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教案课件 > 导航

历史八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4-08-09

历史八年级教案(汇总4篇)。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只要课前把教案课件写好就可以。只有写好上课用的教案课件,才能展现更完整课堂教学。怎样的教案才算好的课件?为满足你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历史八年级教案(汇总4篇)”,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历史八年级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出现及争论;洋务运动兴起的时间、目的、代表人物、主要活动;洋务运动失败原因;评价洋务运动

2.⑴通过学习洋务派发动洋务运动的目的、洋务派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在外国资本主义侵华加剧的情况下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虽以失败而告终,但它引进了近代生产方式,刺激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⑵通过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中国是无法走上独立富强之路的;列强不愿见一个强大的中国,对中国的自救运动只会起消极作用。

3.⑴通过对洋务派和顽固派争论的分析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洋务派和顽固派观念上的异同与时代变革的关系,从而对学生进行发展地看待事物的教育。

⑵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使学生科学地认识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的积极与消极作用,从而对学生进行辨证地看待历史事物的教育。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旗号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它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刺激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入侵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但是,由于洋务运动并没有从根本是变革封建制度,而且存在着各种消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受洋人的控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虽然这次自救运动失败了,但是因它而产生的中华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和受过近代西方教育的人才为接下来的中国革命奠定了基础。

重点分析

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是本课重点。洋务运动是晚清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而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对近代中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要正确地评价洋务运动和分析其失败的原因,必须较全面地了解洋务运动的概况,因而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是本课重点。

重点突破方案

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阅读课文中有关“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的内容,经小组讨论制作洋务运动活动一览表和洋务运动分期示意图。之后,各组学生派代表展示本组所做的表与图,大家共同讨论,制定最为合理的表与图。

难点分析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是本课的难点。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洋务运动也不例外。虽然洋务运动的兴起是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而进行的,具有消极影响,但是,它对中国近代历史所起得积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还不是很强,因此,在评价洋务运动时会有一定的困难。

难点突破方案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异同,慈禧支持洋务派的原因,“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含义,洋务派兴办民用工业的根本目的,洋务运动中的成就和存在的困难、问题,新式学校的兴建会产生的影响等问题,使学生能正确的评价洋务运动以及分析出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课内探究活动

⑴让学生仔细观看“江南制造总局”和“开平煤矿”两张图片,通过比较两者建筑物外观的特点的异同,分析洋务派的思维方式,以及这种思维方式会导致的后果。

⑵详见“重点突破”。

八年级《洋务运动》说课稿

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第四课洋务运动 教学设计

成人高考2016历史要点:洋务运动

历史八年级教案【篇2】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图文资料,感受人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和生活状况,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

2、通过观察、思考,知道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

3、分析有关资料,理解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重要作用。

4、收集有关我国早期人类生活区域的分布情况、生活与生产情况的资料,知道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

能力目标

能否初步认识人类的起源;能否说出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演进程序;能否科学的想象并简单的描述他们的生产与生活情况;;能否对人类的起源提出各种问题。

知识目标

人类诞生的.标志与时间;

自然环境因素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教师讲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并让学生评论,然后转入话题“人到底是怎么来的?”

1、站立起来的祖先

引导学生观察图1-1,想象一下人类的祖先在树上生活的情景。指出:一千多万年以前,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迫使一部分古猿从树上下地生活。

小组讨论:直立行走对人体质产生哪些影响?

通过讨论由学生总结出直立行走是古猿向人类迈进的的重要一步,学会直立行走经历了近千万年的岁月。

引导学生观察图1-3,比较猿“手”于忍受的区别。提问:从猿手到人手的演变过程中,什么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劳动的重要性。

投影:打制石器,引导学生注意石器是怎样制成的?有哪些特点与用途?

观察图1-5,提问:古人类生活在哪些区域?气候有什么特点?教师补充说明远古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的起源有直接关系。

2、“北京人”的足迹

学生自学本段内容,教师设计以下问题:

比较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在所处年代、外貌特征、使用工具、使用火的能力、居住方式等方面的区别。

活动区:说一说:人工取火或与天然或相比,有哪些好处?

写一写:想象短文:猿人的一天

历史八年级教案【篇3】

教学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以及列强侵华的罪行

教学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新学案第2页的“知识网络”,讨论回答问题:

1.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定,给中国带来什么后果?(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开放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列强是否满足已经得到的利益?(不满足)

小结、过渡:《南京条约》使侵略者攫取了许多利益、中国遭受到了沉重的灾难,列强并没有满足贪婪的欲望,想要通过修订条约来扩大权益。遭到清政府拒绝后,他们便找借口发动战争,想要迫使清政府就范。由于这场战争是上一次战争的继续,所以它被叫做第二次鸦片战争。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火烧圆明园

教师介绍圆明园建筑的宏伟和精美,组织学生看、说、议。

学生阅读6——7页的本目课文、插图、资料和第10页“自由阅读卡”内容,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划出或标注答案。

1、看过电影《火烧圆明园》的同学请举手。谁能结合课文内容揭发列强的罪行?(掠夺珍宝,焚烧罪证)

2、哪那两位同学愿意扮演当年的英国兵和法国兵?(背景是火烧圆明园后,他们在伦敦重逢的某一天)请他们通过对话,表示一种忏悔的心情。

二、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学生阅读7——8页的本目课文和表格、地图,随堂练习:

1、学生先根据第8页表格,在4人小组内“动脑筋”:沙俄通过哪些不等条约割占我国北方哪些领土?(说出大致位置和面积)

2、学生完成新学案第7页[自我测评]第二题“知识联线”:([数字]表示相应的地理位置)

(1)——[4];(2)——[1];(3)——[2];(4)——[3]

3、学生完成课本第9页“练一练”。(答案应选C)

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学生阅读第9页本目课文和“插图”以及“说明文字”,思考回答:

太平军的斗争,说明中国人民怎样对待国内的腐败政府和外国的侵略势力?(“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历史教训。所以,要想改变落后挨打的命运,就必须_国内的腐败政府,坚决抗击外来的野蛮侵略。)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指导学生根据[知识网络]梳理本课线索。

2、布置作业

3、提醒学生预习第3课《收复新疆》。

历史八年级教案【篇4】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任务和目标

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超过上学期。

三、教材分析

八年级上册总共分六单元,24节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讲述的是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的历史,课本按学习主题编写了“单元回眸”,梳理基本线索,小结重要内容。书中还设计了一些开放性习题等栏目,旨在启发思维,提倡各抒己见,答案不求唯一。

1、特点:政治思想性强,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可读性强、重点突出;图文并茂,趣味性强;启发性和生动性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重点及难点:如何认清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了解国情,提高认识、培养归纳综合能力。

四、学生情况分析

八年级学生,思维比较敏捷,有的学生也喜欢刨根问底,也有的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是置之不理,提不起兴趣来,学习目的不明,缺乏主动性,综合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本期我继续担任实验班的历史教学,实验班整体水平不错,但是个别同学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还有待提高。

五、教学方法和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和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2、加强同科类老师的合作,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3、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

4、成立历史学习小组,互出测试题,切实提高历史学业成绩。

5、进行国情教育,增强时代责任感,让学生了解认识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内外对比,更要为国争光,树立民族自尊、自豪、自信

六、教学进度

1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和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新授

2收复新疆和甲午风云、八国联军侵华 新授 3单元小结

复习

4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新授 5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授 6历史人物小传

活动

7单元小结、五四爱国运动

新授

8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北伐战争和南京国民政府建立 新授 9人民军队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红军长征 新授 10期中复习

11期中检测

12期中讲评、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新授

13全民族的抗战、抗日战争时期历史遗址、遗迹考察活动、单元小结活动 14 重庆谈判和人民解放战争转入反攻 新授 15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单元小结 新授

16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新授 17近代科技之星、近代思想、教育和文艺 新授 18期末复习 19期末复习 20期末检测

f215.com小编推荐课件

历史八年级教案6篇


老师在上课前需要有教案课件,不过教案课件里知识点要设计好。要知道做好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在教学的时候学生也能更理解课堂知识点。写好教案课件,你目前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呢?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历史八年级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历史八年级教案(篇1)


八年级历史教学个人总结由范文网会员“colin7749”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八年级历史教学个人总结(一)

本学期,本人任教八级三个班的历史课。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作为教师,能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用心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每一节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简单、认真的形象去应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作为教八年级历史课的老师,明白自己对教材的生疏,故在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进行资料。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投影、幻灯、漫画、录音等多样形式。透过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用心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透过一学期努力,能制定好复习计划,并能认真备好复习课,培养好尖子生,提高中等生,帮忙差生。同时发觉很大一部分学生理解潜力较差,学习自觉性不高。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个别差生的辅导,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

八年级历史教学个人总结(二)

本学期,本人任八年级二个班的历史课。我认真学习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用心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此刻,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期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训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资料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搞笑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用心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善工作。

三、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个性注意调动学生的用心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简单,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思考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潜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八年级历史教学个人总结(三)

一转眼,又迎来了一年中热烈的盛夏,随着期末学业考试的到来,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也即将划上句号,回顾本期的历史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本期所做的主要工作

1、贯彻教育方针,学习新课程理念,转变教学观念。

经常阅读学习新课标和教学专业知识,体会其中的内涵与要求,并结合教学实际,转变教学观念。

2、千方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法。

(1)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2)营造师生平等、互助合作、共同探究的教学氛围。认真创设历史情境,让历史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3)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

(4)历史教学联系实际生活,提高学生学史用史的能力、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历史书籍。

3、关心、了解、爱护每一位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注重帮助学困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本期通过各种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加强师生沟通,开展赏识教育。及时反馈信息,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耐心细致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积极引导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历史学科能力,不断进步。

4、利用各种辅助教学手段,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利用学校现有教学设备,如投影机、幻灯片、录音机、影碟机等辅助历史课堂教学,增强直观效果,提高学生兴趣。

5、积极开展活动课教学,通过活动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开展了学唱和欣赏历史歌曲,举行历史知识竞赛、历史小论文写作、改革开放后家乡的新变化调查活动、寻访历史人物和历史遗迹、观看历史题材影片等历史外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6、扎实认真抓紧、抓好历史常规教学工作。

做到开学有计划,期末有总结,课课有教案。平时,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研究教法,结合实际写好教案。尽力上好每一节课,向45分钟要质量。课后,及时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

总之,这个学期的历史教学工作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圆满完成。教学有收获,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教学质量还不太理想,与先进学校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今后,应扬长避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八年级历史教学个人总结(四)

随着期末考试的临近,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也即将划上句号,回顾本期的历史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本学期主要工作

1、贯彻教育方针,学习新课程理念,转变教学观念。

经常阅读学习新课标和教学专业知识,体会其中的内涵与要求,并结合教学实际,转变教学观念。

2、千方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法。

(1)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2)营造师生平等、互助合作、共同探究的教学氛围。认真创设历史情境,让历史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3)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

(4)历史教学联系实际生活,提高学生学史用史的能力、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历史书籍。

3、关心、了解、爱护每一位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注重帮助学困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本期通过各种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加强师生沟通,开展赏识教育。及时反馈信息,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耐心细致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积极引导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历史学科能力,不断进步。

4、利用各种辅助教学手段,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利用学校现有教学设备,如投影机、幻灯片等辅助历史课堂教学,增强直观效果,提高学生兴趣。

5、扎实认真抓紧、抓好历史常规教学工作。

凸现现代课程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本学期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业务学习和教科研理论学习,学习笔记达3000字左右。深入学生实际,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兴趣,爱好及方法等。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课前积极参加集体备课、或突破难点、或选择教法和学法、或设计作业、或营造情景、累计参加集体备课20节左右。积极主动地参加学校组织开展的公开课。听课节数达16节。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开展课外辅导,课外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

如 (1)交流历史学习方法,经验。

(2)观看爱国主义影视片:学习抗美援朝战争时,给学生推荐一些优秀影视片如《英雄儿女》《上甘岭》等,播放给他们观看,让他们感受到当时的历史情境,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3)注意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复习方法指导。

(4)社会生活情况调查,在学完第二单元时,让学生对其进行调查,从而培养了学生兴趣,拓展其视野。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历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二、存在的不足:

1、个人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备好的课不得不进行必要调整。

2、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

3、课外活动的开展因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效果亦有不尽如人意。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备课的针对性,努力服务于课堂教学和学生。

2、有意识地强化落实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3、实质性地开展课题研究,少一色形式,多一点具体的内容。

4、加强课外活动的指导和引导,做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伙伴。

 八年级历史教学个人总结(五)

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历史教学工作。 一年来,本人能认真制定计划,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学校和备课组组织的各项活动,上好公开课,并能经常听取其他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认真上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使课堂讲解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我积极借鉴杜郎口先进教法经验,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在课堂上注意精讲精练,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认真开展课堂教研,虚心向其他老师请教。在备课组,经常与其他老师沟通交流。每个章节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先进方法。同时,多学习,多听课,主动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改进工作。

四、认真批改作业,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认真做好课后辅导,注意分层施教。在课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我还教给他们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技能。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

总的来说,一年来我在历史教学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如何更新知识适应时代的要求?如何让尽快地转变观念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如何发挥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作用?如何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我将通过不断努力,争取取得更大的进步。

历史八年级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2.通过对九一八事变或西安事变经过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探讨蒋介石不抵抗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学会利用教材、视频提取有效信息,加以分析、探究。

2.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如通过多媒体平台展示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经过,播放抗日救亡歌曲等,增强感性认识。

3.通过分组讨论,共同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历史探究活动的亲身参与中逐步加深对历史与现实关系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2.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难点:分析西安事变的性质及其和平解决。

三、教学方法 1.情景引导法。 2.讨论法。 3.材料提炼法。 4.讲解法。

四、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打响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的事件;星火燎原的火星;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难”指哪些难。 导入新课:歌曲《松花江上》激发学生兴趣了,设置问题。

1、歌曲中东北人民为什么离开家乡流亡?

2、那个悲惨的时侯是什么时间?

(一)、 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爆发原因:(课件 教师讲解) 九一八事变爆发经过:(视频 学生讲述)

中国民众的态度: 国民党: 结果:

共产党: 表现:

东北人民: 表现: 九一八事变的影响: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 (学生阅读,提取有效信息)

过渡:东北人民在极艰苦的情况下英勇抗敌,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作出重大贡献,同时也激发了国民党爱国人士的抗日决心,从而引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二)、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爆发原因:(学生阅读,独立完成) 西安事变爆发经过:(视频 学生讲述) 西安事变的性质: (教师师启发学生思考回答)

小组讨论: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那么,该如何处置蒋介石呢?(教师引导学生,从西安事变发生时的复杂形势进行分析)

西安事变结果:和平解决

小组探究从共产党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这件事看,我们从中能看到什么?请大家想一想,可以讨论。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我们不仅看到了共产党人和各阶层人士的高瞻远瞩和博大胸襟;而且看到张学良、杨虎城能以民族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利益得失,不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功臣,伟大的爱国者。 西安事变意义: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历史不容忘却,面对我们今天祥和的生活。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死者的血,生者的泪,提醒每一位中国人铭记历史的屈辱,并在铭记中奋进!在奋进中崛起!

(三)、课堂总结测评 (视时间而定)

历史八年级教案(篇3)

课程标准

列举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史实。认识教育发展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围绕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展开讨论,大胆表述自己的看法或观点,学会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学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知识与能力: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的发展规划及其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三个面向”;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指导学生学习“三个面向”的题词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学习基本的调查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进行史调查和社会调查的能力,并学习撰写调查报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教育事业辉煌成就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科教兴国的意识。

通过调查,加深对我国基本国情的认识,增强热爱家乡的观念,树立学好本领、建设美好家园的志向。

教学过程

导入

由“大眼睛”照片引出教育话题,“你能给这幅照片加上你认为最恰当的标题吗?”由此导入新课。

一、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想一想: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说一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可喜成就。

记一记:“三个面向”的题词。

理一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取得巨大成就。

比一比:苏明娟的两张照片说明了什么?

小调查:你所在社区普九实施情况(入学率及原因)

课后延伸:

小组讨论:

“你准备怎么帮助失学儿童?”或以“让我们一起托起明天的太阳”为题,写一封倡议书。材料阅读:“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

——在听取关于价格和工资改革初步方案汇报时的讲话

“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的责任。”

——1985年5月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谁掌握了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

教 育 立 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教师资格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希望工程

“大眼睛”苏明娟当年手握铅笔“我要上学”的照片为很多人所熟悉,那双充满渴望的大眼睛深深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以这张照片为标志的希望工程也已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慈善活动。

10年来,这张照片已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熟悉,以这张照片为标志的希望工程也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慈善活动,社会各界捐建的希望小学总数达8335所,救助失学孩子累计达230多万名。

10年后的今天,希望工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青基会推出了希望工程远程教育计划,目的是为了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力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让全国贫困农村小学都建起远程教育网站。苏明娟再次成为希望工程的“形象大使。

二、高等教育的大发展

口才展示:高等教育发展的概述。指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重点大学、专业设置、科研成就、学位制度等方面)。

论从史出:高教发展数据比较(高校数量、在校人数等),说明高教的大发展。

实地调查:选择本市你所感兴趣的一所高校,了解它的历史与发展现状,加深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认识。

历史八年级教案(篇4)


八年级历史工作计划篇一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学生情况分析

初二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与实践活动;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较感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尤其是男生的自觉性更差。但也有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模糊不清,理解能力差,应用能力差,学习态度消极,厌学情绪浓。成为制约成绩提高的主要因素。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七个单元,共二十五课(包括4课活动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每课一得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四、教学目标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超过东莞市平均水平。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开国大典、抗美援朝、《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港澳的回归、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现代化海空军的建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事业的发展、科技成就、教育事业、文学艺术和体育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

难点: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抗美援朝的原因、土地改革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社会主义建设出现失误的原因、““””带来的灾难、经济特区、“一国两制”的含义、万隆会议、理解“三个面向”、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

六、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认真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2、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

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

3、增加课堂容量,精讲精练,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

4、本学期我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尤其是让学生掌握历史小论文的写作方法。

在教学中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5、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

6、成立历史学习小组,互出测试题,切实提高历史学业成绩。

7、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七、德育渗透

本学期通过中国现代史的教学,使学生感受我国在经济、国防、外交、科技、

教育、文化等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崇尚科学的态度。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认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从中国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体会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必要性。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念。初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和社会价值观。

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教学内容

一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三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四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五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六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七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八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九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十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

十一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

十二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十三期中测评

十四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十五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

十六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

十七第七单元社会生活

十八期末复习

十九期末考试

八年级历史工作计划篇二

本学期教学总目标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时期的历史发展,从外国殖民者的入侵到民族自救再到抗日战争爆发直至南京国民政府的垮台,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收集、整理历史知识,并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面对压迫勇于斗争、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对国家、民族发展而奋斗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资源分析教材基本结构

这学期主要是进行的是中国近代史的教学,它概述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20__年南京国民政府垮台的100多年的历史,主要包括两条线索,一是外国势力的入侵以及中国人民的反抗;二是近代化的过程。

重点、难点分析

1.不同历史时期之间历史事件的联系。

2.分析重要历史人物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3.合理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对于历史问题的解答也比较熟练,语言恰当、准确,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但还是有些学生分析问题容易偏,成绩不是很理想,课堂上也不是很踊跃。因此,这学期将把教学重心放到这部分学生的身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基础,提高学生的成绩。

教学方法设计

1.采取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使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作用。

2.采取阶段测试形式,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教学评价方案

通过分析测试卷的重难点、题型变化、易错点等相关情况,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查缺补漏。注重提高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主要措施(含对后1/3的帮扶措施)

1.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3.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和教学水平,多向那些优秀教师学习。

4.对于后1/3学生重点做以下几方面(1)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

在做习题的过程中,要求他们用大部分的时间去做基础题。(2)在课堂上,这部分学生也是比较容易溜号,因此要多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听课情况,给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

(3)多关注他们身上小的闪光点,多去表扬他们,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八年级历史工作计划篇三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学校工作计划要点为指导,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观念,加强课堂教学,强化质量意识,坚持教育创新。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自主学习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扎实开展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争当名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超过东莞市平均水平。

三、情况分析

(一)学生情况分析

初二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与实践活动;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较感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尤其是男生的自觉性更差。但也有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模糊不清,理解能力差,应用能力差,学习态度消极,厌学情绪浓。成为制约成绩提高的主要因素。

(二) 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七个单元,共二十一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每课一得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开国大典、抗美援朝、《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港澳的回归、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现代化海空军的建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事业的发展、科技成就、教育事业、文学艺术和体育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

四、具体措施

1.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客观地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正确阐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坚持史论结合的原则,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的统一。

2 .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3.根据\\"内容标准\\"对知识与能力的不同层次要求组织教学。

4.注意历史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

特别要注意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历史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和渗透等。

5.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

6.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

积极运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7.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

五、教学进度安排

课 题 课时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3课时+2课时作业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4课时+2课时作业

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课时+1课时作业

期中复习考试 2课时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 4课时+2课时作业

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3课时+2课时作业

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 4课时+2课时作业

第七单元社会生活 1课时

期末复习考试 3课时

历史八年级教案(篇5)

[课标内容]

知道詹天佑、侯德榜等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分析中国近代虽然科学技术落后,却出现了詹天佑、侯德榜等杰出的科学家和专家的原因,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找寻资料、讨论和上台讲故事等方式,感知科学技术专家的杰出贡献,体会科学技术对于兴国强国的重要作用,积累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状总的知识,并使学生学会在交流中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杰出的科技专家詹天佑、冯如、李四光、侯德榜为救亡图存、振兴国中华,努力赶超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热血报国的赤子之心,认识到科技成就取得源于不迷信外国权威和勇于挑战困难,源于在继承前人学识基础上的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爱祖国爱科学的良好品质。

[重点和难点]

重点:詹天佑、李四光、侯德榜三位科学家处于世界前列的科技成就。

难点:詹天佑、李四光、冯如、侯德榜四位科学家和专家取得世界前列的科技成就所具有的精神品质的共性。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詹天佑和京张铁路

二、冯如和飞机制造

三、李四光和地质力学

四、侯德榜和“侯氏制碱法”

[小结]

让学生讨论:四位中国近代科技专家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引导学生形成对他们的共性认识,明白成为一个优秀科技人才所必需的条件,继承和发扬他们立志图强、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以及热爱祖国、努力为国争光的壮举。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历史八年级教案(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够比较全面地掌握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2、能够理清从洋务运动至民国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各个阶段,提高概括历史发展阶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创设“名人访谈”情境,体验张謇兴办实业的背景、影响、结局。

2、创设“穿越时空”情境,探究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原因、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在情境体验学习中,感受张謇等兴办企业,实业救国的爱国情怀,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二、教学难点:

1、正确理解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

2、正确了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课件:状元殿试策封面图、捷报图

2、教师活动

①设疑:被光绪帝“钦定第一甲第一名”的人物是谁?(张謇)

②简介张謇,引入本课学习

设计理念:选择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材料,设疑激趣,切入新课

【自主学习建构新知】

1、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问题:

①、《马关条约》签订后,张謇深感要挽回中国的利益,必须发展本国的工商业,于是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内因是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资产阶级一度受到鼓舞。外因是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

③、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夹缝中求生存、图发展,总的来说是比较落后的。

设计理念: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知识轮廓。

2、创设情境:“名人访谈——走近状元实业家张謇”(课件)

设计理念:通过生活化、大众化的“名人访谈”情境,变历史事件为现实生活,变历史人物为现实人物。依靠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学生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从而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润物无声”,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凸显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主动性。

3、教师活动:小结学生名人访谈的表现情况,过渡:张謇大生纱厂的命运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其主要特征是什么呢?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二目,提炼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相关信息。

设计理念:紧扣教材,承上启下。

4、归纳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时期、特征、原因。

教师活动:

⑴指导学生完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表(课件展示)

1、洋务运动的推动

2、封建制度的阻挠

内因:辛亥革命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

外因: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帝国主义卷土重来

⑵点拨:内因、外因的共同影响使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速度不一。

学生活动:学生口头回答完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表

设计理念:初步感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原因、特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炼历史有效信息能力。

创设情境:“穿越时空——张謇来到1914”(课件)

教师活动:1914年,正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张謇请你帮忙创办实业,调查市场行情:

①此时创办实业是否有利?为什么?

②当时有那些行业适合发展?请具体介绍

③根据市场行情,你会把资金投入到哪个行业?工厂会设在哪些地方?为什么?

