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读书笔记 > 导航

不满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8-18

不满读后感(锦集九篇)。

古语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在我们上学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书籍作品。阅读的过程,也是情感不趣起伏的过程,那么我们就可以将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写一篇读书笔记,你对写读书笔记熟悉吗?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不满读后感(锦集九篇)"这样的内容,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不满读后感【篇1】

《经济全球化及其不满》读书笔记

这本尖锐而有见地的书解释了全球经济政策的巨大缺陷。根据他在白宫和世界银行的经验,斯蒂格利茨描述了全球化的主要机构对它们所服务的国家采取的失败的政策以及它们失败的原因。对于所有关心世界经济未来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必读的基础书,乔治·索罗斯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阅读了《经济全球化与不满》这本书籍,读来受益匪浅。

当今世界,全球化已成为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事实和历史潮流。然而,这些年来,只要有发达国家的首脑和跨国公司总裁开会的地方,总是有举着反全球化旗帜和标语牌游行示威的人群。这部著作之所以引起诸多非议,并不是因为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有“全球化”这个颇具争议的字眼,而是因为通篇文本充满了斯蒂格利茨对国际货币**组织过去的政策和做法的批评和抨击。

斯蒂格利茨是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麻省理工学院毕业,是萨缪尔森的学生,现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历任克林顿**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罗列这些名腕并非是要营造崇拜气氛,但一个资本主义阵营里如此造诣之人对资本主义的评价,特别是负面评价,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从全球发展特别是反贫困的角度来看,斯蒂格利茨认为,必须负责任地倡导全球化。毕竟,让富人更富,穷人更穷是很容易的。甚至可以说,这整部篇幅不大的著作,就是清算国际货币**组织以及代表该组织主要经济学信念的“华盛顿共识”的一纸檄文。

就这样,这本书一出版,就遭到一些经济学家和国际货币组织的猛烈抨击,这是可以理解得。

斯蒂格利茨在书的第一章中明确指出,虽然国际货币组织最初是为稳定世界经济而成立的,但它显然半个多世纪没有完成使命。原因在于,像国际货币**组织这样的国际机构,不但受当今世界上最富裕国家的**的政策导向所支配,而且也影响着这些国家中的商业和金融大公司的直接利益,它实际上代表着世界上财富和权力中心的旨意。

和许多人一样,斯蒂格利茨认为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当各国形成自己的经济政策并利用其比较优势时,全球化可以成为收入显著增长的基础。如果发展中国家认真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它们可以确保收入增长的利益被广泛分享,从而使贫困得到减缓p>

但与此同时,斯蒂格利茨也对国际货币组织的政策制定和实践过程进行了猛烈的批评,因此他也受到许多经济学家的批评和反驳。尤其是他有关全球化趋势及其政策效应的观点,与主流经济学家通常所持的观点存在着一定的分歧。他强调竞争过程的公平性,反对对待价值尺度和政策差异不同的发展中国家。

2010年4月16日,华盛顿爆发大规模示威游行,国际货币组织和世界银行年会举行。几乎同时,77国集团第一次首脑会议在哈瓦那举行。会议的焦点之一也是国际货币组织。

会议东道国、古巴主席卡斯特罗在会上呼吁,“毁掉”国际货币**组织。于是,便出现了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发达国家中的某种势力与一些发展中国家**在批判国际货币**组织方面“团结”起来,以对抗该组织所极力推动的全球经济一体化。

提到发展中国家,就不得不提及中国。《全球化及其不满》一书中,中国几乎在每一个主要的议题中都作为一个参照点而出现:在转型、发展和管理方面都是这样。

在斯蒂格利茨看来,中国的经验似乎提醒人们,除了国际货币组织(imf)倡导的政策外,还有其他一些政策已经证明是可行的。斯蒂格利茨认为,中国所做的很多事情只是基于常识。

中国经验中最引人瞩目的一个方面是,似乎始终把重点放在发展和转型的最终目标上:不仅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而且是更高的生活水平、平等和可持续的增长。与中国渐进式的改革道路不同,俄罗斯遵循国际货币组织的改革计划和建议,将国有部门私有化。

