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教案课件 > 导航

澳大利亚教案

发表时间:2024-05-30

澳大利亚教案十五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预先准备好的,只要课前把教案课件写好就可以。要知道写好教案课件,也能避免老师漏掉一些重点内容。经过细致的排版中学范文网编辑为您排列了“澳大利亚教案”,如果您对这个主题感兴趣请关注我们的网页!

澳大利亚教案(篇1)

新南威尔士,澳大利亚辖州,简称新州或NSW。该地位于澳大利亚的东南部,维多利亚州以北、昆士兰州以南,东濒太平洋,首府在悉尼。

新南威尔士是澳大利亚人口最多、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州,拥有世界最大之一的天然良港悉尼港。

从地理区域上可分成沿海低地、大分水岭与西部平原。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旅游资源丰富,农牧业发达,农畜产品在澳大利亚占有重要地位。

工业部门多,钢铁工业最为突出,机械制造业、纺织业等都很发达。

主要城市有悉尼、纽卡斯尔、卧龙岗等。著名景点有:悉尼歌剧院、海港大桥等。

昆士兰州(Queensland)位于澳大利亚大陆的东北部,东濒太平洋,西与北部地方及南澳大利亚州相接,南邻新南威尔士州,北濒卡奔塔利亚湾。是澳大利亚的六个州之一。

昆士兰州约有54%的面积位于南回归线以北,降雨量少,气候温暖、阳光明媚,有“阳光之州”的美誉。

昆士兰州有许多著名景区,例如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群大堡礁。昆士兰州有多个主题公园和国家公园,是澳大利亚著名的旅游、度假胜地。矿产资源丰富,农牧业发达,矿业、农业和旅游业是该州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

昆士兰州的首府为布里斯班,是澳大利亚第三大城市。

维多利亚州位于澳大利亚大陆的东南沿海,西北部分别与南澳大利亚州和新南威尔士州相邻,是澳大利亚最小的大陆州。东北部是峰峦耸立的山区,海拔多在1000米至米之间,东南部分布着广袤的森林、众多的岩洞和湖泊,西部是广阔的丘陵、草原,素有“花园之州”的美誉,被称为“澳洲缩影”,是澳大利亚传统经济大州,也是澳大利亚人口最密集、工业化程度最高、农牧业生产最为发达的一个州。

南澳大利亚州是澳大利亚面积第四大州,位于西澳大利亚州以东,北领地和昆士兰州以南, 新南威尔士州和维多利亚州以西, 南冰洋(South Ocean)和大澳大利亚湾( Great Australian Bight)以北,也是澳大利亚大陆唯一一个与所有的州和领地接壤的州。

首府是阿德莱德。

西北部为澳大利亚西部高原一部分,多沙漠和半沙漠,人口稀少。东北部为 大自流盆地区域,地势低洼,有 艾尔湖等盐湖。

西澳大利亚州位于澳洲大陆西部,濒临印度洋,面积相当于整个西欧,占澳洲总面积1/3,是澳大利亚最大一个州。该州多沙漠和盐湖,地广人稀,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自然风光与生态环境仍保留原始状态,是澳大利亚最富有原始自然景观的一个州,是最能领略澳大利亚风情的地区之一,也是澳大利亚最富裕一个州。

澳大利亚联邦唯一的岛州,同时也是澳大利亚最小的州,距离墨尔本有 240公里,与澳大利亚主岛中间隔了一个巴斯海峡,从上方看塔斯马尼亚州呈一个心形,因此也被誉为是“世界的心脏”。而塔斯马尼亚州再往南就是南极了,由于这片陆地与南极不相连,因此这里也被称作是“世界的尽头”。

塔斯马尼亚州的气候温和宜人,被称之为“全世界气候最佳温带岛屿”,四季分明,各有特色。酒杯湾、摇篮山、惠灵顿山、皇家植物园、亚瑟港等景点是塔斯马尼亚州的著名景点。塔斯马尼亚州还有南半球知名的薰衣草园,每到盛开之际便紫海飘香,薰衣草小熊更是国民手信,基本上每人都要带一个回家。

首府是达尔文市。

红土、巨石、丛林峡谷、原住民图腾……关于北领地的元素总能让冒险者热血沸腾。这里是澳大利亚大陆上一个待解锁的宝藏,将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当地的文化遗产完好保存。澳大利亚地理与精神的心脏乌鲁鲁巨石引人朝圣,呈现野性大陆地貌的卡卡杜国家公园则是户外爱好者的天堂,随处可以邂逅的原住民艺术令人着迷,而海港城市达尔文散发的异国风情同样让游客难忘。

以堪培拉为核心的2358平方公里土地,19前,堪培拉只是一个代名词,这里的山丘、草地也只是山羊和袋鼠的家园。今天的堪培拉已是澳大利亚拥有众多现代化建筑的、发展最快的城市。与那些由早期的殖民地或由于风景优美而发展起来的城市不同,堪培拉从一开始就是经过周密计划而建设的。不同一些在城中建造花园城市,堪培拉可以说是一个建在花园里的城市,它的中央是一个11公里长的人工湖。绿地占市区面积一半以上,重要公共建筑绕湖而建,整座城市掩映在一片绿色之中。

澳大利亚教案(篇2)

每一颗心都有一双翅膀,只要有信心和毅力,坚持自由飞翔,就没有到达不了的目标。

教学目标:

1、知道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并运用资料说明澳大利亚生物的独特性及其成因。

领土范围和首都。记住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唯一独占一块大陆的国家。了解澳大利亚的自然特征。

讨论,学会分析澳大利亚自然条件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与农牧业的关系。

教学流程设计:

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自主学习:

1、阅读教材P67及图8.39,完成下列问题:

澳大利亚领土由 大陆、塔斯马尼亚岛和附近的一些小岛组成。东西两侧分别临 洋和 洋,是世界上唯一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

澳大利亚地处半球,南回归线横穿其 部。大部分位于带和 带。

澳大利亚的动植物资源特别丰富,被称为 ”。特有动物主要有 等。国徽上特有动物是和 。

合作探究:

讨论:

1、澳大利亚大陆长期孤独地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上,这对生物的进化会产生什么影响?

