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读书笔记 > 导航

《全球通史》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8-03

《全球通史》读后感。

库法耶夫说:“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它们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网络上有很多关于作品的阅读分析,想信您在阅读后也有所得,为了避免忘记读这本书时所感触到的思想,我们通常会记录下读书笔记,那么,有哪些可以值得参考的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全球通史》读后感”,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全球通史》读后感(篇1)

通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开始渴望了解过去的产物。在近代以前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编写了蔚为大观的史书,但是不可能有对全球历史进行叙述的史书。实际上,连研究欧亚大陆甚至于东亚圈的通史都不可能产生。唐代是中国古代一个空前绝后繁荣的时代,疆界远至近日的中亚,但是仍然不会产生哪怕范围稍微扩大的史书,最多只有一些游记而已。从现代的角度理解,编写通史远不止是简单的技术问题,根本的,它涉及到对于人类自身的反思和再理解。这样看来,在人类发展历史的纵轴上,在某个时间点之前,通史的产生是不具备条件的。它不像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导致工具和技术的进步那样自然而然。或者作作的说,影响通史产生的变量更为多样、复杂。

如此,通史观点或者通史性的历史著作在西方产生也是必然的。个中的原因现在人所共知:正如书中提到的那样,从15、16世纪开始西方文明首先开始全球扩张并领先于其他的地域文明,且时至今日仍然占有绝对的优势。

本书是《全球通史》的第七版。在序言中,stavrianos教授说明了为什么需要一部21世纪的全球通史。简而言之,我的理解是,由于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使得人类在一定的空间范围之内已然成为自然界的主宰。在这种情况下,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追求何在?也许,stavrianos教授是在给我们一个暗示或者说一个警告:前进的时候不要停下来回想走过的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序中两次提到了中国。看得出来,stavrianos教授也担心类似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会严重的增加全球的负担(而不是所谓的威胁)。实际上,如我们所觉察到的那样,当代中国的发展已经对局部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惊人的影响,并且势必也将会极大的影响全球环境,这远比蝴蝶效应要严重得多的多。甚至于,一些激进的西方人可能会认为,没有中国人,这个世界会更加美好。值得称赞的一点是,每段历史都能够给现在的我们以教训和启迪,比如为什么现在的中国社会会有这么多问题,会显得这么浮躁和焦虑,大概可以用书中的一段话来解释:”问题的关键是在从技术变革的产生到允许其大规模发挥效用所必需的社会变革的出现之间,存在着一个时间差。造成这种时间差的原因是:技术变革因为能够提高生产能力和生活水平,通常很受欢迎,所以马上就会被采用;而社会变革则由于要求人类进行自我评估和自我调整,通常会让人感到受威逼和不舒服,因而通常也就会遭到抵制。这就解释了当今社会的一个悖论,即人类在获得越来越多的知识,变得越来越能依照自己的意愿去改造环境的同时,却不能使他们所处的环境变得更适合于居住。简而言之,人类作为一个种群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自身知识的不断增长与如何运用这些知识的智慧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我们将会看到这一平衡问题曾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反复出现,并在今天由于我们运用知识的智慧无法赶上人类日益增长的知识而显得更为频繁和迫切。“

目前的社会如此,个人也同样如此,我们所追求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心灵生活却有些赶不上。读一读历史,能够更懂一些。

最后,斯塔夫里阿诺斯本人在“致读者”中有这样的表述:“每个时代都书写它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书写得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临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这在变化节奏成指数级增长的今天是不言自明的,因此我们需要一部提出新的疑问并给出新的答案的新历史“。这样的一本历史著作,大概也是时代的最好注脚。

《全球通史》读后感(篇2)

文 | 张妍

去年这套书在网上很火,很多人都在推荐,

这也引起了我的好奇。

书,读了一段时间,

然而并没有马上写读后感,

我想先沉沉。

沉沉心,当你已经没有超然的热情,

不再沉迷情节,

而只是回味的时候,我想是时候了。

首先,为什么要读这本书呢?我想说的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书籍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文凭,还有人们记忆中的东西。在我们心中烙印的一定是精神财富,它带给我们思考或感动。

