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读书笔记 > 导航

三峡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9-17

三峡读后感(实用九篇)。

您在寻找好文章吗中学范文网编辑推荐您读一下“三峡读后感”,我们提供这些文件供你参考和使用祝你在学术和工作中取得成功。书是个好伙伴,它满腹经纶却从不喋喋不休,一部好的作品,它的作品一定不会差。读后感有助于我们把握书本中的内容,领会书中的相关精神。

三峡读后感【篇1】

又读两篇《三峡》,我甚至没有让那颗轻浮的心沉静下来。却越往下读,越认真起来。当然,余秋雨口中中国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又岂能让我区区一个初中生了解透彻。

这里是屈原的故里,他投身汩罗江,自行结束了自己作为一个疯诗人潦草的一生,也搅起了三峡的波涛。

这里是王昭君的家乡,她放着宫女不做,却远嫁他乡,使中国历史也疏通了一条三峡般的险峻通道。

也许依旧有人对这些毫不在乎,毕竟这些精彩的故事早已成为历史。年代成为了我们与他们之间最大的阻碍。没有人会想要鱼跃到他们的那个年代,问问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而最多就是在历史课本上见到了他们的名字,闲来无事地坐在电脑前,阅读着一段段排版整齐的宋体历史。

甚至都不曾想过要揣摩他们的心理。

也罢,因为又有谁能真正揣摩出屈原和王昭君的心理呢?

如同神女峰,人们为她捏造了那么多美丽的传说,编写了那么多精彩的故事,她却只是一座石头,日复一日地接受着江水的洗礼。直到曾经锋利的棱角被江水打磨的圆滑起来。

二文读罢,我突然如同那个曾经对三峡毫无所知的自己一样,想去三峡看一看。无论是诗情与战火交融的白帝城,还是壮阔美丽的三峡,还是拥有美丽传说的神女峰。尽管我永远都回不到那个年代,但我依然,想要亲身,去看看

三峡读后感【篇2】

我看过的游记还真是不少,但最吸引我的是《巴东三峡》。作者刘大杰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巴东三峡的壮丽景观。作者笔下的三峡集聚了奇、险、美三大特征,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开始,作者引用了一首诗《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次,泪触衣裳》,引起了我的注意。我觉得引用这句诗作为开头颇有趣味,让读者可以一目了然,一下子就知道文章要介绍的是巴东三峡:可是,我又觉得这句诗有着一些悲凉的气氛,毕竟说是泪沾裳吧!

接着,作者描绘了他所游玩的三峡中的巫峡、瞿塘峡和作文西陵峡。在我看来,西陵峡中的崆岭峡最为有趣:那里有着刀剑削成的山,有像马肺、牛肝的石头,有倒注下来的石滩这一切,该是多么的引人注目啊!

如果我将来有机会,我一定要好好看!

其实,在我们的家乡也有山。站在我的阳台上眺往远方,你会看到一座连绵起伏的山峦,绿树成荫,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这些山峰并没有三峡那么陡峭,而是比较平缓,没有那么壮观和美丽。

读了《巴东三峡》这篇文章,我知道了巴东三峡的壮美,它让我有了游玩三峡的想法。

三峡读后感【篇3】

我出生在长江边,外婆的木屋,随着三峡工程而永久地成为江底的记忆。身在异国,看到一部关于三峡的电影,这本身已经让我丧失了鉴别力。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熟悉得就像姑妈刚刚寄来的家乡特产的腊肉,让我对各种法国火腿都没了兴趣。

所以等到现在那种心情平和的时候,才能仔细想想这部电影。

贾樟柯是山西人,所以他继续用2个山西人的视角来书写三峡。尽管不能像《任逍遥》里那样对家乡社会状况把握得贴切,但是比《世界》里要来得精彩,以三峡工程作为背景,比起复杂的大都市更容易抓住一种鲜明的时代变革感。

比起《小武》,这部电影少了宣泄式的高潮,尽管有婚外情,千里寻妻这样的线索,其悬念也不是扣人心弦的,其精彩性连小报社会新闻都不如。这却正是贾氏电影可贵之处,或者说贾樟柯已经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叙事方式,不依靠情节和悬念来成全观众和自己,因为现实从来没有成全。

也许导演不敢擅自去虚构己不熟悉的生活,电影里并没有详细的刻画三峡移民的生存状况,但是整个环境的展现是成功的,真实的三峡,就是那样斑驳的墙壁,那些茫然的眼神,那些赤裸黑黝的肩膀,而绝非电视风景片里那样的雅致。所有的风景都是美丽的,像纸钞一样轻盈,而后面代表的生活往往沉重。

