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读书笔记 > 导航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7-28

2024民主的细节读后感(范本十二篇)。

古语言: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凡是取得伟大成就的人,他们都对书有着不同一般的痴迷,阅读的过程就是大量感触和思考涌现的过程,这些共鸣是难能可贵的,需要我们把它记下来。那么我们该怎么写好一份读书笔记呢?小编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2024民主的细节读后感(范本十二篇),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篇1)

伊拉克战争在许多文章中都有论述。但也很遗憾,作者试图粉饰美国。作者批判“伊拉克战争是为了石油”的观点,但其观点却牵强混乱。

记得作者有一句话,大致是说,石油的问题通过经济侵入即可,美国干嘛要投入那么多钱去为了石油?我看到这觉得非常可笑。“投入那么多钱”?

投入的是谁的钱?投入的是美国纳税人的钱!投入的钱干什么了?

我投入从军火商那里购买**的钱!对美国大资产阶级来说,伊拉克战争没有损失!他们是伊拉克战争的最大赢家。

回到主题上来,民主是中国的一个问题。民主的前提条件是什么?老实说,我仍然很难一概而论,但我知道这不是任何系统的设计,它的前提必须与经济有关。

美国有一个很大的粉饰用品市场。一方面表现了一些右派的幼稚,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左派的软弱。其重要原因就是国人的思想未被解放,仍然停留在人云亦云的阶段。理性往往战胜感性。

羡慕美国的发达,因而感觉美国什么都是好的,认同任何赞扬美国的理论。

现在迫切希望中国开展思想解放运动,鼓励大家积极思考,反对盲目跟风,反对别有用心的煽动。

但第一个问题是,当人们为房子和生活感到筋疲力尽时,有多少人能认真思考?多数人是发泄心中不满而已。说到底还是经济上的问题。

以下是我认为更好的:

1.如果你预算十万块钱装修房子,肯定不会找个包工头,塞给他十万现金,然后说“随你怎么花”。你肯定会跟他沟通你的想法,说希望客厅装成什么样、卧室什么样,地板什么样……让他买完材料给你留个收据以备核实。

没有交待和核实,谁知道包工头会不会把其中8万塞进自己的腰包,然后用剩下的2万买一堆朋友给他推销的伪劣产品呢。

这样的常识,人人都懂。但在治理方面,有很多人不理解或不理解。人大代表中不知道有多少人曾经为自己家的装修和包工头斤斤计较过,但是这种斤斤计较精神似乎没怎么体现在人民大会堂里。

上海的严义明律师不满足于这种“难得糊涂”,向国家***提出信息公开申请,要求它公开4万亿元具体投资项目名称、选择投建项目的原因、预算项目金额和使用情况。不出所料,***虽然就4万亿做了原则性概述,但是没提供具体项目资料,虽然“魔鬼都在细节中”。

2. “亲爱的**,就像3/4个世纪之前的罗斯福,您在一个确定性消失的时刻就任了……”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最近给奥巴马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表达了他希望奥巴马能成为罗斯福第二的厚望。信中,克鲁格曼列举了所有奥巴马成为罗斯福第二“必须做”的事:

暂时国有化银行、提高赤字创造就业、全民医保、强化劳工保护……岂止克鲁格曼,经济风暴中,无数美国人都期盼奥巴马能够挽狂澜于即倒,再现“20世纪最伟大**”的身姿。

历史的确给了奥巴马这个机遇。今天的美国的确与大萧条时期的美国有诸多相似之处:信贷危机、失业率攀升、贫富悬殊、人心惶惶……奥巴马的不幸在于他一上台就遇上这个烂摊子,但如果挑战也是机遇的话,那么这个不幸也可以成为他的“运气”。

问题是,从罗斯福那里找到解决今天经济危机的答案,会是一场绝望的斗争吗?抛除罗斯福**某些有争议的政策不说,他那些公认的好政策今天是否还“灵”呢?比如罗斯福的“社会保障法案”。

不错,该法案作为美国福利社会的基石,为美国战后中产阶级崛起和社会稳定作出巨大贡献,正是因此,克鲁格曼大力倡导“全民医保”改革,认为这可以成为奥巴马时代的社会保障法案。问题是,别忘了,罗斯福新政之初美国联邦**的福利支出几乎是空白,而今天联邦**的福利支出占联邦支出的50%以上。也就是说,与罗斯福时代相比,奥巴马的进一步福利空间非常有限。

一个运动员将百米赛跑的成绩从15秒提高到12秒可能不那么难,但是要从12秒提高到9秒,同样是3秒,却会异常艰辛。

再比如,罗斯福的“公平劳工法案”对促进社会公正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克鲁格曼因此力荐奥巴马**在劳工政策上“老调重弹”,重现工会的昨日辉煌。但,今天的美国已经不再是一个以无产阶级为主体的工业时代,今天的美国工人也不象上世纪初那样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更重要的是,在一个经济全球化时代,过于强硬的工会已经伤害了美国某些产业的全球竞争力,进一步强化这些工会也许会暂时性地提高工人的工资,但是产业和企业衰退了,谁又给你发工资呢?

