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范文资料 > 导航

苦干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4-06-07

苦干观后感汇总。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范文类型,范文可以帮助我们自身的写作,你可能正在找一些相关内容的范文,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苦干观后感汇总,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苦干观后感【篇1】

《认真努力埋头苦干》是一本非常有意义的书籍,作者是中国著名的企业家和教育家,被誉为“中国创业之父”的马云。这本书讲述了马云在创业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以及他对商业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在这本书中,马云向我们介绍了他在创业初期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以及他如何通过认真努力和埋头苦干来克服这些难题。他告诉我们,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得成功,就必须始终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学习和改进自己的业务。

马云还强调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他告诉我们,只有团结合作,才能真正实现共同的目标。他指出,在商业世界中,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只有通过团队合作,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最后,马云还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他告诉我们,诚信是商业和人生的的基石。只有保持诚信,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认真努力埋头苦干》这本书是马云在创业和商业世界中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它告诉我们,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学习和改进自己的业务,同时强调团队合作和诚信的重要性。这本书对于我们在创业和商业世界中的成长和发展非常具有启示意义。

苦干观后感【篇2】

认真努力,埋头苦干,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也是一种方法。当我们拥有这种精神时,不仅可以取得好的成绩,还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这种认真努力,埋头苦干的态度在学习上尤为重要。通过努力学习,我们可以开拓自己的眼界,积累知识,并在人生的道路上变得充实和有价值。

首先,认真努力,埋头苦干的学习态度能够让我们在知识上不断进步。当我们有了这种态度,我们会持之以恒地学习,不论是面对困难还是挑战,我们都能够坚持下去。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惑,但只要我们保持积极的态度,用心去理解和解决问题,我们就能够一步步地走向成功。认真努力的付出会得到回报,也会让我们变得更加有自信和有能力。

其次,认真努力,埋头苦干的学习态度能够让我们培养出一种刻苦和耐心的品质。在学习中,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经历反复的实践和练习,才能够掌握一项技能或者解决一个难题。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求知的热情,以及对自己的要求和追求。只有当我们认真努力地去学习,勤奋地去实践,才能够培养出这种刻苦耐劳的品质,从而在未来面对更大的挑战时变得更加坚定和果断。

再次,认真努力,埋头苦干的学习态度能够让我们在学业上取得优秀的成绩。学习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只有当我们拥有认真努力,埋头苦干的精神时,才能够真正地专注于学习,将学习当作一项重要的任务来完成。通过努力学习,我们可以巩固知识,提高技能,提升自己;同时,我们也可以找到学习中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业上取得优秀的成绩不仅可以为我们争取更好的未来,也可以让我们从中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

最后,认真努力,埋头苦干的学习态度能够让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变得充实和有价值。生活就是一场修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学习来丰富自己的内涵,提高自己的素养,并通过实践来将所学运用到实际中。只有当我们真正地认真努力,埋头苦干地去学习,才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积累足够的经验和才能,从而变得充实和有价值。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可以信心满满地迎接各种挑战,充满智慧地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认真努力,埋头苦干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也是一种方法。通过努力学习,我们可以开拓自己的眼界,积累知识,并在人生的道路上变得充实和有价值。在学习中,我们需要保持积极的态度,用心去理解和解决问题;我们需要培养刻苦和耐心的品质,通过反复的实践和练习来提升自己;我们需要将学习当作一项重要的任务来完成,以取得优秀的成绩;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在人生的道路上保持认真努力,埋头苦干的学习态度,在充实和有价值中不断成长。

苦干观后感【篇3】

《认真努力埋头苦干》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涵盖了许多成功人士的经验和智慧,包括如何制定计划、如何克服挫折、如何保持专注和动力等等。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收获了很多,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读后感。

这本书中的经验和智慧是非常实用的。许多成功人士都分享了他们的故事和经验,这些故事让我更好地了解了他们是如何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例如,书中提到的“设定明确的目标”、“制定详细的计划”、“坚持执行计划”等等,这些都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同时,书中还提到了“保持专注和动力”、“寻找支持和帮助”等等,这些也是非常重要的品质。

这本书中的经验和智慧是切实可行的。许多成功人士都亲身经历过失败和挫折,但他们通过实践和反思,最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书中提到的“不断挑战自己”、“学会放松和休息”等等,这些都是成功的关键因素。同时,书中还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方法和技巧,这些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本书中的经验和智慧是具有启示性的。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也发现了自己需要改进的品质。同时,这本书中的经验和智慧也启示我应该如何更好地面对人生中的挑战和困难,如何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总的来说,我认为《认真努力埋头苦干》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它提供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智慧,这些经验和智慧是非常实用的,同时也具有启示性。我相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取得更大的成功。

