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范文资料 > 导航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4-09-15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有关作品名的观后感怎样写才算全面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看影视剧已经成为普遍的娱乐活动之一,电影可以不断精进我们个人的思想。观后感可以让我们发掘出作品中的想象和创造力,写作能力的提升可能通过写广告语来得到展现,我为了达到绝佳体验制作了这份令人满意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我相信您会因此受益匪浅!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1

1

作为95后,虽然没有经历改革开放的前17年,但我们一直在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高铁、扫码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这新四大发明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网购电商平台也帮助了许多农民脱贫。改革从城市到农村、从东部到西部、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展开,逐步深化。

通过观看我更深入的了解到,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科技教育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通过乡村振兴战略,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一定会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2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就是一个都不能少,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人都不能掉队。先富带后富不仅仅发生在东西部,各大省市之间的对接互助,相似的故事也发生在我的身边。曾经我家住在镇上最贫穷的村落里,只有一条十多公里的泥路通向外界,后来在政府的帮助下,修建了水泥路,还提供了移民购房的优惠政策,年轻人都开始外出打工。同时考虑到村落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的农业资源,政府又出台政策帮扶愿意留在村落中的人发展茶叶、养鸡场等特色农业,村民们都过上了想要的生活。帮扶为我们提供了从0到1的可能,每个人抓住这个可能努力奋斗才可能从1变成2,3,4。感谢不放弃而提供帮助的人,也感谢不放弃自己而努力奋斗的人。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2

看了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让我是回味无穷 ,整部电影看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贫穷、落后,教育更落后,第二就是山区也有人才,短短的一个赛跑,讲述了山沟里有多少有用的人才。第三,执着,为了一句承诺十三岁的魏敏芝为了一句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只身来到城里寻找辍学的张慧科,受尽了艰辛。

我是含着眼泪把这部电影看完的,在这样的穷山沟里,贫穷和落后制约着人们的生活,没钱读书,没钱看病,贫穷使很多小学生很早的辍学,同时,贫穷、交通不便使很多的老师不愿意到这里教学;当张慧科被找回来时,孩子们看着好心人捐来的粉笔,是多么的惊喜,多么的兴奋,魏敏芝老师让孩子们一个人在黑板上写一个字,我看到了这群孩子有着多么强烈的求知欲和对美好事物追求的兴趣;可是,因为贫穷,他们没有好老师,更没有教学资源;更可怕的是因为没钱而可能随时辍学。

在这样的穷山沟里,有多少祖国的花朵,他们都是祖国未来的人才,而因为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而消失在蒙芽之中,电影用两个简单的段落来描述这个场景,一是挑选体育尖子,二是魏敏芝不让那个学生去城里读书而追车,表现了山里的体育人才。表现的越简单越让人深思,是有极个别的学生被送到好地方去读书了,可是更多的学生呢,还得留在这个穷山沟继续接受教育,所以办好穷山沟里的教育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啊。

山里的孩子有着不怕苦,不怕累而执着的精神,张慧科辍学去城里打工了,魏敏芝去城里寻找他回来,三天三夜,想尽了各种办法,写广告 ,找电视台台长上广播,其中的点点滴滴都是那么的艰辛,魏敏芝老师执着感动了广播员,感动了路旁的行人,更感动了电视台台长,从而找回了张慧科,更感动了所有的观看电影的人;我们这群可爱的山里的孩子们,他们也是祖国的花朵,也是祖国的未来,我突然感觉身上的担子好重, 我一定要不怕苦,不怕累,挑起这山区教育的重担,不辜负社会赋予我的这份使命,改变山区教育要从我做起。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3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一个都不能少》是一部以真实事件为背景拍摄的电影,讲述了一个伟大的基层教育工作者的真实故事。这部电影通过真实的情节和细腻的演绎,展现了教育与爱的力量,让我对教育事业产生了更深远的思考。


电影以一个小山村的校长王老师为主人公,他独自一人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偏远村庄承担起了孩子们的教育任务。为了让孩子们能够上学,王老师不仅倒卖自己的家产,还借了无数个高利贷。他不计较个人得失,只为了能让那些贫困的孩子们有个美好的未来。王老师的无私奉献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让我深受触动。他不仅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更是一个身怀使命的人。看到王老师为了孩子们的未来默默耕耘,我感到无比敬佩和感慨。


