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范文 > 读书笔记 > 导航

敦煌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7-13

敦煌读后感(范文8篇)。

快来跟随中学范文网发掘“敦煌读后感”的新奇之处,我们感激您的阅读和点赞同时也希望您能将这篇文章分享给更多人。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在阅读作者的作品过程中,书中的描述让人欲罢不能。 书写下思考人生的点点滴滴。

敦煌读后感 篇1

我是一个甘肃兰州人,看到自己本土的文化瑰宝《大梦敦煌》,心中激动万分。

敦煌,对于全人类来说,她都是一个向往。即使我们有无穷的想象力,如果我们不活在其中,我们也无法描述她的意境。读书的时候曾看过余秋雨先生的《莫高窟》,“为什么甘肃艺术家只是在这里撷取了一个舞姿,就能引起全国性的狂热?

为什么张大千举着油灯从这里带走一些线条,就能风靡世界画坛?”是的,敦煌给了人们无限的遐想,也给了艺术家们无限的灵感。正因为这样,我们这些俗人才能够近距离的通过《大梦敦煌》去感受敦煌所包含的艺术。

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我就属于后者,因为对舞蹈的了解极其有限,要写《大梦敦煌》的观后感,只能从感性的方面,谈谈一些个人体会。《大梦敦煌》给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震撼、华丽、多元。

首先,震撼来自于忠诚、纯洁、真诚的爱,为爱的自由和人性的平等而奋斗的精神,以及对艺术疯狂的强烈精神状态。二是来自**,时而欢快时而紧张,时而内敛时而奔放,**与舞蹈溶为一体,大漠中的驼铃声,沙场上的兵器声,大漠风沙的呼啸声,有着浓郁的西部民族风格,还加入了一些中国古典**,整体氛围烘托的沧桑古朴典雅大气。三是气势宏大,不管从舞台布景的设计上,还是从演出人员的整容上,都很有宏大。

辽阔的沙漠,雄伟的军队,飞扬的壁画,巨大的佛像头,零散的群舞,场面壮丽。

华丽来自服装,来自舞台色彩的搭配,各式各样风格迥异的服装,既代表人物不同的身份,也反映着他们迥异的个性特征和心境,色彩搭配绚丽多姿,服装美轮美奂,很像一个古代时装展示台。就单单一个飞天形象就有黑、绿、蓝、金等四五个颜色,她们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凌空翱翔,千姿百态,散发着轻柔、飘逸、洒脱、优美的动感,浸透着敦煌壁画《飞天》的神韵。尤其是最后一幕即将结束,这让整个色彩明亮、明亮、赏心悦目。

多样性主要来自舞蹈。它不仅有芭蕾和现代舞,而且融合了许多西方文化。就连莫戈为壁画琢磨的独舞,我也觉得有点太极元素,哈哈。特别是在三幕、征婚比赛中,像各族舞蹈集体亮相一样,你跳,我登台,很热闹。据说融入了党项、突厥、龟兹、波斯等多民族的舞蹈,这是别人讲的,我不认识,只感觉到有着强烈的异域气息。

其实,个人认为这一段虽然营造出了比武招亲的激烈或者是热闹,嘈杂,但有些缭乱,也许太多舞蹈,太多色彩,已经让我应接不暇了。唯一遗憾的是,敦煌舞似乎少了一点让人期待的东西。

人们常认为,如果没有字幕提示,我可能很难理解一部舞蹈剧在说什么,因为我一直认为只有语言才能最清晰地表达思想感情,只有受过特殊教育的人才能相对地理解舞蹈语言。但通过这两次演出,我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有了舞蹈与**的完美结合,演员的精彩表演和丰富的情感投入,我也能清晰地理解要表达的故事和要表达的主题。

敦煌读后感 篇2

如今电视里浮躁的东西太多,沉下心来认认真真做的片子很少,有些虽有诚意水平却欠缺,有水平没境界还是问题,总之想在电视上看到点好东西真难。大年初一到初十,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放了纪录片《敦煌》(10集),我一集没落很认真看完了,很喜欢,总想写点什么记录下来。

