案的评分结果,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若干名。

2、课堂教学奖:根据课堂教学展示的评分结果,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若干名。

3、最佳创新奖:对于在教学设计或课堂教学中有突出创新表现的教师,将颁发最佳创新奖。

八、活动总结

活动结束后,学校将对本次优质课评比活动进行总结,分析活动成效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并鼓励教师将优质课评比活动的成果应用到日常教学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高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篇2

一、活动目的:

为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业务水平与教学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为我校教师提供展示自我和相互学习的平台,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经研究决定,在全校开展优质课评比活动。

二、活动安排:

1.面向全校教师积极宣传本次活动的意义,充分调动一线教师的参赛的积极性,以此推动课堂教学研究,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2.各教研组推选本组部分教师参加学校优质课评比,其中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各3--5人,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美术、音乐计算机、 心理健康学科各1--2人。

3.活动工夫安排:

(1)10月24日—11月6日,各教研组上报参加校级优质课竞赛的教师名单及课题。

(2)11月21日—12月4日,开展校优质课竞赛。(详细的活动工夫、地点、参赛教师、赛课内容等安排到时另行通知)

4.校优质课竞赛的评委要坚持参加本次活动的全过程,按照评课的标准,认真公正地评比参赛的每一节课。

5.竞赛分文科组、理科组进行,其中文科组含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地理、心理健康学科,理科组含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体育、美术、音乐计算机学科。

三、学校考评组成员:

理科组:教育局领导一人:其他指定人等

文科组:教育局领导一人:其他指定人等

四、奖项建立与奖励方法:

优质课评一、二、三等奖,其中文理科一等奖各2名, 二等奖各4名,其余为三等奖。获奖教师在教师评聘时可参照教师评聘方案给予加分及肯定的物质奖励。

高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篇3

活动目的:

通过评选优质课,激励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和教学成果的分享与交流,推动学校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活动时间:

20xx年xx月xx日至xx月xx日

活动流程:

1.报名阶段:学校向全体教师发出优质课评比活动的通知,鼓励教师积极报名参加评比。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和创新点选择提交自己认为优质的课程。

2.评选阶段:学校组织专家评委对提交的课程进行评选,评选标准包括教学设计的合理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效果的显著性等方面。评选出的优质课将进行公示展示。

3.公示展示:学校将评选出的优质课进行公示展示,让全校师生共同学习和分享。同时,学校可以邀请优质课的教师进行课堂观摩和交流,促进教学经验的传承和分享。

4.颁奖表彰:学校可以在学年末举行优质课评比活动的颁奖表彰仪式,对获奖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激励更多的教师参与到优质课的创作和分享中。

活动效果评估:

通过学生的评价、教师的反馈以及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情况等多方面进行评估,不断完善活动方案,提升活动效果。

活动宣传:

学校可以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学校网站等多种方式进行活动的宣传,吸引更多教师参与到活动中来。

活动经费:

活动总结:

活动结束后,学校可以组织相关部门对活动进行总结,总结活动的经验和不足之处,为下一届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

高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篇4

为更快地提高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发现和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根据教育局相关文件精神,决定于2014年10月-12月组织开展第四届校级A级优质课评比活动,活动优胜者报市局参加全市第四届A级优质课评比。现将有关事宜布置如下:

一、学校第三届校级A级课评比领导小组

组长:z

副组长:z

组员:z

学科评议组

语文:z

数学:z

英语:z

理化生:z

政史地:z

艺体综合:z

打“”者为学科评议召集人

二、参评对象

三年教龄以上,45周岁以下的教师,已评上市级A级、2A级优质课的教师以及学科(术)带头人不再参评。

三、评比内容

包括教案设计、执教上课、学生评议、教学思辨等内容。评比采用百分制打分,分别按20%、60%、5%、15%比例赋分,确定名次。

四、评比程序

a)宣传发动(9月下旬~10月10日)

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有关文件及吴教《关于组织开展第四届A级优质课评比活动的通知》的有关精神,引导教师进一步确立教学质量为中心的意识,确立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意识,强化有效教学的研究,引导教师全员参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和实践。

b)校级评比(10月13日~11月30日)