至于罗斯福**那些不怎么伟大的措施,比如**保护主义,比如无度提高税收,今天去模仿它们更是不可想象。许多研究表明,这些政策不仅没有缓解危机,而且延长了大萧条的时间。如果奥巴马象罗斯福那样把税率提高到79%,美国人民会很着急的。

如果他再次宣布,美国人只买美国货,美国工作只让美国人做,那么世界人民就会和他一起匆匆忙忙。

奥巴马最能模仿罗斯福的是通过投资创造就业。当年的罗斯福**工作项目管理局解决了5百万个就业,而奥巴马的经济刺激计划的核心也是通过财政支出创造3-4百万个就业机会。但即使这一点,也需小心谨慎。

罗斯福当年主要靠高税收来支撑这些**工程,而今天的奥巴马只能依靠赤字(别忘了他的上台口号之一是减税)。赤字是什么?赤字很大程度上只是未来的税收。

对此一个评论家写道:“我们就是因为花那些不存在的钱而进入这个危机的,现在我们怎么会因为花同样不存在的钱而逃出这个危机呢?”

也许奥巴马的倒霉之处就在于,相比罗斯福时代,他要面对一个吹毛求疵得多的公民社会。当年罗斯福一个收音机演说就可以把美国人民感动得不去银行挤兑存款,而今天新任**一句“中国在操纵人民币”,却会引发无数**专家一拥而上群起攻之。在一个信息**批评**人们的权利意识和嘲讽精神也**的时代,塑造一个英雄所需要的神秘感和庄严感已经不复存在。

或许民众根本就不需要什么“英雄”,或许罗斯福本来也不是什么“英雄”,在一个每个人都可以平视当权者的时代,人们需要的是一个谨言慎行的**,而不是历史的山峰上一个风衣飘飘的潇洒背影。奥巴马参观**山时有人问:“你能想象自己也被刻上这座山吗?

”言下之意,你能想象自己和华盛顿、林肯等平起平坐吗?敖**谦虚地说,我的耳朵太大了,山上有那么多石头。我想他可真是一个聪明的**。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篇2)

又如文章“他人瓦上霜”中说到面对苏丹达尔富尔地区的非阿拉伯平民所遭受的“人道主义灾难”危机,美国民众选择的不是冷眼旁观而是为达尔富尔人的命运呼吁。建立非**组织、举行示威游行、举行会谈、敦促**采取干预行动……我们看到的美国人是要扫自家”门前雪”,还要管“他人瓦上霜”的美国人,看到的是用人类天然的同情之心痛苦呐喊的美国人,看到的是作为真正世界公民的美国人。然而,转眼到我们中国,金钱至上,人情冷漠的社会现实给我们破了一盆冷水,将我们的满腔热情都熄灭了,留下的就只有战栗。

佛山的“小悦悦”事件,老人摔倒要不要扶的问题都给我们的社会道德搭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的传统美德到**去了,社会的道德到**去了,人们见义勇为的精神到**去了……但是你问我,我又问谁呢?在我看来相关问题的出现存在两个方面:一是被帮助者,他们遇到了困难,情况危急确实急需帮助,但同时又存在着诬陷帮助者的潜在可能性;二是帮助者,他们见义勇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但同时又担心受到被帮助者的诬陷,反而费力不讨好,自己还碰一鼻子灰。

因此,需要帮助的人得不到帮助,而想帮助别人的人又因为一些顾忌而不敢帮助,形成了进退两难的局面。因此,无论是被帮助者还是被帮助者都应该有所反思。被帮助者应该实事求是,打消诬陷好人以此来敲得一笔医疗费的念头;帮助者应该见义勇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无所顾忌。

我想这样的话,相关的社会道德问题才有可能会得到解决。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在大声赞美美国的民主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其中所存在的问题,以便我们能取其之长补己之短,更好的帮助祖国国未来的发展。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篇3)

这本书涉及的内容有很多方面,我选了其中一篇文章《自由社会就是责任社会》。主要原因是这本书的作者长期居住在美国。这本书中的大部分文章都谈到美国的社会制度。我从来没有去过美国,也没有研究过美国的社会制度。有传闻,但我不敢妄下结论。这篇文章似乎和我生活了这么多年的社会有些联系,这让我有点感触和思考。

本文所要表达的其实很简单,即自由的保障恰恰来自于对自由的限制。

我们人类曾经有过“没有限制自由”的一段时期,人类最早的时候,是最“自由”的,只要你有力量,有实力,你可以随意把自己看中的食物、女人带回自己的山洞,然后随你处置。在这一时期,强者的自由和弱者的自由发生了冲突。后来,我们有法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由。

然后,我们开始发现,人身自由和他人的自由经常是冲突的,比如,我想在家里开个派对,高到凌晨,我想和我的朋友在学校的宿舍里聊天**到午夜等等。如果我愿意,我会做的。这是我的个人自由,但显然,我们不能,因为我们会伤害别人的自由。而且大多数时候,我们没有解决这种冲突的好办法,我们无法避免。

因此,我们既要用法律制度来约束,又要提倡文明,从道德意识上限制一些个人自由,让群体获德意些自由。

“自由”是个特别时髦的词,它往往会和另一个词以此出现,这个词叫“权利”,我们一定听过很多人说过“这是我的自由、这是我的权利”这样的话挂在嘴边,似乎追求了自由和权利,就是一个人有内涵、有追求、有时代精神的表现。但,其实不是的。我们把自由比做有限的空间。一个人对人身自由的无意义追求,会掠夺他人的自由空间,如强者与弱者、强者与普通人、个体与集体。

