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读书笔记 > 导航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9-26

2024把栏杆拍遍读后感(汇集八篇)。

我们听了一场关于“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当我读完了作者写的作品,里面的剧情真的精彩绝伦。 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写一篇有质量的读后感是怎么样的?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篇1

有一位词人,血洒战场;有一位武将,文采飞扬。这个人,便是辛弃疾。

There was a poet who spilled blood on the battlefield; There was a military general who was brilliant in literature. This person is Xin Qiji.

辛弃疾,一位从小苦修剑法,二十二岁时就拉起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的将领,本有机会光复宋朝,将失地夺回,却因一次南归失去了钢刀与利剑,取而代之的是一支羊毫软满分作文网笔。这次南归,让他再也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只能像屈原一样仰问苍天,像共工一样怒撞不周,留下的也只有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与无奈的自嘲。

Xin Qiji, who had studied swordsmanship hard since he was a child, started an army of thousands when he was 22 years old. He just rode a few horses into the enemy camp to capture the rebel generals alive. He had a chance to recover the Song Dynasty and recapture the lost territory, but he lost his steel knife and sharp sword due to his return to the south. Instead, he was replaced by a sheep's soft pen. This time, he never had a chance to go to the battlefield and splash his robes with blood. Instead, he could only walk around and tear rice paper. He could only look up to the sky like Qu Yuan and be angry like a worker, leaving only a solemn cry, a sigh of regret and helpless self mockery.

即便无法奔走沙场,辛弃疾在受任用时也尽职尽责,时时刻刻为了国家着想。但是,也正如同他在《戒酒》中写道的“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辛弃疾实在太爱国了,无时无刻在真抓实干,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的样子,怎能不让朝廷心烦?

Even though Xin Qiji was unable to go to the battlefield, he did his duty when he was appointed, always thinking of the country. However, just like what he wrote in "Quitting Drinking", "No resentment is big or small, but it is born of love; no beauty or evil, but disaster will happen if one goes too far", Xin Qiji is too patriotic. He always works hard, and always looks like he wants to rush to the front. How can he not upset the court?

辛弃疾愿为国弃疾去病,但大权由一个偏安江南,只顾享乐的人掌握的时候,他也只有将谏言咽下,将忠心深藏,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Xin Qiji is willing to give up his illness for the country, but when the power is held by a man who is partial to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only cares about pleasure, he can only swallow his advice, hide his loyalty deeply, climb dangerous buildings, and pat on the railings. He can only shed tears.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正如他的名号“稼轩”一样,一位爱国志士,壮志未酬,只能回家种地,每天在山坡与河流边踱步,与百姓聊一些农桑收成之类的闲话,满腔热血,满腔壮志无处释放,这位豪放派的词人只能叹息。报国无门,辛弃疾只能在房前屋后咀嚼自己的哀愁。这位豪放派的词人也因此成为了一位婉约派的词人,在他细腻的心思中,饱含一番沧桑。

At thirty, we should stand upright, at forty, we should not be confused, and at fifty, we should know our destiny. Just like his name, "Jiaxuan", a patriot, who had never fulfilled his ambition, had to go home to farm, walk around the hillside and the river every day, and chat with the people about the harvest of mulberry crops. He was full of blood, and his ambition was nowhere to be released. The poet of the bold and unconstrained school could only sigh. There is no way to serve the country. Xin Qiji can only chew his sorrow in front of and behind his house. As a result, this bold and unconstrained poet has become a graceful and restrained poet, who is full of vicissitudes of life in his delicate mind.

“将军本色是诗人”。而辛弃疾则是词人本色是武人,他的词尖锐而又有力。辛弃疾,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武将。

"A general is a poet.". Xin Qiji, on the other hand, is a man of martial arts, whose words are sharp and powerful. Xin Qiji is a real military general.

  •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篇2

    因为是一个慷慨激昂的人为一个胸怀大志的人写的散文,所以一气呵成,读起来使人心潮澎湃。辛弃疾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但只停留在“料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千古江山,英雄无觅”“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等词句中。

    而今读到梁衡的文字,才了解到辛弃疾那卓越的才气、不同凡响的本领中又蕴含怎样的悲怆与无奈。

    所有人都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的,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在距离战争最近的地方,把感情深深地刻到生活和历史的记忆里面去。时隔千年,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与磅礴之势。那种对国家的热爱与建功立业的迫切心情是时间所不能消磨的。

