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读书笔记 > 导航

乌托邦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8-24

乌托邦读后感14篇。

古语有云: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在我们上学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书籍作品。我们观看了作品,相信您对于作品在内心中会有独特的体验,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为自己所看的书籍写一份读书笔记,你现在正在想写一篇读书笔记吗?小编陆续为大家整理了乌托邦读后感14篇,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乌托邦读后感【篇1】

很早就听过乌托邦这个词,百度可知其本意为“没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延伸开来我们还能得出其还有“理想,不可能完成的好事情”这一类的含义,同时也是人类对美好社会的憧憬。

乌托邦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肥沃的土地和四季宜人的风雨。这个地方顺盛产黄金珠宝,并且和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实行精英政治哲学家治国;岛上的所有人都得参加劳动,唯独官员可以免除这一义务。这是一项特权,但奇怪的事,这里的很多官员都会放弃这一特权,因为劳动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辛苦,而是娱乐的方式。人们每天只要工作七个小时就足以丰衣足食,而别的国家之所以整天工作还吃不饱穿不暧是因为要养活很多不干活的人如贵族富豪及其仆役,还有为他们提供娱乐的人。

乌托邦是一个共产主义国家,没有货币,甚至连交易都没有。一旦有人需要东西便直接到仓库去拿。人们鄙视金银只有奴隶罪犯才穿金戴银(他们的镣铐是金子做的,是因为这里黄金珠宝太多而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珠宝是小孩的玩具,大人要是戴珠宝就会遭到耻笑,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却保护别国商人的`私有财产,因为他们知道金钱对他们没有意义而对别国商人却意味着一切,这和苏联的共产主义的天壤之别(所以这种想象更加奇特,保护他人财产的同时是不是也因该禁止他们在乌托邦获得财产的确立)。穿衣都是很简单的款式没有那么多的花里胡哨,这和八十年代以前的中国一样。吃饭都在大食堂里吃,如果你愿意自己做饭可以去仓库领取食物自己做,一般的人都不会这么做因为你不会做得比食堂可口,这和中国公社时代的大食堂又有很大区别。

乌托邦有很好的医保制度医生医术精湛服务热情,病人会得到很好的照顾,如果救治不了乌托邦提倡安乐死,因为他们觉得病人放弃的是痛苦而不是享受,死是上帝对生人的召唤,恐惧和不舍违背上帝的旨意是不受上帝悦纳的,当然非本人同意他们是不会对病人实行安乐死的,而且会尽心尽力的照顾病人直至死亡,但他们并不提倡自杀,自杀如没经过议会和教士批准就得不到体面的安葬。乌托邦实行宗教信仰自由,超脱于当时的加尔文主义,另外他们认为宗教信仰是公民道德的有力保障,一个连神都无所畏惧的人还会畏惧道德吗?乌托邦人工作之余很喜欢学习,他们唯一的娱乐就是整理自己的花园。

乌托邦很注重对孩子的教育从严审核教材,绝不允许败坏道德,扭曲人生观价值观的内容出现在教材上像荷马的史诗宣扬神的欺诈就在禁止之列,所以他们比较单纯比较容易满足,不像今天媒体到处充斥欺诈暴力堕落的内容。乌托邦人反对战争特别是为扩张领土而战,但为了自由正义他们不怕战争,一旦开战他们会用金钱怂恿别国参战或用重金悬赏敌国国王将领的人头,再不行就花钱请雇佣军,因为比起本国人的性命金钱是毫无意义的,大有《孙子兵法》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之意。

《乌托邦》探讨了公有制的发展,莫尔等把财产公有制理解为生产资料和消费品都公共占有。摩莱里、欧文等则理解为除日常生活品以外的财产的公共占有,即是生产资料的公共占有。少数空想*者如圣西门、傅立叶在自己的理想社会中保存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这是资产阶级倾向的明显表现。一些空想*者也提出了计划经济的思想。圣西门主张,在实业制度下要有计划地组织生产,彻底根除无政府状态。另外,本书还探讨了城乡结合的问题,从托马斯·莫尔开始,许多空想*者都注意到解决城乡对立、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对立的问题。罗伯特·欧文主张,把城市和乡村结合起来,把工业和农业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

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远见,他远在十六世纪就看出当前社会以及未来社会会出现什麽样的弊病。于是在书中他建构出一个没有阶级、十分平等的社会,人人都能在其中获得生存的最基本需求。同时他也指出人们对金钱的追逐是十分愚蠢的,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的社会,人们盲目的追求物质生活,科技的发达使得人们每天更疲于奔命,几无休喘时间,于是精神上的快乐与满足的缺乏真的是现代社会严重的问题。此外更难得可贵的是作者看出了宗教与宗教之间的争斗所会带来的种种伤害,所以主张人人拥有宗教的自由,这于作者当时身处的环境而言,其想法是非常难得可贵的。

同时,该书是一本珍贵的历史资料,是一本发人深省的人生感悟录,提示了人类天性中的极端矛盾性,一方面向往着宁和、幸福,没有尔谀我诈、你争我斗,没有穷富差别,没有私有财产的理想王国。一方面又为了私利,(有金钱上的,也有名誉地位,权欲上的)不择手段,不惜践踏别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由于人性的决定,共产主义虽然美好,但事实上,只能是一个海市蜃楼,只能是“乌托邦”。

