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教案课件 > 导航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

发表时间:2024-09-10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10篇。

老师提前规划好每节课教学课件是少不了的,每个老师都需要将教案课件设计得更加完善。教学内容是教案设计的核心要点。这篇文章探讨的是“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感谢来体验这篇文章的美味!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作家作品;自学文中生字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信客的行为、心理、语言,体悟他的多种品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掌握坐着借信客传达的美好思想感情,内化为自身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学会从行为、心理、语言分析人物性格,学习信客的品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是怎样和不在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联系的呢?(手机,电话,

网络等)

如果抛弃这些高科技工具呢?(写信)

写信也需要邮局和邮递员。然而,在20世纪初,有许多农村都没有邮局,人们与外界联络,只能通过一位特殊的职业人,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信客。

信客长年累月地背着行囊走在城市与农村之间。信客为远行者服务,而自己却是最困苦的远行者。

作者介绍

本文的作者余秋雨,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

主要作品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文明的碎片》,我们课文《信客》就选自《文化苦旅》。

整体感知

那熟悉了作者之后,我们接着对课文做一整体感知。请同学们速度课文,然

课后思考:

“这是一位的信客。”

(明确:任劳任怨,善良宽容,诚信无私,有才干)

这些都是同学们对文本的第一感觉,都找得不错。那我们接下来选取重点语段分析下。

重点分析

默读16~23自然段,并思考:

(1)这里写了信客哪两件事情?

(写了两件事:遇到谋生者客死异乡,充当代理人,通报噩耗;为人送信却遭到同乡诬陷,被送进巡捕房。)

(2)这两件事表明了信客什么职业特点?

(3)面对这两件事,信客是什么态度?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2

教案主题:阅读课文《安塞腰鼓》

年级:初中八年级

时间:30分钟

目标: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安塞腰鼓的历史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步骤:

1. 导入: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安塞腰鼓的历史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安塞腰鼓的起源和特点。

2. 阅读课文:

教师分发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可以辅助学生完成阅读理解,并给出相关建议。

3. 讨论:

让学生小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内容,让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教师可以给予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总结:

教师总结课文的内容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安塞腰鼓的历史和特点。同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5. 拓展: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渠道,如网络和书籍,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安塞腰鼓的信息。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对安塞腰鼓的兴趣,并鼓励他们学习更多的有关文化知识。

总结:

通过阅读课文《安塞腰鼓》,学生可以了解安塞腰鼓的历史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对安塞腰鼓的兴趣,鼓励他们学习更多的有关文化知识。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感受诗中的气韵。

2.品味感受作者满怀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情怀。

说明:

崔颢的这首诗被誉为唐人七言律诗中的第一位。(严羽《沧浪诗话》:唐人七言律诗,

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虽然首联、颔联中多处触犯律诗大忌,但却显得气势奔腾,

由传说起头,一泻而下,转、承、起、合一气呵成,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通过各种

形式的朗读,体会这首诗的气韵。探寻作者从感怀传说到远眺风景最后抒发情怀的情感脉络,

了解作者写什么样的景,抒什么样的情。

重点难点

1.了解诗中涉及的传说,感受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感慨是读懂该诗的重点。

2.多样式的反复朗读是体会诗人归思、怀旧之情的重要方法。

说明:

尾联诗人抒发了思乡、怀旧的情怀,这种种情感的产生由首联、颔联的传说引发,因此

了解相关传说,有助于感受诗人对物是人非的感慨之情。通过反复朗读促使学生感受诗种创

设的意境,了解作者的情怀。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从《唐才子传》中记载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事后对崔颢的该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众多古人称崔颢的这首诗是“第一”、“千古之奇”。这究竟是一首怎样的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教师范读《黄鹤楼》(如有录音也可)。

引起兴趣,初步熟悉古诗。

以学生熟悉的大诗人李白的故事入手,并补充前人对该诗的赞誉,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