当然,我们理解自由是一项很好的权利,但我们希望自由的出现也能伴随着善意和文明,而粗糙只会把自由和权利联系在一起,本身就是一种不合时宜的倒退。

以上,是我对于“文明”的一点感想。

回归文章内容,作者举了几个例子来说明“美式自由主义”。其中有一个是,在美国学生入住要签订厚厚一沓合同,哪怕就入住一个月。其中有一份合同叫“含铅涂料风险说明书”,意思是,这是栋老房子,其旧涂料中含有铅的成分,你要保证没有七岁以下的儿童随同你居住在此。

07年,美国“菜单食品”公司发布了一个**令:收回它在宠物粮市场上的6000罐猫**,因为已经确认有16只猫狗死于它所产的猫**。宠物食品的一种成分是从一家中国公司进口的,它含有一种元素,可以导致动物肾衰竭。

这是件大事。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积极参与调查,甚至包括参议院。

作者还举了很多在我看来“天呐!竟然还可以这样”的例子。作者说:美国是一个充斥着各种繁文缛节的社会,但生活在一个猫狗的生活收到尊重的社会里,她感到非常安心。

作者所指的安心,应该是“我能获得最基本的权利、我们能获得合法合理的权利,即便不能,我也要知道我不能”

我偶尔感到,我们生活在一个被动地被剥夺某些自由的社会。比如,我们想吃的食品是健康的,这是消费者的基本权利,但商家往往会用欺骗的手段蒙混过关,这对消费者来说实不自由的。我们被动地选择一些我们不想要的东西。而且,我们慢慢发现,似乎没有人关心和解决这种被动剥夺自由的问题。

我不太能理解,为什么法律明文规定禁止一些行为,可依旧没法有效的实施,我们能够理解法律还不够完善,只能看到世界的180度,但困惑在于,当另一面的180度被展现的时候,它甚至不能有效地将问题最小化。

后来,我开始琢磨另外一件事,比如为什么很多人、消费者,明明知道这个东西不安全,有隐患,还是会买的。当我们作为客户的合法权利受到侵犯时,我们为什么选择沉默呢。我们嘲笑中国人有金刚胃。我们甚至嘲笑那些批评自己合法权益的人,认为对方太挑剔。

然后,我似乎明白了第一个和第二个之间的联系。这两者似乎像共生一般的相互“促进”。

我们渴望文明和自由,所以我们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对于法律,对于合法合理的权利,甚至对于文明和自由,我们都应该严苛和批判。我们不能仅仅依靠有关部门来解决问题。毕竟,国家是我们的,生活是我们自己的。

以上,是我对“社会责任”的想法。

至于作者所说的自由社会是一个负责任的社会,我不完全同意把两者等同起来。但她要这么说,一定有她的理解,她要告知读者,是她的自由,不碍着我。而我,不赞同,也是我的自由,不碍着她。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篇4)

开篇托克维尔的那场旅行很好的表达了作者的写作初衷,从她本人的所见所闻讲述她眼中的“美国民主”,其中不乏对国内现状的反思。我的感觉是很细腻很真实,说说印象很深刻的几点。在咱们美国工人有力量一篇中,作者讲述了美国工会在民众日常生活中甚至在政治活动中的不可忽视的地位,相应地,美国工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及话语权都有所提高。

与中国相比,这是两个极端。不管是哪个行业,中国工人的发言权都太低了。或者说,普通老百姓面对一些政治决策时根本说不上话。正如文章中提到的,中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几乎是难以想象的。

当然,在我看来,工会的存在必然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自由。这种不自由源于美国是一个法律至上的国家,工人的工作性质及工作标准都得服从工会与雇佣方谈妥的协议上,另一方面,这对雇主和工会都是好事,毕竟在美国,法律起到至关重要的保障作用及绝对的效力。再来就是至少还有记忆,这篇文章列举了众多美国本土关于历史伤痛的文化印记,是一个不忘历史,不忘国殇的鲜活实例。

看到这里我不禁感到惭愧,中国需要被铭记的历史很多,可是经常被人们提起的却很少,就拿离我们较近的汶川**,那会举国哀痛,八方援助。后来几年,随着接连的几件大事使人们渐渐遗忘了5。12.后来,发生了滥用和挪用紧急物资的案件。 同时,我们不得不反思社会责任吗?

更不用说什么历史使命了。确实已经报道了一些个人故事。 他们一直在关注并帮助灾后重建,尤其是灾后孤儿的心理和生活。我不得不说这是很令人称道的行为,可是又不得不反思,国家在一些细节方面的确做得不好。

关于一篇名为民主现实主义的文章,**了美伊战争,不是别的,就是美国攻打伊拉克的目的是在于解放当地的人民,以求一个民主的国家。区别在于这种强制实施是否合理。我们常说要扫除门前的雪,别管别人瓦片上的霜。

可是美国人呢,他们不这么想,他们我行我素,他们有实力有经济多管闲事。这并非当权者的一面之词,看他们的民众对巴西的咖啡种植农,对苏丹的国情等八竿子打不着的事别提多关注了,所以我特认可作者说的一句话: 一个“问题”在众多“问题”中脱颖而出,上升为一个“议题”,背后往往有一个政治过程,在中国,这个过程往往依靠政治家的“慧眼”这样一些随机性的东西,但在美国,政治家如果没有这个“慧眼”,各种社会力量就会逼你打开这只“慧眼”。

