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范文资料 > 导航

生命教育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4-05-03

生命教育观后感。

观影和看书去有对普通人来说,具有相同的放松的效果,这时我们可以把心中的想法写成一篇观后感,观后感写作,提升写作技巧,真实的作品名观后感怎么撰写呢?您可以考虑看一看“生命教育观后感”或许能够带给您一些新的思路,请您详细阅读本文!

生命教育观后感 篇1

著名作家张爱玲说过:“书是最好的朋友,唯一的缺点是使我近视。”我很赞同这句话。自从我能够阅读开始,书就会在我需要的时候陪伴着我,不离不弃。今年暑假我又意外地拥有了一本好书,那就是王登峰和陶继新合著的《经典教育让生命有根》。

有关弘扬传统文化、诵读经典方面的文章我也看过一些,深知经典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了解一些小学生在诵读经典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所以翻开这本书的目录,最吸引我的是第二板块中的《提升境界安顿心灵》。在这里,陶继新老师说:“没有认真诵读经典之前,我的心很不安定,比较浮躁,心情也很容易受外在因素左右,诵读经典之后,我知道,要想安顿心灵,就要好好诵读经典。”

读到这里使我想起了几年前我也走过了这样的心理历程。那时我对很多事情产生了怀疑,对前途感到渺茫,似乎看不到今后的路,心里装满了对追逐的疑惑与绝望。这种情绪流露在我的文章里,被一个博客朋友捕捉到了。他说:其实没什么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时候,要想让自己的心灵平静下来,也很容易,你一年读15――20本经典名著,你的心就会渐渐平静下来。他还向我推荐了一些书目,例如《中华经典随笔》《傅雷家书》《我们仨》写在人生的边上等很多名作。就这样且读且聆听,我的心灵种满了庄稼,杂草自然就少了。每每捧起一本好书,或者聆听一段智者的讲座,很快便能让自己驶进一个宁静的心灵港湾。功利之心顿失,浮躁之气远遁。将自己融入自然和人文风景之中,感受那份洒脱与飘逸,从容与愉快。

我终于清楚地知道了,我要的是什么,那就是在自己喜欢的岗位上做自己喜欢的事,踏踏实实地、认认真真地和学生们上好每一节课,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

这正应了陶继新老师所说的,经典文化一旦内化到生命个体的心里,外化出来就是一道绚丽的风景。那个一度曾经怨天尤人的我,现在变得更加从容、坦荡了。当我取得成绩的时候,我会淡然面对;当我遭遇波折的时候,我也将视作生命的本然。从此可以守持着一颗宁静的心,平静、愉快地在生命常态中行走!

生命教育观后感 篇2

这个故事对于当下繁杂的基础教育问题具有一针见血的见解作用,它比喻我们教育中大量存在这种不用教的东西,尤其是本能可以实现的东西,我们许多时候在教本能!

联想我们实际的教学,长期以来,我们对于本能可以实现的事情,却教得十分认真,做着许多无用功或者有害功。例如,在我们的物理教学中,我们指导学生学习如何连接小灯泡。在那之前,我们会教学生用电线把灯泡的一端连接到电池的正极,另一端连接到电池的负极。一步步地,学生几乎没有自我发展的空间。

而在生本教育理念指导下,老师给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在确保安全的条件下,借助学生自己,让学生自己去**和实践,学生会发现可以一次同时让2个小灯泡发亮;可以同时连接2节电池,可以增加小灯泡的亮度……

你给学生学习的机会,但不要认为他们不能或不会学习。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要比教学的兴趣大的多,教学更直接、更方便。为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解放儿童,我们的工作必须是靠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来完成,这样简单、自然的思考,长期以来我们却没有去关注,我们作为教师常常太主观主义了,因此也浪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

我们的传统教学中,事实上诸多方面是严重压抑儿童原应激扬的生命本性,这也导致了相当多的尖锐的教育教学矛盾问题出现,以至于到今天很多传统教学问题已经基本上到了难以破解的地步,现在反思起来,教育教学问题死局的本质依然是未把主体回归到“学生”这一个最关键的对象之上。

而“以生为本,激扬生命”的生本教育,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倡导并始终明确坚定彻底地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教育教学宗旨及目标,真正把教育回归到“学生”“孩子”“儿童”这个教育主体之上。

学生本位教育无疑是改革当前基础教育教学问题的一条光明之路。我希望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给孩子们一个真实、生动、精彩的课堂。目前,我们的教育需要出生,请让我们的教育回归出生!

