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读书笔记 > 导航

论语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9-10

论语读后感系列。

读书最直接的成效体现在读后感里,作品是一本口碑很好的书籍。 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更好地让写作能力提高,最近在考虑写作品的读后感吗?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下“论语读后感”的相关信息,这将有助于你不断进步!

论语读后感 篇1

第二轮通读《论语》我渴望能够更深层地理解《论语》中每一篇的写作目的,并更有概括性地理解每一篇中所讲的道理。第一轮的《论语》学习,我停留在对这本书的好奇上,更多的是想了解书中到底写了什么内容。第二轮一开始,我就在心里反复思考,为什么我会喜欢上《论语》?为什么《论语》能流传至今?回顾第一轮的学习,我发现整本《论语》中经常会触及到人类所一直努力追求的东西---道。在第二轮学习学而篇之后,我理解到的是,此道是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的为人相处之道;是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的清静平等觉悟;是无友不如己,过则勿惮改的淡然与从容。当我们贫穷的时候,我们会去追求事业和财富,而在事业财富有得之后,又渴望精神领域的充盈。

作为《论语》的开篇,学而篇有着统帅整本书的深意。经过第二轮的学习,我发现学而篇整篇围绕着三个问题进行编排,即: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做?

为什么学?丘哥哥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们的学习就是为了彻悟,为了明心见性,为了修一颗晶莹剔透的清静心。所以,丘哥哥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什么?学仁学礼。仁礼两字不仅是学而篇的重点,在其他篇也经常讲到。

怎么做?丘哥哥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汇总一下就是我们要向丘哥哥学习做一个“温、良、恭、俭、让”的人。

以上就是本次苏菲要分享给大家的《论语》学而篇的读后感,理解不周之处还请方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的鼓励!

论语读后感 篇2

从章节看论语

读论语之政治思想感

《论语》注译:刘胜利,出版社:中华书局,isbn:9787101054187 ,出版时间:2006-12-01。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主要是记录春秋时期孔子及其**言行的一部书,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论语》成书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有孔子的再传**,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为主。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集,它用简洁而有意义的语言描述了孔子的言讲。《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在政治思想上,《论语》充分体现了孔子仁政周礼的政治思想。在我的阅读中,我的感受被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八佾》篇包括26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本篇重点讨论如何维护“礼”的问题。

第五篇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本文包括儒学的几个重要范畴,原理和理论,它们对后世影响很大。

《论语·公冶长篇》共计28章,内容以谈论仁德为主。在本篇里,孔子和他的**们从各个侧面**仁德的特征。此外,本篇著名的句子有“朽木不可雕也。

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等。这些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论语·雍也篇》共包括30章。其中著名文句有:“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vk 乐之者”;“敬鬼神而远之”;“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本篇里有数章谈到颜回,孔子对他的评价甚高。此外,本篇还涉及到“中庸之道”、“恕”的学说、“文质”思想,同时,还包括如何培养“仁德”的一些主张。

《论语·述而篇》共包括38章,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三人行必有我师”;“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不可否认,《论语》有自己的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即使今天处在改革开放、经济腾飞、文化发展的时代大潮中,《论语》中的许多思想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时代价值。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

“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论语读后感 篇3

古往今来,中国有着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在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有一部永垂不朽的著作,这就是伟大的思想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弟子所写的——《论语》。

孔子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等力后人津津乐道的千古名句都是出自他之口。他活到老,学到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高尚品质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他学无止境、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的教学方法难道不值得我们借鉴吗?他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热情和对学习的热爱难道不值得我们追求吗?孔子一生好学、谦虚,他说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哲学、智慧,他做的每一个动作都饱含了他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啊!这样一位拥有高山情怀和大海渊博的哲学家,怎么不应该受人尊敬?他所写的《论语》怎么不应该流芳百世呢?

