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教案课件 > 导航

扬州慢教案

发表时间:2024-09-28

扬州慢教案范文。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的重要部分,因此想要随便写的话老师们就要注意了。同时要清楚知道一份优秀教案课件,也能快速梳理各个知识点。那写教案课件包括哪几个部分?请你阅读小编辑为你编辑整理的《扬州慢教案范文》,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扬州慢教案 篇1

一、教学目的:

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两大流派。

四、教学过程:

1、导语:“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朝赵翼曾如是说。是啊,有人说好诗在唐代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形式趋于完善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2、词知识简介: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按字数划分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风格流派划分可分为豪放与婉约。本词当属婉约派。

3、扬州自古繁华,而鼎盛在中唐,“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其盛况亦见于唐人姚合诗《扬州春词三首》之三:“春风荡城郭,满耳是笙歌。”当时还有人把“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当做人生的追求目标。杜牧更是在扬州写下多首诗歌来赞叹扬州的繁华:

多媒体显示:

当时杜牧任职淮南节度使,与判官韩绰一起寻访佳丽,征歌逐舞,写下不少风流艳句。妓女,在我们看来是病态社会的畸形儿,但在唐宋文人的心目中,则是都市繁华的象征。

杜牧时代的扬州果令人心向往之,但两百年后,另一位词人也来到了扬州,那么他看到的景象是不是“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望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张祜《纵游淮南》)的那个扬州呢?

小序以洗练的语言,凄婉的音节,为读者交代了词作的时间,写作的缘由和千岩老人的评论。

解读上阕:

思考:(1)扬州依旧吗?如果不是,那什么原因使得它不再繁华?

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是青青的荠麦,毁坏的城池和大树。

在两幅对比鲜明的图象中寄寓着词人对昔盛今衰的无限感慨。

解读下阕:

上阕小驻“名都”,感慨今昔。我们已经体会到其中的凄凉的味道,但词人似乎意犹未尽,他展开丰富的想象,让杜牧死而复活,重游扬州,认为他一定会大吃一惊。那作者为何要从杜牧身上落笔呢?

明确:一方面他的吟咏扬州的诗歌为后世所传诵,刚才已有印证。

作者的用意是赞杜郎,伤时世。“算而今”是以设想的形式抒发怀古伤今的感慨,又呼应上文的“竹西佳处”“春风十里”,为盛衰之变作印证,痛惜“名都”的沉沦。这里更用“豆蔻词工,青楼梦好”加深感慨,纵有满怀风情,也不能不为名都残破的哀怨所淹没了。

昔人已去,现实依然, 扬州曾经最繁华的地方现在还剩下些什么呢?

这里融情入景,以“仍在”点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感慨,以“波心荡,冷月无声”描摹名都的空寂寥落。其中“荡”句联名桥、冷月,静中有动,含情脉脉,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形象地衬写了盛衰兴亡的巨变,勾勒出一片凄清的景象。这景象和上阕的“黄昏”、“空城”遥相呼应,融为一体。

结句妙在联想名花,化景物为情思,托名卉寄哀怨,空城寥落,红色芍药年年开放,竟无人观赏,有“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的感慨,以点染扬州的荒凉。

8、作业:读张孝祥《闻采石战胜》(多媒体显示),比较两首词的异同点。

扬州慢教案 篇2

1、初步了解宋词的特点。

2、具体领会宋代几位著名词人作品的风格。

3、豪放派和婉约派的特点。

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鉴赏不同风格的词作品。

一、作者简介:

中国文学史上,宋词和前代的唐诗,后代的元曲,都分别是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样式。宋词按时代分为北宋、南宋两个时期;按流派,习惯上又分为豪放、婉约两派。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也称格律派)在北宋的代表是柳永,在南宋的代表,前期是女词人李清照,后期则推姜夔。《扬州慢》便是姜夔的代表作。

姜夔,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少年时期流寓湘、鄂间,后移往湖州(今浙江),漫游苏、杭、维扬等地,与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人交往。这对他在诗词艺术的发展上颇有影响。他具有多方面的才能:

善书法,精音乐,在词坛上属婉约派。他主张严谨的格律和章法,反对油腔滑调,不写淫词秽语;在文学上刻意求工而不流于浮艳轻靡,对后世有较大影响。他屡试不中,没有做过官,一生过着清客生活。正因为他托身权贵门下,生活闲适,和当时的社会现实相脱离,以致视野不阔,情调低沉,这在他的诗词中有明显的反映。著有《白石道人诗集》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在词人早期直至晚年的部分作品中,能针对这种情况,反映了一定的爱国精神和不满现实的思想,特别是晚年时,他那力主恢复,同情沦陷区人民的思想倾向较之早期作品有进一步的发展。