这说明在美国体制下,群众的声音足以控制国家的决策。还有许多问题比如腐败,比如教育,比如选举,比如福利,我们都能看到相当的不同,我是觉得美国与中国的不同在于权力的分布,什么样的制度孕育什么样的社会,所谓因地制宜,客**待问题,不逃避,寻求短期和长远的解决方案应该是**及个人共同努力的方向,所谓深化改革,这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借鉴不断摸索的过程,而且是必经之路。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篇5)

《民主的细节》是一本关于民主的书籍,它讲述了在现代社会中,民主制度的重要性和民主制度实施中涉及的重要细节。在阅读这本书后,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民主的真正含义以及它的具体实现方式,下面就来详细具体地介绍一下我的读后感。

首先,这本书让我了解了民主的基本原则和特点。民主是指人民主体地参与国家政治和社会活动的一种政治制度和社会运动。它的本质在于人民做出自己的选择和决策,而不是被强迫接受政府集权决策的结果。与专制制度相比,民主制度注重普遍参与,尊重选民权利和自由,以及促进多元化和经济繁荣。

其次,该书着重介绍了实施民主制度的细节。民主制度虽然在概念上十分优秀,但在实施过程中也有很多困难和挑战。为了实现真正的民主,需要良好的选举制度,包括选民注册、选民资格、投票、计票和成果公布等环节。此外,还需要建立公共媒体、独立的司法机构和公民社会组织等机构,以保证公正公正,并确保选民的投票权益能够得到切实保障。

此外,这本书还介绍了民主制度的优势和劣势。与专制制度相比,民主制度具有更好的透明度和责任性。人民参与政治决策和监督国家行为,可以防止国家滥用权力。此外,民主制度也有利于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然而,在一些方面,专制制度也具有自己的优势,例如对于少数民族问题等能够保证国家的稳定和民族团结。

最后,我认为这本书值得推荐,它对民主制度的有关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解释。它不仅让我对民主的本质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并清楚地展示了实施民主制度的具体细节。此外,这本书也充分说明了民主制度的优点和缺点,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民主制度的重要性。

总之,我相信这本书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民主制度,并勉励人们不断改善民主制度的实践过程,推动民主制度稳定发展,实现更美好的社会。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篇6)

有的作家,你是先听说这个人,再喜欢上他的书;有的,则是你先读了他的书,才慢慢喜欢上这个人,而刘瑜属于前者。读研期间在图书馆偶然瞟到这本书,续借了两次总算断断续续地读完了第一遍,借这次机会又重读一遍,依然收获满满。本书是作者过去几年在《南方人物周刊》专栏文章的集结,以讲故事、找数据的方式,把“美国的民主”这样一个概念性的东西拆解成点点滴滴的事件、政策和人物,故而书名为《民主的细节》。

作为一名理科生,一直以来都觉得“政治”离我很远,“民主”也只是教科书中模糊的概念。而刘瑜,这位在美国哥大政治系和哈佛东亚研究中心留学七年的女博士,在书中帮我们卸掉了“民主”的浓妆,让它以素颜示人,使它变得更加丰富生动了起来。这让我发现其实政治离我们每个人并不远,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甚至就在我们身边的地铁票价、食品安全和退休金中。这也激起了我从细节出发,把政治作为柴米油盐、衣食住行来观察的兴趣。

回想起来,研一那会儿收到学校行政部门群发的邮件,内容是对学生会抗议清洁女工时薪过低问题的相关说明,我看完后一头雾水;后来学校引进麦当劳餐厅,因为学生会抗议快餐店付给雇员的时薪低于最低标准,麦当劳最终被赶出校园,当时觉得不可思议,但也默默记在了心上。

如果说这两件事都只是听说不是经历,那么研二在食堂吃饭时收到书院学生会发的问卷调查就是亲身经历了,说是问卷调查,其实仍然是抗议书,是学生会征求对食堂擅自引入某咖啡店的反馈意见,希望大家携手共同抵制消费,或要求食堂换成另一家支持公平贸易的咖啡店。难道是这些学生都很闲吗?跟他们沟通后了解到并非如此,对于公民意识和公民责任的提升才是他们所关注的重点。可以说,不是政府、不是大学、不是媒体、不是网民,而是学生会这个独立的组织,有力地行使了其结社、集会与自由言论的民主权利,最终用普通人的“四两”拨动了学校、麦当劳以及食堂的“千斤”。

我们对于民主的.认识,从不理解到慢慢认同,终是需要一个时间的。正如刘瑜所说,比一个人的政治立场更重要的,是他抵达一个立场的方式。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篇7)

有的作家,你先听说这个人,然后喜欢他的书;有的,你先读他的书,然后慢慢喜欢这个人,而刘瑜属于前者。读研期间在图书馆偶然瞟到这本书,续借了两次总算断断续续地读完了第一遍,借这次机会又重读一遍,依然收获满满。本书是作者过去几年在《南方人物周刊》专栏文章的集结,以讲>故事、找数据的方式,把“美国的民主”这样一个概念性的东西拆解成点点滴滴的事件、政策和人物,故而书名为《民主的细节》。

