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读书笔记 > 导航

生死疲劳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7-31

生死疲劳读后感推荐。

这是栏目小编认真收集并整理的“生死疲劳读后感”相关的各种信息,我们在阅读作者的作品的时候,往往能在过程中有所感悟。撰写读后感时最好直接将观点写在篇首,并以此来进一步引申,记得将这个链接加入收藏夹方便下次打开!

生死疲劳读后感【篇1】

看完了莫言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

就应是莫言得了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吧!因此莫言肯定是“热”了,他的作品肯定也是“热”了,不是说他没有得诺贝热文学奖的时候他就不“热”。二十多年前他写的《红高粱》,已经让他在中国家喻户晓。当然,不明白是他的《红高粱》让我们认识了巩俐和张艺谋,还是张艺谋和巩俐的《红高粱》明白了莫言。总之,最近看莫言的作品,必须是和他得诺贝尔文学奖有关。

莫言得不得诺贝尔文学奖虽然和我没有任何关系,但是我在车载收音机上听到他得奖的消息,内心还真的欢心鼓舞了一回。虽然,这是“莫言这小子”自己的骄傲,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也为他感到骄傲。

以前也读过莫言的作品,《红高粱》二十多年年前就读过了,当时好像自己才刚听说魔幻现实主义这个词。

说到那里,不免想起当年的青春岁月的一段往事。

二十多年前,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也和很多年轻人一样,内心对生活对未来充满渴望和梦想。

此刻的交通、通讯是这样的便捷。那时候,生活、信息、科技和此刻没办法相比。二十多年前异地交流,还都是用书信的方式。当时我还在东北,有一个“笔友”,她叫“梅忆寒”――正梅花千里雪深时,须相忆。她的名字源于这句话,她那时候还在上高三。她曾邮寄给我一本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是合订本,其中有《红高粱》、《五个女人和一根绳子》……等五篇小说。

也许是因为她的名字,也是因为她的寒梅傲雪的品性,我们彼此感觉很好。当时正值青春年少,那懵懂的情窦初开,那是何等纯真无邪的感情。那段感情,就像东北的黑土地一样……我曾在《青春的岁月》系列短文中写过,篇幅比较短,内心的感觉颇多,真的不能一一尽述。记得那段记忆是1988年到1990年之间,一年多不到两年的时间。时间过得太快了,二十多年也只是一眨眼的功夫。

青春岁月的记忆,清晰而又支离破碎。有时候,犹如泛黄的落叶在脑海闪过,更多时候是尘封在记忆的河床。

呵呵,都怪莫言这小子,让我又记起这经年的往事。

还是说他这部《生死疲劳》吧!刚读的时候,也没什么个性的感觉,因为是以五十年代为背景的开始嘛。时代显然有点久远了,解放初期的土改我是没有印象的,因为当时我还没初生。

莫言的这部小说,表面看来能够说通俗易懂,不时夹杂着我们人类最原始的最真性情的语言文字。这样的真,是许多人私下感想,私下敢说,却不敢大庭广众公开写出来,有的地方真的“太通俗”了。有时候,我自己读着读着竟然忍俊不禁的笑出声来。一边笑着,我嘴里一边说:“莫言啊莫言,你真是个‘歪才’”。(诚惶诚恐: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是歪才,不是我对莫言不够尊敬,我这也是真情流露,我对他的喜爱,是用我自己的形式表达而已。还有,“莫言这小子”这句话是他莫言自己在小说中常用的,所以,这几天我也读顺嘴了,在提他的名字的时候,也就顺嘴“溜达”出来了。如果莫言看到了,还请不要怪我不恭!但是他是不会看到的,人们都在读他的“名着”,他哪有机会看到我这样的闲言碎语。)犹如不一口气读完不快的感觉。

莫言用了四十三天写完的这部五十万字的长篇,不是用电脑,而是用笔用稿纸,能够说确实够快的。但是他酝酿了四十三年,我用了三天时间读完了它,当然,刨除吃饭睡觉遛弯和每一天必看电视新闻节目,我是用闲暇时间读的,我读的也不算慢。

