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教案课件 > 导航

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

发表时间:2024-09-21

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推荐十四篇)。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教案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依据,好的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我们听了一场关于“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 篇1

一、教材

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典型生活经验出发,运用宏观现象帮助理解微观的原理,反过来,微观的原理也可用于解释这些宏观现象。将探究活动聚焦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这一核心问题。本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经认识了物质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并且有了“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等疑问。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对初学化学的中学生来说,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的确非常抽象,因此在本节课的授课中应该注意形象直观,帮助学生建立微粒的观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能说出分子的三条性质。

2.能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现象,学习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据、音像资料等分析分子的性质,提高对奇妙的化学世界的探索兴趣,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子的性质。

【难点】运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五、说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情境创设法、讲授法。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新课导入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结合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做过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虽然实验是在实验台上完成的,但是很多人都闻到了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不仅如此,生活中还存在很多类似的现象,由此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提起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兴致。

 环节二:新课讲授

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在这里我会向学生演示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实验,他们通过观察品红分子在水中运动的现象和特点,会得出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猜想。接着我会肯定他们的猜想,提出物质是由分子或者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并且会通过出示苯分子、硅原子图片,说明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分子和原子,但是目前人类已经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直接观察到分子、原子,使学生感受到科学进步可以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接下来我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微观粒子及其运动特点。

2.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首先通过1滴水中分子数目的介绍让学生意识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间有间隔。

接着提出水、酒精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那么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总体积是否等于100ml,请学生观看视频并解释原因。之后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可知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间是存在空隙的。我会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来分析固体、液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小关系,通过物质热胀冷缩的现象判断物质分子间的间隔与温度有关。

接下来是分子的第三个性质,我会通过演示实验来引导学生。

(3)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首先根据生活中衣服晒干、酒精蒸发等现象提问学生“分子还具有什么性质”引发学生猜想,接下来我会通过氨分子扩散现象来检验学生的猜想。

由于氨分子扩散现象需要的时间较长,所以我会采用视频播放的形式来进行。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可以得到结论:分子在不断运动。并且利用这一结论解释品红在水中扩散、水蒸发、桂花飘香等现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生活中的化学,感受化学的奇妙。

接下来补充事例:炒菜只需要几分钟菜就可以变咸,腌萝卜需要很多天,引发学生思考: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最终得到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的结论。

环节三:巩固提升

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用本节课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相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环节四:小结作业

化学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最后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节内容并思考,从分子的角度来说,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为下节课的知识做好铺垫。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根据我的板书设计学生很明显能看出来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有哪些,并且我将其提纲挈领地反映在板书里,便于学生抓住要领。

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 篇2

《走进化学实验室》

 教学目标

掌握一些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理解仪器的选择和操作的原理。

 教学重难点

固体、液体的取用。

 教学工具

集气瓶、水槽、玻璃片、饮料管、澄清石灰水,滴管、火柴梗(或细木条)、盛满氧气的集气瓶若干,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若干。

教学过程

【引入】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学习化学必然要走进化学实验室,那里有很多仪器和药品期望你利用他们来探究化学的奥秘。

【说明】当你走进化学实验室时,首先要仔细阅读实验室规则,他们是你安全实验并获得成功的保证。

 药品的取用

指导学生阅读P151药品取用规则,指导学生认识几种化学实验室药品的一些图标

1、固体药品的取用。

【说明】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展示广口瓶),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展示药匙)。有些块状的药品可用镊子夹取。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干净,以备下次使用。

【演示】

1)取锌粒。

2)取少量碳酸钠。

【解释】固体药品取用时,若不指明用量,一般只须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2、液体药品的取用。

【说明】液体药品通常保存在细口瓶里(展示细口瓶)。

【演示】液体的倾倒。

【讨论】

1、细口瓶的塞子为什么要到放在桌面上?

2、倾倒液体时,瓶口为什么要紧挨着试管口?应该快到还是缓慢地倒?

3、拿细口瓶倒液体时,为什么细口瓶标签的一面一定要朝向手心?

4、倒完液体后,为什么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

【说明】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常用量筒量出体积。

【演示】用量筒取用液体。

【解释】

1、量筒读数时,视线要跟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2、当接近刻度时,可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至刻度。

3、取用液体,当不说明用量,一般取1—2毫升。

【讨论】量取液体时,如果实现没有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而是采用仰视或俯视的方法,将会对读数产生什么影响。

【演示】滴管的使用,实验1-3

【小结】

1、固体的取用方法。

2、液体的取用方法。

作业:

课后小结

1、固体药品的取用。

保存:广口瓶。

取用:药匙、纸槽(粉末状)、镊子(快状)。

注意:若不指明用量,一般只须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2、液体药品的取用。

保存:细口瓶。

取用:倾倒。

注意:当不说明用量,一般取1—2毫升。

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 篇3

1.浓HCl、浓HNO3具有挥发性,放在空气中质量减轻。

2.浓H2SO4:吸水性,放在空气中质量增重。可做干燥剂。使纸张或皮肤变黑是硫酸的脱水性。

3. NaOH固体(白色)能吸水而潮解,又能与空气中的CO2反应而变质,所以NaOH必须密封保存。放在空气中质量增加且变质。NaOH中含有的杂质是Na2CO3。可用HCl检验,若有气泡生成则变质。可用Ca(OH)2将混在NaOH中的Na2CO3除去。

4.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由于在常温下失去结晶水(叫风化),放在空气中质量减轻且变质。

