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教案课件 > 导航

初中数学八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4-09-09

初中数学八年级教案精选(11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就需要老师用心去设计好教案课件了。 良好的教案和课件是实现多种教育理念的关键,好的教案课件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呢?如果你对“初中数学八年级教案”感兴趣那一定不能错过本篇介绍,我们将会为您带来更多有趣的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初中数学八年级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感受图形上点的坐标变化与图形的变化(平移、轴对称、伸长、压缩)之间的关系并能找出变化规律。

2、由坐标的变化探索新旧图形之间的变化。

重点

1、 作某一图形关于对称轴的对称图形,并能写出所得图形相应各点的坐标。

2、 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已知轴一边的图形或坐标确定另一边的图形或坐标。

难点

体会极坐标和直角坐标思想,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旧知回顾:

1、平面直角坐标系定义:在平面内,两条____________且有公共_________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2、坐标平面内点的坐标的表示方法____________。

3、各象限点的坐标的特征:

二、新知检索:

1、在方格纸上描出下列各点(0,0),(5,4),(3,0),(5,1),(5,-1),(3,0),(4,-2), (0,0)并用线段依次连接,观察形成了什么图形

三、典例分析

例1:

(1) 将鱼的顶点的纵坐标保持不变,横坐标分别加5画出图形,分析所得图形与原来图形相比有什么变化?如果纵坐标保持不变,横坐标分别减2呢?

(2)将鱼的顶点的横坐标保持不变,纵坐标分别加3画出图形,分析所得图形与原来图形相比有什么变化?如果横坐标保持不变,纵坐标减2呢?

例2:

(1)将鱼的顶点的纵坐标保持不变,横坐标分别变为原来的2倍画出图形,分析所得图形与原来图形相比有什么变化?

(2)将鱼的顶点的横坐标保持不变,纵坐标分别变为原来的1/2画出图形,分析所得图形与原来图形相比有什么变化?

四、题组训练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坐标为(0,0),(2,4),(2,0),(4,4)的点用线段依次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图案。

(1)这四个点的纵坐标保持不变,横坐标变成原来的1/2,将所得的四个点用线段依次连接起来,所得图案与原来图案相比有什么变化?

(2)纵、横分别加3呢?

(3)纵、横分别变成原来的2倍呢?

归纳:图形坐标变化规律

1、 平移规律:

2、图形伸长与压缩:

第二课时

一、旧知回顾:

1、轴对称图形定义:如果一个图形沿着 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中心对称图形定义:在同一平面内,如果把一个图形绕某一点旋转 ,旋转后的图形能和原图形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就叫做中心对称图形

二、新知检索:

1、如图,左边的鱼与右边的鱼关于y轴对称。

1、左边的鱼能由右边的鱼通过平移、压缩或拉伸而得到吗?

2、各个对应顶点的坐标有怎样的关系?

3、如果将图中右边的鱼沿x轴正方向平移1个单位长度,为保持整个图形关于y轴对称,那么左边的鱼各个顶点的坐标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三、典例分析,如图所示,

1、右图的鱼是通过什么样的变换得到 左图的鱼的。

2、如果将右边的鱼的横坐标保持不变,纵坐标分别变为原来的1倍,画出图形,得到的鱼与原来的鱼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3、如果将右边的鱼的纵、横坐标都分别变为原来的1倍,得到的鱼与原来的鱼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四、题组练习

1、将坐标作如下变化时,图形将怎样变化?

① (x,y)(x,y+4)

② (x,y) (x,y-2)

③ (x,y) (1/2x , y)

④ (x,y) (3x , y)

⑤ (x,y) (x ,1/2y)

⑥ (x,y) (3x , 3y)

2、如图,在第一象限里有一只蝴蝶,在第二象限里作出一只和它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蝴蝶,并写出第二象限中蝴蝶各个顶点的坐标。

3、 如图,作字母M关于y轴的轴对称图形,并写出所得图形相应各端点的坐标。

4、 描出下图中枫叶图案关于x轴的轴对称图形的简图。

初中数学八年级教案【篇2】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领会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的有关概念.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能在全等三角形中正确找出对应边、对应角.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观察、操作、分析能力,体会全等三角形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会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难点:掌握找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

3、关键:找对应边、对应角有下面两种方法:

(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

(2)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教具准备:

四张大小一样的纸片、直尺、剪刀。

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感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举出形状、大小相同的实例,加深认识.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导入课题

1、先在其中一张纸上画出任意一个多边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

2、重新在一张纸板上画出任意一个三角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用脑思考、与同伴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用剪刀剪出重叠的两个多边形和三角形.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事先在纸上画出三角形,然后固定重叠的两张纸,注意整个过程要细心.

【互动交流】剪出的多边形和三角形,可以看出:形状、大小相同,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用“≌”表示.

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教师活动】在纸版上任意剪下一个三角形,要求学生手拿一个三角形,做如下运动:平移、翻折、旋转,观察其运动前后的三角形会全等吗?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实践感知,得出结论: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师活动】要求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每个剪下的三角形,同时互相指出每个三角形的顶点、三个角、三条边、每条边的边角、每个角的对边.

【学生活动】把两个三角形按上述要求标上字母,并任意放置,与同桌交流:(1)何时能完全重在一起?(2)此时它们的顶点、边、角有何特点?

【交流讨论】通过同桌交流,实验得出下面结论:

1、任意放置时,并不一定完全重合,?只有当把相同的角旋转到一起时才能完全重合.

2、这时它们的三个顶点、三条边和三个内角分别重合了.

3、完全重合说明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内角对应相等,?对应顶点在相对应的位置.

