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范文资料 > 导航

就业自查报告

发表时间:2024-03-12

就业自查报告精华十一篇。

随着写作规范的不断完善,我们可能会需要一些学习资料等范文,范文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好的范文是怎么样的?考虑到你的需求,小编特意整理了“就业自查报告精华十一篇”,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就业自查报告【篇1】

就业扶贫自查报告

一、背景介绍

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政策,旨在通过就业扶贫的方式减轻贫困地区的负担,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以此为目标,各地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加强技能培训、提供税收减免、建立创业孵化基地等,来促进就业创业,减少贫困地区的人口数量。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些政策不仅需要完善,而且需要相应的管理机制和有效的执行执行。

二、自查内容

在制定和实施就业扶贫政策的过程中,政府需要考虑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下面是就业扶贫自查报告的相关主题范文:

1. 就业扶贫政策的制定

就业扶贫政策的制定是政府脱贫攻坚的基础。本文将重点分析政府如何制定就业扶贫政策,需要考虑的因素以及如何提高这些政策的效果。

2. 就业扶贫政策的实施

制定就业扶贫政策虽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只有实施才能真正落实到贫困地区的人民身上。本文将从就业扶贫政策实施的角度着手,分析马行政府之间在实施就业扶贫政策时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制度和规则解决这些问题。

3. 就业扶贫政策的评估

即使政府制定了最好的就业扶贫政策,实施得也足够好,但也必须通过评估手段来确定政策的效果和影响。本文将探讨就业扶贫政策评估的重要性,如何衡量这些政策的效果,以及是否需要调整这些政策。

4. 就业扶贫政策的完善

就业扶贫政策的完善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毫无疑问,各地区实施的就业扶贫政策还存在着不同的挑战,本文将重点探讨如何不断完善就业扶贫政策,以及如何在完善过程中切实提高贫困地区的就业机会。

三、结论

就业扶贫政策的落地实施面临许多挑战,成功的关键是政策的制定、实施、评估和完善。通过逐步优化和完善就业扶贫政策,将进一步增加贫困地区的企业活力和就业机会,推动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就业自查报告【篇2】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0年工作安排,为了促进《就业促进法》的深入贯彻实施,10月上旬,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了由陈伟昶副主任任组长、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和财经工委委员组成的执法检查组,对我市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的情况进行了检查。执法检查组首先听取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所作的《关于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的情况汇报》,实地查看了市人力资源市场和天宁区聚博花园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检查组分别听取了武进区、钟楼区和新北区三个区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情况的汇报,实地察看了上述区的人力资源市场、社保服务中心等多个就业服务场所。执法检查组还召开了由工会、妇联、共青团、工商联、财政局、城乡建设局参加的座谈会,听取了各部门开展就业工作的汇报。同时,还委托金坛、溧阳、天宁、戚区的人大常委会对本行政区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的情况进行了检查并向市人大常委会提交了报告。下面,我代表执法检查组将执法检查的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实施《就业促进法》的基本情况和成效

 自2008年1月1日《就业促进法》实施以来,我市各级政府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不断完善促进就业的扶持政策,切实履行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重要职责;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和相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能,相互协助配合,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在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市就业工作带来诸多不利影响的困难情况下,我市及时出台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就业政策措施,积极稳定就业,多渠道扩大就业,成功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挑战。2008-2009年,全市新增就业人数16.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7.6万人,转移本地农村劳动力4.3万人,其中困难群体再就业2万人,开展再就业培训11.6万人,创业培训1.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6.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近年来,我市的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

 (一)加强学习宣传。《就业促进法》颁布实施后,市政府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了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制定学习宣传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工作责任和措施。市劳动保障部门积极开展学习宣传,邀请专家举办了以《就业促进法》等为主要内容的专题讲座6期,受训人员达3000余人;免费向社会赠阅法律单行本8000多册,发放宣传材料2万多份;利用《常州劳动保障》杂志、部门网站等开展“举案说法”等政策专栏;开设12333劳动保障服务热线,广泛宣传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为《就业促进法》贯彻落实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各辖市、区都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媒体开设专栏或专题节目等手段,大力开展就业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

 (二)健全促进就业的工作机制。《就业促进法》在第四、第六条和第五十八条对政府推进就业的工作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几年来,市政府始终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进一步健全工作协调机制,强化目标责任,有力推进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一是建立了责任体系。每年均把“扩大就业”列为政府为民办的10件实事之中,作为全市的重点工作来抓,将就业目标纳入对各辖市、区政府和有关部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完不成年度目标任务的地区和单位实行“一票否决制”和“问责制”。各辖市、区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并把就业工作列为本级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层层落实目标任务,强化目标责任、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钟楼区出台了《促就业保民生考核办法》,把“促就业、保民生、谋发展”作为第一责任纳入街道目标考核体系。二是健全工作机制。成立了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发挥各自职能优势,各司其职促进就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发挥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主导作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结合自身优势开展就业和再就业活动,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积极落实各项促进就业的政策。

 (三)加强对就业工作的政策支持。一是完善政策体系。进一步调整、充实和完善了促进就业再就业、鼓励创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为做好全市就业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2009年初,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切实做好当前稳定就业促进就业工作的意见》,同时出台了《关于印发〈常州就业和失业登记管理办法〉的通知》、《关于困难企业认定和申报扶持政策的通知》等8个配套文件。2009年4月,省政府在我市召开全省就业工作暨创业明星表彰会议,对我市通过制定积极就业政策稳定就业促进创业的做法给予充分的肯定。市政府当年还出台了《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意见》、《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实施意见》等政策。劳动和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继续落实降低社保费率、减免税费、社会保险补贴、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岗位,这些政策措施对稳定就业形势、促进就业再就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各辖市、区也根据各地实际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政策体系。钟楼区出台《2008-2010年钟楼区促进就业三年行动计划》,把促进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社会充分就业作为“幸福钟楼”的重要内容,作为改善民生的主要抓手,进一步明确了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职责,强化政府对就业工作的领导,有力促进了就业再就业工作。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市财政部门在财政预算中设立了促进就业的专项资金,用于职业介绍、培训补贴,社保补贴、公益性岗位、小额贷款担保贴息等,2008-2009年市本级安排再就业资金18184万元,其中预算内安排14000万元,为就业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三是完善失业保险制度,确保失业人员基本生活。逐年提高失业保险金标准,目前常州市核发的失业保险金标准已经达到人均714元,切实保障了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加大失业保险扩面征缴力度,提高失业保险的覆盖面,2009年末,全市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74.1万人,2008年以来,全市失业保险基金累计收入达12.1亿元,发放失业保险基金达3.2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收支情况正常。