(1)、先由个人申报,再由学校确定参加评比的各学科教师名单,原则上要求符合条件的教师人人参加。

(2)、成立学校A级优质课评比领导小组,下设各学科评议组组织评议,教案设计、执教上课由学科评议组组织评议,教学思辨由教科室负责评分。评分依据市教育局评分标准。教案设计在10月下旬,执教上课在11月中上旬,教学思辩在11月下旬。

(3)各学科按参赛教师的15%~20%确定为优胜者,学科人数较少的视参赛情况确定优胜者。优胜者为校级A级优质课教师,由领导小组审定后报市局参加全市评比。

(4)评为校、市两级A级优质课教师,学校将给予表彰奖励,并作为评先评优依据。

高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学会运用知人论世的赏析诗歌的方法更加透彻地品味诗人的写作目的。

(2)学会运用缘景明情的赏析诗歌的方法,由找意象入手,把握诗歌营造的意境,进而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致。

(3)借助诵读,在讨论赏析中品味诗人丰富复杂的情感,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4)能够在品读完诗歌之后,写一篇品读感悟,进行总结交流,进而加深对诗人及诗文内容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板书回顾诗歌鉴赏的方法,让学生找到鉴赏古诗的钥匙。

(2)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进诗歌,品味诗境。

(3)能够通过多媒体展示的诗中情景,表达自己对杜甫诗歌的体验和感受,形成自己的见解。

(4)能够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通过讨论、评点等方法把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形成鉴赏文字,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培养爱国情怀。

(2)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汲取古代文化深厚的养料,提升审美能力,涵养情趣。

【教学重点】

1.掌握从意象、意境入手进而把握诗歌情感的方法。

2.结合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理解诗人沉郁苦痛的情感。

【教学难点】

领会诗人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到悲国家、社会之秋的深沉的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

【教学方法】

诵读法、分析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温故知新

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几个问题:诗人写诗的目的是什么?诗言志。读者读诗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明志。

如何才能品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上节课我们在上《秋兴八首》时已经学习了鉴赏诗歌的两种方法?知人论世,由景入情。

如何赏析景色?找意象、明意境,从而由景入情,深入品味诗歌的思想情感。

二.学以致用

今天,我们要用同样的方法来品读杜甫的另外一首诗《登高》。

(一)知人论世

首先,我们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先对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做一个了解。请同学们回顾上《秋兴八首》时,我们了解到的诗人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少年满怀“兼济天下”的壮志,中年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晚年遇战乱过着四处漂泊无依的羁旅生活。

正是因为杜甫的生平遭遇,特别是晚年漂泊困顿的悲惨境况,才有了他沉重的哀愁。

(二)熟悉诗文

一读诗歌,请同学们自行阅读,疏通字音。

二读诗歌,播放配乐朗诵,请同学们默读诗歌,初步品味诗歌的情感基调。

三读诗歌,请同学们带着感情诵读诗文。

(三)品读诗文

1.通过朗诵,同学们不难发现这首诗在内容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明确:

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

这和《秋兴八首》一样,是一篇很典型的触景生情,借景抒情之作。就让我们运用由景入情的鉴赏方法,从诗人所描写的景色起步,走进他丰富的内心世界。

2.如何赏析景色描写?找意象——明意境

3.请同学们再次齐读写景部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动笔回答以下问题:(教师巡回指导约5分钟)①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赏析讨论明确:意象:急风、高天、哀啸的猿、清渚、白沙、飞回的鸟、无边萧萧下的落木、不尽滚滚而来的长江。意境——凄清、冷寂、悲凉却又高远、雄浑、壮阔。

4.思考:如何理解这种既凄清、冷寂、悲凉却又高远、雄浑壮阔的意境,两者是否矛盾?

让学生发挥想象,看图,感受,此时此刻广阔的天地中,一位老迈、体弱多病、满头白发的老者,拄着拐杖,孤身一人站在山顶,顶着呼啸而过的凛冽的寒风。让我们感受到什么?——悲凉。这幅画面是如何让我们感受到悲凉的?