初中数学八年级教案【篇3】

人民教育版八年级物理教案

I.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设计思维]

开始二,因为学生刚进入物理的学习,会觉得物理离我们很远他们自己的生活。因此,密切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十分重要。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程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本课程的设计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入手。从一开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通过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和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激发自己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锻炼动手能力,感受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媒介,声音在不同的媒介中以不同的速度传播。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索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观察能力,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师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知识的渴望,学生愿意在日常生活中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原理生活。

●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的声学现象。 【教学难点】

要点: 1.发声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度: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索声音传播的条件,解释生活中的声音传播现象。

【教学法】

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师准备】

音叉、锤子、铁架、细线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盖、吸气器、烧杯。 【学生准备】

橡皮筋、细线、铅笔、白纸、细沙、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塑料袋等。

[教学过程]

一、创势,引入新班级

媒体播放:海浪声、砂轮声、工件摩擦声、优美的歌声、钢琴、锣和鼓,魔术超声波等。

引导问题: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声音?

引言:我们是如何听到世界上如此美妙的音乐和如此多彩的声音,又是如何传播的?今天我们要学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开新课

问题1: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学生讨论:这么多姿多彩的声音是怎么来的?指导比较: 1. 让学生感知和比较说话和不说话时的喉咙状况。

2、观察直尺无声压紧和拨动时的情况。 3.观察并比较烧杯中的静水与倒入烧杯时的水。

4. 让我们观察拉紧的橡皮筋是如何发声和发声的。

师生小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师示范:发声音叉可以将乒乓球弹开——表示发声音叉在振动。 (物理研究方法指南:变换方法)利用潜在问题: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验证发声音叉是否在振动?所有发声物体都在振动吗?如何验证?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和呼吁:所有发出声音的物体都在振动;需要什么设备,如何操作?确定方案)教师准备:

选项1 : 用声音轻轻触摸音叉时,您的手感觉如何?

方案二:将发声音叉稍微浸入水中,观察水面的变化。

选项 3:用细线将铅笔系在音叉上。当音叉发出声音时,将纸快速拖过笔尖,观察纸上留下的线条。方案四:在桌面撒上细沙,一边用小锤子敲击桌面一边观察沙子。

方案五:将装有水的水槽放在桌子上,用小锤子敲击桌面,一边发出声音一边观察水面。

学生活动:(教师根据情况指导)

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声体现象结论

声带说话时,说话时喉部振动声带振动 发声的橡皮筋在振动。发声的橡皮筋在振动。

发声的音叉可以弹动乒乓球。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音叉手感觉到刺痛的声音 振动

发出音叉声音的音叉在水面上搅动水 音叉使声音在振动

发出音叉铅笔声音的音叉在白纸上留下一条波浪线发出声音的音叉在振动

< p> 当桌面和桌面发出声音时,细沙会拍打,桌面响起声音

当桌面桌面响起时,水面会激起水波,桌面响起声音

振动。

指导性解答:

1. 指导学生看教材第12页的图1.1-1和第13页的图1.1-2。什么物体在发声?你为什么要发声? 2. 可以录音吗?

学生讨论:(教师点播)

问题2:声音是如何传播到远处的?

问一个问题: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那么声音是如何传播到远处的呢?

媒体播放:宇航员在月球上行走的镜头,观察宇航员的交流方式,并将其与地球上人们的交流方式进行比较。

教师指南: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介质)。

提问:如何证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和液体可以传播声音吗?学生讨论:设备?操作? (教师指导并打电话,确定研究计划)

教师准备:计划一:

1. 将响起的闹钟放在玻璃罩里,听声音。 2.用吸气器抽出空气,听听声音的变化。

方案二:把响铃的闹钟用塑料袋包起来,放入水中,听声音。

方案三:在水中,敲两块石头,旁边的人就能听到声音。

方案四:一名学生轻敲课桌一端(或将闹钟放在课桌一端),另一名学生将耳朵贴近课桌另一端听声音。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收集信息,分析材料:中等现象结论

听到警报声时空气能传声

不能听不到警报声真空不能传声

水听到警报声液体可以传声

水听到石头敲击液体可以传声

台听固体的咔嚓声可以传声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问题3:声音是如何在空气中传播的?问一个问题:既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那么声音是如何在介质中传播的?

投影显示:振动源可激起水箱内的水波,不断向周边扩散。

类比说明:指导学生看图1.1-6,说明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在空气中传播的(物理研究方法指导:类比法)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如何传播,激发兴趣,突破困难)。

问题4:声音传播需要时间吗?

提出问题:当我们说话时,我们张开嘴并立即听到声音。那么声音传播需要时间吗?你怎么知道?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和呼唤)

教师准备:

1. 100m比赛中计时员是如何测量时间的?为什么? 2. 呼唤高墙或悬崖时,你能立即听到回声吗? 3. 为什么我们总是先见闪电后听到雷声?

通常概括为: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即声音以一定的速度传播。

介绍材料并引导阅读:《Speed ??of Sound in Some Mediums》

学生讨论:在阅读表格的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特点? (教师指导)

1. 150C,V sound=340 m/s 250C,V sound=346 m/s

2. 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3 .正常情况下:V 固体 V 液体 V 气体

三、课堂总结

1. 一切发出声音的东西都会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 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在介质(空气)中传播。 4. 声速:340 m/s (air) at 150C

黑板书写设计:

1.声音的发生

一切都在发生 一切发出声音的东西都在振动。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真空是不能传播声音的

介质: 一种可以传播声音的物质

2. 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在空气中传播 3 。声速:

(1)在15°C时,V sound = 340 m/s

(2)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四个。知识应用

例1下面的实验现象可以说明响声的原因是(D)

A.放在玻璃铃里的电铃在响.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排空后,钟罩明显减弱

B.将发声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中,放入水中,人们仍能听到收音机的声音

C.拉小提琴的时候,琴弦的张力不同,发出的声音也不同

D.吉他的琴弦拨弦发声的时候,放在琴弦上的小纸片就会弹奏出来

展开:本题可以在学生识别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考查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例如,请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例2 请想象一下,如果声速变成0.1m/s,我们的世界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请写出3个合理的场景。

分析:这是一个开放式测试问题。在假设条件下,将生活中常见的声学现象联系起来,得到一些新的场景。很多同学看到这个问题,会觉得自己无所适从,因为对周围的声学现象一无所知,缺乏感性材料,所以无法进行联想。其实这个问题主要关注两个知识:我们周围的空气中充满了空气,声音取决于空气; 15°C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当声速变慢时,就会出现声音滞后现象。

