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教案课件 > 导航

课件推荐: 高一化学必修2人教版教案-作文

发表时间:2022-07-25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工具,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下足了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工作,这样课堂的教学效率才能有大的提升。从哪些角度去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件推荐: 高一化学必修2人教版教案-作文”,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原电池中发生的反应,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基本原理。

2、学会分析、推理、归纳和总结的逻辑思维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3、通过实验和小组合作学习,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4、了解各类电池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认识化学的价值。增强环保意识。

重点难点:初步了解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通过实验探究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及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景]

电能是现代社会最清洁、也是最重要的二次能源,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它。而火力发电又在电能生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电能最主要的来源。

[播放录像或展示图片]

[提问]

燃烧的本质是什么?火力发电中能量的转化方式是怎样的?火力发电又有哪些优

点和缺点呢?

[学生讨论、分析]

[激疑]

针对火力发电的缺点,能否通过某些方式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呢?

[分组实验探究]

锌铜原电池原理

实验1:把一块锌片和铜片同时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

实验2:用导线将锌片和铜片连起来。

实验3:在导线中接入一个灵敏电流计。

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自己的结论记录下来。

[学生交流、讨论]

1、实验1和实验2中的现象有何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铜片表面有气泡产生,你认为这种气体可能是什么?锌片和铜片上可能分别发生什么反应?如何证明?

1、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说明有电流通过,你如何解释这一现象?该装置的

正负极分别是什么?请你再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之。

[教师补充讲解]

原电池的定义;锌铜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电极反应式及电池总反应式的书写。

[设疑]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可以体会到,化学能在原电池装置中可以直接转化为电能,

那么,符合什么条件的装置才能构成原电池呢?

[分组实验探究]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见教师用书P29页。

[交流讨论、归纳总结]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1、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金属和另一种非金属

导体)构成电极。

2、电解质溶液。

3、构成闭合回路。

4、能发生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反思与评价]

在刚才的分组实验中,同伴或其他组的同学的哪些做法对你有启发?你又提出了

哪些好的思路?根据提供的仪器、药品,你现在还能设计出其它的原电池装置吗?

[实践活动]

制作水果电池

[小结]

通过前面的两组分组实验,我们了解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同学们对

于通过实验来进行化学研究的思路、方法也一定有了更深的体会。为了满足生产、生活、

科学研究等各方面的需要,科学家尤其是化学家根据原电池原理设计出了许许多多形状

各异、用途不同的实用电池,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也有力地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那么,你所知道的电池有哪些呢?

[学生举例]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常见电池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巩固练习]

相同条件下,纯锌粒和粗锌粒与同浓度的稀硫酸反应的速率一样吗?为什么?假

如要求你设计实验来证明你的观点,你的实验方案是怎样的?证据和结论又是什么?

补充练习

1、根据Zn+Cu2+=Zn2++Cu的反应原理设计一个原电池,当Zn为负极时,正极可以选用的金属材料是:

A镁B石墨C铝D铅

2、X、Y、Z都是金属,把X投入Z的硝酸盐溶液中,X的表面有Z析出,X与Y组成原电池时,Y为电池的负极,X、Y、Z三种金属的活泼性顺序为:()

AXYZBXZYCYXZDYZX

3、电工操作规程中规定不能把铜导线与铝导线连接在一起,其中的化学原理是──────

──────。

4、市场上出售的热敷袋中含有铁屑、炭粉、木屑和少量氯化钠、水等,热敷袋启

用前,用塑料袋和空气隔绝,启用时打开塑料袋,轻轻揉搓就会放出热量。试回答下列

问题:

(1)热敷袋产生热量的来源是

(2)炭粉的主要作用是

(3)加入NaCl的作用是

5、生活中,有些金属制品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失去表面的光泽,严重的会变得锈迹斑斑影响使用,尤其是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空气里很容易生锈,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试结合生活实际讨论防止钢铁生锈的方法。

答案:1.BD2.C余略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电解和电镀的基本原理,进一步学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2、能从能量转化、装置、电极反应等方面区别电解反应和原电池反应,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初步了解电解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电解和电镀的原理。

电解的电极反应式及总反应式。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景]