小结:运用到反衬的手法,天地越宽阔,就显得诗人越渺小,从而让我们感受到悲凉。两者非但不矛盾,而这正是由景入情的体现,越是广阔之景,越是让人觉得渺小,借助宏大的空间凸显渺小的个体,从而引发悲伤的情绪,以阔景衬哀情。

总结:写景部分诗人借哀景衬托哀情,借阔景反衬哀情,这正是由景入情的鉴赏手法。

5.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来齐读一下写景部分。

6.通过找意象、明意境,目的何在?明确:悟情感。

面对此景此情,真是叫人情何以堪,让我们看了都会对杜甫心生悲悯之情,更何况是身临其境的杜甫呢?面对此情此情,他的心中又会引发何种感悟呢?

7.由景入情,接下就请同学们齐读下抒情片段,让我们来看看此时的让我们如此心生悲悯之心的杜甫所感受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明确:感伤。

8.具体感伤什么?

总结:

1、长久漂泊异乡——万里、常作客

2、年老多病——百年多病、繁霜鬓

3、孤独无依——独

4、万物凋零之秋——悲秋

5、生活困窘——艰难、潦倒

9.思考:“艰难”“潦倒”是不是仅仅指诗人自己生活的艰难与潦倒?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明确:不仅指自己,还指国家命运的艰难、百姓生活的潦倒。

我们不难发现杜甫所具有的那种心系天下的广博的胸襟与志士情怀,他把自己的人生悲苦与国家的悲苦、天下的悲苦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

10.探讨:这种对天下苍生的大忧、大悲只是一时的冲动?只是短暂的瞬间吗?他的这种愁苦到达了一种什么样的程度呢?如何解读“潦倒新停浊酒杯”?

思考:

①诗人为什么要喝酒?——借酒消愁。

②诗人为什么要停止喝酒?——危及生命(肺病)

③猜想:诗人是否停止喝酒?如何解读?哪种表达效果好?不得已停止喝酒——如此愁苦,本想戒酒消愁的,无奈却因为年迈多

病不得不戒酒,当然也可能因为穷困万分以致无法喝酒,心中万千愁绪无法排解,这就更令人愁苦不堪,而诗歌至此就戛然而止了,诗人似乎还有千言万语,万语千言要向世人诉说,但却又不说了。人在忧愁苦闷的时候,如果能够向人尽情诉说,或许可以排解一些苦闷,而诗人却不说了。不是不想说,也不是不能说,而是心中的愁苦太多太重,说也说不完,诉也诉不尽,所以索性不再说下去了。这就为读者的进一步体会,进一步感受留下了无限广阔的空间。

没有停止喝酒——必须停酒,但是无法做到,因为悲愤实在是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只能通过喝酒来略微地舒缓他的忧愤,这就意味着杜甫,在自己的生命与国家、人民的大义面前,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国家、人民。由此可见他对天下苍生的忧愁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一种深沉的、沉重的情感。在自己身处逆境之时,仍然能够有心系天下的气度,这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到的,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这是何等的豪情、这是何等的伟大。

总结:杜甫具体在悲叹什么?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国家社会之秋。由悲自然——悲自身——悲天下苍生。

当我们还在感伤杜甫的可怜,对他投以怜悯的目光之时,他却如此的豁达与超脱,超越了自身的苦难,心系着天下苍生的苦难,这是何等的伟大的情怀。小结:没有停止喝酒更能够反应诗人忧愁之深重、沉重。

11.品读完之后写感悟:此时此刻,当我们品读完这首诗歌之后,再回过头来看看刚才让我们对杜甫心生怜悯之情的那幅图,我们又有了

怎样一番新的感悟?请同学们写一写,谈一谈。

教师心得:此时此刻,当我再来看这幅画时,当天高地阔中,再次出现一位满头白发、年老多病、拄着拐杖的老者,独自对抗着咧咧寒风时,我对他突然之间少了一份怜悯,而多了一份敬佩。他看起来似乎不再那么弱小、渺小,而是那么的强大与坚毅,独自在朗朗乾坤之中屹立不倒,只为他有着一颗敢为天下而死的博大的情怀,这是这样的一种豁达、这是怎样的一种伟大。

三、巩固训练

《秋兴八首》《登高》都是由景入情的杰作,前者首联颔联写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颈联和尾联由景生情,抒发感慨,做到了情景的有机融合。后者首联颔联写秋日登高所见之景,苍凉阔大,颈联尾联写登高感触之情,沉郁悲壮,也做到了情景交融。

