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读书笔记 > 导航

《猫城记》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7-28

最新《猫城记》读后感(精品15篇)。

我们整理了以下最新关于“《猫城记》读后感”的资讯供您参考,在读过作品后,我被作者的文笔所惊叹。 读后感是对我们所读文章情感的表达和理性的思考的一种融合,如果你觉得这个资源可以帮助到你的朋友请不要吝啬分享给他们!

《猫城记》读后感 篇1

《猫城记》是老舍众多作品中不太知名的一部。一方面是由于小说自身艺术上的高度有限流于直白、肤浅;另一方面是对革命对共产主义的认识比较落后,对国民性只有批判没有建议让老舍这样的人提出建设性意见太勉为其难和极其悲观主义的论调,因此这部小说一直不被推荐。除非对老舍有特殊兴趣的人,一般不会注意这本书。

《猫城记》是一个直露的寓言,讲的是我登陆火星在猫国的所见所闻。不知道这是不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科幻小说。在《我怎样写〈猫城记〉》里面老舍提到了威尔斯,不知道是不是写《世界大战》那个威尔斯;倘是,老舍是看过科幻小说的。《猫城记》科幻是虚,暗喻是实,反映的还是当时旧中国的生态。可惜暗喻得不太暗,让人一看就明白了。小说把国民性放大了,像一幅漫画,夸张地表现当时中国人的缺陷。但老舍的笔是市民的笔,眼是市民的眼;他写的是那些被践踏的人的看法和感受,因此没有什么思想上的深度。

这部小说老舍不是奔着幽默去的,因此也不是特别幽默,饶是如此,也比《子夜》之流有趣得多。但是既不幽默,又无深度,小说的可读性就低了。这本书我推荐不太了解现代文学的人看,因为这本书让我们知道,在上个世纪中叶,就有人这样写文章。1930年代的人中国人,也不都是闷子。

《猫城记》读后感 篇2

第二次看老舍的《猫城记》,第一次阅读时,在被猫城灭国的惨况深深震撼的同时,也只约莫感觉老舍的政治感悟水平不如他的文学水平,而这次的幽默缺乏,又让我不免遗憾。再读一次,却又让我悟出些许东西来。

1、作者地位

在豆瓣老舍小组里,经常有人埋怨道跟许多大家相比,老舍全集迟迟未完整发行过的现状。作为文字地方性极强的少数民族作家,我觉得他应该跟如今的香港歌手何韵诗,talk show高手林海峰相仿,也许不能得到全国读者的喜欢,但应该在相应语言区域,会得到不少群众的认同啊。可是奥运会闭幕的当天,也竟是老舍先生的忌日,同时网络各处,也没见有多少相关的报道。其实光是看《骆驼祥子》的市民底层奋斗,《四世同堂》的沦陷抗争,都不足以让作者被如此冷待。或者说作者的死是一种忌讳,但巴金也是受过牛棚生涯,改革开放后依旧风光。终于我在这本《猫城记》里找回了答案:“大家夫斯基”“马祖大仙”“哄”……看来只要这些名词还在,老舍全集就很难出得全了。

2、历史意义

这是一本1932年的作品,那时候“大家夫斯基”“马祖大仙”正在江西反围剿中,努力生存。老舍以讽刺的笔墨对待这些远离北方的陌生苏俄事物,也算合理,就像祖辈们如今依旧会唱“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一样。传说中诺奖因为书中的这些而给予作者嘉奖,也算符合该奖的特色。讽刺的事物还有很多,如代表鸦片的“迷叶”,代表金钱的“国魂”,只会“抗议”的外交传统。书中还有一处猫人被埋,被誉为神来预言之笔,五年后的大屠杀正好与书中的矮猫埋人对应。这何尝不是跟鲁迅一样的国民性批判呢?至于短浅的教育文化制度,到今天也如此:炒股书,公务员考试书已经占据了书城的最显眼位置了,还有各种快餐文化也充斥货架,各种教育制度越来越不知所以……从吕思勉的分析来看,这都是宋朝以来的民风积累,历史只会在循环中深陷,那么上面的预言更像是循环过程中的历史报道吧。

《猫城记》无意中说中了朝代的敏感之处,因而至今不得彰显,但正是如此地鞭挞入里,因此才可能被时代列为不朽之作。中学时候看老舍,更多地是喜欢他的幽默文笔,如今看来,作者体现出来的区域性和时代性,更值得人们注意留神。由此看来善写湘西文化的沈从文,善写北京文化的老舍,自是比五四时期的许多革命作家更是隽永一些咯。

《猫城记》读后感 篇3

如果让我说对我影响最大的作家,我只能让王小波在前排就座,虽然我是如此的不情愿。追捧王小波是一件多么庸俗的事儿啊!可是我没留神,就让小波先生给影响了。往后排,免不了还要庸俗:郑渊洁。第三排并排坐着老少二位:老舍和王朔,鲁迅先生落后半个身位。几位先生只有最末一位帮我提升了一点品味!我也想说列夫·托尔斯泰,我也想说马尔克斯,我也想说卡尔维诺,我也想说米兰·昆德拉,但是拿望远镜看看这几块料,都排到门外面去了,真是不好意思找他们来装点门面。

我一点都不为我的趣味而自豪!

鲁郭茅,巴老曹,六大腕里面鲁、老我看得最多,老舍我最喜欢。单论现代作家这一块,我可以毫不脸红地说我最喜欢的是老舍。如果你不是特别喜欢老舍,别跟我谈老舍,我看过很多老舍!忘了谁说的,说钱锺书是学者的幽默,老舍是市民的幽默,赵树理是农民的幽默。学者的幽默领教了一点,也不过是耍嘴皮子掉书袋,我喜欢;市民的幽默更贫,幽默地彻底,就是为了幽默而幽默,不招笑还叫什么幽默!农民的幽默我体会的比较差,还是短练呵。

老舍兹一打算幽默,就不带点别的,也不专为弘扬什么鞭挞什么,先幽一默再说。这里面做的最足的是《牛天赐传》,从头贫到尾,一点正经没有。如果老舍只会幽默,那他不能在六大腕里面有一席之地,老舍也沉重,沉重也是幽默着沉重。《四世同堂》、《骆驼祥子》够沉重,也不是从头到尾的沉重。鲁迅先生是有幽默感的,但是他性子太烈,自己幽默可以,别人拿他开玩笑他不干。一门心思幽默的人,先得把自尊放下,先踩自己,才能踩别人。老舍看到了人民的疾苦,没想救他们于水火,而是想让他们在水火里面含着眼泪笑一笑,这就是老舍跟鲁迅策略的不同。老舍知道自己有多大屁股穿多大裤衩——这话没有影射鲁迅的意思,我同样赞赏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倘换作我,我做老舍,在旁边给鲁迅鼓掌叫好,唉,就是这么没责任感这么麻木不仁啊我,没治;鲁迅先生,您批评我吧。

《猫城记》是老舍众多作品中不太知名的一部。一方面是由于小说自身艺术上的高度有限——流于直白、肤浅;另一方面是对革命对共产主义的认识比较“落后”,对国民性只有批判没有建议——让老舍这样的人提出建设性意见太勉为其难——和极其悲观主义的论调,因此这部小说一直不被推荐。除非对老舍有特殊兴趣的人,一般不会注意这本书。

《猫城记》是一个直露的寓言,讲的是“我”登陆火星在猫国的所见所闻。不知道这是不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科幻小说。在《我怎样写〈猫城记〉》里面老舍提到了威尔斯,不知道是不是写《世界大战》那个威尔斯;倘是,老舍是看过科幻小说的。《猫城记》科幻是虚,暗喻是实,反映的还是当时旧中国的生态。可惜暗喻得不太暗,让人一看就明白了。小说把国民性放大了,像一幅漫画,夸张地表现当时中国人的缺陷。但老舍的笔是市民的笔,眼是市民的眼;他写的是那些被践踏的人的看法和感受,因此没有什么“思想上的”“深度”。

