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读书笔记 > 导航

顿悟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1-04

顿悟读后感精华7篇。

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该由谁去评价呢?在阅读了作者的作品,我们的收获是很多的。 透过读书笔记,加深自己对文化底蕴的理解,下面是中学范文网的编辑为您整理的“顿悟读后感”相关的信息。

顿悟读后感(篇1)

对于不少恋爱中的人来说,有一种性格的人是他们都不想遇到的,那就是——妈宝。

很多女生觉得,自己的男友各方面都不错,但就是一点,太听妈妈的话了。两个人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买房子,房子的装修风格应该是怎样的,本来女生都有自己的想法,男生也同意了。可只要那个男生回去和妈妈一商量,之前订下的事情,八成都会泡汤。在《创造的艺术》中曾经提过这么段话:我们城市文明中的普通人,几乎一生平凡的层面上移动;只有在少数戏剧性的情况下——在青春期的风暴中,当他坠入爱河或面对死亡时——他才会突然从井口跌落,被转移到悲剧的层面。突然间,他日常生活的追求就显得肤浅、空洞;但一旦安全地回到平凡的层面上,他就会把曾经的经历视为神经过度紧张或青春期积郁的产物而不屑一顾。

很多时候,那些所谓的妈宝,大部分情况下是因为他们不愿意做出选择。虽然,很多时候,要做出选择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也是因为这件事情很困难,所以当我们做出选择的时候,也是我们一种成长的过程。因为,从内心里我们知道,一旦做出选择,那么接下来的后果,是由我们自己来承担的。

所以,很多人哪怕在面对婚姻的时候,都选择让别人来为自己做抉择。那么这样一来,一旦婚姻上出了问题,那么他就可以完全将这件事归咎在父母身上,作文或者是别人身上,反正就是和自己没有关系。所以,我们要做的,是给自己生活中增加一种“权力感”。这种权力感,让自己有能力去坚定心中所想的内容。一旦自己做的抉择越多,那么我们对于自己的自信就会愈强。

特别是很多家长,在孩子小时候,要多给予一些给他选择的权力。从而增加孩子的自信心,这样当面临人生今后更加困难的抉择的时候,他们会有强大的心理,去接受自己所作出的选择带来的后果。

顿悟读后感(篇2)

汤尤是一家公司的老总,但是和汤尤一起成长的人都知道,曾几何时他还只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存在。汤尤的转变发生他高二的那一年,而让汤尤顿悟并且改变的,却只是一个小小的油漆工人。

高二的时候汤尤一家买了新房子,新房子需要装修,偶尔汤尤会跟着自己的父母去正在装修的新房子里转转,然后继续自己无忧无虑的生活。有一次装修的负责人看到汤尤从来不认真读书看书,就和他聊了起来。

作为一个从小到大都生活无忧的人,汤尤对自己的未来感觉很迷茫,所以他才会在上学的时候不学无术,因为家里的父母都是有工作的人,养育一个孩子成长绰绰有余。装修的负责人感慨城市里的孩子好命,家里人供着读书自己却不太懂得努力奋进。

面对汤尤的反驳,负责人只是默默地看向了一直在努力工作的那个油漆工:“你知道吗,他多么想上大学,但是高考的时候就是差那么几分。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他只能出来打工了,否则家里的生活会更加的困难。”

汤尤这才认真的看向了油漆工,一张并不沧桑的脸庞之上,却什么情绪都看不到。从此以后,汤尤就仿佛变了一个人一样,开始努力的学习,并且考上了名牌大学最后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公司。汤尤不知道到底是装修负责人成就了自己,还是那个默默无闻的油漆工成就了自己。汤尤唯一知道的是,当自己不想学习的时候,就会反问自己一句:“你真的足够努力了吗?”

