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个人总结 > 导航

出版年度工作总结

发表时间:2024-10-17

出版年度工作总结分享7篇。

我们听了一场关于“出版年度工作总结”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文档处理是我们成功管理个人和家庭事务的重要工具,让脑子的知识充沛,阅读范文是很有必要的。高水平的范文,可以帮我们快速上手写作,写一篇好的范文有哪些要点?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出版年度工作总结 篇1

一是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四川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和XX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全面实施“党员积分制管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深入。全面贯彻从严治党,扎实开展“微腐败”专项治理,系统梳理权力事项工作流程和岗位廉政风险点,制定防控措施,岗位廉政风险防范机制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清单管理制全面强化,营造出了风清气正的党风。着力推动精准扶贫,深入开展扶贫调研,建立领导干部“走基层”长效机制,推动扶贫工作由“输血”向“造血”转变。

二是重大文化活动圆满成功。成功举办了第六届XX国际非遗节、201XXX金砖国家电影节、首届XX国际音乐(演艺)设施设备博览会、“‘共筑中国梦 喜迎十九大’XX市群众歌咏会”、第四届XX创意设计周、第五届网络视听大会等重大文化活动。第六届XX国际非遗节,有来自112个国家地区的300多名代表和国内5800多名代表参加,得到了文化部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成功创办201XXX金砖国家电影节,受到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成功创办201X首届XX国际音乐(演艺)设施设备博览会,展会规模和影响都创 “西部先河”。第四届XX创意设计周,共计700余家机构、3000余件作品参展,280余家海内外媒体报道1200多条,首次举办iFXX国际设计论坛,推动德国iF(XX)设计中心、XX中法创意设计创新平台正式落户XX。第五届网络视听大会300多位网络视听全产业链的重量级嘉宾现场演讲与对话。

三是文艺创作演出欣欣向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小号手陈曾获“201X年圣彼得堡国际艺术周暨小号大赛”金奖,舞蹈《英姿》获201X四川省舞蹈新作比赛一等奖,京剧《落梅吟》参加第八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四川清音《中华医药》、谐剧《苦蒿妹妹》、木偶表演《变脸吐火》等优秀剧目参加文化部全国曲艺、木偶、皮影优秀剧(节)展演。成功举办“蓉城之秋·XX国际音乐季”,举办500余场音乐主题活动,来自英国、法国、美国等国家的31支国外演出团队加盟,带动音乐及周边消费近7亿元,支持企业成功举办草莓音乐节、日落春浪电子音乐节、乐杜鹃音乐节等,音乐演艺票房突破4亿元。

四是公共文化服务持续提质增效。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继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工作,完成全市100%乡镇(街道)、80%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站)建设,全面实施公共文化阵地免费开放,全市122家博物馆举办500余场展览,2000余场青少年教育活动。全年举办文化惠民活动1000余场,全民阅读系列活动2万余场,“朗读亭”活动参与人次达2600余人,在全市3720个行政村(涉农社区)实现了“一村一月一场”公益电影,影院免费专场电影放映3000余场。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和资源整合,建立起“文化天府—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和“文化e家—XX市公共文化服务绩效管理平台”,推广文图两馆总分馆制经验,成功举办“小康社会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高峰论坛。

五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协调推进。系统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以市政府名义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与市规划局合作将全市596处文物保护单位纳入XX市控制性规划,编制了《XX片区大遗址总体保护规划》,完成东华门遗址区域、XX体育中心内的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XX体育中心古遗址、蒲江飞虎村船棺墓地等一批重要考古成果和学术成果,开展文物安全大检查,推进文物行政管理信息平台建设,编印《XX市文物工作手册》《XX市文物保护技术工作手册》。加快推进文化遗产展示体系建设,编制的《天府绿道文化建设工作方案》和《天府绿道文化资源资料汇编》,受到市委主要领导肯定,完成杜甫“千诗碑”一期建设并投入使用。

六是文创产业加快发展。倾力打造文创品牌活动,成功举办201X年第49届XX国际熊猫灯会、第四届XX创意设计周、201X首届XX国际音乐(演艺)设施设备博览会、“蓉城之秋·XX国际音乐季”等活动。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赴广州、香港等地进行项目推介,推动摩登天空、广州锐丰、爱奇艺等文创企业和许晓峰“音乐公社”,张靓颖“少城时代”,李宇春“黄色石头”等著名音乐人工作室注册落地,促成全球知名iF设计奖落地XX,推动设立国内首支音乐产业基金——XX音乐文化产业基金,发起成立“中国专业音乐院校原创音乐发展联盟”。加快完成文创地标设施建设,XX演艺中心(大魔方)、云端音乐厅等建成投用,XX中心、城市音乐厅、XX露天音乐广场一期公园项目正抓紧建设。

七是广播电视工作稳步推进。成功举办美国文化月电影沙龙、波兰、新西兰文化活动等国际影展,展映影片50余部、130余场,约5万余人次观影。组织开展优秀网络视听节目创作活动,共计15部作品在各类创作活动中获奖,创历年最好成绩。加快推进“高清四川 智慧广电”专项改革工作,65%的家庭用户实现高清双向化,推动广播电视村村通向户户通升级。

八是文化市场规范发展。深入落实放管服,全年完成审批事项600余件,处理电话和现场咨询 7000余件,查办文化市场各类举报等共140余件,实现办结回复率100%、群众满意率100%。创新推动依法行政,全市4240个社区(村)建立“扫黄打非”网格1万余个,配备网格员1万余名,全年共出动执法人员2000余人次,检查文化经营单位4200余家次,查缴各类非法出版物4900余册,处置网络有害信息近4万余条,关闭违法网站600余家,查办“扫黄打非”案件160余件,有力净化了文化市场。

九是对外文化交流成效显著。全年赴德国、俄罗斯、斐济、摩洛哥、新西兰、澳大利亚、突尼斯、埃及等国开展文化交流演出和非遗项目展示活动50余场;成功举办201X“天府文化周”——奥地利、波兰交响乐演出活动,完成与文化部共建的拉巴特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建设。世界优秀文化引进不断加快,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国—中东欧国家舞蹈夏令营”、第三届“意会中国—阿拉伯知名雕塑家访华采风和作品展”,持续推进“2018年中国-中东欧国家艺术合作论坛”“第四届阿拉伯艺术节”。

出版年度工作总结 篇2

第三单元 遗传与进化

第八课:代代相传的特征

教学内容

1.知道生物的很多特性是遗传的。

2.了解遗传和变异也是生物的特性之一。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通过调查自己和家庭成员的外貌特征和生理特征,知道生物的很多特性是可以遗传的。

2.了解遗传和变异也是生物的特性之一。

能力培养

1.通过调查人类是否有着代代相传的特征,培养观察、比较、分析与推理能力。

2.通过了解生物的变异现象,培养搜集资料和讨论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

3.培养学生乐于与同学交流与合作的态度。

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开展调查——搜集数据——分析交流

重点难点

通过调查、分析等方法,比较研究家庭成员的外貌特征和生理特征,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征是可以遗传的,并了解变异也是生物的特性之一。

教学准备

调查表格:外貌特征、不明显特征的遗传性调查表,优势眼家庭调查表等;图片:父母和子女有相同外貌特征的图片,红绿色盲测试图等;资料:关于遗传与变异的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像酒窝、双眼皮等外貌特征是可以通过父母遗传给子女的。找找看,你遗传了父母的哪些外貌特征呢?

引出探究活动。

二、活动一:你跟亲人长得像吗?

准备在课前一周左右布置学生按照课本上的表格开展调查,让学生观察自己和家庭成员的一些外貌特征。

导入、你的外貌与自己的父母或其他亲人相似吗?有哪些特征特别相似?说说你的调查结果。

小组活动。各小组成员交流自己的调查结果。

总结小组成员的调查结果,并在全班进行汇报,了解并思考各小组的发现。归纳:通过学生的交流汇报,知道许多学生的一些外貌特征或生理特征与父亲或母亲相似,了解遗传现象。

除了课本上出示的常见外貌特征,一些不明显的特征也能遗传吗?指导学生研究不明显的外貌特征的遗传现象。

三、活动二:优势眼能遗传吗?

导入、人的两只眼睛中,有一只眼睛是平时我们习惯较多使用的,这一只眼睛叫做优势眼。

你知道自己哪知眼睛是优势眼吗?

指导学生认识优势眼,学习确定优势眼的方法。

学生确定自己的优势眼。

优势眼也会遗传吗?

学生设计简单的调查方案,调查优势眼在亲人间的出现情况。

调查 学生回家调查优势眼的情况。

讨论在下一节课中,组织小组讨论,梳理调查结果,认真对比调查数据,找出内在联系。

交流 进行汇报、交流。

拓展像优势眼一样,人体还有一些特征,如优势手等,它们不像发际线、耳垂等外貌特征这么明显,这些特征能否遗传呢?

四、拓展:色盲可以遗传吗?

导入、色盲会代代相传吗?

媒体 出示“红绿色盲测试图”。

学生利用“红绿色盲测试图”进行测试和观察。

色盲可以遗传吗?

学生设计简单的调查方案,调查色盲在亲人间的出现情况。

学生回家调查家人色盲的遗传情况。

在下一节课中,组织小组讨论,梳理调查结果,认真对比调查数据,找出内在联系,并组织小组交流调查结果。

大家的相貌和特征与自己的父母是不是完全相似呢?

教师分发给每个小组有关变异的文字学习资料。通过资料进行分析和讨论,理解变异现象。

各小组进行汇报与交流。

归纳:在同种生物中,无论是后代与父代之间,还是同代生物的不同个体之间,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差异,这种现象就是生物的变异现象。

五、小结本课的教学内容。

教学反思:

第九课 进化中的生物

标准内容

1.能解释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含义。

2.能以某类生物为例,阐释生物进化的过程。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解释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含义。

2.能以某类生物为例,阐述生物进化的过程。

3.了解化石是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

能力培养

1.提高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2.学习研究生物进化的基本方法——比较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习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

2.培养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的科学品质。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观察思考——模拟实验——讨论交流——比较分析——推理归纳

重点难点

解释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含义,能以某类生物为例子来阐述生物进化的过程。

教学准备

活动准备:强风吹小岛模拟实验,大猩猩、蝙蝠、鲸的前肢骨模拟制作活动等;

图片:桦尺蛾(体色深、浅)在不同环境中的图片,生物进化过程图片,大猩猩、蝙蝠、鲸的前肢骨特写图片,恐龙复原图、始祖鸟复原图、始祖鸟化石等;视频:自然选择内容视频等。

教学设计过程:

一、情景导入

出示课本图。

为什么这个岛上的昆虫的翅膀要么很发达,要么就没有翅膀呢?引出探究问题。

二、活动一:强风与翅膀

如果一个小岛受到了强风的猛烈吹袭,岛上的生物(特别是昆虫)会发生怎样的情况?