朗读课文

熟悉内容

要求以自读、散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朗读课文,熟悉古诗所写的内容。

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结合注释了解诗歌所写的内容。

以多形式的朗读感受诗的气韵,了解诗中所写的内容。

深入了解

整体感知

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个人朗读感受,小组交流:诗人由“黄鹤楼”名字的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想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通过“为什么愁”和“愁什么”这两个提问,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感受该诗,了解诗人的情感脉络,体会诗人在诗中体现的情感。

熟读成诵

复习旧知

要求:

学生课后反复朗读背诵该诗。

回忆、背诵曾学过的与黄鹤楼有关的古诗

课后背诵《黄鹤楼》

回忆、背诵《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古诗。

在学习新诗的基础上,把具有相关内容的古诗组合在一起,便于学习积累。

思路点拨

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理解诗的内涵,提供贾岛的《黄鹤楼》与崔颢的《黄鹤楼》相比较,区分两诗选材角度、所抒情感等方面的差异,从而更细腻地理解文本。

《黄鹤楼》(贾岛)

高槛危檐势若飞,孤云野水共依依。

青山万古长如旧,黄鹤何年去不归?

岸映西州城半出,烟生南浦树将微。

定知羽客无因见,空使含晴对余晖。

练习举隅

1.就“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展开想象,作150字左右的描写性文字。

2.收集有关黄鹤楼的诗词典故等文化资料,增加文化积累。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4

《满井游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本中第六单元的第四课,这是一个以写景记游为主的古代散文单元,经过前三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能把握这种游记的特点。根据要求,通过这些文章要学习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并学习文章的写景方法。《满井游记》作为一篇自读的记游小品,作者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写出了一个南方人眼中的“北国之春”,而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文中春色之美呢?根据以上特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重点及难点。

1、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能力:

①理解作者写景的特点;

②重视诵读,力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技巧,增强自身写作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

要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同伴互助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是问题的发现者、思考者、探索者,在合作交流中共同成长。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钟情于山水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教学重点:

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感受作者钟情于山水的情感。

3、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独特的文风与性情。

4、教法与学法:

由于这是一篇自读篇目,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⑴诵读教学法,使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会语感,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通过听朗读,让学生自己想象文章画面,感受文章意境,力求突破教学重点;

⑵比较阅读法,通过与其他同类篇目的比较,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作者个性化的写景特点,完成教学难点的突破。

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讨论,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在学法上,力求让学生掌握通过画面想象,再现艺术形象,学习赏析写景文章的方法,培养其自学能力。

【过程描述】

一、新课导入

师: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代文人喜欢寄情于山水。我们曾学过哪些古代文人的作品呢?

(生纷纷举例作者及作品)

师:今天,我们将来认识一位明代的大文学家袁宏道,看他又是寄寓山水怎样的情感?(引出课题)

二、感知课文

(说明:这是一篇自读的文言文,因此文言字词的疏通在课前布置给学生课外完成,在本课时可留适当的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主要由学生小组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在疏通字词后,教师组织学生读课文,感知文意。)

师:文章记叙何时的景色?请找出你判断的依据。

生1:春天的景色,根据文中描写景色的语句。

生2:我认为是早春的景色,根据文中“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知道这时候正是早春季节。

师:很好,你读得很仔细。这是一篇描写北国早春的游记散文,如此美的文章只有在朗读中才能感受其魅力。朗读课文要注意课文的整体感情基调,谁能说说课文各段的感情基调呢?

生1:应是“欢快”的感情,因为文中表现作者热爱自然景色。

生2:我觉得本文三段话的感情不一样,根据内容第①段应用无奈的语气读,第②的感情比较热烈,欢快;第③段要读出作者寄情山水闲情逸致。

师:请你给全班同学示范朗读,好吗?请同学们在听读的时候注意完成以下表格的填空。

(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媒体播放配乐)

(听读结束,学生举手发言。)

满井

所见

景物

景色描写语句

三、品读课文

师:美文需要用心感受,请同学们自主品读课文第2段中你喜欢的语句,可从景物特征或作者情感等角度品析,并以“我读习习习习习习习习,读出了习习习习习习习习”与全班同学交流。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主品读,然后组织班内交流互动)

生1:我喜欢读“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我读出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样子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

师:同学们还认为这句中哪个词用的特别妙?

