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范文资料 > 导航

红楼梦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4-09-17

红楼梦观后感推荐。

平时的生活中,我会运用到各种各样的范文,好的范文更具有参考意义,你可能正在找一些相关内容的范文,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红楼梦观后感推荐,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红楼梦观后感 篇1

《红楼梦》这本书我一共读了三遍,第一遍我并没有读懂,第二遍我似乎淡淡的体会到这本深一层的意蕴,第三遍我花了几倍的时间去细细品味。当我郑重的翻过了《红楼梦》的最后一页,泪水在不经意间潮湿地划过我的脸颊。

曹雪芹塑造了许多有特色的人物:凤姐、晴雯、袭人、平儿、尤二姐、尤三姐。。。但今天我只讲三个人: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

贾宝玉: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出身不凡,又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众望的继承人,但是他的思想性格却使他背叛了他的家庭。他不懂世事,不看文章,对封建正统有着宝贵而难得的不满和反抗。

林黛玉:两弯似颦非颦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 ,姣袭一身之病;闲静如姣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一幅古代病态美人图跃然纸上。她性情孤高,胸怀狭窄,才情之高,是十二金钗之冠。

薛宝钗:生的脸若银盆,眼若水杏,唇不点而丹,眉下画而横翠,肌肤也丰泽而白皙,性情温和而贞静,行为豁达大度,处事随分安时,才情之高,也只有她能与黛玉匹敌,有一把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只有拣有玉的方可配。

正因一块玉,一块金锁,一句“你这金锁要拣有玉的方可配”,可惜了三个绝世佳子。落得:黛玉和宝玉有着共同的理想和利益。他们真的很相爱,但这段爱情被贾母等人残忍地杀害了,林黛玉的眼泪也流了。

在贾母、王夫人等的一手操办下,贾宝玉被迫娶了宝钗为妻,但因双方没有共同的理想志趣,加上宝玉又无法忘怀知音真爱林黛玉,婚后不久即出家当了和尚,留宝钗独守空闺,抱恨终生。四个大家府也已落魄的妻离子散。

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让我联想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归罪官僚大地主阶级的腐败、虚伪、残酷、暴虐和深刻的社会矛盾,反应了当时新生的社会经济关系的萌芽和新兴的市民社会力量追求民主和个性解放的生活而又找不到出路的痛苦。

只是可怜了黛玉“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真是“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自卑、自尊、自怜的林黛玉啊!

可叹停机德,

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此处填写内容

红楼梦观后感 篇2

王夫人在《红楼梦》中是个极不讨人喜欢的人物,虽然曹雪芹在书中总替她说好话,说她是个厚道人,不过这恐怕都是欲盖弥彰。其实全书中各色人物都有正邪两赋的特点,比如贾琏对尤二姐也有浪子真情;薛蟠虽不肖,对母亲和妹妹还算不错;连贾珍,也有人分析出他对秦可卿也是刻骨铭心……不过这位王夫人,贾宝玉的亲妈,虽然在宝玉心中排名与黛玉重要性并列,倒真没做过什么有光彩的事情,逐走晴雯,逼死金钏,抄检大观园,可能黛玉之死与她也难脱干系。本人在此大胆推测一下她的心理历程。

王夫人出生于四大家族的王家,应该是个见多识广的大家闺秀。从书中看,应该是王家的长女。封建时代的大女儿是家中的大姐,受到最严格的教育和限制。她应该是她姐姐的榜样,如李纨、元春、宝钗等。

王夫人小时候肯定也是这样过来的,不过她没读什么书,心中郁闷和压抑无处派遣,也就不具备李纨,元春,宝钗那样的开阔心胸和浪漫气质,所以长大了就成了个没什么情趣的人。人们有时会好奇,王夫人年轻时是什么样子的,我想凤姐和探春身上应有她的影子。

先说凤儿,常言说得好:“养女随姑”。基因的力量是可怕的,想来王夫人年轻时八成也是个柳眉凤眼的绝色佳人,只怕有过之而无不及。

凤姐不仅继承了她的美貌和粗俗,还继承了她的野心、偏执和冷酷。曹公全书只写凤姐狠辣,没有对王夫人有明显的贬义形容,只有暗示。我认为最明显的一处就是林黛玉进贾府时对王夫人住处的描写,其中包括金钱蟒靠背,金钱蟒引枕,金钱蟒褥子,连用了三个金钱蟒,曹公写人物住处多有对人物本身性格命运的暗示。

我五年级时读到这里,心中一凛,当时还不知道“居如其人”“心如蛇蝎”这两个词。长大后以此对照王夫人一生行为,信然!

探春是个好姑娘,将她与王夫人相提并论必然引起很多读者不满,可是探春毕竟是王夫人抚养长大的,她的高贵气质和管家才干或多或少是跟王夫人学来的,加上她更有文化,因此更把这些优点发扬光大了。《红楼梦》全书中关于打人耳光的描写有两处最引人注目:一次是王夫人打金钏,另一次是探春打王善保家的,两次性质不同,在读者心中反映也不同,但同样的迅雷不及掩耳。

两个打人者打的都是“平生最恨者”。王太太恨这个一生中最会勾引男人的女孩,探春恨这个一生中最不尊重她的人。探春得了曹公一个“敏”字,敏锐又敏感。

王夫人又何尝不是呢?