5.无水CuSO4:能吸水(检验水的存在)。吸水后由白色粉末变为蓝色CuSO4•5H2O

6.生石灰放在空气中变质:CaO+H2O=Ca(OH)2 Ca(OH)2+CO2=CaCO3↓+H2O

7.需密封保存:浓HCl、浓HNO3、浓H2SO4、NaOH、CaO、Ca(OH)2、铁、白磷、纯碱晶体。

8.稀HCl用于除锈。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铁锈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边为黄色。铁锈被出去后剩下铁,所以若盐酸过量则Fe + 2HCl === FeCl2 + H2↑溶液中产生气泡,溶液变为浅绿色。

9.Al(OH)3用于治疗胃酸(HCl)过多3HCl + Al(OH)3 ==== AlCl3 + 3H2O

10.熟石灰Ca(OH)2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 篇4

第一节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知识点整理

水是由大量的这样的水的微粒聚集而成的。同样的,其他的物质也是由本身的微粒聚集而成的。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感知微粒的存在,例如,当你走近花园时会闻到花的香味,是因为构成花香的微粒运动到我们鼻孔中去了;湿衣服晾干,是一个个的水微粒不断地从湿衣服上扩散到空气中去了,所以衣服干了;在家里倒一杯开水,你仔细观察会发现水面上的水花在不断地运动,这是许许多多的水的微粒相互运动的结果。所有上述现象都体现了微粒都是在不停地运动着。

水和酒精的混合一定要注意,应先向量筒加入水,再加入酒精,因为水的密度比酒精大,如果先加酒精后加入水,很容易混合比较充分,就不会出现体积变小的现象或现象不明显。

对一般的物质来说,固体、液体的微粒间的间隔小,不易被压缩;气体微粒间的间隔比较大,容易被压缩。

第二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知识点整理

要知道哪些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如氢气、氧气、水、二氧化碳等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分子很小,体积很小,质量也很小,我们肉眼看不见,也摸不着。一个分子是不能体现物质的密度、熔点、沸点、状态等物理性质的,物质的物理性质是该物质大量分子的聚集体共同表现出来的。一个水分子可以体现水的化学性质,在体现水的化学性质时是不可再分的,再分就不是水的分子了,也就不能体现水的化学性质了。

要知道哪些常见的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如金属(铁、铜、铝等)、稀有气体和金刚石等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

从电解水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水分子在这个化学变化中是可再分的,而氢原子和氧原子没有再分。可以体现出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分子与原子的根本区别在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就目前的实验手段来说,很难看到原子的内部结构。

一个电子的质量很小,约等于一个质子或一个中子的1/1 836,电子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的质量大约相等,都约等于一个碳原子质量的1/12,所以近似相对原子质量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

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 篇5


九年级政治资料  上册

第一课 第一框   坚持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促发展

1、一百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 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1))       成为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2)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饱经苦难的中华民族终于站起来了。(3)社会主义革命完成,为中国发展富强、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4)改革开放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什么历史抉择?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      的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中国人民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推动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3、改革开放是怎样促发展的?/改革开放促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是什么?/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1)改革开放使我国逐步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2)使我国逐步建立、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3)改革开放使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已成为社会共识。

中国腾飞谱新篇

1、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腾飞的表现。

    (1)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人民收入较快增长,家庭财产稳步增加,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扶贫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3)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着世界,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

★★★5、中国的腾飞证明了什么道理?

(1)中国的腾飞证明中国人民坚持改革开放,找到了一条使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正确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充分显示了中国力量。(2)中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过上了幸福生活。(3)中国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4)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

★★★【拓展】请谈谈你对改革开放的理解。

(1)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2)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3)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4)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征;(5)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6)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知识拓展

1、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注意: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2、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它的确立,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1)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主体、唱主角的是:公有制。

(2)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3)国有经济的含义;国有经济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体人民共同所有的公有制经济。

(4)国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在我国,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

(5)集体经济的含义:集体经济是生产资料归一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公有制经济。

(6)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地位和作用: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发展,扩大就业。

(7)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态度:国家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3、列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成就。

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彰显出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具体成就:(1)经济方面:青藏铁路、三峡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2)政治方面: 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坚持依法治国;(3)科技方面:神舟飞船发射成功,天宫一号,嫦娥卫星成功发射;(4)文化方面:世博会、残奥会、奥运会在我国成功举办。

4、展望未来: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祖国的美好蓝图。

     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环境更加优美。

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 篇6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石蜡的性质,初步学会对蜡烛燃烧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准确描述,学会填写实验报告。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蜡烛燃烧实验的探究,初步了解观察实验的基本要领,建立预期现象和变化前、变化中、变化后后观察的意识;

2.初步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表述能力等;

3.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实验探究的一般流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教学难点:实验探究基本流程的应用、观察和描述现象方法的渗透。

教学工具

仪器和药品:学生:蜡烛、澄清石灰水、烧杯、玻璃片、镊子、火柴教师:蜡烛、水、烧杯、小刀、镊子、玻璃片。

 教学过程

环节一:引入,提出实验探究的基本流程

【引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科学家们得出化学结论必须以实验为依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提问】下面,我们来看波义尔发现指示剂的故事。通过该故事,你能否找出科学家在研究物质未知性质时的基本流程是什么?

板书:科学探究的一般流程(具体内容略)。

环节二:应用科学探究流程探究蜡烛及其燃烧

【过渡】在刚刚过去的教师节,我收到了这样一份礼物(展示蜡烛)。人们习惯把教师比作蜡烛。让我们从身边熟悉的物质蜡烛入手,应用科学探究的基本流程,来了解“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化学内涵,

板书:

探究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点燃蜡烛前:

【布置任务】请观察蜡烛并结合生活经验,说说你知道哪些关于蜡烛的信息?