当我们在无聊的生活中疲惫不堪,迷失方向时,我们可以从书本中汲取力量。《全球通史》回顾了1500年人类社会的演进和国家的兴衰,书中人物或国家也面对着像你我一样的生活,甚至是更加残酷的命运,而这也正是我们要寻找的代入感和力量的源泉。

这本书从世界的角度介绍了历史和人类社会的演变。中国在我心目中永远是一个特殊的部分,无论它是关于**的。4000多年来,中国人在欧亚大陆最东端发展了一个独特的自治社会。这个明显的自给自足和自给自足的社会产生了这样一种思想:

世界上其他社会都是低下的、从属的。由于中国人民的自卫和自满,中国在近代受到了三次灾难性战争的极大刺激。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书中提到了发生在1839年鸦片战争期间的一个故事:

在这一年,清朝军队试图重新从英国人手中夺回宁波,清军总攻仍采用数百年的传统方法,将点燃的木筏向英国船只发射出去,英国舰队在它们到达前就把这些火攻木筏击成两半,旋即攻击清军,清军一触即溃。

有人建议:应该在一些猴子的背后拴上鞭炮,然后将猴子扔到英**队的甲板上。火会随着受惊的猴子一起散去。如果它碰巧跑到弹药库,整个舰队都会化为灰烬。

19只猴子被买了回来,并被带到了前沿阵地,事实上没有一个人敢向英国舰队靠近到足以将猴子扔到甲板上的地步,所以这一计划从未付诸实施,随后由于战斗的失败,人们纷纷逃走,包括主管这些猴子的冯先生。由于缺乏管理,这些猴子在冯先生空置的前屋饿死了。

现在看到这个故事当然都会付之一笑,但这正是由于过去的中国骄傲自满,盲目自大,惯用老眼光来看待世界所造成的。现在我们也时常犯同样的错误:用老眼光看人。

老眼光,就是成见,就是印象流。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可能都被看不起,但我们只能改变自己,自尊,明确的目标,不断地发展自己。虽然我们可能都还没有真正做到什么,但只要我们已经开始展现出一些改变,都会赢得自己内心的掌声,无论这个世界能否看见。

《全球通史》读后感(篇3)

《全球通史》由美国历史学家乔治·威尔斯和美国历史学家卡尔顿·海斯联合撰写。全书从人类的起源和史前文明—旧石器时代的诞生着笔,纵贯数千年,剖析五大洲,一直写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冷战的开启。全书分为20个章节,以人类的文明尤其是四大文明的演变发展为经线,以世界区域的繁荣、衰落、流变为纬线,纵横捭阖,洋洋洒洒50万余字,透视全球的文明兴衰和历史进程。

刚翻开这本书,我顿时感受到了这本书的魅力。读这本书,我们不仅对世界自古至今的演绎图景了然于胸,也对全球的趋势与未来有着深邃乃至哲学高度的认识理解。

翦伯赞曾经这样评价《全球通史》:“这不是名著,而是一本有用的书。”它给我们的不仅是世界史的具体知识,还可以帮助我们应付那瞬息万变的世界。

而且,对于现在复杂多变的世界,我们应该借鉴历史,发展未来,延续人类文明。从这个角度来看,《全球通史》是很有价值的。

《全球通史》读后感(篇4)

读完英国作者韦尔斯所写的《全球通史》,浩瀚的大作,把地球演化,生物繁衍,人类发展的过程浓缩为上下两册书的百万字中,不得不叹服作者的功力。[零思考方案网 03kKk.COm]