说到王太太的性格,我们可以推测她与书中几个重要人物的关系。先说夫妻关系。很多人认为她和贾政是天生一对,一对死封建主义者。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幸福的夫妻往往是互补的。书呆子爱上交际花,女夫子迷上浪荡子的事情屡见不鲜。贾王二人性格如此相近,日子必然是刻板无味,日久生厌。

如同贾琏与凤姐在过了头几年的甜蜜后,二人的倔强个性凸显出来,发生情变。不过王夫人应该还是比较得贾政宠的,贾政共与她生育了三个孩子,到近40岁时还能生出贾宝玉,一方面说明她身强体壮,另一方面说明夫妻感情还不错,要知道贾政可不是一夫一妻,夜生活乏味的下等贫民。以王夫人之刻板个性,能把老公迷成这样,一方面是娘家的地位,另一方面也说明她当年的确容貌出众。

贾政能和她生了三个孩子,和赵阿姨生了两个。显然,她的生育能力比贾大赦强。但她为什么不和其他妻妾生孩子呢?书中记载的妃嫔是周、赵。

但按照贾府规矩“爷们娶亲之先都要先放两个人在屋里伺候”,这种妾应比王夫人老些,周,赵二人应该不是。可等林黛玉进贾府后并无相关描写,难道她们都死了吗?曹公没有写,但参照兴儿介绍凤姐时说,贾琏原先“屋里何尝没有几个人,她来了不到半年,都寻出不是来,打发出去了。

”王夫人当年可能也干过类似的事情,只不过手段没那么激烈,而且肯定是在生了贾珠,有了本钱之后恃宠而娇做下的,所以也没什么人怪她。贾母给凤姐贾琏劝架,说小孩子们,“馋嘴猫似的”,“都打那时候过来”,想来古板如政老爷,当年也难免俗,只怕也有“削肩膀,水蛇腰”的美人勾引过,王夫人打金钏,逐晴雯时都说“我一生最恨这样人”,又写“此乃平生最恨者”,若非在这方面受过刺激,何至于如此敏感!当然,王夫人要保全自己贤惠的名声,不得不给贾政安排两个小老婆。

一个是安分的周姨娘,一个是泼妇赵姨娘。赵阿姨一定不是贾母给贾政的。贾母很恨她。家里没有人喜欢她。她应该是王夫人的陪嫁丫环,王夫人把自己身边干练守礼的丫环打发嫁人,做自己的女管家,如周瑞家的,留下赵姨娘这样的各方面无法与自己媲美的给老公,一方面不怕她得宠,另一方面也倚仗她的泼辣狭隘打击其他姬妾,如同凤姐利用秋桐,金桂利用宝蟾,是百试不爽的借刀杀人法。

等把情敌都打击完了,这把刀自己的名声和人缘也都毁完了,可以借机再把她“兔死狗烹”。可叹赵姨娘傻人有傻福,连生了一女一儿,这样一来,别说王夫人,就连贾母也不能奈他何。母凭子贵吗!

而且赵姨娘身上那股子市井气比起王夫人来肯定另有一番魅力,所以贾政也真的被她迷住了,好在她是个万人嫌,威胁不到王夫人的地位,所以也就勉强容下了。

再说王夫人与贾母的关系。贾母毫无疑问是全书中最有福气的人。她嫁入贾府时应该是贾家上升的阶段。

丈夫代善是个帅哥,贾母曾说“这些儿子孙子就只宝玉象他爷爷”,可见也是个面如秋月色若春花的万人迷。贾母与他感情很好,生了三个儿女。贾母年轻时管理家政很有才干,比凤姐“还来得呢”,嘴巧心活,肯定也很讨公婆喜欢。

虽然她不读书,也不注重女孩的文化教育,但她喜欢活泼、体贴、有品味,而不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她不但能干,而且善于享受生活。她爱看仇十洲的画,会“收拾屋子”,曾建议黛玉用霞影纱配翠竹,还帮宝钗选择室内陈设,“保管又素净又大方”,善于欣赏**,在元宵宴和中秋宴上就表现出对**欣赏的品味,对于无聊的言情**也自有一番批评。

异性喜欢互补性格,同性则是物以类聚。贾母喜欢的人都有她的影子,如凤姐的精明,黛玉的幽默,湘云的直率,宝琴的热情,鸳鸯的能耐,晴雯的灵巧。她比王夫人显然更脱俗更浪漫,王夫人刚嫁过来时性格肯定不入贾母的眼,而且也没有贾母的才干,贾母又是个有一说一的人,可能有意无意也会说她两句。

王夫人具有凤姐和探春的某些特点,但并没有她们的口才和能力,因此只好少说话,贾母说她“木头似的”,她倒真是藏拙,与宝钗掩盖锋芒的“藏拙”不同。总而言之,各方面都比自己强的领导者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王夫人总算忍过来了,后来贾母也比较疼她了,对于一个对自己忍耐,尊重又听话的儿媳妇,谁还忍心骂她呢。

相比起邢夫人,王夫人也算能干,老实,娘家又有地位,更重要的是,生了宝玉这么个“活龙”。贾妈妈老了,就把家务交给儿媳,脾气一定越来越好。王太太的地位直线上升。虽然贾珠的死对她打击很大,但她很快就把侄女王熙凤嫁给了贾丽安,巩固了贾丽安在贾丽安家中的地位,并确保她在宝玉长大之前仍然拥有贾丽安家的权力。

王熙凤倒也没辜负她,对她比对自己婆婆亲得多,而且又讨得合家(尤其是贾母)的欢心。后来她的女儿元春又做了贵妃,她在贾家的地位当然就更巩固了。

王太太和黛玉是什么关系?大多数人认为她不喜欢黛玉,所以他们阻止了她与宝玉的爱情。那么她为什么不喜欢黛玉呢?

