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教案课件 > 导航

初二数学教案大全人教版

发表时间:2024-09-15

初二数学教案大全人教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初二数学下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二数学教案大全人教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并能进行简单应用;

2.进一步发展数感,增加对勾股数的直观体验,培养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建立数学模型.

3.会通过边长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并会辨析哪些问题应用哪个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敢于面对数学学习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发展运用数学的信心和能力,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

教学重点

运用身边熟悉的事物,从多种角度发展数感,会通过边长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并会辨析哪些问题应用哪个结论.

教学难点

会辨析哪些问题应用哪个结论.

课前准备

标有单位长度的细绳、三角板、量角器、题篇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请学生复述勾股定理;使用勾股定理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已知△ABC的两边AB=5,AC=12,则BC=13对吗?

创设问题情景:由课前准备好的一组学生以小品的形式演示教材第9页古埃及造直角的方法.

这样做得到的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吗?

提出课题:能得到直角三角形吗

讲授新课:

⒈、如何来判断?(用直角三角板检验)

这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是多少?(一份视为1)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就是说,如果三角形的三边为,,,请猜想在什么条件下,以这三边组成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当满足较小两边的平方和等于较大边的平方时)

⒉、继续尝试:下面的'三组数分别是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a,b,c:

5,12,13;6,8,10;8,15,17.

(1)这三组数都满足a2+b2=c2吗?

(2)分别以每组数为三边长作出三角形,用量角器量一量,它们都是直角三角形吗?

⒊、直角三角形判定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满足a2+b2=c2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⒋例1一个零件的形状如左图所示,按规定这个零件中∠A和∠DBC都应为直角.工人师傅量得这个零件各边尺寸如右图所示,这个零件符合要求吗?

随堂练习:

⒈、下列几组数能否作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说说你的理由.

⑴9,12,15;⑵15,36,39;

⑶12,35,36;⑷12,18,22.

⒉、已知?ABC中BC=41,AC=40,AB=9,则此三角形为_______三角形,______是角.

⒊、四边形ABCD中已知AB=3,BC=4,CD=12,DA=13,且∠ABC=900,求这个四边形的面积.

⒋、习题1.3

课堂小结:

⒈直角三角形判定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⒉满足a2+b2=c2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勾股数扩大相同倍数后,仍为勾股数.

初二数学教案大全人教版 篇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分式、有理式的概念。

2.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2.难点: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

难点是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利用分式与分数有许多类似之处,从分数入手,研究出分式的有关概念,同时还要讲清分式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本章从实际问题引出分式方程=,给出分式的描述性的定义:像这样分母中含有字母的式子属于分式。不要在列方程时耽误时间,列方程在这节课里不是重点,也不要求解这个方程。

1.本节进一步提出P4[思考]让学生自己依次填出:。为下面的[观察]提供具体的式子,就以上的式子,有什么共同点?它们与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可以发现,这些式子都像分数一样都是(即A÷B)的形式。分数的分子A与分母B都是整数,而这些式子中的A、B都是整式,并且B中都含有字母。

P5[归纳]顺理成章地给出了分式的定义。分式与分数有许多类似之处,研究分式往往要类比分数的有关概念,所以要引导学生了解分式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希望老师注意:分式比分数更具有一般性,例如分式可以表示为两个整式相除的商(除式不能为零),其中包括所有的分数。

2.P5[思考]引发学生思考分式的分母应满足什么条件,分式才有意义?由分数的分母不能为零,用类比的方法归纳出:分式的分母也不能为零。注意只有满足了分式的分母不能为零这个条件,分式才有意义。即当B≠0时,分式才有意义。

3.P5例1填空是应用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母不为零,解出字母x的值。还可以利用这道题,不改变分式,只把题目改成“分式无意义”,使学生比较全面地理解分式及有关的概念,也为今后求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打下良好的基础。

4.P12[拓广探索]中第13题提到了“在什么条件下,分式的值为0?”,下面补充的例2为了学生更全面地体验分式的值为0时,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1分母不能为零;2分子为零。这两个条件得到的解集的公共部分才是这一类题目的解。

四、课堂引入

1.让学生填写P4[思考],学生自己依次填出:

2.学生看P3的问题:一艘轮船在静水中的最大航速为20千米/时,它沿江以最大航速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实践,与以最大航速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相等,江水的流速为多少?

