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范文资料 > 导航

礼记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4-06-20

礼记观后感热门。

中学范文网小编针对“礼记观后感”的话题为你特别整理了资料。经典的影视片段往往是令人难忘的,电影可以不断精进我们个人的思想。 观后感是一种深刻感悟,写观后感就是要把感受落实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联系生活中的事例来谈感受。您是否对写作品名的观后感有所疑问呢?将这篇文章分享给您的朋友们共同学习进步!

礼记观后感 篇1

偶读《礼记》遇到了下面这样一段话,很值得慢慢体会。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 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古代的教育,没有德智体美劳,却有仁义礼智信。没有说让学生毕业后成才,做一番大事业,只是要求学生能够人格健全,学识通达,能够成为榜样。成为榜样后,他人自然能够信服,也即是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

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基本上是为了分数、证书、学位,然后再作为出人头地的工具加以利用。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很敬业,但不得不提出疑问,我们乐群吗?

如今的高校,老师给学生打分打的试卷的分,学生给老师绩效分。对于这一点我非常反感,并不是因为学生给我的分数低,而是对于这种事情很不能理解。某些人为了讨好学生,甚至放弃了师者的尊严,对学生容忍放纵,奴颜婢膝。还有,有些学生因为考不好,甚至在网上骂老师,呜呼哀哉,今日之‘博习亲师’也。

礼记观后感 篇2

这篇是讲儒家的理想大同世界,也讲小康的情况。开头孔子参加祭祀以后,走到宫阙上参观,叹息鲁国祭礼的不完备。他的弟子言偃问他为甚么,孔子说:

大道实行的时候,天下是属于大家的。那时候的官吏是:选拔贤良,委任有才能的人出来作事。个人修养是:讲求信义,和睦相处。对于社会,不只是爱自己的父母儿子,也爱别人的父母儿子。社会是:老年人有养老的地方,壮年人有工作,幼年人有生长的地方,其它残废有病的人都有疗养的设备。工作:男的有职业,女的有家庭。生产货物,不必为己;尽力怍事,不必为己。这样一来,没有阴谋,没有强盗,小偷、乱徒、贼党,连大门都不必关。这就是大同世界。

后来大道不实行了,天下变成了私有的。大家只爱自己的父母、儿子。货物、力量只是为自己。天子和诸侯把爵位传给自己的子弟。建筑内外城和护城河,作为防备。以礼义来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的关系。把功劳当作自己的。以礼来断是非,赏罚人民。这是小康政治。

儒家是入世的,从个人的修养作起,到家庭,到社会,以至全国、全世界。礼记大学篇的八条目是:格物(穷究事物的道理),致知(使知识达到极点),正心(心意真实无妄),诚意(意念真诚),修身(修养自身),齐家(家庭圆满),治国(国家富强康乐),平天下(世界太平)。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地作去,达到理想的大同世界。

礼记观后感 篇3

当下流行的西式学习和教育,和我国古代大相径庭,东西教育差异之大只能慢慢体味啦。西方以自然科学为代表的学习分门别类,循序渐进,所有的学科在一套完善的理论世界内蓬勃发展,并且通过对数学工具的使用,让知识的学习一切都井井有条。我国古代的教育体系,更多地强调个人修行,强调对悟的理解,对于如何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似乎没有一条明确的道路遵循,没有一个可以重复训练、可操作的育人大-法。给我的感觉,古人的学习方式,有些灵童似可瞬间得道升-天,而愚钝之辈则无醍醐灌顶的机会。

一提到《礼记》大家多多少少都有些了解,不过一般的同学都是对它皱眉头,鄙夷之。因为一想到礼,就会联系到三纲五常,君君臣臣之类的腐朽思想啦。观后才知,我冤枉古人啦,古之“礼”包罗万象,即不是送礼的礼也不是非礼的礼,而是和“道”一样,有着丰富的内涵。

一般同学都知道,四书五经的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可能不知道《大学》和《中庸》是《礼记》中的两篇,这里要说的《学记》也是《礼记》的一篇,非常有名,但今人不太熟悉罢了。

《学记》讲述了古人对学习的'理解,是高度概括的,没有实际操作的教条,可以看作是古人对“教育”“学习”的纲领,如《共产党宣言》对共产主义的作用,但是并没有告诉无产阶级怎样从资本家手中夺取权力。前途是美好的,道路嘛,自己去摸索吧。

文章开宗明义,第一句就解释为什么去“学”,去接受“教育”:化民成俗,可以理解为有一个良好的社会风俗习惯,这应该是有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不同时代自有不同解释,我想一般应该是百姓安居乐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吧。

礼记观后感 篇4

我最喜欢的是《礼记》,它时时刻刻的都在提醒着我做一个正直的人,要学会去从别人的角度去想,发现错误就要去改。这本书,还告诉我很多的做人道理。

例如:‘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意思:知识渊博,记忆力强,仍然很谦虚,做了很多对人有益的事,仍然不懈怠,这样才称得上是品行高尚的人。我的理解:有的人虽然知识不是很渊博,但是他很用功,也很谦虚,而且,做了很多好事,我认为这样的人也能称得上是品行高尚的人。