答:(1)过马路的行人听到汽车喇叭声后避让车辆为时已晚; (2)在教室里,后排的学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 (3)发令枪打响后,运动员起跑时间较长。 (4) 观看表演时,你会发现演员的动作已经出现了很久,才听到声音。

V.作业设计

1.卡通《星球大战》中,神鹰飞船被来袭的天狼星击中,神鹰航天员听到天狼星被炸毁的消息,都得意地笑了。 “繁荣”。你认为这个描述科学合理吗? 2.在古雾中航行的水手可以通过喇叭的回声来判断悬崖的距离,而蝙蝠在飞行时可以根据超声波的回声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这种方法称为回声定位。根据回声定位原理,科学家们发明了声纳。使用声纳系统,人们可以探测到海洋的深度。这些都说明了回声的存在及其使用价值。从日常经验中我们也知道,人们经常可以听到面对高墙的声音。回声,然而,小红和小明发现了一个问题。他们在我们教室说话的??时候,听不到回声,但听到的声音很大。为什么是这样?

他们猜,这和发声体到障碍物的距离有关吗?

于是,他们上网查资料,发现如下结果:当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然后传到耳朵里,我们就听到回声了。如果声源与障碍物距离较远,反射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可以区分回声和原声; 0.1s,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会加强原声。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他们通过学习获得了哪些知识?

(2) 我们已经知道声音在15°C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请根据以上结论进行估计。如果我们想建一个足够大的大厅,当我们站在大厅里,在大厅的一侧大声说话时能听到回声,这个大厅至少要多久才能让我们听到回声?

(3) 这个结论在生活中的应用是什么?请举个例子。 3、课外实践:分组设计一种测量音速的方法,并在实践中进行测量。

【教学后记】 2. 我们如何听到声音

课程标准要求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类听觉的过程。

●了解骨传导原理。

●了解双耳效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和生活体验,感受人的声音。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会关心他人,尤其是残疾人。

【教学难又难】

关键点: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难度:设计一个实验来理解双耳效应。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设备】电脑、音叉。

1.复习问题,介绍新课程

(1) 我们如何听到声音

2.新课开始

课本解析: 1. 本节讲的是常识,比较简单。基本上学生一眼就能看懂

,所以课堂教学基本上是让学生主动完成,教师可以进行必要的修正。其他时间可以讨论上一节课的练习。 (1) 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看到这个话题,你可能会马上说:“当然是用耳朵!”但俗话说“聋子的耳朵——装饰品”,这是什么意思呢?从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可以看出,要想听到声音,不仅要有这个“饰”,还必须保证“饰”和听神经之间的所有器官和组织完好无损,

人耳的结构:外面有一个听厅,底部有一个耳垂。声音从耳道进入

引起鼓膜振动,通过听小骨、半规管、前庭蜗管和咽鼓管到达听神经。听觉神经向大脑发送信号,人会听到声音。

(2)双耳效应

一位老师曾经带领学生做这样一个探究活动:让一个蒙着眼睛的学生坐在教室中间,让其他同学在教室里从不同方向喊同学的名字,他就能准确无误地定位到说话学生的位置。第二次让蒙眼学生同时堵住一只耳朵,然后判断说话学生的位置。

原来两只耳朵能分辨声源方向的主要原因有3个:

首先,对于同样的声音,两只耳朵感受到的声音强度是强或弱。的区别。 如果声源在右侧,右耳会听到比左耳强的声音。这种强弱的区别在实践中形成了方向感。此时,我们转头,直到双耳听到相同响度的声音,并且声源在我们的正前方或正后方。二是对于同一个声音,双耳依次感知时间。如果声源在右边,右耳比左耳更靠近声源,声音来了,右耳先听到,左耳后听到。声音到达右耳和左耳的时间差在实践中也形成了声源方向感。时差越大,越容易辨别,感觉也越准确。三是两只耳朵接收到的振动节奏不同。

什么是双耳效应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是不同的,同一点发出的声音的时间、强度等特性两只耳朵也不同。基于这些差异,人们可以感知发声点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大象比人类更有优势,因为它的两只耳朵之间的距离比人类大得多。典型例子:

例子1.由于双耳效应,人们可以确定产生体的位置是由于两只耳朵感受到的声音的强度(幅度)的不同。相同的声音

A . B 对于同一个声音,两只耳朵感知时间的顺序不同。 C 同一种声音,双耳感受到的振动节奏不同。 D 存在以上三个原因。

分析:双耳效应是由于人的两耳与发声体的距离不同,导致两耳感受到的声音强度不同,并且声音到达两只耳朵的时间是不同的。 ,两只耳朵接收到的振动也有不同的节奏。这些差异的组合成为判断声源位置的重要依据。

3.骨传导

如果声音传到听神经,鼓膜、听小骨等损伤,会引起非神经性耳聋,但只要我们想办法通过其他方式将振动传递到听神经。也就是说,人也能感知声音。

据说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30多岁时患上了严重的耳病,完全失去了听力,但他并没有向命运低头。棒的另一端在钢琴键盘上感受旋律,继续创作。学生们现在听到的《田园交响曲》是贝多芬完全聋时创作的。这部作品细腻动人,朴实无华,安静舒适,表达了作者失聪后对自然的深深眷恋。爱与《命运交响曲》一起成为最受欢迎的交响曲之一。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可能会经历各种挫折和不幸,但只要我们能像贝多芬一样,不向命运低头,敢于迎接挑战,就一定会取得骄人的成绩。然后,像贝多芬一样,让声音通过牙齿或一些通过颅骨和颌骨到达听神经,引起听力的传导方式称为骨传导。

我们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从录音机里听自己的声音时,总觉得不是很像,别人却觉得很像。是这样吗?原来,声带发出的振动通过牙齿、牙龈、上下颌骨等骨骼,然后进入我们的内耳。所以对我们自己来说,倾听自己就是我们通过骨传导听到的。由于空气和骨骼是两种不同的声音传播介质,因此它们在从同一声源传播声音时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我们可以感觉到通过不同的通道传输的声音的音色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觉得录音机发出的录音声音不像我们自己的声音。