    然而,天总是妒忌英才,他空有一身本领,满腔热忱,却无施展之地。总是“稍有政绩,便招谤而被弃;国有危难,便又被招而任用”,人的一生就这样大起大落,大进大退,大忙大闲着。“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枝羊毫软笔,他也在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呐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曾经的金戈铁马,终成为过眼云烟,残留的只是那报国无门的愤懑。

    我以为经历这样的挫折,他应该自暴自弃,应该消沉低迷,可是他却带着一颗不得志的心,独上高楼,凭栏远眺。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公共那样怒撞不周,他拍栏杆,面向江水,眼泪横流。“东岸绿荫少,杨柳更须载”,慢慢咀嚼自己的寂寞,体味生命。

    我想梁衡是真正懂辛弃疾的人,或者说是真正能够读懂他诗词的人,正因这样,他才能将辛弃疾的内心展露无遗。甚至可以说,他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就已经化身成了稼轩,面朝江海,拍遍栏杆。

    现在的生活很美好,已经不需要再通过拍栏杆来宣泄心中的不快,但我们仍要像辛弃疾咀嚼寂寞那样,去咀嚼我们的生命。

    如果要用诗来形容生命,那我觉得:生命有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般的闲适;有如李清照“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一般的执着;有如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般的美好;也有如孟郊“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一般的牵挂;但生命更多的是如平凡人“酸甜苦辣,样样俱全”一般的精彩。

    生命的宝藏无穷,但需要人们去发掘;生命的情感千丝万缕,但需要人们去咀嚼;生命的精彩无限,但需要人们去创造。生命就像一条小河,表面淡而无味,每当天高气爽,秋天来临,树叶凋零,悠悠落入水中,泛起点点涟漪,给小溪增添了些许色彩,几条游鱼更为它增添了无限活力,看似平平淡淡,却意味无穷。

    生命虽然有限,但我们可以在咀嚼中将其慢慢变长,变得充满韵味。像辛弃疾在凭栏远眺中咀嚼寂寞一样,让自己有事可做,有事可想,有事可以寄托。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篇3

    倚一份恬淡,捧一杯香茗。静谧的午后沐浴着阳光,轻轻掩上《把栏杆拍遍》,任思绪随历史飞翔,忆往昔,看今朝。

    当那个特里尔的“幽灵”在中国登陆时,就注定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光明的到来。当我们细数时间从洪荒而来的脚步,倾听风声从亘古而来的呢喃时,才知道在没有党的岁月里,那些在历史烟云中挣扎的迁客骚人只能在黑暗中爬行。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一个本打算以身许国,马革裹尸的爱国将军,沙场英雄却再也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再无用武之地。他悲愤,他无奈,他拍胸,他哭号。他的民族仇,复国志,男儿魂也遭到同僚的白眼,受到朝廷的摒弃。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可是他的泪水无力冲刷空气里黑暗的颜色,震天长啸难以刺穿天地间阴暗的屏障。未来的道路上,看不到一缕阳光,没有一丝希望。他终于累了,醉了,俯在酒案上高吟“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稼轩,这不怪你,只怪那个昏君在堂,没有政党的年代。

    斜阳影里,八咏楼头,犹见一个寻寻觅觅的身影抚卷而歌,低吟浅唱。轻柔的声音便飘飘摇摇了千余年,萦绕在数万才子的耳畔,挥散不去。在那个词藻非女子之事的年代里,她被看做是异类,是叛逆,是多余。她无法上朝议政,驰骋沙场,也无法使酒骂座,痛拍栏杆,而只能独自一人愁。她环顾上下两千年,长夜如磐,风雨如晦,相知有谁?于是家愁、国愁、情愁、学业之愁便化作一只小小的茧,将易安紧紧包围,不见阳光,不容喘息,这就使她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

    易安,这不是你的错,错在那个男尊女卑的乱世,一个没有政党的封建社会。

    韩祠石栏,滚滚江畔,一个柔弱的书生被贬来此。被贬之凉,离京之苦,丧女之痛,顷刻间一并推到他的面前,把他压的不堪重负,心灰意冷,又面对茹毛饮血的偏僻一隅,其心境之冷可想而知。此处的官吏走马灯似的换了一个又一个,却没人插手管理这片穷山恶水。长安大殿上的雕梁玉砌在如钩的晓月下静静等待,秦岭驿道上的风雪,南海丛林中的雾瘴在悄悄地徘徊,历史终于等来了一个书生,长须弓背双手托着一封奏折一步一颤地走上大殿,然后又单人瘦马,形影相吊地走向海边天涯。于是定格的生命价值又推上了一层。哲人者,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然而不公的社会不允许有才学的人崭露头角,韩公注定要走遍海角天涯。

