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范文资料 > 导航

三个白痴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4-10-21

三个白痴观后感汇编八篇。

我们听了一场关于“三个白痴观后感”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到底该如何写好有关作品名的观后感呢?经常写观后感,可以让自己的思维更加丰富,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三个白痴观后感【篇1】

《三个白痴》这部影片,体现了教育制度的不适应,给孩子、给家庭……带来的伤害。教育制度的改革迫在眉睫。

在影片中,提到了印度每90分钟就有人自杀,自杀率世界第一。影片中,一位制作飞机的学生,拉朱,教授的儿子,都是由于当时的教育制度,导致他们在重大的压力下自杀。

影片中有几句话,让我感慨颇多。“他触动了我们的心灵却无影无踪。”“跑快点,要不然会被踩在脚下。”“他在哪里都改变传统。”。“让我做自己。”“每学期42门要考。”学生又怎么有精力研究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兰彻这个“白痴”,因为乐于动手实践,盐水是电的良好导体,这个知识点的应用,让我感受到知识灵活运用,才能改变生活。太空用铅笔的思考,让“病毒”无言以对。

当我看到“机器”、“书”的简单解释和专业解释,我也笑了。过于简单的,我们常常错过,可以简单的,我们又常常复杂化。拆机器,装机器的过程,才是对知识的真正应用讨论成绩、工作、移民。兰彻让大家30秒钟找出答案,启发我怎么去教的思考。

“你朋友倒数第一,你感觉糟糕;你朋友第一,你感觉更糟糕。”学生希望成绩不要张贴出来。兰彻正是因为如此,他才会在看似空闲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对学习要有激情,对工作和生活同样缺少不了激情。兰彻正是因为激情,所以才选择了那样的工作。在工作中延展自己的兴趣,在趣味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正如影片中所说“让激情变成职业,让职业变成游戏。”

“两个白痴会来找我的。”“学习的快乐最重要。”三个白痴建立的友谊,不得不让我们想到更多。

作为家长,作为老师,有几句话,值得我们在今后细细琢磨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黑暗中总有曙光。”“去和他袒露心声。”“过度的期望会让孩子喘不过气来。”“断了两条腿,我才真正地站起来。”“做你想做的。”

三个白痴观后感【篇2】

真是部好片子,老师介绍的可真是不错啊。

可是假兰彻(旺度)这号人物,少见,或者说根本就是绝迹。为什么呢?

现在的学生和旺度的另外两个死党一样,一个呢累赘太多,抱着家里所有的期望,苦学无用,第二个,兴趣不对,被逼着学,本非所愿怎么学得好呢,只为一纸文凭。

追求卓越,成功就会自己找上门。我更觉得应该是追求兴趣。

兴趣的力量很大,我想不少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可是呢?全都在苦于高考制度,中国外国都一样。人才,素质教育这个东西,不好说。一是,一时半会儿实现不了,社会不齐心协力啊。二是凡是学生受尽高考制度,长大了,谁还会去管它,自己过了这个卡,只会记得高考是条好路,只是自己走不好,虽然心里还是知道它怎么讨人厌,但还是会把自己的孩子交出去。知道劝孩子看开,却只会说这是为孩子好,孰不知……什么是真的为孩子好?

发挥兴趣。现在的我们为何不去做,被弄得没兴趣啊,被学习搞的完全没了兴趣,题目让人失去一切,麻木。对学习有兴趣的大多是成绩好的学生,被好成绩熏陶出来的,一旦没了,脆弱呗。除非在失去前把自己内在的境界提高到一定程度。如果真那样,绝对是个人才,但未必是教孩子的好手,因为自己成功的太多,就以为一定好吗?在学习成绩上成功的,其实大多都未必知道自己依何而胜。大多拿老师的那一套传授给他人。当然啦,既然有了境界,这些想必不在话下,说不定很懂教育呢。可这类人毕竟也少啊。

