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范文资料 > 导航

生命因你而动听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4-10-09

生命因你而动听观后感通用八篇。

到底该如何写好有关作品名的观后感呢?好的电影可以激发我们浓浓的兴趣,就算时隔多年,再次观看仍然充满感动。通过阅读和写作我们可以获取知识和技能,经常写观后感,可以让自己的思维更加丰富,我们听了一场关于“生命因你而动听观后感”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生命因你而动听观后感【篇1】

平凡与伟大

——观《生命因你而动听》有感看过《生命因你而动听》之后,翻看相关的电影材料,看到一句评语是这样概括这部电影的,“平淡中体现真情,平凡中演绎着伟大”。这句话非常的贴切,不仅是这部电影的主旨,也是对于教师这个职业的概括。

不知道曾在哪里听到过,教师这个职业是这个世界上不靠剥削而有所收获的职业。虽然这句话说的有点武断,但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教师这个职业无疑是高尚的。人们往往将功成名就作为毕生的追求,穷尽一生追求着崇高的社会地位,追求数之不尽的金钱财富;却忽略了身边平凡的人,他们是现实的、真实的,构建了生活的主体;我们也忽略了身边平凡的岗位,比如教师。只有生生不息才能缔造辉煌,从达尔文的进化论物竞天择的观点来看,教师在生生不息的人类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虽然平凡,但是却能成就伟大。

在电影中,霍兰德先生的志向便是成为一名作曲家,谱写出惊世之作,流芳百世。但是命运却安排他成为了一名音乐教师,一教就是三十年。人生的道路不会永远朝着你所计划的方向前进,当出现了变故时,你会选择与命运抗争还是顺应命运?有人选择了与命运抗争,最后成功与否不得而知;或许顺应命运的安排也未尝不可。鲁迅先生在弃笔从文之前,也从来没想过有一天自己会成为大文豪吧。从他们身上我看到的是:无论你做了怎样的选择,都不会抹杀最后成功的可能性。无论命运如何安排,平凡与伟大之间,人才是一切的决定者。

一开始霍兰德先生的教学过程并不顺利,初执教鞭,每天抱着“我不适合当老师”的念头去学校,霍兰德先生痛苦地发现,学生们对古典音乐难有兴致,水平参差不齐。一边是三心二意的老师,一边是冥顽不灵的学生,教学的成绩不尽人意。此时女校长的点拨让他明白了教师的意义,她说:“作为教师有两个任务,一是给青少年传授知识,但更重要的是给他们方向!”霍兰德先生尝试着去改变,他领会到启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性;他花更多的时间在课余辅导上,给有着晚霞般红发的自卑女生,给毫无天赋但肯吃苦的笨拙男生。

教学需要探索,孔子说要因材施教,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细心的打磨,总有一天这些学生会散发出如钻石般的夺目光辉。在霍兰德先生对教学的探索过程中,他接受了自己是一名教师的

身份,完成了对于职业的认同。虽然教师的职业很平凡,但教学成果带给他的满足感,促使他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他爱上了这样一份事业。英雄不问出处,不论霍兰德先生是如何开始执教的,只要他愿意奉献,愿意去探索学习,愿意去爱每一个学生,他一定能够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成为一位伟大的教师,这是他给我带来的启示。

退休的老校长曾送给霍兰德先生一个指南针,这是对霍兰德先生最大的肯定。把教师比喻成指南针非常的贴切,一位优秀的教师一定是学生人生道路的指南针,为学生指明人生的方向,他会对学生今后的人生产生重大的影响,这就是教师这个职业的意义所在。有一位教过我的教师说,她想成为一名教师是因为在她的学生时代曾有一位教师让当时缺乏自信的她,变得有自信起来,她希望像那位老师一样,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们。只是一个简单的理由,很可能也是许许多多执教者成为教师的理由。成为一名平凡的教师,不仅因为自身高尚的情操而伟大,更是因为在这个岗位上,能给予别人帮助,成就别人的伟大。

霍兰德先生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他对音乐的热情从不曾消减,反而将这股热情感染了他身边的人。时常有镜头表明他在写作他自己的交响曲,但直到退休这部他一生中的唯一作品才得以首演。如果不是这次演出,大多数人、甚至霍兰德先生自己可能都会忘记,他曾经介绍自己是一名作曲家。

虽然他最终也没能创作出惊人之作,但是他教育过的每一个学生都将化作一个个音符共同谱写出了最伟大的《霍兰德先生的乐章》,影片是以数百名曾受到霍兰德先生感化、教育过的人为霍兰德先生开欢送的盛大场面作为结尾。我想,不一定所有的老师都会拥有像霍兰德先生这样盛大的收场,但是毕生奉献于教育工作的人都会有桃李满天下的一天,这也是从事其他工作的人无法体会到的乐趣。

