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教案课件 > 导航

七年级音乐教案

发表时间:2024-03-02

七年级音乐教案(精选8篇)。

接下来是中学范文网的编辑为您精选的“七年级音乐教案”内容。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因此在写的时候就不要草草了事了。 老师们要准备好教案和课件,创造有趣的课堂氛围。我们诚挚地邀请您来阅读并参考本文!

七年级音乐教案(篇1)

一、活动目标

1.感知音乐高低变化,想象各种小鸟的动作,尝试用动作表现。

2.在根据不同音乐不同动作的过程中,体验动作创编和表现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1.对小鸟生活习性有初步的了解。

2.音乐。

三、活动过程

(一)小鸟的故事

1.完整欣赏

T:春天来了,小鸟也忙坏了,它把一天做的事都藏在音乐里,你们听听小鸟这一天都干了哪些事?不一样的音乐都代表小鸟在干什么? (引导幼儿完整欣赏音乐。)

2.分段欣赏

(1)小鸟睡觉

T:每段音乐都代表小鸟在干什么?先来听听第一段。(安静的音乐,引导幼儿想象小鸟在睡觉。)

T:小鸟睡觉是怎么样的,我们来学学(引导幼儿动作表现小鸟睡觉)。

(2)小鸟飞

T:小鸟休息好了准备去干什么了?(听鸟飞的音乐)

T:小鸟飞来飞去想把春天来了的消息告诉伙伴,小鸟是怎么飞的? (引导幼儿动作表现鸟飞。)

(3)小鸟捉虫

T:小鸟飞累了接着干什么?(听捉虫的音乐)

T:它在什么地方捉虫?怎么捉?(引导幼儿动作表现小鸟在草地、树上捉虫吃)

(4)小鸟翱翔

T:小鸟吃饱了你们听它去哪了? (引导幼儿听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音乐,想象小鸟从树顶飞到草地,从草地飞上天空,并请幼儿用动作表现。)

(二)快乐的小鸟

T:让我变成一只快乐的小鸟,把春天来了的好消息告诉更多的伙伴。(引导幼儿根据不同的音乐,用不同的动作表现小鸟的活动。)

操作提示

老师在游戏过程中要引导幼儿表现小鸟的动作,双脚做小碎步,双臂上下摆动。老师在活动中逐步提出要求,最后完成完整游戏。可根据孩子的实际状况分几次活动进行,例如:第一次活动听小鸟睡觉和小鸟飞的音乐,引导幼儿动作表现这两段音乐;第二次活动在复习鸟飞的基础上再引导幼儿听小鸟捉虫等,循序渐进逐步积累。老师在游戏中加强幼儿听辨音乐能力及记忆方面的培养,鼓励幼儿愉快参与游戏,大胆进行创编,鼓励幼儿用多种动作表现一个场景,例如:用不同的动作表现小鸟捉虫的情景。

小班科学游戏《肚子里面长啥样》公开课视频+有声PPT课件+教案+音乐+打印图大班语言古诗《悯农》公开课视频+PPT课件+教案+音乐+动画。

七年级音乐教案(篇2)

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情感目标:通过学唱《念故乡》,重温已经学过的思念故乡的歌曲,从感性上让学生体验思念故乡,热爱故乡的情感。

2、知识技能目标:

(1)了解作曲家生平和相关文化,激发学生用富有感情的声音来演唱《念故乡》。

(2)以小组单位设计歌曲的表现形式,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重点:

由于很少学生有离开故乡,思念故乡的情感体验,缺乏对歌曲的感受和理解,在教学过程 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音乐。

难点:

激发学生有感情、有力度变化的演唱歌曲。(思乡的感情不仅要深入学生心理,还要让他外化用歌声表现出来,是个难点)。

教学准备:

学生:(1)要求在课外从学过的课本中寻找思念故乡的歌曲,以小组

为单位复习歌曲。 (2)带竖笛

教师:多媒体课件、钢琴、世界地图

教学过程 :