读完这部《生死疲劳》合上封底的瞬间,让我想起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马尔克斯描述的前后七代人,拉丁美洲百年的兴衰发展历程。莫言的《生死疲劳》是描述前后三代人,确切的说算上“大头”就应是四代人,我们新中国五十年来的发展历程。

莫言的这部《生死疲劳》其实就是一部“生死轮回”。在这部《生死疲劳》里,用西门闹这个冤死的地主为主角,用他的灵魂转世投胎为驴、牛、猪、狗、猴的生死轮回,围绕他的家人,他的家乡,和他相关的人,用不同的视角看人生得势落魄、世间荣辱、生活百态…

人或者动物,死后是否能够轮回,不得而知。但是呢,生活在世,人生百年却也有不同的轮回和际遇。以前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确如此。

人有失意落魄的时候,但不会永远失意落魄,总会有雨过天晴见到彩虹的时候;人有位高权重春风得意的时候,但要居安思危,多行善举,也会有落魄的凤凰不如鸡的境况。

这就是“轮回”,死的轮回也许“莫言这小子”明白,但是呢,我们就应更注重的还是生的轮回。

我们呱呱坠地时起,每个人的内心都拥有一个天使的灵魂。渐渐地,有的就被世间的红尘蒙蔽了双眼,有的人的内心,被醒来的魔鬼占据。人生在世,其实我们的灵魂都在不断的轮回。

我们的内心是装着天使呢!还是装着魔鬼呢!这也许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认真思考的。

生死疲劳读后感【篇2】

莫言这《生死疲劳》,从叙事方式上分类,肯定属于荒诞叙事。开荒诞叙事先河的,诚然算不到莫言的名下。最着名的、人所共知的《西游记》,就能够归于这种叙事形式。但是,以荒诞叙事,演绎半个世纪的一地历史、世事沧桑、社会变迁和人生沉浮的,当非莫言莫属。至少,前无古人。

而且,他说得是那么一本正经、胜似正史,让人不能哭,也不能笑,不能相信,也不能怀疑。莫言运用荒诞笔法,叙历史、社会和人生如此庄严之事,借用得但是一点也不勉强。一路读去,你会感觉到,《生死疲劳》是“满纸荒唐言,全为庄严事”。庄严者何?是对人的解读,对一个时代的解读,对一段历史的解读。

地主西门闹一家和农民蓝解放一家的故事充满了吊诡和狂热,唏嘘和罹难。当转世为人的“大头儿”最后执着坚定地叙述时,我们看到了一条生气沛然的人与土地、生与死、苦难与慈悲的大河,流进了我们的心田。

莫言的这部《生死疲劳》其实就是一部“生死轮回”。在这部《生死疲劳》里,用西门闹这个冤死的地主为主角,用他的灵魂转世投胎为驴、牛、猪、狗、猴的生死轮回,围绕他的家人,他的家乡,和他相关的人,用不同的视角看人生得势落魄、世间荣辱、生活百态…

表面上看,小说写的是农民五十年来与土地的关系。实际上,作者呈现的是一个社会进程,和在这个社会进程中人的价值选取和性格命运,以及凌驾于它们对选取本身的思考和对命运本身的思考。小说中,顽固的不愿加入人民公社的蓝脸和热切的卫人民公社的洪泰岳都是极端人物,他们的个性也是极端的,虽然他们一齐对峙了五十年,但当他们共同依靠与膜拜的土地,要被子孙们出卖时,他们都愤怒了。小说正是透过诸如此类对峙与愤怒,来呈现历史、反思历史,用恍惚于虚构与真实的方式来实现宏大叙事。

人或者动物,死后是否能够轮回,不得而知。但是,人生在世,人生百年却也有不同的轮回和际遇。人有失意落魄的时候,但不会永远失意落魄,总会有雨过天晴的时候;人有位高权重春风得意的时候,但要居安思危,多行善举,否则也会有落魄的凤凰不如鸡的状况。这就是轮回。