我们再来看一首杜甫的诗歌,用本节课你掌的由景入情的方法来解读鉴赏。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安史之乱第二年,长安沦陷。杜甫赶赴灵武见唐肃宗,路上被安史叛军俘虏,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该诗作于次年三月。全篇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这正是本诗沉郁悲壮、动慨千古的内在原因。

思考:请找出这首诗中前两联描写的意象,分析其营造一种什么样的

意境,表达了何种情感。

被攻破的国家、草木丛生荒破的城池、悲怆溅泪的鲜花,离别惊心的孤鸟,营造了一种国破城荒的萧索悲凉意境。表达出诗人亡国之悲,离别之恨,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

四、布置作业:

继续背诵《杜甫诗三首》,完成课后练习。

高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3、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1)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2)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

(二)教学重点

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对仗工整、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三)教学难点

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四)教法学法

1、教法:情境渲染、朗读指导、提问法、鉴赏指导、联想触发等。

2、学法:想象法、美读法、思考探究法、能力迁移训练等。

(五)教学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流程

一、故事导入

请大家想象老师讲的故事的画面:

一千二百多年前,一个秋风萧瑟的季节,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着,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空中簌簌下落。江水滚滚翻腾,刷刷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孤鸟在盘旋,猿在哀鸣——这时,一个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的老人慢慢地爬上山,步履艰难,跌跌撞撞……。这位老人,曾经豪情万丈,志在报国;这位老人,曾经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位老人,才华横溢,“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位老人,无论穷达,都不忘兼济天下。然而苍天弄人,他一生数起数落,郁郁不得志。重阳节,本是登高祈寿家人团聚的节日,而年过半百,满身疾病的他却面对处在战乱之中的国家,面对万里之遥的故乡,面对漫天飘洒的落叶,面对滚滚翻腾的江水,不禁百感交集,放声高吟……。大家应该猜到,这位老人是谁吧?

二、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1)请同学们回忆初中曾经学过的杜甫的作品,介绍杜甫的生平。

(《春望》、《望月》、《春夜喜雨》、《绝句》)

(2)老师补充介绍杜甫的生平经历及写作特点:

(杜甫,字子美,“杜工部”,现实主义诗人;一生穷困潦倒,饱经忧患。诗歌全面、真实地反映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生活和民生疾苦——“诗史”、“诗圣”;诗风:沉郁顿挫。)

2、背景交代

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在这种情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为了排遣郁闷抱病登台。

三、联系解题

联系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理解“登高”的含义——重阳节,登高祈寿,怀念亲人,思念家乡,抒发感情。

四、诵读感悟

1、美美地听——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播放《登高》Flash配乐朗读,同学们美美地听,注意:

(1)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

2、美美地读——训练语感,把握情感。

(1)第一次读:再次播放《登高》Flash配乐朗读,请学生跟着小声仿读;

(2)第二次读:老师范读,作节奏、轻重音指导,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抓住颈联的“悲秋”的“悲”字,然后学生自主朗读,酝酿感情。

(3)第三次读:全班齐读,注意节奏舒缓,读出诗歌的感情。

3、朗读方法小结

(1)读准字音;

(3)注意轻重;

(2)把握节奏;

(4)读出感情。

五、赏析诗歌

1、了解句意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尝试用自己的话语描述诗句的意思。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细品内涵

(1)名词解释

意象:诗歌中寄寓了作者思想感情的物象。如刚刚学过的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的“明月”、“清泉”。

意境: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即情与景的和谐统一。如王维《山居秋暝》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表达了诗人投身清新的大自然中,无比喜悦、闲适的意境。

(2)思考探究

在自主鉴赏本诗的基础上,小组交流讨论下面一个问题:

本诗描写了哪些意象?分析这些意象与作者思想感情的关系。

(3)细品内涵

①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写了哪些意象?它们有什么特点?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本联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的意境;

写作特点:语言精炼,对仗工整。)

②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写了哪些意象?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

如果你是杜甫,面对萧萧落木,滚滚长江,你的心情如何?