乌托邦读后感【篇2】

乌托邦读后感篇一

《乌托邦》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哲学家、政治家莫尔写的。在书中,莫尔借一位海外游人拉斐尔·希斯拉德之口,来谈自己对现实的思考和对未来的设想。书中,莫尔首次用“羊吃人”来揭露罪恶的“圈地运动”,并提出了公有制,讨论了以人为本、和谐共处、婚姻自由、尊重女权等与现代人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揭露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弊端,第二部分则是关于乌托邦新岛形象的全面描述,他系统地为我们描述了理想社会乌托邦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社会生活、宗教、对外关系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在乌托邦,人们过着健康向上的生活,相互之间平等、互助、融洽、友爱。大家都在公共食堂吃饭,很少人会自己单独从市场上买回食物。“乌托邦人是不允许自己的公民从事屠宰业的,因为他们认为这会逐渐消灭人性中最可贵的恻隐之心”。从这可以看出,乌托邦人是很善良淳朴的,他们不希望自己的人民变成充满暴力跟杀戮的人。乌托邦人是很懂得互相尊重的,他们以侮辱丑角而感到羞耻。他们觉得人是不可能达到很完美的,只要珍惜天然的美就好了,同时,他们认为涂脂抹粉是一种很不光彩的事情。在我们今天,涂脂抹粉却是很多女性的特点,或是为了掩饰自己的不足,或是为了在交往上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有的时候也是出于对对方的尊重。但是大部分人还是很爱惜自己的天然美的,不过,有的时候人们对于长得不太好看的人以及扮演丑角的人却无法像乌托邦人民一样怀着一种尊重,甚至在其面前表现出厌恶以及暗地给他们起外号。

在乌托邦人眼中,家庭伦理的意义重大,尊爱爱幼是永远不变的传统,他们每个家庭人数限制在16口人以内,并由父亲管理。妻子侍奉丈夫,子女侍奉父母,年轻人侍奉年长者。在乌托邦,不允许一夫多妻,也不允许离婚,除非有通奸或者难以忍受的反常现象发生,可以由国家接触婚约,并允许受害者另行婚配。但是犯有罪行的人是不允许再婚的。这也是他们制度的一个局限。在乌托邦,女性与男性是平等地参与各项社会活动的,并对社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些都跟我们国家今天制度大同小异,都是支持男女平等的。

乌托邦的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民主,即除奴隶之外的全体乌托邦人当家作主。乌托邦有一套完备的官员制度,高级行政官员必须从博学多才的学者中挑选。乌托邦并没有律师,人人都能用法律来保护自身的利益和民主权利。

乌托邦人注重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规定,不论男女都必须经常阅读,而且要作为终生的习惯。这个跟我们现在提倡的终身学习差不多。同时,他们也很注重外来文化的学习。

在乌托邦人眼中,金钱就如粪土,国家实行财产公有,农业是经济结构的基础。他们认为“金钱被取消了,和金钱相关的欺骗、盗窃、抢劫、骚乱、叛乱等罪行也就不会发生了……一旦金钱废除,贫穷也就马上减少以至于消失了。”但是在我们今天,没有金钱被认为是万万不能的。而且没有货币,没有商品流通,国家就无法得到发展。

总之,莫尔笔下的乌托邦是一个和平,美好的国家。或许有些地方不太合理,但是,这是莫尔甚至于很多人心中所向往的桃花源。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很多在乌托邦中的美好制度都在现实中被实现了,这是一个很值得高兴的事情,希望这个世界有一天能在合理的发展下变成一个大乌托邦。

乌托邦读后感篇二

之前看青春励志电视剧《奋斗》里面的女主人公们把她们的地方叫心碎乌托邦,那时对乌托邦这个词的理解仅限于知道这个层面上,自己理解的乌托邦的涵义是一个子虚乌有的理想国。类似于香格里拉这样的词汇。直到今日看了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才真正理解这个词的由来以及这个词汇所寄予的深刻内涵。

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拉斐尔与旅行家希斯拉德的对话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深刻地揭露了英国广大人民那个时期所受的深重苦难。在《乌托邦》一书的序言中说:“莫尔之所以超出同辈,直到今天还享有盛名,其作品还未丧失现实意义,恰在于其高度关心人民大众的生活。”他在书地第一部提出了这样的社会问题,第二部描写的乌托邦则是在解决这些问题,这样一个乌托邦便可使人民脱离苦难,这样的.乌托邦国家是莫尔的理想,然而在别人眼里却成了空想。

时代的局限性必然造成科学的局限性,因此也造成思想的局限性。莫尔的这种思想在当时是进步的。但是他忽略了生产力的重要性,因此,他成了空想主义的代表,或者,这并不是莫尔所愿见到的结果。说他是空想主义者,但是无疑他又是西欧历史上第一个最伟大的空想主义者。维彼沃尔金在《乌托邦》的历史意义一文中说:“在他的思想中集中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一切矛盾,并构成一个独特的统一的思想体系。这个是大是资本主义正在诞生的时代,这时的资本主义正在冲破封建关系的重围而突飞猛进的成长起来,并以带有资本主义所特有的那些新的社会对抗的萌芽了。”

在当时君主专制制度下的英国,英王用刑残酷,杀人如麻。“我在那儿住过几个月,在英国西部人民起义反抗英王惨遭失败后不久,起义受到镇压,杀戮很重。”在文中,莫尔借希斯里德话说:“你们的羊一向是那么驯服,那么容易喂饱,据说现在变得很贪婪,很凶蛮。以至于吃人,并并把你们的田地,家园和城市蹂躏成废墟。”这个说法的先进处在于这是第一次有人用羊吃人的比喻来批判圈地运动,这段话也被马克思在资本论讲原始积累中两次引用。

到了乌托邦的第二部分,就开始描述乌托邦——莫尔心中的理想盛世。在那里,财财产公有,人们务农为生,人口不多也不少,妻子侍候丈夫,儿女服侍父母,年轻人照顾老年人,其乐融融。想多另一城市探望朋友或是从事游览的公民可以轻易得到许可。等等。乌托邦人的生活无疑是美好的。给那个时代的受压迫的人们无限的向往。然而,乌托邦的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现在看来并不是科学的,没有办法得到发展和循环运作。因此,乌托邦只能注定是空想主义的代表,而不能实现。但是它的历史意义不能泯灭,在空想主义时期乃至整个发展史上起着重要作用,有着进步意义。

乌托邦读后感【篇3】

前几天,我看了《乌托邦》这本书,是一本哲学书,但是用漫画的方式写的。

这本书的作者托马斯莫尔,主要讲的是理想的国度乌托邦。在乌托邦,每天只需要工作6小时,上午下午都只工作3小时。每天都睡8小时,晚上8点准时睡觉。乌托邦里每天早上都有公开课,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来学习知识。在这里没有贫富之分,也没有男女不平等,所有人都可以去听课。

我觉得最有趣的是乌托邦的人们视黄金为石头。他们这把宝石给小孩当玩具,甚至给犯人的惩罚之一就是戴金耳环、金手铐、金戒指、金帽子、金项链、金脚链等。看到这,我就在想:乌托邦的人是有多讨厌黄金呀?

