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读书笔记 > 导航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10-09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读后感(精品7篇)。

书读的越多,我们才能成为灵魂丰富的人,当我读完了作者写的作品,里面的剧情真的精彩绝伦。写一篇有质量的读后感是怎么样的?我们听了一场关于“德米安彷徨少年时读后感”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读后感 篇1

作者:[德] 赫尔曼·黑塞 (1877-1962)

主题:寻找自我,人性

梗概:

《德米安》共有八章,小说讲述的是辛克莱的成长故事,随着辛克莱的逐渐长大,他意识到世界存在着光明和黑暗的两极,而内心世界对黑暗的好奇使他历经了身心煎熬,此时灵魂向导德米安出现,通过他的种种努力,让辛克莱理解和接受人的本性中“恶”的真实存在。(Fz76.Com 工作计划之家)

摘抄:

He too was a tempter, he too was a link to the second, the evil world with which I no longer wanted to have anything to do.

他也是一个诱惑者,他也是去往第二个世界的链接,那个我不再想有什么关系邪恶的世界。

It was the first fissure in the columns that had upheld mychildhood which every individual must destroy before he can become himself.Such fissures and rents grow together again, heal and forgotten. But in themost secret recesses, they continue to live and bleed.

这是我童年体验之树的第一道刻痕,要成为自我,每个人最终都要毁灭这棵树。这些裂痕最终会弥合,痊愈和被遗忘。然而在心中最私密的角落里,它们仍然在生长,流血。

I did not exist to write poems, to preach or to paint,neither I nor anyone else. All of that was incidental. Each man had only onegenuine vocation--to find the way to himself. He might end up as poet ormadman, as prophet or criminal--that was not his affair, ultimately it was ofno concern. His task was to discover his own destiny--not an arbitrary one--andlive it out wholly and resolutely within himself. Everything else was only awould-be existence, an attempt at evasion, a flight back to the ideals of themasses, conformity and fear of one's own inwardness.

“我常常幻想未来的景象,梦想自己可能会成为的角色,或许是诗人、预言者、画家等等。然而这些都不算什么。我存在的意义并不是为了写诗,预言或作画,任何人生存的意义都不应是这些。这些只是旁枝末节。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无论他的归宿是诗人还是疯子,是先知还是罪犯——这些其实和他无关,毫不重要。他的职责只是找到自己的命运——而不是他人的命运——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所有其它的路都是不完整的,是人的逃避方式,是对大众理想的懦弱回归,是随波逐流,是对内心的恐惧。”

推荐语:

最初接触《德米安》并不是它的书,而是看到了一个关于《德米安》的视频,才决定看这本书。就像这本书的名字一样--“彷徨少年时”,这本书真的适合我们当代青少年阅读。书中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鸟要挣脱出壳,蛋就是它的世界。人类诞生在这世上,就得摧毁这世界。”从小在家长、老师的保护下,我们一直生活在“光明世界”,但世界并不是只有光明和美好,也存在黑暗与邪恶。《德米安》中辛克莱在德米安的引导下一步步克服生活中的黑暗和诱惑,终于成长。同样,我们要打破原来的自我,正视生活的困难,才能完成从叛逆彷徨到成熟的蜕变。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读后感 篇2

李思睿我是谁?

我在哪儿?

我要做什么?

在这世上,究竟何为对?何为错?

而我,又该如何选择。

是光明,还是黑暗?

是天堂,还是地狱?

徘徊于纷乱的世界迷宫里,纠缠于形色的茫茫人海中,哪个才是真实的我?

我,不断的寻找着……

出生并成长于”光明世界”的辛克莱,偶然发现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世界”,那里的纷乱和黑暗,使他焦虑困惑,并陷入谎言带来的灾难之中。这时,一个叫德米安的年轻人出现了,把他带出了沼泽。从那时起,他开始独自寻找出路。之后的若干年,”德米安”以不同的身份面目出现,在他每一次孤独寻找、艰难抉择的时候出现,成为他的引路人。

每个人从出生起就在寻找和塑造自己,但我们却不断陷入困惑。孤独、寂寞、别人的不解、来自四处的**……种种皆围绕于我们身边。像是一根根黑布条紧紧的缠住我们的眼,使我们看不清抵达自己内心的道路。

痛苦地呐喊,为何听不到一丝声响?艰难地伸出双手,为何感觉不到自己的模样?我是光明天堂的幸运儿,还是连接黑暗世界的地狱使者?