电影中的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故事,他们或是因为贫困而无法上学,或是因为家庭问题而失去了学习的机会。通过教育的力量,这些孩子们逐渐重拾了对未来的憧憬,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他们从内心深处感激校长王老师,心存感谢和感恩。这些孩子们的故事让我明白教育的重要性,也让我明白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有机会去接受优质的教育。


除了教育的重要性,电影还切实地揭示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问题。贫富差距的存在让一些家庭无法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导致一些孩子的人生轨迹被错误的选择所改变。这让我意识到,的社会还需要更加公平的教育体系,以便每一个孩子都能有公平的机会去接受教育。


电影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形象塑造得非常贴近现实生活。不仅校长王老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其他老师和学生们也都栩栩如生,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代入感。他们的形象不仅让观众能够感同身受,也让观众更加有共鸣。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是电影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小编认为,电影《一个都不能少》通过真实的故事展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能够带给人们美好未来的力量。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温暖人心的作品,更是对教育事业的一次深度思考。它让我明白,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未来的投资。需要像王老师一样,热爱教育事业,为每一个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机会,让他们能够享受到公正和优质的教育。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4

这个周,我和孩子们一起观看了一部老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这是一部老电影,但是以前我没有完整地观看过。这次为什么推荐给孩子们看呢,我想是让孩子们了解下农村落后地区孩子们的生活,对比他们自己的生活,从而珍惜他们所拥有的幸福生活。

看电影的时候,我发现不少的孩子泪光闪闪,他们都被深深地被打动了。

弱小的魏敏芝被村长带到了水泉小学为孩子们代课。她只有13岁,刚刚小学毕业,比孩子们大一点。虽然她没有合格的学历,没有任何教学经验,但是我认为她是个好老师。

首先,她高度负责,忠于职守。

高老师在临走的时候告诉她,26个孩子必须照顾好,一个都不能少。于是她牢牢记住了高老师的话,当县里的体育老师来学校选拔苗子要将林新红带走的时候,她毫不畏惧“权利的压迫和威胁”,连村长的面子都敢驳,任性地将那个女孩子藏了起来。但是她毕竟年轻,斗不过“老奸巨滑”的村长,村长还是想办法知道了林新红的藏身之地,“偷偷”又“明目张胆”地将孩子送往了县城。

由于她不懂任何教学方法,更没有厚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根本教不了孩子们什么。于是她按照高老师的'交代,每天给孩子们抄课文。每天,总是整整齐齐,密密麻麻的一黑板。然后她关上教室门,守在教室门前,不把课文抄完谁也不能出去玩。

农村的孩子很调皮,但是她并不屈服。张慧科为了逃避抄课文,溜出了教室。她追着那个男孩子在校园里不停地奔跑,最后孩子无计可施,跑到了厕所里说要上厕所,她就固执地在厕所外等候。可想而知,张慧科最后还是乖乖回教室里抄课文去了。

家庭贫困的张慧科辍学了,她亲自到这个孩子的家里去找这个孩子。连村长告诉她不用管这个孩子,他的家庭太困难了。但是她依然去市里找这个孩子。虽然她从没有去过市里,连去市里的车费是多少都不知道,但是她依然踏上了寻找学生之路。

我想,她的这一切所为,只是她记住了高老师的话,每个孩子都不能流失,到高老师回来的时候依然是26个孩子。她没有过从业的经历,但是却拥有高度的责任感。

其二,她懂得教学相长,不会的让学生教。

魏老师为了去将张慧科从市里接回来,她不知道车费是多少,因此她在班上问孩子们车费到底是多少。罢了,又让孩子们一起想办法怎么挣钱。带着孩子们搬了一天砖,却发现弄错了车费。

于是,她带着孩子们重新计算来回一共要花销多少路费,该搬多少块砖,该搬多长的时间。魏老师大概在上学的时候,数学也不及格。不过这难不到她,她不会的就让学生到黑板上计算。她自己发现不了错误的就让学生自己检查。而且当学生发现计算的错误,她还人云亦云地说:“你看你,又多加了一个零。”

