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范文资料 > 导航

登黄山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4-06-16

登黄山观后感十篇。

优秀的作品名观后感都有哪些特点呢?我们有时可能低估了观影对自己的影响,在欣赏过程中,我们对影视的剧情会有独特的见解。观后感就是带着自己的理解去进行记录和撰写,写观后感要联系实际,深入发挥,将自己的感悟写深,写透,很高兴分享一篇关于“登黄山观后感”的文章给大家,请在收藏夹中添加本页以便随时访问!

登黄山观后感 篇1

观《小平登黄山》后感

今天在学校的组织下我们**了影片《邓小平登黄山》。整部影片以纪实的手法叙述了1979年邓小平登黄山,发表“黄山谈话”的全过程。影片虽然只是再现邓小平与同志们在黄山游玩时发生的一些事情。

却从这些小事中贯穿了当时背景下的一系列有关农村包产到户,恢复高考后的知识分子等等事情,事情虽小但是意味深长。特别是邓小平同志的作风和待人原则,使我感触深刻,确实受益匪浅

这部影片中最感人的是邓小平同志的亲和力。亚已经75岁高龄,但他不愿意坐小车,提倡节俭四菜一汤,不允许搞特殊,徒步爬山,和广大人名群众一起,让出自己的位置和大学生,港澳同胞交谈,理解农民的心声等等,都体现了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核对这片土地人民的热爱。,同时也体现出的邓小平同志的睿智和远见,更能体现出其坚定不移坚持改革的决心和魄力,影片中没有描写伟人高高在上,也没有描写我们认为的喊口号年报告,虽然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冲突,但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平静的力量慢慢流淌,看完影片之后,让我对邓小平同志的领导魅力,思想境界及改革开放的情况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

邓小平同志心怀人民尊重群众,他推动的改革开放才有今天的新中国,让我们继承邓小平同志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名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共同奋斗,而在**了《邓小平登黄山》以后,一位伟人,登一座名山;一部电影**了一段历史,邓小平身着白衬衫,脚穿黑布鞋拄着拐杖,健步登山似的形象,让人印象深刻。我有去黄山的冲动,这是我对那个时戴的历史有了更直观的了解。他坚持不封山,和老百姓一起走,帮助他们解决住宿问题。这是一个伟大的认谁是平易近人和尊重我们。

登黄山观后感 篇2

今天是星期五。一月份我们考试一结束,老师就给了我们一部电影。

这部电影名叫《邓小平登黄山》,先前我们对这部电影没什么太大的兴趣,但是听到“邓小平”这三个字的时候,立刻全班同学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沸腾起来,那可是当时闻名全国的邓副主席啊!更何况,邓小平可是长征的人呢!这点让我们聚精会神地看起了电影。

看完后,我被邓小平爷爷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

邓小平爷爷坐火车来北京,然后到了车站,坐了一会儿公共汽车,下了公共汽车。见到邓小平爷爷的当地人万怀请人开豪华车让邓小平爷爷坐,但邓小平爷爷婉言拒绝了!而且,邓小平爷爷居然坐在了破旧的公交车上,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邓小平爷爷竟然不时批评万怀说这么多轿车,多浪费呀!万怀连忙点头说是。

当在爬黄山的路途中,邓小平坚持不懈,不用任何的道具,就用那脚和手爬上了天都峰、光明顶、莲花峰全部爬上了,即在我们的意料之中也在我们想象的意料之外。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爷爷说的名言,这句话是事实。

这是我的《邓小平登黄山》观后感!

登黄山观后感 篇3

电影《邓小平登黄山》以纪实的手法,重现了1979年的7月,75岁高龄的邓小平健步登临黄山、发表'黄山谈话'的过程,片中穿插了大背景下引人关注的小岗村'包产到户'、恢复高考、香港回归等热门话题,全片再现了世纪伟人的人格魅力和崇高风范,让观众重温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带领中国人民走上小康道路的光辉岁月。

一代伟人,登上一座名山;一部电影,再现一段历史。邓小平身着白衬衫、脚穿黑布鞋、拄着拐杖健步登山的形象让人印象深刻,观众几次因为山路艰险而为他捏着一把汗,特别是看到邓小平在登山时差点滑倒,我忍不住惊呼,不由得对邓小平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崇高精神心生敬佩。邓小平对在慈光阁的随行人员说,不要因为他来了就封山,让游客可以正常游览黄山;在瀑布里,他传授长征的经验,让大家把裤腿卷到膝盖上,说这样比较容易。