这部小说老舍不是奔着幽默去的,因此也不是特别幽默,饶是如此,也比《子夜》之流有趣得多。但是既不幽默,又无深度,小说的可读性就低了。这本书我推荐不太了解现代文学的人看,因为这本书让我们知道,在上个世纪中叶,就有人这样写文章。1930年代的人中国人,也不都是闷子。

《猫城记》读后感 (五)

老舍先生在1932年完成的一部当时称得上异类的一部作品《猫城记》,当年代表世界文坛最高荣誉的诺贝尔文学奖曾经钟情于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部作品在当时可算得上是一部超越时代的作品。当这部作品被介绍到西方时,这种题材及风格便深受西方读者的喜爱。有消息说,在1968年,诺贝尔奖已经决定将奖颁给老舍,只是由于他已辞世而作罢。

《猫城记》在开篇部分介绍,主人公乘坐飞机(船)来到火星,遇到当地智慧生命猫人;结尾部分解释,主人公目睹猫人国灭亡后半年,乘法国探险飞机(船)回到地球。从主人公自救脱险,结识猫人朋友,到学习猫人语言,进入猫国都城历险,等等诸多细节,无不符合社会科学逻辑。但在作者写作之时,人类所掌握的科技能力对火星了解还十分有限,对火星上是否存在高级生命也没有定论。可以说整篇小说是构筑在一个科学幻想式的背景上。

在这部作品中,老舍先生的黑色幽默的语言风格展露无疑。老舍先生是京味小说的先驱与代表,但在《猫城记》这部作品中却没有像以往那样用过多的北京方言编制形象。一方面这与上文提到的小说特殊背景有关,另一方面却是因为作者蓄意尝试着一种特殊的语言风格。作为猫人看待的另一种外国人,他们在与主人公善意地交流时有这样一段话,“我们为什么组织这个团体呢?因为本地人的污浊习惯是无法矫正的,他们的饭食和毒药差不多,他们的医生就是噢,他们就没有医生!”类似口语上的突然转折,常常被设计成相声中的包袱,这里令人莞尔一笑的同时,也会适宜地引起我们对那一年代的国民在卫生、医疗方面的状况和习惯的反思。这篇小说尽管主观上背离了当时常用的幽默手法,但客观上偶然地具备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才被世界广泛认可的黑色幽默艺术特色。

写的真好啊!悲凉啊!虽然写的是外太空的猫人,但是可以叫一本丑陋的中国人。影射的还是我们中国人人性的悲哀。在这本书里,这个温暖的人也终于是绝望了。猫人灭绝。不战而败。其中有解放前中国的影子,有的影子。有日本人打中国的影子。那屠杀就像南京大屠杀一样。老师和校长没有薪水。被,学生和老师是敌对的,互杀。学生没有知识,抵御不了外敌,就会窝里斗。听主人公讲人类穿高跟鞋的美妙,猫女也扶着墙学习踩砖头用脚尖走路。猫男则试着穿裤子。迷叶,猫人的生活离不开迷叶。和以前民国的大烟差不多。吃迷叶才可活的感觉好。猫兵遇到攻城的人,一概后退,给钱就投降。皇宫的墙上是堆烂泥,墙下沟填满臭水。因为攻城的矮人怕脏。这样可笑的抵御。(矮人们是我所知道的人们中最残忍的。猫国的灭亡是整个的,连他们的苍蝇都不剩几个。)老舍的原话。主人公最后搭法国到火星的探险飞机,才回到伟大光明的中国。最后一句结尾是整篇文字唯一有一点光的地方。其余就是灰暗。

《猫城记》读后感 篇4

猫城记读后感《猫城记》被认为是老舍先生一部另类的作品,而读者也通过这部作品认识了一位“另类”的老舍。这些“另类”也许源于人们未能从中找到老舍先生一贯幽默的笔调、社会底层那些小人物的悲欢离合,还有那些让人感觉亲热而温馨的浓浓的京味。而失了幽默、小人物和京味的《猫城记》,在它一经出版就遭到了各种各样的非议,甚至三年后,老舍先生在他的《我怎样写》一文中,也说这部作品是一部失败的作品。

多年后的老舍,便不得不连篇累牍地为这部失败的作品写出检讨文字,甚至先生那谜一般的生命永逝,似乎都与这部“另类”的作品有着扯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在欧洲老舍研究界享有权威地位的保尔巴迪先生在他的《**家老舍》一书中对《猫城记》也有着同样具有新意的另类评价,他认为**“揭示了当时普遍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某种思想状态,这是这部**所独特的贡献,……我们对作家由此而透露出来的某些独创性的思想不应漠然视之。”

也许,藉着**这些独创性的思想,我们可以稍许地撩开《猫城记》的神秘面纱,走近一个“另类”的老舍。

给我们另类感觉的首先是作品的形式。

《猫城记》在文体上具有很大的模糊性,长期以来被冠以寓言**、讽刺**、科幻**、奇遇**、幻寓**等等名称,由此可知它荒诞的外衣首先给人们带来的认知上的不确定性和无所适从,以及认知心理上的强烈冲击。

在《猫城记》中,我们几乎处处可见诸如《美丽新世界》、《神曲》、《辛巴达历险记》、《格列佛游记》、《阿丽思漫游奇境记》、《最先抵达月球的人》等西方奇遇游记中故事构建的影子,同时又不乏来自中国的《新西游记》、《地府志》、《地下旅行》等幻寓出奇、讥谈世风的成分。其中,与西方历险相同的故事结构不仅是一种摹仿形式,也是对乌托邦精神的继承。而中国传统的谴责讽喻**给予《猫城记》的又是猫城诸多景象所反映的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影儿。

老舍是一位特别关注政治、社会和文化的作家。他对乌托邦的关注和继承不仅表现在形式上,而且表现在整个精神世界上。老舍又是一位写实主义的作家,他在《文学概论讲义》中这样描写写实主义者的乌托邦理想:“几乎没有文艺作品是满足于目前一切的,乌托邦的写实者自然是具体地表示对现世不满,而想另建理想国。

”这是老舍最早提及乌托邦的文字,它的写作时间是在1930年到1934年间。最早提及“理想国”是在1934年写的《小病》中,最早提及“地上乐园”是在1935年到1936年间写的《我怎样写》中。而在《猫城记》中,同样也寄寓着鲜明的乌托邦理想。

**认为:“假如有好的领袖,猫国就一定有希望,在我的心中起了许多许多色彩鲜明的图画:猫城改建了,成为一座花园似的城市,**、雕塑、读书声、花、鸟、秩序、清洁、美丽……”

写实家对于现实的批判是永远基于一个指向未来的“他者”的,而乌托邦就是现实的“他者”形象,它永远以弃绝现实的面貌出现,而且永远激荡着乌托邦主义者对于建构未来社会的高度热情。在《猫城记》中,这种热情是藉着猫城的彻底毁灭迸发出来的。在老舍笔下,猫国是一个“我祖父敷衍,我的父亲敷衍,我敷衍,那些青年们敷衍”的无望的国度。

猫国最终亡国灭族,连一点希望都没有存留,这种彻底而决绝的态度来自**信仰中罪性死亡而神性回归的出死入生的理念。在老舍看来,只有彻底的毁灭,才会有完全的建构,它也许使我们感受到了“末日审判”的颤栗,然而《猫城记》又决不是一部绝望的沉沦之作,它的字里行间依然跳动着炽热的爱国情感,在作者悲天悯人的宗教情怀关照中,这种对社会的全面揭露和否定,只为催国人猛醒。假如猫人能醒,那个鸟语花香、书声朗朗的猫国也许就不是幻想了。