首先,性格不合,黛玉是风流灵巧,锋芒毕露的人,与王夫人人生哲学不同。我上大学时看过一本报告文学,名字忘记了,是以前慈禧太后的宫女回忆以前生活的,她说慈禧喜欢的女孩应该是好处深藏不露,不要过于彰显,应该是从内部隐隐约约透出光彩来,象珍珠一样,若是表面光华闪烁刺目就不好了。我想这是众多王夫人式封建卫道士对女孩的要求。

其次,黛玉有很多明显的缺点,身体不好,爱找麻烦要配药;脾气不好,多疑爱哭;而且还喜欢招惹宝玉,三日好了,两日恼了,让宝玉为她神魂颠倒,这是王夫人最恨的。一方面宝玉是她在贾府呼风唤雨的最后本钱,振兴家业的希望,不应执迷于儿女私情,另一方面,在爱情方面不如意的中年女性往往把全部感情寄托在儿子身上,她憎恨以黛玉晴雯等为首的与宝玉亲密的年轻女孩子就包含了这种**的醋妒心理。

不过我还有一点看法就是,王夫人在了解黛玉这些特点之前就不喜欢她,确切说是有成见。证据也在林黛玉进贾府这回,她头一次见面就再三告诫林黛玉,跟别的姐妹们怎么玩都行,但对宝玉,王夫人说了两次“休要睬他”。意思很明白:

你别招惹我的宝贝儿子!众所周知,这时黛玉是初进贾府,百般小心,还没有表现出后来在贾母宠爱下使出来的小性儿,举止也是稳重大方的,而且这时候也就十岁左右,古人发育晚,黛玉本来就长得有点营养不良,不会有尤物般引人遐思的外貌,何以王夫人要这般敏感?说她爱子心切吧,怎么不见她对宝钗宝琴等人说过这种话,她们更漂亮,而且进贾府时宝玉更大,应更避嫌才是。

我的推测是黛玉长得象一个王夫人很讨厌的人,王夫人后来讨厌晴雯,就说她“眉眼有几分象你林妹妹”,可见她是连黛玉的外貌也讨厌的。其实黛玉的外貌应是惹人怜爱的,之所以让王夫人看了刺眼是因为她象了王夫人很讨厌的人。这个人是谁呢?

最自然的推论是她的母亲,贾敏。在旧社会,婆媳不同意,姑姑不同意是很正常的。曹公没有写太多关于贾敏的东西,**她刚开始不久就死了。

贾雨村评价黛玉时说“度其母不凡,故有此女”。我们由此可以推测贾敏是个怎样的人。她是贾母最小最爱的女儿。她天生有仙女般的外表和气质。象她的母女一样,她聪明,有品味,擅于玩耍和享受生活。

她生在贾府鼎盛时期,真正“白玉为堂金作马”的时候,是当之无愧的天之骄女。王夫人在与凤姐商量抄检大观园时,提到“单说你林妹妹的母亲,未出嫁时,是何等的娇生惯养,何等的金尊玉贵,那才是千金小姐的体统!”又说自己“没享过什么大富贵”,可见王夫人做姑娘时也没有贾敏这么舒服。

遥想当年王夫人初入贾府,承担起管家重任,肯定是谨慎小心,生怕婆婆挑错。看到贾敏虽与自己年龄相仿却过着轻松娇纵的生活,怎不羡慕加嫉妒。偏贾敏可能也是个口无遮拦的人,暗中得罪二嫂还不自知。

贾母疼爱她,不肯让她过早出嫁,长期相处可能更加剧了王夫人与她的矛盾。

红楼梦观后感 篇3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著名之一,我看了好几遍。

第一次看的时候是六年级。说实话,我并不是一心想看《红楼梦》,只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当我从书柜里拿书的时候,我看到了它。也许只是一时的新奇,所以我打开它。《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象征,是文化艺术的明珠,是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它不仅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总结,也是中国新文学的发源地。正如鲁迅所说:“自《红楼梦》出来以来,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被打破了。我不敢评论写作方法,但我仍然理解一些想法。曹雪芹先生通过贾府向读者展示了封建社会的政治缩影,从而更广泛地展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黑暗现象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法律、道德、文化、教育、宗教、婚姻、妇女等问题。封建制度造成的所有罪行,无论是土地租金挤压、高利润剥削、索赔诉讼、强迫奢侈、破坏妇女、行使贿赂,还是统治的极端欲望,小说都被揭露和无情地批评。毫不夸张地说。《红楼梦》是封建社会末世的形象历史,是一本了解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红楼梦》的巨大社会意义不仅在于它写出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还在于它以这场爱情悲剧为中心,写出了当时代表性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向腐朽的封建制度敲响了沉沉的暮鼓。与此同时,小说通过对封建叛逆者的赞美,表达了新的朦胧思想,敲响了新世纪的晨钟。在中国文学史上,没有一部作品能像《红楼梦》一样写出激动人心的爱情悲剧,也能深刻全面地揭示其社会根源,从而对封建社会给予深刻有力的批评。

第二次阅读,也许我学到了另一层知识,我不再谈论它的角色,不再品味它的想法,而是研究它的写作,红楼梦宏伟完整的结构,精致现实的日常生活描述,美丽成熟的语言,深入细致的'描述,都表明曹雪芹作为一名天才艺术家,运用艺术技能到完美的地步,特别是他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一系列栩栩如生、个性鲜明、复杂的典型人物。这些形象不仅高度总结了他们的特点,而且超越了他们的能力和时代。因此,他们的名字在生活中一直很流行,成为一个“共同的名字”,自然,“好人和坏人完全不同。自然成为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这个悲壮而悲伤的故事是如此动人,以至于我经常读新的,所以我想,当我将来再读一遍的时候,我不知道我会读什么样的新想法?

