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读书笔记 > 导航

苏东坡传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7-24

最新苏东坡传读后感必备12篇。

如何让自己的作品读后感显得更为高大上呢?作者写的作品,读后让人很受感动,令人感慨良多。因为读书产生了对世界的认识,应该要将其记在读后感里,“苏东坡传读后感”所涉及的问题广泛而复杂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1

若秉局外者观,遑论人,事物言语都不可道断。

苏子仙逝,赤壁下,扣舷歌中的空明流光是寻不见了,连虾侣鹿友也同北宋漫土投到时间长河中,涤出几个字给后人照鉴。巧合得是,目前,我们正在眼究欧丽娟对《红楼梦》的解读。有人说,我们常常把自己的价值观投射到《红楼梦》的哲学和价值观上,而忽略了作者的初衷。自然,我们可以得到与当下紧密契合、追求自由爱情的宝黛形象。哪知滴尽辛酸泪的册页中,只是伤心事,未咏两人情。

倘如窥史料手稿便可云云,当真是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苏东坡了。

《苏东坡传》不是苏东坡的生平,而是史学家的研磨和坊间高墙之外的民众话余?也不是,而是文学家的赞美拌着史料浇筑的墓志?也不是,而是躺在书页中的点横撇捺?

也不是,它仅仅是林语堂写的象罢了。一个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完美象。

那么我读《苏东坡传》在读些什么?

我读出的是他旷达的笑容,他的刚正与悲天悯人,他神采奕奕挥手,他两臂生风,他孑然而去。那是照见本心。说千道万,此刻,我也仅仅在写我心中苏子的象。

《苏东坡传》大体是顺着苏轼人生轨迹来铺墨的,拿这篇短短的感言去捋一篇,怕是不够也没有意思。我们只需知道那个年少成名的苏轼和中年发迹的苏洵,还有苏辙三人带着家眷去往了京都再去往天下。(此处沿用原书的用词,京都指京城)。

这样说似乎对于子由来说不太公平,似有此人无关要紧之意。可苏轼一生的波澜中,子由都不止是个岸边路人,他也时常投石入水、荡起涟漪,说苏子不可不说苏辙。他们之间的兄弟友爱与以后顺逆荣枯过程中的手足之情,是苏子一生歌詠的素材。

但此处先按下不表,首要,说苏子绝不可不说的,是才华。

填一首《南歌子》来看。

箭舟穿巴蜀,天人下东江。水浮星斗入文章,年少白衣黑发、好儿郎。

沽酒京南铺,直言殿上皇。满袖潇洒语轻狂,梳揽碧湖梅寺、在苏杭。

眉山生三苏,草木尽皆枯,我批:东坡可占十中之七。雏凤清于老风声,子由也在兄长墓志铭上道:

“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中国传统的文人艺术中,似乎是融为一体的存在。

善诗词歌赋者多通音律绘事,善绘事者多通书法。这是极为具有包容力和多发展方向的中国文化孕育出的奇特。苏子,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几乎和山神云一样是文人。

他的天分和他的潇洒,那是能腾空而起的天气,名气在外,自然是官场敌对势力的目标。自请离京,远走他乡,他乡却是第二乡,才成就了如今的杭州。

说苏子不可不说的是豁达。他的一生纵然十分精彩,却也是浮浮沉沉。他一方面可以陪玉皇大帝,另一方面可以陪乞丐。在他眼里,没有人不是好人。

被贬海南,海角天涯处,屋漏雨飘,流金酷暑之热,折胶严冬之寒,冰蚕火鼠可以生,一呼之温,一吸之凉。他说此间还剩得一幸,无甚瘴也。若我在此,不以头抢地尔是好的。

他就这样如此地来以自身来说服天下人苦难算不得什么。再说苏子不可不说的是为人,是为了人。心心念念的是黎民的存亡与痛楚,问其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提及为民奔走,杭州颍州扬州。他是百姓之友,即是奸臣之敌,他感性的疾呼天下苍生,奈何!奈何......

现在回到那里,说苏子不可不说的,是苏辙苏子由。“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有风雨对床之思,兄弟团聚之乐。

如果我们去评判一份人性的伟大。首先不看他对待父母兄弟,又该看什么呢?他们共度中秋,寄信对诗不断,可以彻夜详谈,把酒言欢。

在这本书里,兄弟竟无半分芥蒂产生,可谓两心摇照,情比金坚。不知是真是假,还是林语堂的笔墨未到,那就权当做是真。他们家计相互扶持,沉默寡言的子由的儿女,都是兄长帮忙婚配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是苏东坡写的,但后人认为是苏东坡写的。敢问何谓浩然之气?东坡满身尽是。

林语堂一本书也不足以描绘出苏轼,更何况我这短短匆促抓耳挠腮的千余字。只当是七拼八凑,胡言乱语,神骨难肖。

填《临江仙》以自醒作尾:

茅屋碎窗飘泼雨,北风卷得细残。浮华平生踌躇漫,梦中同苏子,相见倚雕栏。

难言多为蚍蜉事,何不换了笑谈。径前飞花马蹄欢,青山满目是,此去不须还。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2

有幸跟着叙事者,跟着大师林语堂,走近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苏东坡,度过了这个美好的四月天。

印象颇为深刻的是第十五章——东坡居士,被贬黄州的苏东坡在林语堂先生的笔下,是那样的洒脱可爱:

他头戴斗笠,手扶篱笆,与农夫同乐;

他芒鞋竹杖,雇一小舟,与渔樵为伍;

他往往被醉汉东推西搡或粗语相骂,却“自喜渐不为人识”;

他开始种田耕地,自称“东坡居士”。他和农人一样,会因一场久旱而至的大雨快活而满足;

他清醒而自知,他曾说他的朋友跟随他而想发财致富,那如同龟背上采毛织毯子;

他还会诙谐地和好友陈慥开玩笑:“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

他珍视自己的幸福,把对妻子的贤德之赞写于诗中;

他善于做菜,发明有名的“东坡汤”;

他日益沉浸于祥和的农村气氛中,他觉得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像田园诗人陶潜的生活;

他处处感受到快乐满足之余又不乏仁爱之心,他自发成立救儿会,行上乘佛教教义......

