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教案课件 > 导航

八年级生物教案

发表时间:2024-09-09

八年级生物教案集锦(12篇)。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老师在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不能敷衍了事。要知道一份优秀的教案课件应当与时俱进,还需包含各个知识点。你是否在寻找合适的教案课件呢?小编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八年级生物教案集锦(12篇),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1

第二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一节 动物的运动

1、运动系统的组成:骨、关节和肌肉;骨与骨之间通过关节等方式相连形成骨骼,附着在骨骼上的肌肉称为骨骼肌。

2、关节的组成:关节头、关节窝、关节腔(滑夜减少摩擦、关节软骨减少摩擦)、关节囊(牢固)

3、肌肉中间较粗的部分叫肌腹,两端较细的呈乳白色的部分叫肌腱,肌腱可绕过关节连在不同的骨上。P44图

4、骨的运动靠骨骼肌的牵拉。骨骼肌受到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的相应部位就会产生运动。实例:屈肘动作(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动作(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5、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还需要其他系统如神经系统的调节。运动所需要的能量,有赖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的配合。

6、哺乳动物主要靠四肢支撑身体,骨在骨骼肌的牵拉下围绕着关节运动,从而完成各种动作,有很强的运动能力,这样有利于寻觅食物、躲避敌害、争夺栖息地和繁殖后代。

7、动物的运动方式千差万别:水螅固着在水草上,很少移动身体;蜗牛靠肉质足缓慢爬行;蚯蚓只有肌肉没有骨骼,只能缓慢蠕动;蝗虫有肌肉和外骨骼,胸部有三对足和两对翅,能跳跃和飞行;家鸽与飞行的肌肉发达,有轻而坚固的骨骼,飞行速度快,飞行距离远。

第二节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1、动物行为的多种多样:取食行为、防御行为、攻击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领域行为、社会行为等。

2、从行为获得的途径看,动物的行为分成:

(1)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

(2)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为学习行为。

先天性行为是学习行为的基础。

先天性行为能使动物适应环境,得以生存和繁殖后代。学习行为可以让它们更好地适应复杂环境的变化。 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

3、探究:研究一种动物的行为

方法:观察法和实验法,以及两种方法的结合。

第三节 社会行为

1、营群体生活动物:蚂蚁、蜜蜂、猴、狒狒、象、鹿等,它们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

2、社会行为的特征: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如“领头羊”“首领 雄狒狒”

3、群体中的信息交流:动作、声音、气味;群体中的信息交流,在群体觅食、御敌和繁衍后代等有重要的意义。利用提取或人工合成的昆虫性外激素可以诱捕相应的农业害虫。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依据位置能说出人体骨胳结构名称。

2.解释人的骨胳与直立行走相适应的特点。

能力目标

1.通过对模型、挂图等各种直观教具的观察,及观察后的演讲,培养学生有序的观察习惯和表达能力。

2.通过归纳人的骨胳与直立行走相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

1.自觉养成坐立行走的正确姿势。

2.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辨证观点和生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观点。

3.小组观察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建议

教学建议

本节知识结构

教材分析

人体主要的骨的名称,人的骨骼与直立行走相适应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人的骨骼与直立行走相适应的特点是本课的难点。

教法建议

讲述骨骼时,首先让学生区分骨与骨骼的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单独一块具体的叫骨,如肱骨;多块骨通过一定的形式连接而成的整体叫骨骼,如脊柱。接着指出:人体的骨骼是由206块骨连接而成。关于骨胳的组成,从调动学生主体性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角度,建议采用自学的方法:先让学生对照书上的彩图及课文中人体骨骼组成情况表配合观察,一边观察图中主要骨的名称特点,一边体会这块骨在人体的位置。如找到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的脑颅骨、肱骨、桡骨、尺骨、股骨、胸骨、肋骨等骨的大致位置。观察完毕后,教师每组请一个学生到前面指着人体骨骼模型要求从整体到局部说出各部骨骼的名称,并给评分,既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达到对知识的识记的效果。

人的骨骼与直立行走相适应的特点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学生对人体骨骼有了清楚的认识后,继续让学生观察骨骼的模型,并提出观察问题:

(1)脊柱的正面和侧面观察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2)观察上肢骨与下肢骨有什么区别?

(3)足有什么特点?这些对于人体直立行走有什么意义?在学生有了解脊柱有四个生理弯曲和下肢比上肢粗壮及形成足弓这些结构特点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再分别讲述它们的生理意义。如联系脊柱弯曲异常会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发育、体力和体态,说明脊柱四个生理弯曲可以增加脊柱本身的弹性,缓冲剧烈运动时对脑的震荡,有利于维持身体平衡。

最后,教师可视实际情况而采用不同方式进行小结。

教学设计示例

导入:利用骨骼挂图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并导入新课:利用骨骼挂图使学生认识骨的几种类型:长骨、扁骨、短骨和不规则骨,通过提问骨与骨骼有什么区别引出新课。

板书:第二节骨骼

根据上述提问,举例区分骨与骨骼的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单独一块具体的叫骨,如肱骨;多块骨通过一定的形式连接而成的整体叫骨骼,如脊柱。接着指出:人体的骨骼是由206块骨连接而成。(出示骨骼挂图,引入骨骼组成。)

板书:一、骨骼的组成

教师指图说明人体骨骼按部位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由于各部位功能的不同,骨骼的差别也很大,下面就来观察各部分的骨骼特点。先让学生或以小组为单位对照书上的彩图及课文中人体骨骼组成情况表配合观察,一边观察图中主要骨的名称特点,一边体会这块骨在人体的位置。如找到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的脑颅骨、肱骨、桡骨、尺骨、股骨、胸骨、肋骨等骨的大致位置。观察完毕后,教师每组请二个学生到前面指着人体骨骼模型要求从整体到局部说出各部骨骼的名称,并给评分。然后,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如颅骨围成了什么结构,有什么功能?整个颅骨中为什么只有下颌骨能活动。躯干骨中的胸椎与肋骨、胸骨组成什么结构,有什么功能?四肢骨主要由什么骨组成,与什么功能相适应;上肢骨与下肢骨有什么区别,为什么?等等。

学生观察上肢骨和下肢骨区别时,引导学生:下肢骨为什么比上肢骨粗壮呢?这是因为下肢骨与长期支持体重和行走相适应的结果。下肢功能与人直立行走有关,那么骨骼有哪些特点与直立行走相适应呢?

板书:二、人体骨骼与直立行走相适应的特点

继续让学生观察骨骼模型,先观察脊柱的正面,然后慢慢把模型侧放,问:脊柱的正面和侧面观察的现象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侧面有弯曲,教师进一步提出脊柱的弯曲都发生在什么地方呢?有什么生理功能?教师指出在颈部、胸部、腰部、骶部各有一弯曲分别称为颈曲、胸曲、腰曲、骶区,这些弯曲可保持人体重心位置,利于维持身体平衡;可增加脊柱的弹性,可以缓冲剧烈运动时对脑的震荡,故称为生理性弯曲,是与人直立行走相适应的。

板书:

1、脊柱有四个生理性弯曲:分别为颈曲、胸曲、腰曲、骶区,可缓冲震荡,维持平衡。接着教师进一步提出:如果脊柱弯曲发生异常会是什么样呢?脊柱为什么会变形呢?脊柱变形后会不会影响人体的健康等。教师通过一系列问题使学生参加讨论,最后得出正在生长发育的儿童少年要注意正确姿势,以免发生脊柱变形,不但姿势形体不美,还会压迫内脏,影响发育。

由于人的直立,全身重量都要由下肢承受,特别是足,下面观察足骨。骨骼模型上足弓是明显的,教师可明确足弓的概念,然后提出:人的足形成弓状结构有哪些生理意义?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可概括出足弓的作用。然后讲述扁平足的功能缺陷。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探究人体身高的早晚的变化

[问题]一个人的身高早晚有变化吗?