就是那么一个平常的日子,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发生,汤尤却顿悟般的开始努力学习。如果没有那个平常的日子,如果没有装修负责人简单的话语,如果没有油漆工的亲身经历,如果没有汤尤想要拼搏一下的灵光一闪,也许一切都依然照旧。

很多人总以为一个人的顿悟,会发生在特别的时刻里,但我们平常的生活才是我们顿悟的关键时刻。一个人想要努力的过完自己的人生,还是就这般的浑浑噩噩,决定权从来都不在别人的手上。我们自己的人生,能够掌握的也只有我们自己的双手。

顿悟读后感(篇3)

作者加博·赛普雷吉从引言开始用大量文字说人生有许许多多的重要时刻,“时间是人类生活的内在因素,y它包含了我们生命中每一次短暂的经历,人一直是处于成长状态中的”。

作者再《顿悟时刻》中,挑选出许多人的六种人生经历,它们分别是再做出决定的时刻,脱离现实的时刻,遇到人生楷模的时刻,以及践行道德行为的时刻。颇有种人生四大幸事的感觉: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时,金榜题名时。都是人生中的重要时刻。

作者阐述了“为什么写着六种重要经历,而非其他重要时刻,非凡时刻”,作者认为人做出决定及判断,行动时,不光只依靠自身的理性,还清楚认知在这些瞬间中,它们发挥重要作用,“我分析的这些瞬间清楚地表明,在他们与别人,自然环境和艺术作品建立有意义地联系以及做出大胆地,改变人生的行动方面,情感和自发性也发挥着核心作用”。

作者提出一个论点: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转变和更新的可能性。

文章不光论述作者自己的见解,还举例说明,从反面论述有些观察不适用于所有社会条件。从正面,其他人的观点,进行正反论证,论述本书中作者所理解的时刻并非时那些著作哲学家作品中存在多种定义和理解的“瞬间”。

作者通过描述分析那些影响和形成我们个人存在的时刻。对提出观察,分析和建议,而不是证据,同时借鉴他人经验,从中吸取教训。

各个重要时刻中,作者都有通过大量举例来证明自己观点,通过他人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又将这六种人生经历各个剖析,从各方面来讲述,从生活中各种小时举例,具体描写,让er人从很普通的事中就能轻松get作者用意,在起发散思维,从所表述中上升到更高层次,循序渐进。

作者每论述完一个观点,就会综上总结,将其概括,使文章更加通俗易懂。将论点与当今社会,人结合起来,更加与时俱进,使读者代入感真实,文章发言观点不具有片面性。当然对于这些重要时刻的提出,作者教读者如何改变,做出选择。总言之,作者考虑全面。

但本书较为深奥,会有点像高中时候语文第一大题的论述文,内容充实,事实明确,但语句较为枯燥,有些难懂,但仔细阅读,又觉受益匪浅。如果你还处于迷茫,可以尝试阅读一下这本《顿悟时刻》,它会帮你找到方向。人生需要顿悟,时刻敲响警钟。更好的你,加油。

顿悟读后感(篇4)

我喜欢书里面对于时间、关系以及失去这三个词的总结。作者认为村上春树的小说是一个时间切片,男主总是37岁,直子死在了17岁,永远年轻;而在门罗的小说里,时间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主人公的顿悟接受时间的检阅,才能化作真知。

【关系】“一段关系里的脆弱和不稳定性是非常迷人的。它之所以形成,是因为有人需要它。而它的脆弱是因为每个人的人性都在变化和移动,一个人往这边移一点,关系可能更稳定,往那边移一点,关系则可能崩塌,所以在这些关系里能够看到人物内心的摇摆和不确定。”

【失去】“他选择了他想要的人生,之后他就必须承担后果。在他的身上显露出来的是一种非常宿命的人生观。也可以说,是一种对命运的服从。但是在利亚的一次次逃离之中,却显现出一种对命运的反抗。门罗没有对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做出孰优孰劣、孰对孰错的价值判断。相反,她向我们指出一个更为残酷的真相,那就是不管逃离还是守护,最终我们都要面对失去。因为失去是人生无法回避的主题,不管你以何种态度对待人生。”

【时间】“索菲娅在一座回忆的宅邸里散步,由一个房间来到另一个。每个房间里都陈列着她不同时期的故事,有着不同的主题和人物。姐姐与青春、丈夫与婚姻、恩师与事业。她掸去落在回忆上的尘埃,在那些重要的时刻驻足,并在它们之中重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局限。”

顿悟读后感(篇5)

