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七年级语文春教案(精选11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每位老师应该设计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只有教案课件写的越好,需要的时间当然也会越长。如何才算是写好一份教案课件呢?以下为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热】七年级语文春教案(精选11篇),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七年级语文春教案 篇1
尊敬的评委,你们好。根据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养成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语文基础,基于此,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金色花》。
地位: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十四课《诗两首》之《金色花》。
特点:七年级上册是根据生活内容编排单元的。第五单元是以亲情为主题,《风筝》写手足之间童年的故事;《羚羊木雕》写子女与父母的矛盾;《散步》写三代人的和谐美满;《世说新语》两则是写少年儿童成长中的聪明机智的故事;而《金色花》及《荷叶母亲》则是表现母爱的两篇诗歌;所以在教学时我把它定位在感受母爱的位置上。比较而言,泰戈尔的诗歌清新自然,想象丰富,语言秀丽,因此,本课时只讲授泰戈尔之《金色花》,而冰心的《荷叶母亲》则让学生课后比较阅读。
作用:文中孩子天真的想法,顽皮可爱的形象,无不充溢着浓浓的对母亲的爱和依恋。学习诗中奇特的想象不仅使学生了解诗歌的特点,也为区别下个单元《郭沫若诗两首》中“想象”与“联想”奠定一定的基础。
“语文”,即“语言”和“文字”,因此积累生字词语应是每一篇课文的知识目标;根据单元目标中“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的要求,以及“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原理,第二、三个目标则是掌握常用的朗读和背诵的方法以及掌握寓情于物的表现手法。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最主要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1、充分预习,收集有关母爱的诗歌、名言,增大学生阅读的容量,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为上课的相关环节做好准备;
2、针对七年级学生照搬参考书相关资料的现象,指导学生如何运用参考书,筛选关键信息,作圈点勾画;
3、结合自主、合作、质疑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验归纳朗读的方法。
根据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特点及单元目标说明,“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即是这篇课文的情感目标。
1、重点:根据语文学科和诗歌体裁的特点,教学重点是反复诵读直至背诵,体味诗歌思想感情。
2、难点:根据七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想象”的能力,运用“想象”以借物抒情进行拓展练笔,积累创造思维的体验,将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难点。
七年级的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是对外界事物比较好奇,对美的事物有自然而然地亲近感,再加上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已经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开始对文学产生了亲近的欲望。但是大多数学生的阅读时间相对比较缺乏,很难养成较科学的阅读方法,再加上年龄比较小,阅历比较少,所以进入感悟、欣赏层次比较低,表达自己阅读感受的能力比较差。
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新课标重视感性层面,重视美读,读出语气、语调和韵味。在美读中,体会“想象”在诗歌中的作用,通过拓展练笔,积累创造思维的体验;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最为重要的是训练语感”,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灵敏、丰富的感受力。语感训练的主要途径就是要美读课文,披文而入情,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章思想感情。我安排了以下七个教学环节: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运用一定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为感知课文打下基础。母爱是人类社会中最崇高、最伟大、最圣洁、最美好的情感。通过讲述《白蛇传》中白娘子的儿子为救母亲,感动上天的故事和一段优美的诗文朗诵引入新课。
学生利用参考书简介作者,结合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通过认真听朗读录音,初步掌握课文朗读的重音、语速、语气、语调、节奏、感情。
首先全班集体朗读,针对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如整齐而无感情等),安排第二个步骤,选择喜欢或感受深刻的段落朗读,要求读出个人对诗歌的理解及与众不同的感受。给学生三分钟准备时间,提示在选择语段旁就“感情、语气、语速、轻重”等方面作文字或符号的标注,老师简单介绍常用的朗读符号。
学生边读边评边议,老师作好评价的引导,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用放大镜观察别人的优点”等。通过对第1、6、8自然段朗读语气的讨论,把握感情基调。
通过三次嬉戏的回答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首先提供老师在研读《金色花》之后受启发以借物抒情的手法,自由想象,用“假如我变成……”说话。目的有二:一是学以致用,激起学生练笔的兴趣,二是提供一种容易模仿的模式,再让学生放飞想象,借其他事物抒发对母亲的爱。之后全班交流,鼓励和肯定大胆新奇的想象。
如果把父爱比作高山,那是因为他高大、挺拔;而母爱则是一条小河,一片大海,她温柔、清澈、博大、源远而悠长。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很快就要结束了,但我们对母爱的深情却永远抒写不完。希望同学们下课后能将收集到的表达母爱的诗歌、名言,也可是刚才的即兴创作,制作成卡片,回家送给妈妈。
板书设计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简明美观,提示性强。
母亲孩子
祷告散发香气
嬉戏(3次)读书投影书页
拿灯(牛棚)恢复原形母子情深或者:金色花
泰戈尔
爱
孩子妈妈
金色花
(调皮、可爱、孝顺)(爱孩子)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新课程的指导思想指引着我的教学活动,也指引着学生的学习活动。总结一下,本课教学主要有以下特点:
1、激趣引入,调动积极性;
2、以生为主体,师生互动;
3、愉快教学,能力提高;
4、合作探究,共享资源。
当然,任何教学过程的设计,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具体的课堂教学还要根据当时的情景进行调整。
七年级语文春教案 篇2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找出描写北方春风气势和力量的词句,体会北方春风粗犷、壮美的特点;
3、学习本文欲扬先抑和对比的手法,体会作者对北方春风的赞美之情。
1、分析结构,理清的层次;
2、学习对比、欲扬先抑的写法;
教学难点:品析精彩句段。
1、课前复习。因为农村孩子还没有形成回家主动预习、复习的良好习惯,因此,我在每节课讲课之前,都要讲上一节课的主要内容大致复习一遍,以便与第二课时衔接。
2、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重点研讨赏析语段——课文的第六段。这一段重点描写北国春风的特点。描写细腻、生动、准确。真实的描绘出北国春风的粗犷、刚劲、猛烈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分析,揣摩描写的方法。以便用在今后的分析及写作之中。
3、探究本课的写作特点:(1)对比。(2)欲扬先抑。
4、小结。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5、学以致用。以“秋”或“秋风”为话题,谈谈感受。 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写作之中去。
七年级语文春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说家乡》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出版社)》七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从内容的设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更好关注家乡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发展变化等,引发更多的思考,更好发扬主人翁的意识,并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上。也要引导学生的交流学习,好东西也要懂得分享。