模拟实验:用吹风筒模拟制造强风,用带夹子的小纸片模拟各种类型的昆虫,进行模拟实验。

当风力加强后,观察“昆虫”留滞的位置。

讨论:讨论研究模拟实验中的现象。

各小组汇报交流。

小结:在马德拉岛上的无翅或残翅的昆虫因不能飞翔就不容易被呼啸的海风吹到海里;长着正常翅膀的昆虫因翅膀不够强大,就常常被强风吹到海 里,因此难以存活下来;而长着强大翅膀的昆虫,由于能抵御强风,也生存了下来。引导学生利用模拟实验、观察、分析等方法,感知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自然现象。

三、拓展:大自然的“选择”

出示课本图。

导入:哪种桦尺蛾能生存下来?

阅读课本材料。

分析课本资料,判断哪一类桦尺蛾不容易被鸟类发现而更容易生存下来。交流:各小组交流汇报。

学会分析资料,对适者生存的现象进行初步解释。

四、活动二:进化与环境

出示课本图。

在环境的变化过程中,生物进化的过程有什么规律?

讨论:观察图片,分析各种动物的身体结构与它们生活的自然环境的关系,寻找规律。

各小组汇报交流。

归纳:生物进化的总趋势在身体构造上是由简单到复杂,在生活环境上是由水生到陆生,在适应能力方面是越来越强。

通过观察、分析各种动物身体结构与它们生活的自然环境的关系,了解生物的进化过程,知道进化的总趋势,认识到生物进化的历程是极其漫长而复杂的。

五、活动三:他们来自共同的祖先吗?

出示课本图:大猩猩、蝙蝠、鲸的生活图片,以及它们的前肢骨图片。观察图片,比较这三种动物的前肢骨。

讨论: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各小组交流汇报。

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发现这三种动物的前肢骨的基本结构是一致的,证明了这些动物起源于相同的祖先。

活动:用橡皮泥做这三种动物的前肢骨模型。

对比三种动物的前肢骨模型,注意它们的骨骼组成、排列方式。讨论:在制作过程中,有什么发现?

各小组交流汇报。

归纳 :大猩猩、蝙蝠、鲸这三种动物虽然生活环境不同,物种的形态也有很大区别,但它们的身体结构及其相似,说明它们可能来源于相同的祖先。这个活动能带给学生思考:没有人能够亲身经历生物进化几十亿年的历史,那么科学家是怎样研究生命进化的历程?科学研究过程中,常常会用到比较的方法,通过对各个事物特征的比较,可以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

六、拓展:达尔文与“自然选择”学说

出示图片,介绍海龟从产卵、孵化到成年的过程。

阅读有关资料,了解海龟从产卵、孵化到成年的过程。

小海龟从孵化到生存下来,只占了万分之一的几率,这是一个残酷的过程,也是动物界自然选择的过程。

海龟的例子能反映“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吗?为什么?

讨论:用海龟的例子尝试解释“自然选择”学说。

各小组汇报与交流。

播放“自然选择”视频 片断。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推理等方法尝试解释“自然选择”,感知任何生物要生存下来就要为获取足够的食物和空间而进行激烈的生存竞争。

七、活动四:寻找鸟类的祖先

出示课本图:始祖鸟化石图、似驼龙复原图、始祖鸟复原图和鸽子图。出示始祖鸟化石模型和复原模型。

出示鸽子标本。

根据化石和图片,我们能观察到鸽子、始祖鸟和似驼龙的身体特征有什么相

似之处吗?

观察:根据化石和图片,观察现代鸟类和古代爬行动物、始祖鸟的特征。讨论:似驼龙、始祖鸟的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否能说明它们出现的先后关系?现代的鸽子、古代的始祖鸟和似驼龙的身体特征的相似之处,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通过化石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对比不同地层发现的不同化石,从化石这个最有力的证据上验证生物进化的趋势。

各小组汇报交流。根据前面所学知识,谈谈对鸟类是由古代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观点的看法。

以鸟类为例子阐述生物的进化过程,引导学生对比观察始祖鸟和现代鸟的异同,得出鸟类是由古代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观点。

八、小结本课内容。

教学反思:

第十课 网络课堂----探索恐龙灭绝的原因

教学内容

关注一些和进化有关的有趣问题。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关于恐龙及其灭绝的一些知识和学说。

2.了解一些和进化有关的有趣问题。

能力培养

1.学习像科学家那样,运用各种各样的途径和方法对恐龙灭绝的原因进行研究,经历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综合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浏览相关信息,提取信息的能力。

2.在研究过程中,通过网络课堂进行交流合作,提高表达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乐于与同学交流与合作的情感。

2.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假设——任务设计——合作探究——搜集信息——分析推理——表达交流

重点难点

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分析恐龙灭绝的可能原因。 教学准备

网络:互联网设备;

标本:恐龙化石标本;

图片:恐龙及其化石图片;

视频:《侏罗纪公园》或《迷失的世界》等电影片断等。

教学设计过程:

一、问题引入。

距今约7000万年前,恐龙仍然是地球的“霸主”。然而,在6500万年前,它们奇迹般地全部灭绝了。恐龙为什么会一下子就消失得如此“干干净净”?这是一个科学之谜。我们一起来当科学家,踏上探索之旅。

二、新授。

1、研究任务:

(1)明确两个阶段的研究任务。

(2)组成学习小组,选择研究专题。

2、研究过程:

学生通过“小学科学网”进行两阶段的合作研究,得出研究结论。

3、网络资源:

把探索过程收获在“小学科学网”上和同学分享,共享资源。

三、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教学反思:

出版年度工作总结 篇3

一年来,全市文广新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奋力拼搏,改革创新,努力推动文广新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十九大召开以来,全市文广新系统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深入开展“新时代新风采”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文艺巡演泉州专场等一系列学习宣传贯彻活动,持续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高潮。

(一)服务中心工作和文化外交大局有新作为。一是“古泉州(刺桐)史迹”申遗取得阶段性成果。16个遗产点保护修缮及552项环境整治任务全面完成,监测档案系统基本建成,顺利接受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ECOMOS)专家吉米·格林先生的现场考察评估,得到国家文物局领导和国际专家的充分肯定和好评。二是高质量完成金砖国家会晤治国理政研讨会《刺桐情韵》非遗专场演出、欢迎晚宴伴演及闽南文化参观点展示工作,得到中宣部“意想不到的成功”的较高评价。三是成功承办第三届海丝国际艺术节开幕式大型文艺演出《向大海》,第十二届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第五届中国泉州国际木偶节、中国—中东欧演出季泉州分场、海上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古城文艺快闪、海外分场等7个核心项目(9个核心项目我局为主承担7个),顺利完成近千名海内外嘉宾、演艺人员的接待保障工作,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得到文化部雒树刚部长、洪捷序副省长及海内外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肯定和广泛好评,让全市广大市民群众领略海丝艺术盛宴,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四是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讲好泉州新故事。先后组织策划25个团组471人次“走出去”前往新加坡、韩国、菲律宾、香港、台湾等14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文化交流;同时,积极“请进来”邀请46个外国文化团组610人次莅临泉州文化交流;泉州市高甲戏剧团赴新加坡参加文化部“春城洋溢华夏情”活动,泉州海交馆先后赴日本长崎、斯里兰卡举办海丝文物展览,作为纪念福建与长崎友好缔结周年庆以及中国——斯里兰卡建交60周年纪念重要活动;与泰国BTU合作开设《丝路·泉州》栏目,今年来已传送节目53期,累计传送节目104期。

(二)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推陈出新。用好戏曲扶持专项资金,市级财政投入500多万元用于戏曲创作。先后创排红色革命题材现代高甲戏《星光》、现代题材高甲戏《父母心》以及木偶戏《施公断案》等3个剧目,抢救复排梨园戏《苏英》《朱买臣》《刘文龙》《陈三》《朱文太平钱》《吕蒙正》,高甲戏《女巡按》《薛刚反唐》,木偶戏《水漫金山》《火焰山》《玉杯记》,歌舞《古厝娶亲》等20多个剧(节)目。南音《凤求凰》入选“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名录”;木偶戏《赵氏孤儿》入选第四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演出剧目,《施公断案》获第二届南充国际木偶艺术周优秀表演奖和编剧奖;积极组织参加全国曲艺、木偶剧、皮影戏优秀剧(节)目展演,木偶戏《花好月圆》、南音《公主别》等4个剧(节)目入展,占全省入选数一半;组织参加省第十三届水仙花戏剧大赛,分别摘获金奖、银奖、铜奖;组织参加省第九届中青年演出比赛,获得2金、5银和12铜的好成绩。组织开展各类广电节目评优推荐活动,一批优秀广电节目获全国、省级扶持奖励,永春《师徒》入围第四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和澳门国际电影节,皇品文化作品《廖俊波》《送爱回家》、西窗文化作品《憨爸》获得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表彰奖励;泉州广播电视台《周末视点》栏目、惠安县广播电视台《你好宝贝》栏目、晋江市广播电视台《晋江财经报道》栏目获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表彰奖励。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参加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初评;顺利通过文化部第六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大力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工程,全市9个县(市、区)(鲤城、丰泽、洛江、泉港、石狮、晋江、南安、永春、德化)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建成“百姓书房”47家,晋江实施“文化空间共享计划”推动文化场所向社会免费开放;泉州市少儿图书馆建成投入使用,泉州歌舞剧院、泉州市非遗展示馆加快推进;高效完成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改造提升和公益性文艺演出2项市级为民办实事项目,全市新一批改造提升24个示范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铺开公益性文艺演出1000多场。按时完成全市8个广播电视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建设任务,为广大市民群众免费提供16套数字电视节目;完成10个县(市、区)广播电视“村村响”节目提升工程;投入资金337万元,完成农村电影放映24815场,超额完成任务;持续开展“书香泉州”全民读书月系列活动;市、县两级开展文化惠民活动近万场,让广大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鲤城、丰泽、泉港、石狮、晋江、南安、安溪、德化都举办了一系列有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永春县广电局获评第七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单位。

(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有新收获。主动融入古城“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加快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作,4月份成功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青年创意与遗产研习班;持续抓好21个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项目建设,13个项目入选第五批省级非遗推荐项目名录,公布第七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81人,成功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大力实施闽南文化出版工程,编辑出版《泉州——海丝起点多元文都》《泉州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展示点图览》和《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实录》等多部非遗文化丛书。深入宣传实施《泉州海丝史迹保护条例》;组织开展安溪文庙、南安中宪第等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缮、抢救性加固、安防和周边环境整治工作。积极向国家、省争取专项补助资金3750万元,市级配套投入1000多万元,做好南安林氏民居、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安溪清水岩等13处国保单位、21项文物本体修缮、安防、消防、防雷工作等;永春苦寨坑原始青瓷窑址获评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五)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深入实施文化创意产业和印刷产业两个转型升级路线图;全市印刷业工业总产值190多亿,约占全省32%;泉州功夫动漫、顺美集团获得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泉州领SHOW天地、惠安雕艺文创园、晋江洪山文创园获评福建省文化产业重点园区;北京印刷学院印刷包装产业技术研究院泉州分院进入实质性运作,晋江、石狮2大印刷产业园区已入驻企业29家,产生积极效应;成功发行“海丝”金融卡,迈出文化与金融融合发展的重要一步;精心组织69家企业参展第十届厦门文博会,成功签约15个项目总金额54.4亿元,征集28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总投资近60亿元,连续5年荣获优秀组织奖;联合举办20泉州市文创企业高级人才上海研修班,全市各地文化主管部门和龙头文创企业共30人参加培训研修;全市版权作品登记突破3.5万件,占全省一半,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一,顺美集团荣获“全国版权示范单位”称号;广播影视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皇品文化、功夫动漫、金马传媒被评为省十佳影视创作机构;全市新增影院16家、影厅92个,座位12561个,票房总收入达3.46亿元,约占全省18%。