实践,又是这个问题。不是不知道道理,只是苦于实践。这实践,第一点——意识,所有人的意识。第二点——基础,物质基础。第三点——团队,志同道合,各大领域。第四点——实践。

三个白痴观后感【篇3】

其实早就看这部电影了,只是总没有看完。遗忘总是不好的,今天就继续看了。而且很成功的看完了。

兰彻,莱具,法涵,三个被称为idiot的年轻人,从结识到离别到相聚,中间经历了那么多。他们有叛逆,有争吵,更多的是挑战与兄弟情义。 

兰彻的形象深深的印在了我脑海里,他总是那么的有主见,有思想,敢于挑战一切不正确的模式,敢于尝试各种创新。最重要的是,当别人读书都是为了一个证书的时候,他却是为了自己喜爱工程学。法涵喜爱摄影,于是他劝说他追求自己的爱好。而且在不为人知的时候就帮他把信寄了出去,这不仅仅是帮忙,这是友谊,是兄弟之情的体现。只要一点勇气,你的人生就会不同。得此友,复何求? 

当压力巨大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努力的面对,不要害怕,就像他对莱具说的那样,他是因为带了太多生活的压力,才会一直失败。丢掉那些畏惧,重拾自信,面向未来。 

虽然兰彻的美好形象一直闪耀光辉,但是他们两个也有自己的光芒。莱具说,断了两条腿才让我能真正站立起,获得这种态度不容易,我不改变。在工作与自我两者矛盾是,他坚定的选择了后者。没有了自己,又怎会快乐? 

 法涵说他不会自杀,那个傻瓜在他皮夹里放了张照片,如果我想自杀,就想想你们看到我尸体时,还会不会笑的起来。是啊,你的生命不仅仅属于你自己,所以更要爱惜,哪怕不是为了你。 

 追求卓越,成功在不经意之间就会追上你。 

 追求自我,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三个白痴观后感【篇4】

电影里的印度人表演确实很夸张,但夸张只是形式,任何电影只要内涵上面是庄重的,揭示的哲理是广泛可接受的,只要能让观众看到真诚的一面,就是好电影。一部好电影是需要一定的哲理作为支撑的,纯粹恶搞的电影是不会让人怀念的。

《三个白痴》在诙谐中描绘出了印度现行教育体制的状况,跟中国教育现状挺像的,就是从根本上来说的“舍本逐末”,从表现上来说的“揠苗助长”,为了赚钱而上学,为了攀比而竞争,人们学习的动机不纯。

我对印度的教育体制不了解,但作为中国教育体制的牺牲者,我也是有发言权的。现在的孩子太苦了,经历那么惨烈的高考,上了大学,出来后竟然仍是连自己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都没有个明确的了解。学校只教给我们死读书不教我们去主动了解社会需求,了解怎么去运用书中知识,培养了大批所谓的“高级知识分子”,说实话,这些“高级知识分子”的学习行为本质上说,跟街上收破烂的行为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garbagein,garbageout”。学校教育和社会基本脱节这是一方面的悲哀。

另一方面就是我们自己对于选择专业上的无能为力,不是我们选专业,是专业选我们,或者是我们在掷骰子。高校设置的那几百号专业,哪个高中毕业的毛头小子能够清楚是做什么的,选专业不就是在掷骰子吗?能否上那个专业,也不以你之前的相关积累作为决定因素,而以那些扯淡的语数外数理化课程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很荒唐,其实国外的做法已经是很好的参考了,人家高考只有选学校的担忧,进去后第一年不分专业,第二年才开始选择专业,只是我们所谓的教育体制改革一直雷声大雨点小,跟不上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改革的步伐。可怜的同学们花了几年时间学语数外数理化,到大学几乎大多数知识被扔进了垃圾桶,然后努力学习大学专业知识,毕业后这些知识又被社会揉成一团扔进垃圾桶,到最后真不知道还剩下些什么,或许真的只剩下一颗冰冻的眼泪吧。