从能力的训练层面,要求学生在介绍情况时,要做到具体而有层次,还要力求生动。(此前,平时的课堂教学要给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在实践中多锻炼。)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及七年级(上)语文的要求,结合本课的重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更好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特色小吃、家乡的经济发展,以及家乡习俗的优劣等,增强爱乡爱国之情。
能力目标
1、通过查询、访问、亲身体验,提高搜集、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语言概括和表达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
1、采用小组活动的方法,激发兴趣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问题导引法辅予多媒体进行教学(播放关于家乡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等幻灯片)
2、学生采用小组讨论法、反馈小结法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在交流协作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2、 引导学生关注家乡变化,培养学生的爱乡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为口语交际课,让学生敢说、会说,进而指导写作是难点。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渗透爱国爱乡教育。
二、学情分析及学法指导
(一)学情分析
我班是共有学生45名,其中新晋江人20人,来自四川、重庆、湖北、贵州、江西、以及福建漳州、莆田等地方,可以较好体现多元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可利用资源较多,但学生可调动的生活积累不多,需要从父辈那里多了解,也可以促进亲情的沟通。另外,学生来自农村小学,基础和能力参差不齐,这对口语教学的开展有一定的阻力。学生经过两个月多的融合,学习语文的习惯、方法有很大的进步,这又为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保证。
(二)学法指导
新课程提倡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口语交际简洁易懂,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准备。完成预定的准备,再与同学合作探究问题。因此,对学法的指导,主要采用小组讨论法及练习法。
教师指导时,引导学生做好充分准备,调动学生小组讨论与课堂参与的热情,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收集资料、合作地讨论、探究问题,感受成功的喜悦,并在课堂上大胆表达,学会与他人分享。
三、教学方法
(一)、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主要采用激发兴趣法、指导归纳法
根据本课的目标和内容,借助多媒体资源,运用鼓励性评价、激励性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以目标导引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准备材料,明确方向进行有效研究;遵循“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以目标激励法让学生在自主分析、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来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使学生对家乡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品牌之都---晋江的魅力,展示食品之都—罗山的魅力,既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热情,又促进学生对家乡的直观感受,增加课堂容量,符合教育学中的直观性原则。
四、教学程序
(一)课前准备指导
课前布置学生利用多种途径对家乡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发展变化等做好一手资料的准备,并进行收集、整理、初步确定要讲的内容。既可提高学生处理信息能力,拓宽学生视野,又拉近学生与家乡的距离。
(二)第一课时课堂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利用学生的生活积累设计开场白;利用形象片展示罗山的发展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本课的内容。
2、教师示范---介绍我的家乡安海
要点:文化古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特色小吃:土笋冻、桔红糕
名胜古迹:五里桥、龙山寺。教育品牌:安海幼儿园、养正小学、安海中学、养正中学。知名企业:恒安公司、亲亲食品、盼盼食品、晋工机械
非物质文化:端午捉鸭、嗦啰莲
3、各小组发言(15分钟)
要求:要用普通话准确地讲,描写要具体,要有层次。语言力求浅显生动。
评价:红旗小组和班级形象代表单项奖(最具亲和力,最流利的等)
4、课堂小结(5分钟)
5、课外拓展延伸:
学以致用:利用收集到的资料,就家乡今后的发展变化做出合理的想象,以《-----年之后的家乡》为题,形成500字左右的文章。(目的是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加深学生对家乡的了解与将来对家乡的建设出力)
附:板书设计
热爱家乡-------了解家乡-------介绍家乡------建设家乡
七年级语文春教案 篇4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说虎》是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性灵愚慧这一单元主题下的一篇自主阅读课文,前两个单元分别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善恶、体会生命的意义,而本单元是引导学生了解人类智慧的伟大及人性的复杂。《说虎》是本单元也是本册的最后一篇课文,虽是一篇自主阅读课文,在地位上比不上前面的必学课文,但它属于议论文体的文章,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而这种议论文体的文章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自学起来困难很大,所以我采取教学的形式,让他们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体会课文主旨、学习做人的一些好的方法、并初步了解议论文的一些写法。为以后学习这一类的的课文打下个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提倡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理念,我确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①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能翻译重点文言句子。
②整体把握内容,明确课文主旨。
(2)过程和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在训练学生读、写、听、说各方面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学习文中通过设喻说理的方法,以及“说”的文体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懂得“用力而不用智”、“自用而不用人”的人必然失败的道理。知道如何学习、如何更好地做人。
3、教学重点:
(1)疏通文章,理清结构思路,把握文章的中心。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能翻译重点文言句子。
(2)整体把握内容,明确课文主旨。
4、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中心论点的论证方法。理解运用比喻的方式进行说理,即借虎喻人。
5、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学过的议论文寥寥无几,只接触过一两篇像这样的文章比如《我若为王》这样的杂文,但对议论文具体的、全面的学习还没有过。再加上七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还没有达到对议论文全面学习的水平,因此主要是引导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体会课文主旨、学习做人的一些好的方法、并初步学习议论文的一些写法。为以后学习这一类的的课文打下个良好的基础,而不是系统的学习。
6、课前准备:
有关“虎”的成语很多,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关于“虎”的成语,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培养学习兴趣。
【说教法】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惯和能力。)
1、情景导入法。利用多媒体(背景音乐,课文的朗读,图片等)展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激情和兴趣。
