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读书笔记 > 导航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9-21

2024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

我们听了一场关于“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书读的越多,我们才能成为灵魂丰富的人,当我读完了作者写的作品,里面的剧情真的精彩绝伦。 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文化和历史背景。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篇1)

 原创: 骑士阿来 骑士阿来爱写字

最近利用业余时间花大力气读完《枪炮、病菌与钢铁》,《Guns,Germs,and Steel》,作者是美国人贾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网上认识的一些大神都推荐过这本书,包括李笑来,的确值得一读。 这本书的学术性较强,相比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这部历史小说,读起来自然是费力不少。再加上我读的中文版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相比原著有些偏差,影响到阅读。李笑来在《财富自由之路》一书中给读者一个读书建议:尽量去读原著,不要读译本。 由此我产生了一个想法:尝试着去读这本书的英文原著。 上网查了作者戴蒙德的基本资料,他现在已经年过八旬,是当今世界上少有的研究人类史、人类社会与文明的学者。作者能创作这样一部巨作,归功于他对历史学、生物学、地理学、语言文字等学科的深入研究,可见作者的学识之渊博。作者为了学术研究实地探访了全球很多地方,非洲、新几内亚、欧洲、澳洲等等。戴蒙德在美国至少也是中产阶级,他的父亲是一名医生,母亲是一名教师,他本人获得了博士学位,美国的院士,他的妻子是一名心理咨询师。由此可以推断,父母对他从小悉心培养,能取得这么大的学术成就,离不开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背景。 我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写出这样一本具有上帝视角的书是欧美人,而不是我们中国人呢?正如作者在书中的提问:为什么欧亚大陆领先于非洲、美洲?(美国是欧洲移民国家,这里的美洲指的是中美洲和南美。)又,为什么在领先的欧亚大陆上,欧洲人主导了世界,而不是中国人? 我对我的疑问的思考答案是:自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开启了欧洲人对其他大陆的殖民时代,与此同时,欧洲文明开始和其他大陆的文明接触、碰撞、冲突、融合等,这包括中国人、印第安人、非洲人、新几内亚土著、澳洲土著等。在这个殖民的过程中,逐渐使欧美人具有了全球性的视野。 而当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同时,中国处于明朝统治时期。明朝初期,明成祖朱棣支持郑和下西洋,中国人还在和海洋接触。明朝中后期,实行海禁。清朝以天朝自居,闭关锁国。中国人从此不再去探险海洋,错过了海洋时代。不再和其他文明接触,自然无法形成这种全球性的开放视野。 所以,这本书的作者是欧美人而不是中国人,就不足为奇了。 作者在书中阐明:欧亚大陆领先美洲非洲,欧美主导全球,形成今天这种世界格局,并不是白人比黄种人、黑人天生就聪明,作者不赞成人种优势,不是种族主义论者,而是认为地理环境决定了各大陆的发展历史,他是“地理决定论”的倡导者。 欧亚大陆的人民率先告别了狩猎采集社会,拥有了集约型的粮食生产,也就是产生了农业。农业的发展,产生了多余的粮食,这些粮食可以养活农民以外的其他人,手艺人、官员等,集约型的粮食生产是产生中央集权的政府、文字等的前提,而这些政府组织和技术又反过来促进农业社会的发展。 那为什么是欧亚大陆率先产生了农业,而不是非洲美洲呢?作者赞成“地理环境决定历史”,先天因素差异甚大。(哈哈,在此需要拼爹。) 第一,相比非洲美洲,欧亚大陆拥有更多的可以供驯化的植物和动物。我们知道,农作物是从野生植物驯化而来的,牲畜是从野生动物驯化而来的。农作物和牲畜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作者在书中用表格的形式对各个大陆可供驯化的动植物进行了统计和对比,用心良苦啊! 在此,读者可能要反问:非洲至今都是野生动物的天堂,可供驯化的野生动物肯定更多,怎么驯化而成的牧畜反而少呢?作者在此借用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幸福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作者由此引申出安娜·卡列尼娜原则:可以驯化的动物都是可以驯化的,不可驯化的动物各有各的不可驯化之处。