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教案课件 > 导航

八年级政治说课稿

发表时间:2024-09-04

八年级政治说课稿(6篇)。

写一份好的教案可以让上课的时候更加游刃有余。教案包括学期教学计划和周次教学计划两种,教案里的哪些内容对我们帮助最大呢?栏目小编费尽心思设计出的“八年级政治说课稿”一定会让您感到惊喜,我所提供的以下信息是我经验得出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八年级政治说课稿(篇1)

一、教材分析

本框“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主要介绍了两项具体的人格权利——肖像权和姓名权。首先,叙述了肖像的含义及作用,肖像的内容,侵害肖像权的表现形式和后果等。接着围绕姓名权而展开,主要介绍了姓名的作用,姓名权的内容,侵害姓名权的表现形式和后果等。最后,本框还强调了一方面要运用法律手段与侵害自身肖像权、姓名权的行为作斗争,一方面也要尊重、维护他人的肖像权、姓名权等人格权利。

二、学情分析

1.针对的问题:

①由于姓名授之于父母长辈,往往只被认为个人区别于他人的文字符号,很多学生对法律赋予公民姓名的具体权利并不是很了解,所以对这项权利的使用和支配很少,以致有时被侵犯了也未必意识到。

②生活中一些家长和学生一味地追求时髦、个性、标新立异甚至另类,不能正确、客观地对待取名问题,给一些具体的管理工作带来不便。

③个别学生为避免挨家长骂或不重视家长在其成长和教育中的监护作用,经常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出现冒名顶替,擅自代家长签字的现象。

④未成年人维权意识不强,现实生活中以赢利为目的侵犯未成年人肖像权的行为时有发生。

⑤有些学生出于好奇好玩的心理、不懂得尊重他人、法律意识淡薄等原因,加之电脑技术的发展及网络具有虚拟性,在现实生活和网络中恶意损毁、丑化和擅自使用他人肖像的行为也屡见不鲜。

2.学生的需要:

①作为独立人格的外在标志,姓名权和肖像权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了解人格权时有必要更好地了解肖像权和姓名权,以保障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②正确认识肖像权和姓名权,知道侵害肖像权、姓名权的表现形式及后果,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格权利,不仅是增强法律意识,纠正某些不良行为习惯的需要,也是增强自身道德素质,正确与人交往、和谐人际关系的需要,对学生健康成长十分必要。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认识肖像和姓名是一个具体的人的两大外在标志;懂得姓名的作用,姓名权的含义和内容,侵害姓名权的表现形式与后果;懂得肖像的`含义及作用,肖像的内容,侵害肖像权的表现形式与后果。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能够正确区分哪些行为是侵犯公民姓名权和肖像权的行为;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和他人姓名与肖像权的能力,能够运用法律武器追究侵犯者的法律责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学,引导反思自己在与同学交往中侵犯他人姓名权和肖像权的不良表现,体验给受害者所造成的危害;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姓名权和肖像权的责任意识;加强法制观念,增强依法维权意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法律保护公民的肖像权和姓名权;侵害公民肖像和姓名权的行为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2、教学难点:

公民在依法维护自身权利的同时要履行维护他人肖像和姓名的义务。

五、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拟采用活动式教学法、可运用:情景创设、案例分析、主题探究等方法。

六、教具:

多媒体

七、教学时数: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展示课题

活动一:展示两组信息

第一组:提供了赵本山的照片。

第二组:提供了姚明的姓名。

设问:看到了这些照片和姓名,同学们脑海中立即浮现出哪些相关的信息?

教师:展示信息,提出问题,给以提示,加以引导。

小结:肖像(以容貌来区别)和姓名(用文字符号将人区别开来)是一个具体的人的两大外在标志;肖像权和姓名权也是人格权的重要组成。

设计意图:以游戏的方式导入新课教学,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第一组信息,由照片联想人物,使学生懂得了肖像是肖像人的人格标志之一;通过第二组信息,由姓名联想人物,使学生懂得了姓名也是每个人人格的基本标志。进而引导学生感受一个具体的人有两大外在标志:肖像(以容貌将人区别开来);姓名(用文字符号将人区别开来),从而进入本课的课题。

(二)学习新课

创设情景一:巧引妙导

活动二:呈现材料——一对农村夫妇,生了个胖儿子,夫妇俩开心之余,却为儿子取姓名发了愁,思来想去,朴实的夫妇终于给儿子取名“寿生”,祝他一生平安,长命百岁。提出问题:①你的姓名是什么?它有什么寓意吗?②你除了使用过这个姓名之外,有没有使用过其他名字?③什么是姓名?