(六)文广新行业管理更加规范完善。圆满完成厦门金砖会议和党的十九大重要保障期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保障和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任务。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荣获全国打击侵权盗版有功集体三等奖,连续5年获此类殊荣;市版权局、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德化县版权局荣获国家版权局20查处侵权盗版案件有功单位;7个文化市场执法案件分别摘获文化部、全省文化市场重大案件;2件案卷获年度全省广电新闻出版执法表彰。加强和改进“放、管、服”工作,进一步简政放权,共受理行政审批件109件,承诺件101件,即办8件,办结106件,3件在办,办结率100%,提前办结率97%。继续实施“文化名家”工程,1人获评文化部专家,1人获国务院津贴,4人获得市文化名家称号,38人被确认为市高层次人才,一批个人获得部省级表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推进海丝文化人才骨干培训,开展职称评审工作,260人通过我局主管系列职称评审;成功举办全市广播影视岗位大练兵活动,1人获市“五一”劳动奖章,4人获评全市“技术能手”。

(七)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全面加强。一年来,市文广新局党组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突出“五抓五看”,在强化“两个责任”上抓“细”抓“小”,在廉政教育上见“常”见“长”,在管理监督上从“严”从“实”,不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创新“互联网+党建”模式,推动理论武装工作持续深化;坚定不移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市直文广新系统“创优、增效、挺纪、倡廉——我为文化作贡献”主题实践活动,着力在全系统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推广实施党支部“5433”工作法,深化机关党建“1263”工作机制建设,持续开展“一支部一品牌”创建活动,不断拓展党建工作作为空间,2017年系统9个党支部荣获“先进五好党支部”称号,基层党组织五好支部达标率100%;市直文广新系统荣获泉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集体、创建文明行业工作先进行业的荣誉称号,局机关以高分通过“省级文明单位”复评验收,执法支队等8家直属单位获评市级文明单位荣誉,系统内多个单位荣获“先进职工之家”“工人先锋号”“青少年维权岗”等各类荣誉称号。全市各级文广新部门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文化领域意识形态阵地更加巩固。

出版年度工作总结 篇4

--- 题资源,努力在学术专著出版、教材出版上下工夫。

1、赵丰教授的《敦煌纺织品艺术全集》一书被列为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项目,这将是出版社在国家重点图书项目上零的突破。该项目是对现存于敦煌研究院、大英博物馆藏、吉美博物馆、爱米塔什博物馆的敦煌地区出土纺织品为研究对象的论著,具有填补国际敦煌研究领域空白的重大意义,已有两本《英藏卷》中英文版正在编辑出版过程中,预计到xxxx年3月就能正式出版。

2、通过积极组织申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已有9种13本教材被列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我校教师卓乃坚编写的《xxxx》已经出版,其余的教材将根据教育部的要求保证高质量的按时出版。

3、努力为学校的教学多做实事。我校的服装学科是国家唯一的服装类重点学科,在全国有较大的影响力,但就服装类专业的本科教学而言,体现重点学

2 --- 和上海市的出版资金资助。我校xxxx老师的《xxxx》一书英文版获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我校xxxx老师的《xxxx》一书获上海科技专著出版基金资助;我校xxxx老师的《xxxxx》一书获上海科普创作资金资助。

三、出版社的管理工作方面

xxxx年,出版社的领导班子在学校的领导和主持下进行了换届,新的班子成立后认真总结了这几年出版社在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今后如何进一步保证出版社在学校的领导下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思路:首先明确职责,规范管理,制定出版社所有岗位的职责,进行全员聘任工作;加强社部在纺织、服装类图书的策划力度,增强出版社的特色和品牌影响力;重新修订了出版社员工分配方案,使之更适合我们的实际情况;根据新的国家图书质量管理办法,制定社内保证图书质量的规定等。

四、主要指标的增长情况

4 ----

5

出版年度工作总结 篇5

20xx年,对xx出版社来说,是度过xx年华诞后开始全面推进、重塑辉煌的第一年;20xx年,对我来说,也是被聘为第四汉编室主任后第一个完整的工作年度。下面我把这一年多的工作和我的体会向领导和同志们作一汇报。

一、一年工作的回顾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的工作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

1、根据我社“保民拓汉”的方针和社领导的具体指示精神,自主编辑策划了一批生活、励志、青春文学类选题,力争尽快打造汉四的出书特色,为全社调整图书结构做点贡献。

截止xx月底,我室全年共上报选题xx个,出版图书xx种。其中《xx》、《xxxx》《xxx》、《xxx》、《xx》、《xxx》既有较好的社会影响,又有一定的市场效益,在发行部门的大力开拓下,截止目前发行量都在xxx册左右。

同时,我们的两个着力打造的系列也初具规模,一个是《xxx》,已经出到第十本;另一个是《探xx》,已经出版了三种,这些书各有特点,同时又互为补台,互相促进,在图书市场上已经小有影响。另外,我们的青春文学系列、财经类的直销经典文丛系列也正在初步形成之中。

2、身体力行,带头策划选题、审读书稿、策划营销,同时注重编辑队伍建设,力争尽快形成一支会策划、懂市场、文字精通、思维活跃的编辑队伍。

日常工作中我们加强了编辑队伍建设,在具体工作中锻炼队伍,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互相提高。一方面,我们注重日常的业务培训,特别是自我培训,定期召开业务研讨会,没有专家就自己讲,每人讲一个自己熟悉的专题,半年下来,从选题、文字加工、出版印制、市场销售、出版流程到某一个领域的图书竞争格局、某一本畅销书的市场分析等等话题都出现在我们的研讨会上。每一个人在这种既有繁重的实践锻炼,又有实用的理论探讨中学习、积蓄、提高。

另一方面,我们利用各种机会,参加所有只要能能参加的图书订货会、书市、书展,邀请一些文化公司、成功书商来座谈,介绍他们做畅销书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我们还每两周集体去书店做调研、在书店里现场开选题会。

我经常在部门会上说,现在苦点累点少拿一点,没有办法,我们既然选择了xx出版社,我们的命运就与出版社联系在了一起,大河水满小河才能满水。xx社做市场书需要我们自己创业,需要我们发掘xx社的优势。编辑本来就要耐得住寂寞,甘当垫脚石;而在我们室做市场书,还要耐得住清贫, 当然不能甘心清贫,要有信心通过我们的努力打下一片天空,干出一番名堂,要有信心通过我们的劳动致富,也象其他出版社一样在年终总结后拿到一个厚厚的红包。

3、加大市场策划的力度,密切关注图书的'发行情况,协助发行部门尽快建立适合市场书销售的渠道体系。

现在策划编辑的名词很流行。我的理解,策划编辑的职能除了策划选题,更重要的是要进行市场策划。

20XX年我室出版的xx种图书,共印刷xx万册,平均每个品种印刷xx册,码洋共xx万,其中《xxx》、《xx》、《xxxx》各重印x次。这些书现在最大的库存为xx册,最小的库存有x种为零,平均库存在xx册左右。也就是说,我们平均每种发行xx多册。

这个数字对别的出版社不高,但对我们来说,编辑和发行可以说都尽力了。我们与发行的配合也很好,选题论证时,我们充分尊重发行部的意见,我们还经常请发行人员参与我室的务虚会,主动了解重点图书的发行情况、回款情况、市场前景、重印时机,参与各种图书订货会,与各地的经销商联系,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同时,我们去年尝试了将部分图书的部分市场包出去的办法,在充分调查对方发行能力、资信能力的前提下,利用对方的渠道优势全面占有全国的市场。这对我们去年的图书发行也大有帮助。

二、工作体会和存在的不足

工作一年多,我的体会很多,也很复杂。首先,我的体会是xx社潜力巨大。其次,是全社求发展、盼发展、千方百计想发展的气氛很浓。这两点足够让人兴奋。现在又正值我社新班子上任的契机,大家翘首以盼新班子的施政纲领出台,企盼xx出版社进入一个新的战略机遇期。在这样的环境下,我认为我们汉四走市场的路子也迎来了新的机遇。体会的第二点,就是在大环境更加好转的同时,我们自身却存在一些问题。

我们现在的图书特色定位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和精确,还需要从出版社的整体定位、既有人员的特点、销售渠道的现状,特别是出版社现有资源的利用(就是禹社长讲的摸清自己的家底、找出自己的比较优势)等这些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论证,最后取得共识,编印发各环节齐心协力去为之努力。

出版年度工作总结 篇6

第1课 寻 找 生 命

科学知识:

(1)认识生命和非生命。

(2)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主要特征与区别。

(3)学会在周围事物中初步认识生命。 能力培养:

(1)培养观察、整理、比较、分类的能力。

(2)对生命与非生命的分类进行猜测。

(3)学习通过研究代表物体而归纳出该类物体一般特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与人合作。

(2)培养自主研究情操。

(3)感受世界的丰富性。 教学重难点

通过“草地里有什么”的活动引入生命与非生命的区别。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类的能力。

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观察、收集——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分类应用。

教学准备

一群孩子在野外进行寻找生命活动的视频、各种生命与非生命的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导入:观察任务驱动页,并思考该页所创设的情景:小朋友在树林间玩耍。 提问:孩子们在树林间寻找生命的足迹,他们发现了小白兔、树木等等,到底他们有没有生命?有生命的物体与没有生命的物体有什么不同呢?就让我们来一同研究吧!

目的:引出问题,让学生知道所要研究的内容。 方案1:草地里有什么? 导入:出示种植了花卉的花盆。

讨论:一个花盆里会有什么? (1)小组讨论如何开展研究 (2)学生汇报、交流

(3)教师提示记录要求、物品保存、小组合作等要求。 活动:学生观察、寻找和记录

交流: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并说说自己分类的理由。

归纳:有生命的物体的特点是能从小长大,会繁殖后代,又叫做生物。非生命物体则没有这些特点,又叫做非生物。

第二课时

活动2:我知道的生物 导入:出示课本图片。

讨论:你见过这些生物吗?你知道这些生物的名字吗? 交流:

(1)说说你知道的生物的名字,并在小组中互相学习。 (2)你认为这些生物可以分成几类?说说你的理由。 延伸:谈谈你最喜欢的动物或植物,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第2课 红 番 茄

科学知识:

(1)以番茄为例,能从形态上认识植物的六大器官。

(2)丰富对叶的认识,了解叶的丰富多彩。

(3)在花和果实的研究上了解植物花和果实的结构,学会解剖与多角度的观察。

(4)学习用比较的方法对不同的植物进行比较,认识更多的植物。 能力培养:

(1)了解观察植物外形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

(2)学会简单的解剖技能。

(3)种植番茄或其他植物。

(4)学习通过研究代表植物进一步认识植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植物的多样性。

(2)培养爱护植物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通过认识番茄的六大器官,学习用比较的方法对不同的植物进行比较,认识更多的植物。

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观察、实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迁移应用。

教学准备

教师:番茄、玉米等的植株实物或植株标本、小刀、镊子

学生:番茄果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导入:观察任务驱动页,并思考该页所创设的情景:小朋友们在一起吃番茄。 提问: 番茄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蔬菜,你们都吃过番茄,那番茄这种植物长得怎样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目的: 引出问题,让学生知道所要研究的内容。 活动1:观察番茄 导入:出示番茄的全株图

提问:你瞧,它就是长番茄的植物了,你认真观察一下,你发现它由哪几部分组成,可以叫出各部分的名字吗?