在初中里我们就学过水的电解,知道把电流通过水就能制得氢气和氧气。事实上,

电流也能使其他很多物质发生反应,比如,工业上利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来生产

烧碱、氢气和氯气,利用电解熔融的氧化铝来生产金属铝。那么,电流是怎样使各种

物质发生反应而获得我们所需要的物质的呢?这节课我们就将通过实验探究来了解电

解的原理。

[实验探究]

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用下面介绍的简易装置进行电解实验,并交流讨论实验结

果。

1、取一段约2厘米长的棉线,置于大片玻璃片上,用3滴食盐水将整根棉线润湿。

然后在其左右两边各加数滴食盐水溶液,再在两端各滴加1滴酚酞试液。

2、将两只鳄鱼夹分别夹住棉线两端,用导线把鳄鱼夹分别与直流电源相连,约15

20s后,观察发生的现象。

3、在没有显示红色的一端滴加一滴碘化钾淀粉溶液。

[交流讨论]

将记录下来的实验结果进行讨论。

实验1食盐水滴加酚酞试液没有颜色变化。

实验2通电后,跟电源负极相连的一端溶液呈红色,并有细小的气泡产生,说明

氢氧根浓度增大。

实验3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端滴加碘化钾淀粉溶液后溶液呈蓝色,证明有氯气产

生。

[教师补充讲解]

1、电解反应中的能量转化方式及电解池的构成条件。

2、阴阳极发生的反应(电解原理)及电极反应式、总反应式。

[观看录像或展示图片]

氯碱工业

[设问]

假如用石墨作电极,用氯化铜溶液代替氯化钠溶液,进行电解,在阴阳极上各发生

什么反应?如何证明你的结论?

[交流讨论]

[归纳小结]

电解反应的本质是电解质溶液在电流的作用下,在两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提问]

假如把刚才的实验装置改动一下,用粗铜作阳极,用精铜作阴极,用氯化铜溶液作

电解质溶液进行电解,两极反应又是怎样的?

[交流讨论]

[教师说明]

铜的电解精炼及其价值。

[交流讨论]

某同学根据他所学的知识设计了一个实验,他用铜作阳极材料,铁作阴极材料,电

解硫酸铜溶液,请你帮他分析两极及溶液中发生的变化,说明理由及该实验可能的实用

价值。

[教师补充说明]

电镀的原理及其应用。

[实物展示]

各种电镀产品。

[比较总结]

原电池与电解池的区别与联系(从装置构成、能量转化方式、两极反应等几个角度)。

[巩固练习]

分析用惰性电极电解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时两极发生的反应,

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解总反应式。

补充练习

1、在原电池和电解池的电极上所发生的反应,同属氧化反应或同属还原反应的是()

A原电池的正极和电解池的阳极所发生的反应

B原电池的正极和电解池的阴极所发生的反应

C原电池的负极和电解池的阳极所发生的反应

D原电池的负极和电解池的阴极所发生的反应

2、用电解水的方法分析水的组成时,需加入一些物质以增强水的导电性,一般不宜加

入的物质是()

ANa2SO4BNaClCCuSO4DKOH

3、已知金属M中混有金属P,电解精炼M,P以单质形式沉积于阳极下面的泥中,M、

N组成原电池,M为正极,则M、N、P三中金属活动性顺序为:()

APMNBNPMCPMNDNMP

4、下列关于铜电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铜锌原电池中铜是正极。B用电解法精炼铜时,粗铜做正极。

C在镀件上镀铜时,可用金属铜作阳极

D电解稀硫酸制氢气、氧气时,铜作阳极。

5、如图所示,A为一张浸透淀粉碘化钾溶液并滴有酚酞试剂的滤纸,a、b为两张紧贴

滤纸上的Pt片,并用导线与直流电源M、N相连,通电后,在a

周围观察无色溶液变为蓝色。

(1)电源哪一极是正极?