教师:呈现材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经历和实际情况回答,体会姓名的含义及作用。通过与自身实际密切相关联的几个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懂得姓名和个人人格的关系。

创设情景二:激思辩疑

活动三:呈现材料——寿生渐渐的长大,转眼来到了省城读中学,为了能培养他成材,父母亲倾注了所有的心血。寿生也很懂事,在校非常关心集体,热心助人,成绩优异,在一次省奥数竞赛中还获得了一等奖。可最近他却不想去上学,并且向父亲提出改名换姓。因为他父亲姓秦,所以同学嘲笑他,叫“禽兽生”,但是遭到父亲的拒绝,说他忘恩负义。提出问题:①你认为寿生可以更改自己的姓名吗?他爸爸有权阻止吗?说说理由。②目前,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寻常的姓名,这样的姓名合法吗?合适吗?假如你是户籍主管人,你会让他们上户口吗?

教师:呈现材料,提出问题,引导讨论,帮助学生了解姓名权。补充相关的法律知识,知道法律对年满18周岁的公民和未成年人、精神病患者的具体规定;明确任何人不得干涉他人行使姓名权。

设计意图:此教学环节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公民的姓名权(公民依法享有决定、使用、变更姓名,并且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知道法律对年满18周岁的公民和未成年人、精神病患者的具体规定;明确任何人不得干涉他人行使姓名权。同时学会用辨证的全面的观点看待取姓名的现象。

创设情景三:合作探究

活动四:呈现材料——在寿生的强烈要求下,终于改名为秦哲凯。16岁那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物理专业。大四时,他申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继续深造。可他的同学马雷得知秦已被该大学录取后,抢先从信箱里窃取了秦的邀请信,同时以秦哲凯为名拒绝接受邀请,并推荐了他自己。提出问题,小组探究:①马雷的行为是否构成侵权?为什么(法律依据)?②在你的身边还有哪些侵犯姓名权的行为?③假如你是秦哲凯,你将采取什么方式维护自己的权利?

教师:出示材料,组织讨论,引导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了解侵害姓名权的表现和应承担法律责任,从而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通过了解案情和思考,要求学生明确侵害姓名权的表现形式:盗用和冒用他人姓名。懂得侵害姓名权的行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从而提高学生的维权意识。

创设情景四:才艺展示

活动五:呈现材料——大学毕业时,全班开心地留下难忘的毕业照。可是,两个月后,秦哲凯却在一张报纸上看到了自己的照片,手里还拿着一盒营养品,俨然像该保健品的形象代言人。秦哲凯立即打电话到该公司进行交涉。提出问题:①你拍过照片吗?你还通过哪些方式制作过你的音容笑貌?(展示学生自己制作的肖像,包括自画像、雕塑、剪纸、照相、摄像等)②该公司这种做法对吗?为什么(法律依据)③如果将你的照片制成公益广告用来宣传希望工程,这种行为是否侵犯公民的肖像?

教师行为:呈现材料,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艺和肖像,并引导讨论,理解我国法律保护公民肖像权的相关规定,即“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不得恶意毁损、玷污、丑化公民的肖像或利用公民的肖像进行人身攻击。”

设计意图:这一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让学生去感受肖像含义、制作方法的丰富性、多样性及之所以成为特定人的容貌标志。通过案例讨论,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公司这样做的危害。理解我国法律保护公民肖像权的相关规定。展示学生自己制作的肖像,这既是学生才艺的表现,也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容笑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正是人的肖像的特定标志,但教师要加以组织和引导,适可而止,不可花过多时间。

创设情景五:关注生活

活动六:呈现材料——做贼心虚的保健品公司接到秦哲凯的电话,说公司一时疏忽没跟他商量,并答应支付给他一定的广告费。秦哲凯认为自己家庭贫穷,以后还要出国留学,为了不给父母添麻烦,他就答应了,但他要求自己的照片只能在该报纸上使用。提出问题:①秦哲凯行使了什么权利?具体包括哪些方面?在行使这项权利时需要跟父母商量吗?②搜索我们身边(生活中)侵犯肖像权的行为。