没有这个温度,作家的作品没钥匙。我一年级读了三年,所以我读张悦然是在高中时候。多数还是盗版。虽然我老,但我读的作家还是都很年轻的。

后来这些年读了好多张悦然的中短篇,反正一直在读,没有丢这个作家。

北漂后,有一年我是半夜三点到的老家,家里刚发生了地震,我的书房是上锁的,我不回去,我的书房着火或者被洪水淹没,也没人进去。那个屋子不许有他人。

因为地震书房的墙和屋顶之间裂开一大口子,抬头看上去像看到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我的几百本书全部被雨和土搅和成了泥巴。无心睡,就一本一本擦,那是我作为一个读者第一次那么大规模检阅自己读过的书。好书很少,烂书很多,有的读的是潮流,有些读的是心境,有些读的是名气,有些读的是私好,有些读的是情色,有些读的是利。

但我总归是读的比较多的。在我们村我们镇甚至我们县也算有一号的。这号怎么来呢?有个小故事。我们镇建移动信号塔,县政府派人来选址,选好址了联系不到地的户主,挨家问,问到我家了,我奶奶那年八十,谁家地长什么草都知道,赶上饭点,我好客,接待了他们一行,午饭做的浆水面,一群人吃的很香,吃完喝茶,去我书房,大家惊叹,在这深山野村,还有一位藏书爱好者。

于是我的名号在县里就有了,后来作协文联文化馆的人都逐渐熟悉了起来。后来成为写作者,读也没丢,但读的就更好点了,咱也得吃点好的了。作为写作者,其实每个人都是好读者,不是好读者怎么可能去写作呢?但有一个结:就是在踏实做一个好读者还是去努力成为一个好作家中矛盾闹心。

比如张悦然老师说的:“作家与自我局限的相处是相当复杂的问题,若想自我安慰,可以说就像井底之蛙也可以将自己托付给头顶的一小块天空,既然它几乎花了所有时间去仰望它,希望在其中找到宇宙的奥义。”

文学世界浩瀚无垠,我们有时候就是付出一生,咣当一下,啥也不是。我这些年因为工作需要,读了不少西方创作理论,剧作上的,知名的不知名的有二三十本,也看了一些导演啊编剧的散文随笔。我下定了一个结论,那些东西只是给直觉不准的人看的,但是直觉不准的人看了那些东西要写及格还是很难,所以那些书有用吗,其实是用来作为改行参考的。

我反而觉得中国的一些谈书写作的书更加实用。比如这本《顿悟的时刻》,就特别符合我们的读者和创作者,因为阅读环境和生存状态的问题,一些书在什么时候被发现都是个综合问题。

我长年阅读作家的散文随笔,第一呢是想了解作家都读写啥,怎么读的。第二呢想了解作者本人,对喜欢的作家总是好奇呀。比如男作家里余华和苏童啊毕飞宇啊写的就很多了,余华常常说的特别玄乎,音乐啊,直觉啊,命运啊。苏童说的就很酷,特别横,相信自己的天赋。毕飞宇呢清秀,研究的深,这四五年啊,我看到最好的就是毕飞宇的《小说课》了。

看过女作家鲁敏的三本随笔,写的也是特别真切,病痛、折磨、怀疑、一遍遍丢弃自己从新来过。张悦然的《顿悟的时刻》也是作家随笔里一流的作品了,可以列为必读的那类。《敌人的馈赠》这一章读的时候就知道张悦然能成为好作家天生的直觉,但读到《结尾:虚构世界的合拢》这一章,就明白了,她后劲有多大,威力有多无穷,这是全书值得留下的票根。

作家的读书随笔或者写作理解可以看到是一个作家的温度。这个温度很重要,没有这个温度,作家的作品没钥匙。

可能是我读的作家和张悦然读的重叠性高,所以看这本书是频繁点头,平时看两个小时就不舒服的颈椎,今天一个小时就不舒服了。来看张悦然通读的几个作家吧,好作家肯定是有通读体系的,我也在试图通读,但目前还没读完一个作家,我读了三本以上的安妮普鲁,麦克尤恩,村上春树。其他没看过的我也不敢胡说。