在作者的笔下,此刻的苏东坡,虽然穷困,但这段日子在他浮浮沉沉的一生中,是难得的安谧与幸福。我们可以从文字中处处感受到作者对苏东坡的喜爱,作者说此刻的苏子过的是神仙般的生活。如果真是完完全全的这样,那么人性的复杂与真实便不会在苏子身上体现。

即便洒脱如苏子,亦有凡人之苦闷。

在苏东坡被贬黄州的第三年(1802年),闻名天下的行书《寒食帖》的诗文《寒食诗》问世了。

诗一曰: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二曰:"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诗写得苍凉伤感,向我们展示了此时苏子惆怅孤独的心情。“小屋如渔舟”、“破灶烧湿苇”,生活的窘迫,寒食节的悲怆,报国无门的苦闷,祖坟万里的苍凉,死灰般齐涌心头。此诗的书法虽写于之后,但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气势奔放,如石压蛤蟆,向世人展示其饱含生活悲苦,心境凄凉的感伤。

人性是复杂的。然林语堂先生是如此的喜爱苏东坡,“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对这种人的人品个性作解释,一般而论,总是徒劳无功的。”因此,作者更愿意从这个多才多艺、生活多姿多彩的苏子身上,挑选出若干他使人敬爱的特点,使他更积极向上地展示在我们面前。果然,这样读完之后,除去那些熟悉的诗句让我更加喜爱之外,更平添了些许对苏东坡这个人物原原本本的喜爱。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3

苏东坡传读后感300字

从小就读苏东坡的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忧愁,“大江东去浪涛尽”的气势……无不流露出诗人的豪迈奔放。可我对苏东坡的了解甚少,直至读了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传》,才知道苏东坡原来是千古奇人。

苏东坡既是虔诚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他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只有他自己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与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他热爱生活,在美食方面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东坡情感丰富,对其亡妻寄以青丝,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表达了自己的伤痛。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不改犀利的词风。他写诗讽刺“群鸟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卖青春”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他知己无数,兄弟情深,苏东坡又是幸福的。

苏东坡有一身浩然之气,王安石变法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学,也表现出他个人的气质与风格,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精神。苏东坡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他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回归与清纯与空灵。他习惯了淡泊,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苏东坡具备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超凡脱俗,刚正不阿,坦坦荡荡,使他任何环境中处之泰然,宠辱不惊。

苏东坡的一生坎坷,但也是豁达的一生。身处逆境也不觉痛苦,脚踏荆棘也不觉悲凉,始终保持乐观,像他的诗词一样千载有余情。

细读“大江东去浪淘尽”“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原来这些都是苏东坡乐观的态度和别样的人生哲理。

苏东坡传读后感300字

我是怀着与两位天才对话的欣喜之情,来阅读《苏东坡传》的。

苏的才华,自不必浅学评价了,至于“脚踏东西文化,心平宇宙文章的林语堂其名也早已贯天下、垂青史,更不消多言。

给古人做的传记,我以前也读过几本,然而大都工于学术,读起来如同面对戴着瓶底厚眼镜的老学究,压抑之余,兴味寡然。比如有梁启超先生著,叫做《王荆公传》的,叫浅学很是自愧于学而不精,乃至搔首弄姿,汗如雨下,大有与字典同归于尽的冲动。

和理解最遥远的距离是仰慕,想必林语堂先生是深晓此理的。所以他才会用一种介绍朋友的语气,以有那么点英雄惜英雄的心情为子瞻作传吧。托了老外的福,这书里是见不到“之乎者也”一类了。我们也应此得见一个有血有肉的东坡居士形象。这一点,怕是前无古人的吧。

在静寂的夜晚,我聆听着苏子的脚步声,和他一起走遍中国大半个中国,与他一道为这片土地上的农民疾呼。在苏看来,贬谪实在只是换个地方,他的责任实在一分未减。他见不得大宋农民在丰收的日子也必须举家逃荒,流离失所,所以只能大声疾呼。后人谈苏轼,多敬佩他的旷达,却不知这份旷达只用以面对他自己的苦难,对他人的苦难,苏大多是流下同情的泪水。

苏的名声是伴着他的贬谪越传越远,越传越大了。他在詹洲的文章,竟不需几月就能传到京师,成为得势者喉中鲠住的鱼骨。于是一贬再贬、越贬越远,便成了苏人生的常态。“你啊,满肚子不合时宜。”侍妾朝云竟是这样聪慧,一语道破苏的宿命。