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在宋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留有《白石词》,其中有十七首附有旁谱,这是宋词中仅存的乐谱。

姜夔的词,常有小序,提示写作缘由和主旨,大都语言精练,文笔优美,一散一韵,值得并读。

二、背景简介:

扬州,自从隋代开凿运河之后,成为了南北运输的要道,商贾云集,珠帘十里。而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为残破不堪。绍兴三十一年 (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虽已时隔十五年了,但作者经过扬州时依然“荠麦青青”,疮痍满目,不禁追忆丧乱,“感慨今昔”,表露出对国家衰亡的悲痛。虽然情调凄怆,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扬州慢》是姜夔早期的代表作,抒发作者路过扬州时对国事悲凉痛惜的情绪。

淳熙丙申至  日(2),予过  维扬(3),夜雪  初霁(4),荠麦弥望(5)。

冬至这一天   途经扬州       下雪刚放晴   满眼都是荠菜和麦子

入其城,则四顾      萧条,        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

那    就四下里看,一片萧条景象  独有清冷的河水碧绿     渐渐升起

戍    角(6)悲吟。予怀        怆然,感慨(于)今昔,     因  自度  此曲。

戍边的号角 悲鸣    心里(十分)悲痛  为今昔的变化而感慨 于是  创制  曲调

千岩老人(7)以为有《黍离》(8)之悲也。                               &

扬州慢教案 篇3

一.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曰,即金兵第二次南侵后的第十五年。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曰的荒凉,追忆昔曰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曰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曰山河残破的哀思。

二.赏析词文:

1.扬州的路上,词人心中的扬州是一幅怎样的图景?(用词中的话回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繁华)

2.进入扬州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见到:荠麦青青、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拟人。物尚如此,人何以堪!)、二十四桥、波心荡(以动写静)、冷月无声、红药

听到:清角吹寒(以声写静)

联想:重到虚惊,难赋深情;桥月仍在、玉人已无;花开依旧、人事全非

扬州城已是“空城”(词眼)

3.的想象与现时相比照,产生巨大反差,词人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感慨?

昔盛今衰

4.昔盛今衰的感慨,词人是借助何种表现手法抒发的?

虚实相济。

5.解《扬州慢》词中杜牧诗句的引用?

A.有很多咏扬州的诗作,犹以杜牧的几首最为著名。状写扬州之繁华无出其右者。

B.在《扬州慢》中要表现扬州的昔胜今衰,化用杜牧诗句,一方面自己可省却许多笔墨,更重要的还可引发读者美好的回忆,反衬当今的萧条败落。

C.但他的追昔,主要怀念的是扬州的风月繁华与风流俊赏,这多少削弱了严肃的爱国主义的主题。

6.赏析“清角吹寒”中“寒”字的妙处。

“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

7.“念桥边芍药,年年知为谁生?”

花开依旧,人事已非,花开也不过徒增空城的感伤而已。词情跌荡浓烈,增加了艺术感染力。问得陡峭,问得奇特,无理而有情。

扬州慢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体味忧国伤时的情感及“清冷”的意境。

3、品味词中引用前人词句的写作技巧。

重点难点:

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把握忧国伤时的情感,体味“清冷”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鉴赏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flash音乐《烟花三月》。

这首歌唱的是什么地方?----扬州。

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唐代扬州更是名家林立。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许多诗人的情怀和游兴。

(扬州风光图片一组。)

李白曾在诗中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晚唐诗人杜牧非常喜爱扬州这个地方,写下很多关于扬州的诗句:

题扬州禅智寺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赠别二首(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遣 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从这些诗词中可见当时扬州的繁华,可谓盛极一时。

几百年后。到了词人姜夔生活的时代,扬州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二、解题,作者、背景简介。

1、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一生未入仕途,以布衣出入于公卿之门,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词多纪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2、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朝纲废弛。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3、题解。

这首词的词牌是什么?(扬州慢)这首词的题目是什么?(扬州慢)

明确:这首词是一首慢词。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都比较长。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后来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

三、整体把握。

一)、播放课文朗读。学生自读,齐读。

1、提示:

慢词——曲调舒缓、吐字宜慢、稍长。

内容——深沉、悲切而富有情感。

词韵——平仄有别、节奏分明。

2、要求:

感知文意、正音释词、体味意境。

二)、学习小序。

1、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

明确: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他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2、小序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词的感情基调,你找到这一句了吗?