影片中曾有一段让我热泪盈眶。当霍兰德先生对教学生涯如鱼得水时,自己的生活却突然传来一声惊雷。他一意要培养成为音乐神童的儿子,却被发现先天失聪。“几千万人中,为什么偏偏选中了他......”这是一位父亲对于这命运无奈的叹息。在贝多芬第七交响曲中,霍兰德先生一边为学生讲着贝多芬的生平,眼中的悲伤却绵长不绝,当有学生问起,耳聋的贝多芬如何知晓每个音符的音色,他的眼泪泫然欲下“因为,他不是天生的聋子”。欲说还休的悲伤,直击在人们的心上。

作为一名教师,霍兰德先生很成功,但是作为一名父亲,他的妻子和儿子都曾经责备他,认为他把别人的孩子看得更重。关注学生比关注自己的孩子更多,是很多教师都有的问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在霍兰德身上,他对儿子有耳疾相当失望,转而把几乎全部精力用于学校教学。他自认爱儿子,但他一直没有学会手语,时常出错,也常看不懂儿子的表达,需要妻子翻译。造成这些状况的原因是他否认儿子的现实状况,他还没有放弃幻想。在他的幻想当中,他有一个正常的儿子,能够继承自己未完成的心愿。

无论作为一名教师,霍兰德先生有多么成功,但是此时他在妻子和儿子心中还是一个不称职的父亲。如果不能处理好家庭的关系,伤害到身边最亲的人,他获得成功真的能称之为“成功”吗?人无完人,在现实中,这样的问题不胜枚举,大部分都没有得到解决。但是这部电影给了我们一个参考答案,沟通。

约翰·列侬之死在霍兰德心中大概激起不少复杂的感受,这次的事件是一个契机,帮助了父亲和儿子实现了一次沟通。高赞将父亲从幻想中争取回来,父亲通过认识到儿子对自己的爱,他接受了现实,并积极设法建立与儿子的沟通,以此支持儿子的努力。

儿子最终成为了一名聋人教师,显然是受到了父亲的影响。电影给了我们一个圆满的结局,在这里我们可以说,霍兰德先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教师,他还是一位伟大的父亲。《霍兰德先生的乐章》里不仅有自己悉心教导的学生,还有自己挚爱的儿子。

教师这个平凡的职业,有着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如春风化雨般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他们不仅成就了自己的伟大,同样也成就了他人的伟大。

生命因你而动听观后感【篇2】

---观后感

生活因为你而美丽,生活因为音乐而更加绚烂,生活因为遇到好老师而不同。

秋日的上午,尽管些许凄冷,但《生命因你而动听》这部影片,却让我的心里洋溢着温情与感动。父子之情,师生之情,不断冲击着我们日渐麻木的心灵。但城市的喧嚣和浮躁,在这短短的一瞬间,却被温暖的影子如阳光般冲走,留给我无限的回味和无尽的倒影。

一、师生篇

影片演绎的是贺伦老师大半辈子的生活,而这也是千千万万教师真实生活的写照。虽然默默无闻,但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奉献。也许很多人,像海伦先生,一开始是被生活所迫,或者是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而进入教学行业,成为转型的跳板。

但我坚信,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会让每一位老师无私付出自己的一切。回想起自己担任英教1101班副班主任的时候,看着他们稚嫩的脸庞,我希望他们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越远越好。对于他们,我毫无保留,我希望尽我所能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他们的军训,我陪着,只希望当他们疲惫无助的时候,至少我陪着他们。他们很困惑。我只是希望他们能尽快找到自己的方向,好好利用大学四年的时间。而我的同学们会不解,会质疑,问我为什么要为他们浪费这么多时间,也许他们以后不会记得我姐姐的副班主任的存在了。

可是我根本没有考虑到这些。从我申请成为他们的副班主任的那一刻起,我就下定决心让他们避免走弯路和困惑,把我所有的遗憾和祝福都告诉他们,只希望他们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以前的班主任。他们为我们早出晚归。他们陪我们早早学习,陪我们晚点学习。当时我也会不解,会疑惑。难道老师没有自己的家庭?

难道老师不累吗?老师为什么要如此付出?学生走了一届,还会再来一届,走马观花似的换着,哪会有那么多的感情?