生命教育观后感 篇3

读《走进生命的教育》有感

广州市白云区西洲中学杨名玥

古人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在我看来,教育,已不仅仅是局限在传道授业解惑了,与时俱进的教育,必然是深入生命的教育。

假期有幸拜读了梁老师的大作《走进生命的教育》,感慨良多,用最大的诚意去育人,必将收获职业生涯最暖心的回报。

梁老师的著作中例子灵动真实,她用实实在在的教育方式给我们呈现了她的教育过程与结果。我,作为一个不算资深的班主任,从中可谓是获益良多。在读到我在反思自己之后,我真的在做班主任的过程中走进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吗?

我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有换位思考了吗?我对他们的爱,他们是否真切感受到了?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一幕往事。

那是刚工作时当班主任,正是激情万丈,血气方刚的年纪,似乎眼睛里容不得一粒沙子。在那天的最后一节课上,我抓住了几个背诵不完的学生。他们都很好。为了早点回家,他们正在奋战。

下课铃响后,只剩下最后一个男学生没背完,但是我今天又要值班不能在教室守着他背,所以我说,跟着我去值班吧。

他默默地一声不发地收拾书包,于是催促到,快点,这时他很不耐烦地说了句,知道了。我听了心里有点气,但是也不多说什么,小孩子嘛,要留堂总是有点情绪的,不和他斤斤计较。来到教学楼楼下,几个朋友都在等他,这时他更生气了,朋友问他为什么,他公然指着我说,拿着,被她带走。

骂了一个粗口,我还是不动声色,他又重复说了一遍,这时我实在无法忍受了,噼里啪啦就对着他骂了起来,我这一骂,真的把他给吓到了,而此时正在下课回家的学生们都纷纷围了过来,驻足看着。他就垂着头,一声不吭。

一直走到我值班的地方。他站起来背对着我。泪刷刷地流。眼神里流露出来的是愤怒与羞愧。

我没说话了,先让他站了一会。当我冷静下来时,我拍了拍他的肩膀,用温柔的声音和他聊天。我知道,该骂的已经骂了,不能再把事情恶化了,这个孩子,此时肯定觉得很丢脸,因为老师在那么多人面前骂了他,所以,现在的我,要给他一个台阶下。

我温和地和他说了很长时间,但他还是不想理我。从他的嘴的形状,我可以判断他的情绪起伏。

可是,我也不放弃,他不说,我就继续说,虽然他很倔强,但,内心似乎没有那么抗拒我了,只是,眼泪还是忍不住地往下流。这个孩子,还是一个好孩子来的,最起码,他愿意接受我的教育,如果他敌对意识很强,他大可以扬长而去,然而,他并没有这样做。为此,我不会也不能放弃他。

最后,天色已经慢慢暗下来,我担心孩子回家的安全了,此时的我已经很明显感觉到他也平静下来了,我没有逼他说什么,我只是让他回家好好想清楚自己今天有没有做错什么,然后明天给答复我主动去办公室找我。他终于开口了,他答应了我。但第二天,我没有等他活跃的身影,即使很长时间,他还是躲开了我。

这件事之后,我开始反思,我错了**?作为一名班主任,我在他面前发号施令,给他权力,却忽视了学生的内心感受。后来,在慢慢磨砺的过程中,我也渐渐明白,鲁莽的错误是**。