2、实际上,长期处于孤立状态的大陆不仅仅是澳大利亚大陆,还有南极大陆。为什么澳大利亚大陆有那么多特有生物,而南极大陆却很少呢? “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自主学习:

相关插图和下面的资料,完成下题:

澳大利亚的养羊业

在毛质细长柔软的美利奴新种细毛羊。现在,澳大利亚的绵羊大部分是这种羊。

这段文字说明,澳大利亚养羊业发达,羊的数量多的原因是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 挑选优良品种等,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没有大型的食肉动物。

自然条件一般包括、、河流等因素。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 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因为羊特别多,被称为“ ”,澳大利亚等农牧产品出口国。

读图归纳:读教材69页图8.39澳大利亚地形图,可知:

。在东北部沿海有全世界最大的珊瑚礁群 。

中部地势最低处有湖面海拔为-16米的艾尔湖。还有地下水丰富的 盆地,在低处凿井,地下水可以自动流出地面,成为自流井,但井水盐度高,不宜作灌溉用水,可作牲畜饮水。全国最大的河流河,从大分水岭西侧发源,注入洋。

合作探究:对照课本P68---70相关图文资料,分析澳大利亚牧羊带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有优良的牧草,没有大型野生食肉动物,因此适合露天围栏放牧,所以这些农牧业区为 带和 带。

中、北、西部地区为广大的热带沙漠和热带草原气候区,气候 ,适宜牲畜过冬和繁殖,农牧业生产方式为粗放式畜牧业。

东南部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的 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南部和西南部是冬季温和湿润 ,夏季高温干燥的气候,既适宜发展畜牧业,也适宜耕作业,农业生产方式为混合式农牧业。

小结:

①位置:澳大利亚主要位于东半球、南半球。纬度:塔斯马尼亚岛及附近的一些小岛,是世界惟一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

②由于澳大利亚在鸸鹋、鸭嘴兽、考拉等。

③地形:澳大利亚的地势东西高,中部低;地形特征:东部是大分水岭,中部是大自流盆地,西部是低矮的高原。澳大利亚最大是墨累河,最大的湖是艾尔湖。

④气候:南回归线穿过中部,气候植被呈半环状分布。大部分地区处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等。

⑤农牧业:澳大利亚地势平坦,气候适宜,草原辽阔一,饮水丰富,无野生食肉动物,是澳大利亚成为世界上绵羊数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因为羊特别多,所以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同时澳大利亚还是世界主要的牛肉、小麦出口国,羊毛、小麦是其出口最多的农牧产品。

教学与学习回顾:

课堂练习与反馈:

,B新西兰, C 岛, E首都,F山脉。

2)图中虚线为 线,这说明A国

位于半球。

岛及附近的一些小岛。

该国特有的珍奇动物是:

A、袋鼠、鸭嘴兽、鸸鹋、考拉 B、长颈鹿、狮

子、斑马C、巨嘴鸟、大食蚁兽、树懒

澳大利亚地广人稀,农牧业的特点是:

A、农场规模小 B、机械化程度高 C、精耕细作 D、农牧产品出口少

澳大利亚堪培拉的居民房屋大门最好的朝阳方向是:A南 B北 C西 D东

悉尼的学校放暑假是: A、12月

澳大利亚主要出口的农牧产品是:

澳大利亚教案(篇3)

②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点,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能力目标:①了解印度的人口压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口观,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②根据地图和资料分析印度气候类型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为以后的生活服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我们应珍惜和爱护人类的家园;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

导入新课:播放动画片《西游记》片尾曲,今天就让我和同学们随着唐僧师徒去印度看一看。

提问:①印度位于我国的什么位置?南部濒临哪个海洋?

②印度位于亚洲的哪个地区?

提问:①找出印度主要的陆上临国,并说出这些国家分别位于印度的什么方位?

②地形分布有哪些特点?

总结:西北喜马拉雅山脉,中部恒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绝大部分海拔在1000米以下。

过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生活着多少印度人呢?

②从1951年到20印度人口大约增加多少亿?

③读图分析最近印度人口增长速度是加快了还是放慢了?

讨论:阅读课本36页材料和自学材料,说一说人口增长会给印度带来什么影响?总结:人口的增长制约着印度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使粮食、土地、水资源、环境、就业、教育等成为难题。年2月15日,印度颁布新的人口政策,希望到2045年实现人口零增长。

我们多么不希望看到这些画面!然而大自然是无情的。印度人民采取了很多措施和自然斗争,如庞大的灌溉系统、防旱贮水池等,但灾害仍不断,损失惨重。是什么原因造成印度多水、旱灾呢?

②孟买各月降水量分布有何规律?

③该地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讨论:西南季风的强弱和登陆时间的早晚对印度降水多少有何影响?

总结:我们破解了印度多水旱灾害的原因,原来是西南季风搞的鬼。

①如果自己是印度的官员,怎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水、旱灾情?

②如果自己身处在连降大雨的印度,怎样做才能最好的'保护自己?

布置作业: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画一幅简单、形象的漫画,反映人口与资源、环境和经济

发展的关系,并用简单的语句提示其寓意。

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进行地理课教学,打破了“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法。它以其直观、形象、生动、感染力丰富等独特的长处和优势,越来越显现出极大的生命力并成为广大教师广泛采用的一种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其地位越来越重要。下面,我就应用多媒体进行地理教学谈几点

兴趣,是指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和情感状态。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兴奋,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巨大内动力。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凭一张嘴、一支笔、一幅挂图,手段单调、呆板,学生很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因而学生在学习中兴趣容易转移,产生课堂不融洽的气氛。而多媒体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由不爱学转变为爱学、想学。例如:在讲《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一课前的2—3分钟,我先播放西双版纳风光,如“多姿多彩的雨林植物园”、“可爱的雨林动物——野象”等影视片,悦耳的音乐、美丽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解说,学生犹如亲临其境,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可以把学生分散的心一下集中到课堂上来。用一段影视片导入新课,让学生觉既轻松又新颖。当讲到西双版纳每年为什么能够吸引国内外许多游人纷至沓来、观光旅游时,再播放一些以傣族为主体的多样性民族风情和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参加云南傣族泼水节的情况,学生很快就做出了正确的回答:丰富的风景旅游资源和各具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是吸引国内外游人的主要原因。所以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难点一般是指相对学生的接受程度而言的比较抽象、复杂且难以理解或容易产生错误的内容,它给学生带来一定的认知障碍。教学难点不突破,便会影响学生的深入学习。地理教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地理原理、地理事物、地理现象是比较抽象的,有时单靠老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很费力。而应用多媒体进行地理教学,它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如讲“四季更替”时,它既是这一课的重点,又是这一课的难点,怎样解决这一难点呢?我首先将地球自转、公转在计算机屏幕上进行模拟演示,不断分解其运动过程,直观立体地展示阳光直射点的回归移动、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等运动过程,然后出示字幕,供学生思考:

学生根据前面的演示,积极思考,不但很快化解了这个教学难点,而且学生还会对所学的知识铭刻在心,永久难忘。

思维能力是我们在学习中继承人类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种种问题的能力,它是我们一切能力的核心。所以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将思维着的心誉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地理课是一门文理兼容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材中涉及许多地理原理、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它的教学过程较为复杂。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教具是挂图、课本插图,学生看不到地