安妮普鲁语言天然纯真又恶毒狠辣,阴凉背后无限热忱,麦克尤恩细微处如针,宽大处是山,村上短篇热烈温情,长篇诡谲穷追。这些在张悦然的作品里都有了映照的,比如长篇小说《茧》,听说她为了写第一段准备了好久好久找感觉,特别酷。

跟着《顿悟的时刻》读一读,写一写,学一学,不是书评,是对一个好读者和一个认真的作家的一次认同。

顿悟读后感(篇6)

有很多演员,一旦因为某个角色出名之后,会有源源不断类似的角色来找到他们。大部分情况下,演员都会拒绝重复出演这个类似的角色,因为这样一来,他们就会被市场定型。这对于演员今后的职业发展以及演员本身能力的提升,都会是一种枷锁。

事实上,我们的人生中,也如同被枷锁禁锢的演员一样,只不过,这个来自生活的枷锁,名叫习惯。在很多地方,我们都能看到一些很传统的习惯。比如如果祖辈从事某种职业,那么下一代往往也会做这种职业,又比如你下了班以后,会去经常去的某个小餐馆吃饭等等。

这些习惯,可能在上一辈人看来,是一种很好的传承。他们将你未来的人生都规划好了,你只需要照着这个步调走就可以了。然而,更多的时候,你不妨扪心自问一下,这个生活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嘛?柏拉图曾在《理想国》中写过这样一种说法:灵魂转变。

这个灵魂转变,可能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方向,包括一个人在这个世上的生活方式和活动方式。但很多人觉得,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就是平平淡淡度过一生吗?但很多时候,有人会觉得,这个太过平淡了,我不想过这样的生活,这也就有了《三十而已》中,许幻山在拥有幸福家庭的情况下,依然会出轨。

当然,作为一个正常人,每天睁开眼就在反复不断的重复眼前的生活,久而久之的确也会产生一定的厌倦。那么这个时候,其实我们也可以通过外部的一些环境变化,来改变自己当下的状态。

比如很多人都喜欢的外出旅游,很多人出远门并非是为了去看看当地的特产,他们只是为了换个环境生活而已。在《顿悟时刻》这本书中,作者一共提到了六种不同的“顿悟时刻”,这每一种时刻其实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中甚至还提到了音乐对于我们生活的影响。其实,所谓的顿悟,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空间的跨越,越级的成长。每一次顿悟,都是对于人生的一种全新理解。

顿悟读后感(篇7)

把心融入课堂

“教育是一门艺术”,我也这样认为。读了《课堂观察---顿悟的艺术》之后,才知道自己对“教育是一门艺术”的认识是多么的肤浅。

读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课堂教育的诠释——课堂就是生活的教育。

我谈几点课堂中的寻常小事。

一、记住学生的名字

作者举了一个实例:当提出一个问题时,前后桌的两个同学都满怀期待的举起了手,老师用手一指,坐在前面的学生兴奋的站了起来,正要开口,不料老师却示意他坐下,并默然的说是后面那位同学,最先站起来的那位同学满脸羞愧。教师为什么要用手指呢?

有时它可能不记得学生的名字,或者不熟悉学生。说到底,是教师对学生缺乏真切的关注。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了解每一个未来的学生,尽可能深刻地了解每一个孩子的精神世界,名字是教师进入学生精神世界的第一把钥匙。实际上,喊学生的名字反应了老师对学生的尊重。

名师于永正在《给新教师的20条贴心建议》中殷殷忠告:直呼其名的表扬胜于不指名道姓的表扬,指名道姓的批评比不直呼其名的批评效果更好。“记住学生名字”这样的寻常小事不能忽略。

二、提问——延长等待时间

书中作者谈到了提问,我深受启发。提问是课堂中必不可少的沟通途径。

美国教育专家broffie和goodall提出了课堂观察-等待时间的概念。教育专家罗做了这个实验:如果老师问了一个问题,让学生在一秒钟内回答,他甚至要求学生在点名后一秒钟左右给出答案。

学生根本来不及思考,结果可想而知。最后,老师自己给出了答案。这个问题是什么意思?试想这样提问的目的是什么?