当然,教育的方式有多种,作为老师,特别是班主任,不要把自己的学生当成是受自己控制的,而要与他们交心,真正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他们的感受,遇到问题共同想办法,这样的老师,才是成功的老师, 这样的方式,才有可能得到学生的尊重。

时过境迁,我依然在教育第一线慢慢实践着,努力着,我也学会了融入孩子们的世界去与他们平等交流,但愿,我的一腔热血,不辜负“老师”这个光荣的称号。

生命教育观后感 篇4

最让我佩服的是,***作为一个成年人,真正做到了童心未泯,常和学生泡在一起,打成一片,称兄道弟,没大没小,全然成了学生的铁哥儿,学生怎么会不喜欢这样的老师呢?我自认为自己还算个娃娃头,可是比起***,我做的远远不够。

***对学生的热爱可以说是感动:在医院生病期间,我生病时和学生一起玩耍,并遭到了***的责骂。好父母给了他一篮子鸡蛋,但他每天煮一个鸡蛋还给学生;班上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生日,他必须给学生一个礼物来庆祝他们的生日;已经毕业走向社会的学生,他还会时常跟他们联系,询问他们的生活工作,给他们送去一个老师永远不变的关怀……每一个故事,无不饱含***无言的大爱!每一个故事,没有人感动得流泪!

让我们热爱生命,热爱教育吧。对教师而言,教育的最高境界是“生命与使命同行”──我们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在提升自己;我们在从事教育的同时,也在发展自己的生活。当我们满怀激情走进教育,和学生一起欢笑、一起悲伤时,我们会发现生活就像一首歌,教育就像一首诗!

生命教育观后感 篇5

上个学期师傅(王大勇老师)借给我一本书——郭思乐的《用教育激扬生命》,副标题是《再论教育走向生本》,让我好好看看,将生本教育运用于平凡教学生活——《用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虽然这本书我总是在断断续续之中去看的,但给了我很深的感触。

首先,这本书中的引言部分有这样一段话:“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教育的宗旨不应该是控制生命,而是激扬生命,教要皈依学,让生命自己行动。”我认为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将教师作为主体来看,教师把自己的全部生命投入教育事业中时,教师生命本身的内涵将会因为这项事业而丰富,这个生命本身的价值将会因为这项事业而升华。“教育为了明天。当我们用生命来理解教育时,当教师的生命因教育而精彩时,当学生的生命因教育而精彩时,中国教育的生命将更充满活力!”第二,将学生作为主体时,应主张“把作为教育者的所有的活动,都变成学生得以自学的辅导力量”,从教师的教转变到促进儿童的学,教师的工作应该是“成为规划儿童学习生活的组织者,帮助儿童顺利地进行自主学习,组织儿童的学习生活”。教师的核心能力是组织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师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教师的作用就像是在点燃火把,而不是像过去的观念那样是灌满一壶水。这就决定了教师可以成为“生命的牧者”。

生本理念(又称生本教育理念)是指“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生本教育实验在国内百多所中小学学校进行展开,产生了惊人的效果和巨大的`社会影响,也引起了教育界的强烈回响。在生本教育的实践中,教育者充分体会到教育的真谛,享受到教育的乐趣和学生生命力量的神奇,得到良好的发展。这个学期,我们学校的万校长也在物理学科开展了这项实验。虽然我没有去听过万校长的课,但这也不禁让我想到我们的高中时的政治课堂是否也可借鉴这一理念?在平凡的日常教学工作之中真正去运用这一理念?

