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教案课件 > 导航

幼儿数学对应和分类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4-09-05

幼儿数学对应和分类的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幼儿园中班数学分类教案集合,欢迎阅读与收藏。

幼儿数学对应和分类的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引导幼儿学习按照不同特征进行分类,感知同事物中的不同数量关系。

鼓励幼儿边操作边讲解分合。

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活动准备:

教具:苹果标记、数字1——5若干。

活动过程:

集体活动。

师请五位幼儿站成一排(有三位男的,二位女的,有戴帽子、没有戴帽子的,有扎辫子,不扎辫子的等等)。

提问:“老师请了几位小朋友?”“谁能把5位小朋友分成两队,分好后说说你是根据什么特征来分的。”

小组活动。

交待操作规则。

第一组:看熊猫特征图记录。

第二组:看鸟的特征图记录。

第三组:看纽扣的特征图记录。

活动评价。

请一位幼儿说一说看特征标记分苹果的事情。

教后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孩子按照不同特征进行分类,感知同事物中的不同数量关系,对这节课掌握的较好。

教学反思:

在上节课分类学习中,孩子们对分类的内容已经掌握,我也做了一些提示,所以在每组捡物品当中,进行得非常顺畅。

开始教师就把东西乱七八糟地丢在教室中间,让孩子们亲自体验杂乱无章的生活,即不美观、又不卫生,这样孩子们就产生了收拾的欲望。在收拾当中要按秩序有条有理,物品要按分类的摆放收拾。

这节课较好的体现了理念。同样的东西,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分类、整理方法体现了动手能力、交流合作的良好行为习惯,孩子们有了这样的体念,达到了我们的教育目的。

幼儿数学对应和分类的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学习按图形的两个特征标记分类并正确记录其数量。

2、培养幼儿用语言讲述操作结果的习惯。

3、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图形拼图一幅,标记卡、数字卡若干,各种图形若干,数字印章,印泥、操作用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集体教学活动

1、学习用两个特征标记对图形进行分类。

以集体、个别、小组的形式,学习用两个标记卡记录三角形、长方形的不同点。

2、学习按标记记录数量

幼儿一次按标记集体、分组操作记录相应图形的数量(用数字卡表示)。

引导幼儿学习讲述操作结果

要求幼儿看着标记图,说一说,图中有几个什么样的图形。

二、幼儿操作活动

1、分类游戏(幼儿分别取自己的图形卡片)

看一看,说一说,你的图形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看教培养幼儿用语言讲述操作结果的习惯。

幼儿数学对应和分类的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能用语言表达出苹果的特征,并能按颜色、大小分类摆放;

2、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体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情景布置:苹果园。大的红苹果50个,小的红苹果50个,大的绿苹果50个,小的绿苹果50个。

活动过程:

1、感知活动:以“小刺猬和小朋友做游戏”引入主题,组织幼儿参观果园,初步感知苹果的大小、颜色。

导语设计:今天小刺猬和小朋友一起到果园里去玩一玩,看一看,果园里有什么果子?

2、体验活动:师幼一起摘苹果,共同感知苹果的大小、颜色。

导语设计:“这些苹果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幼儿说颜色和形状不一样)

3、操作活动:幼儿操作,老师组织幼儿区分苹果的种类并分类摆放。

导语设计:“红色的房间可以用来摆放什么颜色的苹果?绿色的房间可以用来摆放什么颜色的苹果?大大的红苹果屋可以用来摆放什么形状的苹果……”

指导重点:教师重点引导幼儿按颜色、大小分类摆放。

4、结束活动:以歌曲结束活动,体验参与游戏的快乐。

导语设计:“有了这么多的苹果,小刺猬不愁冬天没得吃了,他真开心,他说:‘我们一起唱歌吧!”

研讨记录:

优点:

1、以游戏“帮小刺猬分苹果”贯穿整个活动,适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环节过渡自然,层次分明。

2、教具比较新颖,能让幼儿有单独操作的机会,避免了幼儿分类时“跟风”的现象。

3、音乐加上苹果园情景的设置,幼儿真实地投入游戏之中。

4、教师注重幼儿完整句的培养,能很好地促进小班幼儿语言的'发展。

不足及建议:

1、目标定位偏高,小班幼儿较难完成,建议两种特征的分类要分开进行。

2、教师导语的设计应精炼。

3、幼儿分类前,教师应提清楚操作要求,避免幼儿盲目操作。

4、幼儿表述苹果的不同时,教师应及时小结,帮助幼儿提升经验。

5、尽量减少干扰幼儿的因素,如框框、苹果园标记的设计。

幼儿数学对应和分类的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复习7的形成,并知道7比6多1,6比7少1。