‘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意思:克服自身的错误应该靠自己的主观努力,不必要求别人,这样再有缺点错误,就没有什么可埋怨的了。我的理解:我们每个人都有缺点,自身也有错误,只要靠自己的努力,不需要强求别人,就算没有改过来,这样的错误,也不会有什么抱怨的。

‘好学近乎知,知耻近乎勇。’意思:喜欢学习的人,离聪明就很近了,知道耻辱的人,离勇敢就不远了。我的理解:只有喜欢学习,知道耻辱;那么他就会很聪明,很勇敢了。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都离不开书,因为我们能从书中得到很多的做人道理,这些道理只有自己去感悟,才能说真正的理解了。

礼记观后感 篇5

土木1504 王楚婷

《礼记·曲礼》是《礼记》的第一篇。曲,是委曲的意思,“夫礼者,自卑而尊人”。《曲礼》上篇开篇即写:

一个有地位的人,心中时刻都要有个“敬”字,外表要端庄,像是俨然若有所思样子,说话要态度安祥,句句在理。做到这三点,才会使人们安宁。

文章告诉我们,想要成为一个懂礼的人,就不要做不恭敬的事,举止要端庄严肃若有所思,言辞要安静和气从容不迫,这样才能安抚人民成为榜样。傲慢不可

成长,欲望不能放纵,野心不能自满,享乐主义不能达到极致。对于贤能的人要亲近并尊重,要敬畏并爱戴。对于你爱的人,你需要了解他的缺点。对于你讨厌的人,你需要看到他的优点。

能积聚财富,但又能分派济贫;能适应平安稳定,又能适应变化不定。遇到财物不要随便获得,遇到危难不应苟且逃避。争执不要求胜,分派不要求多。

不懂的事不要下断语,已明白的事不要自夸知道。坐,要坐得端正;站,要站得恭敬。礼用来确定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判断事情是否混淆相似,分辨物类的大同小异,明确礼制运用正确与否。

不要讨人喜欢,不要说你做不到的事。于礼要行为不越轨,不侵犯侮慢别人,不随便与人装作亲热。注重自我修养,践行诺言是一种良好的行为。追求言行一致是礼仪的本质。

我只听说礼是要人主动取法的,没听说主动登门传授的;只听说主动来学的,没听说登门教授的。道德仁义这四种美德,没有礼制约束就得不到发扬;教化训导扶正民俗,失去礼制就不会完备;纠正曲直明辨是非,少了礼制就不会分清。所以有德的人要貌恭、心敬、克制、自持、退让,才能明晓礼的大义。

对于现实的我们来说,礼,讲求放下自己的位置而尊敬别人。

曲礼曰: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曲礼》上说:

君子不要做不恭敬的事,举止要端庄严肃,言辞要安静和气,这样才能使人民安宁。这篇简洁的开场白蕴含着一种博大精深的修养。朱子说:

君子修身,其要在此三者,而其效足以安民。

“毋不敬”是内在的修养,敬畏天地万物和客观规律,恭敬对待父母长辈君王,更要恭敬对待自己。始终保有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心,恭敬地待人处世,则为政者能使天下太平、万物安宁,而为民者,则安居乐业、甘其食而美其服。

“俨若思,安定辞”是外在修持,通过严正严肃的自我管理来修炼自身的举止和言辞。保持行为自尊自重,神态雍容祥和,言辞从容不迫又具有说服力。这是长期一致的自我要求的最终外在表现,也是一种宝贵的生活标准和道德修养。

在生活中,一个沉着冷静的人,一句坚定冷静的话,总能自然而然地调整周围的环境,在逆境中稳定人心,给人以坚强的力量和信心。那些临危不乱,面对伤害仍能宽厚以对的人,总是散发着融融暖意,让人如沐春风。

要实现上述内外道德修养,就要从遵守礼仪和规矩做起。礼,是用来判定人际亲疏关系、解决事情混淆误会、区别事情物类的同异、辨明是非的准则。依“礼”而言,不可随便地取悦于人,不可说做不到的话;做事不得超过自己的身份,不得侵犯侮慢他人,也不得随便地与人套近乎。