【引导】将学生所提到的性质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分类

【强调】研究物质要关注物质的性质

【过渡】下面,我们就应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流程来探究蜡烛物理性质中的溶解性

探究1:蜡烛的溶解性(板书)

【布置任务】如何研究蜡烛在水中的溶解性呢?

【演示实验】切一段蜡烛,放入水中

【指导】实验报告的填写

【强调】如何观察和描述现象(如何选择观察点,即预期现象)

点燃蜡烛时:

【布置任务】点燃一支蜡烛,观察,尽可能全面地描述蜡烛燃烧时的现象

熄灭蜡烛:

先请学生熄灭蜡烛,观察现象

并给出关于蜡烛燃烧时示范性的描述

【强调】研究物质时应该关注物质的变化

并由观察到的三层火焰结构引出新的问题

 探究2:蜡烛火焰各层温度比较

【布置任务】应用探究流程对蜡烛火焰各层温度进行比较

【巡视】指导学生实验

【指导】实验报告的填写

【过渡】你还想探究哪些问题呢?

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一定有新物质生成,接下来我们来探究蜡烛燃烧生成了什么物质?

探究3:蜡烛燃烧的产物

【布置任务】应用探究流程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

你还需要老师提供哪些信息?

如何检验水(H2O)?

如何检验二氧化碳(CO2)?

为什么要用干而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用玻璃片行不行?

烧杯罩在距火焰太近或太远行不行?会有什么影响?

为什么要用玻璃片盖住烧杯?

【巡视】指导学生实验

【指导】实验报告的填写

【拓展】蜡烛火焰中存在钻石颗粒

环节三:归纳总结,对探究实验的再认识

回顾:实验探究的主要环节及注意事项

小结:通过探究活动,在化学实验中应关注哪些方面?

环节四:作业

按对以下问题进行探究,完成实验,记录步骤和现象,填写探究实验报告。

实验一:蜡烛熄灭后产生的“白烟”是否可以点燃?

实验二:探究如果蜡烛没有棉芯,是否可燃?

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 篇7


化学是一门以物质的性质、组成和结构变化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在九年级上学期的化学课程中,我们将学习一系列重要的概念和理论,涉及到常见物质的性质、化学变化、元素周期表等内容。通过学习化学课件,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一起来探索一下九年级上册化学课程内容吧。


第一课:化学的探索


化学的探索课件以引人入胜的方式介绍了化学的历史和研究方法。从古代阿拉伯和古希腊到现代,我们了解到许多伟大的化学家和他们的发现。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他们是如何从实验中得出,探索了幕后的化学定律和原理。这门课还介绍了一些基本的实验室技巧和安全知识,为我们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第二课: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物质的组成和性质是化学的基本概念之一。这节课的课件展示了物质是如何由不同元素以及元素的原子和分子组成的。我们将学习到元素是如何通过化学符号表示的,并了解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和特点。通过实际的实验和案例分析,我们将学习到不同物质的性质,包括颜色、硬度、密度、熔点和沸点等。这些知识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三课: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是化学研究中重要的一环。在这节课的课件中,我们将学习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如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置换反应等。通过实验演示和生动的图像展示,我们将更好地理解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转化过程,以及反应中所涉及到的能量变化。我们还将学习到如何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和平衡化学反应方程。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常见的化学反应。


第四课:酸和碱


酸和碱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也是化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这节课的课件将介绍酸碱的定义、性质和常见的应用。通过实验的展示,我们将了解酸溶液和碱溶液的特点,学习到pH值的测定和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这将对我们理解酸碱反应以及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质如肥皂、食品等有很大的帮助。


第五课:氧气与氧化反应


氧气是许多化学反应中不可或缺的物质,也是我们生活中必需的。在这节课的课件中,我们将学习氧气的性质、制取和应用。通过图像展示和实验演示,我们将了解到氧气是如何参与许多常见的氧化反应中的。我们还将学习到腐蚀的概念,并了解不同金属在空气中和在酸中的腐蚀过程。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氧化反应和材料的腐蚀。


以上介绍的是九年级上册化学课程中的一部分内容。通过精心设计的化学课件,我们可以更加生动地学习和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希望在这一学期的化学课程中,我们能够培养出对化学的兴趣,并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让我们一起迈出第一步,走进化学的奇妙世界!

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 篇8


化学是一门引人入胜的学科,它涉及到我们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化学反应和化学物质。九年级上册的化学课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视角,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且将这些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本文将详细、具体且生动地介绍九年级上册化学课件的内容。


第一部分:化学的基本概念


化学的基本概念模块为我们提供了化学的基本知识框架,使我们能够理解化学的核心概念。其中包括物质的分类、结构、性质和变化、分子与离子、元素周期表等。通过这些内容,我们能够开始理解化学反应和化学物质的本质,并且能够预测和解释它们之间的互动。


第二部分:常见化学反应


常见化学反应模块为我们展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反应的例子。这些反应包括酸碱中和、氧化还原、单质与化合物的反应、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等。通过这些例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反应的概念,并且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解释化学现象。


第三部分:化学物质的应用


化学物质的应用模块展示了一些化学物质在我们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例如,我们学习了一些常见的酸和碱的应用,如柠檬汁、醋和肥皂。我们还了解了一些材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塑料、橡胶和合金。通过学习这些应用,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化学物质的实际用途,并且能够更好地评估它们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