[假设]

如果一个人的身高早晚有变化,那么,用身高测量计分别测一个人早晚的身高,测得的数值会不一样。

[设计并完成实验]

设计:用身高测量计或软尺分别测一个人早晚的身高,比较数值。

材料用品:立式身高计或固定于墙壁上的立尺或软尺。

方法步骤

1、受检查者脱去鞋袜和衣帽,仅穿背心和短裤立于身高测量计的平台上(或靠墙壁的地面上),取立正姿势。两眼直视正前方,胸部稍挺起,腹部微微回收,两臂自然下垂,手指并拢,脚跟靠拢,脚尖分开约60度,脚跟、臀部和两肩胛骨三点同时靠着(接触)立柱,头部保持立直位置。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河蚌、蜗牛及乌贼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同时了解软体动物的经济意义。

2.在观察各种软体动物的过程中,继续培养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归纳总结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培养分析综合能力。

3.通过了解河蚌等软体动物的形态结构与生活习性,树立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通过了解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树立生物科学的价值观和对事物一分为二的观点。

重点、难点分析

1.本章重点及分析:

软体动物种类很多,约有10万多种,其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亦有很大差别。那么,它们为什么都是软体动物呢?这就是本章的重点教学内容,即通过具体动物来揭示软体动物类群的共同特征。河蚌生活在淡水中,蜗牛生活在陆地上,而乌贼则生活于海洋中,虽然它们的生活环境截然不同,但它们都具有共同的结构,这就是都有贝壳和外套膜,而贝壳又是由外套膜分泌产生的。所以,外套膜是软体动物共有的和特有的结构,在教学当中应该重点强调外套膜这个特殊的结构,并明确它在动物体内的位置,这样会使学生较容易地观察到,无论是河蚌、蜗牛或乌贼,其外套膜都包在内脏团外,起到保护内脏器官的作用。

2.本章难点及分析:

生物的生活环境相似却具有相同的结构特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易理解,但生活环境不同却具有相同结构对于学生来说就不太容易接受了。教材中列举的三种动物恰恰如此。淡水中的河蚌,陆地上的蜗牛和海洋中的乌贼是不同环境中生活的软体动物的典型代表,要让学生理解它们是“一家”就是本章的一个难点。解决这个难点的方法很多,但最根本的是让学生理解外套膜是“一种”结构而不是“一个”结构,这种结构是指包在内脏团外的一层膜,动物的种类不同,这层膜的形状、薄厚会发生差异。例如:河蚌的外套膜是两个,而蜗牛及乌贼的外套膜是一个;乌贼的外套膜很厚,是肌肉质的,河蚌的则较薄,而蜗牛的外套膜却是一层透明的薄膜。所以,外套膜好比我们穿的衣服,有薄有厚,有长有短,但无论它什么样,它都是衣服而不是别的什么,学生理解了什么是外套膜也就理解了什么叫做软体动物。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1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引言的设计:

由于本课介绍的是一个特殊的动物类群,所以,引言要简单明确,用时一般不超过本课时间的十分之一,这样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学习具体内容,本课主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入。

(1)图片观察引入:课前,教师准备一些蚯蚓、水蛭、沙蚕、河蚌、田螺(或蜗牛)以及乌贼的图片。课上先将环节动物的三张图片依次展现给学生,同时提问:“它们是什么动物?”“有什么特征?”然后,出示河蚌等软体动物的图片,同时提问:“这些是什么动物?”“它们有什么特点?”由于学生对学过的环节动物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对蚯蚓等能够很快地答出它们的名称和特征,但对于河蚌等未曾学过的动物,学生的回答就会多种多样。此时,教师应尽可能让学生发言,不要急于解释,学生的回答越不一样,其兴趣性就越强。在掌握时间的'前提下,教师给出正确的答案,并借此引出本课的主题。这样的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其心理变化为:熟悉→陌生→猜测→期待,是一种猎奇的心理,是这种引入方法的依据。实践证明,这样的引入法生动、简单,能够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并且做为引入关键的图片对于任何一位生物教师都能够绘制,在不易得到实物或标本的偏远地区,此方法也是简便易行的。

(2)实物观察引入:这种引入的方法需要一些实物或标本,在沿海或靠近天然水资源的地区容易做到,但对于我国西北地区及一些偏远山区则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要视条件而定,实物或标本的最大优点是直观,学生可以直接观察所学的对象,不易产生偏差,如形体的大小、形状及颜色等。实物观察引入的方法设计与图片观察引入相似,只不过将图片换成了实物,这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更有效。

2.新课的设计:

当我们用精心设计的引言激发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的时候,应该考虑到,课程的主题要更加生动有趣,更加精彩。否则,平淡的讲述会很快使学生厌烦,失去兴趣,从而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所以,具体教学过程的设计安排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我们不应该忽视。

(1)首先是教学地点的选择,有条件的学校可在实验室,也可以在普通教室。(如果学校距海边、河边或湖边很近的话,也不妨走出教室,到贴近软体动物生活的自然环境中去观察了解。)

(2)选定适当的教学方法:由于教材中在本章设计了一个观察实验,但课时又不允许我们单开一节实验课。所以,一般是将实验与讲述相结合,采取同步进行的教学方法,即边观察实验,边讲述有关知识内容,这对于容易找到实验材料的学校不成问题,但对于很难找到实验材料的学校,这种方法就不太适宜,因为学生手中没有实验材料,观察就成问题了,如果是这样的话,教师可以利用图片或挂图来进行教学,只不过效果要差一些。

(3)教学过程的具体步骤,由于各种条件对教学方法的实施起着限制作用,在此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讨论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步骤。所以,只以图片教学为例来设计一个具体的教学过程,因为这是绝大多数教师可以做到的。

①课前,教师可以从教学参考书中选取河蚌、蜗牛和乌贼的形态图和结构图,绘制或复印若干份。(以两个或三个学生一组图片为宜。)

②在引入本课主题之后,将图片发给学生,并提出观察要求,如:先观察三种动物的外形,再观察它们的内部结构,看看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它们有没有相同的地方,这一步大约需要10分钟。

③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观察结果,首先应让学生对所观察的动物进行描述,从形态到结构,三种动物都要描述,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只有认真观察才能够准确地描述,通过描述强化学生对所观察动物的印象,为下一步的讨论做好准备。

④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提出要讨论的问题,例如:“三种动物形态结构各异,但为什么都是软体动物呢?”“既然是同一类群的动物就必有相同的特征,你能找到它们的相同之处吗?”“河蚌和蜗牛都有较硬的贝壳,但为什么称它们为软体动物呢?”“河蚌与乌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而蜗牛生活在陆地上,它用什么来呼吸呢?”……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教师要组织学生依次进行讨论,问题可以一个个地提出,提出一个,讨论一个,解决一个。当问题讨论完了,要求学生了解的有关软体动物的知识内容也就全部展示给学生了,这其中设计的每一个问题都应该针对一个知识点,最后归纳到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上,这一步大约需要20~25分钟。

⑤关于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方面,除了介绍一些经济价值外,应强调软体动物也是自然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类群。它的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对维持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人类对软体动物不仅仅是利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维持它的稳定性,从而达到维持地球环境稳定的目的。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4

本节是人教版第五单元第五章的内容,教材在介绍动物、细菌、真菌后,本章介绍病毒。在学生学习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后,再学习病毒这种特殊的生命形式,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生物界的几大类群。

本节的主要内容包括病毒的种类、结构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生在七年级学习了“除病毒外,生物由细胞构成”、“生物的结构层次”、“细菌和真菌”,这是学习病毒的基础。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没有细胞的病毒也是生物。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李雪公开-病毒教学设计与反思能

.说出病毒的种类.