三峡沿线的城镇经济水平一直都是贫困线附近徘徊的,即使是在三峡移民之后,许多盲目的建设,虚浮的工程,甚至挪用贪污移民资金,让三峡移民牺牲的不只是水位线下的故乡。更可怕的是,三峡工程带来的环境效应已经开始显现,白暨豚的灭绝就是一个例子。

作为一个三峡人,三峡工程,曾经一度是夸耀的资本。“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三峡工地上有这样的宣传标语。可是渐渐的,我感觉得到一种虚妄。当我跟老外讲起我们有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水坝的时候,没有赢得多少羡慕。这就像你夸耀自己嘴里装了一颗最贵重的金牙,但谁都知道那不是天然的。

关于UFO,这一笔来得挺有马尔克斯式的魔幻现实主义。其实当下的中国,何尝不是充满了各种荒谬,比如电影里各色人等都有手机,却未必能解决温饱。比如那个领导把用民脂民膏修建的大桥炫耀于人,就像展示自己的玩物。这种荒谬,也许远远大于UFO的出现,所以电影里主人公对此无动于衷,他们关心的是柴米油盐的生存。

不止一个中国导演试图用群众演员和原生态的表演来体现对底层的关注,但要么用一个童话式的结局让擦干眼泪的观众在走出电影院后灯红酒绿中忘却那些苦难。要么用悲天悯人的上帝视角去俯视众生,让观众以为自己的观看就是一种怜悯和施舍。贾樟柯的电影却将这份暧昧的关怀扔到一边,只是告诉你这样一个事实:不管你看没看这个电影,感动不感动,现实中有这样的人,这样的生活。

电影结尾,三明和那些民工一起将奔赴山西,去伤亡率极高的煤矿做工,对于他们来说,哪里有什么希望,只是从一种苦难奔赴另一种苦难而已。Still Alive,活着而已。

一个走进电影院的人,要么是找乐,要么是找真实。如果他想感受感官愉悦或是意淫现实,那么就可以去另外的厅,当然你知道我说的是什么片子。所以,商业你就商业到底,真诚你就继续真诚。

三峡读后感【篇4】

看了我极为期待的贾樟柯电影《三峡好人》。在我的感觉里,贾樟柯将会是抗起未来后中国电影大旗的人物。因为在这个商品喧嚣,物欲横流的时代,在这个张艺谋走上歧途且并不自知反以为荣,陈凯歌和冯小刚也纷纷想要借“商业大片”这资本主义的产物来“救济”我们社会主义的粮食的时候,比他们晚一代的小将贾樟柯终于坚强的站在了“是”与“非”的桥头堡上。他知道,在中国,商业大片虽然能挣到金钱,可那真内的不是我们自己的东西,我们骨子里的东西不是金钱,而是粮食。那么我们的粮食从哪里来,哪里才能感受到我们的粮食?是我我们的最寻常的井市底层。

贾樟柯在这个背景之下拍摄了本片,不过他的侧重点是外地人的寻找,而不是当地人的失落感。本片中两条线连接,两个主人公各自寻找着自己家乡的人或者本来应该属于自己家乡的人。当地人没有了家的感觉,而有家的人却来寻找不要家的人。人物与人物之间存在微弱的联系,一是两者都是山西人,二是男人打工的头是女人寻找的丈夫,但是两人并不认识。

电影的元素依然是贾樟柯一贯的风格,流行歌曲,电视新闻,弱势群体,破落的地区。

说到这里我们已经很清楚了,虽然贾樟柯已经走出山西,走出世界,但是他所关注的对象主要还是山西人。只不过《世界》是把背景设在大都市的北京,《三峡好人》则安排在人心惶惶的三峡地区。只不过他不再只把人物囿于山西,以山西人,山西环境刻画人物心理和人物命运,只不过他已经一步步安排,从《任逍遥》以后他镜头下的山西人必定走出山西,他关注的是山西人在中国这个大地理范围内能不能逍遥。

只是在本片中没有给出逍遥自在的答案,却透着一股潇洒之气。男主角韩三明对前妻说,我会带你回去的,等着我。女主角说,我们离婚吧。这样的坚定的,充满信心的口气,在贾樟柯以前的作品中是见不到的,以前的作品中的人物大多都是犹疑不决,不知所措,有一招没一招的活着。