在玉屏楼叫夫人和女儿洗脚水别浪费了接着继续泡脚,并让家人和陪同人员把吃的住的让给游客……这一点一滴都体现了邓小平艰苦朴素、平易近人的优良品质。邓小平在鳌鱼峰与卖茶叶蛋的阿婆亲切交谈、在百步云梯为游黄山的复旦大学学生签名、在始信峰与香港的摄制组亲切合影……这一切一切体现了邓小平关心百姓疾苦,体察民意,倾听民声,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崇高风范。回顾历史,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改革开放给黄山带来的巨大变化。

邓小平在黄山时,问黄山的建设、问黄山的发展、问黄山的生态、问黄山的物产,殷殷叮嘱'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成为全国最富的地方',句句话语都饱含了他对山区人民致富的殷切期望,处处体现了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冲破观念束缚,敢闯敢试,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的勇气和决心。此次黄山'破冰之旅',邓小平就开发黄山旅游资源、发展黄山旅游业等问题作了重要指示,发表了被后人称之为'开启了中国现代旅游业发展之路的著名的‘黄山讲话’'.邓小平用坚实的脚步、用有力的双手为黄山的未来写下了气壮云天的诗篇,黄山以旅游经济为主导产业的发展之路从此开始了新纪元。

如今,36年过去了。黄山已成为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三大桂冠的名山,世界各地游客的旅游胜地。合福高铁的开通,给黄山的交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实现了邓小平今后能开快车到黄山的夙愿。

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之际,让我们继承邓小平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全面深化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三严三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黄山人将牢记“打出黄山品牌”的命令,追随邓小平的足迹。正如电影结尾唱的,“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如春风和未来一起,看我的日出黄山”

(2) 1979年,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第一个春天。在神州大地,改革的大潮处处激荡。有这么一个人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三次被打倒又三次站起来:有这么一个人,曾8次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有这么一个人他作为一名普通公民的逝世,全世界近百个国家和地区政要发来唁电,联合国降半旗,他就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工程师——邓小平。

其实,早久之道邓小平爷爷为我们国家做出了许多贡献,但他对自己的生活不十很了解。而当观赏了《邓小平登黄山》这部电影后,对于邓小平这个伟人的形象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75岁高龄的邓小平四天五夜的黄山之行、险峻秀丽的山水美景、世纪伟人的人格魅力,尽在电影《邓小平登黄山》中。他在国事纷繁、筹思萦怀之余,能有机会攀登黄山群峰,观览胜景,实在难得。在这里,他以睿智的眼光提出了“走出黄山品牌”的号召,使黄山的胸怀更加开阔,欢迎了更多的海内外客人,使黄山城市建设有了新的发展。

'影片用温暖的视角来表现一位伟人和普通群众间的真切沟通,在还原历史的同时,也将黄山旅游发展的背后>故事呈现出来,十分细腻,影片中的生活细节让他们觉得小平同志亲切而熟悉。'平实,接地气,还挺潮。“虽然影片没有情节冲突的起起落落,但我们感觉到一股安静的力量在缓缓流动。

看了《邓小平登黄山》影片中讲述了邓小平:一代伟人,登一座名山:一部电影,再现一段历史。

邓小平穿着白衬衫、黑布鞋,拄着拐杖走路,令人印象深刻。我有去黄山的冲动,这让我对那个时代和那个历史时期有了更直观的认识。邓小平坚持不封山、不与老百姓同行,帮助老百姓解决住宿问题。这是一个伟大的人,我们尊重和爱,谁是平易近人。

登黄山观后感 篇4

观《邓小平登黄山》后有感

在星期一这天晚上,我们**了《邓小平登黄山》这部电影。

这部作品深深地打动了我,使我更好地认识了邓小平这样的伟人。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的发展陷入了一场重大危机。正是这样一位老人把中国从深重的危机中拯救了出来。这样一个人令我钦佩,让我感到自豪。

我们知道,在中国历史上,中国的成立,毛泽东功不可没。我们也知道,邓小平带领我们走向了一个中国特色的社会,推动了中国的发展。可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这部电影使我清楚地知道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在壮丽的黄山脚下,有一些朴素的劳动人民。邓小平副主席将视察黄山区的工作。他明确提出“不封山,让人民按照正常工作时间生活。但由于邓小平的到来,那里的领导人限制了人们的旅行。

由此邓小平说:“社会的进步要靠人的进步。”