2、朗读教学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因此,将各种方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
3、探究讨论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写作成功之法。
因为七年级学生还不善于通过细致地阅读,来理解、体会议论文所表达的观点。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精细的句段,培养他们阅读感悟的能力与习惯。
【说学法】
语文教学实践证明良好的习惯会使学生受益终生,对于一个入学不久的初一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至关重要。在这一堂课上,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以下几个过程来培养语文学习的习惯:
第一,通过查阅工具书独立解决生字、生词的习惯;
第二,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启发、讨论培养学生勤思考、爱质疑的习惯;
第三,通过圈点勾画、抓关键词等方法来推敲语言文字的习惯;
第四,熟读、背诵优美文段的习惯。
【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请学生说几个与虎有关的成语,并谈谈对老虎的认识,从而明确本文就是针对虎的力气大于人,又有锋利的爪牙,最后反而被人捕获杀害的事实而引发的议论。
(生答略,教师可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并自然引出下面的过渡语。)
二、了解有关的文学常识
1、了解有关“说”这种文学体裁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它可以叙事、可以议论,都是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十分灵活,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似。
(教师可引《我若为王》加以补充说明)
2、了解刘基及《郁离子》
刘基,明初文学家,政治家。字伯温;晚号:犁眉公;谥号:文成。博学,通天文,兵法。辅佐朱元章创立明朝,谋划策略,建立制度,官至御史中丞,封诚意伯。《郁离子》一书是刘基在元代末年隐居青田山时写的,包括《千里马》、《鲁般》等18篇,195条,后收入《诚意伯文集》。其中文章都很短小,有些是议论,有些是先举史实,然后评论,还有些是先叙寓言,然后评论,主旨都在发表作者对社会上各种事物的看法。
(除了解作者外,主要还是以“主旨都在发表作者对社会上各种事物的看法”这句话为重点让学习明确课文的主旨倾向)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2、学生朗读、整体感知
(1)同学自由地读课文
(2)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并指出这位同学是否有读错的字或停顿有误的句子,如有,请帮他指正。
(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启发、讨论培养学生勤思考、爱质疑的习惯)
四、合作交流
1、疏通课文
教师展示重点字词
学生活动: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其他同学举手抢答,师生评议。
之于恒物处故虽为类足
2、检测效果
学生活动:学生再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每段内容。
(点拨:学生通过自学,能基本上弄懂文意。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寻求帮助,这既让全班同学都起来,又锻炼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3、理解课文寓意,探究本文的写法。
学生活动:四人一组,讨论下列问题,然后师生评议。(幻灯片显示问题)
(1)《说虎》将人与虎相比,有两个字是最关键的,你能把这两个字指出来吗?
(2)划出表明本文主旨的句子,说一说作者是怎样论证得出这个结论的?
(3)作者用老虎与人的关系作比喻,欲说明什么问题?
(4)本文阐明的道理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写作成功之法。引导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体会课文主旨、学习做人的一些好的方法、并初步学习议论文的一些写法。)
五、梳理内容主旨:
主题思想:本文借虎喻人,说明不懂得运用智慧,不会凭借外界的力量,只凭自己的力量一味蛮干,就必然招致失败的道理。
(让学生对知识有个清晰的认识,而不至于满头套)
六、拓展延伸
对图片中的滥杀滥捕的现象你怎么看,准备怎么做?谈谈自己的看法。
(目的在对课文有更深入的认识,并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七、课外作业
请你替老虎捉刀,写一篇耳目一新的反思文章。
1、“我”是谁?
2、既然“我”是百兽之王,为什么会败在区区人类之手?
3、若有来世“我”会怎样战胜人类?
4、背诵翻译课文,并梳理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用法与意义。
(让学生将写与听、说、读相结合,发挥想象力对课文的认识进行进一步的升华)
【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八、课后反思
七年级语文春教案 篇5
一、说教材:
《桥梁远景图》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二篇说明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本单元四篇文章都属于介绍某一类事物的说明文,学习事物说明文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科技类文章的兴趣是学习要点。本文是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写的一篇科普文章,是以科学精神进行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对未来桥梁做出形象描述的说明文。在学习前文的基础上领悟本文独特的语言和说明方法,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意识。
《桥梁远景图》作者茅以升是一位杰出的桥梁设计师,但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位充满想象力,有着很强创造能力的人。
二、说学情:
部分学生语文基础良好,在学习《苏州园林》后,对说明文阅读要求有所了解,具有一定分析能力,个别同学对说明方法及说明文语言特点掌握不好,对桥梁知识了解比较少,学习本文的兴趣不浓厚,但是对于自由评点会有比较大的兴趣,能有让他们表现的机会。
三、说目标:
课程标准对7—9年级阅读提出这样的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制定以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清文章“说明桥的重要性、桥梁的基本结构及以科学的态度,对未来桥梁建筑的发展远景具体描述”的结构脉络,学习本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和打比方、举例子、作诠释、下定义等说明方法;培养学生以科学为基础的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课本为基础情境导入,理清文章结构脉络,师生互动,总结拓展,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桥梁有关知识,激发学生对未来科技的热爱和向往。
教学重难点:学习本文说明语言的特点和说明方法,培养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大胆想象的能力。
四、说教法: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发现、质疑,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朱熹在《孟子集注》中说过,“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生动、有趣、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此,我选择了以下教学方法:
1、朗读概括法:第一课时主要通过学生的朗诵来加使学生对全篇文章的了解,运用概括法来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感知能力。
2、默读评析法:第二课时通过学生对文章快速的阅读,在此过程中对文章的语言准确性及说明方法进行点评,而后加以讨论、总结,以此来突破学习重点。
3、辐射阅读法:第二课时合理引导启发学生,使学生掌握更丰富的知识,培养想象能力,以此来突破教学难点。
4、延伸写作法:以本文为契机,指导学生对想象文章的写作。
五、说设计:
本课时为本文教学的第二课时,确立了“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学习说明法”、“培养想象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思考:阅读说明文从哪几方面入手?明确: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
通过对学习第一篇说明文的回顾,明确说明文的文体知识,总体把握说明文的学习目标,确立本文的学习目标。
第二环节: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
1、过渡:我们平时在向别人介绍某种事物的样子时,除了对这种事物具体描绘之外,为了说明得更清楚,更形象,我们最爱用哪一种修辞方法?
