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范文资料 > 导航

犯罪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4-05-10

犯罪观后感。

出于您的愿望我们精心编辑了“犯罪观后感”。写好作品名的观后感要具备哪些要素呢?电影帮助我们消遣时间,也可以学到一些人生哲理和社会态度,在欣赏电影的时候,我们会有许多自己的见解。这时我们可以写一篇观后感来记录我们新的感受,写写观后感,可以更好地训练我们的写作思维,非常感谢您的支持欢迎参阅本文!

犯罪观后感(篇1)

四个匪徒突然持枪闯入一家金店,用枪控制了整个局面,开始抢劫。在混乱中,一名漂亮的金店店员按动了报警按钮,很不幸的是被其中一名歹徒发现,结果对这名女子实施暴力,而另外一名匪徒还算是有点人道主义,看不下去,出手拦截这名歹徒,结果不小心自身所带的录音器掉落了下来,暴露了自己是卧底的身份。不幸的是,叶警官派出的卧底被歹徒残忍杀害。

而那名店员也因为腰部脊椎受到了严重的伤害而导致下半身终身瘫痪。在金店买东西的母子因心脏病去世。四名匪徒带着金银财宝逃脱了。

案发三个月后的一天,歹徒徐布兰喝了咖啡因,神志不清时被切断了电源。他失血过多而死。藏在柜子里的金银财宝也被警察抢走了。虽然是歹徒,但歹徒死了,**还是要给公众一个交代。案发后,**在案发现场收集证据,最终认为是土匪头目汪新元因土匪内部赃物分配不均,杀害同伙徐布兰,抢劫珠宝。

于是,全城开始搜捕汪新元,并被民警林法梁发现。令人尴尬的是,警官林法良并不是针对犯罪团伙头目,而是被歹徒绑在电线杆上。奇怪的是,汪新元说徐布兰不是被他杀死的,他也在寻找真正的**是谁。小警官回到局里,告诉自己的上司叶警官,汪新元所说的话,可是自己的上司根本不相信。

有一天,汪新元在洗衣店里找到了自己的同伙欧阳,看到欧阳的妻子已经怀孕了,就告诉自己的兄弟欧阳,其他事情就不要再管了,等他找到珠宝了就通知欧阳,说完就离开了洗衣店。结果,刚洗完衣服,衣服就发生了**,他的弟弟欧阳当场被杀。汪新元迅速的跑过去挽救了自己的兄弟的妻子,直到警察到场,汪新元才想办法脱离了**现场。

这时,汪新元陷入了沉思和迷茫之中。他的两个好兄弟被杀了。接下来,轮到他和另一个哥哥,红毛。红毛说,实施上,叶警官知道欧阳在**但没有逮捕他,然后洗衣房里就有**。当时的土匪头目汪新元认为,这很可能与叶警官有关。他要去检查叶警官,他必须为他的两个兄弟报仇。

于是,偷偷的潜进了叶警官的家里,结果家里叶警官的家里全都是自己的**,并且在一个小偷的帮助下,破解了叶警官的家里,查到了一些线索。经过努力,汪新元找到了叶警官的眼线。经过询问,他没有得到任何好消息。这时,他的哥哥红毛被叶警官和林法梁警官抓获,随后威胁红毛,并找到了汪新元的住处。

经过激烈的枪战,汪新元逃脱了。林法梁回来时,发现大雄和红毛已经死了。叶警官说,红毛切断了大雄的动脉,自己开枪打死了红毛。

后来叶警官叫林法梁先回去。他很忙。林法梁越来越觉得叶警官的嫌疑大了,于是跟踪了叶警官,结果在半路跟丢了。两天后,局里传来了叶警官被杀害的消息。

所以,叶警官的嫌疑又被取消了。

同时,林法梁警官还不断努力,从案发现场的鹦鹉身上获取一些重要信息。他带着鹦鹉去看看他能想到的所有嫌疑犯,发现鹦鹉遇到了**店店员的男朋友,他和叶警官谈话时反应非常灵敏。几天后,林法梁发现鹦鹉不吃东西,就带着鹦鹉去看医生。结果,他从鹦鹉肚子里拿出一块蓝宝石。他记得那颗蓝宝石镶嵌在那个金店店员的戒指上。