作为一名理科生,一直以来都觉得“政治”离我很远,“民主”也只是教科书中模糊的概念。而刘瑜,这位在美国哥大政治系和哈佛东亚研究中心留学七年的女博士,在书中帮我们卸掉了“民主”的浓妆,让它以素颜示人,使它变得更加丰富生动了起来。这让我意识到,政治离我们每个人都不远。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甚至与我们身边的地铁票价、食品安全和养老息息相关。

这也激起了我从细节出发,把政治作为柴米油盐、衣食住行来观察的兴趣。

回想起来,研一那会儿收到学校行政部门群发的邮件,内容是对学生会**清洁女工时薪过低问题的相关说明,我看完后一头雾水;后来学校引进麦当劳餐厅,因为学生会**快餐店付给雇员的时薪低于最低标准,麦当劳最终被赶出校园,当时觉得不可思议,但也默默记在了心上。

如果说这两件事都只是听说不是经历,那么研二在食堂吃饭时收到书院学生会发的问卷调查就是亲身经历了,说是问卷调查,其实仍然是**书,是学生会征求对食堂擅自引入某咖啡店的反馈意见,希望大家携手共同抵制消费,或要求食堂换成另一家支持公平**的咖啡店。难道是这些学生都很闲吗?跟他们沟通后了解到并非如此,对于公民意识和公民责任的提升才是他们所关注的重点。

可以说,不是**、不是大学、不是**、不是网民,而是学生会这个独立的组织,有力地行使了其结社、集会与自由言论的民主权利,最终用普通人的“四两”拨动了学校、麦当劳以及食堂的“千斤”。

我们对于民主的认识,从不理解到慢慢认同,终是需要一个时间的。正如刘瑜所说,比一个人的政治地位更重要的是他获得一个职位的方式。

(作者:应用开发六部周倩文)

(二)李燕: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

本书作者刘瑜是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前往美国,先后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和哈佛大学博士后学位。曾任剑桥大学讲师,现为清华大学政治系副教授。最初知道她是看南方周末评论版上她写的政论,内容诙谐幽默,又令人获益匪浅,并先后出版过《余欢》、《送你一颗子弹》等小说、随笔,这本《民主的细节》就是她写的政论合集。

在中国大多数人的眼里,政治仿佛只是一些专业术语的堆砌,是高高在上的大道理,“民主”只有模糊的印象,各种阶级社会的民主翻来覆去也无非就是三权分立、人大、**制、君主立宪制、**联邦制等。正因为此,政治并没有给人民带来一种对于追求社会正义、建设理想社会的热情,“民主”一词不过是无数政治名词中比较有名的几个罢了。

而在《民主的细节》中,刘瑜用她在旅美生活中亲身经历,用一个个发生于美国政治、法律、经济、福利、教育中的真实小事,让飘渺虚无的民主与油盐酱醋的市井生活、人间冷暖相联系了起来。这些不够完美却足够震撼我们的故事,足以回答我们所有疑问,把民主从高高在上一把拉了下来,让人们看见,民主与你息息相关的,至少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是这样的,一下就让“民主”变得有血有肉。

通过这本书,我可以理解民主不仅是一种政治制度,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在一个真正的民主国家里,社会生活的细节中闪现着民主的光芒。民主的细节远比民主的>口号重要,比如之于我们而言,高呼一万句“民主万岁”也抵不上村委会的一次民主选举重要。“民主”对每一个国家或人都有它自己的理解,他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具体在社会中的表现,值得我们读后深深地思考。

(系朱家角镇后备干部)

(三):从“细节”看“民主”

自孙文先生提出“三民主义”后,民主一词大行其道。然读过这么多的书,听过这么多人的言论,无一不是生硬的理论与死板的定义,我又何曾真正明白过民主究竟为何?而如今,我遇到了刘瑜。

“她替这些苍白的名词补回了该有的细节和血肉,有专业学养的根基,又有平近亲和的故事,她的评论正是这时代最需要的营养剂”梁文道如是评价她。如果有人能把政治问题变成适合年轻人和老年人的八卦贴子,刘瑜将是除了北京兄弟之外的唯一一个。

凡读过《民主的细节》的人都会发自内心地赞叹这本书,作者刘瑜是一名剑桥大学讲师,哈佛大学博士后,是一位可以用专业术语展现高深的人。而她却立足于一个普通民众的角度,用7年时间在美国观察,体会,理解一个又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现象,然后有条不紊地,平铺直叙地娓娓道来,她将虚无缥缈的民主拉进现实场景,告诉大家,民主与民生息息相关,是每个人衣食住行、吃喝拉撒中与**的关系。

本书通过列举一个个小事件从各个角度将美国的民主在读者面前铺展开来,每一个事例都看似细小且不引人注目,但却总能由浅入深地讨论该现象所体现的民主现状及相关问题,而后一步步将这些问题多方面地阐述清楚,最后联系我国国情现状,得出一个顾全大局的结论或悲天悯人的愿景。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让读者明白,要真正了解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就必须摒弃那些所谓的意识形态,从细节上感受这个国家。