请同学们跟着教师一起设未知数,列方程。

设江水的流速为x千米/时。

初二数学教案大全人教版 篇3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乘除法之间的联系,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算式及各部分名称,懂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弄清“余数”概念。

难点:理解余数的特点。

教学准备:教具;课件

学具;学具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国庆节,飞行大队举行了一次飞行表演(课件演示)

师:飞行员叔叔的表演精彩吗?

师:飞行员员除了有强健的身体,还有渊博的'文化知识,他们知道二(3)班的同学个个都非常聪明,出了几个问题想考考你们,同学们敢接受挑战吗?

二、自主探究

出示第一个问题。同学们能独立列式计算吗?教师指名列算式,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列?

出示第二个问题。

请同学们用小棒表示飞机摆一摆,看看可以分成几组?教师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出示第三个问题。

请同学们把15根小棒分成5组,看看每组有几架飞机?教师引导学生列式计算。

出示第四小题。

请同学们继续用小棒来摆一摆,老师看看谁能出色的完成这个任务。完成后,教师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议一议:

剩下的3架飞机还能再分吗?余数有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出: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三、实践应用

今天,飞行员叔叔出的四道难题,同学们完成得非常好,同学们能不能用解答这四道题的方法来解答其它的题呢?

出示第一道练习题

师:请同学们独立完成在课堂练习本上。

出示第二道练习题

师:同学们能独立完成这道题吗?

初二数学教案大全人教版 篇4

一、教学目标:

1、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

2、会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会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的值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

1、重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

2、难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

3、难点的突破方法:

首先应先复习组中值的定义,在七年级下教材P72中已经介绍过组中值定义。因为在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近似值过程中要用到组中值去代替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的值,所以有必要在这里复习组中值定义。

应给学生介绍为什么可以利用组中值代替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的值,以及这样代替的好处、不妨举一个例子,在一组中如果数据分布较为均匀时,比如教材P140探究问题的表格中的第三组数据,它的范围是41≤X≤61,共有20个数据,若分布较为平均,41、42、43、44…60个出现1次,那么这组数据的和为41+42+…+60=1010。而用组中值51去乘以频数20恰好为1020≈1010,即当数据分布较为平均时组中值恰好近似等于它的平均数。所以利用组中值X频数去代替这组数据的和还是比较合理的,而且这样做的好处是简化了计算量。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种近似计算的方法和合理性,可以让学生去读统计表,体会表格的实际意义。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教材P140探究栏目的意图。

(1)、主要是想引出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近似值的计算方法。

(2)、加深了对“权”意义的理解:当利用组中值近似取代替一组数据中的平均值时,频数恰好反映这组数据的轻重程度,即权。

这个探究栏目也可以帮助学生去回忆、复习七年级下的关于频数分布表的一些内容,比如组、组中值及频数在表中的具体意义。

2、教材P140的思考的意图。

(1)、使学生通过思考这两个问题过程中体会利用统计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2)、帮助学生理解表中所表达出来的信息,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3、P141利用计算器计算平均值

这部分篇幅较小,与传统教材那种详细介绍计算器使用方法产生明显对比。一则由于学校中学生使用计算器不同,其操作过程有差别亦不同,再者,各种计算器的'使用说明书都有详尽介绍,同时也说明在今后中考趋势仍是不允许使用计算器。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不是利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但是掌握其使用方法确实可以运算变得简单。统计中一些数据较大、较多的计算也变得容易些了。

四、课堂引入

采用教材原有的引入问题,设计的几个问题如下:

(1)、请同学读P140探究问题,依据统计表可以读出哪些信息

(2)、这里的组中值指什么,它是怎样确定的?

(3)、第二组数据的频数5指什么呢?