本片只是利用了三峡建设过程中当地人的心理变化跟主角人物有相通之初,并且把人物放在三峡大坝边才有了很强的时代感。韩三明带着在三峡认识的朋友一起回山西挖煤这样的结局显然也是结合了那几年矿难频发的时事。

这样的潇洒就让人感觉有一点“悲壮”,这些农民工就像三峡地区的人们一样过着“流浪”的生活,因为到哪里他们都没有家的感觉,而且有可能就是有去无回。某报说去年韩三明在某国得最佳男主角时还在家乡挖煤,现实跟电影结合丢失了潇洒感,突出了“悲壮”感。题外话,我跟朋友今年一起重温本片时,朋友好奇,给影片中韩三明的手机号发短信,对方回信说,“谢谢”。但没有说自己是谁。

三峡读后感【篇5】

浅谈三峡大坝的利与弊

*** 沈飞

三峡大坝自建坝以来,一直受到许多人的质疑。随着最近四川地震的发生,更多的人担心地震是否会威胁到三峡大坝。三峡大坝建设是否存在问题,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看了美国关于三峡大坝的纪录片后,我有了更多的想法。

我想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三峡大坝目前来看,总体是利大于弊的,矛盾的普遍性导致了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性,三峡大坝的建立造成了一系列问题,我们不可置否,大坝建设耗费大量财力物力,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出现大量移民,大量文物古迹被淹,甚至有从研究表明三峡大坝对地震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我觉得我们更应该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这些问题。

1998年,长江发生洪灾,造成无数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不计其数。我们清楚地知道,长江水灾几千年来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这意味着同样的损失,我们将在未来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这时,我们应该更清楚地认识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间的关系。

它是决定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而非主要矛盾属于从属地位,不能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解决多年洪涝灾害问题,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是我们面临的关键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建三峡大坝。我们应该找到一个合理的方法。矛盾可以相互转化。

联系是普遍的,万事万物都有联系,三峡大坝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是正常的。但不能对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要充分发挥负责人的积极性,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科技革命在社会发展科学中的作用是强大的精神力量。依靠科技革命,改变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在认识生产发展中起着主道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利用科学技术积极解决问题。

另外我觉得三峡工程中最棘手的问题是大量原住具名被迫迁移,,造成了很多人的不满,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十八大也强调了人文关怀,所以各级政府应该多关心那些远离自己家园人的生活,而不是迁移了以后就没有了后话。

尽管三峡工程有一系列的问题,但我们绝对不能忽视他的积极作用,大坝建设有利于蓄水防洪,大坝有利于发电,缓解能源不足,有利于发展航运,有利于发展旅游,有利于发展水产养殖,所以总体而言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

三峡读后感【篇6】

翻开这本厚厚的《高峡平湖别样天》詹皓词作歌曲集。有些惊讶詹皓老师的创作之丰,以前只知道詹老有此雅好,却不料詹老写了这么多首歌,而且都是歌颂长江、吟唱三峡,和水电有关的。

细细读之、慢慢品味一首首歌的歌词,在我眼前展现的是三峡瑰丽的风光、壮美的画卷;是水电建设者建设世界一流水电站的豪情壮志;巍然挺立的大坝、飞速旋转的轮机、高高耸立的铁塔、纵横交错的银线都化成美妙的音符和激昂的旋律,唱出了做为水电人的骄傲。

长江,承载着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和历史底蕴的母亲河,为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从1981年葛洲坝电站建成到现在,詹老就没有离开过水电这个行业。虽已过古稀之年,但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激情。记得见到詹老时,詹老已须眉皆白,但精神矍铄,红光满面,乐呵呵的样子像个慈眉善目的老寿星。而詹老自称自己是70后,一语双关,即符合现实,又有几分俏皮。给人一个年岁已老,但心理又十分年轻,生活富有情趣的长者形象。

写三峡、唱三峡、歌颂电力人。詹老几十年倾心创作凝结成了这本厚厚的词曲集,其中有歌唱电力,歌唱三峡工程气势恢宏的作品《我家美,我家大》、《盛世三峡》、《向我三峡挥挥手》等,其中歌词写道,我家美,我家大,我家壁画是三峡,客轮在我家中过、星星在我屋檐下从历史的纤绳中拉出,根根银线天空中高挂,从古老的栈道上长出,座座铁塔山崖上开花歌词意境优美,曲调铿锵有力。