 (四)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一是建立覆盖全市的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体系。在全国率先整合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成“三合一”的规模更大、功能更全、设施配套、服务周到的常州人力资源综合市场,建筑面积达10000平方米,建成开放以来举办各种招聘会148场,提供就业岗位52万个,达成就业意向30余万人次,充分发挥了招聘服务的主导作用;同时各个辖市、区也建立了相应的人力资源市场,积极开展就业服务;各级妇联、工会组织也依托各自的职业介绍机构,发挥各自的优势,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介绍服务。目前,全市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已有66家,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公共职业介绍服务体系。金坛市人力资源市场还实行了“三免费”服务,即:免费进场求职、免费进场招聘、免费网上发布信息。二是健全劳动保障管理服务网络。目前我市57个乡镇、街道、198个社区,全部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基本做到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六到位”。积极开展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活动,已有185个社区成功创建“江苏省充分就业社区”,占比93.4%,天宁区聚博花园社区入选首批100家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

 (五)大力开展就业创业能力培训。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已建立面向所有劳动者、特别是失业人员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并大力开展免费职业培训;各级妇联充分发挥妇女阵地作用,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妇女就业能力;各级工会广泛组织开展了农民工岗前培训、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培训、在职职工稳定岗位技能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近两年来,全市开展就业再就业培训11.6万人,培训后再就业7.5万人,再就业率65%,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11.6万人。在创业培训方面,近两年来,全市累计开办各类创业培训班200余期,培训人数2万余人,举办各类创业辅导300多场,已有6125人成功创业,带动就业近3万人。

 (六)积极开展就业援助。一是出台和落实就业援助的政策,制定了税费减免、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等优惠政策,为开展就业援助提供政策支持。二是明确就业援助的对象范围条件,抓住就业援助的重点,明确了以城镇零就业家庭、4050人员、农村零转移家庭以及特困职工家庭为重点援助对象。三是确定帮扶措施,通过强化技能培训、开展专项服务和结对帮扶、开发公益性岗位、建立就业援助基地等措施开展动态援助,结合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落实责任,两年多来,全市通过多种援助形式,帮助2万多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了再就业。新北区注重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做到凡政府出资的项目都集中安排本地人员就业,薛家镇抓住镇区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有利时机,开发了社区保安、保洁、车辆看管、绿化养护等20多种门槛较低的社区服务岗位,帮助近300人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河海街道积极创办搬运装卸服务队、环卫队、绿化养护队等劳服企业和队伍,几年来累计提供800多个就业岗位,为2500多人解决了就业困难。

 (七)大力推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自主创业,广开创业渠道,实施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制定完善了创业扶持政策,放宽创业准入条件,制定落实了小额担保贷款、创业补贴、税费减免等政策措施,鼓励支持自主创业。推进创业载体建设,目前全市已建立创业基地、创业孵化基地30多家,成功孵化企业100余家,安置就业人员7万多人。钟楼区深入挖掘民间特色、民间技能,推进创业就业向基层延伸,涌现了“景泰蓝制作室”、“馨和绣艺坊”、“西艺坊”等一批社区创业基地。大力实施创业工程,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实施了“城乡百千万创业工程”,成功征集了206个创业项目;市总工会从2008年起启动实施了“创业就业五年发展行动计划”,设立了1000万元创业基金和1000万元劳模基金,为创业企业提供资助、小额贷款、贴息贷款等资金支持,建立了创业指导团和金蓝领知名技师服务队两支创业服务队,实现了市、县区两级联合推动,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团市委制定了“扬帆计划”,着力打造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立了105家“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启动了SYB青年创业培训班,推出了“青年创业贷款项目”,已经落实青年创业贷款1753万元。

  二、存在问题和不足

 (一)对法律的学习宣传还不够深入。该法颁布后,各级政府虽开展了阶段性集中宣传,但在实施过程中,相关的学习、宣传不够持续,深度和广度还不够。有些政府部门和机关公职人员对法律的基本内涵仍然不甚了解;一些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也缺乏应有的了解,社会知晓率还不高;劳动者的就业观念相对落后,部分失业人员和农民工参加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二)就业供求矛盾和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一是劳动力总量持续供大于求。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原有的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等就业压力交织并存,而随着我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劳动力需求总量受到影响,劳动力供给总量与实际岗位需求存在较大的缺口,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二是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由于企业的需求与劳动者的技能、能力水平存在落差,一方面有大量的企业招不到工,另一方面却有大量的劳动力尤其是大中专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即使找到工作的,低水平就业局面较为普遍,就业质量不高,就业稳定性较差。

 (三)就业培训资源还比较分散。全市的就业培训资源较分散,就业培训资金使用绩效不够显著。从横向上看,无论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还是妇联、工会、共青团等组织,都有培训平台,都安排有一定的培训资金;从纵向上看,无论是市级部门、区级部门,还是乡镇、街道都有自己的培训平台,培训的名目各种各样,资源分散,各自为战。另外,从培训的实际效果看,培训的专业性、针对性还不够强,每个部门只知道每年培训了多少人,至于培训的效果如何,有多少人通过培训成功就业和创业,都不得而知。

 (四)部分就业政策落实还不够到位。虽然各级、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但是有部分政策执行还不够到位,个别政策还不够完善。例如,小额担保贷款虽然有政策,但是由于手续繁杂,条件较多,银行也缺乏积极性,实际落实到位的资金并不是很多;关于鼓励创业的扶持政策在农村地区还比较薄弱,对农民创业的财税、金融、担保等方面的支持政策还不完善,统筹城乡就业的力度还需要加大;由于受到法律的制约,对灵活就业的政策限制过于严格,影响了一部分人的就业。

 (五)公益性岗位的开拓还有很大潜力。随着城市的不断拓展、功能的完备和城市社区的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为城市服务、为居民服务的岗位在不断增多,给开拓公益性岗位提供了很大的潜力。如新北区河海街道和薛家镇利用推进城市化的契机,充分挖掘社区就业资源,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这为全市开拓公益性岗位、开展就业援助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六)劳动力市场监管和劳动权益保障还要进一步加强。一是社会职业介绍机构参差不齐,经营不规范、不守法经营的中介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个别“黑中介”欺骗求职者的现象还时有发生。二是一些企业不签定劳动合同、不缴纳社会保险、不提取职工教育经费等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现象还大量存在,需要进一步加大监管的力度。

  三、建议和意见

 (一)加强对法律和政策的宣传。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继续深入开展宣传,提高《就业促进法》的社会认知度。要围绕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重点宣传国家促进和扩大就业相关政策,宣传对劳动者提供公共就业服务、职业培训和对就业困难群体实行就业援助的具体措施,让创业者和求职者熟知相关法律政策,提高就业自主性。要通过法律的学习、宣传和培训,推动各级机关、各企事业单位、各社会团体,充分认识贯彻《就业促进法》对于保发展、保民生、保稳定的重大意义,努力营造促进就业的浓厚氛围。要及时宣传政府促进就业的政策和在就业创业过程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先进人物,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广大失业人员、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努力提升自身技能水平。

 (二)完善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一是在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中,要进一步突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位置,进一步明确下一步就业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并制定完善就业工作专项规划,深入推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二要完善就业工作的协调机制,强化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强对全市重点就业工作的统筹协调,切实发挥好就业联席会议制度的功能作用。三是要健全财政投入机制,各级财政要把再就业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优先安排,在明确市、区两级政府事权和职责的基础上,健全区级政府对就业工作的投入机制。

