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范文资料 > 导航

廊桥遗梦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4-05-01

廊桥遗梦观后感十五篇。

随着自己的观影经历越来越深厚,总有一些让我们记忆深刻的作品,也可以让我们收获不一样的看法。观后感应该注重电影与文学艺术的关系,想要写好观后感,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来写。一篇优秀的作品名应该包含哪些要素?中学范文网的编辑为您准备了一份详细的“廊桥遗梦观后感”介绍,以下意见仅供参考您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出决策!

廊桥遗梦观后感【篇1】

《廊桥遗梦》这本书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没有结果的事情有什么意义?

书的原名叫麦迪逊桥,仿佛暗示着我们,人类的生命是短暂的,情感是容易逝去的,而沉默的桥见证着悲欢离合,始终不言不语。

小说由子女的来访展开了一段备受争议的传奇。故事里面一位摄影爱好者无意间遇到了自己的灵魂伴侣,可此时两人都已不再年轻,女子已经有了家庭。最终,女子垂垂老矣,他们也没再见上一面。子女从遗物当中知道了这旷世绝恋。

我想到有一位女歌手曾经在自己事业的上升期间遇到了情感的难题,先是她的所谓前任出来爆料,涉及到了一些不太雅观的话题,后来她重新又找到了一次爱情,可是那个男人似乎是个水性杨花的人。众说纷纭,我们今天也不知道事实的真相到底是怎样,但大家知道的是那个男人和两个不同的女子分分合合。于是那位男人的所谓原配站出来指责女歌手伤了自己的心。女歌手因此被骂成小三,骂成破坏别人爱情的卑鄙者,尽管女歌手心里非常委屈,她认为自己没有破坏别人的爱情,都是在那个男人和自己的女朋友分手的期间才谈恋爱,复合以后就退出了。可即使如此,女歌手仍旧被人唾骂,事业一落千丈。在多年以后,那位女歌手再次走红,于自己的演唱会上谈起了曾经的那一段恋爱。在她看来,尽管结果一无所有还很累,可还是不后悔,如果一切能重来,还是会重新爱一次。

我明白女歌手的话,其实曾有那样的一个人存在,就是无可取代的财富。爱情里的幸福可能是稍纵即逝,或许对于很多人来说所谓的爱情已经成了鸡肋,已经再也没有任何值得品味的甜,只是漫长日子里一种可有可无的点缀,一种名义罢了。但是,人就生活在滚滚红尘之中,这世界上还有惊天动地的爱,有感人至深的情。

而我努力的方向是让每一天都值得铭记,或者即使不能让我深深地把每分每秒刻写在记忆里,也能让我在细水长流和风景看透里,最终牵住他的手一直往前走。

曾有斯人,足够追忆。倘若牵手,便不离弃。即使没有结果,被玫瑰扎了满身的伤痕,至少给了生活一些可以回忆的美好,这就是《廊桥遗梦》想要告诉我们的内容。

廊桥遗梦观后感【篇2】

看了《廊桥遗梦》的电影,感动之余深感艺术魅力的强大,同时也感慨现实与意愿,生活与梦想,世俗与追求,伦理与艺术的无法对接,无法兼容。

这也许正是给各类艺术家留下用镜头,笔墨,颜料肆意挥洒的空间,让人们有发挥的所在。沉浸到电影的艺术里,就会体察出生活海洋的波涛里,主配角就宛如一只船……也就是女主角说的:“情感的磨砺一旦没有责任便会因之失色……”

我想那责任,伦理,传统便是锚与港湾了!不羁的行者还得服从世俗,回归理性。这就是人生,这就是生活。因遗憾而美好,情感的震颤,无药可愈的痛。因为有文化基因的积淀,使留白补白都有色彩,依托,不至清冷到寻寻觅觅。这类的挣扎,痛苦,意外是全人类的共鸣,再缀上政治因素和浮躁的提速便是中国特色的悲哀。

还好我善借助艺术的空气,展开想象的翅膀,好好地飞翔。把丰富的情感分解成无数碎片,装在各色作品里……因为三原色可调配成千万情感的颜色,不是吗?艺术是什么?是星霞,是云彩,是日月,是彩虹……可视、可感、却不可触及!因为四天的永恒才值得玩味半生。如果四十年呢?百年一瞬,因浓缩而漫长,琐碎则会厌烦。做到平衡是很难的,所以我认为,生活磨掉了、锯到了我们很多很多;生活欠我们太多的债。唯有艺术可以为我们补偿。于是我们消费别人,别人消费我们。

在神秘的心灵花园里,有多少不舍再见的永恒!人性复杂不亚于宇宙,绝不是二元三元那么简单。《红楼梦》之所以高于《三国演义》是对人物内心刻画跃升到丰富,不那么高大全,才生动真实感人。曹翁已懂得不可能有人在独自面对喜怒哀乐悲恐惊时,不乱方寸。不能独立打理好‘情到深处任孤独’的情绪……所以艺术家才有存在的合理性,那么生命是不是因为遗憾缺失而溢彩纷呈?我不知道,但我相信这样的遗憾缺失,痛断肝肠,绝对不至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于是,又留给大家去创新颠覆……

感谢仓颉造字使我们得以排遣心事,直抒胸臆。将流动的瞬间能化作永恒美叹的艺术,以至使人性共鸣的轨迹永无休止地重现。

廊桥遗梦观后感【篇3】

今天才看《廊桥遗梦》,似乎有点太迟了。同事们津津乐道的经典影片自然有它吸引人的地方,曾经打开过这部影片,可是一看女主角年龄大长相又普通,男主角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老头,就失去了看下去的兴趣。不知什么原因,总是兀定地认为,美丽的爱情一定要发生在青春年少的时候,那才是个可以把爱情作为生活主题的年龄,才是个因为爱而勇往直前的年龄。这样的想法也许有点庸俗,显示出我是一个典型的外貌协会会员。

今天读王小波的杂文,又一次提到了这部电影,让我再次萌生了看这部电影的想法。看完,沉默许久,似乎有许多话想说,却不知道说什么,似乎有许多想法,却理不出一个头绪,只是静默着。我想这就是好的影片给人的感觉吧!让你安静,让你深思,让你想说点什么。

《廊桥遗梦》可以说是一部爱情片,虽然是中年人的爱情,却也是美的,美得纯正,美得圣洁,具有一切爱情该有的美感。

弗朗西斯卡是一位普通的农场家庭主妇,当然不是我们理解的不识字的农村家庭主妇,她曾有过梦想,曾有过美好的少女时代。但是,现在的她是一个把一切精力都放在儿女、丈夫身上的家庭主妇,除此之外,她还从事着繁重的田间体力活。简单地说,她是我们见过的最普通的具有伟大奉献精神的妻子、母亲。在厨房忙碌的身影已经失去了少女的轻盈,是无法和浪漫联系在一起的。为了家庭,她放弃了自己的梦想,放弃了作为一个独立的自我的存在,她没有自己的生活。是的,当一个人在家庭中承担起责任时,还会有多少自己的生活呢?

摄影师罗伯特·金凯的到来,似乎是命运的安排。一次偶然的问路,一个人在家的四天自由时间,在冥冥之中为他们的相遇相爱创造了条件。我是个爱寻根究底的人,从他们相遇开始,我就在寻找他们相爱的理由。我觉得,相爱一定是有原因的.,既然这是真正的爱情,而不仅仅是情欲的宣泄。罗伯特为什么单单爱上弗朗西斯卡?弗朗西斯卡为什么又恰恰对罗伯特产生不可遏制的热情?我想,罗伯特不同于当地人的言行一定是首先吸引弗朗西斯卡的原因。在那封闭的小镇上,保守的人们喜欢议论的是别人的家长里短,和我们的卫道士一样,他们反对一切新的思想,违反传统的行为,对道德的捍卫不容置疑,哪怕压抑人性也在所不惜。沉闷的生活让弗朗西斯卡厌烦却又无从说起,罗伯特的出现如心灵上厚重的布帘掀开一角,让她看到了一个鲜活的世界,这样的奇妙体验让她一步一步走近罗伯特。当她接过他送给她的野花时,竟如少女一样调皮地开了个玩笑,说那野花有毒,吓得罗伯特把花掉到了地上。哈哈大笑的她一定是找回了少女时的美好感觉,笑得放肆而轻松快乐。罗伯特也一定欣赏到了这种美,一定怦然心动了。