其实,那是一堂非常生动的数学课,让课程来源于生活,并让孩子自己教孩子。因此,村长在门外看得乐呵呵的,说自己请的老师真不错,还会教数学。

前天看了一篇文章《随时准备当学生》,作者是澳大利亚昆士兰的一名教育顾问。一位二年级的教师在教学中遇到了非常困惑的数学问题,孩子不知道如何将物件分类,他们的分类让老师无所适从。于是,作者前往这个班级,然后让孩子们在校园里找到了树叶、花和草引导孩子们分类。作者将树叶、花、草分成了三堆,但是孩子们并不同意老师的意见,因为他们认为它们都是会生长的东西,这样分是不对的。作者感受到了明显的挫败感,但是他想到了一位德高望重的教师对他说的一句话:“如果老师无法教导学生,那就由学生来教老师吧!”于是,作者请孩子们自己分类。结果,作者对孩子们那么分类迷惑不解,孩子们说出了分类的依据。就在那一刻作者觉得自己确实不如那些孩子,因为他想不出分类的其他方法。后来,孩子们又做出了其他的分类,而每次分类作者都无法猜出其中的道理。这次经历让作者深刻领悟到了“老师应随时准备变成学生”的道理,并一直将这个宝贵的教训当成了教育工作岗位上的指导方针。

这是我第二次看这个故事,忘记初次看这个故事的感受,但是这次读的时候,让我震撼。虽然我们经常将“教学相长”挂在嘴边,但是我们没有真正认可“学生老师”。偶尔,我们只不过会承认孩子的动手能力更强,接受新事物快。但是,从这个案例中我发现,孩子们有更新更广的视觉去观察事物,能助我们打破常规,开创新局面。孩子在很多时候对事物有独到的见解,而且很有见地,只是被我们所忽视,被我们的习惯所忽视,被我们的经验所忽视,被我们的粗心所忽视。

我想,魏老师真的为我们作出了表率,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不懂的时候还要让孩子们教我们。

其三,她对孩子好奇,有探究的欲望。

张明先是学习委员,她在日记中谈到了自己对新来的小魏老师的看法。日记被班上的一个调皮鬼发现了,然后两人在教室里争夺。小魏老师并不看重什么师道尊严的。当她听说日记中批评了她的时候,她就非要弄个清楚不可,让小调皮张慧科读日记,当时小魏老师很尴尬。

不过,她并没有因此而对张明先生气。半夜的时候,她将张慧科从床上叫起来,要他向张明先道歉。这一细节,其实蕴涵着不少可以品味的东西。或许,魏老师对张明先日记的内容进行了认真的思索,一直思索到了半夜。最终她觉得她错了,因此她在半夜那样的举动。其次,我们还可以从这个细节中知道魏老师虽然没有亲自对张明先和全班同学说对不起,但是这其实是她独特的道歉方式。她等不到天亮,就将张慧科从床上叫起来,当张慧科不肯认错的时候,她是坚定的,她是倔强的,并且申明,不道歉就不准张慧科睡觉。或许,她强迫张慧科道歉,也是自己在向孩子们道歉。魏老师本身就只是一个孩子,我是理解并认可她的道歉方式的。

当然,从这件事中,我看见的是魏老师对学生的好奇之心,对学生探究的欲望。她明明知道,张明先的日记里“批评”了她,但是她并不因此而逃避。有个性的她听到的是张明先对她的“指责”,她并没有因尴尬而大发雷霆或者是河东狮吼,而是沉默着接受了一切。因为好奇,她才知道自己错了,因为好奇,她才意识到粉笔在这所乡村小学的重要。

当然,这只是魏老师的无心之举。但是我想,我们是不是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对所有的孩子多一份好奇之心,多一心了解的愿望,多一些探究的欲望,或许,这样我们更能走近我们的孩子。

最重要的是,她拥有一颗爱心,一颗善良的心。

我们说本是责任促使她去寻找张慧科。但是,当她知道张慧科和同村的人走散了,“迷失”在茫茫人海中,依然没有放弃寻找这个孩子。这就不仅仅是责任了吧,更多的是爱心。我们也看到,她在电视台录制节目的时候是泣不成声,表达了她对这个孩子的思念和担心。这,是装不出来的,这是她对孩子一份纯真的感情!