2、继续培养幼儿手口一致点数7,知道7的实际意义。

3、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4、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教学准备:

1、贴绒教具,吹泡泡的熊猫1个,大泡泡7个(红5个,绿2个),小泡泡6个(红2个,绿4个)不同动作的小熊猫7个。

2、每人一份玩具小熊猫、小皮球(将画好的熊猫头和皮球贴在青霉素瓶盖上)各7只,每人一袋拼图材料(圆形、七巧板、小棍、积木)。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全体小朋友围在黑板前,出示贴绒教具组成的熊猫吹泡泡图。

教师: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小客人,请小朋友看是谁?在干什么?(小熊猫在吹泡泡)教师:它吹的泡泡有大的,还有小的,都什么颜色啊?(红的、绿的)它吹的泡泡真好看。现在,请小朋友坐下来听小熊猫要请你们做什么?

二、基本部分1、点数小熊猫吹出的大小泡泡。(复习7的形成,并知道7比6多1,6比7少1)教师:小熊猫请你们数数它吹了几个大泡泡,几个小泡泡?

大泡泡和小泡泡哪个多?哪个少?(大泡泡比小泡泡多1,小泡泡比大泡泡少1)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让大泡泡和小泡泡一样多?(引导幼儿说出添上或去掉1个)2、请幼儿用视觉、听觉、触觉来感知物体的数量。再次学习7的形成,并知道7比6多1,6比7少1。

教师:老师给小朋友也准备了许多小熊猫图片,请小朋友猜猜比6多1只是几只?请把小盒里的小熊猫图片取出来,数一数是不是7只。

小熊猫很喜欢玩皮球,老师敲几下,请小朋友从自己的口袋里摸出几个皮球。

教师:小熊猫多还是小皮球多?用什么办法使每只小熊猫都能玩到一个皮球?(藏一只熊猫或再拿出一只皮球)请小朋友把小熊猫和小皮球全部放在盒里。

3、出示不同动作的7只贴绒小熊猫。让幼儿理解7里面有7个1。

教师:这里还有许多活泼可爱的小熊猫,请小朋友数数看是几只(7只),出示数字“7”。

教师:有几只小熊猫拿着飞机玩?(1只)请它排在下面,老师同时出示数字“1”。有几只小熊猫拿着手绢?(1只)依次类推。

1只小熊猫在爬杆,1只小熊猫在写大字,1只小熊猫在跳舞,1只小熊猫在提小篮,一只小熊猫在举红旗(将它们依次排列整齐并同时出示相应的数字1。让幼儿数数,7里面有几个1)4、用数字游戏发展幼儿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幼儿可能集体或分组回答。

教师:比6多1的数是几?比7少1的数是几?6添上1是几?7去掉1是几?

三、结束部分请幼儿打开自己的小袋取出拼图材料数一数,说出总数。要求幼儿用7个材料,拼出自己喜欢的东西并讲给老师听。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设计根据新《纲要》精神,要求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还要关注幼儿探索、操作、交流、问题解决和合作的能力。本学期我们大班幼儿已经学过了《2—5以内各数分解与组成》,对于数的组成孩子们也已经有了一定经验。我尝试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然后记录结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分解和组成的规律,让幼儿在玩中学,以达到活动目标与幼儿兴趣最优化的结合。活动的设计思路来源最近我们学的《树的名片》、《树妈妈写信》两首诗歌,孩子们知道秋天到了,树妈妈忙着写着信,树妈妈告诉小动物们要做好过冬的准备,结合诗歌的内容,本次活动以尝试为小动物分房子,幼儿通过自主探索动手操作,感知6的分解组成,掌握6的'5种分法,在感知数的分解组成的基础上,掌握数组成的递增、递减规律、互相交换的规律。活动围绕着给小动物分房子进行,每个幼儿都分到6只小动物,小动物各不相同,有的是6只小狗、有的是6只小猫、还有的是6只犀牛、6只大象、6只狮子等。每个幼儿还一张画有两座房子的图。形象可爱的教具,再加上幼儿乐于帮助小动物分房子的喜悦心情,充分调动了幼儿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在第一次给小动物分房子并记录的过程中,幼儿通过操作、探索,找出了“6”的五种分法,在展示幼儿分房记录时,有的孩子没有找出了“6”的五种分法,还有的分出的一组数字合起来不是“6”,这是孩子们第一次尝试记录,对没有掌握好的在下一个环节中我会多给予关注。接下来引导观察幼儿无序的分法,教师并演示给6只熊猫分房子,一边分一边和幼儿点数两座房子里小动物的数量,并记录下分的结果,“6”可以分成1和5、2和4、3和3、4和2、5和1,引导学习有序进行“6”的分解组成,幼儿观察“6”的分解式,初步掌握有序的进行“6”的分解组成,了解数组成的递增、递减规律、互相交换的规律。幼儿在第二次为小动物分房子时,掌握了有序的进行“6”的分解组成,记录每次分房的结果。活动在游戏《找朋友》的欢快气氛中结束,幼儿通过探索、操作、交流、在玩中学,学中玩,达到活动目标与幼儿兴趣最优化的结合。