(4)、如果每组数据在本组中分布较为均匀,比组数据的平均值和组中值有什么关系。

五、随堂练习

1、某校为了了解学生作课外作业所用时间的情况,对学生作课外作业所用时间进行调查,下表是该校初二某班50名学生某一天做数学课外作业所用时间的情况统计表

所用时间t(分钟)人数

0020304050(1)、第二组数据的组中值是多少?(2)、求该班学生平均每天做数学作业所用时间2、某班40名学生身高情况如下图,请计算该班学生平均身高答案1.(1).15. (2)28. 2. 165六、课后练习:1、某公司有15名员工,他们所在的部门及相应每人所创的年利润如下表部门A B C D E F G人数1 1 2 4 2 2 5每人创得利润20 5 2.5 2 1.5 1.5 1.2该公司每人所创年利润的平均数是多少万元?2、下表是截至到20xx年费尔兹奖得主获奖时的年龄,根据表格中的信息计算获费尔兹奖得主获奖时的平均年龄?年龄频数28≤X30≤X32≤X34≤X36≤X38≤X40≤X3、为调查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环保局对所辖的50个居民区进行了噪音(单位:分贝)水平的调查,结果如下图,求每个小区噪音的平均分贝数。答案:1.约2.95万元2.约29岁3.60.54分贝初二数学教案大全人教版 篇5教学目标 1、通过分数应用题的复习,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2、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寻找出简便的解法,并理出解题思路;3、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4、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与数学的关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教学关键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复习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掌握解题方法。教学难点 找准单位“1”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 教学课件演示 教学意图一、基础训练导入。师:今天我们要对分数应用题做一下全面的复习。大家想一下我们解答分数应用题最关键的是什么?专项训练:课件:练习:已知根据条件,说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并说出有关的数量关系式。在每道题后追问:从信息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指名回答,并作评价:说一说你们找单位1有什么好的方法吗?我们以信息中的第6题为例,谁来说说,应该怎样画线段图呢?根据线段图教师问:线段图画好了,如果要求用去和还剩的吨数应该怎样做?常规性基本训练,复习找单位“1” 训练:为新知识做铺垫。二、根据看线段图列式师:谁来说说,根据线段图应该这么列式呢? 出示线段图 【教学课件演示】注重线段图的应用,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写出乘法数量关系式。同时,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三、基础练习基础练习只列式不计算师:用我们刚才复习的方法做。(学生做完后教师指名回答)你是怎么想的?把谁看作单位“1”?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用什么方法计算?归纳总结:请同学们把这4道题分分类,并要说出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自己不能完成的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有能力的就独立完成。学生进行思考;在学生回答时要引导学生说出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这类题目应当怎样解答。尝试练习,然后提问:这道题你是怎样想的?分数和比联系在一起会出现许多的新问题。出示:文艺书和科技书本数的比是1∶4。谁来说说可以得出哪些信息?【教学课件演示】培养学生审题要仔细,弄清数量关系。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分数应用题分类的依据是。四、对比练习1)读题,分别找到两道题的单位“1”,并说说这两道题有何不同?2)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计算,全班讲评。通过两题对比,突出较复杂应用题的难点,帮助学产生加强审题意识,提高分析能力。五、巩固练习练习八的3-5题师:下面请同学们独立进行计算,完成练习八P118第3题和第4题。(1)、读题,分别找到两道题的单位“1”,并说说这两道题有何不同?(2)、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计算,全班讲评。(3)、出示P118页5题。提问:把谁看作单位“1”?结合讲解,进一步强调在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时,一定要找准单位“1”。因为分数乘法应用题是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计算的,求哪个数量的`几分之几,就要把那个数量作为单位“1”。在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时,更要注意每一步是把什么数量看作单位“1”,每一步中的单位“1”可能是不同的。【教学课件演示】加强解题思维的训练,沟通新旧知识,沟通解决问题的方法。六、强化练习1、完成练习二十七的第7题:3个同学跳绳。小明跳了120个,小强跳的是小明跳的5/8,小亮跳的是小强的2/3,小亮跳了多少个?渗透健康教育:跳绳运动,是对付肥胖、预防血脂异常、高血压最切实可行的方式,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耐力的有氧代谢运动。同学们要积极进行跳绳运动,学生独立进行思考计算,请个别同学讲解回答。2、练习二十七的第8题,练习二十七的第9题。(1)一个县去年绿色蔬菜总产量720万千克,是今年绿色蔬菜总产量的9/10。今年全县绿色蔬菜总产量是多少万千克?(2)一个县去年绿色蔬菜总产量720万千克,比今年少了1/10,今年全县绿色蔬菜总产量是多少万千克?渗透健康教育:绿色蔬菜含维生素U较多是抗癌、防癌的复合剂,对胃溃疡高血压、动脉硬化、视网膜出血、紫癜以及出血性肾炎等疾病有治疗效果多吃的蔬菜会对胃肠功能的恢复有所帮助。