美国是一个细节的国家,它的政治也是细节的政治。从那些小人物细微的生活中,我们体会到了细节的民主:地铁工人可以因为交通局要提高从工人工资中提取养老金的比例,在公会的组织下组织全系统的大罢工,并最终取得补偿;哈佛大学的学生可以仅仅是因为学校解雇了某清洁工,而为他组织游行,向学校施压,并最终迫使学校重新雇佣该工人并向其支付过去的薪水和医疗费。

因为,在这里没有人能够随意鱼肉“小人物”。这是弱势群体身上的民主。美国的前司法部长可以高举着“法律高于政治的旗帜”,成为萨达姆——这个美国敌对政权领袖的辩护律师。

在法庭上,他明确表示萨达姆是无辜的。而更有千千万万个美国群众来信支持他的做法。这是法律上的民主。

小布什在任期间,每天晚上在脱口秀的节目都能整出几个“布什笑话”,打开电视,翻开报纸、杂志,每次都能找出拿政治人物开刷的新闻和评论。即使你在街上指着**的鼻子,你也不会被关进监狱。这是在言论上的民主。

还有很多很多,这些细微的生活,却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美国的自由民主之风。

当然,在这些细节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一些热点事件的影子,类似的事件和不同的处理方法,这确实令人深思。美国的民主制度能发展到这个程度,是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在支撑着,是其深入人心的自由平等、权利意识等观念在支撑着,并在实际中实践推行而保障着的。同时,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探索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道路。

我们花了太多时间去判断“西方制度”的好坏,以至于我们没时间去了解它真正是什么。我们喜欢笼统地谈论“美式自由主义”并以这个概念为分界线来站队,但这个概念纠结是指什么呢?指出这一概念与现实的具体关系并不容易,因为它需要深入的细节,回归事实本身。

而刘瑜的写作主导思想便是不去做缺乏精确性的概念判断,在这一主导思想下,其写作方式上自然偏向于讲故事,找数据,把“美国的民主”这样一个概念性的东西拆解成点点滴滴的事件、政策和人物去描述,更是一目了然,清晰明了。

“这本书是尝试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当中,告诉大家民主到底是什麽。一个本可以用专业术语来展现高深的人,却选择了使用生活化的语言,这才是我心目中的知识分子。”文章最后就借用“战地玫瑰”闾丘露薇的这句话来作为结尾吧。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篇8)

《民主的细节》读书笔记

上海三联出版社出版的《刘瑜》是一篇关于当代美国政治观察的**。

这本书的阅读时间将近半个月,不长也不短。但对我来说,作为一个初学者,这有点肤浅和肤浅。这本书打开了我对美国政治和民主生活的理解。与以往对美国民主的错误看法和轻视态度相比,刘瑜的书使我从多个角度对美国民主进行了精神洗礼。

本书分别从五个篇章——权力制衡篇,公民社会篇,福利—平等篇,法制自由篇和人物篇,向我们展示了美式民主下,**的权力是如何被有效制衡,三权分立的体制在美式民主所起到的作用究竟有多大,是流于形式还是真正的付诸实践,根植于公民社会的方方面面。公民社会下公民的权利是如何被保障的,宪法是否能够真正起到维护公民权利的作用,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不同人群的个人权利,为了集体利益是否可以去损害个人权利,对伊战,越战的反思,尤其对伊战的不同解读,使我们能够更好的看到布什**在做这一切决定时的政治考量。同时对美国这个高福利高税收的国家所存在的种种矛盾与纠纷进行了一系列的剖析,任何现象的追根溯源都必须进行有效的衡量和对比,无论是对历史背景还是特殊环境都必须进行考证,一味的模仿只会陷入现实困境,时代赋予人们的不仅是生活的便利,更多的是险象环生的漩涡,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决策的制定与实施,在当今生活中,是一环扣一环,紧密结合,因此我们必须学会结合实际生活,认真考察实际,适当借鉴经验。

在公民社会一章中,刘瑜介绍了相对成熟的公民社会在维持美国社会有效运转方面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从对**的各种劣迹的嘲讽,不管是否过去,只要存在斑点,这个社会就不会忘记。相较于我国,对领导人的是非过错,美国的公民社会给人一种不近人情的错觉,对领导人的过错进行放大。

以此起到对下届领导人的督促作用。在弱势群体方面,公民社会不仅保护本国公民的弱势群体,还保护其他国家甚至敌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美国前总检察长对萨达姆·侯赛因的辩护。在他们的观点中,即使是敌人,也有拥有辩护人的资格,否则就是对人权的肆意践踏。

人权高于国家利益,这样的案例多不胜数,在美国可能每天都在上演。再来回顾我国对人权的维护所作出的政策,不可以说寒心,只能说这个社会还需要更多的人去推动。那么,美国的民主并不总是好的,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

比如说在美国的大学左翼分子占据了绝大多数,因此右翼分子经常处于弱势地位,这种派系之争已经发展到了让人难以忍受,甚至有点接近**的地步,试想一下,在一个老师,同学大多都是左翼的地方,你要有怎样的勇气才能使自己出淤泥而不染。我想这必然需要一番魄力。在福利平等一章中,它告诉我们如何有效地操作教育和医疗保健,其中教育直接指的是美国中小学教育是否应该制定标准,而不是过于放纵。