④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你的企业将会出现什么状况?从中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进入到什么阶段?为什么会这样?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完成市场行情调查,探究知识:

①有利于创办实业,因为辛亥革命-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华民族资本的压迫,中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进入“黄金时代”

②纺织、面粉、精盐等行业。轻工业发达,重工业落后。

③纺织、面粉、精盐等行业,工厂会设在上海、武汉等大城市,因为沿海大城市的民族工业比较发达,内地却非常薄弱。

④倒闭或被吞并,1918年后,中华的民族工业发展进入一战后至新中华的成立时期,因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民族工业再度受挫,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民族工业没有得到很好的恢复。

课后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课知识,整体感知民族工业发展的历程,概括近代中华民族工业的特征:发展阶段艰难曲折,发展程度极不平衡,发展水平极为落后。中华的民族工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是由中华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实现现代化。

历史八年级教案精选


在给学生上课之前老师早早准备好教案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细心筹备教案课件。若老师写的教案非常优秀,也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写好教案课件,你目前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呢?以下为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历史八年级教案精选,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历史八年级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明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有效利用课本插图,收集整理或向家人、长辈了解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理解和认识解放后的土地改革,构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学会收集、分析、整理信息。

3.认识、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认识到土地改革的作用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理由: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人民迫切需要土地。土地改革的胜利,极大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条件。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理由:课本表述较为简单和理论化,需要结合材料和数据让学生理解土地改革完成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国家政权的巩固作用。

三、教学策略

经历过土地改革的还大有人在,能够提前布置学生作采访调查,先自行了解这段历史,对于本课教学大有辅弼。教师可采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进行本课教学。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文,向家人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

五、教学过程

1.学生课前读书

2.导入新课

教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进行土地改革以获得土地。这天,我们一齐来学习第3课,了解一下这段历史。

3.教师播放视频《百年中国·土地改革》(约4分30秒),学生观看,初步了解土地改革历史。

历史八年级教案 篇2

教学重点抗美援朝战争的大致过程和志愿军将士的动人事迹

教学难点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和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组织学生阅读66页“导入框”图文,跟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2.教师导入:从1927年南昌起义以来,党所领导的部分国民革命军、工农红军、八路军、新四军、人民解放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先后战胜了国内的北洋军阀、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_、汉奸伪政权等,战胜了公开侵略我们的日本法西斯。第二次世界大战就以反法西斯同盟的胜利宣告结束了,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的力量迅速壮大起来。美国作为当时资本主义头号强国,就带头与社会主义国家“冷战”,形成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在中国,美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却尝到了失败的滋味,它本来就很不甘心。新中国建立后,公开申明要走社会主义道路。美国更不高兴了。当时它妄图把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扼杀在摇篮中,建立了一个针对中国的包围圈。具体情况请看书和《历史地图册》第6页。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指导学生阅读本目课文,结合讲解《历史地图册》第6页的《抗美援朝前中国东部形势》图,设问:如果你生活在那时,你将怎么办?无动于衷?任人欺负?

(A.侵略者已经将战火烧到我国,炸我东北、杀我同胞、毁我财产,我们必须奋起维护自己的安全。

(B.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公开与新中国为敌,我们除了出兵反抗,别无选择。

(C.朝鲜在当时国力较为弱小,但是与我们同是社会主义国家,十分友好。美国已是资本主义头号强国,又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攻占了朝鲜许多领土。我们必须援助朝鲜抗击美国,才符合国际道义。)

•组织学生朗诵课本第6页《文献资料》,体会毛泽东的英明睿智。

2.毛泽东作出了抗美援朝的决定后,由谁首先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

3.要求学生在《历史地图册》第6页的《抗美援朝》图上圈出五次战役的相关地名,完成《历史填图册》第4页第2题。(第一次战役的熙川、介川,第二次战役的宁远、五老,第三次战役的上甘岭,第四次战役的横里,第五次战役的县里。)

•指导学生观看第10页“自由阅读卡•三八线”,体会人民军队战胜强敌的自豪感。

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

1你知道哪些志愿军的动人事迹?(根据所剩时间,让若干名学生讲故事,有人补充介绍毛岸英、罗盛教、《英雄儿女》中的王成等人事迹。)

2黄继光与邱少云的事迹中,各有什么特点?(前者是在上甘岭用胸膛堵敌人枪眼的英雄,后者是在另一个高地严守潜伏纪律、烈火烧身不动摇的好汉。)

3他们的事迹体现了什么精神?(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无私的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等。)

4根据第9页“动脑筋”:人们为什么称中国人民志愿军为“最可爱的人”?

(A.他们具有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等。B.他们为保家卫国、支援朝鲜,赴朝作战。他们在战斗中英勇顽强、不畏艰险,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赢得这场战争,伸张了正义,援助了朝鲜,保卫了祖国,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崇高的国际荣誉。)

练习巩固

1完成课本第9页“练一练”:应选C(“①朝鲜爆发内战”是美国出兵干涉朝鲜内政的原因,不是我们出兵的原因。总之,美国悍然出兵在前,我们被迫出兵在后,我们不存在着干涉朝鲜内政的主观动因。)

2根据第7页“动脑筋”:

A.中国人民志愿军当时能不出兵吗?(不能。)B.他们谁说得对?(都对。)

C.为什么?(必须制止美国的侵略,才能维护国家利益;只有援助朝鲜,才能伸张国际正义;正义的力量最终将会战胜邪恶力量——历史所昭示的真理。)

•教师指出:从1950年10月到1953年7月,美国侵略者在朝鲜战场上陷进了可怕的泥潭。他们的将军克拉克最终作为一个“美国没有获胜的战争指挥官”,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了字。抗美援朝战争正式结束,宣告了正义者的胜利。

3完成《历史填图册》3——4页习题。其中最后一题的参考答案如下:

(A.毛泽东、彭德怀等领导人英明睿智;B.广大志愿军将士英勇奋战;C.朝鲜军民密切配合;D.抗美援朝战争具有正义性质;E.国际正义力量大力支持等等。)

4提醒学生预习第3课《土地改革》。

历史八年级教案 篇3

《收复新疆》

各位评委、各位专家:

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课《收复新疆》,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包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四个方面)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中国近代史呈现出两条鲜明的主线,其中之一就是外国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收复新疆》则是这条主线的一个重要体现,在中国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课标和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2、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

①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阿古柏侵占新疆的罪行和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史实,掌握新疆行省的设置。

②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对“海防”“塞防”之争的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通过看《收复新疆示意图》,讲述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过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历史图表陈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评价左宗棠,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左宗棠“身无半文,心忧天下”的爱国情怀,使学生自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重点:左宗棠收复新疆。因为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我国的西北大门,它的得失不仅关系到我国的主权,更维系着国家的安全,在收复新疆的过程中,以左宗棠为首的爱国官兵为了维护国家统一,捍卫国家主权,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爱国情怀和爱国之举,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

4、难点:

①“海防”“塞防”之争。因为初中学生看问题往往比较片面,不能站在全局的角度把握问题。

②收复伊犁的重要性和付出代价的必要性。因为中国用一大块土地和大量的赔款去换取一座山城,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是难以接受和理解的。

二、教学方法:

本课面对的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经过一年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历史的能力和方法,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现,对事物充满了好奇,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同时又存在着看问题欠周到和重表象等特点。我根据对本课的教材分析和初二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心理特点,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下的问题情境教学法、史料分析法、分组讨论法和归纳总结法。

三、教学程序(包括创设情境、新知探索、知识提炼、练习巩固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

让学生伴着熟悉的新疆民歌《我们新疆好地方》那欢快、优美的旋律,欣赏一段表现新疆美丽风光的纪录片;然后让学生介绍新疆的地理位置和风土民情;教师进行简单的总结后,导入本课。

用歌曲和视频创设情景,直观生动,有强烈的吸引力,可以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从课间的松散状态直接进入学习状态,为下一个环节的学习做好心理准备。

2、新知探索:(包括新疆危机、收复新疆和治理新疆三个方面)

(1)新疆危机:教师引导学生看书阅读课本并归纳:19世纪六、七十年代新疆危机的表现。

这一目的内容条理、清晰,学生通过阅读及思考,可以独立完成。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归纳问题的能力。

(2)收复新疆:包括两个问题:海防、塞防之争和收复新疆的过程。这两个问题,前者是本课的难点,后者是本课的重点。我对难点的处理方式如下:

第一步:屏幕显示中国地图,闪烁新疆和台湾,教师指出在新疆遭受侵略的同时,我国的台湾也受到美、日的侵略,东南西北都处在多事之秋,哪头为重呢?提出问题,设置悬念。

第二步:屏幕出示两段史料,分别代表海防论者的观点和塞防论者的观点。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提高学生阅读史料的能力。

“新疆不复,于肢体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心腹之患愈棘。”——李鸿章

“海疆之患不能无因而至,其所视成败以为动静者,则西陲军务也。”——王之韶

第三步: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这两种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敢于质疑和发表自己的见解,让不同的思维火花进行碰撞。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第四步:屏幕出示史料:“海防”与“塞防”并重论者左宗棠的观点。并指导学生阅读,通过阅读这段材料,可以让那些在讨论中走进死胡同的学生,产生一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之感。使学生认识左宗棠高瞻远瞩,誓死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观点,才真正符合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加深学生对左宗棠主张收复新疆正确性的理解。

“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左宗棠

通过让学生阅读史料展开讨论,然后再通过史料让学生深切体会“手心手背都是肉,东南西北都得要”的道理,达成共识。既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文献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攻克了难点。

对于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的过程,这是本课的重点,我是这样来解决的:

第一步:屏幕出示左宗棠的画像及其“身无半文,心忧天下”的词句。使学生感受左宗棠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并形成感性认识。

第二步:屏幕上出示五个问题,教师指导学生看书、思考、讨论,并依次回答

其中①左宗棠分几步把新疆收复回来的?②在驱逐阿古柏的过程中,左宗棠采取了怎样的斗争策略和斗争方法?结果如何?和③左宗棠是怎样收复伊犁的?着重考察学生阅读能力、搜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④在收复伊犁的过程中,左宗棠为什么没有采取军事打击的方式而采取了外交途径?着重考察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会要根据不同的形势、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斗争策略。

⑤中国政府通过《改订条约》收复了伊犁,但同时付出了大块土地和900万卢布的赔款,是否值得?是本课的难点之一,攻克方法:

屏幕出示《收复新疆示意图》,教师在图上点明伊犁这座山城位置的重要性,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难点。培养学生用全局的眼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步:引导学生结合屏幕上的《收复新疆示意图》,复述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过程。培养学生利用历史图表陈述历史事件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

这部分内容是把重点知识分解,设置为若干个小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每个问题之间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层层深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从而突破教学重点。

(3)治理新疆:

由于本目知识简单明了,我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的相关内容,让学生明白两个问题:左宗棠建设新疆和清政府设立行省。使学生认识这些措施为巩固西北边防、防御沙俄侵略起了积极作用。

然后,教师再适当补充西部大开发策略和新疆的发展,将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

在新知探索之后,引导学生评价左宗棠。同时教师要指出,这节课我们仅仅了解了收复新疆的左宗棠,还不是完整的左宗棠,在学完第六课《洋务运动》之后,可以结合前后所学,对左宗棠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培养学生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知识提炼:

通过板书进行知识提炼。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能全面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加深学生的整体印象。

4、练习巩固:

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夯实基础,巩固重难点,拓展思维能力,并检查学生的听课效果。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出问题,通过学生讨论、师生共研,达成共识,体现一种多媒体辅助下的问题情境教学特色。

历史八年级教案 篇4

了解“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知识与能力:了解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搜集有关三大改造的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实施探究式学习,掌握合作、交流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引导学生认识在过渡时期,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本课位于本单元第二课。三大改造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变革,创造性开辟了一条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是一个创举。三大改造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它使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八年级学生已养成一定的学习历史的习惯,也有了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他们未接触过政治经济学方面知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比较肤浅,但是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熟知的、有浓厚兴趣的话题入手,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2月。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八年级下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17年12月。

(3)郭大钧主编:《中国当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

(4)綦军:《对“三大改造”历史必然性的思考》,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3月。

(5)张旭东:《三大改造与中国现代化》,《社科与经济信息》,2002年04期。

(6)李凌:《建国初期“三大改造”得失之我见》,《炎黄春秋》,2006年12期。

梅园何以从荣家的私家花园变为国家公园?荣家又为何受到毛主席的赞叹?答案就在我们今天这一课之中。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一起去了解这段风起云涌的历史。

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

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

--被--,

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

全国人民大团结,

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

建设高潮。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是什么时候?如何建立起来的?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一起去了解这段风起云涌的历史。

史料1土改后的几组调查材料:1952年对山西49村农民的调查:有10780亩土地被出卖;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农村的调查:有12.52%的农户出租土地;1952年对山西忻县的调查:在被调查的2486户农民中,放高利贷的有20户。

史料2建国后的土地改革运动,从1950年9月大规模开展,到1953年基本结束,全国除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去以及台湾省外,全国大约有三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得了总数约七亿亩的土地和大量的生产生活资料,包括297万头耕畜,3954万件农具,3708万间房屋,105亿斤粮食等。

教师:请同学们计算当时3亿农民,要分7亿亩土地和297万头耕畜,人均可分得耕地多少亩?多少人可分得一头耕畜?

结合史料和教材23页第一段分析对农业进行改造的原因。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讨论交流。分享讨论成果。

学生: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影响到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所以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教师:土改完成后,农民遇到了缺乏生产工具、资金、水利和自然灾害等困难;更别说承担生、老、病、死等大型支出,甚至有的贫困农民不得不卖掉自己分到不久的土地。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那么。如何对农业进行改造呢?

史料3在目前情况下,用什么办法来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这些困难呢?当然,国家要大力帮助。……但国家的帮助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全部解决农民生产中的困难。那么靠什么办法来解决呢?有两条道路、两种办法:一种是旧的办法,旧的道路,让个体农民向富农、高利贷者去借贷,去当雇工、出卖劳动力,廉价出卖农产品,结果就增加富农、高利贷者、投机商人的剥削对象,让农村资本主义泛滥发展。这就是让少数人发财致富,多数人破产贫困。这是旧道路,是让农村资本主义漫无限制泛滥发展的道路。另一条道路是新道路,是领导农民组织起来,靠大家互助合作的力量,再加上国家帮助来解决生产中的困难,结果就是大家富裕比较平衡地上升,也限制了富农的发展。这就是组织起来大家富裕的道路。

学生: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学生: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经历了由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个阶段。

史料4毛泽东亲自主持编写了怎样办合作社的书,这使得农业合作化进入了高潮。到了1956年,90%以上的农户参加了合作社,并完成了从初级社到高级社的过渡,这比毛泽东的计划早三年。农业合作化完成。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掀起有何影响?

学生:农民看到合作化的优越性,踊跃参加合作社,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高潮。

史料5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得到了普遍发展。到1953年,全国共组织起手工业生产合作社4700多个,社员达32.6万人。1957年,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有7.5万个,占全部手工业合作组织的70.5%;社员377.15万人,占合作组织成员总数的76.7%;产值74.64亿元,占手工业合作组织总产值的87.8%。

教师: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向学生说明: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样,也是引导手工业者走合作化的道路,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改造的结果如何?

学生: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教师:党和政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是不同的,这不仅表现在态度上,也表现在方式上,而且还有伟大的创举。那么具体情况如何呢?

史料6据我们看,经过这几年,整个工商界是有进步的,各民主党派的工作是有进步的,基本情况是好的,是向着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上前进了一步的。……当然肯定成绩并不是抹杀缺点,是会有缺点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大大地妨碍统筹兼顾,妨碍国家的富强,因为它是无政府性质的,跟计划经济是抵触的。

学生讨论后老师点拨。

1.资本主义私有制大大妨碍统筹兼顾,妨碍国家的富强,跟计划经济抵触。

2.一些私营工商业主为牟取暴利而不顾国家和民众的利益,甚至采取种.种不法手段,严重扰乱经济秩序,人民政府不得不同其进行多次斗争。

教师:阅读书本25-26页,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用了什么方法?

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

教师:“公私合营”中的“公”指国家,“私”指资本主义工商业中的资本家;

“公私合营”就是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

教师:国家为什么采取赎买政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学生:赎买政策减少了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改造的阻力,便于使资本家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有利于实现和平过渡,将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收归国有。

教师: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教师:到1956年底,我国的三大改造基本结束。农民手中的生产资料变为集体的生产资料,所以我国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更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教师:三大改造后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那么三大改造有什么作用(意义)?

学生: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使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1956年底,我国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俗话说“金无足赤”,三大改造也不是完全没有缺点的。那么三大改造在改造的过程当中有什么缺点?

史料7毛泽东的报道一直传达到农村党支部……合作社运动迅速盲目发展,才十几个月的工夫,到1956年底,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到全国农户总数的96.3%……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压力推动下,到1956年滴,全国私营工业总户数的99%、私营商业户总数的82.2%分别纳入公私合营或合作社的轨道;参加合作社的手工业人员占全体手工业人员的91.7%。就是说,原来预计用15年或者更多一点时间(一般说共18年)完成的“三改”,实际只用了三年就基本完成了。

学生: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教师:三大改造后期虽然存在这些缺点,但是它对于整个三大改造来说是瑕不掩瑜,中国人民通过三大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个体农民、手工业者转变为合作化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绝大多数资本家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在我国存在了几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被消灭,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迈向社会主义的金光大道。

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历史八年级教案 篇5

1、识记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志士发动的武装起义的名称、领导人及影响。

2、掌握武昌起义的背景、过程,分析归纳其历史意义。

3、感受革命党人为国为民、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

1、19冬,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在江西湖南交界的发动武装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2、19,孙中山亲赴越南河内,与黄兴共同筹划领导,袭取镇南关。

3、19,湖北革命组织与,在同盟会的推动下,积极谋划起义。

4、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终结。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革命把自古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扳倒了,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之间不许称“大老爷”“老爷”“大人”,而改称为“先生”“君”“同志”等,不许府署官员坐轿。有的从前颓废的青年向亲人表示:“中国革命成功了,我要做一个新中国的新人。”

(1)材料单元出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你认为材料中“中国革命成功了”的观点对吗?请说明理由。

3、辛亥革命爆发前,同盟会所领导的一系列武装起义所起的共同作用是( )

4、20世纪初,导致同盟会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5、下列说法符合辛亥革命爆发前武汉的史实有:

①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快的发展;②出现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③反帝斗争不断高涨;④孙中山等革命党人进行了较长的起义准备

(2)观点:不对;理由: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杜会的性质(或: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人人心)。

历史八年级教案 篇6

小组合作学习在我校已经实施了一个阶段,其中,领导肯定了八年级一、二班的小组合作学习已初见成效。经过一学年的努力,我的感受是:你使用了小组合作学习,就会获得应有的享受。小组合作形式六人为一组,围坐成一圈,利于学生的互相帮助,互相督促,互相交流,互相讨论,互相管理。对于学习自觉性较好的学生是能够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对于小的问题,经过本组讨论,基本就能自已解决,学生用自已的方法理解、释疑学生容易接受。

对于个别学习不自觉的学生,或者对于学习近已失去兴趣的学生,要引导他们积极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之中来。例如,二班的蒋庆峰同学,经常在上课时间走神,就是不愿学习。我当时表扬了他。这节课,他就学得认真多了。学生喜欢表现自已,我们放手让学生去展现,去发挥吧。

2.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反思

每个学生都是好学生。在日常教学中,老师应用情感化的教学语言,准确评价学生的课堂活动。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评价,都有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和行动。准确有效地评价学生的课堂活动,可使学生及时从老师那里了解自己,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 望,及时检查并调节自己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和学习方式,继而产生新的学习动力。

老师在评价、教育学生时,要以理服人,切忌讽刺挖苦;要简练深刻,切忌唠叨;要有感情,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真情,切忌大说空话大话。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温暖,树立反思意识。在学生对一个问题产生不同意见时,老师应给予结论性评价,让学生明确真理到底是什么。

老师必须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给学生以亲切感。从而实现民主化教学。

我还需要完善自己,继续努力,加油!

历史八年级教案 篇7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教学目标

1、把握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史实及历史意义。把握井冈山会师的史实。

2、通过学习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的内容,分析和认识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毛泽东把部队带向农村,开辟了井冈山革命道路,这是毛泽东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3、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中国革命从走苏俄的路到走自己的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朱德等为此作出伟大的贡献,从而激发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的崇敬之情,同时培养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去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南昌起义、秋收起义

难点:毛泽东为什么要领导起义部队向农村进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二、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从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导入。

三、出示目标,学生自学。(约10分钟)

学习任务:

1、南昌起义的经过是怎样的?(包括时间、地点、具体领导人、事件)

2、南昌起义有什么历史意义?

3、秋收起义的经过 是怎样的?(包括时间、地点、具体领导人、事件)

4、秋收起义后,工农革命军为什么要去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

5、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有什么历史意义?

6、井冈山会师的经过 是怎样的?(包括时间、地点、具体领导人、事件)

四、交流探究,教师精讲。(不超过20分钟)

1、教师介绍: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的出路之一:以俄为师,城市武装起义 (学习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组织城市武装起义,以城市包围农村,最后夺取全国政权。)

2、学习南昌起义

(1)南昌起义的经过

(2)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

(3)学生思考回答:南昌起义军占领了南昌城,为什么要南下广东?

3、教师介绍: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的出路之二:工农兵起义,夺取城市 (积极发动农民、工人、革命士兵,组织武装起义,占领大城市,进而夺取政权。)

4、略学八七会议

5、学习秋收起义

(1)秋收起义的经过

(2)学生思考回答: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去建立革命根据地?

(3)小组内讨论后回答:秋收起义后,工农革命军为什么要去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

6、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有什么历史意义?

7、学习井冈山会师

(1)井冈山会师的经过

(2)教师简介:井冈山会师后,朱德和毛泽东的名字就紧紧连在一起了,人们往往把他们合称为“朱毛”。

8、略学以后革命形势: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9、课堂小结。

五、当堂检测,反馈落实。(约10分钟)

检测题见课件。

历史八年级教案 篇8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结合调查纵横比较预先调查亲邻好友近来生活方式的变化,通过数字、票证、图片、影象等历史资源,体会改革开放为我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好处

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爱党与时俱进小康生活的来临与祖国的日益强盛反映出我们的社会正在突飞猛进,这是党和政府坚定不移地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的成果

能者发展适者生存改革就业制度,打破“铁饭碗”是社会进步和人才竞争的需要,有利于进一步挖掘人的潜力;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保证了民众的基本生活,有利于民生安定、社会团结

组织学生阅读109页“导入框”内容,讨论回答:新旧“四大件”分别指的是什么?

(A.旧的“四大件”指的是“三转一响”——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B.新的“四大件”原先指的是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现在正朝着电脑、手机、住房、汽车发展。)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从旧的“四大件”发展到新的“四大件”,说明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就象俗话所说的那样——芝麻开花节节高。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安排学生阅读,要求作出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1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改革以前人们衣着有什么特点?(被称为“蓝(灰)色的海洋”,很单调,而且要凭“布票”购买衣服。)

2现在你和你的亲朋乡邻怎样使用服饰?(不仅用来遮羞御寒,而且可以展示个性、显示风度,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走进历史’展览会”上见过的《计划经济时代里的票证》,联系“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后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内容,说明那时人们不但“穿”的单调,“吃”的水平也很低,营养严重不足。有些地方有些年份甚至难以果腹,只好以野菜、粗粮充饥。

1现在大家“吃”的怎样?(不但能够吃饱,而且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

2根据110页“动脑筋”:怎样看待今昔饭桌上的野菜、粗粮?(过去用来充饥果腹,往往因为吃的太多而产生副作用——水肿、胃痛等;现在是用来搭配营养、调节口味的,属于时髦的“绿色食品”,有益健康。)

3指导学生观看110页插图,运用小字部分提供的数字和自己小组调查来的材料,通过“对白”形式,表演今昔住房的变化。(设置场景为“调查时的书房”,一位扮演爷爷或奶奶,另几位扮演今天的孙子或孙女。鼓励学生自拟对白,临场发挥。教师注意调节下岗职工或其他“弱势群体”家庭的学生情绪,防止盲目攀比。)

4根据111页“动脑筋”,组织学生讨论回答:

A.现在城市里为什么常出现“塞车”现象?(机动车辆猛增,道路却依然狭窄等。)B.你认为如何解决为好?(尽量提倡步行和骑自行车,既可锻炼身体,也可减轻环境污染。尽量兴建、改扩建城乡道路,加强交通管理。加紧研制“绿色能源”和“绿色交通工具”,发展新的交通方式等。)

?指导学生完成112页“练一练”:应选D(发展道路、地铁、轻轨等硬件设施)。

?指导学生联系25页内容,回顾“左”倾错误泛滥的种.种表现,强调那是严重失误,对我国经济建设造成了恶劣影响。后来经过调整,虽然有所纠正,但是“吃大锅饭”等“左”的根子没有挖掉,才导致后来“__”十年浩劫,造成更大损失。中国要想突破“左”的束缚,就必须鼓励那些好的企业兼并那些应该淘汰的企业。这就牵涉到一个问题——企业被淘汰了,职工怎么办?也就是说,用人用工制度该怎样改革?出现了那些新情况、新名词?(企业的破产、兼并、重组;职工的下岗、待业、培训等。)

1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共同富裕的理想。对于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弱势群体”应该怎么帮助?(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下岗职工基本生活的保障和再就业工作,健全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革医疗保险制度等。)

2有人说,“铁饭碗”摔不破,人们捧着它就会放心。现在打破了“铁饭碗”,搞得人心惶惶,是社会就业制度的倒退。你怎样理解这个问题?(实行“铁饭碗”就业制度时,从表面上看,好象很“公平”——不管你干得怎么样,有饭大家一起吃。其实是保护了懒汉、低能儿,挫伤了勤奋、聪明人。现在实事求是地承认人们之间的差异,实行能者勤者上岗,凭贡献大小享受相应的待遇,是通过人才竞争来挖掘人的潜力,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当社会财富增加之后,就可以对那些“弱势群体”提供更为有效的帮助。这样两全其美,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

1根据《新学案》58——60页,掌握[知识网络],完成[自我测评]。

2完成《历史填图册》27页各题。

3提醒学生整理教材和作业、补充“成长记录袋”所需材料,作好期末复习准备。

历史八年级教案 篇9

历史也是丰富多彩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自然科学等都有历史的影子。历史知识与青少年的探求心理是如此相似的,那么,历史教学过程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其中关键离不开老师的正确引导。这种联想式教学方法。就是符合青少年心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力求做到将历史贴近学生,贴近当代,使学生认识到历史时刻在我们身边,并不是高不可攀,惶不可及的东西。这种联想式教学法其实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温故知新”。

首先温历史之“故”而知新。例如,要讲中国的改革开放,可以先通过商鞅变法的例子来分析。商鞅变法得到多数人的支持的史实,使学生体会到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结合当今我国的改革开放宏伟大业这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支持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措施。这样通过温习以前的旧知识来理解、深化当前新知识,还可以巩固旧知识。

5.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反思

经营一个鼓舞人心的课堂,让所有的学生都成为积极学习的主人。“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课堂也会因为有了多维的对话体系而变得充满生机和活力。

对八股取士观点不一,让学生进行辩论,体会它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更深层的了解它。以学生的思维互动为核心,实现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创新,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经历、探索与体验,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并获得情感上的体验。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学生不是一个知识贮存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花,当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后,历史学习并没有随课堂教学结束而戛然而止,相反他们提出的探究问题越来越多。

因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通过探究和实践活动来解决问题。让学生从学习当中体会快乐,陶冶情操,受到教育。

历史八年级教案 篇10

(1) Be able to pronounce and master the words.