从我们呱呱坠地时起,每个人的内心都拥有一个天使的灵魂。渐渐地,有的就被世间的红尘蒙蔽了双眼,有的人的内心,被醒来的魔鬼占据。人生在世,其实我们的灵魂都在不断的轮回。我们的内心是装着天使呢?还是装着魔鬼呢?这也许是我们每个人需要认真思考的。

佛家语:“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少欲无为”对活着的人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因而所谓的“身心自在”也就无从说起了。事实上,无论是人还是动物,其欲望是伴随着其生命之力起伏消长的,所以生死疲劳与贪欲同在。这部厚重的小说所体现的生死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人和动物都在不断地经历“生死疲劳”,似乎是永无宁日的。而短暂寄寓于天地间的微不足道的人与物,则只能去体验不可重复的生死疲劳的过程。

从一开始的无知,到慢慢拥有,然后人心的贪欲逐渐膨胀,直到最后回归为零。这样的生死死生,疲劳往复,也许是另一种生命的原生力量吧。无欲无为,期望我们能慢慢学会。

生死疲劳读后感【篇3】

我相信你对人民公社化运动有更多的了解,所以我不会给你更多的解释。

当大家都成群结队下田务农时,只有我们的蓝脸同志抵住时代潮流,他就是了不起的单干户。当我们都成群结队地去食堂吃大锅饭时,蓝脸一家在家吃馒头。他们享着单干户的福,也受着单干户的苦。

“单干户”在当时仿佛成了一个贬义词,人人唾弃人人排斥,当全村全县全省乃至全国都只剩了你一个单干户,你还能扛住**的压力吗?你还能对领导的劝说无动于衷吗?蓝脸的家人受不了。他们一个接一个地加入了人民公社,同时,他们试图说服蓝脸。但蓝脸坚持了二十年。

此等气魄,我真没有。所以我从心底里佩服他,硬汉!

身为最后的单干户,蓝脸受尽了排挤,而他那没有人性的养子西门金龙为了逼他入社不惜对他拳脚相加,可他蓝脸偏偏不怕死,用自己的大半辈子开启了一段短暂的单干户幸福时光,可他终究是悲凉的。熬了大半辈子,受尽了乡邻的唾骂,遭到养子的殴打,一次次看着自己打心眼里喜爱的牲畜死在自己眼前却又无能为力,他心底的悲凉又有谁能体会呢?于是,他寄情于月,日落而耕,日出而息。

在每个人都爱红太阳的时候,他却爱上了不同于尘世的冷月亮。

人人都说何以琛对赵默笙足够痴情,等了她七年,可相比之下七年又算什么呢?蓝脸用大半辈子去热爱土地,用他的热血去浇灌土地,这样的情愫又何尝比不上那为人们津津念道的爱情呢?

蓝脸平凡的生活,他对土地的热爱是每一个普通农民的平凡情怀。他用自己的故事告诉我们,平凡是生命的本质。

我们还未曾走过平凡之路,便在心中早早断定那是迫不得已的结果。我们渴望拥有一切,即使镜子中的花朵也是我们的包包。我们拼命向前,寻找生命的曙光。

最后,在经历了所有的悲欢离合之后,我们恍惚地意识到,年轻时最痛恨的平凡是人生最好的归宿。

生死疲劳读后感【篇4】

20xx年圣诞节前,我读完20xx年若贝尔奖得主莫言的代表作《生死疲劳》这本书。

先说明,此书,我只看了一遍。因为,我还要读莫言的,另一本代表作《酒国》,这里写的读后感,也仅仅是一瞥,或者说是直观而已。

我曾经在农村生活过,读这本书,我仿佛就在田头地里,坐在田塍上,听老农绘声绘色地讲过去的故事;或者在茶馆里听情节曲折的评书。莫言不愧是说故事的行家里手。

我曾经在出版社当编辑,当年社里出版过《共产主义就在眼前》《人民公社好》的书。我也曾为“一天等于二十年”的“三面红旗”,唱过赞歌。

半个世纪过去,当我在二十一世纪,特别是莫言是中国第一个获得若贝尔奖的时候,我开始找莫言著的《生死疲劳》**来阅读。多少年来,我对文学界了解不多,读**也极少:但是,我读了《生死疲劳》以后,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感受,我觉得自己在改革开放以后,思想认识有了长足的进步。