2.说出病毒的结构和生活.

3.列举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多种方式获取资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病毒可以为人类利用,辩证地认识病毒和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点】

病毒李雪公开-病毒教学设计与反思的主要特征,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

病毒的主要特征.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李雪公开-病毒教学设计与反思境

导入新

.展示禽流李雪公开-病毒教学设计与反思感视频

2.展示一些动物、植物及细菌、真菌的图片,设问:这些生物都是由什么基本结构构成的呢?引出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进一步提问:是不是生物圈里的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呢?从而引入本章题——病毒。提出疑问:病毒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使人和动物得病呢?

激起学生兴趣

观看图片

思考原因

同桌交流:有关病毒的信息交流

合作探究

小组展示

教师点拨

.病毒的发现

ppt展示图片:

伊万洛夫斯基研究烟草花叶病因

2.病毒的特征

(1)病毒的大小

互动:让学生拿出尺子测量本上例举病李雪公开-病毒教学设计与反思毒的长度.

点拨:仅电子显微镜可见

(2)病毒的形态

微视频展示病毒的结构和繁殖

(3)病毒的结构:

展示病毒结构示意图,找出共同点,引导学生总结病毒的结构特点。

(4)病毒的生活和繁殖

①病毒能独立生活吗?为什么?

李雪公开-病毒教学设计与反思②病毒只能生活在怎样的细胞中?这样的生李雪公开-病毒教学设计与反思活方式叫什么?

③设疑:病毒离开了活细胞,会怎么样?

④设疑:病毒是怎样繁李雪公开-病毒教学设计与反思殖的呢?.

⑤提问:生物有李雪公开-病毒教学设计与反思哪些特征?那么病毒李雪公开-病毒教学设计与反思是生物吗?

3.病毒的种类

呈现各种电子显微镜下的病毒照片,并简单介绍,问:病毒多种多样,如何对病毒进行分类呢?引出分类的依据。

引导:我们知道病毒是不能独立生活的,因此科学工作者将引起肝炎、流感、口蹄疫这类病的病毒归为一类,将引起烟草花叶病、萝卜花叶病的病毒归为一类,你知道它们的分类依据吗?

4.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1)请学生展示前收集的病毒使人患病的例子,图片展示:

由于病毒的感染使人和动植物患上了某些疾病,如:流感病毒、乙肝、SARS、狂犬病、禽流感、艾滋病、等等。问:那么病毒只对我们有害吗?

(2)观看微视频——病毒有益的一面,看待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既要看待它有害的一面,又要看待它有益的一面,病毒也不例外。

病毒在疾病预防、转基因技术、基因治疗上常常是通过病毒作为载体达到转基因或基因治疗的目的,并总结出病毒与人类关系的两面性。

同桌2人合作探究

学生动手测量计算

病毒大小,形成直观印象

多种多样

观看视频,思考

学生归纳: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学生合作,讨论,小组展示

学生观察图片,

学生归纳:根据寄生的细胞不同,寄生在动物细胞内的,称动物病毒;寄生在植物细胞内的,称植物病毒;寄生在细菌细胞内的,称为细菌病毒,也叫噬菌体。

观察图片,然后分析自己搜集的资料,对病毒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有一定认识。

学生展开小组交流,表达见解。

对病毒有新的认识,知道疫苗等是一种减毒病毒,用来预防疾病。

认同病毒可以给人类带来益处。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5

一.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生物的进化”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7单元第21章第二节的

内容。生物进化是一个极其漫长且复杂的过程。在了解了生命的起源之后来学习生物的进化,有利于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生物进化的学习,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认同生物与环境的和谐,培养学生保护生物圈,关爱生命的情感 。本节内容分为 “生物进化的证据”、 “生物进化的历程”以及“自然选择学说”三部分,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总结和延伸,又是以后学习生物多样性知识的基础,在本章和本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生物学课程标准》中关于“生物进化”的要求是“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认同生

物进化的观点。”

《成都市初中生物毕业考试说明 》中关于“生物进化”的测试水平为“Ⅰ ”级,属于

了解层次。(即: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列举古生物学化石方面的证据,说明生物是 进化的。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和基本规律。

3. 简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4. 认同生物进化的观点。

能力目标:

1.在观察相关生物化石、形态构造等图片过程中,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分析综合能力。

2. 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用比较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化石资料的搜集,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热爱科学的态度。

2. 学习达尔文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能以科学的角度来解释和揭示生物的进化。

(三)、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1.生物化石的形成过程和化石记录的生物进化趋势。

2.地球上各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出现的先后顺序。

3.自然选择学说的形成过程及其主要内容。

难点: 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四).课时安排及教学准备

1、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生物进化的证据、 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第二课时: 自然选择学说

2、教师准备:视频、图片、资料、器材等。

3、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及自制“生物进化主要历程”拼图游戏板。

二、说教法

本节课始终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多媒体等直观手段以及启发式谈话法,通过问题导向,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对于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采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让知识的获得渗透在过程的体验中,让成功的喜悦体现于精彩的交流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活动的参与中。

三、说学法

通过一年多生物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物探究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因此,本节课主要通过让学生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科学探究、小组合作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

同时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生物进化的证据及主要历程

(一)、新课导入:播放侏罗纪公园片段

提问:现在还有恐龙吗?我们怎么知道以前有恐龙存在?有哪些证据能说明生物是进化而来

的呢? 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回答)

(二)、探究新知

1.生物进化的证据

(1). 古生物学证据——化石

组织学生观察三叶虫化石、恐龙骨骼、恐龙蛋和恐龙足迹化石图片。学生观察、分析、

讨论后,总结出化石的概念(古生物的遗体、遗迹和遗物)。

思考与交流1: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所收集的化石资料,化石证据说明生物进化的趋势是怎样的?

2.展示不同地层化石模式图并提问::从地层中化石的生物结构看,你发现了什么?从早期到晚期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你能进行归纳吗?

小结:底部是早期形成的地层,上部是晚期形成的地层。总结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特点:

在越早形成的地层中,生物的种类少,生物的结构越简单、低等;在越晚形成的地层中,生物的种类多,生物的结构越复杂、高等。化石在地层中按一定顺序出现的事实,成为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也是直接的证据 。

思考与交流2:

从现在科学家已经发现的化石,我们可以作出怎样的推测?观察始祖鸟的化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始祖鸟与现代鸟类、爬行动物有哪些相似点?(始祖鸟嘴里有牙齿、有爪与爬行动物相似,被覆羽毛、有翅膀、有喙又与鸟类相似。)我们从始祖鸟身上可以得到什么结论?(该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总结的能力。)

想一想,生物的进化除了化石以外,还有哪些证据?

(2).胚胎学证据

生物进化的证据还有很多,但无论是胚胎学的证据还是古生物学证据,科学家通常采用比较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向学生展示八种脊椎动物和人的个体发育图,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

观察讨论思考:图中胚胎发育有何特点?