在这个信息时代,我们应该追求孔子那种学无止境、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传诵《论语》中的每一句话,发扬“孔子精神”。我们曾经学过“言必信,行必果。”“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些都是出自《论语》,我们要积级做到这些话中包含的含义,做一个诚信、好学的少先队员。每一个人都应互相尊重、取长补短、团结友爱,这样才能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这就是《论语》对现代人的启发。它还让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脚踏实地的做人,奋发图强旳学习,诚实守信的交友,这样会使我们变得更加自信、完美。如果说《论语》是心灵良药,那么我们就好比那些心灵疮伤的人,只要一读《论语》,就能安抚受伤的心灵,得到温馨的安慰。

这部《论语》是孔子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星星。我们一定要继承孔子的精神,让孔子和《论语》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永远!

论语读后感 篇4

我捧着这本厚实而蕴含着生命真谛的《论语》,轻轻地翻开,那淡雅而古老的书香,便扑面而来。掸掸灰尘,感悟一页页间,演奏生命哲理的乐章。一面面,洗涤着我心中的浮躁与狂妄……

有人从《论语》的字里行间,读出了“士不能够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凌云壮志。有人却读出了“朝闻道,夕可死”的求知之心。而我读了《论语》仿佛看到一位长者语重心长地教育着我,同我畅谈人生,让我懂得如何度过人生中的喜怒哀乐。

孔子曾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在风和日暖的季节,其他树木和松柏没有区别,郁郁葱葱,一身碧绿。到了大雪飘飞、严寒时节,其他树的叶子纷纷凋零,唯独松柏却经得住风霜雨雪的考验,历劫不凋、一身傲骨!人生不也亦如此?越是艰苦的条件,越能考验一个人的品质。只有受得起磨练,在任何恶劣环境依然坚持真理,刚正不阿的人,才能拥有这君子的节操。

我一页一页地翻着《论语》,看着这深奥而耐人寻味的字句,细细地品读着这一个一个字间的韵味。突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我熟记于心中的语句,出此刻我眼帘。不禁让我想起平时里,作为英语课代表的我为了下课能多玩会,而请别的同学送本子。有时候更甚至编些小理由,偷懒或找人代劳!想着想着……我的脸好烫呀,不知不觉竟红了大半。自己所不想要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仅破坏了同学间的关联,也伤害了朋友间的友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孔子曾谆谆教导我们:“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于是,方孝孺应对朱棣的威逼利诱面无惧色,慷慨赴死。赵一曼应对敌军的酷刑逼供宁死不惧,大义凛然;孔子曾循循善诱我们:“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于是,杨震应对十斤令人眼馋的金子毫不动心,坚守道德。关羽为了盟誓毅然放下曹操的厚待,执意回蜀;孔子曾指点迷津我们:“见义不为,无用也。”于是,普通商人弦高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承担职责。段天强为了救出落水儿童,奋不顾身,跳入冰河……这不正是《论语》带给我们的启迪吗?

读着《论语》我感到自己受益匪浅,在它的陶冶下,人生必将变得更有好处。那淡雅的书香,耐人寻味的字句,在不经意间,洗涤了我的心灵。《论语》似一瓶醇厚香甜的白酒,一触即醉,却令人回味无穷!

论语读后感 篇5

读《论语》有感

一文终了一文又起,一浪将覆又涌一浪,历史的历程中隐藏着多少华词壮语,民族的文化中又包含着多少婉约英豪题记

古文、古事,曾说写春秋。揭开历史的面纱,我看到了它:《四书》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论语》。

《论语》记载的是孔子与其**的言行,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到如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散发着它独有的魅力。虽屡遭批判,但即使它是旧时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代表,也可携着民族之骄傲,顽强不息的向前走。

嗅着书香,我翻到了这句话:“入则孝,出则悌。”在家须孝父母。

出门在外要敬长辈,简单六字,却包括了做人的基本原则。“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君子。把根本的事情做到尽善尽美。建立了治国治国的原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之,是知也。”是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而我,总不能谦虚的承认自己不知道,不能够正视自己的不足。读完这句话后,我得到了极大的启发。

也许“君子”这个称呼我尚且担不起,但读过《论语》后,孔子的一言一行都会时常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他的志向与道德品质也着实是典范,他说的许多名句我都听父母谈过。它经常出现在许多名著甚至国外名篇中,显示出其深远的影响。

他教我如何学习,如何做人。他有**三千;贤才七十二。如果我有幸见到他,我也必须拜他为师,亲自探访他的生活,这样我才能学会更多的与人打交道的方法。

《论语》在历史的长河中。显得那样幽静、古朴,但又令人想要接近它。我相信它会带给我更多的启迪,成为我未来生活的灯塔!