在我看来,当代农村题材的作品并不多:在同一时代的作家中,莫言能够破茧而出,在题材和题材上有所突破,这并不简单容易。

我感到高兴的是:中国人民欣逢盛世,莫言获奖后,莫言和他的作品,没有被“捧杀”、“棒杀”,“**”,出版社更多地重印莫言的作品。这是文艺界出版界带来的良好的气氛:

可以说,这是改革开放前长期难以想象的局面。我为莫言庆幸,为中国作家庆幸。如今,只要中国作家不触反宪法,他们就可以自由选择在中国写什么和怎么写。

莫言在《生死疲劳》中,选择解放前“被枪毙的地主西门闹,转世为驴、牛、猪、猴、大头婴儿蓝千岁,作为这本书的叙事主人公之一,并且以西门闹这个地主家的长工蓝脸,解放后一直坚持单干的单干户,同时作为该书的主人公之一:讲了从1950年1月1日起,到改革开放年代的故事,故事有魔幻,有虚构,有揶揄,有各式各样的颠颠倒倒,起起伏伏,曲曲折折:他用章回**的形式,一章一节的叙述两家三代,旁及穿插其他人的故事,反映了发生在那个年代的农民的遭际,和存在的弊端现象。

尽管有些叙述是以荒诞不经的手法来刻画的,这是作家的无奈和苦心孤诣。读者应该细心体察,那个服从党的互助合作政策,坚守“自愿参加”原则,宁愿受压抑,受冷遇,受排挤,陷于逆来顺受,孤苦无依的单干户的内心世界。

书中,作者描写了在解放后,在广大农村曾经有过的饥饿的年代,饥民们疯抢“生拉活扯馿肉"的情景,触目惊心:书中,描写的“大办养猪场”的浮夸,是发人深思的。而作者仅用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了直到今天,必须否定的那些形成灾难,坑害农民的做法,和不良的一些作风。

祖国母亲,曾经是那么浑浑噩噩,愚昧落后,儿不嫌母丑,揭露是为了疗救:母不嫌儿丑,为的是希望儿孙辈健康的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听取人民的反讽。

莫言的这本**,时间跨度很长,美中不足的是,亮色着墨不多。结尾,各色人等,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先先后后死了。

在长远的世道中,成器的人寥寥,未来的希望也就渺茫了。

曾几何时,有人说有些外国人喜欢看中国女人的脚和那些又臭又长的脚套。

现在,时代走得更远了。中国人的形象,改变了没有?!阿q还存在吗?!

美丽的中国孕育美丽的人;美丽的中国人呼唤作家给年轻的中国以希望。

生死疲劳读后感【篇5】

看完了莫言的长篇**《生死疲劳》。

应该是莫言得了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吧!因此莫言肯定是“热”了,他的作品肯定也是“热”了,不是说他没有得诺贝热文学奖的时候他就不“热”。二十多年前他写的《红高粱》,已经让他在中国家喻户晓。

当然,不知道是他的《红高粱》让我们认识了巩俐和张艺谋,还是张艺谋和巩俐的《红高粱》知道了莫言。总之,莫言最近的作品一定与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关。

莫言得不得诺贝尔文学奖虽然和我没有任何关系,但是我在车载收音机上听到他得奖的消息,内心还真的欢心鼓舞了一回。虽然,这是“莫言这小子”自己的骄傲,可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也为他感到骄傲。

以前也读过莫言的作品,《红高粱》二十多年年前就读过了,当时好像自己才刚听说魔幻现实主义这个词。

说到这里,不禁想起过去的青春。

二十年前,我年轻的时候,和许多年轻人一样,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梦想。

现在的交通、通讯是这样的便捷。那时,生活、信息、技术和现在是无法相比的。20多年前,各地的交流还是以书信的形式进行的。

当时我还在东北,有一个“笔友”,她叫“梅忆寒”——正梅花千里雪深时,须相忆。她的名字来自这句话。那时她还在读高中。她曾邮寄给我一本魔幻现实主义**,是合订本,其中有《红高粱》、《五个女人和一根绳子》…等五篇**。