第四部分:环境和人类健康


环境和人类健康模块帮助我们了解化学物质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我们学习了一些污染物和有毒物质的特征,如二氧化硫和石棉。同时,我们还学习了一些常见的环境和健康问题,如酸雨和臭氧层破坏。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到我们与化学物质的日常接触,并且能够采取相应的行动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第五部分:实验与探究


实验与探究模块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实验和探究的机会,以实践所学的化学知识。通过实验与探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化学概念和原理,并培养实验和观察的能力。这些实验和探究活动既丰富了我们的学习经验,又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


九年级上册化学课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化学的机会。通过学习化学的基本概念、常见的化学反应、化学物质的应用、环境和人类健康以及实验与探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的知识。这样的课件不仅使我们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还帮助我们建立了对化学世界的深入理解和思考。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并做出明智的决策。

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 篇9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一、基本概念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石蜡的熔化、水的蒸发

2、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物质的燃烧、钢铁的生锈

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生成新的物质。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伴随化学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如铁易生锈、氧气可以支持燃烧等。

5、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如n2 o2 co2 p2o5等。

6、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如空气、蔗糖水等(里面的成分各自保持原来的性质)

7、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n2 o2 s p等。

8、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洁物。如co2 kclo3 so2 等。

9、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中,其中一种元素的氧元素的化合物。如co2 so2等。

10、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a+b ==ab

11、分解反应:由一中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ab ===a +b

12、氧化反应:物质与氧的反应。(缓慢氧化也是氧化反应)

13、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又叫触媒)[应讲某种物质是某个反应的催化剂,如不能讲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而应讲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14、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二、空气的成分

1、空气含氧量的测定——过量红磷的燃烧实验p23

问题:(1)为什么红磷必须过量?燃烧完瓶中的氧气

(2)能否用硫、木炭、铁丝等物质代替红磷?不能,

2、空气的成分:

n2 :78% o2:21% 稀有气体:0.94% co2:0.03% 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3、氧气的用途: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

4、氮气的用途:p24

5、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p25

6、空气的污染:(空气质量日报、预报)

(1) 污染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煤和石油等)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等。

(2) 污染物:主要是粉尘和气体。如:so2 co 氮的氧化物等。

三、氧气的性质

1、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大,不易溶于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液化成淡蓝色液体或固化成淡蓝色固体。

2、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氧化性,是常见的氧化剂。

(1)能支持燃烧: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

(2)氧气与一些物质的反应:(硫 铝箔 碳 铁丝 磷 )

与氧气反应的条件 与氧气反应的现象 生成物的名称和化学式 化学反应的表达式

四、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药品: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或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

2、反应的原理:

(1)过氧化氢 --水+氧气

(2)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导管口要塞一团棉花)

(3)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

3、实验装置p34、p35

4、收集方法:

密度比空气大——向上排空气法(导管口要伸到集气瓶底处,便于将集气瓶内的空气赶尽)

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排水法(刚开始有气泡时,因容器内或导管内还有空气不能马上收集,当气泡连续、均匀逸出时才开始收集;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表明气体已收集满)。本方法收集的气体较纯净。

5、操作步骤: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p37

装:将药品装入试管,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点:点燃酒精灯,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对准试管中药品部位加热。

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撤:收集完毕后,先将导管撤离水槽。熄灭酒精灯。

6、检验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气体是氧气。

7、验满方法:

(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2)用排水法收集时: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8、注意事项:

(1)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固体药品加热时),防止药品中的水分受热后变成水蒸气,再冷凝成水珠倒流回试管底部,而使试管破裂。

(2)导管不能伸入试管太长,只需稍微露出橡皮塞既可,便于排出气体。

(3)试管内的药品要平铺试管底部,均匀受热。

(4)铁夹要夹在试管的中上部(离试管口约1/3处)。

(5)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的部位加热;加热时先将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6)用排水法集气时,集气瓶充满水后倒放入水槽中(瓶口要在水面下),导管伸到瓶口处即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集气瓶正放,导管口要接近集气瓶底部。

(7)用排水法集气时,应注意当气泡从导管口连续、均匀地放出时再收集,否则收集的气体中混有空气。当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时,证明已满。

(8)停止反应时,应先把撤导管,后移酒精灯(防止水槽里的水倒流入试管,导致使馆破裂)

(9)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要正放,瓶口处要盖上玻璃片。

(10)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要塞一小团棉花。

五、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在低温条件下加压,使空气转变为液态空气,然后蒸发。由于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因此氮气首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就是液态氮。

化学的学习方法有哪些

1.吃透课本

要想学好一门科目最的根本就是要以课本为主线,把书本知识都吃透才能进行更深一步的学习和巩固。在课前做好预习工作,把重点知识标红,在上课的时候才能有目的有重点的听课。

2.上课认真听讲

老师在上课时会讲解课程的重点难点,帮助我们理解课本的内容,听讲的时候除了要集中精力外一定要积极思考,随时准备向老师提问,把自己不懂的问题及时解决。

3.准备错题本

同学们学习化学的时候准备一个“错题本”,用以记住自己在练习、作业、考试中的错题,分析出错的原因记下正确的解题方法。

4.重视实验

化学是它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因此同学们要认真、细致地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认真做好每一次分组实验,对实验所用的仪器、药品、装置以及实验原理、步骤、现象和注意事项,都必须记熟悉,弄清楚。

5.掌握记忆方法和口诀

化学的知识很多,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一些常用的化学口诀,比如化合价口诀、化学方程式配平口诀、元素的符号口诀等等,这些口诀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有效的记忆化学知识点。