如果我们探源老舍先生的乌托邦情结,除了贫苦的出身和社会时代因素外,对于作为**信徒的老舍来说,宗教体认和宗教情怀就不能不说是他接受乌托邦思想的一个“前理解”基础了。

在**教思想中隐含着一种深刻的社会主义乌托邦思想,即“天国乌托邦”。早期的乌托邦社会主义笼罩着浓厚的**教色彩。许多乌托邦社会主义者本身就是虔诚的信徒。**宗教所倡导的正直善良、廉洁自立、渴望正义、乐于助人等优良品质,是社会主义运动与宗教的相容性。

早在1922年老舍先生翻译的宝广林作品《**教的大同主义》中就有这样的话:“以牺牲精神,使社会安堵,是福音之所在,即天国也!……平民感觉社会之黑暗与经济之不平者深,……是平民由觉悟而发现其理想之国家,……一面有世界共产,一面有国际联合,……以求建设**之新纪元焉!

……必须以上帝之圣灵,感动之,约束之,而后圣洁美满之社会,可实现矣。……今日上帝之灵,仍蓄于世人心中,继续前进,驱世界际于真善之域,提高斯世,即是天堂。”

老舍的乌托邦理想是一个简单的社会主义乌托邦理想。在这个理想的国家里,天堂的形想是明亮而生动的。把我们的视野从乌托邦的天国拉回到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猫城记》所反映的现实影像同样是鲜明而生动的。

1932年的中国,国民正为**和**的横行所苦,军阀在各自的地盘上作威作福,还强迫饥饿的民众夹道欢迎他们这些所谓保护者,甚至鼓动自己的军队到邻近地区抢劫。在中国北部地区,每年有近14万难民从满洲逃入海关。人民正遭受着战争的威胁和中国共产党的双重苦难,他们没有生命可言。而在猫国,迷叶林的所有者们为抵御抢劫者不得不聘用外邦人寻求庇护,更可悲的是,自己手下的护卫军同样是劫匪!

而校园内,一幕接一幕的惨剧也在不断地上演,正如《猫城记》中所描写的,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大学校长、教授被疯狂的学生非法监禁。

当《猫城记》开始在《现代》刊物上**后的第二个月,即1932年9月,**就披露了北京一批教授控告故宫博物馆管理当局偷卖文物的新闻,**一时哗然,当局不得不承认了自己的**事实。这又何尝不是猫国那个被盗卖已空的博物院的翻版呢?

把这些鲜活的现实从中华大地移向遥远的猫国,这种时空的错位给了我们陌生感,从而实现了作者的话语策略,同时也传达给我们又一种另类的感觉,那就是作者悄然改变了的观察视角。

写作《猫城记》的1932年,是老舍在英伦度过了五年教书、读书、写作的岁月后回到混乱不堪、强敌环伺的祖国不久,此时的他对现实政治和国事民瘼的关怀已有了一种全新的视角,那就是以“他者”的眼光重新打量自己曾置身其中的古老文明,对其进行文化反观的新视角。

猫王国的天空充满了绝望的阴霾,但这个外来的闯入者试图用一种感伤的文化观念来描述一个理想的现代中国。

在猫城,尘世间的种种弊端、黑暗、残缺、压抑和匮乏,在外来的观察视野里被放大,使它们与现实世界构成了双重关系,而这个观察者本身又与他心中理想的世界构成了双重的关系,这种强烈的双重对比关系不仅让我们因其中的绝望情绪而颤栗,它让我们联想到末日审判时白色大宝座前的毁灭,但同时又让我们隐隐感受到一份对理想国度的激情盼望,它让我们看见对天国翘首的**信徒脸上的荣光。我们之所以得以看见他们,乃是因为作者的笔端涌流着爱的激情,这是一种强烈的对土地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

在猫市,乡下的恶绅,街上的普通人,官场的丑恶人,校园里的**,儒林里的渣滓,军队里的懦夫,所有符合大众价值观的美好事物都被颠覆,失去了全部意义。然而,在这种颠覆的背后,是对理想国家的激情和信仰的坚定意志,这使得这种颠覆性的描写充满了强大的道德力量。这种道德颠覆是一种戏谑和讽刺,也是一种二元性。它也把自己的尖锐点指向了戏谑者和讽刺者本身。

在这个充斥着绝望气息的猫城,观察者和叙述者成为唯一的被取消者,他被取消的理由似乎只有一个,那就是因为他来自异域,在他的血管里流动的是别样的鲜血,它提供了一种可能的空间,这种空间让我们浮想联翩:他是一线希望?猫城的唯一救命稻草?

对西方异域文化的渴求?抑或只是来自**信徒确信的天国等待?

无论这种可能是什么,它都指向一种极大的现实可能,那就是它可能带给作者意想不到的灾难,而事实也确实如此。老舍先生被判犯有颠覆性叙述虚拟猫城罪和政治罪。那么,老舍先生是在说政治吗?

这是否又是他另类的一面呢?

“大家夫斯基哄”、“马祖大仙”、“红绳军”等意象在猫城留给了观察者深刻印象和强烈冲击,而在观察者看来,与其说猫城是毁于外敌的入侵,倒不如说是毁于这个纷乱无序的猫城社会。那么,老舍一定是在攻击政治?如果是这样,老舍太肤浅了!

猫城毁了,猫城是什么?国家?政权?

民族?《猫城记》并不是独立的作品,他依然是一个始终关注着文化的老舍先生的作品之一,深藏在老舍内心的还是他那惯常的、深深的文化伤痛。

走进猫城,这里没有城门,敷衍是他们的传统,就连那些被称为民族希望的儿童们,“脏、瘦、臭、丑”也成为他们的标签,这里昭示的是一种心智不健全、信仰虚无、价值理念模糊的民族性,它们一旦在儿童的心里扎了根,民族的希望便化为泡影,毁灭的绝望也就由此而生。而孩子们的教育则是“入学即毕业”的奇怪现象,这便更是绝望中的绝望了。

在猫城,革命被称之为“哄”,而它的由来常是因外界某一种思想的入驻,因此又为之加上一个个诸如“大家夫斯基”之类的定语,而这些“哄”的效果,照猫城唯一的明白人小蝎的话说,就是“人家的特色还是人家的,人家的改革是真改革了,我们还是我们;假如你一定要知道我们的特色,越闹越糟便是我们的特色。”当然,猫城也有土生土长的“哄”,那就是皇权与民权之间相互斗争的“参政哄”、“民政哄”等等。这些假如称为政哄的话,在小蝎看来,它们也有显明的现象:

“第一,政治只有变动,没有改革。这样,民主思想越发达,民众越贫苦。第二,政哄越多,青年们越浮浅。

大家都看政治,不管学识,即使有救国的真心,而且拿到政权,也是事到临头白瞪眼!没有应付的能力与知识。”

读到这些话,我想说老舍与其说是批评政治,不如说是批评文化。然而,他的鞭挞不同于那个时代的大呼小叫的风格,而是毁灭的风格,而老舍的毁灭是针对新生代的,因为他始终站在文化民族主义者的坚定立场上说出自己的文化关怀。这种关怀源于超越的视界和信仰的灵魂。

但很遗憾,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政治情形下,国人的接受视野正面临日趋严重的危机,尽管猫城只是一个想象中的火星小国,尽管作者是怀揣着满腔的爱国爱人的热情,但他另类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仍然远远超出了当时意识形态的承受力,老舍感到了深深的懊悔,“失败”成为他唯一可以言说的话语。