幼儿数学对应和分类的教案 篇5

目标:

1、学习按形状、颜色、大小、分类。

2、培养幼儿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认识过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椭圆形等。

2、物质准备:幼儿操作材料每人一套;胸卡与幼儿人数相等(画有不同颜色、形状、大小的图形);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出示“奇妙的口袋”引入,激发幼儿兴趣。

1、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奇妙的袋子,(出示奇妙的袋子)你们想知道里面藏着什么秘密吗?

2、 教师边念儿歌边出示图形娃娃,让幼儿说其名称及特征。

(儿歌:奇妙口袋东西多,让我先来摸一摸。)

二、幼儿探索、操作,教师指导

1、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所以今天我们班来了许多的图形娃娃,每一组都有,它们想请小朋友们帮个忙,帮它们找到和自己一样的好朋友,等会儿你们轻轻地走到各自的那一组去,想想要用什么办法来帮助图形娃娃找到好朋友,然后告诉老师和小朋友。

2、 要求:

①在自己的位置上安静地操作,不能争抢。

②帮图形找到好朋友后,要说出你是用什么办法找到的,用了几种办法。

3、 幼儿探索、操作,老师巡视,启发幼儿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来帮图形娃娃找到好朋友的.?你用了几种办法?

三、集中交流,鼓励幼儿将自己操作的方法大胆地告诉老师和同伴。

四、教师小结:可以找形状相同的娃娃做为好朋友,也可以找颜色相同的娃娃做为好朋友,还可以找出大小一样的娃娃做为好朋友。

五、游戏:《我的朋友在哪里》

1、 以谈话引入:我们也来玩找朋友的游戏吧。

2、 介绍玩法及规则:

①玩法:幼儿每人挂一块图形胸卡四散站开,音乐开始,幼儿随音乐节奏边拍手边找和自己胸卡上一样图形的幼儿手拉手成为好朋友,音乐结束时,教师检查幼儿是否都找对了。游戏重新开始。

②规则:要找到形状或颜色或大小一样的做朋友。

3、 幼儿游戏三次,教师指导幼儿按形状、颜色、大小来找好朋友。

4、 小结游戏情况。

六、活动自然结束。

幼儿数学对应和分类的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产生对图形的认识兴趣。

2.发展幼儿初步的分类、概括能力及观察能力。

3.引导幼儿根据图形的两种特征进行分类。

【活动准备】

不同颜色、大小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若干,操作纸,蛋糕盘。

【活动重点】

引导幼儿根据图形的两种特征进行分类。

【活动难点】

引导幼儿按图形的两种特征来分类。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小朋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神秘的礼物,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出示长方形、三角形)长方形是什么样的?

小结:长方形有四条边,请小朋友伸出你的右手食指,我们来一起数一下,(1、2、3、4)长方形有四条边,它有四个角,(1、2、3、4)都是直角。

师:(出示三角形)三角形是什么样的?

小结:三角形有三条边,(1、2、3)有三个角(1、2、3)。

师:(出示正方形)正方形是什么样的?

小结:正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都是直角。

二、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图形的异同并按照一种特征来分类

1.师:现在请小朋友比一比、看一看,黑板上的图形有什么不一样?(颜色、形状、大小)

小结:颜色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不同。

2.师:黑板上有这么多的图形,是不是感觉很乱啊!我们用什么方法分分类呢?老师先来分一下,小朋友睁大眼睛看一看老师是按照什么特征分类的?(颜色)

小结:老师是按照颜色特征来分类,把所有的红色图形放在了一起,所有的黄色图形放在一起,所有的绿色图形放在一起。

3.小朋友们想不想和图形宝宝做游戏?(想)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份。(发放材料)

师:我们除了按照颜色分类,我们再想一想还可以怎样分类?那小朋友来给它们分分类吧!(大小和形状)

小结:有的小朋友把大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放在一起,把所有的小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放在一起,这是按照大小特征分类;还有的小朋友把所有的长方形放在了一起,所有的.三角形放在了一起,所有的正方形放在了一起,这是按照形状特征分类。