(2)b周围可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答案:1.BC2.BC3.D4.D5.(1)M(2)溶液变成红色,因为b极周围H+减少,导致pH增大。

f215.com小编推荐课件

[教案系列] 2021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教学设计范文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有了严谨的教案课件,这样老师才能在面对学生时心有成竹。有没有好的教案课件可资借鉴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教案系列] 2021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教学设计范文》,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涡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涡流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涡流对我们的不利和有利的两个方面,以及如何防止和利用;

情感目标

通过分析事例,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和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本节是选学的内容,它又是一种特殊的电磁感应现象,在实际中有很多应用,比如:发电机、电动机和变压器等等.所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讲,或者知道学生阅读.什么是涡流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涡流和自感一样,也有利和弊两个方面.教学中应该充分应用这些实例,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和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

教学设计方案

一、引入:引导学生观察发电机、电动机和变压器(可用事物或图片)

提出问题:为什么它们的铁芯都不是整块金属,而是由许多相互绝缘的薄硅钢片叠合而成?

引导学生看书回答,从而引出涡流的概念:什么是涡流?

把块状金属放在变化的磁场中,或者让它在磁场中运动时,金属块内将产生感应电流,这种电流在金属块内自成闭合回路,很象水的旋涡,因此叫做涡流.

整块金属的电阻很小,所以涡流常常很大.

(使学生明确:涡流是整块导体发生的电磁感应现象,同样遵守电磁感应定律.)

二、涡流在实际中的意义是什么?

⑴为什么电机和变压器通常用相互绝缘的薄硅钢片叠合而成,就可以减少涡流在造成的损失?

⑵利用涡流原理制成的冶炼金属的高频感应炉有什么优点?

电学测量仪表如何利用涡流原理,方便观察?

提出上述问题后,让学生看书、讨论回答

三、作业:让学生业余时间到物理实验室观察电度表如何利用涡流,写出小文章进行阐述.

月度教案精选 人教版高一化学课必修一教案范文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每个老师都需要细心筹备教案课件。下足了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工作,这样心中对于各种可能的情况胸有成竹。有没有好的教案课件可资借鉴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月度教案精选 人教版高一化学课必修一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学会Cl-、SO42-、CO32-、NH4+等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能用焰色反应法、离子检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成分。

2.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现象分析等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初步学会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学会主动交流。逐步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常见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方案。

三、设计思路

化学研究中,人们经常根据某些特征性质、特征反应、特征现象和特征条件对物质进行检验,以确定物质的组成。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物质检验知识,但不够系统化,需进一步总结和提炼。本节课选择Cl-、SO42-、CO32-、NH4+等常见离子作为检验对象,复习总结初中化学知识,学习常见物质的检验方法,介绍现代分析测试方法,从而让学生了解物质检验方法的多样性,进一步认识到物质检验过程中防止干扰的设计、多种物质检验方案的设计及操作技能。

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明确物质检验的意义和价值,并初步明确进行物质检验的依据或策略,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其次,根据教学目标创设相应的情景,提出具体的任务。

四、教学过程

[导入]物质的检验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如为保证公平竞赛,在大型运动会上会进行兴奋剂检测;检查身体时对血糖血脂的检验;质检员对生产的产品质量标准的检验,等等。

[情景]“资料链接”——由某抗秧苗病菌的农药袋上的标签可知,该农药含有碳酸铵和硫酸铜两种成分。如何通过实验确证该农药中含有铵根离子、碳酸根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呢?指出所用的试剂、预期将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完成课本“活动与探究”栏目中的实验1-4。

离子试剂现象

实验1NH4+

实验2Cl—

实验3SO42—

各个实验中,依次观察到什么现象?出现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NH4+、Cl—、SO42—等离子的检验所采用的试剂和方法等:

NH4+:加浓NaOH溶液,加热,产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Cl—:滴加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SO42—:滴加BaCl2溶液和稀盐酸,生成不溶于稀盐酸的白色沉淀。

[讨论]在完成相关实验时,都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请结合实验过程及相关元素化合物知识,分析下列问题:

实验1:试纸为何要润湿?实验2:为何要加稀硝酸?实验3:为什么要加稀盐酸?

[补充实验]碳酸钾、碳酸钠分别与硝酸银、氯化钡溶液反应,并分别滴加酸溶液。

结论:氨气溶于水才能电离出OH—;

检验Cl—加入稀硝酸是为了避免CO32—的干扰;

检验SO42—加入稀盐酸是为了排除CO32—的干扰。

[小结]什么是物质的检验?

物质的检验应根据物质独有的特性,要求反应灵敏、现象明显、操作简便、结论可靠。

你还能回忆出哪些物质的检验方法呢?