【教学课件演示】强化数量关系的分析,强化方程的解法,体现解法的多样性、解法的最优化,提高学生自主意识和优化意识。通过强化练习提升学习水平,让各种类型的学生都有所提高。七、课堂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今天我们学习了应用题,解答这类应用题要先找准单位“1”和相等的数量关系,再确定算法,然后列式计算,先找单位1,再看知不知,已知用乘法,未知用除法,比1多就加,比1少就减”。【教学课件演示】 帮助学生抓住解题的重点,已知单位“1”的用什么方法解,不知道单位“1”的又用什么方法解。帮助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网络的建构。八、作业:练习二十七的第8、10题 【教学课件演示】板书: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复习根据条件分析单位“1”和找准对应分率。用算术方法解:已知单位“1”用乘法,不知单位“1“用除法。用方程解:单位“1”不知道或者题目的条件中含有“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初二数学教案大全人教版 篇6一、学习目标:1.添括号法则2.利用添括号法则灵活应用完全平方公式二、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添括号法则,进一步熟悉乘法公式的合理利用难点:在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中适当添括号达到应用公式的目的三、合作学习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请同学们完成下列运算并回忆去括号法则(1)4+(5+2)(2)4-(5+2)(3)a+(b+c)(4)a-(b-c)去括号法则:去括号时,如果括号前是正号,去掉括号后,括号里的每一项都不变号;如果括号前是负号,去掉括号后,括号里的各项都要变号。1.在等号右边的括号内填上适当的项:(1)a+b-c=a+()(2)a-b+c=a-()(3)a-b-c=a-()(4)a+b+c=a-()2.判断下列运算是否正确(1)2a-b-=2a-(b-)(2)m-3n+2a-b=m+(3n+2a-b)(3)2x-3y+2=-(2x+3y-2)(4)a-2b-4c+5=(a-2b)-(4c+5)添括号法则:添上一个正括号,扩到括号里的不变号,添上一个负括号,扩到括号里的要变号。五、精讲精练例:运用乘法公式计算(1)(x+2y-3)(x-2y+3)(2)(a+b+c)2(3)(x+3)2-x2(4)(x+5)2-(x-2)(x-3)随堂练习:教科书练习五、小结:去括号法则六、作业:教科书习题初二数学教案大全人教版 篇7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领会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的有关概念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能在全等三角形中正确找出对应边、对应角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观察、操作、分析能力,体会全等三角形的应用价值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会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2.难点:掌握找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3.关键:找对应边、对应角有下面两种方法:(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2)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教具准备四张大小一样的纸片、直尺、剪刀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感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举出形状、大小相同的实例,加深认识教学过程一、动手操作,导入课题1.先在其中一张纸上画出任意一个多边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2.重新在一张纸板上画出任意一个三角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学生活动】动手操作、用脑思考、与同伴讨论,得出结论【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用剪刀剪出重叠的两个多边形和三角形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事先在纸上画出三角形,然后固定重叠的两张纸,注意整个过程要细心【互动交流】剪出的多边形和三角形,可以看出:形状、大小相同,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用“≌”表示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教师活动】在纸版上任意剪下一个三角形,要求学生手拿一个三角形,做如下运动:平移、翻折、旋转,观察其运动前后的三角形会全等吗?【学生活动】动手操作,实践感知,得出结论:两个三角形全等【教师活动】要求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每个剪下的三角形,同时互相指出每个三角形的顶点、三个角、三条边、每条边的边角、每个角的对边【学生活动】把两个三角形按上述要求标上字母,并任意放置,与同桌交流:(1)何时能完全重在一起?(2)此时它们的顶点、边、角有何特点?【交流讨论】通过同桌交流,实验得出下面结论:1.任意放置时,并不一定完全重合,只有当把相同的角旋转到一起时才能完全重合2.这时它们的三个顶点、三条边和三个内角分别重合了3.完全重合说明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内角对应相等?对应顶点在相对应的位置初二数学教案大全人教版 篇8一、教学目标1.类比分数的乘除运算探索分式的乘除运算法则。2.会进行简单分式的乘除运算。3.能解决一些与分式乘除运算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4. 在故事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良好的数学观的养成。数学生活化,学好数学,为幸福人生奠基。