不是,其实不是这样的。他们不是因为无事可做,而是因为其他事情没有他们的学生重要。学生是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学生过得不好,他们会比谁都难过。

一旦看到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望,对教师的敬仰,老师们就不会再觉得教师只是一份普通的养家糊口的职业,老师们就不会再觉得站在讲台上只是拥有了俯视一切的优势,而是会感到肩上的责任,会感到来自良心的驱使,让每一位教师倾尽所有,善待每一位学生。也许有些老师认为,当他们回忆起自己的生活时,他们得大部分生命都被浪费了。每天在一个小小的人生圈子里,看到同样的面孔,重复同样的教诲,没有成功,没有名望。

但他们错了。环顾每一位老师,很多人都因为他的教育而变得更好,那些人的奖牌中有一半是老师,他们的成功是老师最大的荣誉。

想成为一个好的老师,拥有一颗真挚热忱的心是必备的条件,但却也是远远不够的。影片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雅各布校长所说的一句话:“教师有两个职责:

向年轻人灌输知识,但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使用知识。”这似乎与中国的一句古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些类似。一开始的时候贺伦老师因为生活而无奈的当起了音乐教师,他的课堂死板,无趣。

一味的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可是学生对那些离他们自己生活很远的说教根本没有兴趣,所以这样的学习往往都是不成功的。正如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所说,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老师所教,只是一个表面的灌输。

而学生头脑中真正的知识,是他们自己构建起来的。因此,教师必须使知识生动有趣,让学生投入到知识的获取和加工中,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将所学转化为一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好老师会反思自己的教学成果。这一重要举措将不断改进教学,促进教学。

所以,当贺伦老师意识到自己教学的不足之后,他做了积极的改变,打破沉闷的音乐欣赏与知识问答,给学生讲摇滚乐,联系流行歌曲向年轻人说明流行和巴赫g大调小步舞曲,在街头游行的时候带领军乐队大弹摇滚乐。贺伦先生教会人们用心去领悟音乐,用心去聆听音乐。当单调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时,当昏昏欲睡的学生热烈的回应他时,他也找到了课堂的乐趣,为生活增添点了快乐。

不仅如此,海伦先生还根据不同的兴趣点,注意不同学生的不同教学方法,这就是所谓因材施教。影片中,一个名叫凌的女孩总是学不会吹黑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她遵循一般的教学方法,她最终可能会放弃这种兴趣。

但是贺伦老师让她“闭上眼睛,吹出晚霞吧”,并告诉她什么叫做坚持,最终凌最后成为了州长。贺伦老师也用自己额外的付出,极大的耐心教会了好学但稍显愚钝的路易斯学会打鼓,而这个孩子最终为国家作出巨大贡献,他的事迹也让聪明但自负的史特拿理解了生命的真谛。另外一个例子,撇开贺伦老师与卡露娜微妙的感情而言,他对卡露娜的帮助是无限的。

贺伦老师指导卡露娜跟着自己的心走,去寻找真正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走的更远。因为是自己的兴趣所在,所以即使以后的奋斗道路上,再苦再累,也会因为喜欢而坚持下去。这些可能只是贺伦老师教学生涯中的几个代表而已,他用自己的真心,爱心,耐心改变了一个又一个学生,让她们的生命交响曲越来越动听,从此生命不再是一个枯燥乏味的循环,而是闪烁着音乐的点点烛光。

这部影片之所以如此感人,是因为它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教师形象,把师生情谊与家庭亲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通过冲突而使彼此联系更加紧密。

二、亲情篇

贺伦不仅仅是学生的老师,也是一个孩子的父亲,一个女子的丈夫。孩子出生了,他充满期待,希望培养出写一个贝多芬。可是造化弄人,执着于音乐,对儿子充满期待的贺伦老师,他的儿子偏偏儿子丧失了九成听力,世界上那么多的人,偏偏是他的儿子,此生都无法感受音乐的魅力。

每当看到儿子时,贺伦的心中都有很多无奈和酸楚。看到这儿,我的心中也无法平静。教师也是有血有肉的平凡人,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圣。

即使家中出了如此重大的事故,老师任然要投入教学中去。贺伦老师从不让儿子接触音乐,也很少和他沟通,在他看来这是对儿子的一种保护。因为对工作的投入,贺伦忽视了儿子,他很少关心孩子的爱好,感受。

他总是对孩子说“迟一些再说”。可儿子高赞却一直关心着父亲,在一次冲突的一个“混蛋”骂醒了贺伦。贺伦才真正的觉悟,自己的孩子也是乐章中的一部分,即使他什么也听不见。

就我而言,老师的生活中,学生与家庭似乎是永恒的话题。为了尽到责任, 老师像陀螺一般的旋转着。可是老师们不是陀螺,他们也会疲惫,他们的精力是有限的。

很多时候老师们会找不到平衡点,如果给学生的多了一些,那么留给家人的势必就会少了;给家人的多了些,就会觉得对学生做的还不够;全部都给了学生和家庭,却又忽视了自己……但如果要做到面面俱全,似乎又不太可能。父母是孩子的老师,老师是千千万万学生的父母,身兼两种角色的人,要努力地在这两者之间寻求平衡,绝非易事。但是这就是生活,我相信只要是怀着一颗真挚的心,无论做到什么程度,老师们也都不会心怀愧疚。

再次回味了这部影片,决心好好珍藏。每次看到最后贺伦老师动情的指挥乐队演奏时,我都会泪流满面。这将会是我将要走的路吗?

