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精选(6篇)。
希望这份“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能够达到您的期望让您感到满足,平时你鉴赏范文的频率有多高呢?很多工作岗位需要员工聚焦于文档的管理和书写上,人们越来越需要依靠范文。范文的精髓就在于其写作的整体框架,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 篇1
⑴自然原因:①区域分布不均匀;②自然资源一般不具流动性。
⑵经济原因: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区域资源供求不匹配。
西气东输: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目标市场,建设从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输气管道。
⑴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①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对能源 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 短缺,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②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能源资源 蕴藏丰富 ,需求量 小 ,能源优势难以发挥。
⑵调整能源消费结构:①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 煤为主,易引发 酸雨 等环境问题;②北煤南运对我国 南北向铁路运输带来很大压力。
⑶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①天然气分布西多东少、北多南少;②四大气区是新疆(塔里木、准噶尔)、青海(柴达木)、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鄂尔多斯);③ 东部油气开发已到中后期,西部是 战略接替区,发展战略是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⑴对中西部经济发展(输出地)的影响:①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②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③有利于西部地区能源气化,缓解因植被破坏对环境的压力。
⑵对东部经济发展(输入地)的影响:①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状况,促进经济发展;②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能源结构;③有利于净化大气环境④ 促进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 篇2
xx年高考,在高考命题中取得较为成功的成绩,得益于我们高考复习中的地理知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指明了一条正确的方向。高考复习的重点和核心问题是“综合性”考试,这是高考复习的中心,也是高考复习的重点,因此,高考复习的着眼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综合性
考查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概念、空间形式等基本知识。综合地理事物空间分布是地理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地理考查空间地理知识的方法主要有以下特点:①考查地理概念的基础知识。②考查地球、地球运动和人口等基本因素的综合运用能力。③考查地理原理、地质特征、地球气候类型、海洋地理原理、气压、地图知识。④考查地理原理、地理原理、地理原理、地理原理和地理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灵活性
考查的内容是复习所学知识的重点和关键,但考查的内容也是复习所学知识的重点和关键。所以,高考复习时,不要把所有的考查内容简单地拿来复习,而要把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网络,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在地理中遨游,在自然科学的天地中遨游,从而形成知识网络,使知识网络化、系统化。
三、针对性
考查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理想中的地图或图表、地形图、地质知识、地理原理、地理事物原理等。
四、灵活性
考查考查考生的地理知识的同时,还要考查考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如对世界的了解的了解、对世界与人类日常生活的热情、对环境污染和的了解等。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 篇3
A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从而改善生态条件,保护农田、牧场,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
植物生长对环境(其中气候的光、热、水的影响制约突出)依赖性大,并适应环境,因而对环境有明显的指示作用
骆驼刺——干旱环境;荷花——水湿环境;
“枣发芽,种棉花”——植物对气候的指示;
生物的出现,使岩体风化加快,母质肥力不断发展;
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土壤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非常活跃的场所,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土壤具有能够生长植物的肥力特性,为植物生长提供条件,从而使地表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自然资源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原料、能源和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13、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海洋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物资源的特征和组成
土地资源可再生陆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陆地自然资源的利用潜力是无限的陆地自然资源有一定的分布规律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组成相互联系的整体
海洋生物资源鱼、虾、贝、藻等海洋渔业资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陆架海域
海洋能源潮汐发电和波浪发电等可再生、能量密度小、无污染目前工程投资大、效益不高
海洋空间资源生产空间、通信空间、电力输送、储藏空间、文化娱乐空间、交通运输空间
其环境和生态条件复杂和特殊。其开发对科学技术和资金投入的依赖性大、技术难度高、风险大
14、人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采取的措施(待查)
15、气象灾害、地质地貌灾害的危害,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防灾减灾措施
台风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给沿海地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是减灾的重要措施;主要利用气象卫星进行探测