戴蒙德在书中列出了野生动植物要驯化成农作物和牲畜必须具备的条件。比如,斑马由于不具备这些条件,至今都没有被驯化。 第二,跟大陆的轴线有关系。我们知道,欧亚大陆的轴线是东西走向,在纬度上的差异不大;而非洲和美洲的轴线是南北走向,在纬度上差异甚大。而在同纬度,气候变化不大;而在同经度,气候差异较大。这就导致了农作物和牲畜在欧亚大陆上更容易传播,相互促进,发展的速度就更快。我认为,气候在同纬度差异不大应该和地球的公转有关。 粮食生产、农业的发展,不仅使欧亚大陆逐渐产生了中央集权的政府组织,文字、冶金、枪炮等先进技术;并且欧亚大陆的人民在长期地和牲畜打交道的过程中,产生了对流行病的抗体,对常见疾病的抵抗力可以遗传给下一代。我们知道:人类很多的流行病都来自于动物,特别是牲畜。比如今年的非洲猪瘟疫,就是担心会传染给人类。 而这些来自动物的病菌在欧洲人对美洲进行殖民的过程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在欧洲人到来之前,美洲大陆原本有几亿印第安原住民,由于美洲本地驯化的牲畜很少,美洲原住民并没有产生对流行病的抵抗力。绝大多数的印第安人并非被欧洲人的枪炮杀死,而是死在欧洲人带来的病菌、流行病。流行病的杀伤力是惊人的,这导致印加帝国和阿兹特克帝国的迅速灭亡。据估计在哥伦布到来后一两百年间,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真是恐怖! 亚洲曾经也被欧洲人殖民过,但是亚洲人并没有大量死亡,原因是千万年来,欧亚大陆彼此交流,不论是农业、文化、技术,还是病菌、流行病,亚洲人也天生具备抵抗力。 欧亚大陆领先非洲美洲大陆,在欧亚大陆上,欧洲和中国具有代表性,在唐代宋代,中国在经济和科技上领先欧洲,为什么后面就开始落后欧洲了呢? 戴蒙德在书中对比了中国和欧洲的历史,论述相当精彩,我读到此处时感到惊喜、豁然开朗。众所周知,欧洲的土地面积和中国差不多,但是自古以来,中国在政治上一直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而欧洲却一直分裂成很多国家。 什么原因促使了欧洲的分裂和中国的统一呢?作者答:地理环境因素。 1、欧洲的海岸线比中国的海岸线复杂得多,有利于形成独立的国家。看看地图我们就知道,像意大利、希腊、西班牙、挪威等一些国家,都位于半岛上。英国、爱尔兰、冰岛,就是岛国。 2、欧洲被河流、高山阻断、隔开,看看地图就知道,欧洲中部刚好是阿尔卑斯山,多瑙河、莱茵河虽然没中国长江、黄河长,但是流经的地方多,把欧洲大陆切割成很多块。而中国的政治文化的核心区域中原、华北、华东也包括华南地区,地势较为平坦,并且南北的水路早就被京杭大运河连接起来了。 3、欧洲多雨,农业的发展并不过多依赖于大型的水利工程。而在古代,兴建大型的水利工程必须要有中央集权的政府,这样便于对劳动力和各种资源的统一调度。美国学者魏特夫在《东方专制主义》一书中提出【治水社会】学术理论,解释为什么中国会形成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统治模式?中国的【治水、灌溉农业】助推了中国大一统的局面。 4、中国的东面南面是大海(东海渤海南海),西面是高山(青藏高原),北面是沙漠(新疆的隔壁和沙漠)。这种封闭的地理环境再加上中央集权的政治模式,很容易使国家走上封闭、孤立的道路。 而作者戴蒙德在分析了中国的统一和欧洲的分裂后,提出了一个学术观点:【最优分裂原则】。当我读到作者这个观点时,完全是眼前一亮、感受到了思想的魅力。【最优分裂原则】研究的是社会的分裂程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关系。作者指出,地理便利程度不高不低,处于适度分裂的状态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因为分裂导致很多独立的国家和社会在科学技术上互相竞争,有利于科技的发展。比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欧洲各国在航海上互相竞争,地理大发现使各大陆开始连接在一起。在此需要指出,过度的分裂并不有利于技术的进步,因为政治、社会的稳定也是发展技术的基本前提。 而中国在帝王统治下维持的长期稳定环境,使中国缺乏社会之间的竞争,再加上皇权很容易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行打压,导致了近五百年来中国在科技上落后于西方。比如,明朝初期,明成祖朱棣支持郑和下西洋,一等朱棣死去,继任皇帝不支持,下西洋就不能延续,闭关锁国实行海禁。 受戴蒙德【最优分裂原则】的启示,我对当今的台湾问题也有了新的看法,在此不想拓展。 以上就是我对此书的总结与感想,也把此书推荐给对人类历史感兴趣的朋友。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篇2)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心得体会范文:逸爸对**事物本源的书籍没有抵抗力。这本《枪炮、病菌与钢铁》就是一本**人类社会命运本源的社会学巨作。