(3).比较解剖学的证据

观察鲸的鳍、马的前腿、猫的前肢、人的手臂、蝙蝠的翼,思考:这些动物的前肢形态、功能都不同,但相似点是什么?

(4).分子生物学证据

科学家还可以从更加微观的角度推测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例如:细胞色素C是一种缓慢进化的蛋白质,人与下列生物细胞色素C差异数比较,你可以做出怎样的推测?

黑猩猩 0 鲨鱼 23 马 12

向日葵 38 苍蝇 25 牛 10

酵母菌 44 小麦 35 鸡 13

思考:从地球上最初的生命形式到现在形形色色的生物,究竟经历了哪些进化环节呢?

2、生物进化的历程

(1).科学家通过对一系列岩石年代的测定和排序逐渐排出了地球的历史年表,这就是地质年代表。在地球的演化过程中,生物又是如何进化和发展起来的呢?观察地质年代与生物进化历史表。提问:从图片中可知生物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呢?

(2).利用自制的“生物进化主要历程”拼图游戏板分小组开展拼图竞赛。比一比哪个小组配合得好,能迅速而准确地把进化树重新拼合起来,进一步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

(3).小结:植物、动物进化的历程

(三)、课堂小结

一、化石记录显示:形成早的古老地层中,化石生物种类少,结构简单而低等,形成晚的地层中,化石生物种类多,结构复杂而高等。

生物进化总趋势: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二、地球上的生命史:太古代、元古代、 古生代、 中生代、 新生代。前寒武纪时期──细菌、藻类时代;

古生代时期──真核藻类、无脊椎动物、裸蕨植物、鱼类、

蕨类和两栖类时代;

中生代时期──裸子植物和爬行类时代;(哺乳动物和鸟类开始出现)

新生代时期──被子植物、哺乳类时代;人类时代、现代动物、植物。

(四).巩固提升: 1.自我检测:成都市初中生物毕业考试 题集锦(一)

(07年)11. 化石是最有说服力的生物进化证据。始祖鸟和孔子鸟等化石证实了现在的鸟类起源于古代的:( )

A. 鱼类 B. 两栖类 C. 爬行类 D. 哺乳类

(08年)11、下列各项中,与生物进化的总趋势不相符合的是:( )

A、从简单到复杂 B、从低等到高等

C、从水生到陆生 D、从个体小到个体大

(09年)7. 从不同地层中发掘出来的大量化石表明,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①从简单到复杂;② ---------- ;③ ---------- ;

(10年)7. 化石是最有说服力的生物进化证据。化石记录显示:形成早的古老地层中,化石生物的种类 --------- ,结构------- 。

(11年)5. 从不同地层中发掘出来的大量化石表明,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①-------- ;② -------- ;③从低等到高等。

(13年)9.下列关于生物进化趋势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 B、低等生物→高等生物

C、体形小的生物→体形大的生物 D、结构简单的生物→结构

10、中生代陆地上繁盛的动物、植物分别是( )

A、两栖类、藻类 B、爬行类、裸子植物 C、鸟类、裸子植物 D、哺乳类、被子植物

2.《新课程实践与探究丛书》P4-6

五.板书设计(略)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掌握无性生殖的概念和特点。

2.了解组织培养的概念和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

2.组织培养的概念和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

教师讲述、启发与学生观察、讨论相结合。

教学过程:

引言:我们都知道生物体的寿命是有限的,那么大家是否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生物的物种不会由于某些个体的死亡而灭绝?

这就是说地球上的生命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延续和发展,不是靠生物个体的长生不死,而是通过生殖来实现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有关生物生殖的内容。

讲述:我们知道生物的种类很多,那么,生物的生殖方式可以分成哪几种类型呢?按生物的进化趋势,我们将生物的生殖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无性生殖,另一类是有性生殖。我们先来学习无性生殖。首先我们来学习无性生殖的类型。

在初中的时候,我们曾学习过无性生殖的几种方式、下面大家观看大屏幕所演示的几种生物的无性生殖的过程来回答问题。

(大屏幕显示变形虫的分裂生殖、水螅的出芽生殖、根霉的孢子生殖、草霉的营养生殖过程。)

提问:谁能用较简明的语言来说明一下以上4种生物的生殖过程?

提问:大家在观看这几种生物的生殖过程中,是否观察到了生殖细胞的结合?

讲述:以上两个问题的答案恰好是无性生殖的概念。不经过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就叫做无性生殖。无性生殖也就是单亲生殖,无性生殖的方式在植物体的生殖过程中应用很广泛。民间有句谚语叫:“无心插柳柳成荫”,那么谁能回答一下,人们是利用无性生殖的哪一种方式来繁殖柳树?

讲述:在农业生产中,为了保持植物体的优良性状,人们常用扦插、嫁接等营养生殖的方法来繁殖花卉和果树。

(学生介绍:天津市的市花月季花的繁殖主要利用嫁接和扦插的方法,果树的繁殖也是利用嫁接的方法。例如:我们吃的甜脆可口的鸭梨、雪花梨等全是嫁接的结果。)

讲述:通过刚才这几位同学的介绍,我们明白了无性生殖的一个特点,即新个体基本上能够保持植物体的优良性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提示:从无性生殖的概念入手。)

(回答:由于新个体是从母体直接产生出来的,新个体含有的遗传物质与母体相同。)

讲述:在农业、林业上就是利用无性生殖的这一特点来进行扦插、嫁接等营养生殖的方法,来繁殖花卉和果树的。但是扦插和嫁接的过程中难免会将母体的病毒带给新个体,并且人们希望能更快速地繁殖植物体,尤其对于生长期比较短的花卉、蔬菜等。那么,现在有没有一种既快速又脱毒的方法来繁殖植物体呢?有的,这就是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无性繁殖的新技术――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那么,什么叫做植物的组织培养呢?简单地说,是人们利用植物的组织或细胞将其培养成为一个完整植物体的过程。那么,这种技术有没有理论依据呢?当然有的。这就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讲述:在无菌条件下,将植物体的器官或组织片段切下来,放在适当的人工培养基上进行离体培养,这些器官或组织就会进行细胞分裂形成新的组织――愈伤组织。在适当的光照、温度等条件下,愈伤组织便开始萌发,产生出根、茎等器官,进而发育成一个新的植物体。

[课外小组同学课下进行了植物组织培养过程的操作,请课外小组同学,结合他们进行的植物组织培养过程的录像,向同学进行介绍(介绍内容略)。接下来,课外小组同学带领其他同学进行学习并回答问题。]

(活动一:找一位活动小组以外的同学,在课堂上亲手在接种箱内操作一下接种这一环节,并用实物投影打到大屏幕上,其他同学观看大屏幕,并给他找错误。)

(活动二:带领大家观察锥形瓶中的植物组织,哪一个被污染了,哪一个没有污染,并让同学思考为什么?)