有赞美电力建设者、描写电力工人工作状态的歌曲如《葛洲坝下廊道城》、《控制室的灯光》等、其中歌词人间何处觅仙境,葛洲坝下廊道城,纵横交错几十里、四面八方都相通,人可走、车可行、巷道还可放电影室外的世界谁不留恋,撩人的春花,迷人的柳岸,我们葛洲坝运行工人,为了炼钢炉里的钢水沸腾,为了采煤井下安全,情愿伴守控制室的灯光通过对景物的描写,现实生活的对比,展现电力工人普通但不平凡的奉献精神,读起来使人倍感亲切。而《源远流长》、《因为有了你》、《心愿》等轻松欢快的抒情歌曲,抒发了作者对水、对长江充沛的情感和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这些歌词更是被谱成多种曲调,展示了这些歌曲歌词通俗、大众化品味、富有生命力的一面。

相较之当今的一些流行歌曲的歌词,在詹老所做的歌词里没有华丽的辞藻、生涩难懂,甚至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无厘头式的词句,更没有前言不搭后语、词不达意的创作。朴实的语言、通俗易懂的歌词、恰当的修辞手法的应用,可以感受到詹老贴近生活,贴近工作,贴近现实的创作风格。每一个词句都是从他心窝子里飞出来的,正如詹老在后记中所说,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是他一生创作追求的目标,这种接地气的风格是值得我们做晚辈学习的地方,而吾辈当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长江之险险在三峡,三峡又因其险峻,景色奇绝秀丽而美。屈原家乡、昭君故里、楚汉遗风;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名流皆为之留恋赞叹,李白、苏轼、郭沫若等文豪诗人都曾为之吟诗赋歌。长江两岸中原文化源远流长,三峡大地充满着人文情怀,厚重的文化底蕴。在詹老的词作中能看到古老而悠远的船工号子,别具特色的土家族歌风带给作品影响的痕迹。

处在长江之滨、看着长江上一座座利国利民,造福后人的巨型水电站横空出世,见证古老的长江焕发新的生命,詹老将内心的激荡转化为优美的歌词,将自己的心血融进滚滚的长江,为长江、大三峡的开发建设助威鼓劲,作品流露出的是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的豪情。

虽年事已高,早已退居二线,但时常能看见詹老在长江上下游电站走动,到处采风的身影。时下,为电力而歌者少,为水电而歌者更是寥寥无几。詹老数十年如一日情系三峡水电,孜孜不倦进行创作,所作500余首歌词展现了对水电的赤子之情,令人由衷敬佩。老葛电放歌者、大三峡追梦人,祝愿老师在未来的日子能创作出更多振奋人心的作品。

三峡读后感【篇7】

三峡,多少次在缥缈的梦际萦绕,多少次在渴望的目眸幻化,多少次在向往的心底激荡。今日,终于看到了你的雄伟和浩大,终于体验了你的底蕴和神话。不觉中,发现自己已被你慢慢地“吞噬”并“同化”。

耐不住激动的心,想一下子飞到你的身旁。重重阡陌,如今大道通天;座座高山,如今隧道畅通。这是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要想驰入你的“殿堂”,若非一番寒彻都难以将你畅想。只要路是对的,就不怕路远。索性,我放开目光,静静眺望窗外的景象。突然间,你用巍峨、险峻、挺拔的青山告诉我:高峰只对攀登它而不是仰望它的人来说才有真正的意义;你又用迤逦、盘旋、漫长的山路告诉我: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就永远无法到达。

忘却了一步步逼近你——三峡大坝时的情思,淡薄了一目目打量你的慌乱,自己只依稀在问:我是谁?是那个“向波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的“弄潮儿”?是那个自命清高,恃才傲物的狂妄之徒?是那个惜时间如生命,视生命若珍瑰的“钢铁战士”?是那个胸无大志,游手好闲的庸者?还是那个对影笔耕,临窗苦读的贤人?漠视了自己的一切,只顾着拜望眼前宏伟的超级工程。似要将你的一尺一寸记在心里,似要将你的一点一滴印在脑海里。因为你是衡量祖国国力的尺度,你是度量征服自然的标准,你是无数前圣心智的结晶。

眼前呈现的是一片繁忙的景象,不断升降的塔带机,现场勘察的工程师,不停工作的工人……我不仅体验到这座世界级超级工程的宏大,同时更真切地感受到力挽狂澜,改造自然的艰辛。或许,眼前满身灰土的工人就是自己将来的缩影;或许,自己也能闪现出睿智、敬业的工程师的魅影。也或许,自己那颗孤傲的心还不曾软化。站在185米高程的大坝上远眺,一切都沐浴在晨光中,江面上雾气腾腾,烟波浩淼。很奇怪,为什么自己不来一句“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hao”!或许,此时,三峡正在用雄浑的声音告诉我:拥有梦想只是一种智力,实现梦想才是一种能力;生命之灯因热情而点燃,生命之舟因拼搏而前行,生命之塔因汗水而砌成;没有汗水就没有成功的泪水;要成为一名真正出色的工程师,没有勤奋、踏实、谨慎,那一切将是虚妄……