(无边无际的纷纷落叶,奔腾不息的滚滚长江;

本题较开放,答案允许多样性: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也会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③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找一找,本联共写了诗人多少层愁苦,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离乡万里、时值悲秋、漂泊他乡、常年在外、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登上高处,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④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从“艰难”一词中分析造成杜甫愁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前两联主要是写景,后两联主要是什么?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艰难”一词双关:既因为个人生活艰辛,遭遇坎坷,也因为国家连年战乱,社会混乱不安;后两联主要是抒情,抒发作者孤独凄凉,贫病交加,忧国伤时,消愁无门的思想感情。)

3、板书小结

4、方法小结

由意象品味意境的鉴赏方法——

(1)找出诗歌意象;

(2)分析意象特点;

(3)分析意象与作者思想感情的关系。

5、个人体悟

(1)个性化阅读

说说你认为诗中写得最美、感受最深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2)想象联想

老师再次播放《登高》Flash配乐朗读,请同学们闭目凝神,假设自己就是诗人杜甫,通过想象诗中秋风萧瑟、猿啼悲哀、孤鸟盘旋、落叶飘零、江水奔腾等意象,感受杜甫身处肃杀凄厉、沉郁悲凉的意境,以及内心孤独凄凉、伤时忧国、消愁无门的境界。假如你身处秋天的意境之下,你又会联想到什么?

(3)拓展延伸

“秋”往往与“愁”关联:有人见秋霜而悲白发,有人睹残花而伤红颜,有人望归鸿而思亲人,有人闻寒蝉而叹余生,有人拂秋风而觉萧瑟,有人触秋雨而感悲凉……,古诗词中常见的3种“悲秋”情怀有:

1、抒发离别之苦,思念之情。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子夜吴歌》)

2、表现处境悲凉,命运多舛。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骆宾王《在狱咏蝉》)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3、悲叹英雄迟暮,人生苦短。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刘彻《秋风辞》)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不过,由于作者的处境、心情、视角不同,秋天的色调也就不同。秋天的意象并不全是悲愁。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稻麦成熟、瓜果飘香,层林尽染,绚丽多姿……秋天的景象也可以寄托喜悦的情感: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秋词》)

(4)熟读成诵

学生在个人体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齐读本诗,尽可能地背诵本诗。

六、全诗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总结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1、知人论世

2、诵读感悟

3、了解句意

4、细品内涵

5、分析技巧

6、想象联想

7、熟读成诵

七、能力迁移

根据《登高》中学到的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方法,鉴赏下面这首诗歌。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说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写了哪几个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意象:片云、孤月、落日、秋风;

特点:“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寂寞;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的“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

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地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八、作业

1、背诵本诗;

2、背诵杜甫的《江汉》。

高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篇7

20××年 月 日到 月 日,非常有幸参加了湘西自治州小学主题班会课程理念与方法培训暨主题班会优质课评比,这次培训,让我深刻明白了主题班会的重要性。主题班会活动是实施德育的重要载体,提高对主题班会教育作用的认识,有利于建设班集体。教育不是塑造,而是唤醒。唤醒学生的激情与责任心感,让他们做一个团结进取、敢做敢当、充满激情、顶天立地的人。唤醒学生的良知与爱心,让他们成为一个诚信明礼、明辨是非、人格健全的人。唤醒学生的创新欲望与个性发展,让他们做一个有主见、有思想的人。通过主题班会来澄清是非、提高认识、开展教育,来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树立人生观都起着作用。主题班会能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让个人在集体活动中受教育、受熏陶,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如果组织得好,对学生思想的转化和良好的班风的形成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那么,怎样组织和召开主题班会,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教育作用?

一、 主题要新

班会课的题材和资源非常丰富,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很多工作也不一定都需要班主任亲自来做,可以发挥学生的能力。这也需要事先规划,做有心人。

第一,开发一些有班级特色的固定栏目,如“惜时、争效、圆梦”系列班会进行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养成教育,每次月考后的分析等。每个月一次,形成习惯和传统,提前准备,到时候就开。

第二,在传统节日(如教师节、父亲节、母亲节、端午节、中秋节、感恩节、元旦等)中发掘题材;如每年的母亲节、教师节必定由学生组织、主持开展班会。

第三,结合学校的重大活动(如运动会、家长会反馈、期末考试等)为素材组织班会,每个月一个主题。

第四,结合学生在一定时期内会出现的问题开展班会,如“成长”、“考前心理辅导”等。

第五,结合最近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如地震、海啸、食品安全、校车问题等,适时安排这些内容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意义。