开篇先从宇宙星辰说起,不断地把视角拉近,银河、太阳,再地球,然后把人置身于地球,接着按照时间的进度诉说地球生物的起源,智人的进化,走出非洲,文明开始……有史学家定义人类有四大文明,分别为古代巴比伦、古代埃及、古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但从全书的论述来看,中华文明属于世界文明的非主流,它保持了独立性,却也较少地与其它文明有相互的辉映。这与中国所处的相对封闭的区域有关,也有古代的君王闭关锁国的政策相关。因此可以说,全球通史关于人类主要发展的区域,重点在如今的中东再到地中海沿岸,再到欧洲和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如再概括而言,其实就是欧洲的发展史。在贯穿历史的轴线里,---形成、发展和斗争,却又是关键的脉络,其中--的尤为重要,它促成了文明的发展,又沦为教派私利的工具,遮蔽了科学之光,但又因其教义的价值,随着时间推移,复又孕育出了现代的文明价值。

而中国对文明的贡献,不得不提我们常说的四大发明,其中纸张和印刷术,让欧洲知识迅速地传播普及,打破了教会和权贵对知识的垄断,促进了文艺复兴。除此外,中国对外界输出的仿佛只有丝绸茶叶瓷器等物品了,对文明的贡献似乎就乏善可陈了。这不得不让人深思,原因在哪?作者提到了我们的汉字,作为象形文字,它太难掌握了,而且限制了汉人的抽象思维的发展,导致中国出现不了大哲学家和大科学家。古代苏美尔人就曾比中国人早1000多年掌握了象形文字(楔形文字),他们大概是认识到了象形文字的缺陷,最终改为了音节文字。这或许有道理吧,但从感情上却难让人接受汉字的是一种落后文字的说法。但对比一下古罗马帝国,有一个相似的原因可借鉴,即专制导致了思想的禁锢,古罗马帝国存续了四百多年,它同样没有哲学和科学提升和发展,文艺复兴时期思潮还需从更远的古希腊寻找根源。这也就解释了为何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为何有诸子百家了,因为那时候是列国时期,没有哪个君王能够阻止人们自由地思考。类似的还有古希腊,他们是城邦国;还有欧洲,分立的各个国家,哥伦布可以拿着他的航海计划书去游说各国,最终得到了西班牙女王的支持。

对于有悠久历史但不在地中海范围和欧洲区域内的帝国,作者基本上着墨很少,比如印度,虽然贵为文明古国,但不在文明交融汇合的中心,而且没有出现过有存在感的帝国,篇幅就很少了。还有日本,虽然人类活动较早,但开化较迟,且为岛国,与外界交流甚少,也被简略地带过了。但作者称赞日本为最会学习的国家,没有之一,明治维新后30年即赶上了欧洲强国,动摇了白种人自我种族优越性的看法,并成为了亚洲文明的中心。当然,关于文明的国家,作者推崇备至的是美国,它仿佛就是人类文明发展国家治理的最高成就,有着崇高的价值观和正义感,如美国推崇的门罗主义,阻止了欧洲列强对美洲的染指,和平地解决了美洲的独立问题。不知作者看到如今的特朗普的美国优先论,又是什么样的看法。

全书截止的时间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最后部分章节描写的翔实程度和各方作战的惨烈程度,让人错以为这是一部纪实小说,枪炮声仿佛就在耳边响起,然而就戛然而止了,连战争结束后的凡尔赛和约都没有提及,让人疑虑丛生。为何不写之后的历史呢?---、罗斯福、丘吉尔都是值得大书特书之人。我猜测,或许是因为时间太近,喧杂声太多,还没到下结论的时刻。

《全球通史》读后感(篇5)

《全球通史》揭示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有机联系体现了世界史丰富而重要的认识价值;提出了许多对当代人有启示的。须作思考的问题,并通过历史来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赋予历史以新意,富于智慧,体现了思想的力量。贯穿于书中作者对历史富于见解的思考:

1:人类社会群体可接近性和相互影响的作用。综观人类历史,人类文化的进步取决于社会群体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的其他的社会群体的经验。只有那些最易接近。最有机会与其他民族相互影响的民族,才最有可能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处于领先地位!随着全球史时代的到来,结果将是全球范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融,并产生如生物学领域中杂交优势法则的那种发展。