(活动三:让活动小组以外的同学,针对植物组织的培养过程,向活动小组同学提问题。)

讲述:刚才大家的活动非常精彩,我们为自己鼓掌加油。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每一个环节都是非常重要的,马虎不得。从中我们也应该得到启示:任何一项技术在操作过程中,对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仔细、一丝不苟,否则将会前功尽弃。有的同学可能要问: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要求这么严格,那么它在实际生产,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

(活动小组的同学结合参观天津市蔬菜研究所的情况,向大家介绍组织培养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并给大家讲解脱毒马铃薯种及马铃薯快繁等知识。)

讲述:从上面活动小组的介绍,我们知道,对植物体进行组织培养有很多优点,不仅从植物体上取材少、培养周期短、繁殖率高,而且便于自动化管理。

讲述:今天我们学习的无性生殖的知识实际上是当前非常热门的话题,即克隆。克隆的原意是“离体的小树枝发育成一个植物体。”即无性繁殖的意思。高等植物的无性繁殖比较普遍,而高等动物的无性繁殖则比较困难, 英国科学家用克隆技术培育出了“多莉羊”,这标志着生物新世纪的到来,同时,人们边看到了克隆技术的诱人前景。

(各小组讨论,然后畅所欲言,从医药、畜牧、医学等各方面展望了克隆的前景,同时也从另一方面讨论了克隆如果利用不当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讲述:刚才大家从正反两方面展望了克隆的应用前景。任何一门技术的应用对人类来讲都有其利和弊,如果利用得好,对人类社会大有益处;如果利用得不好,将会带来大的灾难。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应树立科学的道德观。刚才我们饶有兴趣的学习了生物的无性生殖的知识,实际上大多数种类生物的生殖方式是有性生殖。下面我们以被子植物为例,来学习有性生殖的知识。

(大屏幕显示被子植物花的结构、胚珠的结构、双受精的过程及种子的形成过程。)

提问:什么是双受精?在种子的形成过程中是否有生殖细胞的产生及结合?

讲述:刚才我们所看到的像被子植物的生殖,由亲本产生确性生殖细胞(也叫做配子),经过两性生殖细胞(如卵细胞和精子:的结合,成为合子(如受精卵),再由合子发育成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有性生殖。

讨论:1.我们将鸭梨的种子种下去,几年后是否能接出同样甜脆的鸭梨来?2.如果生物的生殖只有无性生殖,没有有性生殖,生物的进化将会怎样?

讲述:通过讨论,我们不难看出,有性生殖的后代具有了双亲的遗传特性,这样会具有更强的生活能力和变异性,这对于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22章第3节《动物的主要类群》第2课时,本课时主要内容主要如下:一是通过观察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的图片或标本,认识这四个动物类群主要特点;二是通过学生自行上网搜索、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四个动物类群与人类的关系,形成正确的生物观,认同保护环境,爱护动物,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理念。

通过本节的教学,学生应形成如下概念:

1、环节动物是指具有“身体呈蠕虫状,细长而柔软,分成许多体节,多为蠕动爬行”等特征的动物。

2、软体动物是指具有“身体柔软,分为头、足、内脏团三部分,体外有外套膜”等特征的动物。

3、节肢动物是指具有“全身被有坚硬的外骨骼,身体一般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体节伸屈自如,每个体节几乎都有一对分节的附肢,有发达的脑、灵敏的感觉器官和独特的呼吸器官”等特征的动物。

4、棘皮动物是指具有“身体扁平,体表有棘”等特征的动物。

5、动物是生物圈中一个重要成分,人类应该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界中的动物资源。

本节内容与其他章节的联系如下:

1、与生物多样性的知识相联系;

2、与生物进化的知识相联系;

3、与生物圈中的动物相联系;

4、与珍稀动物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知识相联系。

学情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所涉及到的动物类群中的动物,同学们在生活当中接触的比较多,对于他们的形态特征、和人类的关系都有一定的认识,但还存在着表述不正确、不科学、不完善问题。这些都需要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来构建正确的概念,形成正确的、科学、完整的认识。因本节所涉及到的动物类群多,生物学术语多,术语之间的相似性大,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支持与帮助。但是,因为本节的教学内容能够极大的丰富同学们对生物种类的认知,学生还是有相当大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出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动物类群与人类的关系;

3、举例说明节肢动物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一个类群。

能力目标

1、通过上网搜索、图书馆查找动物类群的图片及和人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收集、观察、归纳的能力;

2、通过活动“观察昆虫标本”培养观察、讨论、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比动物类群的特征,认同生物进化的观点;

2、了解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形成保护环境、爱护动物、合理开发与利用动物的资源的观点;

3、了解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1、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

2、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3、观察昆虫标本。

教学难点

1、观察昆虫的标本;

2、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

3、形成进化的观点。

设计理念

1、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通过学生、教师所收集的图片、视频、文字资料、观察“昆虫标本”活动等,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同学的观察、交流、归纳的能力,形成对动物类群基本特征的认识;

2、设置问题串,引导同学们的思考。如:图片能够进行怎样的分类;每一种动物的有何特征;同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是什么;这类动物与另一类动物在特征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些相同点与不同点,在进化的规律是有何体现;

3、注重教材的作用。学生归纳完动物类群的特征后,引导同学们阅读教材,领会表述的科学性、严密性;

4、注重概念的运用与小结。在同学们学习相应的知识后,精选练习进行反馈、小结,强化同学们对概念的认识。

教学准备

1、上课前,要求同学们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收集与要学习的动物类群有关的资料。重点为能反应动物类群形态特征、该动物类群与人类关系的图片、视频或文字资料;

2、为弥补教材的不足,教师要事先收集与教材内容有关的资料,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类群在传播人类传染病方面的危害性等。

教学流程

一、复习引入

1、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2、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扇形动物等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

二、情景创设,激趣

教师展示自己所收集的、与教学内容有联系的动物图片,要求同学们进行观察、分类;

三、分组合作学习、小组间交流

1、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对老师提供的图片进行观察并分类的同时,结合学生自己所搜集的图片来说明分类的依据;

2、各小组由代表来陈述自己小组的分类结果,并回答其他小组的质疑;

3、教师引导同学们进行小结归纳各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分布环境,提炼出概念关键词(概念的本质属性);

4、依据同学们的学习所得,提出针对性的问题(正例、反例),检验同学们对概念的理解。

四、与教材对话,回归教材

1、提炼出各个动物类群的关键词后,教师再引导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体会表述的科学性、严密性;

2、引导学生列表对比四个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并用进化的观点加以解释说明。

五、练习巩固

精选练习题,检测同学们对于动物类群主要特征的理解、掌握情况。

六、知识拓展、深化情感

1、学生小组展示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动物类群与人类的关系,并说明其中的利和弊;

2、教师视学生展示情况适当补充自己所收集的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与人类关系的资料,进一步强化同学对这些动物类群与人类关系利与弊认识,促进学生形成辩证的观点,认同保护环境、爱护动物、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动物资源。

七、课堂小结

引导同学构建本节内容的概念图。

教学预设

1、学生讨论、质疑的环节应要注意控制时间,最好在课前对同学们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对掌握比较好的小组要心中有数;

2、学生在对比四个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并用进行的观点进行解释,会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要视学生情况进行适当的复习及引导;

3、学生对于教材中所列的与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不是很相符的动物,会存在疑问,教师应当从生物适应环境方面加以解释。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2、解释生男生女的道理,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3、能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生男生女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分析男女染色体图片,阐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三、教学难点

从实际生活、实践过程和理论上三方面论证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孕妇图片,这是一个怀孕的妇女,她生男孩还是女孩?那么,生男生女到底是由什么决定呢?这与遗传有关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人的性别遗传》。

二、讲授新课

(一)男女染色体的差别

1、出示男女人体细胞的染色体排序图,这是男女人体细胞的染色体排序图,请同学们思考:在男性和女性的各23对染色体中,哪一对有差别?这对染色体的差别可能与什么有关?