然而,正是这部失败的作品,深刻揭示了民族落后的症结所在。老舍先生不仅在作品中用一种近乎绝望的挣扎进行了民族种性的拷问,而且开出了民族自救的药方:以教育立人恢复人性,再从文化的复兴上升到国家民族的高度,这样,民智可开,民族有望,国家可强。

可以说,这样的疗救方案并没有超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传统,但老舍的突破在于,他一直以来并不看好五四时期一再强调的冲破一切束缚和鲜明决绝的“个性解放”态度,他着眼并关注的是由群体的自觉所体现出来的国家观念和自尊自信的民族意识,这是他独特的关怀视角和解决方式,这里彰显的是先生在重建国民性上与五四先驱的重大差异。老舍先生对市民群体的弱点有着不同于常人的深刻洞见,甚至带有一种“执拗的偏见”,然而正是这种偏见使他始终都延续着自己一贯的文化启蒙主题,《猫城记》也不例外。而这一主题之所以深刻,乃是因为,时至今日,当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迷思如过眼烟云般在历史的天空划过,尘埃落定,我们面临的依然是严峻的“文化启蒙”问题。

尽管有许多所谓的后结构主义者试图利用大众的主动性来消除精英话语,但不可否认的是,文化启蒙始终是一个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局部现实。

老舍,他始终以明确的文化担当意识固守着自己的文化使命,这是“老舍文学”一贯的深层底色。他自觉地肩负着破坏旧文化、创造新社会和新文化的双重十字架,坚定地走在文化十字架的思想家和实践者的道路上。

在老舍先生一生的创作时光中,有近三分之一都是在英美的自由国度里度过的,异域的文化体验给了他独特的思想感受和情感冲击,在巨大的文化落差冲击下,他踏上的是一个以有着深厚文化积存的文明古国的视阈去发现和理解眼前新文明的历程。他在异域的文化落差中艰难探索,建构起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心理和文化个性,使他能够以“他者”的眼光重新打量自己曾置身其中的古老文明。文化反观的视阈一旦打开,对国民劣根性的强烈批判就几乎贯穿了他的全部作品,《猫城记》也是其中之一,而且是举足轻重的一部。

他的文化心理机制和特异的思想历程,使他自觉地从文化层面去观察描写他所熟知的国民,**民族的命运,指向“文化改造”的预定主题,中西文化及国民性的比较就这样成了“老舍文学”的核心架构。

老舍以其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他以最独特的方式感知自己,同时感知一个独特的时代,从而创造出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

当我们再次捧读《猫城记》这部被老舍先生自称为“失败”的作品,掩卷长思,我们的灵魂便不得不叹服于他那惊人的道德眼光和心理深度。作者那种“执拗的偏见”使我们不能不面对我们自身文化的极大缺憾,不能不将审视的眼光投向我们的内心。直到今天,自省与反观依然是我们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以及自我改造的必要视角。

在这一点上,《猫城记》无疑是具有深刻的预见性的。

我们的文化需要谦卑!

《猫城记》读后感 篇5

《猫城记》这本书,大概是在2天之内看完的.这本书写得不是很多,言辞也是正如老舍先生自己说的那样“不是特别的幽默”,但对于一种寓言对当时社会的讽刺,我觉得还是写得很具体的。

先是一个自己对整体故事的复述把,这整个故事说的是一个人坐火箭到了火星,这个火星的上得人都是猫人,当然这一切都是假设的。这个人由于飞机出事故,就只有自己活了下来,后来被猫人捉住,学会了猫语。才知道猫城市个什么样的现状,这个人给猫人当守卫,这个这个人是以一个外国人的身份在猫国中生存的,就这样,写了他在农场帮猫人守迷树(一种类鸦片的毒品),后来进入猫城,眼看到猫城的生活状态,从猫城的大街上得人潮状态,到猫城的人民生活,到猫人的教育,到猫人的政治,最后写到了猫人的灭亡。这大概就整个故事的结构。

这本书我还没想好分为什么主题来一一详细解答,因为近期的任务比较多,事情也比较焦急,再说,我也很难对这整本书详细的再次翻看,我只是能提出些段落章句来分析一下。虽然不成什么结构,不能完整表达一个什么逻辑意义,但我还是想借一些段落和章节来写一下对国民风气下降,导致整个民风不好,从而整个社会,每个个体,在这个状态当中悲惨的生活进行一些认识,和批判。这本书,本是对中国当时社会的状况进行批判的,可是看到今天,当今社会仍然还有十之五六像书上所说的那样,我们这些人也必须感到有一丝警醒和对改造的期望。

我先作一个抄写感想,再做一个自己的总结,具体结构是这样。

书中有一段时对当时权势人和普通人的对比,就是有权势的人对乡下人作恶,甚至于打死乡下人,有权势的人都是毫不在乎的。这种情况的发生更加恐怖的是,就是乡下人自己也觉得发生这种事情也是没什么大不了的,好像已经把这种不合理认同,这种思想我们现代的人还依然固有。不对自己已经被侵害的权利作出自己的争取,而是自己默认自己的权利受到侵犯,而对于这种形式的认识总是认为自己没有办法,甘受剥夺,这是一个很恐怖的情况。但是在今天,很多有权势的人伤害到了普通的百姓,而且态度恶劣,可是百姓很少有人起来反抗,只是自己再背地里抱怨。

其中有一句话是说“死了便是死了,活着的总得吃迷叶。”好像别人死了就死了,被侵害了就侵害了,活着得就还是得活着,还是得忍受,还是要去接受这个事实,但是却无动于衷,保持现状,这是一个很恐怖的思想。就是我们怕麻烦,而所动于衷,这样就造成了所谓的奴性,所谓的权利被别人占用,主动性的丧失。

“外国人咳嗽一声,吓倒五百个猫兵。”这是对当时的时候中国害怕外国人做的一个批判,可能有些夸张。但我们拿到今天来看,依然是外来的和尚号念经,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对外国的人都有一种崇敬感,好似别人天生就要高出我们一个等级一样的。在我们平时的对话,和生活当中,我们都是更尊重外国人,而对于我们自己的民族,对于我们自己的国家的人,脸色中都有显现出一丝不屑和鄙夷的目光。这是我们最大的劣根性吗?还是我们的民族还没有所谓的民族自信心?劣根性的讨论是一个非常值得每个中国人自己反思的东西。

《猫城记》读后感 篇6

本书十万字,却看得内心百感交集。一本如此简短的小说却能使人读完后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思现状,让我难受、伤心、激动、震撼。这是现在那些几百万字的网文小说难以实现的。

读完本书,我感觉书中所举,许多例子都有现在正在发生的影子,猫人尚“迷叶”和“国魂”而现在的人也有“毒品”和“金钱至上”、不提什么妓女、妻妾、新旧派的激荡和变革……回过头来想想,人类的历史似乎就是不断重蹈覆辙,循环往复的在前进,“换汤不换药”,只是问题显著和问题隐晦一些。

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最清醒的猫”大鹰如何为国慷慨赴死,一位“最敷衍的青年”小蝎如何尽力救国,最后无奈求死。时代的黑暗不可怕,可怕的是麻木不仁,最可怕的是:孤独!