[教学后记]

初二学生学习物理的十点建议

I.物理是一个整体,刚接触它,可能有些概念和规律,对知识的把握不好,没有整体的知识意识是很正常的。 随着后面的相关知识的学习,你会逐渐理解之前没有搞清楚的问题。遇到困难不要失去学习物理的信心和兴趣。

第二,物理很有趣,但有时,为了弄清某个物理规律或物理情况,考虑到知识的完整性和逻辑性,教师往往会做大段的描述。 这是理解更高层次知识所必需的,也是物理的“理性”本质,所以课堂气氛可能不会像小学那样“热烈”,对此你要做好心理准备.最重要的是要有清晰的思维,同时也要尽快养成这样严谨的思维习惯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中学阶段解决的问题多为“理论意义”上的实际问题。要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注意问题的本质,不以细节影响问题。解决。

第四,积极学习。 在课堂上,大脑需要高速运转,一些老师提出的问题要自己思考,不应该被老师“灌输”。课后,不要只满足于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复习、作业、小实验等任务,而是要主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和时间。

5。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在学习中,你应该善于提出问题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要学会对知识进行梳理和重新整合,把杂乱的知识组织化、系统化,变成自己的东西。例如,每章之后,尽量用两三百字概括其主要内容。

6.从某种角度来说,课本中的习题可以通过习题的形式将课文中不易解释清楚的知识体现出来,是课本课文的延续和补充。它与文本一样重要。 其实很多物理试题,包括初中试题,都是稍加修改的课后习题。关于教材中的选修内容、阅读材料、研究性学习等,要认真对待,不能马虎,因为考试中经常会出现借用其物理背景或者某个知识点命题的情况。 7. 学习新课时,应着重于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对物理思想的把握,而不是急于做大量的练习。千万不要把老师讲的例子和学生的练习作为学习物理的核心。 .练习是要做的,但是每次练习之后,你必须总结一下,看看你通过这个练习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有什么新的经验;检查是否可以详细分析具体问题。题中给出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况,以及原因和相关条件是否可以独立理解,逻辑推理是否可以独立进行。每次做运动,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做运动比做太多更有价值。不要一味追求题数,钻研难题,掉入题海。

8.在观察课堂演示实验和进行学生实验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识别设备仪器的能力,当实验误差过大时要自觉分析。存在的问题,改进实验以减少错误。 要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遇到问题时,善于用实验来讨论和验证。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也体现了一个人的创新思维能力。

九、初二的物理学习不需要一步完成,只要进入初二和“瞄准”中考,做很多类似中考题的题型,不仅能力不会提高,反而会影响自己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

X。科学、技术和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在物理学习中,需要掌握物理相关技术的理论——这些技术所处的社会背景。这就要求我们提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学会独立收集信息和拓宽知识面,多动脑筋,多阅读科普书刊,多了解新技术发展,如“神舟五号”、禽流感。这也是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是中考的命题。

不言而喻,初二阶段要注意培养强烈的学习兴趣、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将对物理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中学甚至未来的发展。如果学生能够在学习中积极实践,不断总结,一定会取得骄人的成绩。

初中数学八年级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极差的定义,知道极差是用来反映数据波动范围的一个量。

2、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

1、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

2、难点:本节课内容较容易接受,不存在难点。

三、课堂引入:

下表显示的是上海2001年2月下旬和2002年同期的每日最高气温,如何对这两段时间的气温进行比较呢?

从表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比较两段时间气温的高低,求平均气温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经计算可以看出,对于2月下旬的这段时间而言,2001年和2002年上海地区的平均气温相等,都是12度。

这是不是说,两个时段的气温情况没有什么差异呢?

根据两段时间的气温情况可绘成的折线图。

观察一下,它们有区别吗?说说你观察得到的结果。

用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减去最小值所得到的差来反映这组数据的变化范围、用这种方法得到的差称为极差(range)。

四、例习题分析

本节课在教材中没有相应的例题,教材P152习题分析

问题1可由极差计算公式直接得出,由于差值较大,结合本题背景可以说明该村贫富差距较大、问题2涉及前一个学期统计知识首先应回忆复习已学知识、问题3答案并不唯一,合理即可。

初中数学八年级教案【篇5】

主要从地位与作用、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三方面进行阐述。

本节课所研究的内容是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函数知识是初中代数的核心内容。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函数把前面所学的方程,不等式等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是整个初中代数知识的“桥梁”,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研究函数的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有别于解析式为整式的一次函数。同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也与众不同。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结合初三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情况,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2)使学生能够根据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3)使学生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会画出它们的图象,以及根据图象指出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增加或减少而变化的情况。

(4)会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1)向学生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去作用于实践的观点。

(2)使学生体会事物是有规律地变化着的观点。

4、心育目标:

(1)通过学生独立的解决问题,增强学习意志。

(2)让学生在做中学,敢于并乐于展示自我,敢说,敢问,敢于相信自我。

(3)克服对数学学习的畏惧,学习过程中的惰性及对教师的依赖性。

(4)培养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反比例的概念、图象、性质,以及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性。

因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有两个分支,而且这两个分支的变化趋势又不同,学生初次接触,一定会感到困难。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结合初三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整体构思是: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采用引导、启发、合作、探究等方法,经历观察、思考、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提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分析归纳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样做,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另外,我还注意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采用动画的形式,变抽象为直观,变复杂为简单,有效的突破重点、难点,同时加快了教学节奏,扩大课堂容量,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三、说学法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一种方法远比学会一个知识点重要的多。为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节的内容以及学情分析,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观察、操作、归纳、猜想和验证的方式进行学习,养成善于观察、乐于思考、勤于动手、敢于表达的学习习惯,挖掘学习潜能,培养自主学习和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提问:

1、小学时我们是否反比例关系?结合实例谈一谈如何叙述反比例关系?

(1)当路程S一定时,时间t与速度v之间的关系。

(2)当矩形面积S一定时,长a与宽b之间的关系。

2、若从函数的观点看,上面例子中的两个变量可以分别看作自变量和函数。可以写成怎样的函数关系式呢?