当然,这肯定不够,不构成相爱的条件。他们的交流才是重点。罗伯特是个热爱自由的人,不愿意受任何束缚,足迹走遍全球,做着自己喜爱的工作——摄影。可以说,他是一个实践着自己梦想的人,他随着自己的内心指引而生活,他不受普遍价值观的束缚,他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个体。当罗伯特问弗朗西斯卡对现在生活满意吗?弗朗西斯卡犹豫了。也许以前从没有人问过她,她过得幸福吗?这是她想要的生活吗?她的梦想是什么?这个善解人意的男人让她敞开了心扉,走出那长期自我封闭的思想状态,也许这是她第一次面对自己的生活开始反思:在这样的生活里,自己在哪里?内心的那个她苏醒了。我想,这是她爱上他的原因,一个可以走进她内心世界的人,一个真正关心她内心世界的人。而罗伯特也被这个外表平静,却有着丰富内在的女人深深吸引了。自此,一段激情四射的婚外情如野火一般地燃烧开了。

看完整部电影,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句:如此确定的事,一生只有一次。是的,真爱一次就够了,只要它足够真实,足够美好,用尽全身的力气去爱,去燃烧吧!也许对他们来说,来得太迟了,但毕竟来了。就如柏拉图所认为的,最初的人是一体的,后来分开了,所以人一辈子都在寻找自己的另一半。确定对方就是自己一直寻找等待的那个人,如此确定,这辈子就是幸福的。

这样的一见钟情,是美的。美就美在它的短暂,就在那fourdays,在最美的一刻,戛然而止,余音绕梁,回味无穷。不让它沾上柴米油盐,不让它沾上第三者的阴影,也不让它沾上对子女无尽的思念以导致以后的争吵,只停留在最美的部分。我想,这是许多人喜欢的原因,虽然是中年人的婚外情,却如童话一般地纯美无瑕。如果弗朗西斯卡跟着罗伯特走了,这美丽的爱情也就破坏了。

这当然不是一部简单的爱情剧,如果只把这部影片看作是爱情剧,那么就肤浅了。这是一部探讨人性的影片,当一个人在爱情与亲情,伦理与道德,责任与自我之间进退两难时,我们该作出什么样的选择?是随着心去生活,还是根据自己担任的社会角色去生活?弗朗西斯卡内心的挣扎、矛盾是许多人面临这种决择时深有同感的。我认为这部影片最成功的地方就在这儿,女主人公的心理刻画非常细腻,那份挣扎表现在脸上的泪水中,表现在收拾好行李却又留下的脚步中,表现在抓住车把手却最终又放开的手中……一个个细节的描绘,让弗朗西斯卡纠结的内心表现得淋漓尽致。那是一种怎样的煎熬啊!走,儿女怎么办?丈夫怎么办?他们将生活在被抛弃的阴影里,生活在别人闲言碎语里。留,又心有不甘,活了半辈子才遇到自己爱的人,难道以后就这样过着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吗?无尽的撕扯、分裂,一次又一次地衡量、比较,往前一步难,往后一步也难。这是命运给她的无法选择的选择题。

最终,弗朗西斯卡放弃了自己,选择了家人,把罗伯特和那份刻骨铭心的爱放在了心底。无奈的选择,也是必须的选择。这是一种牺牲,应该说是伟大的。

看到这里,我有些感动,也有些伤感。我们可以说,这就是生活。生活中有太多的无奈,太多的矛盾,太多的艰难决择。弗朗西斯卡的选择不是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而是抛给我们一个思考的题目,一个探讨的领域。人的内心是一个丰富的世界,是复杂又柔软的所在,在这个世界里会发生各种冲突,如何取舍,正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都需要思考的。生活中人们会有不同的选择,但谁又能说谁对谁错呢?也许根本没有对错之分。

艺术作品不是道德教育的承载体,不需要给谁指明方向,更不能强迫别人的生活方式,而是要引领我们多思考,多探讨,这样我们才可以走向更深入的心灵世界。

廊桥遗梦观后感【篇4】

如果这场大雨成为一对深爱着彼此的恋人的告别,那么这样的场景就有一种悲凉的情调。《廊桥遗梦》便是如此。故事讲述的是一段婚外情,为期四天。

撇开道德伦理不谈。就情感纬度而言,虽然很短,但并不影响这种关系的强度和诚意。英雄罗伯特是一名摄影记者。他与女主角弗朗西斯卡的相遇纯属偶然。

只不过是因为罗伯特的问路才使原本距离甚远的他们有了交集。罗伯特在世界各地游荡,缺乏稳定的家庭,问暖的恋人,友好舒适的生活环境,而弗朗西斯卡则生活在小镇封闭的人群中,单身而清新。有限的人际关系就像一面高墙,四面八方,压抑着她心中所有的梦想。

她不得不有意去让自己变得庸俗粗陋,适应环境。但对优雅的渴望,就像水一样,充满了她皮肤的每一个细胞。他身上所体现出的优点是那么卓尔不群,他无疑是她狭窄见识面中相比而言最完美的男人。

是她梦幻的载体。这也就注定了他俩的相遇会伴随一段爱情的降临。

未知的事总是引人想象,不禁会想如果在大雨磅礴的那天,弗朗西丝卡最终跟罗伯特走了,那结果又会如何?既然是想象,面对所希冀的,我们总愿想的很美好。弗朗西丝卡怕也是如此。

面对如此强烈的情感,对她来说,也许这就是天堂。可远在云端的天堂似乎也是虚渺的,尽管她有着那样强烈的渴望,可最终还是愿意束缚在现实的锁链之下,继续她那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乡村庄园生活。我想,那不仅是责任,也不仅是因为舆论的压力。

同样也着有对未知的一丝惧怕。因为没有人能保证这样的感觉,在平淡的生活中也会随着时间慢慢消逝。那么她是否又会过上一种类似的庸常的生活呢,所以美丽的东西注定是短暂的,而且在回忆的时候更是会增加分量,这是不可逃避的悲剧所在。

所以抛开所谓的家庭与欲望之间的冲突,苍白也是必然的!

弗朗西丝卡与罗伯特的相爱,是偶然也是必然。“最后一个牛仔”的摄影师罗伯特,他的确如同草原的猎豹,捕猎时迅猛矫健,漫步时从容优雅。而弗朗西丝卡,田野里的一朵花,成熟而芬芳。

一只厌倦了流浪的猎豹遇到了一朵厌倦了田原景色的花

低头嗅香。情欲之火一闪而过,这是他们不同点的致命吸引力。等到相熟相知,却又发现,他们同爱着叶慈的诗,有那么多灵魂的共识,这些相同点更令他们相互依存。

相较于弗朗西丝卡与她的丈夫。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当罗伯特问弗朗西斯卡为什么和她丈夫在一起时,她的回答是他是一个干净负责的人。他们结婚生子在一起,更多的是因为他们遇到了一个适合结婚的人,而不是因为他们强烈的爱。

这样一来,他们更像是一对真正的恋人,所以他们的分离难免让人惋惜。

然而,也许我们都有渴往美的本能。在这部电影中,我们总是愿意代替或站在主角的一边。但是,试想下如果你是她的丈夫,又或者如果你是她的一双儿女,面对这样的事,你更愿意希望结果如何呢?所以我觉得女主角愿意理性地放弃这种关系,这是一种奉献,也是一种更正确的决定。

她也想过,或许跟着罗伯特走,因为心怀着对于丈夫和孩子的愧疚,她依旧不能和他快乐的生活。反而也会因此影响他们之间的感情。那样她失去的将会更多。

虽然他们,一对相爱的人分开了,却是彼此遥望的。相爱的两颗心不会因为无法相守而分离,弗朗西斯卡仍然对丈夫和孩子尽着自己的责任。我想这样的结局也不算是最坏的。

有人说《廊桥梦》是一部欲望电影。我认为主角之间的相互吸引,最初的欲望,来自欲望。可是要说这是一段产生于情欲的爱情,我不赞同。虽然在他们最初的吸引中,的确也有生理的欲望,但是更多的,是来源于情感上的需求。

罗伯特和弗朗西丝卡是成熟的人。他们的爱情是成熟的,他们的感情是炽热的。他们一起寻找灵魂伴侣。所以他们的爱当不会只是逃离围城般渴望。可是单论说它是部欲望的电影,我却赞同,这个欲望,是对更美好的生活追求,这是人人都有的欲望。