苦干观后感【篇4】

“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忙得忘记为我们身上的从容、优雅、淡定的品质保鲜。虽然我们每天像驴拉磨一样忙忙碌碌,却始终是在原地打转,每天“涛声依旧”的重复着“昨天的故事”,这是当今许多教师的生活写照,也是有点近乎残酷的社会现实。我们的许多老师确实陷入了一个奇怪的圈子。

因为忙碌导致付出太多,一旦领导不赏识自己,同事不同情自己,学生不理解自己,有人便会产生怨恨心理,抱怨领导有眼无珠,抱怨同事没有心肝,抱怨学生不知感恩……这样的生活一天天重复,兢兢业业地苦干,最终却碌碌无为,等到年华老去,才会感到自己一生过得并不精彩。

忙者,心亡也。太忙则心死。教师本应是人类最具思维能力的群体之一,但现在教育的悲哀在于,作为教育传播主体的教师缺乏独立思考的精神。

我们常常太忙,在不断的忙碌中忘记了每天忙碌的原因。其实,工作做得好不好,是要看它的结果,而不是看你有多忙。

其实,区别优秀的教师和平庸的教师,不在于教师是否天天忙碌,而在于你是否学会“偷懒”。把事儿做在点子上,把精力用在刀刃上,而不是用在盲目的勤奋上。闷闷不乐的工作,只是不想,会让你迷失方向,工作毫无头绪,生活无序,结果就是越忙越乱,越乱越忙,不知不觉地浪费了宝贵的生命。

事事躬亲,未必是一件好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位教授曾说:“名师”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会偷懒,会装傻,会踢球。初看这些见解,有些疑惑,但细细一想,这种说法又不无道理,特别是 “会偷懒”,的确是我们老师应该学会的一门教学艺术。

许多事实证明:天道有时未必酬勤。相反,一些似乎不努力工作的人比其他人更成功。苦干不如巧干,做事要学会“偷懒”。

想想你自己的教学现实:班里有很多班级和人,所以作业批改是个大问题。如果我每个班每本作业都要一一批改,恐怕我所有的课余时间都要埋头于改作业的机械劳动之中,换言之,就没有时间去进行创新性地备课,潜心反思,用心撰写博文等有价值的教学活动,但,作业又不能不布置,学生写了又不能不批改?

如此尖锐的矛盾该如何解决?学懒教师,其实就是用教育智慧解决实际教学问题。利用所教班级多的优势,可以进行“推磨批改”,一班的作业请二班的学生每人一本批改,老师要讲解标准答案,讲明批改要求,一方面,学生通过他人的作业看到了真实的作业情况,从问题中,错误中引起本人的重视,另一方面,督促自己今后的作业要书写工整,提高质量,便于他人的批改,更重要的是大举减轻了批改作业的工作量,一举三得!

总之,只有从忙忙碌碌中解脱出来,你才会有时间去思考未来,才有闲暇提高生活的品质,享受人生的快乐,活得才更有意义。善于控制自己的时间和生活,不急躁,不匆忙,不鲁莽,不慌张,工作愉快,生活轻松。

当然,懒惰不是懒惰。如果你想做的更少,你必须想办法变得懒惰。要懒出风格,懒出智慧,懒出境界。其实,“懒”从某种角度来说,他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力。

学做一个会“偷懒”的聪明教师,并不是倡议我们做一个无责任心、凡事马虎、投机取巧、弃学生不管的教师。聪明地“偷懒”是让我们信任学生的自然学***与创造力,想尽办法激发学生的学***和潜能,给学生展示才华的空间与舞台,让学生在参与、投入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获得更深刻的情感体验。毕竟,教师的权力是有限的,但一群人的权力是巨大的。

一个“懒”教师,会在课堂上抛出问题,等待学生的思考与解答,这样教师不用讲得那样辛苦,学生体会却会更深刻;一个“懒”教师,组织活动时会甘愿退居幕后,放手让学生“折腾”,教师间或充当“军师”或“裁判”的角色,学生的智慧、个性、创造力被激发……反之,如果一个教师事事放不下,事事都要自己去操劳,结果不仅自己疲于奔命,学生也会在长期“保姆式”的教育方法中学会了被动地接受与等待。

优秀的人都是会偷懒的人。“偷懒”是一种高超的技能,是一种至高的境界,是一种绝妙的艺术。明末清初著名理学、文学家陆世仪说:

“善师者学逸而功倍,不善师者学劳而功半。” 在工作中找到乐趣,你不快乐,不是工作的错。其实,“懒”,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力,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种内在动力。

“新的学期即将开始,亲爱的老师们,准备好去做一个会偷懒的老师了吗?

