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范文资料 > 导航

清华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4-05-01

2024清华观后感十篇。

下面我们将为您介绍有关“清华观后感”的相关知识,您还在犹豫如何写好作品名的观后感吗?文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探索未知领域,观后感可以让我们深入了解作品的内涵和精髓,建议您关注我们网站发布的最新信息以便随时了解相关情况!

清华观后感 篇1

辉哥在某一篇文章里答读者问题:实在没什么写、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办?答曰:那就把此时不知道写什么的心情写出来,可以看下季羡林先生的《清华园日记》。大意如此。

因为我也常常有实在没什么可写,实在不知道写什么的症结,所以留意了这个问答,并把这部书加在了微信读书的书架里。今天看到,果断拿出来读。

下午看了五分之一的内容,觉得生涩又熟悉。生涩是因为里面写的内容,很多关于文学,因为先生修的是西洋文学史,会时不时蹦出很多外文来,英文、法文、德文、俄文、希腊文,皆有所涉及。所列之数目,没有一个是听说过的,不得不慨叹当时大学生的博识,是当今大学生所完全不能可比的。

熟悉是因为人的情感是想通的,里面描述的很多情绪,好像我也曾经历过,就像是说的我自己一样,仿佛一下子将我的记忆带回到我的大学,充满苦涩、迷茫又富有激情的大学时代。看到某些句子,仿佛就是我脑子当时之所想,就像当初我记日记写下的句子。

正像我们这些不知道写什么的大,季老也偶有这种情况,他是这样描写的:

现在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在无聊地上班。倘若不记,这一天也实在没有什么可记,记起来又觉得很单调,真没办法。无已,还是记罢——

可能这就是辉哥要我们找的答案,如果实在不知道写什么,那就写当下不知道写什么的感受吧,不管怎么样,写下去就好了。

书中还有一点,是我印象尤为深刻,那是关于书。季老爱书,爱买书,爱看书。曾把一月生活费的三分之二拿来买书,然而就算是这样,这在他们同学里也不能算是多的!他们疯狂寻书、看书,如饥似渴地获取一切好的文学养分。所谓民国出大家,有这样一种环境,有这样一种精神,也就可以解释一二了。

清华观后感 篇2

最近,我读了一本名叫《走向清华的足迹(小学卷)》的书,是一个叫曹书乐的大姐姐写的。这虽然是一本普通的日记选,但我特别喜欢这本书。

因为我发现了这本书的与众不同,我想清华大学是一流的,写日记的人能走向清华,也肯定是一流,于是我便用了一周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果真不同凡响!从书中可以看出,曹书乐姐姐是一个学习非常认真的人。她经常会把学校里同学之间发生的趣事整理一下,写在日记里。我们通常写日记,只知道把事情写清楚就行了,可曹书乐姐姐每次写好一篇日记,还会把日记修改一遍,而且如果觉得没写好,还要求自己重写。曹书乐姐姐对自己要求那么高,真是认真啊!曹书乐姐姐还是一个很细心的人。

她写的日记都来自于生活中,有时写自己的开心事,有时候写她好心帮助别人却被同学误会后不开心的事,有时候也写同学们遇到的一些尴尬事,但曹书乐姐姐怕伤了同学的自尊,就经常用代号来代替。多细心的曹书乐姐姐呀!曹书乐姐姐从小就坚持每天写日记,正是因为她的认真、执着,以日记之砖,铺成作文之路,通向清华之门。现在的曹书乐姐姐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博士生,还去了英国的威斯敏斯特大学留学。

总之,看完这本《走向清华的足迹(小学卷)》的书,让我受益匪浅。我已经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了,和曹书乐姐姐相比,看来我真得要好好向曹书乐姐姐学习了。

清华观后感 篇3

没有人能永远保护我们不受风雨侵袭,也没有人能永远支持我们的国家。我们国家的兴衰取决于你和我。作为国家的未来,如果我们不能感受到民族复兴的重任,我们国家的未来还能靠谁?国家的兴旺发达、欣欣向荣之日,我们还能看得见吗?