大教育家张伯芩说过:要教出“活孩子”而不是“死孩子”。政治课堂给人的感觉是死板、僵硬与枯燥的,运用生本教育理念就必须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以学为本,专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学活动是生动活泼的,如何通过转变方式让学生自己学?这是我在日常政治教学之中一直思考的。通过很多次“生本教育”课堂教学的实践,让我更加坚定的明白,学生自己学、学生互相学、学生乐学、学生好学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一向被认做是“枯燥”、“乏味”的政治课堂更加应该注重运用于教学实践之中。也许作为一个平凡教师的我,并不敢于去一次性尝试将改革进行到底,但我认为我可以从一点一点去积累,去运用这一种新教育理念。

第一,“生本教育”将鼓励学生先自学,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要求学生能在课前自己总结整理和归纳知识点,这一点我将要求学生首先完成基础行的《要点落实》,当然这里的完成并不是强制性的,我会大力的表扬已经完成了的同学,读后感《将生本教育运用于平凡教学生活——《用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当然,自觉之中还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老师不教而教。这一点我做得并不理想,但是我会更多地让学生上讲台来讲时事,在说时事的过程之中加入学生自己的观点或谈谈它们与课本中哪些知识点是有联系的。

第二,“生本教育”应该是关注于每一个学生的。书中一个来自于厚街中学孩子的文章让我深受震撼。这是一个转校生,转来时成绩很差,几门功课不及格。他说:“请不要忘记,阳光从不放弃任何一个角落。如果你长久看不到阳光,唯一的可能就是你忘记了希望。早在我们出生之前,太阳的指纹已深深地烙在我们心中,使我们的生命充满了阳光。”这篇文章已经选入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生本教育体系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十一册。这让我不禁想到一个有“差生史”的孩子,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也想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成为他们心中的那束阳光,不要放弃任何一个角落。我们对于不同的学生要用不同的方式,如基本知识尽量找“学困生”(保护他们的积极性),组内其他人补充,典型例题让中等生来展示、讲解、点评,方法小结一般让“优等生”来进行,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自己发挥的空间。而老师仅在关键处点拨,也就是“讲在关键处”。这个关键处可以是知识点,可以去促成团队合作之时,也可以是引发思考之时。

第三,我认为在“生本教育”过程之中,教师应该发挥这几种作用:首先,在同学们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时,教师应该是“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宏观的调控,过程的组织,困难中的引导,成功时的鼓励。其次,教师应该还权利于学生,如还学生自主表达的权利,不打断学生的发言(我的性格比较急燥,正在努力之中),还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权利,不以裁判自居,还学生犯错以及自主改正错误的权利,不急于指正,还学生发现的权利,不急于点破。最后,教师应该分享学生的成功,除了分享学习的收获,更重要的是分享学习的体验,分享学生学习的成功。教师应该主动体验学生的成功,为学生的成功喝彩,当学生有了新的发现时,教师要讲究“稚化”艺术,可以说“你这个想法真有新意,老师还没有想到呢!”切不可像有的老师说“这个方法还是换汤不换药,没什么新意!”一下子将学生创造的欲望扑灭;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去体验他人的成功,分享他人成功的喜悦,向其他同学学习,这样,同学之间才能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使真正的合作得以开展。

第四,我做班主任的一个座右铭:“给孩子一个机会,他会还你一个奇迹。”我想这也是生本教育的一种理解。尊重孩子,相信孩子,再去爱孩子。作为班主任,我也遇到了“双困生”,班上孩子的成绩及行为习惯并不是太理想,可我坚持给每个孩子更多的机会,更多的理解,我认为现在这个方式是有效的。到现在我真正惩罚过任何一个孩子,可他们却在慢慢长大,不再犯相同的错误。我认为在这一理念中我收获到了更多的开心!

最后,我想说:运用教育新理念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如果你并不敢于去尝试大刀阔斧的改革,其实,我们也可以在我们平凡的教学常规之中点点滴滴地去灌输这些理念,最终有一天,你和你的孩子们也会硕果累累!