要求:能够独立、准确地回顾出一些物质检验的方法,尽可能多地归纳出有关物质或离子的检验方法。

学生回忆常见物质的检验:碳酸盐、酸、碱、淀粉、丝绸制品等。

[迁移]“资料链接”——由加碘盐标签可知,加碘盐添加的是KIO3。已知:KIO3在酸性条件下与KI反应得到碘单质。

如何确证碘盐中的碘不是单质碘?如何确证某食盐是否已加碘?如何确定加碘食盐中含有钾?

用淀粉液检验是否含碘单质;根据所提供KIO3的性质并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焰色反应

金属或金属离子的检验通常采用焰色反应。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什么叫焰色反应?为何可用焰色反应来检验金属或金属离子?如何进行焰色反应实验?操作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过渡]物质的检验在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以及日常生活中有重要的用途,在化学学习中也有重要的作用。化学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必须掌握常见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学会用多种方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成份。

1.人们经常依据什么来对物质进行检验,以确定物质的组成?

2.归纳总结物质(或离子)检验的一般步骤。

3.物质(或离子)检验时,必须注意哪些问题?

[2024课件] 高一政治必修2教案人教版-作文2040字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每位老师都需要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有了完善的教案课件,这样才不致于在实际教学中出现准备不足的情况。写好教案课件,你目前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2024课件] 高一政治必修2教案人教版-作文2040字”,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及国际竞争的实质,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二)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判断国际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关心祖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命运的民族责任感,以及热爱和平,维护本国利益和维护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相统一的理念。

2、认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强忧患意识和勇于挑战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伴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各种力量在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中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国际格局相应的发生重大变化。各国之间将呈现怎样的关系呢?下面就学习这方面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一、_世界若干力量中心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4页,思考几个探究性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当今世界正在形成的政治经济力量中心反映出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这与二战后形成的美苏对峙两极格局有明显不同。这种局面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和国际关系_化。中国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在当今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1、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以美苏对峙为标志的世界两极格局。

(2)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各种力量在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中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大国之间的关系经历着重大而又深刻的调整,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105-106页内容,思考所提出的探究问题。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教师点评:欧盟成员国的增加,有力的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使欧盟成为多极化力量中头等实力单位,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俄罗斯当今的实力虽有所削弱,但仍具有巨大的经济科技潜力和强大的军事力量,其大国地位不容置疑;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强国,目前正在保持经济大国基础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3)目前世界正在形成的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美国、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等大国和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广大发展中国家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力军,是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同盟军。

(4)世界多极化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充满复杂斗争的演变过程。

2、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国际竞争

(1)伴随着世界多极化进程,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

面对急剧变化的世界,许多国家都在调整目标,力图为自己确立有利态势。美国极力维护其世界超级大国地位;日本和德国正努力跻身政治大国行列;中国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竞争的意义:世界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由于世界多极化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因而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总之,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长期存在,这是影响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一个基本因素。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21世纪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

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1、国际竞争及其实质

世界格局的变化,各国目标的调整,形成了国家间既合作又竞争的局面。要对话与合作,不要对抗与冲突,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共识。各国人民要求友好相处的呼声日益高涨。国家间在加强合作的同时,竞争也在加剧。

国际竞争表现在各个领域,有经济竞争、文化竞争、军备竞争、人才竞争、科技竞争等。

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106页“专家点评”内容,了解什么是综合国力?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踊跃发言

教师点评:综合国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即物质力和精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这些物质力量是基础。其中,经济力和科技力已经成为决定性的因素。文化、经济、政治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突出,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106页“相关链接”内容,了解各国是如何展开竞争的?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踊跃发言

教师点评:当今世界,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是世界大多数国家关心的问题,各国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多地转向经济和科技领域。世界多数国家都以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制定发展战略,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力图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2、加快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107页图表,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踊跃发言

教师点评:发展才是硬道理。大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强国家实力,这是我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当前,我们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尤其要着力于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学习了世界多极化趋势,以及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通过学习深刻领会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国际机遇和挑战,对于维护和实现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等,有重要意义。

课余作业

分析讨论,面对当前的国际形势,我国应该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课后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板书

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

[推荐教案] 高一化学必修课的优秀教案设计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每位教师都应该他细设计教案课件。只有将教案课件提前准备充分,才能很好地达成要求的教学目标设计。你不是否正为教案课件而苦恼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推荐教案] 高一化学必修课的优秀教案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物质的量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调动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积极主动学习。

强调解题规范化,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教学方法:设疑-探究-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方程式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思考:方程式的含义有:宏观上表示56份质量的铁和32份质量的硫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88份质量的硫化亚铁。微观上表示每一个铁原子与一个硫原子反应生成一个硫化亚铁分子。

导入:56g铁含有多少铁原子?20个铁原子质量是多少克?