 (三)整合使用全市就业信息资源。目前市级和各辖市、区均建立了提供公共就业服务的人力资源市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总数达60多家,但是从全市看,就业信息资源比较分散,各个人力资源市场未能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浪费了资源,也影响了就业服务的效率。要加快就业市场信息化建设,完善从市到辖市、区、乡镇、街道的网络平台,整合全市的公共就业信息资源,扫除障碍,大力推进各个市场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努力为求职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提高人力资源市场使用的整体效率。

 (四)提升职业技能培训水平,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一要整合全市的就业和创业培训平台,加强全市职业技能培训的统筹协调。二要规范各种类型的就业和创业培训,改革培训资金使用的方式,提高培训资金使用绩效。三要提高培训的专业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注重培训的实效,提升培训的水平,为有就业愿望、有学习愿望的人提供有效服务。

 (五)深化推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程,要坚持不懈深入推进。积极完善鼓励创业的政策体系,继续加大对创业的支持力度,采取措施减少政策落实中的障碍,降低政策门槛,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分散在各部门的资源,提高使用效率。加强创业服务平台、创业培训平台、创业孵化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有创业愿望的人提供有效的服务和保障。

 (六)加强劳动权益保障,努力推进“体面就业”。要转变工作思路,加强劳动权益保护,努力实现从劳动者“能够就业”到“体面就业”的转变。进一步加大就业市场监督检查力度,保障劳动力市场稳定,规范职业中介行为,加强企业用工监察,依法查处不签订劳动合同、滥用试用期、随意压低工资和延长劳动时间、拒缴社会保险费以及歧视性用工等违规违法行为,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要引导企业开展人性化管理,改善用工环境、劳动条件,优化就业环境,建立良好的劳资关系;要积极采取工资集体协商等有效手段,建立基层劳工工资正常增长的机制,使广大一线职工能够合理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

就业自查报告【篇3】

为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协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市人大常委会组成执法检查组,深入到县区走访了大中专院校、培训机构、人力资源市场和民营企业等单位,听取了市政府相关部门汇报,就就业促进法贯彻实施情况进行了检查。

一、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取得的主要成效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从强化宣传入手,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了法律在我市顺利实施。一是就业优惠政策得到落实。2008年,拨付就业资金7710万元;减免企业、商户税额947万元;发放小额担保贷款9283万元。二是就业服务体系作用显现。求职者可得到政策解答、职业介绍、创业支持等多项服务。三是职教和就业培训取得实效。全市职教学校发展到23所,在校生近5万人;46家定点培训机构开展就业、创业培训1.55万人。四是城乡就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去年以来,全市新增就业5.8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下岗人员、高校毕业生及就业困难人员未就业较多,且受金融危机影响,部分外出务工农民返乡,我市就业压力仍然很大。低技能、低学历劳动力过剩,且多数不愿到岗位需求旺盛的商业和服务业工作。二是就业保障财政投入少。在信息网络建设、职教投入、创业扶持等方面财政保障不足。四县小额担保贷款基金偏低,无法满足贷款需求。三是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发展缓慢。职业学校办学规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衔接不够。培训机构规模小,师资力量弱,硬件条件差。四是就业基础工作还不完善。基层劳动保障平台服务职能发挥不充分。四县统筹城乡就业工作启动缓慢。就业信息网络建设覆盖面窄。

三、几点建议

一是建立运转高效的管理体系。整合就业行政资源,强化组织领导,加强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共同抓好法律的贯彻实施。二是全面落实各项政策。尤其是落实好国家、省新近出台的稳定就业的各项政策,积极促进扩大就业。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和管理力度。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加大本级财政投入,依法加强就业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四是多渠道开发岗位。要发挥投资和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并推进创业带动就业。五是推动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快速发展。整合我市职教和就业培训资源,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围绕产业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六是完善就业保障平台建设。建立包括大中专毕业生、进城务工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在内的人力资源公共就业管理和服务机构。充分发挥乡村劳动保障站所职能,为农民提供全面的就业服务。清理非法职业介绍和培训机构,维护就业秩序。加强贯彻就业促进法与劳动合同法的衔接,保护就业者劳动权益。

就业自查报告【篇4】

今年我村在四明山镇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的指导下,在村党支部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以村就业平台为依托,挖掘我村就业资源,构筑再就业平台,继续认真落实充分就业各项工作目标,切实加强我村就业管理工作的基础台帐管理,扎实有效推进创造各种就业条件,千方百计解决村民就业问题,使我村就业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现将一年来我村的充分就业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完善机制

我村为落实“创建充分就业村”工作,成立了充分就业领导小组,由村两委会干部任职,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工作,将充分就业工作放在日常议程上。村两委会坚持把就业再就业工作与党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检查,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群众、构建和谐新农村的重中之重。

二、加强学习、熟悉业务

我村积极借鉴其他兄弟村的工作经验,组织村干部参加相关培训活动,学习基础知识,提高村干部的业务素质,树立“用心工作、服务于民”的决心,提高解决群众就业与再就业的能力。

三、走访到户、调查摸底

为全面掌握我村劳动力基本情况,我村组织充分就业工作人员坚持经常到村民家中走访,掌握就业困难群众的生活情况,摸清他们的就业择业意向,就业技能和就业意愿,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建立健全各类台账,实现动态化管理。

四、积极动员,开辟就业渠道

针对村内就业困难群众的年龄结构和文化程度以及职业技能的不同,积极动员村内能人互帮互助,给村里就业困难人员介绍工作,多方协调,开发一些适合的岗位介绍给就业困难群众;帮助就业困难群众进行求职登记、发布信息、开展职业介绍等活动。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我村两委会将继续坚定不移地做好充分就业工作,为村民提供及时的就业信息和到位的技能培训,让xxxx村的充分就业工作再上新的台阶,让xxxx村的和谐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一)充分利用各种信息传播平台,向失业人员提供最新的求职畅通信息,并及时做好登记、转移安置和跟踪回访工作,保证了就业的稳定性。

(二)建立服务窗口,加强与企业联系,大力宣传吸收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能享受的社保补贴、岗位补贴优惠政策,拓展就业渠道。

xxx镇xxxx村

20xx年11月

就业自查报告【篇5】

(2011年12月28日)2011年,我镇促进就业工作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关心指导下,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莱西市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绩效考核实施细则》(西高就字[2011]1号)文件,对承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标进行了认真的自查和总结,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完善政策体系,明确目标责任,确保促进就业工作落到实处。

我镇成立了由党委委员任组长,为民服务中心主任任副组长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促进就业创业工作的目标责任制度,将市下达年度就业创业考核指标分解下达至各村,做到工作落实到基层、责任落实到个人;统一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统筹解决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并明确了领导小组成员的工作职责。同时,在为民服务中心设立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专门窗口,安排一名专职工作人员,具体负责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确保各项促进就业创业政策措施的实施执行,极大地促进了就业工作的开展。