    退之,这不怨你,只怨那个封建集权的时代,没有执政为民的政党。忆往昔,他们报国无门,怀才不遇,被贬他乡……他们是漫漫黑夜里几被淹没的繁星。看今朝,我们民主决策,群众自治,依法享权……我们是党的阳光下茁壮成长的幼苗。

    我们党经历了90年的风雨的洗涤和锤炼,成立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党,改变了社会制度,发展了生产力,富裕了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我们沐浴在党的阳光下,忆往昔,看今朝,令我们心潮澎湃……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篇4

    “把栏杆拍遍”语出辛弃疾的《水龙吟》,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

    尝有诗曰:

    “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所以,“栏杆拍遍”

    往往表示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心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作者认为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在词人把栏杆拍遍的振聋发聩的声响中,我们读出了辛弃疾真实的复杂的心情:不满、愤懑、焦虑、懊恼、无耐、等待、企盼……

    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而又命运多舛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

    文章的.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起,它告诉读者,全文要探索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以及这个过程是如何决定了他的词、他本人在文学史上的惟一性和独特地位的.

    作者首先就把辛弃疾放在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下,抓住他的“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的特点,突出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唯一性”和“独特性”.

    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将对辛弃疾的人生遭际的介绍与对他的诗词创作的评价交错起来来写的.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篇5

    开书本,这句话便得到了印证.书中一位位令人印象深刻的人士,一幅幅美轮美奂的景色,一段段难以忘却的情怀,一句句真情流露的话语……吸引着我,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梁衡先生用手中的笔为我们写就一篇篇颇具古色古香的“工巧散文”.

    他细腻传神的勾画或许是其与笔下人在精神上冲撞,在思想上交汇,才能袒露心灵,直逼心灵,进而写出心灵,为我们呈现出笔下人的真实意境、想法.从前,我未曾看过当代作家的散文作品,误以为当代作家生活在和平年代无法将真情注入笔下,为我们带来震撼心灵的佳作.而今我错了,梁衡先生仿佛集百家之长,无论是绘人亦或是绘物,无不传达着他心中的那股豪情与壮志!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似乎穿越了时空

    流淌,触动我心底的文化沉淀。正是这段美丽的文字,揭示了我的理想和抱负,流进了我的心田,

    难忘。也许是符合我这个年龄段的心理,辛弃疾的一生深深地打动了我,充满了鲜血被动员起来!

    兴奋时,悲伤时,愤怒时。面对他的生活,我的心是复杂的!从起义开始到衰落结束,辛弃疾在梁衡先生笔下的一生,令我感叹

    “中国历史上有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对他的赞叹与尊敬直至现在也不绝于耳.正是这样一位英雄豪杰,其苍凉的一生,令人动容!他抑郁难申,报国无门,...以词抒情排郁.

    “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忧国忧民,凭栏远眺,望眼欲穿,心急如焚的形象是他的名片.那份爱国之心何人能及?

    他只是想为国效力,收复中原!可怜南宋朝廷的委屈求安,排斥他的做法,是对他最大的伤害!随时局变动,仿佛成了他的宿命!

    百般阻挠,百般磨练下,辛弃疾的词不再简简单单,“笔下的每一个字都让人吃一惊,仿佛就是一滴血,又恰如一行泪!”

    “积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对,辛弃疾只有一个!他的爱国情怀,他的忧国忧民,他的坚持不懈……即使是今日依旧是我们不断学***秀品质,我们应以辛弃疾为榜样,谨记他痛拍栏杆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吧!

    观完本书后,心中不断起伏波动,如此精致散文,如此荡气回肠的笔触带给了我对文学的进一步认识,对人生也重新审视,我将不断努力,不断感悟人生中的真谛!

    虽很早就知道辛弃疾,但对他的认识仅止于一位著名的词人,一位壮志未酬的爱国将领,内心却不曾为他激荡过。

    而先生的文章,不仅让我重新阅读了辛弃疾的词,重新感受了一次辛弃疾,从而真正认识了悲壮得让人荡气回肠,执着得让人心痛不已的辛弃疾。在先生的笔下,他,真真切切得站在了我面前,一位沙场英雄,有着“封狼居胥”的壮志,有为君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热血,然则现实却将这一切敲碎。

    爱国将军辛弃疾南归之后,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只剩下羊毫软笔,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他只能“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

    感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笔走龙蛇,泪洒宣纸.