这几年电视里经常会冒出一些大制作的东西,所谓大,自然是投入大,但未必水平高,有些实在是生造出些大场面的热闹,胡扯地糟蹋钱;还有一些投入大也确实有诚意,因制作者水平问题,出来的东西大而空洞、华而不实,用力过猛却难打动人,再加上如今是个炒作的社会,万事不离一个炒字,“震撼、终极”之类的宣传词铺天盖地(如果件件如是,人只怕早都被震到地球外面去了!)所以看电视的期望值真不敢太高了,不过记录片《敦煌》的诚意、水平和境界还确实打动了我。

据说为了这部片子,5年里摄制组先后9次深入敦煌,行程数十万公里,拍摄素材近400盘磁带,制作者为了充分了解敦煌的底蕴,多次与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及多位敦煌学者、研究人员进行文稿讨论,再将这些徐徐反应出来,采用了一集演一个主要人物的表现手法,拍摄水平也不错,高清摄像,很多画面极美!关键的一点——境界如何呢?以前看敦煌的片子和文章,里面常常会为流失的、损毁的文物痛心疾首,人一激动就难免不客观,纪录片的一大忌讳就是不客观,不过《敦煌》制作者的历史观是以前很少看到的,这部纪录片很平静、如涓涓细流缓缓地去讲一些故事,带给人的不再是恨,而是感动。

片子的定位很恰当,没有想把自己宣传成大制作的东西,而且很少有特别正式的记录片会用许巍的歌声来做主题曲,虽然《悠远的天空》是个老歌,但放在这个片子的片头很合适,悠远、空灵、虔诚的歌声正是这部片子想向人传达的感觉。片头中制作者的名字在显现片刻后即化作了沙被风吹走了,一下子让我心里涌上了淡淡的悲伤,敦煌以及我们和所有的一切最终都会化作沙被风吹走……

敦煌读后感 篇3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历史上一处重要而独特的遗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被誉为“东方艺术宝库”。前不久,我有幸亲临敦煌莫高窟,并观赏了这些千年石窟艺术的壮丽和宏伟。这次的观赏之旅震撼而美妙,令我瞬间沉醉其中。


进入莫高窟,我仿佛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神秘世界。每个石窟都散发着古老的气息,墙上的壁画和浮雕都饱含着千年岁月的风霜。我注意到,这些壁画题材丰富,并且内容极具表现力,跨越了佛教艺术、历史、社会等多方面。其中,我对佛教故事题材的壁画最为着迷。比如《五百罗汉图》,画面真实而生动,罗汉各具特色,神态各异,充满力量与勇气。这些壁画如同一部无字的历史书,向我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景象,也让我深入了解了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


除了壁画,莫高窟的石雕也是其独特之处。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骏马奔腾”石雕作品。这些石雕栩栩如生,根据不同的动作和姿态刻画,形态各异,给人以生气勃勃的感觉。它们展示了古代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和才华,也让我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在参观过程中,我还了解到了莫高窟的保护工作是一项巨大的挑战。由于环境恶劣、时间的侵蚀以及人为破坏,许多壁画和石雕都已经遭受了严重的损坏。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古迹,专家们开展了一系列的修复和保护工作。但是,这还远远不够。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文物保护的重要性,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为它们负起责任,努力为后代保留这一无价的文化遗产。


敦煌莫高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意识到这里不仅仅是一座与历史相关的石窟,更是一部关于中国文化的宝贵篇章。这里的壁画和石雕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也展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每一幅壁画和石雕都承载了远古时期的人们的智慧,展现了他们对美和对生活的热爱。通过观赏莫高窟,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更加珍惜自己作为中国人的身份。


敦煌莫高窟观后感,这次的经历令我受益匪浅。我为自己有机会亲临这座世界级的艺术宝库而感到骄傲和荣幸。这里的壁画和石雕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激发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对于更多的人来说,莫高窟也是一次艺术的盛宴,一次历史的触摸,一次灵魂的洗礼。只有亲眼目睹,才能真正感受到其中蕴含的魅力和独特之处。我相信,将来,越来越多的人会来到这里,感受到敦煌莫高窟带给我们的美的力量。