让学生改写,得出结论。用以得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展示的实例,形象地把抽象的定义引出。增加学习兴趣,降低思维难度,减少学生对函数部分学习的畏惧心理。增加学习兴趣,强化主动的学习动机。

问1、说出观察两个变形式后的初步印象,什么是反比例函数?

问2、当路程S是常数时,时间t就是速度v的反比例函数,能否说:速度v是时间t的反比例函数呢?(学生思考,进一步加深对反比例函数概念的理解)

巩固练习:(投影出示练习题)学生口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回答好的给予赞扬,不完善的或不得要领的给予热情的帮助,鼓励。

这一环节让学生自主探索,循序渐进的挖掘定义的内涵,去体会数学的严谨。通过授课的语言,表情动作为学生创设民主的氛围,为学生自信的心理品质的发展和学习主动性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

(1)学生体会,自己动手画图。

(投影出示)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让学生自己动手,帮助学生消除依赖心理,把作图最标准的用投影仪投出,以此为例图。并希望大家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

问:观察函数y=kx和y=kx—1的图象。分析反比例函数的特征。找出反比例函数图象有那些共同的特点?有那些不同的特点?

①分组讨论,并鼓励全体同学要细心,有耐心,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并相信靠大家的智慧会全部找出。这一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想能力,用自主探索、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积极的去发现、思考,体会学习方法。

②找学生小结本组讨论的结果。

(看哪组总结的最全、语言最标准、简练,不够准确的下面组可以给予补充)在本环节中回答精彩的给予肯定,没想出的鼓励大家继续去发现,最后让大家去评判回答最佳组,激励大家学习他们肯于动脑、积极思考的态度,让大家给予掌声,让学生体会努力后成功的感觉。并学会且乐于自己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③根据对图象的观察,由得到的图象特征总结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性质:

双曲线的两分支位于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双曲线的两分支位于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

设计意图:使每个学生的认知、条理更清晰,呈现出本节课知识重点,巩固记忆。又因为是大家努力的结果,使学生体会团结协作的作用和努力后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求x=1、5时,y的值。

(1)y与x成反比例是什么含义?

(2)根据式子能否求出当x=1.5时,y的值?

(3)要想求出y的值,必须先知道哪个量呢?

(4)怎样才能确定k的值?用什么条件?

设计意图:在问、想、做中鼓励思考,体会成功的感觉,让学生在做中学,敢于并乐于展示自我,使学生敢说、敢问,敢于相信自我。

联系所学知识由学到用的结合。使学生对新知识有更深的理解,是知识从感性到理性的一个跃迁。

教师:肯定大家的努力及大家在本堂课中的表现。表扬在本节课中表现突出的同学。

教材130页1、2、3、4、131页5、6。

初中数学八年级教案【篇6】

1. 愉快的暑假即将过去,崭新的学期就要来临,发条短信送给你三心二意。三心:自信心上进心恒心;二意:情意得意;让我们共同扮靓新的学期!

2. 暑假美了吧,心情爽了吧,开心足了吧,玩乐够了吧,现在开学了吧,该收心了吧,定下目标了吧,认真学习吧,加油努力吧,祝福送你吧,开学日,愿新学期,新气象,学业更上一层楼。

3. 伴着清爽的秋风,飘来阵阵学校的玲声,传来声声同学的笑语声。我的好朋友,开学啦,让我们为理想奋斗,永不停息!

4. 休息了一个暑假,放松了心情,调整了状态,充实了信念。马上就要开学了,愿我的朋友新学期,新气象,更上一层楼!

5. 又到九月开学忙,早已离开了学堂,当年恩师树榜样,人生得以找方向,如今杨帆在远航,心怀感激热爱岗。老师,您辛苦了,祝您身体健康,教师节快乐。

6. 岁月绽放青春笑容,又到九一开学日。熟悉的学堂充满全新的气息,可爱的同学依旧充满着朝气。知识的魅力,为你注满前进的动力,开心新学期。

7. 新学期,让我们都加油去超越自己,开心享受青春岁月的绚丽多彩,把每一个日子都串起,编织一条闪亮的珍珠,藏在心灵深处。开学日快乐!

8. 假期近尾声,开学日在即,捎来问候语,聊表我心意,愿你在校顺,事事都如意,老师都青睐,学生全喜欢,走那那热闹,干啥啥成功!

9. 久违的笑脸欢迎你,熟悉的课堂等待你。暂新的课本启迪你,睿智的老师栽育你。最美的友谊给予你,最好的时光赋予你。活跃的校园属于你,开学的今天祝福你。

10. 高考结束了,捷报传来了,大学开学了,梦想打开了,走进新天地,认识新朋友,祝福短信到,盼望你如鱼得水,学业有成,收获满满,将来造福社会!

11. 十年寒窗苦,一朝跃锦途,开学即在目,短信送祝福:学成五车富,才华溢胸腹,社会交际熟,能力有深度,前程锦绣布,铺就幸福路!

12. 九月临,开学近,榜题名,乐欢欣,喜于形,笑盈盈,校园新,生环境,早适应,好心情,祝福您,好图景!祝大学生活乐不停!

13. 盼望着,盼来了大学通知书;雀跃着,再多的艰辛也值得;期待着,开学之日倒计时;传递着,朋友叮嘱记心中:新环境新的希望,困惑诱惑要抵挡;坚持自我莫放松,愿你成功在翘首。祝大学顺利圆满!

14. 暑假气温高,天热真难熬,电风扇下读书报,热了冲个凉水澡,背诵英语要起早,温习功课开空调,渴了西瓜吃个饱,关心时事看电脑,暑假轻松学习好,开学考试成绩高!

15. 那年九月,我们开学相聚。今年六月,我们毕业相离。日日夜夜,我们朝夕相处。此去年年,风雨与谁同路。月毕业季节,好运送给你,我们常联系!

16. 毕业的合影,上课的铃声,教授的叮咛,初始的心动,开学的陌生,怀揣录取通知书挥手故乡的远行,时光倒流,我们本不相识。时光定格,我们同窗情深。时光流逝,让我们常常联系!