或许我已经在行进的路上了。路途或许会坎坷,或许我也会走不下去,但是贺伦老师会是我的榜样。即使生活遭受了再大的打击,我仍然有我的学生,我的寄托。

每个学生都是教师生命中的一个音符,都是教师人生乐章中的一部分。用心教学,意义就在教学本身。我会用我的真心,谱写一首动听的生命之歌。

生命因你而动听观后感【篇3】

12级科学与技术2班覃志兰

在课堂上,看了一部关于教育问题的美国大片《生命因你而动听》。我当时看到的是一个大概的想法。我只是惊呼,主人公对**的执着和爱,以及家庭问题的最终改善并没有更深的感受。当我再一次完整的看完时,感触颇多。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国会议员霍兰德为了养家糊口,一方面拥有经济权利,另一方面又有自己的业余时间创作自己的权利和交响乐。最后选择了做一名教师。在他看来,在学校做**鉴赏班的老师,只是应付学校的钱,养家糊口的简单职业。他不想在学校的教育事务上花太多时间,下课后迫不及待地要离开学校。

渐渐的他为学生补习,他希望可以教会他们学业。从开始的应付了事,到到后来的全心全意的教育,产生了鲜明的对比,最后还对教育事业的难舍难分。从总片电影看,让我感动万分,教育者的开始似乎就是这样的迷茫,到最后让我们看到了作为教育事业者的兢兢业业,鞠躬精粹,诠释了教育的伟大。

我们应该像他学习。

首先,霍兰放弃了他的创作梦想,成为一名**教师。从权宜之计的赚钱到后面的30年的教学,终老一身的付出。如他自己的话说,当一种事情发生,在重**一遍又一遍的时候,就无法去停留,因为我们在他们的身上付出了爱。

也让我们看到,课堂不仅是人类知识的传播者、言行的教育者,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的方向。也就会有女校长的一番话了。他打算放弃。他妻子怀孕了,他要努力。

他开始沉浸其中,发现老师没有时间给他写信。儿子的成长,他不学手语,不关心儿子,作为一个父亲是失职的。他的教育付出在女校长退休从送的礼物中和她的话,“称赞霍兰是在全校所有的教师中她最喜爱的一个”中看出,付出在她眼里是肯定的。

我想说的是,教师是一个需要更多奉献的职业,因为这是一个爱的职业,也是一个教他们爱的职业。

然后,在教育教学方面上来看。对学生的教育也就有自己的一些技巧。霍兰和现在的许多老师一样,开始是一味的灌输式教育,从“**是什么?

”这个空泛、抽象提问按部就班再照本宣科,不管效果好不好,不管学生迷糊还是昏睡,成绩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在测试中全军覆没。我们认为,今天的教育是一样的,虽然他们都在谈论素质教育、快乐教育和情境教育。但是落实到实处的少之又少,改头换面的,就又叫硬式教育了。

荷兰采用当地材料,将古典乐与流行摇滚乐结合起来。慢慢的把流行的摇滚**到古典**的兴趣转变,激发了他们的对学习的积极性。同样,我们的教育问题也就在这里,如何做我们的教育。

我们应该学习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吗。学习因材施教是我们解决教育问题的典型范例。只有激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其次,霍兰在对学生的辅导精心尽责。在紧张、缺乏自信的葛特鲁德凌小姐的引导下,让她放松心情,感受夕阳。事实上,这给了她内心最大的鼓励,让她找到自信,吹出夕阳。而同样,一无是处的黑人路易斯,在霍兰的不抛弃,不放弃下,坚持不懈的辅导让他学会了打鼓,拿到了学分完成了学业。

有**天赋的女学生摩根,在霍兰培养摩根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之时,为摩根追求自己喜爱的理想指引了方向,也成就霍兰创作的灵感。另一位自以为有才学骄傲的学生,霍兰则是严格要求,以高要求促其更加上进,还把他带到了黑人路易斯的葬礼上,让他明白即使是被人认为并不聪明的路易斯能学好的东西,他却未必可以做到,来告诫他要脚踏实地认真学习。几个举例的学生放映了教师对学生不仅是指引方向的明灯,而且是对学学生不抛弃,不放弃的教育者。

也放映了当今教育,老师对学生的放弃,应付。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学生是学习的主题。我们应该不止一次地爱学生。

最后,利用灯光的明暗程度来表现**,结合手语演唱**给自己先天失聪的儿子高赞听,作为补偿,都是出于他为人师,为人父对学生,对孩子的爱与责任心,也是霍兰之所以可以获得那么多学生的尊重与爱戴的重要原因。在最后的“good bye mr.hollan”**会中,结束了霍兰的30年教育生涯。

宽大的**厅里,可谓是桃李满天下。“我们就是你的交响乐队,我们就是你作品中的音符和旋律,我们就是生命的乐章!”州长感人肺腑的话语激动人心,在热烈的掌声中,霍兰走向了指挥台,奏响生命的乐章,激昂的乐曲在展厅回荡,感动在心底荡。

这时,儿子也成了聋哑教师。我似乎看到了教育的需要和后代的继承。

《生命因你而动听》这部电影主要的出发点是教师自身的成长过程的展现。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教师将如何度过一生?