许多读者对这本书的书名很好奇:枪、细菌和钢铁?代表着什么?

枪炮、病菌与钢铁,是作者贾雷德·戴蒙德挑选出来的三项在16世纪前先进文明所拥有的、但落后文明所没有的事物。

那么,为什么这三件事我们现代人似乎很普遍,在不同文明之间创造了分水岭?这就是戴蒙德教授在这本书中想要关注的问题。

一个看似简短的问题,本书用了尽500页的篇幅阐述,读完后让逸爸有种久违的酣畅淋漓之感,甚至胜过了读完另外两本社会学巨作的感觉(《人类简史》和《人体的故事》)

写此书的起念来自戴蒙德的一个政治家朋友,一个新几内亚人。有个疑问一直萦绕着这位朋友心头:欧洲人的文明与新几内亚人的存在很大差异,为什么新几内亚人的文明落后这么多?

为了找到真正的答案,戴蒙德教授开始到处搜集资料。与此同时,他将这个问题扩展了一下:来自欧亚大陆的民族,尤其是仍然生活在欧洲和东亚的民族,以及移居到北美的民族,控制着世界的财富和权力。

为什么财富和权力的分配会像现在这样,而不是以其他方式?为什么不是印第安人、非洲人和澳大利亚人杀害、征服或毁灭欧洲人和亚洲人?

作者用了十九章内容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论证和总结,逻辑之严密,举例之精当,观点之震撼,让人折服。接下来,逸爸把作者的观点总结一下,尽可能精炼地摊出来。

我们知道,世界现代史始于大航海时代,也就是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之后。后来的故事大家基本都略知一二:西班牙人占领了南美洲,英国人和法国人战略了北美洲。

简单地说,战胜美洲大陆土著人的“秘密**”就是:枪炮、病菌、钢铁,当然还有作者补充两点——文字与**组织结构。

书中第三章详细地描述了当时一个西班牙将领皮萨罗,是如何带领仅仅168名士兵,俘虏了秘鲁高原城市卡哈玛卡中当时新大陆最大、最先进国家的**君主——阿塔瓦尔帕。保护阿塔瓦尔帕的军队人数多达8万之多。故事的具体细节在这里不再赘述。皮萨罗军队胜利的原因总结如下:

以枪炮、钢铁和马匹为基础的军事技术;欧亚大陆的传染流行病;欧洲的航海技术;欧洲国家集中统一的行政组织和语言。

那么,为什么新大陆的土著人没有欧洲人所拥有的优势呢?答案是美国大陆的粮食生产落后。我们不禁要问,粮食生产与文明进步有什么关系?

我们先来看看粮食生产的好处。首先,食物生产能消耗更多的卡路里意味着更多的人。每亩土地上牧民和农民的数量一般是狩猎和采集的10至100倍。

第二,在饲养家畜的人类社会,牲畜以四种不同的方式喂养更多的人:提供肉、乳脂、肥料和耕地。

因此,粮食生产导致两个结果:人口密集和人口定居。人密了,定居了,导致行政复杂化:国王与**通过税收建立剩余粮食储备,养活了其余专门人材,并有实力建立军队。

是不是美洲原住民、撒哈拉以南非洲和澳大利亚在人类进化史上没有学会种植粮食?这些人比欧亚大陆的人更蠢吗?戴蒙德教授的回答是否定的。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作者引用了大量的例子来证明为什么欧亚大陆的民族食品生产比其他大陆早。总之,运气和地理环境的差异,更具体地说,人类可以驯化的动植物分布不均。