二、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引领毕业生就业。

根据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我镇实际,从今年8月份开始,由镇为民服务中心牵头,建立了大学生就业信息登记制度。为了全面掌握我镇应往届高校毕业生的基本情况,我镇就业办工作人员,深入调查了我镇高校毕业生情况,了解高校毕业生的毕业时间、毕业院校、所学专业、学历学位、家庭生活来源、家庭成员情况、就业情况和就业去向等多方面的详细情况,并将调查情况进行总结统计,在各个村建立起了应届高校毕业生台帐,根据台账资料,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情况进行跟踪,为高校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创业服务。

通过建立这一制度,全面了解和掌握了本镇大学生就业动态,为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促进就业措施打好了基础。截至目前,已登记就业的大学生占总数的90%以上。

三、建立就业服务中心,多形式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我镇在为民服务中心建立了就业服务窗口,并对外提供政策咨询、免费职业介绍、项目推介、跟踪扶持等创业服务。利用媒体宣传、广播和各村宣传栏大力宣传各项创业优惠政策和措施,让每个有创业愿望的大学生都能创业、创稳业、创好业,我镇召开了部分应届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座谈会,全面地介绍了关于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的优惠政策,鼓励应届高校毕业生创业。通过与上级业务部门以及镇工业园区企业的沟通联系,定期掌握用人单位用工情况及需求信息。同时,为大力推进高校毕业生创业,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参加市人社局组织的创业培训和进入市创业孵化基地见习,不断培养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创业能力和提高应届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我镇累计参加创业培训20人,成功创业1人,带动就业5人。

四、完善就业服务建设,加大力度实施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

我镇以高度的责任感把促进就业工作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加强村委会就业服务平台建设,落实专职人员,定期通过电话调查、走访慰问的形式,对各村大学生就业工作情况进行跟踪调研,形成调研信息及时上报镇主要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截至目前,累计报送调研信息7篇。同时,对调研过程中确认为特困毕业生的,根据大学生个人实际情况,通过建立“特困毕业生”援助制度,免费为他们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优先推荐他们到辖区企业参加实习、职业技能培训等促进就业活动,确保他们实现充分就业,截至目前,我镇特困毕业生就业率为100%。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1、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今年刚开展的一项新工作,工作人员对相关的政策、信息了解较小,因此工作开展的难度较大,建议加强对乡镇工作人员的政策法规、业务培训,以提高其自身工作能力,进一步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2、高校毕业生工作涉及的面较广,毕业生的层次较为复杂,给日常的信息统计、汇总分析、及时准确的上报带来诸多不便,以至于给工作的正常开展造成一定的被动。

以上汇报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就业自查报告【篇6】

经济管理学院始终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将就业工作视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一项重点和难点工作。在20xx年初按照《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工作测评体系》和《关于开展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就业工作评估的通知》要求,不断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切实提升了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质量和水平。现向各位专家、领导作出如下汇报。

一、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

1、学院领导十分重视就业工作,始终将就业工作作为常态化、制度化、创新性工作来抓,使得学院就业工作机构、就业工作制度健全,就业工作有实效。

学院总在20xx年就组成由院领导、系(专业)主任、辅导员参加的工作机构,明确了院长为就业工作第一责任人,实施“一把手”工程。书记为就业工作直接负责人。学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每学期召开专项就业工作会议,部署就业工作计划,总结就业工作经验与不足。每周书记都带领辅导员进行就业工作具体研究与部署。遇到应急工作问题,就业工作小组还会不定期召开工作会议,一年累计召开工作会议达50余次。就业工作制度的建立有效的促进了学院就业工作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与推进。另外,学院的就业工作在院长的积极推动下,已形成全员参加、人人关心就业的良好局面。在就业工作会上,各系主任、专业带头人和教师代表纷纷献计献策,为学院促进就业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很多老师如杨冬云、赵彦龙、黄琼等经常为学生推荐工作。在毕业论文写作期间,学院也会发动老师们关心学生就业,为学生做就业指导。在毕业答辩当天,各答辩组还会统计、关心学生就业情况。针对就业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学院也会积极采取措施。

2、学院就业机构健全、就业工作基础扎实,保证辅导员有精力也有能力完成好学院就业工作。

学院在8206成立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办公室,当届辅导员为专职就业工作人员,负责日常就业工作。20xx年开始,又增加一名专职就业辅导员负责就业工作研究与引领。现在,有两名辅导员专职从事就业工作。同时,学院学生会还下设就业服

务部,有40余名学生干部配合辅导员开展就业工作。学院有4名辅导员从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和就业指导课,并都已参加过北森测评公司举办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讲师(ttt)培训和就业指导(ugg)培训,就业专职辅导员也都为学生讲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并组织开展学院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坊。就业辅导员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工作上得心应手。

3、学院十分重视就业管理工作,就业管理工作认真、扎实进行就业专职辅导员熟知就业工作流程和工作安排,时刻关注就业工作群动态,积极处理就业工作,积极配合就业指导中心完成各项就业工作。无论是就业方案、就业月报表的上报,还是就业信息的统计核实、毕业生生源地的统计等工作,学院都高度重视每个工作细节,第一时间进行准确无误的上报。但由于我院学生人数众多,在信息的反馈、统计方面确实存在困难,但我们都积极与就业指导中心沟通交流,给就业指导中心添了很多麻烦。

学院十分重视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和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大四学年伊始,学院都要进行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针对就业意向调查结果,建立毕业生信息档案,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每年年初,学院还要进行毕业生回访,用人单位回访,了解就业市场动态,从毕业生那里反馈学院就业工作的不足,为进一步开展好就业工作吸取经验与教训。

4、为进一步做好招生就业工作,加强招生宣传,拓展就业市场,充分发挥校友会作用。20xx年4月15日、16日,经济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毕伟林、副书记李铁岩、辅导员钱威和许永继一行四人,前往生源相对集中的大庆市,在该地进行招生宣传、市场调研、回访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并筹建经管院校友会大庆分会。与大庆市人才服务局招聘办张主任对大庆市经济发展的现状、就业单位对人才需求、人才引进和大学生创业等相关政策进行交流。还对该市大商集团新玛特商场等大型企业进行考察洽谈,了解企业用人需求情况,并推荐本院应届毕业生参加网上报名和考试。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四厂三矿、哈尔滨银行大庆分行等毕业生所在单位进行回访。毕业生单位领导对我院05级学生王蒙、06级边文翰、08级王露欣、09级佟晓雪等毕业生的工作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感谢学院为单位培养了优秀人才。通过调研,学院架起了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就业桥梁,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学院高度重视就业市场开拓与建设,有效的为学生搭建就业、实习的平

