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范文资料 > 导航

敬老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4-08-25

敬老观后感分享。

随着人们的教育质量的提升,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范文可以运用到不同的场合,有哪些范文值得参考呢?根据你的需要,小编精心整理了敬老观后感分享,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敬老观后感【篇1】

读《张良敬老》有感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应该好好弘扬和传承。在这个暑假期间,我也阅读了许多本有关中华传统文化书籍,其中有一本叫做《中华寓言故事》,让我爱不释手。

《中华寓言故事》这本书讲的内容都是关于我们中华的优良传统,每一个故事情节精彩,寓意深刻。当我读到《张良敬老》这个故事的时候,我的触动很大。《张良敬老》这个故事讲述了张良刺杀秦始皇不成后到处流亡,在一座石桥上偶遇一位陌生老人,帮他捡回掉到桥下的鞋子,并且帮他穿上,从而意外获得了老人赠送的失传已久的兵书《太公兵法》。从这个故事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也要学习张良,做一个尊老爱幼的好孩子。

做到尊老爱幼其实并不难,当我们看到白发苍苍的老人不小心摔了一跤的时候,我们可以上前把老人扶起来;当马路上络绎不绝的车辆经过,吓得小孩子不敢通过时,我们可以带他们安全通过;当我们在公共汽车上看见老弱病残孕时,我们可以主动给他们让座;在家里,我们可以主动给父母盛饭,给他们捶捶背,谦让弟弟妹妹……

我的爷爷已经七十多岁了,前不久,他不幸患上了脑梗塞。出院后,他依然行动不方便,但是还可以自理,于是,他坚持回到老家独自生活。每个周末,爸爸总是买好一些常用的生活用品和大米、青菜、猪肉,然后带着我回老家看望爷爷。看到我们回来,爷爷总是很开心,虽然他说话结巴了,不清楚了,但还是很爱和爸爸聊天,也很喜欢笑着。我呢,也会时不时地跟爷爷说几句话,或者东玩西玩,院子里热闹了,爷爷似乎也没有那么孤单了。我们不在老家过夜,每次离开,爷爷总是把我们送到大门外,我看到了爷爷的不舍。我觉得,能够回来看望爷爷,就是给爷爷最大的安慰和快乐。

孟子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学会了尊老爱幼,家庭、社会才会更和谐、美好。

敬老观后感【篇2】

走进敬老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整洁、干净的环境。工作人员穿着统一的服装,细心地照顾着老人们的生活。老人们的住所宽敞明亮,有阳台、有小花园,让老人们在家的感觉中得到舒适和安心。

在敬老院中,老人们除了生活起居方面的照顾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有常规的体育锻炼、音乐鉴赏、戏曲会演等活动,也有节庆活动、旅行等,让老人们享受到丰富多彩的老年生活。这些活动能够让老人们释放思维,增强体质,使老人们的生活更加有趣。

敬老院内,老人们互相之间也格外有爱。护理人员每天会给老人们洗头、洗脚、换衣服等,并关心着他们的身体状况。老人们也经常互相谈心,互相打气,让每个老人都感受到了温暖和爱。

在敬老院中,老人们的情绪也得到了关注。有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针对老人的心理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对话,让他们的心情得到了很好的释放。而敬老院还经常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庆典等活动,让老人感受到生命的关怀和尊重。

在敬老院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了这里的工作人员,是怀着无私的关爱和热情来对待老人的。而老人们之间也相互爱护,更加感受到了被爱的温暖。每个人都感受到了人之间的关怀,这是人与人之间互相敬畏、互相尊重的美好体现,更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通过此次参观,我们深刻体验到了人类社会的关爱与尊重,敬老院工作人员默默付出、无私奉献的精神给我们带来了无限感动。我们也应该学习他们对老人的爱,去关注、关心、照顾老人,成为一个有爱心、有慈悲、有责任的人类。

敬老观后感【篇3】

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尊老爱幼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所以在对待老人这件事上,似乎没有任何可争议的地方,善待老人、尊敬老人、孝顺父母是一个有品德的人必须做到的事情。自从听过何品老师对养老、敬老和孝顺发表一番见解之后,感悟颇深,所有就这个问题也想谈谈自己的感受。