    他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他用尽一生都在等待一个能重新征战沙场,报效国家的机会。

    “可谁又能懂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有着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本想以身许国,泪洒大漠,如今却空有一身力、一腔志而无处使。

    唯有登上危楼,痛拍栏杆。

    江水悠悠,似词人长叹,掩埋在历史的长河中……从词中跨越历史去体会当年稼轩的心境,这是我所不曾体验过的。毕竟,历史早已蒙上了太多的色彩和渲染,而梁衡先生用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理解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个“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的,在文人中具有“唯一性”、历史上具有“独特地位” 把栏杆拍遍的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辛弃疾。

    掩卷沉思,再三咀嚼。如不是有渊博的学识,深邃博大的思想,梁衡先生怎能从中发出如此多的感悟?《把栏杆拍遍》一文中富有哲理的句子如同一泓清泉沁人心扉,笔下所绘的稼轩一颦一笑若隐若现。

    因此,在梁衡先生字里行间的无限深情中,我真的感受到了他对诗人的同情和惋惜。

    我想如果稼轩在世,也会有当年白乐天那种“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感慨。

    当然,更有知音为何在千年之后出生的余恨。而我在阅读此文时,时而为其绝妙的一笔而赞叹,时而在平淡中品味生活的哲理,真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篇6

    有一位女性,在中国3000年历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她的许多作品都被迷住了,值得成为美之神。她是李清照。

    她经历了快乐与风霜。

    快乐:她是一位官宦家庭出生的高贵女子,视界开阔,善文学,深受父亲母亲文化的熏陶,许许多多的诗便是从这儿诞生的:“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

    她的高贵与修养深得当世人的羡慕。

    也有过快乐年华。

    悲惨:一个游牧民族攻进宋来,打破了快乐年华,她开始了没有边际的逃亡生活,夫妻两个在向江西逃亡时因愁生情写下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诗句。

    这是多么愁才能从一位婉约派诗人写下豪放派的诗句呢?

    但她悲惨的生活并没有结束。她经历了三次考验:

    一。再婚再婚,感情生活的煎熬,让她心痛。

    2。身心徘徊,四处奔波,让她瘦弱的身体多次受苦。

    三。时空之外的孤独,体现在一件事上。李清照对正在玩耍的小女孩说:

    “我老了。

    我将我的学识都传授给你吧,但回答却让她无比伤心“才藻非女子事也!”被这个时代孤立,无人能欣赏他的才华。

    这位诗人以心抗世,一笔换天,是当之无愧乱世中的美神。

    “草船借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顾茅庐”是那么脍炙人口!而它们都跟一个人有关,他就是诸葛亮。

    1800年前,诸葛亮在与曹魏的战争中去世,蜀国一时失去栋梁,霎时间,蜀国像一个没有支柱的楼摇摇欲坠,举国上下无不悲痛,在民心难违,武侯寺就这样建成了,是诸葛亮与刘备的君臣合庙,在人们心中永久的保留了下来。

    想起《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我的心似乎在跳,戴着纶巾,拿着羽毛扇。

    他似乎也看到了他穿着八卦服借东风的场景。就这样,哲人在人们心中扎根,仿佛也能看到他为蜀国打坐的情景,正如梁衡所说:

    “我看到了他初出茅庐羽扇轻轻一挥,80万曹军灰飞烟灭,我看到了他在斩马谡时那一滴难言的浑浊泪,我仿佛看到了他在向后主自报家产是那一颗无私的心……

    1700年前,他输给了曹魏,但却赢得了从此以后所有人的心,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质成为了我们的榜样,也许曹魏并没有那么”恶”但诸葛亮却像在眼前一般,手挥羽扇,微微笑着的那么亲切。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而他便是死的重于泰山,深深的记载我的脑海里,无法忘记!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从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个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印证了他的话语除了文学气质之外,还有一种特质。

    当时,人们对金的入侵并不满意。22岁时,辛弃疾组建了一支义军,随后与耿京合并。他奉劝耿京南下归宋并亲自联络,不想这几天又生变故,部将叛乱,耿京被杀,他擒叛将,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余人南下归宋。不料世事难测,他南下归宋之后,失去了快刀利剑,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为历史留下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辛弃疾愿为国弃疾,可当大权由一个昏庸的人掌握,忠臣是否还有说话的机会?只有将谏言咽下,将忠心深藏,登危楼,怒拍栏杆,痛拍栏杆,这时的他对朝廷仍抱有一丝希望,可到了晚年,便明白报国无望,只得哀叹: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心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永遇乐》

    辛弃疾的词在时代运动中得到磨砺。有时他被夹在中间,被折磨,有时被抛在一边,被迫冷静思考。正是宋朝几百年的动荡才产生了辛弃疾。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篇7

