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读书笔记 > 导航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9-11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

怎么样才算得上是一篇高品质的作品的读后感呢?阅读完作品,很多人为他的故事情节所感动。 通过写阅读笔记,加深对读书内容的理解,中学范文网编辑搜集的“五柳先生传读后感”全套已经准备就绪请您查收。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篇1)

陶渊明是田园诗派的元老。正是因为娴静少言而向往山居的性格,这让他得以通过文字抒发自己由衷的情感,留下优美的诗篇。从先始的“自娱”,变成了经典的千古传颂,不知这样是否有悖他的初衷?然人已千古,却再也问不到了。但我认为自己的感受与人分享,以至于影响他人是快乐的,你也能将自己的快乐带给他人,先生应该是愿意的吧。

“箪瓢屡空”、“环堵萧然”的环境也让我吃惊。读到此,一度想象四面土墙立在那里,边角苟连着,头顶上的树冠便是屋顶的画面。或许田园隐居的生活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所谓“清高自闲”,那其中的艰苦环境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在那个时代,陶渊明因不想入仕而隐居,不论条件多么不好,他却仍然自娱自乐,他是真正的自适在这山林里。或许这也没什么好强调的,在他的心里,早就有充足的精神食粮和抵御困境的勇气。他性格随性豪爽,“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做法虽是得罪了不少官人,但我确信他因此却拥有不少知交好友,他们之间定不吝啬,或置酒而招之,心情定是舒畅罢。在这样的生活中,或许他才是最幸福的。

“安能摧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归去也!脱离了樊笼的陶公,得返自然,好一个五柳先生!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篇2)

陶渊明是田园诗派的元老。正是因为他文静的性格,他向往山居,这使他能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挚情感,留下优美的诗篇。从先始的“自娱”,变成了经典的千古传颂,不知这样是否有悖他的初衷?

然人已千古,却再也问不到了。但我认为自己的感受与人分享,以至于影响他人是快乐的,你也能将自己的快乐带给他人,先生应该是愿意的吧。

“箪瓢屡空”、“环堵萧然”的环境也让我吃惊。读完这篇文章,我曾经想象有四堵墙矗立在那里,墙角相连,头顶的天篷就是屋顶的图画。或许田园隐居的生活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所谓“清高自闲”,那其中的艰苦环境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那时,陶渊明因为不想当官而隐居。不管情况多么糟糕,他还是自娱自乐。他在山林里很舒服。也许没什么好强调的。在他的心里,他有足够的精神食粮和勇气去抵抗困难。他性格随性豪爽,“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做法虽是得罪了不少官人,但我确信他因此却拥有不少知交好友,他们之间定不吝啬,或置酒而招之,心情定是舒畅罢。

在这样的生活中,或许他才是最幸福的。

“安能摧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归去也!脱离了樊笼的陶公,得返自然,好一个五柳先生!

远离初中教材二十余年,闲来翻阅,惊叹变化之大,出乎意料,出于对古典文学喜好,重点翻阅了古典文学部分,新编入的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短小精悍、值得品味。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今读斯文,好生感慨。“五柳先生”字号源于宅边五棵柳树,突出特征为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三大志趣为读书、嗜酒、著文章;生活境况为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让人刮目相看。

五柳先生借酒浇愁,虽洁身自好、不入世俗、安于闲静,但其消极避世心态应为当今社会所摒弃,理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篇3)

篇一很早以前就听到过关于陶渊明的故事,他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田园的骄傲与潇洒让人敬佩不已,而他所开创的田园一派的诗作对后世影响更为深远。

陶渊明的人与诗在千百年后能够受到如此的推崇,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他超卓的才华,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他的身上体现着自古为人们所苦苦追寻的那种自由的精神,那种摆脱社会重重束缚的深深揭望。

原来,我也总以为对自由的强调只有西方的作家才有,我们自己的思想更多的是合乎道德礼法、中规中矩的含蓄深厚,从陶渊明的身上才深深地体会到其中的误差:对自由渴望的呐喊,是所有人共同的天性,何况在枷锁更为沉重的中国封建社会。陶渊明对自由的追寻,不是通过激烈的血与火的喷射,而是用一种东方式的隔绝和淡然,用在温和沉静中表现出来的卓然不群的傲骨铮铮来表现。

当人们对某样东西的渴望非常迫切时,就说明这种东西是非常缺乏的。陶渊明归隐田园,自甘淡泊,他首先追求的是一种内心的平静,而在当时那种战乱纷纷的环境,当是没有什么平静可言;而自由,无论是乱世还是和平时期,在封建的**下面,永远都只能存在于不断的追寻之中。因为自由站在封建思想和统治秩序的对立面,任何追求自由的思想和行为都很难被社会操纵者所允许,如果只有感觉,必然会受到巨大的压力。

但问题的关键也恰恰在于不断的追寻。陶渊明和后来的仰慕者,特别是以什么方式,都不会放弃表达内心的渴望。篇二

所有生活在地球上的动物都遵循他的本能,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不高尚也不卑微。生命的每个个体都是数千年进化的产物。生命尊严的本质在与自由和自然的生活。