如果弗郎西丝卡没有遇见罗伯特,或者在问路之后,她只是带着一点心意和罗伯特说再见,但后来什么也没发生。我认为罗伯特将继续漫游,弗朗西丝卡将继续过着平淡的生活。虽然没有这样美好的回忆,也不会有这样痛苦的分离。不过爱情的发生是不能被预设的。

尽管分别是如此的痛苦,但是他们都没有后悔过他们的相识相知,这美好的一段回忆在他们的记忆中熠熠发光。这种爱也是一种幸运,因为有太多的人在他们的生活中从未经历过真正的爱。

这样的相恋在此已经没有对或错之分了。这只是一个相逢不适的遗憾而已。在影片中,弗朗西丝卡面临着爱和责任的选择,最后选择了责任,这是她的选择。我们无权讨论。

于我,或只能感慨,罗伯特与弗朗西丝卡的相逢是个美丽的遗憾。影片最后,两者的骨灰共撒于廊桥,也算是在这样美丽的缺憾中,令人稍感一丝慰藉。不过,弗朗西斯卡却的确是一位聪慧的女子,因为她用离别的方式,保证了他们爱情的永恒。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一座廊桥吧!或许那里埋葬的是爱情的遗憾。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

当然不能说弗朗西斯卡当初没有和丈夫相爱过,不然她也不会跟随他从意大利来到美国,过着宁静而琐碎的乡村生活。只是任何人都不能保证一直在你身边,不能保证爱情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淡甚至变得无存。如同电影里所说的,把变化当成是必然的,你就会心安理得。

但是重要的是,我们是否寻找到过一份令自己不后悔的爱情。如同男女主人公在最后所表达的那样,不后悔。

廊桥遗梦观后感【篇5】

此书之所以畅销,是生活在现代都市里的人们,渴望真情,向往真正的感情,没有防备,坦诚相待。

在现实中很难再有罗伯特和弗朗西斯卡的感情了,但是不禁让人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世界上的每一对夫妻,都能拥有这份感情,那世界又会变成怎样的美好?

美好需要有人创造和引领,也需要追随者的认同,才能守住美好。

一个孤独的漂泊者,没有想到与一个女人相遇以后,会日夜思念她;一个生活单调的女人,没有想到只是和一个男人相处了四天,感觉生活像填加了好多浓墨的色彩,竟然爱他爱的那么深。

他们在廊桥相遇,两颗心渐渐贴近,灵魂仿佛重叠了,听到了彼此内心的呼唤。

他们只在一起生活了四天,然后分手,接着就是绵绵无尽的想念和永远无法相见的感伤,就这样他们度过了余生。

使我落泪的'是小说最后部分罗伯特的老友吹了一首《弗朗西斯卡》,音乐把罗伯特的思绪又勾了起来,他对老友表示感谢。

提到婚外恋,好像本能会觉得厌恶,会认为是不道德的。当知道了他们俩的故事以后,我在想婚姻的意义是什么?

它让你稳定的和另一半相处,可是又不让你有别的可能,你在以后可能还会遇到更好的。

那如果没有婚姻,彼此不是占有,而是拥有呢?

罗伯特和弗朗西斯卡相遇在具有物质繁荣的国度里一个乡村,在那廊桥上叙写了一曲刻骨铭心的爱情,使这座古老的桥从一个自然景观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他们把一生的爱留在了这里。生命相对于四天来说,是何其短暂,然而一生中有这样的四天已足够,因为此后的生命都会因为这四天而改写。

在年轻的时候,在那些充满了阳光的长长的下午,我无所事事,也无所惧怕,只因为我知道,在我的生命里有一种永远的等待。挫折会来,也会过去,热泪会流下,也会收起。没有什么可以让我气馁,因为,我有着长长的一生,而你,你一定会来。——席慕容《写给幸福》

廊桥遗梦观后感【篇6】

这本书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生活在现代城市里的人们渴望真情,渴望真情,毫无防备地坦诚相待。

在现实中,很难有罗伯特和弗朗西斯卡的感觉,但不禁要想一个问题:如果世界上的每一对夫妻都能有这种感觉,世界会变成什么样的美?

美需要他人的创造和引领,也需要追随者的认同,才能留住美。

一个孤独的漂泊者,没有想到与一个女人相遇以后,会日夜思念她;一个生活单调的女人,没有想到只是和一个男人相处了四天,感觉生活像填加了好多浓墨的色彩,竟然爱他爱的那么深。

他们在过道的桥上相遇,两颗心渐渐靠近,灵魂似乎重叠,听到彼此内心的呼唤。

他们只在一起生活了四天,然后分手,然后无休止地想念对方,再也没有见面,所以他们度过了余生。

使我落泪的是**最后部分罗伯特的老友吹了一首《弗朗西斯卡》,**把罗伯特的思绪又勾了起来,他对老友表示感谢。

说到婚外恋,似乎本能会被厌恶,被认为是不道德的。当我知道他们的故事,我想知道婚姻是什么意思?

它让你稳定的和另一半相处,可是又不让你有别的可能,你在以后可能还会遇到更好的。

那么如果没有婚姻,对方不是占有,而是占有?

罗伯特和弗朗西斯卡在一个物质繁荣的国家相遇。他们在天桥上写下了一段难忘的爱情,使这座古桥从自然景观中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他们把一生的爱留在了这里。生命相对于四天来说,是何其短暂,然而一生中有这样的四天已足够,因为此后的生命都会因为这四天而改写。

当我年轻的时候,在那些阳光明媚的午后,我无所事事,无所畏惧,因为我知道我的生命中有一种永恒的等待。挫折会来,他们会过去,眼泪会流下来,他们会被收起。没有什么能让我气馁,因为,我的生命很长,而你,你会来的。

——席慕容《写给幸福》

廊桥遗梦观后感【篇7】

人的一生应当有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才不枉此生,看了电影《廊桥遗梦》之后,我又迫不及待看了小说。我不想以道德的标准来评判对与错,只想抒发一下自己的感受。

弗朗西丝卡少女时代的浪漫情怀与梦想一直存在于内心,婚后无激情一潭死水的现实生活让她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渐渐老去,人到中年遇见与小镇里完全不同的男人,这个男人睿智、矫健、孤独且深邃;这个男人能够轻而易举到达弗朗西丝卡丈夫永远都无法到达的地方;这个男人能够轻易将弗朗西丝卡内心的欲望释放出来。很钦佩女主角知道什么是自己想要的,能够清楚听到自己内心深处对爱的渴望,也才有了夜晚驱车将小纸条订在罗斯曼桥头的那一幕,如果没有这张小纸条那他们也将会从此陌路。中年人的爱终究是爱得深沉而又纠结的,家庭与责任让她最终选择了留下来,雨天车上离别时内心的百转千回、痛不欲生让人不禁泪流满面,是啊这场景何曾相似?只是经年已去,昔人你在何方?

相爱的四天已将一辈子的爱都刻在彼此的生命中,罗伯特离开的时候说:“在一个充满混沌不清的宇宙中,这样明确的事只能出现一次,不论你活几生几世,以后永不会再现”。是啊,有的时候我们穷其一生也无法得到真爱,亦或真爱来临时,却不敢勇敢迈出那一步。现实生活让我们背负的太多,不敢也不能轻易的去爱。男女主人公的相爱让很多人贴上伦理、背叛和出轨的字眼,我不敢苟同亦不做评判,你我皆凡人,当真爱来临,又如何能够按耐内心的那份躁动?又怎能泰然处之云淡风轻?人终究是感情的动物,需要情感来彼此慰藉,如若没有真爱这人生也终将是不完整的。

文章的升华部分是男女主人公在离别后的十年、二十年直到去世,虽然没有再见也没有联系彼此,可是爱着对方的心却从未减少,甚至是愈久愈浓,那种留藏心底难以诉说的真爱,更是爱的真谛与升华!不是不该爱,只是在错误的时间遇到了正确的人。

第一次写感想,有些不知所云!最后,希望正沉浸亦或等待真爱出现的人们,请怀着一颗勇敢且敬畏的心去善待真爱,唯有如此才不辜负这短暂的一生!