在粮食生产中,人类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好伴侣:动物。严格地说,可以被人类驯化的大型哺乳动物。

比如,马对军队的贡献巨大。西班牙人踏平了南美洲,马功不可没。比如,牛对耕地的贡献等。

此外,病毒就是在驯化动物时传播开来,像天花、麻疹和流行感冒这类传染病毒,原是动物所感染的十分类似的祖代病菌由于突变而衍生出来的。戴蒙德指出,从驯养的动物那里最后获得的病菌,在欧洲人对美洲、澳大利亚、南美和太平洋诸岛的征服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里要强调的是:

驯化了动物的人类本身,在长期与动物相处过程中产生了抗体,那些无法产生抗体的弱者已经在进化过程中被淘汰了。

因此,扩大文明之间差距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大型哺乳动物的成功驯化。那么,美洲土著人是没有想明白这个道理吗?显然不是。

因为在美国没有大量的大型动物可供驯养。作者罗列了我们人类早期最重要的五种大型哺乳动物,全部出现在欧亚大陆(包括北非,北美与撒哈拉以南截然不同),它们是:绵羊,祖先原产西亚与中亚;山羊,祖先在亚洲;分布于北美和欧亚大陆;猪,其祖先分布在欧亚大陆和北美;马,祖先分布于俄罗斯与蒙古。

还有9种次要动物,分别是:阿拉伯骆驼、中亚双峰骆驼、美洲羊驼、驴、驯鹿、水牛、牦牛、巴里牛、白肢野牛。可怜的南美土著人,只能驯养一种动物:

羊驼。更可悲的是北美、澳大利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土著人,他们都没有。

这样看来,大自然似乎在和美国开玩笑,尤其是欧亚大陆。其实,这与个大洲的地理环境有关。我们将再次专注于农作物。

今天的考古学尽可能全面地展示了人类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驯化的不同农作物,如下图所示。

驯化的时间和类型都很重要,甚至后者对文明的发展更为重要。在讨论这个话题之前,作者用一章来澄清一个普遍的认知误区:先民必须相信农业的发展比狩猎和采集好。

戴蒙德教授说,到底是种田还是不种田,不同地区的古人的选择是不同的。换句话说,即便有些地区的古人已经发展了农业,他们可能也不会放弃狩猎采集,比如澳大利亚的土著人几千年来就愿意用食物与对岸的新几内亚岛上的农民换粮食,而不愿意自己种田。作者得出的结论是:

每个大陆上的第一批农民都不可能有意识地选择农业,因为他们在附近看不到其他农民。大约11000年前,最早的花园的功能之一是为防止野生食物短缺提供食物储备。

因此,粮食生产与狩猎实际上是一种竞争关系。现代人一厢情愿的想法是,一旦古人发现自己可以生产自己的食物,他们就会兴奋地放弃狩猎生活,并迅速成为农民。古代人选择食物生产而放弃狩猎的原因有四个

1获取野生食物的可能性降低了。人口增长、气候变化和狩猎技术的进步是动物数量减少的原因。

2增加了获得驯化野生植物的可能性,植物的驯化可以获得更大的效益。例如,新月威尔第最早的农作物(现在在伊朗):小麦和大麦。

三。各种工具的发明提高了粮食生产(收集、加工和储存)的技术

4人口密度增加与粮食生产出现的关系:更多的人需要更多的粮食。

通过这四个因素的分析,我们就了解了为什么新月沃地粮食生产的过渡开始于公元前8500年左右,而不是公元前18500年左右或前28500年左右。因为后两年,打猎采摘的报酬远远高于当时的粮食初产。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crescent verdi在**中的具体优势。地理学家马克·布鲁姆勒研究了野生禾本科植物,从数千种野生禾本科植物中选出了最好的56种。于是发现,几乎大多数的野生禾木科植物出现在新月沃地和欧亚大陆西部地中海气候带的其他一些地区,从而使最初的农民有了巨大的选择余地:

世界上56种最珍贵的野生禾本科植物中约有32种。新月沃地最早的两种作物是小麦和大麦,种子大小分别排在第三位和第十三位。相比之下,智力只有两个地中海气候区,一个在加利福尼亚州,一个在南部非洲,而在澳大利亚西南部则没有。

在23种禾本科植物中,大麦和二芒麦是许多标准中最好的。两粒小麦的粒径最大,大麦次之。在野外,大麦是产量最高的四个品种之一,两粒小麦的产量中等。

此外,大麦的遗传和形态使其能迅速形成种子传播和萌发抑制的变化;两粒小麦比大麦更容易收集,种子也更容易与外壳分离。其他21种禾木科植物的缺点如下:种子较小,在许多情况下产量较低,在有些情况下它们是多年生植物,而不是一年生植物,结果它们在驯化过程中的演化反而变得很慢。

哪个地区的人类祖先找到了有优势的禾本科植物,就给文明发展奠定了先发优势,反之,即便农业起步同样很早,也没有优势。作者举了一个例子:考古证据表明,新几内亚的农业也很早就起源于公元前7000年左右。

然而,在驯化植物中,甘蔗是最重要的。甘蔗等块根植物不能弥补三个落后因素:没有驯化的谷类作物;没有可以驯化的大型哺乳动物;块根作物蛋白质和卡路里含量低。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篇3)

贾雷德试图要回答的就是这个问题,和许多人类学家一样,他不只注意到了文明存在的差异,更想深刻**形成这种差异背后的深层原因。人类社会在近几百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加剧,自相残杀,**也更为惨重,因此,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很有必要。

形成这种非常普遍的历史格局的因素很多,许多人类学家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采用环境决定论的角度,演绎了人类历史的前世今生,并解释了世界何以如此参差。从贾雷德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最早的人类活动或许可以追溯到700万年前的非洲,之后,非洲大陆上的人类开始了漫长的迁徙历程,人类大约100万年前达到了亚洲,50万年前到达了欧洲,之后继续扩张,在距今1~3万年左右,人类通过亚洲东北部向美洲大陆扩张,通过亚洲南部向大洋洲扩张,终于在世界6个事宜人类生存的大洲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回顾这漫长的人类“扩张史”中,《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以生物进化学、地理学等学科的角度考察了动植物驯化问题、粮食生产问题以及大地理问题;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造成了技术与文明的巨大差异。如贾雷德所论述的,不同地区的野生动物物种种类以及植物品种,使得一些特定的地区有了粮食剩余和粮食贮藏,从而形成了具有一定的规模且人口稠密定居的等级森严的社会。作为一种智能生物,人类个体的力量是很小的,但是聚集在一起,就会产生可怕的力量。

这些形成固定的大规模聚落的社会里的人类对改造世界的技术掌握随着人类社会代际的累加不断加强,发明出了枪炮、钢刀、远洋船只,并有了自己的行政组织和语言文字。

另一方面,在没有大量驯养动植物物种的地区,很难形成上述高度组织化的人类社会组织。他们依靠少数野生物种生存。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很容易产生流行行疾病,形成庞大的人口。同为人类,他们也掌握了一些工具的使用方法,比如简单的弓箭,还有代步的骏马,但这些与那些技术与社会组织发育更为成熟的社会相比,则显得不堪一击。

远洋船使那些更强大的文明能够突破原来的生存空间,进军更广阔的世界空间;枪炮和钢铁给了他们更强大的战斗力。西方人也许不会忘记大航海时代欧洲文明的辉煌繁荣;但对于那些被奴役、被支配、被侵略的地区的人来说,那段历史确实一段不愿想起的恐惧。

贾雷德的书的可贵之处在于,作为一个美国人,他却努力尝试跳出西方决定论的思想约束,而是选择了考古学、地理学、演化生物学和地理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思考方式,大胆地对人类社会不平等这一客观存在的现象进行考察,并进行了非常翔实且令人信服的论证。这在与文化相关的许多研究角度中特别有价值,并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

《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中,有一个章节对中国社会进行了论述。在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是唯一现存的文明。贾雷德看到了这一现象。