红楼梦观后感 篇4

读《红楼梦》,谈现代家庭教育

如何管教孩子,是普天下父母们的一件头等大事,父母应重视孩子的学***,还是应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这两者孰轻孰重?孩子的考试成绩不好,家长应该严惩打骂,还是挖掘孩子的长处,扬长避短?我们可以从《红楼梦》中得到一些家庭教育的经验和教训。

(一)德育应是孩子家庭教育的重心

宋代学者司马光曾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认为应该把孩子的德育放在家庭教育的首位。

因为一个人在学术上、专业上的缺陷不一定会影响他的一生,但在品德上、人格上的缺陷却可能危害一生,甚至毁灭一生。在《红楼梦》中,有些父母比较重视孩子的德育,有些则轻视孩子的德育,他们甚至是引诱孩子道德堕落的元凶。

贾政、秦业、贾代儒是属于重视孩子德育的家长,贾政在得知宝玉在外游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对他进行了严厉地管制,秦业对秦钟、贾代儒对贾瑞也是如此;而贾珍、贾赦则属于诱使孩子道德堕落的家长,贾珍在其父亲丧礼期间,与贾蓉乘空寻他小姨子们厮混,可想而知贾蓉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

(二)隔代教育有利有弊

《红楼梦》中对后代影响范围最大、最深的人物就属贾母,她对宝玉的教育影响可以说是无人能及的,还不断干涉和威胁贾政对宝玉的教育,这种情况与现代家庭有些相似。隔代教育是好是坏?笔者认为它有利也有弊。

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和工作、生活节奏的快速变化,客观上影响了年轻父母的亲子教育。隔代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放年轻父母,使他们更加注重工作和事业。同时,祖父母往往有几十年的生活经验和丰富的生活经验,也能把这一重要的精神财富传递给孩子。第三,下一代教育可以让老年人享受家庭的快乐。

然而,在另类教育中也隐藏着一些弊端:在对情感和理性的把握上,容易重情轻理。孙辈们的合理和不合理的要求被认为是天真和可爱的。

他们对孙辈宽容有余、约束不足,助长了孙辈的依赖、懒惰、自私任性。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孙子,往往不考虑别人的需要和感受,只追求自己的幸福,不考虑回到家人或别人身边,只关心自己的享受。这些性格缺陷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在家庭教育中,父辈家长应切实肩负起自己的责任,担负起主要的教子任务,做好“主教练”,不能把子女一丢了事;而祖辈则尽力辅助,既不包办代替,也不撒手不管,做到以父辈家长为主,祖辈家长为辅,双方紧密结合。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教育孩子是社会赋予每一位家长的责任。祖父母可以帮助照顾孙子孙女的生活和教育,但不能取代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父母不能放弃亲自教育孩子的责任。

(三)对孩子的教育要采取因材施教

宝玉的诗、对深得众人的好评,清逸脱俗,贾政自己也暗自欣许。但为了所谓的“光宗耀祖”、“立身成名”,他压制宝玉的特长和爱好,正如他所说的,科举考试到底以写文章为主,因此逼迫宝玉学他深恶痛绝的八股文章,参加科举考试。虽然宝玉厌恶读书,但贾代儒却能从宝玉的实际程度出发对他进行“因材施教”,使宝玉能在荒废学业数年,还能在短期内考取功名,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

当然,贾代儒的因材施教是为了让宝玉及其他子弟都能考中科举,我们现在必须认识是:不能把孩子的工作、前途置于一切之上,不能轻视对孩子道德方面的教育,或把孩子当成实现他们自己愿望的工具和手段。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他们自己的兴趣爱好、专长和发展方向,我们应该针对他们的程度和特长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不应为了所谓的“光宗耀祖”、“光耀门楣”而扼杀他们的才能,否则就会如贾宝玉,即使中举,完成了“振兴家门”的使命,但最后,还是因为所有的希望和寄托都破灭了而走上了出家的不归路。

这样的教育只能说是教育的失败,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

红楼梦观后感 篇5

记不清已是第几次捧读《红楼梦》。对于这样一部鸿篇巨著,千百人有千百种解读,红学家们缘木求鱼式的精深探究自然妙绝邃远,而对于像我这样不求甚解的普通读者,虽是长读长新,却也仅限于对人物事件多一重理解。近日,在青海翼书院聆听《蒋勋细说红楼梦》,从佛学角度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再品《红楼梦》,对书中各色人物不免也生出一份怜悯之心。尤其是以往嗤之以鼻的诸如赵姨娘、夏金桂这些可恶之人,在仔细品读《蒋勋细说红楼梦》之后,发现这些可恶之人原都有可怜之处。

这里单说一说那个可恨又可怜的赵姨娘。

对赵姨娘,红楼人物作如是注解:“作为红楼梦里唯一彻底的丑角,女儿不认她,唯一守着赵姨娘的儿子又不成器,在下人里没有主子样,在主子里想摆主子款又明显矮人一截,红楼梦里众多女性角色中,赵姨娘确实是最失败的一个。”印象里,《红楼梦》中的赵姨娘从来都是自甘轻贱、行为猥琐、心如蛇蝎、无事生非的代名词。这等心理阴暗的污秽小人,在曹公笔下端的是见不得阳光的。只要稍稍用心,就会发现《红楼梦》当中稍有点分量的角色,都是立体感强、血肉丰满,具有多侧面、多层次丰富内涵。但是赵姨娘却是一个突出的例外,她是《红楼梦》中几十个重要人物当中惟一没有任何亮色的人,和那么多复合型人物相比,她彻头彻尾在扮演着一个反衬别人光芒的廉价的丑角。说得通俗一点,赵姨娘简直是通篇不说人话、不懂人事、不像人样、全无大贵族家庭中小妾的行为作派。兼其言语粗俗,只要她一出口,就是脏话连篇,臭气熏天;每到她出场,总是鸡飞狗跳,冲突矛盾必定接二连三,完全一副下层社会泼妇的嘴脸。显而易见,曹雪芹对赵姨娘怀有永不宽恕的憎恨。