至少,在前面两场重要的赌博之中,我没有掷对骰子。

《三个白痴》中有直面这些不合理的东西,男主角是个极其有个人信仰的人,他用自己的言行,反抗着不合理的制度,感染着身边同是受害者的同学们,他自信,聪慧,极具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他非常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身边的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然后鼓励身边的朋友反抗不合理的现状,追求真我,虽中途会遭到好友的猜疑和背弃,但仍然坚持不懈的以事实证明打动对方相信自己。

他的执着让人感动,他救了两个人,都是因为他的执着,他救了两个一般人觉得必定无救之人。

他的感染力让人敬畏,他释放了两颗心,都是因为他以身作则循循善诱,他释放了两个被束缚却渴望高飞的心,两个不敢正视自己渴望的人。

电影有褒便有抑,电影的抑表现在对于那些死背书的人的讽刺,其实死背书的人只能说是可怜,倒不至于可恶,可恶的是那种自己明明是愚蠢的还嘲笑讽刺挖苦和自己不同的人,如果一个人死读书但有自知之明,懂得谦逊礼让,倒也不会让人唾弃。

三个白痴观后感【篇5】

众所周知,印度的电影产业十分发达,优秀的作品层出不穷。给大家推荐一部十分优秀的印度电影《三个傻瓜》,这部电影我看了不下五遍,里面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体会。

说起尊重,让我十分感慨,现在国人普遍不懂得尊重是什么。电影一开始,片中的三个主人公之一的法汉一出生,他的爸爸就宣布了:我的儿子是工程师。但他没有想过,法汉到底想不想成为工程师,就擅自做主希望他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法汉后来说:我想成为什么,没人问过。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帝国理工大学主任儿子的身上,甚至主任还决定未来的外孙也要当工程师。看到这里,相信很多中国的孩子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没错,这跟目前绝大多数中国父母的做法一模一样,很多中国父母从自己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把孩子的一生都设计好了,希望孩子能够按照他们的想法来做,并且还经常苦口婆心的对孩子说:“这都是为了你好”。但是孩子们自己的想法是什么样的,父母们从来不关心。说到底,这只不过是父母们一厢情愿的想法而已,这就是没有做到尊重,即没有尊重孩子内心深处的选择。

《与神对话》的 G 先生说过:“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为了要经历自己的真实身份”。 这就是说,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家长或老师要学习老子“无为”的思想,要学着放下“家长”或“老师”的架子,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让孩子自己做主,自己拿主意来设计将来要走什么样的路,家长或老师仅仅是一个引导者,对孩子可能出现的问题给予纠正,但决不能成为领导者,干扰甚至阻挠孩子们自己的选择。不过现实中的中国却是完全剥夺了孩子自我思考的能力,使孩子成为了家长或老师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因此中国的孩子们普遍不快乐,厌学,网瘾现象十分严重。家长或老师希望孩子成才的愿望是好的,但是成为什么样的“才”不是家长或老师能够决定得了的,这要看孩子自己的想法。正如法汉的好友兰彻说的,如果泰森改行唱歌,杰克逊改练拳击会发生什么事,结果是显而易见的。不是“总统”的料却偏要按“总统”的模式来培养是不可能成功的,孩子不管想做什么都是应该值得鼓励的,要让他们自己尝试去做他们希望做的事,将来才有可能成功。

近年来关于中国教育的话题一再升温,在我们人生中, 18 岁以前的教育应当是“基础教育”那么,什么才是“教育的基础”呢?其实这个问题早有答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996 年就明确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 ”。这里的“学会认知”绝不是国内应试教育的“灌输知识”,而是具备真正的学习能力,懂得学习和思维的方法,具有良好的学习心态等含义。而这些,恰好是中国教育缺乏的。中国学生就像电影里的查图尔一样,是个不会思考,只会背标准答案的考试机器罢了,从来不会去想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所以中国教育体制下的学生只能被当成打工仔来用,像查图尔那样听人使唤,被人作弄。