明确:“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一个“悲”字,奠定了本诗悲切伤感的感情基调。一句“《黍离》之悲”深刻的概括了这首词的主题。

三)、学习词作。

1、扬州在隋、唐、北宋期间曾经是著名的繁华之地,词人眼前的扬州城又是怎样的呢?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

明确:“空城”——破败荒凉。

2、“空城”之“空”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关的诗句。

明确: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冷月、桥边红药)等。

词人“解鞍少驻初程”,站在扬州城边,看到了青青的荠麦、废旧的城池、高大的树木、孤独的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听到了寒气中传来的凄清的号角声。一个“空城”,营造出了凄清的氛围,结住上片,领起下片,实为全词词眼。

3、下阕中,词人想象唐朝的杜牧来到扬州,他会是什么感受?为什么?

明确:“惊”。因“空”而“惊”,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此时次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心惊心痛了。这也就是诗家所提倡的“诗贵含蓄,忌直露”,不说自己,偏说别人,杜牧尚且如此,我何以堪?

4、今日的扬州令姜夔悲从中来,那么昔日的扬州又是怎样的呢?请从上阕中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

明确:昔日繁华的扬州城我们可以称之为:名都。

一“名都”,一“空城”,形成鲜明对比。

5、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词句写到昔日的扬州?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怎样的特点?

明确:“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等。

明确:繁华热闹。

词中化用杜牧诗句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的繁盛情景。而今日的扬州却是如此萧条,寂寞冷清,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抚今思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引用诗句,可以加深词的意境,促人联想而意于言外。

6、词人写昔日的扬州与眼前的扬州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昔日的扬州:虚写。眼前的扬州:实写。

一虚一实,虚实相生,这是本词的写作特点。

四、理解想象。

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虚,一边是实,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综观全词,有情有景,有虚有实,回环反复,跌宕生姿,读来确有身临其境之感。诗歌鉴赏很重要的一步是理解想象,这就需要紧扣关键词语,把握主要意象,注重修辞效果,善于联想想象。只有做好了这一步才算真正理解了诗歌。请自由选择你体会较深的诗句,进行理解鉴赏。

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春风十里”是从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句化出,杜牧诗句极言扬州之美,所以词人化用来作了一个对比:听说扬州繁华富丽、但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荞麦,一片荒凉景象。

2、“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作者使用了拟人手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废池乔木”都“犹厌言兵”,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有知有情的人民对这战争的痛恨与诅咒,当然要超过“废池乔木”千百倍。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杜牧的《赠别》诗“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同样运用拟人手法,以无情之物言有情,这是诗歌常用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

从表现手法上看,作者这里采用的是拟人的手法。在本词中有几处都采用了这种手法。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里的“废池乔木”,也是采用拟人的手法,把池、木人格化,赋予池、木以人的感情,以充分表达战乱的凄惨景象。

3、“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句,因相传古代有二十四个美人吹萧于桥上,所以有此句。作者这里满怀凄凉的情感,如泣如诉地写道:二十四桥仍旧,但桥头没有了吹萧的美人,只有清冷的圆月倒映在河心,整幅画面无声无息,冷绝凄绝。

“冷月无声”,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为什么呢?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

4、“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红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城空了,人少了,何况国难未息,谁也无心去观赏它。真有点儿“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

这里的虚拟非常耐人寻味。冬至之日,本来不是红芍药花开的季节,但纵使冬去春回,来年红药花开,又有谁来欣赏它呢?花开依旧,人事已非,花开也不过徒增空城的感伤而已。词情跌荡浓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五、迁移创造。

诗词是无声的画,无声的音乐,词本身就是诗和音乐的结合。请大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扬州慢》改写成MTV(音乐电视)。

分组讨论,学生发言。提示:

1、选什么样的乐器——表现的情感——抒发黍离之悲。

2、选什么样的场景。

3、选演唱者——举止、神情、服饰等都要恰到好处。

六、结束语。

许多年过去了,扬州城依旧固执的荒凉在那里,二十四桥也依旧绵延着久远的寂寞,桥下的河水清冷的流着,摇荡着旷古的哀愁,像一个久远的梦。只有桥边的红药,开了又谢,谢了又开,像是在讲述着在河水中流淌的那遥远而感伤的梦。

扬州慢教案 篇5

扬州慢

一、导入:

扬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不仅繁华富庶,而且秀丽迷人。自古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说法,道出了人们对扬州的向往。她是杜牧之十年一觉中不变的牵挂,她是李太白烟花三月里惆怅的情思。风流袅娜,春光烂漫;宛如一位绰约的美人,却又似乎永远摆不脱风尘沦落的悲惨命运。千百年来脂粉香浓,又忽然一瞬间零落烟尘。然而无论靓丽还是憔悴,都缀成了珠圆玉润的婉转音调。让我们一起走进姜夔的《扬州慢》,看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怎样动人的艺术世界?