但我想,这句玩笑话必是含泪说的吧。

苏东坡传读后感300字

苏东坡传书的作者林语堂,也是我一直非常喜爱的作家之一。他在《京华烟云》里塑造的姚思安和姚木兰这对父女,也是中华文化中道家思想的践行者。在传记中,林语堂对苏东坡给予了无上的赞誉。作为一个喜欢苏东坡的读者,读到这样的书,自然如遇知己。不过也正是由于他对苏东坡的欣赏,所以对当时另一位政治名人王安石,书中散发出强烈的厌恶感。甚至将一篇攻击王安石的伪作《辩奸论》算在苏东坡的父亲苏辙身上,连王安石的怪癖性格,也都成了他做作以博取名声的罪名。我对王安石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但对于改革者,无论其最终结果如何,我都认为,至少他是时代的勇者。

但是,我很佩服苏东坡。第一是因为他为人非常乐观。他经常被贬到这贬到那,但他从来没有一次愁眉苦脸过,总是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每一个人。第二是因为他作诗根本不用去苦心收集资料,只要遇到一点小事,他都能挥笔写出一首诗来。而且他的诗永远是那么清新。

同时我也特别同情他。一个人被贬到一个又一个地方,这一刻不知道下一刻的命运。就连最后死也是死在被贬的路上。可真够可怜的。

苏东坡传读后感300字

中国自古以来评价一位文人,首先看的并非是成就的大小,而是人品道德的好坏,也就是他的人格。一个品格低劣的文人,即使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所以,一个人的人格可以说是他的名气的骨干。

苏东坡所处的时代与现在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依然历代为人们所称颂,可谓家喻户晓。他之所以如此,我想也与他的人格魅力不无关系。苏东坡的人格虽然复杂多面,然而我认为也可以用“浩然之气”四个字来概括。所谓浩然正气,就是正大刚直之气,也就是人世间的正气。

苏东坡即具有此种“浩然之气”,它致大致刚,激烈冲动,不可抑制,这种力量若辅以正义和真理,便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一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天饭后,苏东坡捧着肚子踱步,问道:“我肚子里藏些什么?”侍儿们分别说,满腹都是文章,都是识见。唯独他那个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捧腹大笑,连胜称是。“不合时宜”正是苏东坡那坚执性格的体现。苏东坡坚执的性格集中表现在了他的宦海生涯之中,那是他性格中最坚硬的一部分,正如暴风雨中的海燕,暴风雨越是猛烈,他就越是要激越地怒吼,高傲地飞翔。

苏东坡传读后感300字

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他曾这样评价文坛的巨子:“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在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得尖酸刻薄。”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只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至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的心斗那种善于剪除异己,心胸狭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的。类比苏子由——苏东坡的同胞亲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苏轼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够安享晚年。说到底,在于苏轼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的态度。也许富贵荣华、安宠荣辱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一己的私欲,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百姓身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愉悦或是疾苦。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抵触,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的州府里,这些所谓的强国措施他概不搭理。

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可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是积极向上的。即使是双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为妓女提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苏东坡的诗词良篇里,即能写出《赤壁赋》这样恢弘的文章,也能写出“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样富有深远意义的诗句。

用林语堂作结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苏东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气,必当永存。

苏东坡传读后感300字

我读了《苏东坡传》这本书,这本书主要讲了苏东坡的童年到流放岁月的事。我给你们说说我最喜欢的一章吧!我最喜欢《苏东坡传》第一卷第三章《童年与青年》。

《童年与青年》大体内容是以前的学生要把整本书背下来,背书时不仅要背书的内容、知识,连措辞也不可忽略。读书刻苦的苏东坡把整本书都抄了一遍,而且书没加标点符号,要学生自己根据课文的意思加标点。我觉的如果想学的知识有用,把它学透就可以了,没必要把整本书背下来,那个时代的教育方法有点不对,不过接下来几条我很赞同,学东西就要学透,不能半懂不懂,糊里糊涂的学过去。而且最后一条我非常赞同:让学生自己加标点,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读懂书,读透书,更好的学以致用。

我还喜欢《王安石变法》这一章,这一章讲到王安石定了一条“青苗法”,对穷人不利,而对朝廷很有利。苏东坡为了不让老百姓受苦受难,他和司马光等人一起阻止王安石变法,更让皇帝禁用了这一法,苏东坡让老百姓受了益。我觉得苏东坡很顾全大局,不仅顾着自己,还关照着老百姓,我很支持苏东坡这种顾全大局的品质。同时我对王安石新定的法律很不赞同,为了让朝廷受益而不顾老百姓的安危。

苏东坡这个大江东去,浪涛不尽的千古风流人物会永远流传在人们中间。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4

读毕《苏东坡传》,一股对东坡的喜爱与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这样一个多姿多彩的人物,让我为之倾倒的同时,思考之余,也给了我许多启示。

一切出色的东西都是朴素的。高尔基如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我眼中所欣赏的朴素换种说法,可以说是全面真实,而东坡就是这样的人,他这六十四年的完整一生完美地诠释了“朴素”这个词。林语堂先生这样描述东坡:“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数百字都无法描绘苏东坡的全貌。是啊,再多的篇幅,对于刻画这样富有生机的人皆是苍白而徒劳的。