(2) Be able to use the key structures to talk about annoying things.

To develop the students’ skills in listening and speaking.

(1) To learn to communicate in good manners

(2) To be able to help others in trouble and find the correct solutions to the complain.

(1) Learn how to correct solutions to complain.

(2) Master how solve complain.

(3) Make correct sentences using the key structures.

主要以现代化电教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增加了直观性和趣味性,加大了课堂密度,提高了教学效率。

1. The teacher and the students greet each other.

2. Rivision of key structure.

(1). The teacher shows six pictures to students and asks them to say something about the pictures.

(2). Let students make the conversations after the sample conversation in pairs.

(3). Ask several pairs of students to present their conversations to the class.

(4). Explain the six sentences and then get students to check the most annoying thing among the six pictures.

(5). Ask students to make a list of at least five things that they have complained.

(6). Play the recording and ask the students to listen carefully and number the sentences in the order they hear.

(1). Ask the students to look at the three column heading.

(2). Listen to the recording a second time and fill in the chart and pause the tape from time to time to allow the students to write the answers in their book.

(3). Check the answers.

(4). Ask the students to repeat after the recording.

(5). Let students work in pair to practice the dialogue using the sample dialogue in 2c. Then ask several pairs to perform in front of the class.

Task1:

Read the instructions to the class.

Ask a student to read the seven sentences

Let the students finish Task1 individually.

Task2:

Group work (four students): talk about these questions above and find out new ways.

Step 5 Summary and homework.

八年级地理教案4篇


每位老师不可或缺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因此教案课件可能就需要每天都去写。教案是教师教学态度和能力的重要体现,怎样的教案才算好的课件?这篇文章主要是介绍了一下“八年级地理教案”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请现在就把此页收藏起来方便下次访问!

八年级地理教案(篇1)

教学方法:谈话法、自学法。

教学媒体:有关寒潮、台风和旱涝灾害的幻灯片、投影片、录像带等。

课时安排:本节计划授课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复习上一节我国气候的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师引导)总的讲,我国气候条件十分优越,但也有不利方面。如水旱灾害、寒潮、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给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例如1998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北地区的特大洪水给任命的生命财产和工农业带来数千亿元的损失。而华北地区则出现了持续干旱的天气。

(板书) 第五节 寒潮、台风和水旱灾害

我国每年总有一些地区发生水旱灾害。洪涝和干旱是影响我国的气候灾害。现在我们来看报998年常见流域抗洪抢险的录像。

(投影片)1998年我国还有哪些地区发生了洪涝灾害?洪水造成了哪些损失,军民是如何抗洪的?你特别感动的事情是什么?根据你所学过的知识,思考洪水形成的气候原因、人为原因?对长江洪涝灾害的防治你有什么建议?你能为灾区人民做些什么?

(学生活动)下面我么们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根据上面的问题一起讨论,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发表意见,然后每个小组由一名代表发言。现在给大家10分钟讨论。

六个代表发言之后,由全班一起进行评议。

(教师归纳)

(1)气候原因是夏季东南季风势力的强弱以及厄尔尼诺和拉尼那等条件的影响。

(2)人为原因是上游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中游的围湖造田等。

(3)使人感动的是1998年全体军民团结誓死保卫常见大堤的感人事迹。

(4)常见上游应植树造林,中游应退耕还湖、疏通河道。

(板书)一、水旱灾害

1、 原因和危害

2、 措施

(过渡)可见我国是一个水旱灾害较多的国家,除了水旱灾害以外,我国还受哪些灾害性天气的影响呢?

我们来阅读课本第59页,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寒潮警报。思考以下问题:

(1)寒潮是一种什么样的天气现象?你亲身经历过寒潮天气吗?有什么样的体会?

(2)观察课本第60页“侵入我国的汉朝路径图”,你能根据地图说出强冷空气的源地吗?它大致沿什么方向运动?思考从那里来的是冷干的?

(3)从图中观察,汉朝能影响到我国的哪些地区?冷空气到达时,当地的天气将会有怎样的变化?

(4)从图中观察,我国有那些地区不易受汉朝的侵袭,你能说出为什么吗?(参照中国地形图)

(5)为了保护农田,我们应当采取哪些防灾措施?

(学生活动)小组经过讨论,互相启发,加深了学生对寒潮的了解。通过小组代表发言的形式使各种不同的意见碰撞,使意见趋向一致。

(教师小结)同学们发表了很多的见解,通过小组学习、代表发言的形式使意见统一起来,可以概括为:

寒潮造成范围广大的地区大幅度降温的强冷空气。一般出现在每年秋末至初春之间,它来自西伯利亚、蒙古一带。侵入我国以后数日之内就可以从北向南横扫全国.我国的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东北地区的大部分、黄淮、江淮、江南等地区都受其影响,会出现大风、降温雨雪天气。通常北方的降温幅度大于南方、平原上的风力大于山区.我国除了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等地不易受到寒潮影响外,大部分地区都受其影响.强冷空气南下时,受阴山、秦岭、南岭等东西向山脉的阻挡,经过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冷空气势力不断减弱,四川盆地、广东、台湾、海南等地,受寒潮的影响相对较小。云贵高原对势力减弱的冷空气有阻挡作用,不易受到寒潮的影响.青藏高原地势特别高而寒潮不易侵入。农村地区在寒潮到来前,可用烟熏、灌水、塑料薄膜覆盖庄稼等办法来预防寒潮。

(板书)二.寒潮

1.寒潮及其运行路径

2.寒潮的危害及其防治

(过渡)除了上边提到的灾害性天气寒潮和旱涝灾害以外,我国东南地区还常受到台风的侵袭。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有关“台风及其对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的录象。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60页和第70页“台风”一节课文和“西太平洋台风移动路径示意图”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参看课文标记了解什么是台风?它发生在什么时间?

(2)观察课文图象,了解台风能影响我国哪些地区?

(3)台风对当地的天气产生哪些影响?对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影响?

经过小组的合作学习,特别是学生对中央电视台有关的预报和有关的录象资料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基本明确了台风及其危害。然后请一名同学到前边向全体同学介绍台风的形成及其运动路径、影响我国的范围、带来的危害和好处。

(教师归纳)

(1)影响我国的台风是产生在西太平洋热带海面上的一种十分强大的大气涡旋,它在每年的6至10月影响我国的广东、台湾、海南、福建等省区,我国东南沿海的其他地区有时也受其害。

(2)台风经过的地区常出现大风、暴雨天气。

(3)大风回破坏建筑物、造成翻船事故,暴雨回引发洪水,形成洪涝灾害等,但也可缓解当地的旱情,如缓解长江地区的伏旱天气。

(板书)三、台风

1、台风的形成及其运动路径

2、台风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师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影响我国的寒潮和台风等灾害性天气和旱涝灾害。这些灾害性天气给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和损失。因此,联合国将20世纪的最后10年,定为国际减灾10年。特别是气象灾害对人类的威胁,我们要研究这些灾害性天气发生的规律,防御和战胜灾害,采取有利的措施,加强预报灾害的研究,使我们尽可能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板书设计

第五节 寒潮 台风和水旱灾害

一、水旱灾害

1.原因和危害

2.措施

二.寒潮

1.寒潮及其运行路径

2.寒潮的危害及其防治

三、台风

1.台风的形成及其运动路径

2.台风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探究活动

活动一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方式:

安排学生查找相关资料,结合课文分组讨论三种气象灾害形成的原因及基本规律;接着三组再作为北京、广州及乌鲁木齐的政府部门,结合刚才总结的规律提出相应的预防方案,最终以建议书的形式呈交给教师。

活动二

活动目的:加强学生对前后知识紧密联系,树立学生辩证、全面看待问题的意识。

活动方式:

在整个学习完成之后,安排学生再次客观的评价季风和台风,并写成小论文。参考题目:“我眼中的季风”、“台风真的很可怕吗”

提示:前一节主要侧重季风给我国带来的好处。而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季风给我国带来的不利方面,所以应该能够更全面地评价季风的影响。台风是作为灾害性天气来介绍的,但它也确实给安徽、湖南、江西等距离海洋较远的地区带来了丰沛的降水。

八年级地理教案(篇2)

《人口》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人口多、增长快这一基本国情;认识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2、了解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并探究其形成的原因;

3、会解读人口分布图、人口增长图;能用计算、比较的方法认识我国的人口问题,会做人口资源调查。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分析、计算举例来探究我国人口的国情和分布特点,形成技能,培养正确人口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人口众多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关注人口问题,养成正确的人口观。对我国的人口形势形成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难点

人口过多给我国社会经济和环境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

播放电视画面──城市一景:街上人流如潮,摩肩接踵,异常拥挤。

谈谈你遇到过类似的由于人多给你生活带来的诸多不便和烦恼吗?谈谈你这方面的遭遇和体验。

合作探究

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互动一:读第11页《我国人口增长示意》图,特别是20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增长情况怎样?师生交流。

教师:人力资源是宝贵的,人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发挥这一优势,可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但人又是消费者,过多的人口,过快的人口增长,势必给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

互动二:分小组讨论我国人口数量过多,会产生那些负面影响?然后小组间交流。教师小结:由此可见,人口的增长必须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必须严格实行计划生育,尤其要提倡晚婚晚育。

互动三:结合活动一,了解实行计划生育和晚婚晚育对控制人口增长的显著成效;算一笔账,假设你们是三口之家,年收入是元,如果你的父母又超生一个弟妹,你们家的人均收入又是多少,对你的成长有无影响?

二、人口东多西少

我国人口分布很不均匀:黑河-腾冲一线的东南部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3%,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94%;西北部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57%,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

互动四: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的发展等方面,说说我国人口东多西少的原因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每小组推举一位发言代表。

教师小结:

造成东西部人口差异的原因:

a、自然原因:东部地区地形平坦,耕地多,气候好,生产粮食多;西部地区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多沙漠,耕地少,气候干旱,粮食产量低。

b、人文原因:东部交通运输便利,工商业发达,城镇多,人口集中。西部交通不便,工商业欠发达,城镇少,城镇人口也少。总结全课:请同学们谈收获。

拓展探究:进行家乡人口状况调查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人口

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人口总数、人口特点 人口众多带来的问题

二、人口东多西少

人口密度 人口地理界线

八年级地理教案(篇3)

1.要有答题思想:一道好的地理试题,都可以用一定的知识、原理或技能解决它,否则,它就不是一道好题。这一思想是要告诉你,做地理试题时,不要东拉西扯,胡编乱造。

2.很多地理事物都有其影响因素,比如,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的组成要素;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水土流失的形成因素;荒漠化的形成因素等,这类知识容易出问答题,我们可以用“要素分析法”来解决。第一,好好审题(用咬文嚼字的态度去审题);第二,写出做题理论(农业的区位因素、工业的区位因素、影响气候的因素等);第三,挑选符合题意的信息(信息从材料中来,从学过的知识中来);第四,表达(用专业术语回答;若是简答题,分条回答;先主后次;要注意是简述还是详细分析等等)。

3.另外,要学会不断总结答题技巧。如果你经常对某种类型的题目很苦恼,难道你就不想想办法解决一下吗?可以与同学们交流对策,也可以与老师交流对策,而不是,这次错,下次错,以后还错。

八年级地理教案(篇4)


“学习”二字出自我国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学而时习之”这句话。“学”就是效仿,即从别人或书本环境媒体等处获得知识增长智慧等;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八年级下册地理复习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下册地理复习知识1

第一部分中国的主要产业

一、我国的农业

1、农业取得的成就

⑴、我国农业生产发展较快。粮食、肉类、棉花、花生、油菜籽、水果等产量居世界前列,其中棉花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水平。

⑵、农业生产条件日益改善。(生态条件较差,基础设施较薄弱)

⑶、农业生产的地区布局趋于合理。

2、粮食作物的分布

⑴、北方—小麦

春小麦:东北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

冬小麦:华北平原、渭河平原。

⑵、南方—水稻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成都平原。

3、主要经济作物的分布

⑴、特点:①、经济价值高。②、技术要求高。③、商品性强。

⑵、分布:①、棉花: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疆是我国长绒棉主产区。

②、油菜籽:长江流域

③、花生:山东、河南是主产区。

④、甘蔗:四川盆地、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广西是最大产区。

⑤、甜菜:黑龙江、吉林、内蒙吉和新疆的西北部。

⑥、荼叶:泰岭、淮河以南的丘陵、山地是主产区。其中闽、浙、滇最多。

⑦、天然橡胶:海南省、雷州半岛和西双版纳等。

4、新型农业

⑴、外向型农业:以出口创汇为主。主要基地有:山东半岛、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闽南等。

⑵、旅游农业(观光农业)。

⑶、生态农业和精确农业。

5、畜牧业分布

⑴、主要牧区及优良畜种:①、内蒙古牧区——三河马、三河牛

②、新疆牧区——新疆细毛羊

③、青海牧区和西藏牧区——牦牛

④、宁夏牧区——滩羊

⑵、商品生猪的主要产区:湘、川、豫。

二、中国的工业

1、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自然资源条件、人口和劳动力状况、市场因素及现有经济基础等。

2、我国的煤炭、钢铁、棉布、电视机、电冰箱等产量居世界首位。

3、能源工业的布局

⑴、煤炭是我国第一能源。山西省煤炭产量居全国首位。

⑵、石油是我国第二大能源。大庆油田是我国最大的石油工业基地。专家预测,未来十年内,新疆将成为我国石油生产的“龙头”。(要了解“西气东输”工程的基本情况)

⑶、电力工业:水力——主要在南方各大河的上游。如湖北省的电力工业等。

火力——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如山西的电力工业。

4、钢铁工业的分布

⑴、大型钢铁工业基地:①、东部沿海:鞍本、京津唐、上海。

②、长江沿岸:马鞍山、武汉、重庆、攀枝花。

③、黄河流域:包头、太原。

⑵、分析武钢和宝钢建立钢铁工业基地的有利条件。(略)

5、机械工业的分布:辽宁、上海—南京、北京—天津。

(全国大型的工业基地)

6、纺织工业的分布:我国以的棉纺织工业为主。

主要棉纺织工业基地:上海、天津、青岛、石家庄、郑州、西安、武汉等。

7、高技术产业

⑴、形成高技术产业的条件:技术发达、知识密集、人才聚集等。

⑵、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带: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等。

⑶、高技术产业四大密集区。(见教材P18—19面的说明)

三、中国的交通

1、现代运输方式的种类、特点及其运输方输的选择

⑴、现代运办方式:铁路、公路、海运、河运、空运、管道等。

⑵、现代运输方式的特点:从运量、运速、运价等方面分析。

⑶、现代运输方式的选择:结合实际,师生共同讨论。

2、公路运输

⑴、特点:机动灵活、速度较快、适应性强。

⑵、识记:青藏、川藏、新藏、滇藏等干线的起止点。(见八年级地理上册P91页活动题)

⑶、公路的编号。(国道)首都放射线第一位数是“1”、南北纵线第一位数是“2”、东西横线第一位数是“3”。

3、铁路运输

⑴、识记:主要铁路干线的起止点。

①、南北向:京哈—京广线、京沪线、京九线、太焦—焦柳线、宝成—成昆线、南昆线。

②、东西向:滨洲—滨绥线、京包—包兰线、陇海—南新线、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

⑵、主要铁路枢纽:北京、郑州、徐州、株洲、兰州、成都等。

⑶、正在建设中的青藏铁路的基本情况。

4、海洋运输(分为沿海航线和远洋航线两大部分)

⑴、沿海航线:①、北方航线:以上海、大连为中心。

②、南方航线:以广州、香港为中心。

⑵、沿海主要港口:大连、秦皇岛、天津、青岛、连云港、上海、福州、厦门、广州、香港、湛江、海口等。

5、航空运输

⑴、特点:速度快、舒适、安全。

⑵、航空运输是衡量一个国家交通运输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⑶、主要航空港:北京、上海、广州等。

八年级下册地理复习知识2

第一节、秦岭——淮河线

1、秦岭与淮河

⑴、秦岭—淮河的走向:秦岭—东西向,淮河—由南向东注入长江—黄海。

⑵、秦岭—淮河流经的省区:甘肃、陕西、河南、安徽、江苏。

⑶、秦岭—淮河的意义:①、一月0℃的等温线;

②、800mm年等降水量线;

③、暧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④、湿润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⑷、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见八年级地理(上册)P77 下面的表格题。

2、四大区域:

⑴、划分及分布:秦岭—淮河线、400mm年等降水量线和青藏高原边缘线,把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⑵、四大区域划分图:

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与第三节、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

1、我国四大区域地理的差异:

地区

内容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

地形

特征高原、平原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高原高原、盆地

气候

特征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高原、高山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

河流黄河、海河、

黑龙江、松花江长江、珠江雅鲁藏布江、

湟水塔里木河、

额尔齐斯河

主要

矿产石油、煤、铁有色金属、铁、

水能钾盐、石油、

天然气、水能石油、煤、

有色金属

主要

农业区东北平原

华北平原

渭河平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新疆绿洲

农作物熟制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一年两熟到三熟一年一熟一年一熟

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棉花、甜菜、花生水稻、棉花、

甘蔗、油菜青稞、小麦、豌豆小麦、棉花、瓜果

主要环境问题黑土流失、水土流失、旱涝、盐碱化旱、涝严重沙化、草地退化沙化、干旱、草地退化

八年级下册地理复习知识3

1、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海陆位置:海陆兼备,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经纬度位置:东西跨经度60多度(跨5个时区,相差4个小时)存在时差,南北跨纬度近50度导致温度差异;大部分在北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2、领土的四端:最北:漠河镇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黑龙江省);最南:曾母暗沙(海南省)

最西:帕米尔高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汇合处(黑龙江省)。

3.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

居第3位。

4.濒临的海洋:从北往南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内海有渤海和琼州海峡。

5.陆界线:2万多千米,陆上邻国:14个;隔海相望的国家6个:韩、日、菲、马、印尼、莱

6.三级行政区划:省、县、镇/乡三级

7.34个省级行政单位: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8.各省级行政区的简称和行政中心:简称和行政中心:P8,P9

9.北回归线自西向东穿过云南、广西、广东、台湾(云(滇)、桂、粤、台)四省,海南省全部属于热带。

10.少数民族数目最多的是云南省,邻国最多和面积最大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最多是广东省,面积最小的是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密度最大的是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密度最小的是西藏自治区。

11、中国人口数量世界第一:人口最多:广东省

人口最少:澳门

12、人口增长速度较快,我国的人口增长趋势:呈上升趋势。

13、人口分界线:黑河——腾冲线,此线以东人口稠密,以西稀疏。

14、我国人口总量仍持续增长的原因:人口基数大,青少年比重高。

15、我国人口的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16、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

少数民族55个。

17、少数民族中,壮族人口最多,珞巴族人口最少

18、民族分布特点: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19、民族分布地区:汉族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

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

20、独特的民族风情:

彝族 ——火把节 藏族——晒佛节 傣族——泼水节

蒙古族——那达慕大会 汉族——赛龙舟 朝鲜族——跳跳板

历史教学八年级教案合集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因此就需要我们老师写好属于自己教学课件。要知道一份优秀的教案课件应当与时俱进,还需包含各个知识点。你有没有关于教案课件撰写方面的苦恼呢?请你阅读小编辑为你编辑整理的《历史教学八年级教案合集》,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历史教学八年级教案【篇1】

一、主体分析与设计:

在生本教育的理念下,初中历史课堂怎么改?我经过一段时间地思考,决定效仿现在的一些电视访谈节目,即将我的历史课堂变身为“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现场。让学生畅所欲言,用他们的眼睛去看历史,用心去体验当时的历史,改变以前的教学模式,从而体现出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每门课程都有其内在的特点。历史课它的特点就在于,历史永远是发生在过去的事,学习它的人要将自己“穿越时空”回到当时的情景中去感受。结合历史本身的特点、生本教育学习和现在电视访谈节目的增加,我尝试将历史课堂变身为“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现场,老师只是一名站在幕后的“导演”,学生自己选主持人和记者,并且各小组以组为单位作为受邀嘉宾来接受采访。每一节课就是一期访谈节目,节目的背景音乐我们选的是百家讲坛的背景音乐——神话重现,创造一个历史访谈的氛围。

节目分为三个环节:

1.历史小故事展示;

2.基础知识学习,即谈的阶段;

3.探究知识的学习,即访的阶段。

现在就将一期访谈节目的整个过程给大家展示如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1)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

(2)知道曹操屯田、诸葛亮治蜀、卫温首达夷州等基础知识。

2、能力培养:

(1)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

(2)识读“赤壁之战示意图”,学会利用地图讲述战争的经过;

(3)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了解三国所在区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1)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2)认识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中,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形成的关系。

2、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如何全面评价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四、教学用具:

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

五、历史前置性问题的设置:

前置性问题设置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问题的设置任务驱动,用荣誉牵引学生通过完成前置性问题获得自我心理的满足和自我价值的肯定。历史科目在初中比较特别,我们不能占用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所以,我每一课给学生两部分预习题,一部分是基础知识,学生只要仔细阅读课本就能找到答案;一部分是探究知识,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来思考探究知识。为减轻学生的负担以及体现学生的团队精神,课前我将八个小组分成三个大组,各代表魏、蜀、吴三国,课下查有关魏蜀吴的资料。

基础知识:1.各小组按自己所属的国家搜集资料(魏、蜀、吴三国成立的经过以及人物介绍);

2.官渡之战的表演;(学生课下准备)

3.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是什么?

4.了解赤壁之战。

5.了解魏、蜀、吴三国分别建立的时间、称王者、都城所在地。

6.看课本81页三国鼎立形势图,完成81页“识图”。

7.“各国”整理出你们各自发展本地区经济的措施。

探究知识:1.你怎样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可以从三国分立的背景、原因、影响等多方面考虑);

2.常言道:“乱世造英雄”,总结三国时期人物的一些事迹,吸取他们的经验教训,假设你是出生在三国时期的一位君主,你将要怎样治理你的国家?