论语读后感 篇6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个暑假,我就背了大半部论语。别说里面的内容了,就单单简介就把我吓了一跳:1988年,第75位诺贝尔奖获得主在法国巴黎说:”假如人类想在21世纪生存下往的话,必需归到2500年前往汲取孔子的聪明。”的确,我读了大半部论语,也懂得了不少做人的、学习的道理。

论语一共分二十篇,主要都是孔子说的话。背论语,真是受益匪浅。

8月8日,是奥运会的开幕式。有一个环节,是有2008个人在击缶,他们一边击缶一边诵论语:有朋自遥方来,不亦乐乎……;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当时,我大声地随着背,我弟弟则在一旁随着小小声的背。

论语蕴含的道理其实太多了,而且都是精髓。我的理解固然有限,但也理解了好些句子: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就是说,光读书不思索,你是不会体会到其中的精髓;光思索而不往学习,也体会不到其中的精粹的。就像我们骋+西一样,假如我们不往细细品味,就不会尝到它的精髓所在。若光往品味,而不往尝它表面的味道,那也没用。两全其美,那才鸣好。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中的道理就是:见到品德高尚的暖爱学习的人,我们就应该像那种人学习;见到品德低下,不暖衷于学习的人,我们就应该问问自己有没有像那种人那样。有时候,我们考试成绩下来了,考了95分,自我感觉不错,由于还有好多同学排在我后面呢。实在这样想是分歧错误的,连两千多年前的孔子都知道这样是不会有前途的。

我十分佩服孔子的聪明,没想到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产生了那么多道理的精髓,在我们现在那么发达的社会都那么需要它。

论语的内容其实太深奥了。一时是理解不外来的。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我会慢慢的体会到它的精华。

论语读后感 篇7

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他是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他是以“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

后来被尊称为“圣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其思想不仅自汉代始,一直占据着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地位,而且影响远及日本、朝鲜、越南,甚至法国、德国。孔子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 《论语》主要是记录春秋时期孔子及其**言行的一部书。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

《论语》成书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有孔子的再传**,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为主.《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言行的书。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集,它用简洁而有意义的语言描述了孔子的言讲。《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

‘ 《论语》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的形象。

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到其不同的性质、优缺点,以及推进道德修养的具体情况,他给出了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据《颜渊》载,同是**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慎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

”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

”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

”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的高度的责任心。

不可否认,《论语》有自己的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即使今天处在改革开放、经济腾飞、文化发展的时代大潮中,《论语》中的许多思想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时代价值

。2、掌握《论语》的核心——仁。仁是孔子思想体系“一以贯之”的哲学范畴,其实质即爱人,意蕴主要有二:

一是肯定人的平等,待人如己;二是肯定人的尊严,视人为人。如何实现这一人格理想的最高境界,《论语》从仁爱的起点、为仁的方法、为仁的关键及成仁的难易等多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较为完善的论述,从而使春秋时期出现的仁,升华为人性自觉的制高点。

“仁”首先表现在伦理道德方面。孔子为实践仁,非常注重反思与改过,他的**子贡曾这样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孔子真正做到了一日三省自身。子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他是十分重视自律的,强调自我约束,自我规范,自我管理。在当前商品经济大潮中,自律作为其他法律和法律制度的必要补充,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对一个人品格的真正考验其实是充分自由的环境。

网络的发展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言论自由,在网络这种充分自由的环境中能否做到慎独,不发表恶意攻击性的言论是对广大网民的巨大考验。能否谨慎、自觉抵运用自己的权力,也是对他们生活的一大挑战。可见,“仁”的思想中自律,慎独的部分对当今的法制建设和预防腐败都具有重大意义。

子曰:“仁者,爱人。”可见,“仁”的思想要求我们要有一颗爱人之心,做到“温良恭俭让”即温和,善良,恭敬,俭朴与谦让。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告诉我们君子能在道义上团结人而不以私情而相勾结。