学习化学要注意什么

1.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兴趣很关键。在孩子的初中化学学习中,兴趣对他们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是其根本内驱力的源泉所在,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新初三的同学们,可以从搜集有趣的化学幽默、化学与生活联系紧密的故事、一些化学实验,甚至可以自己尝试在家里做一些既具有趣味性,又安全简易的小实验,来培养自己对化学的认识和兴趣。

2.牢记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是每一次考试的重中之重。你可以去分析你所经历的所有考试,你会发现,在你不会做的题目中,有60%以上是因为化学方程式不会写造成的。特别是化学的计算题,更是与化学方程式息息相关。因此,可以断言:只会写化学方程式,可能得不到高分,但是能准确书写方程式,肯定不会及格。所以,牢记化学方程式可以让你在化学考试中提高成绩。

3.将知识进行汇总

化学是一门更强调循环记忆和理解的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进行阶段性总结,例如一个月、两个月等,更或者是按照章节进行总结。家长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总结是需要以孩子的思维和语言进行总结的,只有根据属于孩子的总结产出,才能真正了解孩子对知识理解的程度。

4.联系实际

化学课程中有很多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知识。跟物理类似,很多化学知识对于你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提高生活的质量都是大有裨益的。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要经常去搜集生活中的素材。例如:饮食中的各种营养成份及其含量和作用,就需要你多多观察生活中的食品包装,把它们收集起来进行阅读和研究----- 钢铁生锈、食盐成分等等。

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 篇10

1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方法。

②了解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方法。

1.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活动与探究,学生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了解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2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

2.1教学重点

围绕课题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得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2.2教学难点

燃烧条件的探究;认识灭火的原理并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3专家建议

4教学方法

探究式

5教学用具

1、媒体资源:自制课件

2、实验准备:

①把玻璃棒和小木条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

②点燃两支蜡烛,其中一支用烧杯罩住。

③把一沾水的棉花和干燥的棉花分别点燃。

④熄灭蜡烛的方法:沙土、剪刀、烧杯、湿布、水、胶头滴管、碳酸钠溶液、稀盐酸等。

6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录像]播放有关燃烧的镜头

[引入]燃烧着的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是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燃烧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观看录象

倾听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讲述]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那么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条件吗?

[指出]氧气确实是燃烧所需要的条件,但是只有氧气,燃烧能发生吗?大气中也含有氧气,可不见得到处在燃烧,可见氧气并不是燃烧的条件,那么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根据已有的知识,想到燃烧需要氧气

由实际到理论,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一、认识燃烧的条件

1、认识燃烧需要可燃物

[讨论]根据你的经验和想法谈一谈燃烧除了需要氧气外还需要什么条件?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

[展示]一些物体的图片,判断哪些能燃烧,哪些不能?

思考回答: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

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设问]有了可燃物和氧气,燃烧是不是就能发生?例如空气中有氧气,放在空气中的火柴能燃烧吗?怎样才能使火柴点燃?摩擦起什么作用?以上事实说明了什么?

[讲解]我们把可燃物开始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做着火点。

[演示]探究实验

[讨论]:

1、实验中铁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铁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3、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4、综合上述讨论,可得出燃烧需要那些条件?

[归纳小结]

1、燃烧的定义

2、燃烧的条件

[思考]

1、如果不往煤炉里添煤,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为什么?

2、炉门关得严严的,一点气也不通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为什么?

3、如果把炉里正在燃烧的煤夹出来,煤能继续燃烧吗?

思考、讨论:

说明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观察实验

需要达到着火点

需要氧气

需要氧气

需要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思考、回答

根据探究实验,推导出燃烧的另外两个条件,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

根据讨论,有学生自己得出燃烧的条件,使学生有成就感。

进一步巩固燃烧的条件

[过渡]燃烧的火会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是有时也会带来灾难。那么如果发生了火灾,我们应该怎么灭火呢?可以根据所学的燃烧的原理进行思考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设问]根据燃烧的条件,我们应该如何来灭火呢?

[演示]实验7-1

[小结]灭火的原理

[讨论]根据灭火的实例,分析灭火的原理。

[活动与探究]灭火器的原理。

[媒体展示]几种常见的灭火器。

[讨论]

1、隔绝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小结]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到了什么?

[作业]习题

7板书设计

课题1燃烧和灭火

①是可燃物;

一、物质燃烧的条件:②与氧气(或空气接触);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③温度达到着火点。

①可燃物与助燃物;

二、认识燃烧:②现象:发光、放热;

③实质:剧烈的氧化反应。

三、易燃物和易爆物

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

四、灭火方法和原理:②降低温度到物质着火点以下;破坏其一,燃烧熄灭

③隔绝空气(或氧气)

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 篇11

体会化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渗透“事物是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这个重点的确定是根据《中考说明》的范围和目标确定的,知识内容分为两大板块,通过燃烧条件迁移推理到灭火原理,清晰明了,较为系统,便于学生掌握。

难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的运用。以及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3点说法较为简单,学生很容易就能记忆,但是在实践练习中就出现了问题,包括对着火点的应用上都会出现偏差。鉴于此我通过对实验的解释,教给学生理论指导实践的道理,从根本上找出这个现象所发生的原因。对于实验的设计我通过设计的几个演示实验让学生体会不管设计什么样的实验都要和实验所探究的内容相匹配。