抛开曹公的喜好不说,仅从人物设置的合理性而言,我对赵姨娘还是抱有同情之心的。表面上看来赵姨娘身为半个主子,儿女双全,甚至可以“母凭子贵”,但现实远非如此:女儿视其如草芥,儿子恨铁不成钢,身边所有的人对她避之不及,她很孤单,很不快乐,每天只能以张牙舞爪、招惹是非来打发无聊光阴。和所有的读者一样,我也曾一度质疑,像贾政这样一个谦恭厚道、人品端方的读书人怎么会纳赵姨娘这样毫无德行的小妾?既已纳妾,为何不悉心调教,使其也能出落的像平儿、袭人那般知书识礼,温婉贤德?难道真是骨子里的轻贱和浅薄与生俱来无以改变吗?即便如此,身在贾府这样一个礼贤下士的官宦世家熏戒多年,学不来行为检点光明磊落,至少也应该知道藏拙,如此这般招摇过市到处显摆自己的粗浅无知,贾政这样一个封建大家长的脸面难道真能挂得住吗?

可恨之人自有可怜之处,可怜之人亦有可怜之成因。赵姨娘之可怜,一则在其父母教女无方;二则在其夫家管教无能;三则归结为曹公自始至终的厌恶。这些其实和可怜的赵姨娘没有一点关系。

红楼梦观后感 篇6

stron《红楼梦》读后感

曹雪芹的《红楼梦》和张恨水的《金粉世家》是我百看不厌的书籍,而且,《金粉世家》被誉为**版的《红楼梦》,这说明二者有着异曲同工的美学意义。记得看到《金粉世家》结局时,清秋带着孩子离开了燕西,他们仅仅维持一年的婚姻就此崩塌。燕西面对妹妹梅丽的惋惜,他怅然若失:

花不是开过吗?

是啊,花曾开过,多么无助的慰藉。《红楼梦》里林黛玉最让我惋惜,也最让我佩服。书里林黛玉和《金粉世家》里的冷清秋形象相似,她们都是高洁的女子,同时又不太通人情事故,从一出场防佛就带着悲剧的宿命。

她们对爱情有着美好的憧憬,最终,她们也摆脱不了世俗的桎梏。一个抑郁而终,一个失望而去。就这样,黛玉的命运更加悲惨。她没有退路,因为她一直独自战斗,身后没有后援,只有无尽的黑暗。

林黛玉。她,让我深深的震撼,宝黛空前绝后的爱恋,流传千古,被世人妄加褒贬。普天之下,又有谁有这资格呢?

从那以后,黛玉姐姐的影子在我心中荡漾。来回走动,似乎听到她微妙的喘息声。在我的脑海里是她悲伤的脸,憔悴而迷人。她泪流满面,因为只有放纵了哭泣才会更舒展,微笑才会更绽放。闭上眼睛仿佛看到了他那温柔的眼睛,闪过一丝泪光,让人沉溺其中,为之,不能自拔。

人们常说黛玉心胸狭窄,但我不这么认为!因为在这背后,只是因为她太在乎宝玉,因为她爱的又深又深,所以她忍不住介意。我一直认为宝玉给黛玉的时间太少,黛玉的心太娇嫩,宝玉却没有意识到。

在她某个抑郁的瞬间,心情像是走丢的小孩没了方寸,宝玉不该到来的问候会被她驳回,狠狠的、凶凶的,却是无心的,不是不接受,只是因为太难受,于是她只有用诗来发泄内心酝酿已久积压不了的情感。

诗,是她美丽的灵魂,是她精神的寄托。每当读到她的诗,总有振人肺腑的感觉,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把尖锐锋利的刀,深深地插入了读者的心里,让人有至窒息的幻觉,无形之中像是有谁掐住了自己的喉咙,挣脱不了的伤感,只能不情愿地放下书,让自己慢慢地清醒过来。记得她的《葬花词》:

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读完后像是被万箭穿心,肝肠寸断般的阵痛。

她的眼泪像涓涓细流,流淌澄清澈的泉水,澄清了她的悲剧。她哭泣,因为她太委屈,她是悲惨的、是值得人们怜悯的,她和宝玉的爱情在那样的社会是不被容许的。她太迷恋宝玉,生活中有无限的悲伤。然而,临死前,她笑着喊着宝玉,然后就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虽然她的故事结束了,但她留给我的却是千思万缕的思念。当我合上这本书时,我想封住我心中的灰尘。但当我闭上眼睛时,本该被囚禁的悲伤像尘土一样在空中飞舞。

至此,我似乎理解了金燕西的话,花不是开过吗?是的,黛玉曾经那么真实地来过,她弱小却不曾怯懦,她无人理解,却始终竭力与命运抗争,直到最后一刻。

花开花落。他们就是这样。让我们记住花朵的出现和黛玉的美丽、真实和勇敢。

红楼梦观后感 篇7

或许,人生是如诗一般的美好;或许,人生是跌宕起伏一般的有悲有喜;或许,人生如戏剧一般精彩;如曹雪芹笔下《红楼梦》一般,演绎着人生的起起落落,悲欢离合,让人荡气回肠。

对于人生的理解,《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借贾府往事一一列举在读者眼前。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一生历尽沧桑,就因如此,才写出了传唱千古,震慑人心的《红楼梦》。以《红楼梦》把中国古典小说推上了顶峰,给我们讲述了贾府从繁荣昌盛到抄家破亡的故事,从而又写出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凄婉爱恋,把人生旅途中酸甜苦辣,变幻万千都跃然纸上。