17. 那一年,我们还对您的教导感到厌烦;那一年,我们的'目光还时时被校外的繁华所吸引;那一年,我们还只是一个懵懂的少年。离开学校之后,才感到您的教导师金玉良言。祝老师教师节快乐。

18. 开学了,和暑假说声再见,和玩乐说声拜拜,和自在说声再会,和开学说声加油。祝愿你在新的学期里有新的目标新的希望新的起点新的口号新的面貌新的进步,愿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19. 暑假是注定要过去的,开学是必然要来临的,背起行囊,踏上月台,挥手告别愉快和无奈。调整心态,只要你好好学习,就可以天天上网!我们网上不见不散!

20. 数年后你还会记起,学校的那些记忆。数年后你还会回忆,曾经的无忧无虑。轻松的暑假已过去,请快乐迎接开学的到临,那里有老师的谆谆教导,有同学的珍贵友谊。开学日,要快乐!

21. 暑假如同一部赏心悦目的电影,看完了,请你把美好的记忆珍藏在心中,开学日如同一辆出发的火车,愿你登上这辆列车,向着目标出发,抖擞精神唱响步步高,祝福你下了这辆列车(毕业)当博士,前途无量。

22. 亲,开学了,我保证您的学习生活是充满新鲜感的哦,知识是勤奋努力就能获取的哦,烦恼是终生包退的哦,快乐是随时能联系到的哦,祝福是真心实意送出的哦,记得回个信息给个好评哦。

23. 知了声声,道着暑假的离别;杨柳依依,又到开学的时节。回到熟悉的课堂,又见可爱的同窗,书声琅琅中任心情徜徉,追逐嬉闹中让青春飞扬!祝开学快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24. 开学了,和暑假说声再见,和懒散说声拜拜;和学校说声回归,和学习说声重逢;和知识说声你好,和自己说声加油。愿你开学心情好,成绩步步高!

25. 来到美丽的校园,开辟求知的大陆;重回快乐的课堂,舞动活跃的思维。展望明亮的未来,放飞知识的翅膀。开学日到了,愿你学习成绩蒸蒸日上。

26. 书本散发着浓郁的芬芳,教室凝聚着快乐的音符,课堂汇聚着灵动的哲思,校园弥漫着青春的气息,开学日到了,愿你告别假期,扬帆远航。

27. 步入知识的海洋,快乐冲浪;走进智慧的课堂,交流思想;沐浴青春的阳光,健康成长;汲取甘甜的琼浆,滋养精神;来到美丽的校园,放飞梦想。开学日到了,愿你在校园里快乐不断。

28. 金秋的风景怡人性情,九月的开学别样美丽。快乐的伙伴相约一起,快乐的歌声心底唱响。知识的花朵散发芬芳,幸福的课堂绽放光芒。开学日到了,愿你幸福入校。

29. 脚踏实地,志存高远。为梦想来,共聚一堂。大学舞台,拉开帷幕。放飞新的希望,接受思想的洗礼。在开学之际,祝你鲲鹏展翅正此时,扶摇直上九万里。

30. 九月的阳光为你灿烂,金色的梧桐为你欢呼,学长学姐们的笑容为你绽放,校园的馨香为你弥漫。祝你开学快乐,天天都有美丽心情!

初中数学八年级教案【篇7】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三角形中相关元素的概念、按边分类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2、内容解析

三角形是一种最基本的几何图形,是认识其他图形的基础,在本章中,学好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为进一步学习多边形的相关内容打好基础,本节主要介绍与三角形的的概念、按边分类和三角形三边关系,使学生对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三角形中的相关概念和三角形三边关系.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了解三角形中的相关概念,学会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

(2)理解并且灵活应用三角形三边关系.

2、教学目标解析

(1)结合具体图形,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元素.

(2)会用符号、字母表示三角形中的相关元素,并会按边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3)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性质,并会运用这一性质来解决问题.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在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探究、推理、交流等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和推理能力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回忆生活中的三角形实例,结合你以前对三角形的了解,请你给三角形下一个定义。

师生活动: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言,针对学生下的定义,给出各种图形反例,如下图,指出其不完整性,加深学生对三角形概念的理解。

【设计意图】三角形概念的获得,要让学生经历其描述的过程,借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加深学生对三角形概念的理解。

2、抽象概括,形成概念

动态演示“首尾顺次相接”这个的动画,归纳出三角形的定义。

师生活动:

三角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补充说明:要求学生学会三角形、三角形的顶点、边、角的概念以及几何表达方法。

师生活动:结合具体图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让学生学会由文字语言向几何语言的过渡。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三角形中相关元素的认知,并进一步熟悉几何语言在学习中的应用。

3、概念辨析,应用巩固

如图,不重复,且不遗漏地识别所有三角形,并用符号语言表示出来。

1、以AB为一边的三角形有哪些?

2、以∠D为一个内角的三角形有哪些?

3、以E为一个顶点的三角形有哪些?

4、说出ΔBCD的三个角。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从概念出发进行思考,加深学生对三角形中相关元素概念的理解。

4、拓广延伸,探究分类

我们知道,按照三个内角的大小,可以将三角形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如果要按照边的大小关系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又应该如何分呢?小组之间同学进行交流并说说你们的想法。

师生活动:通过讨论,学生类比按角的分类方法按边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接着引出等腰三角形及等边三角形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的联系,强化学生对三角形按边分类的理解。

初中数学八年级教案【篇8】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第三课时)》是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第二节的课题,是在前面学习了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基础上的一节应用课。体现反比例函数是解决实际问题有效的数学模型,经历“找出常量和变量,建立并表示函数模型,讨论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1)通过对“杠杆原理”等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关系的探究,使学生能够从函数的观点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对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关系的分析,建立函数模型,运用已学过的反比例函数知识加以解决,体会数学建模思想和学以致用的数学理念。

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解决问题,进一步运用函数的图像、性质挖掘杠杆原理中蕴涵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利用函数探索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定律”,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激发,再通过自己所学知识解决了身边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训练学生能把思考的结果用语言很好地表达出来,同时要让学生很好地交流和合作。