明确:比喻、拟人等
2、作者在说明桥梁的三个要素时,运用了什么方法?试加以具体分析。
明确:把桥比喻成板凳,面是“桥梁”,腿是“桥墩”,脚是“基础”。
3、补充:介绍打比方这种说明方法:现在我们学习的是说明文,那么这种比喻的修辞手法已经是一种说明方法了,这就要给它改个名称,应该叫它打比喻或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说说使用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
学生讨论后总结:如:把桥比喻成板凳,我们很容易地能理解桥是什么样的;还能了解桥的构造,很形象;我们容易接受;使语言“深入浅出”……
4、文中还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从文中找出来,具体说明。(指导学生读文,寻找使用说明方法的句子,并分析作用)
通过本环节的交流讨论活动,让学生能初步认识说明文中常用的一些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互动学习,通过不断的提出疑问、解决疑问,达到质疑、释疑的能力培养。
第三环节:品味语言
1、过渡: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文章很生动,文中还有许多句子写得也很生动,请学生找出。进行分析。
明确:文中语句运用了比拟、对偶、引用等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富有文学色彩。
2、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并进行相互讨论,自由发言。如:“将来人们全都坐飞机上了天,挤来挤去”;“让人们在这长廊中穿过时,‘胜似闲庭信步”’;“为大地生色,为江山添娇”;“几乎是才听说造桥,就看见一桥飞架了”。
明确:说明文语文的生动。
3、过渡:引导学生观察下列句子,说一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A.几乎是才听说造桥,就看见“一桥飞架”了!
B.架桥时,全用电脑控制的各种机具,差不多不需要人的劳动力。
明确:观察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作用,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A.“几乎…·一就”说明了造桥之快,但不等于是“同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B.“差不多”是说明了“几乎”不需要人的劳动力,体现了机械化的程度高,这个词也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4、指导学生再次读课文,用圈点勾划的方式对文章中语言生动或者准确性的句子或语词作标识,并体会其作用。学生完成后进行小组讨论,分组发言。
本环节主要通过记叙文的修辞手法的引申,来带动学生对说明文中语言准确性的理解。用比较的方法来指导学生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而后,逐步深入,带动对全篇文章的语言评点。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给学生空间,允许学生异想天开,不求全责备,鼓励破陈立新,培养发现式学习能力,使多数同学对说明文语言独特的感悟。
第四环节:辐射联想
1、过渡:作者的设想是不是胡思乱想?请说出理由。
明确:作者的想象不是胡思乱想,因为他当时的设想许多已经成为现实。
2、提出: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让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本环节使课堂变成学生思维操练场所,创设了有利于个性发展的情境,引出一系列出乎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精彩发言,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喜获新知。初一年学生的年龄正是幻想的好时候,通过本环节的训练,学生理解想象与幻想的区别。科学合理的想象很有可能成为现实,没有“异想”哪有“天开”,没有科学合理的想象,社会就不会前进……
第五环节:延伸写作
作业布置:以“……远景图”为题写一篇短文,展望一项技术今后的发展趋势。在课外进行交流,互相点评,提出不足。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本环节以写作为手段,进行课外迁移,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
七年级语文春教案 篇6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珍珠鸟》一课是七年级(下)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以人的生存伙伴——动物为内容专题编选课文。这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写动物的佳作,都各自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人与动物”的关系。阅读这五篇课文,不但可以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还可以引发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冯骥才写的这篇散文《珍珠鸟》主要写了由于作者对珍珠鸟的.悉心照顾和真切关爱,让小鸟由怕人到喜人、近人、亲人、爱人,最后到与人融为一体的经过。通过人与鸟相亲相伴地细腻描写,不仅显示出作家对自然、人生的挚爱之情,而且让人领悟作者“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由衷感慨,并从中感悟到了一份至真至纯的人生哲理,是学生学习的一篇佳作。
2、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唤醒关爱,联系生活,引发思考,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通过阅读、赏鉴,领会作者的情怀,让学生能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感受“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以及更深的人生哲理。
(2)知识和能力目标:积累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提高对散文的整体感知能力,学习散文“以小见大”的写法,撷取身边小事来体验、感悟生活。以读为主,读写结合。进一步强化学生朗读等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习惯,注重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引导。
(3)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3、教学重点:
(1)体会人和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
(2)提高对课文的感悟能力及散文的阅读能力。
4、教学难点:对人与动物之间信赖关系的理解。本课的教学难点就是是否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触动他们的心灵,体会依赖的基础,及更加深广的意义。
二、说教法
关于教法,魏书生老师的一句话对我的启发很大:“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如果读书的人是正在成长的中学生,而书的作者是民族与世界、人类的大师和巨匠,那么,这样的读书实际上是一个文化传递、精神传递的过程,要能形成作者—教师—学生三者之间对话交流的互动关系。”所以教师应当设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兴趣领会、认同作者的情感、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朗读法和情境教学法的结合,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是教师充分考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本课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可以运用配乐朗读的形式创造出温馨和谐、情意融融的优美情境,激发学生发挥想像和创造性思维,来揣摩理解课文,让他们在欣赏中想象,在想象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另外,在教学设计时,注重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通过快速阅读筛选关键信息,在自读中上感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和基本内容。教学互动流程以“问题”为主线,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愿望,引导学生在自主、互助、合作的学习中互相启发,并获得新的感受。