邓小平在黄山与各类人士相遇,而在其过程中,他表现的是一位农村“老头儿”的朴实形象。

在登黄山的过程中,他一直快速的前进着,拒绝任何人的帮助,并且要求别的人将他以平常人看待。他在赞叹黄山的壮美风景时,不时对我国发展做出感叹与联想.他的那样坚忍不拔,忧国忧民的精神,我们应该好好学习。

当他在黄山住宿时,旅客们应人员爆满时无地方可住,无食物可吃。他立马为人们解忧。他们压缩了自己的房子,给了他们早晨需要吃的东西,这些东西都是由人民支配的。

邓小平只是一个老人,我们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老人,他认为他也是一个普通人。攀登黄山时的不懈精神、朴素的一人为本的精神和对祖国的光荣奉献,让我感动和感激。做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我认为我们应该学习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

登黄山观后感 篇5

在他的心中人民是上帝,人民是一切。人与人之间没有区别。他把人们的幸福视为自己的幸福。他就是邓小平!

为了不让自己的登山运动给人民带来麻烦,他坚持坐公交车,以人民的幸福为了。登山前,他制定了三条规定,禁止封山,不给人民添麻烦。他以身作则,坚持自己,告诉我们人是平等的。

登山时,他坚持不让别人帮助他。这位75岁的老人只用一根拐杖支撑着自己的登山道路,从未放弃。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的青春。为什么我们不努力工作?只要坚持下去,我们终于可以像邓小平一样爬山,看到自己的风景。

世界上有无尽的风景,我并不老。我们应该有这个想法。邓小平走不同的地方,实是登山,同时也体验了民情,只有融入人民中去,才能明白他们的心声,世上的风景确实不绝,而我亦应有一颗不老的心,要善于发现,体验这身后的深层含义。

时见不老,我们不停,我们只要更加努力,我们就能超越自己,看到不同的我们。梦没有翅膀,它不能飞,但我们有翅膀。只有我们试着振翅飞翔,我们才能更接近梦想。

不老的风景,不老的心情,而我们,将于这苍茫大地之间,奋然前行,去寻找我们属于自己的那一座山峰,我们一定可以看到绝美的风景!

登黄山观后感 篇6

从《邓小平登黄山》看旅游业兴起

电影《邓小平登黄山》表现的是1979年7月,已经七十五岁高龄的邓小平同志克服交通不便等因素,徒步登上黄山,以其深邃宽广的战略眼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见微知著的伟大智慧,放眼中国改革开放的未来,发表了著名的“黄山谈话”,亲手拉开了黄山乃至整个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历史大幕。

在电影中,我深深地记的几个场景:1。黄山的票价是5元,现在是230元,是当年的46倍。

2。当时,小企业向山上卖了10个茶叶蛋,价值1.5元,但现在一个鸡蛋要1.5元,是当年的10倍。

三。当时最贵的单卡录音机要96元,现在已经淘汰了。与之功能相近的复读机最便宜x宝上只要69元。

从中可以看出价格增涨最快的还是旅游业。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对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不仅揭开了黄山旅游发展的大幕,而且对黄山旅游发展的重要论述,这是我们党旅游理论史上的第一次。它是中国旅游业的基础和发展纲要,犹如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

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新技术电子产品不断涌现,更新换代迅速,价格趋于稳定。而老祖宗留下的物质文化遗产却是越沉越贵。

邓小平登黄山没有索道,只好走了四天。登顶后指示:可以引进国外索道。

如今黄山风景区已有三条旅游观光客运索道。黄山不仅有索道,许多以山为景的景点也有索道。游客可以省时省力地游览祖国的大江大山。

邓小平“黄山谈话”不仅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促进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好,走出家门去看看成为大多数的共识,旅游再也不是外国人、79年穿匡威帆布鞋的复旦大学生的专利。而成为普通老百姓生活方式 。

****分公司

2016年8月10日

登黄山观后感 篇7

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在自己的坚持中华丽,有多少人在自己的坚持中杀戮。执着,是锲而不舍的品质。是百折不挠的探索!