2:人类历史遗产的继承。对历史的考察,揭示作为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人类创造活动的灵活性和潜能,尽量客观地评价人类历史的遗产,使人们更加了解今天的人类社会,更有助于把握未来。诸如古希腊时期自由探究的精神。民主政体的理论和实践。艺术。文学和哲学思想……构成了希腊流给人类的光辉遗产。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每个历史阶段中最有影响的社会都是力图缩小上下层之间鸿沟的社会——都是倡导提高群众参与水平的社会。这种参与人数总量上的猛增构成了开拓性社会的现代性,这在性质上赋予这些社会以优越的社会内聚力和推动力,使得这些社会胜过同时期的其他社会,在它们的时代打上这些社会的印记。

3: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在取得巨大的成就同时也付出高昂的代价,其原因在于人类运用技术的方式。目前,人类对技术的滥用,已造成了广岛。博帕尔。切尔诺贝利等灾难,而更急迫。更潜在的灾难则是毁灭性核战争所造成的人类灭绝。当前我们的任务应当是促成技术的使用,给大多数人都带来好处,从而增加我们在这个星球上生活的安全感和舒适感。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如何充分运用技术来控制大自然的种种灾害,如何发展技术来滋养我们生存的地球。

当今社会,全球史教育,尤其是其中所表现的人类发展的整体观念和全球方略,对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培养作为地球村一员的当代人的前沿意识和全球眼光是相当重要的!当代大学生值得花功夫学习并且必须掌握的不只是外语。电脑。金融和外贸等课目而已,加强全球史观的教育在当今时代尤显重要了,《全球通史》作为一部“精品教材”,更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把握未来!

《全球通史》读后感(篇6)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传世著作《全球通史》,自从出版近半个世纪以来给全球史学界带来巨大的震撼,它从系统的全球史观出发,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纵览今日之世界,人们的时空观念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全球村”逐渐成为现实,整个世界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联系在一起了。在西方从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希罗多德起,编纂世界史的努力就一直没有中断过。从历史学家的这一世代赓继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可以获知,世界史是在不断消除各民族闭关自守状态中迈步的,不管在他的最初间段步履是何等蹒跚,但随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脚步不断的加快,全球史应运而生。这一学术文化过程生动地证明了,人类向着更广阔.更灿烂的一统世界前进的步伐是永远也不会停息的。

从我国古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具有世界眼光,技术当时中华民族所知的那个世界的历史。学界认为,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425年)是第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所著《历史》是西方最早的一部“世界史”。正如史学家狄奥尼修斯所说:“希罗多德把历史提高到更高和更值得尊重的阶段,他决定写关于不是一个国家,不是一个民族的事情,但是他在自己的叙述中把许许多多的.各种各样的故事,欧罗巴和亚细亚的多结合到一起。”这种目光远大.胸襟开阔.通贯古今等特点,对西方以后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人类社会的巨大变动之中,人们从罗马征服世界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人类历史的统一性,反映这种人类历史统一性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波里比阿的《通史》传播了“世界主义”的思想。中世纪西方的史学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中,神学思想的笼罩,中世纪教类史家的理论,打破了以前以世界作为背景的和以地理上的文明中心为中心的世界史的格局,开始构筑贯彻人类始终的世界史,构筑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包罗在上帝目的的规划之中的世界通史。

但丁(1265—1321年)作为“文艺复兴”时代的第一位诗人,架设了一座通往近代人的世界文化的桥梁。在但丁眼中,世界历史是一个整体,它由各个国家和民族所组成;世界历史是人类智力潜力不断开掘发展和人类文化不断提高的过程;世界历史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文化繁荣昌盛和人们过着自由的幸福生活的永久和平的社会。“文艺复兴”时期的一批人文主义史家,重新提出古希腊时期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口号,致力于记载和探索人类本身的活动,从而揭开了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发展的序幕。鲍杜安的《世界史的结构》,让.波丹的《易于理解历史的方法》,凯勒尔的《古代.中世纪和新时期世界通史》,福雷斯蒂的《世界编年史》……这些著作都表现了文艺复新时期西方史学逐步摆脱上帝神学思想的干扰,而以哲学的烛光来直视人类本身,即从人类社会本身的发展情况来说明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