讲述:看来需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把宏观可称量的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提到物理量同学们不会感到陌生。你们学习过的物理量有哪些呢?

回答:质量、长度、温度、电流等,它们的单位分别是千克、米、开、安(培)

投影:国际单位制的7个基本单位

物理量

单位名称

长度

质量

千克

时间

电流

安[培]

热力学温度

开[尔文]

发光强度

坎[德拉]

物质的量

摩尔

讲述:在定量地研究物质及其变化时,很需要把微粒(微观)跟可称量的物质(宏观)联系起来。怎样建立这个联系呢?科学上用“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来描述。物质的量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特别是在中学化学里,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是化学计算的核心和基础。这同初中化学计算以质量为基础不同,是认知水平提高的表现。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应注意这一变化。

板书:第一节物质的量

提问:通过观察和分析表格,你对物质的量的初步认识是什么?

回答: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摩尔是它的单位。

讲述:“物质的量”是不可拆分的,也不能增减字。初次接触说起来不顺口,通过多次练习就行了。

板书:一、物质的量

1.意义:表示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多少的物理量。它表示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2.符号:n

引入:日常生活中用打表示12个。“打”就是一定数目的物品的集合体。宏观是这样,微观也是这样,用固定数目的集合体作为计量单位。科学上,物质的量用12g12C所含的碳原子这个粒子的集合体作为计量单位,它就是“摩尔”

阅读:教材45页

讲述: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阿伏加德罗。这个常数的符号是NA,通常用它的近似值6.02×1023mol-1。

板书:二、单位――摩尔

1.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符号:mol

2.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符号:NA,近似值6.02×1023mol-1。

1mol任何粒子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

讲解:阿伏加德罗常数和6.02×1023是否可以划等号呢?

不能。已知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1.933×10-23g,可以求算出阿伏加德罗常数。

因此注意近似值是6.02×1023mol-1。

提问:1mol小麦约含有6.02×1023个麦粒。这句话是否正确,为什么?

学生思考:各执己见。

结论:不正确。因为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使用范围是微观粒子。因此在使用中应指明粒子的名称。6.02×1023是非常巨大的一个数值,所以宏观物体不便用物质的量和摩尔。例如,地球上的人口总和是109数量级,如果要用物质的量来描述,将是10-14数量级那样多摩尔,使用起来反而不方便。

板书:3.使用范围:微观粒子

投影:课堂练习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1mol氧

(2)0.25molCO2。

(3)摩尔是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4)1mol是6.02×1023个微粒的粒子集合体。

(5)0.5molH2含有3.01×10

23个氢原子。

(6)3molNH3中含有3molN原子,9molH原子。

答案:

(1)错误。没有指明微粒的种类。改成1molO,1molO2,都是正确的。因此使用摩尔作单位时,所指粒子必须十分明确,且粒子的种类用化学式表示。

(2)正确。

(3)错误。物质的量是基本物理量之一。摩尔只是它的单位,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

(4)错误。6.02×1023是阿伏加德

罗常数的近似值。二者不能简单等同。

(5)错误。0.5molH2含有0.5×2=1molH原子,6.02×1023×1=6.02×1023个。

(6)正确。3molNH3中含有3×1=3molN原子,3×3=9molH原子。

投影:课堂练习

2.填空

(1)1molO中约含有___________个O;

(2)3molH2SO4中约含有__________个H2SO4,可电离出_________molH+

(3)4molO2含有____________molO原子,___________mol质子

(4)10molNa+中约含有___________个Na+

答案:(1)6.02×1023(2)3×6.02×1023,6mol(3)8mol,8×8=64mol(因为1molO原子中含有8mol质子)(4)10×6.02×1023(5)2mol