在10月18日,我们**的一部电影名叫《邓小平登黄山》。邓小平讲了从下火车到登黄山山顶的一系列事情。当他下火车时,他没有坐汽车或公共汽车。他说他会打扰村民,不坐藤椅。当他到达山顶的旅馆时,他宁愿受委屈,给那些没有地方住的人腾出地方来。

在登上黄山的过程中,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可,人民群众对邓小平的反应,邓小平与人民群众的沟通和对话。在这些过程中也穿插着“包产到户””恢复高考”“香港回归”等话题。全面表现出这伟人的人格品质和对祖国的贡献与付出。

坐大巴车不坐小汽车体现了邓小平的质朴对人民的关爱。他不是一个人坐藤椅爬山的。他没有官职,与人民同甘共苦。在山顶旅馆,为了没有地方住的人,他让自己的家人和陪同的人都挤一挤给更多没有住处的人都有了地方住。

我宁愿为自己受苦,也不愿让人民受苦。我为世界各地的人们着想。在和人民交谈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听出他说,在这里,他并不是什么所谓的副主席,领导人在人民群众里他只是一个普通人和人民群众一样的普通人,和人民是一样的,还有一件事,我记忆犹新,在他看到旅馆经理时一直在问,“旅馆的房价是多少,我不能搞特殊出钱住房,表现出邓小平和一般人民一样不是搞特殊的领导而是约法三章,不能因自己停止游客登黄山,不能让人民为显得的自己特殊。不能伙食住处比别人好而且不管买什么住**,都是自己消费,还为中国黄山旅游也提供宝贵意见。

在这个故事中,我认为最独特、最有影响力的是徒步旅行,它反映了中国人民在长征中的艰苦奋斗精神。伟人虽已逝去,但伟人的精神始终可以留在祖国和黄山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登黄山观后感 篇8

高二支部王安湉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作为一个“85后”,对邓小平的最初印象来自那一首《春天的故事》。记得那时我家对面的商场门口每天晚上都在播放这首歌,年幼的我就在悠扬的歌声中进入梦乡。梦中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就像童话里白胡子的老人,不知疲倦地画着奇怪的圆圈。

我从小就知道,邓小平画的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神奇蓝图,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起跑线。“三起三落”,8次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他作为一名普通公民的逝世使得全世界近百个国家和地区政要发来唁电,联合国降半旗致哀。我也知道了,邓小平并不是我儿时想象中的老爷爷版“神笔马良”,而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工程师,是一位了不起的伟人。

在观赏了《邓小平登黄山》这部电影后,我对于邓小平这个伟人的形象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75岁高龄的邓小平四天五夜的黄山之行、险峻秀丽的山水美景、世纪伟人的人格魅力,尽在电影《邓小平登黄山》中。

十多年前,我曾经去过黄山游玩,彼时虽然年幼,但黄山的美景至今令我难以忘怀。这一次,我看到了许多熟悉的景点。在感叹祖国美景的同时,我更多地了解了邓小平对黄山乃至中国的贡献。在这里,他以睿智的眼光,提出“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的号召,使黄山更加广阔地敞开了它的胸怀,迎来了更多海内外宾客。

如果不是伟人的远见卓识,我怎么有机会一睹黄山的美景,国人又怎么有机会过上“说走就走看世界”的生活?

影片用温暖的视角来表现一位伟人和普通群众间的真切沟通,在还原历史的同时,也将黄山旅游发展的背后故事呈现出来,十分细腻,影片中的生活细节让我觉得邓小平亲切而温和,少了政治家的杀伐决断,更像我儿时印象里的老爷爷。虽然影片中没有情节冲突的起伏,但我们感觉到一种和平的力量在缓缓流动。大学生、香港演员、旅游者这些人物都能引起我的共鸣,因为这些人物在当今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正是改革开放给了我们上大学继续教育的机会,观看了国内外演员的表演,在更多的地方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影片中,邓小平为人民着想,为人民着想,用实际行动感染着身边的人。除了领袖的身份,他是丈夫、父亲、祖父,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普通人的温情。

正是这样一位有血有肉的人,才用一颗热忱的大爱之心,诠释何为“中国人民的儿子”。

一代伟人,登一座名山:一部电影,再现一段历史。穿白衬衫、黑布鞋、拄拐杖走路的邓小平形象让人印象深刻,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影片中邓小平拄拐杖滑倒和站立的情节。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我不知道邓小平在登山的途中有没有想起苏东坡的这首词。

但我知道,他有东坡的超脱,更有东坡的豪迈。他遭遇的宦海沉浮不止“乌台诗案”般坎坷,他的精神又岂止“西北望,射天狼”般壮怀激烈?邓小平75岁高龄徒步攀登黄山,是“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情,更是革命先行者的对自我超越!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改革开放30多年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今天仍然要靠我们。我要在平凡的岗位上踏踏实实地工作,向伟人学习,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登黄山观后感 篇9