其实养老、敬老和孝顺,说的是三件事,看似都是对待老人的态度,实则完全不同,所以要分开来说。养老,自然就是赡养老人的事,待老人无力应付自己的生活之前,儿女应主动承担起照顾老人生活的事宜,让老人有饭吃有衣穿,尽可能让老人舒适悠哉,安享晚年;敬老,则是需要尊重老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只要对方是老人,就应该尊重,凡事都要让三分有礼貌,即便是老人有不对的地方,同样要礼遇;孝顺,则就是完全要遵从父母的意愿,绝不可违背,无论父母的决定是针对他们自己,还是儿女,还是更晚的晚辈,都必须全心全意去遵从。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三件事呢,今天我们就抛开道德不谈,用经济学或者说人的行动学知识来分析一下。

养老是完全正确,一定要去做的,因为养老符合我们人类长远利益,是有利于人与人之间展开更长期有效合作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权利移交的问题。随着人年龄的不断增加,老人生活或生存的自理能力会逐渐下降,如果不去赡养老人,不去解决老人的后顾之忧,那么就难免出现权利争夺的场面,一面是老人紧握自己的财产权不放,不愿晚年过的凄惨悲凉,一面是儿女希望继承家业,使家族财产能够维持并壮大。虽然老人的体力已经不如年轻人,但智力却不熟儿女,即便是儿女能获胜,但冲突依然不利于家族乃至社会的长远发展;第二,一个人如果一直在努力提高自己的智慧,并且他也找到了正确的方法,那么他坚持的时间越长,他的智慧就会越高,所以老人虽然在体力上对家族不会有太多贡献,但在智慧上却还是有优势的,如果老人生活舒适且愿意为家族做点贡献的话,那么这是非常有利于家族利益的,会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所以赡养老人并不是一种美德我们才必须去做,而是在经济学或者功利的目的,要求我们必须去做,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我们的'欲望与愿望。

敬老这种说法并不严谨,或者说不正确。我这么说并不是说不要去尊敬老人,而是说我们要尊敬的不仅仅是老人。我们要尊敬那些值得我们尊敬的所有人,那些做出值得尊敬的行为的人,无论他是老人还是年轻人或是小孩,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年龄并不能作为我们是否去尊重一个人的标准,这个人的行为是否值得尊重才是唯一的标准。这一点大家一定不陌生,因为在几年前网上就已经开始讨论敬老的问题了,“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的”正是说的这个道理。如果仅仅因为对方是老人,在他做出侵害他人利益,或者为人不齿的恶行时,还给他尊重,对人与人之间的长期有效合作是及其不利的,这不仅会对其他人不利,也会对老人产生不利。如果因为这种不公平的对待,导致其他年轻人避免与老人合作,那么老人的利益自然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没必要说敬老,我们要对每一个人表达我们的善意,在他行为合适的情况下予以尊重;对于那些不值得尊重的行为,无论对方是不是老人,都不应该去尊重,而是无差别的予以制止。

当前面两个说清楚之后,这个问题就会变的简单。对于我们的父母,我们应该尽到赡养的义务,尽自己的可能让父母安享晚年,抛弃父母的行为和动物没什么区别,都是野蛮的行为。另一方面,对于父母的选择,涉及存在判断的,非对即错,没有谁干涉谁的说法,而对于价值判断,我们要予以尊重,当然这仅限于父母自己的选择,不得干涉他人,无论是儿女或者孙子辈。所以孝顺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我们只需要贴心地照顾好父母的生活即可,对于选择即价值判断,父母和儿女都不能去相互干涉,父母这个身份并没有赋予干涉儿女价值判断的权利,儿女也完全没有必要一定要对父母的话言听计从,不敢忤逆。当然,我们并不鼓励和非要和父母搞的势不两立,但一定不能被愚昧的传统道德束缚,对个人和家族都没有好处。婚姻历来是这方面的重灾区,因为父母的原因导致婚姻破裂或者某一方遭受不公的事情屡见不鲜,这都是愚蒙无知的表现。因此,对于父母不正确的行为,我们同样要予以反对,而不是唯唯诺诺的孝顺,这才是符合整个家族利益的。

所以,赡养老人是理性的表现,是我们要提倡的;尊重老人和孝顺则完全没有必要,我们要尊重所有值得尊重的人,对父母同样如此。当然,我们会对自己的父母表现出更多的尊重,那是因为人都是自私的,人性使然,但是我们决不能让愚昧的思想左右我们,受到孝顺的影响把父母一些不理性的行为也继承下来。