课型:展示课

一是历史小故事展示。课前5—10分钟时间,由小组表演历史小故事,小故事的设置,与本节课的内容有关系,三国鼎立这一课的历史小故事是官渡之战,通过学生的表演可以使学生更加牢固的记住官渡之战发生的时间、经过以及结果。在小故事表演时,我们要设一个驻三国时期的记者,他要带大家穿越时空来到官渡之战发生的现场。小记者为大家做报道时要讲清楚当时的时间、地点以及报道事件,这一个过程使大家对官渡之战印象更加深刻。

二是基础知识的学习,即谈的过程。由于让学生自己讲课,他们在知识点上把握肯定不到位,所以通过给他们前置性问题,用幻灯片展示基础知识,小主持人可以游刃有余地完成老师的角色,这样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当“小老师”的兴趣。基础知识的学习,主持人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比如:抢答、集体回答或是小组派代表回答等等。可以说小故事的表演,是让学生的一个“预热”阶段,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学生的一个“加热”过程,谈的过程就是要让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到位,通过以上的准备,探究知识的采访阶段,就会将这节课推向一个高潮。

三是探究知识的学习,即访的过程。历史使人明智。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有关的历史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历史,那就要让学生学会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探究知识中的第2道题,学生就要将自己设想为三国时的君主。一位“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就要进行采访,学生以组为单位,作为一组嘉宾接受记者的采访。这个阶段学生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位即将接受采访的历史名人,谈谈自己对这段历史的理解。而学生要总结前面学习过的知识以及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通过主动地接受记者采访,他们不仅要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还对前面学习的进行复习。

历史访谈节目中的角色分配

首先,老师由以前的主讲者,变为幕后工作的导演,学生变成了历史访谈节目的主持人、记者以及邀请到的嘉宾,现场交给学生。在学生主持或回答有问题时,老师可以打断,进行补充或改正,就像正式录节目那样,导演可以随时叫停进行指导,指导后“演员”就会及时更正自己的不足,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表现欲,那样会比老师站在讲台上重复强调好多遍更有效果。其实,幕后的导演未必比以前的主讲者轻松,课前老师要设计本期节目的思路,中间穿插哪些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前置性问题该如何设计等等。

其次,每期节目一般选两个主持人,一个专门主持,另一个写板书兼最后探究阶段的采访,即“中央电视台记者”。这样分配的原因很简单,写板书可以让学生对重点知识进行巩固,及时在课本上做笔记,在玩的过程中,快乐的学习。

再次,是小记者,每一个时期都会选择一个驻此朝记者。如三国时期,我们会派三个记者分别驻驻蜀国、魏国、吴国;课本讲到唐朝知识时,我们就会派驻唐朝记者等等。小记者要带大家穿越时空,展现当时的历史,在这个阶段可以让记者给大家报道历史现场,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自己只是简单的在学习历史课本,而是回到当时的历史中去。记者带学生穿越时空看历史,就是要告诉学生评价历史,不能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去看,而是要回到当时的环境中去感受历史,认识历史。

另外,学生在评价历史时,可能比老师只讲课本知识后进行评价要更理性一些。让其他学生扮演的角色是被邀请到的嘉宾,以组为单位,在访谈阶段,邀请嘉宾回答时都是点组名,全组嘉宾起立,派代表展示本小组的答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小组合作。这一点恰是生本教育的要义之一。

课型:反思课

本节课的学习注重先学后教,在学生自学基础知识前提下,进一步学习探究知识。三国鼎立这一课要记得人物、时间和事件等太多,通过“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学生可以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孔子是乐学(愉快教学)的积极倡导者。他深知,要博学,必须愉快地学,要学习得好,必须心情舒畅,所以启发学生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述而》)指出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他还把乐学作为治学的境界。他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雍也》)他以“知之”、“好之”、“乐之”这三种学习态度相比较,一层深入一层,说明乐学的效果。同时学生主持能力、采访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从刚开始上讲台战战兢兢,到现在的从容大方。尤其是历史小故事表演以来,学生的组织能力、表演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从刚开始不知道如何选择历史小故事,到现在的历史小故事表演的活灵活现。尤其是现场学生的激情高昂,学生的灵活变通,给很多听课老师留下很深的印象。

历史教学八年级教案【篇2】

课程标准内容:

了解深圳特区的发展,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统编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上一课对内改革相对应。以深圳特区为例,了解邓小平积极推进对外开放,把对外开放确定为加速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国策。

学情分析:

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已经了解了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对内改革的相关知识,为本课的学习做铺垫。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能够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但不善于独立思考,能动性较差。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认识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掌握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发展变化,了解重要历史人物推动社会发展。

时空观念:利用地图掌握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史料实证:通过比较改革开放前后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发展变化,理解对外开放的宏达历史意义。

历史解释:通过学习了解为什么要设立经济特区?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重大历史意义。

家国情怀: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并支持我国的大政方针,关心国家大事,与时俱进。

教学重点:

经济特区的建立和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以深圳为例认识邓小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贡献、知道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史实。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教学过程:

活动一:复习巩固

1、1978年,邓小平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____的召开提出了基本的指导思想。

2、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______上来。实行_______的历史性决策。

3、组织上,形成了以_______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4、20世纪80年代,在国家的支持下,农村逐步实现了以包干到户、包产到户为内容的_______。城市进行以_______为中心环节的国有企业改革。

【设计意图】本节课知识与上两节课联系性较强,设置复习巩固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回顾前两课知识点,更容易做好衔接。

导入:(音频《春天的故事》)正在播放的这首歌曲,歌颂的是伟大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对内改革的同时,他又把对外开放确定为加速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基本国策,为什么要对外开放?如何对外开放?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九课《对外开放》。

活动二:小组讨论

问题设置:

1、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条件有哪些?

2、这些条件中,哪些是我国具备的、哪些是我国不足的?

3、如何克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短处?

学生回答:技术、资金、劳动力、市场、经验等。我国有广阔的市场和重组的劳动力。但是技术落后,经验不足,资金短缺。建立经济特区,积极引进技术、经验和资金。

老师:我国最先设立的经济特区有哪些?从地理角度看,都在那两个省?

学生: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在广东省和福建省。

(老师补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在不断地摸索中前行。我国没有这方面的经验,设置特区,先行试点,再逐步推广。)

老师:请同学们结合史料思考,经济特区到底特别在哪?国家没什么选择在广东和福建先设立经济特区呢?

史料:1979年春,邓小平在与广东省领导谈话时,提出在那里可以划出一块地方来,叫特区。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要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来。几个月后的一份中央文件中指出: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多,资源比较丰富,具有加快以经济发展的许多有利条件。中央确定,对两省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给地方以更多的主动权,使之发挥优越条件……把经济尽快搞上去,这个重大决策,对加快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3课》

老师总结:“经济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范围,在这里实行与其他地方的经济政策,如减免税收、给予特殊待遇等,以吸引外资,推动国家经济发展。

广东福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毗邻港澳,可以吸引大量侨资;依靠大陆腹地,自然资源丰富。

【设计意图】教材中对于这一部分叙述完整,表述清晰;内容上不难理解。因此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活动三:体味成果

材料一:改革开放前后深圳的变化

——图片选自统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材第9课

材料二:深圳本来只是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深圳建立经济特区后,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精神和“三天一层楼”的建设速度,几年时间就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大都市。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后,欣然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选自统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材第9课

老师:实践证明,设立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其重要的示范作用。

【设计意图】用图片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设立经济特区带来的变化,加深对国家大政方针的认同感。

活动四:地图应用

老师:试点的成功,证明了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正确性,1984年,邓小平指出: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经济特区就像一个伟大的支点,撬动它,就撬动了中国旧体制的巨石,打开了对外开放的大门。

请同学们拿出历史地图册,根据教材相关内容,找出1984年以后我国新开放地区,并做好标注,仔细观察并思考,我国开放格局的特点。

归纳:

1884年,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

1885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地区定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后扩展到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及其他沿海市县

1888年,设立海南经济特区

1990年,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1992年,开放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满洲里等边境城市、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和首府,几年后,又开放了一大批内陆市县。

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设计意图】学生动手标注,发现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更有助于加深记忆

活动五:小组讨论

材料一:中国代表签署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

材料二:世界贸易组织,英文缩写为WTO,是处理世界贸易问题的重要国际组织,负责制定和监督执行多边贸易规则,组织多边贸易谈判,解决各成员间的贸易争端。2001年11月,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举行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签字仪式。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拥有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带入全球贸易体系,参与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助于中国商品进入国际市场,但也给中国的经济体制带来挑战。

——选自统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材第九课

老师:根据两则材料思考并讨论

1、中国为什么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给中国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3、面对挑战,中国该如何应对?

归纳总结: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机遇:它有利于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并在平等条件下参与国际竞争;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挑战: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的弱势产业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如果不加快改革的步伐,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关税的大幅度减让,外国产品、服务和投资更多地进入中国市场,国内一些产品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

应对: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引进先进技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进行技术升级,提高我国产品竞争力;坚持可持续发展。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相对较难理解,结合小组智慧,激发学生兴趣;在世界经济浪潮中,面对机遇和挑战,该如何应对?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课堂总结:同学们,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目睹了对外开放政策下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了解了“经济特区—沿海开发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点线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也看到了加入世界贸易的历史性一刻。改革开放的成功离不开邓小平同志的高 瞻远瞩、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英明抉择,更离不开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让我们一起携手,为新世纪中国的腾飞贡献自己的力量。

(1)每一个教学活动中含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并设【设计意图】版块。

(2)引用的文字及图片材料请展示在教学设计中。如确实无法展示(如视频音频)请文字描述即可。不要插入超级链接。

板书设计:

第9课对外开放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1980,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二、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

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特点:点线面结合、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

历史教学八年级教案【篇3】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一次胜利──平型关大捷,最重大的胜利──台儿庄战役,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百团大战及抗战时期中共召开的重要会议“七大”,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抗战胜利、分析抗战胜利原因奠定基础。

1、通过分组导学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搜集历史资料的能力,以及对所掌握资料进行有效整合的能力。通过设置相关活动内容,培养学生合作、沟通能力。

2、通过教师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得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以及伟大的历史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本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浴血奋战,获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侵略、反压迫的巨大力量,以及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做出的贡献。

1.台儿庄战役。

1.讲述法。对平型关大捷等内容,可采用此法。通过讲述,使学生联系旧有知识,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

2.影像法。对台儿庄战役可用此法。

3.讨论法。

4.故事法。对台儿庄战役的另一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变被动为主动。

5.分析法。对百团大战的内容可用此法。

6.提问讲解法。针对“七大”的内容。需要设问引导,步步深入,讲解帮助理解。

1.挂图:(或者教师画在投影胶片上)《平型关战斗示意图》《台儿庄战役形势示意图》《百团大战形势示意图》。

2.投影仪。

3.关于台儿庄战役的影像资料及相关设备。

[导入语例示一]

同学们,在抗日战争中,有一个台儿庄战役,是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取得的最重大的胜利。在台儿庄战役进行的激烈的时候,日军凭借炮火优势,攻入台儿庄城内。守城的三十一师师长池峰城立即组织敢死队,准备夺回阵地。战士们知道此去九死一生,仍然踊跃报名。池峰城宣布:每名敢死队员赏大洋30块。报名的战士当即表示:要钱干什么?我们打仗是为了不让子孙作日本人的奴隶,是要争取民族的生存。敢死队乘夜色冲入敌阵,白刃战中,有的受了伤,又从血泊中爬起来,用大刀砍杀敌人;有的拉响身上的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阵地夺回来了,57名敢死队员却只有11人活着回来……那么,台儿庄战役是怎样发生的?台儿庄战役里蕴含有一种什么精神?我们从中应吸取什么?等等。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来解决这些问题。

[导入语例示二]

(组织学生看电影《血战台儿庄》片断,然后教师提问)这部影片反映的是什么时候的事?当时的大概情况如何?影片中反映的战役在当时有什么意义,对后来的影响如何?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具体内容。

[导入语例示三]

敌抓伕要工 218400000个 34800000人 同学们,在投影显示的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八年抗战,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材料显示的仅仅是众多的根据地中的一个的情况,从全国的情况来看,那就更是一个天文数字。中国人民所付出的代价,不仅是财产上的。八年抗战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那主要是靠中华民族的成千上万的优秀儿女用血肉之躯筑成了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挡住了日寇的侵略。最终取得了胜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心内容——血肉筑长城。

[教师引导]同学们请看挂图“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形势图”(略)从中找出日军在卢沟桥事变后的军事行动。然后看课本第一段的描述。

[教师讲述]八路军改编后,各师即遵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命令,在总指挥部率领下,先后由陕西韩城县和潼关东渡黄河,开赴山西抗日前线。

平型关大捷是抗日战争初期,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为了阻止日军西进而进行的一次伏击战。1937年9月,向山西进犯的日军华北方面军坂垣师团,已前进到广灵、灵丘、涞源一带,正企图夺取内长城线上的平型关要隘,尔后与自大同南下的日军会合,攻占太原。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为了配合国民党军队固守平型关正面的战斗,决心隐蔽集结于平型关以东地区,从侧面伏击敌人。9月24日夜,第一一五师三个团冒雨进入指定位置设伏(另一个团和骑兵营已于23日向灵丘、涞源、广灵间活动,箝制敌人,保证全师侧翼安全)。拂晓后,敌坂垣师团第二十一旅团以百余辆汽车、两百多辆马车和火炮等组成的行军纵队进入设伏地区,八路军预伏部队突然间发起猛攻。敌遭意外打击,不知所措。被击毁的马车、汽车充塞道路,敌行军纵队顿时瘫痪。八路军战士勇猛冲入敌阵,与敌人展开白刃格斗。一部分战士冲过公路,抢占老爷庙制高点,居高临下,对敌人形成夹击,将敌长蛇阵斩成数段,使其首尾不能相顾。激战至午后,小塞村、老爷庙、辛庄一线山谷中的敌人全部被歼。随后,八路军继向东跑池发动进攻,因在此部署的国民党军队未能密切协同,致使敌人夺路而逃。这次作战,充分发挥了八路军善于近战和山地战的特点,保持了战斗的突然性,歼灭日军一千多人,击毁汽车一百多辆,火车两百多辆,缴获大量武器和军用品。这是八路军出师以来的第一个歼灭战,也是全国抗战以来的第一个歼灭战。是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教师引导]同学们,从我刚才讲述的平型关大捷中,你们能想到些什么?

[学生回答]回答一: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它鼓舞了全国的抗战士气。

回答三:打出了八路军的威风,提高了八路军在全国的威望。

[教师过渡]继八路军在山西取得平型关大捷后,李宗仁在1938年指挥的台儿庄战役是又一次大的军事胜利。下面,我们就来看具体内容。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结合“台儿庄战役形势示意图”看课本关于台儿庄战役的内容。对整个战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学生看书]……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复述台儿庄战役的过程。

[学生复述]1938年春,日军从山东分两路南下,进攻徐州。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将日军一路阻止在山东临沂,另一路阻止在山东台儿庄。双方在台儿庄展开激战。中国军队完成了对日军的包围,并发起全面反攻。日军腹背遭到打击,狼狈向北败退。中国军队共歼敌一万多人,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

[教师引导]同学们根据已学过的地理知识,再参照“台儿庄战役形势示意图”,说出徐州的地理位置。

[学生回答]徐州是陇海铁路(兰州到连云港)和津浦铁路(天津到南京对岸的浦口)的交汇点。向南可以到达国民政府统治心脏地区南京、上海。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结合地图来猜想日军的战略意图。

[学生回答]……

[教师讲解]日军的作战意图是日军坂垣第五师团和矾谷第十师团企图与华中日军南北夹击徐州。台儿庄是徐州的门户。

(接着,播放有关这场战役的影像资料,让学生通过动态画面,了解和感受中国军人在国家、民族危亡关头,英勇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讲一讲台儿庄战役中中国军人奋起反击的表现。真正理解“血肉筑长城”的含义。

[学生讲述]……

[教师讲解]日军占领南京后,部队分为华北、华东两大块,为沟通南北,协同作战,日军统帅部决定南北两路沿津浦线对进,战略目标即是徐州。

1937年12月17日,日本大本营命令华北方面军向山东发起黄河渡河作战。命令下达后,12月23日,日军成功地渡过了黄河。此时担任黄河防守的是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韩复榘。韩复榘面对孤军突进的敌军,没有采取有效的防御,只是散布妥协投降的论调,自己也于24日离开济南退到泰安,只留第二十师象征性地守卫济南。日军渡河后,如入无人之境,长驱直入,于27日侵占济南。4天之后,进占泰安,韩复榘再次南逃,日军乘势于1月11日占领济宁。日军不费吹灰之力,即占领了山东这一关系全局的重要地区。津浦路北面大门洞开,给中国方面此后作战带来了很大的不利影响。为严肃军纪,中国军事当局根据战时军法,于1月11日,由蒋介石亲自召集第一、五战区80余名高级军官开会,将韩复榘拘捕,不久,在武昌判处其死刑,立即执行。韩复榘不遵军令,擅自撤退,致使津浦路北段已无险可守,罪不可恕。

日军在津浦路北段的进攻本来只是试探性的,却取得了意外的战果,但在主攻方向津浦路南段,日军遭到了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2月10日,在南路我军初步取得主动权的情况下,李宗仁为确保徐州地区的安全,下令向津浦路北段日军进攻,夺取济宁等日军据点。

在华北担任津浦路北段作战的坂垣第五师团与矾谷第十师团,自恃为日军精锐,骄横不可一世。急不可耐地要求攻击徐州,争抢打通津浦路的头功。3月上旬,日军大本营批准了第五、第十师团南下作战的要求。两师团随即出动,第十师团由济宁沿津浦路南下,企图占据枣庄、峄县,第五师团由沂水南下,向临沂发起进攻,两军计划在台儿庄会师,合攻徐州。徐州外围的台儿庄之战,由此展开。

台儿庄,在山东南部,位于津浦路台枣(庄)支线及台潍(坊)公路的交叉点,扼大运河的咽喉,是徐州北部的门户,在军事上具有重要地位。日军占领台儿庄后,即可以此为据点,直下徐州。

日军坂垣第五师团出动后,首先进逼临沂,2月下旬,即在临沂与庞炳勋的第四十军展开大规模的攻防战。庞部是杂牌部队,编制严重不足,实际只相当于五个步兵团的兵力,但广大官兵不畏强敌,据城死守,一次次打退了敌军的进攻。同时,张自忠的第五十九军奉调以日行军90公里的的速度及时由安徽赶来增援。坚固了临沂一带我军防线。

3月13日,日军坂垣师团主力5000多人再次向临沂一带我军发动进攻,庞、张两军在坚守阵地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向日军发动反攻,并占领日军部分前沿阵地。15日,日军从谷县派来2000增援部队,以飞机大炮作掩护,出动大批坦克、装甲车向我军阵地猛扑,我军与敌激战竟日,阵地几失几得,双方多次在阵地上展开肉搏,伤亡十分惨重,日军旅团长长野及第三大队大队长牟田,均被击毙。18日,日军被迫撤退,日军两个师团迅速会师台儿庄的计划即告破产。

在第五师团受阻临沂的同时,日军矶谷师团(第十师团)也在滕县遭到我军的猛烈狙击。但由于双方力量悬殊,一二二师师长王铭章中弹身亡,参谋长赵渭滨,滕县县长周同也同时殉国。

临沂和滕县保卫战,中国军队以沉重的伤亡有力地打击了敌人,争取了时间,为我军部署台儿庄战役创造了条件。3月23日,日军第十师团不顾孤军深入的危险,冒险进犯台儿庄,台儿庄保卫战正式打响。

24日,日军在强大炮火掩护下,向台儿庄东北角发动猛攻,冲锋队一度突破寨墙。200多名日军蜂涌而入,守军将突入日军全部歼灭。

25日、26日,日军绕到庄北发动进攻,31日,突破台儿庄北门,与第三十一师在庄内展开拉锯战。日军主力5万余人也赶到台儿庄增援。28日夜,日军从台儿庄西北突入庄内,我第三十一师在池峰城师长指挥下,顽强抵抗,一面利用20余门大炮猛轰敌军,一面选派数十名敢死队员,身着日军服装,冲入敌军阵地与之展开肉搏,扰乱其进攻阵地。

从24日至28日,日军对台儿庄及附近村寨进行了持续的狂轰滥炸,每天发射炮弹少则一两千发,多则六七千发,不少村寨被炮火夷为平地。4月3日,台儿庄东南门被敌突破,日军冲入城内约100米,投掷催泪瓦斯弹,中国守军或死或伤,损失达7/10以上。台儿庄市街大部分至此已被敌人占领,我军退守西北一角,形势万分危急。李宗仁要求死守,第三十一师师长池峰城率部逐屋抵抗,组织数百人敢死队,分组向敌反击。午夜,敌军正在酣睡中,我军敢死队全线出击,冲进敌阵,猛砍猛杀,敌军乱作一团,向后溃散,被敌侵占的台儿庄市街,被我一举夺回3/4。同时,汤恩伯军团也全面投入台儿庄正面战场的战斗。

4月6日晚八时,中国军队发起全线攻击,当晚,肃清城内残敌。第二天凌晨,冲出台儿庄向北追击,先后消灭了刘家湖等地敌军,台儿庄会战以中国方面的胜利而告结束。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根据课本上的叙述,说出台儿庄战役的主要特点。

[学生回答]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最重大的胜利。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根据我刚才的讲述和结合过去所学知识,讨论一下台儿庄战役中国军队胜利的原因。

历史教学八年级教案【篇4】

1、下图中的轴对称图形有.

A、(1),(2)B、(1),(4)C、(2),(3)D、(3),(4)

2、若点A关于x轴的对称点的坐标为(-1,2),则A点的坐标是()

A、(-1,-2)B、(1,2)C、(1,-2)D、(-1,2)

4、下列各点在函数y=3x-1的图象上的是()。

A、y=-3x+5B、y=-3x2C、D、y=

7、如图,直线y=kx+b与x轴交于点(-4,0),

当y>0时,x的取值范围是().

10、在函数(x

13、如图,在△ABC中,AB=AC,D是BC中点,

A、∠B=∠CB、AD⊥BCC、AD平分∠BACD、AB=2BD

14、如图,A为反比例函数图象上一点,

15、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两内角的度数比为1:4,

A、20°B、120°C、20°或120°D、36°

18、若函数的图像不经过第二象限(ab≠0),则函数的图像不经过第________象限。

19、等腰三角形一条腰上的高与另一条腰的夹角是60°,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度数是。

20、以下数列:-4,7,-11,16,-22,请写出第8个数字是。

三、解答题:(第21,22题,每题8分;第23,24题,每题10分)

22、已知一个正数x的平方根是2a-3与5-a,求正数x。

23、如图,在公路m一边有两个村庄A和B,现在要在公路上修一个车站C,使车站到两个村庄的距离之和最短。请画出车站C的位置并说明画法。

24、如图,点C、D在△ABE的边BE上,且AB=AE,AC=AD,求证:BC=DE。

四、综合解答题(第25,26,27题,每题12分;第28题13分)

25、已知函数的图像经过点(3,5)与(-4,-9),求这个函数的解析式并求它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

26、如图,在△ABC中,AB=AC=8,∠BAC=120°,D为BC中点,DE⊥AB于E,求线段AE的长度。

27、如图是某汽车行驶的路程S(千米)与时间t(分钟)的函数关系图.观察图中所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汽车在前9分钟内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汽车在中途停了多长时间?

(3)当16≤t≤30时,求S与t的函数关系式.

28、某工厂现有甲种原料360kg,乙种原料290kg,计划利用这两种原料生产A、B两种产品,共50件。已知:生产一件A种产品需用甲种原料9kg、乙种原料3kg,可获利润700元;生产一件B种产品需用甲种原料4kg、乙种原料10kg,可获利润1000元。(1)若安排A、B两种产品的生产,共有哪几种方案?请你设计出来。(2)设生产A、B两种产品获得的总利润是y元,其中A种产品的生产件数是x,试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利用函数的性质说明(1)中的哪种生产方案可以获得最大总利润。最大的总利润是多少?

历史教学八年级教案【篇5】

21.19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学生举行示威,要求“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要求,遭到北洋军阀政府的镇压。

6月初,上海工人举行罢工、商人罢市,支持学生斗争,工人阶级起了巨大的作用,结果政府被迫释放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的胜利。

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22.197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一大”通过了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选举了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选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23.1922年中共“二大”,确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立民主共和国。这是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24.1924年创办的黄埔军校由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

26.1927年4月,蒋介石叛变革命,(也是国民大革命失败的直接原因)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它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历史教学八年级教案【篇6】

1.    注重了对课标的研读,对本课的主干知识及教学重难点把握准确。

教师通过设计表格引导学生梳理了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的相关知识要素,落实了知识目标和方法目标,但在此基础上缺乏生动诱人的`历史细节的运用,难以让学生感受历史鲜活的生命力和震撼心灵的魅力。比如关于台儿庄战役,教师可以通过故事讲述、亲历者回忆、影视资源播放等方式,给学生呈现中国军队是如何与日寇殊死搏斗的,生动的细节方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战争的惨烈,才能体会中国军民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也才能真正领会血肉筑长城的含义,否则,学完此内容后,学生只是单纯地记住了一个“台儿庄战役是中国军队在抗战以来取得的重大胜利”的结论,不仅三维目标未能有效达成,历史课堂应有的情、趣也体现不足,时间一久,历史课堂就会离学生越来越遥远,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和好感会逐渐消退,历史课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也就会事倍功半。

历史教学八年级教案【篇7】

教学过程中,经过组里教研后决定。重新设计活动内容,使学生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所学语言。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发挥其主体作用,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主动积极地获得学习经验,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成就动机。

1.引入话题。

通过一些口语练习,引入关于谈论问题和提建议的正题。对话如下:

T:What happened to her?Did she feel unhappy?