观察:分组观察番茄图片,交流各自的发现,并记录观察结果。 归纳:番茄各部分的名称:根、茎、叶、花、果实,果实里还有种子。 活动2:观察番茄叶

导入:出示番茄叶、玉米叶标本或图片

提问:番茄和玉米都是我们常见的植物,认真观察一下,它们的叶子有什么不同之处?

观察:分组观察玉米和番茄叶子标本或图片,找出他们在颜色、大小、形状上的差异。并将番茄叶子的样子画下来。 交流: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归纳:两者的叶子都是绿色的,番茄是复叶、玉米叶子是长条形的。 交流:说说各自的发现。例如:叶子大小、形状、厚薄等各不相同,但大部分叶子都是绿色的,叶子上有叶脉。 拓展:各种各样的叶子

出示:各种形状叶子的标本或图片(例如:银杏叶、荷叶、桑叶、枫叶、爬山虎叶、玉米叶等典型叶子)。

提问:这些叶子你见过吗?能说说它们的名字吗? 学习回答。(教师把握学生的原有认知情况)

提问:观察一下,这些叶子有哪些不同? 学生分小组观察。

汇报交流。

小结:这些叶子的形状不同,银杏叶的形状像扇子,荷叶的形状是„„它们的颜色、薄厚也不同,还有„„(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比较,找出不同,认识欣赏叶的形态结构)。

第二课时

活动3:研究番茄花 导入:出示番茄花图片

提问:一朵小小花能孕育一个美味的番茄,请你仔细观察一下,这朵番茄花是怎样的?

观察:分组观察番茄图片,找出他们颜色、大小、形状等特点。 交流: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提问:这朵花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每部分是怎样的? 观察:找出一朵花有几部分及各部分的特点。

交流:说说各自的发现。

小结:番茄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组成的。

活动4:番茄的果实里有什么? 导入:出示番茄果实实物。

提问:番茄大家经常吃,你能用具体的语言介绍一下它吗? 观察:学生分组观察番茄。 汇报:学生介绍观察结果。

提问:要全面的了解番茄,我们可以把它解剖开,找出它更多的特点。 具体要求:

(1)注意用刀安全。

(2)解剖的方向可纵切或横切。

(3)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汇报:果实里有肥厚的果皮(俗称:果肉)和种子。 活动5:比较番茄和其他的植物 导入:出示番茄、玉米和凤仙花图片

提问:我们通过学习,发现番茄植株是由六大部分组成的,那其他植物的组成部分是否也是这样的呢?让我们认真观察一下吧!

观察:分组观察玉米、凤仙花和番茄图片,找出它们的异同。 交流: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归纳:植物的形态虽然千差万别,但大部分的植物都像番茄一样,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器官。

第3课 小 白 兔

科学知识:

(1)以小兔子为例,认识它的外形特征和身体的组成。

(2)从代表动物小兔子的认识到认识一般动物的外形特征。

(3)通过研究兔子对外界的反应及饲养兔子,了解小兔子的生活习性。

(4)在为动物建立档案过程中,了解其他动物与小兔子的区别,通过交流认识更多的动物。 能力培养:

(1)了解观察动物外形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

(2)学会用多种方法进行观察,使用测量工具的技能。

(3)饲养小兔子。

(4)学会建立档案,能够进行网上交流。

(5)学习通过研究代表动物进一步认识动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动物的多样性。

(2)培养爱护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从代表动物小兔子的认识到认识一般动物的外形特征。了解观察动物外形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

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观察、实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迁移应用。

教学准备

教师:小兔子或其标本、软尺、台秤。

学生:各种食物。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导入:观察任务驱动页,并思考该页所创设的情景:小朋友在和小兔子玩耍。 提问:小兔子是一种可爱的小动物,了解它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个新朋友吧!

目的:引出问题,让学生知道所要研究的内容。 活动1:观察兔子的外形 导入:出示兔子标本或图片F215.COm

提问:要认识小兔子,我们先观察兔子的外形,并把看到的画下来。要画得最像,应该怎样观察? 具体要求:

(1)观察的时候要注意整体与部分、全貌与细节。 (2)注意兔子各部分的大小、位置。 (3)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观察:学生观察小兔子并记录。

交流、评比:看看哪个同学找到了兔子的特征。 提问:小兔子的身体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

汇报、归纳:兔子的身体分成头、颈、躯干和四肢几部分

第二课时

活动2:认识兔子

导入:播放“兔的生活习性”

视频片段

提问:只了解兔子的外形是不够的,要和它交朋友,我们还应了解它更多的情况,通过刚才的片段,你发现小兔子的哪些习性呢? 交流、汇报:学生汇报所见。 活动3:小白兔爱吃什么? 导入:播放“兔子的食性”

视频

提问:通过课外查找资料、到市场观察小兔子,你发现小兔子爱吃什么食物? 交流、归纳:小兔子喜欢吃植物类,是植食性动物(食草动物)。 网上学:介绍你喜爱的动物 任务:了解当地的空气环境情况。

调查:确定主题(如出现蓝天天数记录、当地空气污染情况调查等),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开展调查。

方式:通过访问师长、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当地空气环境的情况。例如,可以记录当地一定时间周期内出现蓝天天气的天数,或者不同区域环境(公园、校园、住宅小区、工厂厂区等)中的空气环境情况。

整理:收集整理调查资料(包括图片、文字、录像等),撰写调查报告或观察记

录。

交流:在班级开设专题展区,展示各专题小组的成果。

第4课 清 清 的 水

科学知识:

(1)知道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它能溶解一些物质。

(2)知道影响溶解的因素。

(3)通过学习过滤的实验操作,初步了解分离混合物的常用方法和基本步骤。 能力培养:

(1)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讨论活动,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判断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乐趣;

(2)学会欣赏美丽的水体,体会自然界的美丽。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知道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它能溶解一些物质,知道影响溶解的因素。

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观察、实验——分析、比较、判断——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拓展。

教学准备

活动1:白酒、纯水、白醋各一杯;(每小组一份)

活动2:气球(每人一个)、烧杯、烧瓶、锥形瓶等不同形状的透明容器(每小组一份,条件不具备可用其他容器代替)、常见的液体图片。

活动3:滴瓶、烧杯、水、糖、盐、油、墨水、小石子、搅拌棒。(每小组一份)

拓展:茶水一杯(或图)。

活动4:每小组一份:烧杯、玻璃棒、方糖、冷水,热水、水果糖、小锤。

拓展:烧杯、玻璃棒、过滤装置(铁架台、漏斗、烧杯、滤纸)、土壤。

资料:自来水过滤示意图或视频、动画。

活动5:美丽水体的相关图片、视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导入:出示渔民出海图片

提问:王伯伯早上出海打鱼,走得匆忙,忘记带水壶。王伯伯可以直接喝海水解渴吗?海水很清澈,为什么不能喝呢?

目的: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海水与淡水的区别。 活动1:哪杯是纯水?

讨论:(出示三杯液体)这三个杯子中分别是白酒、纯水、白醋,根据平时你对这三种液体的了解,想一想这三种液体有什么不同?用什么方法可以找出哪杯是纯水?

学生讨论后交流汇报。

提示:实验时,不能采取尝的方法。闻的时候,要用扇闻的方法,以保护我们的鼻子不受刺激。

示范方法:轻轻地用手扇动杯子上方的空气,用鼻子闻此空气。

观察:请一名或两名学生到讲台用扇闻的方法观察三种液体,并把闻到的结果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区分出三种液体。

归纳:无色无气味的那杯是纯水,白酒有很刺激的气味,白醋闻起来有酸味。 作业:

(1)鼓励学生课后用扇闻的方法区分常见的液体。

(2)看来,仅凭眼睛观察是不够的,利用鼻子可以闻出白酒和醋的气味,那么请同学们回家后试一试糖水和盐水要怎样区分呢? 活动2:给水变个样 (1) 玩水球

提问:(出示装满水的气球)你玩过水球吗?能把水球变成不同的形状吗? 提示:往气球里加水时,不要装过多的水,要把球口扎紧。

实验:分小组做玩水球实验,把水球捏成不同的形状,并画出每次捏成的形状。 汇报交流各组捏成的形状。 归纳:水可以捏成任意一种形状。 (2) 倒水游戏

谈话:出示各种形状的塑料容器(如纸杯、矿泉水瓶等)。根据玩水球的实验想一想如果把水倒在这些容器里,水会是什么形状呢? 学生猜想。

演示实验:将水倒入不同形状的瓶中,引导学生观察水倒进不同容器中形状的改变。

归纳:水倒进什么形状态的容器里,就会变成什么形状。原来,水是没有固定形状的。

(3) 认识液体

给出概念:像水那样可以流动,没有固定形状的物体叫做液体。 提问:想一想还有哪些物体像水那样可以流动,没有固定形状的呢? 学生讨论后汇报交流。

拓展:茶叶会溶解吗? 导入:出示茶水图片。

提问:是什么使水变黄的?茶叶溶解了吗? 观察:学生观察图片,发现茶叶还在杯底。 讨论:学生讨论后汇报。

归纳:水变黄了,是因为茶叶中的一些成分均匀地分散到水里,即溶解了;而茶叶还在是因为其中的一些成分不能溶解。这也就是说,茶叶里既含有可被水溶解的成分,也含有不可被水溶解的成分。

作业:课后观察,还有哪些物体也是像茶叶一样既含有可溶解的成分,也含有不可溶解的成分。

第二课时

活动3:往水里加点东西

演示:把一勺糖放入水中,用玻璃棒搅拌几下。供学生观察。 提问:糖怎么不见了?

提问:(出示实物——石头、油、红墨水、盐) 把这些物质会不会像糖一样溶在水中呢? 学生猜测。

教师一一演示实验,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讨论并汇报。 汇报实验结果:糖、墨水能被水溶解,石头、油不能被水溶解。

归纳: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有些物质能够在水中溶解,有些物质不能在水中溶解。 作业:思考可乐里面的气泡是怎回事? 拓展:浊水变清

提问:我们平时常喝的水从哪里来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

(有些地域是自来水。则继续本方案。如有些地域是地下水。则进行方案二。) (出示被污染、较浑浊的江河水的图片)我们家里的自来水是从这里来的! (出示自来水净化过程图解或视频

) 江河里的水不能直接饮用,但可以通过

净化以后再饮用,讲述自来水净化过程。 归纳方法:沉淀、过滤。 示范:过滤的方法。 活动4:怎样加快溶解?