理事物的运动变化,便难于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这就影响了学习的兴趣,窒息了课堂活力,阻碍了自身思维的发展。而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使静止图成为动态图,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把抽象的静止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动态的直观的感性材料,给学生提供了思维的素材,建立表象并引导学生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推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如前面讲的“四季更替”的形成,应用多媒体演示,再设问引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所以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有的放矢地借助多媒体辅助手段向学生展示图、文、声、像相结合的电子课件,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知识的热情,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唤起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使之以最佳兴奋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地理教学与其它学科相比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那就是每节课都离不开地理图表,它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会学生通过阅读地图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这也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可是一般的教学地图,尤其是区域地理图,内容十分繁杂,针对性不强,主题不突出,不易被学生掌握。而多媒体则具有化繁为简、化整为零的功能,它可将一幅完整地图根据教学需要分解成各部分,可绘制在数幅投影片上,使知识具体化。如讲“南方地区”一节时,可先制作一幅南方地区轮廓彩色底片,然后分别制作它的位置、行政区划、地形、气候、矿产、工业区及农作物分布等多幅投影片,将插图和文字分别绘成复合片。讲课时根据不同问题在底片上复合相应内容的投影片。课前提问,课堂训练时可将带文字说明的复合片掀开即变成空白图,可让学生互动,进行理解图、填图训练,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的概念,强化学生读图与识图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诚然,多媒体教学手段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改革中确实起到了积极的重要的作用,但也不能完全代替其它教学手段,教师的主导作用仍不容忽视,在使用多媒体时,教师的语言、表情姿态、板书始终是联系各种教学手段最重要的因素。和教师相比,多媒体仍处于教学中的辅助地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使多媒体应用对现代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澳大利亚教案(篇4)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陆地面积排第六的国家,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和巴西。澳洲大陆面积769万平方公立,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屿,最小的大陆,南北长约3,700公里,东西宽约4,000公里。

澳洲平均海拔仅330公尺, 是平均高度最低的大陆。 最高峰科西科山也只有2,228公尺高。 地形虽然不高, 但澳洲的地形地貌却相当丰富多样。 无论是雄伟的乌鲁汝(艾尔斯岩), 或东澳鬼斧神工的蜂窝山, 都令全世界的观光客趋之若骛。

澳洲地表风光的差异极大, 中西部遍布着巨岩、沙漠于高原, 往东则是倾斜的台地、平原以及狭窄的海岸地形。 澳洲的海岸地形相当丰富, 从悉尼以西悬崖峭壁的蓝山, 布里斯班以西耸立着火山口岩颈的玻璃屋群山, 到阿德莱德西部平坦的南岸大草原, 让澳洲的海岸区除了有广阔的沙漠以外, 还以多变幻的地表风貌孕育出丰富多样的植物。

毛利与达令河是澳洲境内最长的水系, 它所灌溉的毛利达令盆地范围达100万平方公里, 相当与澳洲大陆面积的14%。 在澳洲大陆中央的艾尔湖, 是个广达9,000余平方公里的大型咸水湖, 大部分时间都呈现干涸状态。

澳洲约有1/3的陆地位于南回归线以北, 其余地区则延伸至南纬39度。 澳洲大约70%的地区都是干燥或半干燥地区, 中部地区大多不适合人类居住。 澳洲的11个主要沙漠, 即已占据澳洲陆地20%的面积。 而因为雨量过少, 澳洲1/3以上的地区几乎都可以称作沙漠地带。

澳洲的平均降雨量为465公厘, 但每年降雨量差异很大, 降雨的地点也极不平均。 艾尔湖盆地是最干燥的地区,平均年降雨量不到125公厘; 塔斯马尼亚东北部与西南部的热带地区, 则是雨量最丰沛的地区。

即使如此, 澳洲沿岸地区仍有灌溉良好的土地。 而这些地方也是人口最密集的地带。 澳洲人在自己的国家内就能体验多种不同的气候, 从最北端炎热而潮湿的热带气候, 到中部东西海岸的温暖宜人, 甚至更凉爽的南部海岸和塔斯马尼亚。 澳洲各地都有温暖的夏季与相当温和的冬季, 在人口密集区也几乎不下雪。 澳洲的最高温记录于1889年出现在东北部内陆的科隆古里, 为摄氏53度;而最低温为零下23度, 于1994年出现在科西科山附近雪原的夏缘蒂隘口。

澳洲共有三个时区: 位于东海岸的各州(新南威尔士州、昆士兰州、维多利亚州、首都特区、塔斯马尼亚州)和中国的时差为2个小时(北京时间+2小时),中心地区(南澳州和北领地)与东部时间时差为30分钟(北京时间+1.5小时),西部地区(西澳洲)与东部时差2个小时(与北京时间相同),另外, 原则上从10月份的最后一个星期天到3月份的最前一个星期天为止,在新南威尔士州,维多利亚州,首府特区, 塔斯马尼亚州(该州从10月份的第一个星期天开始)实行夏令时(被称为“白天节约”制)。 这时候这些州和中国的时差又将增加1个小时, 也就是说实行夏令时的悉尼和中国的时差将会是3个小时。 但是,夏令时的实行和起始时间各州每年都又规定, 需即时确认。

1、澳大利亚位于南太平洋上,东临太平洋,西面和南面临印度洋,首都是堪培拉。悉尼是澳大利亚

最大的工业中心和港口城市,墨尔本是澳大利亚第二大城市。

2、澳大利亚人口密度小,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

3、澳大利亚地形分为三大部分,西部是低矮的高原,中部为大面积的平原,地下水丰富,有典型的大

自流盆地(澳大利亚大盆地),东部为大分水岭。

4、墨累河为澳大利亚最大的河流,从东南部注入印度洋。

5、南回归线穿过澳大利亚中部,气候具有半环状分布的特点,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分布面积大。

6、由于澳大利亚长期孤立于南半球的海洋上,所以其生物独特性非常突出,特有的动物有袋鼠、鸸鹋、

鸭嘴兽,考拉等。

7、澳大利亚羊的数量特别多,是世界上绵羊数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8、澳大利亚农牧业占重要的地位,利用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形成了四个不同的农牧业区。

9、澳大利亚矿产资源丰富,矿产品出口比重大,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10、澳大利亚的城市和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澳大利亚教案(篇5)