我不再那么浮华,不再那么夜郎自大。当我一步步走下大坝时,我觉得自己的脚步很沉重,像拖着铅球,寸步难行。三峡,是你软化了我那颗孤傲的心,是你温热了我那片冰冻的思维,是你激活了我那滩禁锢的死水。是你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是你让我开始变得清醒,是你让我目睹到真正的艰辛,是你让我再次激起燃烧自己的勇气!

风回三峡,愈伸其号啕;水遏瞿塘,愈显其奔猛。终于不再让你萦绕在自己的梦际,终于不再让你幻化于无知的心灵。你已经可以在我的言行中找到你的气魄,你已经能够在我的身上闻到你的气息。伟大的工程师用你改造了自然,渺小的我用你重塑了自己。你的身躯没留下我的痕迹,但我曾走过,而且吸取了你的灵气,承递了你的精华……

三峡读后感【篇8】

在声情并茂、气势磅礴、意犹未尽之中戛然而止。影片结束了,但余音未了,回味无穷。大型文献纪录电影《中国三峡》留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如此的强烈而震撼。

《中国三峡》围绕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世界上流域人口最多的大江——长江,以简约的笔墨和扣人心弦情节,跨越时空五千年,将长江带给人类特别是中国人的浩荡恩泽和历朝历代反复重演的水患灾难,刻画得入木三分。讲水之利,讲得情理交融,畅快淋漓;讲水之害,讲得泪湿衫巾,不堪回首。讲三峡大坝的千秋伟业,讲得精神振奋,荡气回肠。

该片不愧为恢宏大片,大雅大美,精品力作。看完该片,在以下几个方面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一是三峡工程从设想到变成现实,跨越一个世纪。从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1919年夏天在《建国方略》中提出在长江三峡上筑坝的伟大设想之日开始,到三峡水利工程胜利完工,历经百年。这在世界水利建设史上是不多见的。

二是三峡工程倾注了中国几代领导人的心血。从孙中山到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李鹏、胡锦涛,他们始终不渝地把三峡工程视为关系国家建设全局的国家工程、惠及民生的工程、惠及子孙后代的工程。他们将继续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在目标实现之前不会停止。这种对人民的爱,奉献于国家的繁荣,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前所未有的。

三是精心考察,科学决策。从1958年周恩来率领中外100多名专家组成的考察团开始,到1992年4月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全体代表投票表决通过《关于提请审议兴建长江三峡工程议案》,历时34年的考察论证,倾注着多少政治家、科学家、经济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毕生精力和无穷智慧。1986年至1989年的三年间,国家组织412名专家,分14个专题对三峡工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科学论证。

影片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的三峡工程是建立在科学论证和科学决策的基础上的,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影片还运用了极其准确的科学数据和确凿的事实,打消了长期流传在观众心中的各种疑虑。

三峡工程抗震设计标准是按非常规万年一遇设计。具有抗震安全保证。同时,在防止泥沙淤积、维护水库流域生态平衡、三峡水库蓄水后是否诱发地震等问题上,科学的答案简单明了,令人信服的解释彻底击碎了一些有分歧的人国内外一图,三峡工程流言蜚谤。看完电影,观众自然会得出自己极为理性的答案:

三峡工程是不可能引发次生灾害的!三峡工程是一项国人引以为自豪的放心工程。特别是在倡导绿色环保的今天,通过日本3、11海啸引发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的世纪性灾难的沉痛教训,再回过头来观看《中国三峡》,对比中国利用水力资源,创新科技,开发清洁环保能源,独树一帜的新观念、新思路,难道你不觉得中国领导人超前的战略眼光和科学求实的领导艺术,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毫不夸张地说:大型文献纪录电影《中国三峡》,不但是一部文献纪录电影,而且是一部落实科学发展观、传播科学、倡导科学精神、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教育影片。

四是为搬迁移民的豪情感动。片中以饱满的激情,描写浩浩荡荡的移民大军,告别他们祖祖辈辈生息繁衍的故土,移居他乡。他们舍小家为国家的博大胸怀,让人心潮起伏,热血沸腾,敬重之情油然而生。

三峡工程移民近130万人,是世界水力建设史上独一无二、最成功的工程。三峡移民,国家提出了“在开发中移民,在移民中发展”的大政策。对于广大库区移民来说,不仅是奉献和牺牲,更是新的机遇和发展。

以地处三峡库区腹地的开县为例,在三峡工程建设中,移民搬迁30多万人,居移民第以位,被誉为移民达县。对于移民,开县人自豪地说:家乡的风景如画,库区的搬迁让他们倍感珍惜;只要他们为国家做出贡献,中国的土地就是家乡!