而我国却在积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这种对比而言,我们是否可以玩笑地说是因为美国已经拥有了世界一流大学,那我国是否拥有了世界一流的中小学,也许有朋友会说可能吧,毕竟中国小学生在世界奥数等比赛中往往名列前茅。而就医疗这块来讲,全美免费医疗一直都是一个相对热门的话题,免费医疗由国家承担全部医疗费用,在我看来,这不仅是一种资源的浪费,甚至是**的无能,免费医疗用书中的说法即,在一个民主的社会,由于医疗免费,大家可能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症状去耽误某些相对较急迫的病人,而如果不民主,那么腐败就难以避免。只有当一个社会中的每个人和每个群替都有共同的利益时,每个人才能为共同的利益而工作。

让我们谈谈美国的四项基本原则。这四项基本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既保护了公民的权利,又限制了公民的权利。也可以说他们给了你权利和责任。自由的社会也是责任的社会。而最后一个人物,由于时间和环境的原因,可能也是由于我知识储备不足,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不是很深刻,所以需要仔细阅读。

这本书提出了一些我以前没有理解过的概念:公民责任、民主素质、民主现实主义、消费者责任等等。

经典句子摘抄:

1、自由之不存,平等将焉附?

2。真正的民主不仅是选举,真正的选举不仅是投票,更是无数公民凝聚到公共生活中的动态过程。

3、权力制衡的意义在于促进利益的均衡。

四。民主使一个人永远回归自我,最终将他完全囚禁在内心的孤独之中。——托克维尔

5、在一个合理的制度中,“自私”不应该是问题,“损人利己”才是问题。

6。保护弱势群体,不仅是占领道德制高点,更是如何防止他们成为政治家道德模范的牺牲品。

7号。政治是斗争的艺术,政治也是妥协的艺术。

8个。在所有的**案中,沉默无疑是最**的。

9号。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一个不能用选择性盲目来为漠不关心辩护的时代,我们只能成为世界公民。

10个。政治的目的是帮助人们自救。

11号。在法治国家,真正的自由来自于对自由的限制。权利和责任,是自由这枚金币的两面。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篇9)

事实上,大多数时候,并不是政府做的不够,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由于公众反抗,州长被迫睡办公室,只为让财政预算快一些通过;各大工会的势力让政府生畏;宾夕法尼亚州未听证给官员加工资而被告“违宪”;甚至连一个清洁工都敢于为自己的权利说话……正因为这样的公民,使美国当总统无限艰难,除了接受各类媒体的批判外还担心有人跑家里来闹。媒体的作用毋庸置疑,美国的媒体也难免会犯政治错误:

水门事件似乎把尼克松的一切政绩粉碎,纵然再去挽回形象,唯一的遗产是让”所有政治丑闻后多了一个“门”字;克林顿外交内政硕果累累,但人们议论更多的是“莱温斯基的蓝裙子”事件。

如今的我们,总是习惯于说“我不关心政治”,美国之所以“阿猫阿狗都安心”,是因为公民勇于并积极去捍卫自己的权利。哲学家柏克说过“邪恶盛行的唯一条件,是善良者的沉默”。采取行动。不要沉溺于私生活。谈谈我们曾经忘记的公共领域。

明星也是一样,无论是朱莉的“热烈”还是苏珊萨兰登的“温和”,越来越多的艺人投入到慈善事业中。

有人说,一个人做出善行,是“好人”,一群人做出善行是“文化”。从小就听着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做一个有爱的人,做一个善者,不在政治领域沉默的善者。中国民主的未来,中国民族素质的未来,以及我们自己的未来,都需要每个人都付出真正的努力。

附言:虽然这本书是两年前出版的,但这是我第一次读它。作者细腻、平实的笔触,让对政治话题并不怎么感兴趣的我也读得津津有味。

它是当代美国民主的缩影,使我们远离地球的另一端,对美国民主和美国政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不得不说,从刘老师的书里,我学到了一些政治知识。但是,有一些地方,我不太同意。

刘老师认为美国体制的优势是制衡,而中国缺少,其实我觉得中国的人大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北京共识”是很好的中国式制衡。说中国大学的资金浪费问题,谈到”创一流大学“的口号,似乎美国注重基础教育很棒,而中国很傻跑去大搞大学教育,事实证明,中国的基础教育在很多方面是比美国要优秀,而大学教育确实差的很多。在大学里浪费财政资金的问题确实很严重,但这是另一个问题。而且,中国政府在基础教育上花了很多钱,不能一棍子打死。

关于明星的公益性解释,刘小姐讲了很多美国的例子,似乎暗示中国人做的不多。事实上,许多中国明星也坚持为社会播下爱的种子。也许现在不是写作的时候,也许是我看得不够仔细的原因,让我对作者的思想和态度有了部分的了解。这些仅代表个人的一点小看法。

我只想说,纵然美国“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纵然正在美国的政治领域内存在不为人知的黑暗因素,美国也有腐败,美国人的犯罪事实比我们更触目惊心,美国的媒体过于偏激,美国的低俗节目有些市场。但是,正如我们不希望别人只看到我们的劣势一样,不希望别人对我们”以偏概全“,我们应该看向好的方面,从中获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

2011.1.4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篇10)

喜欢刘瑜,是从几年前《送你一颗子弹》开始。在这本偏生活化的散文集中感受到她的幽默和才气,而那之后也知道有《民主的细节》一书,一直没有买来看是因为听书名就有一种政治类学术书籍的气息扑面而来。读过之后发现并不全是这样,当然政治主题的散文少了点自嘲式幽默,但这不失为一本从细节外了解美国民主现象的好书。