国家的明天没了,又何来的个人的发展?若我的猜想与他们的行为当真是不谋而合,想那国家之衰败恐怕不久矣!

“欲文明其精神,先其野蛮其体魄。”从日光浴、风浴、长途跋涉、登山到露宿,毛泽东堪得上是“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徒步野林,绕山爬城,,渡江过河,“与天奋斗,其乐无穷!

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从组织新民会、办夜校、湘江风雷、开张运动,到长沙建党,再到英明斗士赵恒惕,作为农**动之王,润之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为农民和工人的权益而战。他坚信共产主义,让解放的激情传遍中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凭四渡赤水,毛泽东将军事指挥才能演绎的淋漓尽致,不愧为其得意之笔。

“红军远征不怕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巧渡金沙,强渡大渡河,毛泽东再一次打破了蒋介石的如意算盘。“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堵桥横铁索寒。

”红妆素裹,纵使分外妖娆,也比不过润之“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决心。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与毛泽东同行,在他的如此多娇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江山里畅游。

于此,我们真切地看到他绝非大放厥词,的确,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创造了他的神话和不朽的传奇。在这个充满机遇的时代,你我也可以实现我们的自我价值,实现我们的梦想,更重要的是,我们的风格应该不亚于点缀。要知道,江山代有才人出,唯有当代你我奏绝唱,各领**数百年。

风华绝代,梦之启航于此。感润之之豪情,聚吾之激情,自科院扬帆,再做一个唯一的“己任”。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华观后感 篇4

樟树市洲上初中初三(2)班廖树龙指导老师陈建中

今晚的月亮显得格外的圆,月亮“姐姐”把她柔美的月光洒向大地,月光照在我窗的《初中生之友》上,《初中生之友》顿时闪烁着熠熠光辉,像一份宝藏,等着我去挖掘。我摁亮灯,翻开了扉页,阵阵清香向我袭来,我按捺不住,翻到了《清华,我来了》这篇文章,虽说巳看了无数遍,但还是怀着美好的心情再看了一遍,它的内容大致是:

《清华,我来了》的作者是一位被清华大学录取的学子。他从小就从亲戚那里听说清华大学是中国最高的学府。当时,他定下了一个目标——考上清华大学。

考取清华大学,作者用了三年时间。在这三年里,他经历了起起落落。连续两次失败后,他的亲友劝他放弃,不要参加清华考试。

但他没有放弃。经过一年的努力,他终于在2006年考入清华大学,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这篇文章对我影响很大。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应该设定自己的目标。福拜塔说:最穷的是没有才华,最卑微的是没有野心。

没有志向,没有目标,就如一艘没有罗盘的轮船在汪洋大海中失去了方向,只能走一步算一步,时时有可能遇到惊涛骇浪。

光有目标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行动。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不时遇到挫折和困难。面对挫折和困难,我们不能向它们低头。相反,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正视困难,走出自己的道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写到这里,我回想到我的初一。那时我,数学成绩不是很好。每次参加考试时,我都会被数学落后,这使我的成绩停滞不前。 那时,我意识到自己的弱点,但我仍然无动于衷。后来我看了《初中生之友》的一篇文章——《清华,我来了》,我被文中的主人公的精神深深打动了。

于是,我发誓一定要学好数学。每天做完其他作业后,我便开始做数学,毫不夸张地说,一天到晚,除了吃、喝、拉撒,我基本都在教室里做数学,遇到不会做的,便去问老师或同学。由于我不懈的努力,我的数学成绩提高了很多。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初中生之友》。