因此,虽然上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10%左右的增长速度,但俄罗斯的gdp却以年均5.6%的速度迅速下降。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俄罗斯一些城市的街道上挤满了许多豪华奔驰汽车时,普通俄罗斯人的市场份额却越来越小。

因此,在俄罗斯,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数正在迅速增加。

斯蒂格利茨认为,俄罗斯在国际货币激进组织指导下的激进改革将失败,他们不会努力创造财富。由此,斯蒂格利茨得出一个惊世骇俗的理论:“如果一个**是腐败的,私有化似乎并不能解决问题”。

从俄罗斯经济转型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来看,专家们的结论是,只有机构基础设施私有化(如公司治理)才能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影响。

这部书并不难懂,但信息量却很大。看完这本书,我们知道世界上发生和正在发生的许多事情背后都有许多故事。这不是一部神秘而抽象的经济理论著作,而是在对当代历史实件的叙述和解释中,反映了经济学家巨大的理论差异和不同的观察世界的视角。

当今经济世界会何去何从,我们拭目以待。

不满读后感【篇2】

自从我看了乙武洋匡《五体不满足》后深有感触。

文中有几句:他一生下来就是个残疾人,五体不满足,不满足,而且五体缺少四体。他一天天长大,与轮椅一道生活。可他并没有唉声叹气,并没有向病魔低头。他游泳、跑步、跳绳,做了许多运动。

记得有一天,我们上原本是开开心心的,因为上体育课可以高兴的玩,快乐是玩。可是我们一下去,老师说:“围操场跑5圈!”天哪,一圈就一千多,5圈5千多米呀!我心想。没办法老师一下令就无可奈何的跑起来。第一圈跑的还好,第二圈第三圈就自己跑自己的;跑得慢的在后面,跑得快的在前面;不用提第四圈和第五圈了直接乱的不可开交。跑完以后,我们一下子瘫倒在草地上气喘吁吁,嘴里直说老师快。

我看了乙武洋匡五体残缺还坚持锻炼身体,心境也忽然开朗。从此,我下定决心,一定好好锻炼身体。

不满读后感【篇3】

奇妙的身体,是上天送给我最有创意的“礼物”本书作者乙武洋匡一出生即被医生判定为原因不明的“先天性四肢切断”,但他说:“残障只是我身体的特征,没有必要为身体上的特征而苦恼。”作者虽然四肢不全、短手短脚,却能发挥最大的想象力,充分运用有限的条件,尽情享受生命的不完美。

一张白纸上有一个黑点,我们会很正常的把纸丢弃,然后拿新的一张,假如白纸代表人生,黑点代表缺陷,身为父母的真的要放弃有缺陷的孩子吗?只要动动脑,可以用画笔把黑点变得更漂亮,这支画笔就是“爱”,用爱去美化原本缺陷的身体,至少乙武洋匡心理健全,把自己的特征“转变为专长”,再将他的肢体不便改善无障碍空间的力气!正如卡内基训练告诉我们要找到自己的优点、而不是一直面对缺点,如此来增强自己使自己充满信心,我们要发挥所长到需要的地方。

走在路上看见残障人士,我相信大多数的人会对他们投以同情的眼光,甚至对他们说:“你们好可怜”之类的话。也许是因一点怜悯、同情之心而油然而生的言语。

但我们可曾经换个角度来想过,他们有何感受呢?正如乙武洋匡所说,戴眼镜的人都是因为眼睛不好,而他只是坐在轮椅上,因为脚步不便。为什么我们要在心中树立一个框架,划定彼此的界限,对对方的人说:

“你们是残障人.你们跟我们有所不同。”也许在无形中我们又会给他们第二次伤害。

他从不看自己失去的,他只珍惜他还拥有的。面对同样的是情,有人满意,有人乐观,乙武洋光看到的是机遇,有。有的人不知足,有的人悲观,他们看到的是损失,是无。

谢坤山曾经说过:”只要我不去想我失去了什么,只想自己还拥有什么。那么即使眼前一无所有,也不代表我永远不会再有。

只要人们不为自己设限,未来的道路就会无限宽广。他和乙武洋匡一样,都能珍惜自己拥有的事,而为自己挥洒一片亮丽的天空。

乙武洋匡不是用双脚走出自己的康庄大道,而是用不屈不挠的意志,写下令人动容的生命之歌,肢体的残缺,不能阻碍乙武洋匡成为一个自在的人,心中常存乐观,使他更丰厚、更壮硕,更多采多姿做自己!

所以当我们不能改变事实的事候,我们不妨改变我们的心。心理障碍远比身体缺陷严重。我们从乐观的角度看待问题,这可以把腐败变成魔术。天无绝人之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你会发现,人生原来是这样美好,我期许自己摸索到自我存在的价值,珍爱自己在生命中的每一天。

不满读后感【篇4】

乙武洋匡,出生时就被医生诊断判定,是罹患了名为“先天性四肢截断症”的罕见疾病。换言之,作者他出生时就是手脚不健全的婴孩,他的家人都可以预见,这个小孩在将来的岁月里,一定有许多崎岖的路等他去走,也有无数的艰难,等待他去克制。

从小,他的父母从不认为他是一位残障者,不但带着他四处走动、游玩,到了求学的年龄,家人将他送进一般中小学,与一般小孩一起学习。大家不刻意的帮助他做任何事。因此,他在人不知;鬼不觉中也养成了不依赖他人而独立自主的个性。

他上学时和其他孩子一样喜欢体育。他喜欢很多运动项目,比如爬山、游泳、台球、篮球和棒球等等,他都参与其中,而且他和同学们也玩得很开心。在实验中学,他也加入了篮球队,表现很好。他为球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充分展现了他积极乐观的一面。

作者他的自我期许很高,仔细用心于自己的学业,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早稻田大学,求学的阶段,除了将自己所学的专业做充份的研究外,他还很积极的到各地演讲,分享他奋斗的过程,与大家共同勉励人生。除此之外,乙武洋匡他还负责推动“无障碍空间与心灵”的公益活动,在这段期间,日本国人都相当肯定他的同理心,也很佩服他的勇气和爱心。

在读完乙武洋匡《五体不满足》这本书,对于他乐观、积极地在开辟他的人生,而在行有余力之时,还会去关心弱势团体,奉献自我,我心田由衷的赞许和佩服。这也让我想起长辈们常常告诉我一句至理名言─“个人头上一片天”,每一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特质,只要努力活出自己最特别的地方,就可以在人生舞台上发光发亮。用感恩的心来看世界,我觉得我已经领有很多了。

《五体不满足》这本书更令我懂得如何用智慧去克制生活中的逆境,我一定要把握时间,努力的充实自我,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迎接将来的每一分、每一秒。

不满读后感【篇5】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封面时,我惊讶的说不出话来,因为我一向很同情这种弱势族群,觉得他们很可怜,有一股想帮他们的冲动。一开始我还以为封面的相片是电脑合成,还特地问妈妈这照片是真的吗?因为妈妈看过,所以她很肯定的告诉我这是真的。

这本书的主角乙武洋匡,他一出生就原因不明的得了罕见的先天性四肢切断的残疾;一般来说,自己的小孩四肢残缺不全,当妈妈的应该是很难过的,可是妈妈一看到他就说好可爱喔!!,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她妈妈是一个很乐观的人,因为按美国那边的人的习惯,如果生下天生有残缺或是弱智的小孩的话通常会把他(她)关在家里,好像就让他(她)从人间蒸发似的,可是乙武洋匡的妈妈不但没有这样做,还带着他到处走,让大家知道有这个人。

乙武洋匡他虽然有先天性四肢切断,不过他并不自卑,而且,他还把自己的缺点当成交朋友的武器。上幼儿园时,很多小朋友对他很好奇,来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就藉着他们来问的时候,告诉他们答案,那些孩子也接受那个答案,就这样,他们就从陌生人变成朋友,一直到中学之前,他都是用这种方式来交朋友的。