生2:“微润”,这个词语表达了早春时肥沃的土地开始复苏。

师:一个“润”字与“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微”字更四凸现了“早春”的季节特征。

生3:我喜欢读“于时冰皮始解,,……冷光乍出于匣也”,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事物感到欣欣然。

生4:我也喜欢这句话,但我从“波色乍明”中读出了早春河水的明亮清澈,而且后面还运用比喻句“晶晶然如镜之新开”。

师:你能从文中关键词语和修辞的角度品味语言值得同学们学习。你在朗读这句话时觉得那个字词应该读重音?

生4:(轻读)我觉得应该是“解”“明”“清澈”,因为这些词语都写出了波色的特征。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提示学生放声朗读品味)

生5:我在读“乍”这个字时声音比较响亮。

师:从这个“乍”字中你能品出作者的感情吗?

(生感到疑惑,师提示:理解“乍”字的含义。)

生5:“乍”这个词语是“突然”的意思,在文中表现了作者对眼前所看到的景色感到意外,精神感到振奋。

师:品得太妙了,一个看似无义的虚词居然有如此深刻的内涵。请同学们齐读这个句子来感受作者的感情。

生6:我喜欢“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个句子让我读出了作者对能够欣赏到如此美丽的景色而无比喜悦。

师:你能解释“而”字的含义吗?由此你对这个语句是否有新的理解?

生6:(思考、顿悟)哦!“而”表示转折,这个句子还表达了作者为“城居者”未知郊田之外的春景而感到遗憾。

……

生7:我觉得“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写的很好,因为这句话写出了鸟鱼等景物的悠然自得,而且还运用拟人手法。

师:你能品出运用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吗?

生7:运用拟人手法使景物更加形象生动,充满生机。

生8:赋予这些景色以生命和人的感情。

师:袁宏道山水小品善于把人的感情与景物情景交融,把无形的情思化微有形的景物。后人曾这样评价:往往花有人的容貌、柳有人的感情、山有人的体态、水有人的情意。文中还有哪些句子运用拟人手法?请继续品读。

生9:还有“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也运用拟人,这句话也赋予山峦灵气,并且给人留下焕然一新的感觉。

师:袁宏道是明代“公安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创作追求: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笔。文章用极其清新传神语言描绘了满井早春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这正印证了“一切景语皆情语”。

……

四、拓展延伸

师:面对美景,因作者的个性各不相同,所以进入笔下的景物各不相同,所表达的情感态度自然也不相同。请阅读课文末段,结合相关资料,谈谈袁宏道在文中所寄托的情感与本单元其它三篇课文的作者所寄予的感情有何不同?

相关连接:

袁宏道轻视名利,始终无意于仕途,他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西湖游记二则》等。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在登临山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得到了张扬,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由于所任职务比较清闲,使得他有空闲寄情北京附近的山水。本文便写于此时。

(生结合课文小组讨论、交流。)

生1:本单元其它三篇文章都是表达作者因被贬官而表现出来的各种心情和感想,而袁宏道是借景抒情,来表达自己对山水的热爱。

生2:《小石潭记》表达了柳宗元被贬官后的凄凉,《岳阳楼记》表现了作者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报复,《醉翁亭记》也是表达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主张。这三篇文章都与作者的政治追求有关,而《满井游记》中作者却表现出自己不慕荣利,追求自由的生活。

师:你能结合文中末段的具体语句加以说明吗?

生2:文中说“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记?”说明作者喜欢这里的山水,表达自己欣赏山水的闲情逸致。

师:你觉得这句中的“近”应是什么意思?

生2:应该是作者的住处与这里的距离很近。

师:还会有其它深意吗?

生3:我觉得还应该有作者的心与景色的很近,可以说融为一体。

(全班同学对该同学的回答予以热烈的掌声)

师:辛弃疾曾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此”,真是无我相融,相逢如知己呀!