所以他找到了那个职员,发现了真相。劫匪徐布兰被金店店员的男朋友杀害。同时,他拿走了那包珠宝,但不小心把蓝宝石掉到了犯罪现场,被鹦鹉吞了下去。洗衣房里的炸药是那个母亲心脏病发作的人作的。叶警官为了给自己派出去的卧底报仇,偷偷的传出消息,让其他几人杀害歹徒,以达到报仇的目的。

结果发现,那一大袋子珠宝也被他们所抢走了,于是持枪过去找他们。经过协商,他决定把珠宝一件一件地分成四件,而叶警官说其中一件是他自己家的。就在叶警官转身后准备离去,突然被那两名男子背后袭击,杀害了叶警官。

为了卖珠宝,售货员的男朋友一直在找买主。一天,他终于找到一个买主,约好了见面。等见到面后,发现买家竟然是犯罪团伙汪新元,两人二话不说开始枪战,最后两人中枪身亡。等到警官林法梁赶到现场,为时晚矣!

店员的男朋友死前说:世界不应该是这样。汪新元临死前也说了一句:

我终于可以安心的睡一觉了。

这是故事的情节,出人意料而合理。细细分析,每个人的举动后面其实都有自以为强大的理由在支撑着、支持者自己去做。金店店员的男朋友由于自己的女朋友被伤害,导致下半身残疾,所以情绪最为激烈,想要为女朋友报仇。

而卖猪肉的小伙,由于自己的母亲被歹徒的枪声所惊吓,心脏病发作导致死亡,内心中也对歹徒充满了仇恨。叶警官派出去的卧底也被歹徒残忍的杀害,眼看着不能为自己的人报仇,内心也十分的痛苦。因此,这些人有着共同的目的和共同的利益。

所以他们团结在了一起,立志要将四名歹徒逐个杀死,为自己的爱人、母亲、队友报仇。而作为汪新元,本来可以像红毛说的那样,离开这里,但是并没有,他要为自己的两位兄弟报仇。由于一起抢劫案,最后导致的连环**,导致两败俱伤。

其实这样的结果双方都不愿意看到,就像店员的男朋友所说,世界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抢劫案已经发生了,作为叶警官,不应该感情用事,用受害者的家属勾结在一起,导致案件的扩大。而应该秉公执法,按照法律程序逮捕破案,将损害降低到最低。

这或许就是佛家所说的因果关系,既然种下了因,那就只结对应的果,而不要再去种额外的、更多的因。

故事中又穿插着汪新元与女房东的甜蜜故事,点点滴滴都透露着人情的温暖。汪新元在临死前,去了医院登记,在自己死后,将自己的眼角膜捐献出来,因为他知道,女房东的眼角膜有问题,并且排队已经排到第一个了,再有新的捐献者就轮到自己了。写到这里,我逐渐的明白了,好人也会做坏事,坏人也可以做好事,其实人的好坏是很难分辨的,真的是耐人寻味。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东方快车**案》这部电影,其实这两部电影殊途同归,从电影本身的构思和所要传达的寓意都极为相似。推荐大家去看,能给带来很多启发!