廊桥遗梦观后感【篇8】

在写奥斯克最佳入围影片的中途,突然插入一部很久以前的老电影,就当做是一种调剂吧。写了这么多关于“爱”的电影,怎么能少了《廊桥遗梦》呢。这部电影放映的当年,不知道害多少人留下了感动的热泪,而我是看了还是没看,如果看了,又有什么感受,却完全不记得了。是因为时间过去了太久,还是因为在看的当下,由于经历有限,因此没能产生共鸣呢?我猜大概是后者占了主要原因,所以这一次,当我时隔多年再去看这部电影时,毫不意外地,竟然与之产生了深深的共鸣。何止是泪奔而已,那种揪心的感动,让我突然间意识到,电影还是一样的电影,而我,却已经是不一样的我了。

人到中年,有了很多或深或浅的感情经历,这些其实都还不算什么。你必须要有过与影片中类似的经历,才会明白,一个中年人的爱情,真的可能会比年轻人的更为刻骨铭心。就像罗伯特和弗朗西斯卡一样,他们只不过是邂逅在异乡的一对中年人,在之前的生命里完全没有过任何交集,一个是走遍世界的《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师,人们眼中的不羁浪子,另一个是居住在美国乡村小镇的家庭主妇,有一个爱她的丈夫和两个她爱的孩子。因缘际会,他们相遇在曼迪逊桥上。

有谁能看出隐藏在迥然不同的身份底下,两颗如同孪生子一般相似的灵魂呢?光着脚踩在地板上做家务的她,听着音乐也会微笑着走神,暗自向往着陌生的远方,她也有着狂野不羁的一面,而这一面在平凡琐碎的生活中被掩埋了太久,直到他的到来,才蠢蠢欲动起来。

她也是个美丽的女子啊,在农妇的粗布衣裙下面。她也笑靥如花,微微撩动的裙摆,代表着她躁动不安的心。而灵魂深处的共鸣,在逐渐深入的交谈之间一再地响起,提醒她,原来世界上还有一个这么懂得她的男人。

爱情发生在电光火石之间,又或者早在亘古之初,她和他就已经结下了缘分,注定要在这短短的四天里面,要将一生积攒的爱欲统统用完。他们无法控制地相爱了。肉体与灵魂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如鱼得水,如胶似漆。麦迪逊桥上,留下了她犹疑的脚步,暗藏的心事,和他为她美丽的身影定格的照片。

她想过要和他一起私奔,因为就像罗伯特说的那样:“这样确切的爱,一生只有一次。”可是临走之时,她却迟疑了,她想到并没有做错事的丈夫,和她离不开的一对儿女,想到了小镇上人们的流言蜚语,想到她走之后留下的人该如何度日,她的脚步变得益发沉重了。

在爱情与现实之间,她终究还是让理性做主,选择了后者。表面看来她佯装无事,照样做着家务,照顾着丈夫和孩子,可是当她在大雨中看到罗伯特凝视她的眼神,踟躇的脚步和离去时孤单的背影,她还是无法自控地痛哭了起来,因为她心里再清楚不过,此去一别经年,再无相见的可能。这段刻骨铭心的爱,也注定要被她深深掩埋在心底深处了。

爱的深浅,果然与时间的长短无关,一生之中只不过给予彼此四天的短暂时间,却让他们两个记挂了整整一辈子,直到离开世界的那一天。他和她的共同心愿,就是此生不能相伴,在死后要把两个人的骨灰都洒在麦迪逊桥下,他们的心碰撞在一起的地方。愿自此之后,他们的灵魂可以永生永世相依相伴。

这一场没有结果,却天长地久的爱,谁能说它不伟大呢?两个相爱的灵魂不一定非要终身相伴,只要彼此的心是连在一起的,他们就可以做到永生永世不分离。麦迪逊桥的爱情故事,让多少人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爱里面辗转纠结,渴望拥有,却害怕失去的心。

永恒的爱存在吗?它存在在彼此的心里,在相爱的瞬间。

廊桥遗梦观后感【篇9】

很早就听说过这样一部老电影,今天终于看完,它之所以著名,正是因为它触碰了人们心里的那个禁区——情感和道德,究竟选择哪个的问题。这是一份经典的爱情,也是一份典型的婚外情的案例

他们只相守了四天,在短促的四天里经历了爱情的整个过程:最初的吸引,交谈的愉悦,身心的激荡,选择的苦闷与分离的伤痛。他开着卡车扬起了乡村小路的尘雾无约而来,四天后他又在尘雾中碎心离去。他继续旅行,而她继续生活,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而回忆啊,却一遍遍浸润了他们的心灵深处。

他们的整个生命似乎可以归结为等待,相遇和回味,四天就决定了一生的眷恋,让人惆怅。平凡的夫妻取代了不平凡的恋人。这是人性的弱点:终成眷属也许因终日相守而耗尽了爱情,而相望分离却因绵长的回忆留住了爱情。这完美时候的缺憾,和缺憾之中的完美,只留下遍寻和品味。

可见,维系女主人公婚姻生活的,是“家庭责任”,换句话说,是她对农夫理查德的人身依附。尽管生活已经没有了激情,夫妻之间已经失去爱情,但她仍然离不开理查德,因为她害怕于“小镇上的流言、抚养孩子的义务”——因此,尽管农场主丈夫是忠于婚姻的(没有婚外情),但这并不能消除妻子所感到的婚姻的束缚感。作为一个家庭主妇,她丝毫没有选择的自由,尽管罗伯特·金给了她一次选择爱情的机会,她也只能驯服于现实,将后半生奉献给这一小资产阶级家庭。她寂寞,她思念,却始终无可奈何。

这种爱情的确一生只有一次,可是在一起的话,那也便不算是一生只有一次的爱情了,女主角在电影里也说过类似意思的话,她想的很明白,她是明白事理的,理性善良的女人,她的确伟大,这没错。我不知道是否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幸运,在生活中遇见真正与自己灵肉相属的唯一的那个人?

最令我感动的,他对她说“这么肯定的事,一生只有一次”

廊桥遗梦观后感【篇10】

近日被一部老电影《廊桥遗梦》深深的迷住了,反复看了三遍。这部电影是根据美国作家罗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同名小说改编,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梅丽尔斯特里普、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等主演的爱情电影。

故事的情节简单、平淡,讲述了一个女人人生中的一个片断,却能深深打动人心。

故事讲述的是洛琳、迈克姐弟两人都面临着家庭离异的危机。这时母亲弗朗西斯卡去世的消息让他们回到了童年生活的乡村。令人意外的是母亲在遗嘱中要求将她的骨灰撒在曼迪逊桥畔,也是因为这份遗嘱揭开了母亲的一段过往。

1965年的一天,40多岁的家庭主妇弗朗西斯卡独自留在家中,她的丈夫子女外出了。摄影记者罗伯特金凯停车向她打听曼迪逊桥的所在,弗朗西斯卡亲自带他去了桥边。罗伯特采了一把野菊花送给弗朗西斯卡以表谢意,镜头细腻的演绎了佛朗西斯卡看到那束花后像个淘气而又可爱的少女般说:那花有毒,花掉到地上两个人一起蹲在地上捡花束时爽朗开怀的笑声纯真、毫不做作,那是发自心底的快乐,是那么动人。

佛朗西丝卡邀请罗伯特到家里喝冰茶。两人互讲自己的婚姻家庭:罗伯特与前妻离异,而弗朗西斯卡陪丈夫和一儿一女过着单调清寂的乡村生活,而且可以看得出这样的生活让她觉得乏味、无趣。这个乡村小镇有很多美好的东西,不会担心小孩走丢,人们勤劳朴实,但是这里并不是她从意大利出发时所向往的地方。佛朗西斯卡认为丈夫是一个好父亲,干净、厚道、善良、勤劳等等却没有评价他作为一个丈夫是怎样的,这足以说明,他不是她曾经幻想中的那个完美男人。无论是住的地方,还是陪伴左右的人都跟她少女时的梦相距甚远。这个情节也是为后期故事发展做了一个铺垫吧!

