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读书笔记 > 导航

千年一叹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8-15

千年一叹读后感系列十二篇。

作品是作者埃尔热写的,读后很让人感动,令人感慨良多。 写读后感时要实事求是地评价文章,避免主观臆断,经过栏目小编连续的筛选和修改我们最终推出了最新的“千年一叹读后感”,如果这篇文章能为你带来收获请把它收藏起来!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1

一次认识余秋雨先生,是在高一的时候。我记得那是一个慵懒的下午,本该昏昏沉沉的语文课上。我的语文老师举着一本破旧的散文集给我们念着一篇篇质朴又优美的散文。老师具体念得内容如今我已记不清了,但脑海中记得最清楚的是那篇散文给当时被苦闷的课业折磨的又累又乏的我带来了从未有过的安慰和激励。我尤记得,那本一看就知道被我的语文老师翻过一遍又一遍的书,有着一个引人入胜的名字――《文化苦旅》。而这本书的作者也有着一个同样诗意的名字――余秋雨。

直到上了大学,浑浑噩噩忙东忙西的度过了大一之后。大二的某一个无所事事的晚上我回忆着高中,突然想起了那天下午的语文课。抱着回忆青春的想法,我立马买了一本《文化苦旅》,想要重新回味当初对散文的痴迷。没想到,自此,一发不可收拾。看完文化苦旅我又立马买了《千年一叹》和《行者无疆》。而今天,我便想谈谈我在阅读《千年一叹》时的心路历程。

不出我预料,余先生的文字实在很能引人入胜,从自序开始,我就被余先生所塑造的氛围深深带入:“……我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思考,稍稍弥补了每天一边赶路一边写作的匆促。读者既然陪我走了惊心动魄的这一路,那么,最后也不妨在那个安静的地方一起坐下来,听我聊一会儿。世界屋脊下的炉火、烛光,实在太迷人了。”

自此,我便跟着余秋雨一路“游历”了中国以外的人类主要古文明。最先抵达的希腊文明遗址,它从一开始就展现了人类古代文明的至全至美,几乎到了无可企及的高度。巴特农神庙下,我不熟悉的古希腊悲剧、亚里士多德、维纳斯,再加上远处的奥林匹亚,似乎把人类最健全的生命方式铸造完满。最令我感到诧异的,是比这一切更早一千多年的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斯王朝和荷马史诗中的迈锡尼。早到什么程度呢,如果说古希腊悲剧与中国的老子、孔子同龄,那么克里特和迈锡尼就与炎帝、黄帝、尧、舜、禹的传说时代连在一起。而不同的是,他们的传说竟然有那么完整的实证。同样让我感到匪夷所思的是克里特岛上的生活。平等、通透、舒适、神奇,处处显得相当现代。其中,排水系统、卫浴系统的先进和时尚,使人觉得时间停滞了。但是它们居然已经毁灭了几千年了。

中东,从约旦河两岸到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再从伊朗高原延伸到南亚的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边界地区。正是这个麻烦不断的地区,拥挤着人类几个特别辉煌的古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希伯来文明、阿拉伯文明……

其实粗略了解了这么多,我脑子混乱的很,毕竟这本书对我来说信息量太大,我对这些文明历史的了解又知之甚少。但书中描述的唯一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场景是:“去巴比伦故地,在那些丘壑草泽边站一站,看着凄艳的夕阳又一次在自己眼前沉入无言的沙漠,再在底格里斯河边想一想《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体会文明枯荣的玄机……”

神秘的东方文明,原来有这么多苦难挣扎与无奈。所以,我不得不感到庆幸,中华文明是所有的古文明中至今唯一没有中断和湮灭的。

其实,当我第一遍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很难受,是如鲠在喉的那种难受。虽然我看的很仔细,但对孤陋寡闻的我来说,我的阅读还是囫囵吞枣。因此之后,利用了一个寒假的闲余时间我又看了一系列关于人类起源文明的央视纪录片。由此才开始深感余先生知识内涵的深厚,以及他从未停止探索打的脚步。这位学者,他一直在路上,真真正正的路上。从最开始寻访中国文化的遗址,到寻访除中国的其他人类文明,北非、中东、南亚、欧洲……他克服路上重重险境,不惧生死不惧艰难。只为探寻、只为见识。而此刻的我们呢?是躺在床上玩着手机呢还是坐在电脑前打着游戏?