他的价值在于,我们将或多或少地看到荷兰三十年教育中教师的人生历程。看到教师是怎样由一个思想游离于课堂之外,到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并以此为生命快乐源泉的过程。

霍兰不是一个大人物,不是一个名师。他是世界上数百万普通教师的缩影。影片中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画面不断闪现,一度让我对其再现的目的感到困惑。

看了两遍之后,才恍然顿悟,那不仅是个时间线索,还是个对比性的隐喻:时代浪潮风起云涌,大人物叱咤风云,而小人物,霍兰一样的小人物依然按着自己的普通人的步调度着岁月。这部电影似乎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小老师,如何度过我们的一生是成功和有价值的。

作为培养祖国花朵的教师,价值的体现在于更要懂得从孩子的兴趣点出发,因材施教、孜孜不倦、用耐心、细心、慧心、爱心让每一朵花在阳光和雨露的滋润、呵护下更健康、茁壮地成长。在繁忙的日常教育教学几十年中,我们尽职尽责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热爱教育事业,用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编织自己,发展学生的生活。在我看来,教师是有教育能力的,有先进教育思维的,有对学生不抛弃,不放弃多一度热爱的,就是这一度爱让我们知道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还指引方向传授道德。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教师。我相信当今的教育问题下,需要我们多一度的爱,需要我们对教育的传承。

生命因你而动听观后感【篇4】

我看了《生命因你而动听》这部影片深受感动,对贺伦老师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原先的问题也随之释然。一部电影浓缩了一个教师三十年的教育生涯,我从中仿佛看到了我的影子。我把这部电影概括为一个教师的成长史,而教师的成长历程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矛盾冲突中展开的。我把贺伦的教师生涯划分为三个时期:教学工作期、职业期、事业期。

贺伦一个酷爱音乐作曲的有为青年,梦寐谱就一支成名的乐曲一举成名,名利双收,但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不能以专业作曲为职业,而是选择了一年有两个轻松假期的教师为职业,成为一名高校的音乐教师,好有充裕的时间用于音乐创作。

工作期的困惑与懈怠,爱好与职业的冲突

初为人师的音乐欣赏课,三十多人昏昏欲睡,默默无闻,交响乐队名存实亡,机械的演奏音符,无和谐与美妙可言,特别是红发女孩的走调,即使是课下的补课也不见效果,贺伦感觉教学了然无趣,她把教学工作看成换取工资的一份工作,测验结果可想而知,甚至大骂学生“滚”。

他按时到校,不耽误一节课,总是放学后捷足先登奔向停车场,用自己的话说时间尽力了。他不关心学校的其他活动,当校长要请他参与课本研修的讨论组时,推脱自己晚上有事,面对校长的指责,他义正严词地述说自己已尽了教师的责任。诚然,我们不能否定贺伦的工作,为红发女孩补课,但五个月学生没有丝毫进步,这却是贺伦不得不承认的事实。他处在苦闷,失望,愤愤然之中。很能理解贺伦此期的心情,因为我们做教师的都经历过这一时期。

不能不说校长的职责和批评警醒贺伦,虽然影片中只交代了贺伦被切中要害后的疯狂言语,但是影片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内省反思的过程。如果说校长的指责是引发贺伦改变的直接外因,那贺伦的反省是内因。

首先贺伦改变教法,以学生喜爱的摇滚乐为突破口,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入手,但却引发了传统教育观念与教学策略的冲突。

这里我们不能不提两个学生,一个是红发女孩和路易华斯。这两个学生在我们看来特们毫无乐感可言,红发女孩学了三年乐器,还吹走调,从贺伦耐心细致地教红衣女孩学吹音阶,在他的启发下红发女孩终于成功,贺伦从中体会到从来未有的自信和成就感,在学生的毕业典礼上他们师生的交响乐队的演出让贺伦找到了爱好与职业的和谐点。

路易华斯是贺伦遭遇的乐感困难生,他连节奏都打不准,反复练习,没有进步,贺伦几乎要放弃时,却被足球教练提醒,决定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他想法设法,通过多种途径教他打击节奏,手舞足蹈,可爱的近乎一个孩子。