二、说教法

我们经常会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节课我通过情景创设法、直观实验法、引导探究法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又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采取联系生活、实验引入、学生活动、归纳总结的教学手段解决学习内容。并充分发挥电脑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制作学生喜欢并能引起他们注意的课件,边做实验边播放动画,一目了然,印象深刻。课堂上采用“抛问题”的教学方法,适时扮傻装呆,让学生多思考、多回答,渗透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做到授之以渔。

三、说学法

在学法上我对学生的学情进行了分析,他们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并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和理解能力,加上从生活中获得的经验,对燃烧与灭火的方法都有所了解,只是不知其原理,没有从理论上得以总结。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课以趣味魔术——不怕烧的手帕为载体,伴随趣味魔术实验的展开,逐步深入到本课重难点的讲述。采用实验探究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得出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进而得出结论。采用合作学习法探讨知识,相互补充纠错,互帮互助,共同进步。采用自主学习法实践练习,学以致用。根据新课标倡导的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坚持使课程内容面向学生,面向生活,理论联系实际来指导学生进行学习,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教学过程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结合化学新教材的编写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如下尝试:

1、新课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密切联系实际,呈现给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素材,这将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疯狂原始人》中的主人公图片引出课题,以趣味魔术——烧不坏的手帕引出对燃烧条件的思考。

2、探究活动一

以往的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是给学生一些可燃与不可燃的物质让学生去实验判断,而我认为这些物质学生已经司空见惯,并不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做了大胆尝试,演示了红磷和白磷在空气中和水中的燃烧实验,把只能在书本上看到的实验搬进课堂,既直观又形象,学生看到了燃烧的火焰,热情高涨,随之我引导学生回答为什么热水中白磷没有发生燃烧,但是并不着急给予评价,而是继续做实验往水中通入氧气,让学生观察,用实验说话,实验一个接一个,我顺势提出两个问题,回答问题积极主动,答案也呼之欲出,顺理成章的总结出了燃烧的条件。

3、探究活动二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采用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熄灭蜡烛火焰的方法,教师尽量不给出过多参考实验用品,以免禁锢学生的思维,鼓励引导学生得出更多更好的方法,教师适当给以点评。通过这些方法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灭火的原理。

学生活动中安排两位学生用铜线圈熄灭蜡烛,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让他们亲自参与到教学中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引导探究以便获得新知。

4、学习理论后,通过对生活中出现的现象的分析,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揭示四个成语“煽风点火”,“釜底抽薪”,“钻木取火”,“水火不容”蕴含的科学道理。先让学生描述这些成语在生活中都用在什么情景中,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回顾课堂所学,揭示趣味实验之谜,使前后呼应,增强学生成就感,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重点内容,使学生的理论认识再上一个高度!

板书设计要重点突出,概括性强,直观,美观,因此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燃烧条件(缺一不可)二、灭火原理(具备其一)

●物质本身是可燃物●隔离或清除掉可燃

●接触氧气或空气-----→●隔绝空气(或氧气)

●可燃物达到燃烧的着火点●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

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 篇12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能用微粒的观点说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1.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同学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提高分析及推理能力。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史实资料,学习科学家开拓创新的精神。

3.产生学习的成功体验,享受学习、享受科学。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如何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而达到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教师】天气炎热,化学课外小组的三位同学想自制酸甜可口的汽水解暑,他们查阅到了一份“汽水配方”如下:

在约500毫升的饮料瓶中加入2匙白糖和适量果汁,加入约1.5g小苏打(碳酸氢钠),注入凉开水,再加入约1.5g柠檬酸,立即旋紧瓶盖,摇匀,放入冰箱,半个小时后,你就可以喝到清凉甘甜的汽水了。(注:实验中应使用食品级的碳酸氢钠和柠檬酸。)

可是,三位同学在制作汽水的时候,却发现了一个问题,我们先一起来看看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播放教师自制的学生制作汽水的视频)

【提出问题】小苏打与柠檬酸混合后,质量会发生变化吗?

倾听,思考。

观察视频,并针对三位同学的.问题提出猜想:(1)小苏打与柠檬酸混合后质量应该不会发生变化;(2)因为是制汽水,所以小苏打与柠檬酸反应可能会有气体产生,质量可能会发生变化。

用学生自己的家庭小实验来创设学习情境,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生活处处有化学,化学是我们人类生活服务的,更加热爱化学学习;另一方面,利用情境中问题,制造认知冲突,引发“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变化”的思考和猜想。

【讲述】那么,小苏打与柠檬酸混合后质量到底是否会发生变化呢?口说无凭,实验为证。下面老师为各小组提供了天平、烧杯、矿泉水瓶、小试管等仪器,还有小苏打与柠檬酸两种药品。

【提出问题】请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小苏打与柠檬酸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发生了变化?

倾听,查看桌上老师提供的仪器和药品:

给学生提供零散的仪器,为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空间。

【讲述】我们的目的是要研究混合前后的质量是否发生了变化,所以实验的关键首先是“如何称量”。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在这个实验过程中,你认为应该进行几次称量?具体说明。

思考,讨论,交流。

开始时,学生的思路是分布称量,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整体称量”的思路。

建立“整体称量”的实验思维方法,既培养学生一种实验研究方式,也为后面的小组实验节约宝贵的课堂时间。

【布置任务】下面请同学们完成刚才的任务“请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小苏打与柠檬酸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发生了变化?”

请各小组先设计实验方案,然后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讨论、实验,并交流实验结果。

【方案一】采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得反应后质量变小。

【方案二】采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得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化。

【发现问题】不同的装置出现了不同的结果。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学会记录实验的现象和数据。

利用提供的多种仪器,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同时,由于实验结果的不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提出新问题】为什么两种不同的装置,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教师将学生发现的问题作为新问题进行讨论)

讨论交流,得出:方案一由于是敞口容器,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没有被称量,所以造成反应后质量减小了。而实际上,反应前后的质量是没有变化的。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反应后的容器,看有没有什么新发现啊?