这对我们今天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礼仪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仁”表现在政治方面。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教化来推行政治,这也是后来孟子“仁政”思想的渊源。他尖锐地指出,**强于老虎,这表明他对**的憎恨和厌恶。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这集中体现了他严守信用,节约开支,爱护人民的民本思想,这也是“仁”的思想在政治上的生动表现。虽然民本与民主有着很大不同,但这种民本思想可以启发着今天的决策者在决策时要充分了解民情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极大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最后,“仁”还表现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无人教,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也体现了他的爱。这让我想起了今天的教育公平问题。

**为了推进教育公平,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免收公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学费和杂费,保障了广大寒门子弟的受教育权,这是对两千年前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新发展,极大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仁”的思想不仅有多方面的表现形式,也有其根本和实质,那便是孝悌。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可见,孔子本人也认可孝悌是仁的根本。

孝,孝顺父母;悌,顺从兄长。在我看来,要孝顺,首先要尊重父母和兄弟,要有一颗尊重他人的心。今天我们应该以一种谦卑和尊重的态度对待我们的父母和老师。

孔子“仁”的思想,与其说是一种道德,不如说是一种智慧,一种圣人的大气和大智慧。“仁”的思想所要追求的是一种“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坦荡荡的境界。归结到实际生活中就是“乐”。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表现了孔子闲居时闲静、淡雅的心态;“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表现了圣人的安贫乐道、淡泊明志和乐观向上。他在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颗乐观的心,积极去做既能使他人快乐又能使自己快乐的事,其实这才是我们实践“仁”的根本途径,我们每个人都要做一个君子“乐得其道”,将“仁”和爱的阳光洒满大地。

“仁”是“论语”的主要思想,正如著名学者张岂之先生所说,儒学即仁学。《论语》的“仁”,即仁德,它蕴含了君子所有必须具备的道德品性和个人修养。

1、孝。孝悌是仁的根本,是忠的基础。儒家认为不能孝顺父母的人就不能忠于国家。孝道理论反映了当时宗法社会的道德要求。

但儒家所提倡的孝道是愚蠢的孝道、无条件的服从、封建**主义,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重要伦理道德和名誉准则。

2、忠。忠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如后来儒家所说的那样,“尽己之谓忠”。

《论语》所说忠,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就是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力帮助。因此,“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它包括对君主的忠诚和对朋友的义气。

3、信。“信”的涵义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它的内容是诚实而不是欺骗,用来处理上下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这封信特别与言语有关,即说真话和数。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4、直。是儒家的道德规范。直即直心肠,意思是耿直、坦率、正直、正派,同虚伪、奸诈是对立的。直人没有那么多坏心眼。直,符合仁的品德。

5、恕。忠恕待人是仁的基本要求,贯穿于孔子思想的方方面面。忠恕之道可以说是孔子的发明,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

6、其它。如先难而后获;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刚、毅、木、讷;其言也讱; 恭、宽、信、敏、惠;…… 等等。

二、《论语》的依归——礼。礼是孔子思想体系中仅次于仁的重要哲学范畴,不过,孔子的礼是“损益”之礼,是具备了仁之精神的礼,这种将仁礼合一的观点,是孔子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划时代贡献。

“礼”礼学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孔子在当时的鲁国曾以知礼闻名,连执政大臣孟僖子也曾命其二子“事之而学礼焉,以定其位”(《左传·昭公七年》)。孔子自称: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论语·八佾》,以下引《论语》只注篇名)。孔门**还记述道: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述而》)。

文指诗书礼乐,行主要是行礼,亦即执礼。所以司马迁概括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盖三千焉”(《史记·孔子世家》)。

礼学无疑是孔子一生所从事的主要学科,也是孔子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那么,礼又是什么呢?简而言之,礼节是一种传统的社会规范或标准。孔子当时所讲的主要是西周以来君主等级社会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所以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为政》)。他的学生子贡也说:

“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张》)这种可以传之百世的周礼,经孔子向各方面学来而集中整理,便构成孔子的礼学。

它是西周以来传统君主制等级社会的规范,包括一切国家事务、社会活动和个人日常生活。因而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他的一切言行,无不受到礼的制约,所以说“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如不学习遵照社会的规范准则活动,人们便无法在这个社会立足。《左传·僖公十二年》记:

“齐侯使管夷吾平戎于王,……王以上卿之礼飨管仲。管仲辞曰:臣贱有司也,有天子之二守国、高在。

……管仲受下卿之礼而还。君子曰:管氏之世祀也宜哉!