设计意图

1、进教室

(1)播放古诗

歌曲《静夜思》

(2)引导学生

感受歌曲

(1)听音乐

进教室

(2)谈谈对

音乐的感受

文字:念故乡

创设思念故乡的氛围,让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受到思乡的情绪。

2、发声练习

指导学生有力度变化的发声

根据旋律线条的起伏,用有力度变化的声音演唱

发声练习曲谱

为后面运用力度变化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作铺垫。

3、用竖笛自学歌曲主旋律

(1)老师这有三条旋律,请你自选一条吹一吹

(2)强调附点节奏

(1)用竖笛自选练习

(2)钢琴伴奏练习第一局的同学站起来吹一吹、练习第二句……

(3)分句唱一唱

(1)3.5 5 3.2 1|

2.3 5.3 2 — ||

(2) 6 .1 1 75 6 |

61 75 6 — ||

(3)3.5 5 1.2

3| 2. 1 26 | 1—— —||

歌曲《念故乡》是由这三条旋律组成,学会了这三条旋律等于解决了识谱问题

4、导入

我们刚才练习的三条乐句是选自歌曲

《念故乡》,这首歌曲是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在美国工作时写的

观看多媒体认识作者

(1)出示课题《念故乡》

(2)展示德沃夏克的肖像

让学生认识曲作者

5、欣赏《念故乡》理解歌曲内容

6、学唱歌曲

(1)你了这首歌曲你想说点什么?

(2)德沃夏克是哪个国家?指导学生找一找地图上中国在哪?捷克在哪?美国在哪?

这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歌曲,接下来我们就来学唱这首感人肺腑的歌曲《念故乡》

(1) 视唱

(2) 学习歌词

(3) 练唱歌曲,注意速度、力度和情感

(1)听音乐,谈初步的感受

(2)回答:捷克在欧洲,美国在美洲,隔着太平洋

(1)第一遍视唱,注意力度和速度以及情绪,第二遍视唱,抠出情绪,教师范唱与学生对比

(2)全体用lu哼鸣,请一名学生配乐朗读;集体配乐朗读

(3)带歌词练唱歌曲

(1)播放歌曲《念故乡》

(2)展示世界地图

(3)地图上捷克和美国用红色展示

(1)、(2)、(3)

出示歌谱

(1)了解歌曲所想表达的情感

(2)通过让学生在地图上找捷克、美国帮助学生理解身在他乡的情感

层层递进学唱歌曲通过视唱、哼鸣使学生能感受歌曲的情绪,能正确演唱歌曲

7、高潮:层层递进激发情感

(1)你们想不想看德沃夏克的故乡

(2)看船出海,引导学生给歌曲加旁白台词

(3)在教师不断地引导中再次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4)激发有感情的唱,他把所有感情都宣泄在音乐上,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力度唱才能更好的表达出感情

(1) 观看德沃夏克的故乡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说两句

(3)有感情的朗读

(4)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力度处理,并示范演唱;集体唱

(1)观看德沃夏克的故乡

(2)播放“看船出海”

(1)通过观看德沃夏克的故乡,激起学生情感,有感情的演唱

(2)让学生进行即兴创作,发挥想象

(3)学生逐渐的投入到歌曲的情感中,并释放自己的情感

8、音乐与相关文化

它极度的思念故乡,写了一首令人轰动的《第九交响曲》,念故乡就是其中的片断,我们听听这首交响曲其它的乐章

(2) 欣赏《第九交响曲》

播放《第九交响曲》

让学生了解作者虽然命运坎坷但是非常乐观,我们最终的目的还是要让学生养成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9、组织综合表演,发挥想象

教师组织学生对学过的思乡之曲进行综合表演

(3) 以两个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题材和表演形式进行即兴创作

题材:《念故乡》、《送别》、《故乡的亲人》、《红河谷》

表演形式:唱歌、舞蹈、朗诵、加旁白、演奏等

通过即兴创作音乐活动,来表现对故乡的感情。

10.教师小结,下课。

七年级音乐教案(篇3)

活动名称:化装舞会

活动目标:

1.能愉快地参加化装舞会,感受朋友越多越快乐。

2.会大方地介绍自己,并用适当的方式认识其他班级的新朋友。

活动准备:化装舞会面具每人一个。

《找朋友》《请你和我跳个舞》音乐

幼儿提前了解一些关于化装舞会的知识。

活动过程:

1.提出主题,引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孩子们,今天我们中班的小朋友要开一个化装舞会,在那里不仅有我们班上的小朋友,还有其他班上的小朋友,你们想不想结识新的朋友呢?让我们一起去参加吧!”