他认为,中国人的原始祖先们驯化动植物积累下来的物质基础,以及中国拥有南北两个粮食生产中心,中国的地理和生物学上的条件确实是事宜人类生存的地方。通过对中国各地语言系统的研究,他发现整个中国的语言种类相比世界其他各地要少得多,这里面深层的原因则在于中国早早的就实现了统一,公元前221年,秦国灭六国,统一中国。此后,尽管经过朝代更迭、皇权变更,中国在形式上基本上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区的人尽管语言、外貌、血统特征区分明显,但他们又遵循同一套官话体系和政治体制。

至于中国,贾里德进一步提出了另一个问题:曾经强大的中国为什么在近代失去了领先优势?贾雷德认为,这也跟中国政治上的大一统相关,权力高度集中的王朝,来自**的一个决定或许便能决定一个国家未来的命运,而中国,正好是在整个世界快速发展的时期,选择了一种退避策略。我们说“成也萧何败萧何”,确实是有几分道理的。

这样的观点很新鲜,但我们必须承认它是有说服力的。对中国来说,我们不希望自己成为侵略者和扩张主义者。我们仍然保持着和平稳重的作风;然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也必须获得保护自己不受他人侵犯的能力。中国现在的崛起和强大,还有赖于全民族的团结和国家政治经济决策的民主性和正确性。

从整个人类的历史来说,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发展成为现今的模样,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的累积的过程。一年46年,300万年,5000年的个人历史。但正是我们无数的尘埃,依靠我们的生存环境,造就了今天的世界。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之间并没有太多的生物差异。他们生来平等,任何中间主义或种族歧视都显得可笑。环境作为一种终极因素,决定了人类文明和技术的差异,这种观点虽然不一定会得到所有人的认可,但这其中所包含平等的观念,也正是《枪炮、病菌与钢铁》这本著作的魅力所在。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篇4)

《枪炮病菌与钢铁》简称GGS,作者贾雷德。戴蒙德指出对人类发展历史最广泛的影响模式-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的`差异造就可供狩猎采集人训化的动植物的多寡,大陆的东西轴及南北轴的走向导致训化的动植物传播速度快慢。获得已训化的动植物的狩猎采集人从而由部落制进入到酋长制,最后发展成依赖农业的国家。农业国家的出现,标志着更稠密的人口,更复杂的政治制度,更专门的工作分工,产生了成员阶梯阶层,产生了专门的军队等,也创造出更多的发明,如枪炮,钢铁等。而训养动物身上的病菌却也在漫长的时间里有意地变异传播到稠密的人员中,人群中有部份人因而死去,有部份产生抵抗力活下来,有抵抗力的基因也遗传到下一代。这种病菌如天花,百日咳等。与欧亚大陆与对比大航海时代的新大陆的人,他们因地理条件限制,没足够的时间发展出完善的农业国家制度,在面对钢铁枪炮以及隐形的欧亚人身上带来的病菌,显得多么的无奈。

另外作者还提到中国与欧洲之间差生差距的原因-适度分裂。西欧的适度分裂使各国间产生更多的竞争,充分的竞争产生更多的进步。而中国早在几千前就完成政治上的统一,如一个来自国家管理者的错误的思想或者指挥,整个统一的国家便朝着错误的方向走去,发展不进,甚至开倒车。如清朝后期,WG便是如此。这便是造成现在中国落后欧洲的原因。读到此,我也承认这个原因。但不防我们也试想一下,统一的中国,在一连串正确思想及指挥下是什么结果呢?别忘了中国之前也是一直辉煌,诞生了像汉,唐一样的帝国。

最后,感恩作者戴蒙德,GGS呈显出的场景太宏伟了,理工的思维发挥的淋漓尽致,不断的提出问题,不断的又以不同的方法找出答案。很期待他的其他书,如《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篇5)

有本名叫《枪炮、病菌与钢铁》的书,它的作者是戴蒙德,建议大家也去读一读。戴蒙德在这本书里面就说,美洲大陆文明不发达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没有牛马这些大型的生畜,勉强能用的只有羊驼。看过羊驼的人都知道,羊驼的力气跟狗差不多,更不用说耕地了,连人都扛不动。