读书时我也迷茫,设若我也进入这个猫人的国,我该怎么做,仿效小蝎和大鹰,或许我还没他们做的好。估计最好的结局不是举枪自尽就是“近墨者黑”。黑暗的时代尤其同化他人。所有人都或被迫的、或顺从的被同化成“那个”样子。老的一代腐烂,带着新的一代一起沉沦……

要活在清醒中是多么困难!更何况还要想方设法救国。一个国的人来打,只有两个人想着救国剩下的都在抢着投降……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

然而从1840年起甚至更早的时间到20世纪30年代这一百多年里,中国人都在这么活着。为钱、为女人、为鸦片、为了自己。曾今看过一段报道,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外国人给中国人一点钱,我们就背着他们过河来打自己国家的军队。他们是获得了点钱,殊不知他们在城里的亲人都被那群牲口糟蹋干净了……

生活在当今的我们无法想象那个年代人民的愚昧,却深刻地意识到哪怕是“最古的国”、有“最多的宝贝”和“最富饶的土地”只要我们不努力、自由人代替我们成为国的、宝贝的、土地的主人。

读到此句泪水涌出……良心是大于生命的,就这句话,能使多少青年受益啊!

《猫城记》读后感 篇7

读了才发现,这并不是什么温情的童话,而是一个十分悲伤的故事:“我”因飞船故障,遗落到了火星上,刚好落在了一群猫人的地盘上。在那里,“我”遇到了大地主--大蝎,成为了守护他的迷叶林的“外国人”。通过大蝎,“我”知道了迷叶为何物,以及猫国种.种“丧失人格”的习惯和思想。最后,“我”目睹了猫国被一群矮人灭国。

在作家的描述里,我总能感受到强烈的痛心疾首的恨铁不成钢之意。大蝎的儿子小蝎是为数不多在混乱中仍保持判断力的人,但他太悲观了,因为他看得透,他太了解猫人了。不像初来乍到的“我”,在最后仍对猫人抱有希望。“我”认为猫人丧失了作为“人”的尊严,所谓“人格”。如若猫人能找回“人格”,那猫国便能重新振作起来。而沦落至火星上各国都奚落猫国的境地,乃是猫国人民咎由自取。是猫人自己先放低了自身,不把自己当人,沦为了一群为迷叶不知所谓的小丑,挥霍掉了光辉悠久的历史,也挥霍尽了年轻一代的未来。

而小蝎的朋友大鹰的出场,仅有一章,却将整个故事推向了最高潮。彼时,外国的矮人已举兵侵犯猫国。大鹰赶到小蝎家中,但小蝎外出不在,便与“我”开始攀谈。大鹰是从不食用迷叶之人,也提倡禁止迷叶,却因此遭到了所有猫人的排斥和挤兑,被迫隐居于山林中。他道出了猫人最致命的弱点,即丧失了作为人的尊严。唯一清醒的人,也许就是最痛苦的人。因为无知的人,对于面临的结局以及自身的可悲之处,都是茫然无知的。

当大鹰与小蝎见面时,他们抱头痛哭,为着渺茫的猫国前景。哭后才分开商量对策,最后商议的唯一办法便是将大鹰杀死,将其头颅悬挂于猫城城门之上,用于威迫小蝎父亲的军队听令小蝎,上阵迎敌。而这一切都是大鹰提出的。与挚友议定后的大鹰,慷慨就死,连自己的儿子都无从考虑。然而,这只是在用生命做一场豪赌:他用自身的性命,渴求换来猫人的觉醒,渴求换来他们的奋起抵抗,换来猫国的兴起。

可当他的头颅被悬挂在城门之上时,只引来了一群人看热闹,一群乌鸦来啄食。无数的猫人军队临阵脱逃,而不允许军队撤退的小蝎,则成了众矢之的。“我”带着小蝎和他的情人迷逃亡,这时的小蝎实际上已经跟大鹰一样,成了一个腐烂的头颅,任由悲伤啄食。在“我”昏睡之际,小蝎和迷用“我”的手枪自绝,结束了逃亡。

我突然觉得好悲伤,我与小说中的“我”一起哭了起来,如同“我”失去挚友那般悲伤。而大鹰赴死时,更是让我狠狠地落了好一会眼泪。这就是文字的魅力,作家的魅力。老舍先生很温暖,文笔也很温暖,始终有一种人文关怀。哪怕失去人格的猫人多么的愚昧和野蛮,他的描述里更多的是透露着怜悯。他通过“我”的观察和阐述,总想着能否将猫国振兴起来。“或许一切还有救”,“我”心里一直这般认为的。可大鹰和小蝎这样的猫人毕竟太少了,猫国终于还是消失了。而大鹰和小蝎,在老舍先生的描述的,却变得格外的生动,我都为着这两个人落了泪,也着实为他们悲伤着。尤其是大鹰,明明关于他的篇幅很少,却最为打动人。所谓“大师”应该就是如此。不费笔墨,却将那人的可敬可怜之处表达的淋漓尽致。

而读过此书过后,我突然明白,也许真正舍身取义者,大多不在意其他人是否对他有所误解,不在意评判,不在意名声。只在乎能否改变一些根深蒂固的陋习,唤醒那些未完全泯没的人性。哪怕是以生命为代价,哪怕最终事与愿违。这一点无畏,真让我佩服。

我也总会在比较大鹰和小蝎,也许大鹰还是幸福一点的,他怀抱着希望死去,多少相信着自己的死能带来转变,勇敢地成为了那个被乌鸦啄食的英雄。而小蝎,则成为了一个看着猫国走向灭亡的,被巨大悲哀啄食的英雄。可英雄这一称呼,不过是旁观者的慨叹,悲剧里的英雄者,永远被伤得最深,啄食得体无完肤。

《猫城记》读后感 篇8

说起《猫城记》100个中国人里面可能有99个没有听过这本小说的,要提起老舍先生,我想恐怕100个中国人里面可能只有一个没有听过他老人家的名字吧!而在国外,老舍的《猫城记》是和《骆驼祥》并驾齐驱的。并且,老舍先生也是因为《猫城记》几乎拿了诺贝尔文学奖。

我认为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个很不国际化的奖,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评奖的大师们都是不懂中文的,而中文的小说被翻译到外国而又翻译的很好的少之又少,《猫城记》却是一个例外。《猫城记》被广泛的翻译成各国文字(其中就有瑞典文版),并且在各国都很受欢迎,被认为是讽刺小说中的精品。前苏联的一本颇有影响的杂志《新世纪》发行了老舍的《猫城记》,连载后又出版了单行本,发行了70万册。

《猫城记》是以一个科幻小说的形式出现,讲我一个中国人坐航天飞机到了火星。于是,我认识了这个星球上最糟糕的一个国家的人——猫城人。这个国家的人贪婪、懒惰、古老、腐败、混乱、愚蠢……反正全世界上最恶毒的词语用在这个国家上都不为过。他们不劳动,不讲卫生,怕水不洗澡,最惧怕的就是外国人,他们不吃饭只吃一种叫做“迷叶”毒品。

这个国家上的人以各种手段想方设法的得到“迷叶”和“国魂”,为此不惜随意杀人。这个国家的人曾经产生过各种政党——哄,但是都以皇帝给“哄”们“迷叶”而不了了之。这个国家的人喜欢看热闹,而且不遵守规矩,有点钱的人就是娶老婆和妾,然后就是“哪什么”。连年轻人也是非常的麻木,学者更是一塌糊涂,古董全部变卖给外国人来换取外国人的东西和“迷叶”。只要与外国人打起仗来就作鸟兽散。

听到我上面的描述,您想想像不像那个时候的中国?而且,从某种意义上上来说这本小说揭露了中国人许多最根本的劣根性。《猫城记》寓言化地描写了人际关系的复杂,嘲讽了人的劣根性,具有超越国界的世界性。

当然,老舍先生写这本书的'时候对马列主义和红军是有误解的,他把红军的长征描写成是逃跑和向外国人投降,这是不对的。这也是直接导致老舍先生自杀的原因,因为江青看了这本书很不满意。江青看了这本书后,大怒:这简直是在污蔑中国,批判!