”这是在聘享中恭谨谦让以礼自持的事例。同书《襄公七年》记:“卫孙文子来聘。

……公登亦登。叔孙穆子相,趋进曰:诸侯之会,寡君未尝后卫君。

今吾子不后寡君,寡君未知所过,吾子其少安。孙子无辞,亦无悛容。穆叔曰:

孙子必亡。”那便是在聘享中骄横失礼而站错了自己应有位置的例子。在当时这被认为是关系生死存亡的大事,所以孔子一再强调“立于礼”(《泰伯》),“不知礼,无以立也”(《尧曰》)。

另一方面,琐细小事如礼帽用什么材料制作,“麻冕,礼也”(《子罕》),坐下取什么姿态,“原壤夷俟”(《宪问》),以及《乡党》篇所记孔子日常衣食起居言行,也都有礼规定着。可见礼确乎包罗万象。  孔子他很注重礼,他希望这个礼不能光停留在这个表面的形式,光表面上人们的语言,人们的眼神,人们的表情,人们的动作来遵循礼,不能光是表面的,不能停留在表面形式上玩儿花架子,不能这样。

礼应该真诚地表达人们的情感,所以孔子说过这种话:“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什么意思?就是仁就是仁义道德的仁,人要没有真正仁的情感,没有真正爱人的情感,你搞这些礼仪活动有什么用呢?那么你如果没有这种真正爱人的情感,你即使演奏**,演奏**也是为了创造一种和谐的气氛,衬托一种和谐的气氛,你演奏**又有什么用呢?

如果你没有一个真正的情人的情感,你的仪式活动有什么用?这些表面的礼仪,规章,礼仪规范有什么用呢,这些东西是要表达人的情感,你要不仁,没有爱人之心,你这些礼仪求动没用了,没有生命力了。

在人们印象中的孔子是深谙“中庸之道”的,他做事不左不右,不偏不倚,因此有人认为孔子一定是一个很圆滑的老好人,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孔子几乎在用一生的时间在坚定地做着一件事,推行“周礼”,因此人们一提起中国就会想到礼仪之邦,一提起礼,就会想到孔子。孔子一举一动都讲究礼,很注重礼的形式,甚至于坐一张板凳、吃一块肉、挟一筷子菜都要讲究礼,现代人看孔子这样很迂腐。但孔子进一步认为,礼不仅是一种表面的形式,更是一种情感的真是表达。真诚是仪式的本质。

虽然孔子的这种看法很具有人性化,但是在其身后还有很多人批判他。他们到底批判的是孔子“礼”的哪一方面呢?孔子所遵循的“礼”与传统的“礼”是一回事吗?

义这个概念我们在平常经常使用,和其他的一些词连用,比如仁义,道义,礼义,正义,经常使用,那么义在孔子这里究竟是什么意思。我们需要给大家进行解释。那么孔子《论语》里头多次提到了义,比如他讲到见得思义,见利思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那么义究竟是什么含义呢?

我们需要将意义与其他概念进行比较,以便能够显示意义的含义。

仁爱是人的内在道德情感和要求,礼仪是外在的表达。 礼节必须反映人们的仁慈和美德。孔子把仁定义为礼,按礼而行是仁的基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

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它们紧密结合在一起。

譬如:“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兴于仁,故旧不遗,**不偷。

”“恭”、“慎”、“勇”、“直”等德目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以“礼”作指导,只有在“礼”的指导下,这些德目的实施才能符合中庸的准则,否则就会出现“劳”、“葸”、“乱”、“绞”,就不可能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孔子遵守的是周礼。在孔子的思想中,周礼是不能改变的,从井田到惩罚;从**到酒具,周礼所规定的一切都是完美的,甚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孔子主张“正名”。“正名”是孔子“礼”的思想的组成部分。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只有“名正”才可以做到“言顺”,接下来的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论语》的方**——中庸。作为方**的中庸,其基本特征有三:一是“过犹不及”(即从反面强调适度原则的重要性);二是“和而不同”(即从正面强调适度原则的重要性);三是“权”(强调灵活性原则)。

