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范文资料 > 导航

信仰的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4-09-06

信仰的观后感(合集九篇)。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动不动就要写一些文章,范文能够运用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好的范文是怎么样的?为此,小编特意呈上“信仰的观后感(合集九篇)”,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信仰的观后感(篇1)

如果有人问起“信仰是什么?”我会回答:“信仰是先驱用生命抒写的最伟大的心声。”

近日阅读了中共**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编写的《信仰·先驱的心声》一书,书中精选了中国革命先驱树立信仰、坚定信仰、为信仰献身的近40篇文章和诗歌。该书是正能量巨大的一份精神食粮,读来感触颇深,难以平复内心的波澜壮阔。

信仰是雄健的民族精神。李大钊在他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中写道:“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一泻万里。

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界,两岸丛山叠岭,绝壁断崖,江河流于其间,曲折回环,极其险峻。民族生命的进展,其经历亦复如是。”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

有时是平原,有时是危险的道路。当我们走到平坦的地方,固然是高高兴兴向前走,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愈是感得一种壮美,这种壮美,是非有雄健的精神不能够感觉到的。李大钊以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告诫人们要以旺盛的精神冲破革命道路上的困难和障碍。

先驱们不畏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不畏“二七”**带来的悲观畏难情绪,坚持斗争,用生命抒写着无畏的信仰。

信仰是爱国者的正气凛然。1935年5月2日,方志敏在囚室中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揭露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任意宰割。先锋队用鲜血和生命,唤起了全中国人民在神圣的民族革命战争中同帝国主义作斗争和英勇斗争。

信仰又是最坚定的人生观。萧楚女在《革命的信仰》中说:一个人内心没有信仰,就是那个人没有人生观。

没有人生观的生活,就像没有甜蜜的蜂蜜,没有芬芳的花朵。萧楚女用纵横一贯的“革命教育”主题,鼓励当时信仰缺失的青年们坚定自己的信仰,以信仰充实生活、拯救社会,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创造未来的民众意志,开辟新时代。先驱者以崇高的爱国精神和庄严的革命精神,谱写了信仰最壮丽的篇章。

信仰是最鲜艳的红旗。1931年1月21日,邓发应邀撰写了《红旗》发刊词。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该出版物的第一句话:

“红旗——无产阶级斗争的旗帜!以镰刀和锤子为标志的红旗,赢得了世界各地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支持,在世界各地飘扬,使国际资本主义战栗!”激昂的文字,简述着中国革命高涨的形势,申明着《红旗》的使命是要使全党同志和广大群众深入了解党对当时的政治主张及策略路线。

“党为要使全党同志和广大群众深切了解党对目前的政治主张及策略路线,所以出版《红旗》。把党的战略路线扩大到工厂、村庄和兵营!”我被发刊词中气势如虹的号召深深地感染了。

试想,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里,《红旗》为革命战士们鼓舞士气,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们,早期工人运动的领袖们,以他们钢铁的意志筑起了《红旗》的长城!用生命和青春写下人生最壮丽的信念!

非常推荐《信仰·先驱的心声》这本书,它不仅使我更深刻地认识了《红旗》的发刊艰路历程,更坚定了我信仰的道路。如果有人问我“信仰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捧出这本红色的书并回答:

“信仰是先驱用生命抒写的最伟大的心声!”

信仰的观后感(篇2)

引领时代的信仰

看完这部影片,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个时代需要信仰。”不仅是共产党员,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公民同样需要信仰。毫不夸张的说,我被影片中共产党员的行为所感动,被这群“最可爱的人”所感召。

我的内心也有了信仰,最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的信仰。

这部电影有三个不分组成,分别讲述了不同时期的三种不同信仰。

从19世纪中叶到1949年这一时期,信仰就是“建设新中国,实现民族独立。”而这个总信仰又是由一个个小的信仰构成,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相信主义真”有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广州海丰的一名富家子弟“彭湃”,在20世纪初期,处于亡国危难之中的中国有很多各不相同的信仰:自由主义信仰,无**信仰,好人信仰......