2.交流讨论,引导幼儿了解化装舞会,并鼓励幼儿讨论如何认识新的朋友。

“小朋友们,你们参加过化装舞会吗?你们知道化装舞会是什么样子的?化装舞会上大家都会做些什么呢?”

3.抛出问题,观看化装舞会的小视频。

4.幼儿讨论,自由发言,教师小结。化装舞会就是大家都带上准备好的面具参加舞会,谁也不认识谁,大家一起唱歌,一起跳舞,最后再拿开面具认识许多新的朋友。

教师:“拿开面具后我们该如何认识新朋友呢?该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我们来一起体验下吧!”

5.表演体验。请幼儿戴上面具玩音乐游戏“找朋友”引导幼儿找到好朋友后拿下面具,认识对方,向好朋友介绍自己的姓名,班级。

6.(1)表演体验—请你和我跳个舞,与幼儿一起跳舞,引导幼儿在舞会结束后认识新朋友。

(2)表演体验—朋友越多越快乐,感受与朋友参加化装舞会的快乐。

7.分享感受。引导幼儿与同伴交流参加舞会的感受。

七年级音乐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聆听《化装舞会》,能够领会拉丁美洲音乐的鲜明民族风格和它们的节奏特点。

2、情感目标:乐于以积极的态度体验美洲、拉丁美洲音乐的民族风格,喜爱美洲、拉丁美洲民族音乐,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世界多元音乐文化。

3、能力发展目标:能听辨不同拍子的舞曲,并能按照不同的拍子做出相应的动作,能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能与同伴友好合作,并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

教学重点:

鼓励学生勇于参与这样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之间友好合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

学生能正确听辨不同拍子的舞曲。以表演的方式体现出拉丁美洲音乐的鲜明民族风格和它们的节奏特点。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这是一首典型的探戈舞曲,所以重点是让学生体会探戈的节奏,通过聆听熟悉探戈的节奏,再加上欣赏和表演,以及对探戈的来历的了解,加深对探戈舞蹈的认识和理解。

1、导入:我们先来看一个小品《妈妈的今天》。(播放小品)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个小品,笑过之后我们是否注意到在小品中他提到了一种舞蹈,有没有谁能说出来呢?(学生回答),看来大家都很用心去看了,对,就是探戈这种舞蹈。

2、早期的探戈曲多由吉他、小提琴、曼多林等演奏。20世纪后逐渐确立了钢琴、六角手风琴和小提琴、低音提琴等几种乐器的组合。六角手风琴的低哑音色与探戈的怀乡、伤感情调相吻合,故至今是演奏探戈主旋律的重要乐器。

3、究竟探戈舞是怎样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同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曲子的风格、速度、节拍。

教师进行引导并总结。

刚才大家听到的那段音乐就是一首很有名的探戈舞曲――《化装舞会》,作者为作曲家马托斯61罗德里格斯,他生于乌拉圭,后到阿根廷定居。这首舞曲描写的是一家医院的大夫和病人,为庆祝狂欢节而举行化装舞会的情景。在流行中有两种不同的唱词,现在流行的多是器乐曲。

6、师生共同分析作品,A+B+A讲解复三部曲式a+b+A。

同学们,你们这堂课高兴吗?是的,正象音乐家冼星海说的那样: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可是有些同学却不喜欢学习音乐,我们来听一听亚里斯多德是怎样说的:音乐应该学习,并不只是为着某一目的,而是同时为着几个目的,那就是①教育,②净化,③精神享受,也就是紧张劳动后的安静和休息。为了你能够更快乐,请学习音乐吧!

七年级音乐教案(篇5)

一、说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内容,旨在七年级的音乐基础上加深其印象,增强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

学生在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七彩的管弦》的教学中,已赏析过布里顿创作的《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格罗菲的《日出》、巴托克的《乡村傍晚》,还观赏了西洋乐器图片,学生对交响乐队的乐器音色已有初步的印象,对西洋乐器与民族乐器有了点滴认识,对乐队表现力也可能有粗浅的认识。

本单元以名曲切入,教学内容包括西洋乐器独奏与合奏两个专题欣赏:

1、独奏曲的神韵——选取了钢琴独奏曲《月光》等三首曲目,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这三种乐器,感知其音色特点,并结合图景理解乐曲内容。