传统的文学主张“文以载道”,唐宋时代的游记重寄托政治理想。袁宏道的山水游记更注重于对自然风景的客观描写,表达作者厌倦仕途,轻视名利,钟情于山水的情感,强调自然、天真、趣味。(板书:独抒性灵)

师:除《满井游记》外,袁宏道还给后人留下大量的游记名篇,如《西湖游记二则》请同学们齐读(西湖一),并用简洁的语言加以点评,可整体评价,也可抓关键语句细品。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掉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生齐读。然后点品文章)

生1:“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这一句句式整齐,并且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西湖景色的魅力,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的感情。

生2:本文运用比喻句,把山、花、风、波浪的特点写的恰到好处,并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陶醉语山水之间的情怀。用简洁干炼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美景的热爱之情。

生3:文章语言优美精练,运用比喻绘声绘色,句式骈散结合,创设优美的意境。

……

师:(课堂总结,然后组织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齐读课文)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5

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部编版是一本专门为八年级学生编写的语文教材。这本教材内容丰富多样,包含了许多精选的课文,旨在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水平,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下面将详细介绍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部编版的内容,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首先,在这本教材的前言中,作者明确指出了编写这本教材的目的和思路。作者认为,学习语文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一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境理解能力。因此,教材的编写注重了情感教育、思维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材通过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描述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以及分析精彩的语言表达,激发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

接下来,教材的内容分为七个单元,每个单元都包含了多篇精选的课文。每个单元的课文都有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每个单元的课文中,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思考能力。课文的选择涵盖了不同题材和文体,让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类型的文章,丰富他们的阅读经验。同时,教材还配套了一些习题和阅读理解题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此外,教材中还穿插了一些写作指导和写作练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教材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背景,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并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通过这些写作练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

最后,教材还包含了一些专题讲解,如词语辨析、古诗文赏析等。这些专题的讲解内容简明扼要,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帮助他们解决具体的问题,并扩大他们的知识面。

总的来说,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部编版是一本很好的语文教材。它的内容丰富多样,设计合理,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水平,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希望同学们能够善用这本教材,努力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训练用普通话正确朗读的能力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教学重点

1、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2、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教学难点

课文2、3两段对于表达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导入新课,介绍相关文学常识。

2、检查预习情况,初步感知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课前准备〗在上课前,在大屏幕里放事先用FLASH做好的《父亲》这首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师】(激发情感,创设氛围)在我的记忆中有这样几首歌词:“在我心中有一座山,险峰万里它最伟岸,爸爸,亲爱的爸爸,你就是我心中的山”;“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板书课题〗

二、解题

1、《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对于这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

2、作者简介(看投影片)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

三、朗读训练

1、听录音朗读(选一段节奏舒缓情调感伤的音乐)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给加点的字注音(出示课件)

奔(bēn)丧(sāng)差(chāi)使(shi)狼(láng)藉(jí)簌(sù)簌(sù)妥(tuǒ)贴(tiē)踌(chóu)躇(chú)迂(yū)蹒(pán)跚(shān)箸(zhù)拭(shì)琐(suǒ)屑(xiè)晶(jīng)莹(yíng)

3、朗读

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3段、4-5段,6段,7段分别找不同的小组读。6段齐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

教学内容和步骤:

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

1、阅读全文,用规定符号进行圈点批注

【师】批注要点

1)词语:不能理解的用横线,认为用得好的用框框

2)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3)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再加问号

4)用双竖线和单竖线划分文章层次

(这一环节主要用于学习读书方法,形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熟悉,又是个种发现式的学习过程,当然毕竟是初中的学生,不能做太高的要求,能够有所批注,不论对错都是可贵的)。

2、(稍停)找几位同学简要说说批注的地方并理由(找成绩好的同学,旨在给其它的同学做出示范,教师可在学生阅读时巡视,找那些批得较好的同学发言。教师可根据此收集反聩信息)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讨论讲解全文。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过程和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读中得。

(2)让学生谈谈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强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曹刿赤胆忠心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了解本文记述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2.难点:理解曹刿有关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朗读了全文并合作疏通了文意,同学们在词语解释和句子的翻译上还有什么困难吗?(有则帮助解决)

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关注文章的内容。课文的题目是《曹刿论战》,那么他是如何论战的呢?曹刿通过他的“论”又表现出怎样的形象特点呢?让我们通过具体的分析来共同了解一下吧。

二、研读第一小节

1.让学生齐读第一小节

2.提问:面对“齐师伐我”这样的局面,曹刿有何反应?