    《把栏杆拍遍辛弃疾读后感》


    辛弃疾,北宋文学家,被后人称为“辛忠”的诗人,以豪放的诗风和痛苦的人生经历闻名于世。他的诗作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和感悟。阅读辛弃疾的诗作,就像是站在一座高山的山巅,俯瞰着浩瀚的大地和众生的喜怒哀乐,感受到了诗人的辗转思绪和深沉的境界。


    《把栏杆拍遍》是辛弃疾的一首词作,通过对栏杆拍打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愤怒和对命运的无奈。诗人在词中写道:“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眉间心事,莫近似前生甚易。把估拍遍平生空难忘。”这是诗人对过去无尽的思念和对现实的不满的表达。用栏杆拍打的动作来象征自己对世事的愤怒和无奈,表明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浩然之气。


    在这首词中,辛弃疾用了平淡的语言,却流露出丰富的情感。他对过去时光的留恋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透过栏杆拍打的动作和态度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同时,他在词中加入了自己在当时政治乱局中的遭遇,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命运坎坷的怨愤。通过这样的抒发,诗人将自己的情感与时代背景相结合,使作品更富有生命力与感染力。


    辛弃疾的词作以其铿锵有力的笔触和深入人心的情感,饱满地展示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困境。他对命运的苦恼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激起了人们心中的共鸣。正如他所说:“夏雨尊前埋估长,许是贞栏拜此场”。他借助栏杆与估仪的对比,以表达内心的悲愤与无奈。通过此词作,辛弃疾提醒人们要对社会现实的不公和对自身压力的承受保持清醒的认识,不忘初心,坚持真实的生活观。


    阅读辛弃疾的词作,不仅仅是被他充满盛怒与不屈的文字所感染,更是被他高昂的情感与坚定的信念所激励。他将个人的命运与当时的社会状况融为一体,并通过词作表达自己的坚韧与执着。这使得他的作品更富有力量感,也更容易打动人心。


    《把栏杆拍遍》是辛弃疾的一首感怀之作,通过对栏杆的拍打来表达内心的愤怒与无奈。短短几句,却包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思考。辛弃疾以其独特的诗风和痛苦的人生经历,塑造了诗人独特的形象和丰富的情感,使得他的作品能够触动人心,使人们从中感受到人生的辛酸和命运的无常。阅读辛弃疾的词作,如同站在滚滚长江之岸,感受着时代的变迁和人生的起伏,不禁让人思考自己的人生和人世的恩怨。


    《把栏杆拍遍》这首词作是辛弃疾独特的情感和对时代的思索的结晶。通过诗中对栏杆拍打行为的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愤怒和无奈,借此抒发了对社会不满和对自身困境的思考。辛弃疾的词作富含着浓厚的情感和思考,给人们的心灵带来了启迪和冲击,激励人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的挫折和困难,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不断奋进。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篇8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是谁,独自高登危楼,痛拍栏杆?“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是谁,面对双溪名胜,长叹一声,只道:“载不动许多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是谁,以这幅对联为座右铭,上对苍天,下对百姓,我行我志,不改初衷?抛开那些花草闲情,丢弃那些所谓的故作深沉,我被一段段历史震撼,那真是一种过目不忘的深刻啊!

    最令我耳目一新的,莫过于辛弃疾了,他是沙场将军,人尽皆知,他壮志难酬,报国无门。而梁衡笔下的辛弃疾,却让我真正认识了一位悲壮的,执着的他。

    他愿为君王收复失地,他有一颗比火还炙热的心,他也有单枪匹马,利剑斩人的经验,只是,他错在了时间,他没有遇到明君。那时动荡的南宋,只图苟安,不求收复失地,他欲上战场,只有泪双流啊!他再也没有机会驰骋沙场了!他只能用笔、用墨、用泪去挥洒宣纸;他再也不能血溅战袍了!他只能仰问苍天,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以及无苦奈何,“可怜白发生!”他也只能自嘲地笑笑,热泪横流。即便他有一身力,一腔志,也无处安放,唯有江水悠悠,不知疲倦,似词人的长叹,无语东流。

    “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梁衡先生这么评价:“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遍一遍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空想血洒大漠,临江水,望长安,拍栏杆,泪空流……

    在今天这个浮华、喧嚣的时代里,我们没了昏君,却也失了真正看透世俗的伟人。不妨在繁忙中想想吧,保持一颗宁静致远的心,像秋白一样,像林则徐一样,像稼轩一样,在历史上站起来,将一腔豪迈保存下来,千年以后,浩气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