教师行为:呈现材料,组织讨论,学习权利。引导搜索身边侵犯肖像权的行为,帮助学生认识侵犯肖像权的行为表现及其后果,引起学生对自身肖像权的关注。

设计意图:通过思考让学生明确,法律保护公民的肖像权;公民依法享有对自己肖像的支配权(肖像制作权、使用权和获酬权);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规定。通过搜索活动,让学生认识身边侵害肖像权的行为表现和侵害肖像权的行为要承担的责任,从而引起足够的重视。

活动七:学以致用

呈现“朱月坡”的案例,检验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教师:呈现案例,组织讨论,对正确、积极的想法及时给以鼓励,对某些不确切或偏激的回答,教师则要适时地加以纠正、引导。

(三)课堂总结:逐一呈现知识点。

八年级政治说课稿(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

1.法律的涵义。

2.我国制定法律的主要方式。

3.对社会全体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是法律的特征之一。

理解:

列举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表明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是法律的最重要的特征。

能力目标

培养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能正确理解法律、统治阶级、阶级意志等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认识法律是*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提高遵守法律的自觉性,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

教学建议

一、教学重点分析

1、关于“法律的涵义”的分析

因为第一课主要通过讲述什么是法律、法律和道德的联系等内容,使学生在学习我国法律的具体内容前,对什么是法律以及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有一个初步了解。而弄懂什么是法律,则是依法律己、依法办事、依法治国的一个重要前提,也是学习法律常识的基础。

法律的概念是整个法律常识课程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概念。

“法律”一词是整个法律知识体系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概念。正确理解这一概念,是我们学习法律知识的出发点。重点从五个方面掌握:

(1)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具体来说,奴隶制国家的法律是奴隶主阶级意志的体现,封建制国家的法律是地主阶级意志的体现,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律是资产阶级意志的体现,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是工人阶级及其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可见,法律不是一切阶级共同意志的体现,它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的愿望和要求。

(2)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这是国家创制法律的两种形式。所谓国家制定法律,是指国家立法机关按照一定的立法程序直接创制法律,即制定出新的、过去没有的法律规范。所谓国家认可法律,是指国家立法机关根据实际需要,对社会上原来已经存在的某些风俗习惯、道德规则、宗教教规等加以确认,赋予其法律效力,使之成为法律。

(3)法律的实施方式是*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这是法律最主要的特征,也是法律同其他行为规范最显著的区别。保证法律实施的强制力主要指军队、法庭、警察、监狱等。

(4)法律具有普遍约束力,即在国家权力管辖范围内对全体社会成员都具有普遍约束力。这是法律的另一个显著特征。

(5)法律的内容是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并且这些权利与义务是由国家确认和加以保障的。这是法律的一个重要特点。

总之,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它是统治阶级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实现阶级统治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2、为什么说*国家强制为保证实施是法律最主要的特征?

从法律实施的角度看,*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是法律最主要的特征,是实施法律的必要措施和重要保证。只有弄懂这一问题,才能认识到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才能使人们从根本上做到自觉守法和护法。

首先,统治阶级只有依*国家强制力作后盾,才能迫使被统治阶级遵循、服从法律;其次,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各种关系,制裁违法犯罪分子,需要国家强制力来保证法律的实施;再次,只有以国家强制力作后盾,才能使人们享有的法定权利得以充分实现,才能使人们应尽的义务得以切实履行。由此可见,国家强制力作后盾也是确保法律其它特征得以落实的重要基础。如果没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法律就会变成一纸空文。

二、教学难点分析:如何把握概念 “统治阶级”、“阶级意志”、“国家强制力”、“法律”等,对这些概念,教师讲课时不涉及,学生难以理解,要讲讲到什么程度,怎样把握,是教学上的一个难题。学生抱着极大的兴趣学习一门新课程,但一开头就碰到这样的抽象的法律概念,对他们的学习会造成一定困难,因此,怎样才能既讲清一些抽象的内容,又能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也是教学上的难点。