2、交响乐的魅力——选取了我国作曲家的两首管弦乐作品《蓝花花的故事》,这两首作品风格不同,表现手法也有差异,旨在让学生听着不同的音色块和旋律线,进一步体验标题器乐曲的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能专注地欣赏乐曲,对乐曲所表现的内容有情感

反应,如思念、欢快、悲伤等情绪。

2、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记住两至三首乐曲的主题,如:《月光》、《蓝花花的故事》等。

(2)、初步领略中外音乐的某些不同点,如旋律、音节、和声等。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的重、难点均是让学生感受乐曲的音色特点,体会音乐表现的意境和情感。

四、说教材

(由于限于篇幅,重点以《月光》、为例作以简要分析):

(一)《月光》——《月光》或译为《明月之光》,它是法国“印象派音乐”的创始人德彪西创作的《贝加玛斯卡组曲》中的第三首。1884年,德彪西获公费留学意大利期间,游历了贝加摩地区,该地区秀丽的风光给德彪西留下了极美好的印象,逐创作了此曲。它虽是德彪西的早期作品,但已显示出印象主义音乐的艺术风格。

他的作品多以自然景物为题材,他追求丰富的音响色彩,意境朦胧飘逸,效果神秘新奇。代表作有管弦乐曲《牧神午后前奏曲》、《大海》、《夜曲》,钢琴曲《意象集》以及《十二首钢琴前奏曲》等。

《月光》第一部分重在写景,第二部分重在写静夜沉思.在钢琴曲《月光》中,德彪西采用了色调柔和而明净的和声与钢琴织体,发挥了声音“造型”的能力,描绘了月夜的景色。

乐曲开始,主要旋律是由一连串平行三度的和声进行,这是作曲家巧妙地运用明亮的三度音程,使听众产生对皎美月色的联想,配以悠长的旋律线和平稳的节奏,划出了一幅幽静的月夜画面.使人充满无尽的遐想。

乐曲的中间部分用左手弹奏流动的分解和弦音程,主旋律依然安静平稳,像是抒写人们在静夜中的沉思和对自然美景的赞叹。

乐曲再现部分旋律同第一部分,但加上左手轻似和风、明如滚珠的音型衬托,仿佛让人看到高悬的明月,闪亮的星星,夜风吹拂、树叶沙沙,一片富有生机的美妙意境。

五、说教学方法

根据中学生年龄特征,我采取了情景创设法、合作探讨法、启发诱导法、聆听辨析法、尝试教学法等,在教学中把教法与学法联系起来,有意识地进行学法的指导和渗透,不仅让学生学会,而且让学生会学,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实行“四多”,即多听、多想、多讨论、多创作,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是学生更准确地表现和创作音乐。

六、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的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在学法的指导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重要通过听听、想想、唱唱、谈谈、写写等要素,让学生去感知音乐的情绪和所表达的意境。通过列表格直观地对比分析的方法,使学生在尝试学习中自主地得出结论,从而来完成能力目标,通过亲身体验来验证结论。

七、说教学程序

(1)情景导入——(2)作品简介——(3)聆听感悟——(4)讨论辨析情绪、意境——(5)音乐主题视唱——(6)感悟、升华、拓宽——(7)课后反思,让学生将课堂欣赏延伸到课外,将搜索到的好作品拿到课堂上大家分享!

七年级音乐教案(篇6)

歌曲分析

歌曲《大中国》由高枫作词作曲是一首以歌颂祖国为主题的通俗歌曲。曲调吸收了我国民歌素材创作而成,富有时代气息。

《大中国》的音乐由引子+A+B+A′构成复三部曲式。

引子。引子为4/4、2/4拍,开始在F调上,由主和弦 、下属和弦构成的和声来呈述:

这一曲调,造成一个明亮、柔和 的意境。然后转为降E调,以豪迈的气势唱出A段音乐主题的音调。

A段,第一部分。这段为单二部曲式,由一个主题乐段与一个变奏构成,结构为A(a+a′)。a 段主题乐段是一个四句体乐段,其音乐采用东北大秧歌的音调为主题发展而成,以齐唱形式呈示出来,表现出祖国大家庭中热烈、欢快、意气风发的扬景。a′段的第二乐段是a段的`第一变奏。