二、 设计要新

要尽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搜集素材。班主任要具有大量的素材搜集与积累能力,平时注意积累,对主题的分析与综合能力,时常进行整理,已被用时急需。主题班会的策划与实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更重要的是发动学生,使学生成为班会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班主任的指导思想是通过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出来的,因此,在准备、组织召开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充分相信学生,依靠学生、指导学生,让学生既当主人、又当参谋。如果让学生主持,也可以提前招募,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准备。比如永顺县高坪小学石雅俐老师《感恩父母》中就选派一名学生当主持,和老师一起进行主持,生动活泼。再比如吉大师院附小向菊香老师《团结就是力量》主题班会就设计了几个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的体验中感知了团结就是力量。这次活动,老师们利用多种形式推动主题班会的效果。比如:利用班级文化创造氛围,设计内容可以采用多样的广告效应,也可在开展时运用多种形式,例:故事、表演、体验、活动、游戏、心语卡、现场采访、现场连线等等,让孩子通过角色扮演或者生活认识等综合性体验来增强主题意义。

三、 效果要实

班会活动要让学生在情绪上有所体验,情感上有共鸣,“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班会活动最忌流于形式,看似热闹,实则没有动情。支撑体系最难的是情感的体验,正向的,积极的情绪与价值观的传递与导向,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高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篇8

一、【教学目的】

1、理解作品所说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2、学习前人如何咬文嚼字,推敲语言的,进一步领会品味语言的重要性。

3、增强学生推敲文字的意识,关注文字语言使用规范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

以本篇为单元阅读小结,加深对品味语言的理解与运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

语言是思想交流的工具,在人类文明历,许多传世和不朽的名篇有着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的力量。在生活中如果采用好的词语,不仅准确表达含义,而且使听者读者产生兴趣,达到好的效果。

比如,《新民晚报》某日头版头条登出了一条新闻,标题是:

(展示)论坛开讲“福”临上海(实物展示)

报道的是世界的福布斯全球总裁会议在上海召开的新闻。(发问)标题中,哪个字最吸引你呢?

学生可能回答:是“福”

教师:最吸引我的目光的也是这个“福”字,因为这个“福”不仅扣住了“福布斯论坛”这个名词,而且,全球重要的商界、政界、学界人士聚集我们上海,讨论经济发展问题、为经济把脉,这对正值经济大发展的上海来说,可不是福分吗?这一个“福“字用真是生动。

我们古人也讲“吟安一个字,捻短数径须。”看来“咬文嚼字”不一定总是贬义。(引入课文)

2、解题:咬文嚼字的原意对文字的过分计较。作者使用它来作为题目,显然另有一番用意。

3、学生理解文章,思考:作者为把“咬文嚼字”的道理讲的生动具体,举了哪些例子?

{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

教师归纳:共三个例子,一个例子说明了一层意思。一是郭沫若改字(板书),二是王若虚改文(板书)三是贾岛吟诗(板书)到底这些文字改动之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我们也来品味品味。

{学生小声自读,体会文字,自由发言。}

教师明确:第一个例子,“你这”在婵娟骂宋玉时,表达了她的极端憎恶之情,而在《红楼梦》,里,用是有了讽刺的意味。说明不同情况下改“是”为“这”,情感变化是不同的。(板书)

第二个例子:王若虚删去一些重要字句,文章失去了原来味道,李广将军神勇无比的形象难以体现了。(板书)

第三个例子:贾岛吟诗,朱光潜认为“推”要“敲”字用的好,同学刚才也表达了不同意见,无论怎样,正如文章所说的,问题不在那一个更恰当,而在于哪一种表现出的境界是当时所要的,而且与全诗相调和。(板书)

进一步追问:这三个例子共同证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用书上原话。

明确:“咬文嚼字实际上是调整思想感情。”

4、课外拓展。继续学用咬文嚼字来品味语言

活动:师生共同品味三首诗句,交流感受。

《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敲字以声衬静,写夜晚宁静)

《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作动词,拟人手法生动再现春到江南景象)

5、关注生活中语言现象

生活中也有另外一种咬文嚼字,刻意夸大,改换成语中的字来哗众取宠。如洗衣机的广告“闲妻良母”,摩托车广告“骑乐无穷”网络上也常出现类似“哇塞”的语言。有人说,这样很生活化,很轻松幽默,你认为呢?