观看《邓小平登黄山》,庄严的环境让心顿时静下来。跟随一代伟人攀登宝地,看到美丽险峻的黄山,空中雾气的姿态,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1977年,中国还处在计划经济时代,黄山脚下的一位奶奶还在为孙女买录音机的90多元发愁。那是一年的工作。上山做小买卖的老百姓,被称为“落后分子”。听到这一称呼,在我们现在看来,做小买卖那是挣钱的能手,搞活经济,提高家人的生活质量。

可在那个年代,这样的人是被人看不起的。

小平同志到黄山前,当地县委就开始安排封山,不让群众上山办事,还警告围困。尽管小平同志多次要求不搞专业化,不靠山,不扰民,但考虑到安全,当地**在登山之初没有做到。途中偶遇买茶叶蛋的那位奶奶和孙女,小平同志很自然的买了吃,交谈中了解当地人们的生活情况。

这可把赶来围堵这对祖孙的村干部吓坏了,连说不是,称“落后分子”,祖孙俩也急忙忙的收拾摊子走了。小平同志脸上神情有些无奈。

在山上住宿时,我们可以看到黄山有很多游客,但施设施设备跟不上,所以游客的住宿就成了问题。小平同志动员家人和随行人员,为带孩子的游客腾出几个房间,把饭店为自己准备的面条烧给游客吃。那个年代,电视机还不普遍,普通百姓也不认识小平同志,但被个别认出来以后,大家都很高兴见到这位伟人,那么平易近人,整个山头都萦绕着“小平同志好”的声音,这就是伟人的影响力。

可是小平同志说他也只是一个平凡的人。

现而今党内开展的“群众路线”、“三严三实”,在这部影片里都看到了。小平同志虽已年过古稀,却坚持自己一步一步登山,他说做事不能半途而废;让当地人员开放游客进山,与民同乐,不搞特权,还发动家人谦让;在登山时也不忘了解民情、民生,思考为民谋利,发展经济……

我们需要这样的领导,朴实无华,生活中当一个普通的人,工作中为民着想,为民服务,不骄不躁,律己守本,胆大也心细。作为一名普通党员,最基本的就是做一个简单的人,做好自己,用行动践行党员的义务,然后用行动影响周围的人,创造一个简单进取的环境。

登黄山观后感 篇10

上周学校组织我们全体教师观看了《邓小平登黄山》影片,看后我深有感触。全片以纪实的手法,重现了1979年邓小平同志登黄山、发表“黄山谈话”的全过程,并将当时时代大背景下引人关注的小岗村“包干到户”、知识分子待遇、香港回归等热点问题贯穿于电影之中,带领观众平视伟人,重温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75岁高龄的他坚持步行登山,下山之后对万里说,‘黄山这一课,证明我完全合格。’是他带领了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克服重重困难,攀登高峰,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影片生动再现了一代伟人和一座名山的故事,深刻诠释了小平同志改革开放思想的精髓,充分展示了小平同志的人格魅力和崇高风范。影片中邓小平第一次去黄山,提出了三个原则,给我印象深刻,他的到来所有的起居饮食都要符合人民群众标准,不搞特殊化;不能因为自己的到来进行封山,影响人民群众生活等等,就从这一点看出作为领导的气度和党性,不搞特殊,艰苦朴实;在黄山的巡视中这位世纪老人也能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到国情,提出了怎样搞好黄山的接待工作,怎样来面对黄山发展的契机,体现了他开创中国特色主义道路的思想。本片中翔实的记录了老人慈爱、亲民的形象,时刻考虑到群众的利益,这也是老一辈共产党员的胸怀和品质。

“历史也许会以进两步、退一步的方式螺旋式前进,某代人可能会在那倒退的一步中度过,但我相信,在所有的**者中,时间是最**的那一个。大多数时候,人们不小心误解了自己,认为自己太聪明或不够聪明。然而,时间总是缓慢而清晰的。”一生戎马,半世操劳,邓小平用他的一生印证了这句话的力量。

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一国两制,恢复高考他似乎有能力预知未来。他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在都指引着中国前进的步伐。

电影《邓小平登黄山》是全国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重点影片,生动再现了一代伟人与一座名山的故事,深刻诠释了小平同志改革开放思想的内涵精髓,充分展示了小平同志的人格魅力和崇高风范。 “在影片中,我们重温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深切感受到了这位“世纪老人”对祖国、对人民最深沉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