二、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八下数学《5.2分式的乘除法》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小学就已经会很熟练的进行分数的乘除法运算,上一章又学习的因式分解,本章学习的分式的意义,分式的基本性质等,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知识上的铺垫。分式是分数的“代数化”,与分数的约分、分数的.乘除法有密切的联系,也为后面学习分式的混合运算、分式方程等做了准备。三、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性认识的基础,对具体的实践活动十分感兴起,在课堂中思维活跃,乐于表现自己,但在推理方面还不够严谨。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活动、相互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观察中不断发现数学问题、在实践中领悟数学思想,逐步形成科学的数学价值观。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分式的乘除运算法则的理解与运用教学难点:分子、分母是多项式的分式的乘除法的运算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活动1:课前三分钟学生主持:请同学们根据我的描述猜一个人物?…生:鲁班学生主持:根据小草的构造鲁班发明了锯子,鲁班运用了什么思想方法?生:类比这个小故事让我们认识到类比的重要性,前面我们类比分数研究了分式的基本性质。今天,我们就来类比分数的乘除研究5.2分式的乘除法。【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图片,不但可以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唤起学生对数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类比分数乘除探索分式乘除法则打下基础。(二)、合作学习,共探新知活动2:预习反馈,探索法则问题:口答:猜一猜师生共同归纳分式的乘除法法则,这里运用了什么数学思想?类比、转化数学思想【设计意图】让学生类通过类比→观察猜想→-归纳明晰→-得出结论。通过类比分数的乘除法则总结分式的乘除法法则。例题讲解,师生共同完成。注意:1.分式乘除法的实质是约分化简。2.结果是最简分式或整式。单项式 → 约分分子、分母 分类多项式 → 分解因式,约分开心练习:学生板演,小组代表在小白板上答题,其余同学在学案上完成。【设计意图】:运用“兵教兵”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充分交流,自学已会的学生教还不会的学生教师尽可能少讲,确保学生的学习时间,提高课堂效率。活动3:活学活用炎热的夏天到了,如果能吃到甘甜的西瓜是多么惬意啊。你会买西瓜吗?让我们跟随咱班的两名同学看看她们是如何买西瓜的?播放学生买西瓜视频。问题:假如我们把西瓜都看成是球形,半径为R,并把西瓜瓤的密度看成是均匀的,西瓜皮厚都是xcm,,怎样买西瓜合算?先猜一猜,再算一算。链接几何画板:观察体积比的变化。变式:若西瓜的体积不变,是买皮厚的还是皮薄的西瓜?(几何画板演示)【设计意图】:将问题生活化,让同学们帮助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渗透数感和几何直观,巧妙的利用几何画板将问题动起来,生动直观。变式训练,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三)、跟踪训练,分层达标1.利用慧学云交互平台,进行选择题的跟踪训练。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答题,师现场根据答题结果统计,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学生充当小老师,教师予以补充。2.智力冲浪(1)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应该怎样改正?(2)计算(4)计算【设计意图】:设置梯度训练题,学生砸蛋抢答问题,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四)、归纳小结,形成体系我们这节课都学习了哪些知识? 你有哪些收获呀?那我们用到哪些数学思想?由学生归纳本节课的内容,并相互补充。【设计意图】:构建知识思维导图,在知识树上进行梳理知识,生动直观。类比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新知识的好方法,让我们细心观察,一起研究有趣的数学吧!(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必做题:P116页1题 2题思维拓展:初二数学教案大全人教版 篇9一、教学目标:1、掌握绝对值的概念,有理数大小比较法则。2、学会绝对值的计算,会比较两个或多个有理数的大小。3、体验数学的概念、法则来自于实际生活,渗透数形结合和分类思想。二、教学难点:两个负数大小的比较。三、知识重点:绝对值的概念。四、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1、引入课题。星期天黄老师从学校出发,开车去游玩,她先向东行20千米,到朱家尖,下午她又向西行30千米,回到家中(学校、朱家尖、家在同一直线上),如果规定向东为正:(1)用有理数表示黄老师两次所行的路程。(2)如果汽车每公里耗油0.15升,计算这天汽车共耗油多少升?2、学生思考后,教师作如下说明:实际生活中有些问题只关注量的具体值,而与相反意义无关,即正负性无关,如汽车的耗油量我们只关心汽车行驶的距离和汽油的价格,而与行驶的方向无关。3、观察并思考:画一条数轴,原点表示学校,在数轴上画出表示朱家尖和黄老师家的点,观察图形,说出朱家尖黄老师家与学校的距离。4、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如下:数轴上表示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只与这个点离开原点的长度有关,而与它所表示的数的正负性无关;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做|a|。例如,上面的问题中|20|=20,|-10|=10显然,|0|=0这个例子中,第一问是相反意义的量,用正负数表示,后一问的解答则与符号没有关系,说明实际生活中有些问题,人们只需知道它们的具体数值,而并不关注它们所表示的意义。为引入绝对值概念做准备。