也许我们暂时还没有经济基础支持

们走遍大江南北去了解我们想要了解的事情,去做我们想要做的事情。但是,我们想要了解什么?我们想要做什么?此刻我们心中有答案吗……

看吧,其实这根本不是我们无所事事的理由。霍金一生被囚禁在轮椅上,但他的思想却能飘到几万千米外的太空里。要想实现人生的意义,要想让自己不像蝼蚁一样蜗居在自以为是的天地里,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不再虚度光阴、浪费青春。我们要做的就是,改变懒散的习惯、锻炼自己早已渐渐“生锈”的大脑,去思考、去想象。而这一切最基本的途径就是阅读。阅读书籍、阅读历史、阅读文化、阅读人性、阅读生活。因此,我很感谢余秋雨先生。可以说,是他点亮了我求知的欲望,让我停止堕落停止平凡,让我开始思考开始真正的“行走”,去摸索我的人生的意义。

总而言之,《千年一叹》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再读再读的书。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2

一本好书于个人而言,不在于它是不是名著,不在于它是否能流传百世,也不在于它的发行量多少,最重要的是它能不能直达你内心深处,与你产生共鸣。而且,每一次的翻阅,都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感受,从而使你有重新读之的渴望。

对我来说,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就是这样一本书。它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余秋雨随凤凰卫视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挖掘了所到之处公开的以及更多不为人知的历史。书中文明的兴衰,让我心潮澎湃,让我真切感受到人类创造着文明,也毁灭着文明。

先生的佳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视角,在游历中展示了文明兴衰的历程和人性的特点,感受世界的精彩,同时也告诉我们珍惜我们所拥有的。生命是短暂的,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我们都需要努力,只有不断前进,社会才会进步,文明才能发展。

读完《千年一叹》也激发了我的爱国情怀,也为自己的无知感到汗颜。我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感到骄傲!这种骄傲不因为近百年屈辱历史而减弱,反而更加坚信在历史的长河中华夏文明会愈发灿烂。也希望自己能做些什么……

先生说:“执笔于最恐怖地区,问道于数万里荒原,反思于尼泊尔山麓,惊悚于古文明遗言。”我也渴望像余秋雨那样重走这段古代文明之路,感受时间留给我们的深思与悠长……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3

《千年一叹》为余秋雨所著,作者非常有名气,抱着好奇和崇敬读完了这本书。这本书实际是一本每日艰苦旅行之间的日记,记录了作者在千年之交,跋涉四万多公里,不畏艰辛甚至是冒着生命的危险,到达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最后又回到中国,几乎整个亚欧大陆古文明,把希腊神话故事,埃及金字塔,耶路撒冷的冲突,侯赛因的陵寝,汉谟拉比法典的价值和泰姬陵的圣洁娓娓道来,记录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所想。

阅读《千年一叹》,作者余秋雨带我们一起领略文明古国的遗址,慨叹人类文明的精华,感受异国的风土人情,其中既有欢愉和敬仰,同时也承受着这些辉煌文明不同程度衰落所带来的震撼。从古至今,希腊有着浓厚的文化气息,遗憾的是,作者看到并记录了希腊的狭小、陈旧和人民的闲散,谈到希腊的文化正在一步步走向衰亡、没落,并分析衰落的原因:一是雅典斯巴达人旷日持久的内耗;二是内忧外患,又不断远征,希腊始终没有成立一个统一的集权国家。埃及昔日的辉煌,几经割断,作者痛心古文字现已无人能识,导致珍贵古文献也无人能懂,对金字塔充满了疑问!作者惋惜古巴比伦铲平重建古城遗址,同时也将那份强烈的历史沧桑感和厚重感也给泯灭了。文明的衰败也直接导致了当地人民的贫困,在伊拉克,祖先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文字的人,但作者看到的现实是太多太多的儿童失学、衣衫褴褛在街上劳作,即使在最好的小学,孩子们上体育课踢的球也是完全没弹力、裂了缝的硬塑料球;在儿童医院缺医少药……在印度孕育古文明、被誉为母亲河的恒河边,作者再次被“恒河晨浴”所震惊,无数黑乎乎的人全都泡在河水里,因寒冷而颤抖,以为这样就可以将病痛治愈,还有在河边等死的人,因为这样他们死后免费被火化、自己的骨灰被撒入恒河;岸边的焚烧恶臭扑鼻。

在文末,作者到达了尼泊尔,感叹世界各国的文明人都喜欢来这里,不是为寻访古迹,而是来沉浸自然;并总结到中国文化在最高层面上是一种做减法的文化,是一种向往简单和自然的文化。

作者考察了那么多古文明遗址,一直在与中华文化对比,在所有的古文明中,至今唯一没有中断和湮灭的,只有中华文明,概括有五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仰仗于地理环境的阻隔,避开了古文明之间的互征互毁;二是仰仗于文明的体量,避免了小体量文明的吞食,也避免了自身枯窘;三是仰仗于统一又普及的文字系统,避免了解读的分割、封闭和中断;四是仰仗于实用理性和中庸之道,避免了宗教极端主义;五是仰仗于科举制度,既避免了社会失序,又避免了文化失记。