“统治阶级”,教师要作解释,可用教材的提法:“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

“立法机关”在我国主要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此外还有国务院、地方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

“立法程序”根据我国宪法、法律的有关规定和立法实践,一般经过:法律议案(草案)的提出、草案的审议、草案的通过、法律的公布四个环节。一些重要的法律必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如《宪法》、《刑法》、《婚姻法》、《民法通则》等,其他一般性法律由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如《仲裁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

三、教法建议: 1、关于“法律”概念的讲解

关于“法律”概念的讲解,要抓住以下8点:

(1)定义: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以规定权利和义务为内容,具有国家强制力和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

(2)阶级本质: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是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工具。

(3)创制形式:国家制定法律或国家认可法律。

(4)最主要特征:*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5)显著特征:对全体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6)重要特点:规定权利和义务。

(7)法律的形式:法律、法令、法规、条例等。

(8)法律形式的分类:成文法与不成文法;实体法与程序法;一般法与特别法、根本法与普通法。

2、关于法律的形式和主要内容。

法律一般都以文字的形式出现。法律的形式有多种分类,从法律的表述方法不同,可分为成文法和不成文法。教师讲课按教材讲法即可,不必出现成文法与不成文法的概念。从内容来说,法律都明确规定了人们相互间的权利与义务,这是法律规则的一个重要特点。讲课时,教师可以某部法律为例,列一个表或用投影打出,便于学生理解。

3、关于小栏目的使用

教材第10页:列宁的语录。列宁强调的是国家强制力的重要性,他所说的法权,可以理解为法律权力或法律。

教材11页“议一议”,也是要求学生理解国家强制力的重要性。教材列举了一个案例,教师可再选择一些典型案例加以说明。

教材12页“议一议”的小栏目,教师可根据下面的思路引导学生思考议论:(1)法律依*国家强制力迫使被统治阶级遵循与服从;(2)需要用法律来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制裁统治阶级中的违法犯罪分子。

4、关于基本概念的教法建议:表解重点

教师可通过比较列表的方法对基本概念进行讲解。

(1)法律的基本特征(三个基本属性)

(1)法律的基本特征(三个基本属性)

八年级政治说课稿(篇3)

教师:有人说:“世上有种结难以解开,它叫心结;世上有扇门难以敞开,它叫心扉;世上有条沟难以逾越,它是代购。”不知道同学们是否体会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与父母的关系却不再像小时候那样亲密无间。可能许多同学都在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们与父母的隔阂?又怎样来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学会与父母沟通”。

(多媒体出示课题:学会与父母沟通)

环节二:透视“亲子矛盾”

教师:我们来看下列生活场景。(多媒体投放漫画场景)

第一幅:一名中学生正在给自己的日记本加上一把小锁

第二幅:放学了,父母询问孩子的在校情况,孩子冷淡地回答:“什么也没发生”。

第三幅:一位母亲在偷听孩子的电话。

第四幅:一名女生把妈妈刚买的新衣服扔在地上,生气地说:“真老土”。

教师:漫画中的场景在你身边发生过吗?你觉得这些事情反映出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略)

教师:结合上述漫画中反映的问题,下面大家分组讨论一下,是什么原因影响我们与父母的沟通呢?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在课堂内巡视,了解学生的主要观点并参与学生讨论。)

教师:刚才同学们的讨论非常热烈,也相当深入。下面请各组推选一位代表介绍本组的讨论结果,其他同学随时可以进行补充。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认真听取学生发言,并适时插话,把学生的发言思考引向深入)

教师:同学们的发言很精彩,我听了之后感到茅塞顿开,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影响我们与父母沟通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我们的年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心理发生了变化,自尊心增强、成人感增强,觉得自己是小大人了不希望父母过多地约束自己,渴望有自己独立的空间。

二是我们与父母之间的心理差异。两代人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上都存在着诸多差异,这些差异必然导致交往中的误会、摩擦甚至对立,影响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多媒体出示:

影响我们与父母沟通的原因1我们自身的心理特点

2我们与父母之间的心理差异

八年级政治说课稿(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社会管理秩序的含义;《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关于维护社会管理秩序的有关规定。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教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运用“以案说法”,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和条例有关规定的讲解,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清什么对、什么错,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荣辱观,教育学生克服小毛病,防止失足、违法。培养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疾恶如仇,与之斗争。