2、同学们猜对了,请阅读教材麦克郎和威尔逊及斯特蒂文特的研究,你能找到那些有用的信息?(①1902年,美国细胞学家麦克郎发现男性染色体。②1905年,美国细胞学家威尔逊及斯特蒂文特进一步区分性染色体,即男性XY,女性XX)

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经整理后的男女成对染色体排序图,同时思考38页书中的讨论题:

①、在男性和女性的各23对染色体中,哪一对被称为性染色体?

②、两图中,哪幅图显示的是男性的染色体?哪幅是女性的染色体?

③、图中哪条染色体是Y染色体?它与X染色体在形态上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④、想一想,就性染色体来说,在男性的精子和女性的卵细胞中,应该有几条性染色体?男性有几种精子,女性有几种卵细胞?分别是什么?

4、请描述出男女体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

男性:22对常染色体+XY(性染色体)

女性:22对常染色体+XX(性染色体)

5、请描述出男女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

精子:22条常染色体+X或者22条染色体+Y

卵细胞:22条常染色体+X

6、同学们想一下,当含X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相遇时,结合形成的受精卵是什么样的呢?发育成男性还是女性?那含Y染色体的精子呢?(XX,女性;XY,男性)

7、社会上把生女孩的责任都算在女性头上,对吗?为什么?(不对,因为女性的性染色体为X和X,男性的性染色体为X和Y。女性产生的卵细胞仅含X,男性产生的精子含X或Y染色体,当卵细胞X与精子Y结合的受精卵为XY时,受精卵发育为男孩;当卵细胞X与精子X结合为受精卵XX时,该受精卵发育为女孩。受精时精子与卵细胞的结合是随机的,所以这种说法不科学)

设疑:不同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如何呢?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生物进化的历程极其漫长而复杂。因此,本节教学内容,要求教师要把握好教学目标,不要增加知识的难度。

学情分析:

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历程比较感兴趣,但对生物进化的顺序和判断依据却不甚清楚。所以,教师应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资料分析、讨论,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

教学目标: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教学策略:

创设情景---分析讨论---解决疑难----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是非常重要的证据。地球上现存的生物都是进化的结果,对他们亲缘关系的研究,可帮我们追溯生物进化的过程。科学家通过对不同年代化石的纵向比较,以及对现存生物种类的横向比较等方法,可推测出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组织学生技能训练知识回顾感悟与收获达标检测:瞭望角进一步探究布置作业课后记:生物化石作为进化证据,生物进化的总趋势这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理解,关于进化历程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也能很好理解,只是要按顺序记起来,有些学生有难度。另外课本中进化树与原来静的进化过程不相符,例如软体动物在环节动物之前,爬行动物在鸟类和哺乳动物之后,这是什么原因,需要查资料解决。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10

一、 教学目标

1、 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2、 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3、 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认同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4、 强化振兴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5、 认同饭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

二、 重点和难点

1、 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

2、 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三、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殖等图片资料;CAI课件;显微镜;永久细菌涂片。 学生:通过查阅书籍、网站,搜集与细菌有关的资料。

四、 课时分配 一课时

五、 教学设计

24

第三节 真菌

一、 教学目标

1、 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 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说出霉菌和蘑菇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的特点。

3、 学会用放大镜观察青霉和曲霉的形态结构,培养观察能力。

4、 了解一些食用菌养殖的过程和方法。

二、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以及它们生命活动的特点。

2、 观察能力的训练。

难点:真菌生殖方式的特点。

三、 课前准备

教师:用橘皮、馒头、面包片来培养青霉和曲霉,为每个小组提供长有长霉的面包和长有长霉的水果;制作有关青霉、曲霉和蘑菇结构的CAI课件。指导学生制作孢子印、制作模型模拟孢子的传播。

学生:复习七年级上册有关单细胞生物的内容中酵母菌的结构;查阅有关真菌的知识;制作孢子印。

四、 课时分配 一课时

五、 教学设计 25

第四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一、 教学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列举细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3、从多

角度、多层次比较全面地认识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4、培养学生课前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交流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评价能力。

5、通过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关系的认识,让学生体验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地看问题。

6、引导学生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26

二、 重点和难点

重点: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难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的关系。

三、 课前准备

教师:真菌引起农作物患病的标本;CAI课件。

学生:收集查阅有关资料,预习教材;课前探究“观察水果和面包的腐烂”,采集的地衣。

四、 课时分配 一课时

五、 教学设计

27 第五节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一、 教学目标

1、 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

2、 说明食品腐败的原因,运用食品保存的一般方法保存食品。

3、 举例说出细菌和真菌与人类防治疾病的关系。

4、 说明细菌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5、 通过观察、探究、收集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探 究学习的合作交往的能力。

6、 利用所学知识,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

二、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举例说出细菌和真菌在食品制作、食物保存和环保等方面的作用,说明细菌和真菌与

人类有着密切关系。

难点: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的原理。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11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肋及其原因。

2.说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二)能力方面

运用类比迁移等方法,认识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

2.认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2.教学难点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章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点难度不大,教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学生也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直接经验,因此,本章主要是让学生从情感上认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及价值,并从具体行动上体现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因此,本章教学时,通过呈现大量的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事实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事实,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归纳和概括,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得㈩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根本的措施是保护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做到人与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和谐共处,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尽自己的一份努力。

四、教学准备

收集关于江豚的图片、视频和相关新闻;收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各种案例;收集关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公益广告视频。

五、教学过程

教学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播放视频:江豚)

[提问]

(1)认识这段视频十的'动物吗?

(2)看到这段视频,你有什么感觉,

播放洞庭湖连续发现江豚死亡事件组图。讲述洞庭湖连续发现江豚死亡事件。

[提问]

看子这段新闻,你又有什么感觉?观看并辨认。

[回答]

(1)江豚。

(2)愉快、兴奋。

[回答]

惋惜、难过。

通过两段对比鲜明的材料,让学生体验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激发学业保护业物多样性的愿望。

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提问]

(1)你们觉得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2)如果这样的事件持续下去,会有什么后果?

[小结]

其实,不仅是扛豚,从教材中所提供的很多材料我们可以看出,许多生物都面临着灭绝的可能,这使生物的多样性面临着严重的威肋,。

[追问]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的案例?

补充案例:近年来火绝的动物及灭绝时间。

[提问]

你们觉得哪些原因导致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

[小结]

人类的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的速度,使生物的多样性受到了严重威胁。

[回答]

(1)这些江豚可能是因为饥饿、中毒、受伤、生病等原因而死亡。

(2)江豚可能会像白鳍豚那样走向灭绝。

阅读教材110—111页内容。

学生交流。

[小结]

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的威胁,如果不加以保护,很多物种会从地球上永久性地消失。而且近年来,物种消失的速度在加快。

[词论、交流并回答]

人类的捕杀;过度利用和开发;栖息地的破坏;环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等等。

以教师提供的江豚的案例为点,以教材提供的和学生所了解的丰富素材为面,强化学生对于的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的威胁的认识。

引导学生分析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好铺垫,

教学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过渡]

根据科学家的推测,如果不采取措施,江豚可能在未来10-15年功能性灭绝。

[提问]

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去保护江豚呢?

对学生的观点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并进行陈述、修正、补充和归纳。

[案例]

我国保护大熊猫的主要措施:建立卧龙、工朗、麻咪泽等自然保护区、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提问]

你还知道哪些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比较成功的案例。

[追问]

(1)在保护大熊猫和同学们所提到的这些案例中,你觉得能取得成功的关键在哪里?