书中还讲了一件很有趣的事,那就是乌托邦的婚姻制度。乌托邦人在选择伴侣时有一个特定的风俗,就是准备结婚的男女必须在结婚前,互看对方的裸体。女方在一位贤德的妇女的带领下赤身裸体来到未婚夫面前,男方也在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带领下将自己的裸体展示给女方。刚开始我也觉得很好笑,后来才发现如果在婚前只看对方的脸和手,万一男方或女方有一位患有皮肤病,带来的将是一辈子的遗憾!

看完这本书我就在想,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建成乌托邦呢?

老师点评:

阅读让孩子发现了一个新奇的世界。小作者先介绍乌托邦国度里人们生活的基本状态,再把自己在阅读中觉得最有趣的地方与大家分享,读着这篇读后感不禁让人与小作者一起享受到了读书的快乐。

指导老师:蒋雪梅

乌托邦读后感【篇4】

“乌托邦”(utopia)这个词本身就是据古希腊语虚造出来的,指的是“无何有之乡”,一个子虚乌有的世界。

《乌托邦》的作者莫尔是一位一个经历丰富、见闻广博的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受地理大发现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开始反对中世纪的禁欲观念和神权主义,坚持以人为本位,相信人的力量,力求满足人的情感和兴趣,而莫尔也受此影响,从自己为**工作的所见所闻中看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竭力呼吁改变现状,并把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用具体生动的文字描绘出来,为饱受欺压与不公的普罗大众,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第一部分描述的是社会的不合理现象,莫尔花费大量笔墨描写了资本原始积累的初期所谓“羊吃人”的情况:圈地运动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世代依附于土地的农民们被暴力撵走后无法就业,只能四处流浪乞讨甚至沦为流寇。当时的英国国王好战、凶猛,杀人如麻;大臣们奉承奉承;资本家们冷血无情,压迫剥削。

贵族、富人穷奢极欲,挥金如土,挥霍无度。而穷苦老百姓终年劳作,却不得温饱。他们的劳动为社会创造财富,但生活不如牛马。

这种社会根本毫无正义可言。

第二部分介绍理想国乌托邦,与第一部分形成鲜明对比。作者关于未来的完美社会的全部设想都包含在这一部分。整个乌托邦是一个共产主义大家庭,物质丰富,产品丰富,公有财产,按需分配。

乌托邦没有贵族、地主等这些只图享受的寄生虫,没有二流子,没有乞讨为生的人。在乌托邦,除了极少数人,每个人都必须参加有用的劳动。在乌托邦,务农则是很受尊敬的劳动方式厉行节约,禁止浪费,更加不允许用淫巧的工艺生产徒供奢侈享受而无益于国计民生的物品。

乌托邦对城市人口有着严格的限制,规定不应过于集中。乌托邦道路宽敞,乌托邦人也注重医疗卫生,注重维护公共环境卫生。此外,他们还非常重视学术研究。每天早上,他们都会举行一个公开的学术报告会。专职研究人员必须参加会议,一般男女都可以自由聆听。

他们重视教育和实践,倡导公德、集体义务和正当娱乐,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对少数犯罪的人来说,他们将沦为奴隶而被改造。由此可以看出,莫尔的思想中仍然保留着奴隶社会中奴隶主思想的残余。

乌托邦消除人类不平等有两个因素,一个是公有制,另一个是道德操守。因此,乌托邦的理想只能建立在其封闭性的基础上。只有“向上帝订购一批人,个个都是合你心意的”,愿意穿同样的衣服,住同样大小的房子,没事老死也不出家门,才有可能实现。

所以生活在这个理想国中的人注定只能被封闭在这个岛上,让四面浩瀚的大海把自己与他者隔开。一旦介入复杂且充满偶然性的社会,这一切规划都会烟消云散。后世欧文“新和谐公社”的失败就是有力的证据。

在后世马克思主义者看来“乌托邦”是空想社会主义的起点。莫尔认为贫穷是一切罪恶的起源,贫穷是社会不公引起的,而社会不公是私有制引起的,这种思想是奠定他写《乌托邦》这本**的基础。他认为,废除私有制,特别是通过实施劳动生产和按需分配产品的措施,自然会使人们和平地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然而莫尔只字未提人民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达到这种社会生活状况的,他没能意识到资产阶级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甚至还保留着封建君主制的思想。所以,虽然他的眼光很美,但只能是未实现的幻想。

乌托邦属于乌托邦社会主义,乌托邦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分支。但乌托邦是一个没有论据的乌托邦,马克思主义不仅有系统的观点,而且有很强的论据。马克思主义的论证是建立在对现实运动的论证之上的,这种论证每天都在经受考验,能够随着现实运动的发展而发展,因此是经久不衰的。

关于如何对待资本主义,乌托邦社会主义理论认为资本主义是一种反自然、异化的现象,在实现新的社会秩序时,我们应该抛弃资本主义。相反,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充分发展,为社会主义制度创造了社会条件和物质条件,这是历史的必然。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现代工业资本主义是一个具有进步意义的本质阶段。其次,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城市工业无产阶级确实是一个创造性的革命阶级,它历史上承担了突破资本主义秩序、宣告新无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任务。最后,马克思主义者相信历史过程的客观现实性,认为可以对历史过程进行科学的分析。