在17、1学习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基础上,《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这一节重点介绍反比例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性,以及如何应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探究的例题和练习题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反映了数学与实际的关系,即数学理论来源于实际又发过来服务实际,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数学课上涉及了物理学力学的实际问题,运用到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定理”,其本质体现的是力与力臂两个量的发比例关系,最后落实到运用数学来解决。通过学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反比例函数的运用和理解,更深层次体会建立反比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本节课容易了解的地方是:杠杆是我们在生活中常常遇到的物理模型,利用杠杆定理容易建立函数关系式。

而我认为本节课有两个问题学生比较难理解:(1)是注意在实际问题中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讲课时注意提醒学生关注实际问题的意义;(2)从函数的角度深层次挖掘变量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逐渐建立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解释一些现象,实现从静到动的转变。授课时教师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层次、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学生可以在我设计的问题的提示下来进行探究,学生若能发现其他的规律,教师应表扬,并让同学自己来讲解。

教法特点:

1、在研究性学习中应以问题情境和学习任务为驱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应把现成的结论和方法直接告诉学生,应以问题情境和学习任务为驱动,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同时,又要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积极民主的学习氛围,使每位学生都成为问题的探索者、研究中的发现者。

2、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观察的目的性、敏锐性和思辨性结合的培养 ,优化观察的对象,透过现象看本质,迅速从繁杂无序问题中捕捉最有价值的信息。此能力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键。

3、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现代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现代社会中,几乎任何一项工作都要许多人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如上述众多结论的获得) ,是否具有协作精神,能否与他人合作,已成为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创设一切为学生合作的情境和机会,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

4、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作为数学教师 ,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目的。以上问题的解决过程,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作为主体去面对解决的问题,主动去探索、讨论,寻找问题解决的途径,用数学的方法和技术来处理实际模型,最终得出结论。

5、数学审美能力的培养。数学是“真”的典范 ,同时又是“美”的科学。教师应引导学生去发现美、体验美、感受美和创造美,这样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智力得到开发、情操得到陶冶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它是鼓舞学生奋发向上,引导学生积极创造的重要因素。

本节的难点在于“把实际问题利用反比例函数转化为数学问题加以解决”,课前预设通过“师生共分析——分析错处——再独立解题”的三个环节,以达到学生逐步掌握转化的方法。

在探索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时,教学活动设计了学生通过“现观察——后归纳——再比较——后小结”的循环上升的思维进程进行引导,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能发现并归纳,使学生所学知识进一步内化和系统化。

总之 ,学生是具有学习的自主性、探索性、协作性和实践性。本节课是学生对科学探索与研究的初步尝试,但是它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15、1分式的意义说课稿

初中数学八年级教案【篇9】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已经了勾股定理,并在先前其他内容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百度一下的逆向思维、逆向研究的经验,如:已知两直线平行,有什么样的结论?

反之,满足什么条件的两直线是平行?因而,本课时由勾股定理出发逆向思考获得逆命题,学生应该已经具备这样的意识,但具体研究中

可能要用到反证等思路,对现阶段学生而言可能还具有一定困难,需要教师适时的引导。

二、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第一章《勾股定理》第2节。教学任务有:探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并利用该定理根据边长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利用该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具体的数,增加对勾股数的直观体验。为此确定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具体内容及勾股数的概念;

2.能根据所给三角形三边的条件判断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

●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一般规律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经历从实验到验证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归纳能力。

● 情感与态度目标

1.体验生活中的数学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2.在探索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具体内容。

三、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实验猜想归纳论证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二学生,他们的参与意识较强,思维活跃,对通过实验获得数学结论已有一定的体验

但数学思维严谨的同学总是心存疑虑,利用逻辑推理的方式,让同学心服口服显得非常迫切,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力求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1)从创设问题情景入手,通过知识再现,孕育教学过程;

(2)从学生活动出发,通过以旧引新,顺势教学过程;

(3)利用探索,研究手段,通过思维深入,领悟教学过程。

2.课前准备

教具:教材、电脑、多媒体课件。

学具:教材、笔记本、课堂练习本、文具。

四、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合作探究;第三环节:小试牛刀;第四环节:

登高望远;第五环节:巩固提高;第六环节:交流小结;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内容:

情境:1.直角三角形中,三边长度之间满足什么样的关系?

2.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否就是直角三角形呢?

意图:

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效果:

从勾股定理逆向思维这一情景引入,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下一环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

内容1:探究

下面有三组数,分别是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 ,①5,12,13;②7,24,25;③8,15,17;并回答这样两个问题:

1.这三组数都满足 吗?

2.分别以每组数为三边作出三角形,用量角器量一量,它们都是直角三角形吗?学生分为4人活动小组,每个小组可以任选其中的一组数。

意图:

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得出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 ,满足 ,则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这一结论;在活动中体验出数学结论的发现总是要经历观察、归纳、猜想和验证的过程,同时遵循由特殊一般特殊的发展规律。

效果:

经过学生充分讨论后,汇总各小组实验结果发现:①5,12,13满足 ,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②7,24,25满足 ,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③8,15,17满足 ,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

从上面的分组实验很容易得出如下结论: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 ,满足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内容2:说理

提问:有同学认为测量结果可能有误差,不同意这个发现。你认为这个发现正确吗?你能给出一个更有说服力的理由吗?

意图:让学生明确,仅仅基于测量结果得到的结论未必可靠,需要进一步通过说理等方式使学生确信结论的可靠性,同时明晰结论: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 ,满足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满足 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注意事项:为了让学生确认该结论,需要进行说理,有条件的班级,还可利用几何画板动画演示,让同学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活动3:反思总结

提问:

1.同学们还能找出哪些勾股数呢?

2.今天的结论与前面学习勾股定理有哪些异同呢?

3.到今天为止,你能用哪些方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呢?

4.通过今天同学们合作探究,你能体验出一个数学结论的发现要经历哪些过程呢?