澳大利亚(Australia),是全球占地面积第六大的国家,是世界上唯一独占整个大陆的国家,也是大洋洲最大的国家。澳大利亚不仅国土辽阔,而且物产丰富。澳大利亚国境东南邻近新西兰,西北邻近印度尼西亚,北边靠近巴布亚新几内亚、西巴布亚和东帝汶。它是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大陆,也是地球上最大的海岛及单一国家的大陆,总面积769.2万平方公里。

澳大利亚的大部分国土,约70%,属于干旱或半干旱地带,中部大部分地区不适合居住.澳大利亚有11个大沙漠,它们约占整个大陆面积的20%.由于降雨量很小,大陆三分之一以上的面积实际上被沙漠覆盖.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平坦、最干燥的大陆,中部洼地及西部高原均为气候干燥的沙漠, 能作畜牧及耕种的土地只有26万平方公里.沿海地带,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带,适于居住与耕种.这里丘陵起伏,水源丰富,土地肥沃.除南海岸外,整个沿海地带形成一条环绕大陆的“绿带”,正是这条“绿带”养育了这个国家.然而,澳大利亚内陆贫瘠干旱地带却蕴藏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澳大利亚铁矿储量占世界第二位,各种矿产为澳大利亚带来大量的财富.

澳大利亚的平均年降雨量为465毫米,每年雨量的变化幅度很大,分布很不均匀.最干旱的地区是艾尔湖流域盆地,平均年降雨量不足125毫米.最湿润的地方是东北热带地区和塔斯曼尼亚州西南地带.澳大利亚的沿海水量充足、土地肥沃,大部分人都居住在沿海一带.澳大利亚人各地的气候很不相同.大陆北部地区是湿润的热带气候,东部中央地区和西部沿海有温暖而不太炎热的气候,而大陆南海岸和塔斯曼尼亚州则较凉爽.整体而言,澳大利亚各地都有温暖的夏季和不太冷的冬季.在澳大利亚有记录以来,温度最高的地方是东北部内陆的克隆卡里,1889年克隆卡里的气温曾高达摄氏53度;而最寒冷的地方是夏洛特隘口,1994年,科西阿科斯山附近的雪野中气温最低纪录为摄氏零下23度.

澳大利亚气候比欧洲或美洲温和,尤其是北部,气候与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相近.在昆士兰州、北领地及西澳大利亚州,一月份(仲夏)的温度白天平均为摄氏二十九度,夜间为摄氏二十度;而七月份(隆冬)的平均气温分别约为摄氏二十二度及摄氏十度.新南威尔士州、维多利亚州、塔斯曼尼亚州及南澳大利亚州一月份的白天平均气温约摄氏二十六度,夜间为摄氏十六度,而七月份则分别为摄氏十五度及摄氏七度.

澳大利亚教案(篇6)

引言:

在教学设计中,课后反思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通过对教学活动的反思,教师能够回顾教学过程,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本文将详细介绍澳大利亚教学设计课后反思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具体和生动的案例。

第一部分:澳大利亚教学设计的特点

澳大利亚教育倡导学生参与、体验和批判性思维。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使学生成为自主思考和独立学习的能力。教师要设计多样化和灵活性的教学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并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第二部分:课后反思的重要性

1. 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对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反思,教师可以评估教学的成果,并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2. 学生参与度提升: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反馈,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相应调整,使教学更贴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3. 个人成长发展:课后反思有助于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和专业素养。通过自我评估和反思,教师可以寻找改进自身的方法和途径,并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

第三部分:具体案例

1. 阅读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对于阅读材料的理解有一定困难。他反思教学设计,意识到学生缺乏相关背景知识。于是他在下节课中增加了合适的背景知识介绍,并对不同学生采取差异化指导。结果,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有了明显提高。

2. 科学实验教学设计:

一位教师在科学实验课程中发现,学生很难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他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决定增加实际示范和实验操作过程中的亲身体验。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得到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对科学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 小组讨论教学设计:

在小组讨论活动中,教师反思到有些学生迟迟不表达自己的观点。于是,他在课后反思中改变了小组成员的组合方式,鼓励学生更主动地参与讨论。结果,学生的参与度和表达意愿显著提高,他们更加积极地分享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第四部分:结论

在澳大利亚教学设计中,课后反思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反思,教师可以不断改进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也会得到提升。因此,教师在教学后应重视课后反思,并根据反思结果进行相应调整,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

澳大利亚教案(篇7)

1.掌握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主要城市。

2.掌握澳大利亚地形和气候分布特征,了解气候与人口、城市分布的关系。

3.认识澳大利亚古老的动植物,了解其形成原因。

【导学练习】要求课前预习完成全部任务,上课展示时每组根据要求重点完成各自任务

第一组任务:寻找目的地(阅读课文P103-104、109和图8-62、67,要求:上台指图、填图)

找图: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新几内亚岛、珊瑚海和波利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美拉尼西亚三大群岛

1. 领土、面积:澳大利亚领土包括 大陆和 岛等岛屿,面积774.1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 位,是大洋洲面积 的国家,是世界上唯一独占一块大陆的国家。

(1)经纬度位置:( 找图8-62:“赤道、南回归线、东经1600经线”)澳大利亚位于 (南、北)半球, (东、西)半球;位于地球五带中的 带和 带。

(2)海陆位置:西北面与 洲相邻,东临 ,西临 洋,南与 大陆相望。

4.主要城市:澳大利亚首都是 ,最大的城市和港口是 ,第二大城市是

5.探究题:小明想利用暑假去澳大利亚旅游,除了携带必备的旅游物品外,小明的父母还特意嘱咐他一定要带上防寒衣物,你认为小明父母说的有道理吗?阐述一下你的理由。

第二组任务:了解澳大利亚的自然地理特征 (阅读课文P104-105和图8-63,要求:上台指图介绍)

西部 区,这里 广布,著名的 成为高原上的一大奇观。

中部 区,称为 ,这里地下水丰富,可自动流出,又称“ ”。

东部 区,主要山脉是 ,大陆东北部海岸外,有举世闻名的 。

3.气候:(P106图8-66)澳大利亚以 带气候类型为主,气候分布呈 状分布。

4.探究题:(P106图8-66、67)澳大利亚人口和城市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呢?