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因为绝对值概念的几何意义是数形转化的典型模型,学生初次接触较难接受,所以配置此观察与思考,为建立绝对值概念作准备。(二)合作交流。1、探究规律例1求下列各数的绝对值,并归纳求有理数a的绝对有什么规律?-3,5,0,+58,0.6。2、要求小组讨论,合作学习。3、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绝对值的意义先求出答案,然后观察原数与它的绝对值这两个数据的特征,并结合相反数的意义,最后总结得出求绝对值法则(见教科书第15页)。(三)巩固练习:教科书第15页练习。1、其中第1题按法则直接写出答案,是求绝对值的基本训练;第2题是对相反数和绝对值概念进行辨别,对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有较高要求,要注意思考的周密性,要让学生体会出不同说法之间的区别。求一个数的绝时值的法则,可看做是绝对值概念的一个应用,所以安排此例。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完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组织者。本着这个理念,设计这个讨论。2、结合实际发现新知引导学生看教科书第16页的图,并回答相关问题:(1)把14个气温从低到高排列。(2)把这14个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3、观察并思考:(1)观察这些点在数轴上的位置,并思考它们与温度的高低之间的关系,由此你觉得两个有理数可以比较大小吗?应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呢?(2)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14个数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温度从低到高的顺序: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即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在上面14个数中,选两个数比较,再选两个数试试,通过比较,归纳得出有理数大小比较法则。4、想象练习:想象头脑中有一条数轴,其上有两个点,分别表示数-100和-90,体会这两个点到原点的距离(即它们的绝对值)以及这两个数的大小之间的关系。要求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图形。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规定都来源于生活,每一种规定都有它的合理性。数在大小比较法则第2点学生较难掌握,要从绝对值的意义和数轴上的数左小右大这方面结合起来来了解,所以配置想象练习,加强数与形的想象。5、课堂练习例2,比较下列各数的大小。(教科书第17页例)比较大小的过程要紧扣法则进行,注意书写格式。6、练习:第18页练习。(三)小结与作业。课堂小结怎样求一个数的绝对值,怎样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四)本课作业。1、必做题:教产书第19页习题1,2,第4,5,6,10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五、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1、情景的创设出于如下考虑:(1)体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在这些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中获得数学体验,不仅加深对绝对值的理解,更感受到学习绝对值概念的必要性和激发学习的兴趣。(2)教材中数的绝对值概念是根据几何意义来定义的(其本质是将数转化为形来解释,是难点),然后通过练习归纳出求有理数的绝对值的规律,如果直接给出绝对值的概念,灌输知识的味道很浓,且太抽象,学生不易接受。2、一个数绝对值的法则,实际上是绝对值概念的直接应用,也体现着分类的数学思想,所以直接通过例1归纳得出,显得非常紧凑,是教学重点;从知识的发展和学生的能力培养角度来看,教师应更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过程,关注学生的思维,做好教学的组织和引导,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3、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法则是大小规定的直接归纳,其中第(2)条学生较难理解,教学中要结合绝对值的意义和规定: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帮助学生建立数轴上越左边的点到原点的距离越大,所以表示的数越小这个数形结合的模型。为此设置了想象练习。4、本节课的内容包括绝对值的概念和数的绝对值的求法、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法则,教学内容很多,学生接受起来可能会有困难,建议把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移到下节课教学。初二数学教案大全人教版 篇10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单项式及单项系数、次数的概念,并会找出单项式的系数、次数。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初步认识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重点掌握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并会找出单项式的系数、次数。难点识别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出示图片。青藏铁路线上,在格尔木到拉萨之间有段很长的冻土地段,列车在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是100千米/小时,在非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可以达到120千米/小时,请根据这些数据回答:(1)列车在冻土地段行驶时,2小时能行驶多少千米?3小时呢?利用怎样的一个等量关系来解决?(2)t小时呢?二、推进新课(一)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师:出示第54页例1。