总之,“乌托邦”式社会的构想虽存在如“强制主义”“平均主义”之类的瑕疵,旦其对理想世界的设想已经十分的先进了,只不过莫尔对实现理想社会的途径与社会本质认识不够,未能摆脱时代的束缚,也未能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对我们的启示是,必须通过一定的手段,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制度,才能解放无产阶级,实现社会主义。

乌托邦读后感【篇5】

《乌托邦》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哲学家、政治家莫尔写的。在书中,莫尔借一位海外游人拉斐尔希斯拉德之口,来谈自己对现实的思考和对未来的设想。书中,莫尔首次用羊吃人来揭露罪恶的圈地运动,并提出了公有制,讨论了以人为本、和谐共处、婚姻自由、尊重女权等与现代人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揭露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弊端,第二部分则是关于乌托邦新岛形象的全面描述,他系统地为我们描述了理想社会乌托邦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社会生活、宗教、对外关系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在乌托邦,人们过着健康向上的生活,相互之间平等、互助、融洽、友爱。大家都在公共食堂吃饭,很少人会自己单独从市场上买回食物。乌托邦人是不允许自己的公民从事屠宰业的,因为他们认为这会逐渐消灭人性中最可贵的恻隐之心。从这可以看出,乌托邦人是很善良淳朴的,他们不希望自己的人民变成充满暴力跟杀戮的人。乌托邦人是很懂得互相尊重的,他们以侮辱丑角而感到羞耻。他们觉得人是不可能达到很完美的,只要珍惜天然的美就好了,同时,他们认为涂脂抹粉是一种很不光彩的事情。在我们今天,涂脂抹粉却是很多女性的特点,或是为了掩饰自己的不足,或是为了在交往上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有的时候也是出于对对方的尊重。但是大部分人还是很爱惜自己的天然美的,不过,有的时候人们对于长得不太好看的人以及扮演丑角的人却无法像乌托邦人民一样怀着一种尊重,甚至在其面前表现出厌恶以及暗地给他们起外号。

在乌托邦人眼中,家庭伦理的意义重大,尊爱爱幼是永远不变的传统,他们每个家庭人数限制在16口人以内,并由父亲管理。妻子侍奉丈夫,子女侍奉父母,年轻人侍奉年长者。在乌托邦,不允许一夫多妻,也不允许离婚,除非有通奸或者难以忍受的反常现象发生,可以由国家接触婚约,并允许受害者另行婚配。但是犯有罪行的人是不允许再婚的。这也是他们制度的一个局限。在乌托邦,女性与男性是平等地参与各项社会活动的,并对社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些都跟我们国家今天制度大同小异,都是支持男女平等的。

乌托邦的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民主,即除奴隶之外的全体乌托邦人当家作主。乌托邦有一套完备的官员制度,高级行政官员必须从博学多才的学者中挑选。乌托邦并没有律师,人人都能用法律来保护自身的利益和民主权利。

乌托邦人注重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规定,不论男女都必须经常阅读,而且要作为终生的习惯。这个跟我们现在提倡的终身学习差不多。同时,他们也很注重外来文化的学习。

在乌托邦人眼中,金钱就如粪土,国家实行财产公有,农业是经济结构的基础。他们认为金钱被取消了,和金钱相关的欺骗、盗窃、抢劫、骚乱、叛乱等罪行也就不会发生了一旦金钱废除,贫穷也就马上减少以至于消失了。但是在我们今天,没有金钱被认为是万万不能的。而且没有货币,没有商品流通,国家就无法得到发展。

总之,莫尔笔下的乌托邦是一个和平,美好的国家。或许有些地方不太合理,但是,这是莫尔甚至于很多人心中所向往的桃花源。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很多在乌托邦中的美好制度都在现实中被实现了,这是一个很值得高兴的事情,希望这个世界有一天能在合理的发展下变成一个大乌托邦。

乌托邦读后感【篇6】

最喜欢书中一句话:“一个人可以仰视星辰乃至太阳,何至于竟喜欢小块珠宝的闪闪微光。”经济学上都说金银货币的出现大大便利了商品交换,从而促进了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但金银给人性带来的负面影响却丝毫不亚于积极作用。

种种积聚财富为乐,珠光宝气,自以为美的例子都昭示了金银财富怎样将人性扭曲。莫尔的颠覆是**和**在乌托邦人眼中是可耻的象征。而物资是按需分配的,在全民参加劳动的情况下,物资极度丰富的情况下,不会有囤积居奇,也没有人会因为物质上的缺乏而走向犯罪。

把人性中善的本质能够得到最大发挥,而恶的因子因为环境的优裕而受到抑制,这就是理想的社会。

沉浸在乌托邦的美丽中,乌托邦的思想和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在汇聚。但一切皆是逃避!这是圣人的无奈。

他们看到的是真实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心灵的阴影。所谓的乌托邦圣地只是一个梦,一个美丽而震撼的梦。醒来后,我如何面对明美得阳光?然而,如何将我的灵魂从乌托邦中驱逐出来,我更愿意相信这种和平和谐的生活存在于世界的某个角落。

乌托邦读后感【篇7】

曾记得我的爸爸引用过马克思的一句话: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本是怎么来到世间的呢?这个暑期,我偶然间在爸爸的书堆里发现了一本名叫《乌托邦》的书,便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读后对上述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我认识到资本的成长史就是一部劳动人民的血泪史。书中关于羊吃人的描述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十五世纪的欧洲棉纺织业飞速发展,对羊毛的需求量空前增长。与种地相比,养羊会为英国贵族带来更多的利润。但养羊需要场地。于是,贵族就把土地圈占起来,变成羊场,把那些世代租种他们土地的农民赶出了家园。这些失地农民变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者。为了使他们尽快安置下来并涌入城市沦为雇佣劳动者,英国政府先是警告,如果不听就剪掉其半只耳朵,一旦发现其还在流浪就处于死刑。为了活命,失地农民不得不进入手工工场沦为廉价的劳动力。他们每天工作13-14小时,获得的工资只能购买1磅面包,勉强活着。羊是食草动物,不可能吃人,羊吃人是一种形象的比喻,揭露了资本形成的残酷性,生动诠释了马克思的上述那句名言。