犯罪观后感(篇2)

《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部法律宣传教育片,5个典型的青少年现身说法,讲述了自己犯罪的原因和结果。看过之后,我深有感触,这实实在在地反映了中国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导致犯罪的因素。

经过对比与总结,我发现几乎片中的5个青少年都是因为结交了不良人士造成的,他们的家庭环境不同,有出生在农村的,有出生在比较富裕的家庭,但无一例外,都是因为父母工作太忙,没有时间与孩子沟通,交谈,导致青少年们没有树立起正确的法律意识。因为法律意识的淡薄,才忽视了犯罪的严重后果,从而走上了歧途。在此我呼吁家长们多与孩子沟通,走进他们的内心,让他们健康成长。

我是一名小学生,没见过什么世面,但片中的大哥哥,却使我震撼。我心中不由得想: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难道不知道这样的后果吗?这些范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应该遵守行为规范,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一个健康成长的好少年。

在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人,小病不治变大病,小错不改变大错。我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习惯决定命运。某些不经意的动作,因没及时改正,从而产生占小便宜的想法,久而久之,就触犯了法律。

人强则家兴,家兴则国富,人是根本,未来都由我们去发展。如果所有人像片中的大哥哥那样,国家就不能发展。当好人总比坏人多,我觉得,好好读书才能为国家贡献一份力量,为社会做出贡献。

这部片子,让我明白了很多,也让我懂了很多,我希望自己长大之后是建设祖国的栋梁,就好像伟人孙中山从小就立下“振兴中华”一样,我也要建设祖国,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那些该受到法律制裁的坏人受到惩罚。

我们平时要把精力放在学习上,不但要把数学、语文学好,更要把思想品德学好,要从现在开始,从我开始,和人相处要团结友爱,相敬如宾,做到宽宏大量,不要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要有正确的'思想观,不但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更要做一个有很好心理素质的新新人才,心理的健康,能使青少年犯罪降低到零。青少年犯罪不仅使他个人的前途付诸东流,这对国家利益也是一种损害,所谓少年强则国强。

让我们都重视起来吧,杜绝犯罪,特别是青少年犯罪!为了社会,为了家人,也为了自己,不要走上这犯罪的道路。让我们都成为一个优秀的青少年吧!成为一个合格的好公民!

犯罪观后感(篇3)

电影《犯罪现场》讲述了心狠手辣的犯罪团伙头目汪新元(古天乐 饰)与同伙在一场珠宝店抢劫案中造成多人伤亡。两个月后,他的同党被人割喉谋杀,惨死屋内。以分赃不均陷入内斗为由,警察将汪新元列为头号嫌疑人。随着小警官林法梁(张继聪 饰)深入调查,发现案件真相并不简单。

《犯罪现场》作为一部犯罪电影,在发出预告以后,根据统计数据来看就有12.7万的观众表示想看,同时该片的预售成绩也是中规中矩。作为主演的古天乐也是路人缘十足,凭借古天乐的路人缘也为这部电影吸引来不少的粉丝观看。

作为国庆假期刚刚过去后上映的电影,从时间上来说,避开了国庆三大主题旋律电影的围堵,而且在这一时段没有什么同类型的电影与之竞争,而且观众们刚刚接受国庆主题旋律的电影洗礼以后,上映一部犯罪电影来换换口味也是十分不错的。而且刚好是周末上映,想必也是会吸引大批的影迷去电影院观看。

古天乐近期的作品一改往日的风格,从《反贪风暴》系列电影中的正派人物一改变化到如《扫毒2》中的坏人地藏,戏路是大幅度改变,粉丝们习惯了那个总是扮演正派的古仔,突然一个全新的古仔表现在大家的面前,也是让人惊喜不已。

古天乐今年的作品不少,但是由于种.种的原因都没有收获好的票房。无论是《反贪风暴4》还是《使徒行者2》,两部电影尽管都很不错,但由于与其他的影片撞档,导致票房不高。而《追龙2》和《扫毒2》因为没有第一部的精彩,也导致虎头蛇尾,票房后劲不足,也导致票房不高。

总而言之,希望古仔能够凭借《犯罪现场》能够一举拿下百亿影人的称号。也期待古仔在全新角色中给大家带来惊艳的表现。

犯罪观后感(篇4)