第三组任务:了解古老的动植物(阅读课文P107-108和图8-68,要求:辨认动物、介绍)

1.认识主要古老动植物: 、树袋熊( )、针鼹、 、澳洲肺鱼、黑天鹅、 和桉树、金合欢树。

3.探究题:澳大利亚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你知道为什么吗?试举例说明。

第四组任务:了解澳大利亚的经济情况(阅读课文P108和图8-72,要求:介绍)

1.地位:南半球经济 的资本主义国家。 业和 业是澳大利亚经济的支柱。

2.农牧业:素有“ ”之称,是世界上重要的 、 、牛肉出口国之一。

3.工矿业:矿产丰富,采矿业中, 、铝土矿等开采量均居世界前列,被称为“ ”。

主要的工业部门有钢铁、有色冶金、汽车等,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崛起。

4.探究题:假如你是一个牧场主,让你在澳大利亚西部高原区、中部平原区和东部山地区选择牧场,你会选择哪里,说说你的理由。(地形、气候、水源进行分析)。

【合作展示】小组交流讨论导学练习内容,推选出小组代表展示,参与组赛。

A. 世界上独占一块大陆的国家 B. 悉尼是首都 C. 是南半球的发达国家 D. 地广人稀

3.澳大利亚国徽左右两侧的动物,是国家的`标志,它们分别是( )

A.“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B.“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C.“火山国” D.“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2)写出图中代号所代表的大洋名称:

(3)南回归线横穿澳大利亚中部,在地球上五带中,

澳大利亚处于 带和 带。

(4)对照地图,写出澳大利亚的首都的名称________:

澳大利亚的城市、人口多集中在________沿海地区,

主要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反思】整理巩固导学案,让知识形成体系。

澳大利亚教案(篇8)

1、知道自然灾害的概念,认识我国自然灾害的分类。

2、能够运用资料说明我国多干旱、洪涝、台风、寒潮等自然灾害的分布及原因分析。

1、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通过认识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的分布,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自然灾害,学会自我避灾。

1、了解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

通过所学知识,会分析我国常见自然灾害的分布及原因。

我国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但也有不利。如水旱灾害等,会给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

结合课本55~56活动判断自然灾害,得出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要有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作为诱因。

2、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因此,判断某种现象是否属于自然灾害时需要把握两点:

活动一:展示图2.48“中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分布”图,师生讨论下列问题:

1、我国的洪涝多发区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这种分布特点是如何形成的?

该地区降水丰富且集中,地势低平,河流较多,易发生洪涝。

2、干旱多发区主要分布在哪里?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干旱多发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华北地区。

因为华北地区降水少,尤其是春季降水少,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

3、根据地图说出强冷空气的`源地,它大致沿什么方向运动?

西伯利亚,大致沿东南方向运动。

4、寒潮主要影响我国的哪些地区?为什么南方地区受寒潮的影响较小?

寒潮影响我国除 以外的大部分地区。

南方地区距离冬季风的源地远,并且受重重山脉的阻挡,所以南方地区受寒潮的影响小。

5、台风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些地区?为什么?

台风主要分布在我国 地区。

因为台风从低纬度海洋入侵,登陆后逐渐减弱甚至消失。台风地区常出现大风、暴雨天气,大风会破坏建筑物,造成翻船事故,暴雨引发洪涝,但也可环境旱情,如长江地区的伏旱天气。

过度: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频繁的国家之一,同一时间往往有很多地区发生自然灾害,同一地区,不仅会出现多种自然灾害,而且不同的自然灾害有时还会连续发生。

活动二:展示图2.49“中国主要地质灾害的分布”图,师生讨论以下问题。

1、我国的地震多发区主要分布在哪里?为什么?

地震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和东南地区。

西南地区处在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即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处;东南地区处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即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2、我国超过8级的大地震位于哪几个省区?

超过8级大地震位于 、 、 、 。

从图中可看出台湾省发生的地震最多。

3、我国的滑坡、泥石流的主要分布区在哪里?为什么?

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在 的山区,以 最为集中。位于地势第二阶梯,地处我国高原、山地与丘陵、平原的过渡地带,地面崎岖,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承转: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在生产生活中,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有效的防灾减灾呢?

1、这几幅图反映了什么内容?(防灾减灾措施)。

3、救灾时感人画面,提高珍惜生命意识。

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但我们只要注意做好防灾减灾的工作,就能将自然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山区发生地质灾害的频率较高

澳大利亚教案(篇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培养学会运用地图和图片说明澳大利亚特有生物生存的原因。

2. 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说明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和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

3. 培养运用地图说明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及人口的分布特点,并能够在地图上指出澳大利亚的首都和主要城市。

4. 初步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说明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对农牧业和工矿业发展的影响。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性的学习过程,培养读取信息、分析信息,运用比较和综合的方法,概括总结某种地理事物规律的能力,判读和分析地图的能力,通过知识迁移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价值观念。

【教学重点】

1.澳大利亚特有的古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2.澳大利亚经济发展的特点。

3.澳大利亚人口和城市的分布

【教学难点】

1. 用大陆漂移学说解释澳大利亚特有生物的存在。

2. 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与地形和气候的关系。

3. 澳大利亚工矿业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讨论法、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澳大利亚的国兽是什么动物吗?澳大利亚的国徽上有哪两种动物?袋鼠和鸸鹋作为澳大利亚的骄傲和象征,成了世人认识澳大利亚的窗口。

板书:第四节 澳大利亚

一、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除了袋鼠和鸸鹋,大家还知道澳大利亚哪些珍奇的动物呢?我们一起来看几张图片,P73图8.36。

给大家介绍一下袋鼠、鸸鹋、鸭嘴兽、考拉。

提问:为什么只有澳大利亚才有如此丰富多彩的古老动物?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活动提来回答这个问题。

P73活动2。

小结:澳大利亚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四面环海,面积768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独占一块大陆的国家。几千年前,澳大利亚大陆就同其他大陆分离,孤居一方,独立发展,长期以来,动物进化缓慢,又没有大型食肉天敌的侵袭,许多珍奇的动物生生不息,一直繁衍至今。

大家一起朗读P72活动2。

过渡: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

1.位置

南、大、稀、远、独

讲解一下这几个字的含义。

2.地形特点:

凹字型的特征。

3.气候P76活动2

转折:提到澳大利亚,我们的脑海里可能会浮现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在碧蓝的天空下,绿茵茵的草地如地毯般展开,人们有的“骑在羊背上”,有的“坐在矿车里”,由一群欢快的动物簇拥着,乘上悉尼歌剧院那气势恢弘的帆船队,浩浩荡荡地从南大洋驶来。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绵羊数(14000万只)最多的国家,羊毛产量(占世界的四分之一)和出口量(占世界的二分之一以上)均居世界第一位,因此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板书:二、“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提问:澳大利亚盛产羊和羊毛,这是世人皆知的事实。比如说,在一些羊毛衫的标签上会有100%澳毛的字样,就说明这些羊毛衫全部都是用从澳大利亚进口的羊毛织成的,那么澳大利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发展养羊业?又是谁最先把这种澳大利亚大陆原本没有的动物引入这块乐土的?