但是**十月革命将共产主义这一信仰带到中国,而在日本早稻田大学读到《共产党宣言》彭湃激动不已,他找到中国革命之信仰,1921年归国后,为破除作为一名富家子弟与农民直接的隔阂,放弃自家的财富,推动当时的农民革命队伍的建设,“荣华富贵,**厚禄,功名利禄”等等之**也难以打破他对信仰之坚守,也正有着像他这样以“牺牲小我,成就大我”之信念的人聚集在一起,1921年中共成立,人人均有马克思,开启了他们的守候信仰之路。

此刻信仰之含义中,最突出的是“永不叛党”。我们都知道,选择信仰难,但是坚守信仰更难,共产党员方志敏以死诠释了信仰的坚守,在这么一群人眼中,“信仰是天,人民是地”作为一名顶天立地的共产党员应该学会坚守,也正是这样的坚守创下了奇迹,飞夺泸定桥,看似毫无可能实现的行程就这样实现了,这让我明白“共产党人信仰的不仅是真理还有那份坚守。”

65年前,有这样做的一名女孩,年仅15岁,用她的生命书写了“永不叛党”,一句“怕死不当共产党”响当当的口号已深深留在后来人的心中,她就是刘胡兰,如此花季般的年纪,却仍能在生命抉择中毅然选择坚守。“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用他们的鲜血凝聚了苏维埃,民族解放,新中国,五星红旗,一个个小小的信仰,让我们迎来了这一时期信仰的最终胜利。

但是否随着国家之独立,信仰之逝世呢?不,我们可以果断的回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信仰无处不在。中国留学生公开信的出版和发起者朱光亚的归来,意味着新中国的建设。

抗美援朝,信仰就是“自强不息,保家卫国,赢得尊严”,在这面信仰的旗帜下,“两弹一星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无不谱写信仰之精神。王进喜和雷锋把有限的生命献给了无限的奉献,创造了信仰之光。

改革开放的号角的吹响,信仰即幻变成了“创新及坚守”人民公仆是“信仰”最好的试金石,也是解读共产党人最宝贵的密码,还记得安徽凤阳小岗村么,但又有谁知道他的后续,了解甚至知道沈浩,一位年轻苦干的人民公仆,用他的生命表现了“将人民放心中”的信仰,积劳成疾的他于2009年离世,但是他的精神却久久留在“信仰”之中,这一时代的信仰就是响应时代号召,让站起来的中国人富起来。

看完影片的我深深地被片中的主人公的精神,被信仰所感动,但同时引发了我的深思,触发了我的担忧。近几年来,频频发生的环境问题,食品安全问题,**腐败问题,诚信问题......似乎让“信仰”躲进了面纱,朦朦胧胧,但是十八大的召开及两会的召开又让我有种柳暗花明的感觉,特别是李克强总理幽默的答话及强劲的举措,让我相信信仰一直都在,只是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人民甚至是某些不合格的共产党员被利益蒙蔽双眼,让信仰暗淡。

但是值得庆幸的是,在信仰尚未完全消失的时候,这帮新上任的班子采取了种种措施,随着反腐的推进,**的自由,诚信问题,人民公仆都不再是幌子。而这个是时代的信仰在我眼中就是“争做人民公仆”“创新经营,诚信经营”“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努力创新,努力创业”等等,不同的主体都有个不同的信仰,新时代的信仰的内涵也得到丰富。

同时,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也有自己的信念,我可以为自己的信念而努力。此刻,我也坚定了加入共产党的信念,用自己微博的力量书写了属于共产党和人民的信念。而我也要更加努力的完善自己,用自己有限的时间带给别人不一样的世界。

信仰的观后感(篇3)

读朱自清《教育的信仰》有感(教师随笔)

肖培东

读张圣华主编的“大师背影书系”之《朱自清语文教学经验》,很有感触。读到朱先生的《教育的信仰》,为之一振。

先看朱先生文中的主要观点,他首先认为教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一般人所想的只是技能的事,更重要的是教育者为人如何。他以二十年代的浙江内地为例,说校长一职,是肥缺,得了这个缺,跟新官上任一样,被当作“三等县知事”,此类校长受命后最大的事就是“串门子”,各类应酬之后才想及“教育”。教师第一要义是“植党”,寻求地方势力作靠山;招徕学生,建立“学生军”以自卫。讲到教师平时的工作,“他们决不读书,更无研究。课余之暇,只有嫖嫖、赌赌、吃吃,以遣时日。”如此教育,朱先生形象地称之为“兽之国”。此等成因,一言以蔽之,“都因一般教育者将教育看作一种手段,而不看作目的”。当教育成为手段,而非健全学生自身学识、人格之目的时,教育就异化为功利的机器。