“启蒙时期”蓬勃展开的理性主义史学标志着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确立。伏尔泰(1694—1778年)在批判博绪埃的《世界通史》的过程中,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等世界史的理论,亲自编撰深入具体的世界史著作,对同时代和以后世界史理论研究和编撰产生深远影响。学术界一致认为伏尔泰的《论世界各国的风俗和精神》是近代意义上的第一部真正的世界史著作。该书抛弃了在《圣经》基础上构建的.以教类文明为中心的传统的世界史体系,建立起以人类文明为中心的新的世界史体系;开创性的运用比较方法,从全球的宏观角度来纵横考察人类文明史;扩大了历史研究的范围,综合研究作为整体的人类历史的各个方面,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

伏尔泰的影响是深远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代国际史学界提出的研究“总体史”或“全球史”的口号,实际上是启蒙时代编史传统的复兴。近代年鉴学派大师布罗代尔的《地中海于腓力浦二世时期的地中海世界》.《十五至十八世纪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以及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等在国际史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新的世界史体系著作都是对以伏尔泰为代表的世界史模式的一种回响。

十九世纪上半叶,西欧的急速进步冲昏了西方人的头脑,他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大肆宣扬西欧诸民族地域人种的优越,把西欧一隅的进步视为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种典型的西欧中心论。在当代,运用全球观点来撰写世界史已成为当代西方多数历史学家的一项重要课题。自1945年以来,世界已经进入全球一体化的阶段,英国当代历史学家巴勒克拉夫最先提出运用全球观点来研究和撰写世界通史。他撰写的《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合乎生活的全球历史观!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全球通史》读后感(篇7)

在人类社会迈入近代以前,人类的各种群族在各大洲自顾自的繁衍和生存,各种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文明、文化也就这样逐渐发展起来并形成了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这种力量又继续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发展。

世界历史进入近代以后,人类的好奇心衍变为强烈的野心,并逐渐对自己的生存空间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于是人们再也不像动物一样随遇而安安分守己地生活在自己的那一片土地上,人类在名为“国际交流”的幌子下开始了永无止境的争斗,这在当前的世界仍然在延续。

放眼望去,世界历史越来越是“实用主义”哲学或是“唯物论”的天下了。近代以来的一次次战争,一战二战,在炮火的轰鸣下人类在一次次地进行着力量的转换。时至今日,这种力量的转换还在继续,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提到“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之类的话语,于是世界各国大多都在拼命发展经济,希冀能建设成一个强大的过渡,在所谓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种“竞争”越来越形成一种怪圈,国际竞争的号角吹响到各个地区,我们看到现在的中国,发展经济是头等大事,GDP指标压倒一切,经济搞上去了一切也就好了。这种“竞争”说白了就是“物质第一”、“一切向钱看”,我们在人类历史的任何时期都不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我们在对比1500年以前的历史特别是远古历史和1500年以后的历史不难发现:创造了一直到今天我们都引以自豪的灿烂文化的远古时期所发生的战争远远比近代以来的世界要少得多,而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和丰富,人们的欲望也越来越强,战争也越来越多,这不能不让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偏离了人类历史正常的发展轨道,反思我们当下的思想理念是不是能够经受得住历史的考验。“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我们对这一理论的理解是否有点夸大了呢?

《全球通史》对中国的介绍始于商朝,把商朝当作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朝来展开中国历史,这和我们一般所认为的“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不一样的。目前史学界尤其是外国历史学家对我们所称的“五千年文明”还有很多持怀疑态度,以至于我们国家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出现。这是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在外国人的压力下我们屈从地去挖掘我们的祖先的坟墓并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年代久远,难道“历史悠久”便能加足我们以后在国际交往中说话的底气?难道美国会因为一个国家的历史长短来作为它外交政策的依据?我们对本身历史的研究不应该建立在别人的要求下,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值得自豪的历史。时间能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过去。民族、国家乃至于我们个人的发展,力量的高下,都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的。美国只有两三百年历史,但还不是生机勃勃,照样生活得很好?