看看这本《做一个会“偷懒”的教师》吧,从中偷得 “偷懒”的技术和艺术,“偷懒”是个好习惯。养成这个习惯,你将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偷懒”是科学,是艺术,是智慧;“偷懒”是给学生施展才华机会的灵丹;“偷懒”是给教师创造休闲、放松心灵、摆脱倦怠、提高生命与教育质量的妙药。

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本领,走向“偷懒”的至高境界——“稳坐中军帐,笑看风云起”。

让我们都来做一个会“偷懒”的教师,享受生活,享受教育,享受人生!

苦干观后感【篇5】

华罗庚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幼年时期的华罗庚对许多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尤其喜欢琢磨数学题。他的理想就是成为一名数学家。初中毕业后,由于家庭困难,被迫辍学。为了生计,他在杂货店靠卖香烟、针线之类的日用品,替父亲担起了养活全家的担子。尽管如此,他不向恶势力屈服,开始了自学生涯。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最终成为了著名的数学家。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的人。他们不在乎成功与否,只在乎自己是否努力了,奋斗了。因为他们知道,只有努力、奋斗,才可能到达胜利的彼岸,去迎接辉煌的未来。在追求实现理想的过程中,途中布满荆棘,而路就是从荆棘中开辟出来的。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因此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才是我们的最佳选择。当理想遇到了困难、就像航行的船儿遇到了礁石,飞翔的鸟儿遇到了暴风骤雨,自身的力量显得格外弱小。

同学们,而你们有没有想过,通往理想的道路绝对不会是一条宽阔、平坦的大道,任你们行走。有的同学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了。成功是令人喜悦和兴奋的,但在你欣喜之余,你可曾看到背后的付出和牺牲;当你看到参天大树傲然挺立,可曾想,到树木的成长经历了多少风吹雨打;当农民得到好收成时,你可曾想到了他们付出的辛劳……回顾自己不懈追求人生理想的道路,华罗庚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埋头苦干是第一,发白才知智叟呆。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正是他人生经验的总结,也是他留给后人的良训。虽然理想宛若星辰,但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就一定能搭建起通往理想的天梯,才能摘取胜利的果实。

苦干观后感【篇6】

苦干不如巧干 ——《做一个会“偷懒”的教师》读后感

网络上有这么一首打油诗,相信一定会引起当老师的共鸣:

教师育人终日疲惫,学生告状回回都对;

工资不高还要交税,从早到晚比牛还累;

一日三餐时间不对,一时一刻不敢离位;

下班不休还要开会,迎接检查让人崩溃;

天天学***社会,晋升职称回回被退;

抛家舍业愧对长辈,囊中羞涩见人惭愧;

百姓还说我们**,青春年华如此狼狈。

作为一名在教学一线苦苦挣扎的老师,这首打油诗真的引起了我的共鸣,理解了今天老师们的辛勤工作。

但问题是:如此忙碌是否都有意义和必要?难道我们就不能过一种轻松而完整的快乐教育生活吗?

苦苦寻觅着,不经意间从当当网新书目录中看到《做一个会"偷懒"的教师》,立即引起了我的兴趣,收藏,下单,订购,货到,付款,终于,一本正式的图书握于手中,封面如此简洁省事,上白下黄,中间书名,左上角两行小字:通俗使用的全国中小学一线教师培训用书 ,生动智慧的教师案头必备的实战指导手册。作者常作印是一位全国优秀语文教师,省名师,“教改新势力的代表人物,本土教育变革的领跑者。

”的确是一位实力派!

苦干不如巧干,“偷懒”是个好习惯。《做一个会"偷懒"的教师》的精髓在于使你变成一位“懒教师”。全书以宏大的视角、新颖的观点、典型的案例,总结了一系列可供老师们学***的“偷懒”通则和方法。

这些智慧的“懒”方法,可以使你的工作更加轻松自如、事半功倍。在仔细阅读和认真实践中,你会发现自己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优秀的“懒”教师。这不仅是一本面向一线教师的书,对于任何需要重新充电学习、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生活质量的人都是一个很大的帮助。

就拿自己先开刀:一周要上一个年级九个班的正常教学,周课时18节,(最多时达24节),还要带2节课外兴趣小组,还要写教案,教后记,教学博客,每周一次集体说课,每周要听课,还要组织本学科有学生参与的活动,有时要承担公开课(或校级或市级或省级,那备课量自然层层递进),再加上学校开会,上级要检查卫生诸如此类,在莫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忙的“焦头烂额”,累的“身心憔悴”:身累、心累、脑累。

还有,每次考试结束,核算教绩却发现不尽人意,又难免发牢骚:我每天起早贪黑忙工作,课我上的最多,为什么教学成绩不理想呢?为什么回报与回报不成正比?为什么?