讨论:通过上述练习同学们可以自己总结出物质的量、微粒个数和阿伏加德罗常数三者之间的关系。

板书:4.物质的量(n)微粒个数(N)和阿伏加德罗常数(NA)三者之间的关系。

小结: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约为6.02×1023。物质的量与粒子个数之间的关系:

作业:教材P48一、二

2024课件推荐 高一化学教案其四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细心筹备教案课件。下足了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工作,这样课堂的教学效率才能有大的提升。优质的教案课件是在哪些地方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2024课件推荐 高一化学教案其四”,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2.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实验,使学生了解鉴别它们的方法。

3.使学生认识对比的学习方法。

4.使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5.通过了解侯德榜制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na2o2的性质。

2.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

教学难点:过氧化钠和水、二氧化碳的反应。

教学用具

投影仪、小试管、大试管、小烧杯、脱脂棉、胶头滴管、酒精灯、火柴、气球、小烧杯、铁架

台、镊子,na2o2、na2co3、nahco3固体,nahco3、bacl2溶液,稀盐酸、澄清的石灰水、水、酚酞试剂。

课时安排:共1课时

第一课时:钠的氧化物:氧化钠与过氧化钠

教学过程

[设问]有人打电话119,意味着有什么事情发生?

[学生]有火情发生。

[设问]这时,我们首先想到用什么灭火呢?

[学生]水、灭火器等。

[讲解]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是由于反应产生了比空气重且一般不支持燃烧的二氧化碳。而今天,我却要用水和二氧化碳来点火,大家相信吗?

[演示实验2—6]蘸有na2o2的脱脂棉与水的反应。

[补充实验]在一个盛有少量碳酸钠固体的小烧杯中加入盐酸,并用镊子夹取蘸有过氧化钠粉末的脱脂棉伸入烧杯,脱脂棉剧烈燃烧。

[补充实验]也可以用此法:用脱脂棉包一定量的过氧化钠,请学生用玻璃管吹气,过一段时间,棉花就会剧烈燃烧,所以也叫“吹气生火”

[设问]发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展示过氧化钠]

[教师]原来,是这种叫做过氧化钠的化合物在起作用。

[引入新课]由于钠的性质活泼,其化合物的种类繁多,用途也广。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钠的化合物。

[板书]第二节钠的化合物

[板书]一、过氧化钠

[教师]由刚才的实验我们可知,na2o2可与h2o和co2发生化学反应,它们反应后的生成物是什么?

[演示实验2—5]把水滴入盛有na2o2的试管中,检验生成的气体,并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

[讲解]由刚才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和溶液变红可推知,na2o2与水反应后生成了相应的碱naoh和o2,请大家写出该反应的反应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学生活动]

[教师板书]2na2o2+2h2o====4naoh+o2↑

[讲解]na2o2与co2反应时也生成了o2(支持了脱脂棉的燃烧),同时生成了na2co3。na2o2

[板书]2na2o2+2co2====2na2co3+o2↑

[补充实验]在盛有少量酚酞试液的试管中逐渐加入na2o2粉末,振荡。

[学生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讲解]上述实验说明了na2o2具有漂白性。实际应用中,我们常用其来漂白织物、麦秆、羽毛等。

[投影思考题]1.呼吸面具中常用na2o2来做供氧剂,说明理由。

2.na2o2应怎样保存?

设问:na2o2与盐酸反应产物呢?学生完成

[学生活动]2na2o2+4hcl====4nacl+o2↑+2h2o

[过渡]同样是由钠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na2o,却有着与na2o2不同的性质。

[推荐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写好教案课件是每位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作好了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这样课堂的教学效率才能有大的提升。好的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推荐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气体摩尔体积

一、教材分析:

气体摩尔体积是在学习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学习的,它将气体的体积和气体的物质的量联系起来,为以后学习气体参加反应的计算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

2、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3、掌握气体体积与物质的量之间的转换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从分析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入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通过设置问题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进行归纳,体验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对结论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和气体摩尔体积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感受科学的魅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气体摩尔体积

教学难点: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气体摩尔体积。

四、教学过程

【引入】在科学研究和实际生产中,常常用到气体,而测量气体的体积往往比称量质量更方便。那么气体体积与它的物质的量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气体体积与其物质的量之间的桥梁——气体摩尔体积。