我要感谢《清华,我来了》这篇文章,更要感谢《初中生之友》,因为她让我明白了人生的真谛,让我在人生旅途中,不迷失方向。谢谢你,我一生的挚友——《初中生之友》。

清华观后感 篇5

清华大学第15食堂曾有一位厨师,以630分的英语托福成绩震惊海内外,被誉为“清华馒头神”。

这是一个很励志的故事,同时这也是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张立勇的“平凡”的人。

他非常勤奋好学,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将别人喝茶聊天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上,就跟鲁迅所说的一样,“**有天才,我就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用在工作上”,是啊,当张立勇一考成名后,人们大多在关注他现在的辉煌,可谁又曾想他付出了什么,又有怎样的辛酸呢?背后的故事总是那么感人。背后故事的主人公是张立勇的父亲

张立勇的父亲很自责,他觉得是自己不争气,没有能力给儿子一个好的环境,还让儿子为这个家操心,辍学、打工、受人白眼、抬不起头……这位父亲认为都是自己的错,而张立勇却完全不这么想,她只记得那个抱着发烧的自己无助痛哭的、那个为自己赚学费差点被马蜂蛰丢性命的、那个到处磕头借钱一次次将学费交到自己手中的正是眼前这个一直在自责的父亲。

然而,为什么有些人只关注金钱、名利和短期的辉煌?他们何不像张立勇一样,坚守梦想,珍惜家人,珍惜对金钱、名利的感情。记者现在发现,张立勇的金光闪闪。在报纸和杂志上,他写得太多了,每个人的眼睛都集中了。但是当张立勇在努力奋斗的时候,这些人又在哪,现在说得冠冕堂皇的人,之前是否冷眼相对呢?

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我们才能让人们互相看,才能证明自己,我们所做的就是让我们的家庭幸福,让别人认识到我们的力量。

六年级:淡月天狼痕

清华观后感 篇6

所谓成功

第一个板块写了一个青年以前跑一千米都累得要死,但由于学校规定每年测跑三千米,跑不过就取消推研资格,所以他每天晚上自***,就去操场上跑半个多小时,到毕业那天,他以12分56秒成功跑完了三千米。

所以,请不要说你已经尽力了,这只会让你离成功越来越远。成功就是别人拒绝相信你能做什么,而你做到了,那就是成功!

面对自己人生的态度

第二部分写的是清华的学生几乎是小跑,车上的人几乎是飞翔。因为你比别人早一分钟进入教室,你可以比别人读更多的书。

所以说,不是清华的学生真的有多么聪明,他们比我们多的只不过是对待自己未来人生的态度,试想一下,你一天下来,从分利用好课间十分钟,就可以比别人多挤出两个小时,比别人多做一套题。久而久之,日积月累,你就会在时间上占有绝对的优势。

为了心中的理想

其实再好的成绩都离不开身体健康,如果你想为了自己的人生努力奋斗,那么你必须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因为健康是一切的本线。

是的,也许你现在不知道健康的重要性,但是当你在某一天上一流的学校并且需要熬夜去做研究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在初中和高中的身体健康的己初是多么重要。

不是只有天才才能上清华大学。只要你努力工作,懂得自控、自觉、坚持、健康的重要性,为自己的理想不懈努力,总有一天,巨大的压力会成为让你出现在清华大学校园的巨大动力。

四会市实验学校冼梓欣

清华观后感 篇7

诚如开篇明晰,“载物”二字似乎莫名中有关乎责任与使命的意义。于我,从“厚德”到“载物”,实与《礼记·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出一辙,为由己及人、由小及大之外推。在这一意义上,美国黑人诗人社会学家玛雅·安吉洛“你只身前行,却仿佛带着亿万雄兵。”之言亦有异曲同工之内涵,即哪怕形单影只地奔赴万里前程,亦肩负着千军万马的社会责任——如此,一言以蔽之,曰使命也。