“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忙得忘记为我们身上的从容、优雅、淡定的品质保鲜。虽然我们每天像驴拉磨一样忙忙碌碌,却始终是在原地打转,每天“涛声依旧”的重复着“昨天的故事”,这是当今许多教师的生活写照,也是有点近乎残酷的社会现实。我们的许多老师确实陷入了一个奇怪的圈子。

因为忙碌导致付出太多,一旦领导不赏识自己,同事不同情自己,学生不理解自己,有人便会产生怨恨心理,抱怨领导有眼无珠,抱怨同事没有心肝,抱怨学生不知感恩……这样的生活一天天重复,兢兢业业地苦干,最终却碌碌无为,等到年华老去,才会感到自己一生过得并不精彩。

忙者,心亡也。太忙则心死。教师本应是人类思维最集中的群体之一,但现在教育的悲哀在于,作为教育交流主体的教师缺乏独立思考的精神。

我们常常太忙,在不断的忙碌中忘记了每天忙碌的原因。其实,工作做得好不好,是要看它的结果,而不是看你有多忙。

其实,区别优秀的教师和平庸的教师,不在于教师是否天天忙碌,而在于你是否学会“偷懒”。把事儿做在点子上,把精力用在刀刃上,而不是用在盲目的勤奋上。闷闷不乐的工作,只是不想,会让你迷失方向,工作毫无头绪,生活无序,结果就是越忙越乱,越乱越忙,不知不觉地浪费了宝贵的生命。

事事躬亲,未必是一件好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位教授曾说:“名师”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会偷懒,会装傻,会踢球。初看这些见解,有些疑惑,但细细一想,这种说法又不无道理,特别是 “会偷懒”,的确是我们老师应该学会的一门教学艺术。

许多事实证明:天道有时未必酬勤。相反,一些似乎不努力工作的人比其他人更成功。苦干不如巧干,做事要学会“偷懒”。

想想你自己的教学现实:班里有很多班级和人,所以作业批改是个大问题。如果我每个班每本作业都要一一批改,恐怕我所有的课余时间都要埋头于改作业的机械劳动之中,换言之,就没有时间去进行创新性地备课,潜心反思,用心撰写博文等有价值的教学活动,但,作业又不能不布置,学生写了又不能不批改?

如此尖锐的矛盾该如何解决?学懒教师,其实就是用教育智慧解决实际教学问题。利用所教班级多的优势,可以进行“推磨批改”,一班的作业请二班的学生每人一本批改,老师要讲解标准答案,讲明批改要求,一方面,学生通过他人的作业看到了真实的作业情况,从问题中,错误中引起本人的重视,另一方面,督促自己今后的作业要书写工整,提高质量,便于他人的批改,更重要的是大举减轻了批改作业的工作量,一举三得!

总之,只有从忙忙碌碌中解脱出来,你才会有时间去思考未来,才有闲暇提高生活的品质,享受人生的快乐,活得才更有意义。善于控制自己的时间和生活,不急躁,不匆忙,不鲁莽,不慌张,工作愉快,生活轻松。

当然,懒惰不是懒惰。如果你想做的更少,你必须想办法变得懒惰。要懒出风格,懒出智慧,懒出境界。其实,“懒”从某种角度来说,他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力。

学做一个会“偷懒”的聪明教师,并不是倡议我们做一个无责任心、凡事马虎、投机取巧、弃学生不管的教师。聪明地“偷懒”是让我们信任学生的自然学***与创造力,想尽办法激发学生的学***和潜能,给学生展示才华的空间与舞台,让学生在参与、投入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获得更深刻的情感体验。毕竟,教师的权力是有限的,但一群人的权力是巨大的。

一个“懒”教师,会在课堂上抛出问题,等待学生的思考与解答,这样教师不用讲得那样辛苦,学生体会却会更深刻;一个“懒”教师,组织活动时会甘愿退居幕后,放手让学生“折腾”,教师间或充当“军师”或“裁判”的角色,学生的智慧、个性、创造力被激发……反之,如果一个教师事事放不下,事事都要自己去操劳,结果不仅自己疲于奔命,学生也会在长期“保姆式”的教育方法中学会了被动地接受与等待。

优秀的人都是会偷懒的人。“偷懒”是一种高超的技能,是一种至高的境界,是一种绝妙的艺术。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和文学家陆世仪说:

“善师者学逸而功倍,不善师者学劳而功半。” 在工作中找到乐趣,你不快乐,不是工作的错。其实,“懒”,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力,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种内在动力。

“新的学期即将开始,亲爱的老师们,准备好去做一个会偷懒的老师了吗?

看看这本《做一个会“偷懒”的教师》吧,从中偷得 “偷懒”的技术和艺术,“偷懒”是个好习惯。养成这个习惯,你将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偷懒”是科学,是艺术,是智慧;“偷懒”是给学生施展才华机会的灵丹;“偷懒”是给教师创造休闲、放松心灵、摆脱倦怠、提高生命与教育质量的妙药。

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本领,走向“偷懒”的至高境界——“稳坐中军帐,笑看风云起”。

让我们都来做一个会“偷懒”的教师,享受生活,享受教育,享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