生命教育观后感 篇6

走近生本教育,走进生本课堂,我深切感受到生本教育倡导的高度的尊重学生,让学生先学、教师后教、以学定教、小组和班级中的交流、讨论、教师适时的引领等,无一不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生本教育主张“把作为教育者的所有的活动,都变成学生得以自学的辅导力量”,从教转变到促进儿童的学,教师的工作应该是成为规划儿童学习生活的组织者,帮助儿童顺利地进行自主学习,组织儿童的学习生活,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老师在学生的解放中得到了解放。

引领学生学习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生本课堂更使我领悟到了教育要依靠学生的真谛,感悟到了儿童生命的灿烂,精神面貌的焕然一新。又如现在的每一节课课前学生总能做好下节课学习准备工作,预备铃一响他们马上会喊出自己班响亮的口号,然后大家一起分享两分钟(经典诵读或背诵等),看到孩子们那一张张可爱的面孔和专注的表情,我们老师更会激情飞扬地融入其中——上好每一节课......

郭思乐教授曾说:“教师的导,应当把精力放在设计‘先做后学’,‘生会后学’的过程上,这是生本教育的重要环节。”“先学”的习惯对学生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一、二、三、四次的自学准备不能养成习惯,要持之以恒。你采取的行动越多,你的习惯就越强,越能经得起考验。我相信,有了我们的耐心和毅力,帮助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他们会在一生中受益匪浅。

我们以教材为载体,利用教材与学生共同情感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进而学会生存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记忆力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发现,引导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感受。

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成长。

相对于学生生命体,教师应该是一个“牧者”。教师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教师的作用就像是在点燃火把,而不是过去所认为的“灌满一壶水”。我们的课堂不再充满教师,而是教师点燃激情,让课堂成为学生燃烧学习热情的舞台。

“生本教育”最著名的例子中,其中有一个就是“抛秧启示”,什么是“抛秧启示”呢?插秧是种水稻的大农活。一直以来,农民把秧苗插得密密层层,以为付出得劳动越多,收获就会越多。

年复一年,人们照此方法办理,但禾苗产量依旧。我不知道是谁发明了抛秧的方法。农民把插秧改为抛秧,但能带来好收成。初看起来,勤劳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回报,悠闲的却能带来丰收,完全有悖常理。

其实,插秧贯注了我们的丰收的意愿,但破坏了秧苗的自由生长的自然规律。类比到教育上来,老师就好像插秧的农民,主观意愿很想丰收,但没想到当我们强行对秧苗进行密植时已经破坏了自然规律。学生是一样的。他们是我们的幼苗。当我们把知识和行为转化为一些具体的目标时,我们会对学生提出详细的要求。

殊不知,学生对这种“保姆式”“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并不领情。因为,学生一般不愿意直接接纳外力所规定的规范。因为这些不是他们思考的一部分,而是这些规范是否符合孩子的天性以及如何让学生同意。

总之,要尊重人的自然规律,发展学生的天性,充分发挥学习的潜能。或许能取得以前苦教未果的成绩。“生本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

是一朵花。总有一天它会盛开的。即使花季已过,也会在适当的时候绽放出生命中最灿烂的美丽。同样的道理,只要是正常人,总有开窍的一天。因此,不要急于拔苗助长,只要提供足够养分,然后静静等待,就像守候一朵花悄然开放……耐心地静候花开,更能体验到教与学共同成长的真正和谐,也不能真实地感受生本理念下简单的“牧者”的幸福。