导入:出示一颗方糖,并放入水中。

提出问题:怎样可以加快这颗方糖在水中的溶解呢? 学生讨论后汇报。

归纳方法:搅拌、加热、将方糖弄碎。 提问:怎样可以证明搅拌可以加快溶解? 学生讨论后汇报交流。

归纳:用两杯等量等温的水,同时放入两颗大小一样的方糖。一杯静置,一杯搅拌。比较哪颗方糖溶解得快。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搅拌可以加快溶解。

提问:同学们设计的对比实验很好,在只改变了是否搅拌的条件的同时,其他条件没有改变。那么如何证明加热和弄碎也能加快溶解呢?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归纳:

(1) 比较加热的作用:两杯放等量的水和等量、等大小的糖,用同样的速度搅拌,用不同温度的水。

(2) 比较研碎的作用:两杯放等量等温的水,放等量的糖,用同样的速度搅拌,其中一杯里的糖是弄碎的,另一杯里的糖是整块。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加热和弄碎也可以加快溶解。

作业:课后尝试用学过的方法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活动5:欣赏美丽的水体 导入:出示江河湖海图片。

思考:看到这些美丽的景象,大家想到了什么?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归纳:自然界的水体是美丽的,是地球的命脉,是人和动物生命的源泉,水资源是十分有限的,要珍惜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

作业:

(1)调查水有哪些用途?

(2)调查:用你常用的杯子喝水,记录自己一天大约喝几杯水,下节课把这只杯子也带来。

第5课 生 命 之 水

科学知识:

(1)通过记录喝水量,体会、认识人离不开水,学习用数字来描述和说明。

(2)知道水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及生物体内。

(3)认识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能力培养:

(1)学会用量筒或量杯测量水量。

(2)学会搜集并整理资料,能够在网上与他人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生命离不开水,懂得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2)培养学生“要珍惜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通过记录喝水量,体会、认识人离不开水,学习用数字来描述和说明。知道水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及生物体内。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搜集资料——观察、分析、比较、判断——交流讨论——得出

结论——拓展。

教学准备

演示用材料:口渴时的情景图片、各种动植物“喝水”的图片,动植物体内含水量表,沙漠植物图片及沙漠植物根系图片。

小组实验材料:量筒或量杯(可以用各种有容量标识的饮料瓶代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导入:出示教科书中第36页的图片

提问:图片中的小朋友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说说当时的感受如何?

学生讨论后汇报交流。

思考:水对我们人类到底有多重要呢?

目的:创设情境,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活动1:我一天喝多少水?

提出问题:我们都需要喝水,你通常每天喝几杯水?一杯水有多少呢? 学生汇报交流。

谈话:(出示常见的矿泉水瓶、易拉罐等容器,这些通常有容量说明)我们可以用这些容器来估算我们每天喝多少毫升的水!仔细观察一下,你手中容器是多少毫升?

提问:我们如何利用这个瓶子计算一杯是多少毫升呢?各小组试试看。 学生边讨论边尝试。

汇报交流自己估测出一杯水的容量。

提问:再根据你一天喝几杯水,来计算一下,你一天喝了多少毫升的水? 学生计算并记录。

讨论:如果我们一天喝的水比较少,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教师介绍:(图文资料)人类在缺水的情况下会出现的不良状况。 作业:观察你常见的动物是怎样喝水的。 拓展:动物都需要水吗?

提问:你见过哪些小动物喝水?所有的小动物都要喝水吗? 学生讨论后汇报。

提问:(出示蝗虫吃叶子图片)见过蝗虫喝水吗?它不需要水吗?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回答。

教师补充说明:蝗虫有咀嚼式口器,吃植物的叶子,吸取植物中丰富的水分。对有些动物,人们一般是观察不到它喝水的。这是因为,这些动物的食物中含有丰富的水分,这些水分可以满足这些动物生命活动的需要,所以这些动物不再需要单独需要地“喝”水了。

第二课时

活动2:植物也“喝水”?

课前活动:观察农田里的庄稼在水分充足和不充足时的长势。

谈话:生活中父母或自己多久要浇一次水,为什么要浇水?如果不按时浇水,庄稼可能会怎样? 学生汇报交流。 媒体:播放“自动浇灌”

和“人工浇灌”

的视频。

提示:在雨季充沛的时候,不用人工浇灌。

提问:(出示各种植物图片))这些植物“喝”的是哪里的水?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出示图片或视频——植物发达的根系)介绍植物是怎样从地下吸收水分的。 作业:观察各种植物的茎、叶、花、果实中的含水情况。 网上学:珍惜水资源

任务:了解家乡的水资源的状况。

调查:确定主题(如当地大湖干涸情况调查、江河水污染情况调查等)后,以兴

趣小组的形式开展调查,通过访问师长、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当地的水资源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整理:收集整理调查资料(包括图片、文字、录像等),撰写调查报告。 交流:在班级开设专题展区,展示各专题小组的成果。

第6课 看 不 见 的 空 气

科学知识:

(1)感受空气的存在并了解其性质。

(2)通过探究活动发现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3)知道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培养:

(1)能用多种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2)学会利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学会进行分析并利用实验进行验证。

(3)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对事物的进一步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培养探究事物的精神。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平常的小事,交流在观察中发现的现象,并尝试说出从观察中所感悟到的科学道理。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了解空气的性质及应用。

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实验、观察——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拓展。 教学准备

教师:一个用塑料袋做成的降落伞、一个饮料瓶、篮球、有关空气的视频。

学生:风车、扇子、空塑料瓶、小土块、吸管、水、塑料袋、烧杯、注射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演示:用一个塑料袋做成的降落伞,并从高处放下来。

提问:为什么从高空降下来的降落伞会“盛开”呢?是什么东西使降落伞撑开? 目的:通过有趣的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活动1 :空气在哪里?

导入:播放“把海绵放进水里”视频。

提问:影片里你们能找到空气在哪里吗?还有哪些方法能找到空气在哪里? 目的:通过视频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联想起生活经验,找到更多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活动2:“捕捉”空气

提问:空气就在我们的身边,你能用塑料袋把空气“逮住”放到我们面前吗? 活动:学生用塑料袋收集空气。

观察:请大家参照教科书第46页的方法来感觉空气是怎样的。 交流: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归纳:空气是无色、无味、可以流动、有弹性、能变形的。

目的: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方法将空气装满塑料袋;通过让学生拍一拍、敲一敲等方法,利用感觉来认识空气的性质。

第二课时

活动3:空气占据空间吗?

实验:讲解实验步骤;学生进行实验。

(1)把玻璃杯横放在水槽中,待玻璃杯中进满水后,再将玻璃杯慢慢倒着竖起

来,并提起来一部分,使杯口不要露出水面。

(2)将一个装满空气的空饮料瓶倒立着放入水里,斜插到玻璃杯口的下面,并慢慢倾斜饮料瓶。

交流:我们在水中看到了什么?它是什么?它在水中是怎样移动的?通过活动, 你发现了什么?

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看到空气转移,从而认识到空气是可以流动的。 活动4:压缩空气 导入:拍打没气的篮球。

提问:篮球为什么不能弹起来呢?怎样才能使它弹起来?(给篮球打气) 观察:在打气过程中篮球的变化。

思考:为什么给篮球打了这么多气,篮球还是这么大呢? 交流:球里的空气发生了什么变化?(被压缩了) 提问:篮球里的气越足,为什么篮球弹得越高? 活动:学生按照教科书中的步骤用注射器进行实验。 交流: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归纳: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目的:通过给篮球打气的活动,启发学生初步感知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有弹性。通过用注射器压缩空气的实验,认识空气具有弹性的性质。 拓展:压缩空气的应用 导入:播放“压缩空气”

视频。

交流: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压缩空气? 作业:上网查阅资料了解压缩空气更多的应用。

目的:通过压缩空气应用的几个事例和上网查阅资料,让学生了解压缩空气的应用。

第7课 离 不 开 的 空 气

科学知识:

知道空气对生命的意义。 能力培养:

(1)通过体验性探究活动感受空气对人的重要性。

(2)学习对比实验的方法。

(3)学习搜集资料、进行调查和进行网上交流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珍爱生命和保护空气环境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认识人的生命离不开空气,空气是我们维持生命的必需条件,进而明白空气对生命的意义

教学流程:

情景引入——体验活动——交流讨论——对比实验——得出结论——收集资料——拓展。

教学准备

老师:豆芽在空气充足和不充足的条件下生长的视频或图片。

学生:两个大小一样的盆子、纸、水、绿豆、塑料薄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活动:大家伸出两个手指,放在鼻子前,感受一会儿。 交流:谁能谈谈有什么感受?

提问:在水里我们还能这样呼吸吗?潜水员在水中为什么要带上氧气瓶? 目的: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究欲望。 活动1:人与空气

活动:我们也来体验一下潜水员在水里的感受,憋气10秒。 交流:憋气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我们没有空气能活下去吗?

提问:为什么人在潜水时要带着氧气瓶?

目的:通过体验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人的生命离不开空气。

第二课时

活动2:豆芽的生长

课前准备:学生做豆芽生长对比实验用的小容器。

导入:出示豆芽生长对比实验图片。 交流:豆芽在两种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如何?

目的:利用豆芽生长的对比实验,使学生明白植物的生长也离不开空气。 网上学: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空气环境? 任务:了解当地的空气环境情况。

调查:确定主题(如出现蓝天天数记录、当地空气污染情况调查等),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开展调查。

方式:通过访问师长、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当地空气环境的情况。例如,可以记录当地一定时间周期内出现蓝天天气的天数,或者不同区域环境(公园、校园、住宅小区、工厂厂区等)中的空气环境情况。

整理:收集整理调查资料(包括图片、文字、录像等),撰写调查报告或观察记录。

交流:在班级开设专题展区,展示各专题小组的成果。

第8课 坚 硬 的 岩 石

科学知识:

(1)经历一个观察岩石特点的活动过程,获得一些利用观察和使用简单工具认识岩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

(2)能根据自己对岩石的认识进行简单分类,并了解科学上的分类。

(3)了解岩石的用途以及对人类生活的意义等。 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类和描述能力,通过小组的形式,提高与别人合作力。

(2)培养通过查阅资料获取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小组合作的团队精神和乐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难点

对岩石的观察和分类设计。

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观察——分析——交流——概括——分类——总结。

教学准备

教师:收集有关岩石的资料片断或图片、具有代表性的各种各样的岩石、小铁锤、放大镜、纸片等。

学生:收集大自然中的岩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导入:播放风景视频(突出这些地方的岩石)。如:云南石林等山川、海滩、河滩等。

提问:刚才播放的美丽风光都来自不同的地方,但在这些地方你都能看到什么?在自然界当中你知道哪里的石头最多?你对石头的认识有多少? 目的:创设问题情景,用片断勾起学生的回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活动1:观察石头

讨论:你打算从哪些方面对采集回来的石头进行观察? 思考:观察石头的方法。

交流:学生汇报。教师指导学生可以利用铁钉等工具对岩石的硬度进行检验。 观察:分组观察石头,并记录观察结果。

作业:鼓励学生课余观察更多的岩石,并注意对观察结果进行与课本相类似的记录。

活动2: 给石头分类

提问:刚才同学们都对你们组的岩石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并对它们的特点进行了记录。如果现在你要把它们进行分类,你打算怎样做?在分类的过程重要注意哪些问题?