我非常庆幸生活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是什么让羊吃人?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就像作者所强调的:私有制是万恶之源。这种制度让土地、厂房、机器设备和货币等都隶属于资本家个人私有,工人自由得一无所有,只有依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铸就了他们的悲惨命运。我在想,如果我生活在那样的时代,一定是一个可怜的童工。为了生存起早贪黑,成为一台机器上的螺丝钉,超负荷的劳动一定会摧残我的身心,我呆若木鸡,毫无生气。但我现在却可以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接受最好的教育,为什么?因为我生活在社会主义的中国。社会主义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就从制度上消除了羊吃人的根基,让我们可以幸福安宁地学习、生活、玩耍。还是社会主义好!我要刻苦学习,长大后为建设社会主义贡献力量。

乌托邦读后感【篇8】

“乌”是没有,“托”是寄托,“邦”是国家,“乌托邦”三个字合起来的意思即为“空想的国家”。他是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

《乌托邦》一书共分两部。在第一部里,莫尔借拉斐尔之口主要对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弊端,统治阶级的专权残暴、厚颜无耻,以及广大下层群众的悲惨处境予以辛辣的嘲讽和深刻的揭露。那些统治者们所关心的只有两件事情:

或者疯狂掠夺人们的财产,为此他们可以玩各种手段,设下最阴险最卑鄙的陷阱;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可以找各种借口来牺牲人们的生命或使他们残疾。平时要培养一批雇佣军,对社会治安造成严重危害。 统治者们以严苛的刑罚对付下层群众,根本没有什么公正可言,"盗窃犯被处死的比比皆是,有时一下子就有二十个人被送上同一台绞刑架。

"莫尔认为,这样一来,造成的后果只能是"本来只想去盗窃的人,便可能连人也杀掉。除非能保证被抓到后不会有太大的危险,否则为了能够更安全就必须干掉知情者来掩盖罪行。所以当我们用酷刑恐吓小偷时,会给无辜的平民带来灾难。

“莫尔的这些大胆揭露,为当时的英国社会画出了一幅立体的图画,也在第二部分展开了对乌托邦社会制度的描述。正是在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中,莫尔得出了空想社会主义的一些重要结论。

《乌托邦》一书的第二部,莫尔将自己对人类美好国家制度的憧憬投射在他所假想的乌托邦岛上。在这部分里,莫尔用了八个不太引人注目的标题,系统地为我们规划了理想社会乌托邦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社会生活、宗教、对外关系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在政治方面。首先,乌托邦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民主,即除奴隶以外的乌托邦人都是主人。其次,乌托邦有完整的民主制度。

第三,从社会分层的角度看,乌托邦社会是由自由公民和奴隶组成的。最后,乌托邦法律制度有其自身的特点。

在经济方面。首先,乌托邦人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是在人民生产劳动的前提下进行的。其次,乌托邦人讲求经济效益。

第三,在乌托邦,没有借钱,没有商品流通,人们把金银当作粪土。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一点是,乌托邦实现了财产的公共所有权。

在科学文化方面。首先,乌托邦注重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其次,乌托邦注重促进科学文化的不断发展。此外,他们还非常注重学习外国文化,具有惊人的消化吸收外国文化的能力。

在社会生活的方面。首先,乌托邦人采用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其次,这里盛行的是

平等、互助、和谐、友爱的新型人际关系。家庭伦理对乌托邦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最后,乌托邦具备新型的男女关系,女性可以与男性平等地参与社会各项活动,并对促进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宗教方面,乌托邦人采取了明智和宽容的态度。此外,莫尔在这部分还对乌托邦的人口、教育、城市规划、交通运输、婚嫁习俗、语言文字、医药生,乃至思想观念等方面进行了描述。这些描述与当时的社会形成鲜明对比。

从中可以看出,生活在四百多年前的莫尔,不仅深刻地洞察和揭露了那个时代的各种矛盾,对当时刚刚兴起的,将私有制历史地发展到了最高顶点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给予当头一棒;而且还富于天才性地为人们描绘了人类理想社会的美好图景。莫尔也因为这些天才的思想而被普通人视为西欧第一位伟大的乌托邦社会主义者。他的许多想法已经成为今天的现实,其中一些仍然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

然而,作为一位生活在十六世纪的人文主义者,受其所处特定历史条件和他本人思维方式的影响,莫尔又有很大的局限性。

莫尔写作《乌托邦》的目的在于规劝当时的统治者进行社会改良,他的基本立场还是维护当时的社会统治秩序。不过,虽然“乌托邦”是空想性质的,但是里面有很多精华值得我们去学习,比如:乌托邦人人参加劳动,注意人的全面发展;乌托邦主张男女平等“莫尔在家温顺和蔼,家无争执,实现了他在《乌托邦》中所发挥的妇女平权的理想”;莫尔不赞成隐居,主张**交换;莫尔主张利用一切机会学习和引用外国技能;在乌托邦的政治生活中,实行民主选举制度。

乌托邦读后感【篇9】

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观点。早在16世纪,他就可以看到当今社会和未来社会。所以在书中,他构建了一个没有阶级和平等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每个人都能得到生存的最基本的需要。同时他也指出人们对金钱的追逐是十分愚蠢的,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的社会,人们盲目的追求物质生活,科技的发达使得人们每天更疲于奔命,几无休喘时间,于是精神上的快乐与满足的缺乏真的是现代社会严重的问题。