《论犯罪与刑罚》中同样阐述了刑罚的目的。之前的我一直认为刑罚只是为了惩治罪犯的行为,然而这种看法仅是从个体的角度而言的,而却忽略了从群体之中看待这个问题。其实贝氏说的很对,刑罚的目的并不是要使人受到折磨和痛苦,而是为了防止犯罪的再次发生,另外,刑罚也无必要特别严厉或者特别轻微,因为无论如何处罚都不能去弥补已经造成的损失,只要刑罚能够威慑世人不至犯罪便已足够。

为了达到刑罚目的,刑罚应当与犯罪行为相平衡。不能轻罪从重处罚,也不能重罪从轻处罚。严格遵守罪行相适应的原则。因此,刑罚的功能应该是预防犯罪,即从源头上预防犯罪,而不是事后惩罚犯罪分子。从这一方面讲,法律也需要有即时性,因为迟到的正义非正义。

贝卡利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还分别详细的阐述了关于刑罚中的证人,罪证和审判的形式,拷打等情况以及各种刑罚方式,它几乎包含了刑罚中的一切问题,为各国的刑法立法提供了异常详尽的原则指导。此外,它还非常简洁的描述出了法律的一般的定理,即“要使刑罚不成为一个人或许多人对个别公民的暴力行为;刑罚必须是公开的、即时的、必要的、在该种情况下可能判处的刑罚中最轻的、同所犯的罪相均衡的、在法律中有明文规定的。

”我觉得这一定理任何国家都应借鉴,并将其作为其立法指导。

然而,对于我这样一个初涉法学的学生来说,我对这本书的理解也就仅仅如此了,加上我对其他著作的阅读,我觉得法律可以由一件东西来比喻,那就是剑。法律就如同一把剑,剑由铸剑师打造却由剑客使用,正如法在立法者手中产生却由司法者执掌一样。此外,剑在匣中还好,剑一旦出鞘,必定要伤人,如同法律一般,不论是追求何种的公正,它必定会伤害一方当事人。

另外法还有一种特性同剑一样,剑有两刃,同样法也有两刃,以法为兵,可以所向披靡,但是一旦稍有不慎,法也会毫不留情的劈向自己。法律如剑,谨慎使用才能物尽其用,否则便会产生遗憾。

我期待法律终究会真正成为一种消极的东西,只有将其触及他才会运转,正如贝氏所言“制止犯罪发生的一个最有效的手段,并不在于刑罚的残酷,而在于刑罚的不可避免”。我将会继续仔细研读贝氏的《论犯罪与刑罚》,我也将会继续在法学这条道路上一路向前,在法律的海洋里迈出自己一步步坚实的脚印。

犯罪观后感(篇5)

调查小组成员们在意的仅仅是证据。“我们解决问题,我们让头脑中迷失的那一块重新显现。如果你是受害者,那就是你所需要的。

”这是catherine在劝告holy是所说的话。他们调查现场,寻找蛛丝马迹,采访犯罪嫌疑人将每一个可能有用的物件带回工作室,再用仪器进行观察、分析,尽量在自己的脑海中还原案发当时的场景,再查找证据,最终揭开谜团。

他们为csi贡献自己的所有,如holy,在与罪犯相遇时,尽自己最后一丝力气,留下了些证据,好让同事们找到罪犯,解决案件。

“对每宗案件都采取客观调查手段,无论是种族、肤色、信仰、性取向,都不应该对之有所假设。”这是这个部门的工作宗旨。

虽然这部电视剧与现实有一定的差距,但影视作品所表现出的工作态度和原则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剧中warrick因疏忽们而导致新同事遇害,我们都该约束自己的行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这部剧也不是纯粹的彰显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而是抓到罪犯。至于动机,虽然他们也考虑过,但在法律面前谁也做不到。就像吉米一样,虽然我个人认为她的男朋友有个性问题,但她不应该采取如此激烈的方式报复她的男朋友。

珍爱生命。

犯罪观后感(篇6)

《职务犯罪》观后感


《职务犯罪》是一部由韩国导演、编剧赵刚执导的电影,该片于2013年上映。这部电影深入剖析了职务犯罪背后的黑暗心理和社会现象,通过生动的故事和细腻的表演,向观众们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道德的深沉。