教学建议

重点分析:

有关维护社会管理秩序的规定是本框的教学重点。学法总要知些法,这是依法办事的前提。只有知道条例的具体规定,才能在公共生活中按条例去办。因此,对于条例中的规定,应作为重点来处理。

难点分析:

分清妨害社会管理秩序行为罪与非罪的界限是本框的教学难点。本框教材着重讲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关于维护社会管理秩序的规定,但也与刑法有关。罪与非罪,受行政处罚还是刑罚处罚,有严格的界限。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师要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道理,学会判断,找到行为的准绳。

教法建议:

(1)注意“读”和“议”的作用。教材的内容比较浅显,有的还专门作出解释或提供例证,因此可读性较强。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

(2)在教学中,还可以运用“以案说法”的教学方法,通过案例理解法理,掌握法律条文。

(3)注意使用教材上的小栏目。小栏目的设计或多或少有其特定的启发作用,运用好小栏目,引导学生思考议论,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关于维护公共秩序、保障公共安全的内容,这节课我们来了解一下《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关于维护社会管理秩序的内容。

维护社会管理秩序(板书)

一、 社会管理秩序需要法律来维护(板书)

1、 社会管理秩序的含义(板书)

2、 维护社会管理秩序的两个方面(板书)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第29页到第30页的内容,并准备回答以下问题。

(可将学生分为六个组,在阅读完指定内容后,由老师任意抽选回答问题。本组回答不出,其他组可以抢答。运用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在愉快而又激烈的竞争中,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1、 什么是社会管理秩序?法律为什么要维护社会管理秩序?国家机关对社会的管理活动包括哪些内容?

2、 结合书上第30页的案例和下面的案例,分析如果管理者不受法律约束,将导致什么结果?

20__年5月22日近中午时分,尖峰镇山道村农民李关念和麦亚省两人包了辆车,运输自家产的腰果去东方市板桥镇卖。车开出1公里左右,突然后面追来一辆吉普车,将他们拦住,领头的是县司法局副局长洪清贵,他掏出-枪,喝令他们把车开到尖峰镇腰果场。过磅后,腰果场的保安把腰果搬进仓库。洪清贵令县司法局干部王胜文用一张白纸开了收据,收据上写着“现没收到李关念和麦亚省的腰果35包,毛重为2547斤”,落款为“乐东县委工作组”,收据没写明没收理由。接着洪清贵又以货车非法营运为由,扣下车辆证件,并要罚款1000元。经过讨价还价,李关念交了200元,货车才得以放行。

事后,尖峰镇委书记陈海东、镇长刘征强分别以书面形式,向县司法局说明李关念和麦亚省的腰果属自产自销产品,要求县司法局和洪清贵归还农民腰果。李、麦两人也到县司法局和县贸易局去说明情况,洪清贵不仅不归还,还说“你们的腰果有一部分是其他农民盗窃来的”,并擅自把没收的2547斤腰果卖掉,钱留在自己手里。洪清贵的所作所为经新闻媒体曝光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省司法厅、省政府法制办公室、省检察院审查起诉处等单位和部门的负责人指出,司法局没有行政处罚权,洪清贵作为县司法局的副局长,带人上路拦车,没收农民腰果,处罚货运车辆,完全是违法行为。群众纷纷责问:“这与土匪有什么区别?”

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乐东县委最近派县纪检部门进行调查,证实了洪清贵带人拦车没收农民自产腰果一事,乐东县也不存在“县委工作组”这样的机构。

日前,乐东县委作出决定:免去洪清贵县司法局副局长职务,调离县司法部门,并给予留-察看一年、行政降一级工资的处分。

学生回答:社会管理秩序,是指国家机关对社会的管理活动及秩序。维护社会管理秩序,是我国法律的重要作用之一。因为只有在正常的社会管理秩序下,人们才能各安其位,各司其职,保持政令畅通。国家对社会的管理活动包括对文物的管理,对公用设施的管理,对-品的管理等等。我国法律维护社会管理秩序,就要同时规范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行为,使双方都按法律的规定行事。如果管理者不受约束,利用手中的权利为所欲为,不仅会给社会造成损失,也会破坏管理者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直接导致公众对他们的不信任甚至产生抵触心理。这样,不只社会管理秩序被破坏了,法律的尊严与威慑力也打了折扣。因此,这就要求管理者依法行政,被管理者依法做事,依法律己,依法服从管理。如果其行为违反了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那么他的行为就属于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行为,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二、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行为的处罚(板书)