虽然到了中学他的必杀绝技已经失效,但是,他发现只要愿意主动去接近他人,一样可以结识很多的好朋友,尤其是他在中学时期认识的好朋友老大,虽说他叫老大,不过他可不喜欢打架,反而是个很有义气的人。

这本书让我了解到外表有残缺的人更应该保持乐观的心态,而且有些人虽然外表很丑或是身心有残障的人,其实心里是善良的,因为心理善良比外表美丽还要重要,拿连续剧欢喜来逗阵里的张金花,虽然脸部上有很大一块胎记,又有大爆牙,不过他心地善良又贴心,所以很多人第一次看到他都像看到鬼般的逃跑,可是相处久了,却慢慢会发现它是个善解人意的好女孩而喜欢上她,这让对外表很在意的我有了另一种思考。

不满读后感【篇6】

自从我看了乙武洋匡着的《五体不满足》后感触很深。他一生下来就是一个残疾人,五体不满足。他一天天长大,与轮椅一道生活。可他并没有唉声叹气,并没有向病魔低头。他游泳,跑步,跳绳,做了许多运动。

现在的我们都是四肢健全的娇小姐、小皇帝,我行我素。在某一次,有一位体育老师给我们上课,那一天的天气很冷,我们个个都把手缩进衣袋里。这时体育老师开口说:“既然大家那么冷,那么就借运动来取暖吧,跑800米,不能停下来走路!”“什么?我可吃不消!”许多同学都在说。可没有办法,只好从命。

在老师的一声令下,跑步无奈地开始了。开始我还可以,还跟得上大队。慢慢地,第一圈、第二圈,不光是我,有很多同学都跟不上队伍。跑完后,不管是男同学是女同学,不管干净还是肮脏,一下子全都倒在地上,仿佛每个人都有哮喘病一样。我后面的同学上气不接下气,断断续续地说:“都是老师害的,要取暖也不用这样吧!”那边很多同学也认同。

我看了乙武洋匡五体残缺还坚持锻炼后,曾经阴霾的心境也豁然开朗。我觉得一个健全的人,不仅要身体健康,更要心智健康。从此,我下定决心好好锻炼!同学们,你们也一样,坚持锻炼身体才能身心健康!

不满读后感【篇7】

作者乙武洋匡 1976年4月6日出生于日本东京一个普通家庭,生来就没有手足,“五体”(头和四肢)中缺少“四体”,但从未自怨自艾,甚至并没感到自己与健全孩子存在差距,他坚信“无手无脚”只是身体“特征”而非缺陷,脸上永远洋溢着坚毅而灿烂的笑容。他不仅能生活自理,还能写字、跑步、游泳、爬山、打球、当导演,甚至出国旅游……1996年,以5个院系考试全部合格的成绩,考入世界著名学府早稻田大学。 1998年10月,讲述自己二十余年生活的《五体不满足》出版后,以席卷之势登上日本各大畅销榜第一名,同时囊括《读卖新闻》、《朝日新闻》、《每日新闻》“年度最佳图书”等各大奖项,并创下日本史上单次加印50万册的最高纪录。 这部被誉为“媲美《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成长杰作”字里行间饱含的活泼乐观、激情活力,为成千上万的读者带来了无穷的力量、感动和震撼……

我一篇篇地看下去的时候,发现人的潜能原来可以这样大。乙武他虽然无手无脚,但不妨碍他在读小学的时候参加学校的体育课、和同学们参加晨跑和游泳比赛;在读中学的时候参加学校的篮球俱乐部,并成为比赛取胜关键的“秘密武器”;在读高中的时候参加橄榄球俱乐部,成为俱乐部里教练的得力助手和情报收集员;在读大学的时候参加英语演讲比赛获得第一名,并和一帮热心于帮助残疾人的朋友们一起向早稻田大学的执委会提交了《无障碍建设建议书》,学校在接纳他的同时也致力于把学校建设成为适合残疾人读书的学校,让更多的残疾人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地读书。乙武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得益于他父母和老师的教导。他们没有因为他身体的缺陷而过多地溺爱和纵容他,他们爱得很有理性,他们爱乙武的方式是让他锻炼自己,乙武能干的.事,尽量让他自己干。这样的一种理念,让乙武从小养成了独立自主的性格,当一位残疾人像常人一样生活、学习、娱乐的时候,他还会认为自己是残疾人吗?