三、说学法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新《标准》也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可见,学习的基础是自主,而学习的关键也是自主。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自读中感知,在合作中领悟,在探究中启迪,阅读、讨论、探究出本课蕴含的哲理。突出重难点,注重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和学习中的独特体验。这种新的学习理念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之得到不断地强化和训练。针对这篇散文的特点,我认为学生最重要的是学会赏析优美语句和语段。学会赏析语句的基本方法,并通过对文句的赏析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涵。就是要引导学生读出“言外之意”、悟出“言中之情”,透过语言文字看到背后的意思。教师应着力训练,遵循“示范——尝试”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这也是给学生散文阅读基本功的一个锻炼。
四、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学生欣赏一组大自然中鸟儿自由飞翔的精美图片(配班德瑞《迷雾森林》),让学生在音乐中进入文境,并畅谈感想。
师导入课文:是的,鸟儿那自由飞翔的身姿,色彩绮丽的羽毛,以及婉转多变的歌喉,为世界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意趣,这让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盛赞不已,写出了许多充满灵性的诗歌与文章。有位作家还在自己的书房里给珍珠鸟安了个温馨、舒适的家,他就是作家冯骥才。这样设计在课前极短的时间内抓住学生的心神,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可以奠定学习本文的感情基调,珍珠鸟在这样的氛围中翩然而至,自然也就有了“信赖”与“被信赖”的一幕。
2、初读课文,感受情意:学生朗读,配乐班德瑞《寂静山林》,并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课文中作者为鸟儿做了哪些事?
(2)小珍珠鸟有什么反应?
(3)我从中获得了什么感受?旨在让学生在听读中初步感知的课文,为下文对人与鸟之间真情的理解做铺垫。教师适时点拔总结。
设计以上问题,不仅让学生探究的目标更加具体化,明确化,对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感情基调有个初步的把握;而且让学生学会筛选课文中的有关信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谈阅读感受或受到的启示。由此引导学生走进文章,通过精读研讨,看看人与鸟的信赖是如何营造出来的。
3、品味语言,阅读赏析:教师引导:
我想许多人都可能有过养鸟的经历,但能从中感悟到如此纯挚美好的感情和至真至纯的人生哲理,并把它用如诗如画的语言表达出来的人一定不多。作者善于感悟生活中的美,并善于表达,才使这份真情得到传递、滋润许多人的心田。我要求学生选读自己最喜欢的或最感动的语段或句子,有感情的朗读并说说喜欢的原因。(学生自由朗读)在我的逐步引导中,大家都能找到4--6自然段、第8—10自然段、13-14自然段,特别是雏儿“鸟儿啄书、喝茶”、“鸟儿在我肩头睡觉”等内容,并从中都能体会到小鸟的活泼可爱,品味到“我”对小鸟的的关爱、呵护,并领悟到人、鸟的接近,表现在举止之上,这些举止是理解,是尊重,是包容,是沟通,是“人鸟合一”的感动。读书要品味,就是要能从语言文字里读出味道来,这叫“言外之意、言中之情”。这个过程首先在小组里完成,然后请小组代表发言,并且还要求他们朗读,还要告诉同学们应该怎样朗读品味,才能表达出文章的感情,这主要培养学生“读”的能力。学生主要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也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兴趣倍加浓烈,探究阅读的层次和空间更加深广。
4、拓展延伸,整体深化:
(1)“鸟儿啄书、喝茶”、“鸟儿在我肩头睡觉”等两个场景几乎让所有人怦然心动,请大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为这幅画取个题目,并说出理由。(出示人鸟相亲图)
(2)仿句练习: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信赖,往往。这个设计让学生在我写作运用中深入感悟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乃至为人处世的哲理,体会文章情感和思想的精彩之处。同时学习散文“以小见大”的写法,撷取身边小事来体验、感悟生活。在这一板块中,主要是在方法上课内实现向课外的延伸,将学生课外阅读、作文与课文结合,升华情感,渗透人文精神,实现能力的提升与迁
5、学生自结,归纳收获:可围绕“如何朗读”、“如何赏析散文”、“如何联系现实”等方面,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本文的收获。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6、作业布置:你的童年中有过小动物相伴相随吗?请拿起笔来写出你与它相伴的经历,记录下人生中难以忘怀的一段旧时光吧?记叙文,题目自拟,字数500字左右。这样的作业提醒每个学生,我们对文章美好情感的感知和深刻哲理的领悟不仅停留在认知,更反思和促成我们的实际行动。
7、板书设计
我的爱护:不看、不管、不赶、不写
鸟的变化:显得怕人一渐渐胆大一已经放心一完全信赖
关爱理解尊重信赖
板书设计力求简明扼要、纲举目张、巧妙妥帖,这既抓住课文精要,又便于学生记忆,一目了然。
七年级语文春教案 篇7
一、教材分析
《在山的那边》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课文都是以人生为主题,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是作者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阅读这些文章,可以融会贯通,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在山的那边》是当代诗人王家新的一首现代诗。语文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提出明确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感。”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时不应过多的讲解诗歌的理论知识,而应该把重点放在朗读及品悟主题上,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
二、学情分析
我面对的是刚进入初中的农村学生,他们对初中语文的学习还处于一个适应期。对刚入中学的七年级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一方面他们要从小学生过渡为中学生,有很多困难等着他们去克服,另一方面他们都是农村学生,他们渴望农村以外的生活,这符合诗的意境,也能调动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生一般能较好地把握诗中的山与海的象征意义,但对诗中“无数座山”的理解,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往往估计不足,需要教师因势利导,突破难点。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
根据上述的教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痴想、隐秘、铁青、凝成、诱惑、喧腾”等重点词语。(要求学生在预习中完成)
2、了解现代诗歌的一些知识,如象征手法,比喻的修辞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以自主学习为主,以辅导学习为辅,掌握课文内容、作者情感。
2、以精彩朗读带动对作者情感和语言的感悟。
3、用品味图片的方法加深对“山”和“海”艺术形象的感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作者鼓舞人们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到达理想境界的情感。
2、在学习中获得美的熏陶,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因为本文是一篇浅显的现代诗歌,其重点应该放在朗读和主旨的感悟上,所以我的教学重难点这样安排: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来品味揣摩语言,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中大海、群山的象征意义,深入体会战胜困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四、教法及学法分析
这是一篇比较浅显的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情感启迪”,“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观看一些实物图片,以增强感官的效果,因此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法
2、朗读指导法
3、诱导点拨法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这样的学习方法以求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1、朗读法
2、联想想象法
3、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过程
依据上述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并以语文学科的特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我设计了如下环节来完成这一课的教学。
1、导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思考和学习兴趣。