此时的贺伦是幸福的,快乐的,但却因为忽视家庭,忽视了聋哑的儿子高赞,引发了父子冲突。原本一个幸福的家庭,却因为高赞的先天失聪而变得不和谐起来,他给学生述说贝多芬后天失聪时,眼眶满含热泪,因为儿子先天失聪,竟不会听见音乐。一个父亲的真心溢于言表。由于把全部的精力用于教学、谱曲、交响乐队,他根本没有时间兼顾儿子,甚至连手语都没有学会,无法与儿子进行交流,需要妻子在一旁翻译。父子一次次爆发不和谐的争吵。在贺伦得知自己崇拜的音乐家约翰遭枪杀时,心情极度糟糕的他与儿子矛盾激化到顶点,他被高赞指责关心学生胜过儿子,还被儿子骂“混蛋”,可悲的是自己却不知道“混蛋”的手语。此时作为父亲,贺伦是失败的。他愧疚是自己没有尽心教育儿子,误以为儿子不懂音乐,什么都不知道。贺伦从此想方设法使音乐接近聋哑人。我们在最后的专场演唱会上看到贺伦为儿子演唱的手语歌曲,感受到父子情深。爱要说,更要做。

要做到家庭与教育的和谐的确不是很容易的事,常常是教师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心里装的都是学生,忽视家庭子女,甚至是在子女面前很少有耐心细致的教育,如何使家庭与事业和谐统一,怎样把握合适的度,值得我们思索。

这是贺伦职业的黄金期。教给学生知识,引领学生未来的方向在摩根身上体现出来。摩根是位有音乐天赋的女生,贺伦培养摩根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当然摩根也给了贺伦创作的灵感。他鼓励摩根追求自己喜爱的理想。此时的贺伦教学经验丰富,音乐,本人深得学生喜爱,被老校长认为是本校中最喜爱的教师。

时光飞逝,转瞬间贺伦老师已白发苍苍,当听说学校因资金问题要停艺术课时,他首先与校长据理力争,进而与董事会激烈抗争,因为他衷爱音乐教育事业,因为他深知音乐对塑造人的一生中的深远影响。抗争毫无结果时,他提出了辞职,其实他也到退休的年龄了。但此时的裁课无疑是对贺伦最大的打击,教了一辈子学,为人师的人生价值在哪里呢?是可有可无的么?人生的信仰大厦就好象在那一刹那间被击垮,处在无奈,极度失落与迷茫中。他坐在教师里环视,钢琴,指挥台,乐队座椅,似乎在回忆这一生的教育生涯,收拾好东西,忍不住再看一眼自己熟悉的教室,那一眼有多少的依依不舍呀!此时儿子高赞却戏剧性地成了一名聋哑音乐教师,自承父志。我想暗含着社会需要音乐,需要音乐教育,更是对贺伦人生价值的肯定。

最使人感动的莫过于“Good bay Mr hollan”欢送音乐会了,这是个隆重的仪式。(退休就得有个隆重而简洁的仪式,一方面可以让退休教师获得认可,也可给青年教师做出榜样,值得推行)。偌大的音乐厅,座无虚席,来自全州的各层人物,连州长也出席了,都是蒙受贺伦老师教育学生,可谓是桃李满天下。“我们就是你的交响乐队,我们就是你作品中的音符和旋律,我们就是生命的乐章!”()州长感人肺腑的话语激动人心,在热烈的掌声中,贺伦走向了指挥台,奏响生命的乐章,激昂的乐曲在展厅回荡,感动在心底荡漾……

教师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在忙忙碌碌地应付日常教育教学中混过几十年,还是尽职尽责地完成教学任务,还是钟情于教育事业,把自己与学生的生命与知识的相互编织中发展学生的生命,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优秀的老师更愿意选择后者,像贺伦、马修、雷夫和众多新教育实验中涌现出的榜样教师。要有勇气,有信念,把自己交付给教育事业,创造自己教室的奇迹,不放弃任何学生,让学生遭遇你而感到幸福,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呀!憧憬中,学习中,我要我的教育人生更精彩!

生命因你而动听观后感【篇5】

《生命因你而动听》是一部关于教育问题的美国影片,看完以后,我更加明白因为有爱,教育才拥有了独特的魅力。

教师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在忙忙碌碌地应付日常教育教学中混过几十年,还是尽职尽责地完成教学任务,还是钟情于教育事业,把自己与学生的生命在知识的相互编织中,发展学生的生命,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这部电影给我们带来了最为精彩的诠释。

影片的主角霍兰德先生酷爱音乐,他曾拥有一支自己的乐队,他有一个宏伟的梦想——创作属于自己的交响乐。为了养家糊口,也为了还可以留有空余时间创作自己的音乐,已步入中年的他解散了乐队去学校教书,同时用课余时间继续进行交响乐创作。在成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之后,他逐渐从开始的把教育单纯的作为职业,迫于无奈上完课便匆匆离校,到后来的主动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补课、开小灶;从开始的迫于生存需要而草草了事,到后来的兢兢业业,把教育作为一种事业,并热爱上教育事业而不忍结束教育生涯。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霍兰德先生人生的蜕变过程,也更深刻的意识到,正是因为他对音乐的热爱与执着,对学生的爱心、信任和理解,让他获得了学生的`尊敬与爱戴,让他的生命变得与众不同。