于是,懦弱的老舍先生投河自杀了。这时,老舍先生并不知道诺贝尔文学奖拍板定了他,他选择了与世诀别的道路。诺贝尔文学奖从不给死去的人,无论他多么好的著作,多么名声显著。于是老舍先生当之无愧的第一名被取消,这样,诺贝尔文学奖被授予了第二名,1968年得主是日本的川端康成。

由于种种原因,《猫城记》后来没有出过单行本,收在《老舍文集》中。

《猫城记》读后感 篇9

《猫城记》采用游记式的结构展开故事。通过“我”来到火星,写下“我”的一系列猫国奇遇。以“我”飞离地球开始,以“我”返回地球结束。

写“我”坐着飞机,往返于地球与火星之间,这在20世纪30年代还只是科学幻想。如今,随着航天飞机的发明,人类坐着“飞机”飞向太空以变为现实。至于何时踏上火星,只是时间问题。

《猫城记》着力对当时中国的黑暗进行深刻的揭露、批判,通篇过于悲观。诚如作者所言:“到处是黑暗,黑暗,一百分的黑暗。

”而这本书的幽默,着实别具一格,是真正的黑幽默,无处不充实着讽刺,嘲笑,影射。

不过,《猫城记》并不是老舍很满意的作品。在网上关于这本书的资料上我看到老舍先生这么说:“在《猫城记》中,不仅讽刺了当时的军阀政客与统治者,也讽刺了前进中的人物,说他们只讲空话而不办真事。

这是因为我没有参加革命,所以我只觉得革命这是极端的、空虚的,不了解他们的热情和理想。我很后悔,我曾写过那样的讽刺……”

无论主题是否偏颇,这本书的语言都值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语言的学习就是机械的重复,那重复的东西就该是某种类似语言的东西,而人的思考多数情况下并不能影响语言,所以,在重复机械的思考中,或许,我学会了某种空中楼阁般的语言。

我非常喜欢《猫城记》这本书。

作者和他的朋友飞到火星,飞机坏了,朋友死了,但作者意外地活了下来。他只有碎得像些挂着的干菠菜的衣服和肚子里的干粮,几乎等于一贫如洗(除此之外,他还有一把手枪,一盒火柴)。

作者认识房东蝎子,它的粉丝森林是它的生命线。大蝎请作者为它守护迷林,因为大蝎认为作者这个“外国人”(其实是外星人)就是迷林的守护神;大蝎的儿子小蝎去过外国,是个“新派”人物,有一些知识,看不惯猫人国里这些猫人的自私行为,却又无法改变事实,只好无比的悲观,每天与比迷叶还迷的迷一起嬉笑打闹;守寡在家的公使太太,带着公使的八个妾,最喜欢说的就是“不吃迷叶”,每天要说百十遍:“公使太太,到过外国,我不吃迷叶!

”“喂,外国人,你该交房租了,五十国魂(猫国的货币),我们不吃迷叶!”最后,外敌入侵时,由于猫人的软弱无能和为自己着想,作者也见证了猫国的灭亡。

一般来说,猫是非常自私,颓废和软弱。它们时时刻刻为自己着想,**种植迷叶(一种能让人的饥饿感消失,让人变懒的植物),收获后分给自己的亲戚,剩下的**卖出;皇帝吃**进贡的迷叶;老百姓只能吃饭菜,饥一顿饱一顿,生活非常艰苦;人们当兵只为了每月的那几片迷叶。猫人的宗旨是:

欺负他人,不要合作,互相打扰,绝对不要互相接触。

我无法想象——这样一个国家是怎么形成的?没有规章制度,国家一团糟,还有3000多年的历史!为什么不造反呢?

后来,我明白了,因为这个国家太软弱,太自私,太愚蠢了。它们没有文化,而皇上又过于“聪明”,人民讲什么,他就提倡什么,可最后还是一事无成。

猫国的灭亡是必然的,它们不懂得合作,自相残杀,不灭亡,天理难容!毕竟,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条法则——弱者吃丛林,适者生存。

《猫城记》读后感 篇10

我感到名词的匮乏,所谓真理和道义正迷乱我的心智。形容词离我而去,不敢堂而皇之的使用所谓的抒情。这与我一向追求的理智颇有冲突之处。

坚守的被动摇,吸收的不能补足,便感到无边的空虚。我不敢安慰自己说小桶的水倒入大桶,达了一个新的境界,这种空虚自然会有,而且是暂时的。这些关于透支未来的计划,我愈发感觉他的可怕和难以承受。

读过《猫城记》,总算明白了老舍何许人也,所谓的幽默之风格到底是什么。但是要让我正儿八经的写读后感,我现在断不能也不肯写出,因为疑惑太多,若我不能找出思考的切入点,是没有言语的资格的,只能做“沉默的大多数”了。但是这一切的事情又都过于繁杂,无用的道理只能培养无用的人,这是我所不愿的,而所谓的直面生活,却只能得到更多的迷惑。我已不敢把生活做简单的归类,说这是生机所迫,那是遭遇可怜。总觉得一切的不人道,历史总该负那么点责任。

《猫城记》读后感 篇11

用几天时间读了老舍老师比较独特的作品,《猫城记》一开始就觉得这是一本带有黑色幽默的讽刺小说。或许是不喜欢那段历史,我一直很抵触看这本书,这或许就是为什么10万左右的书,看了将近一星期。

不厚的书,包含了太多东西。剖析着那个时代的中国人。

主人公一开始被捉,那情形让人不由想起“”时期,受压迫的知识分子;学习猫语言,知道猫国的国食——迷叶;了解到国情,全国上下无论老少都不做工,不种粮食;欺骗是交往的手段,迷叶是交流的前题;教育是无用的东西,小猫人打教员,骂校长,人人上大学,人人以第一的成绩毕业,却什么也不用学习;图书馆里的书被卖到国外,博物馆的文物被买到国外,除了女猫人和迷叶,其他无用的东西,都被卖到国外创外汇,如果有这个东西的话。没有医疗,迷叶可以治一切的病,像不像万能的鸦片呢?革命叫做“哄”,皇上却是“万哄之主”;因为外国有夫斯基,猫国就要“哄”一次“大家夫斯基”,夫斯基是什么,又没人可以回答。

小歇,一个悲观的浪漫主义者,看清了一切,是唯一一个用头脑思考的有实力的猫人,有没有一点鲁迅先生的影子呢?令一个没有实力的是大鹰——大家给的外号——一个只出现在两个章节,一章节在说实话,一章节头被挂在城门口。清末期有多少无名之士像大鹰一样,用生命的代价妄想唤醒麻木的中国人呢?迷,小歇的爱人,即使整天听小歇的理论,还是摆脱不了“看戏”“拜大仙”的老思想,可见猫人思想之顽固。外国人在猫国有专门的城,猫国贵族靠外国人看守迷树林,猫国最后被外国人赶跑,被比猫人还要矮的外国人,呵呵,比猫人还矮。皇上在外国入侵的时候“迁都”,猫人学者在逃亡的时候还在为皇上的垂怜争吵。猫国最后两个猫人互相咬死,其中的含义呼之欲出了。最后主人公回到了那个平安美丽宁静的中国。

小歇也说过猫国灭亡的原因——糊涂。猫人已经失去了一个民族应有的品格。

“一个人没有了人格,他就不会被当做人看待。”失去了人格,无法自称为人。

《猫城记》读后感 篇12

《猫城记》读后感范文【一】

我感到名词的匮乏,所谓真理和道义正迷乱我的心智。形容词离我而去,不敢用所谓的抒情诗。这与我一向追求的理智颇有冲突之处。

坚持被动摇晃,吸收不可补充,便感到无限空虚。小水桶里的水倒进大水桶里达到新的状态,我不敢安慰自己。这种空虚自然会存在,而且是暂时的。这些透支未来的计划,让我感觉越来越可怕和难以忍受。