《千年一叹》读后久久不能平静,更加为中华文明而自豪,也更加理性思考和珍惜当下的和平与发展。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4

又拜读了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此书新版于2002年,虽然差不多十年,但书中所描写的古代文明遗迹是不过时的。先前,我读过先生的《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特别是《文化苦旅》给我启发很大,也受益很大。总感觉大师级的水平就是高。

今天读来千年一叹,更是耳目一新,本书使我从国内走到了国外,对于国外部分古文明史迹有了新的了解,作者行程数万公里考察世界各大文明古迹,这应该说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在寻找古代人类文明的路基时,我们发现有那么多带有草、壕沟和土匪的路段。吉普车的轮子被压在地上一公里或一公里。我不知道下一公里会遇到什么。我只知道一系列真实的恐怖故事:

在这里,宗教极端分子在几分钟内杀害了数十名外国游客;在那里,近两个月来,有三批外国人被中国共产党武装部队绑架;此外,30多名警察刚刚被贩毒集团杀害

读着,读着,感觉着恐怖满眼;读着,读着,感觉着危险又危险;这是在探险,这是在玩命;文化苦旅不仅限于苦了,达到了玩命的地步;时刻都潜在着危机,时刻都经受着考验;在经过了这漫长的苦旅岁月之后,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反思。任何一项文明成果的发布,都是在经过了几番寒彻苦之后才会得来,知道这些我们才会去珍惜的。知道后才晓得天上不会掉馅饼的,如果有也是有毒的。

千年叹息,既是对新世纪的致敬,也是对旧世纪的挑战。它是对世界文明史的探索和世界文明史的发展。余老师从1999年9月27日开始行程,第一站就是哀希腊,最后一站是山西平遥古城,时间是2000年2月2日,历时5个月的行程,完成了千年走一回。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车轮滚滚尘飞扬,祖先托我来拜访。我是昆仑之云,我是黄河之浪,我是涅槃之凤再次飞翔。

法老的坟墓,巴比伦的城墙,希腊的海岸,夜潮,耶路撒冷的秋风。我是废墟的泪,我是下一代的伤,恒河边的佛钟在**?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5

穿越千年的遗迹

文/布点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要想了解这个世界,这个文明的本质,就需要去靠近他,去靠近那些厚重的古墟,去抚摸那些斑驳的碑铭,去体会那些传承千年的神秘文化。而余秋雨先生的这本《千年一叹》就是访问北非中亚和西亚等地与古中国齐名的文明遗迹,去感受那不同寻常的美,去更好的了解世界了解中国。

“要么今后只敢小声讲述中国文化,要么为了能够大声,不顾死活的走遍全世界一切重要的废墟”。这便是余秋雨先生写作的动力。他用了三个月时间,走过了埃及,走过了希腊,走过了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文明故土,用质朴自然的语言,描绘了几千年前几大文明古国的兴盛与衰亡。

其中最令我动容的莫过于《哀希腊》,浩大温和而蔚蓝的爱琴海静静地躺在文笔流转之间,洁白庄严的石柱屹立在厚重的书页之上,我仿佛看到了埃斯库罗斯,苏格拉底,希罗多德,他们的智慧如爱琴海倒影中的点点星光,汇聚成一片璀璨的星河。拜伦的诗句在我耳边回响:“祖国啊,此刻你在**?

你那美妙的诗怎么能完全沉默?你那高贵的琴弦是怎么落到我这样一个平庸的流浪汉手里的?”一声声饱含深情的呼唤,既是对逝去的希腊文明的哀悼,也是对世界所有文明的呼唤。

爱琴海上柔和的海风拂过岸边哲人的身体,抚摸过石柱上的斑驳的遗迹,最终吹过浩大神秘的海神殿,吹进了我的心中。

那一刻,我如同梦中的李白“一夜飞渡镜湖月”,双脚踏上了这片伟大的土地,在蔚蓝的爱琴海边徜徉,任由海水漫过脚踝;与先哲们一同思考,领悟人生的道理;在巨石柱群中徘徊,感受着所蕴含的厚重;他仰望宏伟的海神庙,追随拜伦诗歌中的吟游诗人,感叹世界的美丽

时隔四个月,余秋雨先生终于在千年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天回到祖国的怀抱。“对面桥头有一个白石筑成的大梦,上面分别用巨大的宋体金字镌刻着一个国家的名字。我站住了,我的同伴们站住了,谁也没有出声,只听到峡谷下的水声响如雷鸣。