扎根苍茫大地/深爱热土家园/叶子是碧绿的江水/花朵如天空般蔚蓝/马兰花默默人间美丽/马兰花静静岁月流传/马兰花默默绽放荒野/马兰花静静安详天边/征服狂风黄沙/燃烧希望火焰/永恒的身影和微笑/是如此辉煌和平凡/马兰花默默人间美丽/马兰花静静岁月流传/马兰花默默绽放荒野/马兰花静静安详天边

落幕尚未久远,歌谣依然回荡。年复一年,邓稼先以身铸国魂的故事在清华人中口耳相传,恍若昨日。这便是我所以为的“厚德载物”之使命罢——厚德者,是邓稼先个人“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上善若水之胸怀;载物者,是正如其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二十年后提笔写下的“红云冲天照九霄,千钧核力动地摇。二十年来勇攀后,二代轻舟已过桥”波澜壮阔之成就。唯有培育宽宏沉稳之人格,铭记“祖国需要我”之使命,方可如是隐名埋姓28年,宁静致远,隐忍负重,于大漠荒壁中静待马兰花开。

清华观后感 篇8

“活德育”的课堂:让学生跟着课堂喜怒哀乐

学生的学校生活主要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这决定了学科教学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德育就像“盐”一样,无声无息地融化在学科教学的“汤”中。知识获取与道德修养相辅相成的教育过程,是一种全面的道的教育。

“活德育”的范本:教师即活的德育课

学为人师,行为示范。它表达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意义:每一位教师的言行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信息,每一位教师都是学生自觉或不自觉的模仿和学习对象。

其背后的教育逻辑是:儿童缺乏行动经验,需要行动引导。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黄克剑先生说过,“我们的教育方式,如果作个简单的归结,不外乎两种:

一是道理教育,一是范本教育”。中小学教师应该做儿童的范本。

“活德育”的评价:融入更多的真情

德育评价必须走出“量化”的误区。在注重评价的反馈、引导和激励功能的前提下,从细节的改进入手,在评价中融入更多的真情实感,入手写评奖、故事评议等。

清华观后感 篇9

2017年7月19日,高考录取结果出来的时候,我觉得一切都像梦一般:六年前水木清华的一瞥、一年前难忘的暑校、十二年的寒窗苦读……我终于可以徜徉于清华园求知治学,可以在这个更大的天地筑梦,可以更深刻地探求“水木清华”的精神。

现在,经过半个学期的亲身体验及阅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华精神巡礼》,我心中的清华精神得到了完善:我认为“水木清华”乃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意象体现,“木华”“水清”是校训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自强不息,是钱钟书“横扫清华图书馆”的少年志气,是蒋南翔“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的时代怒吼,是科学大师杨振宁等于黑暗中探寻光明的求索精神,是“两弹一星”元勋科学救国的奉献精神,是清华英烈“不因斧钺在前而变初衷”的铁骨铮铮!

自强不息,就是如树一般,脚踏实地、坚毅不屈、生生不息,因而清华人有一种立于天地之间而不惧的勇气与胆魄。更深层次,清华人是在自强的基础上为国强而奋斗:清华人时刻将自己的命运与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强盛紧紧相连,在科学、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作出卓越的贡献,为华夏子孙添彩,为神州大地增辉!“自强不息”的最终目的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厚德载物,就是像水一样接纳包容万物,拥有开放而博大的胸襟。清华人绝不是封闭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关注社会、面向世界的复合型人才。

文体方面,体育是清华骨子里的传统之一,从马约翰先生的身体力行到蒋南翔校长提出的“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再到我们每天刷阿甘,体育成为清华学子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还记得开学前我报名成为清华离退休老年人运动会的志愿者,花甲古稀之年的他们没有一点儿生命的暮气,而是一个个充满了活力,我想:这就是清华人“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最好体现吧。还记得刚开学时,我很不适应2km的阿甘跑步,跑得上气不接下气的时候特别想放弃,但是每每想到那天赛场上活力满满的老人,我就用马约翰先生的那句“奋斗到底,决不放弃”激励自己,现在,我已经能够轻松地跑完2km甚至敢于挑战3~5km。