二、气体摩尔体积

【教师活动】播放电解水的实验视频。

【学生活动】观察、讨论、思考并回答问题。

1、阅读教材P13 —P14科学探究的内容,并填空。

(1)实验中的现象:两极均产生气体,其中一极为 氢气,另一极为氧气,且二者体积比约为 。

(2)

质量(g)物质的量(mol)氢气和氧气的物质的量之比氢气氧气从中你会得出结论: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1molO2和H2的体积。

2、下表列出了0℃、101 kPa(标准状况)时O2和H2的密度,请计算出1 mol O2、H2的体积。从中你又会得出什么结论?

物质物质的量(mol)质量(g)密度(g·L-1)体积(L)O211.429H210.0899结论: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是。

【过渡】1mol任何气体在同温、同压条件下体积几乎相等,1mol固体或液体是否也类似的关系呢?【问题】下表列出了20℃时几种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请计算出1 mol这几种物质的体积。

密度/g·cm-3质量/g体积/cm3Fe7.86Al2.70H2O0.998H2SO41.83

结论:在相同条件下,1mol固体或液体的体积。

[教案借鉴]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教学设计(篇一)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每个人都要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只有将教案课件提前准备充分,这样学生才能很好地理解教学中的知识点。好的教案课件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教案借鉴]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教学设计(篇一)》,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

1、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氯水的成分,知道氯水的漂白作用及其起作用的漂白物质

2、掌握氯气与水的反应,氯气与碱的反应以及漂白粉的制取和漂白原理

3、通过对氯水成分和氯水漂白作用的探究,再次体会到实验是学习和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重要方法,并能运用初步形成的观察方法进行全面观察;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演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通过比较、判断、不断地揭示矛盾和解决矛盾,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同时开发学生智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氯气与水反应,氯气与碱反应以及漂白粉的制取与漂白原理

教学难点:氯水成分的探究推理、氯水的漂白作用

教学工具

教学用具:氯气、蒸馏水、NaOH溶液、集气瓶、干燥的红纸、紫色石蕊试液、AgNO3溶液、稀HNO3探究实验:①往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注入少量蒸馏水,观察氯水的颜色②往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加入AgNO3,再滴加稀HNO3,观察现象③往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现象,探究其成分及其作用④分别将干燥的和湿润的红纸条放入盛有干燥的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探究氯水中具有漂白性的物质⑤把少量的NaOH溶液注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体会Cl2与NaOH溶液的反应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氯气的物理性质、氯元素的原子结构、氯气与非金属和金属的反应

导入新课:利用一则报道,消防员用水驱散泄漏的氯气的事实引入新课

二、氯水成分、漂白性物质的探究和Cl2与H2O的反应

1、实验探究

实验(1):往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注入少量蒸馏水,观察其颜色变化

实验现象:氯水颜色变浅,呈浅绿色

实验结论:氯气少部分溶于水,氯水中含有Cl2分子

实验(2):往盛有氯水的试管中先滴加AgNO3溶液,再滴加稀HNO3,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有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生成

实验结论:氯水中含有Cl-

实验(3):往盛有氯水的试管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溶液出现红色,但后来红色又褪去

实验结论:氯水中含有H+和漂白性物质

实验(4):分别将干燥的和湿润的红纸条放进盛有干燥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干燥的红纸条不褪色,湿润的红纸条褪色

实验结论:干燥的Cl2不具有漂白性,Cl2与H2O反应生成了漂白性物质

2、Cl2与H2O反应的分析

化学反应方程式Cl2+H2O===HCl+HClO分析氯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指出氧化剂、还原剂

HClO的性质和用途:

a、弱酸性,其酸性比碳酸的酸性还弱

b、有强氧化性,具有漂白性,可用于漂白、杀菌、消毒

c、不稳定,容易分解放出氧气

总结:氯水的的成分(三分四离):H+、Cl-、OH-、ClO-、Cl2、H2O、HClO

思考:实验室为什么用棕色瓶盛装氯水?