”生在她的怀抱中,我们却常常抱怨,离开她远远近近的看一圈,终于懊悔

《千年一叹》让我畅游在世界文明之中,思索中华文化的传承,最后,请允许我用余秋雨先生的一句话来当做结尾“不是距离的遥远,时间的漫长,才会产生痛切的思念,真正的痛切是文明上的陌生,真正的思念是陌生中的趋近。”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6

文明繁盛之道

——读《千年一叹》有感

李达172班刘力铭

千年一叹,一叹千年。

五千年来,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人类文明。其中包括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和中华文明四大古代文明。它们的出现都有一大特点:

它们都起源于山川,然后繁衍生息直到繁荣昌盛。然而,除了中华文明之外,其他古代文明也因种种原因衰落和消亡。那么,是什么使繁荣的古代文明消亡呢?

文明,它不仅是一个国家,它还包括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同时,文明也使人类摆脱野蛮的工具。因此,可以这样说:

文明因野蛮而生。然而,尽管文明是野蛮的产物,但它也会死于野蛮。多年的战争和极端的信仰将导致一个文明的灭亡。

就拿古埃及来说吧:它很不幸,当年的首领不喜好征战,便让当年的埃及一直都在发展自身内部,却把军事力量弃之不顾;再加上埃及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此埃及也遭到了别的文明的侵略与文化的被毁灭,以至于古埃及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无人解读的遗憾,而使它变得神秘。再说说古印度:

也许它信仰佛教,不喜欢战争。结果,它被其他野蛮文明所摧毁。然而,因为野蛮而灭亡的文明不仅仅是因为被灭亡,历史上还有一个文明因为自己的连续战争灭亡了:它,便是亚述帝国。

亚述是一个军国。 它的连续战争给周围的文明带来了极大的伤害。然而,因为它自己的好战,导致了民众的不满,最终,因为人民的起义,亚述便灭亡了。虽说华夏文明也有着强悍的军队,也有着许多的战争,但并不代表它一定就是野蛮的,华夏文明的战争大多是内战和抵抗侵略的战争,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对外没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中华文明保存至今。因此,我认为,只有避免野蛮,抵制外来野蛮入侵,才能有效地维护文明。

然而,文明的生存就只靠自己吗?远远不够,还有一个依赖文明的自然环境。其实老子早就说过:

万物要顺其自然。文明也是一样的。在繁华的文明也敌不过一次自然暴力。

巴比伦不是个好例子吗?当年古巴比伦所在的土地万物丛生,可因为人们的滥砍滥伐,导致土地沙漠化越来越严重,最终整个文明都被沙漠湮灭。因此,用人为的暴力征服自然是不可能的。

而真正被动毁灭的也有,当年的庞贝古城,是古罗马时期的一大文明古城,它,也有过它的辉煌。然而,火山爆发后,庞贝变得脆弱:热灰掩埋了整个城市。

因此,难道我们需要每天对自己所处的自然产生担忧吗?不必。因为放眼当今,人类文明的电子科技十分发达,而且根据文明前辈因自然而灭亡所给我们的教训和经验,我们可以提前预知某种自然灾害的到来并且可以做出有效的防御措施,以此来保存自己的文明。

然而,一些人为造成的自然灾害还是无法及时抵御,以此,我认为,只有好好顺应自然,并且要时刻注意防范自然灾害,才能使文明得到有效保存。

自然、野蛮和文明似乎没有什么关系,但事实上它们有因果关系。因为自然,所以有了文明;也因为野蛮,才会有文明。他们三者皆环环相扣。

但文明,却脆弱得多。虽然文明可以用自然来哺育自己,也可以用野蛮来锻炼自己,但当它的过度开发会使自然屈服,它的过于高雅会使野蛮眼红乃至自卑时,后两者可能就会刻意刁难这个文明。因此自然可能会让灾害来毁掉这个文明的重要城市或者说直接摧毁这个文明,野蛮可能会让其他喜欢强加别人的文明来入侵这个文明。

然而,只要这个文明能顽强抵抗这些刁难,那它就是最大的赢家,因为就连自然和野蛮都对它无可奈何,那又有什么能打败它呢?反之,就是真的被击垮了,再也不能起来了,留下来的,就只有废墟,甚至什么都不留。然而,对于它俩,文明还是需要包容他们,毕竟是因为它们自己才成长起来的呀!