意图:进一步让学生认识该定理与勾股定理之间的关系

第三环节:小试牛刀

内容:

1.下列哪几组数据能作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请说明理由。

①9,12,15; ②15,36,39; ③12,35,36; ④12,18,22

解答:①②

2.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 ,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 )

A 250 B 150 C 200 D 不能确定

解答:B

3.如图1:在 中, 于 , ,则 是( )

A 等腰三角形 B 锐角三角形

C 直角三角形 D 钝角三角形

解答:C

4.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扩大相同的倍数后, (图1)

得到的三角形是( )

A 直角三角形 B 锐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 不能确定

解答:A

意图:

通过练习,加强对勾股定理及勾股定理逆定理认识及应用

效果

每题都要求学生独立完成(5分钟),并指出各题分别用了哪些知识。

第四环节:登高望远

内容:

1.一个零件的形状如图2所示,按规定这个零件中 都应是直角。工人师傅量得这个零件各边尺寸如图3所示,这个零件符合要求吗?

解答:符合要求 , 又 ,

2.一艘在海上朝正北方向航行的轮船,航行240海里时方位仪坏了,凭经验,船长指挥船左传90,继续航行70海里,则距出发地250海里,你能判断船转弯后,是否沿正西方向航行?

解答:由题意画出相应的图形

AB=240海里,BC=70海里,,AC=250海里;在△ABC中

=(250+240)(250-240)

=4900= = 即 △ABC是Rt△

答:船转弯后,是沿正西方向航行的。

意图:

利用勾股定理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该定理。

效果:

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楚解决问题的过程即可;利用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 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时,当遇见数据较大时,要懂得将 作适当变形( ),以便于计算。

第五环节:巩固提高

内容:

1.如图4,在正方形ABCD中,AB=4,AE=2,DF=1, 图中有几个直角三角形,你是如何判断的?与你的同伴交流。

解答:4个直角三角形,它们分别是△ABE、△DEF、△BCF、△BEF

2.如图5,哪些是直角三角形,哪些不是,说说你的理由?

图4 图5

解答:④⑤是直角三角形,①②③⑥不是直角三角形

意图:

第一题考查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时,考虑问题要全面,不要漏解;第二题在于考查学生如何利用网格进行计算,从而解决问题。

效果:

学生在对所学知识有一定的熟悉度后,能够快速做答并能简要说明理由即可。注意防漏解及网格的应用。

第六环节:交流小结

内容:

师生相互交流总结出:

1.今天所学内容①会利用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 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②满足 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2.从今天所学内容及所作练习中总结出的经验与方法:①数学是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②数学结论的发现总是要经历观察、归纳、猜想和验证的过程,同时遵循由特殊一般特殊的发展规律;③利用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 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时,当遇见数据较大时,要懂得将 作适当变形, 便于计算。

意图:

鼓励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想,体会到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广泛应用及它们的悠久历史;敢于面对数学学习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发展运用数学的信心和能力,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

效果:

学生畅所欲言自己的切身感受与实际收获,总结出利用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 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从古至今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1.4第1,2,4题。

五、教学反思:

1.充分尊重教材,以勾股定理的逆向思维模式引入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 ,满足 ,是否能得到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问题;充分引用教材中出现的例题和练习。

2.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活动,从中体验任何一个数学结论的发现总是要经历观察、归纳、猜想和验证的过程,同时遵循由特殊一般特殊的发展规律。

3.在利用今天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引导学生善于对公式变形,便于简便计算。

4.注重对学习新知理解应用偏困难的学生的进一步关注。

5.对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论证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不做要求。

由于本班学生整体水平较高,因而本设计教学容量相对较大,教学中,应注意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状况进行适当的删减或调整。

附:板书设计

能得到直角三角形吗

情景引入 小试牛刀: 登高望远

初中数学八年级教案【篇10】

一般地,如果两个变量x、y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y=k/x (k为常数,k≠0)的形式,那么称y是x的反比例函数。 因为y=k/x是一个分式,所以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X≠0。而y=k/x有时也被写成xy=k或y=k·x^(-1)。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为双曲线。

1.当 k >0时,反比例函数图像经过一,三象限,每一象限内,从左往右,y随x的增大而减小。

2.当k

反比例函数图像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原点;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也是轴对称图形,其对称轴为y=x和y=-x;反比例函数图像上的点关于坐标原点对称。

1.过反比例函数图象上任意一点作两坐标轴的垂线段,这两条垂线段与坐标轴围成的矩形的面积为| k |。

2.对于双曲线y= k/x,若在分母上加减任意一个实数m (即 y=k/x(x±m)m为常数),就相当于将双曲线图象向左或右平移m个单位。(加一个数时向左平移,减一个数时向右平移)

初中数学八年级教案【篇11】

活动一、创设情境

引入:首先我们来看几道练习题(幻灯片)

(复习:平行线及三角形全等的知识)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图片(幻灯片)

[学生活动]观看后答问题:你看到了哪些图形?

(各式各样的图案装点着我们的生活,使我们这个世界变得如此美丽,那么,请你用两个相同的300的三角板,看能拼出哪些图案?)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交流,拼出图案的类型。

同学们所拼的图形中,除了有我们学过的三角形,还有很多四边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四边形,探索四边形的性质。(幻灯片出示课题)

活动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问题(1):为什么我们把(甲)图叫平行四边形,而(乙)图不是平行四边形呢?你怎么知道这些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拿一模型,幻灯片)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讨论、思考、推理。

鼓励学生交流,并是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学生交流,归纳: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并说明:平行四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连成的线段叫它的对角线。

平行四边形用“”表示,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记作“ABCD”读作:平行四边形ABCD。(幻灯片出示揭示课题)

问题(2):由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我们知道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平行四边形还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小组演示交流。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探究。

小结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这里要弄清对角、对边两个名词)

你能演示你的结论是如何得到的吗?(学生演示)

你能证明吗?(幻灯片出示证明题)

[学生活动]先分析思路尤其是辅助线,请学生上黑板证明。

自己完成性质2的证明。

活动三、运用新知

性质掌握了吗?一起来看一道题目:

尝试练习(幻灯片)例1

[学生活动]作尝试性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