知乎网友曾对此书作以下评论:“文章结构可以总结如下:民主的美国发生了这样的事云云,其实这样的事存在种种弊端云云,但这正好反映了民主的优越性云云,这事发生在中国将会是这样的云云。” 确实总结得十分到位,基本每一篇都按这个思路进行。曾经将此书推荐给一位读政治学的朋友,朋友听了书的简介便表示不齿,认定这种书必然是在过度吹捧美国民主制度的优越性。诚然,书中正如以上结构一样,对事件进行中美对比,并对其利弊发表观点,看上去似乎是在吹捧美国自由多么好,贬低中国多么缺乏民主。但我认为看一本书的好坏并非根据它所表达的观点的对与错,而是它能否给读者带来更多的知识,进而引领读者在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即使不认同其中的观点,也能从书中对特定事件的细节描写更进一步了解美国的民主现状,从另外的角度看民主和自由。

正如知友所说:“知道的越多,不知道的就越多,就越不敢轻易下判断,最后的决定却也往往越准确。” 我向来不是个随便下定论或咬定某种观点的人,因为我明白自己知道的不多,没有资格作评价。这也促使我抱着学习和怀疑的态度去了解更多的知识和观点,这样一来,便不会轻易被某种观点洗脑,也不会轻易下定论。即便不知道自己要积累到什么程度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但至少不会让自己变得越来越狭隘。

书中通过多个案例对美国的民主和自由现状作了介绍,目前相对完善的制度并非一蹴而就,而是200多年以来在三权分立的基础上不断修正的结果。我们不能简单地一边倒地说美国民主好,中国应该向其学习,因为这其中有许多历史和国情因素的影响。要走向民主,并不只是简单地将制度复制过来,或者让中国政府去向美国政府学习,核心的主体应该是有民主和自由意识的素质公民,如果没有这些公民在日常与政治相关的大小事上进行推动和完善,无论多么民主的制度也只是没有活力的一纸公文。

人类总在进化,政治制度亦然。我们难以断定哪种制度最好,因为我们正处于历史的巨轮。正如丘吉尔所说,民主是最差的一种政治制度,除了所有那些其它被实验过的政治制度之外。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篇11)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450字

如今很多国人都在谈民主问题,但是能有切身经历过人并不多,而《民主的细节》就是一本谈民主体验的书籍。

该书由旅美学者刘瑜所著,但具体的出版社我已经忘了。在我看来,此书对国人最大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它为人们展现了民主的美好,另一方面它又指出了民主的诸多不足。其实,很多人对民主给予了太高的期望,甚至有人认为只要中国实现民主,许多问题便可引刃而解。可是,从刘瑜的记述来看,民主并不是做好的制度,至多只能算是比较好的制度。

这本书不仅能帮助能人纠正对民主的诸多误解,也可以启发人们怎样去建设一个民主社会。这部书的书名也许是为了暗示自己的主题,才取名为《民主的细节》,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的主题,作者没有多民主问题做宏大的论,只是以细腻的笔调记述了美国人的生活细节。

从作者的表述来看,民主只是一种生活智慧,每个人只要懂得了这样的生活智慧,对每个细节性的生活问题都能有用这样的思维去理解,便可以轻松建立一个民主的社会。或许,这样理解民主会让某些民主理论家所不齿,但是从民主最终目的来看,只有把民主能变成每个人的生活智慧,必然能拥有一个巩固的民主社会。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篇12)

以前,对于民主的了解,限于课本、新闻,看过这本书,真真切切,从生活的细节上,有了一番领悟。

民主的关键词 ——制衡。联邦党人提倡精英治国,反联邦人号召更有活力的平民自治。谁也不比谁更好,于是,制衡成了一剂良药,在两者之间寻求相对平衡,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推动着社会的良性运转。

哈贝马斯说,充分有效的对话是政治现代性的要旨。制衡体现的就是强制性的对话,制衡体制下社会拥有强大的自我纠错能力。三权分立+联邦制+活跃的公平组织+文化产业,经过这四种路径,各种分歧不断碰撞最后趋于相对平衡。

政治制度有对应的政治文化。最好的公民文化应该是参与意识和服从意识的平衡,既有热情又有秩序。公民责任意识最好的起点是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的不均衡发展,结局有二,要么政治冷漠,要么破坏性参与。所以,一个理想的结果应该是趋于平衡的。

在美国,选A和B的差距其实没那么大,选谁都一样。既然都一样,那还大张旗鼓竞选会不会多余呢,不会,正是在这个竞争的过程中,实现政党趋中化,最后考虑的是大多数人的利益。

书里还从教育、医疗、养老等很多个细节阐述了美国的民主,总体感觉,那里的工人很牛,老人很牛,老妇人很牛,总之就是普通人都很牛,动不动就能吓对方一声冷汗。

但是这种牛,也是有个底线的。某地交通局工会为了工人权益全城罢工的时候,做得太过分,到后面工人自己都骂起娘家的不是了,工会只好低下头来乖乖回到谈判桌上。

呃...话题又回到制衡了。想起经济学中,最佳的点都是那个平衡点,A=B的点上,效益最大。平衡,是一件很美妙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