观察实验容器,发现容器底部还有没反应完的白色柠檬酸固体。

培养学生实验中,必须认真观察现象,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的严谨的科学研究精神。

【讲解】利用多媒体辅助,引导学生分析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得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倾听,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通过实验体会质量守恒定律是一个普遍规律。

通过规律必须具有普遍性的论证,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

【讲述】科学家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得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进一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讲述】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反应所遵循的一个普遍规律,其本质原因是什么呢?

(1)先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利用球棍模型,模拟水分解的微观过程;

(2)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水分解的微观过程。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模拟微观过程,帮助学生建构“宏观――微观”之间的联系。

Flash模拟可以更形象的帮助学生理解微观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讲解】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微观模拟总结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原因。

学生分析、交流,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原因是:原子的质量、原子的个数、原子的种类不发生变化。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概括总结的能力。

将本节课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帮助学生建构有体系的知识结构。

【提供资料】教师给出历史上波义耳和罗蒙诺索夫两位科学家的“争论”的历史史料。

【提出问题】请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你支持哪位科学家的观点?说明你的理由。

一是利用史料让学生认识科学研究的道路是充满曲折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二是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以致用的思想。

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 篇13

课题3 元素

第1课时 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学习目标

1、准确理解元素的概念。

2、掌握各种元素在地壳和生物体中的含量排布。

3、能运用元素、分子和原子来解释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学习重点

元素的概念。

学习难点

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导语:我们从小就听着关于脑白金的宣传广告,每年大妈不收礼,为什么大妈们却还是收礼-脑白金?究竟是什么吸引了大妈?那究竟脑白金这种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呢?我们今天就去学习一下关于脑白金组成的知识.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思考】怎样区分氢元素和氧元素?

【归纳】元素的种类是由核内质子数决定的。也就是说质子数不同,元素的种类就不同。

例:所有核电荷数为8的氧原子总称为氧元素,所有核电荷数为1的氢原子总称为氢元素等等。

2.特点: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讲解】由定义可知,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具体说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那么在用元素描述物质的组成时,只能说该物质由几种元素组成,而不能说该物质由几个元素组成。

3.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过渡】物质的种类很多,但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并不多,到目前为止,发现的元素种类仅一百多种。它们在地壳、生物细胞(包括人体中)、海水、空气中的含量分别是多少呢?

【分析】在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几种元素的顺序为:氧、硅、铝、铁。

在生物细胞中(包括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几种元素的顺序为:氧、碳、氢。可谐音记作“氧探亲”

【分析】由上图可看出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海水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

【分析】由上图可看出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海水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

讨论】在发生化学反应S+O2SO2中,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结论】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的重组,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发生变化。

【小结】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原子种类、元素种类均不变。

【思考】元素和原子又是什么关系?

【讲解】原子表示的是物质的微观结构,而元素表示的是物质的宏观组成。用原子时只能对应微观粒子,而用元素时只能对应宏观物质。

【总结】分子、原子、元素、物质之间的关系:

1.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2.原子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元素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1决定元素种类的是()

A

质子数

B中子数

C电子数

D

原子质量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A

B

C铝

D

报道“目前世界上患有缺铁性贫血的人约有2

0亿之多”

这里的“铁”是指(B)

A

钢铁

B

铁元素

C

四氧化三铁

D三氧化二铁

过氧化氢是隐形眼镜洗液的主要成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过氧化氢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B.过氧化氢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C.过氧化氢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两个氧原子组成的D.过氧化氢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两个氧元素组成的

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 篇14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元素》教案

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1)记住并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并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它的信息。

1.2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

(2)学习运用寻找规律性和特殊性的方法处理信息。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活动,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2)体验观察和思考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

(1)元素的概念。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2.2教学难点

元素概念的形成。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元素周期表

教学过程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

在前一课题中,学生已知道了原子的结构,本课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而且容易与原子的概念混淆,教学时应注意两者的区别。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复习提问]水在通电的情况下生成氢气和氧气。这个实验结论说明了什么?

[追问]你还知道哪些物质含有氧元素,并把它们表示出来。

[新课引入]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很多,可见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那么什么叫元素呢?本课题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元素的知识。

第1课时 元 素

[提问]学习了原子的结构后,我们该如何给元素下一个定义才比较确切呢?

[回答]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一、元素

[讲解]定义: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提问]元素指的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前面我们有等量关系: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那我们可不可以说元素是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呢?

[解答]尽管核外电子数从数量上等于核电荷数和核内质子数,但由于核外电子数在

形成物质时会发生变化,原子会得到电子或失去电子(下一节大家就会学到),所以定义元素时不能用核外电子数,只能用核电荷数或核内质子数。

[提问]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是什么意思?

[回忆]课本P69小注指出: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碳原子指的是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叫做碳-12。

[补充]除这种碳原子外,还有质子数为6而中子数不同的碳原子,所以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指的是核电荷数相同而核内中子数并不一定相同的一类原子。

[过渡]搞清楚了元素的概念。我们再来看元素有哪些特点。

特点

[讲解]由定义可知,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具体说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因为它是一个总称,所以它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补充]既然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那么在用元素描述物质的组成时,只能说该物质由几种元素组成,而不能说该物质由几个元素组成。

[活动]请同学们通过模型卡片的拆拆、拼拼,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下列变化过程:

水→氢气+氧气

氢气 + 氯气→氯化氢

并思考: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否发生变化?元素是否发生变化?