学生自由交流发言

6、结语:语言文字是传播文明的工具,许许多多辉煌灿烂的文化正因为文字的存在而至今为人们传诵。作为中国人,应当对我们国家语言文字产生自豪,维护语言文字的规范性,纯洁性;对那些低俗的乱用语言的现象要坚决抵制,这种“咬文嚼字”是垃圾,是庸俗的。

我们应当记住:“没有字斟句酌,精雕细刻的锤炼,永远达不到‘信手拈来,浑然天成’的境界。

附板书设计:

郭沫若改字是改这感情变化

王若虚改文增与减意味全改

贾岛作诗推与敲意境有别

高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篇9

为更快地提高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发现和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根据教育局相关文件精神,决定于20xx年10月-12月组织开展第四届校级A级优质课评比活动,活动优胜者报市局参加全市第四届A级优质课评比。

一、学校第三届校级A级课评比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学科评议组:

语文:

数学:

英语:

理化生:

政史地:

艺体综合:

二、参评对象

三年教龄以上,45周岁以下的教师,已评上市级A级、2A级优质课的教师以及学科(术)带头人不再参评。

三、评比内容

包括教案设计、执教上课、学生评议、教学思辨等内容。评比采用百分制打分,分别按20%、60%、5%、15%比例赋分,确定名次。

四、评比程序

a)宣传发动(9月下旬~10月10日)

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有关文件及吴教《关于组织开展第四届A级优质课评比活动的通知》的有关精神,引导教师进一步确立教学质量为中心的意识,确立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意识,强化有效教学的研究,引导教师全员参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和实践。

b)校级评比(10月13日~11月30日)

(1)先由个人申报,再由学校确定参加评比的各学科教师名单,原则上要求符合条件的教师人人参加。

(2)成立学校A级优质课评比领导小组,下设各学科评议组组织评议,教案设计、执教上课由学科评议组组织评议,教学思辨由教科室负责评分。评分依据市教育局评分标准。教案设计在10月下旬,执教上课在11月中上旬,教学思辩在11月下旬。

(3)各学科按参赛教师的15%~20%确定为优胜者,学科人数较少的视参赛情况确定优胜者。优胜者为校级A级优质课教师,由领导小组审定后报市局参加全市评比。

(4)评为校、市两级A级优质课教师,学校将给予表彰奖励,并作为评先评优依据。

高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指导预习,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利用工具书,自主疏通字词句意的习惯。

2、通过课前预习、课中朗读、课后练习,掌握文中重要实词的含义,掌握一些特殊句式。

3、指导诵读,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理解词语、句意,熟悉课文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4、知人论世,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心路历程及其原因,培养学生旷达乐观、勇于面对坎坷战胜困难的精神。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第1、2、3点。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第4点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

1、借助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课文内容。找出对照注释还不能理解的词句,或问同桌,或课堂上提出共同探讨。

2、早读课反复朗读课文。

3、找出文中直接表明情感的几个词语。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介绍作者及文章背景。

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赤壁赋》,其作者苏轼,我们在小学、初中就已经接触过,今天我要和大家讲一个他“死里逃生”的故事。苏轼四十三岁的时候,因为“名太高”而遭人陷害,被打入死牢,随时听候发落。弟弟苏辙、儿子苏迈多方营救。某一天,苏迈再次出去借钱,委托一个朋友给牢里苏轼送饭。本来他们父子有一个约定:事情恶化宣判死刑之时就送鱼进去,而朋友不知道,那天送了苏轼最喜欢吃的鱼进去。苏轼一看到是鱼,大吃一惊,知死期将至,便写下了两首绝命诗请狱卒转交给弟弟苏辙。装诗的信封通过监狱的长官传到了当朝皇帝手上。皇帝拆开一看,是两首绝命诗,(其中一首是: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了须偿债,十口无家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诗里写的是对皇帝的忠诚和愿与弟弟世世为兄弟的情感,大受感动;加上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立下了一个只有当朝皇帝知道的祖训:不得诛戮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于是就释放了苏轼。苏轼死里逃生,被贬到了黄州。该案史称“乌台诗案”。