所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真正意义,是帮美洲大陆引入了很多关键因素,打破了之前两个大陆内部系统的博弈平衡。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无论是一块大陆、一种文明、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公司,或者一所学校,因为掌握的资源和方法有限,系统体内的博弈竞争好听的说法是找到平衡,不好听的说法是陷入困境。这个时候,如果继续调度大量的资源投入,往往是没有用的,反倒是一些细小的外部因素,可能刚开始看微不足道,但只要它是原来系统没有的,倒有可能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再去看一些事情,视角就不一样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跳出原来的问题。如果钥匙不在锁里,你得去别处看看。有时内部因素起决定性作用,但更可能的是外部因素是发酵剂,对事物的变化起决定性作用。

跳出原来的逻辑,用上帝视角去审视,能看到不一样的因果关系。这让我想起了沙丁鱼效应:将鲶鱼引入到运输过程中,使沙丁鱼不断游动,保证沙丁鱼活着。

记得“罗辑思维”中的罗振宇在《破局》一集中提到,管理的目的不是为了形成规则和规矩,而是为了破局而出,通过引入一些外部因素,打破已有的平衡,往往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万维钢老师所说“喜欢=熟悉+意外”,这个意外就是个神来之笔。在此之前罗振宇在《两只眼》也提到,以某点“资源优势获取特许权利”为第一只眼,以“创新、延伸、嫁接”为第二只眼,活下来的可能性会大很多,很多道理其实都是相通的。

当然,外来因素的引入需要冒险,也需要循序渐进,这样身体才能逐渐适应,否则很可能是一场灾难。在《枪炮、病菌与钢铁》这本书里就提到,欧洲人对美洲的征服中,病菌其实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因为当地土著对此根本不具有任何免疫力和抵抗力。

再比如,文艺复兴就是欧洲文明自身达到了一个平衡态,这个时候再引入阿拉伯人保留下来的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因素,一下子就点燃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再比如,著名的新浪公司,本来在三大门户**当中已经做得最好了,但是困境也很明显,如果持续在门户上投入资源,只会在原有路径中越陷越深,这个时候美国的twitter模式给了他们启发,新浪推出了微博,公司重获新生。你看,再重要的内部因素都潜藏着一个风险,让系统在原有路径上越陷越深;反过来再不起眼的外部因素,都暗含着一个机会,它有可能带来全新的基因,让系统焕然一新。

记得《冬吴相对论》的吴伯凡老师讲过一句话,说:“遇到困境看镜子,遇到顺境看窗外。”上半句好懂,遇到困境问题往往出在自身,所以要看镜子。

但是,当您过得愉快时,为什么要向窗外看呢?从今天我们讲的这个原理来看,所谓顺境就是内部平衡即将达成的时候,表面看起来顺风顺水,但是实际上危机已经隐藏其中,如果这时看着窗外,注意引进那些你原有系统中没有的因素,也许会有大的妙用。

从人自身来看,想把一件事做到100分和做到90分所花费的努力程度是完全不同的,因为最后的10分往往需要比前面90分需要花更大的努力和天赋。因此当人们做到90分时就面临了一个选择,是继续在同一领域花费更大的精力去得到最后的10分,还是转换思路将精力投入不同领域,获得另外一个90分。上周罗辑思维介绍的“两眼论”实际上就给了我们同样的启发,选择进入其他领域并将两个领域融合,往往是更有效的出路,并不是说将事情做到极致不好,只是这往往更需要天赋,并非所有人都能达成。

吴伯凡老师最后的话“顺境看窗外”对我们也很有启发,不管是人还是企业一旦停止了脚步,实际上就面临了危机,要有向死而生的精神,不断自我迭代,才能减缓进入死亡阶段的过程。在感到顺风顺水时,就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时候,不仅是企业还有个人,那些找到了外部关键因素并引入的企业和个人才可以脱离泥沼。之前罗胖在**节目也提到过《1493:

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这本书,我买到这本书后打开一看,真的让我大开眼见。从来没有想过物种的脚步让世界成为了现在的世界,这真的很有意思,最近这两天吴伯凡老师在讲“不适者生存”、万老师在回顾《俭省》,共同的意思是要在极度的环境下利用好自有资源发挥到极致,而罗胖今天则讲了在内部陷入困境时可以引入外部资源,这是一个完整的多角度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