影片围绕着主人公韩泽勇展开,他是一名在县水务局任职的普通公务员。在这个曾经遭受严重水灾洪涝的小乡镇,水资源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水财巨大和管理腐败,水务局成为了一些黑暗势力的温床。韩泽勇本是一个思想正义、对公益事业充满热情的年轻人,但在职务上遭受种种挫折后,他渐渐腐化堕落并卷入了职务犯罪的漩涡之中。


整个故事情节设计得十分紧凑且扣人心弦,悬念迭起。观众们可以看到韩泽勇在为腐败分子领导人刘秀杰敬酒时,内心的挣扎与压抑。虽然他最初只是受到利益的诱惑而加入职务犯罪团伙,但他渐渐与黑暗势力勾结,失去了原本的正义良知。整个过程中,他和其他职务犯罪团伙的成员们之间的复杂关系渲染出一种悲剧氛围,同时也使观众们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思考。


电影中,导演通过细腻的表演深入地刻画了职务犯罪者们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主人公韩泽勇,他经历了从最初对公正的追求到最后的良知崩溃的心理变化过程。他逐渐与团伙中的其他人一样,不再为职务犯罪感到愧疚和内疚。在梦境和幻觉的交替中,观众们能够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挣扎和痛苦。


电影情节中的悬疑感和紧张氛围充斥着整个故事,使得观众们一直处于紧张的状态中。同时,职务犯罪团伙的人际关系和斗智斗勇的情节设计也让整个故事更加引人入胜。观众们可以看到,每个团伙成员之间,都有着自己的欲望和目的。他们之间的权谋之争和心理博弈让整个故事的情节拧巴不已,令人捧腹。


《职务犯罪》所揭示的问题并不只是一个局促的小乡镇,而是整个社会都普遍存在的。导演通过对职务犯罪的揭示,呈现了一幅官场腐败、社会黑暗的写照,使观众们对社会现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该片也通过展示韩泽勇从为理想而奋斗到最后良知丧失的心路历程,引人深思。观众们不禁会思考,我们身处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中,面对利益的诱惑和道德的考验,我们是否能在逆境中保持自己的初心。


小编认为,电影《职务犯罪》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细腻的表演成功地展现了职务犯罪的黑暗与复杂。观众们在欣赏这部电影的同时,也在思考这个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次问题。而导演对于心灵的剖析和对人性的刻画,更是让这部电影成为了一部反映社会现实和探讨人性的佳作。

犯罪观后感(篇7)

很难想象这本在1764年写成的小册子中有很多现在都没有过时的观点,甚至核心部分已经成为了现代刑法的原则,如罪刑法定、罪行相适应等等,作者对刑讯逼供、废除死刑、财产刑的看法在现在看来都是进步的。

全书共有42章,主要围绕着罪刑法定主义思想、犯罪与刑罚相对称、刑罚的宽和和犯罪的预防这几个中心思想来展开论述。

据贝卡里亚的观点,法律认为:所有的臣民都平等地依存于它,任何名誉和财产上的差别要想成为合理的,就得把这种基于法律的先天平等作为前提,此即所谓“罪刑法定原则”, “只有法律才能为犯罪规定刑罚”。他认为法律条文应当明确和公开,必须有独立的司法**来判定犯罪事实、适用刑罚,而“刑事法官根本没有解释刑事法律的权力”。

犯罪对公共利益的危害越大,人民犯罪的力量就越大,制止人民犯罪的手段就应该越强大。否则,赏罚上的分配不当就会引起导致刑罚的对象正是它自己造成的犯罪。” 此即所谓的“罪行相适应原则”。