《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

学校:乐山中心校

教师:彭如

生命教育观后感 篇7

近日,怀着崇敬之心,阅读了陶继新先生与王登峰先生的对话录《经典教育让生命有根》一书,感受颇多,深受启发。

陶继新说:我曾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从公元前551年孔老夫子出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2500年间,中国能够正规入学学习的人数,未必比从1949年到现在入学就读的学生多。同时我们现在从国内外学习了许多大教育家的经典教学方法。但遗憾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中国学子,成为世界级文学巨人者屈指可数。这种悲哀不能不令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而中国古代的每一个时代,几乎都产生了让世界瞩目的大思想家、文学家。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孙子、屈原等一大批大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到帝制王朝的最后一个朝代清朝的大文学家曹雪芹,无一不是世界级的大师。那时候还没有苏霍姆林斯基,也没有布鲁姆和布鲁纳,即使有,也因国域之隔而无法学习其精妙的教学方法。但是,我们的先人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大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这种悖论的出现,应该引起教育界人士的足够注意。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呢?我想,目前学习内容的低下与教学方法的'不当,与古代文人学习“取法乎上”和注重读背形成一个巨大的反差:古时候的学生起始阶段学的是“四书五经”等高层次的文化精典,现在学习的是“上中下,左中右”等所谓由浅入深的浅层次文化:古时候一开始就让学生去背诵,现在是一开始就要学生去“创造”;古时候是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现在是对传统文化的蔑视;古时候强调文化积淀,现在倡导凭空翻新。什么文化积淀,什么厚积薄发,在“现代教育”中都成了不合时宜的旧有传统。如此下去,休说诺贝尔奖与中国无缘,大思想家、文学家难以诞生,就是产生有点名气的大学问家也难乎其难了。一味地逐新求异,丢失的不仅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还有自己的个性和中国文化学习的本质东西。朗读与背诵这一简单,也是最奏效的学习古代文化的方法,千万不要再将其视作污水一样地泼掉了。

奥修说过,犹太人占世界人口的3%,但他们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口数量占了世界的80%。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深深思考的。犹太人对于经典的亲近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在传统的犹太社团里,儿童很小就接受了读经教育。根据犹太经典《密西拿》的规定:儿童六岁开始学习读经,最通用的教学方法就是背诵,不管是否理解,先得熟读成诵。《阿伯特:犹太智慧书》写道:“学问,不进则退;不读经,毋宁死。”

陶继新说:孩子的背诵能力是远远超过大人想象的。开始时也许没有大人背诵得快,但一两周以后,其背诵能力就充分展现出来了,就会将大人远远地抛在脑后面。孩子背诵有一个特点就是记得快、忘得慢。大人正好相反,记得慢、忘得快。同时,当孩子以很快的速度记忆下来一些经典的时候,也会对自己产生一种心理认同。

如果在家庭、学校甚至社会上给其展示背诵经典的舞台,他们就会更加自信,就会背诵更多的经典,就会给自己积淀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陶继新说:在某种意义上说,经典文化是可以让生命有根的。如果根扎不深,就可能在西方文化侵入的时候,不分良莠都“拿来”,甚至顶礼膜拜。而当我们有了经典文化之根后,我们就可以在继承与发挥中国经典文化的时候,放开胸襟,大胆地将西方文化的精华吸收过来,并让它融入中国文化之中,成为我们文化发展的有机部分。日本对中国传统文化比较重视,我曾经跟日本早稻田大学的一位教授交流对于《论语》的看法时,令我非常吃惊。他对《论语》的熟悉程度及解析深度,令中国的很多专家汗颜。其实,韩国也好,日本也好,他们的经济发展,都与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有关。被誉为日本的爱因斯坦的汤川秀树《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在自述《旅人》一书说:我五六岁时就开始诵读中国经典……第一部分是“四书”,是从《大学》开始的,我最早读的一本书就是《大学》,后来又读了《论语》和《孟子》等儒家经典。可以说,有效地汲取中国经典文化的营养,并不阻碍汤川秀树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的确,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所载为常理常道,其价值历久弥新。经典文化将我们的生命全然转换,从情绪化的生活状态变成生活目标清晰的状态;经典文化让我们在生活中重新发现完善与统一;经典文化让我们找到了内心的宁静,获得心灵的自由;经典文化让我们体味到生命的欢乐与高贵。而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让我们的接班人,未来社会的栋梁们,我们最最亲爱的娃娃们也能体会到经典带给他们的这种智慧呢。所以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吧!