讨论:分类的方法。 交流:小组汇报。

小结:对于岩石的分类,各个小组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有的小组按岩石的颜色分,有的„„好,下面各小组就按你们自己的方法对你们组的岩石进行分类吧!记住把你们的分类情况记录在你的课本上(尊重学生的分类意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对岩石进行分类,比如按颜色、软硬、大小、轻重等方面去分类)。 活动:小组活动、对岩石进行分类。

交流:小组派代表汇报分类情况。 小结:分类的依据。

第二课时

拓展:岩石里有什么?

提问:在上节课当中通过观察,分类,我们为岩石的研究开了个头。单凭眼睛去观察,大家觉得能真正了解岩石吗?

媒体:出示某种岩石的图片:岩石外层和里层的颜色完全不相同。

任务:看来要进一步研究岩石还需要研究它里面的结构。让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用小铁锤把你们带来的岩石敲开,仔细看看,你们在岩石里发现了什么? 活动:学生小组活动,敲开岩石并观察。在活动时,必须注意安全,负责敲石的同学必须佩带护目镜! 汇报。

小结:敲开岩石后不少同学发现了各种各样颜色不同的“小石子”,这说明了什么?我们把这些不同颜色的“小石子”称为“矿物”。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各种不同的矿物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岩石。 媒体:播放“岩石里有什么”视频。

作业:关于岩石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希望各小组找到自己有兴趣的课题,课后继续研究好吗? 网上学:岩石展览会

任务:了解岩石的种类及岩石在生活中的应用情况。

调查:确定主题(如我家装修用的石材、公园里的岩石等)后,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开展调查,了解当地的岩石资源利用情况。 方式:实地调查、访问师长、查阅资料等。

整理:收集整理调查资料(包括图片、文字、录像等),撰写调查报告。 交流:在班级开设专题展区,展示各专题小组的成果。也可以上传到小学科学网或其他相关网站,在网上与人交流。

第9课 松 软 的 土 壤

科学知识:

(1)对土壤的特征有一定感性认识。

(2)了解土壤的组成。

(3)知道“从岩石到土壤”经历的漫长演变过程。 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调查、访问、采集、记录能力。

(2)知道研究土壤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实验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与人合作。

(2)培养保护土壤资源的意识,形成珍爱土壤的情感。

(3)在了解当地土壤状况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能够运用实验探究的学习方式,了解土壤的组成。

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观察——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拓展、应用。

教学准备

教师:各种土壤样本、有关于本单元的视频片断、土壤盆栽、实验盘。

学生:采集土壤样本的工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导入:语言描述问题情景:花草树木丛生于岩石间的土壤中,而岩石上却光溜溜的。小狗贝贝从岩石后跳出挠了挠脑袋问:“为什么草都长在岩石之间缝隙的泥土里?岩石上却光溜溜的呢?” (可做成flash动画)

提问:今天贝贝给我们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要解决这个问题,你打算怎么做?

目的: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土壤进行研究。

活动1:哪里有土壤

提问:有同学提到我们要观察研究土壤,就要对土壤进行采集。那么哪里有土壤呢?

思考:学生分小组制订采集计划,汇报。

任务:刚才每个小组都制订了他们的研究采样计划,采样的工具大家在课前也都带回来了。老师给同学们两个小锦囊:第一,注意安全,听从小组长的指挥;第二,边观察边进行记录。 活动:采集土壤标本。

交流:学生汇报并展示采集的土壤样品。

归纳:今天我们在学校的不同地方采集了土壤,也学会了采集土壤的方法。在自然界有土壤的地方不少,我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对它们进行采样,看能不能发现一些跟我们今天采到的很不相同的土壤。(同时,教师需要提醒学生,有土壤的地方一般是生长植物的地方,采样的时候要尽可能避免影响植物的生长,并强调如果学生自己课后进行采集,最好结伴并在成年人的监护下行动,注意接触土壤后要清洁双手。)

目的:从自己最熟悉的地方入手,学习土壤采样的方法,从感性上认识土壤。再指导学生在大自然中落实考察、采集、观察、记录的活动任务。

作业:回家后继续对土壤进行采集并记录。思考问题:什么地方的土壤更多?更肥沃?

活动2:观察土壤

任务:很高兴今天同学们都把采集到的土壤样本带到实验室了。还记得帮助我们观察物体的几个好朋友吗?(眼、鼻、耳、舌、手)你打算怎么利用这些好朋友对你采到的土壤进行细致的观察呢?

思考:老师点拨,引导学生从土壤的颜色、粗细、气味等方面进行细致的观察,同时引导学生讲清楚观察的具体方法。小组讨论、汇报。

目的:在教学中,从哪些方面进行观察、如何进行观察、如何进行记录、应该注意些什么„„这些需要在观察活动前与学生共同讨论,以明确活动目的性和增强其有效性。

任务:同学们把观察的方法都说得很详细,那么大家期待已久的观察行动即将开始。在行动开始前老师请同学们留意观察的注意事项。(出示“观察小提示”幻灯投影,如注意填写观察记录表,观察实验要在实验桌上的垫板上进行,注意地面和桌面上的清洁等。) 观察:学生进行观察活动。

交流:教师根据课堂的时间灵活处理学生的观察汇报,时间允许在可在课堂上汇报,也可以课后开一次土壤样本展示会。

目的:交流和发表观察的结果是必要的环节,可根据本校条件选择口头发言或借助实物投影展示图表及土壤样本等不同形式。同时要注意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养成学生良好的实验和卫生习惯,让实验课进行得有条不紊。

作业:通过今天的观察活动我们发现了不同土壤有着各自的特点,到底这是为什

第二课时

活动3:研究土壤的组成

提问:通过上几节课的观察研究,我们已经对土壤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那到底土壤里面有些什么东西呢?刚才同学们说出了不少你们认为土壤里有的东西,怎么证明你的猜想呢?

思考:学生小组讨论证实猜想的方法,并讨论方法的可行性,教师进行点拨引导。 实验:教师说明实验要求,学生分小组动手进行实验。可参考教师教学用书上的实验顺序。

交流:通过这几个实验,可以发现土壤里有什么?

目的:让学生对“土壤里有什么”这个问题出假设的情况下,在激发学生设计方案进行实验研究。学生的实验方案不必局限于教科书中的方法,只要能够验证假设,方法可以多样化,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作业:不同土壤中所含的成分相同吗?可以设计简单的实验证明吗? 么呢?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进一步去了解土壤,研究其里面的成分。 拓展:砂土、壤土和黏土

导入:出示三种土壤的标本。这是波波、琪琪和妍妍在不同的地方采集的一些土壤的样本。请同学们看看它们相同吗?

观察:分小组观察砂土、壤土和黏土,看看它们有哪些不同。填写实验记录表。 拓展:从岩石到土壤

提问:出示岩石和土壤,看似很不相同的两种东西,其实它们之间有着迷切的联系,你知道吗?

思考:学生自由猜想,说出自己的意见。

媒体:播放视频资料(a、岩石风化的FLASH短片;b、视频短片岩石的风化,在片中深透“自然界里的物质不断变化发展”的自然教育观。)

小结:由坚硬的岩石风化变为松软细碎的土壤,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通常都要经历几千或数万年的漫长过程。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宝贵的土壤资源。 讨论:人类的生活能离开土壤吗?请同学根据生活经验找出证据,并把你的观点填写在课本上。

出版年度工作总结 篇7

第1课 寻 找 生 命

科学知识:

(1)认识生命和非生命。

感态度价值观:

(2)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主要特征与区别。 (3)学会在周围事物中初步认识生命。 能力培养: (1)培养观察、整理、比较、分类的能力。 (2)对生命与非生命的分类进行猜测。 (3)学习通过研究代表物体而归纳出该类物体一般特征的能力。(1)乐于与人合作。 (2)培养自主研究情操。 情

(3)感受世界的丰富性。

教学重难点

通过“草地里有什么”的活动引入生命与非生命的区别。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类的能力。

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观察、收集——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分类应用。

教学准备

一群孩子在野外进行寻找生命活动的视频、各种生命与非生命的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导入:观察任务驱动页,并思考该页所创设的情景:小朋友在树林间玩耍。 提问:孩子们在树林间寻找生命的足迹,他们发现了小白兔、树木等等,到底他们有没有生命?有生命的物体与没有生命的物体有什么不同呢?就让我们来一同研究吧!

目的:引出问题,让学生知道所要研究的内容。

方案1:草地里有什么?

导入:出示种植了花卉的花盆。

讨论:一个花盆里会有什么?

(1)小组讨论如何开展研究

(2)学生汇报、交流

(3)教师提示记录要求、物品保存、小组合作等要求。

活动:学生观察、寻找和记录

交流: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并说说自己分类的理由。

归纳:有生命的物体的特点是能从小长大,会繁殖后代,又叫做生物。非生命物体则没有这些特点,又叫做非生物。

第二课时

活动2:我知道的生物

导入:出示课本图片。

讨论:你见过这些生物吗?你知道这些生物的名字吗?

交流:

(1)说说你知道的生物的名字,并在小组中互相学习。

(2)你认为这些生物可以分成几类?说说你的理由。

延伸:谈谈你最喜欢的动物或植物,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度的观察。

力培养:

第2课 红 番 茄 科学知识: (1)以番茄为例,能从形态上认识植物的六大器官。 (2)丰富对叶的认识,了解叶的丰富多彩。 (3)在花和果实的研究上了解植物花和果实的结构,学会解剖与多角(4)学习用比较的方法对不同的植物进行比较,认识更多的植物。 能(1)了解观察植物外形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2)学会简单的解剖技能。

(3)种植番茄或其他植物。

(4)学习通过研究代表植物进一步认识植物。

认识更多的植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植物的多样性。 (2)培养爱护植物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通过认识番茄的六大器官,学习用比较的方法对不同的植物进行比较,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观察、实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迁移应用。 教学准备

教师:番茄、玉米等的植株实物或植株标本、小刀、镊子

学生:番茄果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导入:观察任务驱动页,并思考该页所创设的情景:小朋友们在一起吃番茄。 提问: 番茄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蔬菜,你们都吃过番茄,那番茄这种植物长得怎样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目的: 引出问题,让学生知道所要研究的内容。

活动1:观察番茄

导入:出示番茄的全株图

提问:你瞧,它就是长番茄的植物了,你认真观察一下,你发现它由哪几部分组成,可以叫出各部分的名字吗?

观察:分组观察番茄图片,交流各自的发现,并记录观察结果。

归纳:番茄各部分的名称:根、茎、叶、花、果实,果实里还有种子。 活动2:观察番茄叶

导入:出示番茄叶、玉米叶标本或图片

提问:番茄和玉米都是我们常见的植物,认真观察一下,它们的叶子有什么不同之处?