注重修养并实践诺言,才是善意的行为;追求言行一致,才是“礼”的本质。

不管是学***的管理,还是感情关系的维护,抑或人情世故的来往,“礼”是基础,是为人处事的原则,也是人格修养的起点。“礼”所包含的谦恭精神和中和之美,能指导我们的外在行为,让我们趋向善良、谦和,也能帮助我们时常观照内心、挣脱固有的习气,从而获得从容不迫的情怀;“礼”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的相处有了正向的能量交换,形成令社会健康发展的滋养系统,国家和民族才能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现代社会,循规蹈矩的人常常被看作呆滞刻板和因循守旧,那些忽视了规章制度而能谋取利益的人常常被称赞为灵活聪明。事实上,前者的“呆萌”,正是得益于“礼”的蒙养,其内心的平和喜悦所带来的幸福感会是更为长久的。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要遵循“礼”的约束。所谓礼节,是用来约束自己、尊重他人的一种行为规范。它既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也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方式和技巧。礼仪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身居礼仪之邦,应为礼仪之民。礼貌待人应该是当代大学生的一项基本素养。但现阶段,我们的礼仪修养不容乐观:

校园内各种不知礼、不懂礼、不守礼、不文明的现象经常出现。因此,我们应该保持良好的行为方式,做一个有道德的大学生。

礼记观后感 篇6

联想是处理事情过程中个人第一时间内所能想到应对的方法。

执行人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

1)因为执行人是由劳动者构成的,要求部分劳动者具有执行性的素质,以改善组织的执行能力。

2)因为执行人是由劳动者构成的,若干劳动者共同合作完成业务的执行过程,在法律上以劳动者为业务行为的最终责任单位。

3)法律保护公司私有制的前提下,考虑雇佣关系后,可将执行人内部权利分配划分为三个层次:利润分配、理念共识、业务执行

利润分配取决于所有权比例

概念共识用于建立建立运营模式和业务执行的评估基础

业务执行是被雇佣者的实际执行和权力

4)最大的所有权人对运营模式业务执行评价有决定权,一定不是每个被雇佣者都对理念具有发言权。

对于被雇佣的自由的劳动者一般性要求首先应该是“理念free”的。

5)劳动者所做的事情仅限于业务执行是合理的。诸如对业务计划提供专业意见

------组织生态

两种合作策略:身体力行、知难行易。前者是要充分发挥其优势,而后者是要先了解合作者的状况,然后再做好合作

在一个正常而严肃的合作关系中,这应该是一个易懂易懂的策略

了解每一个环节的人,才能真正把经营风险分解到各个环节

要求组织内每一个劳动者都能明白合作中的难点烦点,然后才能在待人小事上知其所以、谨礼得当,这就是扫屋之所谓

身体力行是在ceo对自己领导才能有信心的时候,敢于起用专才,这个时候组织业务评价等理念只能是由ceo个人确定的

这样运营的风险其实是ceo自己把握的,如果他凭借个人判断强势地干涉下属相处的问题,必定是严重改变了组织生态,那么管理的根本动力是依靠个人魅力的领导。这种组织不够客观和严肃

-----鲁梁论战

我读了一些关于鲁梁之争的文章,从梁实秋回国开始,一直持续到鲁迅去世。核心问题是“人是否存在阶级性”的问题。

鲁梁之争基本上代表了李大钊之后以及20世纪20年代之30年代文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争论。

论战的第一个高潮是卢梭的关于女子教育的观点,卢梭认为应该坚持男女有别(按日后在家庭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为目标)的教育方式。梁实秋支持之,鲁迅反对之。

卢梭把男女之间的生理差异作为证据,并称之为自然主义。我觉得这是不恰当的

1)美满的家庭生活必定男强女弱么

个人认为由于卢梭没有美满的婚姻,对于美满家庭生活的臆想的美化性的向往影响了他对“女子的社会性”的认识。

2)何谓天生弱势

一个人躺在床上三个月,不坐不走,体力自然下降。退一步问,为什么雌狮比雄狮更矫健呢?蜘蛛也是这样。恐怕体能说也未必自然吧。

可能卢梭先生虽然倡导改革,但未必充分地认识了“改造”对于个人的巨大作用。

3)社会非自然

国家制度在社会上出现后,人类行为的基本标准应该是道德规律,而不是动物的身体素质。

因此,身体虚弱不应决定女性的道德地位,进而抑制她们的社会活动。这正是革命的余地。

4)分析“执行人”和“劳动者”两个概念之间的辨析关系可以解决“人是否存在阶级性”的问题。因为执行者必须具有种族分类,所以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之接决定了工人的阶级性质有多强。

“执行人和劳动者的关系”可以等价转化为“集体和个人的关系”,也等价于“社会行为和孤立行为的关系”。

集体的定义必然包含了个人的定义,孤立行为在概念上也包含了全部的社会行为,所以这个题目在逻辑层次上是嵌套递归,因而没有必然的结论,不可强辩。认为“劳动者”应该无条件转化为“执行人”,或者认为“执行人”应该尽力追求转化为“劳动者”,我都没有意见。

关键是如何区分这两个更容易被更多人接受的概念。

鲁迅对卢梭的驳斥主要是提到教育的重要性,但显然包含了人身攻击的意图,证明不够实际。

鲁迅虽凭文笔即可称文人,但举证态度绝对算不上是学者。相对而言梁实秋先生则儒雅得多,鲁成名较早,而修养学识并不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