敬老观后感【篇4】

抗日战争,这四个字在中国近代史这一本厚重的“历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的胜利,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在这场长达十四年的战役当中,诞生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太行精神。直到今天,革命老区的故事,仍然被人们口口相传;留下的红色经典,也被无数太行人永远铭记。

在观看《抗日战争全程战线记录》的视频时,我被这短短的二十多分钟的视频所震撼。它以图文的形式再现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到1945年日本签订《无条件投降宣言》全部过程,其中包括了几场著名的战役:卢沟桥事变、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在抗战前期,日本侵占了中国的东三省,建立了“伪满州国”,肆图吞并整个中国。而此时的中国危在旦夕,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终于在“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下,看清了民族大义,联合全中国的武装力量,共同驱逐倭寇。在视频中可以很直观的看到,中国一点点被侵略的土地,又一点点的被收复,直到“星星之火”的革命根据地,燎原之势般将日本赶出中国。

这场战斗中,付出最大牺牲和代价的,莫属太行山革命根据地了。八路军在太行山腹地建立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联合当地的武装力量,共同抗日。无数牺牲的革命先烈,放弃个人利益,只为一个新中国。他们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无数个“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亮剑精神”下,一步步铸就了英雄的“太行精神”。

高考完的那个暑假,我有幸来到了南京,在来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时候,心情十分压抑与沉重。在每年的12月13日,国家领导人来到这里,敲下沉重的警钟。当我来到此地,那声警钟也会默默的敲响。来到万人堆的前面,看着底下一颗颗裸露的白骨,似乎闻到一股略带“铁锈”的血腥味。仔细一听,似乎也感受到了当年的枪炮声与无助的哭喊声。这个应该就是对抗日战争最直观的感受了。

虽说现在的中国已经逐步繁荣富强,但是国殇应当永远铭记。在这场战役当中,留存下来像“太行精神”众多宝贵的记忆,更应该永远铭记和传承下来,在75年后的今天,无数革命先烈们看到今天腾飞的中国,他们当初立志终得以告慰。

敬老观后感【篇5】

《我国敬老故事精华》讲的是:我国五千多年来,历代名人敬老爱老的业绩。如:汉文帝刘恒,母亲患病,作为皇帝,亲安闲母亲床前陪同,每次都要亲身尝过汤剂才定心让母亲服用、陈毅元帅为八十多岁的老母亲换尿裤等。

看完《我国敬老故事精华》后,我才知道尊老敬老是咱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为有这样的传统感到骄傲。怪不得爸爸妈妈要求咱们每周六雷打不动都要回老家看望爷爷奶奶。原来是要咱们敬重老一辈呢!就像《弟子规》里写的:“爸爸妈妈呼,应勿缓;爸爸妈妈命,行勿懒;爸爸妈妈教,须敬听;爸爸妈妈责,须顺承……”相同。咱们必定要做到才对。

平常放学,我看见有个孩子想让妈妈买玩具,妈妈不给他买,他就朝妈妈哄,乃至着手打妈妈,这太不应该了,贡献老一辈,敬重爸爸妈妈是咱们每个人应该做的。作为咱们学生,做一些量力而行的工作如:洗碗、洗自己的内裤、洗一些小袜子、叠被子等便是敬重老一辈,敬重爸爸妈妈的体现,可是敬老不是只在一天做,过了这天就不做了,应该每天都得贡献爸爸妈妈,敬重老一辈才是。

看完这篇文章,我愈加懂得了这个道理,我必定会把它用到实际行动中去。

敬老观后感【篇6】

《中国敬老故事精华》讲的是:中国五千多年来,历代名人敬老爱老的事迹。如:汉文帝刘恒,母亲生病,作为皇帝,亲自在母亲床前陪伴,每次都要亲自尝过汤药才放心让母亲服用、陈毅元帅为八十多岁的老母亲换尿裤等。

看完《中国敬老故事精华》后,我才知道尊老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为有这样的传统感到自豪。怪不得爸爸妈妈要求我们每周六雷打不动都要回老家看望爷爷奶奶。原来是要我们尊敬长辈呢!就像《弟子规》里写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一样。我们一定要做到才对。

平时放学,我看见有个孩子想让妈妈买玩具,妈妈不给他买,他就朝妈妈哄,甚至动手打妈妈,这太不应该了,孝敬长辈,尊敬父母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做的。作为我们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洗碗、洗自己的内裤、洗一些小袜子、叠被子等就是尊敬长辈,尊敬父母的表现,但是敬老不是只在一天做,过了这天就不做了,应该每天都得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才是。