而罗伯特的那句:也许我能理解让佛朗西斯卡的内心产生了悸动跟别样的情愫。丈夫无法理解的心境,竟与一个初次相识的人产生共鸣,此时佛朗西丝卡对于罗伯特的感情应该属于遇到知音的惺惺相惜还夹杂着一丝倾慕。两个人一起做晚餐、吃晚餐是对普通生活场景的一个描述,而两个人默契的干活聊天,还有那发自心底,像孩子般的笑声,让人感觉到温馨美满跟幸福。也从另一个层面表述了,这是两个对的人,却相遇在了错的时间。

佛朗西丝卡是一个善良、单纯、可爱、对浪漫充满幻想的女人,而罗伯特看似放荡不羁、无拘无束,却又善解人意,富有情趣。他的出现给她波澜不惊的生活投进一块石子,激起了一圈圈涟漪。

爱情是非常奇怪的事情,有时候爱上一人需要一生,有时只需一刻钟一个人就可以走进另一个人的心里然后深深的扎根。

夜幕低垂,有一种感觉在弗朗西斯卡的心里萌动滋生。她将一张邀请他共进晚餐的纸条订在了桥头。

第二天,罗伯特发现了纸条,接受了弗朗西斯卡的邀请。在接到他愿意赴约并且邀请她一起去拍照的电话后,佛朗西丝卡把那种溢于言表的激动喜悦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女为己悦者容这句话也在她逛商店时得到了完美的诠释。她像一个春心萌动的少女为见喜欢的人慌乱而又期盼。

夜幕降临,共进晚餐后的两个人在轻柔的乐曲中相拥共舞。以后的.两天时间里两人徜徉在属于他们的爱河里,似乎世界上只剩下了他们。然而,很快就到了她丈夫孩子们的归期,彼此陪伴的美好戛然而止,用欢笑开始的不该开始的故事,注定要用眼泪结束。

故事最后那个雨中告别的场景让我不止一次的流泪。不得不夸赞男女主演的高超演技。没有一句台词仅仅用眼神、表情和细微的动作,就将两个人的不舍、无奈、艰难抉择、压抑的感情演绎得深入人心。

佛朗西丝卡最终选择了家庭与责任,她把那份爱放在了心底,然后用一生的时间怀念。

影片最后算得上圆满,读了母亲的故事姐弟两深受触动,重新审视自己的婚姻问题。尊重母亲的遗愿,将骨灰洒在了曼迪逊桥上。那些随风扬洒的骨灰似乎在诉说她一生的眷恋。

这部电影上映后引起了人们的争议,争议的焦点就是该不该拿道德的标尺来衡量这样的爱情。

我的一个朋友问我:如果你是佛朗西丝卡你会选择爱情还是家庭跟责任?

我回答她:我会选择家庭跟责任,不是因为爱的不深,也不是爱情不重要,而是人生中有许多事,不能进行选择,那就是责任。我是一个母亲,我有义务跟责任爱护家庭跟孩子周全。

廊桥遗梦观后感【篇11】

传说中“凄美的爱情故事”?嗯,别开玩笑了,这个世界上,你牺牲自己的爱恨情仇,去成全别人的人生,就是对自己最大的不负责任。难道活着就是为了让别人感动、让别人舒心、自己却悲情一生?有毛病吧大概是,这绝对是畸形的、软弱的价值观。

再说女主所谓的“家庭责任”,呵呵呵,都不爱了保持一个“形式上的完整”,别为自己禁锢自己的软弱无能找借口,还搞得跟为了孩子和丈夫一样大义凛然,这个世界谁离开谁还不能活了呀?不追求自己想要的还在这里矫情,死了之后骨灰给罗伯特有个毛线用?痛苦一辈子女主就满足了?好像是为了孩子和名义丈夫,但是你去追求自己的爱情老公和孩子难不成还活不下去了???就是把自己想的太重要了,所谓的家庭责任,其实都是假的,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你只能为自己的幸福负责,无论是父母、孩子、还是婚姻中的另一个人,都应该学会对自己的人生幸福负责,而不是“亲情绑架”,认为亲情就意味着所有东西都理所应当。如果我有孩子,那么我会告诉他/她要独立,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人格,我也不会为它牺牲自己的幸福,因为我也只活一次,我也有自己的人生,亲情让我们亲密无间,但是这绝对不该是束缚,不该是我牺牲自己、让自己悲情一生的理由;其实很多单亲的孩子有各种问题,不是因为是单亲,而是因为父母之间没有爱,无休止的家庭争吵让孩子内心崩溃了,所以根源不是单亲不单亲,而是有没有爱与被爱;孩子的价值观,都是父母帮助建立的,我相信很多人没有做父母的能力,因为很多人自己价值观和水平都是有很大问题的,很多人给孩子灌输的观念就是不对的,不是只要形式完整就万事大吉了,而且说白了,孩子得承受能力,远远比世人想象的要强得多,当你把孩子培养得足够有独立的思想时,外界的一切,都真的很难影响到他们了。更何况,现在的社会,从大人到小孩,都没那么矫情了,大家都很社会、很多元化、很独立,真的没有谁离开谁就活不下去了。

无论是做人做事、爱情还是什么,遵从自己内心的Happyending都应该是执着追求,没有必要的、自认为很悲壮的牺牲和将就都是扯淡。

廊桥遗梦观后感【篇12】

我坐在车上,车在疾驰。

右前方是一条江,远远地看,它像是一条黄色的宽宽的带子,有着细波浪花纹,和冬烘先生腰间的粗布腰带一样,皱皱巴巴。

今天晴,深秋的阳光透过车窗玻璃,照在脸上,我不自觉地眯起了眼。我不是困了,只是这温度刚刚好,很舒服。夏天的太阳光太过热烈,让人只想逃跑。而冬天的又不够热度,甚至比不上一个暖暖的小壁炉,无法满足。

人们都喜欢大自然中的刚刚好,但总也把握不住自己情感世界里的度。那些痛不欲生,咬牙切齿,追悔莫及……你如今撕心裂肺默默吞下的眼泪,都是当初看不清想不透太任性埋下的罪,有因必有果的道理。女人在面对情感时尤其如此,半推半就地进去,鬼哭狼嚎地出不来,大多数女人在男女关系里表现得都很不尽人意,真遗憾!

《牡丹亭》的题记:“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一往而深,有的。但情不知所起,这我不同意。从来不相信有无缘无故的爱。爱一个人,起心动念的那一刻,其实是很清晰的,就像闪电,闪没闪过,天空最清楚。

爱情从产生,发展到结束这个过程,往往男人的背影已经走远,可女人还在里面打转。所以,最后遍体鳞伤的总是女人,最后被嫌弃的还是女人。本题似乎无解。也未必!世事没有绝对,都看那是谁。

那怎么样的女人在情感世界里可以更加游刃有余,不那么受伤?我的答案是,在情感里可以做到与男人同步的女人。如果把谈恋爱比作一次跳舞,音乐响起后,自然地入场,优美的起舞,曲终人散时优雅地转身离场。这对共舞者来说都将是一次难忘的体验。所以,女人在爱情里面,保持一定的理智很重要。

一个叫弗兰西斯卡的女人,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弗兰西斯卡是《廊桥遗梦》的女主,这本小说出版于1992年,在1995年被拍成了电影,小说和电影都是经典。

故事讲的是四十多岁的乡村家庭主妇弗兰西斯卡一个人留在家里,老公和孩子们一起去了隔壁镇参加一个展览。

一天午后,弗兰西斯卡在自家门口与上前问路的五十二岁的《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金凯德,两人一见钟情,以火箭的速度一起坠入爱河。他们一起聊天,跳舞,用餐;一起去散步,摄影。他们抱着,吻着,做爱……两人已经达到灵与肉的高度结合,用书里的话就是,没有了“他”或“她”,生出来的.是一个已经不再是“他”或“她”的结合体。

但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老公和孩子马上要回来了,刚刚燃烧起来的爱情之火到底是继续添油加柴,让它越烧越旺,还是当头一盆冷水浇灭?

弗兰西斯卡面临着抉择。

金凯德告诉弗兰西斯卡,他很爱她,希望她能跟着他远走高飞。但是,弗兰西斯卡在经历了内心的各种挣扎后,最终做出了痛苦的选择,那就是留下来坚守家庭。

四天的相遇相爱相别离,此后便是至死不渝的天涯守望。故事并没有特别惊天动地的创意,不过是一段中年男女的爱情。不同的人会有完全不同的评价,看起来争议还很大。

有人说,他们的爱情太美好!女主真幸运,这个年纪还能遇到真爱。同时她很有分寸,为责任放弃爱情,很伟大,可敬。也有人替他们遗憾,他们觉得真爱应该在一起。认为女主太狠心了,怀疑女主是不是不够爱?