在通过同学们讨论之后进行讲解: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变化,元素不发生变化

元素分布: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讲解]物质的种类很多,但是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并不多。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这一百多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差别很大。(展示ppt)

总结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其次是硅。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其次是铁。

3、氢、碳、氮等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对较少。

[讲解]了解一下生物细胞中的元素和介绍元素和人体健康的关系(PPT讲解)

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元素举例:“水里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或“水里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但不能说“水是由二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所组成的”。

原子举例:“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但不能说“一个水分子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总结并板书]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在于: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原子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元素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元素的分类(根据元素名称的偏旁特点,我们将元素分成三类。)

稀有气体元素:“气”字头

金属元素:“金”字旁(汞除外)

元素周期表

[讲解]元素周期表从横向和纵向来看:

周期:每一横行叫一周期,共7个周期。

族:每一纵行叫一族(其中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共16个族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讲解]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的意义及其本身的意义

元素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的信息。

教学重难点

1.元素符号的记忆及所表示的意义。

2.组织本课题的活动与探究,如何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工具

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现在社会在不断前进,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饮食讲营养、穿着讲天然,对于吃、用的东西,人们总喜欢问一句:它的组成成分是什么?目前,为健康劝人们补铁、补钙的广告随处可见,这里所说的“铁’’、“钙”指的是什么?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探索,世上万物最基本的组成成分是什么?经过长期的努力,人们终于知道了自然千千万万物质是由1 00多种元素组成的。那么,本节课就要来探讨这个问题。

[提问]什么是元素呢?元素和原子有什么区别?谁能说一说?

二、阅读讨论

[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75~77页的有关内容,组织学生讨论,然后教师边讲解边小结。

[讲解]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简单地说元素就足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质疑1]既然是氧原子为什么还称氧元素呢?

[答疑]事实正是如此。以氧原子为例,所有的氧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核电荷数)都是8,并且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我们把这一类的氧原子就称之为氧元素。按照原子的核电荷数目进行分类,可以将所有的原子分为1 0 9类。每一类原子叫一种元素,共有109种元素。

[质疑2]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呢?

[答疑]举个例子吧,把蔬菜称为元素,那么西红柿、茄子、土豆等就称为原子,蔬菜只可以论“种”不可以论“个”,同样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而原子既可以论“种”又可以论“个’’。

[问题l]“乐百氏”矿泉水标签上印有水质的成分如下( mg/L):硒:0.013,锶:0.0596,锌:0.00162,钠:18.4,钙:4. 69,这里的硒、锶、锌、钠、钙是指元素还是指原子?

生:指元素。

[问题2]下述化学反应中:

反应物与生成物比较,分子是否发生了?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

生:分子在反应前后发生了变化。但是元素不变。例如H元素,即核内质子数为1的氢原子,不管在反应物水(H20)中,还足在生成物氢气(H2)中,H原子种类不变即H元素的种类不变。

[问题3]元素可以采用统一的符种类即元素符号来表示,请问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什么?从下表中你还可以总结出什么规律?

[投影]-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和相对原子质量

[小结]

1.从表中可以看出,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

(1)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例氢元-H;碳元素——C;磷元素-P;硫元素——S;钾元素-K等。

(2)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例氯元素-CI;钙元素——Ca;镁元素-Mg;铁元素-Fe等。

2.从表中还可以总结出以下规律:

(l)元素符号的中文名称与元素的类别存在一定的联系,例如,有“韦”字旁的是金属元素,例:铁(Fe)、钡(Ba)、钠(Na)等;有“石’’字旁是固态非金属元素,例:碳(C)、磷(P)、硫(S)等;有“气”字头的是气态非金属元素,例:氢(H)、氧(O)、氖(Ne)等。

(2)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还可以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例如“N’’表示氮元素,又表示氮元素的一个原子。

师:同学们,当你走进商店或超市,面对成百上千种商品,你要在尽快的时间内找到你所需的商品,你这时怎么办?咨询吗?还是看标志找到你所需的购物区?

师:对。同学们说得对。商店的东西都分门别类、有序的排放,使我们在短时间内买到所需的物品。那么,我们今天要研究物质的构成者-IOO乡种元素的性质和用途,也需要把它们分门别类,有序地排列,科学家们经过探究原子的结构和性质后,将元素科学有序地排列起来,就得到了元素周期表。

[问题4]仔细观察附录中的元素周期表,思考一下,它有什么规律?

(提示从横、竖、颜色的不同、核电荷数、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等方面思考o)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形成书面小结,然后选择较好的同学,将规律展示,教师补充,最后作小结。

[小结]

1.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周期,1 8个族(其中1,2 ,13 ,14,15 ,16 ,17为A族;3,4,5,6,7,8,9,10, 11,1 2为B族,1 8为0族);

2.元素周期表按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了号,例如镁元素,它的核电荷数为1 2,镁元素的编号为12,即原子序数为12 。即原子序数的数值=原子核电荷数。

3.从表中得知红色为金属元素,黄色为非金属元素;

4.从表中可以查找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5.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课后小结

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

1.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每种元素都用一个国际通用的符号来表示,例如氢元素-H;氯元素-CI;钙元素-Ca;镁元素Mg等,这种符号叫做元素符号。

3.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例如,“N”既表示氮元素又表示氮元素的一个原子。

4.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从周期表上查找某种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的名称、号、核外电子数和相对原子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