3.让学生思考:一个“请”字说明什么?

曹刿是何身份呢?

那么在“齐师伐我”这件事上同乡人和曹刿的态度有何不同呢?

让学生再读两人的对话,并指名学生翻译这两句。

“肉食者谋之,有何间焉?”看出同乡人对战事漠不关心,觉得事不关己。而曹刿的一番“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言论,不仅道出了他请见的原因,而且表现出他是一个关心国事,有责任感的人。

教师总结:从曹刿的请见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个普通的百姓,在国难当头之时,他主动请求进见鲁庄公,足见他一腔爱国的热情和一份以国事为己任的责任心。

4.�鲁庄公之后,曹刿和鲁庄公讨论了什么问题?

5.齐读这一部分,让学生看看鲁庄公认为作战的条件是什么,曹刿又是怎样评价的。

6.曹刿在见鲁庄公时其实心中已有战略,为何还要问鲁庄公呢?

(明确:引导鲁庄公,让他自己明白取信于民的重要。)

7.再齐声朗读第一段,让学生思考,在战前这一部分的内容中,是否印证了曹刿的话“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教师总结:文章的第一小节,作者通过记叙曹刿和乡人、曹刿与鲁庄公的两段对话,紧扣“论”字展现了曹刿的爱国热情和政治上的远见。

三、研读第二、三小节

1.战场上的曹刿是否也发挥了他的作用呢?让我们齐读二、三小节

2.指挥作战的有两个人――曹刿和鲁庄公,他们在战场上分别有怎样的表现呢?

3.曹刿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曹刿的解释可分哪几层意思?

(两层。指导学生先找出文中的原句,读一读、译一译,再理解。)

明确:不攻击的原因――时机未到,攻击的缘故――“彼竭我盈”;

不追击的原因――“惧有伏焉“,追击的缘故――“辙乱旗靡”。

表现曹刿考虑周全、行动谨慎。

教师总结:曹刿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实力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

4.再读这一部分,让学生思考,在作战和论战的过程中,是否又印证了曹刿的那句话“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呢?

教师总结:文章的第二、三小节,作者同样是紧扣“论”字,战场上的简洁果断的话语和战后令人恍然大悟的解释,不得不让我们佩服曹刿的卓越才能。

(四)品读课文,赏析人物形象,鉴赏写作特点

1.讨论归纳曹刿和鲁庄公的形象特点。(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要求从不同角度全面分析,至少说出三句来。)

2.《曹刿论战》的详略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学生思考讨论后归纳)

《曹刿论战》一文紧扣“论战”,叙述了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材料安排详略得宜,生动耐读。

(1)第一段略去曹刿求见的详情细节,对曹刿与庄公的论战作了详写。

(2)第二段不作战争场面的一般描写,只概述了作战的过程。

(3)、第三段是论战的重点,详写曹刿论“何以胜”。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深入的学习了《曹刿论战》这一名篇,了解了处于弱势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认识了深明大义,才能出众,知己知彼深谋远虑的曹刿这一人物形象,让我们深深体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迈和责任感。课后你们还可以去阅读更多的惊心动魄的古代战争故事,去感受更多熠熠生辉的人物形象。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8

《周亚夫军细柳》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品味意蕴丰富的语言

3.学习本文对比的写法

4.理解周亚夫之“真”

教学重点:

1. 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 学习本文对比的写人叙事技巧。

教学难点:反复对文章语言进行比较鉴赏,层层深入地体会周亚夫的“真”。

教学创意:

1.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2.给足空间,渗透方法:

3.融入文化,一体四面。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一)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疏通全文大意。

(二)将自学时无法理解的词句做上记号。

(三)搜集与细柳营相关诗词。

二、激疑导入

(一)同学们,课前咱们要求搜集与细柳营相关的诗句,谁来分享一下?