因此,我认为,文明只要宽容自然,宽容野蛮,做一些能感化它们的事情,自然和野蛮便会很少欺负文明,要不然一直打持久战,也不是办法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哪个文明能真正战胜自然和野蛮?我认为文明的繁荣也是如此。

后记:埃及和印度非常厌倦战争,最终被摧毁。

亚述好战虽辉煌,最终也被打**。

古巴巴比伦陷入混乱,终于被沙漠袭击了。

庞贝古城虽然繁华,但其自然力有限。

只有顺从自然并同时预防灾难。

只有避开野蛮侵,同时抵抗其侵害。

才能不会遭灭亡,古来文明得以存。

因此,文明得以繁荣并代代相传。(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7

从欧洲至埃及,再穿越危机四伏,战火不断的中东、贫穷的印度,这样的事恐怕没有几个人敢做,敢做的人中恐怕没有几个能成功。然而我们尊敬的一位中国学者做到了,而且不是作为探险者,而是以文明的朝圣者的身份,对人类文明发祥地的过去和未来进行了**和思考,将每一天的心得整理成了一本书。这位学者,便是余秋雨;这本书,叫做《千年一叹》。

我一直对古代文明感兴趣,但我没有机会和勇气去实地考察。这本书给了我一个面对面的机会。翻过每一页中蕴含着的希望、辛酸、无助,“千年一叹”的含义渐趋清晰。

曾经繁荣昌盛的文明似乎坚不可摧,但却在成千上万的苦难中沉睡。为什么?最大的原因还是人类自己啊!

看看犹太人吧,如此坚定而有智慧的民族,却遭受歧视和奴役,四海为家,在近代又遭到了法西斯的疯狂**,作者在书中委婉地问:为什么上天待这个民族如此不公?事实上,我们真正应该反思的是我们自己。

在文章中,作者提到耶路撒冷已经被挖掘了三英尺;当幼发拉底河被挖掘时,伊拉克古城消失在洪水中;巴比伦被征服后,土地上被洒下盐和荆棘的种子……文明在残杀和吞并中消逝、中断,留给后人无尽的失落和遗憾。文明的冲突今天仍在继续,时隔数百年,中东、北非等地发展的契机仍在慢慢被熊熊战火所吞噬,许多人在为和平呐喊,然而人们何时能学会克制本性,理解和尊重自己的手足?否则,现在的文明就会消失,成为后代的悲哀。

这本书里没有具体写中国,但我在阅读中无数次地想起中国。勤劳聪明的中国人创造过举世瞩目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的大河,不管是波涛滚滚还是细流涓涓,总算是保存了下来,这一切确是我们值得庆幸的。然而,在新的时代,我们的千年文明将面临新的挑战。

“文明的最大敌人不是战争,而是遗忘。”一语中的。犹太人虽历尽艰辛,但信仰坚定,从没有忘记过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故乡,因而在夹缝中生存,在重重压力中建立了国家,保存了民族的薪火。

这样一个国家的未来一定充满希望。中华民族也有着千年的文化积淀,其中蕴含着精神和思想的精髓。今天我们必须继承。琴棋书画,这些源远流长的技艺传到今天,可以说是奇迹,是我们骄傲的资本。

至于糟粕、落后的思想,则不要害怕去更正它,甚至摒弃它,只有卸下了沉重的包袱,我们才能向着复兴之路奔跑起来。现在西方文化横扫世界,在这样的洪流中,我们除了积极吸收西方先进文化技术外,更要小心的保留我们自己的东西。崇洋可得进步,媚外绝不可取。

这本书当然远不止这些。文明又岂能是寥寥数篇就可以道尽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切实感觉到文明的伟大和脆弱,至于余老先生,这位用足迹开辟荆棘,为后人奠基的行者,当然是值得我们尊重的。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8

大的有三座,小的若干座,还有那尊人面狮身的斯芬克斯雕像。所有这一切全都是纯净的褐黄色,只有日光云影勾画出一层层明暗韵律……

埃及,心中觉得最神秘的地方,有着神秘的金字塔,有着神秘的木乃伊,有着神秘的文字……林清玄先生向往的神秘国度,曾经的我认为神秘而不可触碰的地方。

然而,当我随着余秋雨先生的文字走进那神秘的国度,我看到的却是眼前的荒凉,没有新鲜的色彩,没有繁华的景象,只有鼎盛一时如今却衰落得如此彻底的古代文明。

埃及,曾经繁华文明因过度奢靡,现在已体力不支而荡然无存。

当作者及其工作人员来到所谓的四星级旅馆,房间竟没地写作,卫生间也不能洗澡,最后连吃饭都成了问题。也难怪余秋雨在文章中写到:“雅典已经够让人失望的了,但到了开罗,雅典就成了一个让人怀念的文明世界!”

金字塔,这个一来就写成熟,临走还是他的古文明,肩负了太多的历史包袱,存在了太多的历史疑难,而又终无解读,也无法追根溯源,只能根据古学家在废墟间爬剃的冰山一角去讲述,只能去等待更遥远的后人去解读。

如同余秋雨所感慨:“我只知道它如何衰落,却不知道它如何构建;我只知道它如何离开,却不知道它如何到来。”金字塔,这个神奇又神秘的塔,古人是怎样的聪慧才能建造出来的,连我们现代化的设备都不能把它建造出来,但几千年前的古人他们做到了,真令人叹为观止!