学院十分重视就业实习基地的建设,早在20xx年11月,经管院就在五楼会议室,隆重举行了经济管理学院实习就业基地签约揭牌仪式,与新建12家基地签约,并对包括中国南方航空公司、仁皇药业、浪潮集团、长江证券等18家新老基地集中揭牌。基地签约揭牌仪式,既是对前期工作的一个认真总结,也标志着财管院校企合作项目的崭新开始。我院还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拓宽校企合作模式,探索实践能力培养新途径,努力搭建校企、政企合作新平台,实现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办学宗旨。学院每年都会举办数场中小型招聘会,世茂集团、百胜餐饮、邮储银行、平安保险、用友新道等知名企业也纷纷来学院进行招聘,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做好就业管理、服务与指导工作。例如,面对学院专场招聘会数量的增加,学院及时意识到专场招聘会的重要性,积极组织了专业教师和礼仪、心理辅导员进行了职业素养的培训,使得专场招聘会的产生十分良好的效果,签约率很高,得到了用人单位和学生的一致赞誉。

二、职业指导课程建设与信息化服务

1、学院十分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教育工作扎实有效经管院很早就敏锐的洞察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大学生的重要性。20xx年,学院就开始进行黑龙江省高教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财经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施模式研究,课题组认真调研,先后进行了十余次的研讨,对学院全体在校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与分析,最终提出财经类大学生就业“四二四”模式。课题研究获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研究报告最终获得了“第十八次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毕伟林、钱威的论文《后危机时代大学生就业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获“第十八次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仅凭科学研究是不系统的,更要提高每位学生工作者的专业素养与理论水平,力争使每一位辅导员都能成为引领学生职业发展的专家与化解就业心理矛盾的知心人。学院先后分三批将全体学生工作者送到国内顶级生涯培训公司——“北森生涯”进行培训。目前,全体辅导员老师都已完成“北森生涯”公司举办的“高校职业规划ttt课程培训”。四位辅导员老师一直都在承担经管院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站在教学一线指导全院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五件都已具备,授课效果良好。为了实现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点面结合,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落到实处,学院领导十分重视并开辟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坊,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目前已完成两年四期的培养。学院也十分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大赛和模拟招聘等活动的开展。20xx年,我们动员了40余名学生参加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经过认真的准备与指导,最终有4名学生进入学校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的复赛;经过学院syb韩明辉老师和辅导员的共同指导,最终有3组队员参加了校创业大赛复赛,并获得了良好的成绩,指导教师也获得了优秀指导教师的荣誉。学院还在每年的年末举办“职业梦想秀”等模拟招聘活动。

2、学院及时、大量、高质的发布就业信息,为毕业生做好服务

三、工作实绩

经济管理学院就业工作遵循“从行业需求出发、从社会需要出发”的方略,认真贯彻落实“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理念,学院党政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按照年初《哈尔滨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办法》要求,严格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在职能部门和各系的通力合作下,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本学期的就业工作任务,使得学院的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达94.70%。

经济管理学院20xx届毕业生共585人,会计专业学生392,人,财务管理专业学生193人。截至20xx年7月1日,其中585名毕业生中升学9人,升学率达1.54%;协议及聘用就业140人,协议及聘用就业率23.93%;灵活就业414人,灵活就业率70.77%。

总体上看,学院的毕业生就业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今年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尤其是会计专业就业尤为困难。根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会计专业被列为排名第四位的就业困难专业。我院财务管理及会计专业毕业生数量大、专业集中,就业压力较大。另外,我院毕业生在应聘中小企业时面临缺乏工作经验的困难,在应聘知名企业时,又面临知名企业的门槛高的困难。

2、毕业生就业期望值有所下降,能够认清当前社会形势,就业观念较以前有所转变,去基层、相对偏远地区工作的学生较前几年增多。由于我院毕业生生源集中在黑龙江省,加之就业形势不乐观,在就业地点方面,有80%的毕业生选择在本省工作,在就业单位性质方面,有48.8%的学生愿意到国家机关工作,17.6%的学生愿意到国有企业工作,表明20xx届毕业生的就业意向是较为保守和现实的。

3、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人数与往年持平,保持在10人左右,尚没有较大突破。这主要是因为我院三表省较多,虽然有近20%的毕业生准备考研,但由于基础较差,吃苦耐劳的精神还不够,导致最终的升学率低。

4、20xx年,金融机构继续大量招聘应届毕业生,截至目前,我院20xx届毕业生中共有22名学生在邮储银行,12名学生在农村信用合作社,5名学生在农业银行,7名学生签约建设银行,11名学生在工商银行,2名学生在交通银行工作等,签约各类金融机构学生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10.09%。

就业自查报告【篇7】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09年工作安排,为了促进《就业促进法》的深入贯彻实施,5月25日,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对全市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和《山东省就业促进条例》情况进行了检查。执法检查组全体会议听取了市政府副市长林建宁代表市政府作的《关于全市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情况汇报》。分三个检查组,分别对张店、博山、临淄三个区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的情况进行了检查,实地察看了市劳动力市场等11个有关场所。同时,还委托5个区县人大常委会分别对本区县《就业促进法》实施情况进行了自查并向市人大常委会写出了检查报告。执法检查前,市人大内司委到5个区县和30多个部门、企事业单位进行了专题调研,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整个检查活动,组织周密,检查全面,效果明显。

   一、实施《就业促进法》的基本情况和成效

   执法检查组认为,自2008年1月1日《就业促进法》实施一年多来,我市各级政府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不断完善扩大就业的扶持政策,切实落实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重要职责,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去年下半年以来,在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市就业工作带来诸多不利影响的困难情况下,我市及时出台了稳定就业、加强农民工工作、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规范经济性裁员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多渠道扩大就业,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我市就业总体形势比较好,就业格局没有出现大的变动,保持了社会稳定。

   (一)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促进和扩大就业。去年以来,市政府按照《就业促进法》的有关规定和国家、省及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等多个文件,进一步调整、充实和完善了促进就业再就业、加强农民工工作、以创业带动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为做好全市就业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劳动和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继续落实降低社保费率、减免税费、社会保险补贴等优惠政策,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岗位;实施特别培训计划,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和实施,对稳定就业局势、促进就业再就业起了积极的作用。2008年,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1.8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全市共接收大中专毕业生2.09万人,实现就业1.62万人。今年前4个月,全市城镇新增就业再就业3.19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5万人,网上鉴证毕业生就业协议519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2%。市人事部门积极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组织实施了“三支一扶”计划,启动了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目前,各牵头部门正在积极研究制定“教师特岗计划”、“全科医师培训计划”、“高校毕业生服务社区计划”、“扩大从高校毕业生中征召义务兵计划”和高校毕业生创业小额担保贷款等方面的具体实施办法。