这本书读起来轻松、幽默,总感觉他好像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促使我想快点知道他的成长经历。在字里行间只感受到作者的感恩情怀和心灵永不满足、顽强不屈、矢志奋斗的积极心态,却感受不到作者因自己是无手无脚的残疾人而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自悲、封闭自己的情绪。乙武虽是位残疾人,但他的心灵比正常的人还要健康、自信。人生因为残缺而完美,因为完美而残缺,人生也因为有遗憾才懂得去珍惜。所有的挫折、失败都是人生历程路上的考验,能调整自己用积极的心态走出这片晦暗的天空,本身就是对自己心智上的历练和升华。能用感恩的心态来庆幸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而不是懊悔自己所失去的,这也算是一种豁达吧。

很喜欢乙武在后记里面写的一段话:我一生下来就是一个残疾人,我五体(头、四肢)不满足,不仅不满足,而且五体中缺少四体,但父母没有放弃养育我的责任,朋友们聚拢在我的身边,我一天天长大,与轮椅一道自由自在地生活着,一点儿也没有感到不满足,我要大声宣告:“我是残疾人,但是我生活的每一天都是快乐的。”谁也不能否认,有的人发育正常、身体健康,但他的人生都是忧郁而昏暗的,有的人身体残疾,却拥有美好幸福的生活,人生与残疾毫无关系。

人生千变万化没法控制,能尽量做的是让人生这个过程变得充实、精彩、有意义,不管成功失败与否,毕竟曾经努力过。人生真的很短暂,懂得遗忘、懂得适时地懈下心灵的包袱,轻装上路,这样的人生也算是一种快乐的人生吧。

不满读后感【篇8】

你会跑步吗?你一定会说:“当然会。”你会写字吗?你一定还会说:“当然会。”是的,有脚就会跑步,有手就会写字。但是如果你没有了手和脚,你还可以跑步,还可以写字吗?当我看完《五体不满足》这本书后,我找到了答案。

《五体不满足》的作者乙武洋匡生来就没有手和脚,“五体”(头和四肢)中缺少“四体”,但是他从未自怨自艾,甚至并没感到自己与健全孩子存在差距,他坚信“无手无脚”只是身体“特征”而非缺陷,脸上永远洋溢着坚毅而灿烂的笑容。他不仅能生活自理,还能写字、跑步、游泳、爬山、打球、当导演,甚至出国旅游……“身体障碍只意味着生活不便,绝非不幸。”“我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许多事情。”乙武洋匡在书中这样写到,“让人生充满意义。”这部书字里行间饱含的活泼乐观、激情活力,给我带来了无穷的力量、感动和震撼。

与乙武洋匡相比,我是多么的“满足”!但是与乙武洋匡相比,我又是多么的“不足”。我缺少他的毅力,他能每天坚持晨跑,而我做事情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我缺少他的刻苦,他能通过反复练习成为运球高手,而我总是容易满足现状;我缺少他的勇敢,他敢于尝试,敢于挑战,甚至学会了游泳,而我总是害怕困难,知难而退。

我翻阅着《五体不满足》这本书,脑海中不时出现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高位截瘫的张海迪阿姨小小年纪时,就立下志向,决心以病床当课桌,自学成才;《中国达人秀》的舞台上,失去双臂的刘伟哥哥用双脚在钢琴上弹奏出了优美的旋律……他们以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只有拥有坚定的意志,乐观的精神,坚持不懈,勇往直前,才能战胜困难,才能获得成功!