了解东坡的人都知道,作为政客的他一生颠沛流离,从苏氏三父子乘舟离开眉山的壮雄心勃勃,到辗转黄州,再是一路向南到达岭南,最后越过雷州海峡,老死琼州……朋党之争中苏轼从来不是不知晓政治规则,而是他的本性让他明知故犯,所有的私欲在他眼中卑微至极。比起荣华富贵,他更乐意关注百姓的愉悦和疾苦。正是他的清醒与坚持,使他困于朋党之争,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相抵触,他就是要反抗到底。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不管政治生活中多少风雨,甚至是冷箭扑面而来,东坡都用豁达做蓑衣,乐观做草帽,波澜不惊地缓缓驶船,坐看风景。苏轼真的是个彻头彻尾的乐天派,即使深陷泥潭,他依旧可以唱着小调和三五个知心好友共享生活的乐趣,他为妓女题诗,与和尚趣谈,与邻人学做菜,在东坡耕耘,美化生活环境,作文写词乐不亦乎。苏轼平易近人,一生交友无数。引车卖浆者亦可与他成为知己。

“天才可以感知却无法琢磨。”无法细数其功,我们只是知道苏轼自始至终都保持着他那难能可贵的赤子之心,随风飘荡却始终笑的坦然,而这份坦然正是源于他内心的纯粹。这让我想到这本书的作者,另一个大才子林语堂,他在书中写道:“我喜欢他,所以我了解他。”正是源于这份纯粹的写作缘由,这发自内心真正纯粹的喜欢,我们才有幸通过林先生的笔触去感受这样一个虽已作古千年,却依旧立体多面的天才,幸之。

林语堂说:“读苏东坡的生平,我们一直在观察一个伟大的思想和性灵的人生足迹,而他只是在尘世中偶然成形,留下了短暂的印记。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切回忆,但是他却为我们留下了他灵魂的欢欣与心智的快乐,这些都是万古不朽的宝藏。”是啊,东坡就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而他赤子般的笑声随着历史长河飘荡,使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动容。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5

苏东坡是四川眉山人,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不仅在诗文、书法、绘画上造诣很深,而且对医学、考古、水利等多方面都有独到见解。

他的大名,如雷贯耳,让我万分佩服,尤其是他那一首首优美的诗。比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还有:《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等等等等,皆令我赞不绝口。

这里还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天饭后,苏东坡捧着肚子踱步,问道:“我肚子里藏些什么?”侍儿们分别说,满腹都是文章,都是识见。唯独他那个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捧腹大笑,连连称是。

人们都称苏东坡乃三百年一见之天才。虽然他离我们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却依然为人们所称颂。我想这与他那心灵的喜悦和他那思想的快乐是分不开的,这才是他万古不朽的根源,也正是我们后人值得细细体味的。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6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多如繁星,其中天纵之才不在少数,可是能够被后世永为流传的都是那些“真金不怕火炼”之人,苏东坡赫然在列。

翻开《苏东坡传》,第一眼就令人惊奇,这本书是林语堂先生翻阅大量文献之后,用英语写成的作品,这就更令人萌生对书中世界的向往。

苏轼,也就是我们口中的苏东坡,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的诗人,也是众所周知的“三苏”之一。从小他就在母亲的谆谆教诲之下成长,在这个小康之家中,有一位洒脱豪放的爷爷,一位知书达理的母亲,还有一位中年得志的父亲,氤氲在这样的环境中,对于他后来人性的和善及创作都有着深远影响。

很多人说苏东坡是天才,与其这么说,我更愿意称他为真人。他性情和善,挚友颇多;在政治的漩涡之中,他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狗苟蝇营的政治勾当之上,出淤泥而不染;他之写作,或一时即兴之作,或是有所不满、有感而发,都是自然流露、顺乎天性……

书中对于苏东坡的政敌王安石下了不少笔墨,并且苏东坡与之斗智斗勇的部分着实精彩。王安石新政,推行青苗法等,使天下民不聊生、乌烟瘴气,过去吟咏“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时还对王安石充满敬意,今时一窥变法全貌,不由得生出少许厌恶之情。在这个官宦争权的北宋朝廷,唯有东坡和他的战友们坚守本心,可以说是混乱官场中的一股清流,终究力挽狂澜,废除了新政。

苏东坡的美名更多的源于他的作品。捧着这本书,读着读着,脑海中就会不自觉地闪出这样一幅画面:苏东坡一脸轻松愉悦的神情,挥动如椽之笔,如同儿戏一般,寥寥数字勾勒出心之所向。要说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的想象,是因为他的作品字字流露出本性,亦庄亦谐,生动而有力,虽需视情况之所宜而异其趣,然而莫大真笃而诚恳,完全发乎内心。

捧起《苏东坡传》,来一场精神上的漂泊之旅,与苏东坡一同聆听母诲、一同考仕中举、一同官场沉浮,也一同为国而悲。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7

最早喜欢苏东坡是因为他的诗文,看了林语堂著的《苏东坡传》后,为东坡完美的人格所倾倒,肃然起敬的同时又生爱慕之心,胸中涌动着一种激情,似奔腾汹涌的长江之水,继而化作一股向前的力量,启迪我的心灵,激励我奋发向上,这就是东坡千古不变的精神魅力吧!