好的外表是心灵的反映还是压抑心灵的最后伪装?真实的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

世界把你的棱角一点点磨平,把每个人变成相同的样子。但每个人不可能完全相同。世界喜欢那些按照它的标准生产出来的完美的人,但这并不意味那些”格格不入”的人就无法立足。

有些人忽视思考,不想检查自己的行为。他们只是不想违反别人的禁令,这无疑符合生活规律,但他们失去了个性。有的人仍坚信自己,奋力打碎了周身的一切,如鸟般破壳而出,发现真实而独特的自己。

每个人都有缺点,但这并不是决定一切的巨大缺点。兼具优与憾的你才是真实的你、独特的你。不要因为一点小瑕疵就否定自己,不要试图伪装和掩饰,这样你会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甚至迷失在虚假的自我中。

不是说你比别人差,你就有把枪把我们扫地出门。每个人都是一个不可替代的点,在这个点上,世界上的各种现象交替地相遇。只有一次,不会再有了。所以每个人的故事都重要,都永恒、神圣。

“每个人的生命代表一条通向他自己的路,代表他在这条路上所做的尝试,代表他在这幽微小径中得到的启示。”

人人都尽其所能地寻找自己,哪怕真实的自己可能有着诸多缺陷,但要学会接受缺点,正视它们,因为它们的的确确是我们的一部分。

放下平时令自己痛苦到窒息的伪装,包容自己的一切,回归自己,然后轻装上阵,不断前行……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读后感 篇3

卡夫卡说:“我想,我们应该只读那些咬伤我们、刺痛我们的书。所谓书,必须是砍向我们内心冰封的大海的斧头。”

我把《德米安》和《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放在一起。它们是同一个主题:寻找自我。

通常情况下,人们会把这两本书都划入类似「二十岁必看阅读清单」的队列,然后告诉你过了年龄别看了会后悔。我无法赞同,「时间」和那些再平常不过,我们会完全忽视的事物一样。当你独立思考,你会发现人类是一种无比狂妄自大的生物,我们为自然强行贴上的「概念」标签太多了,何况作者是黑塞。

古希腊刻的那句箴言“认识你自己。”这五个字如果轻而易举就办到,也就不会刻下来了。因为希腊人很清楚,认识自己最难。

故事很简单。

少年辛克莱在成长过程中,面临自我和外部世界的强烈冲突,在最彷徨的时候,遇到一个和自己截然不同,一个很特别的人。

他叫德米安。他有着一张专注、冷静、聪敏、意志坚强的脸。他对辛克莱说:“恐惧会毁了我们。你不应该怕他,你要摆脱他,你该克服他!”德米安更像男人,而不是男孩。

德米安的出现,引发辛克莱的疑惑和思考,开始走向自我探索。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通向自我的征途,是对一条道路的尝试,是一条小径的悄然召唤。

黑塞通过对主人公大量的心理描写,表达自己的观念和对真理的理解。可以说有一看黑塞就戳中的人,也有无论如何既看不明白也提不起兴趣的人。

选择适合自己人生阶段的书。

对于努力「认识自我」,勇敢面对现实,深入内心观察自己的人,是我最尊敬的人。他们选择承担痛苦,为了世人眼里并不值钱,也没有意义的所谓「真实」。

“鸟要挣脱出壳。蛋就是世界。人要诞于世上,就得摧毁这个世界。”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读后感 篇4

《徳米安:彷徨少年时》读后感

从最初的十一二岁看琼瑶言情小说以及各种各样的武侠小说到现在阅读各个国家翻译过来的各类文学作品。我走过了人生的前三十多年。一开始的读书只是为了打发枯燥乏味的无聊时光。现在读书则成为我生命中重要的部分,一日不读书会觉得那一日就不完满。读书让我活得宁静而感恩。有时候我会想如果我的阅读爱好从小得到健康的引导我的人生是否会有所不同。不过也有可能因为太早读这样的书而对阅读望而却步。谁知道呢。而且现在回头去看来时的阅读之路,虽然山路十八弯但也不失为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阅读风景。