B段,第二部分。这部分也是单二部曲式,结构为B(b+c)。第一乐段b中的音乐主题音调来自河北民歌,曲调流畅活跃,抒情开朗。第二乐段c是歌曲的高潮段落,唱出中华儿女对祖国的共同心声,在开始的强拍上就用了一个离调和弦(用3 5 7 3构成),使全曲的情绪达到高潮,第二句开始的强拍上用了主和弦,使语气更加肯定,B段在激情中结束。在4个小节的间奏之后是第三部分。

A′段,第三部分。这段音乐是A段主题的变化再现,与B段中的第二乐段c 的再现结合,其 结构为A′(a2+c)。第三部分中A的主题再现是a段主题的第二变奏,它将a段主题的时值放宽,情绪热烈活跃。紧接着,是第二部分B段中的第二乐段c的再现。

课题: 大中国

课时: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乐曲的曲式结构

2、 通过欣赏《大中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3、通过欣赏秧歌、表演秧歌、使学生更加热爱民族音乐。

教学重点:

1、 通过感受歌曲热烈、欢快的气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运用适当的肢体语言来表现秧歌的特点。

3、了解有关民族打击乐器的知识。

教学难点:

1、感受八分附点音符节奏的韵律特点,体会它在秧歌中的表现作用。

2、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具准备: 教学课件 录音(MTV)等不同版本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导入

1、教师播放《大中国》

2、简介高枫

作者简介

高枫原名曾焰赤,他在武汉上小学期间就开始登台表演,但音乐那时只是他的兴趣爱好,并不是他的专业。高中毕业,他考取了中央美术学院的雕塑专业。在工艺美院学习时,高枫开始涉足文艺界,为电视剧《赵四小姐与张学良》、《龙年警官》等配唱了主题曲,并开始练习作曲。

毕业后,高枫开始在北京闯荡,他放弃了学习多年的美术专业,开始从事音乐创作和演唱工作,平日依靠演唱维持生计。在内地第一个兄弟组合“楚奇楚童”的专辑里,高枫的作品占了近一半。与此同时,轰动一时的电视连续剧《戏说乾隆》、《皇城根》里也留下了高枫的声音。

随后,高枫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歌曲的创作中,一首首精美的作品问世了,唱红了一位又一位歌坛新秀。其中包括黄格选的《春水流》、红霞的《让往事飞》、思浓思雨的《双双飞》、老狼的《美人》等,并以一曲《大中国》为歌迷所熟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随笔

一、师生问好

二、导入:

1、教师播放《大中国》

2、简介高枫

三 演唱《大中国》

四、简单介绍秧歌

1、观看图片

2、教师示范

3、引导学生跳一跳

五、发散

播放:爱国通俗歌曲

《红旗飘飘》

六、小结 下课 师生问好

学生:初听

体会其情绪特点

七年级音乐教案(篇7)

【教案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吕其明及其作品;初步了解管弦乐的构成;初步了解节奏、节拍、速度、力度、旋律等音乐要素对塑造音乐形象的作用。

2、能力目标;能视唱《红旗颂》的“歌唱性主题”;能感受,体验作品的音乐情绪,跟随作品展开想象和联想,并应用音乐要素及表情术语描述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内容。

3、情感目标:通过演唱和欣赏,在音乐实践中感受、体会、表达爱国之情,热爱民族音乐文化。

【教案重点和难点】

重点:听赏《红旗颂》;能唱一唱“歌唱性红旗主题”;能分辨“歌唱性红旗主题”和“进行曲式红旗主题”的异同点。

难点:引导学生在听赏过程中展开想象和联想,增强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能区别相同主题不同体裁的表演风格特点。

【教案过程】

(一)组织教案:课堂礼仪,检查出勤,稳定情绪,准备上课。

(二)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五星红旗》(刘媛媛演唱),创设课堂教案情景。

(三)、讲授新课:

1、赏画:油画《开国大典》

2、讨论:★从画面感受到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3、播放开国大典视频,感受氛围。

4、听赏吕其明《红旗颂》(管弦乐曲):

①、简介吕其明及其代表作品。(师生共同交流)

②、简介管弦乐队构成。(弦乐组、铜管组、木管组、打击乐器组)