(2)那么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什么?

(3)以江脉的保护为例,分析一下,要保护江豚赖以生存的环境,叫能面临什么样的阐难?

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梳理、引导。

[追问]

人与生物圈其他上物能在共有的环境中和谐共处吗?请举例说明你的观点。

[案例]

安徽铜陵江豚自然保护区,人与江豚的和谐共处。

[过渡]

通过交流,我们可以看到,人和环境中的其他生物是可以和谐共处的。当然,这需要我们所有人的努力。

[提问]

作为生物圈中的一员,你能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做些什么?

对学生的观点做鼓励性评价,并以板书的形式进行归纳、提炼。

阅读教材113~114页资料,讨论、交流。

[回答]

通过就地保护、迁地保护、法制教育管理、建立种质库等措施,可以对江豚等濒危生物进行有效的保护。

学生讨论、交流。

[交流回答]

(1)关键在于保护了这些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

(2)保护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

(3)人类生活、生产等活动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小结]

保护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的困难来源于我们自身。因为我们的活动,很可能挤占或破坏其他生物的上存环境。由于人类的生活也要依赖于环境。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是做到人与生物圈具他生物在共有的环境中和谐共处。

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举例证明。

学生交流。

[回答]

不购买、食用珍稀动物及具制品;购物时选择环保袋;用餐时不浪费食物;做好废弃的作业本、草稿纸等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宣传工作;等等。

以江豚的保护问题,引导学业交流、归纳动物保护的主要措施。

分析保护大熊猫和其他生物的案例,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源头在于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

通过进一步的追问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保护牛物栖息的环境,并不意味着人类的退出,而是人类要力争与其他生物在共有的环境中和谐共处。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从小事做起,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尽自己的一份力。

教学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课堂

总结

[播放视频]

两组公益广告:保护江豚的公益广告、姚明保扩鲨鱼的公益广告等。

请学生谈感受。

[结语]

很高兴同学们能想到采取很多力所能及的措施来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真心希望同学能把今天所学、所想转化为实际行动,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尽自己的一份力。其实,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也是保护我们自己。

学生观看、感悟;

通过两组公益广告。进一步升华学业的情感,激发学生保护牛物多样性的热情。

六、板书设计

第三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八年级生物教案 篇12

知识目标

1、复述的概念

2、通过录像、VCD的演示、老师的讲述,使学生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3、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了解血压和脉搏的基本知识。

4、通过观察出血状况的录像,使学生了解出血护理的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的血液成分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血压、脉搏,学会用血压计给同学测量血压及自己会测量脉搏,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

4、通过对出血的初步护理方法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紧急救护的一些方法。

5、查阅有关冠心病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科学史的学习,了解科学方法。

2、介绍最新医学动态,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3、通过出血的初步处理这部分教学,对学生进行自我救护和互爱的教育。

4、通过对“切脉”诊病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5、通过小组测量血压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二氧化碳等废物必须运走,人体才能正常进行生命活动,这些物质的运输靠来实现,所以本节成为本章重点内容的核心。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在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及血压是本节的难点。解决办法: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哺乳动物的入手;从感性入手——让学生观察的录像及VCD获得感性知识,再结合挂图讲解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教法建议

关于:

1、课上结合的录像、VCD和挂图,从感性认识入手,识记途径。先安排学生观察录像,在观察录像时,采用分步观察,先观察体循环,再观察肺循环,为了使观察针对性强,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时,列出观察提纲:(1)、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大致路径?(2)、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及发生变化的地点?(3)、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4)、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又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使观察明确具体,并且每观察一步都及时进行反馈,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再结合挂图归纳并板书途径(见板书设计 )。

2、分析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在分析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时,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毛细血管壁的特点、血红蛋白、动脉血的特点来分析,而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可让学生自己分析,以锻炼学生举一反三及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完后,教师在板书结构里,把流动脉血的结构用红粉笔来表示(如体循环中的动脉和肺循环中的肺静脉),流静脉血的结构用兰色粉笔来表示 (如体循环中的静脉和肺循环中的'肺动脉)。这样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并不是动脉血管里一定流动脉血,静脉血管并不一定流静脉血。

3、 最后教师用投影写出下列图解并配合录像来使学生获得: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它们的起止点都是心脏,二者在心脏处汇合,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的原动力来自心脏。

关于《血压》:

联系有关医学知识,有条件的学校安排几人一台血压计让学生分组实验——亲自用血压计来相互测量血压,学会血压计的使用方法,同时加深学生对血压的理解。

在用血压计测量血压的实验教学时:教师要先介绍血压计的结构,并找几个学生上讲台来示范,演示测量血压的完整步骤及介绍如何读数,如果是老式血压计,教师要介绍毫米汞柱和千帕的换算关系:

1mmHg=0.133千帕

1千帕=7.5mmHg

学生在测量时,首先是血压计的摆放:如果两人一台,将血压计摆放在实验桌的两个同学的中央,若四人一台,则让前面的两个同学和后面的两人为一组;血压计带有水银柱刻度的朝向学生,不要倒放。

测量前让学生不要太兴奋,不要参加剧烈运动,因为在兴奋和剧烈运动后会使血压升高,从而使测量的数值不真实。 测量时,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保持安静,不要有任何声音,否则听不清动脉的声音。每次测量血压在半分钟内完成,第二次测时相隔1--2分钟,以免被测量者有不舒服的感觉。如果被测量者心理紧张,应暂时停止测量,等他恢复正常后再测,否则测量的血压不准确。冬季测量血压时脱下棉衣,如果把长袖卷起来会压紧上臂,影响听音。

为了减少测量误差,每人重复测量三次,记录数值,求平均值。

血压计用毕后,让学生立刻将其右倾45℃,把水银放回壶中,然后关闭贮汞阀,以防水银泄漏。

测量后对全班的测量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本班是否有高血压和低血压?计算男生和女生的平均值,比较男女血压是否有差异?

关于《脉搏》

课上安排学生测量自己安静时的脉搏和下蹲运动后的脉搏,使学生学会脉搏的测量方法,通过不同人脉搏数据的比较,加深学生对脉搏的理解。对于“切脉”还可以结合我国古代医生最早应用于诊断疾病,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脉搏与运动的关系建议采用探究式方法进行: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如 :不同的运动量对脉搏的影响相同吗?