在国家改革开放和库区移民政策的指导下,开县数千人自发走出开县。他们北上京津,南下广州、深圳,西上成都、西安,东上宁波、上海,中下郑州,祖国各方面创业发展。首都北京是开县人集中的地方之一。加上早年在北京工作的人,有12万多人。

开县人从省部级主要官员到村党支部书记,从共和国将军到普通士兵,从国家名牌大学的领导到学生,都可以看到,从亿万资产的法定代表人到各行各业的从业者。在当地政府和人民的关心帮助下,在北京创业的开县人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诚实劳动,为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首都开县近3000人经营的餐饮企业独具特色,覆盖了首都的大街小巷,成为首都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这些曾经在山里日出日落归来的普通人,已经成为敢于冒险、率先致富、诚实经营、遵纪守法、实力雄厚的成功人士。在为首都服务、回报社会的日日夜夜,他们表现出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爱国主义的高尚品格。当被问及移民后的感受时,他们经常听到同样的回答:

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好!三峡移民安置政策好!我们的日子比移民前过得更加美好!

五是为三峡工程的宏伟感到骄傲。影片以丰富细腻的手法,生动的比喻,以及中国人民创造世界历史奇迹的伟大壮举,让观众为三峡工程创造了世界上许多奇迹而感到无比自豪。例如三峡大坝全长2309米,坝顶高乘185米,坝顶宽15米,底部宽124米,混凝土浇筑总量达2794万立方米,是此前世界上最大水电站——伊泰普的两倍,是埃及阿斯旺水电站的3倍多,是美国胡佛大坝的10倍多。

如果用这些混凝土浇灌1米宽2米高的墙,长度可以达到13790米,比两座长城还要长。五年来,三峡工程共削峰18座,修建了一座世界上从未有过的五级船闸,并安装了12套24人字门。每套闸门的面积约两个篮球场大,是不折不扣的天下第一门。

文献纪录电影这些详实的数据表明,三峡工程它是当今世界上当之无愧的第一超级工程!

大型文献纪录电影《中国三峡》,摈弃了以往有的纪录片,内容单一,平铺直叙,枯燥乏味,画面刻板的常用套路,取而代之的是独具匠心的构思,饱含深情的执着,浓墨重彩的刻画,如数家珍的描写,出神入化编导,跌宕起伏的情节,美轮美奂的画面,历史真实的再现,使观众耳目一新,身临其境地享受到了一场不可多得精神盛宴。该片导向积极,立意新颖,思想健康,妙趣横生。是近些年来不多见的上乘之作。

观众对大型文献纪录电影《中国三峡》,不同的人可能留下不同的回味和不同的思考,但是,有一点将是共同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只有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才能举全国之力,集中力量办大事,才能创造出三峡工程这样的人间奇迹!三峡工程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全世界的骄傲。是新时期人类文明的新里程碑!

壮哉!《中国三峡》!伟大,我可爱的中华!

三峡读后感【篇9】

我从未亲身去过诗情与战火交融的白帝城,但我读过李白为它写下的诗词歌赋,也了解过刘备那段战火纷飞的历史。同样的,我从未亲临到过三峡,但我读过余秋雨真实优美的现代文《三峡》,也细细品过郦道元娓娓道来的古文《三峡》。

但我发现读完后,不论是白帝城还是三峡,都呈一种纯自然的状态,如一幅画卷,伴随着阵阵凄凉的猿鸣缓缓展现在我眼前。

且不说是几位诗人或是作家文笔描写太过真实优美,还是我的理解能力太多高超厉害,但我的脑海中,是有贴近三峡真实景象的画面的。

直到我因作业为由再读余秋雨和郦道元的《三峡》之前,我一直错误的认为,这样就已经可以了。三峡那层神秘奇幻令人神往的面纱早已在我与几位作者的紧密配合下,被我一举掀开了。我也没有认识到,这种想法是多么的幼稚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