苏东坡的伟大品格具有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邃、博大、幽默、高智商和童真。他的完美人格源于他对生活的开放和乐观态度。

他有一颗仁爱的赤子之心,对妻子东坡柔情似水,“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缠绵凄婉,至死不渝的真情,让人动容,“惟有泪千行”。他和子由更是手足情深,两人在宦海中互相扶持,共同高歌,一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道出了对弟弟的无尽思念,令所有写月的诗篇顿时黯然。

不仅对家人,东坡对朋友对百姓也是至真至诚,仁爱有加,甚至对他的政敌都能以直抱怨。正如他自己所言“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这是何等的胸襟和大度!所以他的朋友遍天下,快乐一直陪伴他。

东坡一生沉浮宦海,饱经忧患的拂逆,却仍保持天真淳朴,终生不渝。因为他生性倔强,又过于心直口快,加之才华过人,就得罪了许多奸佞小人,小人的龌龊就是见不得美好,诽谤诬陷永远是他们的拿手好戏,于是东坡屡遭贬谪、流放,甚至逮捕入,狱险些丧命。面对所有磨难,他仍不忧不惧,泰然处之。

因为他身上具有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所以无所畏惧。

在黄州,在岭南,在海南岛,无论环境多么艰苦,他都可以尽情享受。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在东坡种稻、植桑、种菜、养蚕,自给自足,劳苦之中亦自有其乐。

“空疱煮寒菜,破灶烧湿苇”却也怡然自得。“酒足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绕,清江右回,重门洞开,林峦岔入。”如此悠哉游哉,比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与洒脱,有过之而无不及。

眼前皆美景,只因心中有艳阳!因此他得以实现从现实人生到艺术人生的转化,使他的坎坷境遇化作充满艺术审美情趣的人生,诗意的生活体现在他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创作中。这就是苏东坡,官身不由己,却能随遇而安,不怨天不由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一个好东坡,是一个真正的英雄洒脱,是一个真正的名人从天而降!

东坡潇洒的人生,源于他对儒释道混合哲学的精神洞察。奉儒而不迂执,好道而不厌世,参禅而不虚妄,他入世而超世,超世而入世,乐天知命,执着人生。他高举儒家的大旗积极入世,实践着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美好愿望。

不管在朝廷在地方还是被流放,他始终忧国忧民,心系百姓。疏浚盐道、修建西湖、稳定谷价、救济饥馑、建立医院等等,“虽千万人吾往矣”。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所以他深得百姓爱戴。

身处乱世,他是无畏的勇者,犹如**风暴中的海燕,是庸妄的官僚的仇敌,是保民抗暴的勇士。他挺身而斗,谴责卑劣的政治手法,主张广开言路,废止青苗贷款法,他单枪匹马向朝廷之腐败无能进军,无情抨击官官相护的虐政,这是何等的胆识与气魄!东坡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

他的谋国之忠,他的至刚大勇怎能不让人敬佩!

捧读《苏东坡传》,心中涌动着万顷波涛,无法释怀,为东坡的情,也为他的才,这也正是林语堂想告诉我们的。

苏东坡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上天为什么会如此眷顾他,赋予他那么多的才情,好生让人艳羡。他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天才,他的文章如行云流水,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他的诗如天地奇观,于境无所不收,于情无所不畅;他的词如天风海雨逼人,指出向上一路。他挥动如椽之笔,如同儿戏,“春鸟秋虫之声”,信手拈来皆入诗文,都是真情的自然流露,所以读来给人快乐,难怪宋神宗看他的文章举箸不食,赞叹不已。

纵观几千年,苏东坡的诗歌依然熠熠生辉,经久不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气磅礴;“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飘渺深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富于哲理;“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气势恢弘;“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清秀飘逸;“一蓑烟雨任平生”豪放豁达······他的诗文精彩绝伦,千变万化,绝不雷同,万般风情他都能驾驭自如。读他的诗或热血沸腾,或垂头丧气,或忍不住大笑,总是一种艺术享受。

苏东坡的胸中仿佛蕴藏着浩荡不绝的波涛,层峦叠嶂的峰岩,就如他自己所言“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苏东坡的年龄离我们很远,但他的精神不仅影响了几千年。就我而言,他是一个谈笑风生的长者。他是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他是个爱开玩笑的朋友。他是个资本家,永远高高在上!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8

《苏东坡传》读后感精选范文【1】

今年国庆七天长假,奉老师之命借来厚厚一本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我想读完这本书,但我不想被苏东坡命运多舛的一生深深震撼,我对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有着无限的敬意。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无可比拟的才华。一说起苏东坡,就不能不提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才。他的诗,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豪迈,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款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的清新雅致,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人生哲思……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穿过东坡,我看到了中国文人飘逸的衣裳,倾听着中华文化舒缓的脉搏。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乐观豁达的性格。“成也其诗,败也其诗”用在东坡身上再恰当不过了。“乌台诗案”让人不禁感叹:

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苏东坡太有才华,锋芒太露,原来与之为友的同道们也不会转而排挤他,他也不会落的几度外放他乡的下常好在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没有郁郁寡欢,而是随遇而安,创作才情与此同时也越发充沛。在密州,他写出了公认为最好的中秋词《水调歌头》,那动人的词句和凄美的意境至今长盛不衰。而在他晚年身处的岭南蛮荒之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也正是苏东坡明朗豁达心境的写照。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的浩然之气。当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等人立刻提出反对,苏东坡利用他最擅长的**--笔,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学,也表示其个人之气质与风格,其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精神,都显然可见。随后苏东坡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才能做到宠辱不惊。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东坡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正如林语堂所说:苏东坡死了,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内心的喜悦,心灵的喜悦,这是不朽的。苏东坡的崇高精神将和他的诗歌一样永恒!