学生阅读P76阅读材料,找出答案。

过渡:从阅读材料可以看出,养羊业之所以在澳大利亚得到迅速发展,是得益于这里的自然条件适合绵羊的生长和繁殖。那么农牧业在澳大利亚是一种什么样的分布状况呢?

P74图8.37,先认识一下图例。

补充材料:根据投入生产资料或劳动力的多少,将农业分为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如果投入的生产资料或劳动力较少,扩大土地面积成为增加农业产出的主要手段,这样的农业称为粗放农业。粗放农业一般分布在地广人稀,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的地区,因此粗放农业是一种低投入低产出的农业。密集型农业,也就是集约化农业,大型工厂化集中饲养,机械化种植。

讲解:澳大利亚利用不同的地区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农牧业,形成了四个农牧业区。粗放牧牛带和粗放牧羊带主要分布在西部、中部和北部地区,而混合经营带主要分布在本区的东南角和西南角。

提问:那么农牧业分布和地形的关系是什么?

P76活动1。

那么农牧业分布和气候的关系是什么?P76活动2。

P77活动3。

小结: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炎热干燥,地形明显分为东中西部三部分,地形与气候的组合成了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所以澳大利亚人因地制宜形成了不同的农牧业区,除羊毛外,还是世界上重要的牛肉、小麦出口国,农牧业在澳大利亚的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过渡:我们知道澳大利亚国土面积排世界第六位,地广人稀,澳大利亚的农场规模很大,一般可以达到几千公顷,这么少的人要管理这么大的农场,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呢?(高度的机械化)

过渡:高度机械化的农牧业又是建立在先进的工业化的基础之上的。澳大利亚又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那么它都有哪些矿产呢?(P77图8.40)

这些矿产在世界上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地位呢?P78活动2,阅读材料。

讲解:在丰富的矿产资源基础上,澳大利亚的采矿业、冶金和机械制造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发展,现在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澳大利亚开采的矿石主要用于出口,比如铁矿石主要出口到日本,我国上海宝钢也从澳大利亚进口铁矿石。

小结过渡:现在澳大利亚已不单纯是坐在矿车上的国家,而是一个工业化程度较高且服务业发展迅速的国家。服务业已经超过了农牧业和工矿业,成为澳大利亚的经济支柱。

过渡:澳大利亚这个后起的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它的城市人口分布是一种什么情况呢?

在图8.40上找出堪培拉、悉尼和墨尔本。

小结:澳大利亚城市集中于东南沿海,因为东南部气候适宜、交通便利、发展较早,是人口主要集中的地区,而且澳大利亚是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国家,其大部分人口都居住在城市里,所以人口分布和城市分布特点相似。

澳大利亚教案(篇10)

六月三日,有幸参加了旗教研室组织的全旗地理教师基本功比赛,通过抓阄抓到了第一个讲课,课后感触颇多。从总体上看,我完成了教学任务,贯彻了新课标倡导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基本理念,也算是本次基本功大赛的一个亮点,学生锻炼了自学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在教学中,给了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合作的空间、探究的机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认为这堂课不能算是一堂成功的课,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予以借鉴。

首先,教材备的不充分。

课前,我过多的把时间用在了美国一课的设计中,对澳大利亚一节准备不充分,忽略了柳金华老师的合理建议,认为选课的可能性较大,以至于抓到阄以后有些茫然无措,不能正确的处理教材,照搬了姜小杰老师的学案,以他人设计的课型来实施自己的教学,期间的出入很大,取得的效果小,意料之中。以他山之石去攻玉,在自己还没有充分了解“他山之石”的基本性能、基本思路前,贸然用之于自己的教学中,效果如何,可以想见。在课前,自己应该有自己的思路,有自己的设计意图和解决一系列问题方案,才能从容应对任何可能发生的问题,处变不惊,从而更好地调控课堂,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基本没有背学生。

学案导学、合作探究、高效课堂,是我校正在试验的一个崭新的课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已经基本成型,学生适应了这种授课方式,而且效率很高,尤其是实验班的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大大加强,读图析图的习惯也已经养成,教学进度也超过了兄弟学校,我们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对三中的学生能不能接受这种方法,考虑不足,片面的认为县级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一定很高,又是实验班的学生,完成这样的学习任务是小菜一碟。可是,事与愿违,学生对这种学习方法大部分感到很突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一时之间还很难形成,以至于成效不明显,好学生尚可勉强接受,学习较差的干脆束之高阁,对教师的合理点拨也置之不理,有相当多的学生没能按时完成教师交给的学习任务,再加上三中的班额过大,很难全面的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因此,在后面的教学中师生也很难配合起来,一度出现教师单打独斗的局面,最后很伧俗的结束教学,没有让学生充分的掌握本节课所应该掌握的知识,是教师教学的失败!痛苦的反思、无言的结局!古人云;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我把“淮南”王爷府初中的柑橘,错误的种在了“淮北”锦山三中的肥田沃土中,其结果是结出了有苦又酸的枳,不能不令人心痛。

第三、先进的教学手段没有用之于教学中。

网络的时代,为我们提供了各式各样的教学资料,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没有深入的挖掘教学资源,没有利用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优化和丰富地理教学,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这在一定的情况下,没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形式过于单一,,缺乏先知卓见,在大赛中,与其他教师相比较,明显的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教学效果也逊于他人。新课标明确指出:充分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开展形式多样而有效的地理教学,增添地理教学活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需要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在“发展学生对地理图像和地理事物的理解、想象、分析等思维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中境,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地理教学的开放性,鼓励学生对所学地理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保证教学的弹性,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条件。”及“开展地理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增强学生地理实践的能力。”在这方面,本人明显的落伍,今后,要拿出足够的勇气和耐心去加以弥补,从而提升自己的地理教学能力。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想一想自己是否正在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理论水平,是否已在研究学生心理动态的发展,是否想探究构建适应新课程的地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反思。如何发挥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改进课堂教学,是摆在我面前现实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

澳大利亚教案(篇11)

澳大利亚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东半球的其他地区和国家第四节内容,澳大利亚属于区域地理中的国家地理,非常重要。同学们学完前两章已有了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以后还会学习美国、巴西等,澳大利亚这一课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导入新课:以澳大利亚著名景观悉尼歌剧院展示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1、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学习方式,不仅关注学生个体,更关注学生的学习参与程度,注重参与面。

2、课件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七年级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在课件中我运用了大量图片,可爱的动物,美丽的城市、直观的地图,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效果比较好。