正是因为《红楼梦》这般精彩,所以让我们对人生有更多了体会,对中国古典文学有更深的了解。

我们的人生,正是如诗如歌般的岁月,有过开心的笑容,有过伤心地泪水,有过真心的悔责…谁都有过失败,曹雪芹笔下的宁国公也如同所说。我们的人生何尝不是一部多姿多彩的小说,有各种各样的故事情节,只不过作者是我们自己罢了。人生如戏,没有人知道自己的未来会怎样。人生像一场旅途,正如我国伟大的思想家鲁迅说过:“上人生的旅途吧,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前面才有路。”对啊,虽然有难关,但不怕的人才能挺过去。《红楼梦》中,钟鸣鼎食的宁荣府,最终也一蹶不振。人生几何,何必留恋人世繁华,不如努力拼一生,潇洒走一回。以免来去匆匆,白白流逝人生时光!想必这正是《红楼梦》想告诉我们的道理。

读完《红楼梦》这部历史名著,我对人生的感悟有了更多,正因为有了这些让人震撼内心的经典名著,才会让这华彩美文滋养着我们的生命。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想必经典诵读已成为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咱们国家这些古典文学,也让人为之赞叹,耳熟能样的四大名著,四书五经…都在人生长河里,如宝石般栩栩生辉,陪伴着我们一路远行,远行在如戏般的道路上。

人生如戏。曾几何时,那些古时的文学大师们,把满腔热血,把人生感触以各种形式呈现在我们跟前,名著让人慢慢感悟,经典让人回望过去…就让我们在如戏般的人生中,尽情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

读罢红楼,心里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还是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好像每种都有一点。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

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

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

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

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归到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可以感受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苦。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却是切肤之爱。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

红楼梦观后感 篇8

这个寒假,重读红楼。又一次被这部超越时空的巨著折服了。作者曹雪芹更是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在他的笔下一个豪门大族由盛到衰,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其中的故事各个耐人寻味,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

曾经,我一直认为那富丽堂皇的大观园是温柔的女儿乡,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地方。而现在重读红楼梦的我知道自己错了。在那如此富裕的红灯绿酒生活下,竟掩盖了世界如此肮脏的一面。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就浓缩了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黛玉性格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往往显得特立独行。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不过,虽说这是林黛玉一生悲剧的起因,不如把责任轨道指向万恶的封建社会。

在这样一个封建社会里,大观园中的男男女女们总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虽然林黛玉琴棋书画无不精通,才情气质人人称赞,可到头来,年纪轻轻就郁郁而死。宝钗凡事稳重,识大体,原是金玉良缘,可是因为木石前盟,使她一人独守空房,误了终生。她其实并没有多少自由的选择,她只能循规蹈矩的服从着,被所受的教育支配着。就连天注定的缘分,也拗不过贾母的一语定音。

红楼梦作为我们一个时代文明的象征,它的诗,它的美,它的恨,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是,红楼女子的悲剧,在今天会不会重演?

红楼梦观后感 篇9

看了《红楼梦》这部小说让我了解一下古代的有钱人。他们并不是靠自己的本事生存下来的,而是靠祖上传下来的家产过日子,并且过着极其奢华的日子。而普通的老百姓们幸亏地拼命苦干,却只可以艰难的维持生活。在贾家,所有的成员都有着成全的仆人伺候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真是可笑啊,自己有手有脚的,却连最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没有,都需要别人来照顾。尤其是那个“贾宝玉”,从小就被贾母宠坏了。只顾吃喝玩乐,一会儿和这个表妹好,一会儿又和那个表姐好。这个大家庭从上到下,每个人都只顾着享受生活,最终垮掉了。

其实,能过上好日子是每个人的梦想,但是,这个梦想必须靠自己的。只有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用自己的双手才能争取而来。学好本领,踏踏实实的做人,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物质上的报酬。但也绝对不可以太奢侈浪费,那也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如果我将来有了一定的能力,我也会为爸爸妈妈请上保姆,但是我会尊重她们,因为她们也是在用自己的劳动来获得报酬。如果我有更大的能力,获得更多的财富,那么我将用我的财富来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我认为这样的人生最有意义!

红楼梦观后感 篇10

追踪石头

金融103 10吴琳

我国优秀的古典长篇**有很多,除《红楼梦》外还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等,那么《红楼梦》为何又独独高居于其他名著之上而被推崇为思想艺术成就最高、最伟大的文学巨著呢?这就不得不谈谈《红楼梦》的特殊的文学性质,作品的主题、写作特色以及塑造的人物性格了。

《红楼梦》以切身感受的事为题材。它是作者建立在自己的所见所闻,对社会生活的感触的基础之上进行创作的,而在这之前我国传统**尤其是长篇**,总是在述说前人的故事或取材于史书,或据传说演绎;即便有取自当代社会的,也多为奇闻轶事类,则属不相干的人在说他人的故事。从这一点来说《红楼梦》一书就有了其特殊的文学地位,当然这也与作者的祖辈曾经兴盛一时的大家族到他父辈后衰败潦倒,获罪不得入仕的身世背景是分不开的。

《红楼梦》的主题非常深刻。这是一个关于几个家庭的故事,但它反映了社会生活的伟大命题。它在现实生活基础上最大胆、最巧妙、最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地艺术虚构出一部描绘风月繁华的官僚大家庭到头来恰似一场幻梦般破灭的长篇**。

因此,它所反映的现实,其覆盖面和社会意义是极其深刻的。举例来说,在凤姐协力宁国府一回中,作者写道:紫金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持家。

从一个政治家到一个政治家,凤姐就像一个能干的国务大臣。在她擅权敛财或害人时,脂砚斋也讲她和贾雨村比作“一对乱世奸雄”贾府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有点像一个小小的封建社会、封建国家:有掌握实权的,也有无权过问的;有能沾到好处的,也有发生利害冲突的;有制度改革,也有阴谋陷害。。。。。。

再看大观园,正如元春总题大观园的诗所述“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赐大观名。”这样皇家园林才有的规模,不也正说明此书所写上至皇家,下至百姓,形形色色,包罗万象,蔚为大观吗?