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洪水进行监测和预报,可以有效减灾;防洪需工程措施(筑堤、整治河道、修水库等)和非工程措施(建立洪水预警系统、居民应急撤离对策、防洪保险等)相结合进行
因地制宜进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选种耐旱作物;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防护林建设等
寒潮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危害农作物;大风能翻船、倒屋、破坏牧场;雪灾冻雨造成通信输电线路中断、交通受阻其影响范围大,并多灾并发
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实施一些预防措施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
成因上的关联性如地壳活跃之地,往往多火山活动和地震原发性的主灾往往会诱发其他灾害如地震引发滑坡、
火山喷发引发地震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可诱发地质灾害如破坏植被是泥石流加剧的重要原因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 篇4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太阳地轴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平均1°/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26’S向南北降低
23°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23°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值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26’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每1°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 篇5
1自然地理环境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人类圈组成的有机整体。自然地理环境五要素:气候、地貌(地形)、水文、土壤、生物(植被)。
2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表现:①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发展的,每一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包括对其他地区的影响)。
3土壤: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陆地疏松表层。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成土母质: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有重要影响(继承关系)。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如:中等水热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积累最多。(温带半湿润环境下的黑土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通过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地貌形态以及生物的活动,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如:湿热条件下风化壳最厚,土壤层厚度大。干旱或者寒冷条件下,风化壳薄,土壤层也薄。(出国留学网 LiUXuE86.coM)
生物: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没有生物的参与(生物循环),就不会有土壤的形成。(成土母质→低等植物生长→原始土壤→高等植物生长→成熟土壤)。一般而言,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要低于草地土壤。
地形: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作用于土壤。如土壤的垂直地带分布。陡峭的山坡:地表物质迁移速度快,难发育深厚的土壤。平坦的地方:地表物质的侵蚀速度慢,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发育深厚的土壤。阳坡:温度条件好,但蒸发旺,水分较差,阴坡反之。
人类活动:积极影响—改造自然土壤为各种耕作土壤;消极影响—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等)
3环境的整体性要求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
1自然带:自然属性相一致的条带状区域。地域分异有一定的有序性和普遍性。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 篇6
2.东北地区气候条件:(1)大部分为温带季风气候 (2)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3)南北温差大
南部为暖温带可种植冬小麦、棉花、暖温带水果等;中部属中温带可种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水稻、亚麻等;北部属寒温带以春小麦、大豆、马铃薯为主。
(3)土壤肥沃,有黑土、黑钙土分布,有机质丰富,土层深厚,生产力高
①土地资源丰富,平原广阔,适合大规模机械作业 ②土地肥沃:黑土和黑钙土广布,利于农业发展 ③宜农荒地多,后备耕地资源充足 ④气候温和湿润 ⑤山地多可以发展多种经营 ⑥草场资源:草场面积广,利于发展畜牧业 ⑦海岸线长,滩涂面积广,多淡水湖,利于渔业发展 ⑧林地面积广,既保护生态又可发展林业。
2.社会经济条件:①人口少,人均耕地多 ②农业机械化程度高;③农场经营,便于管理 ④工业部门齐全,是我国重要工业基地,为现代化农业奠定基础
(1)农业结构比较完整,耕作业占主导地位。
③我国重要的林业基地,集中分布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三大林区
B:具体表现:①东北地区农业自东向西的变化体现的地域性是: 以林为主的林农交错地
带,以农为主的农林、农耕、农牧地带和牧业地带;②东北地区农业自南向北的变化体现的地域性是:海洋渔业地带、农耕地带和农林牧地带
A.存在问题:①生产潜力尚未充分发挥;②荒地开垦后植被破坏,表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使农作物单产和品质逐年下降
B.①改良耕作制度,实行“少耕深松、耕松结合、深松蓄水”的耕作制度;②加强黑土培肥,增施有机肥,尤其是秸秆还田;③植树造林,加强对坡面、沟壑的治理,减少水土流失
2.林业的发展:
A.存在问题:①重采轻育,采伐量超过生长量②森林火灾③滥砍乱伐和毁林开荒现象比较严重
②合理采伐,坚持以蓄积量定采伐量,以促进珍稀树种的更新,特别是红松的更新
A.存在问题:①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 ②湿地面积逐年减少 ③植物的生长环境和动物的栖息环境日益恶化
B.措施:①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② 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田③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退化的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