给当时教育描绘种种丑态图象时,朱先生认可了一小部分“贤明校长教师”的教育法,如“课功,任法,尚严”。“课功”为注重事功,设备的完善与学业的优良都在其内;“任法”是依法则督促,法则假以权威,过度运用,至于迷信;“尚严”贵在严格,力求整齐划一,崇尚定格,如江苏有个学校只许学生剪平头。朱先生认为此等教育“以教育为目的”,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但功利色彩太浓,对学生“做人”仍有忽略,成了“跛的教育”,行而不远。

上述皆非真正可取的教育的信仰,朱先生心中的教育信仰是什么呢?看其论述--

教育者先须有健全的人格,而且对于教育,须有坚贞的信仰,如宗教信徒一般,他的人生理想,不用说,也应该超乎功利之上……教育者有了这样的.信仰,有了这样的人格,自然便能潜移默化……能爱学生,才能真的注意学生,才能得学生的信仰;得了学生的信仰,就是为学生所爱。

朱自清先生所推崇的“教育的信仰”,倾向于超功利主义。持教育信仰的主体为教师等教育者,他们要有完善的人格与深切的爱,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教育信仰来实践自己的人生理想。

依朱先生之见,教育者对教育的态度有三类,或可分为三个层级,下级是以教育为手段,教育成为教育者生存、生财的门道;中级是以教育为功利,想通过教育实现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强化,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格与爱的培育;上级是以教育为信仰,教育不单是让学生机械地得到知识,而是要启蒙学生的心智、思想,培育学生的人格,赢得学生的心,这样的教育以人为出发点与归宿。

如此分类,对当下教师的教育态度也很有现实启发。三类中,第一类少数,即一些教师缺失师德,把各种社会不良习气带进教育,无视学生之需,只把教育视作谋生工具;第二类居多,典型形态为“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只盯住学生的成绩,对学生真正所需的精神品格与人文素养常有忽视;第三类最少,即有教育信仰的持守,以充实学生精神底子、提升学生人格品位、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为己任。

为何我们的教育患了“信仰缺失症”?在夏丏尊的《中国的实用主义》一文中有鲜明的解说。他认为,“中国民族的重实利由来已久,一切学问、宗教、文学、思想、艺术等等,都以实用实利为根据。”自然,教育也概莫能外。的确,实用、功利不可能完全被除去,但正如夏先生指出的“不应作实用实利的奴隶”,更重要的在于指向功利之上的,以人的心灵富足与人格健全为目的的人自身的完善。教育的目的在于培育一个精神健全、丰富的大写的人。倘若我们只把眼光盯住学生的学业成绩,以告慰我们知识传授的付出;以制度的强化、学生的服从来便于我们的管理,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行,那我们的教育职责仍未尽全尽深,我们仍没有对学生予以尽心尽力的关爱。

《易经》有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我想,我们的教育大多在“器”上下功夫,而在“道”上缺乏;重技术,轻信仰,成为我们教育的一大特征,急待改良!如何改良?我们教育者自当率先,承担起教育信仰者的角色。教育者必须有良好人格,必须有大爱,不仅为自己的谋生去教育,也不仅为学生的知识获得去教育,更当为其人格、理想,为民族精神的独立、强大而教育。

教育信仰,首要在乎教育者有信仰也。

信仰的观后感(篇4)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漫漫的取经路上是一片萧然。是什么支撑着四位取经人走到最后?是信仰,前进的信仰。

《西游记》吸引我的,不只是跌宕起伏的情节,亦不只是孙悟空斩妖除魔的英勇,更是师徒四人矢志不渝的顽强信念。九九八十一难,未曾动摇过他取经的决心。崇山峻岭,未曾阻挡过他去西天的脚步。取回真经,渡人脱难,这就是他前进的信仰。一个信仰,一次修行。哪怕千山万水,他前进的脚步也从来没有迟疑过。