贝卡里亚提出了“犯罪阶梯”,即“既然存在作为私人利益相互斗争的必然产物的契约,人们就能找到一个由一系列越轨行为的阶梯,它的最高一级就是那些直接毁灭社会的行为,最低一级就是对于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所可能犯下的、最轻微的非正义行为。在这两极之间,存在着各种侵害公共利益的行为,我们称之为犯罪。这些行为是沿着看不见的阶梯从高到底排列的。” 他认为既然有“犯罪阶梯”,那么也很需要一个相应的、由最强到最弱的“刑罚阶梯”,即犯罪代价的“价目表”。

这样将二者统一起来就有了后世的“罪行相适应原则”。

贝卡里亚认为,“刑罚只是社会防卫的必要手段,只要刑罚的恶果大于犯罪所带来的好处,刑罚就可以收到它的效果。这种恶果应包括刑罚的坚定性和犯罪既得利益的丧失。除此以外的一切都是多余的,因而也就是暴虐的。

超越法律界限的刑罚不再是公正的刑罚。”也就是说严酷的刑罚违背了公正和社会契约的本质,即在法制社会里应当彻底废除死刑。因为死刑的威慑作用是多余的,死刑容易引起旁观者的同情,死刑的影响是暂时的,死刑可能造成恶劣的社会环境,死刑的错误是不可逆转的。

贝卡里亚饱含人道主义的阐述死刑的弊处,大篇幅写了废除死刑的理由,为推进近现代刑罚改革做出了卓越贡献。

贝卡里亚认为,“预防犯罪比惩罚犯罪更高明,这乃是一切优秀立法的主要目的。” 首先,他认为要预防犯罪,就应树立法律的权威。“就应该把法律制度得明确和通俗;就应该让国家集中全力去保卫这些法律,而不能用丝毫的力量去破坏这些法律;就应该让法律少为某些阶层服务,而让它为人服务;就应该让人畏惧这些法律,而且是让他们仅仅畏惧法律。

”;其次,他认为要预防犯罪,就应该让光明伴随自由,让科学发挥作用。他说“知识传播得越广泛,它就越少滋生弊端,就越加创造福利。”;再者,他主张,预防犯罪的措施还应当包括“使法律的执行机构注意遵守法律而不腐化”,“奖励美德”,“完善教育”等等。

贝卡里亚不仅观点明确,而且对语言也有负面影响。他的思想也很有前瞻性,不愧为刑法之父。

犯罪观后感(篇8)

智慧的启迪理念的根植

《论犯罪与刑罚》写于公元1764年,作者贝卡利亚在这本薄薄的小册子里明确提出了许多时至今日仍闪烁着理性之光的原则规则、至理名言,表达了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程序公正等一系列刑事法治理念。其缜密的逻辑、朴素的哲学、精辟的语言,让人拍拍脑袋,回心转意。

在法学院,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对犯罪与刑罚进行系统阐述的论著,《论犯罪与刑罚》是修***课必读的书目;而在检察系统,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检察长孙力认为所谓“转变司法观念”,在品茗之暇读贝氏几页书,要比大会小会耳提面命、标语口号、三令五申有效得多。

走过两百多年,时光的尘埃未能掩蔽此书的光芒,反而使其历久弥新,着实令人感叹。在我走出校园,步入检察队伍的今天,再一次重温这一不朽名篇,思考如何成为检察队伍中合格的一员,感触良多,以下是我的粗浅体会:

一、在检察工作中坚持正确的刑法理念

贝卡利亚提出了罪刑法定主义,他认为:“只有法律才能为犯罪规定刑罚。只有代表整个社会的立法者根据社会契约团结起来才有这个权力。

任何司法机关都不能公正地惩罚社会上的另一个成员。”结合他对刑罚权起源的论述:“人们牺牲一部分自由是为了平安无忧地享受剩下的那份自由”“无疑每个人都希望交给公共保存的那份自由尽量少些,只要足以让别人保护自己就行了。

这一份份最少量自由的结晶形成惩罚权。”

重读这段论述,让我想起侦监部门的前辈天天挂在嘴上的八字原则“当捕则不,不当不捕”,在审查批捕工作中,捕与不捕、当与不当,其中的标准为何?是法律规定!在今后的工作中,坚持依法办事,在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同时,谨记“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以正确的刑事法治理念指导工作,履行好法律监督职能。