敦煌读后感 篇4

到敦煌给我的第一大震撼,是观看了大型情景体验剧《又见敦煌》。

可能是因为第一次看浸入式的舞台剧,采用流线式表演方式,边走边看,头上脚下,东南西北都是表演区,情景融入仿佛身临其境,汇入历史长河里的点点尘埃,带我们回到千年之前。

就是这样一种舞台表现形式,让我觉得很意外和惊喜。

看到一个个鲜活的敦煌历史人物从T台上向我们走来,名字被深情呼唤时,他们举起右手,掌心朝外,回答的那一声我在,眼睛瞬间就红了。

神秘莫测而又美丽慈悲的飞天,从窟中走出又隐去,对于王道士的背叛,她们选择原谅。演员演绎的极为精彩,搞得我一直在抹眼泪。

妃子们盛装打扮,对镜梳妆,一声声问着,我美吗?我美吗?可是因为逐年风化,人们保护不够,她们精心抹的胭脂,擦的陈粉,都在风沙中被逐渐抹平,消逝

最后一幕是坐着看的。十多人马,为传丝路畅通的口信葬于大漠,仅仅生还一人,眼看着唐、宋、明、清、晋王朝从繁华热闹逐渐埋没于沙间

每一幕的场景都设计的很巧妙,在行走中感受一个又一个的场景。历史瞬间在这一刻,汇聚重生。从入场,到落幕,仿佛走过了千年,又仿佛才经历了一瞬间。

看完出来的时候,我和云姐都忍不住对王潮歌这个天才型的导演啧啧称赞。

要不是这场剧,以前对于丝绸之路只停留于教科书上的这四个字,没有任何多余的感情,现在才真切感受到了它的魅力,才明白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容阔了多少故事,背后曾有过多少鲜活的生命化作黄沙沉寂在这片土地之上

越走,觉得自己不知道的越多。

越走,对这片土地越是敬畏。

敦煌读后感 篇5

如今电视里浮躁的东西太多,沉下心来认认真真做的片子很少,有些虽有诚意水平却欠缺,有水平没境界还是问题,总之想在电视上看到点好东西真难。大年初一到初十,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放了纪录片《敦煌》(10集),我一集没落很认真看完了,很喜欢,总想写点什么记录下来。

这几年电视里经常会冒出一些大制作的东西,所谓大,自然是投入大,但未必水平高,有些实在是生造出些大场面的热闹,胡扯地糟蹋钱;还有一些投入大也确实有诚意,因制作者水平问题,出来的东西大而空洞、华而不实,用力过猛却难打动人,再加上如今是个炒作的社会,万事不离一个炒字,“震撼、终极”之类的宣传词铺天盖地(如果件件如是,人只怕早都被震到地球外面去了!)所以看电视的期望值真不敢太高了,不过记录片《敦煌》的诚意、水平和境界还确实打动了我。

据说为了这部片子,5年里摄制组先后9次深入敦煌,行程数十万公里,拍摄素材近400盘磁带,制作者为了充分了解敦煌的底蕴,多次与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及多位敦煌学者、研究人员进行文稿讨论,再将这些徐徐反应出来,采用了一集演一个主要人物的表现手法,拍摄水平也不错,高清摄像,很多画面极美!关键的一点——境界如何呢?以前看敦煌的片子和文章,里面常常会为流失的、损毁的文物痛心疾首,人一激动就难免不客观,纪录片的一大忌讳就是不客观,不过《敦煌》制作者的历史观是以前很少看到的,这部纪录片很平静、如涓涓细流缓缓地去讲一些故事,带给人的不再是恨,而是感动。

片子的定位很恰当,没有想把自己宣传成大制作的东西,而且很少有特别正式的记录片会用许巍的歌声来做主题曲,虽然《悠远的天空》是个老歌,但放在这个片子的片头很合适,悠远、空灵、虔诚的歌声正是这部片子想向人传达的感觉。片头中制作者的名字在显现片刻后即化作了沙被风吹走了,一下子让我心里涌上了淡淡的悲伤,敦煌以及我们和所有的一切最终都会化作沙被风吹走……