可能是为了提醒不注意听讲的学生(学生回答不出会觉得难堪)也可能是为了推进教学,提问只是一个过渡,学生是配合,是配角。但不管目的是什么,对于回答不了的学生来说都是一种不愉快的经历。然而,将等待时间延长了1-5秒的教师教师却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学生回答的平均时间延长,回答的主动性和正确程度提高,不能回答问题的可能性减小,主动提问增加,做出的贡献更大。总之,延长等待时间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加活跃,提高参与质量。

而且,增加等待时间在基础中等和较差学生身上所起的变化更明显。因此,教师应根据问题的难度给学生时间思考。延长等待时间可以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三、不要吝啬真诚的表扬

书中引用了知心姐姐卢勤在《告诉孩子:你真棒》中的一件小故事:一位年轻妈妈讲了一件令她沮丧的故事,她读两年级的儿子很调皮,经常挨老师批评。

一天,我从未被表扬过的儿子高兴地跑回家,对她说:“今天,老师表扬了他!”!她喜出望外,忙问老师表扬他什么了?

儿子说,老师说他的检讨写的不错!这事儿谁听了都会觉得心酸。作者写道:

心灵成长需要肯定。我们的课堂教学和学校教育是否给了学生真诚的培养和熏陶?

只要你是真诚的,表扬越多越好。表扬要注意方法。表扬应该有根据。表扬要及时,善于表扬!不要吝啬表扬!

四、关注自己的课堂用语

课堂是语言的交流。然而,如果课堂语言不恰当,将极大地影响教学效果。本文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首先,课堂用语不能干扰学生学习。

其次,不要随意打断学生的发言。

有时,教师的提示语过多、过繁、过吵、过杂、过密;有时,课堂用语中教师的主导性过强。要关注课堂用语。

五、用同理心尊重每位学生

书中讲到这样一则故事,让我深受启发。一位老师讲评作文,先请两位写得好的学生上台朗读自己的作文,为了鼓励同学发现并指出部分学生作文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又请一位写的不好的学生上台朗读。但出乎老师意料的是这位学生把文不对题的一段漏读。

老师非常气愤,自觉“问心无愧”的当众朗读了全篇作文,并且鼓励引导全班学生对作文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评议。但当老师和其他同学进行热烈讨论时,他发现坐在最后一排的男生默默地流下了眼泪。

作者写道:许多教师没有“苦过学生的苦”,没有“流过学生的泪”,或许曾经的苦恼、恐慌、反感、伤痛随着学生时代的流逝而淡忘。因此,我们的课堂有时麻木地分不清学生眼泪的苦涩,而老师也没有陪学生一起流泪。

如果课堂只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训练的严密性,就不会欣赏学生的生活体验,课堂教学就会失去灵魂。“哀莫大于心死”,当我们的学生对课堂失去信任,失去兴趣之时,还有什么教育可谈。

教育需要温暖,教育需要同情心,教师需要关爱脆弱的心灵。书中还举了两个文学天分相近的女孩,中学时就在文学方面绽露头角,但她们数学都不好,却遭遇两位不同的数学老师。其中一位女孩的数学老师不信任她的考试成绩,甚至用毛笔在她眼睛上画了大大的“0”,并在全班同学面前示众,从此女孩性格中增加了怨恨、敌视、怪异的成分,虽然也成为了作家但生活并不幸福,一生漂泊,英年早逝。

另一位则比较幸运:为了让女孩通过国中会考,数学老师特意把与考试相关的四道数学题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并且要求女孩把解法背下来。第二天她参加考试时,发现老师前一天说的所有数学题都在试卷上。结果,她数学考试得了75分,顺利通过了毕业考试。f215.cOM

后来这个女孩成为了一名作家,但她善良,关心,热爱和尊重生命。她们就是大家熟知的三毛与席慕容。她们有着同样的天赋,但她们有着不同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她们走的是相反的道路。

席慕容曾经感慨“一个人在弱势的领域能够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是生命的幸福”。教师,一定要心存温暖,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呵护生命的脆弱,氤氲心灵的温情。生命本无贵贱之别,尊重每一个生命,才能培育美好的人性,此乃教育之本位。

一句话,读名家的作品会引导我避免走弯路,让我重新审视课堂。只有关注课堂的细节和课堂的语言,用真诚的心去尊重和关爱每一个人,才能激发学习的激情,使课堂充满活力,使我们的教育不再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