尽管已经不是第一次读《徳米安:彷徨少年时》但是让我用文字来表达我对这本书的读后感还是让我觉得很难。不过我还是尽力写出自己读这本书的内心感受。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塞把辛克莱思想成长的艰难写的迂回曲折,深刻而诗意。很多人都逃避自己成功了。变得和周围的人一样,忘记真实的独特的自己而活在群体中。但辛克莱没有,他是带着独特印记的存在。被比自己大的同学欺凌,对自己父亲精神偶尔产生的不敬或者超越,对家的重新定义;对性的朦胧感知产生的苦闷苦恼。导致这本书不论什么时候看都是那么的震撼心魂。像一面照耀真实自我的镜子。我自己因为对外界的初期反应迟钝、笨拙、内心敏感自卑导致与外界格格不入。我的成长的也是异常艰难。因此无意中选择了一条迂回的成长之路通过阅读认识世界。所以读这本书就越发的触动心魂。说与自己无关的一切什么都很容易,一旦牵扯到自己就千言万语不知道从何说起了。说到底即使现在我也不是很能自如的用文字表达自己思想里的灰暗模糊的部分。而黑塞写的简练诗意十分难得。

一开始我们每个人都是辛克莱,都会遇到成长的烦恼,内外交加。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幸遇到徳米安:一个独立,成熟,优雅,与众不同,人生导师般的男子。在辛克莱每次遇到人生重大问题时都能得到其在前方引路、分担、提携最后辛克莱也成为了另一个徳米安。而我的第一个徳米安是沈从文先生。他的自传,书信集让我收益良多,改变了阅读娱乐性质书籍的习惯。后来的《安妮日记》,《简爱》它们都是我成长中遇到的徳米安。

我自己的徳米安就是坚持不懈的阅读的过程中的一个个文学作品的作家们。书是人类智慧的载体。在各个作者写的书里面任何我遇到过的`,我没有遇到过的经历,人性,人格,事件;我想过的我没有想过的问题都有人思考过并给出或者建议,或者答案。所以很多时候我觉得我们的任何观点都不过是生搬硬套或者好些的借鉴改良的二手而已。书海面前无新事。所以在面对自己时我多了一份信任,面对别人时我多了份坦然。

在我读过的好几本赫尔曼.黑塞的作品《荒原狼》、《悉达多》、《彼得.卡门青》、《玻璃珠游戏》中同这本《徳米安:彷徨少年时》一样黑塞的作品关注的始终是人的精神世界。这也是他的作品与众不同的地方。都是叙说人自己成长历程中内心世界所面对的种种内心以及面对外界世界困惑,诱惑,如何超越固有环境带着的腐朽获得重生。而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所以才会有活到看学到老的说法。大部分人只是说说而已,而我,我愿意亲身去实践这句话。一辈子学习一辈子成长。

最后的辛克莱也如同他的梦,他的画中的鸟儿一样脱离了母体蛋壳获得了重生。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读后感 篇5

一开始在知乎上搜索“如何走出迷茫?”,然后发现了这本书,昨天打开一次,今天傍晚的时候看完了。正如这本书中说到的一样,如果有一天遇到了什么,这绝不是偶然,而是你自己一直不断寻找的功劳。就像辛克莱在那个傍晚,找到了演奏巴赫的皮斯托琉斯一样,书和人都一样,都只有自己的心去靠近才会了解。

我并没有直接从书中找到答案,正如我以前的所有无力的尝试一样。当你凝视深渊,深渊也在凝视着你,只有你走向它,才会有所发现,哪怕是深渊。辛克莱就诞生在一个拥有无限光明美好的家庭中,而在家族之外的世界,充斥着秘密、诱惑,辛克莱对这些有出自本能的好奇,童年时代,他受到恐吓、勒索,却不敢向那个光明温暖的世界的人们倾诉,他不得不和魔鬼分享秘密,受它驱使,怀着可怕的秘密在光明世界里备受炙烤。他为自己保留了一份纯净之地,尽管他对所谓“光明正义”提出质疑,为此饱受折磨。这让他和别人不一样,就算在小酒馆里和身边一群人一起酩酊大醉时他也不一样,他保持着对光明的敬畏,就算形骸放荡,精神上也留有一方净土。