观察:分组观察玉米和番茄叶子标本或图片,找出他们在颜色、大小、形状上的差异。并将番茄叶子的样子画下来。

交流: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归纳:两者的叶子都是绿色的,番茄是复叶、玉米叶子是长条形的。

交流:说说各自的发现。例如:叶子大小、形状、厚薄等各不相同,但大部分叶子都是绿色的,叶子上有叶脉。

拓展:各种各样的叶子

出示:各种形状叶子的标本或图片(例如:银杏叶、荷叶、桑叶、枫叶、爬山虎叶、玉米叶等典型叶子)。

提问:这些叶子你见过吗?能说说它们的名字吗?

学习回答。(教师把握学生的原有认知情况)

提问:观察一下,这些叶子有哪些不同?

学生分小组观察。

汇报交流。

小结:这些叶子的形状不同,银杏叶的形状像扇子,荷叶的形状是??它们的颜色、薄厚也不同,还有??(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比较,找出不同,认识欣赏叶的形态结构)。

第二课时

番茄花是怎样的?

活动3:研究番茄花 导入:出示番茄花图片 提问:一朵小小花能孕育一个美味的番茄,请你仔细观察一下,这朵观察:分组观察番茄图片,找出他们颜色、大小、形状等特点。 交流: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提问:这朵花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每部分是怎样的? 观察:找出一朵花有几部分及各部分的特点。 交流:说说各自的发现。 小结:番茄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组成的。

活动4:番茄的果实里有什么?

导入:出示番茄果实实物。

具体要求:

提问:番茄大家经常吃,你能用具体的语言介绍一下它吗? 观察:学生分组观察番茄。 汇报:学生介绍观察结果。 提问:要全面的了解番茄,我们可以把它解剖开,找出它更多的特点。(1)注意用刀安全。 (2)解剖的方向可纵切或横切。

(3)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汇报:果实里有肥厚的果皮(俗称:果肉)和种子。

活动5:比较番茄和其他的植物

导入:出示番茄、玉米和凤仙花图片

提问:我们通过学习,发现番茄植株是由六大部分组成的,那其他植物的组成部分是否也是这样的呢?让我们认真观察一下吧!

观察:分组观察玉米、凤仙花和番茄图片,找出它们的异同。

交流: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归纳:植物的形态虽然千差万别,但大部分的植物都像番茄一样,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器官。

第3课 小 白 兔

科学知识:

(1)以小兔子为例,认识它的外形特征和身体的组成。

(2)从代表动物小兔子的认识到认识一般动物的外形特征。

(3)通过研究兔子对外界的反应及饲养兔子,了解小兔子的生活习性。

(4)在为动物建立档案过程中,了解其他动物与小兔子的区别,通过交流认识更多的动物。

能力培养:

(1)了解观察动物外形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

(2)学会用多种方法进行观察,使用测量工具的技能。

(3)饲养小兔子。

(4)学会建立档案,能够进行网上交流。

(5)学习通过研究代表动物进一步认识动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动物的多样性。

(2)培养爱护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从代表动物小兔子的认识到认识一般动物的外形特征。了解观察动物外形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

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观察、实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迁移应用。

教学准备

教师:小兔子或其标本、软尺、台秤。

学生:各种食物。

子玩耍。友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导入:观察任务驱动页,并思考该页所创设的情景:小朋友在和小兔提问:小兔子是一种可爱的小动物,了解它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个新朋目的:引出问题,让学生知道所要研究的内容。 活动1:观察兔子的外形 导入:出示兔子标本或图片 提问:要认识小兔子,我们先观察兔子的外形,并把看到的画下来。 要画得最像,应该怎样观察?

具体要求:

(1)观察的时候要注意整体与部分、全貌与细节。

(2)注意兔子各部分的大小、位置。

(3)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观察:学生观察小兔子并记录。

交流、评比:看看哪个同学找到了兔子的特征。

提问:小兔子的身体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

汇报、归纳:兔子的身体分成头、颈、躯干和四肢几部分

第二课时

活动2:认识兔子

导入:播放“兔的生活习性”视频片段

提问:只了解兔子的外形是不够的,要和它交朋友,我们还应了解它更多的情况,通过刚才的片段,你发现小兔子的哪些习性呢?

交流、汇报:学生汇报所见。

活动3:小白兔爱吃什么?

导入:播放“兔子的食性”视频

提问:通过课外查找资料、到市场观察小兔子,你发现小兔子爱吃什么食物? 交流、归纳:小兔子喜欢吃植物类,是植食性动物(食草动物)。

网上学:介绍你喜爱的动物

任务:了解当地的空气环境情况。

调查:确定主题(如出现蓝天天数记录、当地空气污染情况调查等),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开展调查。

方式:通过访问师长、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当地空气环境的情况。例如,可以记录当地一定时间周期内出现蓝天天气的天数,或者不同区域环境(公园、校园、住宅小区、工厂厂区等)中的空气环境情况。

整理:收集整理调查资料(包括图片、文字、录像等),撰写调查报告或观察记

录。

交流:在班级开设专题展区,展示各专题小组的成果。

第4课 清 清 的 水

科学知识:

(1)知道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它能溶解一些物质。

(2)知道影响溶解的因素。

本步骤。

(3)通过学习过滤的实验操作,初步了解分离混合物的常用方法和基能力培养: (1)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讨论活动,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判断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乐趣; (2)学会欣赏美丽的水体,体会自然界的美丽。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知道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它能溶解一些物质,知道影响溶解的因素。

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观察、实验——分析、比较、判断——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拓展。

教学准备

活动1:白酒、纯水、白醋各一杯;(每小组一份)

活动2:气球(每人一个)、烧杯、烧瓶、锥形瓶等不同形状的透明容器(每小组一份,条件不具备可用其他容器代替)、常见的液体图片。

活动3:滴瓶、烧杯、水、糖、盐、油、墨水、小石子、搅拌棒。(每小组一份)

拓展:茶水一杯(或图)。

活动4:每小组一份:烧杯、玻璃棒、方糖、冷水,热水、水果糖、小锤。 拓展:烧杯、玻璃棒、过滤装置(铁架台、漏斗、烧杯、滤纸)、土壤。 资料:自来水过滤示意图或视频、动画。

活动5:美丽水体的相关图片、视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导入:出示渔民出海图片

提问:王伯伯早上出海打鱼,走得匆忙,忘记带水壶。王伯伯可以直接喝海水解渴吗?海水很清澈,为什么不能喝呢?

目的: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海水与淡水的区别。

活动1:哪杯是纯水?

讨论:(出示三杯液体)这三个杯子中分别是白酒、纯水、白醋,根据平时你对这三种液体的了解,想一想这三种液体有什么不同?用什么方法可以找出哪杯是纯水?

学生讨论后交流汇报。

提示:实验时,不能采取尝的方法。闻的时候,要用扇闻的方法,以保护我们的鼻子不受刺激。

示范方法:轻轻地用手扇动杯子上方的空气,用鼻子闻此空气。

观察:请一名或两名学生到讲台用扇闻的方法观察三种液体,并把闻到的结果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区分出三种液体。

归纳:无色无气味的那杯是纯水,白酒有很刺激的气味,白醋闻起来有酸味。 作业:

(1)鼓励学生课后用扇闻的方法区分常见的液体。

(2)看来,仅凭眼睛观察是不够的,利用鼻子可以闻出白酒和醋的气味,那么请同学们回家后试一试糖水和盐水要怎样区分呢?

活动2:给水变个样

(1) 玩水球

提问:(出示装满水的气球)你玩过水球吗?能把水球变成不同的形状吗? 提示:往气球里加水时,不要装过多的水,要把球口扎紧。

实验:分小组做玩水球实验,把水球捏成不同的形状,并画出每次捏成的形状。 汇报交流各组捏成的形状。

归纳:水可以捏成任意一种形状。

(2) 倒水游戏

谈话:出示各种形状的塑料容器(如纸杯、矿泉水瓶等)。根据玩水球的实验想一想如果把水倒在这些容器里,水会是什么形状呢?

学生猜想。

演示实验:将水倒入不同形状的瓶中,引导学生观察水倒进不同容器中形状的改变。

归纳:水倒进什么形状态的容器里,就会变成什么形状。原来,水是没有固定形状的。

(3) 认识液体

给出概念:像水那样可以流动,没有固定形状的物体叫做液体。

提问:想一想还有哪些物体像水那样可以流动,没有固定形状的呢?

学生讨论后汇报交流。

拓展:茶叶会溶解吗?

导入:出示茶水图片。

提问:是什么使水变黄的?茶叶溶解了吗?

观察:学生观察图片,发现茶叶还在杯底。

讨论:学生讨论后汇报。

归纳:水变黄了,是因为茶叶中的一些成分均匀地分散到水里,即溶解了;而茶叶还在是因为其中的一些成分不能溶解。这也就是说,茶叶里既含有可被水溶解的成分,也含有不可被水溶解的成分。

作业:课后观察,还有哪些物体也是像茶叶一样既含有可溶解的成分,也含有不可溶解的成分。

第二课时

活动3:往水里加点东西

演示:把一勺糖放入水中,用玻璃棒搅拌几下。供学生观察。

提问:糖怎么不见了?

提问:(出示实物——石头、油、红墨水、盐) 把这些物质会不会像糖一样溶在水中呢?

学生猜测。

教师一一演示实验,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讨论并汇报。

汇报实验结果:糖、墨水能被水溶解,石头、油不能被水溶解。

归纳: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有些物质能够在水中溶解,有些物质不能在水中溶解。 作业:思考可乐里面的气泡是怎回事?

拓展:浊水变清

提问:我们平时常喝的水从哪里来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

(有些地域是自来水。则继续本方案。如有些地域是地下水。则进行方案二。) (出示被污染、较浑浊的江河水的图片)我们家里的自来水是从这里来的! (出示自来水净化过程图解或视频

) 江河里的水不能直接饮用,但可以通过

净化以后再饮用,讲述自来水净化过程。

归纳方法:沉淀、过滤。

示范:过滤的方法。

活动4:怎样加快溶解?

导入:出示一颗方糖,并放入水中。

提出问题:怎样可以加快这颗方糖在水中的溶解呢?

学生讨论后汇报。

归纳方法:搅拌、加热、将方糖弄碎。

提问:怎样可以证明搅拌可以加快溶解?

学生讨论后汇报交流。

归纳:用两杯等量等温的水,同时放入两颗大小一样的方糖。一杯静置,一杯搅拌。比较哪颗方糖溶解得快。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搅拌可以加快溶解。

提问:同学们设计的对比实验很好,在只改变了是否搅拌的条件的同时,其他条件没有改变。那么如何证明加热和弄碎也能加快溶解呢?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归纳:

(1) 比较加热的作用:两杯放等量的水和等量、等大小的糖,用同样的速度搅拌,用不同温度的水。

(2) 比较研碎的作用:两杯放等量等温的水,放等量的糖,用同样的速度搅拌,其中一杯里的糖是弄碎的,另一杯里的糖是整块。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加热和弄碎也可以加快溶解。

作业:课后尝试用学过的方法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活动5:欣赏美丽的水体

导入:出示江河湖海图片。

思考:看到这些美丽的景象,大家想到了什么?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归纳:自然界的水体是美丽的,是地球的命脉,是人和动物生命的源泉,水资源是十分有限的,要珍惜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

作业:

(1)调查水有哪些用途?