孔子中庸思想的基本思路是:发现矛盾,**矛盾对立双方,找出适中合宜之点,是在保证事物稳定协调发展的前提下,圆满解决矛盾的有效手段。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历代的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

中庸思想是《論語》的重要思想之一,中庸思想的本質可以概括為“融合”,“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中庸”是一個動態模型,它是出於不斷不變化和發展之中的。幾千年來,中庸之道一直是中國人修身养性、生活在世界的道路。在当今社會,中庸之道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庸的融合教導我們養成包容心,不偏不倚讓我們養成平等心,無過無不及則成為我們處事的“度”的標準。對於《論語》一書的中心是什麼,歷來儒學家們爭論不休。有人說是“仁”,有人說是“禮”,有人說是“忠恕”,還有人說是“中庸”。

細看《論語》,《論語》中對“仁”“禮”“忠恕”等的論述是很多的,似乎可以說是孔子思想的主要內容和精意所在。但是我們仔細體察孔子的為人處世之道,卻無不透露出“中庸”的思想。孔子在實踐論上是趨向於“中庸”的。

而且後世的儒生們也把中庸思想當作了儒家核心思想之一,身體力行,在儒家思想統治中國的幾千年裏,“中庸”的思想不僅在人們為人處世上,而且在民族氣質的建構,民主精神的培養,民族文化的傳承上佔有著不可估量的地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论语读后感 篇8

一双敏锐的眼睛看到了社会的黑暗,一份怀有天下的胸襟容纳了世间的一切疾苦。为了拯救苍生,你创立儒学,宣扬仁道。面对民众的不解,面对贵族的嘲笑,面对君王的冷淡,你依然带着你的门徒,周游列国,劝谏君王;到处碰壁碰到头破血流之后,你依然跌跌撞撞的向前走去,未曾放弃。你做了《论语》,为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传承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孔子,你以对天下百姓最大的怜悯,在心中雕塑起一尊最美丽最动人的天使,你的天使使命虽未雕塑完成,但已是人间绝美,一如断臂的维纳斯。

——赞孔子

孔子曾说:“言必行,行必果,然小人哉!”这话我不同意。有时我想,会不会是弟子们编《论语》的时候记错了老师的话呢?“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孔先生若是在船上,是绝对不会丢下那个装着“诚信”的背囊的。这我相信。

中国本来有“已然诺”的传统,说不定比德国人还守信些。《战国策》里已不乏其例,何况还有“尾头抱柱”这样极端的例子。该足以让后辈自豪了吧!但是很奇怪,恰恰相反,后来的演变很出人意料。先是韩非子把“诚信”好好消解了一番;后来,好多权术家将开头孔子那句值得怀疑的话奉为圭臬。无怪乎康有为写了一本《新学伪经考》,说《论语》是后世无赖伪造的。这种转变在文学作品里也不乏其例。《三国演义》里鲁肃的诚信有目共睹,到头来落得毛宗岗一句批评:“忠厚乃无用的别名。”有点可悲。悲谁呢?鲁肃还是毛宗岗?

话或许说的有点过分,但真是因为有些失望的缘故。新文化运动把这些不好的“文化”都扫除掉了,此乃大大好事,值得拍手。我们接下来面临的任务,就是尽量那个提倡“诚信为本”、

“一诺千金”的优良传统,并亲自蹈行。在这说一件事,或许是值得深思的。一位大学新生去北大报到,当天事务确实很多,拿饭票,领学生证,铺床,买热水瓶……这位新生带着沉重的行李,不知如何是好。恰巧对面走来一位老人,新生以为是工友,就说老师傅替我看个行李成么吗?老头说行。后来新生就去忙乎了。从早忙到傍晚,新生忽然想起自己的行李还在校门,让老头看着呢。他满心愧疚地往校门口跑,也没抱多大希望。谁知那老头颤巍巍地还在那儿等他,白头发在风里飘啊飘。新生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第二天开学典礼,新生才知道这老人就是著名学者、北大副校长季羡林。

老一辈人给我们留下了多好的榜样!旧的糟粕多半剔除,新的风尚正在形成。这时,我脑海里回响着康德的名言:“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同样使我们敬畏。”当然,不能忘记的,还有季老在风中飘动的一头银丝啊……

“诚信是人生的支点,是人生最好的渡船。让我们一起努力,拥抱诚信,拥抱成功,在孔子“仁”的思想引导下,让自己的人生变的更精彩!