生命教育观后感 篇8

让我们的教育成为以成长为中心的教育--

吴佳慧寒假期间,我认真地拜读了肖川老师的书-——《教育让生命更美好》,这无疑是我新年的一份最好的礼物之一。肖川先生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教育的多彩世界。这本书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让人感到意味深长,醒悟过来。书中的许多想法和建议值得细细品味,让人读了又想,给我带来了一个诗意温馨的幸福世界。

在本文的前言中,肖川先生举了几个例子。其一,他上学时,班上有名瘦小、单薄的女孩,她的同桌说她身上有味道,于是,班上其他学生都嘲笑她,侮辱她,她的老师和家长对此事也置若罔闻。第二,湘潭一名初中女生被歹徒逼迫,三次转学。她仍然无法摆脱其他学生的奚落和羞辱。

其三,2005年桂林一中年女子欲跳楼,围观者簇拥在楼下看热闹甚至有的人还在底下喊“快跳啊!”

看了这些案例,让人心情沉重。肖川先生在书中说,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因为我们的文化缺乏博爱。我们的社会中弥漫着对强者的仇恨和对弱者的歧视,充满着对特权的追逐和眼热,而对于公平与正义的吁求和呼唤是那样的稀缺和微弱。

有鉴于此,在我们的教育中着力培植生命意识,高扬生命情怀,对于我们文化和国民性的改造,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肖川老师说:“我所能想到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事情,莫过于受过良好的教育。因为只有良好的教育才能使我们拥有渊博的知识、清晰的智力、开放的气质、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教育。

什么是好教育。肖川老师说:“好教育包括重视人格的培养,重视人类核心价值的浸染,重视理智训练,重视充分和得体的自我表达。

好教育还包括教育过程中始终充满礼貌,尊严,秩序,温暖和热情--如果学生处于一种充满支持和鼓励的学习氛围中,他们就更愿意挑战有难度的任务并尝试各种各样的学习策略。”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小学教育对孩子们来说非常重要。良好的教育是孩子们幸福生活的起点。

一。如何给孩子们良好的教育。

托尔斯泰说:“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干的事,关键是怎样教育孩子。”

肖川:在教育中,如果我们能用心营造一个充满真诚和爱心的氛围,一个好的教育才有最切实的保障。

2.改变教师自己的思想。

肖川老师说:用思想武装我们的行为,用思想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改变:行动改变,命运改变。”用思想陶冶学子的心灵。

我给你带来了一段泰国励志**。《我不想让你得第一》。影片虽是雀巢的广告,但情感真挚,感人至深,给我们上了一堂深刻的家庭教育课,同时我们也该反思作为妈妈和老师的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如何给孩子一个好教育,好人生的开始。

我认为我们应该和孩子们一起长大。

1.正确面对落后.任何人不可能一生下来就是王者,而大多数人一生下来都成长不了王者.毕竟第一只有一个.

2。鼓励。孩子们的表现不好。老师做的不是没完没了的责骂,而是鼓励

三。怀疑。作为一个长期没有从事学前教育的人,我们仍然怀疑自己,即使每一个决定都是深思熟虑的。但我们还是要坚持

四。艰苦的工作。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要面对失败,孩子也一样。我们也是

5.质变.在经历了失败与挫折,但也一次次重新爬起来之后最后哪怕赢了1分,这平凡的一分却也坚定了我们和孩子勇敢向前的信念.

读肖川先生的书,看这部短片,我深受感动。

孩子不好的时候,是不是少了我们的鼓励?当孩子遇到挫折时,我们是否坚定了他的信心?

我们要做的不是要比任何人都强,不是一定要冲刺no.1,而是每天的努力—努力超越昨天的自己,每天使自己进步哪怕一点点。

我喜欢书封面的这段话:“生命是一段旅程,不管路途开满鲜花还是布满荆棘,走或不走,时光都会将你带到尽头。用欣赏的态度对待生活,你会发现生活本来就是那么美好。

教会学生拥有欣赏生命的态度,所有的教师都对此负有责任。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活在自己的感情中,为有价值的目标不懈努力。让我们用一颗诗意的心去享受生活、教育、学习,快乐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