同时,他还提出了罪刑相适应的原则。我们需要建立一个从强到弱的相应惩罚阶梯。“有了这种精确的、普遍的犯罪与刑罚的阶梯,我们就有了一把衡量自由和**程度的潜在的共同标尺,它显示着各国家的人道程度和败坏程度。”为了说明这个原则,贝卡利亚进行了一个简单的举例:

“无论谁一旦看到,对打死一只山鸡、杀死一个人或者伪造一份重要文件的行为同样适用死刑,将不再对这些罪行作任何区分”。这个例子简单易懂。看完之后,每个人都很容一笑,但从推理的角度来说,这是雄辩的!保有这种理念,这种原则,检察工作中,我没有理由不严谨、慎重地用好量刑建议权。

二、在检察工作中重视诉讼程序的作用

“在进行审判时,手续和仪式是必需的。这是因为它们可以使司法机关不能随意行事;因为它们可以向人民表明,审判不是无序的、党派的,而是稳定的、经常的。”贝卡利亚以此指出了诉讼程序的重要意义。

理性的程序观告诉我们,要保护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惩罚他们的可罚行为。在检察工作中,要有这样的司法理性。在出庭公诉时,正视辩护律师的作用,将法庭真正看成思辨之所,论辩之地。

以真实、完整的证据链条,准确、深刻的法律主张来追诉犯罪;我们不需要、更不能凭借独占诉讼资源的方式在论辩中占得先机;我们提出的证据和指控需要的是在辩护人的质疑中仍能岿然屹立而不倒。我们应该认识到,抗辩权是促进司法公正的重要力量。在工作中,我将不断学习、加强军事训练、提高自我,努力做到以身作则、履职尽责,实现司法公正。

三、在检察工作中采取规范的执法手段

贝卡利亚专立一章来表述其对刑讯的态度。他认为“这种方法能使强壮的罪犯获得释放,并使软弱的无辜者被定罪处罚。”他嘲讽地说:

“每个人的气质和算计都随本人体质和感觉的不同而不同,刑讯的结局正体现着个人气质和算计的状况,一位数学家大概会比一位法官把这个问题解决的更好:他根据一个无辜者筋骨的承受力和皮肉的敏感度,计算出会使他认罪的痛苦量”。刑讯更为荒谬之处还在于它必然产生一种奇怪的结果——无辜者处于比犯罪者更坏的境地。

尽管二者都受到折磨,前者却是进退维谷:他或者承认犯罪,接受惩罚,或者在屈受刑讯后,被宣布无罪。但罪犯的情况则对自己有利,当他强忍痛苦而最终被无罪释放时,他就把较重的刑罚改变成较轻的刑罚。

因此,无辜者只有运气不好,罪犯才能乘虚而入;同时,贝卡利亚一直强调人的自然情感的重要性。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再来看“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新理念的要求,我认为不应归入“高标准、严要求”的范畴,而应成为我工作中应该遵守的基本标准,坚决贯彻。在办案中,真正做到“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理性思维去分析矛盾、化解矛盾,融法、理、情于一体;真正做到以平等谦和的态度对待人民群众,以公心、诚心和耐心解决人民群众的诉求,疏导和化解社会矛盾;真正做到用群众信服的方式执法办案,使人民群众不仅感受到法律的尊严和权威,而且感受到检察队伍的精良素质;真正做到规范办案环节,严格遵守流程,力求使每个执法环节都有章可循 。

读《论犯罪与刑罚》,我想从中获取一种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智慧是我们理解和解识世界的法宝,而知识则会因时间的变化而消失。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会经常翻阅这本小册子,这是一本常读的新书,在不同的阶段能给我不同的启示。

虽然目前我对检察工作的认识有限,但我相信beccaria分析问题的智慧和科学概念的建立有利于我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