好像这是首次对那些原来称为掠夺者的人采用了西方一致认可的称呼“探险者”(探险者本身是个中性词),“探险者们”的所作所为曾经成了中国文化人心里沉沉而尖锐的痛,但是说实话,看了整部片子之后,我不再象以前一样为那些文物被掠夺而愤恨了。敦煌经历了辉煌、沉寂后在中国国力最弱的时候被发现就是最大的悲哀,也就注定了后面悲惨的命运。当年道士王圆箓发现敦煌藏经洞后也曾经上书慈禧请求保护,一些经卷被运到北京,部分就被当官的私吞了,私吞到也罢了,怕事情败露,将那么多年大漠环境中很不容易保存下来的唐时经卷一撕两半,取好的自己留下,剩下的再交上去!英国的斯坦因也好、法国的伯希和也好,包括美国臭名昭着的华尔纳,或骗或买或偷或抢,但是他们知道那些东西的价值,没有糟蹋(华尔纳破坏了壁画),或交或卖都给了各自国家的博物馆,而中国剩下的呢?被撕得不忍目睹,所以想想那些珍宝只要还在,还被好好保护着,就比被自己的败家子毁了还是强太多!再说点题外话,在我看来,美不因政治、国家而存在而产生,美是属于全人类的,我很憎恶一种行为:把艺术品毁掉以抬升剩余艺术品的价钱!

敦煌的建造持续了千年,一千年间,无数的画师、工匠、雕塑者用毕生心血浇灌出了这一旷世之作,那么多人!能想象吗?那么多人的精神、心血倾注进去形成的东西气场该多强大?

那些人的作品很多都可以超过如今所谓的大师,现今的“大师”们为了名与利都太浮躁了,没人会象当年的画师毕生在敦煌临摹,只为在偶尔一个机会里能在一个哪怕很小的洞窟里留下哪怕一面壁画。在敦煌,我们看到很多类似吴道子画风的作品,吴带当风,天衣飞扬,满壁风动,曹衣出水……敦煌的美是直指人心的,当一个人去塑造自己所爱的,所追求的,所向往的东西和只是为了名与利做出来的东西就不可能一样!那些制作者们与其说在画画在塑造泥胎不如说是在创造理想的世界!莫高窟一定是有灵魂的,它的灵魂是所有这些创造者以及后来保护者灵魂的汇集,所以它能够那么动人,这种动人一定可以超越宗教和国界,一直被称为强盗的华尔纳在日记中写到“我不是佛教徒,但是这里塑的满天神佛是那么美,美得让我忍不住跪下去”(这与我看到龙门卢舍那大佛的感觉到是一模一样)。

我最近一直在想到底怎么去形容人所创造的美,我想到的词就是“淡淡的……”我一点也不喜欢现在798们所创造出的东西,那些人在为了美还是为了钱中挣扎的很拧巴,美可以高雅可以质朴可以粗犷但不该是狰狞的、张扬的、纠结的,《敦煌》这部片子里在阐述中国美学追求时用了一词“含而不露”,我认为就该是我所想到的那个“淡淡的……”吧。

敦煌的舞蹈是专门的一集,在这里又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念念不忘的舞剧《思路花雨》,英娘反弹琵琶的造型大概算得上是我小时懵懂心灵的美学教育启蒙了,我们的文化总会有些东西慢慢地沉淀在心里成为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

该片中还是有为尊者讳的地方,只提了张大千对敦煌的保护而没有提他对敦煌的破坏!华尔纳破坏的壁画又怎么能和张大千相比??国人接受的教育总是非此则彼的,其实人是最复杂的动物,绝不该是单一方向的,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承认呢?这片子中已经用和原来完全不同的视角去看待和体谅王圆箓了,那为什么不能再客观点介绍张大千呢?辩证法存在那么多年了,还非要在宣传上走极端,被表扬的人就不能做坏事?被批判的人就不能做好事?何必呢?