   (二)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落实促进就业措施。为确保扩大就业目标的实现,我市各级劳动保障和人事部门以及财政、工商、税务等有关部门,密切协作,认真履行各自职责,积极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按照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总体部署,加强了就业政策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的协调与衔接,使政府投资和重大建设项目在带动和促进就业方面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努力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市财政部门在财政预算中设立了促进就业的专项资金,用于职业介绍、培训补贴,社会保险、公益性岗位、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特定就业政策补助、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和小额贷款担保贴息,以及扶持公共就业等。2006—2008年,全市预算安排资金10419万元用于支持就业再就业,累计支出16927万元,其中四项补贴政策的享受人数达到7.56万人次。为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压力,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从壮大市场主体入手,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采取放宽市场主体准入条件、降低准入门槛等措施,进一步优化了发展环境,为扩大就业创造了更加宽松有利的条件。市国税、地税、地方金融等部门,也通过对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农民工等实行税费减免、政策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帮扶,全方位促进就业。各级工会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稳定了劳动关系,促进了社会和谐。

  (三)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强化就业服务职能。各级政府依法开展就业服务活动,逐步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一是建立了面向城乡劳动者的就业服务平台。在市、区县两级建立劳动就业服务机构之后,全市所有街道乡镇全部建立了基层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对城乡劳动力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各级就业服务机构统一安装使用了劳动“99”三版软件和社区就业信息平台软件,形成了覆盖城乡的三级就业信息网络,实现了资源共享。二是建立健全了促进就业的各项制度。积极推进用工备案登记、就业援助、失业预警、劳动力资源调查统计等相关制度建设,保障了就业措施的落实。对外来劳动者、农村劳动者和城镇劳动者实行了统一的招用工备案制度、就业登记制度,营造了公平有序的就业环境。三是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市、区县两级均建立了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及时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提供就业服务,开展了针对不同群体的多项专题就业服务活动,每年通过市场实现就业的人员达到当期就业人数的80%以上。四是加强就业信息网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就业信息发布制度和网上联合招聘制度,提高信息发布质量。同时加强了就业市场监管,坚决杜绝虚假招聘。2008年市级人力资源市场通过网络发布招聘信息144期,共有6048个次单位提供就业岗位254016个次;人才市场网上鉴证毕业生就业协议6300余人,举办网上招聘活动25次,网上累计注册招聘单位1340家。五是开展就业服务系列活动促进就业。今年以来,有关部门围绕做好城镇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三个群体的就业工作,制定了覆盖全年的多项就业服务系列活动计划。目前,已开展了“再就业援助月”、“全市毕业生就业迎春行动”和“春风行动”等就业服务活动,并开展各类专场招聘会60多场,举办各类毕业生就业招聘活动66次,有4916家用人单位参加了招聘活动,提供岗位4万余个,帮助1540名就业困难人员和大量农民工实现了就业。张店、临淄和沂源三区县围绕“开发就业、平等就业、素质就业、稳定就业”进行了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在制度建设、管理服务、培训开发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较好的试点经验。

  (四)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帮扶困难人员就业再就业。各级政府积极开展了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工作。先后开发交通协管员、环保协管员等公益性岗位400多个,每年开发社区保洁、保绿等公益性岗位1000多个,用于解决“4050”等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2007年以来,劳动部门把解决城乡“双零”家庭成员的就业问题作为就业援助的工作重点,通过强化技能培训、开展专项服务和结对帮扶、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措施,建立起了“出现一户、援助一户、消除一户、稳定一户”的动态援助机制。2008年全市认定城乡“双零”家庭1009户,安置就业1148人,实现了“限时就业、稳定就业、动态为零”的目标。市残联把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作为重中之重,进一步拓宽了残疾人就业创业渠道,有力地保障和改善了残疾人的生活状况。

   通过实施毕业生就业帮扶工程,对特困家庭毕业生和就业有困难的毕业生进行就业帮扶,有效促进了特困生就业工作:为我市生源应届特困生提供一次性求职补助;安排派遣期内特困家庭和就业有困难的未就业毕业生,到全市未就业毕业生培训基地免费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为提高困难毕业生就业实践能力,市财政给予培训基地80元/人培训补贴,2008年全市共组织了890名未就业毕业生进行了技能培训。

  (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者技能。为促进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增强就业能力,各级劳动保障部门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先持证、后上岗”制度,提高就业技能。人事部门组织开展了毕业生技能培训和就业见习工作,进一步完善离校后未就业毕业生的见习制度,鼓励见习单位优先聘用见习毕业生。团市委建立了50个“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为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创造条件,为企事业单位选人用人搭建平台。市妇联面向城市下岗女工、4050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人员,实施了淄博阳光大姐家政培训工程。通过培训和见习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增强了就业再就业的能力。我市各职业院校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度加大的现实情况,适应市场需求,加快课程改革,加强校企合作,多举措搭建就业平台,进一步拓宽了就业渠道。2008年山东丝绸职业学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100%。淄博职业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达到97%以上,2008年就业率达99%。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从这次执法检查情况看,我市实施《就业促进法》虽然取得了明显成绩,但仍然存在许多有待改进和解决的问题。

   一是对《就业促进法》的宣传还不够广泛深入。《就业促进法》颁布实施以来,各级各部门虽然集中开展了许多阶段性的宣传活动,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学习、宣传还缺乏深度和广度。一方面,该法的社会知晓度还不高,一些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对该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缺乏应有的关注和深入了解,另一方面,劳动者就业观念相对落后。多数失业人员和农民工参加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看重眼前利益,宁可去竞争技能要求不高、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低的岗位,也不愿意花时间参加职业技能培训;部分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还不适应当前形势,择业期望值过高,“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普遍存在。

    二是就业供求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突出。当前,下岗、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隐性就业、隐性失业五大现象同时存在,城乡“双零”家庭等困难群体就业压力不减,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加重。一方面,劳动力总量持续供大于求。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原有的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就业压力交织并存。另一方面,低水平就业较为普遍。劳动者技能结构层次较低,不少劳动力难以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即使已经就业的,其就业质量也不高,就业稳定性较差。此外,由于金融危机对经济实体的冲击,创造就业岗位较多的中小企业发展受阻,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用工不足,隐形失业开始显现。据有关部门对市及区县属341户企业的调查,有1.7万名企业职工出现了待岗,占调查企业职工总数的8.9%。据市总工会调查,关闭停产的企业涉及职工8.6万人,约3万多名职工失业;约有1200多家企业不同程度地给职工降薪,涉及职工3.7万人。据有关部门测算,今年全市城镇需就业再就业的人员12万多人,促进就业的任务非常繁重。

   三是部分就业政策落实还不到位。个别地方对就业再就业工作重视不够,推动就业与经济良性互动的措施不足、办法不多。制约农村劳动力平等就业的体制性、政策性障碍还没有完全解决。尽管国家出台了放松银根的政策,人民银行、银监会也出台了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由于我市金融机构“惜贷”、“惧贷”,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普遍存在;农民工返乡创办企业、搞生产性经营,缺乏金融服务;大部分劳动者创业盲目性大,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创业指导和信贷支持的力度。