读过《猫城记》,总算明白了老舍何许人也,所谓的幽默之风格到底是什么。但是要让我正儿八经的写读后感,我现在断不能也不肯写出,因为疑惑太多,若我不能找出思考的切入点,是没有言语的资格的,只能做“沉默的大多数”了。但是这一切的事情又都过于繁杂,无用的道理只能培养无用的人,这是我所不愿的,而所谓的直面生活,却只能得到更多的迷惑。

我已直不敢对生活做一个简单的分类,说这是生命力所迫,那是悲悯。总觉得一切的不人道,历史总该负那么点责任。

《猫城记》读后感范文【二】

读完老舍先生的《猫城记》后,又查找翻阅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作品背景是在中国发生九一八事件之后,当时国内政治正值黑暗不堪、时局混乱的时期 。

这部作品从序言开始就充满了讽刺。他这么说道:“《猫城记》是个噩梦,为什么写它?

最大的原因:吃多了。”老舍先生对自己进行了一个大大的讽刺,因为吃饱撑的写了它。

当然,我们都知道事实并非如此。通过反讽,我们可以向当时的社会表达我们的不满和悲哀。借描写火星猫人民族的衰亡,影射旧中国**的腐败无能、盲目自大,人民族麻木愚昧和崇洋媚外的奴才心理。

对于猫城真正的的写作动机,老舍先生自己这样说过:“我之所以揭露他们(猫人)的坏处,原是由于爱他们,也是无可否认的。我爱他们,惭愧!

我到底只能讽刺他们了。”可见老舍先生的一片忧国忧民之心。

《猫城记》读后感范文【三】

用几天时间读了老舍老师比较独特的作品,《猫城记》一开始就觉得这是一本带有黑色幽默的讽刺**。也许我不喜欢那段历史。我一直不愿意读这本书。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我读了将近一周的10万本书。

不厚的书,包含了太多东西。剖析着那个时代的中国人。

主人公一开始被捉,那情形让人不由想起“”时期,受压迫的知识分子;学***言,知道猫国的国食----迷叶;了解到国情,全国上下无论老少都不做工,不种粮食;欺骗是交往的手段,迷叶是交流的前题;教育是无用的东西,小猫人打教员,骂校长,人人上大学,人人以第一的成绩毕业,却什么也不用学习;图书馆里的书被卖到国外,博物馆的文物被买到国外,除了女猫人和迷叶,其他无用的东西,都被卖到国外创外汇,如果有这个东西的话。没有医疗,迷叶可以治一切的病,像不像万能的鸦片呢?革命叫做“哄”,皇上却是“万哄之主”;因为外国有夫斯基,猫国就要“哄”一次“大家夫斯基”,夫斯基是什么,又没人可以回答。

小歇,一个悲观的浪漫主义者,看清了一切,是唯一一个用头脑思考的有实力的猫人,有没有一点鲁迅先生的影子呢?令一个没有实力的是大鹰----大家给的外号----一个只出现在两个章节,一章节在说实话,一章节头被挂在城门口。晚清有多少无名之人,像雄鹰一样,用生命的代价试图唤醒麻木的中国人?

迷,小歇的爱人,即使整天听小歇的理论,还是摆脱不了“看戏”“拜大仙”的老思想,可见猫人思想之顽固。外国人在猫国拥有的特殊城市,猫国贵族靠外国人守林,猫国终于被外国人赶走,被外国人比猫人还矮,哈哈,比猫人还矮。皇上在外国入侵的时候“迁都”,猫人学者在逃亡的时候还在为皇上的垂怜争吵。

猫国最后两个猫人互相咬死,其中的含义呼之欲出了。最后,主人公回到了和平、美丽、和平的中国。

小歇也说过猫国灭亡的原因----糊涂。猫人已经失去了一个民族应有的品格。

“一个人没有了人格,他就不会被当做人看待。”失去了人格,无法自称为人。

《猫城记》读后感范文【四】

《猫城记》的作者老舍是当代有名的大文豪,在小学我们学过他的文章《骆驼祥子》,在一次电视节目中无意看到了这位大文豪另一个作品----《猫城记》。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架开往火星的飞船,意外降落,只有“我”幸存下来,但却到了一个奇怪的地方,被一群猫脸人身的人带到了他们的城市猫城。猫城这个城市在历史上驻足了两万多年,他们很久以前和外国打仗,并且取得了胜利,可是在最近的时间,他们互相残杀,忘记了应该保卫自己的国家,而起了内讧,导致自己封闭在自己的城市内,而“我”亲眼看见了猫人与一群矮子兵的战争,使猫城这座拥有两万多年文明的古城消失。

老舍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奇妙、惊心动魄、不可思议的国家消失。其实,这就是老舍当时生活的社会。作者通过这篇文章反映了旧社会人民自私自利,只想自我的本质,但同时也说明了当时社会**的无能与腐败,而这我想也是老舍因无法改变这一切,无法抒发自我的内心抱负,而且并因为“”的**而投河的原因。

事实上,猫人和猫城的最终毁灭,正是老舍想告诉世人的道理:如果我们这样沉沦下去,只想着自己,保留私利的本质,那么这个社会就会被敌人入侵!

但现在我们生活的社会是另一个场景。我认为这与老舍鲁迅用文字刺杀仇家勇臣,唤醒世界文坛巨擘有关。我相信在今天的社会里,我们可以再创辉煌!

《猫城记》读后感范文【五】

本书十万字,却看得内心百感交集。一本如此简短的**却能使人读完后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思现状,让我难受、伤心、激动、震撼。这是现在那些几百万字的网文**难以实现的。

读完本书,我感觉书中所举,许多例子都有现在正在发生的影子,猫人尚“迷叶”和“国魂”而现在的人也有“”和“金钱至上”、不提什么妓女、妻妾、新旧派的激荡和变革......回过头来想想,人类的历史似乎就是不断重蹈覆辙,循环往复的在前进,“换汤不换药”,只是问题显著和问题隐晦一些。

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最清醒的猫”大鹰如何为国慷慨赴死,一位“最敷衍的青年”小蝎如何尽力救国,最后无奈求死。时代的黑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冷漠,最可怕的是:孤独!

读书时我也迷茫,设若我也进入这个猫人的国,我该怎么做,仿效小蝎和大鹰,或许我还没他们做的好。估计最好的结局不是举枪自尽就是“近墨者黑”。黑暗的时代尤其同化他人。

所有人都或被迫的、或顺从的被同化成“那个”样子。老一代腐烂,新一代沉沦

要活在清醒中是多么困难!更何况还要想方设法救国。当一个国家的人来打仗时,只有两个人想救国,其余的人都在为投降而战。。。多可悲的事。

然而,从1840年甚至更早到1930年代,中国人已经这样生活了100多年。为钱、为女人、为鸦片、为了自己。今天我读到一篇报道,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时,外国人给了中国人一点钱,我们背着他们过河与自己的军队作战。

他们是获得了点钱,殊不知他们在城里的亲人都被那群牲口糟蹋干净了......

生活在当今的我们无法想象那个年代人民的愚昧,却深刻地意识到哪怕是“最古的国”、有“最多的宝贝”和“最富饶的土地”只要我们不努力、自由人代替我们成为国的、宝贝的、土地的主人。

最后我想说本书最令我感触颇多的:“良心是大于生命的,再见,地球先生。”

读了这句话,眼泪涌出。。。良知大于生命,就这句话,能让多少年轻人受益!