有一点让我略感惊讶的是,保护敦煌的人大多是长寿的,72岁的樊锦诗简直就算壮年,90多岁的学者还有那么多健在,由此我看到了,原来艰苦的物质环境并不会让我们的寿命损失多少,心灵的纯净可以这么有力量!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一个一个学者用他们几乎毕生的精力倾注进去保护敦煌,这些皓首穷经、长年修炼的中国学者真值得人去深深致敬!片子最后一集里的一个镜头很美也很有寓意:雨过天晴了,在保护者的墓地和莫高窟直接横跨了一道彩虹,中间是他们种起来的保护林和奔流不息的大泉河,不需要说什么,这座上天给的桥一直联系着那些保护者灵魂和莫高窟的灵魂。

摘一段解说词吧,写得很美:

雨过天晴了,就在墓地与莫高窟之间搭起了一座清晰的彩虹,仿佛要向人们诉说着什么。在墓地的对面,正是莫高窟北区僧侣们修行洞窟,它们也曾经是当年画工们居住的地方。那些没有留下姓名的无名的大师们在画出了令后代儿女骄傲的不朽作品之后,却终年居住在这低矮的洞子里,病了、伤了、老了,直到默默死去。千百年来,他们的魂灵同样守护着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古代艺术画廊。

片尾曲没有歌声,只要乐曲,音乐响起,让人平静,也让人惆怅……

敦煌读后感 篇6

邵未凡

这个暑假我读了《我心归处是敦煌》这本书,这本书由樊奶奶口述,顾春芳撰写的。书中的樊奶奶是敦煌的“女儿”,在莫高窟工作了一辈子,用她的话说:“此生命定,我就是个莫高窟的守护人”。她用自己的故事给我们讲述了自己及莫高窟的那段人生故事。

最令我泪目的是樊奶奶为了敦煌的工作,一个人在医院生孩子,那时不仅医院条件差,而且她身边一个亲人都没有。樊奶奶的二个孩子也没有在她身边长大,她错过了孩子的成长,错过了和“老彭”的十几年的岁月,却用了五十多年坚守大漠,守护莫高窟。

反观我自己,生活幸福,可一点都没有毅力,怕苦怕累。小时候学琴,只学了三年,最终在每天的嚎啕大哭下,放弃了。樊奶奶的故事令我知道,做什么事都需要顽强的毅力,多一份坚持,就多一份希望;多一份坚持,就少一份遗憾;多一份坚持,就更向成功迈进一步。

我翻看着书中的几张照片,有些壁画面容已经模糊不清了,有些神像已经破损了。是啊,莫高窟终将生病,老去,保护莫高窟是永恒的主题。为了敦煌石窟的永久保存,永久利用,樊奶奶和老一辈莫高人(段文杰,范华,窦占彪,常书鸿等等)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我们——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以前由樊奶奶们坚守的,现在就由我们新一代的少年来继承。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敦煌读后感 篇7

沈怿钒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杭州小学生,见惯了湖光山色、层林叠翠的美景,却很少领略古文诗词里那些风起沙移、壮阔苍凉的西北景象。今年暑假,我偶然发现了妈妈书架上的《我心归处是敦煌》。翻开它,一股浓郁的西北风情,夹杂着瑰丽而神秘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吸引着我走进了主人公樊锦诗的人生故事,沉醉在敦煌的千年梦中。【wWW.w286.COM 迷你日记网】

此书以自传的方式,讲述了石窟考古专家——樊老师一生守护敦煌的事迹。她从一开始到敦煌实习,到毕业被分配到敦煌,甚至在面临着与爱人孩子常年分隔的悲痛选择时,她几度挣扎,最后带着最初的使命永久坚守在干旱大漠,与千年莫高窟相厮守。

书中还介绍了很多敦煌石窟中有代表性的作品,如莫高窟中的藏经洞,且融入佛学、考古学等知识的讲解,着实让我开了眼界。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莫高窟的艺术,每遇到一个陌生的术语我都会去查查资料。比如,经变画是用画像来解释某部佛经的思想内容。当介绍到有特色的石窟时,我还会在官网上找相应的图片来帮助理解。

此外,本书还花了很多笔墨来描述樊老师为保护敦煌所做的不懈努力,包括检查洞窟、沙害治理、壁画修复、数字敦煌等等。樊老师对莫高窟的细致、敬业、的执着付出,如同对待孩子一样那么爱恋与疼惜,字里行间无不显现出她是善于自律、善于观察、善于学习的人。她在守护敦煌的前辈那里学会了意志的坚定,懂得了在任何时候都要学会坚持和隐忍,懂得了信赖自己的真心,懂得了要有大的作为,必定要经历大的磨难,以艰苦求卓绝,在任何的艰难和痛苦中镇定如常,如如不动。