T:What should she do?Can you give her some advice?

S:Yes./ No.(The answers may different.)

T:Maybe she should... Today we are going to learn how to talk about the problems and give others some advice. 学生带着学习任务进入这节课。开门见山,非常直接。

2.多媒体课件──激发兴趣。

课堂上,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将机械的问题变得充满乐趣。我用Flash把一些如:“play his CDs too loud”的图片加以处理,使它们能局部呈现。我首先问:“What’s the matter with him ?Did he sing?”等。随着画面的渐趋完整,讨论的气氛愈加热烈,直到我最终展现全图时,大部分学生会产生一种成就感,因为他们不仅参与了游戏,而且还为自己创造了大量说英语的机会。

反思:本节课通过充分创设有趣的教学活动,并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到教学的各环节中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较高。课堂各任务活动之间相互关联,并体现层层递进。

我感觉本节课,开头这一环节,我为了开个好头而给学生指定内容,如何把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支配是以后课堂设计更迫切的研究方向。另外在开始的准备工作中,如果我让全班准备,然后再抽查,也是值得尝试的一个方法。

在小组活动中,个别学生由于本身水平而不能积极参与活动的各环节,我应如何辅导和帮助,如何利用小组长对他们进行帮助。也是我下一步思考的重点。

历史教学八年级教案11篇


以下是中学范文网小编为您准备的“历史教学八年级教案”,请务必留意我们网站的最新资讯确保及时做出处理。老师上课前有教案课件是工作负责的一种表现,而现在又到了写课件的时候了。 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有助于提高老师的教学效果。

历史教学八年级教案(篇1)

一、基础知识:

洋务派与顽固派;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洋务运动的评价。

二、情感目标: 1.洋务派和顽固派在维护清朝统治的根本立场上相同,,但在解决内忧外患的决策手段上有所不同。

2 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借以求富求强。他们既要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又阻挡不了外国的侵略,结果导致洋务运动的破产。

3 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本国封建经济起到一定的解体作用;对外国的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定抵制作用。

三、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洋务运动的兴起,发展和破产的史实,培养学生对材料处理的能力和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四、学法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对比法;分析归纳法;立表法;纲要归纳法。 2.为达此目标,采取如下教法:讲述法,讲解法,淡话法,直观教具演示法,纲要图示法。

一、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是本课的重点,教学中应主要抓住: 1.洋务运动兴起的前提条件。

2.讲清“洋务”和”洋务运动”的含义。

3.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通过列表归纳四个方面:兴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军和培养人才,通过归纳让学生更好掌握主要内容。

二、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是本课的难点。为了使学生能理解和正确评价洋务运动: 1.分析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但最终破产说明了洋务运动不能让中国富强。 2.分析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客观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作用。 3.还应该使学生明白评价历史事件应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辩证的分析。 4.通过启发提示,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洋务运动的评价。

(2)曾国藩,倭仁的言论 (3)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表 (4)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表 (5)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6)本课板书结构图

师: 他们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此外,还开展了一场洋务运动。

师: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面对内忧外患,清朝统治者内部出些了分化,一些官员试图以先进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这些官僚被称为洋务派,他们在中央以奕欣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而另一部分官僚则坚决反对采用西方科学技术,这些人被称为顽固派,他们以倭仁为代表。

师: 请同学们分析他们的主张分别是什么?有什么异同? 生: 思考并回答。 师: 从这两段言论中,可以看出洋务派要“购买外洋器物”“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剿发捻,勤远略”,即镇压农民起义,抵抗外侮,中心是维护清朝统治。而顽固派对西方技术上,明显是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洋事物。但是, 洋务派和顽固派在维护清朝统治方面又是一致的。

板书: 二。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师: 所谓洋务是指与外国资本主义有关的事,如外交、购买洋枪洋炮等。因此,洋务运动一开始就遭到顽固派的阻止。但洋务运动还是得以顺利开展,它必须有几个前提,请同学们在课本中找一下。

师: 洋务派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了一场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师: 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期号,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师: 洋务派首先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军事工业,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达到其“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1861年曾国藩占领安庆和,立即创办安庆军械所,这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军事工业。

师: 到70 年代,洋务派将重点转向民用工业。 板书: (2)兴办民用企业

师: 为什么70年代后要转向民用工业呢? 生: 思考并回答(为了解决军事工业所需要的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师: 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那么这里“近代”的含义是什么呢?

师: 洋务派在兴办军事和民用工业的同时,还筹划海防。

师: 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洋务派开始筹划海防,到80年代中期,洋务派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清政府成立了海军衙门。在创建海军的同时,洋务派还重视培养人才。

师: 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需要了解更多的科学技术,对翻译,科技,军事人才的需要日益迫切,那么洋务派是如何培养人才的呢?

师: 洋务派在培养人才方面主要有两项措施:一是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二是派遣留学生,许多留学生回国后在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洋务派兴办了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军和培养人才,他们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师: 但是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板书: 三.洋务运动的破产

师: 那么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有那些呢?请同学们看教材最后部分。洋务运动失败具体原因有三个方面,请同学们结合本课有关内容,从哪些史实说明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

生: 回答(奕忻批评洋匠唯利是图,又如福州船政局的洋匠峡技居巧。) 师 : 顽固派又是怎样阻挠和破坏? 生: 回答(以倭仁为首的顽固派从一开始就反对洋务运动,从中破坏,) 师: 洋务运动在中央和地方的代表人物分别是哪些,为什么他们不能使洋务运动成功?

生: 回答(在中央只有奕忻一人,在地方上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汉族官僚为代表。这一方面力量有限,另一方面满清统治者害怕“外重内轻”,由不懂军事技术的满族官僚办军事企业来牵制洋务派。)

师: 我们可以用哪些史实来说明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

生: 回答(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但他们反对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而要维护和巩固清朝封建制度,这就决定了它的失败是必然。)

师: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很多,但是我们如何认识和评价洋务运动呢? 板书:

师: 对于洋务运动,主要有这两种观点,请同学们结合有关史实,谈谈你的理解和理由。

生: 讨论发言(因为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培养了近代科技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还刺激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改革封建文化制度做出了尝试,它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因为它是清政府举办,为维护反动统治服务,它创办的军事和民用工业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镇压人民,并不是为了自强和求富,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被洋人控制利用,所以主要是消极作用。)

师: 对于洋务运动,主要有这两种观点,请同学们结合有关史实,谈谈你的理解和理由。

生: 讨论发言(因为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培养了近代科技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还刺激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改革封建文化制度做出了尝试,它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因为它是清政府举办,为维护反动统治服务,它创办的军事和民用工业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镇压人民,并不是为了自强和求富,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被洋人控制利用,所以主要是消极作用。)

师: 对于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大家课后可以继续讨论。同学们在评价洋务运动时一定要据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它的内容和结果,辩证的分析它。因此,它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但它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员,在客观上对本国封建制度起到瓦解作用,对外国经济势力扩张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 作用。

小结: 19世纪60年代,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内部产生了洋务派,他们开展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虽然最终失败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完成讲评课后练习

一、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曾国藩和倭仁言论的材料。

1. 材料中的“今日和议和既成”指的是什么?帮助学生联系有关知识,更好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

2. 比较曾国藩和倭仁主张的不同之处,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 通过分析二者主张的一致性,培养学生归纳和透过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

二、启发学生归纳洋务运动兴起和发展的有关内容,如洋务运动的内容可以归纳为四个四:____——奕忻,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四字旗号——自强求富;四方面内容——兴办军事和民用工业,筹划海军,培养人才;四点失败原因。通过纲要归纳,帮助学生更好掌握重点知识。

历史教学八年级教案(篇2)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一次胜利──平型关大捷,最重大的胜利──台儿庄战役,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百团大战及抗战时期中共召开的重要会议“七大”,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抗战胜利、分析抗战胜利原因奠定基础。

1、通过分组导学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搜集历史资料的能力,以及对所掌握资料进行有效整合的能力。通过设置相关活动内容,培养学生合作、沟通能力。

2、通过教师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得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以及伟大的历史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本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浴血奋战,获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侵略、反压迫的巨大力量,以及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做出的贡献。

1.台儿庄战役。

1.讲述法。对平型关大捷等内容,可采用此法。通过讲述,使学生联系旧有知识,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

2.影像法。对台儿庄战役可用此法。

3.讨论法。

4.故事法。对台儿庄战役的另一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变被动为主动。

5.分析法。对百团大战的内容可用此法。

6.提问讲解法。针对“七大”的内容。需要设问引导,步步深入,讲解帮助理解。

1.挂图:(或者教师画在投影胶片上)《平型关战斗示意图》《台儿庄战役形势示意图》《百团大战形势示意图》。

2.投影仪。

3.关于台儿庄战役的影像资料及相关设备。

[导入语例示一]

同学们,在抗日战争中,有一个台儿庄战役,是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取得的最重大的胜利。在台儿庄战役进行的激烈的时候,日军凭借炮火优势,攻入台儿庄城内。守城的三十一师师长池峰城立即组织敢死队,准备夺回阵地。战士们知道此去九死一生,仍然踊跃报名。池峰城宣布:每名敢死队员赏大洋30块。报名的战士当即表示:要钱干什么?我们打仗是为了不让子孙作日本人的奴隶,是要争取民族的生存。敢死队乘夜色冲入敌阵,白刃战中,有的受了伤,又从血泊中爬起来,用大刀砍杀敌人;有的拉响身上的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阵地夺回来了,57名敢死队员却只有11人活着回来……那么,台儿庄战役是怎样发生的?台儿庄战役里蕴含有一种什么精神?我们从中应吸取什么?等等。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来解决这些问题。

[导入语例示二]

(组织学生看电影《血战台儿庄》片断,然后教师提问)这部影片反映的是什么时候的事?当时的大概情况如何?影片中反映的战役在当时有什么意义,对后来的影响如何?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具体内容。

[导入语例示三]

敌抓伕要工 218400000个 34800000人 同学们,在投影显示的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八年抗战,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材料显示的仅仅是众多的根据地中的一个的情况,从全国的情况来看,那就更是一个天文数字。中国人民所付出的代价,不仅是财产上的。八年抗战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那主要是靠中华民族的成千上万的优秀儿女用血肉之躯筑成了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挡住了日寇的侵略。最终取得了胜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心内容——血肉筑长城。

[教师引导]同学们请看挂图“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形势图”(略)从中找出日军在卢沟桥事变后的军事行动。然后看课本第一段的描述。

[教师讲述]八路军改编后,各师即遵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命令,在总指挥部率领下,先后由陕西韩城县和潼关东渡黄河,开赴山西抗日前线。

平型关大捷是抗日战争初期,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为了阻止日军西进而进行的一次伏击战。1937年9月,向山西进犯的日军华北方面军坂垣师团,已前进到广灵、灵丘、涞源一带,正企图夺取内长城线上的平型关要隘,尔后与自大同南下的日军会合,攻占太原。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为了配合国民党军队固守平型关正面的战斗,决心隐蔽集结于平型关以东地区,从侧面伏击敌人。9月24日夜,第一一五师三个团冒雨进入指定位置设伏(另一个团和骑兵营已于23日向灵丘、涞源、广灵间活动,箝制敌人,保证全师侧翼安全)。拂晓后,敌坂垣师团第二十一旅团以百余辆汽车、两百多辆马车和火炮等组成的行军纵队进入设伏地区,八路军预伏部队突然间发起猛攻。敌遭意外打击,不知所措。被击毁的马车、汽车充塞道路,敌行军纵队顿时瘫痪。八路军战士勇猛冲入敌阵,与敌人展开白刃格斗。一部分战士冲过公路,抢占老爷庙制高点,居高临下,对敌人形成夹击,将敌长蛇阵斩成数段,使其首尾不能相顾。激战至午后,小塞村、老爷庙、辛庄一线山谷中的敌人全部被歼。随后,八路军继向东跑池发动进攻,因在此部署的国民党军队未能密切协同,致使敌人夺路而逃。这次作战,充分发挥了八路军善于近战和山地战的特点,保持了战斗的突然性,歼灭日军一千多人,击毁汽车一百多辆,火车两百多辆,缴获大量武器和军用品。这是八路军出师以来的第一个歼灭战,也是全国抗战以来的第一个歼灭战。是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教师引导]同学们,从我刚才讲述的平型关大捷中,你们能想到些什么?

[学生回答]回答一: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它鼓舞了全国的抗战士气。

回答三:打出了八路军的威风,提高了八路军在全国的威望。

[教师过渡]继八路军在山西取得平型关大捷后,李宗仁在1938年指挥的台儿庄战役是又一次大的军事胜利。下面,我们就来看具体内容。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结合“台儿庄战役形势示意图”看课本关于台儿庄战役的内容。对整个战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学生看书]……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复述台儿庄战役的过程。

[学生复述]1938年春,日军从山东分两路南下,进攻徐州。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将日军一路阻止在山东临沂,另一路阻止在山东台儿庄。双方在台儿庄展开激战。中国军队完成了对日军的包围,并发起全面反攻。日军腹背遭到打击,狼狈向北败退。中国军队共歼敌一万多人,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

[教师引导]同学们根据已学过的地理知识,再参照“台儿庄战役形势示意图”,说出徐州的地理位置。

[学生回答]徐州是陇海铁路(兰州到连云港)和津浦铁路(天津到南京对岸的浦口)的交汇点。向南可以到达国民政府统治心脏地区南京、上海。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结合地图来猜想日军的战略意图。

[学生回答]……

[教师讲解]日军的作战意图是日军坂垣第五师团和矾谷第十师团企图与华中日军南北夹击徐州。台儿庄是徐州的门户。

(接着,播放有关这场战役的影像资料,让学生通过动态画面,了解和感受中国军人在国家、民族危亡关头,英勇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讲一讲台儿庄战役中中国军人奋起反击的表现。真正理解“血肉筑长城”的含义。

[学生讲述]……

[教师讲解]日军占领南京后,部队分为华北、华东两大块,为沟通南北,协同作战,日军统帅部决定南北两路沿津浦线对进,战略目标即是徐州。

1937年12月17日,日本大本营命令华北方面军向山东发起黄河渡河作战。命令下达后,12月23日,日军成功地渡过了黄河。此时担任黄河防守的是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韩复榘。韩复榘面对孤军突进的敌军,没有采取有效的防御,只是散布妥协投降的论调,自己也于24日离开济南退到泰安,只留第二十师象征性地守卫济南。日军渡河后,如入无人之境,长驱直入,于27日侵占济南。4天之后,进占泰安,韩复榘再次南逃,日军乘势于1月11日占领济宁。日军不费吹灰之力,即占领了山东这一关系全局的重要地区。津浦路北面大门洞开,给中国方面此后作战带来了很大的不利影响。为严肃军纪,中国军事当局根据战时军法,于1月11日,由蒋介石亲自召集第一、五战区80余名高级军官开会,将韩复榘拘捕,不久,在武昌判处其死刑,立即执行。韩复榘不遵军令,擅自撤退,致使津浦路北段已无险可守,罪不可恕。

日军在津浦路北段的进攻本来只是试探性的,却取得了意外的战果,但在主攻方向津浦路南段,日军遭到了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2月10日,在南路我军初步取得主动权的情况下,李宗仁为确保徐州地区的安全,下令向津浦路北段日军进攻,夺取济宁等日军据点。

在华北担任津浦路北段作战的坂垣第五师团与矾谷第十师团,自恃为日军精锐,骄横不可一世。急不可耐地要求攻击徐州,争抢打通津浦路的头功。3月上旬,日军大本营批准了第五、第十师团南下作战的要求。两师团随即出动,第十师团由济宁沿津浦路南下,企图占据枣庄、峄县,第五师团由沂水南下,向临沂发起进攻,两军计划在台儿庄会师,合攻徐州。徐州外围的台儿庄之战,由此展开。

台儿庄,在山东南部,位于津浦路台枣(庄)支线及台潍(坊)公路的交叉点,扼大运河的咽喉,是徐州北部的门户,在军事上具有重要地位。日军占领台儿庄后,即可以此为据点,直下徐州。

日军坂垣第五师团出动后,首先进逼临沂,2月下旬,即在临沂与庞炳勋的第四十军展开大规模的攻防战。庞部是杂牌部队,编制严重不足,实际只相当于五个步兵团的兵力,但广大官兵不畏强敌,据城死守,一次次打退了敌军的进攻。同时,张自忠的第五十九军奉调以日行军90公里的的速度及时由安徽赶来增援。坚固了临沂一带我军防线。

3月13日,日军坂垣师团主力5000多人再次向临沂一带我军发动进攻,庞、张两军在坚守阵地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向日军发动反攻,并占领日军部分前沿阵地。15日,日军从谷县派来2000增援部队,以飞机大炮作掩护,出动大批坦克、装甲车向我军阵地猛扑,我军与敌激战竟日,阵地几失几得,双方多次在阵地上展开肉搏,伤亡十分惨重,日军旅团长长野及第三大队大队长牟田,均被击毙。18日,日军被迫撤退,日军两个师团迅速会师台儿庄的计划即告破产。

在第五师团受阻临沂的同时,日军矶谷师团(第十师团)也在滕县遭到我军的猛烈狙击。但由于双方力量悬殊,一二二师师长王铭章中弹身亡,参谋长赵渭滨,滕县县长周同也同时殉国。

临沂和滕县保卫战,中国军队以沉重的伤亡有力地打击了敌人,争取了时间,为我军部署台儿庄战役创造了条件。3月23日,日军第十师团不顾孤军深入的危险,冒险进犯台儿庄,台儿庄保卫战正式打响。

24日,日军在强大炮火掩护下,向台儿庄东北角发动猛攻,冲锋队一度突破寨墙。200多名日军蜂涌而入,守军将突入日军全部歼灭。

25日、26日,日军绕到庄北发动进攻,31日,突破台儿庄北门,与第三十一师在庄内展开拉锯战。日军主力5万余人也赶到台儿庄增援。28日夜,日军从台儿庄西北突入庄内,我第三十一师在池峰城师长指挥下,顽强抵抗,一面利用20余门大炮猛轰敌军,一面选派数十名敢死队员,身着日军服装,冲入敌军阵地与之展开肉搏,扰乱其进攻阵地。

从24日至28日,日军对台儿庄及附近村寨进行了持续的狂轰滥炸,每天发射炮弹少则一两千发,多则六七千发,不少村寨被炮火夷为平地。4月3日,台儿庄东南门被敌突破,日军冲入城内约100米,投掷催泪瓦斯弹,中国守军或死或伤,损失达7/10以上。台儿庄市街大部分至此已被敌人占领,我军退守西北一角,形势万分危急。李宗仁要求死守,第三十一师师长池峰城率部逐屋抵抗,组织数百人敢死队,分组向敌反击。午夜,敌军正在酣睡中,我军敢死队全线出击,冲进敌阵,猛砍猛杀,敌军乱作一团,向后溃散,被敌侵占的台儿庄市街,被我一举夺回3/4。同时,汤恩伯军团也全面投入台儿庄正面战场的战斗。

4月6日晚八时,中国军队发起全线攻击,当晚,肃清城内残敌。第二天凌晨,冲出台儿庄向北追击,先后消灭了刘家湖等地敌军,台儿庄会战以中国方面的胜利而告结束。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根据课本上的叙述,说出台儿庄战役的主要特点。

[学生回答]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最重大的胜利。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根据我刚才的讲述和结合过去所学知识,讨论一下台儿庄战役中国军队胜利的原因。

历史教学八年级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 能列举20世纪70年代的重大外交成就,了解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2、 分析20世纪70年代中国取得重大外交成就的原因,培养分析能力,认识到新中国国力的提高,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尼克松访华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难点: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

学习过程:

一、自主探究:

1、 阅读“中美关系正常化”一目,完成下列问题:

(1)、归纳中美关系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正常化的?

(2)、结合教材第80页第一段小字部分,分析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

2、 阅读“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一目,完成下列问题:

(1)、 年 月 日 届联大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分析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的意义。

(3)、 年,日本首相 访华,中日两国建交。

3、 阅读“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一目,完成下列问题:

(1)、 年, 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这是我国近今举办的规模最大、款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2)、思考举办这次会议的原因是什么?

二、合作交流:小组内交流“自主学习”的成果。

三、拓展延伸: 小组讨论归纳新中国取得重大外交成就的原因?

四、系统总结:

小组讨论制作新中国外交成就的大事年表。

五、巩固练习:做《综合能力训练》相关题目。

六、当堂反思:

省略

历史教学八年级教案(篇4)

(1)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2)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

(3)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变化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变化。

(2)培养学生用数字、图片等资料分析对比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和进步观。

(4)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采访或社会调查,收集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为第一手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2)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制度,数据。用数字有力说服,实施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采用“举办小型展览会”、“编写历史小报”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和进步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变化,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的胜利。

(2)认识到国家关于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铁饭碗”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人才竞争的需要。国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

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把握。

教师组织学生有“节奏性”的活动,对比观察民国时期、近代的系列照片、社会调查、实物展示等,引导学生主动进入角色,深入理解变化现象及其内涵。

学生分为四组分别通过调查、采访了解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学生(或小区)家庭住房情况调查。

(资料展示)国家统计局住房调查统计数据。

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顾云昌“这十年来中国的房地产发展规模之大格局变化之快居世界之首。”

:(1)近十年家庭日常交通工具的变化。

(2)近十年南京市公路市政建设调查。

:文成公主入藏当年走了三年,今天请你护送文成公主入藏你会选择怎样的方式,大约要用多长时间?

报纸上的招聘广告、大学生人才交流会随处可见。

“铁饭碗”的打破是好事还是坏事?

为了选择更好的就业机会你认为应该做哪些准备?

(1)到20底全国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1、4亿人,是1990年的2倍

(2)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社会发放率由的12提高的6月的99、3。

(3)到208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人数达8200万人。

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给你带来的感受?