五柳先生虽然生活状况窘迫,但他能对此坦然自若。他曾经做过官,之所以辞官回乡。他在辞官的时候就明白归隐之后自己必定是要过一种清贫的日子。

但他却全然不在乎。贫穷不能改变他的志趣。更改变不了他对人生的态度。

读过《五柳先生传》后我问自己:"什么是人生"?人生没有轮廓,没有颜色,没有味道。

这些都需要自己去创造。因为生活是一张白纸,有些人想用线条来装饰自己的生活,结果却是一团糟。有些人认为钱才是人生最重要的。

为了钱放弃尊严,出卖朋友,甚至出卖自己的感情。那么他的白纸上一定画了一张钞票。只有一少部分的人生,有一个诚实的轮廓。

涂着简单而不是单调的颜色,散发着充满快乐的味道。

每个人的人生都不一样,不是只有五柳先生的人生才完美,别把生活太复杂化,要求不高,容易满足,追求不多,容易快乐,很多事情换一种思维,换一种叫的去想,去看,日子就会充满阳光。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篇4)

在物欲横流的时代,物质虽然丰富,但人的心灵却如此贫乏。可怜的心灵不是简单的心灵,而是复杂而空虚的心灵。由于这些复杂性,人们不是依靠力量和努力,而是试图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如此冷淡、无情甚至残酷。面对这样的人际关系,谁的心灵能产生充实感?

读了《五柳先生传》后感悟到,陶渊明真的是一个心灵非常简单的人,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素心人”。颜延之曾称许他,“弱不好弄,长实素心”,说他小时候不爱耍弄小聪明,长大了也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在陶渊明看来,人们不应该用这样复杂的心态去追求名利,努力做到第一。

那不过是“尘网”,是“樊笼”,当“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的时候,你束缚了自己、压抑了自己,丧失了比生命、比爱情都要可贵的自由。

另外陶渊明的归隐并不是消极避世,《五柳先生传》自传,有“五柳先生者,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的句子。这一句,即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不仅不知他的出身和籍贯,“亦不详其姓字”,说明五柳先生是一位隐姓埋名的人。此外,对于文章的特点,钱钟书先生曾说:

“正激于世之卖声名、夸门地者而破除之尔。”此文又有重复率极极高的一个字眼——“不”,除前面的“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之外还有“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恒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为什么?要知道这一点就需要知道孔夫子的一句话: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渊明以“不”字作为此文的关键性字眼实际上是有意无意地流露出他的“狷者”本色。在无力回天的乱世中,先生的“有所不为”也是难能可贵的,是一种人格的独立,是一种高洁的品格。

陶渊明敢于向世风时俗说“不”,“不”字后面的社会背景、身世背景、现状情境、理想情境,都证明陶渊明是走着另路的血性汉子;“不”字后面,有着一股批判精神,有着一种诗意的栖居,有着与世俗一线分界的倔强。陶渊明看淡一切,他追求的恰恰就是这个“不”,这个“不”就是他的精神本质,有了这个“不”,就有了身心的自由,就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脱和飘逸。只有这样,才能了解一千多年前陶渊明的灵魂。

当然,我可以对陶渊明求一己身心之安适的逃避和退缩不以为然,然而,陶渊明不趋时流,独标新格,睥睨世俗,遗世独立,《五柳先生传》处处表明了与现实社会的格格不入,告白着与现实世界的种种不调和,寄寓着对当今社会的强烈不满,折射出对黑暗现实的一种抗争,表达了与世俗观念的彻底决裂……无论怎么说,其中闪烁的批判的锋芒对我们永远有着警醒作用。

陶渊明始终代表着一种有价值的思想。虽然他不会成为我们在崎岖道路上前进的动力,但他可以成为我们在山路上滑行的篱笆。首先,我们需要保持一种干净的精神,一点独立和自由,而不是过于顺从和盲目服从。陶渊明让生命改变那朵菊花,让我们的生命挣脱世俗的尘网,不为智力疲劳,不为爱情,不为利润,这样我们才能找到自由清净的精神,坚守生命的精神底线。

陶渊明所开拓的那一片精神的田园,久远地沉积在读书人的心底,成为读书人精神上的归宿。

陶渊明不弯腰五斗米。他是一个山高水长的人。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篇5)

从小就喜欢读陶渊明的诗,喜欢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淡远,喜欢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纯朴意境,喜欢那“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回归自然,等等。陶渊明用他那朴素的语言,尽情地描绘着优美的自然,在无形中将我深深地震撼。

在进入初中之后,我又接触到了先生的《归园田居》、《饮酒》、《归去来兮》、《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名篇。于是我不由一次次地幻想先生在田间地头那略显笨拙的身影,一次次在头脑里描绘着先生醉酒后的容颜,同时,也更加敬佩这位“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的倔老头儿。在我的心中,他几乎成了神仙。于是我想,先生一定长得比周杰伦还要好看,比周润发还要有大哥风范。于是他在我心中牢牢地占居了“偶像”这一神圣的空间,让我从此不再追星。

同学们,你们看我究竟是在胡扯乱谈,还是觉得与我有同感呢?其实像陶渊明一样的一些伟大的“先生”就在我们身边,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