论语读后感 篇9

我今天读《论语》的第九章——子罕与第十章——乡觉,让我最喜欢的一则就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一句话的意思是这个消逝的时光啊 !像河水一样,日日夜夜不停的,非常的流去。

读了这一句话,我的感悟十分深刻,是啊,光明似水,日月如梭,一眨眼,如水般的时间已过去了十年多了,我也步入了中学的大门了,我们的时间会如急流、 瀑布一般的快,这让我们更好的去珍惜时间。古代读书人五湾笔下的《次北固山下》上写道”海日生夜,江春入旧年“,不错的旧的一年好似还没去,而新的一年却 已将要将旧年给推去了。

这真是一名至理名言啊,它写得是多么的正确,我们以后应该要更加的去珍惜时间,不让它白白的流去,更应该以这一句话为自己的座右铭,时时刻刻的提醒自 己惜时,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以上的就是我对这一则《论语》的全部感受。

论语读后感 篇10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代表著作之一,它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以语录体对话文体记叙了孔子及其教弟子的人生痕迹,以及他们心灵的追求。《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在历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宋开国宰相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论语》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称为东方的《圣经》。孔子的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涉及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方面,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常言道:百行孝为先。孔子也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其意思是如今所谓的孝,是说能养活父母就可以了。然而至于狗和马,都能得到饲养。如果对父母不恭恭敬敬,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是的,孝义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是,孝顺不仅仅是能养活父母,而是要和颜悦色地对待他们,使他们得以安享晚年,此之为大孝。对呀,如果只是养活他们,别的就一切都不理,那与对待猪狗又有什么不同呢?所以,孝顺要真心用孝德去对待自己的父母。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没有信用的人,在社会生活是很难立足的。“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治理国家也应该讲求诚信。季布“一诺千金”使他免遭祸殃。可见,讲求信用不但是君子有的品德,还能给人们带来福运。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这一条旨在告诉我们在不同的年龄段,我们要做的事情是不一样的,我们的思想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成熟,见解也更加完善。不说要做到和孔子一模一样,也至少是要有一个目标,给自己的人生一个明确的定位,如此,才能在老年时能够“随心所欲”。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这几条则是在告诉我们该怎么学习,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学生,漫漫求学之路,真的是活到老,学到老。

首先,要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论语》开篇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习后多温习是一件多么让人高兴的事情。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告诉我们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自己乐意去学,这样才能得到最多的收获。这些学习的观点是最纯朴的学习的观点,它体现的是学习的最本源。人们以这样的心态来学习,不仅可以学到知识,更可以达到修身的目的。

反观现代人的学习,更多的是脱离了学习的本源,体现的是学习的功利性。人们选择学习什么,往往是看这样的学习是否有用,是否对个人的职业发展有利,而忽略了个人爱好。所以,现在社会上才会有那么多高分低能的人,他们是学习的尖子,却是做人的矮子。所以,在个人学习规划中,不妨在有知识学习规划的同时加入让我们感兴趣的内容,这些内容应该是我们最乐意学的内容,它们会让我们有更多的收获。

第二,学习要有恰当的方法。“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告诉我们学习要多温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习不能光学习不思考也不能光思考不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告诉我们学习要谦虚,会就会,不会就不会;“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告诉我们要学会取长补短。《论语》中论述学习方法的言论还有很多,在此不赘述。这些言论对我们的学习太有用了。学习之后要多复习,学习要不耻下问,要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学习要多思考等等观点不正是我们常告诉学生的学习方法吗。在这些恰当的方法的指导下学习,学习必定更有效率。

读《论语》,让我们领悟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学习的正确认识,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实生活中的理性道德。总之,《论语》从多种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作为两千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们今人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的许多思想是当代人的精神和楷模,要做到“古为今用”。我们今天也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竖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特别是在我们努力创造和谐社会的今天,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显得尤为重要。

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