三、按图形两种特征分类

1.游戏“比比谁的速度快”。

师:你们真了不起!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玩一个好玩的游戏,听口令取图形,老师说出图形宝宝的特征,请小朋友快速找到它,并举起来。准备好了吗?如:红色三角形、绿色正方形、大长方形、小三角形、黄色长方形。

2.发操作纸,幼儿操作。

师:刚才小朋友们操作的非常好,我要给每一位小朋友一张操作纸。小朋友看看,这张纸上面都是有什么?操作纸的左侧代表的是什么?(大圆点、小圆点)左侧上面大的圆点这一行代表的是所摆放的图形都是大的,下面的小圆点这一行代表的是所摆放图形都是小的;长方形这一列摆放的图形都是长方形,三角形这一列摆放的图形都是三角形,正方形这一列摆放的图形都是正方形。

提问:第一行第一列应该放什么图形?现在请小朋友开始操作。

师:小朋友你们都操作完了,非常的棒,你们想不想把这些图形贴在操作纸上,(想)今天下午放学,老师会把它发给小朋友,回家当小老师教爸爸妈妈一起完成。

幼儿数学对应和分类的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能按照数量对5以内的物体进行分类。

2.能用“一样多”“都是×个”等表述分类的理由。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已经学过5以内的数。

材料准备:课件,分类盒,数量是1--5的气球、玩具、糖果的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1.情景导入,复习5以内的数。

(1)出示米奇乐园,引导幼儿点数米奇乐园里面的游乐设施,并用相应的数字卡表示,复习数的实际意义。

引导语:今天米奇要带我们去参观他们的游乐场,参观完了要来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游乐设施,数一数有几个,要用数字几来表示。

(2)引导幼儿数数,并找出相应的数字卡。

2.游戏“数一数,分一分”,学习按数量分类。

(1)出示课件,分类盒以及数量3和5的气球、玩具、糖果的卡片,幼儿按照物体的数量进行分类。

引导语:这里有两个小盒子,请小朋友把一样多的东西放在同一个盒子里。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

(3)分享交流:你为什么这样分?

引导幼儿用“我把都是×的东西放在一起”或者“3个××和3个××一样多,放在起”来表述。

3.幼儿分组活动,巩固按数量分类。

第一组:操作“连一连”,请幼儿把数量相同的水果连起来。

第二组:操作“分一分”,引导幼儿按照物体的数量进行分类。

第三组:操作“涂一涂”,请幼儿将数量相同的物品涂上相同的颜色。

4.游戏“找朋友”

(1)交代游戏规则:—每个幼儿佩戴数量1--5的实物卡片,请幼儿随音乐歌唱,音乐停止后,找到与自己数相同的'幼儿手拉手。

(2)幼儿交换卡片再次游戏。

活动延伸:

1.数学区投放分组操作材料,引导幼儿继续玩按照物体的数量分类;投放幼儿活动照片,引导幼儿将相同人数的照片放在一起,并插上相应的数字卡玩“制作相册”游戏。

2.引导幼儿有意识地观察物体的数量,并说说数量一样多的是哪些东西。

幼儿数学对应和分类的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能按不同特征(颜色、形状)进行两次逐级分类;

2、能学会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分类能力。

3、通过图形分类活动,感知集合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不同颜色、形状的图形卡片若干。

2、盆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始:

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图形娃娃,她们说想和我们做朋友,小朋友想不想啊?

二、认识图形娃娃的颜色、特征。

师:你看到的图形娃娃是什么颜色?你还见过这种颜色的东西有哪些?

请小朋友回答。

教师总结:

图形娃娃有圆形的、椭圆形的、三角形的、正方形的、长方形的、梯形。

长的真好看。你们喜欢和它一起玩吗?今天啊,老师要带你和你的好朋友乘火车一块去游玩,大家想不想去?

幼儿数学对应和分类的教案 篇9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帮助幼儿了解垃圾与人类的关系,知道我们可以变废为宝。

2、学习如何进行垃圾分类,懂得垃圾分类的常识

3、激发幼儿保护环境的意识。

4、学会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乐观的情绪,逐渐养成乐观开朗的性格。

5、幼儿通过亲身体验,明确五官的重要性。

二、活动准备:

电脑课件、不同色的塑料桶或唐瓷桶四个(红、绿、蓝、白)、分类标签(金属、玻璃、塑料,有机物)、一袋准备扔掉的垃圾(纸盒、玻璃瓶、塑料袋、果皮果壳、易拉罐等物)。图书、照片等。

三、活动过程:

1、出示垃圾筒,引导幼儿讨论:

这是什么?什么是垃圾?垃圾有没有用?如果我们的周围都是垃圾,生活会变得怎么样?那我们该怎么办?垃圾分类很重要,可以把有用的垃圾回收,还可以减轻垃圾场工作人员的劳动量,真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今天我们也来学一学垃圾分类吧。

2、出示一袋垃圾,通过提问引导幼儿分类。

(1)请小朋友按自己的想法把这袋垃圾里的物品进行分类,说说分类的理由。教师根据其分类情况给予肯有或建议。引导孩子们发现其中哪些是易燃的?(纸、果、壳、塑料)哪些是不易燃的?(玻璃瓶、易拉罐)易燃物中哪些是对土地无危害的?(纸、果壳)哪些是有危害的?(塑料),最后分出四种情况:有机物、金属、玻璃、塑料。

(2)请幼儿把这些垃圾和分类标签对位。

(3)请幼儿议论哪些颜色的桶适合放哪类东西?教师引导幼儿发现下面的对应关系:绿色――有机物;白色――塑料;蓝色――玻璃;红色――金属。然后将分类签贴于桶上。

3、检查幼儿对分类知识的掌握。

教师提供若干物品,请幼儿说出应扔到哪里。 大家做判断。

4、把垃圾分类桶放置固定角,提示幼儿这样去做

延伸活动

在生活中尝试进行垃圾分类。

教学反思:

“垃圾”是环保教育中首选的教育资源,教师抓住了垃圾的“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帮助幼儿体验垃圾对环境的影响,对培养幼儿初步的环保意思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由此可见,周围生活中的资源,我们加以巧妙利用都能成为幼儿园的教育资源,生活处处是教育。

幼儿数学对应和分类的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能按照图形的形状特征进行活动,巩固对形状的认识。

2、能说出自己的分类理由。

3、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4、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已认识过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椭圆形等图形。

物质准备:每人一个分类盒

材料配套:幼儿活动操作材料《科学·按图形的特征分类》《科学·图形组合》。

活动过程:

1、出示"奇妙的口袋、复习对平面图形的认识。

师:这是一个漆面的口袋、里面藏着许多东西,请大家猜猜藏的是什么。教师一遍念"奇妙口袋东西多,让我先来摸一摸",边请个别幼儿分别摸出正方形、角形、圆形、长方形、梯形、椭圆形的图形让大家辨认并说出名称。

2、引导幼儿操作,学习给图形分类。

师:请小朋友拿出分类盒,把一样形状的图形放在一起。

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操作完毕后,请幼儿将所以图形按形状分别放在相应的篮子里,并互相检查分类是否错误。

3、完成操作材料

请幼儿观察操作材料《按图形的特征分类》《图形组合》,看看上面的图案分别由哪些图形组成,数一数每种图形的数量有几,并分类作记录。

活动反思:

《按图形的特征分类》是要求幼儿能够按形状、颜色特征进行图形分类与排队的一次活动,为了更好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提高活动的`兴趣,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用帮图形宝宝排队的情景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欲望,在组织形式上,我采用集体活动、游戏活动、小组操作。在活动中,幼儿的的思维很活跃,能把自己的发现主动的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幼儿的能力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在活动中我通过个别回答和集体回答提高表达的机会,提高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反应能力和观察能力能得到发展。

幼儿数学对应和分类的教案 篇11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帮算式宝宝搬家的过程中,学习按运算方法和得数进行分类。

2、能迅速准确地进行8以内加减运算。

3、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准备

教具:算式卡片(8以内加减算式卡)分类图一张

学具:分类图、加减算卡、看标记写算式的小鸡图

活动过程

一、学习游戏:

1、碰球(7、8)

2、开火车(8以内的加减)

二、帮算式宝宝搬家中学习按两个特征分类

1、算式宝宝要搬家了,他们想请小朋友一起去帮忙。有那些算式宝宝要搬家呢?我们来看一看。(出示分类图读一读)这些加法、减法算式宝宝应从哪条路上走呢?(引导幼儿讲出按运算符号走)那这些算式宝宝的新家在几号楼呢?(引导幼儿讲出按得数找家)

2、教师先示范,然后请部分幼儿练习按两个特征分类,随机引导、纠错。

三、练习活动:

1、帮算式宝宝搬家

2、看标记写算式(小鸡图)

四、讲评活动:出示个别幼儿的小鸡图,集体检查,然后带标记读算式、去标记读算式。

活动反思

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幼儿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充分利用幼儿现实生活中的资源,通过作用于幼儿的活动对幼儿发生实质性的影响,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