“无法解读是埃及文明的悲剧,而最大的不幸是失去对其文字的理解的能力。”

象形文字、金字塔、木乃伊等,在一次次文化浩劫之后,埃及文明中断了,而中华民族却统一了文字,建立了一种覆盖神州大地的“通码”,使中国古代任何区域的历史不会因文字的无人解读而泯灭,使得中华文明得以延续。

而埃及的文字呢,现在已无人通晓,面对着那些奇怪而神秘的符号,没人懂得它在传递给我们什么样的讯息。我们只得远远的观望着这些属于古代埃及人的文明而无法欣赏。

心随着书中文明的兴衰而涌起,让我真切的感受到我们在万物之中是多么渺小的。

他们来到阿拉伯沙漠时,一切都停止了,没有古代和现代,没有文明和野蛮,只剩下一种惊讶。原来人类只活动在那么狭小的空间,原来我们的历史只是游丝一缕,在赤地荒日的夹缝中飘荡着。

偶尔会出现一个奇迹;在寸草不生的沙粒中突然出现一棵树,亭亭如盖,碧绿无暇,连一片叶子也没有枯黄。

文明已经衰弱了,历史也开始褪色,轻声一叹,人类又投身于新的历史。

或许千年以后,后人也会对我们的历史千年一叹。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9

来自千年之外的叹息

——读《千年一叹》有感

余秋雨先生写的《千年一叹》这本书,是一部难得的佳作。它表达了在对世界千年文明源头的田野探索中,对现存文明的实、人文、经济、思想演进的一种思考。

那些孩子

《千年一叹》是一本游记。它记录了作者余秋雨在新世纪到来之际随香港凤凰卫视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探访各个文明古国的经历。在书中,我对伊拉克之行印象最深。

那时候,我的心就像翻了五味瓶。当他谈到当地孩子的贫困和无助时,我的心变得沉重起来。伊拉克有很多失学儿童一个字都不知道,但他们的祖先在9000年前发明了这个词。很小的孩子,本该天真快乐地生活,但他们却也硬生生地被与政治画上了等号,他们的学校里只教“打倒美国”之类的口号。

战争使许多孩子的父亲离开了,所以生活的重担突然落在他们幼稚的肩上。蜡黄的脸、深深的大眼睛,这一切不能不让你开始痛恨美国,痛恨懦弱的联合国,痛恨伊拉克的当政者,同时也为这个民族悲哀。美国人误认为贫困会使伊拉克的统治崩塌,但是“贫困的直接后果不是反抗,而是尊严的失落,而失落尊严的群体,更能接受极权统治”。

我拒绝说它美丽

很早就听说过印度恒河的美丽,那举世闻明的“恒河晨浴”更是时常耳闻,但在我真正地了解了恒河时,我发誓,我绝对不会去恒河中沐浴圣水。因为恒河边有很多的无家可归的人,他们每天的排泄物就排在恒河里,而印度又有个习俗:人死后,骨灰会排入恒河。

但一些人认为死了烧成骨灰排入恒河,一定会与别人的骨灰相混,到了天堂很难恢复原形,于是便把一具具全尸推入恒河,任其漂流。所以,恒河水很脏,但还是会有很多的朝圣者在里面浸水、喝水,来寻求所谓的干净。

古文明的尸体已经冰凉.

黑袍飘飘

我以前认为伊朗女人很悲伤。她们裹着黑袍,失去了追求美的自由。女人应当是属于缤纷的色彩的,而伊朗的女人只拥有黑色,她们周身都被黑色束缚,不禁让一些大谈个性解放的人对伊朗**的规定愤然。

但是,一位伊朗女士却这样告诉余秋雨先生:“黑袍可以给人安静,让心灵也随着黑绸的飘动而沉淀,我们觉得她很美

我们也是这样。黑色的长袍飘浮在数千英里的生命中。

文明历史正如歌词中所写:“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车轮滚滚尘飞扬,祖先托我来拜访。我是昆仑之云,我是黄河之浪,我是涅槃之凤再次飞翔。