更可贵的是,作者看到了宗教与宗教斗争所造成的种种损害,主张人人享有宗教自由,这对当时的作者环境来说是非常难得和宝贵的。

托马斯·莫尔认为世界上没有乌托邦。但他宁愿相信乌托邦存在于世界的某个角落。

这正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虽然他知道桃花源不存在于世界上,却寄托了他的希望。《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在腐朽的社会中的美好愿望,是陶渊明在黑暗的现实中心灵的一方净土。

没有剥削,没有战争,没有共同劳动,没有简单的风俗习惯,人人安居乐业。这是作者的向往。虽然《桃花源记》的最后“不复得路”,但理想中的乌托邦始终使我们追求的方向。

而作者在书中所提倡的这些理念,一直以来都有人们积极的去推动,但是时至今日,已经有非常多人失败了,然而为何会失败,我想应该是这种理想与人性有一段很大的落差吧!但是作者以及许多这方面的努力者所提出的理念,有一部份也已经被落实在社会福利制度当中,如欧洲国家在这方面的制度就发展的十分完善,可见其理念还是有其可行性与珍贵性的,只是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与试验才能看到那成果出现,现在世界各国无不努力推行各种社会福利,我想这应该就是这个理念开花结果的时候了吧!

大学生《乌托邦》读后感【二】

《乌托邦》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哲学家、政治家莫尔写的。在这本书中,莫尔借用了一位海外游客拉斐尔·希斯拉德的话,讲述了他对现实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憧憬。莫尔在书中首次用“羊吃人”来揭露罪恶的“圈地运动”,并提出了公有制,讨论了以人为本、和谐共处、婚姻自由、尊重女权等与现代人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揭露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弊端,第二部分则是关于乌托邦新岛形象的全面描述,他系统地为我们描述了理想社会乌托邦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社会生活、宗教、对外关系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乌托邦读后感【篇10】

静止之乌托邦

什么是“乌托邦”?一个“乌”字,不由使人首先要想到“空想”。我们纵抱着种种希冀看这词,却到底还是要承认,作为一种社会理论而言,“乌托邦”在实践上仍止于虚幻。

那么,我们基于这样的现实,来看卡拉哈里沙漠中的土著。在无数人为影片中土著的社会冠以“伊甸”美名时,我却要质疑,布须曼人,我们要对他们致以多大敬意?!

故事情节由一只玻璃瓶展开。玻璃瓶作为一件土著人眼里前所未有的“好东西”,引发了前所未有的私欲,随即被视为恶之存在,不得不由主角送到“世界尽头”。我很难忽视这一点,即布须曼人并非没有私欲,而是缺乏激发私欲的媒介,当占有欲突降时,他们无能为力,只有逃避引发占有欲的珍稀品——布须曼人的“乌托邦”,建立在物质落后的强制条件下。

不是说布须曼人高贵朴素,能忍受贫瘠的生活,而是布须曼人只有在贫瘠的生活中才是高贵的。

为什么大多数人对布须曼的处境不持消极态度?因为他们处于一个智慧相对原始、简单的部落形态。如果我们把它放进现代社会,我们可以想到上个世纪流行的“越穷越好”的说法——这在今天几乎被普遍认为是荒谬的,不能与人类发展的阶段相匹配。

私有制出现是人类发展的一大转折,不存在私有制的土著世界,与“乌托邦”空想理论是不同的,前者是滞后,后者是超前。我以为,拒绝物质,意识的发展所维持的无私社会,实质上不咎是一种无力的逃避,所以,布须曼永远只会是极特殊环境下产生的个例。与布须曼故事形成对比的是,美国社会主义作家杰克·伦敦在短篇小说《强者的力量》中的描写,当物质环境满足一定条件时,私有产生且不平等伴随私有出现,而原有的形态受到外来冲击后,更是逐步建立了部落中的集权——当然,伦敦作为一个社会主义者,着意描写了这其中私有制与私欲的丑陋面,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一过程在普遍外在环境下,恐怕不可避免。

我绝无意客观或主观地推崇私有制,只是认为,实在不能将布须曼土著与“乌托邦”画个等号。回到开头,我们应当直视,从柏拉图到空想社会主义,“乌托邦”设想目前还无法实现,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在未来的短时间内,也无法实现。这种对希望的追求是人类智慧的独特产物,我对此深表敬意。

与目前人类认识的社会最高境界“乌托邦”相类似的,让我想到人类对终极真理的追求,后者更空无,历史却也更长久,从未止步。现在,我私将对社会理论“乌托邦”的追求,纳入对真理追求的范畴内,妄谈一点感受。

“乌托邦”的设想中,消除了私有制。我认为这绝不是对原始的回归的呼吁,而是人类在回视自身发展后,通过对私有制和社会制度“自省”而提出的设想。而反思、认识自己,从来都是各大宗教、学派所大力提倡的,是真理追求的首要一步。

也就是说,且不论“乌托邦”思想的科学性、可能性,我们也应当对其中精神抱以敬意。因为众多学者即使知其是空想,我之一辈绝无实现可能,却仍要投身——如同“即使尼古拉没有永生,真理却不曾死亡。”在这等意识下,旁观者若纠结于“乌托邦”的可能性,似乎反而小气了。

正因如此,我以为布须曼人遇上“乌托邦”理论,是无法比较的。即使都不存在私有,却很不相同——前者是极特殊的物质贫乏封闭环境下,静止滞后状态的和谐公有,不能经受发展;而后者则是在普遍资源环境下,人类主动追求发展的理想理论产物,二者产生的条件并不是平等的。所以,即使我们面对布须曼土著超乎寻常的简单快乐善良,也不必妄自菲薄,他们有人类朴素宇宙观,敬重自然生命,我们亦有如佛教哲学包罗万象,普济众生;而且,当观影者对布须曼人的质朴美得表示敬慕时,也正说明,这些品质没有从我们的意识中消失,我们大可不必太过悲哀。