辛克莱的神,是阿布拉克萨斯,人在敬仰光明的同时,也要敬仰黑暗。书中说:“每个人的生命都是通向自我的征途,是对一条道路的尝试,是一条小径的悄然召唤。”,《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里有一段更让人为之动容的话:“在我们生活的星球上,存在一个伟大的真理,无论你是谁,无论你正在做什么,当你想得到一样东西的时候,最后一定能得到,因为这愿望来自宇宙的灵魂,是你在这世间的天命。”

所以每当别人问我你喜欢做什么,甚至会有人笑话我,为什么到现在连自己喜欢什么都不知道。

三年前有人问过,我自己也问,三年后,我依然是不知道。因为我困在追寻内心之路的开端,正如圣地亚哥要卖掉他的羊群。

只有回应内心的声音,遵从内心的想法去做,才有可能听到一个真正的、清晰的回答,你是谁,你要做什么?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读后感 篇6

克里希那穆提说:毫不扭曲的了解自己的真相,不论美或丑,善或不善,便是美德的开始。美德是最重要的一种品质,因为它会带来解脱。黑塞这本德米安就是一本发现自我的书。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通向自我的征途,对每一条道路的尝试,是一条小径的召唤,人人都背负着来自原初世界的黏液和蛋壳,直到生命的终点。很多人都未能成人,只能继续做青蛙、蜥蜴、蚂蚁之辈。有些人上半身是人,下半身是鱼。然而每个人都是自然向人类投出的一掷。所有人都拥有一个起源和母亲,我们来自同一个深渊,然而人人都在奔向自己的目的地,试图跳出深渊。我们可以彼此理解,然而真正解读自己的人只有自己。文中对于主人翁很多负面的描写,写了很多人性中的恶。比如:撒谎、校园霸凌。我们会因为撒谎而羞耻,不敢说出来。会害怕别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天使,也有一个恶魔。对于不好的我们也应该坦然面对。说道害怕,我们都不应该害怕任何人,如果一个人让另外一个害怕,原因就是这个害怕的人承认了前者的权利。比如:这个人做错了事,被另外一个人发现了,这样的话,他就有了控制你的权利。每个人都得发掘出属于自己的合理和禁忌,从来没有一个人因为犯了禁忌而成了流氓,反过来也一样,其实这是一个懒惰的问题,懒得思考和批判自己的人会顺应世俗的禁忌法则,他活的轻松。而有些人的戒律来自心中,在他们看来,正派的人天天做的事情未必不是禁忌,而遭受他人唾弃的在他们眼中却是不乏合理之处,每个人都得为自己而活。再比如说和别人比较。不用和别人比,如果天性是蝙蝠,你肯定成不了鸵鸟。有时,你总觉得自己不正常,为自己的路与大多数人不同而自责。这个毛病得改,看火也好,看云也好,如果灵光闪现,内心的声音开始说话,就投身于其中吧。不要一上来就问自己:这是否迎合了老师、父母或者别人。这样一来,人就毁了,只能固步自封,心如死水。最后是发现自己的梦想。人必须找到他的梦想,然后路就好走了,但是世界上没有恒久不变的梦,新梦会取代旧梦,人不能坚守某一个梦。实现梦想,人类的余地比较小,无法超越自己,我可以胡思乱想,想象着自己一定要去北极等等,但只有愿望真正发自内心,成为我的真心时,我才会有足够强烈的意志去实现它。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读后感 篇7