我也从中看到了教育教学需要的一些技巧知识。纵观霍兰德先生的音乐课前后不同的风格,我觉得教育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而要有创新,要讲究方法。片中霍兰德先生起初采取的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一味地向学生灌输高深的经典音乐知识,得来的却是学生在迷茫中昏昏睡到,音乐科目的成绩自然也是惨不忍睹。后来他顺应时代特征,把古典音乐与时下流行的摇滚乐联系起来传授。这样既拉近了自己与学生的距离,也让学生渐渐爱上了古典音乐课,提高了学生的音乐课成绩,同时也使自己获得了传道的幸福感!这一切都来源于霍兰德先生那种敢于打破规则的勇气,敢于创新的精神!

霍兰德先生也特别注重因材施教,当他面对紧张自卑的凌小姐,采取的方法是让她想象她喜欢的美景——晚霞,在感受生命的美中放松心情,使凌小姐吹出了晚霞,然后霍兰德先生又及时地鼓励她,使她收获信心。而对那一位自以为有料的骄傲的高材生,霍兰德先生则是严格要求,以高要求促其上进,还把他带到了黑人路易斯的葬礼上,告诉他,即使是被人认为并不聪明的黑人男孩——路易斯能做到的许多事,他却未必可以做到,让他真正认识自己。

霍兰德先生用音乐改变了学生的命运,更重要的是,他教会了他们什么是音乐之美,使生命不再是一个枯燥乏味的循环,而是闪烁着音乐的点点烛光。生命如歌,如果说美也可以被教授和传承,霍兰德先生告诉了我们其中的一个原因:凭着爱。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有勇气,有信念,把自己交付给教育事业,让学生因为遇到我而感到幸福,我要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生命奇迹。学习中,憧憬中,期待我的教育人生更精彩。

生命因你而动听观后感【篇6】

永安中小黄霞

《生命因你而动听》,一部讲述师生故事的影片,一个以音乐来呼唤心灵的故事,一份投注长达三十年的激情与狂热,谱写出了主人公贺伦先生(音乐教师)动人的生命乐章。让我们听听平凡生活中最感人的音乐。三十年的教书生涯,让他无处不在,赢得了无数学生的爱戴和尊敬;三十年的探索和努力,让他坚信“老师”是他“唯一的事业想做”。

影片着实令人感动,也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和无限的遐想。

贺伦因为生活的压力成为了一名音乐教师,但他用音乐搭建了一座与学生和亲人沟通和相爱的桥梁。虽然与自己患先天性耳聋的儿子有过隔阂和冲突,但他努力化解了。他用儿子能看到的音乐表达了父爱,他用真诚引导儿子成功的人生。

该影片也向我们诠释了教育的真谛。女校长在责备贺伦先生一上完课就匆匆离校(此时的他还只是把教育当作一种职业、一种谋生的手段)的行为时所说的那一句:"教育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指引方向。

“纵观海伦先生音乐课前后的不同风格,我深感教育不应一成不变,而应创新,注重方法。在影片中,贺龙先生最初采用的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他一味地向学生灌输深厚的古典音乐知识,却得到的却是学生在迷茫中入睡,音乐学科的成绩自然是灾难性的。所谓“穷而求变”,海伦先生后来适应了时代的特点,把古典音乐与当下流行的摇滚乐联系起来。

这不仅缩短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也让学生爱上了古典音乐课,提高了学生的音乐课成绩,也让他们获得了说教的快乐!所有这些都来自于打破规则的勇气和创新精神!

同时影片也让我体会到因材施教的教学法。海伦先生对紧张自卑的凌小姐所做的,就是让她想象自己喜欢的美丽景色——日落。在美丽的生活中,他放松下来,终于让凌小姐演奏出美妙的音乐。这时,贺伦先生又及时地鼓励她,使她收获信心。

对于一个从未接触过音乐,甚至对音乐一无所知的黑人来说,哈伦先生从来没有厌倦过教学和练习。而对那一位自以为有料的骄傲的高材生,贺伦先生则是严格要求,以高要求促其上进,还把他带到了黑人路易斯的葬礼上,告诉他即使是被人认为并不聪明的黑人男孩--路易斯能做到的许多事,他却未必可以做到,来让他真正认识自己,最终是学生成才。

《生命因你而动听》这部电影主要的出发点是教师自身的成长过程的展现。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教师将如何度过一生?