生:解答例1后,讨论问题,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意义?学生经过讨论得出一定的'答案,但可能不会太规范,教师总结。师:用字母表示数,在具有某些共性的问题上具有更广泛的意义,在形式上更简单,使用上更方便(可考虑补充:像这样的用运算符号把数或字母连接起来的式子叫做代数式、一个数或表示数的字母也是代数式)。师生共同完成例2,进一步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巩固练习:第56页练习。(二)单项式的概念。师:出示问题。引言与例1中的式子100t,0.8p,mn,a2h,—n这些式子有什么特点?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得出,各式都是数或字母的积。师:指出单项式的概念,特别地,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单项式。巩固练习:下列各式是单项式的式子是___________。初二数学教案大全人教版 篇11教学过程知识整理1、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形成支识网络。2、我们学习哪些知识?用合适的方法把知识间联系表示出来。汇报同学互相补充。复习概念1、什么叫比?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2、什么叫解比例?怎样解比例,根据什么?3、什么叫呈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反比例的关系?4、什么叫比例尺?关系式是什么?基础练习1、填空。六年级二班少先队员的人数是六年级一班的8/9一班与二班人数比是()。小圆的半径是2厘米,大圆的半径是3厘米。大圆和小圆的`周长比是()。甲乙两数的比是5:3。乙数是60,甲数是()。2、解比例。5/x=10/340/24=5/x3、完成26页2、3题。综合练习1、A×1/6=B×1/5A:B=():()2、9;3=36:12如果第三项减去12,那么第一项应减去多少?3、用5、2、15、6四个数组成两个比例():()、():()实践与应用1、如果A=C/B那当()一定时,()和()成正比例。当()一定时,()和()成反比例。2、一块直角三角形钢板用1/200的比例尺画在纸上,这两条直角边的和是5。4它们的比是5:4,这块钢板的实际面积是多少?板书设计:整理和复习1、比例的意义。2、比例比例的性质。3、解比例。4、正反比例正方比例的意义。5、正反比例的判断方法。6、比例应用题正比例应用题。7、反比例应用体题。教学要求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区分比和比例。2、使学生能正确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进行判断。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初二数学教案大全人教版 篇12教学目标:经历探索两个圆之间位置关系的过程;了解圆与圆之间的几种位置关系;了解两圆外切、内切与两圆圆心距d、半径R和r的数量关系的联系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圆与圆之间的几种位置关系难点:两圆外切、内切与两圆圆心距d、半径R和r的数量关系的联系教学过程设计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1)复习点与圆的位置关系;(2)复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二、师生共同研究形成概念1.书本引例☆ 想一想 P 125 平移两个圆利用平移实验直观地探索圆和圆的位置关系。2.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每一种位置关系都可以先让学生想想应该用什么名称表达。在讲解两圆外切、内切与两圆圆心距d、半径R和r的数量关系的联系时,可先让学生探索,老师不要生硬地把答案说出来☆ 巩固练习 若两圆没有交点,则这两个圆的位置关系是 相离 ;若两圆有一个交点,则这两个圆的位置关系是 相切 ;若两圆有两个交点,则这两个圆的位置关系是 相交 ;☆ 想一想 书本P 126 想一想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圆与圆的位置关系。3.圆与圆相切的性质☆ 想一想 书本P 127 想一想旨在引导学生思考两圆相切的性质:如果两圆相切,那么两圆的连心线经过切点,这一性质是下面议一议的基础。学生容易看出两圆相切图形的轴对称性及对称轴,但要说明切点在连心线上则有一定困难。如果两圆相切,那么两圆的连心线经过切点4.讲解例题例1.已知⊙ 、⊙ 相交于点A、B,∠A B = 120°,∠A B = 60°, = 6cm。求:(1)∠ A 的度数;2)⊙ 的半径 和⊙ 的半径 。5.讲解例题例2.两个同样大小的肥皂泡粘在一起,其剖面如图所示,分隔两个肥皂泡的肥皂膜PQ成一条直线,TP、NP分别为两圆的切线,求∠TPN的大小。三、随堂练习1.书本 P 128 随堂练习2.《练习册》 P 59四、小结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圆心距与两圆半径和两圆的关系。五、作业书本 P 130 习题3.9 1初二数学教案大全人教版 篇13教学目标:1、本节课使学生掌握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能用去分母的方法或换元的方法求此类方程的解,并会验根.2、使学生掌握运用去分母或换元的方法解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使学生理解转化的数学基本思想;3、使学生能够利用最简公分母进行验根.教学重点: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解分式方程,学生不容易理解为什么必须进行检验.教学过程:在初二我们已经学过分式方程的概念及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知道了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题步骤以及验根的目的,了解了转化的思想方法的基本运用.