”饮屈原之梦,唱李白之歌,探寻着中东古文明的辉煌,抚慰着两河流域的伤痛,感受着南亚历史的喜怒忧伤。擦去时光遗留的尘埃,深情地亲吻古文明的肌肤,剥掉包裹于古文明躯体上的坚韧外壳,把希腊神话故事,埃及金字塔,耶路撒冷的冲突,汉谟拉比法典的价值和泰姬陵的伟大娓娓动听的道出,引导着我们踏进那个往昔时空,去享受和品味其中的快乐,而同时也承受着这些辉煌的文明不同程度衰落的震撼,反思着我们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的风风雨雨而生生不息的缘由。在这里,历史的回忆与追踪只是一种传达心灵感受的博大场所,而所谓的文化精神,传统气韵以及种种与人生,与命运,与人的存在景况相关的意蕴,也就经由这样的场所而获得自然而然的体现。

废墟,大海,流浪,历史往往从这里出发;森林,山丘,古老的堡垒,历史往往隐藏在那里;活泼、精致、张扬,历史常在这里转向;凄凉、寂寞、执着,历史常常在这里被冻结。拉宾,侯赛因国王,沙贾汗,玄奘,法显,历史上所有光辉的大师,都在这里面对你;巴比伦,巴吞鲁日神庙,红堡,泰姬陵,著名建筑,让您体验。“怀古之请,兴衰之叹”!

传承《千年一叹》的风格,回顾欧洲文明,反思中华文明----让人和自然更紧密地贴近,让更多的年轻人在遭遇人生坎坷前先把世界探询一遍,让更多的老年人能以无疆无界的巡游来与世界做一次壮阔的挥别,让不同的文化群落在脚步间交融,让文明之间的怨恨在互访间和解。

余光中先生说“比梁实秋,钱钟书晚出三十多年的余秋雨,把知性融入感性,举重若轻,衣袂飘然走过他的《文化苦旅》。”的确,十多年来,余秋雨散文读者众多,有人评论说:从空间上它进入了民众,从时间上进入了散文历史,树立起一座散文的奇峰。

读完从《文化苦旅》《霜冷长河》到最近的《千年一叹》几部散文集,心中不由感慨万千,大哉斯文,大美为美!

夜色织上天空,喧哗的一切复于平静。静静的夜里,最好莫过于读书了。一盏孤灯,一杯浓茶,一点沉思,顿时意味深长。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10

最近读了一本余秋雨的书——《千年一叹》,感触颇深。我一直喜欢余秋雨的文章。他的写作风格简单而深刻。读他的书常常会在不经意间给人以种心灵的震撼。而《千年一叹》也是我认为比较有特色的一本,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的经历、生活态度以及对一些问题的独特观点,总能让人学到不少有益的东西。

《千年一叹》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作者在千年之交,跋涉四万公里,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经历。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想要读它的欲望,于是它在我办公桌的抽屉里安静的沉睡了一月有余。某日当我想起这本书并拆封翻阅之后不禁连连称赞,于是此后便能看到我闲暇之余就捧着书认真翻看的身影。

本书采用游记的形式记录了作者跋涉四万公里,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经历。从作者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曾经处于鼎盛时期的古代文明已经彻底衰落了。作者用深邃朴素的语言记录了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基斯坦等地文明的衰落,这是这些文化衰落的根本原因,找到了中华文明延续的原因。

这真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粗略地说,这是作者在许多国家旅行的日记。但在更深层次上,它不仅能给我们带来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也能给我们带来更深层次的思考,促使我们反思自己。

“我们甘愿在毫无保护机制的险境中去面对这一切,就像脱去手套抚摸它们的伤痕。”这是这本书自序中的一句话,它富含了哲理,是我们的一个真实的写照。在作者这次“千禧之旅”中,所走过的地方并不是什么高科技、现代化的城市,而是一些让古老、神秘而又宝贵的地方。

不幸的是,这些文明即将衰落。当我们的下一代欣赏他们的时候,他们可能已经完全消失了。

作为这些古老文明的后代,我们能做些什么?在以色列和巴基斯坦,战火一遍又一遍地摧残着那些已经残剩无几的建筑;在埃及,凯撒的焚书和罗马教皇的禁异教使得那些能够揭开金字塔奥秘的古文字无人能读;在伊拉克,“复原”的巴比伦古城已毫无原有的沧桑……

我们至今还可以学***年前的历史,这要归功于秦始皇统一了文字,要归功于那些撰写史书的文人,归功于我们的祖先,把中华文化一代一代的传了下来。但是,中华文化也受到了许许多多的破坏。盗墓者的层出不穷;古建筑、古文化成了人们发财最好的工具……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要尽己所能去学习、去保护那些古老的文明,然后去教给我们的后辈,去告诉他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

我们都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我们有责任保护中华文明!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11

《文化苦旅——千年一叹》这本书的作者是余秋雨,他的散文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线索和反问。