明代公安派代表人物袁宏道的说法:

"坡公尤不可及,宏谬谓前无作者。而学语之士,乃以诗不唐、文不汉病之,何异责南威以脂粉,而唾西施之不能效颦乎""宋人诗,长于格而短于韵,而其为文,密于持论而疏于用裁。然其中实有超秦汉而绝盛唐者""宏甫选苏公文甚妥,至于诗,百来得一。

苏公诗无一字不佳者。青莲能虚,工部能实。青莲惟一于虚,故目前每有遗景;工部惟一于实,故其诗能人而不能天,能大能化而不能神。

苏公之诗,出世入世,粗言细语,总归玄奥,恍惚变怪,无非情实,盖其才力既高,而学问识见,又迥出二公之上,故宜卓绝千古。至其遒不如杜,逸不如李,此自气运使然,非才之过也""苏公诗高古不如老杜,而超脱变怪过之,有天地来,一人而已。仆尝谓六朝无诗,陶公有诗趣,谢公有诗料,余子碌碌,无足观者。

至李、杜而诗道始大。汉、刘、元、白、欧是诗的圣人,苏是诗的神。彼谓宋不如唐者,观场之见耳,岂直真知诗何物哉"

《苏东坡传》读后感精选范文【2】

看到苏东坡这个名字,大江东去的豪迈激荡胸中,水光潋滟的美妙闪耀眼前,命途坎坷的艰难萦绕心间……岁月如流人生不长久,人才辈出婵娟共千年。——题记

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亮照明,可以滋养营养,因而维持众生万物。在这一生中,他只是永恒显现时刻的一个粒子。他是哪个粒子,还有什么重要的?所以生命终究是不朽的,是美丽的,所以他最享受生命。

这就是这位旷古奇才乐天派的奥秘的一面。——《苏东坡传·原序》

早听说林语堂传记文学的非凡造诣,今日拜读《苏东坡传》更加钦佩。

传记需要适当的想象力,但它是一种难以把握的文体,对作者的要求很高。然而林语堂不仅达到了要求,并且所著《苏东坡传》堪称典范。他会像史学家一样严谨周全地考据,还原一个真实的全才苏东坡;他会像哲学家一样全面深入地思考,分析一个具有民主精神、乐观向上的大夫苏东坡;他会像文学家一样准确隽永地解释,描写一个长于诗文、自然飘逸的文豪苏东坡。

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有所选择、有所强调,同时凭借头脑的想象力而重新创造,重新说明那活生生的往事”。

苏东坡以前在我脑中的印象是一位放浪不羁而富有文思才情的可怜的难得一见的才子,就像他的字,遒劲朴茂,真笃率意,气度非凡。我认为他是继李白之后最放肆的诗人,是中国五千年来最博大精深的文人。没想到,林语堂居然也是这么想的。

序文就能清晰地感受到这位千古文豪永不泯灭的巨大影响力,开篇《文忠公》更从世界的角度,从中国的角度,从那个时代的角度,阐释了苏东坡的伟大成就,继而从政治和文学叙述苏东坡的一生,经过沧桑岁月沉淀,凄惨的仕途逐渐淡去,光亮的才情却和着真诚质朴展现无限活力,时间给了苏东坡公允的评判。

更令我欣喜的,是林语堂将只可意会之事言传,又言传得如此深刻隽永,字里行间都令人回味无穷。

《苏东坡传》读后感精选范文【3】

起初拿到这本薄薄300多页的《苏东坡传》,粗略的翻翻,并没有发现他有多么多么的吸引人。认认真真地开始看起来,也被林语堂那些看起来略微费力的文字加上并不能太多的情节弄得昏昏欲睡。于是这本书就一直“束之高阁”,直到快要开学时。

于是硬着头皮开始飞速的看了起来。

从一开始的细细慢读,才发现吸引我的是苏东坡的那种大者所拥有的智慧,他那时间和空间都无法阻挡的人格魅力,加上林语堂那种平实的笔调,让这种魅力在字里行间浓烈的发散着。比起看书时候的万千思绪,真正到下笔却不知道怎样去描绘这样一个高大的人。林语堂的序里是这样写的“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他比中国其他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

“竹杖芒鞋,一蓑烟雨任平生”。透过这句诗,我看到了一位饱经忧患的老人,在风雨人生中不屈不挠、坚毅前行的身影,这是我感受到的苏东坡人格最有魅力的地方之一。苏东坡的生活,充满了极端戏剧性的色彩,是一种既痛苦又**的生活。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再不过如此了。他一生都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但却不断陷入政治漩涡和党内斗争。他几次被提拔和降级。他从政40年,地方**33年,朝廷7年,执政28年,被降到2020年。最**职与宰相职位仅一步之遥,期间也因“乌台诗案”险些丧命,一再流放至海角天涯琼崖岛,最终病死在返回中原的途中。

但他一身正气,为官清廉,执政以“民为邦本”,处处念及老百姓的苦忧,为老百姓造福谋福利,致力于兴修水利、种茶、治病、扶贫济困等,深受地方老百姓的爱戴与拥护。

在苏轼的身上,体现出了读书人的天性。学而优则仕,又因为书生本性遭受排斥和贬谪。值得庆幸的是,对读书人最宽容的年代让苏东坡赶上了。

北宋一百多年,没有因为文字的缘故杀过一个读书人。几千年的中国,还没有哪个**心胸有这么博大。虽然苏东坡因命运坎坷多次被贬为荒原,但他也抱怨道:

“人生糊涂识字始”。但总的说来,北宋的读书人还是幸运的,也是敢说话的,人文之盛,春秋战国以来就数这个年代。

苏东坡留下的不仅是他的诗歌、书法和绘画,还有大家都喜欢的著名苏堤甚至东坡肉。苏东坡是个幽默的人,他说:”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儿。

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我不想讨论这里面的哲学意味,因为我相信,苏轼是出自真性情,而不是假道学,否则他就不会得罪理学家程颐。苏东坡一直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地线,并始终怀着一颗悲天悯人的赤子之心。

林语堂是这样结尾的:“在读《苏东坡传》时,我们一直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生活,这种思想与心灵,不过在这个人间世上偶然成形,昙花一现而已。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

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9

寒假时我读了一本书,是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它让我受益匪浅。F215.COm

这本书讲了苏东坡的一生,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了解了才华横溢的苏东坡。他的许多品质都让我敬佩,但是,他最让我敬佩的一点,就是他那积极乐观的品质。

苏东坡的一生是曲曲折折,他遇到过许多困难,遇到过许多磨难与坎坷,可是他呢,却是那么的乐观,他被贬到过许多地方,但是不管贬到哪里,他都是有生活的勇气,都会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甚至还可以找到一些乐趣,可以说是“既来之,则安之”了,特别是在海南的时候,那是海南的环境是非常恶劣的,可是苏东坡呢,在环境那么差的地方,竟然还有生活下去的勇气,如果我到了那里,会像他一样吗?他这种乐观的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因为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一定会遇到许多困难,而在这种最困难的时候,最需要的就是苏东坡这种乐观的精神,因为乐观能让我们有面对困难的勇气,能让我们去克服困难,在黑暗中也能看到光明,在雪地里也能找到温暖。难道他这种精神不值得我们去学习吗?

苏东坡这种精神让我想起那天,我养了许久的猫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而且再也没有回来过,那几天我非常伤心,整天无精打采的,连饭都不想吃了,觉也不想睡了。因为那只猫是我最好的朋友,它这一丢,对我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一天中午,我坐在书桌前发呆,看着我那只猫曾经的照片,眼里含满了泪水,这时候,妈妈走到我的身边,轻轻的对我说:“孩子,乐观一点吧,那只猫已经丢了,伤心也不能让它回来呀,你还要学习,不能因为那只猫而放弃学习,一定要乐观一点呀”说完妈妈就走了出去,我想了想,是呀,那只猫对我来说很重要,可它只是用来装饰我的生活的,虽然没有了它,但我依然可以很快乐的生活下去呀,而且,这可以让我把所有的精力全部放在学习,而不是边与猫玩边学习,还有,我的玩伴还是有很多的,并不是只有这一只猫,我还可以看书,可以与其他的朋友玩耍来放松心情,还能加深我们的友谊……我还想了许多许多,这时我感到豁然开朗,已经不在那么伤心了。我把这种感觉告诉了妈妈,妈妈说:“是的,在感到伤心的时候,一定要乐观,才能化伤心为喜悦,才能让生活更快乐,乐观,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精神。”

做一个乐观的人吧,这是《苏东坡传》告诉我的,这乐观的精神将会伴随我一生。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10

说起苏东坡,人们会很自然的想起他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与辛弃疾统称为“苏辛”。然而,这位大文豪,着实是一位很奇怪的人。

既然是豪放派的领军人物,自然十分“豪放”。但苏东坡不是这样的,他的词,特别是他在被贬黄州期间的作品,全都清新脱俗。如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那么的感人,而且还有一些凄迷之感,实在是无法让人与豪放联想,相反,颇有一些婉约派的感觉。

好书是相互关联的,有点似人际交往里的共鸣效应。

看余秋雨老师的《借我一生》,里面提到余老师小时候看过很多遍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心里想这本书应该是很有可读性的,于是马上到当当网上去淘了本。

确实是本好书!林学者通过一字一句,一个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名人就此活了。看那本书,东坡才子的呼吸我们都能感觉得到,他那狂放不羁,真性情的等,人物非常丰满。既是个大才子,又是个很有政治才干的父母官,更是有血有肉的生活中的挚友。林教授说他是个“上可陪玉帝老儿,下可陪黎民百姓”,任何人在他那都可以受到很温暖的人文关怀。

东坡才子一生大起大落好几回,无论是结发妻子王弗,还是后来的王闰之,以及后来的侍妾王朝云,他们默默地照顾着他。官海沉浮,家庭变故,甚至是被贬到黄州做官,她一直是他身边给予支持和力量。难怪会有《菩萨蛮》这样的千古好词出现,平淡和磨砺的生活历练出了对这种感情的精华。多情自古伤离别,也许一片秋叶的落地,都能引其他无限的惆怅。

想起东坡才子为什么在官场上会时好时坏,联想到电视剧《大宋提刑官》里宋慈被自己的岳父所害的故事,可能是因为他们花在专业上的时间太多了,无暇研究复杂的人际关系。用悲情主义者屈原的话来说是“举世浑浊唯我独清,世界皆醉唯我独醒”。不过我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好时代,这点要批判性地看待这个问题。