如果一个人的人生没有信仰,那么他那空洞的灵魂将坠入空虚的深渊里。

大家都应该都知道闻名于世的。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吧。他是一个身体瘫痪却轰动了物理学谈的传奇人物。是什么支撑着他?是信仰,探求科学的真理就是他的信仰。是信仰,坚定了他探索的脚步。促使他写下了《时间简史》这一享誉世界世界的经典名著。

中国作家史铁生,他的一生是坎坷而艰难的。他早年因车祸失去了双腿,后来母亲又因病去世。但厄运击不垮他的信念!妙笔生花,用文字给人们传递温情,就是他的信仰。正是信仰,让他写下了《秋天的怀念》等优秀的散文作品;也正是因为信仰,让他的人生精彩而充满意义。

漫漫人生长路,有多少人以信仰为追求而不断前进?音乐家与乐曲为信仰,孜孜不倦地创作着,于是人间多了一段令人如痴如醉的音乐。革命者以人民之幸福为信仰,不屈不挠的与敌人斗争着,于是,他们的生命化作万家灯火。华灯初上,繁华而美好的社会便是他们信仰的见证。

如果说,人生是一条路,那么信仰就是引路的灯;如果说,成功是一座殿堂,那么信仰就是打开殿堂之门的金钥匙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古人对信仰的追求;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是古人对信仰的执着。少年们,让我们携着信仰飞奔,让我们的人生绽放绚丽的光彩!

信仰的观后感(篇5)

信仰的天空》观后感

《信仰的天空》确实是一部接地气,动人心的微电影,看完后有种击穿心底的感觉。李天宇学习佛学的整个过程与自己的经历非常相似。

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都会对这个角色产生强烈的同理心和替代感。

有些人标榜自己崇尚科学,将佛教所讲述的“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嗤之以鼻。然而,就像影片中说的那样,当死亡来临的时候,有几个人又能够这样底气十足呢?就如法师所说,在人间的罪恶没有消除之前,还是不要急于否定地狱吧!

对于生命的问题,我有太多的困惑,直到佛法给了我最完美的答案,这让我豁然开朗。过去,我以为世界上除了死亡没有别的路可走。直到我遇到佛陀,才知道从古至今佛陀和高僧的德行已经为我们指明了道路:这就是修行直到。

死亡不是终点。梅花、雪月、光辉、生命的启蒙境界,是众生共同的归宿。

“不忘初心不请友,不念旧恶不变缘。心不妄念佛亲教,xx再转无别传!”电影将小故事和法师开示相结合,生动而深刻地诠释了“宗门心法五要”。

在这五点之中,我对“不变随缘”和“不忘念”这两点印象非常深刻。“高处高处平,低处低处平”,万事随缘的境界,是何等潇洒!修行人的心,应当时时刻刻都放在最正确的事情上,时时刻刻提起正念。

佛教的修行,就是要让我们认识到自己心灵的真实本性,回归到纯粹自由的本性。在佛光的指引下,我们可以彻底打破世俗的桎梏,选择一种有情、有义、无悔的生活。不是现实支撑着信仰,而是信仰照亮了现实,让生命不会被浪费。

信仰的观后感(篇6)

曾明星长沙理工大学经管学院人资1302团支部

信仰,是一种精神动力,是我们坚持理想的力量源泉。这部纪录片以简单的手法、清晰的脉络,叙述了中国人选择信仰、坚持信仰、发展信仰的过程。

1919年,一名叫陈望道的年轻人翻译出了《共产党宣言》,这本薄薄的小本子只有两万八千多个汉字,至此这种先进的思想在中国大地上蔓延开来,它确立了中国人民自己的信仰,它引导广东青年澎湃从一个富家子弟走上革命之路,它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人创造信仰故事的思想起点。毛泽东、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都是在读了《共产党宣言》后树立起了马克思主义的坚定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人实践信仰的斗争经历了革命、建设和改革三个历史时期。