三、氯气与碱的反应

1、补充实验:把少量NaOH溶液注入一瓶盛有Cl2的集气瓶中,观察其变化

实验现象:黄绿色全部消失,所得溶液为无色

2、从Cl2与H2O的反应来分析、理解Cl2与NaOH的反应

化学反应方程式:Cl2+2NaOH===NaCl+NaClO+H2O

漂白液的主要成分:NaCl、NaCl0,其中有效成分:NaClO

3、从Cl2与NaOH的反应,写出Cl2与Ca(OH)2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Cl2+2Ca(OH)2====CaCl2+Ca(ClO)2+2H2O(工业制备漂白粉的原理)

漂白粉精的主要成分:CaCl2、Ca(ClO)2,其中有效成分:Ca(ClO)2

总结氯气与碱反应的规律:氯气+碱====氯酸盐+次氯酸盐+水

思考:(1)次氯酸具有漂白作用,为什么不直接用次氯酸漂白,而要将氯气转换成次氯酸盐制成漂白粉来漂白?

(2)制成的漂白粉进行漂白时,如何体现漂白性?

漂白粉漂白的原理:

Ca(ClO)2+CO2+H2O====CaCO3↓+2HClO(家庭漂白粉的漂白和失效的原理)

Ca(ClO)2+2HCl====CaCl2+2HClO(工业上漂白粉的漂白原理)

思考:漂白粉应怎样保存?

四、氯气的用途

根据氯气的性质,结合课本阅读、总结氯气的用途

五、小结

六、学生练习

七、作业

[课件参考] 高一化学教案其三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按要求,每个教师都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这样才能避免实际教学中应对不足的情况。你对于写教案课件有哪些疑问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课件参考] 高一化学教案其三》,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学习目标】

1、了解硝酸的物理性质和重要用途,掌握硝酸的化学性质。

2、了解工业上氨氧化法制硝酸的反应原理。

3、通过观察浓硝酸、稀硝酸与金属铜反应试验,培养观察、比较、推理的能力。

【重点难点】

1、硝酸的化学性质——强酸性、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

2、硝酸的工业生产原理——三阶段、三设备、三反应

【教师活动】

《1》 目标解读

a、硝酸的性质及用途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主要用途——

b、氨的催化氧化法制硝酸

三阶段、三设备、三原理(与工业上制硫酸进行对比记忆)

c、浓、稀硝酸分别与铜的反应

解释原理、现象表述、产物检验,重点是实验综合题目的分析

《2》 问题引领

问题1、今天我们所学的浓硝酸与学过的浓硫酸的性质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问题2、通常实验室中检验氨气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接近试管口,试纸变蓝色;另一种检验方法是什么?你知道吗?

问题3、工业上生产硝酸与工业上生产硫酸有哪些异同点?

《3》 精讲点拨

1、硝酸的性质

2、硝酸的工业生产

学生活动

《1》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P100-102 ,完成预学案内容,进一步熟悉硝酸的性质和工业生产原理。

《2》 合作探究

探究一:你知道这些事实分别表现了硝酸的哪些性质?请填在后面的括号中。

(1)久置的浓硝酸显黄色。( )

(2)铝制、铁制容器常温下可盛浓硝酸。 ( )

(3)铜片放入硝酸中,溶液变蓝。( )

(4)碳单质放入浓硝酸中产生大量红棕色的气体。( )

(5)浓硝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质量会减少。( )

探究二:I-、S2-、SO32-、Fe2+等离子能否与H+、NO3-大量共存?为什么?

探究三:为探究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是NO,设计如下图所示装置。图中K为止水夹(处于关闭状态),F是一半空的注射器,D是尾气处理装置(兼防倒吸功能)。

(1)设计装置A的目的是什么?为达到此目的,该如何操作?

(2)在(1)中的“操作”后将装置B中的铜丝插入稀硝酸,并微热,观察到装置B中有什么现象?

(3)装置E和F的作用是什么,该如何进行操作?

(4)开始时C中产生了白色沉淀,后来又消失了,什么原因?

《3》 归纳拓展

1、硫酸的工业制法与硝酸的工业制法比较。

(1)三阶段 (2)三设备 (3)三原理

2、硝酸与不同物质反应时,性质表现的规律总结。

(1)与金属单质反应:

(2)与非金属单质反应:

(3)与低价态金属化合物反应:

(4)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5)与碱溶液发生中和反应:

《4》 技能应用

《5》 体悟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