二、出示目标

让我们先来明确一下这首词的学习目标:

1、理解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2、欣赏这首词的美妙意境,体会本词艺术手法的作用

3、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三、诵读涵咏 自由放声朗读

诗歌的序言往往是解读诗歌思想情感的一把钥匙,从序言中可以看出作者创作这首词的缘由是什么?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包含着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明确:感慨今昔,萧条冷落,黍离之悲。

1、诵读指导

①字正腔圆,发音饱满。要把每一个字的音发到位,不要含糊,要稳健地发音。

②把握节奏,适当停顿。要把握一定的节奏,词与词之间要根据意思有自然的停顿,不能一气呵成。

③进入意境,读出情感。读到山就要情在高山;读到海,就要意在大海。巍峨与雄浑,壮阔与深沉,就要在你的吞吐之间显现。

词的词牌同时也是题目是《扬州慢》,因而它是一首慢词。什么是慢词?慢词就是依照曲调舒缓的慢曲创制的词,一般都比较长。我们读这样的词,吐字要慢,停顿要长,要读得沉着,荡气回肠。你要用周杰伦的节奏去读肯定坏事儿。

④吐字要慢,沉着悠长。

2、再找一位同学来评点一下,并且再读

3、教师配乐示范朗读

提示学生想象画面,进入意境

4、学生再齐读一遍

四、整体鉴赏

在小序中可以看出作者写本词的目的是感慨今昔,抒发“黍离之悲”。

1、那么从上片和下片的描写中看,扬州的今和昔分别是什么样子的呢? 明确:过去是繁华的,现在是残破的

2、从上下片分别看,哪些描写看出了它过去的繁华和现在的残破? 明确:繁华:上片,“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过春风十里”;

下片,“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杜牧的风流才情究竟和扬州的繁华有什么关系呢?杜牧的风流才情正是在扬州繁华秀丽的氛围中生发出来的,离开了这些也许他也只能像姜夔一样发出黍离之悲,扼腕长叹了。)

残破:上片,“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下片,“波心荡,冷月无声” 过去是风光秀丽的名都

现在是残垣断壁的空城;过去是莺歌燕舞的青楼梦好,现在是凄清寂寞的冷月无声

3、这是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起到了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对比。把昔日扬州的繁盛情景,和今日扬州的萧条冷清作对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

4、作者对过去和现在的扬州的描写分别用了哪种方式。

明确:昔日的扬州:虚写。眼前的扬州:实写。一虚一实,虚实相生,这是本词的另外一个写作特点。

诗歌中的“虚”,指眼前看不见、摸不着而又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虚象、虚物、虚景、虚境; 诗歌中的“实”,指客观世界中实实在在存在的实象、实物、实景、实境。

在诗词中有为实,无为虚;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现实为实,想像为虚;描写为实,议论为虚;现在为实,过去为虚;(在借景抒情诗中)写景为实,抒情为虚,等等。

写过去的繁华,扩大了诗词的意境,有力地反衬了今日山河的残破,使作者要抒发的昔盛今衰之感更为深沉强烈。

五、探究鉴赏

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炼句,往往一个字或一个句子而使意境深远蕴藉。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托一字而传不尽之意。

宋代词人宋祁在《玉楼春》中有一句词“绿杨阴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有人评论说:“着一‘闹’字而卓绝千古”。红杏本是静态之物,用一闹字仿佛有了动感。拟人的修辞让你感觉到红杏似乎在各不相让,尽相争春比美。还能联想到在红杏的枝头上仿佛有蜂飞蝶舞鸟鸣,春天的盎然生机尽在其中。

《扬州慢》这首词里同样有好多个词,值得我们这样玩味。让我们再来诵读一下这首词,去捕捉一下有哪些词或句子折射着这种深幽的意境光辉。

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春风十里”是从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句化出,杜牧诗句极言扬州之美,所以词人化用来作了一个对比:听说扬州繁华富丽、但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荠麦,一片荒凉景象。造成了强烈反差。

春风十里扬州路,极言扬州之繁华,十里长街,垂柳夹道,春风弥漫。如今却是荠麦一片,城已倾颓,街已荒芜。

2、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厌 作者使用了拟人手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废池乔木”都“犹厌言兵”,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有知有情的人民对这战争的痛恨与诅咒,当然要超过“废池乔木”千百倍。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姜把扬州的残破完全归咎为“胡马窥江”,如此选材是为了极表他的“黍离之悲”。