19世纪中页,中国签订1000多项不平等条约后,已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时有被征服的危险。无数仁人志士开始探索太平天国运动、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各种救国之道,却改变不了中国的命运。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当时虽然只有50人,但我们战胜了蒋介石,通过坚信无数共产党人永远不怕牺牲、不怕背叛党,赢得了革命的胜利。

1949年,在新中国建立后,一群留美学生毅然舍弃国外优越的生活,回到了百废待兴的祖国。是什么让他们这么做的?我认为这使他们内心对祖国的热爱。这是一种支持他们的爱国信念。在战争中千疮百孔的鞍钢已是满目苍夷,一位日本人曾说过要鞍钢出钢至少要用20年。

但中国人再次展现出了信仰的力量。离开鞍钢两年的老工人孟泰受军代表的邀请回来了,他只花了16个月就带领鞍钢老工人收集和敲打了一个螺丝和一个零件。在新中国建设中,张秉贵、雷锋、钱学森、邓稼先等无数劳动者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为祖国建设作出了贡献。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改革开放丰富了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富民,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信念。

依靠改革创新,建立了经济特区和各项试验的重要窗口,突破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质,建立健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然而,对许多共产党人来说,他们通过工作上的改革和创新来实践自己的信仰。安徽省小岗村支书沈浩,正是因为他爱民、为民的信仰,获得了人民的尊重和爱戴。郭明义是大爱无私的爱人,他用自己的节俭钱供养了180多名贫困学生,而他一家住在不到40平方米的老房子里。

一点一点滴,无数普通人用普通而简单的方式诠释着他们的信仰。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带着理想、信念在日常生活中树立“为民服务”的思想,认真做好每一件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以自己的优良表现来践行心中的信仰。

信仰的观后感(篇7)

古往今来,汉人对狼的印象一直不好,我也不例外。但是一本书,完全颠覆了我愚蠢的观点;它也颠覆了我的世界观,让我有了自己的图腾。

我爱我的民族,很爱,我为自己是汉族子孙而感到骄傲。但是,我不得不面对现实:汉族人不喜欢狼,至少很多人不喜欢狼。正如《狼图腾小狼小狼》里说的:

“汉人把最恶毒的人说成狼心狗肺,把欺负女人的人叫做大**,说最贪心的人是有狼子野心,把美帝国主义叫做野心狼,大人吓唬小孩,就说是狼来了……汉族人恨狼,结果把狼的本事也恨丢了。而蒙古人却把狼当神一样地供起来,活着的时候学狼,死了还要把自己喂狼。”

因此,学习狼技的人大多是少数民族,把狼当做图腾的人;能打到欧洲的中国人都是少数民族、草原人和腾格里人!我不禁叹气:狼,多棒的一个种族!

它们重情重义,团结协作;从不会把自己的同伴置于死地;会主动抚养没有母狼,甚至人类弃婴;杀伐果断,透着一股子狠劲,有傲气,有傲骨;聪慧过人,知道打伏击战、围歼战、车轮战……有些地方甚至于人类也只能望尘莫及!比那些杀死并抛弃同伴的愚蠢食草动物更真诚!重情重义的多!

可惜,汉人有一个缺点:迷信。相信中国童话里所说的“狼是大坏蛋,羊是善良的,正义能战胜**……”等等的,真是可笑至极!

荒谬至极!你见过一只羊打倒另一只羊时,它会放开它吗?都是至死方休!

有一个词语:狼烟。我讨厌中国最权威的字典里的解释

狼粪烧出来的冲天黑烟。什么狼粪烧的浓烟,简直就是一派胡言!燃烧狼粪,几乎不会有烟!

更别提冲天的绵延千里的壮观黑烟!我还是对《狼图腾小狼小狼》里的解释比较满意:这其实是汉人比喻那些马上民族的人,把他们比做成狼,于是,当看到他们到来时,就说狼来了,然后点上冲天黑烟,于是渐渐流传出了一个词:

狼烟。据说汉族人勤劳,但我对此很鄙视:勤劳?

勤劳有什么用!能到饭吃吗?能保家卫国吗?!

正如一首诗所说:长城的古砖抵挡不住外国炮弹的炮弹!那些马上民族为什么能打到欧洲?