存在是合理的。不同的文明,由不同的条件决定,在相遇时没有自卑。

不是贬低,我只是质疑对布须曼人的盲目敬佩与赞扬。从理想社会的角度而言,相对于布须曼社会的静止、脆弱,我更爱“乌托邦”思想下的认识的主动追求与探索,无关制度,无关阶级,无关年代,这只是一条望不尽的长路。

乌托邦读后感【篇11】

之前看青春励志电视剧《奋斗》里面的女主人公们把她们的地方叫心碎乌托邦,那时对乌托邦这个词的理解仅限于知道这个层面上,自己理解的乌托邦的涵义是一个子虚乌有的理想国。类似于香格里拉这样的词汇。直到今日看了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才真正理解这个词的由来以及这个词汇所寄予的深刻内涵。

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拉斐尔与旅行家希斯拉德的对话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深刻地揭露了英国广大人民那个时期所受的深重苦难。在《乌托邦》一书的序言中说:莫尔之所以超出同辈,直到今天还享有盛名,其作品还未丧失现实意义,恰在于其高度关心人民大众的生活。他在书地第一部提出了这样的社会问题,第二部描写的乌托邦则是在解决这些问题,这样一个乌托邦便可使人民脱离苦难,这样的乌托邦国家是莫尔的理想,然而在别人眼里却成了空想。

时代的局限性必然造成科学的局限性,因此也造成思想的局限性。莫尔的这种思想在当时是进步的。但是他忽略了生产力的重要性,因此,他成了空想主义的代表,或者,这并不是莫尔所愿见到的结果。说他是空想主义者,但是无疑他又是西欧历史上第一个最伟大的空想主义者。维彼沃尔金在《乌托邦》的历史意义一文中说:在他的思想中集中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一切矛盾,并构成一个独特的统一的思想体系。这个是大是资本主义正在诞生的时代,这时的资本主义正在冲破封建关系的重围而突飞猛进的成长起来,并以带有资本主义所特有的那些新的社会对抗的萌芽了。

在当时君主专制制度下的英国,英王用刑残酷,杀人如麻。我在那儿住过几个月,在英国西部人民起义反抗英王惨遭失败后不久,起义受到镇压,杀戮很重。在文中,莫尔借希斯里德话说:你们的羊一向是那么驯服,那么容易喂饱,据说现在变得很贪婪,很凶蛮。以至于吃人,并并把你们的田地,家园和城市蹂躏成废墟。这个说法的先进处在于这是第一次有人用羊吃人的比喻来批判圈地运动,这段话也被马克思在资本论讲原始积累中两次引用。

到了乌托邦的第二部分,就开始描述乌托邦莫尔心中的理想盛世。在那里,财财产公有,人们务农为生,人口不多也不少,妻子侍候丈夫,儿女服侍父母,年轻人照顾老年人,其乐融融。想多另一城市探望朋友或是从事游览的公民可以轻易得到许可。等等。乌托邦人的生活无疑是美好的。给那个时代的受压迫的人们无限的向往。然而,乌托邦的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现在看来并不是科学的,没有办法得到发展和循环运作。因此,乌托邦只能注定是空想主义的代表,而不能实现。但是它的历史意义不能泯灭,在空想主义时期乃至整个发展史上起着重要作用,有着进步意义。

乌托邦读后感【篇12】

《乌托邦》读后感2000字:

《乌托邦》(Utopia)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者托马斯·莫尔创作的游记。第一部借拉斐尔·希斯拉德之口,谈他周游列国所见,由此而导入对英国当时情况的观察与批判;第二部是对以“乌托邦”命名的一个想象的国家的描述。

14、15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血腥的原始积累使广大劳动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穷苦老百姓终年劳作为社会创造财富,然而生活却牛马不如。贵族、富人则不劳而获,挥金如土。莫尔对这种现象极为愤慨,对现存社会制度深恶痛绝,对人民群众充满同情。

在这部书中,莫尔以他和一位名叫拉斐尔·希斯拉德的虚构人物对话的方式,借用后者之口,描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在一个名叫乌托邦的海岛上,城市均匀地分布于广阔的乡村之间。所有城市都具有共同的风格、语言、习俗和法律。每座城市分成四个相同的区,居住着6000户居民。

城市所有的适龄人口都要劳动,每天工作6小时,产品集中到位于各区中心的市场;由各户户主各取所需,而不必用货币或其他物品相交换。居民们按每30户一厅的规模集中用膳,最美味的食品由老年人首先食用,然后大家再平均分配。在乡村,每户不少于40人。每家农户都自给自足,没有的物品则可以到城市领取。乡村每户每年有20人返回城市,他们都是在乡村住满2年的。乌托邦因为没有游手好闲的人,所以能够生产出用之不竭的产品。城市之间可以互通有无,但是同样不需要用货币来交换。他们把大量的剩余产品运到国外,换回自己缺少的铁和大量的金银。金银的主要用途是雇用外国人为乌托邦作战。除此之外,它们就只配用作制造便器和惩罚罪犯的锁链了。犯人也都佩戴金子的耳环、戒指和项圈,作为耻辱的标志。在外邦人看来无比珍贵的珍珠宝石,玩物。所以当外邦的富人身着华装丽服,到乌托邦人的嘲笑,被当成傻瓜和小丑。乌托邦每个人心目中至高无上的神是不一样的,但都是源于对至高无上的自然的崇拜。

乌托邦读后感【篇13】

很早就听过乌托邦这个词,百度可知其本意为“没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延伸开来我们还能得出其还有“理想,不可能完成的'好事情”这一类的含义,同时也是人类对美好社会的憧憬。

乌托邦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肥沃的土地和四季宜人的风雨。这个地方顺盛产黄金珠宝,并且和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实行精英政治哲学家治国;岛上的所有人都得参加劳动,唯独官员可以免除这一义务。这是一项特权,但奇怪的事,这里的很多官员都会放弃这一特权,因为劳动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辛苦,而是娱乐的方式。人们每天只要工作七个小时就足以丰衣足食,而别的国家之所以整天工作还吃不饱穿不暧是因为要养活很多不干活的人如贵族富豪及其仆役,还有为他们提供娱乐的人。