《红楼梦》的写作特色也可谓异彩纷呈。首先《红》可谓是一部百科全书,它极大程度上综合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它在创作中融入了大量的诗、词、曲、辞赋、歌谣、额联、灯谜、酒令、诔文、医学知识。。。。。。

是名副其实的“文备众体”,而在创作时作者又十分注意“按头制帽”(茅盾语)如黛玉的风流别致,宝钗的雍容含蓄,湘云的清新洒脱,各成风格,互不相犯8。第二作者下笔时始终胸中有全文,因此《红楼梦》构思完整,精细而严密。情节的安排、人物的言行、故事的发展都置于一个有机的整体结构中,没有快速、多余、自由的笔墨。

**开头即写到绛珠仙子用一生眼泪为神瑛侍者还债,这就预示了宝黛爱情、命运的悲剧性质;太虚幻境中薄命司中的册子判词和《红楼梦》十二曲,也都注定了女儿们的归宿和贾府盛极而衰的结局;再看书中的诗词歌赋,乃至制谜,行令也往往带有“谶语”的性质。像《葬花吟》中诸如“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也许就是变故前后的谶语。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也是对黛玉最终花落人亡的谶语式揭示 。在制谜时,元春做了一个灯谜,是一个爆竹,一响而散,元春是短命的。迎春的谜语,是一个算盘,镇日乱纷纷,阴阳乱纷纷,噼噼啪啪响个不停。

她的家庭也是这样。她嫁给孙绍集团后,日子不好过,一年后被折磨致死。探春的灯谜是个风筝,断了线以后就飞走了,那就是暗示她的远嫁,这在一次掣花签是也有过暗示。第三点,曹雪芹突破了传统的写作方法。

《红楼梦》中不再是好人都好,坏人都坏,每个人物形象都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这一看法是鲁迅先生首先提出来的),《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贾探春、史湘云、晴雯、鸳鸯,都非十全十美;贾琏、贾蓉、薛蟠,甚至贾雨村,也并未写成十足的坏蛋。最具特色的王熙凤不能简单地列入正反两位数的榜单。从贾宝玉这个“行为偏僻性乖张”、“古今不肖无双”的主人公身上,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他对封建知识分子的求仕道路和八股取士制度的嘲讽,对“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观念的反对,这反映出的也是时代的征兆,封建主义正在趋向没落,民主主义思想已逐渐萌芽。

《红楼梦》给读者留下映象最深的当然还是其中的人物(以原著的前八十回以及蔡义江先生等红学家的研究为资料依据)。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是林黛玉。在第一回就交代了宝黛前世的情缘“他(神瑛侍者)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

他既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所以黛玉一开始就注定了一生爱哭,而她的泪总是与宝玉有关。在书中黛玉的性格也就呈现出多愁善感,一往情深,从黛玉在诗社中探春给她取的雅号“潇湘妃子”以及这之前黛玉为宝玉挨打受苦所作一诗“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等处可看出。同时由于黛玉是寄居于贾府的,无父母可依靠,这也就加深了她性格中多愁,敏感,善疑,但她是单纯的,因此有时又显得尖刻,爱使小性。

比如在送宫花一回中,黛玉见给她的盒中只剩了两支,便疑心是别人挑剩了才给她的;在葬花一节中,黛玉见满地落红狼藉,无人问津,立刻由花思及自己,吟出“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说黛玉,性格之外不得不提的还有她的诗才,在判词中便有“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之谓,除已提到的《葬花吟》外,在诗社中她也屡有奇笔,在咏白海棠时就有“偷来梨蕊三分白,借的梅花一缕魂。

”还有她的《咏菊》:“毫端运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将咏菊,怨恨的寄托,自我怜惜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篇**《追踪石头》因《红楼梦》又叫石头记而命名,受蔡义江先生的《论红楼梦》影响很大,是读原著以及红学家们(还有周汝昌先生等)的著作后的一点心得感悟。

参考书籍:

《蔡义江论红楼》,《周汝昌红楼讲演录》,《脂评本红楼梦》

红楼梦观后感 篇11

说到心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就用一句话来概括吧“我觉得在国内外没有一个小说家的文词功底能与曹雪芹相比,没有一部小说能与《红楼梦》媲美”,毕竟它代表了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据史载曹雪芹写这部书用了二十年的时间,他先后按阅十载,增删五次,耗尽了毕生的精力才完成的作品,如果在四大名著里有排行的话当是首位。

首先是故事情节然后是创作背景,人物故事这些我都不想说我们单从作品的文学特色这个点来说可以说句句是真言,段段是经典。作者只需三言两语,便勾勒出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这点在作品里面大量的古诗词里面可以看出。而且里面很多的.名言警句,被我们现在大量的引用有的成为人生格言有的成为别人的座右铭,所以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的有一些好的句子使我停下来思考,如果觉得相当不错我还会时不时的记下来,于是读完之后书的首页给我抄得满满一页,足见小说词藻之华丽。在我看来小说吸引人的地方有两点,第一点故事情节环环相扣这有利于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只需要做到这一点你的作品就一定会有读者而如果把这点做好可能就是佳作了,但是红楼梦不仅仅做到了情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而且它还做到了第二点就是有华丽之词藻,这第二点是很多作品所达不到的。