当她打算写“寻人启示”的时候,她掏出了仅有的6.5元,全部买了毛笔墨汁和白纸。她并不考虑在这个举目无亲的市区她该如何继续这几天的生活。她只是一门心思要找回孩子。

为了到电视台播广告,她不知走了多少路,受了多少冷落,看了多少白眼。一个乡下姑娘,没有见识,没有文化,没有基本的费用,我想是她的爱心和善良之心给予了她无穷的力量。最终她找到了张慧科,并将这个孩子带回了学校。

我们都知道,教师的地位是每况愈下,而微薄的薪资在这个物价日见上涨的今天让我们更觉寒酸。于是,教师中消极怠工的状况是愈加严重,埋怨之声此起彼伏。但是,如果我们有了一颗爱心和善良之心后,我们就不会将这种情绪带到工作之中。因为,孩子都是无辜的,家长都是无辜的!我们如何工作,都应该想想是否对得起孩子们,而不是思考是不是对得起我们的工资。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是无法靠金钱来衡量的。在金钱之外,在物质之外,还有许多美丽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发现去珍惜去享受。

当然,魏老师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但是她身上的那些可贵的闪光点会带给我们不少的启示。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5

“这里的学生只剩下 28 个了,这 28 个同学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也不能少”这句话,让魏老师鼓起勇气,演绎了动人的一幕……当我看完这部影片时,我感动极了,忽然由衷地感到,教师的人格是高尚的,教师的形象在学生心中也是无比高大的。

电影中的 13 岁女孩魏敏芝为了高老师的“一个也不能少”这句话,对去县城读书的同学搭乘的汽车猛追猛赶。看着她那吃力的表情,我忍不住为她拍手鼓劲。尽管她没追到,但我知道她已经尽了力。执着的她带着些钱就进城去找。几经波折,她靠着足够的毅力找到了那位同学,并且带着社会各界捐赠的东西回到了村里。

如果每个人都像魏老师那样具有永不放弃的品质,那么中国绝对是牢不可击的。只有凭着这种品质,去开拓自己的人生之路,去创造祖国明天的蓝图,一起奋斗,一起改革,这样我们的祖国才能永远富强。

天,还是那样的天;地,还是那样的地;一切似乎还是与以前一样,依旧是那个偏僻的山村,恶劣的环境,贫穷落后的教育……但唯有一样东西变了,变得那么彻底,那么令人欣慰——那就是孩子们的内心,已从对老师小小的反抗变得对老师由衷地喜爱了 ! 而这一切却是由一根粉笔引起的。

每天只用一根粉笔,因为他们深知粉笔来之不易。在他们看到张慧科与魏老师争执时,雪白的粉笔瞬间变成了灰色的粉笔头时,他们心中是多么心疼呀!而魏老师也想起了高老师临走时反复的叮咛,心中是多后悔呀!可是从那根异常珍贵的粉笔,引起了一段感人肺腑的园丁颂。 而那根粉笔,也已不再只是能写字的工具了,而正因为它改变了这里所有的孩子,教会了他们节约的美德和对待事物的态度!

原来改变一个人是如此轻而易举,只要你付出的是真诚和润物细无声的关爱。他的心中就有一颗善良、乖巧的种子悄悄萌发!执着是一个人的性格,有时可能会误事,但对于魏老师而言,她的执着换回了一名学生的心,更改变了这个学校,改写了这个村庄的历史!

是的,一部好的电影能够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历史、成长的历程以及其价值。电影是时代的反光镜、里程碑,是一个时代的象征。电影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透过电影这扇窗,我们看到了五彩纷呈的世界丰富多彩的人生。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6

现在想起《一个都不能少》里面的情节,心中还是有些泛酸。记得这部影片在小学时候曾被巡回放映过,当时自己还是一个懵懂的少年,对里面故事情节所反映的社会教育问题还不大了解。那感人、催人泪下的情节还是深深地埋我的脑海中,“张慧科,你在那里?我已经找了你三天了,你快回来吧!”这是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中女主人公魏敏芝在电视台面对镜头含着泪珠说的一句话,而此时在电视机前,她的学生张慧科也是泪流满面,当我看到这一段镜头时禁不住潸然泪下,现在也是如此。这部影片以独特的艺术视觉,切合现实,从侧面反映了社会中存在的教育弊端以及社会发展等问题,其中反映最为强烈的就是农村经济落后,教育设施差,辍学儿童流入社会各个阶层。说真的,看后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这部电影讲述了发生在一个贫困山区学校里的故事,故事情节以主人公魏敏芝和学生张慧科之间的各种情节展开,影片的主旨也是围绕这逐步表现出来的。