乌托邦是一个共产主义国家,没有货币,甚至连交易都没有。一旦有人需要东西便直接到仓库去拿。人们鄙视金银只有奴隶罪犯才穿金戴银(他们的镣铐是金子做的,是因为这里黄金珠宝太多而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珠宝是小孩的玩具,大人要是戴珠宝就会遭到耻笑,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却保护别国商人的私有财产,因为他们知道金钱对他们没有意义而对别国商人却意味着一切,这和苏联的共产主义的天壤之别(所以这种想象更加奇特,保护他人财产的同时是不是也因该禁止他们在乌托邦获得财产的确立)。穿衣都是很简单的款式没有那么多的花里胡哨,这和八十年代以前的中国一样。吃饭都在大食堂里吃,如果你愿意自己做饭可以去仓库领取食物自己做,一般的人都不会这么做因为你不会做得比食堂可口,这和中国公社时代的大食堂又有很大区别。

乌托邦有很好的医保制度医生医术精湛服务热情,病人会得到很好的照顾,如果救治不了乌托邦提倡安乐死,因为他们觉得病人放弃的是痛苦而不是享受,死是上帝对生人的召唤,恐惧和不舍违背上帝的旨意是不受上帝悦纳的,当然非本人同意他们是不会对病人实行安乐死的,而且会尽心尽力的照顾病人直至死亡,但他们并不提倡自杀,自杀如没经过议会和教士批准就得不到体面的安葬。乌托邦实行宗教信仰自由,超脱于当时的加尔文主义,另外他们认为宗教信仰是公民道德的有力保障,一个连神都无所畏惧的人还会畏惧道德吗?乌托邦人工作之余很喜欢学习,他们唯一的娱乐就是整理自己的花园。

乌托邦很注重对孩子的教育从严审核教材,绝不允许败坏道德,扭曲人生观价值观的内容出现在教材上像荷马的史诗宣扬神的欺诈就在禁止之列,所以他们比较单纯比较容易满足,不像今天媒体到处充斥欺诈暴力堕落的内容。乌托邦人反对战争特别是为扩张领土而战,但为了自由正义他们不怕战争,一旦开战他们会用金钱怂恿别国参战或用重金悬赏敌国国王将领的人头,再不行就花钱请雇佣军,因为比起本国人的性命金钱是毫无意义的,大有《孙子兵法》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之意。

《乌托邦》探讨了公有制的发展,莫尔等把财产公有制理解为生产资料和消费品都公共占有。摩莱里、欧文等则理解为除日常生活品以外的财产的公共占有,即是生产资料的公共占有。少数空想社会主义者如圣西门、傅立叶在自己的理想社会中保存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这是资产阶级倾向的明显表现。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也提出了计划经济的思想。圣西门主张,在实业制度下要有计划地组织生产,彻底根除无政府状态。另外,本书还探讨了城乡结合的问题,从托马斯·莫尔开始,许多空想社会主义者都注意到解决城乡对立、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对立的问题。罗伯特·欧文主张,把城市和乡村结合起来,把工业和农业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

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远见,他远在十六世纪就看出当前社会以及未来社会会出现什麽样的弊病。于是在书中他建构出一个没有阶级、十分平等的社会,人人都能在其中获得生存的最基本需求。同时他也指出人们对金钱的追逐是十分愚蠢的,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的社会,人们盲目的追求物质生活,科技的发达使得人们每天更疲于奔命,几无休喘时间,于是精神上的快乐与满足的缺乏真的是现代社会严重的问题。此外更难得可贵的是作者看出了宗教与宗教之间的争斗所会带来的种种伤害,所以主张人人拥有宗教的自由,这于作者当时身处的环境而言,其想法是非常难得可贵的。

同时,该书是一本珍贵的历史资料,是一本发人深省的人生感悟录,提示了人类天性中的极端矛盾性,一方面向往着宁和、幸福,没有尔谀我诈、你争我斗,没有穷富差别,没有私有财产的理想王国。一方面又为了私利,(有金钱上的,也有名誉地位,权欲上的)不择手段,不惜践踏别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由于人性的决定,共产主义虽然美好,但事实上,只能是一个海市蜃楼,只能是“乌托邦”。

乌托邦读后感【篇14】

《乌托邦》一书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于1516年所着。这部着作借一个虚构的社会——“乌托邦”来反映当时处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英国“圈地运动”情况。当我接触了“乌托邦”这个虚构的但是有那么令人向往的理想国的时候,不禁在心中冒出一些想法——我自己心中的“理想国”。

我接受过一些马克思主义教育,对马克思恩格斯所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充满向往,这个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极其丰富,按需分配。但是,我经常想,共产主义社会真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形式吗?共产主义社会之后还会有更先进、更完善的社会形态吗?

我并不怀疑共产主义社会。我始终坚信,共产主义社会终将实现,人类发展将在那里取得更长远的进步。然而,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恩格斯为全人类绘制的宏伟蓝图。就个人而言,这个社会太宏伟,太遥远了。

在我的有生之年,我并不期望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但我希望阐述我个人对理想社会的看法。

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有很多非常重要的事情,如经济、文化、技术等等。然而,就我而言,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不是物质财富的极度丰富,也不是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最重要的是人类的道德水平。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它对经济基础有负面影响。历史已经证明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观点了。

结合中国实际,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经济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事情。然而,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种种问题让我担心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

第一个问题是经济发展造成的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沿海和内陆地区发展不平衡十分突出。其次是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公平问题:

作为社会主义中国,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再次是经济发展的观念问题:很多地方尤其是落后地区的发展观念也非常落后,依旧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一些地方**为了提高自己的政绩而兴办的政绩工程。

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