斯塔夫里阿诺斯意味深长地引用了伏尔泰的话作为题记开始讲述1500年以后的中国:“我们不必被中国人的成就迷住心窍,以至竟承认其帝国的体制真乃世界有史以来是最好的。”我们承认,我们不是最好的,但又有谁能说证明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国家在人类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是最好的呢?

《全球通史》读后感(篇8)

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仅要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更应该了解世界的历史,特别是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不从世界历史中继承和发扬全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将无以迎接全球激烈的竞争,无法承担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

幻想也不能做杞人忧天式的悲观预言现在到了对现存的实践和机制做一个冷静的再评价的时候了我们应当保留那些性质有效的抛弃那些不合适宜的——这正是当前全世界正在努力做的。也是本着这样一种精神本书才有了这个新版本希望它能有助于这一在评价的过程从而实现培根所提倡的“改善生活”抛弃他所反对的“卑微目的”。

记得马克思主义说,事物总是有着“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的,那么人类呢?我们在不断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挖掘自己的坟墓吗?我们会最终殊途同归地走向末日吗?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的人来说,生命的'过程远远比结果来得重要,所以即使我们走向毁灭的必由之路也用不着惊恐。我们对于历史的研究和认识,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认清现在,以及美好地憧憬未来,而最重要的就是珍惜现在的一切。

《全球通史》读后感(篇9)

最近几个月读书有点儿懈怠了,不想找借口,就是自己的原因,本书下册没有读完。这本书的内容实在是太丰富,而很多历史上重大的事件很多都一笔带过,想理解的透彻点儿,需要大量查询资料,今天暂时就写一点儿自己感触比较深的内容吧。

现今欧洲的强大是历史的必然。

人类的文明起源于两河流域,而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文明之前的新石器时代,技术已经明显的成熟,在这一时代,人们发明了带轮子的车、帆船和犁,发现了冶金化学工艺,计算出准确的阳历,学会了怎样使用畜力和利用风力。而以后的几千年,只有三大发明具有重要意义:铁、字母和铸币。可悲的是只有战争,才能将古典文明从其生产技术的昏睡状态中唤醒,比如希腊,发明了精巧的带有棘轮装置的石弩,靠滑车驱动的轮式攻城车,以及所谓的“希腊火”(专门百度了一下,希腊火是由石油、硫磺和沥青混合而成的一种极易燃烧的物质,及时落在水面上也能燃烧,对于水上攻击船只非常有效)。

四大文明古国之后,东边的汉王朝和西边的罗马帝国可以称为独霸天下。这个时候繁荣的帝国对蛮族的吸引力那是相当的大,但是由于中国独有的地理优势,加上当时汉武帝对西北游牧民族的打击,突厥-蒙古人(也就是匈奴人)在东边得不到好处,只有往西边扩张,他们在中亚打败当地的游牧民族,当地的游牧民族又只好往西撤退,西欧就变成了众矢之的。存在了一千年的神圣罗马帝国,在技术的严重落后和外族的不断入侵下,日渐衰落。

西欧的旧秩序在长期的被侵略中遭到最严重的破坏,然而,正是这种破坏,成为西方在近代世界上居首位的原因,因为在旧文明的废墟中,能产生一种崭新的文明,一种更能适应变化中的世界需求的文明,欧洲的强大正是因为这些动荡的历史吧。

一个封闭的、自大的国家或民族最终一定会被历史洗牌淘汰,而一个懒散、不求上进的人也一定会被社会所淘汰。最近一直在反思自己,这种忙碌的生活对自己有没有意义,感觉自己正在陷进一个理所当然的漩涡里去,我曾经也是一个向往借山而居生活的人啊。我的人生需要积极起来,生活过于安逸只能让人变得软弱,共勉,有点儿跑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