学生分享,教师可做补充。

(二)激疑:同学们搜集的诗句真不少!显然“细柳营”是备受文人们青睐的。但一个小小的军营,究竟有何魅力能让那么多文人骚客另眼相待呢?让我们走进《周亚夫军细柳》去一探究竟吧!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导入的设计意图一方面是帮助学生积累相关诗词,另一方面是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教师可提前整理部分易于理解的诗词,展示在PPT中,便于学生摘录。)

三、预习检测

(一)去句读朗读

1.去掉全文标点,请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跟读并纠错。

2.全班齐读课文。

(二)配图讲故事

1.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本文内容。

2.PPT展示和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请学生给图片配文。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针对课前预习而设,旨在检测学生预习的效果,对课文内容做整体上的梳理。教师在纠正字音时,可以分析错误的原因,深究字词背后的语言依据,扩充语文知识,图片出示的顺序可以打乱,以进一步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程度。)

四、学生质疑

(一)合作学习,互助释疑

学生组内交流预习时做了记号的疑难词句,互助释疑。

(二)班级交流,质疑问难

学生以组为单位提出仍无法理解的问题,全班共同解决或教师指导解决。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该环节渗透了本课教学的核心理念“以学定教”,即教学的起点是基于“学生需要的”而非“教师能教的”。设计以上两个任务,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梳理出重点文言字词。在指导过程中,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字词,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勾连所学知识,提高其知识迁移能力。)

五、教师补遗

(一)教师提问,学生自主思考

1.“吾欲入劳军”中的“欲”如何翻译?

2.“亚夫乃传言开壁门”中的“乃”翻译为“于是”还是“才”比较好?

3.“军中不得驱驰”中的“不得”如何翻译?

(二)学生合作探究,教师点拨

明确:

1.“欲”这里常翻译为“想”或“要”,皆属同一义项。但翻译成“想”比翻译成“要”更为合理。就语境来看,文帝是尊重与配合周亚夫的,翻译为“要”则稍显强势了。

2.“乃”翻译成“才”为好。文帝劳军,先至霸上、棘门,周亚夫身为大将,消息灵通,且细柳与前两营不远,故他不可能不知文帝将至。然而他始终未有通融,直至文帝按正规程序请示。可见用“才”方能贴合此语境。

3.“得”可翻译为“能够”、“可以”等,表示情况允许。但结合语境,“将军约”和“军中”皆在强调这里是军营,军营有军营的规矩,规矩就得遵循。故而“不得”翻译成“不准”远比“不能够”更能彰显军令的。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是对上一环节的补充与深化。“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也有权说出自己的理解。且教师基于自身认知水平,他所能看到的,往往会高于学生,故而能引领学生看到更远。通过本环节的学习,学生对文意的理解会更为准确,也更能体会到文章语言的考究,并为下一课时人物形象的把握张本。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语境进行分析,培养其语境意识。)

六、字词梳理

(一)请同学们按照以下提示,梳理本课词语并记忆。

1.字形生僻的词语(注音)

2.字义与之前所学不同的词语(释义)

3.其它新学的常用词语(释义)

(二)教师总结

明确:

字形生僻的词语:棘(jí)、彀(gòu)、曩(nǎng)

字义与之前所学不同的词语:

军(驻军)、劳(慰问)、居(经过)、之(到)、固(一定)、且(将要)

其它新学的常用词语:

已而(不久)、被(同“披”,穿着)、无何(不久)、揖(拱手行礼)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该环节是本课的收束环节,旨在让学生明晰本课所学,并积累文言词语,落实单元目标的要求。)

七、板书设计

欲:想

乃:才

不得:不准

第二课时

一、切入

(一)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把握了本文的主要内容。现在大家知道细柳营的魅力在何处了吗?