我认为,体育运动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磨砺意志,这不也体现了清华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吗?清华流韵,艺术存芳。艺术也是清华人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艺教中心生动有趣的课程、多样的学生艺术社团、广阔的艺术展示平台(校歌赛、学生节等)营造出生机勃勃的艺术氛围,就像吴宓先生所述“红瓦高楼翠柏里,歌声未绝书声起。名园旧被白云封,翻借管弦除荆杞。”

清华人关注社会,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清华把“学生会”“团委”称为“社会工作”而不像其他学校称为“学生工作”。做一份社工所积累技术和经验能为我们走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本学期我加入了院学生会,半个学期的历练使我学会了摄影、做推送排版、写文案策划。同时,清华鼓励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进行社会实践,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刚刚结束的社会实践年会使我领略到学长学姐们广阔的社会视野以及那一份“力求客观,绝不冷漠”的社会担当。

厚德载物也体现在清华“文理渗透、中西融汇”的办学风格上。清华有许多教授本科工科出身,后来却精于人文社科研究。本学期我选修《庄子》的授课教授陈怡先生便是一例:课上我惊叹于他广博的经典阅读量,不论是西方哲学经典还是古代诸子百家,他都能信手拈来,深刻解读。此外,我还选修了一门全英的心理学课程,这对我而言十分具有挑战性,但是半个学期下来,学到心理学知识的同时,我的英文阅读与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时,清华引导莘莘学子“闯世界”,每个学期都有丰富的出国交换机会,为我们提供广阔的世界平台。

“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并不是割裂开来的关系,杨绛先生在设立“好读书”奖学金时曾赠言希望清华学子“起于自强不息,止于厚德载物”。二者各有侧重的同时相互补充:无论是求学治业还是为人处世,既需要“自强不息”也需要“厚德载物”;同时,“自强不息”是“厚德载物”的基础,“厚德载物”是“自强不息”的目标。

既然“水木清华”是校训的意象体现,我为什么不直接把校训作为我心中的清华精神呢?因为我认为“水木清华”中还蕴含的着那一份我初见清华园时的宁静与美好。邱勇校长在2016级本科开学典礼的讲话曾说道:“大学是一个需要宁静的地方。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的职能越来越多,社会也越来越喧嚣浮躁,大学在当下尤其要强调远离世俗利益的诱惑,驱除急功近利的障蔽,真正成为人类的精神家园……我相信,宁静的清华一定会孕育更加美好的未来。”的确,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清华人需要在宁静中追问本心,在宁静中坚守初心,在宁静中笃学砥砺!

作为一名清华学子,我定坚守“水木清华”的精神,不耽误宝贵的辰光,不辜负这伟大的时代!

清华观后感 篇10

2016年暑假,我有幸参加清华暑期学校,再次踏入清华,我对“水木清华”的理解更进一步。通过参观校史馆,我了解到清华建校以来培养出一批学术大师、兴业英才、治国栋梁,他们勉学励志,坚忍强毅,为实现人生价值而奋斗不息,正是如树般“自强不息”的清华精神激励着他们;通过每一场精彩绝伦的讲座,我深切体会到清华“文理渗透”的特色:长腿男神刘云浩教授讲座的主要内容是物联网,但他引经据典,提到许多文学典故,人格魅力可见一斑。作为一名文科生,从小便听到许多“工科清华,文理北大”说法,但是我认为并不是这样,刘云浩教授作为工科教授,却有着广阔的人文视野,可见清华人并不缺少人文素养,清华人有着一种“理性的浪漫”,这种“文理渗透”的风格正是如水般“厚德载物”的体现罢。

为期一周的暑校更坚定了我要到清华园求学的梦想,而“水木清华”中蕴含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也成为了我高三一年里每次考砸之后重新执笔再战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