   四是地方财政投入力度不足。《就业促进法》规定,各级政府要在财政支出中安排一定的就业资金。由于我市各级财政资金紧张,就业再就业资金缺口较大,有三分之一的区县就业专项资金落实不到位,致使一些再就业扶持政策的落实得不到保障。随着金融危机对经济实体的影响深入发展,各级促进就业的资金矛盾日显突出,就业专项资金的支付压力越来越大,尤其部分困难区县财政支付压力更大。

   五是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相对滞后。我市的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各成系统、重复建设,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不高,与我市的政治、经济地位很不相称。两个市场由于面积小、摊位容量少,门前形成了马路市场,有时甚至造成严重的交通阻塞,影响了市容市貌。同时,随着网络信息快捷优越性的逐步显现,网络招聘、求职功能将会进一步增强,而我市就业信息网的功能却相对落后,网络信息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亟待进行全面改造升级。街道乡镇等基层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也有待加快步伐。

    三、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更加浓厚的社会氛围。《就业促进法》是一部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劳动者切身利益的重要法律。要进一步广泛深入宣传《就业促进法》和国家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不断提高该法律的社会知晓度,努力形成全社会知法用法的良好法制环境。要围绕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重点宣传国家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协调的政策,宣传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让社会各阶层熟知相关法律政策,提高创业者和求职者的就业自主性。各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利用专栏、专题节目等形式,及时宣传政府促进就业的政策和在就业创业过程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先进人物,有针对性的引导失业人员、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就业理念,努力营造促进就业的浓厚氛围。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要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协调,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物流业,充分发挥其在扩大就业中的重要作用。要在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统筹兼顾就业岗位开发,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要结合落实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鼓励支持劳动密集型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更多拉动就业;要加快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的发展步伐,拓宽就业渠道;支持经济较发达的乡镇和老工矿区城镇加快发展,实现劳动力就近就业。

   (三)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确保就业资金投入和各项扶持政策到位。落实政府就业责任,加大政府对就业的财政投入十分重要。各级政府应当依法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在当前就业困难、财力拮据之时,要有保有压,加大就业资金投入。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就业援助的力度,通过增加培训经费、实行岗位补贴、社保补贴等方式帮助困难群众实现再就业。要加大自主创业扶持力度,加大小额信用担保贷款政策的扶持力度。在严格控制贷款风险、规范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加大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扶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要积极研究制定城乡统筹就业的扶持政策,推进农村劳务输出和转移,使劳务输出和转移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要保障基层就业服务平台工作经费,发挥它们在社会保障工作中的职能作用,实现就业与社会保障的良性互动。

   (四)整合市级人力资源市场,加快人力资源市场和就业市场信息化建设。市政府要落实《就业促进法》的有关规定,尽快建设统一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将劳动力市场、人才交流市场、技工市场、农民工市场、家政服务市场等多种功能进行优化整合,使之成为设施先进、功能完善、服务规范的现代化就业市场,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要根据我市促进就业工作的需要,加快就业市场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从市到区县、乡镇社区的网络平台,充分发挥网络的信息平台作用,整合各类就业信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五)建立健全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保证促进就业工作顺利开展。要结合我市促进就业工作的实际,尽快建立健全市级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协调解决我市促进就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推动《就业促进法》的深入实施和各项就业政策的贯彻落实,确保促进就业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明确在促进就业中的重要职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

就业自查报告【篇8】

近年来,有了再就业资金的支持,使我县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及时得到各项优惠政策的扶持,促进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为使再就业资金更好的发挥作用和确保基金的安全运转,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开展就业补助资金专项检查的紧急通知》(桂劳社发[20xx]125号)文件要求,我单位根据文件要求,认真对20xx、11年就业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了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就业资金筹集和使用基本情况

1、20xx年度结余***万元。

2、20xx年收到财政拔入就业资金**万元。共计支出就业再就业资金**万元。其中社会保险补贴**万元,补贴人数为**人;职业培训补贴***万元,补贴人数为人;职业介绍补贴万元,补贴人数为人;公益性岗位补贴万元,补贴人数为人;劳动力市场建设资金万元;基本生活保障万元。年底滚存结余万元。

二、20xx年资金运转情况

11年就业资金支付预算情况:

1、公益性岗位工资补贴支出:人,每人每月元,预计支出万元,

2、社保补贴支出合计4万元(其中:(1)公益性岗位人员社保补贴预计支出万元。(2)灵活就业人员每月领取社保补贴人数平均人,预计支出万元)。

3、职业技能培训补贴人,预计支出万元;

4、职业介绍补贴人,预计支出万元;

5、人力资源市场建设预计支出0万元。2年预计需要再就业资金万元。

三、就业资金支出分析

(一)就业资金支出呈现上升趋势

近几年,国家促进再就业政策日益完善,各项支出也逐渐增大。增长较大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政策的陆续出台及政策面的放宽,比如:20xx年出台的促进再就业政策增加了农民工培训补贴,并扩大了《再就业优惠证》的申请范围,致使可享受优惠政策的人员大范围增加,特别灵活就业社保补贴人数增加。比如:社保补贴支出万元,占支出总数的%。

(二)资金支出增长全部为政策性增资

促进再就业工作从年以来得到中央的高度重要,并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年国务院制定了第二轮促进再就业政策,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政策出台给资金支出增长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优惠政策的覆盖面较以前宽广很多,比如,外来务工人员也可享受职业介绍补贴及培训补贴。二是就业政策帮扶力度加大,比如,社保补贴政策相对放宽。近几年,国家对人力资源市场的“老三化”和“新三化”建设标准实施,我县也加快了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完善乡镇就业服务机构的办公设备,配送了电脑、打印机及以小型复印机等办公设施。

四、自查工作的情况

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开展就业补助资金专项检查的紧急通知》(桂劳社发[20]号)文件后,局领导高度重视,安排专人和时间,按文件要求从年起检查就业资金每一笔的支付方向,并对照相应文件规定,是否符合文件要求的使用范围、审批程序、金额标准以及原始材料归档管理。经过业务经办人员和财务管理人员检查核实,就业资金使用都是根据文件规定的范围、标准,并且都向财政部门申请,审核、批准后拔入就业资金支出专户才列支的。检查过程中发现问题及分析原因如下:

1、原始材料存保不全。有的原件随培训材料存保,有的申请材料随财务原始材料保存。原因是在做材料时没有按一式多份的要求制作。没有收全所需材料,有的学员差身份证复习件,有的差失业证明材料等。

2、培训材料不够全,有的'学员的没有留电话号码,有的留下的住址不全。原因是有的学员没有联系电话,有的学员在填表时不够认真,导致电话号码和住址不全的现象。

3、存在部分失业人员的培训材料丢失现象。由于当时没有档案柜,培训材料没有专人保管,整理保管不规范,年失业人员的培训材料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技能培训材料和职介材料也曾几经搬移。年购买档案柜后,经整理发现年的部分材料不完整,后将不合格的培训材料进行过补齐,但至今仍有部分失业人员的培训材料无法补齐。