但有人就毫不客气了!他们认为,明明是一段婚外情,女主婚内出轨,凭什么还被树立了伟大二字的牌坊?这种不伦之恋居然还受到那么多的追捧!说好的正确三观呢?别说不同的人会有如此迥异的观点,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这个故事都会有不同的解读。

在此,我不对他们的爱情做伦理的分析。不要用道德来评价亲密关系,这是常识。每一份真挚的情感,每一颗真诚的心都值得尊重。爱就是爱了,没有对错。但是爱情是有技巧的,不害人不伤己,这算是对爱情最起码的敬意。

让我们来看看,在这个故事里,弗朗西斯卡是如何演绎作为一个聪明的女人对待感情的正确方式,她是如何做到了爱情来时毫不犹豫,需要结束时让它戛然而止?

弗兰西斯卡第一眼就爱上了金凯德,她的身体和内心都很坦诚。那样的夏日午后,空气和人心都很燥热难耐。弗兰西斯卡看到从车里走出来的金凯德,她觉得他是从一本书上出来的幻像,可见她对他多么倾心。她说,她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也许是在这么多年以后,少女的心境像水泡一样浮上水面,终于爆开了。”金凯德的到来唤醒了她那遥远的少女梦想。

用金凯德的话,“就像二只孤雁在神力召唤下、飞越一片又一片广阔的草原,整个一生的时间,我们一直都在朝对方走去。”那就是“命中注定我爱你”,故事里他们的缘分就是这么神奇。

金凯德还说,“我在此时来到这个星球上,只是为了爱你。”试想哪个女人可以抵挡这种甜言蜜语?更何况是这个内心还保留着少女时代梦想的困在乡下小农庄的家庭妇女呢?

弗兰西斯卡一眼就爱上了金凯德,她也接收到了金凯德爱的反馈,这些统统不稀奇,而我觉得很赞的是弗兰西斯卡对这份突如其来的爱情的态度,不矫情,不掩饰,对人对己都很坦诚,我喜欢这样的女人。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里有一段话诟病大多数女人在面对感情时太过别扭的表现。他说,“一个女人,即使她心里火烧火辣的,想委身于人,但是她们通常总要否认自己有这种打算,还要装出一副惊恐万状或者怒不可遏的样子,非等男人再三恳求,说一通弥天大谎,赌咒发誓和作出种种许诺,这才愿意平息下来。”这样累不累?

再来看,弗兰西斯卡在面对抉择时的做法。就像所有的故事既然开始,必然就会有结束一样,命运仿佛在和弗兰西斯卡开玩笑,在她认为自己遇到了这一生真爱至爱时刻,同时附上一道单项选择题。她的决定有多难?当金凯德问,“我们怎么办?”她默不作声,是内心极度矛盾的沉默,然后柔声说道,“我不知道。”爱和责任是矛盾的,但弗兰西斯卡做出这种决定难道全是因为责任?

我不这么认为。虽然金凯德对她许下了美好的未来:“我们可以在大漠的沙堆里做爱,在蒙巴萨的阳台上喝白兰地,瞭望阿拉伯三角帆船在初起在晨风中扬帆启程。……”浪漫而疯狂,对不对?可是这种话说的人可以认真,但听的人怎么可以当真?弗兰西斯卡并不因为恋爱了就脑子变傻。两个人一起生活更多地意味着平淡的生活,激情不可能一直在线。所以,金凯德走了,弗兰西斯卡没有跟着走。理智告诉她,即使她跟着他走,也未必会得到幸福。

少年时我们迷恋激情,成熟后我们知道平庸的可贵。诗与远方的美好,都是因为距离现实很远。聪明的弗兰西斯卡知道,爱情在神坛,生活在人间。

爱是盲目,可以疯狂。但生活徒爱不行,爱只能是曾经拥有。最好的爱情,让你不断完善自身,却不能丢了自己。对于已是中年的弗兰西斯卡来说,自己是自己,自己已不是自己,是一个丈夫一双儿女。

“我在人海捡到你,终究要把你放回人海。”所有的爱情都是人生的过客,你别不甘心。山海可平,人心难平,我们能做的就是要及时清醒,事事甘心。弗兰西斯卡用一辈子的时间来追忆四天短暂的爱情,那份爱已然永恒。

廊桥遗梦观后感【篇13】

爱情·家庭·责任——《廊桥遗梦》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名字总是让我们想起美国西部广袤的草原和沙漠,以及在上面奔驰的马匹和牛仔。然而,在1995年这位风采依旧的老牛仔却将自己柔情的一面在银幕上展现给观众。那张已刻满岁月印痕的坚强面庞,也能在微笑时流露爱慕;那双能抚平旧日沧桑的刚毅手掌,也能在拥抱中点燃激情。

影片的开始只是一瞬间的偶然。摄影师罗伯特·金凯不知道曼迪森桥的女主人是谁。家庭主妇弗朗西斯卡不知道那个男人停在她门口的是谁。

但他们就是这样相识的。男人在紧张的拍摄之余采来一束野菊花送给女人以表谢意。女人也邀请男人去她家中喝茶作为还礼。

表面看礼貌周全的行为,但他们私底下都已产生了一种不可名状的感觉。

一个是婚姻失败,落得孤家寡人的男人;一个是生活无趣,陷入“七年之痒”的女人。在他们平凡的日常生活中,终于出现了曙光。

然而,这一责任使弗朗西斯卡终于停下来,没有跟罗伯特走很远。她和罗伯特在一起的两天,可能是她结婚后最幸福、最幸福的日子。但她甘愿放弃这得来不易,也恐怕再不会重临的改变生活的机会,就是因为作为妻子和作为母亲的责任。

爱情和家庭通常是一样的,但通常是一样的。当二者分离甚至对立时,哪个更重要,哪个该放弃,哪个该接受,就成了一个谁也说不清、谁该解决的命题。

女主角的表演在这里要比男主角困难的多。她要将弗朗西斯卡所面临的各种压力,情感的矛盾反复,以及经过痛苦抉择后最终选择家庭的内心活动统统表现给观众。这是电影的最高潮。当然,梅丽尔这位奥

斯卡影后在这部电影里凭借她的精湛演技将弗朗西斯卡这一人物塑造的丝丝入扣。尤其是在最后她选择离开罗伯特的戏剧。当所有的感情和思想都无法用语言表达清楚时,她用眼睛、表情和行动将它们表达得淋漓尽致。

此一段堪称整部电影的精华所在。

分离,总是爱情电影的“完美”结局。这部电影也是一样,一样是分离,一样令人感动。

这是一部情节简单的电影,但在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和梅丽尔·斯特里普的完美演绎下,这部电影呈显出平凡中的金色光泽。可以说是他们成就了这部电影的经典。

说起影片中出现的几幅画面,它显然是影片中最成功的地方;汽车,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影片中一个特殊的空间;连续五次出现的廊桥,是承载爱情的重要符号和牵引力;

廊桥遗梦观后感【篇14】

--观《廊桥遗梦》有感

文:章彤

鲁迅说:悲剧就是把一切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

大雨滂沱的十字路口,湿发狼狈地覆盖在罗伯特的头顶,他的眼神里满是乞求,车子里的弗朗西斯卡坐在丈夫身旁,内心波涛汹涌,但是至口边只能变成无声呜咽,纵然此刻的悲伤铺天盖地,但却只有两个人能感受到。她也想为自己的爱和自己的人活一次,但随着车慢慢地开始离开。过往激情霎时烟消云散,生活重归于劳作与洒扫的平凡。

漫天大雨中一段激情成为过往。“这么肯定的事一生只有一次”,一次之后,继续生活的悲苦。

一、爱情往往为世人赞颂,但爱情本来就是非理性因素,在带给人们甜蜜的同时伴随着破坏因素。弗朗西斯卡与丈夫的婚姻早就就没有爱情,他们更像是“合伙人”的关系。从前的婚姻还能装出表面的平静,可是当爱情发生,一切的假象都要被打破了。

弗朗西斯卡内心躁动的情欲,少女时期对爱情梦幻般的向往,全都重现心头,但是那又如何,婚姻的枷锁注定了弗朗西斯卡无法为爱出走,人们对于婚外情的非议也令她无法忍受,虽然弗朗西斯卡与丈夫之间并没有爱情,但多年的陪伴,以及共同养育的儿女,却都是确确实实的感情和责任,都令她难以真正的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电影的镜头缓慢,讲述的似乎是一个情节简单安静的爱情故事。男人和女人相遇,他们相爱,他们分开,他们从未见过对方。

但细细品味,故事的发生,是一切巧合的结果,不是迟早,一切都只是发生了。丈夫和孩子刚离开家四天,留给她许多未完成的家务和一个自由的家。罗伯特正好就在此时出现了,她正好坐在门外向远处张望,他正好停下车向她问路,一切多么的巧合!