③、聆听引子主题片段。

思考:你听了《红旗颂》号角主题后有什么感受?它的旋律来源于哪一首歌曲?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

感受:激动、振奋、具有强烈的号召力

来源:聂耳《义勇军进行曲》(国歌)

④、聆听红旗主题。

教师播放“歌唱性红旗主题”和“进行曲式红旗主题”。

思考:这两个主题有何异同点?能激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感受?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

异同点:乐曲的节奏、旋律没有变,节拍、速度、力度、音乐情绪变了。

结论:节拍、速度、力度的变化会产生旋律的风格特点的变化。

歌唱性主题的感受:红旗迎着朝阳,烈烈招展;深情、眷恋、真挚赞颂的情绪。

进行性主题的感受:在红旗的指引下,无数的革命先辈们英勇战斗,奋勇前进的步伐;坚定有力、斗志昂扬的情绪。

⑤、分别用不同的节拍4/4和2/4,唱一唱两个主题,加强对作品的感受和体会。

⑥、听赏再现部。

思考:你能感觉到音乐情绪发生变化了吗?请用手势示意。

请学生听辨出东方红主题,并在聆听过程中用手势示意,强化学习的目标,增强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⑦、完整听赏《红旗颂》。

5、课堂小结:

比较相同主题(红旗)不同体裁(歌曲、乐曲)的表演风格特点。

相同点:都能以真挚的情感打动人的心灵,引发内心的共鸣。

不同点:

歌曲——动听的旋律,动人的歌词,动情的演唱,使得歌曲在表达音乐情绪,刻画音乐形象上更容易让人理解和感受。

乐曲——丰富的和声,多层次的配器,大型的管弦乐队,使得乐曲在表达上更到位,更有层次,更感人肺腑,得到的感受更深刻难忘。

6、布置作业:

课后唱背红旗主题,尝试为红旗主题填上合适的歌词并演唱出来,下节课同学之间交流一下,比一比谁的创作更精彩。

红旗颂

一面用鲜血和精神凝结的旗帜在飘扬

飘扬在一个用五千年文明传承的地方

就是这面旗帜摧毁了旧时代的腐朽

就是这面旗帜迎来了新中国的朝阳

就是这面旗帜埋葬了屈辱

就是这面旗帜揭开了中国崭新的篇章

从此

一个民族告别了被压迫奴役的历史

昂首阔步走向了新时代的万里康庄

七年级音乐教案(篇8)

欣赏《春天的故事》

教学目标:

1、感受歌曲情绪的变化,了解领唱与合唱在塑造音乐艺术形象方面发挥的作用。2.了解《春天的故事》的来历及歌曲的词作者蒋开儒老人。

3、引导学生简要分析歌曲的速度、力度、情绪和演唱形式。

重点难点:

重点: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难点:欣赏歌曲《春天的故事》,了解歌曲创作的背景,通过音乐作品引申了解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历程,增强学生对祖国母亲的认识,并体会历史背景与音乐作品之间的密切关系。教学过程:

一、了解歌曲的相关知识:

《春天的故事》的词作者是76岁的蒋开儒老人。创作《春天的故事》之前,蒋开儒曾任黑龙江省穆棱县政协副主席。蒋开儒1935年9月出生,籍贯广西,当兵后落户北大荒。当被记者问道为何要用“春天”借喻,藉此来讴歌邓爷爷?蒋开儒表示,他早就注意到,“邓爷爷总是喜欢在春天做一件大事”。“1979年春天,邓爷爷提出办经济特区;1984年,邓爷爷第一次南巡;1992年,邓爷爷第二次南巡”,蒋开儒对邓爷爷的活动一直特别关注。蒋开儒形容自己写出《春天的故事》“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因为家里有海外关系,在“那样的一种特殊年代特别盼望春天的到来,而随着,蒋开儒就感觉“春天已经到来”——当然,这个春天不仅仅对于他个人而言。

二、欣赏《春天的故事》

1、完整聆听《春天的故事》思考情绪?“老人”?“圈”?“春天”?

2、再次聆听,歌曲的结构及演唱形式是怎样的?

3、分段聆听《春天的故事》

4、完整聆听《春天的故事》,了解作者。

三、当堂总结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古往今来,有许多赞美、歌颂祖国的歌词,你能唱唱自己喜欢的爱国歌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