五、就业资金使用管理的做法及建议

就业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是按照自治区财政厅、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有关就业再就业若干配套实施办法的通知》(桂财社[20]号)等相关文件规定执行,确保资金列支手续齐全、程序规范,明确并公开各项就业资金的审核拨付程序,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向财政部门申请就业资金,不擅自扩大支出范围和提高支出标准,不截留、不挤占、不挪用、不骗取就业资金,并自觉接受审计部门和社会的监督检查。

随着各项就业优惠政策不断完善,新政策的出台,就业资金的支出金额逐渐增大,对资金管理和监管工作是保证资金安全运转的重要环节。我县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由财政部门直接拨付、管理就业资金, 加强就业资金使用的后续监督,加大检查力度,有利于从源头上制止各种弄虚作假行为。

建议今后在加强源头控制的同时,建立再就业资金使用监督的长效机制,设立专项检查经费,定期对就业资金的使用进行检查,并对接受转拨或下达就业资金的单位进行延伸检查,以进一步规范各单位对就业资金的账务处理和使用情况的监督,提高就业资金的使用效率,避免虚报骗取、挤占挪用就业资金,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价值,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就业自查报告【篇9】

就业专项资金自查报告是指用于监督和管理就业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一项工作。各级政府都将资金注入就业领域,以支持就业创业、培训就业和促进人力资源市场的平稳运行。然而,就业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往往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各级政府对就业专项资金进行自查,并将结果编成报告。

一份好的就业专项资金自查报告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资金来源情况、资金使用情况以及资金效益评估。首先,自查报告应明确资金的来源,包括政府的拨款、企业的捐赠、社会的捐助等。这样可以使公众了解到资金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其次,自查报告还应详细介绍资金的使用情况,包括具体的项目和支出金额。例如,资金用于培训方面的支出应明确具体的培训项目、参训人数和使用资金的方式。同时,对于资金的使用方式也要进行详细说明,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

自查报告中的另一个重点是对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估。自查报告应当从就业人数、薪资水平、就业质量等方面评估资金的使用效果。例如,对于培训项目的效果要进行相关数据的分析和反馈,以确保资金的使用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此外,自查报告还应重点关注资金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和风险。例如,是否出现了资金挪用、虚报冒领等问题,以及如何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督和管理。这样可以提醒相关部门和机构注意在资金使用过程中的风险防范工作和制度建设。

最后,自查报告还应对下一步的工作进行规划。通过自查报告,可以总结出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整改和改进措施,以进一步完善资金使用的制度和管理。

就业专项资金自查报告的编写不仅仅是一项程序工作,更是一个对就业资金使用情况的一次全面审视。只有通过自查报告的编写和公开,才能真正实现对专项资金的监督和管理,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和最大化效益的实现。只有专业的自查报告才能促进改革,推进就业事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一个公开透明的就业专项资金使用平台。

就业自查报告【篇10】

就业扶贫自查报告

主题:就业扶贫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一、引言

就业扶贫是中国政府为实现脱贫目标而采取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促进贫困地区就业,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为他们提供可持续脱贫的机会。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政府大力推进就业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然而,我们也意识到在就业扶贫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本文旨在对就业扶贫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为进一步推进就业扶贫工作提供参考。

二、就业扶贫的现状

1. 就业扶贫政策的实施情况

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就业扶贫政策,如创业扶贫、公益性岗位补贴等,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各级政府重视就业扶贫工作,加大投入,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积极帮助贫困人口实现就业。

2. 就业扶贫项目的实施情况

就业扶贫项目的实施情况良好,产生了明显的效果。通过开展培训和技能提升,促进了贫困人口的就业,提高了他们的收入水平。特色产业扶贫项目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通过发展农村旅游、特色农产品种植等产业,带动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增长。

3. 就业扶贫的问题与挑战

虽然就业扶贫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们也要正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首先,目前就业扶贫政策的执行力度仍有待提高,一些政策在落地时存在执行不到位的情况。其次,贫困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就业机会有限。再次,贫困人口素质和技能有限,需要进一步提升其就业能力。最后,一些贫困人口就业后的稳定性有待提高,其中一部分人口可能会再次陷入贫困。

三、就业扶贫的发展方向

1. 加强政策落地的执行力度

为了更好地实施就业扶贫政策,我们应加强相关部门的管理和监督,确保政策到位。同时,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切实履行职责,推动就业扶贫工作的开展。

2. 发展多元化就业机会

贫困地区的产业结构需进行调整,培育和发展多种经济形态。通过发展农村旅游、特色农产品、生态农业等产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要鼓励在贫困地区引进外资和发展新兴产业,促进就业增长。

3. 提高贫困人口的就业能力

贫困人口的素质和技能是促进他们就业的关键。要加强培训与技能提升,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4. 加强稳定就业保障

为了防止贫困人口再次陷入贫困,我们要加强稳定就业的保障。政府可以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适当的补贴和福利,帮助贫困人口稳定就业,破解其再次贫困的风险。

四、结论

就业扶贫是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推动可持续脱贫的关键领域。当前,尽管就业扶贫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为了进一步推进就业扶贫工作,我们应加强政策落地的执行力度,发展多元化就业机会,提高贫困人口的就业能力,加强稳定就业保障。只有不断完善就业扶贫政策,推动就业扶贫工作走向深入,才能实现全面脱贫的目标,让更多贫困人口实现幸福美好的生活。

就业自查报告【篇11】

就业单位自查报告

随着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单位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对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性。而这些都与 就业单位自查报告 有着密切的关系。

就业单位自查报告是企业自查自纠的一种机制,是单位自我剖析、自我鞭策、自我催化和自我激励的重要工具。它旨在帮助企业查明自身的问题所在,并尽可能地寻找改进的方式和措施,以完善企业管理,优化招聘、考核、晋升、薪酬和福利机制,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同时促进企业的平稳发展。

就业单位自查报告的编写和实施,需要按照一定的格式和要求进行,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企业自身情况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对企业的基本情况、发展历程、组织架构、招聘政策、薪酬福利等进行概括性说明。它可以帮助企业全面了解自己的优劣势,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二、自查对象和方式

就业单位自查报告的编写,需要明确自查的对象和方式,包括自查的时间、内容和方法等。这一阶段需要分析自查对象的性质和特点,进而合理制定自查计划和方案。

三、自查结果分析

这一部分是就业单位自查报告的精髓所在。它需要对自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反馈意见进行梳理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这些数据可以帮助企业了解自己存在的问题和短板,进而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优化。

四、问题总结和改进措施

这一部分内容应该是就业单位自查报告的最重要部分。它需要对自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逐一总结,并提出具体可行的改进措施和时间表。这些改进措施和时间表需要具有可操作性,一步步地帮助企业改善自身的质量和效益。

五、报告撰写

就业单位自查报告的撰写需要遵循一定的格式和要求。除了必要的信息外,还需要有清晰的文本编排和排版,以增强报告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

总的来说,就业单位自查报告是一个可以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工具。它能帮助企业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和短板,进而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优化。对于人才强国的现代化建设而言,这个机制无疑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素质和能力,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