绝对是本修身养性的好书,一本值得读N遍的书。

苏东坡也会对一些生活小事很为迷恋。比如他在黄州时就创造了东坡肉,并把其来历和做法记入《食猪肉诗》中。他发明的东坡肉也是我的最爱,实在是好吃,肥而不腻。

东坡先生是一个一心为民却不得志的官员。只要是他就任的地方,总能为当地做一些实事,备受当地人民爱戴;只要他在中央任职,总会卷入政治漩涡,然后被人又踩又坑,几番下来,几乎不是贬官就是流放。

苏东坡,他是一个真实的人,并不是圣贤,因为做圣贤太累,而他天性活泼,是不可能天天严肃的。

苏东波,千百年过去了,仍然被人们景仰,并将继续被后世景仰。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11

苏轼,一个我们熟悉的作家,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通俗文学作品。他的父亲和弟弟都和他同为唐宋八大家。在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我读到了一个真实的苏东坡。

苏轼的父亲苏洵给他取名为苏轼,是为了强调苏轼不应该为了避免灾难而过于张扬。苏洵实在是有远见。知子莫如父啊。

可是中国自古以来评价一位文人,首先看的并非是成就的大小,而是人品道德的好坏,也就是他的人格。一个品格低劣的文人,即使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所以,一个人的人格可以说是他的名气的骨干。

正是因为苏轼几千年后的刚毅和坚强,而他的名声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可谓家喻户晓。

苏东坡的人格虽然复杂多面,然而我认为也可以用“浩然之气”四个字来概括。所谓正气,就是正气,也是世间正气。苏东坡即具有此种“浩然之气”,它致大致刚,激烈冲动,不可抑制,这种力量若辅以正义和真理,便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

一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天饭后,苏东坡捧着肚子踱步,问道:“我肚子里藏些什么?

”侍儿们分别说,满腹都是文章,都是识见。唯独他那个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

”苏东坡捧腹大笑,连胜称是。

“不合时宜”正是苏东坡那坚执性格的体现。

苏东坡坚执的性格集中表现在了他的宦海生涯之中,那是他性格中最坚硬的一部分,正如暴风雨中的海燕,暴风雨越是猛烈,他就越是要激越地怒吼,高傲地飞翔。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12

一曲往东,二曲流传千年,一种情怀,绝无自杀。苏东坡,一代传奇才子,文化巨擘,而《苏东坡传》正记叙了苏东坡颠沛流离的生活和坎坷的仕途,而读懂《苏东坡传》方读懂了苏东坡随遇而安。

初读此书确实晦涩难懂,毕竟为著《苏东坡传》,林语堂倾注了太多的心血,苏东坡的书简札记百万余言,需一一细品,方可著成这部震撼的作品。正因如此,我也曾几度有过抛下此生的念头,然而静下心来,静静咀嚼、唏嘘,唏嘘过后,方知苏子人生之坎坷,身世浮沉,久而久之,方可领略到其中的乐趣。

苏轼的一生大多是在贬谪与诗文中度过的,;心如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南迁了大半辈子,感叹世事无常之时,也难免为一腔壮志难酬而愤懑,一路受贬,又咋一个;愁;字了得?看着百姓在“青苗法”的压迫下苦不堪言却无能为力,又何尝没有受到心灵的拷打!流放在外面的心悲伤,却只留下;竹竿鞋轻过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词句聊以**罢了。

然而,妻子病故,老父病逝,朋党之争任,途不顺,种种困苦都未能压倒他,原因为何?唯有苏轼的人格支撑着他啊!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说:

“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妹、子瞻者,比回子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世间诸人,有的以道德立世,有的与才华闻名,而苏子即可化雄鹰搏击文坛而夺取桂冠,亦可翻越高墙以人格力世!贬谪坳不过他的人格,身处异乡,他从未放弃过上书朝廷,去反抗那些祸害苍生的新法——尽管石沉大海,纵使神宗一味支持变法,但也不曾阿谀奉承过,不曾溜须拍马过,以人格而立世,又怎么催眉折腰事权贵,使其不得开心颜?

其人格如此,顶天立地,世人又怎会被他折服?

荣格曾经说过:所有的文化最终都会在集体人格中落脚;。人格是文化的本质,人格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象征!

谈及人格,不禁想起了台湾作家林清玄30岁即名扬四海,却一反当红作家风格,摒弃名利,潜心问佛,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这不正是佛家文化沉淀而成的人格吗?

正如林清玄一般,古今中外,我们都不缺乏有人格的人在。陶渊明可以不为五斗米折腰度;杜工部可以不因强虏所迫而所居;哥白尼能坚守真理,被火焚烧;梵高可以不因非议而贱卖其画。正所谓“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因穷困而改节”苏轼宁在《念奴娇》中怀古自怀,还也不愿向他人示好,可见其人格对一个人有多大分量。

一个人的生活就像一出戏,只有结局才能判断出戏的质量。一个人是否能以人格出名,仍有待后人评判。人格的建立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也是一个锐变的过程,正因为锐变我们的人生才有辉煌,然而当今世上先人的优良传统正在消失,为了利益人们可以舍弃人格,是亦不可以己乎,我们确有改变现实的责任了!

因为历史向我们证明:栖守道德者,寂寞之时;衣阿权势者,凄凉万苦!

读《苏东坡传》,如品一盏清茶,品的久了那馥郁的清香方能沁人心脾,那崇高的人文情怀方能烙印心头。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上的星,地上的河”。这一生,他只是永恒在那一刹那显现出的星月,而其浩然之正气必当永存。

读了《苏东坡传》我更加了解他,我也就更加喜欢他。从此我愿怀揣这颗初心,同他一起继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