今天,我们将在此基础上,来学习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12.7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的同类型的方程的解法,直接点出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与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相类同,及产生增根的原因,以激发学生归纳总结的欲望,使学生理解类比方法在数学解题中的重要性,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转化”这一基本数学思想的理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可以激起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为了使学生能进一步加深对“类比”、“转化”的理解,可以通过回忆复习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探求解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同时通过对产生增根的分析,来达到学生对“类比”的方法及“转化”的基本数学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的理解,从而调动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一、新课引入:1.什么叫做分式方程?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化方程的方法与步骤是什么?2.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为什么要检验?检验的方法是什么?3、产生增根的原因是什么?.二、新课讲解:通过新课引入,可直接点出本节的内容: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及其解法,类比地提出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与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相同.点出本节内容的处理方法与以前所学的知识完全类同后,让全体学生对照前面复习过的分式方程的解,来进一步加深对“类比”法的理解,以便学生全面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前面的基础上,为了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学生共同分析解决例题,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二数学教案大全人教版 篇14【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经历“实际问题-分式方程方程模型”的过程,经历分式方程的概念,能将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用分式方程表示,体会分式方程的模型作用。二、能力目标知道分时方程的意义,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三、情感目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进取心,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学重难点】将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用分式方程表示。找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与导学1.什么叫做分式方程?解分式方程的步骤有哪几步?2.判断下面解方程的过程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请加以改正。解方程:=3-解:两边同乘以(x-1),得2=3-x=1,①x=3+1-2,②所以x=2.③(不正确。正确的解:两边同乘以(x-1),得2=3(x-1)-x-1,所以x=3.)3.解下列分式方程:(1)=(2)+=2.二、新课(一)情境创设:1.甲、乙两人加工同一种服装,乙每天比甲多加工1件,已知乙加工24件服装所用时间与甲加工20件服装所用时间相同。怎样用方程来描述其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设甲每天加工服装多少件,可得方程:2.一个两位数的各位数字是4,如果把各位数字与十位数字对调,那么所得的两位数与原两位数的比值是。怎样用方程来描述其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设这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字是x,可得方程:3.某校学生到距离学校15km的山坡上植树,一部分学生骑自行车出发40min后,另一部分学生乘汽车出发,结果全体学生同时到达。已知汽车的速度是自行车的速度的3倍。怎样用方程来描述其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设自行车的速度为xkm/h,可得方程:(二)探索活动:1.上面所得到的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2.这些方程与整式方程有什么区别?结论: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3.如何解分式方程=?解:这个分式方程的两边同乘各分式的最简公分母x(x+1),可以得到一元一次方程:20(x+1)=24x解这个方程,得x=5为了判断x=5是否是原方程的解,我们把x=5代入原方程:左边==4,右边==4,左边=右边。x=5是原方程的解。说明: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是先去分母(在分式方程的两边同乘各分式的最简公分母),把不熟悉的分式方程转化为熟悉的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三、例题教学:例1.解方程:-=0板书出解分式方程的一般过程及完整的书写格式。解:方程两边同乘x(x-2),得3(x-2)-2x=0解这个方程,得x=6把x=6代入原方程:左边=右边=0,左边=右边。x=6是原方程的解。四、课堂练习:1.下列各式中,分式方程是()A.B.C.D.2.分式方程解的情况是()A.有解,B.有解C.有解,D.无解3.解下列方程:4.为了帮助遭受自然灾害的地区重建家园,某学校号召同学们自愿捐款。已知第一次捐款总额为4800元,第二次捐款总额为5000元,第二次捐款人数比第一次多20人,而且两次人均捐款额恰好相等。如果设第一次捐款人数为人,那么满足怎样的方程?并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