书的最后,樊老师用来一句话来概括她此生与敦煌的关系:我是敦煌这棵大树上枝叶,不是敦煌需要我,而是我离不开它。这么平淡朴实的一句话,最让我感动。因为不是所有所有被沙土淹没的金子都能被发现、被喜爱。所以有些事情,也不是能够进行选择,而是必须得有人去做!樊锦诗和几代敦煌人的坚守和奉献,就给我们做了很好的典范。

樊老师的故事给我很大的震撼和启发。我从她的身上学到了坚忍,执着与不断进取的精神。这些宝贵而伟大的精神,值得我们青少年去认真学习和不断追求。正如人们所说,世上没有天生的学霸,他们之所以能成为别人追随的楷模,只因他们懂得坚持并执着进取,牢记每一个知识点,把它们融会贯通到极致。同时,注重日积月累的坚持和坚守,才能有厚积薄发的成功。

我想,樊老师那种执着坚守的精神,将会成为我笃定前行的智慧与力量。

敦煌读后感 篇8


敦煌壁画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它们以其丰富多样的题材内容、精湛的绘画技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吸引着世界各地的艺术爱好者和学者。最近,我有机会亲身前往敦煌,亲眼欣赏这些历经千年依然光彩照人的壁画,这是一次令人难忘的体验。


当我进入敦煌莫高窟时,眼前景象令我惊叹不已。周围是高耸入云的崖壁,崖壁上布满了色彩斑斓的壁画。这些壁画大多具有浓烈的佛教色彩,表现了佛陀的生平故事、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壁画的内容极为丰富多样,有的描述佛陀坐禅的形象,有的描绘了佛教的诸天、地狱和六道轮回。每一幅壁画都精心细致地描绘着细节,让人不禁为古代画家的才华所倾倒。


敦煌壁画的绘画技法也令人叹为观止。画家们运用了丰富的色彩,将鲜艳的红、黄、蓝等色调展现得淋漓尽致。细致入微的底层细描和精心的上色使得画面生动而立体,仿佛其中的人物和物品就要跃然纸上。画家们还善于利用光线的变化和透视的手法,使得画面具有层次感和空间感。我仿佛能够感受到画中人物的呼吸和脚步声,这种真实感令人动容。


除了艺术技巧的精湛,敦煌壁画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也深深吸引了我。这些壁画不仅是佛教文化的宝库,也承载着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佛教继承和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壁画中出现的人物、建筑和装饰品都充满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色。比如,壁画中的人物服饰、建筑风格和物品装饰都具有明显的唐代风格,这让我对唐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风貌有了更加真实的感受。壁画中还出现了一些古代文化中的象征和寓意,例如龙、凤、莲花等,这些形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化更加着迷。


观赏敦煌壁画让我对中国古代艺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些壁画是中国古代艺术成就的杰作,它们不仅是审美的享受,更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欣赏这些壁画,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亲身感受到了古代画家们的情感和智慧。我被这些绘画技巧的精湛、题材的丰富和文化内涵的深远所震撼,深深地被敦煌壁画的魅力所吸引。


在敦煌壁画的世界里,我仿佛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归宿。这些古老的壁画给了我无穷的启示和激励,让我对艺术创作产生了更深的热情。在敦煌莫高窟的那一天,我仿佛与艺术对话,沉浸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与古代文化相互交融。这种体验让我明白,艺术是无边界的,它能够超越时空的限制,传递智慧和美感。我深深感激那些古代画家的付出,他们的作品将永远为人们所铭记。


敦煌壁画的观赏之旅并未结束,但我已经体验到了艺术的魅力和文化的博大精深。对我而言,敦煌壁画是一座永不凋零的艺术宝库,它们的光芒将继续照亮人们对美和智慧的追求。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有机会欣赏到这些壁画,感受到古代艺术的独特魅力,从中获得自己灵感的火花。这将会是一次难忘的人生体验,一次对艺术世界的探索与启迪。