经历了“乌台诗案”死里逃生的苏轼,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靠微薄的俸禄养活不了一家人,在朋友的帮助下,开辟了一片荒地耕种自给,这片地他取名为“东坡”,同时也自号“东坡居士”。居士原是对居家学道的佛教徒的称呼,这里是指追求清高,对世事淡泊的人。可见苏轼的思想有了很大的变化。被贬到黄州的第四年秋、冬,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了两篇赋,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我们今天学的是第一篇,也称“前赤壁赋”。

(板书:赤壁赋苏轼无台诗案死里逃生东坡居士思想变化)

二、疏通字词。

1、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师补充强调一些读音,几个重点实词及特殊句式,学生提出对照注释不能理解的词句,师生共同探讨。

壬rén戌xū属zhǔ客窈yǎo窕tiǎo冯píng虚御风

桂棹zhào倚歌而和hè横槊shuò余音袅袅niǎo

幽壑hè扁舟piān嫠妇lí愀然qiǎo

山川相缪liáo舳zhú舻lú旌旗jīng酾shī酒

渔樵qiáo江渚zhǔ匏páo樽蜉fú蝣

无尽藏zàng狼籍jí枕藉jiè

舞幽壑之潜蛟:舞,使……起舞,动词的使动用法。

泣孤舟之嫠妇:泣,使……哭泣,动词的使动用法。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打鱼砍柴,名词做动词。

侣鱼虾而友麋鹿: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名词意动用法。

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凌茫然之万顷。

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句,有吹洞箫之客。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而今在安哉?

三、找出文中直接表明情感的几个词语,朗读并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明确:乐——哀/悲——喜

2、初步明确朗读的情感基调

“乐”的部分要读得轻松愉悦;

“悲”的部分要读得悲凉激昂;

“喜”的部分要读得旷达洒脱。

2、听录音朗读或教师范读。生齐读。

四、分析课文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找出写景的美句。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指导朗读,体会优美的意境)

2、齐读第一段,找出写事的美句。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指导朗读,体会事情的高雅)

3、齐读第一段,找出表达游玩时感受的美句。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指导朗读,体会作者的感受)

五、分析课文第二段。

1、齐读第二段,明确本段分为两层,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重点分析第一层中“美人”意象。“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3、指导朗读第二层,感受箫声的悲凉。

作者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萧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齐读课文

一、分析课文第三段。

1、朗读指导:三个反问句语气层层递进,稍做强调,读出感情的层次。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稍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朔赋诗(语速越来越快)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强烈的反问,感慨人生无常,语速缓慢低沉,读出顿挫之感)

后半部分一连串六字句,是客人情感的一个迸发,要读得连贯,一气呵成,表现出那种强烈的人生感慨,最后一句“托遗响于悲风”要突出第三段悲凉的感情基调。

2、明确“何为其然也?”其一,赤壁一带的江山触发他想到历的英雄人物,当年的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于江渚之上。其二,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其三,要摆脱现实处境,渴望能“挟飞仙以游,抱名悦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

3、明白客人之悲其实是儒者苏轼之悲。悲生命短促,人生无常。

二、分析课文第四段。

1、明确:本段分为三层,第一层承上,议论“水”与“月”;第二层议论“变”与“不变”的哲理;第三层指出“明月清风”为大自然之“无尽藏”。

2、此段其实是作为道者的苏轼超然物外的情怀给客人极大的宽解

3、指导朗读:读出本段的层次,读出旷达洒脱的情感。

三、分析课文第五段。

明确:客人之喜与文章开头之乐的不同。课文开头是主客欣赏美景之乐,结尾是指客人精神得到超脱忘怀得失而喜。

四、齐读课文,再次整体感知课文,结合苏轼经历,分析全文中作者情感的变化。

现实中的水月融入自然,游赏之乐

历史中的水月感慨历史,人生之悲儒者(入世)渴望建功立业慨叹人生短促

哲理中的水月分析哲理,超脱之喜道者(出世)清静无为超然物外逍遥之游

五、总结。

读《赤壁赋》

景佳事雅乐而歌,

客倚洞箫悲恨多。

明月清风无尽藏,

一儒一道两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