学生阅读教材或看动画回答问题:

1、 比较教材上的两个案例,胡某和赵某受到的处罚一样吗?为什么?你能根据这两个案例,再举出类似的对比案例吗?(目的: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

犯罪行为

严重妨害公共秩序、公共安全、社会管理秩序

触犯了《刑法》

依《刑法》处罚

一般违法行为

妨害公共秩序、公共安全、社会管理秩序

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依《条例》处罚

2、 为什么要禁毒?青少年应该怎么做?(-品的危害极大。它于个人是前途殆尽,家破人亡;于国家是摧残民族肌体,败坏社会风气,瓦解民族精神。在我国近代史上曾两次爆发-片战争。前车之鉴,必须记取。青少年更不能由好奇堕入深渊。要做到:一要远离-品,二要对制毒、贩毒等行为依法揭露。)

3、 某人游故宫,在柱子上刻字留念,应如何处理?

4、 砸坏提款机应如何处理?(动画)

5、 明知是赃物而购买应如何处理?如果你碰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动画)

6、 破坏花草树木应如何处理?(动画)

(对于社会的公用设施,要人人爱护。因为它是人们共有的家园。从爱护一草一木做起,不能以善小而不为,以恶小而不忌。)

通过阅读分析,加深学生对《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关于维护社会管理秩序的规定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下表: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行为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行为的处罚

明知是赃物而购买的处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违法政府禁令,吸食-片、注射吗-等-品的处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故意污损国家保护的文物、名胜古迹,损毁公共场所雕塑,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处2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故意损毁路灯、邮筒、公用电话或者其他公用设施,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处5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违反规定,破坏草坪、花卉、树木的处5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个新概念,分清了一个重要界限:罪与非罪。希望同学们今后能从我做起,从小做起,去维护社会的管理秩序。

探究活动

心灵的选择(在某种情况下,你是如何选择的?为什么?)

教师可以设置几种场景,由学生回答自己的处理方式。如:

1、自习课上,老师暂时不在,有几名学生不守纪律,大声说笑,还互掷东西。你会怎么做?随波逐流?默默无语?挺身制止?

2、去公园玩时,售票处排了很长的队,你会怎么办?加塞儿?依次排队?

3、公共汽车上,人非常多,你是主动买票,还是趁乱逃票?

在某一位学生回答的时候,其他同学可以赞同,也可以持反对意见,这样就可以自发地形成讨论加辩论的气氛。

八年级政治说课稿(篇5)

第三课 有朋友的感觉

1、友谊的作用

(1)友谊是心灵的需要。友情是一种重要的精神需要,离开了朋友,失去了友谊,人就会感到孤独。进入少年期后,我们更愿意向同龄伙伴特别是亲密朋友倾诉心事,因此我们特别渴求友谊。真挚的友谊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2)友谊与成长同行。在成长道路上,朋友给与我们很多。朋友伴随我们一起成长。

2、如何获得友谊?

真挚的友谊是用心培育的结果。只要我们抱着真诚的态度与老师、同学交往,我们一定会获得真友谊。敞开心扉,坦诚的与他人交流,真诚的帮助别人,朋友一定会向我们走来。

第四课 交友的智慧

1、善交益友

(1)所谓益友,是指品德高尚、志同道合,有益于自己进步的朋友。

(2)善交益友包括乐交诤友。诤友就是能够直言不讳指出我们的缺点、错误或不足,批评和帮助我们的朋友。

(3)如何成为诤友?