明确:周亚夫

(二)文中有对周亚夫的评价吗?请找出来,读一读。

明确:嗟乎,此真将军矣!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目的有三,一是回扣第一课时的导入,将本课学习引向周亚夫其人:二是找出本文关键句,切入文本:三是与本课收束环节呼应。第一个问题,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勾连《陋室铭》。若学生回答的是细柳营戒备森严或军纪严明,亦可引导其归因为周亚夫治军有方,此皆可为后续学习张本。“嗟乎”一句,读是关键,为收束环节再读此句做铺垫。)

初中人教版下册八年级语文教案4

《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3.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4.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过程方法

以多样化朗读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通过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方式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难点】

难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难点: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请看动漫flash——愚公移山。(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

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资料内容如下:)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汝之不惠亡以应一厝朔东无陇断焉

(2)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惩山北之塞A.处罚B.警戒C.苦于

出入之迂也A.绕远B.迂腐C.困难

指通豫南 A.指向B.手指C.一直

杂然相许 A.允许B.赞成C.答应

且焉置土石A.哪里B.乃、才C.语气助词

(3)一词多义

方其远出海门

方七百里

三、整体感知,理解课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达七百里,高达七八千丈。它们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

山北面有一位叫愚公的老人,年近九十岁了,向着大山居住。苦于大山的阻塞,出入要绕远路,于是他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竭尽全力铲平这两座大山,(使道路)直通豫州南部,达到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气,像魁父这样的小山丘也不能铲平,能把大行、王屋怎样呢?再说把石头和泥土往哪儿放呢?”大伙纷纷说:“把土石投到渤海边上、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率领子孙当中能挑担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掘土,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才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前来帮忙。夏去冬来,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嘲笑并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的这么点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木,又能把这大山的土石怎么样?”北山愚公长叹一口气说:“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得不开窍,连个寡妇、孤儿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我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永无穷尽,可是这两座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山神知道了这件事,害怕愚公挖山不止,就把这件事禀报天帝。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就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起两座大山.-座放置在朔方东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交通了。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用顽强的艰苦奋斗精神去战胜困难。

教学设想

1、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2、利用课本剧表演,培养学生的组织、创新能力。

3、采用启发式教学,运用富有启发性问题引起学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听歌《愚公移山》(屏幕演示),从而导入课文分析讲解。

二、课文分析:

1、本文如何通过对比和烘托的手法突出人物性格?

解析:本文除了用夸张的手法外,还通过烘托和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性格。如用“方七百里,高万仞”极言山的高大;用“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极言移山的艰难;用“年且九十”、“残年余力”极言力量的单薄;用“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极言工具的简陋、路途的遥远,从而烘托了愚公信念坚定、迎难而上的积极形象。又如以智叟一“笑”、一“止”与愚公的一声“长息”相对比,以愚公之妻诚心献疑和智叟的刻意讽刺作对比,以愚公的雄辩与智叟最后“亡以应”作对比,使得大智若愚的“愚公”与鼠日寸光的“智叟”对映成趣。

2、愚公的形象: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意志和顽强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形象。

3、学生讨论解答以下问题: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惩山北之塞,出人之迂也

(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智叟认为愚公不能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4)愚公认为可以移山成功除了信心、毅力之外,还有两点原因是什么?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山不加增

4、本文的寓意:(提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故事寓意深刻,愚公坚持奋斗、不畏困难的精神,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证服自然的愿望和信心,也教育了后人。(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深刻含义)

示例: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大小、多少是相对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功、失败亦如此。

三、品读课文,把握本文的艺术特征

1.提问:如何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学生自由发言。

生1:这是作者迷信思想的反映。

生2:这反映了作者阶级的局限性。

生3: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教师点拨: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关于对比、衬托手法

学生讨论,明确: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四、课本剧表演:参加演出者:(略)

五、学生讨论:愚公应该移山,还是搬家?

六、研读课文,总结升华

教师提问: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教师总结:

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干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五、六号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9

《背影》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

2、抓住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重要语句。

(二)能力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朴实语言所饱含的丰富情感。

(三)情感目标

1、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教学难点:

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道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如果说母爱如涓涓溪流滋润者我们的心田,那么父爱便是一首永远不老的歌,时时震撼者我们的心灵!有一首歌名叫《父亲》,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共同沐浴这份深深得父爱!