也许是因为她的名字,也因为她冷梅和傲雪的性格,我们彼此感觉很好。当时正值青春年少,那懵懂的情窦初开,那是何等纯真无邪的感情。那段感情,就像东北的黑土地一样淳朴,就像山上的清泉一样清澈,就像青草地上那一方蔚蓝的天空一样无暇……我曾在《青春的岁月》系列短文中写过,篇幅比较短,内心的感觉颇多,真的不能一一尽述。

记住,记忆是在1988年到1990年之间,一年多不到两年。时间过得太快了,20多年只不过是一转眼。

青春岁月的记忆,清晰而又支离破碎。有时候,仿佛黄叶在我的脑海里闪过,更多的时候是记忆中的河床的尘土。

呵呵,都怪莫言这小子,让我又记起这经年的往事。

还是说他这部《生死疲劳》吧!刚读的时候,也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因为是以五十年代为背景的开始嘛。显然,这个时代有点漫长。我对解放初期的土改没有印象,因为那时我还没有初生。

不过,本人也经历*****。虽然当时规模很小,但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象并不陌生。对中国共产党时期人们的疯狂和盲目仍有感触,对知识青年下乡仍有清晰的记忆。

莫言的这部**,表面看来可以说通俗易懂,不时夹杂着我们人类最原始的最真性情的语言文字。这样的真,是许多人私下感想,私下敢说,却不敢大庭广众公开写出来,有的地方真的“太通俗”了。有时候,我自己读着读着竟然忍俊不禁的笑出声来。

一边笑着,我嘴里一边说:“莫言啊莫言,你真是个‘歪才’”。(诚惶诚恐:

要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是个歪才,不是说我不够尊重莫言,而是说我也展现了自己的真情。我对他的爱是以我自己的方式表达的。还有,“莫言这小子”这句话是他莫言自己在**中常用的,所以,这几天我也读顺嘴了,在提他的名字的时候,也就顺嘴“溜达”出来了。如果莫言看到了,还请不要怪我不恭!

不过他是不会看到的,人们都在读他的“名著”,他哪有机会看到我这样的闲言碎语。)犹如不一口气读完不快的感觉。

莫言用了四十三天写完的这部五十万字的长篇,不是用电脑,而是用笔用稿纸,可以说确实够快的。但他已经酝酿了四十三年,我花了三天时间阅读。当然,除了每天吃饭、睡觉、散步和看电视新闻,我在业余时间也会读,而且读的并不慢。

读完这部《生死疲劳》合上封底的瞬间,让我想起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马尔克斯描写的前后七代人,拉丁美洲百年的兴衰发展历程。莫言的《生死疲劳》是描写前后三代人,确切的说算上“大头”应该是四代人,我们新中国五十年来的发展历程。

莫言的这部《生死疲劳》其实就是一部“生死轮回”。在这部《生死疲劳》里,用西门闹这个冤死的地主为角色,用他的灵魂转世投胎为驴、牛、猪、狗、猴的生死轮回,围绕他的家人,他的家乡,和他相关的人,用不同的视角看人生得势落魄、世间荣辱、生活百态…

人或者动物,死后是否可以轮回,不得而知。不过呢,生活在世,人生百年却也有不同的轮回和际遇。曾经有人说,河东三十年,河西三十年,确实如此。

人有失意落魄的时候,但不会永远失意落魄,总会有雨过天晴见到彩虹的时候;人有位高权重春风得意的时候,但要居安思危,多行善举,也会有落魄的凤凰不如鸡的境况。

这就是“轮回”,死的轮回也许“莫言这小子”知道,不过呢,我们应该更注重的还是生的轮回。

当我们出生时,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天使般的灵魂。渐渐地,有些人被凡人的世界所蒙蔽,有些人的心被醒来的魔鬼所占据。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其实我们的灵魂是不断轮回的。

我们的内心是装着天使呢!?还是装着魔鬼呢!?这也许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认真思考的。 《《生死疲劳》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