本节教学内容较为简单,学生容易理解。因此我采用自学的方式,学生掌握快,知识通过对比牢固,效果好。

历史教学八年级教案(篇5)

21.19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学生举行示威,要求“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要求,遭到北洋军阀政府的镇压。

6月初,上海工人举行罢工、商人罢市,支持学生斗争,工人阶级起了巨大的作用,结果政府被迫释放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的胜利。

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22.197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一大”通过了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选举了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选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23.1922年中共“二大”,确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立民主共和国。这是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24.1924年创办的黄埔军校由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

26.1927年4月,蒋介石叛变革命,(也是国民大革命失败的直接原因)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它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历史教学八年级教案(篇6)

教材分析:

本课描述了向工业文明迈进的中国,在经济、民族关系、政治制度及对外关系方面的表现。前三个框题是从我国内部体现明清时期的繁荣及繁荣背后的危机,而来自海上的挑战是从外部揭示古老中国所面临的挑战。来自海上的挑战即承接前面内容是我国内部矛盾的一个体现,也是外部矛盾的一个切入点,所以本课在本单元乃至本册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课程标准:

4-5 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6-4 综合多种因素,说出中华文明在世界近代化的大潮下逐渐落伍的原因。

教学目标:

结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及初中学生的心智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通过对郑和下西洋、传教士与殖民者东来等史实的分析,知道这一时期中国政府对海外探索的态度。

2.过程与方法:学习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传教士东来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感受明清时中国所面临的挑战,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及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课标要求、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对郑和下西洋、传教士来华、马戛尔尼来华等事件的分析,理解同一时代中外统治者在海外拓展上的不同态度。

难点是:如何理解古老的中国在明清时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正值青春期,活泼、好动、精力充沛、好奇心强、有一定的想象力、创造力,具备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精神。他们对本节课中历史人物及事件有初步的了解,但还缺乏对历史事件纵观的评价能力和横向的比较能力。

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考虑学生的因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我采用了互动式、讨论式、体验式及谈话法等。为了充分挖掘学生的禀赋和潜能,我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学习方法:

1.读图分析法,即联系图片资料以及已有的知识分析问题,为探究性学习奠定基础。

2.合作学习法,即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某一个问题开展学习,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智能。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群体讨论,使问题得到拓展和延伸。

4.情景模拟法,学生通过再现历史情境,培养表演能力,也为深入的探究做好准备。

师生准备:为使本节课高效率、大容量、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教师收集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同时,指导学生查阅报刊、杂志、图书、网络等资料,了解郑和、乾隆等历史人物以及郑和下西洋、台湾、澳门等事件的一些情况。

教学环节:为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围绕上述构想我将本课设计为以下四大环节:

1.展示探究主题,形成学习氛围。课前播放歌曲《中国心》及探究主题激发学生兴趣并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为本节课顺利进行做好铺垫。

2.图片竟猜,导入新课。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猜其中的人物和事件。生说,师配合说其意义。图片的选择是西方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目的是回顾明清时期西方发生的变化,进而承转到这一时期中国仍在原有轨道继续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导入新课课题。这样不仅使学生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同时也引导学生将中国放到世界大背景中去了解、探讨。

3.师生互动,验证历史。新课内容的四大案例我是按三大板块来处理的。

(1)海外探索的尝试。郑和下西洋的内容首先让学生看段视频,感受郑和当年航海的壮观场面,随即读郑和下西洋航海图,让学生模拟旅行,重温郑和当年的航海历程,师课件演示,学生说时间、到达的地方。这样,师生互动、学生乐于参与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接着,通过史料分析,了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意义、结果及被禁止的原因。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评价这一史实对我国今天改革开放的意义。通过与当今实际相联系实现了《历史与社会》“以史为鉴”的目的。

(2)文明与野蛮交织。新航路开辟后,中国同其他亚、非、拉国家一样也处于文明与野蛮交织的情况。让学生分两组探讨传教士与殖民者的东来对中国两方面的影响。先向学生展示利玛窦、郎世宁的地图、绘画、圆明园设计图让学生感受西方先进的文明。随着《七子之歌》的播放,让学生讲述澳门被侵占的过程、台湾被侵略及收复等事实。这样,学生在形成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列出表格,指导学生列举史实,分析、总结新航路开辟后给中国科技、经济等领域带来的挑战。本环节内容设计意在让学生通过对图文资料中史实的分析,学会论从史出,以史导论的方法,从而掌握本节课的重点。

(3)逃避挑战,逐渐落伍。马戛尔尼访华的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表演小品及三个问题的探究来感受清统治者和外来侵略者的不同态度。本环节学生从身临其境的表演体会统治者政策制定的原因,为下一步的深入探究做好准备。

4.巩固总结,拓展延伸。通过板书小结,突出本节课的重点,使学生能一目了然地看出四个案例对中国的影响。两个问题的探究,是本节课的拓展,一是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将中西方发生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中国落后的原因,帮助学生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二是让学生展开想象,为明清统治者出谋划策,培养创新思维。“历史的启示”是帮助学生学会“以史为镜”,要有危机意识、要有开放兼容的思想、还要把握住历史的机遇……最后让学生做简短的演说,“21世纪未来社会的主人我们能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做什么”,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升华本节课的主题。

总之,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积极创设学习情境,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前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中心,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评价能力及正确的历史观为目的,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为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活动中体验,在情境中升华,在交流中感悟,培养多种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和挑战。

历史教学八年级教案(篇7)

了解西学传播、《申报》和商务印书馆,理解它们的特色和影响;了解京师大学堂的创办、科举制度的废除,说出中国近代教育发端的基本情况。

引导学生观察、阅读、逐步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通过阅读教材、思考问题等多种途径,鼓励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历史想象力以及分析、概括和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通过对清朝晚期文化教育变革的学习,了解西学传播,中国近代教育与传媒事业正在跟随世界潮流前进和发展,认识到教育改革的必然性,近代刊物与出版业的重要性以及积极影响,从中感受创办者的开拓敬业和献身精神。

1、教学重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和早期的大众传媒产生的基本史实,它们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比较真切地感受到这些文化教育事业的革新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认同和学习先驱们的开拓创业精神。

三、教学策略

本课的教学内容,学生略知一二但却又比较陌生。从知识点本身而言,属于识记层次。虽然缺乏故事性、生动性,但又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可以收集的资料也比较多。因此,在教学中,可采取课前收集资料、比较、考察的方法,以增强本课的形象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上,师生共同提供资料,鼓励学生主动、大胆地进行比较和分析。

中国传统的教育与文化事业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位于世界领先地位,到了近代却渐渐落后了。西学文化与知识随着洋务运动、传教士不断传播到中国,改变了中国人的观念。《申报》和商务印书馆给中国社会的文化事业带来了新鲜的、丰富的内容,它们是中国近代传媒的先行者,在传媒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旧式学堂与科举制度不利于对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没有现代的传媒手段,也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成熟,因此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以京师大学堂等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科举制度的废除为标志,大大促进了中国的近代教育的发展。

历史教学八年级教案(篇8)

在完成《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中,我是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活动的。通过对教材的理解我确立了以培养学生语言知识、应用能力、文化意识和学习策略为中心的教学目标,层层递进,并贴近生活,具有可操作性。作为本单元的教学反思,我想谈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比较满意的地方,以及自己的不足之处。

由于本单元的语言结构上个学期也有所接触,围绕教学目标,给出头疼,感冒,发烧等几幅图片,利用句型A: What’s the trouble with she/he? B: …. A:What should….B:Maybe she /he should/shouldn’t….教学单词、词组,边让学生通过谈论巩固句型。

在教学第二单元过程中,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要求学生会用英语谈论在学校和家庭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麻烦和问题,并且相互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及建议,在课堂教学中学会使用句型What should I do ?

围绕教学目标,先引导学生结合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提出问题,然后老师先给出建议并引出新词,并且对新词进行机械操练和简单记忆并能够造句. 在学生能熟练掌握该部分并有较充足的语言储备时,我在此基础上及时引出讨论性的话题,先是我说出自己的需要解决问题:我看中一款手机,需要两千多元,可是我现在没有足够的钱去买它,我应该怎么办?让大家相互帮助想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然后让学生说出他们在成长期间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烦恼以及困惑,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并给出合理性建议,这样的活动既能锻炼学生的课堂反应能力,又能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在进行的过程中,我惊喜的发现学生的想象力如此丰富,有的观点是老师也未曾想到的,尽管学生的英语词汇有限,但学生已在模仿的基础上试着去主动运用语言了。.在给出建议的过程中,他们都能自觉地使用我们学到的语言目标,对重点句型能熟练运用,可喜的是,许多同学超越了教材,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并能使用准确。同时也使同学们能够面对困难和挫折,以便今后更好地成长。

最后是假如你是一名学校青少年心理栏目的记者,如何帮助同学解决实际困难,尽可能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在最后这一部分是一个感情的升华,同学们积极性很高,纷纷参与到其中,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而且也让他们体会到了帮助别人的快乐.在批改作业过程中,我深深地感觉到这一点。效果真的很好。

不足之处:

1、本人觉得,在这堂课上还可以采取Debate这种活动方式,但我没有尝试,首先是担心学生词汇贫乏,语言组织能力差,担心不好开展活动。

2、感觉还应设立一些开放性话题,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无论好差,都能够学有所得。

历史教学八年级教案(篇9)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教学目标

1、把握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史实及历史意义。把握井冈山会师的史实。

2、通过学习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的内容,分析和认识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毛泽东把部队带向农村,开辟了井冈山革命道路,这是毛泽东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3、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中国革命从走苏俄的路到走自己的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朱德等为此作出伟大的贡献,从而激发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的崇敬之情,同时培养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去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南昌起义、秋收起义

难点:毛泽东为什么要领导起义部队向农村进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二、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从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导入。

三、出示目标,学生自学。(约10分钟)

学习任务:

1、南昌起义的经过是怎样的?(包括时间、地点、具体领导人、事件)

2、南昌起义有什么历史意义?

3、秋收起义的经过 是怎样的?(包括时间、地点、具体领导人、事件)

4、秋收起义后,工农革命军为什么要去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

5、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有什么历史意义?

6、井冈山会师的经过 是怎样的?(包括时间、地点、具体领导人、事件)

四、交流探究,教师精讲。(不超过20分钟)

1、教师介绍: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的出路之一:以俄为师,城市武装起义 (学习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组织城市武装起义,以城市包围农村,最后夺取全国政权。)

2、学习南昌起义

(1)南昌起义的经过

(2)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

(3)学生思考回答:南昌起义军占领了南昌城,为什么要南下广东?

3、教师介绍: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的出路之二:工农兵起义,夺取城市 (积极发动农民、工人、革命士兵,组织武装起义,占领大城市,进而夺取政权。)

4、略学八七会议

5、学习秋收起义

(1)秋收起义的经过

(2)学生思考回答: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去建立革命根据地?

(3)小组内讨论后回答:秋收起义后,工农革命军为什么要去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

6、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有什么历史意义?

7、学习井冈山会师

(1)井冈山会师的经过

(2)教师简介:井冈山会师后,朱德和毛泽东的名字就紧紧连在一起了,人们往往把他们合称为“朱毛”。

8、略学以后革命形势: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9、课堂小结。

五、当堂检测,反馈落实。(约10分钟)

检测题见课件。

历史教学八年级教案(篇10)

B为了欺骗人民。

B也为了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3)谈判的结果:国共双方签定了《双十协定》,又称《会谈纪要》。

2、转战陕北:1947年,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周恩来领导下,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彭德怀,贺龙指挥西北人民解放军采用“蘑菇战术”,取得了清化砭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

3、挺进大别山:刘邓大军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见书94页插图。

→意义:

A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B严重的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

第十五课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农历一九三七年五月二十九,小暑),日军炮轰卢沟桥附近宛平城,二十九军奋起还击,佟麟阁、赵登禹为国捐躯,最终平津陷落。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过程:

1、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略矛头指向华北,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3、卢沟桥事变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卢沟桥事变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

八一三事变:1937年8月13日(农历一九三七年七月初八),日军发动八一三事变,大举进攻上海。

南京.(最能反映日本军国主义野蛮暴行的事件):1937年12月,南京被占,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陪都),日军杀害中国军民30万人以上。

对南京.及日本右翼势力歪曲历史的认识:战争是残酷的。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掩盖、抹杀侵略事实,可见,日本对军国主义罪行没有真正反省,这是对世界和平的严峻挑战。对此,我们要牢记日本帝国主义的深仇大恨,警惕法西斯势力的复活,防止历史悲剧重演。要反对战争,热爱和平,勿忘国耻,警钟长鸣。

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抗战以来首次大捷。由八路军一一五师取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台儿庄战役:1938年春,李宗仁指挥的徐州会战中,中国军队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台儿庄战役是国民党正面战场上的一次重大胜利。

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

百团大战:由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取得,是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的规模战役。

中共七大:

1、主要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

2、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七大。

3、会上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4、大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抗日战争的胜利:

1、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掷两枚原子弹;苏联出兵进攻驻中国东北的日军;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

2、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A.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导下,实行全民族的抗战。

B.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是正义的战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C.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坚持敌后抗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军民顽强抗战,成为抗击日本侵略的中流砥柱。

D.国民党正面战场上积极抗战,成为抗战胜利的重要原因。

E.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和广大爱国华侨与国际进步力量的支持。

4、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抗战的胜利,扭转了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

共同点:

(1)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制成全身.剂“麻费散”。

(2)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组成,它代表了我国当时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

北:(1)P72(七年级上册)秦长城示意图。(2)秦长城:为了防御匈奴,秦始皇派人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全长一万余里,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明长城:(七年级下册)P117明朝时,在历代修长城的基础上,先后花了近二百年的时间修筑长城。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六千多千米。工程坚固,无论规模、质量都达到历史水平结晶。

北:P4-5隋朝时开凿的贯穿南北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大运河通航后,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运河的通航还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历朝对运河不断疏浚、改造,使它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北:P40印刷术、指南针和.,加上造纸术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明”,这些发明对全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产生了了巨大影响。

北:P87西汉前期,已经发明了纸。东汉时期,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鱼网做造纸原料,扩大了原料来源,降低了造纸的成本,同时又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将他改进的纸称为“蔡侯纸”。

北:P40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

P81北宋时期,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一个活字可以重复使用多次,保存也比较方便。活字印刷术节省雕版费用,大大提高印刷效率,为近代印刷术的发展奠定基础。中国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四百多年。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北:P82宋代时,制成了指南针,指南针一经发明,很快就运用到航海上,南宋时,指南针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四).

北:P82唐朝开始运用于军事,宋代广泛应用于军事。

历史教学八年级教案(篇11)

教学过程中,经过组里教研后决定。重新设计活动内容,使学生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所学语言。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发挥其主体作用,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主动积极地获得学习经验,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成就动机。

1.引入话题。

通过一些口语练习,引入关于谈论问题和提建议的正题。对话如下:

T:What happened to her?Did she feel unhappy?

T:What should she do?Can you give her some advice?

S:Yes./ No.(The answers may different.)

T:Maybe she should... Today we are going to learn how to talk about the problems and give others some advice. 学生带着学习任务进入这节课。开门见山,非常直接。

2.多媒体课件──激发兴趣。

课堂上,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将机械的问题变得充满乐趣。我用Flash把一些如:“play his CDs too loud”的图片加以处理,使它们能局部呈现。我首先问:“What’s the matter with him ?Did he sing?”等。随着画面的渐趋完整,讨论的气氛愈加热烈,直到我最终展现全图时,大部分学生会产生一种成就感,因为他们不仅参与了游戏,而且还为自己创造了大量说英语的机会。

反思:本节课通过充分创设有趣的教学活动,并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到教学的各环节中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较高。课堂各任务活动之间相互关联,并体现层层递进。

我感觉本节课,开头这一环节,我为了开个好头而给学生指定内容,如何把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支配是以后课堂设计更迫切的研究方向。另外在开始的准备工作中,如果我让全班准备,然后再抽查,也是值得尝试的一个方法。

在小组活动中,个别学生由于本身水平而不能积极参与活动的各环节,我应如何辅导和帮助,如何利用小组长对他们进行帮助。也是我下一步思考的重点。

历史八年级教案七篇


为了今天的主题,我为您准备了一个“历史八年级教案”的整理。教师的工作之一就是撰写教案和课件,但是教案和课件并非随随便便就能写出来的。教案是评估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如果您将这篇文章加入收藏,将来就可以方便地查看了!

历史八年级教案(篇1)

【课程标准内容】

了解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第一课时,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上承“文 革”,下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在内容上,本科包括两个子目——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拨乱反正,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阐述:以“真题标准问题的讨论”介绍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重点讲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内容和历史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推动全面平反冤假错案和中共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知道它的召开的时间和主要内容,理解其历史意义。了解拨乱反正加强了民主与法制建设,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并对比“两个凡是”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认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从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和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了解、分析,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转折”的历史意义,由此学会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同中国共产党完全有能力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功;认识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认识“实践”与“真理”的关系。

【教学要点】

教学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教学难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祝酒歌》片段,展示这首歌的创作时间和部分歌词。

设问:这首歌曲创作于1977年,你知道歌词中的“十月”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吗?人们对此持什么态度?

学生听歌,根据这首歌创作的时间和歌曲旋律、部分歌词,

思考并回答问题:歌词中“十月”里发生了什么事情?(1976年10月粉碎“_”,“_”结束)

人们对此持什么态度?

(喜悦,激动,期待……)

总结、过渡:十年“_”的动 乱,积累下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粉碎“_”后人们要求纠正“文 革”的错误,拨乱反正,这正是《祝酒歌》的创作背景,它以活泼流畅的曲调,丰满生动的歌词,记录了一个民族的情感。人们对“文 革”后的美好期许实现了吗?让我们通过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见证时代的变迁。

二、新课探究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目标导学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

材料一:1978年人均GDP水平按当时官方高估的汇率计算,也只有224.9美元,仅是印度人均GDP的2/3……整个国家和人民的发展和生活水平,大多数发展和生活指标排在世界国家和地区170位以外,处于联合国有关部门和世界银行等组织划定的贫困线之下。——周天勇《三十年前我们为什么会选择改革开放》载《学习日报》2008.8.25?

设问: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你认为人们对于未来的美好期许在实现吗?

学生阅读文字材料,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国民经济困难)

你认为人们对于未来的美好期许在实现?

材料二:1977.2.7,《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发表题为《学好文件抓住纲》,公开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要始终不渝的遵循”。

1977.8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华国锋在政治报告中强调说,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指明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道路,这是当代社会主义最重要的成果”;“文化 大革 命”这种政治性质的大革命还要进行多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主编:何沁,高等教育出版社

设问:有什么问题阻碍了人们对未来美好期许的实现呢?

根据材料,你认为是哪些问题阻碍了人们对于未来的美好期许的实现呢?

(“两个凡是”,“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盲目个人崇拜,使得社会主义建设在徘徊中前进)

(过渡)设问:面对“两个凡是”将“_”的左倾错误进行到底的趋势,中共和人民是怎样突破思想上的藩篱的呢?

材料三:图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学生阅读课本,思考并回答:

面对“两个凡是”将“文 革”的左倾错误进行到底的趋势,中共和人民是怎样突破思想上的藩篱的呢?(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篇文章为开端,掀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总结: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使人们的思想从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禁锢下解放出来,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目标导学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阅读课本找一找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地点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结合刚刚找出的“问题”,指出会议是如何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的。

找一找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地点并指出会议是如何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的。

①针对“两个凡是”——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

②针对“以阶级斗争为纲”“国民经济困难”——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③针对“盲目个人崇拜”——政治上——决定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和党法党规,反对个人崇拜,加强集体领导

教师补充: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这是对以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思想解放运动的肯定和总结,也是对中共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标志着中共从根本上冲破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

教师补充: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

目标导学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1)拨乱反正

设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思想、政治、组织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阅读本课课本,你能列举中共在全面拨乱反正的措施吗?这些措施有何意义?

阅读本课课本,列举中共在全面拨乱反正的措施吗?

刘少奇冤案的平反;《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完成。

教师补充:平反冤假错案和思想上全面拨乱反正有利于调动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主义建设又怎样的变化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

设问:“_”后人们的美好期许实现了吗?由此,你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有何历史意义?

观看视频,思考并回答问题:

“_”后人们的美好期许实现了吗?由此,你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有何历史意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三、拓展延伸

历史学家胡绳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时期的遵义会议”?引导学生从思想、领导核心、历史地位三个方面比较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

四、课堂总结

以示意图总结本课内容(见板书设计)。

五、课堂练习

1.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次讨论()

①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②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③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④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下列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的是()

①重新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③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④实行改革开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标志是()

A.新中国的建立 B.“文化 大革命”的结束

C.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 D.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4.以下关于新中国成立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前者结束了旧时代,后者结束了错误方针 ②彻前者开启了新纪元,后者开创了新时期 ③前者开创的事业为后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④后者是对前者事业的继承与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学生完成课堂练习题,并由回答正确的同学讲解题。

历史八年级教案(篇2)

一、学生分析

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2、教材重难点

重点:

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难点:

为什么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永和中学的校情和学情,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纬度,本课的目标如下:

1、基础知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邓世昌与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

2、能力培养:

(1)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深入探讨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体验:

(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2)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四、教学方法:

讨论,使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想法、意见给予充分肯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声音、影像、动画、文字资料,同时,让学生参与多媒体操作,丰富教学资源,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明确概念、启发思维的目的。力图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构思:

《马关条约》、和瓜分中国的狂潮三个子目。为使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前因后果有一个完整深刻的.印象,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做了变动,教学线索安排如下:

战争起因经过结果影响启示

形象、有说服力的感性材料加以佐证,使学生的理性认识得到升华和提高。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多角度探讨问题。

六、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展示一副富有趣味的对联进入新课。上联是:“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下联是:“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提出问题:“玉帛相将”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设问:为什么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落得如此残败,具有“帝王度量”的慷慨大方?

2、战争起因。提问:对日本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你有什么认识?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战争的性质。接着用简短的语言讲清中日两国政府对战争的态度,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黄海海战、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战役。利用多媒体演示,把静态的教学内容转化成动态形式,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示每个战役的特点。再现战争场面,让学生明确概念,掌握要点,启动思维,深化知识。讲完经过后,提出问题:清军为什么战败?让学生去思考探讨,得出教全面的结论,然后展示一副对联:“普天同庆,万寿无疆;三军战败,割地求和”。

赔款、开埠、设厂。这是本课的重点。可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由一名代表阐述条约内容给中国造成的危害。

对日本、对世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还会造成什么影响?这样,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思考,开拓思路,多角度深层次地认识这一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教训与启示。从战争的失败中得到什么教训?对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这两个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从理论上升华认识,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认识。从历史中汲取教训,这是本教学设计的初衷。

历史八年级教案(篇3)

联系“__”事实,认识“两个凡是”的错误,完整准确地理解“__思想”;联系八大等历史,领悟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归纳“左”倾错误在新中国历的主要表现,评价其危害性,树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正确观念

__理论的正确性经过了新时期实践的检验和证明。我们必须在这个理论指导下,推动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在各方面取得更大成就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就辉煌

教学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组织学生复习有关内容:

1“__”是怎样发动起来的?(__身为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决定发动“__”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__这种做法对不对?为什么?(不对。因为:A.他对党内和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作了完全错误的分析,把国民经济调整工作中所采取的措施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把主持调整工作的__等同志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简称“走资派”。B.以__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成立“中央__小组”,夺取__等同志的领导权,践踏了党内组织原则,破坏了民主法制,造成“__一切、全面内乱”的局面。)

3“__”中出现过哪两个__集团?(____集团和____集团)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____集团于1971年“九一三”事件中覆灭了,____集团到1976年10月也被粉碎。“__”的__已经结束,但是“左”倾错误思想尚未彻底扭转。因此,当时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之中。怎样打开新局面?就是本课涉及的内容了。(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1粉碎“__”后,为什么要展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当时人们要求对“__”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而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因此,思想理论界展开了真理标准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不是__个人所做的决策和指示。)

教师指出: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以后的拨乱反正工作扫清了障碍,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打开改革开放新局面作好了思想准备。

3组织学生细读36页课文和插图,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决定,先在书上作出明确标记,完成37页“练一练”,然后通过“接龙”活动当场巩固记忆:

(A.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B.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C.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了以__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4组织学生根据填图册第11页第2题思考:党的八大与十一届三中全会有什么共同点?(都提出了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任务。)这两次会议各产生了什么影响?

(A.党的八大召开于世界经济与科技迅速发展、国内三大改造进入尾声的1956年。它对国内外形势和主要矛盾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提出了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的任务,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八大后,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开展,可惜受到“左”倾错误思想干扰,国民经济出现重大挫折。

B.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建设成就日新月异、辉煌灿烂。)

1你怎样看待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这是深得人心的举措,彻底解除了“__”强加给广大干部、群众的枷锁,使他们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2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怎样加强?(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系列法律,依法办事、有法必依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教师小结:“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以后的拨乱反正工作扫清了障碍,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打开改革开放新局面作好了思想准备。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平反冤假错案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人们可以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我国民族复兴大业走上了“快车道”。

布置课后作业:

A完成填充图册第11页各题。

B根据38页“活动与探究”,建议学生收看CCTV“今日说法”节目,了解“12.4”法制宣传日的由来,了解《宪法》、《未成年人保__》、《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

C完成《新学案》21—22页“自我测评”,对于填表题中“七届二中全会”的历史意义,可以联系第1课“导入框”内容,稍作介绍。

历史八年级教案(篇4)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开始的标志):

3.主要内容: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4.伟大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点,从此我国走上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二、对内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包产到户”):

(1)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率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即家庭承包责任制);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 ,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各户农家使用(农民只有土地使用权,不能占有和买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好处(包产到户的意义):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中国农业的大发展,农村也开始富裕起来。

①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②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③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巩固了人民政权。

建立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建立起农村公有化体制,推动了农业发展。

极大的损害了农民的积极性,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

在土地公有基础上,把集体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户使用。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中国农业的大发展,农村也开始富裕起来

2.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3.经济体制改革要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创建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窗口)5个:1980年设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设海南省(最大的经济特区);

4.沿海经济开放区4个:(1985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

6.对外开放的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7.对外开放的好处(经济特区的作用):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有力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成就:

1.1982年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新宪法(八二宪法),是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根本大法。

2.此后,人大先后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

4.上述法律颁布的作用:初步建立起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

历史八年级教案(篇5)

课程标准:

1、知道“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等标志性成果,以及“八六三计划”。

2、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为例,说明信息技术在促进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列举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史实,认识教育发展在“科技兴国”战略中的地位。

4、了解我国文化艺术和体育事业的主要成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能够列举出“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等科技发展的标志性成果,能够说出什么是“八六三计划”。

2、了解信息技术在促进我国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变化中的重要作用。

3、能够根据“材料阅读”中的表格说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得到了基本普及的史实,增强分析图表的能力。

艺术、体育事业的主要成就,培养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展示一定的资料,通过分析资料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科教文体事业百花齐放、欣欣向荣。

学生备课讲课的方法,提高主动收集、分析资料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合作精神和竟争意识以及一定的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国家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造福人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严谨治学的优秀品质,学习体育键儿为国争光、英勇顽强拼搏精神。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归纳分析法、列举法

学习指导方法:本课可以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并讨论一些问题,促使学生了解科教文体事业等方面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先引导学生阅读本课的导言,了解我国科教文体事业等方面的事情。

二、新课:

(一)、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

由“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展开讲述:

高新科技成果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实施“八六三计划”

3、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引导学生看书:

讨论:1、我国为什么要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2、教育发展与实行科教兴国战略是什么关系?