2、生活中“父亲就是那登天的梯”,父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无私、深沉的爱!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背影》,便是一篇体现父子之情的典范作品。

二、出示课题、学习目标

三、作者简介

四、检查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识记字词写法。

交(jiāo)卸(xiè) 奔(bēn)丧(sāng) 狼(láng)藉(jí) 簌(sù)簌(sù) 典(diǎn)质(zhì) 赋(fù)闲(xián) 颓(tuí)唐(táng) 琐(suǒ)屑(xiè) 差(chāi)使(shi) 亏(kuī)空(kong) 勾(gōu)留(liú) 拣(jiǎn)

搀(chān) 蹒(pán)跚(shān)

2、看意思说出词语

1、乱七八糟的样子( ) 2、纷纷落下的样子( )

3、凄惨暗淡,不景气( ) 4、失业在家( )

5、短时间停留( ) 6、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

7、衰颓败落( ) 8、看到某种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

9、感情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10、细小而繁多(的事)( )

五、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与父亲相见最后一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

2、“我”与父亲见面的背景如何?

3、文中一共写了父亲几次背影?

六、合作探究

1、文中四次出现“背影”,请你在“背影”前加上一个动词,以便理解四处“背影”的不同含义。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思背影 点题

望背影 刻画

别背影 惜别

念背影 回忆

2、对于父亲的关心和疼爱,作者能理解吗?从哪里表现出来?课文写了“我”几次流泪,其原因分别是什么?

①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悲哀之泪

②望父买橘,刻画背影——感动之泪

③与父分别,惜别背影——惜别之泪

④怀念父亲,再现背影——伤心之泪

3、四次出现“背影”,作者重点刻画的是哪一次?

重点赏读第六段。圈点勾画出对父亲进行描写的语句。分析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挚感情。

注意父亲穿着、动作、语言以及背后的深厚感情。也可以不限制让学生品读,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与学生展开对话,

a、父亲的穿戴黑、深青 家境不好,心情忧伤

b、走路的姿势 蹒跚 年龄大,腿脚不便

c、爬月台时的动作 探、攀、缩、倾 行动不便,艰难

4、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所说的话,体会它的意思。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4)、进去吧,里边没人。

5、这四句话都很简短,意思也很平常。这样简短平常的话是否缺乏感情?

不是,朴素的言语中往往含有深挚的爱;平淡的话语里往往有不平静的心情。

七、再读首尾,领悟深情,既而把握主旨。

再读首尾段,引导学生谈自己感受,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课文所饱含的真挚的父子之情。

八、真情告白,理解父亲

青春年少,我们也曾对挚爱我们的父亲任性过,误解过.请以 “爸爸,我想对您说” 为开头给你的父亲写一篇短文,来表达你对他们的爱。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10

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

在初中八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案(人教版)中,我们将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提高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批判思维能力。

第一节课:《三国演义》导读

导读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信息,以便更好地阅读。在导读中,教师可以通过概括课文大意、分析课文结构以及给出重点词汇等方式进行。

1. 概括课文大意: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引导他们概括出《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 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的历史过程,展现了主要人物的形象及其背后的国家与社会的变迁。

2. 分析课文结构: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分析课文结构,讨论主要人物、情节发展等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给出重点词汇: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重要的词汇,如皇帝、将军、谋士、志向等,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汇在历史背景中的含义和作用。

第二节课:《毛泽东诗词》的阅读

通过阅读《毛泽东诗词》,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了解毛泽东的人物形象以及他的诗词创作。

1. 理解课文:教师可以通过分段式朗读,让学生跟读并配以肢体动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诗词的意境。

2. 分析诗词: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的意义、表达方式、诗歌形式等,并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3. 创作诗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通过模仿或改写的方式进行,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第三节课:听与说的训练

通过听与说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1. 听力训练:教师可以播放录音材料,让学生进行听力理解练习,如听对话回答问题、听短文填空等。

2. 口语表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真实场景,进行对话练习,如日常交流、购物问询等。

第四节课:写作训练

通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1. 写作指导: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写作模板和写作指导,引导学生理清写作思路和逻辑。

2. 写作练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如写作文、写日记等,要求学生在文采和叙述能力上有所提高。

通过以上的教学安排,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批判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