在写黑塞的另一部作品《悉达多》的读后感时,提到了亚隆的《当尼采哭泣》,写的时候我并不在意,只是某一日自己重读,突然发问,好端端的我提另一个不相干的作家的作品是为什么?于是细察一下内心,大抵是因为带来的震撼相似,其实体悟到的东西并不完全一样——当然怎么会完全一样——但经历的体验确实惊人的一致:仿佛冥冥之中读书的人和写书的人就是同一个人,就像辛克莱和他鹞鹰的那幅画。

一,辛克莱就是德米安。

当然我不只是在说他们两个都是具有该隐之印的人,拥有同样的灵魂。

生活当中或许会遇到契合的朋友,但那个人顶多是皮斯托琉斯——一旦走近,你总会发现他可以是你的指引,但他身上一定有你明显并不认同的“瑕疵”。这份不同终将把你们驱远。抑或更甚,在你成为德米安之前,你只能遇见皮斯托琉斯。你永远都不会遇见真正的德米安,因为——那是未来的你。

可是千万不要轻视了皮斯托琉斯,他是一面并没有哈哈效果的镜子,他的自省和自知能力可以让辛克莱很清楚的看见镜子中德米安的影像。不过最初他把那镜中人当成了皮斯托琉斯,而非他自己。

德米安就是辛克莱的创造。当然我也不是因为辛克莱是黑塞的笔名,是他创造了德米安的角色才这么讲。我是在说,只要有一个辛克莱,那么他的心中必然存在一个德米安。正如“如果全人类都消亡,只剩下一个天资平平的孩子,这个孩子也终归找回万物运行之道,他会制造出神、魔、天堂、戒律、禁忌、旧约和新约,制造出一切。”德米安就是辛克莱的宗教,是他的灵性自我对现实自我的引导。正如佛洛依德口中的超我,引领他走向时间概念上的命中注定。

我们常说,倾听你内在的声音,别急着说不,他知道你要什么。德米安就是那个通向未来声音的名字。无论他出没出现在辛克莱的现实生活里,他在他的精神世界中一直存在,并且在陪伴着主体认识、肯定、整合、超越自己之后,终究会散去,彻底与主体融为一体,就像故事的结尾,德米安不在了,辛克莱变成德米安的样子,德米安回归了辛克莱,辛克莱终成为了德米安。

二,艾娃夫人的名字叫人性。

辛克莱在情欲旺盛的青春时光遇见了贝雅特丽斯——他心中的女神,于是渐渐从自我沉溺的思绪中走出来一点,慢慢接触生活。可是他画笔下的贝雅特丽斯却有着与德米安非常相近的气质,男女界限模糊,美丽又俊朗,最重要的是他们都有清醒的好奇的审视世界的睿智眼神。但渐渐地,贝的形象在梦中、在画里愈发的模糊,终于与辛克莱的母亲和德米安的形象融为了一体,有了艾娃夫人的容貌。艾娃夫人便是所有这些人的某些与辛克莱息息相关的特质的融合统一。

在读黑塞的另一部作品《悉达多》的时候,恍然间意识到“圆融的统一”的存在是什么。之前我一直想找寻ta的存在,可是我无论怎么总结、提取都是不得法,既然ta是所有东西的“根”,那么ta应该是所有事物共同点的升华,难道不是这样吗?可就算我看到了“恶人”心中星星之善,但总有不能被囊括其中的部分,正如那些站在一个轴线最两端对立的东西终究又怎么可能被统一在一块?后来顿悟:原来重要的不是“统一”而是“全部”。就是无论需要被容纳的特质的性质是什么,它都是人性中固有的一部分,任何一部分都是整体的一部分。

但当时的“整体”还有一定的倾向性,是别人的观念向我熟悉的价值观靠拢的“统一”,还有分别心,还分得清哪个更“正确”。但是读完了《德米安》之后就不一样了——任何人性中的一部分,都是人性整体的一部分,人性的整体没有好坏、善恶、美丑的性质,那些都是统一的人性在不同作用期产生的不同外显。而好坏善恶都只是我们用自己的视角对ta的定义,都是片面的,都是人类的虚无创造与其本质毫无关系。