3、科教兴国战略对教育提出了什么任务?教育事业应怎样完成这一任务?

学生回答后,由教师讲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工作的成果。

(三)、文艺体育事业百花齐放

由学生自学教师讲述。

作业:《伴你读历史》、材料阅读、自我测评。

板书设计:

第12课 欣欣向荣的科教文体事业

(一)、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

(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三)、文艺体育事业百花齐放

历史八年级教案(篇6)

一、课程标准:

1、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______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转折。

2、说出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重要法律,了解社会主义与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党的十一届三______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历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这次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口号,作出工作重点转移的决策;形成以______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次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党的十一届三______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揭开了新篇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党的______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内容标准通过“民法”“刑法”等重要法律的颁布使学生了解这一历史过程。

二、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了解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掌握十一届三______的召开,内容及历史意义;

3、了解全面展开的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

4、了解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情况 ;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收集、收看、调查走访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资料,培养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通过比较辨证分析历史事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十一届三______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实践上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形成了______;国家在统一大业、统战、外交、教育、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十一届三______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______召开的内在联系

三、课前准备

1、教师:收集相关图片资料和影视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2、学生:

(1)课前预习,收集相关资料、图片(2)调查、访问经历过“__”的人,了解__前后的变化(3)结合政治课内容,谈谈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进展

3、教具:电脑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方法

1、 教师教法:活动法,课堂讨论法

2、学生学法:小组合作,社会调查,学会收集整理资料

一、十一届三______:1978、12 北京

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思想准备)

2、 十一届三______的重大决策

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______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 重大意义中国改革开放的开端,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1、 平反冤假错案

2、全国立法工作的加强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部)198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结合政治课所学的法律知识,说一说提高法制观念的必要性,或不遵守法制的危害。

十一届三______以后,我国立法工作有哪些新的变化?

历史八年级教案(篇7)

教材分析:

《难忘九一八》是鲁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属于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第一课,在此之前,教材已经讲述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中国各个阶层对近代化的探索,在近代化探索失败后,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中国共产党诞生,与国民党第一次合作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但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被迫长征。本课讲述的九一八事变,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三省沦陷,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促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都和前面的内容有关,同时又为后面抗日战争做了铺垫,因此本课在全书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九一八事变,知道中国局部抗战从此开始;了解西安事变,认识其历史作用。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九一八事变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培养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民族自尊心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教学难点:为什么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以及西安事变的意义。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启发式、谈话法、读图识图、辩论法、学练结合。 教学思路:

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导入本课,出示学习目标,请学生对照学习提纲自主学习第一部分九一八事变并进行展示,然后结合地图、历史材料、图片对知识深入学习,讲述杨靖宇的抗日故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视频播放西安事变的片段,导入第二部分西安事变的学习。出示学习提纲让学生自主学习并展示,出示西安事变及张学良、杨虎城的图片,结合问题让学生复述事变的相关知识,提出问题:蒋介石杀害了许多革命者和共产党,现在张学良和杨虎城已经把他扣押了,是杀还是放?把学生分为两组进行辩论,再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态度,从而认识到共产党是一个从全民族利益出发的大公无私的党。出示知识结构,让学生对照复习,结合材料题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解题的能力,并通过谈感想,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历史责任感。最后完成当堂测试。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首歌,请大家一起来听一下。(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听了这首歌,你的心情怎样?

生:很沉痛、很悲惨、很凄凉等等。

师:对,这首歌叫《松花江上》,它唱的是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唱出了对日寇侵占东北的仇恨。为什么歌曲中说,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请看16课《难忘九一八》。

目标出示:

多媒体出示并让学生朗读以下目标:

1.九一八事变,知道中国局部抗战从此开始;

2.了解西安事变,认识其历史作用。

过渡语:九一八事变到底是怎么回事?请看:

自学指导一:请阅读课本84-86页,预习九一八事变的知识,完成以下的问题:

1.九一八事变的时间____地点___

2.日军的借口是____事件

3九一八事变爆发时,驻守沈阳的__军要求抵抗日本侵略者,但是,国民党当局下令__.

4.第二天清晨,日军占领了沈阳城。随后日军又陆续侵占了__.

5.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__。中国共产党派__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

6.九一八事变的意义:中国人民的__开始了

生自主学习以上问题,完成后举手展示。

看图说史:

出示九一八事变形势图,让学生提取有效信息:时间、地点、借口、结果。

历史材料:

出示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电,分析蒋介石实行什么政策。

侵华暴行:

多媒体出示万人坑、日军集薪焚烧刺杀我幼童图、731部队拿中国活人做实验等图片,了解东北人民的惨况。

抗日英雄:

让学生讲述杨靖宇抗日的故事,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民族自尊心和历史责任感。 过渡:蒋介石不抵抗,但是国民党内所有将领都这样吗?请看视频。(视频播放西安事变片段)。这时中国发生了什么大事?(生:西安事变。)请看:

自学指导二:请对照提纲自学西安事变的知识,完成以下问题:

1.在中华民族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______的主张 ,要求 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2.为了____,____日,伟大的爱国者____和____联合行动,扣押了____,实行兵谏。他们通电全国,要求____.这就是震惊中外的___,又称_____。

3.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____出发,主张_____。

4.党中央派____等到西安调停。蒋介石被迫接受_____的主张.

西安事变得到____。

5.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生自主预习并展示。

新闻小记者:

出示西安事变、张学良和杨虎城图,让学生根据信息(原因、时间、发动者、扣押人物、结果)做一次新闻报道。

小辩论:

蒋介石曾杀害了许多革命者和共产党,现在被抓住了,是杀蒋还是放蒋?

把全班同学分为两方,先小组讨论后进行辩论。

师出示自己观点:放蒋。理由:

1.处死蒋介石,中国就有可能陷于纷争四起、群雄割据的局面。

2.而内战一起,必使虎视眈眈的日本有机可乘,从而利于其进一步独霸中国。

设问:中国共产党持什么态度呢?为什么?

生答并认识到共产党代表全民族的利益,是一个大公无私的党。

各抒己见:

出示周恩来图片,总结其历史活动。

小组交流:

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

小结:日寇入侵,制造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陷,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知识结构:(多媒体出示)请同学们对照复习。

时间九一八事变地点

借口

结果

意义

难忘九一八目的

西安事变时间

人物

结果

意义

学以致用: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蒋介石给张学良密电

请回答:

1.当时日军在东北有何行动?

2.蒋介石对日本侵略采取什么政策?造成了什么后果?

3.今天重温这段历史,你有何感想?

通过学生的回答,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认识到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小试牛刀:完成当堂检测,并当堂反馈。

结束语:国共两党合作,能不能打败日本侵略者,我们下一课要学习《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教学反思:在课堂中创设恰当的问题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谈谈对九一八事变的感想,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但在小辩论环节中由于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窄,虽然小组讨论时热热闹闹,可是在发言时,学生的回答没有多出彩,应该让学生提前准备材料,或者适当补充一下材料,在老师的启发下使这次辩论真正辩起来。

历史教学八年级教案系列


对于新入职的老师而言,教案课件还是很重要的,撰写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都要做的事。要知道写好一份完整教案课件,让老师教学也会更加高效。有没有好的教案课件可资借鉴呢?经过小编精心整理,推出历史教学八年级教案系列,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历史教学八年级教案(篇1)

民族团结

一、课程标准

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1、新中国的建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我国各民族的空前团结和国家的高度统一。

2、我国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结果。

3、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2、掌握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

3、 了解少数民族的发展状况,知道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带来的新气象;

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收集和整理有关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的资料,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学习方法;

2、通过学习教材中的插图,使学生学会从历史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的,分析历史史实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通过对孔繁森事迹的了解,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

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收集有关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图片和影像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收集有关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资料;分小组介绍民俗文化;

2、学唱民歌;

4、 说说孔繁森的故事

五、教学方法

教师教法:谈话法、讨论法;活动法;

学生学法:学会探究式学习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五十六个民族的分布)

看谁懂得多?交流各自了解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民歌竟猜:1、2、3议一议

1、我国一共有多少个少数民族?多少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2、小讨论: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3、说说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有何意义?

二、各民族共同发展

看谁懂得多?看教材P54和你自己了解的情况,谈谈今天各族人民共同发展的新鲜事。

说说孔繁森的故事。

历史教学八年级教案(篇2)

1945年10月,被日本统治50年之久,终于回到祖国怀抱的是( )

1945年8月,__________发出“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号召;________总司令命令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军队,发动大反攻,消灭拒绝投降的敌人。抗日战争进入______________。

_________年到_______年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________在欧洲的失败已成定局。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也遭到___________的沉重打击,陷入困境。

1937年________月,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_______,以此作为战时的陪都。

1937年,日军侵占北平、天津后,在南方大举进攻上海,威胁_________,史称“__________”事变。日本企图速战速决。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目前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有两个前途。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要使中国回到不独立、不自由、不民主、不统一、不富强的老状态里。这是个黑暗的前途。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要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国家。这是个光明的前途。我们要努力争取实现光明的前途。

请回答:

(1)上述材料摘自什么会议上谁作的什么报告?

(2)这次大会的中心任务是什么?

(3)在这次大会上制定的党的政治路线是什么?

(4)这次大会的召开具有什么重大的历史意义?

历史教学八年级教案(篇3)

一、主体分析与设计:

在生本教育的理念下,初中历史课堂怎么改?我经过一段时间地思考,决定效仿现在的一些电视访谈节目,即将我的历史课堂变身为“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现场。让学生畅所欲言,用他们的眼睛去看历史,用心去体验当时的历史,改变以前的教学模式,从而体现出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每门课程都有其内在的特点。历史课它的特点就在于,历史永远是发生在过去的事,学习它的人要将自己“穿越时空”回到当时的情景中去感受。结合历史本身的特点、生本教育学习和现在电视访谈节目的增加,我尝试将历史课堂变身为“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现场,老师只是一名站在幕后的“导演”,学生自己选主持人和记者,并且各小组以组为单位作为受邀嘉宾来接受采访。每一节课就是一期访谈节目,节目的背景音乐我们选的是百家讲坛的背景音乐——神话重现,创造一个历史访谈的氛围。

节目分为三个环节:

1.历史小故事展示;

2.基础知识学习,即谈的阶段;

3.探究知识的学习,即访的阶段。

现在就将一期访谈节目的整个过程给大家展示如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1)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

(2)知道曹操屯田、诸葛亮治蜀、卫温首达夷州等基础知识。

2、能力培养:

(1)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

(2)识读“赤壁之战示意图”,学会利用地图讲述战争的经过;

(3)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了解三国所在区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1)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2)认识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中,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形成的关系。

2、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如何全面评价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四、教学用具:

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

五、历史前置性问题的设置:

前置性问题设置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问题的设置任务驱动,用荣誉牵引学生通过完成前置性问题获得自我心理的满足和自我价值的肯定。历史科目在初中比较特别,我们不能占用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所以,我每一课给学生两部分预习题,一部分是基础知识,学生只要仔细阅读课本就能找到答案;一部分是探究知识,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来思考探究知识。为减轻学生的负担以及体现学生的团队精神,课前我将八个小组分成三个大组,各代表魏、蜀、吴三国,课下查有关魏蜀吴的资料。

基础知识:1.各小组按自己所属的国家搜集资料(魏、蜀、吴三国成立的经过以及人物介绍);

2.官渡之战的表演;(学生课下准备)

3.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是什么?

4.了解赤壁之战。

5.了解魏、蜀、吴三国分别建立的时间、称王者、都城所在地。

6.看课本81页三国鼎立形势图,完成81页“识图”。

7.“各国”整理出你们各自发展本地区经济的措施。

探究知识:1.你怎样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可以从三国分立的背景、原因、影响等多方面考虑);

2.常言道:“乱世造英雄”,总结三国时期人物的一些事迹,吸取他们的经验教训,假设你是出生在三国时期的一位君主,你将要怎样治理你的国家?

课型:展示课

一是历史小故事展示。课前5—10分钟时间,由小组表演历史小故事,小故事的设置,与本节课的内容有关系,三国鼎立这一课的历史小故事是官渡之战,通过学生的表演可以使学生更加牢固的记住官渡之战发生的时间、经过以及结果。在小故事表演时,我们要设一个驻三国时期的记者,他要带大家穿越时空来到官渡之战发生的现场。小记者为大家做报道时要讲清楚当时的时间、地点以及报道事件,这一个过程使大家对官渡之战印象更加深刻。

二是基础知识的学习,即谈的过程。由于让学生自己讲课,他们在知识点上把握肯定不到位,所以通过给他们前置性问题,用幻灯片展示基础知识,小主持人可以游刃有余地完成老师的角色,这样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当“小老师”的兴趣。基础知识的学习,主持人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比如:抢答、集体回答或是小组派代表回答等等。可以说小故事的表演,是让学生的一个“预热”阶段,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学生的一个“加热”过程,谈的过程就是要让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到位,通过以上的准备,探究知识的采访阶段,就会将这节课推向一个高潮。

三是探究知识的学习,即访的过程。历史使人明智。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有关的历史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历史,那就要让学生学会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探究知识中的第2道题,学生就要将自己设想为三国时的君主。一位“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就要进行采访,学生以组为单位,作为一组嘉宾接受记者的采访。这个阶段学生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位即将接受采访的历史名人,谈谈自己对这段历史的理解。而学生要总结前面学习过的知识以及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通过主动地接受记者采访,他们不仅要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还对前面学习的进行复习。

历史访谈节目中的角色分配

首先,老师由以前的主讲者,变为幕后工作的导演,学生变成了历史访谈节目的主持人、记者以及邀请到的嘉宾,现场交给学生。在学生主持或回答有问题时,老师可以打断,进行补充或改正,就像正式录节目那样,导演可以随时叫停进行指导,指导后“演员”就会及时更正自己的不足,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表现欲,那样会比老师站在讲台上重复强调好多遍更有效果。其实,幕后的导演未必比以前的主讲者轻松,课前老师要设计本期节目的思路,中间穿插哪些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前置性问题该如何设计等等。

其次,每期节目一般选两个主持人,一个专门主持,另一个写板书兼最后探究阶段的采访,即“中央电视台记者”。这样分配的原因很简单,写板书可以让学生对重点知识进行巩固,及时在课本上做笔记,在玩的过程中,快乐的学习。

再次,是小记者,每一个时期都会选择一个驻此朝记者。如三国时期,我们会派三个记者分别驻驻蜀国、魏国、吴国;课本讲到唐朝知识时,我们就会派驻唐朝记者等等。小记者要带大家穿越时空,展现当时的历史,在这个阶段可以让记者给大家报道历史现场,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自己只是简单的在学习历史课本,而是回到当时的历史中去。记者带学生穿越时空看历史,就是要告诉学生评价历史,不能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去看,而是要回到当时的环境中去感受历史,认识历史。

另外,学生在评价历史时,可能比老师只讲课本知识后进行评价要更理性一些。让其他学生扮演的角色是被邀请到的嘉宾,以组为单位,在访谈阶段,邀请嘉宾回答时都是点组名,全组嘉宾起立,派代表展示本小组的答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小组合作。这一点恰是生本教育的要义之一。

课型:反思课

本节课的学习注重先学后教,在学生自学基础知识前提下,进一步学习探究知识。三国鼎立这一课要记得人物、时间和事件等太多,通过“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学生可以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孔子是乐学(愉快教学)的积极倡导者。他深知,要博学,必须愉快地学,要学习得好,必须心情舒畅,所以启发学生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述而》)指出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他还把乐学作为治学的境界。他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雍也》)他以“知之”、“好之”、“乐之”这三种学习态度相比较,一层深入一层,说明乐学的效果。同时学生主持能力、采访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从刚开始上讲台战战兢兢,到现在的从容大方。尤其是历史小故事表演以来,学生的组织能力、表演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从刚开始不知道如何选择历史小故事,到现在的历史小故事表演的活灵活现。尤其是现场学生的激情高昂,学生的灵活变通,给很多听课老师留下很深的印象。

历史教学八年级教案(篇4)

同学们,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侵略与反抗。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打破了清政府天朝上国的美梦,让我们认识到了自己的落后与盲目自大。于是,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奋发图强向西方学习,进行了一系列近代化的探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师问:有识之士学习西方近代化都进行了哪些探索啊? 生答: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师说:这四大运动都是学习西方,但学习的侧重点不同。下面我们简单分析一下这四大运动主要是学习西方什么内容。洋务运动主要是学习西方的技术或器物,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主要是学习西方的制度(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新文化运动主要是学习西方的文化。

下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洋务运动。 首先同学们自学本课第一自然段,回答这样几个问题:什么是洋务派?洋务运动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中央和地方的代表人物都有谁?洋务运动的起止时间。

教师补充:洋务派指的是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

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完成下面的表格。

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 老师总结补充:洋务运动前期的口号自强,兴办了许多军用企业,主要有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安庆内军械所是曾国藩创办的,它是洋务派仿造西式船炮的开端。江南制造总局是曾国藩和李鸿章合办的,是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福州船政局是左宗棠创办的,是当时远东第一大船厂。

洋务运动后期的口号是求富,兴办了大量民用企业,主要有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创办者分别是李鸿章、张之洞。轮船招商局是中国第一家轮船公司,洋务派兴办的第一家民用工业。汉阳铁厂是中国第一家现代化的钢铁厂,从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洋务派积极筹划海防,筹建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另外,1862年洋务派成立了京师同文馆,这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以上是洋务运动的大体情况。那么我们如何评价洋务运动呢? 小组讨论,回答。

教师点评、补充。结果: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性质: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时期,是一场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作用: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达标练习。略。

历史教学八年级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一五”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掌握“一五”的主要任务(从背景、目的分析其合理性)。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归纳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采用讲授法、独立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共同完成本课内容的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一五”计划的提前超额完成,使我国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证明了中共在经济建设方面“进京赶考”的成绩斐然。全国人大的召开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已经基本形成

教学重点:“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和1954年宪法的颁布

教学难点:1954年宪法的性质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通过指导学生利用《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标志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

学时重点

重点和难点:本课主要介绍的是工业化的起步。讲述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第_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等问题。

重点有两个:一是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二是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1954年,第_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学时难点

难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这一问题很抽象,对初二学生来说,较难理解,因而将它确定为本课的难点。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工业化的起步

请同学们阅读课前导读,“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思考“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我国经济状况如何?”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小结:国民党在败退台湾后留给中国共产党的是一个经济上面临崩溃的旧中国,一穷二白。旧中国是个落后的农业国,没有合理的工业体系,几乎没有重工业。新中国建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超过历史水平,但仍远远落后西方发达国家,就是同样发展中国家印度也比不上。指导学生阅读书中表格。

师:怎样才能扭转这种局面呢?

活动2【讲授】工业化的起步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找出“一五”计划编制目的和它的起止时间。

1953年,我国政府开始组织编制“一五”计划,目的是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国民经济。“一五”计划到1957年结束。

师:“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由学生看书总结)

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②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那么,为什么要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呢?为什麽还要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小结:“一五”计划开始的时候,虽然我国工业已经恢复并超过历的水平,但是工业化的起点仍然很低。1952年现代工业在我国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只有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35.5%。(多媒体再次显示:《中华与印度、美国钢和电产量的比较》表格和课前导读内容)

可见,我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特别是经过战争和更复杂国际局势的影响,恢复我国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极端落后状况的客观要求显得更为紧迫。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参照苏联的经验,选择了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

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看看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怎样超额完成的,主要成就体现在哪些方面?。

(师生共同小结)工业方面:一批为国家工业化所必需而过去又非常薄弱的基础工业建立起来(为钢铁工业)。1953年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七号炼铁炉相继提前竣工。与此同时,还建立了新的工业部门(为飞机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到1956年,我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机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多媒体显示:《鞍山大型轧钢厂》《我国制造的喷气式飞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并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交通运输业方面多媒体显示:《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重要成就分布示意图》(动态),学习交通建设主要成就。A、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毛泽东称之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它形象地描述了武汉长江的雄伟气势及其在我国南北交通方面发展的重要作用。B、“一五”期间,我国共建成30多条铁路,还在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修建了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密切了祖国内地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师:“一五”期间,在苏联的帮助下,我国以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一万多个工业项目,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同时在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础地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完成书中“动脑筋”,指导学生看问题既要历史地看,同时也要发展地看,小男孩的观点“没什么大不了的”,在现在看来的确如此,但在当时的中国却是了不起的事情。激发学生发奋学习,将来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师: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经济建设也在加紧进行。具体表现是召开了第_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请同学结合课文介绍大会召开的情况。

学生复述:1954年9月,我国政府在北京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_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大会由毛泽东主持,全国人大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国家大事。由人民参加商议国家大事,这在我国历还是第一次,它充分体现出人民当家,成了国家的主人。

师:这次大会的任务一是制定了一部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在此之前,我国有一部文献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这部文献叫什么?是在什么会议上制定的?

生:《共同纲领》,是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制定的。

师:当时,蒋家王朝虽然被_,但全国大陆还没有完全解放,国内外的敌人还很嚣张,国家的政治制度也处于一种过渡状态,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稳定,需要加强人民的民主权利,保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顺利进行。在这次大会上,经过热烈讨论,一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_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宪法的颁布,结束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宪法的过渡状态,加强了人民民主制度。保证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顺利进行。那么,如何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呢?