一方面要乐于接受同学的批评,另一方面要敢于并善于提出批评。

(4)善交益友要区别真正的友谊与“江湖义气”或“哥们儿义气”。

江湖义气的危害:江湖义气只讲友情,不讲是非,其结果是助长坏思想、坏行为的产生,最终必然是一害朋友、二害自己、三害集体。

2、远离损友

(1)损友是指会对自己产生不良影响的朋友。

和好人交朋友,会潜移默化的受到好的影响;与坏人交朋友,也会不知不觉受到侵蚀。

(2)要谨慎选择朋友,远离损友。

3、交友的艺术

(1)对待同学和朋友要心胸宽阔,理解体谅,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2)不能嫉妒朋友,要欣赏朋友的成功。

第五课 男生女生之间

1、男孩女孩

男孩女孩在生理、心理、行为和社会角色等多方面存在差异,有各自的乐趣和烦恼,有各自的特点和长处,也有各自的缺点和不足,因此应相互体谅、互相帮助。

2、纯真的友情

(1)人类世界是由男女两性组成的,男女之间的交往是很平常的事。

(2)男女之间的正常交往和纯真的同学友情,不仅有益于我们身心的健康成长,而且有利于形成团结的班集体氛围。

(3)在与异性同学交往时,要遵循“自然”和“适度”的交往原则。

3、青春的心弦

男女同学相互产生好感和爱慕心理,是非常正常的,但可能因此遇到很多麻烦、困惑和苦恼,需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和适当的方式予以解决。

八年级政治说课稿(篇6)

一、说教材的地位作用:

《交往讲艺术》是鲁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的教学内容。属于道德板块的内容。第二单元的主题是学会交往天地宽,设置这一单元的目的是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交往的重要性,掌握交往礼仪,提高交往能力,使学生能够有效扩大交往范围,在人际关系中受欢迎,最终实现课程标准——使学生能过有意义的生活,健康快乐的`成长。而《交往讲艺术》一课安排在本单元的最后一节,是让学生在明白交往基本知识和礼仪的基础上,把握交往的技巧,营造出和谐、温馨的人际空间,从而使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更加顺畅、更受欢迎。所以《交往讲艺术》是本单元的落脚点,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二、说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善于与人交往,在交往中学会倾听、表达、赞美他人,努力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知识与能力】掌握人际交往中倾听、表达、赞美的技巧,提高自身的交往能力,素质。

【过程与方法】

1)采用小品表演的方式,创设教学情境,达到教学效果。

2)用案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引出对下文的学习。

3)采用自学与展示和质疑形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三、说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交往讲艺术”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因为:

1.交往是一门学问,要成功的与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掌握基本的交往艺术。而要引导学生把握人际交往的规律,势必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

2.从中学生的交往状况看,因为缺乏交往技巧,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遇到了不少障碍。

所以在教学和训练中,我根据学生的交往状况,设计了情景剧表演,选取了小故事以及小组展示和班级大展示等课堂活动,深入浅出的对学生进行交往技巧的教育。使学生不仅掌握了交往的三种技巧,而且能够在课堂上,真诚的把赞美施予同学和朋友。

【教学理念】以生为本理念和有效教学理念

【教法】创设情景法、引导点拨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情景感悟法、合作交流法、问题归纳法、小组展示法、质疑评价法、课堂互动法

【教学流程设计】

一、创境导新课

1. 教师谈话导入新课——交往讲艺术

二、互动学新课

1、通过预习,大家知道交往的艺术有哪些呢?

对学,对子互查对导学案的完成情况,给对方予以恰当的评价。

3、学生群学,根据组内情况,确定人员分工,积极预演,为小组展示做好充分准备。

三、合作来展示

(一)学会倾听(一组展示)

要虚心、要用心、要会心)

(二)学会表达(二组展示)

1.听故事 谈启示:

2.小组展示 :善于表达有什么意义?应怎样把握表达的艺术?

3.学以致用 :看看以下情境,这样做会_______,应该_______。

(王浩没完没了地唠叨一些别人根本不想听的事,尽管别人已明显地表示出厌烦,他却坚持要人听到底。

(张立与人谈话时老爱插嘴,抢着替他人把话说完。

(小明与同学交谈时十分留意他人的发言,总是纠正他人发言中的错误,令人尴尬。

(菲菲总喜欢与人嘀嘀咕咕、窃窃私语。

(三)学会赞美(三组展示)

1.学生表演:愉快的小丽

2.学生展示:学会赞美他人有什么作用?怎样学会赞美他人?

请你真诚的对优胜小组说一句赞美之词,让他们体验被赞美的温馨。

四、效果随堂检

2.作业我能完:完成一份交往讲艺术的手抄报。

五、收获我来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