然后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做假设及根据假设设计实验。如:在一定范围内运动量越大,使脉搏增加得越多

设计实验要考虑:①运动量递进的关系,②实验可操作性,且一节课内能完成。

具体教学过程 :

1.指导学生测脉搏,先找准桡动脉的位置(位于桡骨的内侧),测量安静状态下的脉搏在教室内进行,为了减少实验误差,每个人测3次,记录数值,求平均值。为了节约时间,每次可以测30秒钟,把测得的脉搏数值乘以2得每分脉搏次数。

2.测运动后的心率:运动结束后,立即测运动状态的脉搏。每一个运动完成后,要恢复到平静状态下才能进行下一个运动。

3.运动地点:若到操场去测量: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并提醒学生带好笔和纸做记录,注意:因体质差不能参加剧烈运动的学生要考虑运动项目。如果学校条件有困难,可在教室测量,运动项目可以采用深度下蹲。

4.教学生如何设计表格(可参考书上的):

5.教给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正确处理的方法:教学生如何画脉搏变化曲线图,如何统计全班的数据,画出全班平均脉搏变化曲线图。

6.实验结束后,教师应及时组织评比,作为本次实验的一次升华。评比的内容包括:①实验设计方案的优缺点 ②各自记录的实验数据是否准确 ③分析实验结果的方法是否正确 ④结论的推导是否恰当。 评比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与全班讲评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讨论达到互相交流和学习的作用。

7.除按书上探索不同的运动量对脉搏的影响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探索剧烈运动对身体素质不同的人的脉搏的影响:选学校田径队的、球队的学生或经常参加运动的学生5-6名,平时运动不多的学生5-6名,平时常不运动的学生5-6名做对比实验,先测安静状态下的脉搏3次,求个人平均值,小组平均值;再让他们分别跑300米后,立即测运动后的脉搏,与安静状态下的脉搏做对比,统计个人脉搏的变化和不同身体素质的人的平均脉搏的变化情况,分析数值得出结论。

关于《出血的初步处理》:

用总结三种血管的血流速度、血的颜色来学习出血的初步处理。课上可安排学生一些演习活动:由老师给出出血现象,让学生判断是哪种血管出血?并当场练习护理方法。

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较多,又有两个实验,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建议用三课时。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心脏的结构:四个腔名称及与它们相连的血管

导入 :我们已学习了血液、血管、心脏,心脏和全身的血管组成一个密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就在这个管道中循环地流动。

板书 第三节

一、

(一)概念:血液在心脏和全身的血管所组成的密闭的管道系统内循环地流动叫做。

提问:血液在心脏内如何流动?(回答:从心房à心室à动脉)

过渡:那么血液在血管内按什么方向流动?

板书:(二)途径

1.提问:哺乳动物家兔途径有几条?哪几条?

学生回答:有两条;体循环和肺循环。

讲述:人的也分体循环和肺循环。下面我们通过录像来了解人的途径。

2.演示录像了解人的途径:

先观察体循环:指导观察:

(1) 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体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

(2) 在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

反馈观察情况。

继续观察录像——肺循环

指导观察:

(3) 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肺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

(4) 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

反馈观察情况

3.演示光盘进一步了解人的途径

4.利用挂图总结并板书人的途径(见板书设计 )

5.分析体循环中的血液成分的变化:(师生一同分析)

(1)提问:a动脉血的特点?b毛细血管壁有何特点?c血红蛋白有何特点?思考血液成分在哪发生变化?

(2)教师讲述:大家知道:从左心室射到全身各器官去的是鲜红色的动脉血,它含有很多的氧气,当流经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时,在毛细血管周围有许多的组织细胞,细胞生命活动消耗了大量的氧气,产生许多的二氧化碳,因此这个部位的氧气的浓度低,根据血红蛋白的特性和毛细血管壁的特点,这时,血液里红细胞的血红蛋白便会和结合的氧分离,氧气透过毛细血管壁扩散到组织细胞,供其利用,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也会扩散入血液,一部分由红细胞运输,大部分由血浆运输而带走。

在进行气体交换的同时,由于毛细血管含有大量的营养,这些营养来自消化系统(在下一章消化和吸收中将详细介绍)细胞生命活动产生大量含氮废物,因此,在这里还会进行物质交换:毛细血管的营养物质透过血管壁进入细胞供其利用,细胞产生的废物进入血液被血浆带走。

所以,血液流经身体各部的毛细血管网时,与组织细胞即进行气体交换,又进行物质交换,经过气体交换后,这时,由于血红蛋白与氧气分离,血液变成了暗红色的静脉血。

这种静脉血经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完成体循环。

因此,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动脉血→ 静脉血

变化部位:全身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处。

我们常用红色来代表动脉血,用蓝色来代表静脉血。

(3) 红蓝箭头标出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6.分析肺循环中的血液成分的变化

(1)学生举一反三地分析:从右心室射入肺动脉的是来自右心房的血,因此,它是静脉血,它收集了全身各器官产生的二氧化碳,当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时,肺部毛细血管紧贴肺泡,肺泡里有大量的氧气,肺毛细血管的血液里二氧化碳浓度很高,这二者的壁都很薄,气体很容易透过,遵循物质(气体)总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的原理,血液里的二氧化碳便会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扩散进入肺泡,随呼气排出体外,肺泡里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氧气进入血液后又和红细胞的血红蛋白结合,这样血液又变成鲜红色的动脉血。

因此,在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静脉血→ 动脉血

变化部位:肺部毛细血管与肺泡处

(2)用红蓝箭头标出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判断:动脉血管里流的一定是动脉血,静脉血管里流的一定是静脉血。

学生:不对,因为肺静脉里流的是动脉血,而肺动脉里流的却是静脉血。

教师强调:我们说的动脉血和静脉血是以血红蛋白含氧多少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所在的血管来区分。

教师提问:体循环和肺循环哪个路线长?

投影资料:有人曾做过测定:安静时,一滴血通过这条完整的路线约需20秒钟,而其中16秒在体循环,4秒在肺循环,因此,有些书又把体循环叫大循环,肺循环叫小循环。

联系我们上一节课观察心脏的结构,它的左右心室壁哪一个厚,有什么意义?

回答:左心室壁为右心室壁的三倍厚,它收缩有力,适于把血压到身体较远及位置较高的头部血管,与完成大循环功能相适应。这体现结构与功能的高度适应。

教师再次演示录像让学生观察后,提问:血循环的两条途径是一先一后进行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两条途径是同时进行的。因为当心脏收缩时,血液会同时从左、右心室射出,因此两条途径是同时进行的,而且又在心脏汇合为一条完整的途径。

教师提问:有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为人体不断地运来养料和氧,又不断运走CO2等废物

板书:

(三)的意义

探究活动

调查:心脏病发病原因心

脏病发病原因很复杂。同学们可查阅有关心脏病的资料:心脏病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选一个发病原因,进行社会调查,去收集数据,然后对数据整理、统计、分析比较,得出调查结论,并撰写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的基本格式如下:

题目: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的调查报告

摘要:简介报告内容

正文:调查的目的

调查的方法

调查过程

调查的结论

作者的建议

参考资料:列举主要的。

附 抽烟与心脏病的调查报告

摘要:心脏病发病原因很复杂。与遗传、饮食等有关。通过我们从计算机网上查阅的资料,得知与心脏病有关的内容有多种,如:体重与心脏病,年龄与心脏病,性别与心脏病,摄入糖的量与心脏病,摄入脂肪的量与心脏病,饮酒与心脏病,抽烟与心脏病,心脏病的遗传,摄入纤维素的量与心脏病等等,为此,我们班同学就抽烟与心脏病一题进行社会调查。

调查的目的:通过调查心脏病患者有无抽烟的嗜好,使人们了解抽烟有害于心脏,从而自觉养成不吸烟的好习惯,学会保健。

调查的方法:调查访问。

调查过程:

1.收据数据:全班同学分成10个组,分别到不同的地段去进行社会调查:有的到几个心脏病医院或到某几个大医院的心血管科去调查访问:记录本医院有多少心脏病患者,有多少人有吸烟的历史。有的到社区、街道去调查访问有心脏病的患者,是否有吸烟的嗜好。(调查的人数越多,误差越小)

2.数据的整理:回学校各组汇报调查数据,用计算机对全班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和整理,用柱状图表表示结果。

3.数据的比较和分析:比较有吸烟嗜好的心脏病患者的人数与无吸烟史的心脏病患者的人数的多少。(可直接看两个柱状图的高低。)

得出调查的结论:吸烟与心脏病有一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