这本书主要描写余秋雨去希腊、埃及等十个国家时的所见所闻。他走上了哲学家的漠克利特的人生道路,从希腊到埃及、巴比伦、波斯和印度。德漠克利特漫游的钱是他父亲的遗产。那时,他所居住的城邦将被指控其子女挥霍父亲遗产罪。据说他在法庭上成功地为自己辩护,最后说服法官免除了他的处罚。

正是遵循这样一种风格,余秋雨这次参观的重点不是图书馆、科研院所、大学和博物馆,而是文明工地。

希腊文明的早期摇篮,在伯罗奔尼撒半岛,尤其是迈锡尼的繁荣,比希腊早一千年。它是一种野蛮的武士文明,但它也默默地滋养着希腊。

迈锡尼遗址是一座300年前的皇城,占据了一座完整的小石山。这座山头活生生的垒出了一个早期文明的重大教训。那就是:

不管是多么强悍的君主,多么成功的征战,多么机智的**,到头来都是自我毁灭。

再说说埃及,一提到埃及,大家想到的应该都是金字塔,“大的有三座,小的若干座,还有那人面狮身的斯芬克斯雕像。所有的这一切全部都是纯净的褐黄色,只有日光云影勾画出一层层明暗韵律。”这是书中所描绘的金字塔,这也不禁让我想到以前在书中看到的一系列的疑问,写到这里,我又想到郭老师常说:

不要草率的把问号删去。埃及文明可以说是最有疑问的。他需要考古学家不断探索。在未来,也许是我们揭开了种种疑虑。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12

这本书是关于余秋雨等人探索除中国以外的几个古代国家历史文化遗产的过程。从希腊,通过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最后从尼泊尔回到中国。

我们知道中华文明是一个古老的文明,但我们从来不知道中华文明是唯一一个经久不衰的文明。此刻,于余秋雨先生的惊讶不同,我的感觉是震惊。究竟多么强悍的民族才能留下这一方净土呢?

不得不说,我确实自豪。

纵观中国历史,内战、饥荒、天灾人祸都可以写进一部血泪丰盈的历史。又忽然意识到,把这些载入史册的也恰恰是中华文明的文字——这种几千年来从不曾遗失的东西。忘记是谁说的了,说:

"要消灭一个民族,首先瓦解它的文化;要瓦解它的文化,首先消灭承载它的语言;要消灭这种语言,首先先从他们的学校里下手。“即使朝代更替,即使战争和灾难发生,字字代代相传,永不停息。这样想,或许可以理解中华文明为什么在“盛极必衰” 历史浪潮中屹立不倒了。

行人从希腊开始走,到珠峰边下结束,途中“经过世界上最危险的地区” 。我看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十分舒畅,没有厌烦的感觉,其一原因是我见识短浅,其二是因为我很喜欢去了解。而他也绕开了一般旅行的观赏模式,而是选择一些有历史文化沉淀的地方,希腊随路的导游也说“都是没人去的地方” ,所以这其实是一次世界范围的“文明苦旅” ,而且因为地区的特殊,这份“苦” 也从沉郁的无奈变成了“一声千年的长叹” 。

让我印象最深的果然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 ,不枉他多次强调来当卖点了。中东跟西亚,孕育了无数的文明,从千年前就开始争斗,“一个文明打败另一方,在地里撒上荆棘跟盐,让那里成为不毛之地” ,文明又不断重建,不断革新,“一直向地下挖去,总能挖出属于不同时期的文明遗址” ,就是这样一个悲哀的地方,现在仍是纷争不断的地区。这看起来像个“文明诅咒” ,人们为了自己有幸得到的文明而忘我战斗,每一方都没有错,与之相对的是,每一方都错了。

进入中东后,他们一行人每次跨过一个国家的边境线都显得十分惊险,小心地擦掉每一个阿拉伯文字,将全球通讯系统关闭,将写好的草稿用洗衣袋小心地保存,因为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当作间谍而**。这是邻国之间的关系。边界线在地图上是抽象的,被陆地上的人类驻守。

最有代表性的要数“三八线” ,朝鲜跟韩国同为一个民族,被同一种文明孕育,却被一条过于完美的直线一分为二,这是对战争活生生的讽刺。而中东的国境线则是有着“文明” 这条更抽象却更让人为之执念的线。中东西亚因为这些线而变得混乱,耶路撒冷就是最好的例子。

很多宗教的“圣地” ,无数人为之哭泣,不断被占领、被淹没,却仍让人趋之若鹜,代价就是眼泪与鲜血。这些地区因为持久的争斗,文化并没有像“得益于珠峰的中华文化” 传承的如此神奇,多数变得破败,他们的生活也开始“破败不堪” 。虽然多数都有着令人乍舌的资源,却因为财团以及国际势力的介入,而没让多数人民获益,他们只能在无尽的风沙里成为焦点,经常在各国温暖的客厅被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