《猫城记》读后感 篇13

《猫城记》是老舍比较冷门的一本书,很多人听都没听过这本书,我也是机缘巧合在张伟杰家看到这本书。反正闲来无事,以为是本奇遇小说的我就借来一阅。

一开始我有些失望,这不是我喜欢的题材,但想到都看了几章,也没什么别的书可以读了,我也就勉强继续,但没想到,越读越迷茫,但又更想读。读完之后,我感到名词的匮乏,所谓真理和道义正迷乱我的心智。形容词也离我而去,不敢堂而皇之的使用所谓的抒情。

读过《猫城记》,总算明白了老舍何许人也,所谓的幽默风格到底是什么。但是要让我正儿八经的写读后感,我现在不能也不肯写出,因为疑惑太多,若我不能找出思考的切入点,是没有评论的资格的,只能做“沉默的大多数”了。

《猫城记》采用游记式的结构展开故事。通过“我”来到火星,写下“我”的一系列猫国奇遇。以“我”飞离地球开始,以“我”返回地球结束。写“我”坐着飞机,往返于地球与火星之间,这在20世纪30年代还只是科学幻想。如今,随着航天飞机的发明,人类坐着“飞机”飞向太空以变为现实。至于何日踏上火星,那只是个时间问题了。《猫城记》着力对当时中国的黑暗进行深刻的揭露、批判,通篇过于悲观。诚如作者所言:“到处是黑暗,黑暗,一百分的黑暗。”

而这本书的幽默,着实别具一格,是真正的黑幽默,无处不充实着讽刺,嘲笑,影射。

不过,《猫城记》并不是老舍很满意的作品。在网上关于这本书的资料上我看到老舍先生这么说:“在《猫城记》中,不仅讽刺了当时的军阀政客与统治者,也讽刺了前进中的人物,说他们只讲空话而不办真事。这是因为我未能参加革命,所以只觉得那些革命者未免偏激空洞,而不明白他们的热诚与理想。我很后悔,我曾写过那样的讽刺……”

无论主题立意是否有失偏驳,但这本书的语言也配得上诺比尔文学奖。

语言的学习就是机械的重复,那重复的东西就该是某种类似语言的东西,而人的思考多数情况下并不能影响语言,所以,在重复机械的思考中,或许,我学会了某种空中楼阁般的语言。

《猫城记》读后感 篇14

《猫城记》读后感800字范文:相比《骆驼祥子》而言,老舍的《猫城记》更不为人所知,然而此书在国外却享有很高的美誉度,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奉新书友会第六期共读的就是这本《猫城记》,它是老舍先生于1932年创作的一篇科幻类讽刺小说,讲述的是“我”乘坐一架飞往火星的飞机时发生意外,误入“猫城”,开始一段匪夷所思的外星生活……小说通篇以辛辣讽刺的笔墨描写了当时处于内忧外患的中国及国人的生活、心理状态。

一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确实有点看不太懂。但越往后读,便越能觉出书中的韵味来。老舍在书中刻画了一个个生动的猫城人形象。比如“大蝎”,他是猫国的重要人物,大地主兼政客,诗人与军官,他种了一大片“迷林”,而“迷叶”其实是猫国的“国食”,这也就意味着大蝎除了是个商人,读后感其实也是个把控权利与武装力量的军阀政客,他通过种植坑害百姓的东西来赚取经济利益的行为,正是映射了当时官商一体的社会弊病。“大蝎”的儿子“小蝎”是个出过洋的新派人物,有知识并且也认识到了社会和国家的各种弊端却无力也无心去改变,受外来文化影响讲究“自由联合”与“迷”嬉笑怒骂,却又抛不开传统家庭的经济支撑只能听从安排娶妻生子,于是就成了“坏事不屑做,好事做不了”的“敷衍之人”;带着8个小妾在家为死去的丈夫守节只为了一块“贞节牌坊”的公使太太;入学第一天就毕业、人人都是第一的大学生;被欠薪几十年、不被学生尊重反而被杀害的老师校长……

一个个看似荒诞不经不可思议的人物和故事冲击着我的脑海,透过一段段的文字描写,我能清晰地看见那个贪婪、懒惰、古老、腐败、愚蠢的国度,也能对那些麻木不仁的国民的劣根性知晓一二,政府的昏庸无能,官员的腐败堕落、民众的愚昧盲从,社会道德的缺失、教育的形同虚设、年轻人的迷茫与麻木……种种问题交织在一起,最终导致猫国的灰飞烟灭。

老舍先生写这部作品,我想他的初衷也是揭示旧社会的种种陋习,唤醒民众的自我觉醒,渴望国民引以为戒,开拓出一条光明的前行之路。这部作品的写作时间虽然距今已过去几十年,但如今读来,仍感颇为深刻,我想,它能够作为一面镜子,折射出历史的人生百态,更能给现世之人敲响警钟。

《猫城记》读后感 篇15

《猫城记》在开篇部分介绍,主人公乘坐飞机(船)来到火星,遇到当地智慧生命猫人;结尾部分解释,主人公目睹猫人国灭亡后半年,乘法国探险飞机(船)回到地球。从主人公自救脱险,结识猫人朋友,到学习猫人语言,进入猫国都城历险,等等诸多细节,无不符合社会科学逻辑。但在作者写作之时,人类所掌握的科技能力对火星了解还十分有限,对火星上是否存在高级生命也没有定论。可以说整篇小说使筑在一个科学幻想式的背景上。

在这部作品中,老舍先生的黑色幽默的语言风格展露无疑。老舍先生是京味小说的先驱与代表,但在《猫城记》这部作品中却没有像以往那样用过多的北京方言编制形象。一方面这与上文提到的小说特殊背景有关,另一方面却是因为作者蓄意尝试着一种特殊的语言风格。作为猫人看待的另一种外国人,他们在与主人公善意地交流时有这样一段话,“我们为什么组织这个团体呢?因为本地人的污浊习惯是无法矫正的,他们的饭食和毒药差不多,他们的医生就是噢,他们就没有医生!”类似口语上的突然转折,常常被设计成相声中的包袱,这里令人莞尔一笑的同时,也会适宜地引起我们对那一年代的国民在卫生、医疗方面的状况和习惯的反思。这篇小说尽管主观上背离了当时常用的幽默手法,但客观上偶然地具备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才被世界广泛认可的黑色幽默艺术特色。

写的真好啊!悲凉啊!虽然写的是外太空的猫人,但是可以叫一本丑陋的中国人。影射的还是我们中国人人性的悲哀。在这本书里,这个温暖的人也终于是绝望了。猫人灭绝。不战而败。其中有解放前中国的影子,有的影子。有日本人打中国的影子。那屠杀就像南京__一样。老师和校长没有薪水。被批斗,学生和老师是敌对的,互杀。学生没有知识,抵御不了外敌,就会窝里斗。听主人公讲人类穿高跟鞋的美妙,猫女也扶着墙学习踩砖头用脚尖走路。猫男则试着穿裤子。迷叶,猫人的生活离不开迷叶。和以前民国的大烟差不多。吃迷叶才可活的感觉好。猫兵遇到攻城的人,一概后退,给钱就投降。皇宫的墙上是堆烂泥,墙下沟填满臭水。因为攻城的矮人怕脏。这样可笑的抵御。(矮人们是我所知道的人们中最残忍的。猫国的灭亡是整个的,连他们的苍蝇都不剩几个。)老舍的原话。主人公最后搭法国到火星的探险飞机,才回到伟大光明的中国。最后一句结尾是整篇文字有一点光的地方。其余就是灰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