“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平原地区,而是生活在周围满是大山的山区里,你会想做什么?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诗人王家新的诗歌,感触一个山里的孩子的内心感悟和成长历程。”
1、检查基础知识的预习,借此扫清文字障碍,更好的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
2、感受“山”“海”之行
(1)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在在听读中划出有关“山”“海”外观的语句。
(2) 配合诗句,展示相关图片,如无数座相连的山,海涛汹涌的大海等,使学生对山、海有初步印象。
3、感受“山”“海”之形
(1)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读音和停顿。
(2)2个学生合作朗读课文,每人一句,其余学生做评价、指正。教师适时指导朗诵,包括读音、停顿等。
这样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与体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这一环节能让学生在评价朗读的同时想象意境,感知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
1、感悟“山”“海”之神
再次朗读诗歌,思考问题
(1)、“我”小时候为什么想见山那边的海?见到了吗?
(2)、怎样才能见到“海”?见到海的心情如何?
(3)、我小时候和长大后所说的“山”“海”一样吗?“我”爬山看海的经历给你怎样的启示?
这一环节鼓励学生自主、合作、研究,深入理解“山”与“海”的象征意义,体会战胜困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感悟诗歌主旨。
1、拓展延伸,感悟大海
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给学生提示:这个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中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
这一环节的设置体现了“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
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这是结合课文的一次练笔,让学生结合本文的象征写法,发挥想象,创造出自己心中的大海。
2、读文悟意境
配乐师指名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其余学生闭眼体会意境,结束本课学习。这一设计既能让学生生动地在脑海里浮现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又能通过配乐朗读的方式感受语文的审美情趣。
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群山 比喻
海 比喻
爬山 比喻
象征手法
重重困难 理想境界 艰苦奋斗
七年级语文春教案 篇8
一、情境营造,激趣导入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气氛,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这一节课就体现了信息技术全程营造情景的特色。教者在教学一开始,就利用课件,通过放映《霸王别姬》的MTV和腾格尔的歌曲《力拔山兮气盖势》营造气氛,把学生带入项羽英雄末路的悲壮中,调动学习兴趣。
二、以生为本、朗读感悟。
语文新课标注重了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乌江自刎》一课的执教中,陈老师非常好的做到了这一点。首先陈老师在第一课时疏通了字词的基础上让学生初读课文,想象画面整体感知;然后就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进行自由朗读品位;再让学生进行个别朗读,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通过朗读,学生能侃侃而谈。经过了这一环节学生初步的感悟到了项羽的威武,豪爽,死的悲壮,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
三、比较阅读,拓宽思路
《乌江自刎》是第二册语文读本上的一篇课文,这堂课陈老师就如何正确使用语文读本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在同一个作者的笔下,同一个历史人物,在不同的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性格是完全不同的。《鸿门宴》中项羽更多表现出来的刚愎自用,而《乌江自刎》中的项羽确是威武自信,充满豪气的。
在学生初步了解品味了文章,知道了文章是通过语言动作来刻画项羽之后之后,让学生思考:揣摩项羽当时的心理与处境,说说透过这些语言和行动,你看到了怎样的项羽?这个项羽和《鸿门宴》中的项羽有和异同?你更喜欢哪一个?让学生在比较中深入且全面的了解了项羽。
在此基础上,陈老师还能拓宽学生的思路,就“英雄是如何没落”的问题,还提到了刘邦的看法,又将项羽和勾践做了比较,让学生对英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四.学法迁移,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在以学生为本的新课改中,提出了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中,陈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
通过两篇课文的比较阅读,在探讨了“英雄如何走向末路”之后,陈让学生自由组合学习小组讨论“亡项羽者何也”。经过小组讨论,最后由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而且增强了创新的意识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七年级语文春教案 篇9
我今天所说课的篇目是《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它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童话。
一、新教材对教学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出发点,为童话科幻作品一类的教学提出了新的具体的目标。即:①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②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文学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教材内容的分析: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是一篇美丽的童话,主人公是个寂寞的盲孩子,"影子"的陪伴使他快乐,给他带来温暖,并让他重见光明。本文不仅富有文化内涵,而且文笔优美,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内很好的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1、感受、体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2、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多向思维的习惯。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弱者的良好品质。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朗读、词段点评、讨论、质疑等方式使学生独立思考,并多角度理解本文的主题。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曾经读过很多美丽的童话故事,结识了很多的好朋友,如……(学生举例),还想不想再认识一位好朋友?好,就让我们再次步入美丽的童话世界,结识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去感受那里飘荡的浓浓的爱。
(创设情境,导入教学,激发同学们阅读的欲望。)
(二)分角色朗诵课文(整体感知故事)
角色分配:一人读叙述语言,一人读"盲孩子"的话,一人读"影子"的话,齐读众多"萤火虫"的话。背景音乐选择轻柔、舒缓的轻音乐。
(三)整体感知
读完课文后,同学们各抒己见,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感受,理解童话的主题。
(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谈自己的理解,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情况:①从"影子""萤火虫"对盲孩子的关爱、帮助中,概括出大家都应该关爱弱者,只有"爱"才能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②"影子"最后也获得生命,从中概括出给别人幸福,自己也能获得幸福。③盲孩子的执着追求。④不管自己曾遭遇什么不幸,都要像盲孩子一样热爱生活,追求光明未来……等等)
这些说法都应该肯定是正确的。让学生明白,一篇文章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其主题,得出不同答案。当然,从文章整体内容理解,关爱像盲孩子一样的弱者,使他们感受生活的美好,则更贴切一点。
(四)师生互动,讨论课文内容:
1、盲孩子是怎样生活的?