电影中提到了三次学生的自杀,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现象在中国可以说是经常上演。中国每年自杀人数是世界第一,其中每年大中小学校的学生自杀都很多,但已经不是“新闻”了。最近因为北大的新生刚刚入学十几天就自杀,才成了“新闻”。这反应了在家庭中和学校里,我们都缺乏“生命支柱”的教育。电影中主任说生活就是一场竞赛,要么生存要么死亡,这种教育根本就是不尊重生命的表现。我们的学校也从不去教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比如人际关系!心理学!幸福课!家庭和婚姻关系课程!健康课程,饮食课程,生命课程。虽然这些课程不会列入高考,但是,人生中几乎每一天,都在考这样的课程。 如果你一旦考砸了,后果还很严重 。没有支柱的教育是可怕的,中国的应试教育完全把教育四大支柱丢到一边去,连“学会认知”都没有真正做到,其培养的“人才”,只会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他们会成为这个社会中很可怕的摧毁性的力量,毁掉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包括他们自己在内。一个孩子,如果只会读书,不会做人做事,往往思想固执偏激,行事鲁莽又不计后果,喜欢钻牛角尖,很可能长大就会干傻事。比如北大新生自杀,同样,朱海洋等人会去杀人。这样惨痛的事例非常的多,但很多家长经常认为这是个别事例,是个意外,是别人家的孩子出了问题,与自家孩子无关,而不是去吸取经验教训,防患于未然,往往出了事才后悔,但为时已晚,世上没有后悔药可买。

电影中兰彻和主任的女儿都说到了谋杀一词,不错,在现行教育体制下,许许多多的孩子都被谋杀了,家长们既是受害者,但也是帮凶。因此,教育必须回到它的本来面目上来,“ 教其心,育其身 ”,这才是教育的真谛,所以不仅是孩子,连家长也要不断学习,学习人生这门最需要学习的课程,学会尊重他人,尊重真理,尊重智慧,尊重生命。家长还要学者多和孩子交流,多听听孩子内心的呼声,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的学习成长。这,不仅仅是为了孩子,也是为了你们以后有个幸福美满的生活。

三个白痴观后感【篇6】

多久没看过这样好的一部电影?或者说,从未看过这样好的电影。

影片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寻找兰彻。我觉得更贴切。

兰彻是谁?

他是所有的入学新生屈从于高年级的欺侮和羞辱时,唯一一个以自己的方式抗争的人。

他是教授在大肆颂扬太空用钢笔这一耗资数百万的伟大发明时,唯一一个举手问为什么不直接用铅笔的人。

他是在看到校友因不堪留级压力自杀时,唯一一个站在教授身边说这是谋杀的人。

他是看到教授女儿那个衣冠楚楚却虚荣物质男友时,唯一一个对她说他配不上你的人。

他是在看到自己考得年级第一,而朋友倒数二名时,唯一一个质问教授公布成绩有什么意义的人。

他是唯一一个鼓励法兰放弃工程学去追求自己喜欢的野外摄影的人;

他是唯一一个鼓励出生贫寒的拉杜击败恐惧,勇敢面对未来的人;

他是学院里唯一一个对残酷的竞争、对所谓的成功、对汲汲营营的人生提出质疑的人

他是一个喜欢对自己,对朋友说allisV,每首歌都有始有终。配以贴切的影片意境,夸张的演员动作,稍显稚嫩的特效镜头转换——异域风情的另类享受。

很久没有如此满足地看完一部电影了,舒缓一下心情之后,脑海中萦绕着影片中的两句话,“考试有很多门,但爸爸只有一个”和那拍着胸口满脸自信的“一切顺利”。

这个影评可以说是写的很到位了。抱歉,我这个不会写作文不会作总结的人每次只能拿别人的成果和评价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推荐大家去看这部影片,欢笑、感动、哲理和故事性并存。我相信看完了,你绝对不会后悔花了看两部美国大片的时间来看这部影片的。

真的,我看电影好久没有这么笑过,也没有这么哭过了

三个白痴观后感【篇7】

影片讲述了三个不同家庭的孩子在印度最高学府一印度理工大学学习期间的一些趣事!影片诙谐幽默、情感表达细腻、谌称是一部励志的青春喜剧!