3、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本节课最大的优点:课前准备充分,图片、地图、插图的合理运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较充分地发挥。教学思路清晰,知识点联系紧密,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充分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从地图中自己学习知识,发现问题。抓住澳大利亚最突出的特点,用解疑的方式,把自然地理融入到特有现象中,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从动物的独特性入手,引出位置特点;从发达的养羊业,引出地形、气候特点等,这种设计改变了学生学习国家地理的一贯结构,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完成新课标的要求。

本节课的不足:

1、师生活动仍不够充分,学生回答问题的参与面不广。

2、教学过程中应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探究,激发学生思考。

3、教学内容容量应结合学生实际,备课中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 改进措施:以后的教学工作中,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澳大利亚教案(篇12)

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州有一座蝴蝶雕塑纪念碑,并建有一座蝴蝶纪念馆。这是因为当地人将一种夜蝴蝶视为澳大利亚的救星,特意为它它修建的。

1860年,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州从美国、墨西哥引进了两种仙人掌,人们想用它作为牧场四周的绿篱栅的。可万万没有想到,生命力极强的仙人掌一遇到澳洲极为适宜的温度和肥沃的土壤,便以惊人的速度繁殖蔓延开来,几棵仙人掌不用多久便成为一大片带刺的丛林。只xx年时间,3000多万公顷的土地全被这些多刺植物占领,并且以每年50万公顷的惊人速度向外扩展它的地盘,大片的沃土变成对畜牧业和农业毫无用处的荒野。

当地政府成立了专门委员会,展开了对仙人掌的大规模斗争。人们用刀砍,用火烧,连根拔,但都收效甚微。没等老的除尽,新的又生长起来。用尽了各种方法之后,陷入困境的人们将眼光转向专吃仙人掌的昆虫。一位昆虫学家发现阿根廷有一种专门在夜间活动的蝴蝶,它翅长4厘米左右,灰褐色,它只以仙人掌为食,而且胃口很大。于是他将几千粒这种夜蝴蝶虫卵带回澳大利亚繁殖、放养。果然,夜蝴蝶成为有效的仙人掌克星,它们所到之处,成片的仙人掌被吞噬、消灭。到了1935年,3000万公顷的土地又重新成为丰沃的农耕地和牧场。

如今天澳大利亚虽还可常见仙人掌的踪影,但夜蝴蝶决不会给它们大量繁衍的机会。虽然这种夜蝴蝶其貌不扬,远不如其他蝴蝶五彩缤纷,惹人喜爱,但是人们对它感恩不尽,怀有崇敬和感激之情。大家知道,正是这些不起眼的夜蝴蝶在20世纪初从仙人掌的毁灭性灾害中拯救了澳洲大陆。

澳大利亚教案(篇13)

1.知道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人口和城市分布。

2.了解澳大利亚对比明显的自然环境、独特的动植物和自然景观。

4.通过阅读澳大利亚地理位置和地形气候图,能够对图中信息进行总结。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发展布局,认识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2.教学难点:通过澳大利亚的农牧业和工矿业发展的案例,分析说明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必要性。

一、古老的动植物“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教学过程:

解答:从哺乳动物的进化规律来看,有袋类出现的比较早,没有胎盘,是进化不完全的哺乳动物,所以说是古老的,这些古老的物种都来自澳大利亚

结论:长期孤立,环境单一,没有大型的食肉动物,进化缓慢,物种古老

因为孤立,最初英国殖民者把这块陆地作为流放罪犯使用,后来随着大量自由民的加入,使最初登陆的东海岸人口迅速增长,成为澳大利亚最大的城市—–悉尼

学生活动:从课件展示的人口密度图得出人口主要分布范围是东南沿海地带

承接:从学习经验得知,人口和城市的分布于自然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学生活动:观察澳大利亚的气候类型,有哪些气候类型的分布,并熟悉这些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

结论:东南沿海气候温暖舒适,是为人口和城市分布在东南沿海的主要原因

教师阐述:东部大分水岭,是太平洋和印度洋两大水系的分水岭,所以发源于大分水岭的墨累河向西流入印度洋

拓展延伸:课件展示美国高低高三大纵列地形剖面图和该国剖面图比较,得出其相似和不同的地方

教师简介:世界最大的自流盆地,课件展示其受地形影响的成因,其为该国的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承接:最初英国的殖民者随船从西班牙带来了20多只绵羊,没想到澳大利亚草原多,污染少,天敌少,适合羊的生长,使澳大利亚成为世界上养绵羊数量和产羊毛最多的国家

1、农牧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手持麦穗的国家”

澳大利亚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1.了解澳大利亚的地形、气候、水文、动物等自然地理特征;了解澳大利亚丰富的资源条件;了解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分布规律;了解“坐在矿车上”和“骑在羊背上”的含义。

2.通过阅读、分析澳大利亚地形图、农牧业分布图,进一步培养读图用图的技能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澳大利亚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要素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认识到自然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人类应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的道理,加强人地观教育。

教学重点

1.从地形和气候因素分析澳大利亚农牧业地区差异的原因。

2.澳大利亚的主要矿产资源及其分布。

教学难点

1.澳大利亚多特有古生物的原因分析。

2.从地形和气候因素上分析澳大利亚农牧业地区差异的原因,进而理解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

主要运用讲授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等。

教学准备

自制幻灯片、录像片段等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板书设计

一、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二、“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三、“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录像)澳大利亚风光

师:同学们想知道这段视频播放的是什么地方吗?

(课件展示)世界地图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地方的地理位置。

引导读图:出示“澳大利亚在世界中的位置图”,并闪烁澳大利亚部分,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以下问题,明确其地理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

生:(略)。

师: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是一个独自占有一个大陆的国家。(播放“澳大利亚动物”视频资料)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澳大利亚大陆分布着丰富的古老生物物种。其中有腹部有口袋以养育幼兽的大袋鼠;形似鸵鸟、三趾足、两翼退化、不能飞翔的鸸鹋;世界特有的卵生哺乳动物鸭嘴兽;憨实可爱的考拉等等。看到它们,仿佛进入到遥远的地球地质演化年代。

下面,请同学们从“大陆漂移”学说的角度来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1)澳大利亚长期孤立地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上,对生物的进化会有什么影响?

(2)南极大陆为什么特有生物少呢?