又因为我自己也是“艾娃夫人”的一部分,我可以被她包容却不能包容所有其他的人;虽然我们可以彼此统一为一身,但终究是鼻子、眼睛、耳朵、大腿的各个部分,只能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才会舒服。有时,大腿痒痒了,会用手指抓一抓,但手指的细胞永远都不会长在大腿那里,虽然相触的那一刻有了联系,就像两个人共处在一个物理空间下,但终究是属于两个世界的人,还是要各归其位——手是手,腿是腿。

这样的事实是谁也改变不了的,也没有必要改变。我的感觉就是有限的“手的触觉”我只能用自己的能力判断,虽然通过整个身体我能感觉我与你相连,但我永远无法真正理解你或者接纳你像你周围的细胞一样。但这一切都无关对错,标准一定是主观的。

如艾娃夫人一样的女人,无论性别年龄,我们都会爱吧。所以最后她消失了。辛克莱没有跟她见上最后一面,而那是第一次辛克莱敢于用爱对她发出召唤,可是来的人是德米安——就是辛克莱自己。如艾娃一样的另一半永远都不会来,她是人性的全部,同时满足所有的需求,不会是任何一个有限的(limited)个体能够拥有的。

可我们仍旧可以拥有另一只手。就像Eva说的——“爱无须祈求,也无需索要”,爱“是主动吸引”,每一个还未成为德米安的辛克莱仍旧应该尽自己的全力去追求爱,去主动吸引,召唤出每一位拥有该隐之印人的光辉。随时渴盼能够更紧密的连接,然后离艾娃夫人更近一点。只要我们的左手有了右手,我们就可以touch身体的所有部分,感知人性的全部。

每当我们抛弃了一个人,我们就离上帝更远了一步;每当我们相恋,我们就携手走近了艾娃夫人,走向了更广袤的包容的人性世界。通过彼此,与整体联通,就像通过爱一个人爱上了全世界。

三,《德米安》《悉达多》《荒原狼》(撕裂整合再撕裂)

我读《悉达多》在读《德米安》之前,所以读到《德米安》时能感觉到《悉达多》的心境更成熟、平和、包容一切,而且少了很多年少心理的纷乱(也可能是因战争背景),字字句句都没有浪费。而《德》贝雅特丽斯的章节确实让我跳脱了一下。但是黑塞的人物处理还是老样子,总是被设定用来讲述道理的,尽管有时你会觉得他的人设不一定合理,就如我不相信辛克莱转学之后性情大变的样子——或许转变的性质差不多,但总觉得有些刻意——也像读到悉达多非要去尘世里纸醉金迷一番时的感受。如果小伙伴想读这两部作品,建议还是按照创作的先后顺序来读,先《德》后《悉》。

而《荒原狼》是黑塞在第二次婚姻触礁之后的自传体长篇。其中既有着作者向内探索自己的独立,又有着不被外人理解的孤独;既有“狼性”的鲜明的和平主张和自我表达,又有着“人性的”渴望被家庭,特别是自己抨击的中产阶级家庭气氛所包围的需要;而他自己把体内这两种冲突称之为脆弱——称之为渴望找到群体但又遗世独立的荒原狼形象。

尽管是再次的二元冲突,但是《荒原狼》里展现的绝不是《悉达多》圆融统一之后的倒退,”狼性“和“人性”的冲突并非《德米安》善恶的交融,而是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个体人,在面对环境的无奈时做出的一种自主的孤立、矛盾、冲突的选择。二元不再在他的体内,而更多在他与环境之间,在他主张的人的需要和环境的现状之间。而他选择现有生活的目的就是提倡每一个的自我实现,在资本主义的物质和精神冲突之间作出一次他的呐喊,里面听得出他受荣格精神分析的影响而发出的声音,也听得到他面对德国即将步入战争状况的无奈。

当然还有一小部分是他个人情感生活的疗愈。作家这个职业很好,你心里有气就可以用一个角色杀死一个人。

《荒原狼》还没有读完,但哈瑞哈勒已经绝不再是那个信奉阿布拉克萨斯(Abraxas)为神祇的德米安了。德米安还是那只鸟:

“鸟要挣脱出壳。蛋就是世界。人要诞于世上,就得摧毁这个世界。鸟飞向神。神的名字叫阿布拉克萨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