作为印度最高的学府,在这里教导着永远要当第一,处处充满着竟争的气息,学习只是为是拿高分,争夺第一!只是面对应试教育,死记硬背,没有学习后的思考,没有创新!也没有学以致用!更多承载着的是家族的荣耀! 影片中的拉杜从小是个好学生,家庭生活贫困,父亲瘫痪,凭着自己的努力考进最高学府,因为心理压力太大,面对未来始终活在恐惧之中,导致成绩总是倒数第一!现实生活中,我们又有活好当下吗?总是在追悔过去,恐惧未来!唯有活好当下,认真努力地做好当下每一件事,未来才会更美好! 当拉杜因为一件小事,而被”病毒”院长无情、苟刻的要求退学时,拉杜的内心摊塌了,因为他是家中唯一的希望!他选择了跳楼自杀!但是他的好朋友兰彻、法汉没有放弃他,用各种办法想要把他唤醒,当听到此时唱着不抛弃,不放弃、壮志未酬不可以时!已经感动到热泪盈眶!剧中朋友之间的这种用心相助的友情鼓舞着我,在生活及工作学习中,任何时候要有不抛弃,不放弃的决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没有什么是做不好的! 剧中的法尔汗也是带着家族的荣耀与期盼学着自己不喜欢的工程机械学,成绩在学院排名倒数第二!他向考第一的兰彻取经,问自己为什么考这么差,兰彻一语击破,因为你不喜欢,并鼓励他去学自己喜欢的摄影、让他活出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这让我也联想到,有多少人一辈子是在为别人活,为金钱,地位、权力!又有多少人是快乐的!其实我们只需要一点点勇气就能够改变我们的生活,记住一定要做你自己,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及工作,因为兴趣与爱好是最大的动力!让你的兴趣变成你的职业!

再来谈一下兰彻,剧中的灵魂人物,只有他把学习当成享受的过程,从不在乎考第一还是最后,因为热爱工程学,喜欢思考,并学己致用创新!在学院总是排名第一!也是因为他改变了院长的教学,改变了好朋友的命运!

最后送给大家剧中的精典语句:"学习是为完善人生,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出其不意的找上门!

三个白痴观后感【篇8】

关注人的心灵——印度电影《三个白痴》观后感

人类的心灵不是一台机器,不仅仅是逻辑严谨、划分细致的高精度的玩具,它还具有脆弱、容易恐惧、需要我们精心呵护等等。但如何呵护我们的心灵。作者告诉我们一个方法。

对自己说“所有的事情都很好”。当我们对自己说的时候,我们的心灵就会平静,你心灵的.创造力和理性和合理的判断才会起作用。另外,电影中还有两个实例,就是主人公的两个朋友。一个人的心灵被恐惧所左右,通过信奉神灵的力量来继续自己的生活;但经历很多事情后,这人变得,从相信神灵到相信自己。勇敢的面对一切事物的精神状态,我一直不知道这种转变是什么,我现在明白了,这种变化就是自信。

第二个实例,人类心灵的自我欺骗。由于家庭、老师、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个电影的第二个主人公心灵被这些外在因素所左右,没能去做自己喜欢的摄影工作,而是学习理工;这个人没有勇气反对自己的家庭;没有勇气反对父母的思想,没有勇气面对父母的牺牲和期望。但最后,他在朋友的帮助下,他迈出了行动的第一步,和匈牙利的一个著名摄影家进行了联系。并获得了对方的认可。

这部电影还有一个人物消音器,也是很有意思。典型的学习狂人,人生的目标就是要比别人强,要竞争过别人。这种人缺少对人的关注和关注,专注于生活竞争,迫于压力之下的生活,已经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目标是什么?忘记自己的灵性。此外这部电影还有几个角色很有意思,什么事情都安价格计算的标签先生,做事认真,给学生巨大压力的教授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