生: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得出他们自己的观点,在班级中进行交流。

师:对问题进行总结。

分析1:澳大利亚很早与其他大陆分离,长期孤立,海洋阻隔了生物的传播,致使大陆上没有其他动物与它们进行生存竞争;澳大利亚形成后没有发生过大的褶皱运动,地壳一直比较稳定,自然条件比较单一,故动物进化缓慢。

分析2:南极大陆由于自然条件太恶劣,不利于生物的生存,没有留下大量的特有生物。

师:国徽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在澳大利亚的国徽上有两种特有的动物,你知道它们是哪两种吗?(出示澳大利亚国徽)

生:袋鼠和鸸鹋。

师:袋鼠是澳大利亚的标志,是澳大利亚人生活中的一道重要风景。袋鼠拖着美丽的长长尾巴,怀藏可爱的“小袋鼠”,跳跃着行进在澳大利亚广袤的牧场上、洁净的城市里。有“跳高、跳远冠军”之称。鸸鹋是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它的体积仅次于鸵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之一,不过翅膀和尾巴已退化,不会飞翔,但善于奔跑,有“飞毛腿”之称。

师:请同学读一读P74页有关澳大利亚动植物资源种类的阅读资料,同学们可以从中体会一下澳大利亚这个“世界活化石博物馆”的含义。(可以请同学们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生:略。

师:(过渡语)澳大利亚尽管古老的动植物多,但如果从数量的多少来说的话,澳大利亚在世界上更令人惊叹的是,这个国家居然有将近2亿头羊,是世界上拥有羊最多的国家。所以澳大利亚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师: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过与澳大利亚有关的农牧产品吗?

生:略。

师:利用澳大利亚羊毛生产的各种毛纺织品,人们之所以喜欢“澳毛”,是因为澳大利亚羊毛质地优良。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绵羊数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澳大利亚可谓是大发“羊”财。

师:澳大利亚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羊呢?

(展示“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分布图”)

师:请同学们从图中找出澳大利亚的四大农牧业区:“粗放牧羊区”“粗放牧牛区”“绵羊与小麦混合经营带”“羊、牛与经济作物混合经营带”。

讨论:为什么牧场主们要把牧羊场建在这些地方呢?

(展示“澳大利亚地形图”)

小结:西部、北部、中部地区是低矮的高原和大面积的平原,有优良的牧草,没有大型肉食动物,因此适合露天围栏放养。东南部和西南部沿海平原区,既适合牧羊,又适合发展耕作业,二者在时间上不会发生冲突,所以发展混合农业。

(展示“澳大利亚气候图”)

讨论:澳大利亚的气候分布有何特点?

小结:澳大利亚中西部和北部地区为广大的热带沙漠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区,较为干燥,适宜牲畜过冬和繁殖;以粗放为主。东南部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西南部冬季温和湿润,夏季高温干燥,这样的气候特点适宜畜牧业,同样适宜耕作业,因此这些地区发展了混合农业。

师:其实,澳大利亚羊养得好,农牧业部门十分发达。归纳起来是澳大利亚人是充分地利用了当地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农牧业的。

师:(过渡语)现在,我们明白了人们为何将澳大利亚比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了,但有人又将澳大利亚比做“坐在矿车上”的国家,又是什么意思呢?下面,让我们来读“澳大利亚矿产分布图”。看看澳大利亚都有哪些矿产资源?

生:略。

师:我国铁矿资源丰富,但是上海宝山钢铁厂使用的铁矿石还要从澳大利亚进口,为什么呢?

生:因为澳大利亚的铁矿石质量比较好,含铁量很高。

师:澳大利亚矿产资源丰富,是世界重要的矿产资源生产国和出口国。澳已探明的矿产资源多达70余种。其中铅、镍、银、钽、铀、锌的已探明储量居世界首位。澳是世界上最大的铝土、氧化铝、钻石、铅、钽生产国,黄金、铁矿石、煤、锂、锰矿石、镍、银、铀、锌等的产量也居世界前列。同时还是世界上最大的烟煤、铝土、铅、钻石、锌及精矿出口国,第二大氧化铝、铁矿石、铀矿出口国和第三大铝、黄金出口国。有“坐在矿车上的国家”之称。

(学生阅读教材P78页的阅读材料“澳大利亚的工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师:到20世纪70年代后,澳大利亚的服务性行业迅速发展起来。

生:略。

师:英国移民首先到达澳大利亚,建设城市,发展农牧业和工矿业。请同学们思考:假如是你先发现澳大利亚,你准备住在哪?或是把城市建在哪里?(结合澳大利亚气候图)

生:学生畅所欲言。

师:澳大利亚东南沿海人口稠密,这一带有较好的港口,对外联系便利,大城市相继出现,如首都堪培拉、全国第一大城市悉尼和第二大城市墨尔本都位于这里。因此,澳大利亚的大城市也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出这些城市。

(展示“澳大利亚地图”)

(展示“澳大利亚主要城市图片”)

生:读图,查找城市。

师:(小结)南太平洋上有个国家,它的环境很美,那里的人“骑在羊背上”,“坐在矿车上”,被特有动物簇拥着,正扬着悉尼的白帆驶向世界。这就是咱们今天讲的澳大利亚。

注:如还有时间,播放“澳大利亚特有动物”的视频资料。

澳大利亚教案(篇15)

在“澳大利亚”这节课的教学中,为遵循“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理念,我从新课引入开始,就引导学生以读图的方式来学习,引导学生自学、思考、讨论、交流等学习方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回想这节课有如下特点:

1、新课以读图回顾旧知,引入新课的方式

以读图的方式回顾已经学习过的地区和国家,引出学生本节课所要学习国家澳大利亚,使学生在地图上能初步形成澳大利亚的大致地理位置。

2、教学过程中以先学后练,以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自学文本、完成练习、探究交流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1)学生阅读地图和文本,完成填空练习,以培养学生的自学阅读能力。

(2)教材中的“活动”是由教育专家组经过精心规划设计的结晶,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用好教材中的“活动”,活动是用探讨的方式完成, 然后用解疑的方式,让学生知其然,还想知其所以然。至此使“活动”层层深入,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也随之层层递进,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掌握好的学习方法。

3、整节课采用了电脑课件的直观演示,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让学生自己先从图片上去体验澳大利亚的相关知识,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探究、交流,使学生在整堂课的学习中探讨问题,思维活跃,联想丰富,教师也参与到学生讨论过程中,走到学生中去,给予学生指导,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与学生一起分享学习的乐趣,最终体现课改精神,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学内容来源于教材,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有所选取舍,科学加工,合理组织,使教学效果更优化。

4、充分注意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密切结合,把人与环境的关系作为贯穿这一节的主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理念

通过对澳大利亚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来发展经济的讨论分析,自然而然地形成要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人与环境要协调发展的价值观念。

当然,课后仍然感到有许多不足之处:

1、师生活动仍不够充分,学生回答问题的参与面不广。

2、教学过程流畅,人地关系这一主线贯穿整节课,但在拓展学生视野方面做得不够。

3、课后结尾时,让学生来小结本节课的知识点,比较平淡。是否可以在归纳的基础上,设计课外探究题,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深入,视野更加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