看完这篇文章,我更加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一定会把它用到实际行动中去。

敬老观后感【篇7】

又到了“感恩节”,这引起了我许多想法。恰巧,我前几日读了一篇文章《尊敬老师孝敬父母》,让我感想很多文章用详细的话语,为我们讲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文章中讲到:“每个人都不可能是生而知之的。一个人的成长到后来取得的成就,都离不开老师的教导,无不渗透着老师的心血。有一句古话流传:“蜂酿蜜,蚕吐丝,辛辛苦苦干一生。”蜂。蚕。指的就是老师。”

在我六年的学习生活中,我深深的感受到了老师给予我们爱。老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勤勤恳恳的教书育人,就像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尊敬老师呢?我还感受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孝敬父母是孩子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我们每时每刻都沐浴着父母爱。孟郊有一首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表达了天下父母的爱,也表达孩子对父母的报恩和感谢之心。”

读到这里我想到了,社会上有一些人不知道孝敬父母,还反而虐待父母。这些人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俗话说:“乌鸦反哺,羊羔跪乳。”连动物都知道孝敬,何况高智商的人呢?

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百善孝为先。”我们要尊敬老师孝敬父母,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敬老观后感【篇8】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是人们常说的俗语。老人之所以称为“宝”那是因为他们有几十年积累下来的智慧和经验。这可是人生不可多得的财富。

不管你有多博学,你都知道天文学和地理学。没有实际经验,只是一无所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句诗就是充分说明了实践经验的重要性。老人经历过风箱的生活,岁月留下的痕迹,如皱纹,不可抹灭。他们的知识和智慧是经过多年的锻造逐渐积累起来的。

也许他们没有老师般有文化,没有工作人员般对社会有着不可或缺的贡献,但是,老人身上的种种业不是任何人能用财富所能买到的。经验是你生命的结果,智慧是你生命的财富。正是因为这些财富,老人才永远值得尊敬和珍惜。

有些人认为60岁的人只能吃饭,什么也不做。但当困难发生时,老人就成了死亡的钥匙。只有尊老爱老,才能获得和**一样的智慧和经验。你从老年人那里得到的东西将使你受益匪浅。

而“弃老国”正是因为以为老人是无用的,所以才面临着失去面子与国土的危难。而这一难题,正是用老人的智慧和经验换取来的,从此,便改名为“敬老国”,把尊敬老人成为一种已任。

如果你不懂得尊老爱幼,你会后悔的。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儿子娶了一个媳妇,而那个媳妇对待老父亲很差,常常不给他吃,不给他穿,碗也给老人用又笨又重的木碗,突然,有一天,他们的儿子上碗橱去放东西,媳妇就问他你放木碗干什么,儿子很天真的回答道;"等到你们老了留给你们用"。就这样已经童言无忌的话,让两位大人明白了要孝敬自己的父亲,从此一家四口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

在社会上,孝顺老人是我们的责任。在发达的21世纪,一切都可以解决。但当我们看到战争年代的老人时,他们的脸上都镌刻着历史的痕迹,这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真理。

他们为我们的祖国尽了一份心力,现在的年轻人,总有一天会自发苍苍,流露着岁月的标签。当你们两鬓斑白时,会感谢自己经过这一生,是人生赐给你如此的宝藏。正是生活给了你这些宝贵的智慧和精神。

敬老观后感【篇9】

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在约12分钟、全篇1700字左右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共使用了和平一词18次,高频率的使用让身为观众之一的我深刻认识到了和平对于人民、对于国家、对于世界的重要性!

抗战老兵方队,最令人动容的方队。

虽然是坐在车上,虽然满头白发、满脸皱纹,但他们的精气神丝毫不输给那些小伙子们。军礼敬起,我看到了曾经奋勇杀敌的手,支援前线的手,撑起人民头顶一片天的手。

忽然想起,上次去云南,恰好赶上在腾冲举行的抗日远征军公祭仪式。那一次,有幸到国殇墓园瞻仰,亲眼看一看山坡上整整齐齐的墓碑,见到饱经沧桑、出生入死的老兵。

70年前,他们也曾英姿飒爽;70年前,他们也曾血染征袍。是他们救民族于危难,明知前面是刀山火海仍然义无反顾。

逝者,国之英魂;生者,民族脊梁。当民族复兴,当国家富强,我们忘不了,中华民族的旗帜上,也有老兵们血染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