和他相遇的时候,乡间的风正和煦,天空湛蓝平静。庄稼油绿,空气微熏,美丽的白色木屋在阳光下懒洋洋,宁静祥和。恬淡安逸的美国田园生活让人禁不住停下脚步欣赏。

罗伯特出现了。他是《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和这个偏远小镇的人有着完全不同的特点。他见多识广,阅历丰富,言语幽默,举止绅士。完全不同于小镇上保守而又古板的人群。

虽然已不再年轻,但泛出银灰色的头发和坚定的眼神更增加了他的魅力,因为常年奔走,他身形如猎豹矫健,身材高挑。他停车问路,衣着整洁,口吻彬彬有礼,态度优雅柔和。他对一个中年农妇表现出了极大的尊重,这更让她感到开心甚至变得羞涩,为他指路的时候,她甚至表现出了一点腼腆和娇憨,这样的感觉,在平时的生活里,是不曾有的。

他带她去桥上采风。他载桥下工作,弗朗西斯卡在桥上偷看。不小心被发现,她迅速转过身,拍了拍脸颊。试着用一瓶蒸汽来水解脸上的腮红和心脏的热量。

罗伯特从桥下摘来几朵野花,送给她。弗朗西斯卡取笑罗伯特说这些花有毒。罗伯特立刻把它们扔掉了,就像一个单纯的年轻人刚刚触及了爱情。弗朗西斯卡在“廊桥”上闲逛,罗伯特突然出现给她拍**,弗朗西斯卡那娇羞那欣喜的表情,好像让她回到了少女时代。

最重要的是,罗伯特懂她。她会请他喝茶,他调了她每天早上最爱听的那个台。他们聊得很自然。弗朗西斯卡和丈夫结婚好几年了,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但她绝不会有这样一个机会安静地交谈。

一个能够理解你,理解你,并且容易理解你的男人对女人来说是致命的吸引力。

他在她家下面的井旁擦洗。他在楼上。透过窗帘,她看到他赤身**。他不再年轻的身材还依稀能见昔日的健硕。她开始感到心绪不安。

他帮她做晚饭。他们一起吃饭。他开始讲笑话。他们俩都很高兴。他们在月光下散步,都喜欢叶芝的诗。志同道合,更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

夜色降临,弗朗西斯卡对罗伯特激荡起了难以名状的感情,终于,她下定决心驱车前往罗斯曼特桥,将一张纸条订在了桥头,“当白蛾子张开翅膀时”。

第二天,劳累了一整天的罗伯特终于找到了那张纸条。他接受了弗朗西斯卡的邀请,一起在桥上工作并拍照。夜幕再次降临,两人回到弗朗西斯卡的家中共进晚餐,在轻柔的**舞曲中,两人情不自禁地拥抱在一起跳舞,最后一起走进卧室。

共舞,呢喃,交心,然后决定告别。

二、把这部电影简单的看作是一部“美化婚外情”的电影是肤浅的,把它看作是一部使人们回归家庭的电影也是不正确的。这部电影更多的,是在女权上升的视角下,表达的女性在个人幸福与家庭责任和道德枷锁之间的挣扎。

上世纪90年代,美国女权运动蓬勃开展,女权意识空前高涨,艺术作品对女性的关注更加深入。西方传统艺术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都是在男权主义社会的社会条件下创造出来的,往往单一而扁平充满了不真实,要么温驯如天使,要么残忍如巫女,这些女性形象没有自己内在的灵魂,只是服务于男权社会的对于女性的需要。这部电影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描绘了一个在家庭和个人幸福之间挣扎的深思熟虑的女性形象。

《廊桥遗梦》中弗朗西斯卡没有传统作品中的美貌,她已是中年,身材略微臃肿,穿着半旧的棉布裙,每天操劳在丈夫和孩子之间。一方面,她认真地履行着一个家庭主妇的责任,每日勤勤恳恳,朴素无华;一方面,她的内心又不满足于现在平淡的家庭主妇生活,她喜欢读叶慈的诗歌,喜欢**,家庭主妇的生活也没有让她内心少女的烂漫情怀消逝。

《廊桥遗梦》**的作者沃勒曾在一次采访中说道,弗朗西斯卡的原型来自很多女人。那些因为漫长的婚姻而失去了爱的美丽与哀愁的女人。怀着一个年轻女孩的梦想,我找不到来这里的骑士。

于是只能囿于厨房之间。在美国炎热干燥的乡村,人们不懂诗歌和浪漫。他们就像弗朗西斯卡的丈夫,平凡而无聊,他们把自己的生活变成了一潭死水。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生命似乎在变成了重复的圆圈,每天的生活单调反复,见到的都是一样无趣的人,聊天的内容都是一样无聊的柴米油盐,早上起来到晚上入睡,做的是差不多的农活和家务。斑驳的生活找不到任何美丽,没有爱情,没有烛光晚餐,看着每年一样的庄稼,每年一样的热气。生活就像一潭死水,什么新鲜事都不会发生,让人厌烦到绝望。

影片中的弗朗西斯卡在意大利那不勒斯长大,有着自然浪漫的感觉。她嫁给她的丈夫,或许是为了当年的爱情,或许是为了追逐心中的“美国梦”。但当她和丈夫扎根这个偏远的美国乡村时,她在这里的生活安静而乏味,她曾经年轻的丈夫变成了一个不了解自己的无聊的中年男人。

岁月如流水,日复一日。这个城镇很偏僻,生活很平静。

半旧的连衣裙,日益发福的身体,都和曾经那份少女的浪漫越来越远。没有餐厅中烛光交融翩翩起舞,没有体贴入微浪漫多情的丈夫,每天困于家庭,为丈夫和孩子们洗衣做饭,日复一日,生活枯燥,生命的玫瑰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枯萎。最重要的是,弗朗西斯卡无法在身边找到一个真正懂自己的人,可以忍受生活的单调,可以忍受青春的消逝,但是最无法忍受的就是身边没有一个懂得自己的人,没有一个真正能和自己交流的人。

影片中,弗朗西斯卡在喜欢的**中准备好家人的早餐,当家人聚到一起的时候女儿却无意地将收音机中****的电台进行调换,弗朗西斯卡肯定是不想的,但是面对着深爱的家人,她只能欲言又止。

在这种缺乏激情以及每天重复性的生活下弗朗西斯卡的浪漫情怀似乎已经荡然无存,但其实她的浪漫情怀并没有随着生命的萎缩而消逝,只是被她深埋在了心中,影片中在操持家务的闲暇,弗朗西斯卡总是喜欢坐在家里的门廊前向远方张望,她在看什么?大概就是希望看到一个罗伯特一样完全不同于现在生活的人打破这份死水一般的生活。还有一幕,深夜,弗朗西斯卡读叶芝的浪漫诗。

她隐约听见异响,跑到院子里,发觉无人。走廊上晚风惬意,她情不自禁敞开衣襟,让晚风吹拂自己的身体。这些镜头都表现出弗朗西斯卡内心的隐秘的情欲和和对浪漫生活的渴求。

就在这个时候,罗伯特出现了。带着弗朗西斯卡对于爱情的所有想象。看似巧合,但这段爱情,在罗伯特停下车子问路的时候,它的发生就已经注定了。

他们之间互相懂得,就像两个旅人终于相遇于茫茫沙漠,爱情可能开始于外貌,财富,地位,但如果两人不能交流,就只能结束。

三、这段爱情如果两位主角的年龄双双减少几十岁,大概又是一段被大家赞颂的良缘,只可惜悲苦的前提一致存在,注定了这段爱情不能拥有一个好的结局,弗朗西斯卡是一个有家室的女人,她有丈夫,有孩子,这就意味着,她需要承担一段婚姻中女性应该承担的责任。

婚姻是由两个人一起生活而组成的合法结合或契约。婚姻动机不只是在于满足性需求,还有更复杂的动机。作为一段契约关系,婚姻要求的是人的责任并且舍弃掉自身的部分自由。

这部分自由当然包括再次追求爱情的权利。

如果弗朗西斯卡真的抛弃了家庭追求了自己的爱情,那她就是公然违背的这段契约关系。带给她的是无限内疚和**上社会的指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是回归家庭,但主流价值观就一定是绝对正确的吗?