该片的主要剧情就是水泉小学的高老师要回家看望病重的母亲,村长从邻村找来魏敏芝给高老师代一个月课。高老师见魏敏芝只有十三、四岁,教不成书,不想要。村长说,找这么一个人不容易,她能给你把娃看住。先让她凑合一个月等你回来再说。水泉小学原先有三、四十个学生,每年都有学生流失,现在只剩二十八个了。高老师临走时再三叮嘱魏敏芝,一定要把学生看住,一个都不能少。魏敏芝整天让学生抄课文,每天清点人数,谁要把学生弄走,就跟谁急,连村长的话也不听。学生见她人小,又不会上课,不听她的,有的故意跟她捣乱,弄得教室里乱哄哄的。她不顾不问,只是守在教室门口,不到时间不让走。十岁的张慧科因家里欠债无力偿还,不得不失学到城里打工。魏敏芝记住高老师临行前的叮嘱,决心把张慧科找回来,她打听到张慧科城里的住处,单身一人踏上了进城之路,十三岁的魏敏芝开始茫人海里的寻找……

影片中的主人公魏敏芝虽然是一个普通的代课教师,但她从每个情节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值得现在的我们去借鉴,去学习。片中最为印象深的就是魏敏芝孤身一人去了人生地不熟的城里找学生张慧科。她没有忘记高老师临走时对她的叮嘱,为了不使学生少一个,她努力在人人茫海中寻找张慧科,在车站待过,在街上睡过,为了充饥喝水龙头流出的凉水,那电视台大门口一声接一声的“你是台长吗?”的询问声,是何等的震颤人心,那是对所有观众心底的呼唤——不管前面有多大困难,只要坚定心中那永恒的信念,便只顾风雨兼程。她那种执着,那种坚持,那种尽职尽责、不达目的不罢休,那股犟劲,把自己生命的能量发挥到极致来实现自己心中的信念,是现在的我们所缺乏的,所没有的。试想在现实生活中用这样诚实和顽强的态度对待实际困难的又有几人呢?一个都不能少,多么简单的字眼呀,如今又有谁能坚持比这还小的信念呢?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告诉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物质文明成了某些精神空虚得人的借口,他们每天过着物质高于一切的生活,将精神建设抛之脑后,却不知道自己有了只会享受不会创造的悲哀头脑,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

另外,影片所呈现出来的城市面目也令人看了不安,我国国内形成了阶层差距,造成了有些城里人对乡下人的歧视,即使是对一个乡村来的小女孩也是如此,影片中魏敏芝到电视台要见台长,那个接待处的女职员对她说话的口气和态度就表明了那种社会阶级性,城里人瞧不起乡下人,这就是我国国内真实情况的典型写照。在所有观看过该影片的观众眼中,片中女职员与魏敏芝其实毫无区别,只不过魏敏芝表现的是农村人纯朴的一面,农村人感动的一面,相比之下鲜明的突出了女职员的冷漠是。魏敏芝以一个性格烈,要强的农村姑娘形象,将农村的情况真实的呈现给观众,提倡大家关注农村,多想想农村的面貌和那些渴望知识的农村孩子。

现在,中国又何止一所水泉小学呢,又岂止一个像张慧科一样的辍学儿童呢,简陋的教室,坑坑洼洼的课桌,粉笔的短缺,遍布了中国各大贫困地区。如果这些人多关注一下农村,多了解一下农村现实的情况话,那么农村就不会变的再穷,教学设备也不会变的短缺,那些渴望知识的孩子也会走出农村,去寻找知识的殿堂,去放飞他们的梦想。

张艺谋导演以最朴实的拍摄手法,将我国某些地区孩子们简陋的学习生活的条件及其淳朴的心灵以影片的形式较为真实地反映出来,为的就是唤醒大家的思考,思考我国教育制度存在的失败和社会现状问题,从而寻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针,政策。

当再次观看到该影片时,自己不再像儿时那样,多了点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够从影片中学到“一个都不能少”的精神,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教育制度的缺陷和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岐视现象。该片意在教育我们,请我们为此时的幸福而感到高兴,学会珍惜眼前的美好,也请我们多关注一下农村,关注那些渴望知识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