就是因为他们有狼的狠劲坚韧!如果草原上的妇女像汉族妇女一样溺爱自己的孩子,草原上的人早就死了!经过几千年的舒适生活,我们失去了一件与生俱来的东西

血性!这本书把我好好地洗了一番脑,使我有如醍醐灌顶般猛然清醒:我误会了一个多么优秀的种族!从此,我心中诞生了一个图腾——狼图腾!

信仰的观后感(篇8)

有一天闲来无事无意中翻看到一个视频,视频主要写的是广州起义那段时间的故事。大致内容是这样的:主人公宋维静在大学期间深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并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共青团工作期间其所加入的青年团和党领导的地下组织被稽查队盯上,不得不转入地下开展工作,也就在这时部分团员因为害怕内心产生消极思想并有的团员开始想要退团,同时大学的青年团总支一度陷入瘫痪状态,无法接受到上级命令的青年团不知何去何从。一段时间后陈日新先生受上级领导命令回到了广州组织工人阶级开展武装革命斗争,也是在这个时候宋维静开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成为了一个光荣的共产党员。1927年12月11日,广州举行起义,此次起义经过几个小时的激烈战斗后,大部分反动派武装被消灭,广东成立苏维埃政权,但过了没多久反动派发起反攻,陈日新先生不得不组织敢死队掩护主力部队撤退。观看了《信仰,我的1927》这部视频后我的内心产生巨大的共鸣。我明白了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无数的革命先辈抛头颅撒热血,宁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无所畏惧的去干革命?一方面是对国家的热爱,是一份沉甸甸的家国情怀,正如古诗所言“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为了让自己的国家富起来,为了让我们的国家强起来,他们以血肉之躯筑起长城去抵抗反动派的资产阶级政策,同样正是这份热爱能够让无数先烈义无反顾地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谱写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另一方面就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的美好期盼,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资本主义统治的中国,苛捐杂税,百姓受冤不得伸,军阀混战等现象频频出现,我们的国家逐渐变得越来越差,饱受外国侵略者的欺凌。然而马克思主义中提到的社会主义化国家是一个百姓安居乐业,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尊重法律的国家,出于对这样一个美好的国家的向往,我们的革命先烈开始无所畏惧的干革命,宁肯付出生命的代价也要让我们的国家变得美好。

最后时代的列车已进入21世纪,当今的世界是高科技的角逐场,入世后的竞争将会一浪高过一浪。作为中国人民,尤其是当代学生,更应积极地、努力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科学技术,靠今天的努力和不断学习,日积月累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做撑起中华民族脊梁的旷世之才。

信仰的观后感(篇9)

本站:《冈仁波齐》是第六代导演张扬的最新力作,影片以藏族人的朝圣为题材,讲述了在藏历马年,普拉村十个普通藏民徒步跨越2500公里去冈仁波齐朝圣的故事。下面小编分享了《冈仁波齐》的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1

看了一遍冈仁波齐,突然想到了信仰这个字眼,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虔诚的相信着各种不同的信仰,也有很多人没有信仰。

什么是信仰?百度百科上对信仰的解释是这样的:

信仰指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对某人、某物极度信任和尊敬,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信仰带有情感体验色彩,特别体现在宗教信仰上。

信仰成为一个议题源于古希腊,苏格拉底云:“未经审视的生命不值得活。”即为佳例。

这个解释把信仰更多的规向于宗教,的确,从古至今也许只有对于神明,对于宗教的信仰才是最真诚,最朴实无华的,而这种信仰也逐渐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日趋减少。

这个社会日趋复杂,我们的信仰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最初我们信仰神明,后来我们信仰自己,再后来绝大部分人信仰金钱。

我们信仰神明,因为我们相信他们会带给我们所想要的,后来发现实时并非如此,我们就把信仰转换成我们自己,坚信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带给自己所想要的,然而现实让我们再一次失望。后来发现金钱才是唯一可以值得信仰的东西,拥有它就等于拥有了一切,它不是万能的,但是少了它却万万不能。

2

冈仁波齐我认为是一部关于信仰的电影,它讲述了西藏一个偏远地区的村庄,一户村民为了满足年迈的叔叔去一次大昭寺和布达拉宫的愿望,而决定去拉萨朝拜。后来这个消息在村里传开,另外几个村民为了各自的救赎,也一同去拉萨朝拜。