他的价值体现在哪里?我想,只有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才能真正意识到电影对我们的价值。在海伦30年的教育生涯中,我们或多或少会看到自己的人生历程。

看到自己是怎样由一个思想游离于课堂之外,到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并以此为生命快乐源泉的过程。贺伦不是一个大人物,不是一个名师。他是这个世界上千千万万普通平凡的教师的缩影。

影片中,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画面不断闪现,一度让我对其再现的目的感到困惑。看了两遍之后,才恍然顿悟,那不仅是个时间线索,还是个对比性的隐喻:时代浪潮风起云涌,大人物叱咤风云,而小人物,贺伦一样的小人物依然按着自己的普通人的步调度着岁月。

这部电影似乎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小人物,作为一个小老师,如何度过我们的人生是成功的和有价值的。在我们培育祖国花朵的过程中,我们的价值体现在懂得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因材施教,持之以恒,用耐心、细心、智慧和爱心,让每一朵花在阳光和雨水的滋养和呵护下健康成长。

生命因你而动听观后感【篇7】

在本课程中,我们还研究了**与大脑的关系。现在胎教实际上是**心理学的产物。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听觉系统是在胎儿大脑心智发育的早期形成的。在胎儿发育的第五个月,听觉器官开始对声音刺激作出反应。

但胎儿在母体内虽然已能感受**的刺激,却不具备**意识,只有在日后的**生活和**教育的影响下,随着身体的发育,特别是随着个体**活动时间的增加,大脑的相关技能不断完善,从而逐步形**不同**个性特征的**心理过程和**意识特征。也就是说,心灵不是人类的一种自然技能,而是一种特殊的心里现象,需要逐步学习和接受。

还有关于莫扎特效应。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唐·坎贝尔出版了一本书《打造小小莫扎特/儿童莫扎特效应》。他发现,语言障碍与听力障碍有密切关系,不同的声音频率和节奏对患者的状态影响较大。

因此,如果我们把莫扎特效应应用到教育中,也可以帮助成长中的孩子。在学习了这些知识之后,我想如果我现在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会注重儿童权利的培养,让人们从胎儿期就接触到莫扎特的权利。

所以,**心理学在我们现在的教学生活中已经成为了必不可少的科目,除了以上我所提到的内容以外他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知识和内容,比如:关于**音响心里的研究、关于**创作心理的研究、关于**表演心里的研究、关于**能力的研究和关于**欣赏心理的研究等等,这些内容都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学习、创作与演奏**。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心理学这门学科,并将其应用到**教育中去。

生命因你而动听观后感【篇8】

《生命因你而动听》是一部少见的非常干净清爽唯美,理想主义的美国电影。

他的梦想是想当一名作曲家,为生活所迫,要去做他不喜欢做的事:教书,本打算只教三四年,却教了一辈子。

上帝有时候真的很不公平,一个视音乐为生命的人,上帝却给了他一个先天失聪的孩子,初为人父的喜悦一下子荡然无存,他无法和自己的儿子沟通,只有把全部的心思扑在自己的工作上,认真执着的用音乐教育感化着每一个学生。

他由一个不喜欢教书的人爱上了教书,并让不喜欢音乐的学生喜欢上了音乐,年复一年,送走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他的音乐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生生不息,连绵不绝,使一个个少年从懵懂走向成熟。

60年的光阴一晃而过,辛辛苦苦默默无闻教了一辈子的书,最后的结果是不被需要而被迫离开学校……

失意落魄一个教师平凡而悲凉的一生,让我有一种沉重的辛酸。

在他的心里,他的人生是失败的,最终都没有实现作曲家的梦。

看着这个片子,总是想到学生时代教过我的那些可敬可爱的老师,他们也许一生都不曾离开过学校那扇门,每天面对让人头疼的学生,重复着一样的事情,单调枯燥平凡……

还好,故事的结尾值得欣慰:在他离开学校的一瞬间,他所教过的学生,从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为他举行欢送会。那一刻,他知道自己是成功的。

那个曾经钟爱单簧管却老跑掉的小Lang,变成了今天的市长,她的一番话,让我流下了欣慰和感动的泪:“霍兰先生并不富有,也不出名,至少在我们这个小镇之外。所以他也许很容易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但是他错了,因为我觉得,他的成功远远超越了财富与名誉。”

这就是电影主人公霍兰先生的遭遇。喜欢这部电影,因为他再现的是我熟悉的校园生活。无论是中国的校园还是美国的校园,下课铃是一样的亲切,师生关系是一样的传道授业解惑。我觉得我和霍兰有一点共同之处。从小到大,我也怀着一个作家梦,可是还是进了校园。

无缘在大学校园驰骋在文学的伊甸园,却在乡村小学扎了根。几十年下来,文学梦日渐遥远,化作心里的白玫瑰,却在讲台上,收获着孩童求知的眸子。

我没有霍兰先生的无私和成就。但是在他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