2、影子如何陪伴他,给他带来快乐?
3、盲孩子怎样走出了黑暗,看到了光明?
4、本文营造了一种纯真温馨的氛围,有着诗情画意般的境界。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体会一下这些语言有什么好处?
(同学们可以边看书边找出答案)
(设计说明:前三个题实际上是这篇童话的脉络结构,学生通过独立阅读就能找出答案,即:盲孩子很寂寞→"影子"的陪伴给盲孩子带来快乐,带来温暖→影子、萤火虫、太阳、月亮的爱使盲孩子得到光明,也能对文章的主旨理解的更深透。第四个问题是让学生学着欣赏、品味作品中美的语言,可四人小组讨论,争取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都受到美的感悟熏陶。学生的答案会五彩纷呈,老师就要对他们的答案及时做出点评, 学生可以从个人角度举例分析美的语言,不强求一律。例如:
①让学生理解意境美,可从盲孩子热爱生活,渴望光明,情调轻松欢快,情境多姿多彩方面理解。如:"牛儿哞哞地叫,羊儿咩咩地叫", "采摘野花野果","听潺潺的流水声",萤火虫"幽蓝""翠绿"的光,以及太阳、月亮、"弯弯的彩虹"、"各色花朵"、"绿草"、"露珠"等,这一些就构成了一种绚丽的、诗情画意般的境界。
②全篇几乎都由短句构成,好读,不拗口,如"他还看见了天上出现了弯弯的彩虹。""他还看见了各种颜色的花朵。""还有绿草。还有草叶上明亮的露珠。"
③叠音词很多,不仅形象感强,描写情态逼真,还可以舒缓语气。如"轻轻"、"咩咩"、"哞哞"、"潺潺"、"阵阵、""飘飘忽忽"、"幽幽"、"缓缓"等。
④节奏感强。如"话音刚落,一声霹雳炸响,风夹着雨,雨带着风来了。""他们走过泥泞的旷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⑤含蓄,有象征意义。如"我从阳光里来,也从月光里来,还从灯光里来。""光明是我的母亲。是她让我来到你身边陪伴着你的。""他俩说,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
⑥按句排列,短小、活泼、跳跃,像小溪流水,自然流畅,适合孩子阅读。如"他是一个盲孩子。""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光亮,没有色彩。""他是一个永远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 )
(五)拓展延伸课文内容:
其实,同学们也发现了,盲孩子之所以能重见光明,是因为有了影子的爱、萤火虫的爱、月光的爱。同学们,你身边肯定也有许多充满爱心的人,许多充满爱心的事,请把你知道的和"爱"有关的故事讲给我们大家听,好吗?
(同学们互相交流,自由发言)
(六)听唱歌曲《爱的奉献》
老师发出倡导:生活中我们不仅要爱自己的父母、家人,还要爱周围的人,爱每一个需要你帮助的人和动物。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好。
(七)布置作业
①以"爱"为中心,写一篇短文,体裁不限。
② 摘抄优美的词句,写到练习本上。
七年级语文春教案 篇10
课题《要善于想象和联想》[板书],选自人教社版,高中一年级使用的语文新教材试验修订必修本第一册“写在、口语交际”部分第三单元第一课。说课内容共分三部分。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本课内容是运用想象和联想进行写作指导。关于想象和联想的内容,旧教材中没有单独编课,只是在单元训练中,配合单元练习作过简要的概述。新教材将写作单独编为一部分,更明确了写作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每个单元写作的指导目标更明确、更系统,而且循序渐进地培养了学生写作的能力。写作部分共分五个单元,本课在第三单元。前两个单元重在“培养学生感受生活和思考生活的意识”,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了解联想和想象的写作功能,开拓学生写作的思路,为下两个单元更好地“再现客观事物”“表现主观情意”作好铺垫。
根据新教学大纲和新教材说明对于写作教学的要求,根据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我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学习和掌握想象和联想的思维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2、了解想象和联想的表达功能,在写作中恰当地运用联想和想象。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
教学的重点:指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开拓写作思路。这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所决定的。对于联想和想象,学生并不陌生,只是长期停留在感性认识,而对于它们的理论内涵却知之甚少,所以在想象和联想时不免有荒诞不合逻辑的现象。因此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理解把握想象和联想的特性。
按新教材的教学要求,写作指导训练为两课时。根据教材内容,联想和想象虽然有紧密的联系,但为了便于理解,可以先分后合。第一课时先研究想象的类型特点以及对开拓写作思路的作用,第二课时研究联想的方式方法及其在写作中的作用,然后点明联想和想象的关系及相互作用。这样可以使学生由点到面地掌握知识系统。
二、教法与学法
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发展的主体,主题的发展只有通过主体的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因此我采用特性发散法,先通过多媒体投影创设情境进行想象,引导学生以发散思维认识想象的两种特性,并总结规律。然后运用想象的规律进行写作思路的训练。从而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变通性,培养他们多角度地认识问题的能力,为开拓写作思路奠定基础。
创新教育特别重视学习的思维过程,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操作获得知识。所以在本节教学中指导学生以观察法、想象法、讨论法等,学会多角度的思维,从而扩大思维范围,提高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发展创造力,优化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
三、教学程序
本节课教学共分六个步骤:
第一步,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先讲一个故事:一位记者为了搞调查,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提问:这是什么?机关干部的回答:“没经过研究不能解答你的问题。”大学生的回答:“只有傻瓜才回答你的问题呢!”中学生回答:“这是一个零。”最后记者向小学生提这个问题。孩子们纷纷抢着回答:是太阳,是月亮,是足球,是烧饼,是鸡蛋,是歌唱家的嘴……这位记者回来后感慨颇多,于是提笔写下文章的标题:人的想象力是怎样丧失的?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加上教育和社会观念的影响,人们的想象力在逐渐淡化甚至会完全丧失,这是非常可怕的。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由此可见,世界的发展是离不开联想和想象的。所以我们要善于想象和联想。 (以故事导入生动形象,目的是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入深思)
第二步,理解想象的含义和特性
这一步主要通过五个问题来突破教学难点
1、(示投影)通过观察一幅画让学生在3分钟内想象它和什么事物相似或近似,说出的越多越好。(这一问题引入创设情境阶段。用多媒体投影图片,形象直观激发学生探索的动机和兴趣。在想象的过程还可以提示学生变化角度去观察,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的意识。)
2、进一步让学生讨论是根据什么会想到这些形象的?
通过学生的讨论总结再造想象的含义和特点:再造想象是根据眼前的内容,再现出记忆表象中的与之相似的景象。它是根据已有的经验和认识进行的想象。
(这是探寻规律阶段。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为运用想象开拓思路作好铺垫。)
3、投影示一篇短诗《儿时的船》,然后提问:这首诗作者是怎样调动想象来写作的?(这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再造想象在写作中的功用,以引入教学重点。)
4、用多媒体投影播放一段影片,在某一情节中暂停播放,然后让学生推想情节会怎样发展。(用这种手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从中感悟创造性想象的特征。另外选择动画片作为引导,是因为它的创造性非常显著,便于体会想象的特点。)
5、让学生同前一种想象比较其不同特点,总结“创造想象”的特征。
创造想象:不是记忆表象的简单重复,而是在现有的形象上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的形象。它是突破现实生活的限制,大胆地虚构,超越时空去想象。
(到此学生在形象的想象中总结了想象的特征规律,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
第三步,运用想象进行写作思维开拓训练
训练内容有两个
1、以投影示片段材料《O的断想》
请学生展开想象,会想到什么事物,又会悟出什么道理?
(这个训练目的是让学生运用再造想象去开拓写作的思路,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在引导学生运用规律学以致用。)
2示投影材料《如果真有“时间隧道”》
让同学们想象会发生什么事。
(这是以创造想象开拓写作的思路的训练,也是再次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从而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第四步,课堂小结
强调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特征以及开拓写作思路的作用。并鼓励学生保持丰富的想象力,去创造无限的世界。(总结突出本课的教学要点,加深印象,使学生有一个完整的认知。)
第五步,布置课外阅读和练笔
1、阅读《语文读本》:《论想象力两篇》《美感与联想》
2、把课堂上想象的内容整理成文,写在周记上。
(设计这样两个作业,一是按新教材的要求课外阅读与课内教学互相配合,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二是将阅读和写作结合,学以致用,逐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七年级语文春教案 篇11
一、《在沙漠中心》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以探索为主题,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练习快速阅读,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为目标。《在沙漠中心》主要描写了飞行员作家圣埃克絮佩里在飞机坠毁沙漠,濒临死亡之时的心理活动。王老师的这节课重点突出,重在引导学生对埃克絮佩里濒临死亡时心理活动的体味,从主人公痛苦、绝望到乐观、平静的心理变化的挖掘,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本文的主题——热爱生命,显得非常自然。
二、在分析过程中,王老师很注重对文本的朗读、挖掘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例如在体会作者的感受这一环节中,王老师让学生通过“当我读到——时,我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可填痛苦、绝望、平静、乐观等)”这一句式来感受作者的心路历程。这一问题的设计能让学生走进文本,专注地圈点批注,动情地朗读,仔细地品味,整堂课里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
三、王老师善于创设情境。在这堂课中有两处地方情境的创设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第一次是在学生分析作者在沙漠遇到什么困难时,要求学生用比喻说说冬天的感受。以此唤醒学生的体验,来体会本文的主人公飞行员圣埃克絮佩里的心理并进行语言训练,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很快地进入故事中的情境,有助于理解本文的主题。第二次是在学生梳理出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以后,王老师又对作者圣埃克絮佩里进行了补充介绍,仿佛让学生进入了圣埃克絮佩里所生活的时代,让学生明白了这位传奇人物短暂的一生,了解了他深切的责任感,从而对其产生了一种敬佩之情。
四、这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整堂课课堂气氛民主,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通过多种多样的学习方法,使得不同程度的学生在本节课中都有不同的收获,也使老师在这节课中的知识、能力和思想情感目标都能很好地落实。
五、有精美的板书。板书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传达给学生最形象最直观的教学内容, 王老师把上课的思路在黑板上完美地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