历史教学八年级教案(篇6)

在完成《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中,我是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活动的。通过对教材的理解我确立了以培养学生语言知识、应用能力、文化意识和学习策略为中心的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了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和学习奠定基础的原则;目标层层递进,并贴近生活,具有可实践性。作为本单元的教学反思,我想谈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比较满意的地方,以及自己的教学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评价的教学手段,立足根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学生长远的发展。

虽然目前英语教学淡化语法的地位,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一部分不可或缺。在本单元中主要学习过去进行时的用法,在口语运用方面,可以以模仿为主,但从处理习题以及帮助学生理解这种时态的角度考虑,我还是介绍了这种时态,主要从(1)过去进行时态的含义(2)过去进行时态的结构,特别是在处理时间状语时,对when和while的用法强调了他们的使用和区别,效果非常好。后来在进行课文教学部分时,事实证明对教材内容的补充,特别是语法方面的补充,极大地帮助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在课后练习时对时态的运用也轻松很多。目前学生在进行阅读训练时,常常会碰到这种时态,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帮助他们阅读分析短文,事半功倍。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听说训练,尝试让学生在口语运用中学会表达他们的个人意见,抒发个人情感。因此,在第三单元中,功能话题是谈论个人的业余爱好,这与学生的个人生活息息相关,只要引导得当,极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展关于这一话题的讨论。在准备上课时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what is he doing ?He is running 。

2)、what are they doing ? They are playing,

2、采取听录音,回答问题的方式,? 在完成第一项听力任务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再提出问题。开展小组合作竞赛的方式,以提问题最多和回答问题最多的小组为优胜组,给予奖励。因而学生一直在积极参与,提出的问题之丰富,超越了老师的想象,体现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取得了极佳的效果。事后,我调查了一下,许多同学已在课上背下了课文,课文内容耳熟能详。

3、在对待开放性话题上,是我与学生最愿意进行的部分。学生的回答的确是花样百出,令人捧腹。但在轻松的谈吐中,他们却都能自觉地使用我们学到的语言目标,对重点句型能熟练运用,可喜的是,许多同学对过去进行时态的用法超越了教材,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并能使用准确。

恒心和毅力是学习中不可缺少的意志品质。在教学过程中,我处处以此为突破口,教育学生培养个人爱好的同时,也应加强自己意志品质的锻炼,并对做得好的同学予以表扬。如,收;坚持写日记时间最久的人;我觉得,一节课下来,也给他们带来了许多反思。教师在教学中有一颗童心,有一颗爱心,我们便会在课堂上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使学生感受到温情的萦绕,产生丰富的情感和积极的情绪体验,以此为基础,拥有对知识的渴求,对真理的追求,对美的赞叹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乐于学习也不再是一句空话,而会演变为他们为理想而付出的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小组合作评价方式我收获很大,但也有许多不足,例如:

一节课下来,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并积极举手发言。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调动了大部分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因此合作教学对提高学生实际的语言交流能力、以及与他人的合作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很明显的,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参与的机会相对要多,代表小组汇报的机会也多,而另有一些学生却习惯于当听众,被动地接受别人的观点。很少发表自己的个人意见,也就是说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而这部分学生主要是学习困难生。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个别小组出现“冷清”的场面,这些学生只顾自己独立思考,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使合作流于形式。出现上述情况,从合作学习的参与者——教师的角度分析主要是教师的设计和引导不恰当、或小组的编排不够合理等。从合作学习的参与者---学生的角度分析,主要是学生还没有掌握基本的合作技能,或者合作意识淡薄,角色的落实不到位,或合作能力不强,合作精神不够。因此作为教师既要注意到每个合作小组成员的合理编排,又要注意到自己教学内容的设计、话题的趣味性以及如何把学生的积极性真正的调动起来。

通过对本单元的教学反思,我从中领悟到了一种思想,一种理念,那就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果。我要以此作为我的教学思想,指导我下一步的教学工作,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历史教学八年级教案(篇7)

B为了欺骗人民。

B也为了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3)谈判的结果:国共双方签定了《双十协定》,又称《会谈纪要》。

2、转战陕北:1947年,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周恩来领导下,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彭德怀,贺龙指挥西北人民解放军采用“蘑菇战术”,取得了清化砭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

3、挺进大别山:刘邓大军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见书94页插图。

→意义:

A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B严重的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

第十五课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农历一九三七年五月二十九,小暑),日军炮轰卢沟桥附近宛平城,二十九军奋起还击,佟麟阁、赵登禹为国捐躯,最终平津陷落。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过程:

1、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略矛头指向华北,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3、卢沟桥事变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卢沟桥事变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

八一三事变:1937年8月13日(农历一九三七年七月初八),日军发动八一三事变,大举进攻上海。

南京.(最能反映日本军国主义野蛮暴行的事件):1937年12月,南京被占,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陪都),日军杀害中国军民30万人以上。

对南京.及日本右翼势力歪曲历史的认识:战争是残酷的。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掩盖、抹杀侵略事实,可见,日本对军国主义罪行没有真正反省,这是对世界和平的严峻挑战。对此,我们要牢记日本帝国主义的深仇大恨,警惕法西斯势力的复活,防止历史悲剧重演。要反对战争,热爱和平,勿忘国耻,警钟长鸣。

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抗战以来首次大捷。由八路军一一五师取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台儿庄战役:1938年春,李宗仁指挥的徐州会战中,中国军队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台儿庄战役是国民党正面战场上的一次重大胜利。

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

百团大战:由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取得,是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的规模战役。

中共七大:

1、主要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

2、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七大。

3、会上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4、大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抗日战争的胜利:

1、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掷两枚原子弹;苏联出兵进攻驻中国东北的日军;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

2、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A.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导下,实行全民族的抗战。

B.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是正义的战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C.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坚持敌后抗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军民顽强抗战,成为抗击日本侵略的中流砥柱。

D.国民党正面战场上积极抗战,成为抗战胜利的重要原因。

E.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和广大爱国华侨与国际进步力量的支持。

4、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抗战的胜利,扭转了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

共同点:

(1)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制成全身.剂“麻费散”。

(2)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组成,它代表了我国当时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

北:(1)P72(七年级上册)秦长城示意图。(2)秦长城:为了防御匈奴,秦始皇派人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全长一万余里,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明长城:(七年级下册)P117明朝时,在历代修长城的基础上,先后花了近二百年的时间修筑长城。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六千多千米。工程坚固,无论规模、质量都达到历史水平结晶。

北:P4-5隋朝时开凿的贯穿南北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大运河通航后,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运河的通航还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历朝对运河不断疏浚、改造,使它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北:P40印刷术、指南针和.,加上造纸术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明”,这些发明对全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产生了了巨大影响。

北:P87西汉前期,已经发明了纸。东汉时期,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鱼网做造纸原料,扩大了原料来源,降低了造纸的成本,同时又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将他改进的纸称为“蔡侯纸”。

北:P40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

P81北宋时期,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一个活字可以重复使用多次,保存也比较方便。活字印刷术节省雕版费用,大大提高印刷效率,为近代印刷术的发展奠定基础。中国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四百多年。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北:P82宋代时,制成了指南针,指南针一经发明,很快就运用到航海上,南宋时,指南针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四).

北:P82唐朝开始运用于军事,宋代广泛应用于军事。

历史八年级教案1000字


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不过教案课件里知识点要设计好。教案是教学模式和教育思想的体现。这份“历史八年级教案”是我用心准备的希望它能够让您满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历史八年级教案 篇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课标内容]

(1)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课文及所附图表,探讨课中思考题,让学生感知开国大典的动人场面,加深对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的理解。

(2)组织观看《开国大典》等影片,走访经历过新中国成立时代的老人,使学生体会“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名言的深刻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的伟大事件,也是20世纪世界伟大的事件之一,以此培养学生热爱新中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2)使学生认识到,西藏和平解放使西藏人民摆脱了帝国主义和西藏农奴主势力的控制和掠夺,走上了团结、进步、发展的光明大道,这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伟大成果。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难点:西藏和平解放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导学、探究、讨论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同学们能概括一下建国前夕解放战争的形势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指出: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这次会议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政治上、思想上的准备。4月,人民解放军取得了渡江战役的胜利,南京国民政府被-。到9月,全国大陆基本解放。中国人民终于在1949年10月1日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导入新课

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会议的召开

提问: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会议是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出席会议的有哪些方面的代表?这体现了会议的什么特点?

学生阅读课文后,教师用多媒体课件适当补充一些相关资料,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待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进行讲评和点拨。

2、会议的主要内容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会议的几项主要内容:(1)讨论通过了《共同纲领》;(2)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及主席和副主席;(3)决定了共和国的首都、纪年法、国歌和国旗;(4)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问题一:《共同纲领》有哪些主要内容?为什么说它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问题二:你能说说国旗的寓意有哪些吗?

教师适当补充一引起资料,供学生讨论上述两个问题时参考。

3、会议的意义

提问: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有何重要意义?

引导学生结合会议召开的背景和会议的主要内容分析以上问题。待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讲解:人民政协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在全国人大召开以前,它代行人大的职权,由它制定的《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政协会议还确定了新中国的首都、国歌、国旗和纪年法。所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重要的准备。

二、开国大典

问题一:看了开国大典的几幅插图,联想到毛泽东在-城楼上的庄严宣告,你有何感想?

问题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

学生阅读课文,观看相关影视资料片段,然后展开讨论。教师适应提示和点拨。

三、西藏和平解放

提问:西藏是怎样实现和平解放的?西藏和平解放有何重大意义?

学生阅读课文和相关历史资料,然后分组展开讨论。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结合重点难点分析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讲解。

[小结]

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本课的主要内容:

问题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会议的中心议题是什么?主要内容有哪些?会议的召开有何意义?

问题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

问题三:西藏是怎样实现和平解放的?其意义是什么?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2课时]

历史八年级教案 篇2

小组合作学习在我校已经实施了一个阶段,其中,领导肯定了八年级一、二班的小组合作学习已初见成效。经过一学年的努力,我的感受是:你使用了小组合作学习,就会获得应有的享受。小组合作形式六人为一组,围坐成一圈,利于学生的互相帮助,互相督促,互相交流,互相讨论,互相管理。对于学习自觉性较好的学生是能够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对于小的问题,经过本组讨论,基本就能自已解决,学生用自已的方法理解、释疑学生容易接受。

对于个别学习不自觉的学生,或者对于学习近已失去兴趣的学生,要引导他们积极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之中来。例如,二班的蒋庆峰同学,经常在上课时间走神,就是不愿学习。我当时表扬了他。这节课,他就学得认真多了。学生喜欢表现自已,我们放手让学生去展现,去发挥吧。

2.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反思

每个学生都是好学生。在日常教学中,老师应用情感化的教学语言,准确评价学生的课堂活动。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评价,都有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和行动。准确有效地评价学生的课堂活动,可使学生及时从老师那里了解自己,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 望,及时检查并调节自己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和学习方式,继而产生新的学习动力。

老师在评价、教育学生时,要以理服人,切忌讽刺挖苦;要简练深刻,切忌唠叨;要有感情,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真情,切忌大说空话大话。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温暖,树立反思意识。在学生对一个问题产生不同意见时,老师应给予结论性评价,让学生明确真理到底是什么。

老师必须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给学生以亲切感。从而实现民主化教学。

我还需要完善自己,继续努力,加油!

历史八年级教案 篇3

1、东晋:317年,西晋皇族司马睿在南方重建政权,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史称东晋。420年,东晋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结束了东晋统治。

2、南朝:从420年刘裕建“宋”到589年隋灭“陈”的160多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史称“南朝”。

3、“士族”与“庶族”:(1)东晋立国离不开士族的鼎力支持。名门大地主把持了中央或地方重要官职,世世代代做大官,叫做“士族”。(2)士族以外的地主,叫做“庶族”。南朝后期,士族势力逐渐衰落弱,庶族地主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4、前秦的统治:

(1)东晋中期,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基本统一北方地区。(2)淝水之战: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率军南下,攻打东晋,在淝水展开决战。东晋军队以少胜多,大败前秦,使江南地区免遭摧残,为江南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淝水之战使前秦统治土崩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5、江南地区的开发:

(1)农业发展:①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②开垦出大量良田,太湖流域、鄱阳湖流域和洞庭湖流域都是东晋南朝时期的重要粮仓。福建、广东和广西一带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③水稻栽培技术有了提高。稻田开始使用粪肥。④小麦种植推广到江南。⑤利用水力加工谷物的生产工具,应用更加广泛。

(2)手工业发展:①养蚕缫丝技术有了提高,丝织品产量激增。②棉布生产和使用逐渐发展。③冶铸技术进一步改进,灌钢法的发明大大提高了钢的质量。④制瓷业发展迅速,瓷器成为较普遍的生活用具,青瓷最为当时人所青睐。

(3)联系课本P79资料,说说江南地区发生了哪些变化?①人口的增多;②农业产量的提高;③耕作技术的进步。④手工业的发展。

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哪些?①江南自然条件优越,气候酷热的状况缓解,尚待开发的资源极其丰富。②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稳定。③江南民众与北方移民的辛勤劳动。④北方人民迁到江南,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最主要的原因)

(4)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历史八年级教案 篇4

B为了欺骗人民。

B也为了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3)谈判的结果:国共双方签定了《双十协定》,又称《会谈纪要》。

2、转战陕北:1947年,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周恩来领导下,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彭德怀,贺龙指挥西北人民解放军采用“蘑菇战术”,取得了清化砭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

3、挺进大别山:刘邓大军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见书94页插图。

→意义:

A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B严重的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

第十五课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农历一九三七年五月二十九,小暑),日军炮轰卢沟桥附近宛平城,二十九军奋起还击,佟麟阁、赵登禹为国捐躯,最终平津陷落。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过程:

1、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略矛头指向华北,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3、卢沟桥事变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卢沟桥事变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

八一三事变:1937年8月13日(农历一九三七年七月初八),日军发动八一三事变,大举进攻上海。

南京.(最能反映日本军国主义野蛮暴行的事件):1937年12月,南京被占,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陪都),日军杀害中国军民30万人以上。

对南京.及日本右翼势力歪曲历史的认识:战争是残酷的。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掩盖、抹杀侵略事实,可见,日本对军国主义罪行没有真正反省,这是对世界和平的严峻挑战。对此,我们要牢记日本帝国主义的深仇大恨,警惕法西斯势力的复活,防止历史悲剧重演。要反对战争,热爱和平,勿忘国耻,警钟长鸣。

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抗战以来首次大捷。由八路军一一五师取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台儿庄战役:1938年春,李宗仁指挥的徐州会战中,中国军队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台儿庄战役是国民党正面战场上的一次重大胜利。

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

百团大战:由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取得,是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的规模战役。

中共七大:

1、主要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

2、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七大。

3、会上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4、大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抗日战争的胜利:

1、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掷两枚原子弹;苏联出兵进攻驻中国东北的日军;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

2、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A.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导下,实行全民族的抗战。

B.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是正义的战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C.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坚持敌后抗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军民顽强抗战,成为抗击日本侵略的中流砥柱。

D.国民党正面战场上积极抗战,成为抗战胜利的重要原因。

E.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和广大爱国华侨与国际进步力量的支持。

4、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抗战的胜利,扭转了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

共同点:

(1)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制成全身.剂“麻费散”。

(2)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组成,它代表了我国当时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

北:(1)P72(七年级上册)秦长城示意图。(2)秦长城:为了防御匈奴,秦始皇派人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全长一万余里,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明长城:(七年级下册)P117明朝时,在历代修长城的基础上,先后花了近二百年的时间修筑长城。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六千多千米。工程坚固,无论规模、质量都达到历史水平结晶。

北:P4-5隋朝时开凿的贯穿南北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大运河通航后,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运河的通航还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历朝对运河不断疏浚、改造,使它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北:P40印刷术、指南针和.,加上造纸术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明”,这些发明对全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产生了了巨大影响。

北:P87西汉前期,已经发明了纸。东汉时期,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鱼网做造纸原料,扩大了原料来源,降低了造纸的成本,同时又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将他改进的纸称为“蔡侯纸”。

北:P40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

P81北宋时期,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一个活字可以重复使用多次,保存也比较方便。活字印刷术节省雕版费用,大大提高印刷效率,为近代印刷术的发展奠定基础。中国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四百多年。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北:P82宋代时,制成了指南针,指南针一经发明,很快就运用到航海上,南宋时,指南针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四).

北:P82唐朝开始运用于军事,宋代广泛应用于军事。

历史八年级教案 篇5

1、识记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志士发动的武装起义的名称、领导人及影响。

2、掌握武昌起义的背景、过程,分析归纳其历史意义。

3、感受革命党人为国为民、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

1、19冬,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在江西湖南交界的发动武装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2、19,孙中山亲赴越南河内,与黄兴共同筹划领导,袭取镇南关。

3、19,湖北革命组织与,在同盟会的推动下,积极谋划起义。

4、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终结。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革命把自古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扳倒了,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之间不许称“大老爷”“老爷”“大人”,而改称为“先生”“君”“同志”等,不许府署官员坐轿。有的从前颓废的青年向亲人表示:“中国革命成功了,我要做一个新中国的新人。”

(1)材料单元出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你认为材料中“中国革命成功了”的观点对吗?请说明理由。

3、辛亥革命爆发前,同盟会所领导的一系列武装起义所起的共同作用是( )

4、20世纪初,导致同盟会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5、下列说法符合辛亥革命爆发前武汉的史实有:

①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快的发展;②出现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③反帝斗争不断高涨;④孙中山等革命党人进行了较长的起义准备

(2)观点:不对;理由: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杜会的性质(或: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人人心)。

历史八年级教案 篇6

(3)内容:①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②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③决定在首都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2)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54门礼炮齐鸣28响:“54”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54个民族,纪念五四运动,当时参加开国大典的54个单位;“28”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的28个春秋(19——1949年)。

(1)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2)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3)历史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1)原因:①美国侵略朝鲜(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轰炸中国边境城市,侵犯了中国主权,严重威胁着中国安全;②美国派太平洋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公然干涉中国内政。③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请求中国出兵援助,中朝唇齿相依,唇亡齿寒。

(2)时间:1950年10月——1953年(3)目的: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4)司令员:彭德怀

(6)经过: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抗击美国侵略者,连续发动五次大规模战役,五战五捷,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

(7)结果: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志愿军凯旋而归。

(8)性质:抗美援朝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9)意义: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

(2)为什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表现出了高度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他们不畏艰险,英勇顽强,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荣誉。

(1)原因:①旧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②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2)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土地改革。

(4)意义:①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②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③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农村生产力。

(1)原因: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好水平。但我国的工业发展水平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不如印度。我国的工业水平很低,工业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2)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历史八年级教案 篇7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等史实。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结合以前所学知识说明台湾和东北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有关台湾、黑龙江流域方面的知识进行回忆、梳理,培养学生纵向归纳、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为郑成功收复台湾是本课的重点。

本课的难点是中俄《尼布楚条约》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第一,学生对中俄东段边界的具体界线难于掌握。第二,对中国让步(图中所示让出尼布楚)与平等协商的关系难于理解。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讲述本课前,先引导学生讨论:“联系学过的知识,想一想,为什么郑成功说‘台湾一向属于中国’?”经学生回忆、讨论,明确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由此导入新课。

1、1624年荷兰侵占台湾,并修建了热兰遮和赤嵌楼;

2、郑成功于1662年收复台湾,是民族英雄;

3、1683年清军入台,郑成功的后代归顺清朝,16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讲述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的经过时,建议教师参考有关资料,自制《郑成功进军收复台湾示意图》和《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形势示意图》电脑课件,并结合教材中的插图,边演示边进行生动描述。

3、材料题“中俄两国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和外兴安岭以东至海为界,外兴安岭以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西属于俄国,外兴安岭以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东属于中国”{课本第13页}① 上述材料选自哪个文件,什么时间签订的?答:选自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②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在中俄交界的哪些地区属于中国?答:“外兴安岭以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东属于中国”

讲述《尼布楚条约》时,做到:(1)强调中俄双方的谈判是平等的,条约反映了两国政府的意愿和主张。中国政府在谈判中做出了适量的让步。(2)将《尼布楚条约》中俄边界示意图制成电脑课件,边演示边讲解条约内容。

4)本课小结时,教师应指出: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军民抗击沙俄的两次雅克萨之战,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民族压迫,都有用反抗的手段解除这种压迫的光荣传统。各族人民都曾为捍卫国家主权、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做出过贡献。

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军民抗击沙俄的两次雅克萨之战,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民族压迫,都有用反抗的手段解除这种压迫的光荣传统。各族人民都曾为捍卫国家主权、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做出过贡献。

联系学过的知识,想一想,为什么郑成功说“台湾一向属于中国”?

一、“开辟荆榛逐荷夷”

1、1624年荷兰侵占台湾,并修建了热兰遮和赤嵌楼;

2、郑成功于1662年收复台湾,是民族英雄;

3、1683年清军入台,郑成功的后代归顺清朝,16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历史八年级教案 篇8

(1) Be able to pronounce and master the words.

(2) Be able to use the key structures to talk about annoying things.

To develop the students’ skills in listening and speaking.

(1) To learn to communicate in good manners

(2) To be able to help others in trouble and find the correct solutions to the complain.

(1) Learn how to correct solutions to complain.

(2) Master how solve complain.

(3) Make correct sentences using the key structures.

主要以现代化电教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增加了直观性和趣味性,加大了课堂密度,提高了教学效率。

1. The teacher and the students greet each other.

2. Rivision of key structure.

(1). The teacher shows six pictures to students and asks them to say something about the pictures.

(2). Let students make the conversations after the sample conversation in pairs.

(3). Ask several pairs of students to present their conversations to the class.

(4). Explain the six sentences and then get students to check the most annoying thing among the six pictures.

(5). Ask students to make a list of at least five things that they have complained.

(6). Play the recording and ask the students to listen carefully and number the sentences in the order they hear.

(1). Ask the students to look at the three column heading.

(2). Listen to the recording a second time and fill in the chart and pause the tape from time to time to allow the students to write the answers in their book.

(3). Check the answers.

(4). Ask the students to repeat after the recording.

(5). Let students work in pair to practice the dialogue using the sample dialogue in 2c. Then ask several pairs to perform in front of the class.

Task1:

Read the instructions to the class.

Ask a student to read the seven sentences

Let the students finish Task1 individually.

Task2:

Group work (four students): talk about these questions above and find out new ways.

Step 5 Summary and homework.

历史八年级教案 篇9

(1)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2)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

(3)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变化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变化。

(2)培养学生用数字、图片等资料分析对比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和进步观。

(4)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采访或社会调查,收集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为第一手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2)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制度,数据。用数字有力说服,实施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采用“举办小型展览会”、“编写历史小报”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和进步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变化,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的胜利。

(2)认识到国家关于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铁饭碗”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人才竞争的需要。国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

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把握。

教师组织学生有“节奏性”的活动,对比观察民国时期、近代的系列照片、社会调查、实物展示等,引导学生主动进入角色,深入理解变化现象及其内涵。

学生分为四组分别通过调查、采访了解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学生(或小区)家庭住房情况调查。

(资料展示)国家统计局住房调查统计数据。

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顾云昌“这十年来中国的房地产发展规模之大格局变化之快居世界之首。”

:(1)近十年家庭日常交通工具的变化。

(2)近十年南京市公路市政建设调查。

:文成公主入藏当年走了三年,今天请你护送文成公主入藏你会选择怎样的方式,大约要用多长时间?

报纸上的招聘广告、大学生人才交流会随处可见。

“铁饭碗”的打破是好事还是坏事?

为了选择更好的就业机会你认为应该做哪些准备?

(1)到20底全国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1、4亿人,是1990年的2倍

(2)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社会发放率由的12提高的6月的99、3。

(3)到208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人数达8200万人。

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给你带来的感受?

本节教学内容较为简单,学生容易理解。因此我采用自学的方式,学生掌握快,知识通过对比牢固,效果好。

历史八年级教案 篇10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结合调查纵横比较预先调查亲邻好友近来生活方式的变化,通过数字、票证、图片、影象等历史资源,体会改革开放为我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好处

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爱党与时俱进小康生活的来临与祖国的日益强盛反映出我们的社会正在突飞猛进,这是党和政府坚定不移地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的成果

能者发展适者生存改革就业制度,打破“铁饭碗”是社会进步和人才竞争的需要,有利于进一步挖掘人的潜力;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保证了民众的基本生活,有利于民生安定、社会团结

组织学生阅读109页“导入框”内容,讨论回答:新旧“四大件”分别指的是什么?

(A.旧的“四大件”指的是“三转一响”——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B.新的“四大件”原先指的是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现在正朝着电脑、手机、住房、汽车发展。)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从旧的“四大件”发展到新的“四大件”,说明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就象俗话所说的那样——芝麻开花节节高。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安排学生阅读,要求作出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1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改革以前人们衣着有什么特点?(被称为“蓝(灰)色的海洋”,很单调,而且要凭“布票”购买衣服。)

2现在你和你的亲朋乡邻怎样使用服饰?(不仅用来遮羞御寒,而且可以展示个性、显示风度,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走进历史’展览会”上见过的《计划经济时代里的票证》,联系“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后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内容,说明那时人们不但“穿”的单调,“吃”的水平也很低,营养严重不足。有些地方有些年份甚至难以果腹,只好以野菜、粗粮充饥。

1现在大家“吃”的怎样?(不但能够吃饱,而且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

2根据110页“动脑筋”:怎样看待今昔饭桌上的野菜、粗粮?(过去用来充饥果腹,往往因为吃的太多而产生副作用——水肿、胃痛等;现在是用来搭配营养、调节口味的,属于时髦的“绿色食品”,有益健康。)

3指导学生观看110页插图,运用小字部分提供的数字和自己小组调查来的材料,通过“对白”形式,表演今昔住房的变化。(设置场景为“调查时的书房”,一位扮演爷爷或奶奶,另几位扮演今天的孙子或孙女。鼓励学生自拟对白,临场发挥。教师注意调节下岗职工或其他“弱势群体”家庭的学生情绪,防止盲目攀比。)

4根据111页“动脑筋”,组织学生讨论回答:

A.现在城市里为什么常出现“塞车”现象?(机动车辆猛增,道路却依然狭窄等。)B.你认为如何解决为好?(尽量提倡步行和骑自行车,既可锻炼身体,也可减轻环境污染。尽量兴建、改扩建城乡道路,加强交通管理。加紧研制“绿色能源”和“绿色交通工具”,发展新的交通方式等。)

?指导学生完成112页“练一练”:应选D(发展道路、地铁、轻轨等硬件设施)。

?指导学生联系25页内容,回顾“左”倾错误泛滥的种.种表现,强调那是严重失误,对我国经济建设造成了恶劣影响。后来经过调整,虽然有所纠正,但是“吃大锅饭”等“左”的根子没有挖掉,才导致后来“__”十年浩劫,造成更大损失。中国要想突破“左”的束缚,就必须鼓励那些好的企业兼并那些应该淘汰的企业。这就牵涉到一个问题——企业被淘汰了,职工怎么办?也就是说,用人用工制度该怎样改革?出现了那些新情况、新名词?(企业的破产、兼并、重组;职工的下岗、待业、培训等。)

1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共同富裕的理想。对于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弱势群体”应该怎么帮助?(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下岗职工基本生活的保障和再就业工作,健全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革医疗保险制度等。)

2有人说,“铁饭碗”摔不破,人们捧着它就会放心。现在打破了“铁饭碗”,搞得人心惶惶,是社会就业制度的倒退。你怎样理解这个问题?(实行“铁饭碗”就业制度时,从表面上看,好象很“公平”——不管你干得怎么样,有饭大家一起吃。其实是保护了懒汉、低能儿,挫伤了勤奋、聪明人。现在实事求是地承认人们之间的差异,实行能者勤者上岗,凭贡献大小享受相应的待遇,是通过人才竞争来挖掘人的潜力,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当社会财富增加之后,就可以对那些“弱势群体”提供更为有效的帮助。这样两全其美,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

1根据《新学案》58——60页,掌握[知识网络],完成[自我测评]。

2完成《历史填图册》27页各题。

3提醒学生整理教材和作业、补充“成长记录袋”所需材料,作好期末复习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