回归家庭的同时,人也有追求自身幸福的权利,所以弗朗西斯卡在受够枯萎无聊的生命后追求自己的幸福又又何不可呢?

按照伦理学的划分,幸福有利己幸福与利他幸福之分,利己幸福是对一生有重大意义的利己需要,欲望,目的得到现实的快乐;利他幸福就是利他目的得到的幸福,也就是对一生具有利他目的得到的实现的幸福。

弗朗西斯卡跟随罗伯特离开,追求自己的自由,既是利己幸福,但是就会让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失去妻子和母亲,蒙受羞耻,自己也陷入**的指责;留在家庭,照顾好丈夫和孩子,即是利他幸福,但如果这样做,自己的后半生又将陷入无止境的枯萎。弗朗西斯卡想要追求爱情,但是婚姻的枷锁已经套在了身上,想舍弃,又谈何容易?

而且除了家庭的责任,片中还描写了社会对女性出轨的态度,这又给弗朗西斯卡增加了一层到的上的枷锁。男权社会中,人们对女性的定位更倾向于“贤妻良母”,人们希望女人投身家庭,为家庭奉献一生,做一个合格的妻子和母亲。但是女性也应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

女性不一定只能娴雅贤惠,宜其室家。女性也可以为爱情热烈,也可以不矜持,不温柔,也可以追求自己的自由。

电影中描写了弗朗西斯卡在镇子上的小餐馆议论出轨的女人,但是当她走出餐馆,却看见女人坐在车子里哭泣。弗朗西斯卡或许想追求自己的幸福,但是却难以承受社会的压力,社会的职责,不仅会落在她身上,更会降到她的丈夫和孩子身上,就算是自己的决定承受,但是也难以忍心让无辜的丈夫和孩子一起承受这份羞辱。

种种考量之下,弗朗西斯卡终于放弃了和罗伯特的私奔的想法。于是就出现了影片最后,漫天大雨之中,弗朗西斯卡在丈夫身旁无声啜泣,望着远去的罗伯特,她舍弃的不仅是一个人,一段四天的感情,更是后来半生的幸福。此后,再也不会有人和她在迷蒙的月色下聊叶芝的诗作,再也不会有人为她拍少女般娇羞的**。

廊桥遗梦观后感【篇15】

《廊桥遗梦》可以说是一部爱情片,虽然是中年人的爱情,却也是美的,美得纯正,美得圣洁,具有一切爱情该有的美感。

弗朗西斯卡是一位普通的农场家庭主妇,当然不是我们理解的不识字的农村家庭主妇,她曾有过梦想,曾有过美好的少女时代。但是,现在的她是一个把一切精力都放在儿女、丈夫身上的家庭主妇,除此之外,她还从事着繁重的田间体力活。简单地说,她是我们见过的最普通的具有伟大奉献精神的妻子、母亲。在厨房忙碌的身影已经失去了少女的轻盈,是无法和浪漫联系在一起的。为了家庭,她放弃了自己的梦想,放弃了作为一个独立的自我的存在,她没有自己的生活。是的,当一个人在家庭中承担起责任时,还会有多少自己的生活呢?

摄影师罗伯特金凯的到来,似乎是命运的安排。一次偶然的问路,一个人在家的四天自由时间,在冥冥之中为他们的相遇相爱创造了条件。我是个爱寻根究底的人,从他们相遇开始,我就在寻找他们相爱的理由。我觉得,相爱一定是有原因的,既然这是真正的爱情,而不仅仅是情欲的宣泄。罗伯特为什么单单爱上弗朗西斯卡?弗朗西斯卡为什么又恰恰对罗伯特产生不可遏制的热情?我想,罗伯特不同于当地人的言行一定是首先吸引弗朗西斯卡的原因。在那封闭的小镇上,保守的人们喜欢议论的是别人的家长里短,和我们的卫道士一样,他们反对一切新的思想,违反传统的行为,对道德的捍卫不容置疑,哪怕压抑人性也在所不惜。沉闷的生活让弗朗西斯卡厌烦却又无从说起,罗伯特的出现如心灵上厚重的布帘掀开一角,让她看到了一个鲜活的世界,这样的奇妙体验让她一步一步走近罗伯特。当她接过他送给她的野花时,竟如少女一样调皮地开了个玩笑,说那野花有毒,吓得罗伯特把花掉到了地上。哈哈大笑的她一定是找回了少女时的美好感觉,笑得放肆而轻松快乐。罗伯特也一定欣赏到了这种美,一定怦然心动了。

当然,这肯定不够,不构成相爱的条件。他们的交流才是重点。罗伯特是个热爱自由的人,不愿意受任何束缚,足迹走遍全球,做着自己喜爱的工作摄影。可以说,他是一个实践着自己梦想的人,他随着自己的内心指引而生活,他不受普遍价值观的束缚,他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个体。当罗伯特问弗朗西斯卡对现在生活满意吗?弗朗西斯卡犹豫了。也许以前从没有人问过她,她过得幸福吗?这是她想要的生活吗?她的梦想是什么?这个善解人意的男人让她敞开了心扉,走出那长期自我封闭的思想状态,也许这是她第一次面对自己的生活开始反思:在这样的生活里,自己在哪里?内心的那个她苏醒了。我想,这是她爱上他的原因,一个可以走进她内心世界的人,一个真正关心她内心世界的人。而罗伯特也被这个外表平静,却有着丰富内在的女人深深吸引了。自此,一段激情四射的婚外情如野火一般地燃烧开了。

看完整部电影,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句:如此确定的事,一生只有一次。是的,真爱一次就够了,只要它足够真实,足够美好,用尽全身的力气去爱,去燃烧吧!也许对他们来说,来得太迟了,但毕竟来了。就如柏拉图所认为的,最初的人是一体的,后来分开了,所以人一辈子都在寻找自己的另一半。确定对方就是自己一直寻找等待的那个人,如此确定,这辈子就是幸福的。

这样的一见钟情,是美的。美就美在它的短暂,就在那fourdays,在最美的一刻,戛然而止,余音绕梁,回味无穷。不让它沾上柴米油盐,不让它沾上第三者的阴影,也不让它沾上对子女无尽的思念以导致以后的争吵,只停留在最美的部分。我想,这是许多人喜欢的原因,虽然是中年人的婚外情,却如童话一般地纯美无瑕。如果弗朗西斯卡跟着罗伯特走了,这美丽的爱情也就破坏了。

这当然不是一部简单的爱情剧,如果只把这部影片看作是爱情剧,那么就肤浅了。这是一部探讨人性的影片,当一个人在爱情与亲情,伦理与道德,责任与自我之间进退两难时,我们该作出什么样的选择?是随着心去生活,还是根据自己担任的社会角色去生活?弗朗西斯卡内心的挣扎、矛盾是许多人面临这种决择时深有同感的。我认为这部影片最成功的地方就在这儿,女主人公的心理刻画非常细腻,那份挣扎表现在脸上的泪水中,表现在收拾好行李却又留下的脚步中,表现在抓住车把手却最终又放开的手中一个个细节的描绘,让弗朗西斯卡纠结的内心表现得淋漓尽致。那是一种怎样的煎熬啊!走,儿女怎么办?丈夫怎么办?他们将生活在被抛弃的阴影里,生活在别人闲言碎语里。留,又心有不甘,活了半辈子才遇到自己爱的人,难道以后就这样过着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吗?无尽的撕扯、分裂,一次又一次地衡量、比较,往前一步难,往后一步也难。这是命运给她的无法选择的选择题。

最终,弗朗西斯卡放弃了自己,选择了家人,把罗伯特和那份刻骨铭心的爱放在了心底。无奈的选择,也是必须的选择。这是一种牺牲,应该说是伟大的。

看到这里,我有些感动,也有些伤感。我们可以说,这就是生活。生活中有太多的无奈,太多的矛盾,太多的艰难决择。弗朗西斯卡的选择不是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而是抛给我们一个思考的题目,一个探讨的领域。人的内心是一个丰富的世界,是复杂又柔软的所在,在这个世界里会发生各种冲突,如何取舍,正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都需要思考的。生活中人们会有不同的选择,但谁又能说谁对谁错呢?也许根本没有对错之分。

艺术作品不是道德教育的承载体,不需要给谁指明方向,更不能强迫别人的生活方式,而是要引领我们多思考,多探讨,这样我们才可以走向更深入的心灵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