红楼梦观后感 篇12

梦中,依旧是大观园的桃红柳绿。几个纤纤细影向我缓缓走来。我赶忙走几步,迎上去,渴望再见一见姐姐妹妹的模样。但是都已经模糊了,她们离我越来越远。我想要再唤一声我的亲人们,再见一见我的秋爽斋,然而一切都在瞬间化为了泡影。繁花似锦到头来竟是长恨一梦。惊醒,正是冷雨敲窗。

这早已不是妾的故乡啊……千里东风一梦遥。

不知是第几次打开又合上《红楼梦》了。就像年年都会步行到河边,赏一树桃花的开与败。

岁岁年年花相似,人早已不同,心里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只可惜,不变的永远是轮回般的宿命。

细细数来,仅仅是金陵十二钗那几位,到结局便是大多数都花落人亡两不知。不论是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还是湘江水逝楚云飞,虎兕相逢大梦归,她们都免不了香消玉殒的结局。

这时,便要提出一个我很心仪的人物了,三姑娘贾探春。她最先引起我注意的原因,便是她是这个悲剧中为数不多的活下来的人。

既然是悲剧作品,我为什么要那么执着于她是否活着呢?前些日子看了一个小视频,颇为有趣值得一提。它说,各国的文学作品通常会有一个最主要主题。法国是“我为浪漫而死”,美国是“我为自由而死”,日本是“我会死”,中国是“我要活着”。细想过来确实如此,其他国家的我暂且不提,大多也都是和本国的历史背景有关,我主要想说说中国的。

为什么中国女子都渴望活着呢,我觉得主要原因是红颜薄命的几率太高了。中国古代是君主专治中央集权,男权至上的社会,古代女性大多都是附庸之物,因此性命着实不被重视。看多了这样的悲剧性的文学作品,我便要情不自禁地感叹现在我们这个人人平等的世界是多么的好,不自禁地便要对她们产生怜惜,想要她们能活下去。活下来的一定是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对当时的社会极为有效,甚至对当今社会也有一定的效用,因此我便想仔细看看探春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

初读《红楼梦》,我着实是太心疼阿凤了。那么精明能干的女子,若是放在现代定然是个女强人,然而放在古代竟是也免不了香消玉殒的结局,总是要扼腕叹息良久。

再读之时早已没那么单纯,很多细节都被一丝一丝地挖掘出来了,觉得有些东西远看美得活色生香惹人怜,撩开一层薄纱,近看琢磨却是一堆白骨,便早已没有了当初的感觉,更多了几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感觉。

最开始喜欢阿凤,还是喜欢她的泼辣能干,觉得有一股子巾帼不让须眉的傲气。后来觉得那些不过是表象,她各种弄权,一切以着自己的利益至上,不知是踏了多少人的性命一路扶摇直上。先是弄权馒头庵,后来又是毒设相思局,治死贾瑞,再后来又是将尤二姐推向地狱。

初见的惊艳,喜欢就在她一句“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终止便在这些踏着白骨皑皑享得荣华富贵的人心寒凉。

我想了很久,为什么当初那么喜欢凤姐啊?我觉得曹公那句很对,都知爱慕此生才,喜欢她的才干,喜欢她的泼辣,喜欢她的直率。后来我发现凤姐其实也不仅仅是这样的一面,而她的另外一面我真的能够接受吗?恐怕很难。于是乎,对她的喜欢便逐渐转移到探春身上。

探春与她相似,却又不同。她秀外慧中,赏罚分明,曾多次得到凤姐认可。记得有一次,探春的舅舅去世了,她丝毫没有多加赏银,该多少就是多少,虽然事后引起赵姨娘的吵闹,但是众人皆是心服口服。我就很欣赏这一点,公事公办,不弄权舞弊,做事坦坦荡荡,君子也。

其次,她做事有原则,自尊自强。记得特别清楚,抄检大观园的时候,迎春惜春皆是吓得不得了,没想过反抗,唯有她是给了那些人一击。庶出小姐的身份让旁人对她不在意,“啪!”一巴掌打到王善保家的脸上,那是她傲然的气概。一巴掌,就打下了那些人嚣张的气焰,更是树立了她的威严。

随风漂泊的柳絮,太孤苦无依了,风一吹,就散了。荷花,宛在水中央,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即。还是像探春一样做一朵傲人的玫瑰吧。美得艳丽而大方,但你绝对不可以把我随意把玩,否则我身上的刺便要你血流如注。才华横溢的女孩很多,温柔和顺的女孩也很多,但是精明能干却又敢于反抗的女孩真的不多。她们不介意外界的流言蜚语,她们心中有标准,她们活出最好的自己。

忽又想起那些红楼女子了。不想做黛玉,有寄人篱下的悲苦和太多的无可奈何,太悲;不想做宝钗,有八面玲珑的外表和一颗屈服于命运的心,太累;不想做湘云,直率天真了一辈子最终却要守寡,太苦;不想做元春,年年岁岁活在尔虞我诈里还要日日夜夜囚在朱墙绿瓦中,太忧;不想做惜春,芳华正茂便在木鱼古刹中残了余生,太伤;不想做迎春,唯唯诺诺了一辈子还被虐待而死,太惨。

越看越喜欢探春。生活中,总是有太多无可奈何。想做不能做,不想做却做了。你情我愿旁人硬拆,你不情我不愿旁人硬合,我情你不愿,你情我不愿。还是做个探春吧,想做什么便做了,不想做什么便不做了。有才,但是不为才所困。心中有标准,且不因外物而轻易改变。

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世间总是要有许多遗憾,就像月亮的阴晴圆缺一般,自古难全。西风吹不散眉弯,到底是吹断了那根游丝般的风筝线,从此一去不返了。

清明涕泪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我在这边,遥遥望着,你的才情与傲骨,永不湮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