(2)调查:用你常用的杯子喝水,记录自己一天大约喝几杯水,下节课把这只杯子也带来。

第5课 生 命 之 水

科学知识:

(1)通过记录喝水量,体会、认识人离不开水,学习用数字来描述和说明。

(2)知道水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及生物体内。

(3)认识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能力培养:

(1)学会用量筒或量杯测量水量。

(2)学会搜集并整理资料,能够在网上与他人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生命离不开水,懂得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2)培养学生“要珍惜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通过记录喝水量,体会、认识人离不开水,学习用数字来描述和说明。知道水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及生物体内。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搜集资料——观察、分析、比较、判断——交流讨论——得出

结论——拓展。

教学准备

演示用材料:口渴时的情景图片、各种动植物“喝水”的图片,动植物体内含水量表,沙漠植物图片及沙漠植物根系图片。

小组实验材料:量筒或量杯(可以用各种有容量标识的饮料瓶代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导入:出示教科书中第36页的图片

提问:图片中的小朋友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说说当时的感受如何?

学生讨论后汇报交流。

思考:水对我们人类到底有多重要呢?

目的:创设情境,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活动1:我一天喝多少水?

提出问题:我们都需要喝水,你通常每天喝几杯水?一杯水有多少呢? 学生汇报交流。

谈话:(出示常见的矿泉水瓶、易拉罐等容器,这些通常有容量说明)我们可以用这些容器来估算我们每天喝多少毫升的水!仔细观察一下,你手中容器是多少毫升?

提问:我们如何利用这个瓶子计算一杯是多少毫升呢?各小组试试看。 学生边讨论边尝试。

汇报交流自己估测出一杯水的容量。

提问:再根据你一天喝几杯水,来计算一下,你一天喝了多少毫升的水? 学生计算并记录。

讨论:如果我们一天喝的水比较少,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教师介绍:(图文资料)人类在缺水的情况下会出现的不良状况。

作业:观察你常见的动物是怎样喝水的。

拓展:动物都需要水吗?

提问:你见过哪些小动物喝水?所有的小动物都要喝水吗?

学生讨论后汇报。

提问:(出示蝗虫吃叶子图片)见过蝗虫喝水吗?它不需要水吗?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回答。

教师补充说明:蝗虫有咀嚼式口器,吃植物的叶子,吸取植物中丰富的水分。对有些动物,人们一般是观察不到它喝水的。这是因为,这些动物的食物中含有丰富的水分,这些水分可以满足这些动物生命活动的需要,所以这些动物不再需要单独需要地“喝”水了。

第二课时

活动2:植物也“喝水”?

课前活动:观察农田里的庄稼在水分充足和不充足时的长势。

谈话:生活中父母或自己多久要浇一次水,为什么要浇水?如果不按时浇水,庄稼可能会怎样?

学生汇报交流。

媒体:播放“自动浇灌”和“人工浇灌”的视频。

提示:在雨季充沛的时候,不用人工浇灌。

提问:(出示各种植物图片))这些植物“喝”的是哪里的水?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出示图片或视频——植物发达的根系)介绍植物是怎样从地下吸收水分的。 作业:观察各种植物的茎、叶、花、果实中的含水情况。

网上学:珍惜水资源

任务:了解家乡的水资源的状况。

调查:确定主题(如当地大湖干涸情况调查、江河水污染情况调查等)后,以兴

趣小组的形式开展调查,通过访问师长、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当地的水资源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整理:收集整理调查资料(包括图片、文字、录像等),撰写调查报告。 交流:在班级开设专题展区,展示各专题小组的成果。

第6课 看 不 见 的 空 气

科学知识:

验证。

(1)感受空气的存在并了解其性质。 (2)通过探究活动发现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3)知道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培养: (1)能用多种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2)学会利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学会进行分析并利用实验进行(3)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对事物的进一步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培养探究事物的精神。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平常的小事,交流在观察中发现的现象,并尝试说出从观察中所感悟到的科学道理。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了解空气的性质及应用。

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实验、观察——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拓展。

教学准备

教师:一个用塑料袋做成的降落伞、一个饮料瓶、篮球、有关空气的视频。 学生:风车、扇子、空塑料瓶、小土块、吸管、水、塑料袋、烧杯、注射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演示:用一个塑料袋做成的降落伞,并从高处放下来。

提问:为什么从高空降下来的降落伞会“盛开”呢?是什么东西使降落伞撑开? 目的:通过有趣的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活动1 :空气在哪里?

导入:播放“把海绵放进水里”视频。

提问:影片里你们能找到空气在哪里吗?还有哪些方法能找到空气在哪里? 目的:通过视频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联想起生活经验,找到更多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活动2:“捕捉”空气

提问:空气就在我们的身边,你能用塑料袋把空气“逮住”放到我们面前吗? 活动:学生用塑料袋收集空气。

观察:请大家参照教科书第46页的方法来感觉空气是怎样的。

交流: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归纳:空气是无色、无味、可以流动、有弹性、能变形的。

目的: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方法将空气装满塑料袋;通过让学生拍一拍、敲一敲等方法,利用感觉来认识空气的性质。

第二课时

活动3:空气占据空间吗?

实验:讲解实验步骤;学生进行实验。

(1)把玻璃杯横放在水槽中,待玻璃杯中进满水后,再将玻璃杯慢慢倒着竖起

来,并提起来一部分,使杯口不要露出水面。

(2)将一个装满空气的空饮料瓶倒立着放入水里,斜插到玻璃杯口的下面,并慢慢倾斜饮料瓶。

交流:我们在水中看到了什么?它是什么?它在水中是怎样移动的?通过活动, 你发现了什么?

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看到空气转移,从而认识到空气是可以流动的。 活动4:压缩空气

导入:拍打没气的篮球。

提问:篮球为什么不能弹起来呢?怎样才能使它弹起来?(给篮球打气) 观察:在打气过程中篮球的变化。

思考:为什么给篮球打了这么多气,篮球还是这么大呢?

交流:球里的空气发生了什么变化?(被压缩了)

提问:篮球里的气越足,为什么篮球弹得越高?

活动:学生按照教科书中的步骤用注射器进行实验。

交流: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归纳: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目的:通过给篮球打气的活动,启发学生初步感知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有弹性。通过用注射器压缩空气的实验,认识空气具有弹性的性质。

缩空气的应用。

拓展:压缩空气的应用 导入:播放“压缩空气”视频。 交流: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压缩空气? 作业:上网查阅资料了解压缩空气更多的应用。 目的:通过压缩空气应用的几个事例和上网查阅资料,让学生了解压

第7课 离 不 开 的 空 气

科学知识:

知道空气对生命的意义。

能力培养:

(1)通过体验性探究活动感受空气对人的重要性。

(2)学习对比实验的方法。

(3)学习搜集资料、进行调查和进行网上交流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珍爱生命和保护空气环境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认识人的生命离不开空气,空气是我们维持生命的必需条件,进而明白空气对生命的意义

收集资料——拓展。

教学流程: 情景引入——体验活动——交流讨论——对比实验——得出结论——教学准备 老师:豆芽在空气充足和不充足的条件下生长的视频或图片。 学生:两个大小一样的盆子、纸、水、绿豆、塑料薄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活动:大家伸出两个手指,放在鼻子前,感受一会儿。

交流:谁能谈谈有什么感受?

提问:在水里我们还能这样呼吸吗?潜水员在水中为什么要带上氧气瓶? 目的: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究欲望。

活动1:人与空气

活动:我们也来体验一下潜水员在水里的感受,憋气10秒。

交流:憋气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我们没有空气能活下去吗?

提问:为什么人在潜水时要带着氧气瓶?

目的:通过体验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人的生命离不开空气。

第二课时

活动2:豆芽的生长

课前准备:学生做豆芽生长对比实验用的小容器。

导入:出示豆芽生长对比实验图片。

交流:豆芽在两种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如何?

目的:利用豆芽生长的对比实验,使学生明白植物的生长也离不开空气。 网上学: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空气环境?

任务:了解当地的空气环境情况。

调查:确定主题(如出现蓝天天数记录、当地空气污染情况调查等),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开展调查。

方式:通过访问师长、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当地空气环境的情况。例如,可以记录当地一定时间周期内出现蓝天天气的天数,或者不同区域环境(公园、校园、住宅小区、工厂厂区等)中的空气环境情况。

整理:收集整理调查资料(包括图片、文字、录像等),撰写调查报告或观察记录。

交流:在班级开设专题展区,展示各专题小组的成果。

第8课 坚 硬 的 岩 石

科学知识:

(1)经历一个观察岩石特点的活动过程,获得一些利用观察和使用简单工具认识岩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

(2)能根据自己对岩石的认识进行简单分类,并了解科学上的分类。

(3)了解岩石的用途以及对人类生活的意义等。

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类和描述能力,通过小组的形式,提高与别人合作力。

(2)培养通过查阅资料获取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小组合作的团队精神和乐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难点

对岩石的观察和分类设计。

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观察——分析——交流——概括——分类——总结。

教学准备

教师:收集有关岩石的资料片断或图片、具有代表性的各种各样的岩石、小铁锤、放大镜、纸片等。

学生:收集大自然中的岩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导入:播放风景视频(突出这些地方的岩石)。如:云南石林等山川、海滩、河滩等。

提问:刚才播放的美丽风光都来自不同的地方,但在这些地方你都能看到什么?在自然界当中你知道哪里的石头最多?你对石头的认识有多少?

目的:创设问题情景,用片断勾起学生的回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活动1:观察石头

讨论:你打算从哪些方面对采集回来的石头进行观察?

思考:观察石头的方法。

交流:学生汇报。教师指导学生可以利用铁钉等工具对岩石的硬度进行检验。 观察:分组观察石头,并记录观察结果。

作业:鼓励学生课余观察更多的岩石,并注意对观察结果进行与课本相类似的记录。

活动2: 给石头分类

提问:刚才同学们都对你们组的岩石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并对它们的特点进行了记录。如果现在你要把它们进行分类,你打算怎样做?在分类的过程重要注意哪些问题?

讨论:分类的方法。

交流:小组汇报。

小结:对于岩石的分类,各个小组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有的小组按岩石的颜色分,有的??好,下面各小组就按你们自己的方法对你们组的岩石进行分类吧!记住把你们的分类情况记录在你的课本上(尊重学生的分类意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对岩石进行分类,比如按颜色、软硬、大小、轻重等方面去分类)。 活动:小组活动、对岩石进行分类。

交流:小组派代表汇报分类情况。

小结:分类的依据。

第二课时

拓展:岩石里有什么?

提问:在上节课当中通过观察,分类,我们为岩石的研究开了个头。单凭眼睛去观察,大家觉得能真正了解岩石吗?

媒体:出示某种岩石的图片:岩石外层和里层的颜色完全不相同。

任务:看来要进一步研究岩石还需要研究它里面的结构。让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用小铁锤把你们带来的岩石敲开,仔细看看,你们在岩石里发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