3、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清角吹寒,给人怎样的感觉?——凄凉,渲染了气氛

①“渐”字,表明词人伫立良久,陷入悲凉之中,不知不觉就到了黄昏,而黄昏,又格外的令人惆怅。

②“清”有凄清之意,修饰“角”,别具一格,跟“寒”、“空”用在一起,表现扬州的荒凉冷落。③“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为什么会吹出寒来?因为国事日非,山河破碎,令人心悲。

④都在空城”一个“都”字,写出了角声弥漫之广,突出了景况荒凉的幅度;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再联系视觉所见的“荠麦青青”与“废池乔木”,这一切交织在一起,一切景物在空间上来说都统一在这座“空城”里,“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联系在一起。WWW.f215.com

“空城”一词不仅写出空荡荡的劫后惨象,满目凄凉,不堪回首,而且对国事前途的渺茫,蕴蓄着无限的哀婉。着一“空”字,化景物为情思,把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写出了为金兵破坏后留下这一座空城所引起的愤慨;写出了对宋王朝不思恢复,竟然把这一个名城轻轻断送的痛心;也写出了宋王朝就凭这样一座“空城”防边,如何不引起人们的忧心忡忡,哀深恨彻。

4、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作者用以前扬州的繁华反衬现在扬州的荒凉。词人大胆大量化用杜牧诗意,回忆扬州昔日的繁华,把杜郎俊赏、豆蔻词工和青楼梦好,与风流散尽、好景难觅、深情难赋作了鲜明的对比,生动地表现了词人对国事的忧患。其中有三个词用得很好,它们是“算”“纵”“念”。“算”是推测、料想的意思,“纵”是“即使”的意思,“念”是“想到”的意思。它们表达一种假设语气。词人展开联想,宕开一笔,作一让步,再将上文意思翻进一层,创设出更空更深的意境。

“惊”。因“空”而“惊”,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曾经在杜牧笔下流淌过无数赞美扬州诗文,此时次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心惊心痛了。这也就是诗家所提倡的“诗贵含蓄,忌直露”,不说自己,偏说别人,杜牧尚且如此,我何以堪?

此时次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了。这也就是诗家所提倡的“诗贵含蓄,忌直露”,不说自己,偏说别人,杜牧尚且如此,我何以堪?

杜牧的《赠别》诗、《遗怀》诗是他题咏扬州的名作,这里用“难赋深情”翻进一层,加深了感慨;同时以杜牧自况,纵有满怀风情,也不能不为名都残破的哀怨所淹没了,“黍离之悲”达到进一步的深化。紧接着,从设想转入现实,推展开去,情景交融,情调更为凄清。

5、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句,因相传古代有二十四个美人吹萧于桥上,所以有此句。作者这里满怀凄凉的情感,如泣如诉地写道:二十四桥仍旧,但桥头没有了吹萧的美人,只有清冷的圆月倒映在河心,整幅画面无声无息,冷落凄凉。

“冷月无声”,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为什么呢?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运用了情景交融艺术手法。

这三句,犹如特写镜头,我们仿佛看到词人俯首低吟的形象,感受到扬州的冷落凄清,而词人斩不断的愁绪,恰如寒夜中荡漾的水波和揉碎的月影,意境格外动人。

6、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红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城空了,人少了,何况国难未息,谁也无心去观赏它。真有点儿“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

这里的虚拟非常耐人寻味。冬至之日,本来不是红芍药花开的季节,但纵使冬去春回,来年红药花开,又有谁来欣赏它呢?花开依旧,人事已非,花开也不过徒增空城的感伤而已。词情跌荡浓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结句仍以委婉的手法抒情,妙在联想名都名花,化景物为情思,托名卉寄哀怨。从浅处看,空城寥落,红色芍药年年开放,竟无人观赏,有“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岑参诗句)的感慨,以点染当时扬州的荒寒。叹名花“知为谁生”,进一步抒发了花开花落“人不知”的感慨。结句仍以黍离之悲收束。这里面,包含着词人的伤感。故国凄凉,物是人非而伤感痛惜。

六、齐声诵读结束或做结语

《扬州慢》的学习结束了,那凄婉的音韵和意境令人惆怅低回,山河沦亡的悲痛之情亦引起人深深的感伤。八百多年过去了,而今历史的硝烟也已经消散无痕,物换星移,沧海桑田,扬州这座古老的名都又恢复了她的端庄秀美,明月依旧,当不再清冷;芍药盛开,当游人如织。愿华夏的子孙能永远保持她的清新亮丽,不再让这座明珠般的城市沾染烟火风尘。

七、作业

赏析姜夔的另一首词:

淡黄柳

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摧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