不满读后感【篇9】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文明及其不满》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嗨呀,好久不见呀!

我会开始看这本弗洛伊德的书来自于我前不久看的一篇paper,里面用关于‘guilt’(负罪)的理论来解释人在面临问责的时候会遇到的一些心理变化,比如追求完美的自我、害怕没有达到对方的要求等等,但我属实没有看懂,所以跑到书店去找到了这本。虽然书名看起来没有跟我想探讨的guilt没啥关系,但是学者嘛,总是为了试图发展自己的理论体系,所以一些重要的概念在这本书里写了,一般也会在另外一本书里提及,在这本《文明及其不满》里就是。

从头讲起,不知道你有没有相似的感受,当你没达到自己的目标或者做了什么坏事的时候,你会觉得愧疚、难受、焦虑和不安,甚至还觉得有点对不起自己。哎,这种感觉就跟弗洛伊德提出的“负罪感”其实是一回事。他认为负罪感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是对外部权威的惧怕,另一个是对内部权威的惧怕。在这里外部权威就类似于父亲、老板、老师等等,他们会对错误的行为作出惩罚;内部权威是外部权威的内化和延续,弗洛伊德管它叫“超我”或“理想的自我”。弗洛伊德认为,面临这种审视,只要你想做坏事,哪怕只是一种动机,都会面临负罪感的审查和惩罚。

这种说法有个前提,就是你知道什么是“做坏事”,以及认识到做坏事是要被谴责的。这种分辨善恶的能力并不是一开始就有,而是因为你受到并且服从于外在影响,知道如果做坏事会失去他人的爱和保护,这种面临失去的威胁使得你要去避免有干坏事的想法和去干坏事。在这这个阶段,负罪感是一种恐惧,是对外部权威的惧怕。但是到了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的权威会内化成“超我”,这种类似于良心的谴责就更高级。它不再来源于对外界的恐惧,而是一种自己对自己的审判,并且你会慢慢认为认为关于做坏事的动机和去做坏事没有什么区别,从而“良心的进攻性延续了权威的进攻性”。这种尤其发生那种我们觉得思想道德水平很高的人身上,他们用深重的罪恶来指责自己,也有点像部分宗教的信仰,比如原罪论让人一出生就面临更高的道德审判,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

这两种阶段就是负罪感的来源。而在人类文明中,这种负罪感就是压抑人的.一种“进攻性本能”(想要剥削别人、抢别人东西的本能)的工具,弗洛伊德认为为了获得文明的进步,我们付出的代价就是通过提高负罪感导致幸福的缺失。

这种心理学的解释难免有点拗口,我感觉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害怕惩罚所以不做坏事,第二阶段是因为自我道德约束和良心谴责所以不做坏事,类似于慎独。文明的发展的某个方面就是约束人们做坏事的行为,比如建立法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或者促使某些社会价值观的建立。

这个概念除了解释文明社会以外,我还上网找了些别的,大多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阐释(毕竟弗洛伊德是心理学大师):

1、负罪感发展到极端,会变成强迫症状,人会觉得无时不刻觉得自己有罪,认为自己该对一切不幸负责,内心深处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甚至导致自杀;

2、被负罪感驱动可能会导致自虐,or寻求惩罚,比如被扣钱、生病、找打;当负罪感过于强烈时还会导致犯罪,比如罪犯逃了20年,因为想摆脱内心无休止的折磨,故意犯罪以接受法律惩罚;

3、人们有时候会利用负罪感来逃避责任,比如在人的面前说,“我罪大恶极、十恶不赦”等等,来在人面前自我批评,寻求宽恕和赎罪。但是这种行为其实是将对自己的审判权交给自己,因为这样一来他人就不好说什么了;

PS:第一条是不是有点像PUA的后果?

关于这个负罪感它还讨论了一些其他关键概念,比如self—自我、narcissism—自恋,看我下次啥时候再写~

碎碎念:害我最近可不是也受这种负罪感的折磨?气自己没能力写好老师给的任务,气自己总是达不到想要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