这部电影并没有太多的台词,就像平常生活中的对话一般,简单直白。这一行人一直都在路上,甚至是生孩子,累了就找个地方搭帐篷休息,第二天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雪,依然上路。

当他们开着拖拉机拉了满满一车的行李从村庄开始出发的时候,我以为他们是要坐着车去拉萨,等到他们一行人在车前每走几步身体便向前方倾倒,直直的趴在地上,我才明白过来这才是真正的朝拜,他们要一直这样下去,直到拉萨,而拖拉机只不过是帮助他们运送行李。

什么才是真正的信仰?我想这就是真正的信仰,然而这种信仰也仅仅的存在这样的人身上,并且仍然在不断的承受着现代化的冲击。

有一句古话叫做,临时抱佛脚,有很多人无论他的信仰是什么,等到出事的时候才会想到信仰,这时候才会烧香拜佛,亡羊补牢,而全不问自己平时对信仰的冷落,等到事后该发生的还是发生了,就埋怨自己的信仰不靠谱,不中用。我想这个与信仰无关,只与自己的心有多诚。

与我而言,信仰不仅仅是神明,它可以是信心,可是努力,可以是一个人……只要我们有足够的真诚去相信我们的信仰,并付诸行动,信仰终归成为现实。

如果你信仰的是信心,就努力提升自己的实力,让自己的自信心爆棚;如果你信仰努力,就让努力充满自己的细胞,直到所有的努力换来你应得的;如果你的信仰是一个人,就努力的向她/他靠近。

很多事情,没有值不值得,只有你的信仰够不够深!

3

他们一行人走在朝拜的路上,电影中并没有明确的指出从他们所在的村庄到拉萨一共多远,唯一能显示距离的只有路边一个一个的路标,每到一个路标旁边,他们就会堆起一个小石堆。

电影中也没有说他们走了有多久才走到拉萨,只是看到他们从下雪走到开花,又从开花走到下雪,从厚厚的棉袄走到薄薄的外套,又到厚厚的棉袄。期间无论是下雪还是下雨,他们似乎一直都在路上。

一行人中有一个孕妇和一个小女孩,孕妇在路上做了妈妈,小女孩坚持着走到了最后。

最令人感动的或许就是这个小女孩,她和每个大人一样穿着厚厚的朝拜服,手上带着厚厚的木板,走几步便趴在地上虔诚的朝拜,木板换了一副又一副,可是他们的心却始终没有改变。

这一行人和来来往往的汽车形成了鲜明的对于,一边是现代化,另外一边却是最原始的朝拜,看着好像格格不入,却又挑不出什么毛病。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一行人走在城镇之上,傍晚的城市霓虹灯点亮了一切,而他们一行人依然做他们自己的事情,任凭华灯向身后散去,这一切和他们息息相关,但又好像没有什么关系。

你的信仰有多深?考验信仰的时候,无非就是面对诱惑之时。如果的你的信仰足够深,深深的刻在你的骨子里,这当然不用怕,怕的就是你的信仰不够深,面对花花世界太容易动摇,稍不留神就迷失了方向。

面对信仰,我们是否要像这个小女孩一样,纯真无邪,也许她并不知道这样做有什么意义,但是我相信她一定明白这是她所信仰的,既然是信仰这样做就一定没有错。

高三那年,我们全班,乃至全校,甚至是整个中国的学生,无非就一个信仰,就是考上大学,一定要考上大学。那时的信仰还算是单纯,没有其它的杂质,就像是最初的爱情。可是当爱情经历的多了,开始被参杂进去金钱,欲望……就越来越不纯净了,我们也在慢慢的迷失自我。

有信仰很容易,保持信仰却是如此之难,这个世界上还有单纯的信仰吗?当然。它就存在我们的心中,只不过是我们刻意把它忘记了。迫于现实,我们不得不放弃最初的梦想,可是它并没有离开我们,它只是睡了一觉,只要你足够真诚,对你的信仰足够深,迟早会将它唤醒。

这个世界上没有值不值得,只有你信的够不够深。

作者:帅小帅

公众号:徐金栗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